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过万重山漫想》。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课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探讨及作者写作技巧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三峡风光图片,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过万重山漫想》。
2. 课文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强调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
3.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检查学习效果,解释重点词语。
4. 课文内容理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
5.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主题思想,讨论作者如何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6. 作者写作技巧分析: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写作技巧表达思想感情。
7. 随堂练习:设计填空、改错、翻译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过万重山漫想》2. 生字词:X、X、X3. 课文结构:描述部分、议论部分4. 主题思想: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5. 写作技巧:比喻、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大自然”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我心中的大自然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她用神奇的画笔描绘出美丽的画卷。
在我心中,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母亲,她孕育了无数的生命,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希望。
……(学生自行发挥)2. 课后作业:熟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教学方法是否合适?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大自然的文章,提高语文素养,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经典语文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内容《过万重山漫想》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作者乘船过三峡时的所见所感,展开对人生、历史、自然的深刻思考,通过对壮丽山河的描绘,表达了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 增强对自然的热爱,激发对生活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开对历史、人生的思考。
重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峡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写作背景。
b. 讲解重点词汇、句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c.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如联想、想象、对比等。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学习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小练笔。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过万重山漫想》2. 结构:引子描述联想感悟3. 写作技巧:联想、想象、对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山河”为题,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篇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关于自然景观的文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直观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和广度。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引言过万重山,是一方壮丽而神秘的地理景观。
它饱含着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韵,让人流连忘返。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过万重山的介绍,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并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了解过万重山的地理特点和文化意义。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并鼓励他们传递环保知识。
•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1.过万重山的地理特点和背景知识介绍–介绍过万重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气候特点。
–讲解过万重山的文化历史和自然资源。
2.过万重山的生态保护–讲解过万重山的生态系统,包括动植物种类和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探讨如何保护过万重山的生态环境,提出具体的环保建议。
3.传递环保知识–学生独立或分组进行研究,选择一个与过万重山相关的环境问题。
–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如海报、PPT等,展示并传递环保知识。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提问并回答问题,加深学习效果。
4.团队合作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设计一个团队合作任务。
–任务要求学生共同解决一个与过万重山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过万重山的地理特点、生态保护和环保知识。
2.讨论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思考并讨论过万重山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
3.独立研究法:鼓励学生独立或分组进行环境问题研究,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结果呈现能力。
4.团队合作法:通过团队合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估1.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够按时完成所要求的课堂讨论、研究报告和团队合作任务。
2.参与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活动表现,评估他们对过万重山和环保知识的掌握情况。
3.讨论和交流:根据学生的讨论互动情况,评估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多媒体投影仪及电脑2.过万重山的地理地图和照片3.与过万重山相关的图书、资料和视频资源七、教学安排本教案将分为四个课时进行教学,每个课时大约为45分钟。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3)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审美情趣。
(3)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生的艰难,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树立远大理想,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追求卓越。
(3)学会珍惜友谊和团结合作,共同战胜困难。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字词理解和诗句解析。
2. 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分析。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
2. 诗歌的形式和韵律特点。
3. 创意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过万重山漫想》,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如“万重山”的象征意义等。
4. 品味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5. 创意写作(1)教师给出写作话题,如“穿越万重山”,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分享作品(1)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7. 总结课堂(1)教师总结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
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过万重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体会其价值和意义。
