加强我国工业基础能力建设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研究
大学生科研项目选题
附件二大学生科研课题项目选题指南(注:本指南只作选题指南的参考方案,课题申报方向不受限制)经济类:1.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问题研究2.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内需与外需关系研究3.后危机时期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研究4.世界经济周期及其内在机制研究5.当前防范金融风险问题研究6.新形势下我国利用外资问题研究7.中国对外贸易不平衡发展趋势研究8.新形势下我国对外投资与贸易政策研究9.国际贸易规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0.我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11.我国国际大通道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12.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动力机制、源泉与模式研究13.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前瞻性问题研究14.扩大内需与城乡流通产业协调发展研究15.近两年实施扩大消费政策跟踪研究16.稳定和促进外需对策研究17.当前民间投资状况与鼓励对策研究18.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关系研究19.加强政府投资监管问题研究20.完善我国国民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21.新时期我国社会结构对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约束问题研究22.“十二五”时期我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难点和对策研究23.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校准和改进方法研究24.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与风险控制研究25.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与政策规制研究26.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与政策研究27.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28.农业标准化战略与增强农业竞争力研究29.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研究30.新型农业职业需求问题研究31.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研究32.退耕还林问题跟踪研究3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跟踪研究3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35.城镇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问题研究36.农村危房改造问题与对策研究37.农村发展中的水环境管理研究38.中国特色农民合作组织理论与实践研究39.国际化背景下农产品价格问题研究40.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民工进城的体制与政策研究41.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42.农业发展与组织结构创新研究43.粮食最低收购价格问题研究44.农产品价格波动与调控机制研究45.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46.支持西部大开发后续政策研究47.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研究48.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战略研究49.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研究50.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研究51.新形势下工业行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52.引导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对策研究5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54.新时期区域产业转移及产业升级问题研究55.发展我国服务外包业研究56.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研究57.加快城镇化体制和政策研究58.保障我国消费品安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研究59.当前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调查研究60.垄断性行业改革与发展研究61.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和信用担保机构评级制度研究62.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问题研究63.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64.中国旅游业创新能力培育与发展研究65.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66.旅游景区无形资产评价研究67.完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和环境政策研究68.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模式与机制研究69.气候变化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70.支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政策研究71.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研究72.我国重要能源资源需求峰值预测与分析研究73.我国能源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国家能源安全研究74.海外能源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75.新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问题研究76.新形势下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研究77.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与管理问题研究78.物业税(不动产税)改革研究79.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税制改革研究80.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81.我国的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研究82.中国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证研究83.防范股市暴涨暴跌问题研究84.我国资本市场结构的功能绩效评价及优化研究85.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86.我国汇率变动趋势与外汇储备战略研究87.我国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因素研究88.我国审计市场结构与特征研究89.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预警机制研究90.创业环境评估与创业效果分析91.大型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研究9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跟踪研究93.中国城镇住房保障政策研究94.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研究95.城乡社会保障接续问题跟踪研究96.建设保障性住房问题与对策研究97.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实施跟踪研究98.我国劳动关系调整与劳动者收入相关性研究99.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途径和政策研究100.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与扩大内需研究101.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102.城镇困难群众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103.留守农民低素质化问题与培养现代新型农民群体的政策研究104.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105.经济特区与中国模式研究106.科学发展观对国有经济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研究107.“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与条件分析研究108.“十二五”和2020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动趋势与特征分析研究109.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110.金融经济格局变化与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研究111.当前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及其变动趋势研究112.中国经济周期与经济结构演变关系研究113.金融危机后的宏观调控研究114.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调整经济结构关系研究115.自主创新、发展方式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金融政策与制度保障体系研究11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证研究117.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间的平衡理论与政策研究118.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理论政策研究119.商业银行体系建设与中小企业融资研究120.未来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研究121.低碳经济的制度、体制和机制研究122.资源节约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123.县域经济发展研究124.我国城市群战略实施效果评价和进一步发展研究125.农民工就业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26.残疾人均等享有公共服务问题研究127.发达国家工业化历史经验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研究128.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研究129.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30.