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合集下载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简介

精心整理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简介

600多首,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公元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年68岁。

关于更名一事,辛弃疾在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将原字"坦夫"改为"幼安",旨在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为济南人。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辛弃疾

。有人

自辛稼

"

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向期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

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年,山

被称为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

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简介

南宋是实现不了他的理想的,他的文才与豪气,虽不是不是词人,也得变词人。下面是诗人辛弃疾的介绍,欢迎阅读。

【诗人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追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1]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名词作《·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现存词600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成就】

辛弃疾有许多与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

我读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

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出生前13年,宋室遭逢"靖康之难",中原被金人占领。辛弃

疾祖父辛赞为家计所累,未能脱身南下,曾出仕于金,在亳州谯县为县令。

辛弃疾因父文郁早亡,幼年即随祖父在谯县任所读书,并曾受业于亳州刘

瞻。瞻能诗,在金曾任史馆编修,门生众多,其中最优秀者有辛弃疾及党怀

英,二人才华相当,并称"辛党"。后党怀英在金贵显,辛弃疾走上了抗金的

道路。在谯县时,辛赞因不忘家国,每逢闲暇,即带辛弃疾"登高望远,指

画山河",并曾两次令其"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希望争取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美芹十论》)。绍兴二十四年(1154)及二十七年,辛弃疾两度赴燕京应考,就是受祖父之命所进行的两次实地考察。

绍兴三十一年(1161)夏秋间,金主完颜亮大举入侵,北方各族人民抗金武装四处燃起。大名王友直,海州魏胜与胶州开赵,以及济南耿京,纷纷聚众起义。其时,辛赞已去世,22岁的辛弃疾也在济南南部山区聚众2000人,隶属耿京,为掌书记。辛弃疾并力劝耿京"决策南向",与南宋朝廷正规军配合,共同抗击金兵。绍兴三十二年正月,辛弃疾奉表归宋,经楚州到达建康(今南京市),朝见宋高宗赵构,接洽南投事宜。辛弃疾被授承务郎。闰二月,辛弃疾于北归途中获悉义军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的消息,领50骑直趋山东,袭入5万众中,将张安国劫出金营,并号召耿京旧部反正。随后,长驱渡淮,押解张安国至建康斩首。辛弃疾因此名重一时,南宋最高统治者也大为惊异,委任江阴签判。从此,辛弃疾便留在南宋,娶邢台范邦彦(子美)之女为妻,希望实现其恢复中原的理想。

辛弃疾生平简介

辛弃疾生平简介

辛弃疾生平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临港街道四风闸村人;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

辛弃疾是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

早年生涯

1140年5月28日金天眷三年,南宋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辛弃疾生于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其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十三年;其祖父辛赞,是金朝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的县令,却经常灌输他抗金复宋的教育,“纡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曾带他两次到燕京考察军情;辛弃疾早年受业于毫州刘瞻,刘瞻在金国担任史馆编修,门生诸多,其中,辛弃疾和党怀英是佼佼者,二人并称“辛党”,后来,党怀英在金国担任职务,但是辛弃疾却走上了抗金道路;辛弃疾十四岁、十七岁时两次参加金朝燕京的科举考试,不中;