2. 认识山脉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理解其在自然、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作用。
3. 学习和掌握有关山脉的基本知识,包括山脉的定义、分类、地形等。
4.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爱好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 讲授“过万重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加强对山脉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的讲解。
(3) 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山脉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 列举一些中国的山脉名称,引出本课主题,让学生感知“过万重山”的特殊性。
(2) 提问:“山脉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言。
2. 学习内容(1) 讲授“过万重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它的价值和意义。
(2) 加强对山脉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山脉的特点。
(3) 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山脉的案例研究资料,让学生动手解决问题并且总结经验。
3. 讲解(1) 讲解“过万重山”是中国三大山脉之一,它从南到北、东到西呈现出“一长、一短、一高、一低”的特点。
(2) 讲解山脉的分类方法,包括按时间先后分布、按性质、按地形等。
(3) 讲解“过万重山”的优美景色、文化遗产、自然景观等,并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
4. 案例研究(1) 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自带一份案例材料(如“黄山”、“秦岭”等),并自行探究其中的文化、历史、自然、地理等相关知识。
(2) 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总结经验和自己的发现。
(3) 每个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发现和得到的启示。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过万重山漫想》。
文章以作者乘船穿越三峡为背景,展开对人生、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
详细内容包括:1. 作者描绘的三峡壮美景色和船上生活;2. 作者在穿越三峡过程中,对我国历史、文化的思考;3. 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壮美;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了解我国历史、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哲理思考。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审美情趣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三峡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主题。
3. 分析文章:结合课文,讲解文章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哲理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精彩语句,讲解其表达技巧和审美价值。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文章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文章《过万重山漫想》2. 主题:人生、历史、文化3. 重点:审美情趣、表达技巧、哲理思考4. 难点:历史文化知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人生、历史、文化的看法。
2. 答案要点:围绕文章主题,结合自身实际,阐述对人生、历史、文化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文章,如《穿越三峡的思考》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例题讲解的详细程度;3.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4. 小组讨论的引导与反馈;5.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欣赏。
(2)培养学生对人生奋斗和追求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诗歌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掌握。
3.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解释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1. 诗歌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学生自主背诵诗歌,老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2. 诗歌内容分析:(1)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老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教学评价1. 朗读和背诵评价:(1)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进行评价,关注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和提高。
2. 内容分析评价:(1)老师对学生的内容分析进行评价,关注对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和提高。
五、教学延伸1. 写一篇关于《过万重山漫想》的读后感,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进行一次户外自然景色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之美,激发对诗歌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六、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过万重山漫想》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朗读和背诵指导:音频或视频资料,展示正确的朗读和背诵技巧4. 诗歌分析指导:相关书籍或文章,提供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七、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 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欣赏、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 过万重山漫想》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
1. 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2. 过万重山漫想》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法:教师讲解 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2. 欣赏法:教师播放或朗诵 过万重山漫想》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欣赏其艺术魅力。
3.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过万重山漫想》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 过万重山漫想》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
对 过万重山漫想》的兴趣。
2. 讲解新课:教师讲解 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3. 欣赏新课:教师播放或朗诵 过万重山漫想》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欣赏其艺术魅力。
4. 分析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过万重山漫想》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 过万重山漫想》的文化价值。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过万重山漫想》。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词学习、课文解析、主题探讨等。
重点章节为第二、三自然段,通过对文中描绘的山川景象和作者内心感受的深入剖析,使学生领会到自然的壮美和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成语,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
2.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力和想象力。