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31.国际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人民币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132.世博的举办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研究管理类: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管理思想研究2.中国近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研究3.中国家族企业管理思想研究4.管理学科学化和方法论问题研究5.管理行为与机制及和谐管理理论研究6.行为决策学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研究7.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8.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研究9.企业虚拟组织管理研究10.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研究11.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制度比较研究12.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13.转型期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研究14.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15.区域一体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16.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仿真实验系统建设研究17.制度变迁、公司信息披露与内部人交易行为研究18.中国特色消费行为研究19.全球制造网络与中国制造企业的出路研究20.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21.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策略研究2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研究23.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4.信息化驱动下新兴产业形成模式研究25.企业自主创新与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26.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27.大学生创业技能提升研究28.创新型城市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研究29.商务模式与企业创新研究30.服务外包企业创新能力研究31.旅游公共服务与政府监管研究32.中国遗产旅游资源管理战略研究33.旅游经济运行预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34.国内旅游市场变动趋势研究35.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开放创新管理研究36.我国资本市场审计监管机制研究37.反洗钱中的审计策略与方法研究38.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研究39.中国创业投资发展管理研究40.税收管理成本与效率研究41.证券市场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研究42.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和管理研究43.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研究44.农村流通现代化管理体系研究45.土地市场发展与规划管理创新研究46.农业多功能化的理论与管理实践研究47.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研究48.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制度创新研究49.工业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合作机制研究50.能源战略及其技术经济分析研究51.低碳经济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52.资源税制度设计研究53.节能减排激励政策研究54.大型能源企业合作竞争战略研究55.国企高管薪酬管理制度改革研究56.《劳动合同法》实施问题研究57.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研究58.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与监管研究59.规范政府行为研究60.行政效率评估管理研究61.公共事业部门绩效管理和实践研究62.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研究63.大型公共项目风险评估机制研究64.社会风险防范与治理研究65.公共信息安全管理对策研究66.公共危机处理的运作机制研究67.中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研究68.中外应急管理体制比较研究69.食品药品安全质量管理研究70.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绩效评估研究71.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与重大传染病防治战略研究7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73.新医改方案实施效果跟踪研究74.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机制与政策研究75.地方发展与公共服务政府建设研究76.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研究77.社区信息网络与基层社会稳定的关系研究78.社会管理的网格化理论与方法研究79.基于3G的移动商务发展模式研究80.电子商务服务质量评价和安全监管研究81.当代信息社会个人隐私保护策略与技术研究82.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理论与方法研究83.区域发展与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变革研究84.城市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估研究85.中国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实践研究86.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研究87.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状况研究88.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与制度研究89.非政府组织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90.非政府组织绩效评估与政府监管体制创新研究91.企业道德风险的防范与信誉分析研究92.媒体类网络公司的社会责任研究93.出版市场管理研究94.中国私营企业诚信制度管理研究95.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研究96.构建科技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研究97.“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消费市场预测研究98.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99.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信息科学类:1.VB与MATLab混合编程讨论2.计算机模拟在建模中的应用3.Matlab在电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4.网络信息安全状况研究5.信息化新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6.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和绩效评估调查7.“信息孤岛”的危害8.银行IT与操作风险调查9.可视化电子地图的应用10.信息网络的体系结构问题11.网络服务与资源统一处理的研究12.电子文献网络互传应用13.青少年网络安全和道德教育“绿色上网”14.多媒体数据压缩的发展趋势研究15.计算机多核系统主题研究16.现代应用并行算法研究17.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建构设想及初步实践18.计算机动漫探索与研究19.现代信息服务业区域发展模式研究20.农村信息服务模式研究21.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模式研究22.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信息管理模式与策略研究23.现代信息服务价值体系构建研究24.大规模中文Web用户查询日志挖掘及其应用研究25.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组织研究26.数字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机制研究27.全球化竞争条件下的信息资源国家控制力研究28.重大事件网络信息资源永久保存问题研究29.文件档案全生命周期整体性保护策略研究30.网络环境下的档案规范记录系统研究法律类:1.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2.科学发展观与民主法治建设研究3.以人为本的法治观研究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研究5.中国宪法法律的实施保障研究6.当代中国的法治精神与法治文化研究7.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法治建设关系实证研究8.网络条件下的民主与法治研究9.中国城市法治建设实证研究10.民主决策法治化研究11.中国传统法的价值基础研究12.传统中国的情理法研究13.法学教育改革研究14.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研究15.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法律体系研究16.涉诉涉法上访实证与对策研究17.房地产开发中腐败行为预防与惩治法律制度研究18.健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与监督法律制度研究19.公职人员家庭财产申报制度研究20.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研究21.行政行为可诉性研究22.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的设定与实施研究23.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统一解释制度研究24.人权法理论的当代发展研究25.维护治安与保护人权研究26.人格权体系及保护制度研究27.平等发展权法律保障研究28.制度性歧视研究29.公民参与法律制度研究30.特别行政区制度研究31.中国民族关系的法律问题研究32.民族自治地方法制建设问题研究33.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护问题研究34.宗教法律问题研究35.行政组织法研究36.行政问责法治化研究37.中国特色调解制度研究38.