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 第8章 吸光光度法

合集下载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0.005~0.17 nm 0.1~10 nm 10~200 nm 200~400 nm 400~750 nm 0.75~2.5 m 2.5~50 m 50~1000 m 1~1000 mm 1~1000 m
中子活化分析,莫斯鲍尔谱法 X射线光谱法
真空紫外光谱法 紫外光谱法
比色法,可见吸光光度法(光度法) 红外光谱法 红外光谱法 红外光谱法 微波光谱法
定不变的,该峰对应的波长叫λ max。 KMnO4溶液的λ max=525 nm。 定量测定时,必须用λ max的光照射。 不同物质,其内部结构不同,则吸收曲线不同,λ max不
同。
λ max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而与浓度无关。 任何可见光区内、溶液的颜色主要是由λ max决定。
青 490~500nm
橙 600~650nm
白光
青蓝 480~490nm
红 650~750nm
紫 400~450nm
蓝 450~480nm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如果我们把具有不同颜色的各种物 体放置在黑暗处,则什么颜色也看不到。 可见物质呈现的颜色与光有着密切的关 系,一种物质呈现何种颜色,是与光的 组成和物质本身的结构有关的。
(二) 准确度较高
一般吸光光度法的相对误差为2~5%,若 使用精密仪器,相对误差可降至1~2%,其准 确度虽不如滴定分析法及重量法,但对微量 成分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在这种情 况下,滴定分析法和重量法准确度更差,甚 至无法进行测定。

第8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AAS)

第8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AAS)

度,以测得的吸光度A为纵坐标,
浓度c为横坐标作图,得到标准 曲线。
Ax
Cx
O
C
再在相同条件下测定试液的
吸光度,由标准曲线上就可求
得待测元素的浓度或含量。
标准曲线法注意事项
1.配制标准溶液时,应尽量选用与试样组成接近的 标准样品,并用相同的方法处理。如用纯待测元素
溶液作标准溶液时,为提高测定的准确度,可放入
一、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方法的历史发展
1976以来, 由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原子 吸收技术的应用不断进步,衍生出了石墨炉 原子化技术、塞曼效应背景校正等先进技术, 尤其在临床检验、环境保护、生物化学等方 面应用广泛。
所谓原子吸收是指:气态基态原子对于同 种原子发射出来的特征光谱辐射具有吸收能力 的现象。 要将原子吸收现象用于分析: 首先必须将试样溶液中的待测元素原子化, 同时还要有一个光强稳定的光源,并能给出同 种原子的特征光辐射。 然后根据吸光度对标准溶液浓度的关系曲 线,计算出试样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实际上可用N0代替原子化器中的原子总数N
五、定量基础
根据
=kN0L
由于N0 ∝N∝αc ( N0基态原子数,N原子总数,c 待测元素浓度) 所以:A=KLN0=KLN=Kc
这表明当吸收厚度一定,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 峰值吸收测量的吸光度与被测元素的含量成正比。这是 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法的基础。

分析化学 第8章

分析化学 第8章

吸收程度越大,颜色越深。
3. 吸收曲线 (1) 制作:对某一有色溶液,改变波长 ,
测溶液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
度A,作图,得A- 曲线, 即该溶液中吸光物质的吸收 曲线。 如KMnO4 吸收曲线
A
2.0
c1 c2 c3 c4
400 480 560 640 720
1.6
1.2 0.8 0.4
c1>c2>c3>c4
8.5 显色反应及要求
一、反应条件的选择 1. 显色反应 使试样中的被测组分与化学试剂R作用生成 有色化合物的反应叫显色反应。 mX (待测组分) + nR (显色剂) = XmRn (有色化合物)
对显色反应的要求: (1)灵敏度足够高,选择性好;
(2)有色化合物的组成恒定,符合一定的化学式;
且有色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应足够稳定;
关于 :
a. 物理意义: 表示溶液浓度为1mol· L-1,液层厚度为1cm时, 一定T下波长为的单色光通过某溶液的吸光度。 值越大,吸光物质的吸收能力越强。 b. 与吸光物质的结构、溶剂、波长、温度等有关
同一物质与不同显色剂作用,生成具有不同 的 有色化合物,反映显色反应灵敏度的高低。 测定时通常选 值大的化合物以提高灵敏度。
例: 某有色溶液盛于1cm比色皿中,在=514nm处 测得T1=60.0%,求: (1)若c1=2.00×10-5mol/L, = ? (2)当溶液浓度增大一倍时, A2= ? T2= ?