3. 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体会过万重山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描绘,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重点: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分析,以及对自然美的感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字典、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2. 生词学习:引导学生查字典,学习生词,并讨论词义。
3. 课文解析:详细解读第二、三自然段,分析作者的描绘手法和情感变化。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设想自己正在过万重山,描述内心的感受。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典型句子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7. 主题探讨: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表达的自然美和爱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词、成语:崇山峻岭、心旷神怡、豪情壮志等。
3.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4. 重点句子:第二、三自然段的典型句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万重山”为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同类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分析2. 实践情景引入3. 例题讲解4. 主题探讨5. 作业设计一、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分析1. 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分析其表达效果。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篇四)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学目的及要求]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蕴涵的哲理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扩展思路,沟连上下问中所起的作用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教学设想]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
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充分思考,发表见解。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落实有关理清思路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节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
导入新课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引入新课。
美丽的景色总是让人神思飞越,神采飞扬。
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
那么,刘征面对三峡,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二。
解题漫想:是随意,不受拘束的畅想。
文体特点:写景抒情散文三。
阅读全文,思考问题挑选生字生词,结合课文注解查字典,理解语句筛选有助于理解全文中心的语句或段落,快速理解文意筛选文中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把握文意。
四。
了解本文的学习重点略五。
理清全文思路,提高阅读能力"披文入情,缘情而寻":前四个字意思是整体把握,体会全文主旨;后四个字意思是以全文主旨为钥匙,摸清作者的思路。
(一)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学习方法点拨]题目分析法例如:过万重山漫想中的"过"------体现了作者行走路线的思路"漫想"------体现了作者联想和想象的思路思路分析法(重点讲叙)思路分析法要注意扣住:"探","循","悟"三个字。
第一步:探路。
找出作者思路的起点,发展和终点的过程。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1找出显示作者行走路线的语句。
2找出显示作者联想和想象思绪的语句。
图示:起点----------------------------------------------------终点(夔门) (过三峡)现实------- 远古------ --现实------- 未来------- 现实(联想\想象)"第一个"(首创者\开拓者)"三峡"(未知领域)第二步:循路。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过万重山漫想》,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4.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诗词的理解。
(2)对作者在文中的寓意和哲理的领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阅读并研究《过万重山漫想》,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准备:预习《过万重山漫想》,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过万重山漫想》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文章讲述了什么故事?(2)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3)文章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内容,探讨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的观点。
6.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练习。
7.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与反馈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给出意见和建议。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八、拓展学习1.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教师为学生推荐与《过万重山漫想》相关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2. 组织文学活动:教师组织诗歌朗诵、作文比赛等文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精品教案
完整版《过万重山漫想》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过万重山漫想》一文。
文章通过作者亲历的徒步旅行,描绘了过大山的壮丽景色和心灵的洗礼。
详细内容涉及:1. 熟悉生字词:崇山峻岭、蜿蜒曲折、气喘吁吁等。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3. 深入探讨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徒步旅行的图片,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 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熟悉生字词,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b. 逐段讲解,分析作者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c. 结合实际,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4. 例题讲解:选取文章中的一段描述,分析其写作技巧,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段落划分和主题归纳。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生字词:崇山峻岭、蜿蜒曲折、气喘吁吁等。
3. 文章结构:总分总4. 写作技巧:比喻、拟人、排比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大自然”为题,写一篇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需在以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大自然的文章,提高写作水平,培养爱国情怀。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章“散文阅读与写作”,详细内容为《过万重山漫想》。
通过本文教学,使学生理解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对人生的艰辛与美好进行深刻思考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2. 培养学生运用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进行散文创作的技巧。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思想,掌握散文阅读与写作的基本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阅读笔记、写作素材积累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山水画卷,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进而引入本课。