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研究39.海外利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40.网络安全监控法律对策研究41.重点行业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42.公共治理法律问题研究43.中介组织法律问题研究44.非政府组织法律问题研究45.网络舆论法律规制研究46.户籍制度改革法律问题研究47.犯罪构成论体系比较研究48.群体性法律事件的刑法应对研究49.中美刑法基本问题比较研究50.经济纠纷中的罪与非罪研究51.贿赂犯罪研究52.现代交通安全的刑法治理研究53.网络犯罪的刑法对策研究54.环境犯罪的刑法对策研究55.当代中国犯罪治理模式研究56.中国民法典制定研究57.小产权房实证调查与法律对策研究58.民事主体制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59.物权法实施问题研究60.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财产权利与利益保护问题研究61.意外事故人身伤害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62.侵权的法律对策研究63.两岸四地民法比较研究64.网络侵权研究65.继承法修改完善研究66.商法总则制度研究67.海商法修改研究68.金融稳定法律保障机制研究69.垄断行业改革法律问题研究70.政府特许专营法律制度研究71.中国资本市场法律制度研究72.房地产市场法律制度研究73.开发区法律制度研究74.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法律机制研究75.国家财政投入监管问题研究76.产业结构调整法律制度研究77.科技创新投入与激励法律制度研究78.反映市场基础作用的资源配置法律制度研究79.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法律问题研究80.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制度研究81.特许经营权法律制度研究82.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法律保障研究83.传媒(网络)与司法的关系研究84.公益诉讼制度研究85.司法改革与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研究86.刑事诉讼事实认定标准理论研究87.法律推理中的直觉和逻辑研究88.刑事证据审查规则与采信标准研究89.电子证据问题研究90.反腐案件证据制度研究91.刑事证人保护制度研究92.刑事犯罪被害人救济法律制度研究93.中国特色少年司法制度研究94.版权保护与版权产业研究95.商标注册与商标使用研究96.专利许可合同研究97.网络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98.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研究99.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100.生态改善法律问题研究101.气候变化应对法制定研究102.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研究103.统筹城乡发展法律问题研究104.水资源法律问题研究105.稀有资源法律问题研究106.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研究107.就业促进法律机制研究108.慈善事业法律制度研究109.国际条约对国内影响的评估机制研究110.刑事司法协助法研究111.国际人权法新问题研究112.国际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研究113.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的制定研究114.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法律机制研究115.多边贸易体制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116.双边投资协定核心条款研究117.WTO多哈回合谈判未决议题的法律对策研究118.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法律问题研究119.国外文化产业促进法研究120.社会公众信息获取保障的制度与法律问题研究外语类:1.英语与就业关系研究2.英语俚语与中文俗语研究3.英语习得研究4.关于建立中国特色外语教育的研究5.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汉外语言对比研究6.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研究7.汉外词典编纂研究8.中国人和西方人话语方式比较研究对外汉语类:1.面向外国学生的计算机辅助汉语正音系统研究2.中国各地方言研究3.欧美学生汉语语法习得与认知专题研究4.对外汉语语法分级教学系统研究。
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
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一、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性基础研究是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和源泉。
它以探索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旨在对科学本质、科学规律和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为发展科学理论、推动科技进步提供支撑。
基础研究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而独特的贡献。
1. 推动科技创新。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和动力。
只有深入研究科学规律,摸索科学方法,才能产生更多的原创知识和科技成果,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许多科技创新成果都是基于前沿的基础研究成果而得来的,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将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2. 培养创新人才。
基础研究强调学科交叉和综合创新,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
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可以通过优化科研评价、改革科研课题申报评审、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等措施,营造更加开放、自由、包容的研究环境,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基础研究,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素质和创新能力。
3. 促进科学文化建设。
基础研究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追求真理、求实创新,崇尚科学的严谨性和世界性。
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可以提升研究人员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水平,进一步推动科学文化的广泛普及和深入发展。
二、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可以激发科研人员的研究激情和创新热情,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和转化。
通过优化科研评价方法,鼓励基础研究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支持。
2. 加强人力资源培养。
基础研究需要大量的科研人才,而目前我国基础研究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流失较多。
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可以通过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和福利,优化科研评价和晋升机制,建立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培养和留住优秀的基础研究人才,为基础研究的长期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力资源保障。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0.10.13•【文号】发改高技[2010]2455号•【施行日期】2010.10.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高技[2010]245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围绕构建和完善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地方建立长效的工作和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现将《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印发你们,请在工作中认真执行和落实。
国家发展改革委二〇一〇年十月十三日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指导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构建和完善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意义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
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由国家和地方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平台构成的多层次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对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
围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向依靠创新驱动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发挥不同区域产业创新资源的特点和优势,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有利于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统筹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加快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进程,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强基的指导意见_258009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强基的指导意见_258009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强基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规〔2014〕67号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工业“四基”)是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工业总体实力迈上新台阶,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大国。