杀贼归宋

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夏秋季节,金国君主完颜亮入侵南宋,北方抗金部队烽烟四起,22岁的辛弃疾在济南南部山区聚集人马2000人,加入耿京的起义军,辛弃疾担任掌书记;辛弃疾极力劝说耿京“决策南向”,和南宋的朝廷正规军配合,一同抗击金兵,耿京于是派遣辛弃疾等11人奉表归宋,宋高宗召见之后委任辛弃疾承郎务、天平节度使掌书记,耿京为天平节度使;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闰二月,辛弃疾在北归途中听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的消息,率领50骑兵直驱山东,奔入5万人中,将正在饮酒作乐的张安国捉拿,并且号召耿京旧部反正;之后,辛弃疾长驱渡淮,押解张安国到建康城斩首;此时,辛弃疾年纪轻轻,名重一时,南宋君主大为惊异,委任其江阴签判,自此,辛弃疾一直居住在南宋,不再北归;南宋乾道六年被召为司农寺主簿;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初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舍生,号辛党。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义军烽起。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归。高宗于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任满。改广德军通判。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迁仓部郎官,出为江西提点刑狱,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五年(1178),召为大理少卿,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转运副使。又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淳熙八年(1181)冬,台臣王蔺劾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落职,卜居上饶城北之带湖,筑室百楹,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自是投闲置散凡十年。绍熙三年(1192),起为提点福建刑狱,次年,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以谏官黄艾、谢深甫论列,丐祠归。所居带湖雪楼毁于火,徙铅山期思之瓜山下,家居瓢泉长达八年。嘉泰三年(1203),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于会稽创建秋风亭。四年,改知镇江府。开禧元年(1205),复以言者论列,奉祠归铅山。开禧三年,年六十八,葬铅山南十五里阳原山中。德祐元年(1275)追谥忠敏。平生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谋猷略远,然谗摈销沮,南归四十馀年间,大半皆废弃不用,故陈亮《辛稼轩画像赞》叹为“真鼠枉用,真虎不用”。其胸中古今,用资为词,激昂排宕,别开生面,不可一世。《宋史》有传。有《稼轩集》,又有《稼轩奏议》一卷,均佚。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诗人辛弃疾简介

诗人辛弃疾简介

诗人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文学成就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介绍

辛弃疾介绍

辛弃疾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中年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济南)人。诗词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作品集《稼轩词》共620余首,数量多,质量优,乃词中之龙。

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来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下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镇江,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当然,有的作品也反映了作者持酒狂放、寄情山水与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俗思想和消极情绪。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生平简介

辛弃疾生平简介

辛弃疾生平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临港街道四风闸村人..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

辛弃疾是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

早年生涯

1140年5月28日金天眷三年;南宋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辛弃疾生于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其时距靖康之变已有十三年..其祖父辛赞;是金朝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的县令;却经常灌输他抗金复宋的教育;“纡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曾带他两次到燕京考察军情..辛弃疾早年受业于毫州刘瞻;刘瞻在金国担任史馆编修;门生诸多;其中;辛弃疾和党怀英是佼佼者;二人并称“辛党”;后来;党怀英在金国担任职务;但是辛弃疾却走上了抗金道路..辛弃疾十四岁、十七岁时两次参加金朝燕京的科举考试;不中..

杀贼归宋

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夏秋季节;金国君主完颜亮入侵南宋;北方抗金部队烽烟四起;22岁的辛弃疾在济南南部山区聚集人马2000人;加入耿京的起义军;辛弃疾担任掌书记..辛弃疾极力劝说耿京“决策南向”;和南宋的朝廷正规军配合;一同抗击金兵;耿京于是派遣辛弃疾等11人奉表归宋;宋高宗召见之后委任辛弃疾承郎务、天平节度使掌书记;耿京为天平节度使..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闰二月;辛弃疾在北归途中听说耿京被叛徒张安

国杀害的消息;率领50骑兵直驱山东;奔入5万人中;将正在饮酒作乐的张安国捉拿;并且号召耿京旧部反正..之后;辛弃疾长驱渡淮;押解张安国到建康城斩首..此时;辛弃疾年纪轻轻;名重一时;南宋君主大为惊异 ;委任其江阴签判;自此;辛弃疾一直居住在南宋;不再北归..南宋乾道六年被召为司农寺主簿..

辛弃疾的资料

辛弃疾的资料

辛弃疾的资料

一、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浙江临安(今杭州)人,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他是南宋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爱国词人之一。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豪放奔放,情感激昂而深沉,被誉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二、生平

辛弃疾生于南宋宣和十五年(1140年),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家教。他聪慧过人,博览群书,志存报国。辛弃疾曾参与对抗金国的抗战,多次立功受奖,被封为宁远军节度推官。然而,辛弃疾的忠诚和才智却引起了朝廷上层的嫉妒和排斥,多次被迫离开朝廷。

辛弃疾一生多次转战各地,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致力于为国家贡献才华和力量,积极参与了政治活动和战争,为南宋保卫家国、拯救民族危亡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文学成就

辛弃疾是南宋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

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词作热情奔放,情感真挚,表达了词人对家国纷争和个人挫折的深深痛惜,同时也抒发了对理想和爱情的追求。