a. 作者为什么要过万重山?b. 作者在过山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c. 作者通过过万重山的经历,得出了哪些人生感悟?3.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手法,创作一篇以“我心中的那座山”为主题的散文。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学生的作文,互相提出修改意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那座山”为主题,写一篇散文。
答案要求:运用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表达出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定信念。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山的那边》,进一步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阅读、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散文阅读与写作的基本方法。
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户外徒步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活动结束后,让学生以此次徒步活动为素材,创作一篇散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不仅能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过万重山漫想”的主题,体会文章中所展现的壮丽山河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抒发自己见解的能力。
3.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领略到祖国的美丽河山,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文章中的具体事例为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准备:预习文章,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山河的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关于山河的文章,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感知文章语言和表达。
3. 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 案例分析教师以文章中的具体事例为例,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主题。
5. 品读赏析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品读赏析,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7.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课后自主阅读,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实践成果,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2. 评价方法: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
3. 评价内容:关注学生在阅读理解、思考问题、表达观点等方面的表现,以及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过万重山漫想》。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3)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进行诗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过万重山漫想》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简介。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诗歌的学习。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和背诵,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到深层含义,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通过讨论、分享,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讨论和创作活动的情况。
2. 诗歌理解:学生对诗歌意境、主题和修辞技巧的理解程度。
3. 创新与表达: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表现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诗歌《过万重山漫想》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源。
3. 辅助材料:其他相关诗歌或文章,以便进行比较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最终五篇)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最终五篇)第一篇:《过万重山漫想》教案过万重山漫想教学目标(一)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即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怎样“达到这条路的终点”。
以理清思路为训练的重点,指导学生体会方法,培养能力。
(二)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意思。
作者讴歌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三)联系思路理解语句的含义和作用,为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分析文意和质疑解难打下基础。
(四)积累下列词语:连绵耸峙啃噬端睨筚路蓝缕惨淡经营摧山诉地转瞬即逝难点重点(一)本课训练重点是理清思路,理清思路的目的是为了透彻地理解课文。
同时,可以从作者的思路中领悟怎样使思维条理化。
一篇文章,几个大的部分,前后的有机联系,是文章的总体思路。
思路表现为结构,结构隐含着思路。
因而综观全文,要看清总体思路,实际上是以往结构分析训练的深化,深就深在要探究段序的前后安排有什么道理。
就一篇文章来看,作者的总体思路是有起点、过程和终点的。
究竟该怎样把握呢?主要是抓住说明思路展开的重点句子。
本文l、2段是第一部分。
略写往昔自己对三峡景物的神往,描写了船出夔门之后,江流的湍急和高山的耸峙。
值得玩味的语句是“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朦胧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和“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通思。
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
第二部分包括第3~9段,“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
第3段,“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深感三峡美景难以摹状,“头脑里一无所有”,暗示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不在于写景观。
“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围绕这第一个人,会生发出许多新的思索,这便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人与自然”,详细内容为《过万重山漫想》。
该文通过对祖国山河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韵味,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2. 掌握散文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散文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壮丽的山河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的结构,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2)对重点句子进行解析,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曾经游览过的美丽景色,分享自己的感受。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景色,表达情感。
6. 随堂练习(1)请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幅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
(2)让学生仿写一段表达对祖国山河热爱的文字。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回顾教学目标。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 作者:X3. 课文结构:总分总4. 写作特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5. 重点句子解析:(1)句子1:描绘了……景色,表达了作者……感情。
(2)句子2:通过……修辞手法,展现了……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描绘自然景色的短文。
(2)谈谈你对“寓情于景”这一写作方法的理解。