但一些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依赖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先进基础工艺研究少、推广应用程度不高,产业技术基础薄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依然突出。
工业基础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我国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瓶颈。
加快提升工业基础能力,推进工业强基,是增强我国工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任务,是实现我国工业由大变强的客观要求。
为推进工业强基,现提出如下意见: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促进开放合作,强化政府引导,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工业基础领域的关键问题,加快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积极构建生产和应用良性互动机制,夯实工业发展基础,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
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产学研用资源,推动产业发展与应用需求良性互动。
加强政府在宏观调控、组织协调和政策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工业基础的支持力度。
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围绕产业链整体升级,明确工业基础能力长远推进目标和分阶段实施方案,依托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骨干企业,按照轻重缓急、以点带面有序推进,重点突破一批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带动作用强的工业“四基”。
坚持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
优化企业技术创新环境,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制造2025主要内容是什么
中国制造2025主要内容是什么2017年将是我国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关键一年,有关部门将出台一系列举措,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持续落地和制造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那么,中国制造2025主要内容任务是及目标什么?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下面随小编一起来了解相关资料吧。
中国制造2025主要内容《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目标是: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通过“三步走”最终实现中国制造业强国的核心目标。
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2049年),制造业强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第一步目标是制造强国战略实现的关键,因此在《中国制造2025》中制定了细化的目标。
即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
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
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 融合迈上新台阶。
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见图1-4)。
将实行五大工程,具体介绍如下。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
制定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
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实施方案
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实施方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一、“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基础研究领域前瞻性选题与布局策略
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基础研究领域前瞻性选题与布局策略当前,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为了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各国纷纷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培育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和根基,只有加强基础研究领域前瞻性选题与布局策略,才能夯实创新基础,为未来的科技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首先,前瞻性选题是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前瞻性选题是指在目前研究领域的基础上,预测和探索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和新方法,关注科技的发展趋势和潜在的突破点。
前瞻性选题能够引导科学家重视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科技的前沿动态,推动创新思维和创新方式的转变。
在确定前瞻性选题的过程中,需要参考国家发展战略、产业政策以及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确保与国家战略有机衔接。
其次,基础研究领域的布局策略至关重要。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创新的源头,对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提高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布局策略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建立合理的协同机制,形成多学科融合的交叉研究,加强学科间的沟通和合作。
二是在不同地区之间实现资源的平衡配置,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和特色,推动基础研究的全面发展。
同时,还需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推动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前沿科学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基础研究领域前瞻性选题与布局策略离不开完善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支持。
要加强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给予基础研究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一方面,要加大基础研究项目的拨款力度,确保科研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探索前沿性课题。
另一方面,要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注重对基础研究的鼓励和支持,打破只关注经济效益的思维定势,更加注重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评估。
同时,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基础研究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学家来推动,因此,要加大对基础研究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更加灵活、多样化的引才机制,吸引更多杰出人才投身基础研究。
十二五规划全文(免费)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
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
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国家“十二五”规划概要 2【“十二五”规划概要】 2【“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各部委“十二五”规划动向7【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7【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8【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8【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9【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10【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11【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12各产业“十二五”规划点评12【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12【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13【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15【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16【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17【“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19【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20【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20【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21【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23【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23主要省市“十二五”规划进程24【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24【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25【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25【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26【“十二五”规划成浙江省政治协商重点】26【海南省:将跨海工程纳入“十二五”规划】26【甘肃省“十二五”规划编制思路】27【山西省“十二五”规划九大关注重点】28【西藏“十二五”规划:立足实际超前谋划】29【香港自请纳入“十二五”规划】30【“十二五”规划聚焦10大城市群】31“十二五”规划展望31【中国“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31【“十二五”规划中国民生展望】32【“十二五”规划中国经济展望】32【“十二五”规划中国社会发展展望】35【“十二五”规划中国企业发展展望】37【“十二五”规划中国城市发展展望】38【“十二五”规划长三角发展展望】39各方观点荟萃41【吴敬琏:对“十二五”规划的四个意见】41【杨万东: “十二五”规划关注低碳经济】42【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十二五”规划应突出三个功能】43【中央党校教授:“十二五”规划应重点解决富民问题】45【港报:中国编制“十二五”规划须重视三方面】46【罗奇:中国“十二五”规划三大建议】46【两会委员:将海西列入“十二五”规划区域发展重点地区】46华经纵横“十二五”规划课题观点47【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项目启动】47【“十二五”规划重点在于解决三大问题】48【“十二五”规划:扩大内需是主要方向之一】48国家“十二五”规划概要【“十二五”规划概要】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