辛弃疾的词作以其真挚的感情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被誉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元夕》、《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等,这些作品既有对现实的悲愤和思考,又有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爱情的赞美,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力和艺术感染力。

辛弃疾的词作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还具有很高的

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他的词作反映了宋代社会的动荡与变革,表达了对国家的忧患与痛惜,对人生的思索和对理想的追求。辛弃疾的词作不仅具有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关注,对时代变迁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辛弃疾的简介

辛弃疾的简介

辛弃疾的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人所占,二十一岁时即参加抗金义军。归宋以后,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作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主要著作有《青玉案·元夕》、《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念奴娇·赋雨岩》、《一剪梅·中秋元月》、《稼轩词》等。

早年经历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起义反金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当街游行示众,后砍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是南宋最重要的词人之一,他的怀古词极具特色,成就也很高。其怀古词作,无论是在对与“古”相连的链接点的拓展上,还是在由“古”触发的感悟内涵的深刻性上。以及在审美情趣上,都一改花间怀古词调女性化、柔艳化为豪士化、悲慨化,做到了在史事的吟咏中折射出冷峻的现实、寄托深沉的抱负,将史事、情志和现实结合得十分完美,体现出了最鲜明的南宋怀古词特色。一、与“古”相连的链接点

怀古词需有历史遗迹、遗址或某一地点、地域为依托,连及吟咏与之有关的历人物和题材。而且,“怀古”的重点是抒情,感慨和咏叹人事的无常。因此,古、今、景、情是怀古词必备的四要素。在辛弃疾的怀古词中与古相连的链接点主要有:(一)引以兴怀的凭吊物

“是梦里、寻常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辛弃疾仕宦足迹遍及南北,当他从往事的追忆中寻求心灵的慰藉时,他的思维触角和创作题材的取向,也不时地随着行踪所至,在祖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向着更遥远的上游追溯和延伸。故其怀古词的生成契机,就是其行踪所至处那些引以兴怀的历史遗迹、遗址或某一地点、地域,我们简称为“凭吊物”。辛弃疾怀古词中的凭吊物有:滕王阁、西湖、赏心亭、京口北固亭、京口尘表亭、赤壁、会稽蓬莱阁、南剑双溪楼等。他们如一页页字迹斑驳的史书,既展示着现在,又联系着过去,具有丰厚的历史人文内涵。但辛词中出现的凭吊物,并未只局限于旧迹,如会稽秋风亭,据其友人张铉《汉宫春》和歆词序得知亭为辛弃疾创建。由此可知,辛弃疾在对怀古词凭吊旧迹的传统有继承,但也有创新,他在怀古词凭吊物时间宽度的拓展上,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二)鞭策人生的历史人物

清代吴淇曾说:“我与古人不相及者,积时使然;然有相及者,古人之诗书在焉。古人有诗书,是古人悬以其人待知于我;我有诵读,是我遥以其知逆于古人。”后人可从史志、传闻或古迹中,与历史人物的情志和精神相辉映。这种辉映在辛弃疾的怀古词中更多地表现为对古人的仰慕与赞叹。

孙权是词人最欣赏的人物,他承父兄基业,曾建都于京口,后迁都建康,仍以京口为重镇,称霸江东,北拒曹操,为一代风流人物。词人多次称赏孙权,其意是希望宋廷君臣也包括自己能如“坐断东南”的英雄孙权那样,“奋然不拔”,锐意恢复,重取中原,报仇雪耻。词中的历史人物还有那意气风发、剪灭三秦、一统关中的刘邦,位卑才高、健笔凌云的王勃等等,词人通过怀古,从他们身上获取的是对自己有为人生的鼓舞和激励,其中流露的对古人仰慕赞叹之情不是时空条件所能隔离的。

(三)关乎存亡的历史事件

宋南渡以后,就其占据江左的形势而论,与历史上三国吴和东晋、南朝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当词人的眼光在历史的长河中巡览时,六朝事件往往更能引起词人的关注。如《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中有东晋儒雅宰相谢安用其弟、侄大破前秦符坚数十万军队的淝水之战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南朝宋武帝刘裕于京口起事,率兵北伐,一度收复中原大片国土,又削平内战,取晋而称帝,成就一代霸业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曹、刘、孙竞相逐鹿、三足鼎立事;更有元嘉二十七年(421),宋文帝遣宁朔将军王玄谟北伐而不幸失得事。可见,辛弃疾的怀古词所用六朝之史事皆关乎国家与民族的生死存亡。