分析化学第八章吸光光度法

分析化学第八章吸光光度法

第八章吸光光度法

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分析方法称为吸光光度法。包括比色法、可见及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本章主要讨论可见光区的吸光光度法。利用可见光进行吸光光度法分析时,通常将被测组分通过化学反应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然后进行吸光度的测量。例如:测量钢样中Mn的

含量,在酸性溶液中将Mn氧化为MnO

4-,然后进行吸光

度的测量。

与化学分析法比较它具有如下特点:

(一)灵敏度高

吸光光度法常用于测定试样中1-0.001%的微量组分。对固体试样一般可测至10-4 %。

(二)分析微量组分的准确度高

例如:含铁量为0.001%的试样,如果用滴定法测定,称量1g试样,仅含铁0.01mg,无法用滴定分析法测定。如果用显色剂1,10-邻二氮菲与亚铁离子生成橙红色的1,10-邻

二氮菲亚铁配合物,就可用吸光光度法来测定。

Fe2++ 3(1,10-phen) → [ Fe(1,10-phen)3] 2+(三)操作简便,测定快速

(四)应用广泛

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许多有机化合物都可直接或间接地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可用来研究化学反应的机理、溶液中配合物的组成、测定一些酸碱的离解常数等。

§8-1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一、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

当光束照射到物质上时,光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了反射、散射、吸收或透射(p238, 图9-1)。若被照射的是

均匀的溶液,则光在溶液中的散射损失可以忽略。

当一束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的光复合而成的白光通过某一有色溶液时,一些波长的光被溶液吸收,另一些波长的光则透过。当透射光波长在400-700nm

吸光光度法-分析化学

吸光光度法-分析化学

第10章吸光光度法习题

一、选择题

1.在分光光度法中,宜选用的吸光度读数范围是()。

A.0~0.2

B.0.1~0.4

C.0.2~0.7

D.1.0~2.0

2.用紫外可见光度法测定鉄时,要求控制溶液的pH范围是()。

A.3~9

B.1~5

C.7~12

D.1~14

3.在用紫外可见光度法测定溶液中的鉄时,需要加入盐酸羟胺,其作用是()。

A.作为中和剂

B.作为氧化剂

C.作为还原剂

D.作为显色剂

4.在用紫外可见光度法测定溶液中的鉄时,需要选用参比溶液,该参比溶液的组成是()。

A.溶剂水

B.溶剂水和显色剂

C.显色剂

D.除铁以外所有组成测量溶液的试剂

5.某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很大,则表明()。

A.该物质溶液的浓度很大

B.该物质对某波长的光吸收能力很强

C.光通过该物质溶液的光程很长

D.测定该物质的灵敏度越低

6.有色配合物的吸光度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A.入射光的波长

B.比色皿的厚度

C.有色配合物的浓度

D.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7.影响有色配合物的摩尔吸收系数的因素是()。

A.比色皿厚度

B.入射光的波长

C.配合物的浓度

D.配合物的稳定性常数

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透射率与浓度成直线关系

B.摩尔吸收系数随波长而变

C.吸光度与浓度不呈线性关系

D.玻璃棱镜适合于紫外区

9.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有色液的最大吸收波长不随有色液的浓度而改变

B.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选择性吸收

C.有色液的摩尔吸收系数越大,显色反应越灵敏

D.目视比色法也是吸收光度法

10.在吸光光度法分析中,常出现标准曲线不通过原点的情况,下列说法中不会引起这一现象的是()。

分析化学—— 吸光光度法

分析化学—— 吸光光度法

摩尔吸光系数 A
0.380 5 1 bc 2.0cm 1.8 10 mol L 1.110 4 cm1 L mol 1
例12-4 某有色溶液在2.00cm比色皿中,测得 透光率T=50.0%,若改用1.00cm比色皿时, 其T1和A1各为多少?
解:有色溶液在2.00cm比色皿中的吸光度为:
解:已知T = 40.2% = 0.402 则:A= –lg T = –lg 0.402 = 0.396 透光率为40.2%时,吸光度为0.396。
例12–2 测得某溶液的吸光度为0.434,其透 光率是多少? 解:已知A=0.434
根据A= –lg T得
T=10–A=10–0.434=36.8% 吸光度为0.434时,透光率为36.8%。
5
§12-1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2.1.1 光的基本性质 1.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波动性—传播时,主要表现波动性,用、描 述。 粒子性—与物质作用时,主要表现粒子性。用 能量E来来描述。 光是由光子流组成,光子的能量:
E = h = h c /
(h=6.626 × 10 -34 J.s c:光速 ) 光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其能量越大 表12–1 电磁波谱表(P307)
朗伯—比耳定律
实践证明,吸光度与溶液浓度、液层厚度及入 射光波长等因素有关。若入射光波长不变 • 朗伯(Lambert)于1760年阐明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 收层厚度的关系。A∝b • 比耳(Beer) 1852年又提出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 物浓度之间也具有类似的关系。A ∝c