《工程新业态发展与应用》在线考试及答案
《工程新业态发展与应用》在线考试及答案离考试结束还剩32分10秒(到时间后将自动交卷)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1.工业强基工程的主要目标包括:到2022年,()。
A.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B.“四基”发展基本满足整机和系统的需求C.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D.初步建立起与工业发展相协调、技术起点高的工业基础2.从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的分析中可以得出,智业社会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A.信息不对称B.财富不对称C.血缘不对称D.智力不对称3.我国制造业关键零部件发展滞后不包括()A.高端发动机B.智能控制系统C.精密仪器仪表D.汽车轮胎4.第()次的工业革命的核心就是生产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
A.一B.二C.三D.四5.根据本讲,AlphaGoZero用了多长时间学习超过了其他AlphaGo的版本()。
A.21天B.40天C.3个月D.1年6.根据本讲,AlphaGoZero版本的特点是()。
A.没有利用任何历史棋谱B.仅输入基本规则C.采用80层卷积神经网络D.以上都对7.本讲指出,当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以下的时候,大概有40%的企业处于亏损是亏损边缘的状态。
A.4%B.5%C.6%D.7%8.从规模、质量、结构、持续发展这几个维度对全球主要制造业经济体进行制造强国综合指数分析,可将全球主要制造业经济体分下列各项中,属于第二阵营的是()。
A.美国B.中国C.德国D.印度9.下列有关我国工业基础能力滞后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基础研究薄弱,很多环节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B.产业发展中,长期“轻主机、重配套”C.缺少全行业的协同,政府投入不够D.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10.本讲提到,现代制造体系的依托基础是()A.主体功能区B.生产技术先进的行业C.科技创新D.国际顶尖制造企业11.根据本讲,震惊全球的AlphaGo是以下哪个企业的人工智能产品()。
职称继续教育专业课课程作业答案——专业课5
专业课5课程作业单选题(共10题,每题3分)1、本讲提到,未来制造的过程就是()。
正确答案:B、服务的过程2、制造业必须调整发展的理念、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建设制造()。
正确答案:B、超级大国3、根据本讲,以下属于灌区型水利风景区的有()。
正确答案:B、吐鲁番市坎儿井水利风景区4、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生产企业以()居多,这些企业不以产量规模制胜,而是专注于产品细分市场上的某一产品,满足专门客户群。
正确答案:C、中小型企业5、()是制造的第一个工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成本,培育一批工业设计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的工业设计中心,建设若干高水平的创新设计聚集地。
正确答案:D、设计6、根据本讲,在加大机制创新和政策投入保障工程中,要逐步建立以()主导的水利风景区建设投入新机制。
正确答案: D、政府7、下列有关我国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B、大型工程机械所需的30MPa以上高压泵、阀、马达及控制系统几乎全部由我国自主研发制造8、《中国制造2025》提出,未来,制造业发展以()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任务,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为发展的主线。
正确答案:A、规模发展9、根据本讲,()制度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在政府的统一管理下用水。
正确答案:C、取水许可10、本讲提到,解决人类面前日益严峻的水污染和水资源危机问题的一条根本途径是()。
正确答案: C、大力发展水科技多选题(共10题,每题4分)1、根据本讲,以下属于申请“水利风景区”的基本条件的有()。
正确答案:A、管理权属清晰B、安全管理有应急预案C、设立符合《水功能区划分标准》D、水质不劣于V类E、规划成果符合《水利风景区规划编制导则》的要求2、本讲提到,我国工业基础能力的现状包括()。
正确答案:B、能力提升,实力增强C、创新不足,受制于人D、低端过剩,高端短缺E、质量不高,可靠性差3、本讲提到,拓展传播的六个核心理念包括()。
夯实工业高质量发展制度基础
夯实工业高质量发展制度基础摘要:本文讨论了确保高质量的工业发展制度的基本原则,并探讨了如何利用此基础建立有效的高质量工业发展政策。
它包括关于建立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改善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认为,实行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法律、完善监督机制、积极促进科技创新和引进外来技术等,是确保高质量的工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必须落实在国家工业发展政策制定和实施中。
关键词: 工业发展制度、傟确保高质量、基础设施、监督机制正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推进本国的发展,工业发展是其成功实现可持续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但是,单纯从发展速度上考虑,很难控制发展质量,我国应该建立一套规范有序的高质量工业发展制度,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确保高质量的工业发展,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基础设施系统,如科学的生产条件,专业的技术人才,先进的设备,完善的管理措施,以及良好的环境条件等。
其次,应当优化投资环境,完善现行的投资、财政政策,降低企业的税负,为企业提供稳定的财政支持和创新发展的财政支持,鼓励企业投资以满足基础设施和技术需求,积极发展技术,将当前尖端技术引入国内,以保证技术的快速发展。
再次,应当改善人员素质,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提升技术水平,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营造鼓励创新和创新技术开发的良好环境,促进科技向更高水平发展。
最后,实行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法律,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活跃市场竞争,打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有序的市场环境,确保市场秩序和市场竞争,推动企业发展,改善营商环境。
此外,完善监督机制,实行数据开放,建立监管制度,采取安全的技术措施,加强对技术产品质量等方面的管理,切实保障高质量的工业发展。
总之,为了确保高质量的工业发展,必须落实实行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法律、完善监督机制、积极促进科技创新和引进外来技术等基本原则,建立有效的高质量工业发展政策,并以此为基础确保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上述的确保高质量工业发展的原则和方法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
以国家能力重建为核心的政府改革研究
2 .生态环境 的保护 在 于降低 排 放和加 强 防 治。未 来 1 , 国工业污染和生活 型污染将仍 可能呈现不 断 0年 我 加剧之势 , 同时一些新 的环境 问题 如土壤 重金属 污染 和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 、 气微量 有机污 染物等 问题 将 空 逐步凸显 , 环境保 护将 面临越来 越大 的压力 。提 高生 态 环境 的承载力在于减少排放 , 加强污染 防治 , 强化 生态建 设和保护 , 保持生 态平衡 。一是 加快经 济结构 调整 和优
基础能力建设 , 完善节能减排 目标考核制度 , 强化节能减 排管理。一方面 , 逐步 建立绿 色 G P考 核体 系 , 化环 D 强
化升级 , 加快发展 先进制 造业 、 高新 技术产 业和 服务业 ,
形成一个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二是实施 主要污 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 强化 大气 、 、 水 土壤 等生态 环境监 测 和治理 。三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完善 的生态环 境监测 与评估 标准体 系 , 强化 对水源 、 土地 、 森林 、 原、 洋等 草 海 自然资源 的生态和建 设保护 , 别是保 护生 态脆弱 区和 特 环境资源再生敏感 区。
四 、政 策 建 议
要破解我 国资源 环境约 束实 现可持续 发展 , 须加 必
快体制 改革 和机制创 新 , 政策 重点放 在基 本制度 安排 将 和资源环境 的产权建 设方 面 , 建综合 决策 机制 和协调 构 管理机制 。 1 .完善资源环境 的激励 与约束制度 。第 一 , 快推 加 进 能源 、 矿产资源 、 土地 、 资源 、 水 排污权等领域 的产权制 度 改革 , 明确 中央 、 方 、 地 企业 和当地 居 民在 资源 开发利 用 中的权责利 。第二 , 加快 形成合理 产权交易机制 , 重点
工业经济发展策略与政策研究
工业经济发展策略与政策研究第一章引言工业是现代经济的命脉,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故而,制定合适的发展策略和政策方案,起到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政策建议。
第二章我国工业经济的现状与趋势2.1 现状我国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世界上工业大国之一。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2019年工业增加值为30.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5%。
同时我国多个领域的产能和技术实力都有了重大提升。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工业发展的结构性、优化升级问题还有待改善。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经济在高端产业、高附加值产品等方面有所欠缺。