2. 答案:(1)略。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1)关注学生对散文写作特点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讲解和指导。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过万重山漫想》的创作背景和主题;2.掌握文学作品《过万重山漫想》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3.分析文学作品《过万重山漫想》中的意象和象征;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文学作品《过万重山漫想》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2.文学作品《过万重山漫想》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3.文学作品《过万重山漫想》中的常见意象和象征。
三、教学重点1.文学作品《过万重山漫想》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文学作品《过万重山漫想》的意象和象征。
四、教学难点1.文学作品《过万重山漫想》中的常见意象和象征的理解和分析;2.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简单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2.讲授法: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4.归纳法:梳理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5.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案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你听说过《过万重山漫想》这本书吗?你知道它的主要内容吗?它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主题?2. 讲授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情节(15分钟)•简要讲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介绍文学作品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段文学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并讨论其深层含义。
4. 归纳文学作品的意象和象征(1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归纳整理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意象和象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和象征所代表的意义和作用。
5. 案例分析(15分钟)•选择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和评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6. 总结和评价(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评价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和对个人的影响。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教案题目:过万重山漫想教案类型:创造性思维发展教案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4.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理解“过万重山漫想”的含义;2. 观察山川自然景观,进行描述和想象;3. 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山川自然景观。
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过万重山漫想》的相关课文;2. 彩色铅笔、绘画纸、画笔等绘画工具;3. 展示画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 准备一个展示画板,上面贴有不同风格的山川自然景观图片;2. 提问学生:你觉得这些山川景观是怎么来的?怎么形成的?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请谈谈你对自然景观的认识。
二、学习课文《过万重山漫想》(20分钟)1. 教师朗读课文《过万重山漫想》,让学生跟读;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文章中的山川景观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形容?三、观察山川自然景观(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张山川自然景观图片;2. 学生观察图片,用几个词语或短语来描述图片中的山川景观。
四、探索创造(15分钟)1. 学生回到座位上,展示自己对山川自然景观的描述;2.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如何创造自己理想中的山川自然景观;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画笔和彩色铅笔表现出自己对山川自然景观的想象。
五、创作辅导(30分钟)1. 学生使用绘画纸、画笔和彩色铅笔开始创作;2. 老师巡视班级,与学生一对一交流,指导他们如何表达自己对山川自然景观的想法。
六、展示和分享(15分钟)1. 学生完成创作后,将作品贴在墙上展示;2. 让学生轮流去观察其他同学的作品,并发表自己的评论和欣赏之处。
七、作品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谈谈自己选择这样表达的原因;2. 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准确领悟主体。
2、突破语言层面,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深蕴的文化魅力和思维深度。
3、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懂得“过万重山”与“第一个”的联系,正确领悟“三峡”的真正涵义,进行生命美育熏陶,提升生命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第一个,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2、教学难点:思考由“第一个”到“无数个”探险者,由“现实——历史——未来”三个漫想空间是如何的。
三、教学步骤
(一)美文诗话导入
播出李白诗歌《早发白帝城》,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一段话——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最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二)专题情境实践
1、作者是怎样描述三峡风景的?
2、“漫想”是“不加拘束地想”,“三峡”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作者产生绵绵的“漫想”呢?请同学们结合第二段中的关键语句来作回答。
3、“漫想”又不能不受拘束,它得紧紧立足于眼前的景物。
课文是怎样将眼前的实境与心中的漫想恰到好处的交织在一起的?大家能找出文中有关漫想的语句吗?
4、“漫想”随着行程展开,作者首先想到的是——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是谁?既然是第一个,总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挑战者会遇到哪些困难?主旨讨论。
5、如果回到那个时代,如果大家就是旁观的、嘲笑的、反对的人,而我就是那位挑战者,请同学们作个情境模拟,想象一下你们对我会有什么样的言语举止呢?
6、挑战者前行的路上,他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地形条件呢?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写得很精彩?
7、文中一再强调同一句话:“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你认为第一个挑战者到底又没有想过这些困难呢?请大家发表看法。
8、为了更好的体会挑战者当时的心情,谁愿意扮演挑战者作一番《登独木船宣言》?
9、“只是想走出去,扩大生活的世界。
”这是支撑挑战者的理想。
于是“他用竹篙一点,船开动了”。
这里用了“一点”,而不用“一撑”、“一拨”、“一划”等词语,对刻画人物的精神有什么帮助呢?
10、当勇士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除了崇敬和赞叹还能说什么呢?此时此刻,作者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时间和空间飞去”,让我们齐11自然段、男女轮读12自然段并思考他又想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深化主旨
课堂小结:学生欣赏图片治疗“历史上的第一”,教师适当小结。
“第一个”就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改革开放继续深入的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勇做“第一个”,敢为“天下先”的民族创新精神。
“当年惊心今见惯,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中华民族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热情,塑造着一个又一个民族的“脊梁”,他们如星星点灯,感动着我们,鼓舞着我们,也喜悦着我们。
六、板书设计
过万重山漫想
——刘征
“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是谁?”
年代久远、工具简陋、地形复杂(物质条件)
认识有限、经验不足(个人素质)
敢为天下先(精神意志)
历史上无数个“第一”!
“喜悦”千百年后许许多多的“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