分析化学吸光光度法M

分析化学吸光光度法M

I0 I0 I0 I0 A lg lg 1bc 2bc I I I 0 10 I 0 10
若 l1 l2,

1 2
I0 I0 A lg bc bc (I 0 I 0)10
A A1 A2 An 1bc1 2bc2 nbcn
x A
y
A1 x1bc x y1bc y A2 x 2bc x y 2bc y 预先测出l1处的 x1、 y1 和l2处的 x 2、 y 2 ,再测
0
0.4
0.4
0.8
1.2
1.6
cx
将A换 成T会 怎样?
A
A = 0.2097 ×C(μg/mL) 0.3 Ax=0.226 0.2 0.1 C x=1.08 0 0 0.5 1 Fe浓度/μg/mL 1.5 2
Ax=0.226
邻二氮菲法测铁标准曲线
源自文库
例: 用磺基水杨酸法测定微量铁,由标准曲线上查 出 C = 6.3mg/mL时,A = 0.420,在与绘制标准曲 线相同的条件下,测量一未知含量的铁试液,测 得A = 0.500,求试液中铁的含量 解:
1852 b一定时, 吸光度与
C成正比
1.定义:
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单一均匀的、非散射的 吸光物质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浓度和 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 I0 A lg T lg abc I

分析化学 吸光光度法

分析化学 吸光光度法

§ 3 显色反应
☆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对无色物质进行 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 测定时,在测定前需对样品进行显色。 测定时,在测定前需对样品进行显色。 ☆显色反应:配位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显色反应:配位反应、氧化 还原反应 还原反应、 显色反应 重氮化—偶联反应等。 重氮化 偶联反应等。 偶联反应等
光栅( 光栅 Gratings): 1200 / mm
slit1 slit2
collimating Mirror
dispersion
prism (grating)
3. 吸收池 Absorption Cells (比色皿 Cuvettes) ) 材质: 材质:玻璃 / 石英 厚度:0.5/1/2/4cm 厚度:
The reasons for deviations from Lambert - Beer law
A
C
1 物理因素( Physical factors ) 物理因素( (1)非单色光 )非单色光(Nonmonochromatic light)
A
True value A1
observed value A1’
2.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① 显色剂的用量 ② pH 值 ③ 温度 ④ 显色时间
3.参比溶液 Reference solution 参比溶液 作用: 作用:消除比色皿和溶液中其它成分对入 射光的反射和吸收带来的影响。 射光的反射和吸收带来的影响。 种类: 种类: ①溶剂参比 ②试剂参比 ③样品参比

8 吸光光度法

8 吸光光度法

分析化学 2007-2008
Fra Baidu bibliotek
3. 吸光条件
KMnO4水溶液为什么只选择性的吸收自然光中 的绿色光, 的绿色光,而不吸收其 它颜色的光? 它颜色的光? 原因:与物质分子内 原因: 部的结构有关
物质分子内部都具有 一系列不连续的特征能级 (量子化),接受能量后 量子化),接受能量后 ), 可以发生能级之间的跃迁 。电子能级间跃迁的同时 总伴随有振动和转动能级 间的跃迁。 间的跃迁。
x 射 线
102 nm 104 nm
紫 外 光 红 外 光
0.1 cm 10cm
微 波
103 cm
105 cm
无 线 电 波
可 见 光 人眼只能感受到可见光区域的光, 人眼只能感受到可见光区域的光,只占整个电磁波谱中 很小的一部分。波长范围在400 ~760 nm。不同波长的可 很小的一部分。波长范围在 。 见光引起人不同的视觉效果,因而产生不同的颜色。 见光引起人不同的视觉效果,因而产生不同的颜色。
分析化学 2007-2008
吸收曲线的讨论: 吸收曲线的讨论:
(1)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吸光度最大处 )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 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 max,而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 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λ 而对于不同物质, 最大吸收波长 吸收曲线形状和λ 则不同,据此可用作物质的定性分析。 吸收曲线形状和 max则不同,据此可用作物质的定性分析。