2.2 趋势未来,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1)智能化发展:智能化制造将成为我国工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力的核心发展战略。
(2)注重环保:环境保护将成为未来工业发展的重要优势和挑战方向。
(3)加快国际化进程:我国的国际化程度还有待提高,工业企业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也还不够。
(4)产业结构升级:我国的产业结构还有待调整,应加快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
第三章工业经济发展策略3.1 加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现代制造业是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要加快推进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
(1)制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面提升质量、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等。
(2)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制造业人才水平。
3.2 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产业是未来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应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环保企业发展壮大。
(1)加强环境友好型工业政策研究和制定,鼓励高科技环保技术的创新发展,提高企业环保管理水平。
(2)鼓励企业使用环保原材料和优质绿色产品,加速推广生态设计和环保制造技术。
3.3 推进工业智能化升级智能化工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应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等手段,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和核心技术能力,构建数字化智能化工厂。
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
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
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大投入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2. 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应该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科研评价机制,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实际应用价值,而非仅仅关注论文数量、专利申请等表面指标。
同时,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尊重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规律,避免一刀切。
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
同时,应该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和应用。
4. 推动开放创新:应该推动开放创新,鼓励国内外优秀科研人员开展合作研究,共同探索科学前沿。
同时,应该建立国际合作平台,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5. 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应该注重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研究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应该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入基础研究工作。
6. 营造创新氛围:应该营造敢于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鼓励科研人员敢于探索未知领域,勇于挑战权威。
同时,应该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总之,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我国基础研究事业的发展。
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方案
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方案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工业强基工程成为了我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
工业强基工程旨在提升我国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工业体系。
本文将详细阐述工业强基工程的实施方案,包括目标与意义、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和推进路径等方面。
一、目标与意义1.目标工业强基工程的目标是提升我国工业的综合实力,加快实现工业化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提高工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打破瓶颈制约、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工业节能环保水平等。
2.意义工业强基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从低端产业到高端产业的跨越,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其次,工业强基工程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发展向着高质量、创新驱动的方向转变。
最后,它能够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重点任务1.加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核心技术是工业强基建设的根本,因此加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是工程的重点任务之一。
可以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研发创新体系、加强人才培养等方式,推动核心技术突破和关键装备研发。
2.打破瓶颈制约工业发展过程中常常遭遇瓶颈和制约因素,如供应链不完善、产业配套问题等。
因此,打破瓶颈制约是工程的另一个重点任务。
可以通过推动供应链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链整合、优化产业布局等手段,解决瓶颈和制约问题,提升工业发展的整体效益。
3.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
工业强基工程要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4.提升工业节能环保水平工业发展对能源和环境的消耗很大,因此提升工业节能环保水平是工程的必要任务。
可以通过推广节能技术和装备、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实现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政策措施1.加大财政支持加大财政支持是工业强基工程的重要政策措施之一。
工业强基工程 实施方案
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提出了推动工业强基战略,重点在于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我国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项目概况工业强基工程是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实施工业绿色制造、优化产业布局等措施,推动工业结构升级,提高工业竞争力,提升产业与技术水平,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
工业强基工程的实施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政策支持等方面。
三、项目目标1. 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产品质量提升,加快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高制造业整体水平。
2.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强化智能制造,推动数字化转型,提高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推动我国制造业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3. 培育新兴产业: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打造一批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4.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培育一批创新驱动型企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五、项目实施方案1. 投入大力度推动技术创新。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动我国产业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2.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支持。
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和资金激励,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3. 加强人才培养。
通过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业人才。
4. 推动工业绿色制造。
加大对绿色制造技术研发力度,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推动工业向绿色制造转型。
5.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对接国际先进制造业技术,引进国外先进制造业企业,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与国际接轨。
六、项目实施步骤1. 制定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方案。
国家工业基础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为 贯 彻 实 施 《中 共 中央 国 务 院 关 于 开 展 质 量 提 升 行 动 的 指导 意 见 》、 《中 国 制造 20251 和 《装备 制造 业标 准化 和质 量提升 规 划》 的部 署 和 要 求 .优 化 工 业 基 础 标 准 体 系 .集 中 力量 弥 补 工 业 基 础 标 准 短 板 。提 升 工 业 基 础 标 准 化 水 平 和 国 际竞 争力 .支撑 工业基础领 域质量提 升行 动 .满 足 制 造 业提 质 增效 、转 型 升级 、改 善 供给 的需 要 .特 制定本指南 .