二、由“古”触发的感悟点

那些凭吊物,既展示着现在,又联系着过去,当词人目击到历史陈迹与自然景物并存的当下,感慨于风流豪杰与委靡士风鲜明的比照,联想到史事风云与时局逼仄相似的纠结,便仿佛置身于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交叉的临界点,由今昔对比、有无相生、兴废陵替的多层画面,而生发出兴亡感、悲慨感、执著感等多重感悟。元代方回曾说:“怀古者,见古迹而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己。”(《瀛奎律髓》,卷3)的确,对古迹的感悟,对历史的解读,词人最突出的感怀便是王朝盛衰的变迁。¨因而,历史兴亡感、盛衰感,便成为辛词中最普遍的内涵。最能体现这一普遍内涵的是《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金陵为“六代豪华”之地,历来登临者多有咏叹,如李白借金陵怀古警示大运将迁,刘禹锡写金陵慨叹人事兴废。然像此词,能于借古讽今中深含忧国之作却并不多见。词中的赏心亭,为北宋丁谓创建,位于建康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河,为当时游览胜地。词人抱着“吊古”的目的在亭上纵目四望,抚今追昔之时,却全不见赏心悦目之景,反落得万千愁绪,虽日“闲愁”实乃“国愁”【。因为曾被诸葛亮称为“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金陵图经》)的金陵山川形胜,却被眼前一派清淡闲适的气象取代。黄昏中,安宁静谧的自然景色,覆盖了曾经豪华的六代陈迹,然而,那史志般的金陵古城,那段定格了的历史,却向词人诉说着几代王朝曾经拥有的繁华与豪奢,同时也向诗人捧现出几代王朝灭亡后的余烬——满目兴亡。“宝镜难寻,碧云将暮”展示了历史发展的兴衰之相,让词人深感“凄凉千古意”。辛弃疾则不然,尽管他报国之志难展,历尽坎坷曲折,但他依然始终不渝地关注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体验,烛照历史的情境,希望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抽象出一种理性精神,从而对社会政治或个人的人生给予指导。故其怀古词,充盈着一种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执著感。

三、审美情趣的独特点

纵观辛弃疾全部的怀古之作,不难发现,其怀古词不仅思想深刻、艺术精湛.而且在审美情趣上也表现出了许多独特之处。

(一)取舍人物的豪士化倾向

从以上引用的词句中可以看出:辛弃疾主要以历史事件中有作为的男性为历史图景中的主人公。大禹、范蠡、刘邦、孙权、刘裕、王勃⋯⋯他们或为叱咤风云的帝王霸主,或为运筹帷幄的良臣谋士,或为满腹经纶的青年俊才,辛弃疾关注他们,既是对苏轼创“豪放”一派词体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他天才绝伦、心胸开阔、学识渊博、具有军事家的非凡器识和机权谋略的表现,更是孤危的现实对真英雄的呼唤。词人受英雄事迹的感染,神志也发奋飞扬,在词气问流露出一种同气相求的狂傲自喜、英飒风流和洒然磊落。因而,辛词一改花间怀古词调女性化的格局而呈现出豪士化的倾向,并深为爱国志士所激赏,“稼轩⋯⋯有英雄语,无学问语,故往往锋颖太露;然其才情富艳,思力果锐,南北两朝,实无匹敌,无怪

流传之广且久也。”(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二)雄浑悲慨的物象构图

在视觉图像上,辛弃疾虽选用了不少斜风细雨、水边归鸟、茅舍疏篱等具有婉约妩媚、清新自然之美的物象,但更多的是择用长江、白浪、红日、西尘、长空、西风、乱云、急雨、长剑、落日、夕阳等雄奇刚健、阔大壮美的自然景物。辛弃疾有意扩大这些自然描写,将原本雄奇阔大的历史场景渲染得更加壮阔雄浑。这种壮阔雄浑的气势“具备万物,横绝太空”(司公图,《诗品·雄浑》),读之令人壮怀难抑。辛弃疾怀古词中的物象构图,最突出的是表现了空间的广阔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