高职分析化学 第八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习题试题集

高职分析化学 第八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习题试题集

—填空题

1. 可见分光光度法主要应用于测定样品中的微量组分,其特点

是、、和。

2. 朗伯-比耳定律表达式,A =KCL,其中符号C代表,单位;L代表,单位;K称为,当C 等于,L等于时,则K 以符号表示,并称为摩尔吸光系数。

3. 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主要因素有和,减少偏离现象的最常用措施为和。

4. 当光照射到物质上时,光与物质之间便产生光的, , ,

等现象,分光光度法主要是利用了现象。

5. 有色物质氧络血红阮可透过450—495nm波长范围内的光,它本身

显, 另一有色物质二苯硫踪的CCl4溶液可吸收580—620nm波长的光,它本身显。

7. 吸光光度法对显色反应的要求是:, , , 。

9. 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时,加入盐酸羟胺的作用是,加入HAC-NaAc 缓冲溶液的目的是, 加入邻菲罗咻溶液的作用

是。

10、分光光度法定性分析的理论基础是基于各物质的最大________________不同11.白光是一种_____光,它是由______________等各种色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12.KMnO4溶液的颜色为_______色,该有色化合物最易吸收_________色光。13.在分光光度分析中,一般选择波长为__________的单色光作为入射光进行测定,该波长是通过实验绘制_______________来得到的。

14,朗伯-比尔定律中,当溶液的浓度单位用_______,液层厚度单位用_______时,其比例常数叫“摩尔吸光系数”,常用符号_______表示,因此朗伯-比尔定律的表达式可写为__________

分析化学-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分析化学-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 ln2 A 0 .434 KNL Δ ν π
A K N
A K c
峰值吸收测量的吸光度与试样中被测组分的浓度呈线性
用峰值吸收代替积分吸收进行定量的必要条件
锐线光源的发射线与原子吸收线的 中心频率完全一致。 锐线光源发射线的半宽度比吸收线 的半宽度更窄,一般为吸收线半宽度 的1/5~1/10 。
载气将这些氢化物送入石英管后,在低温下即可进行
原子化检测。
特点:原子化温度低,基体干扰和化学干扰小。
冷蒸气发生器原子化器 (cold atom atomizer)
低温原子化方法(一般700~900゜C);专门用
于汞的测定 酸性溶液中, SnCl2将无机汞化物还原为金属汞, 它在常温常压下易形成汞原子蒸气。用载气将汞蒸 气导入石英吸收管中进行测定。
现象:
在溶液或气相中由于待测元素与其他共存组分之间发 生化学反应而影响待测元素化合物的离解和原子化。
消除方法:
加入释放剂、加保护剂、适当提高火焰温度等。
灵敏度 (sensitivity)
被测元素浓度含量或改变一个单位,吸光度的变化量。
火焰原子吸收法中常用“特征浓度”表达式:
c 0 . 0044 x S ( μg/ml/ 1 % ) c A
光谱项的多重性
主量子数
(价电子所处电子层)
(分裂能级数目)

08吸光光度法1

08吸光光度法1

无色物质的分析-显色反应
• 通过显色反应,将无色或浅色物质转变为有色或深 色物质,大大扩充了吸光光度法的适用范围。
• 显色剂:与待测组分形成有色化合物的试剂;显色 剂通常是配位显色剂,少数为氧化还原显色剂。 • 好的显色反应必须满足: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显 色物质组成恒定,性质稳定,显色物质和显色剂色 差大 • 通常用实验方法选择合适的显色条件。
• 吸光度加合性是多组分吸光光度法的基础。
A Ai i bci • 注意:不同波长光之间的吸光度没有加合性
混合溶液中待测组分吸光度的测量
I0 • • • •
待 测 溶 液
It
I0 A总 lg It
A bc 适用于混合溶液中任一单一组分
混合溶液中 A总=A待测+A共存 也就是 A待测= A总 - A共存 若 A参比 = A共存 =0,则 A待测= A总
• 1.配制系列标准样品 • 2.测量标准样品的A • 3.绘制标准曲线(A-c 曲线) • 4.在同样条件下测量 待测样品的A • 5.根据标准曲线得到 待测样的浓度
0.5
0.4
A
0.3
0.2
0.1
c -6 1x10 -6 2x10 -6 3x10 -6 4x10 -6 5x10 x
A 0.1 0.2 0.3 0.4 0.5 0.24
非单色光情况下的比尔定律

实验8-邻二氮菲吸光光度法测定铁及络合物组成的测定

实验8-邻二氮菲吸光光度法测定铁及络合物组成的测定

实验八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及络合物组成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掌握邻二氮菲法测定铁的原理