产 品空 心 化 普 遍 存 在 .严 重 影 响 整机 产 品 的 性 能 质量和 品牌 信誉 .制 约我 国工业创 新发展和 转型 升级 .已成 为制造强 国建设 的短板
工 业 基 础 标 准 在 产 品 设 计 、 制造 、检 测 、 认 证 、流通 、使 用 、运维 、退 役和再制 造全生命 周 期 中起到 了支撑 、优化和规 范作用 .是提 升产 品 质 量 、扩 大 国 际 贸 易 、促 进 技 术 进 步 和 推 广 创 新 成 果 的 工 具 和 保 障 用 先 进 标 准 倒 逼 装 备 制 造 业 转 型 升 级 和 质 量 效 益 提 高 是 供 给 侧 结 构 性 改 革 的 重要 内容 ,有 利于改善供给 、淘汰落 舌、引导消 费 、规范市场 ,
国 家 工业 基 础 标 准 体 系 建 设 是 《装 备 制 造 业 标 准 化 和 质 量 提 升 规 划 》 明确 建 设 的 三 大标 准 体 系核心任 务之一 ,是 一项长期 性、战略性 、复杂 性的 系统 工程 。必须 加强顶层设计 .明确重 点任 务 ,制定计 划 ,协 同推进 ,抓出实效 。
2 总 体 要 求
工业“四基”发展目录(word版)
前言工业基础是支撑和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支撑条件,是我国制造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是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决胜制高点。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我国工业基础能力取得了一定成就,关键技术突破能力增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稳步成长,产业技术基础体系逐步建立,基本满足整机和系统的一般性需求。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基础能力薄弱问题依然严峻,尤其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四基)严重依赖进口,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差,创新体系缺失,制约制造业由大到强的瓶颈更为凸显。
因此,未来5-10 年,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夯实制造业基础,则实现制造强国根深本固。
国务院牵头编制并于2015 年 5 月8 日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对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做出战略部署,提出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明确到2025 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 种标志性先进基础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2016 年8 月19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开展重点领域“一揽子突破行动”,实施重点产品“一条龙”应用计划,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平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四基”领域军民融合发展。
为营造从国家到企业全社会重视工业基础的氛围,引导企业从事工业基础领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工业基础领域发展,发挥金融体系支持工业基础能力的作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特组织编制了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的发展目录,汇总成册,称为《“四基”发展目录》。
发展目录的编制始于2015 年 3 月启动,动员了40 多位院士、200 多位专家和相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加,广泛征集了行业协会、学会、企业、科研院所的意见,并将征求意见稿抄送工信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工程院、国防科工局。
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保证(下)
讲啦”活动,活动紧扣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
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开展学习教育。
物资采供部党支部以“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主题,
角,系统讲述了党的一百年来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深刻分析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贡献。
工艺技术创新中心科技部党支部以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为主要内容,以中共历届党代会为主线,对“红船精神”“抗疫精神”
等精神内涵进行提炼,总结经验教训。
纤维素公司党总支以“坚定信仰融入
热血,忠实实践走进心灵”为主题,
从“建党百年‘把信仰含义写实,把
信仰淡化看准,把信仰危害说透,把
坚定信仰做实’”四个部分,教育党
员干部勇做奋进者、搏击者。
党委工作部党支部以“学党史,
忆初心,弘扬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
工精神”为主题,讲述老一辈兵工人
吴运铎、刘鼎、倪志福、尉凤英、祝
革命圣地调研参观时发表的重要论述
展开,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跟随
总书记的足迹再次阐释了长征精神、
焦裕禄精神、东风精神等中国共产党
人的精神谱系。
财务部党支部围绕“中
国共产党党史及成就发展”主题,通
过党课学习全体党员深入了解了建党
历程,同时更加坚定了政治立场和理
想信念,坚定了弘扬首创精神,推动
管理创新型、财务创新型的精益财务
的理念,为公司更快更好发展做出贡
献。
(张妮 任明涛)。
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
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一、背景与意义工业强基工程是指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为重点,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目标,通过加大投入、提高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等方式,推动工业领域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工程项目。
在当前大环境下,推进工业强基工程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要。
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为贯彻落实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重要战略部署,推进工业强基工程实施,特编撰本指南,以期为重点领域工程项目策划、立项和实施过程提供指引和支持。
二、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工业强基工程实施,应遵循科学规划、准确定位、深入研究、重点突破的原则,明确项目目标,合理确定投资方向,科学规划建设程序,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建设成效,具体指南包括以下五个方面:2.1 工程项目定位工业强基工程涵盖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因此工程项目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按照产业发展战略保持顶层设计的相对稳定性,同时也应考虑市场热点、政策支持、人才资源等多项因素,确定好工程项目投资方向。
定位时应避免盲目跟风,应根据市场需求、本土优势和科研优势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力争做到科学、激进和可持续。
2.2 投资方向确定投资方向是关键环节,应注意审慎把握,根据工程项目定位及市场前景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综合考虑资金投入、产业链配套等多个方面进行投资风险评估,制订科学合理的投资方案。
2.3 科学规划建设程序科学规划是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建设的前提,应在项目立项之前开展科学规划,制定建设程序。
规划应包括项目建设中所需的各类资源(如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资源等)保障措施,以确保项目的建设不受过多资源限制和影响。
2.4 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工业强基工程的中心环节,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技术实力、投资制度、政策支持、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的考虑,确保在预算内完成项目建设,取得预先设定的建设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发展带动了工业基础能力,部分基础产 品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一些生产工艺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 权,并达国际先进水平;一些基础工业产品出口欧美
6
(二)高端基础产品和产业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 水平差距较大,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部分元器件和基础材料国内没有能力生产,完全依 赖国外,受制于人
总体上进入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工业化中期 向后期迈进阶段,引进技术的空间越来越小,部分 领域尤其是高技术产业领域,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对 我国限制
12
我国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重主机轻配套导向导致基础工业发展缓慢
政策导向“重显轻潜”,重视显示度高的整机及成套 设备,对显示度低的基础能力发展重视不够
7
部分元器件、材料和零部件虽然实现国产化,但与国 外质量上存在差距,难以满足高端产品需求
工艺差距
设备差距
•一些设备不能满 足产品加工要求, 需进口
•新风:国内精密 磨床、车削中心、 注塑设备、激光焊 接设备等不能满足 产品加工要求
管理差距
国内企业虽建 立了质量保证 体系和制度, 但实施力度不 够,未能严格 落实到生产全 过程及各级生 产管理部门、差距:工 艺不成熟、质 量不稳定、加 工精度较低
8
(三)我国产业发展到了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的阶段
1.工业基础能力薄弱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工业基础能力不强,使得我国工业发展处于产 业价值链低端
我国规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率和利润率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14
典型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占比
年度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
美国(2009)
19.0
17.8
63.2
日本(2010)
12.7
22.3
65.0
韩国(2010)
18.2
19.9
61.8
法国(2010)
26.3
39.5
新能源汽车补贴均面向整车企业,电池供应商被排除国 家补助之外
技术引进政策以引进成套设备生产技术为主,基础材 料、核心基础零部件依靠进口,而非引进技术
国产化主要考察整机的国产化率,较少关注基础材料和 零部件的国产化程度
进口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还有补贴
13
(二)对基础研究投入较小
工业基础能力提升依赖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而我 国对基础研究投入较小
加强我国工业基础能力建设的 体制机制与政策研究
课题研究说明
1.课题结构设计:在调研我国工业基础能力的 基础上,以科技计划支持管理和产业联盟建设为重点, 剖析制约我国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的体制机制因素,提 出促进我国工业基础能力建设的建议
2.中观层面研究:召开相关行业协会(包括机 械、电子材料、纺织机械、不锈钢、有色等)、地方 工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等座谈会3次,研讨行业情况
11
3.我国已进入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向创新过渡的阶 段,需加大基础性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 术,推动了工业快速发展
跟踪模仿型研究开发缺乏创新,容易在技术发展上 受制于人,一定阶段后需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日本、 韩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到一定阶段后,开始注重自 主研发,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
3
汇报提纲
一、我国工业基础能力发展状况和问题 二、国家科技计划对工业基础的支持和问题 三、产业联盟发展现状和问题 四、提升我国工业基础能力的建议
4
一、我国工业基础能力发展状况和 问题
5
我国工业基础能力发展现状
(一)基础工业能够满足工业发展的一般需求,在部分 基础产品和领域具有一定优势
工业增加值居世界首位
10
2.一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影响到国家安全
信息产业诸多核心技术缺失,购买国外设备和 产品存在信息泄露等风险,严重威胁国家信息 安全
国内约有八成芯片需进口,高端的几乎全部进口: 2012年,我国芯片进口额超过1900亿美元,与原油 进口金额几乎相当
舶来品可能会被预置“后门”,也可能本身带有容 易被攻击的漏洞: “棱镜门”事件证实了美国利 用其掌握的信息技术优势获取他国信息
2011
增加值率 28.8% 27.3% 25.7% 24.7% 23.0% 22.3%
利润率 6.2% 6.7%
6.0%
6.3%
7.6%
7.3%
发达国家工业增加值率一般为35%~45%,如美国 (2007)为44.9%,日本(2007)为33.9%
9
依赖进口零部件导致成本上升,制造周期延长, 甚至发展空间受到国外限制 生产成本提高:国内液压产品高端产品依赖进 口且价格昂贵,工程机械全行业利润70%给了进 口零部件 依靠进口零部件,对企业生产经营稳定性、售 后服务高效性带来了影响 受到国外的供货控制,企业发展受限:广西柳 工液压件供应由日本生产商垄断,该产品议价 空间有限,且日本生产商还会控制供货量
挖掘机械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依赖国外,液压泵、 液压阀、液压马达甚至发动机等控制在外商手中
高档数控机床配套关键功能部件70%需进口,工程机 械所需30MPa以上液压件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辽宁新风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高速电磁阀和喷油器 所用磁芯材料和注塑材料依赖进口
新兴产业关键基础材料和部件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受 制于人:集成电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关键设备依赖 进口;中高档传感器几乎100%进口
2
课题研究说明
3.微观层面研究:赴辽宁、天津、湖北等 地调研了沈鼓、忠旺、新风、天津工程机械研究 院、力神、天津超算中心、中冶、大冶特钢等10 余家企业,了解企业遇到的问题和政策需求
4.专题研究:就科技计划管理体制赴工业 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调研了核高 基重大专项组织实施情况;就联盟组织运行机制 访谈了不锈钢协会和电子材料协会
我国研发经费支出组成
2006 2007 2008 2009
基础研究 5.2% 4.7% 4.8% 4.7% 应用研究 16.3% 13.3% 12.5% 12.6% 试验发展 78.5% 82.0% 82.8% 82.7%
2010
4.6% 12.7% 82.8%
2011 2012
4.7% 4.8% 11.8% 11.3% 83.4% 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