3、学习分光光度法测定络合物组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邻二氮菲(phen)和Fe2+在pH3~9的溶液中,生成一种稳定的橙红色络合物Fe(phen) 2+,其lgK=21.3,ε508=1.1 × 104L·mol-1·cm-1,铁含量在0.1~2μg·mL-1范围内遵守3

比尔定律。其吸收曲线如图所示。显色前需用盐酸羟胺或抗坏血酸将Fe3+全部还原为Fe2+,

然后再加入邻二氮菲,并调节溶液酸度至适宜的显色酸度范围。有关反应如下:

2Fe3+ + 2NH2OH·HC1=2Fe2+ +N2↑+2H2O+4H++2C1-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的含量,一般采用标准曲线法,即配制一系列浓度的标准溶液,在实验条件下依次测量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A),以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在同样实验条件下,测定待测溶液的吸光度,根据测得吸光度值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浓度值,即可计算试样中被测物质的质量浓度。

络合物组成的确定是研究络合反应平衡的基本问题之一。金属离子M和络合剂L形成络合物的反应为M + nL====MLn式中,n为络合物的配位数,可用摩尔比法(或称饱和法)进行测定,即配制一系列溶液,各溶液的金属离子浓度、酸度、温度等条件恒定,只改变配位体的浓度,在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各溶液的吸光度,以吸光度对摩尔比cL/cM作图,如图1所示,将曲线的线性部分延长相交于一点,该点对应的cL/cM值即为配位数n。摩尔比法适用于稳定性较高的络合物组成的测定。

分析化学-吸光光度法

分析化学-吸光光度法
例: 含Fe约0.05%的样品, 称0.2 g, 则m(Fe)≈0.1 mg 重量法 容量法 m(Fe2O3)≈0.14mg, 称不准 V(K2Cr2O7)≈0.02mL, 测不准
光度法 结果0.048%-0.052%, 满足要求
2011.3
分析化学(2011)
CYJ 3
Analyt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2011)
粒子性
2011.3
CYJ 7
Analyt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
2、光谱分区
能 波 量 长
大 200nm 400nm 780nm 可见光区 红外 小 50um
光谱区域
紫外光区
紫、蓝、青、绿、黄、橙、红 分析方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 可见分光光度法 红外分光光度法
可见光:波长大约在400 ~750 nm范围内,
2011.3
A C
增 大
分析化学(2011)
CYJ 18
Analyt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
三、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1. 吸光度的加和性
在某一波长,溶液中含有对该波长的光产生 吸收的多种物质,那么溶液的总吸光度等于溶液 中各个吸光物质的吸光度之和。 A1 = ε1bc1 A2 = ε2bc2 A = ε1bc1+ ε2bc2 根据吸光度的加和性可以 进行多组分的测定以及某些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

第八篇吸光光度法

第八篇吸光光度法

第八章吸光光度法

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分析方法称为吸光光度法。包括比色法、可见及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本章主要讨论可见光区的吸光光度法。利用可见光进行分光光度法分析时,通常将被测组分通过化学反应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然后进行吸光度的测量。例如:测量钢样中Mn的含量,在酸性溶液中将Mn 氧化为MnO4-,然后进行吸光度的测量。

与化学分析法比较它具有如下特点:

(一)灵敏度高

分光光度法常用于测定试样中1-%的微量组分。对固体试样一般可测至10-4%。

(二)分析微量组分的准确度高

例如:含铁量为%的试样,如果用滴定法测定,称量1g试样,仅含铁,无法用滴定分析法测定。如果用显色剂1,10-邻二氮杂菲与铁生成橙红色的1,10-邻二氮杂菲亚铁配合物就可用吸光光度法来测定。

Fe2+ + 3(1,10-phen) →[ Fe(1,10-phen)3] 2+

(三)操作简便,测定快速

(四)应用广泛

几乎所有的无机离子和许多有机化合物都可直接或间接地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可用来研究化学反应的机理、溶液中配合物的组成、测定一些酸碱的离解常数等。

§8-1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一、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

当光束照射到物质上时,光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了反射、散射、吸收或透射(p241, 图9-1)。

若被照射的是均匀的溶液,则光在溶液中的散射损失可以忽略。

当一束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的光复合而成的白光通过某一有色溶液时,一些波长的光被溶液吸收,另一些波长的光则透过。当透射光波长在400-700nm范围时,人眼可觉察到颜色的存在,这部分光被称为可见光。透射光和吸收光呈互补色,即物质呈现的颜色是与其吸收光呈互补色的透射光的颜色。例如:CuSO4溶液由于吸收了580-600 nm的黄色光,呈现的是与黄色呈互补色的蓝色。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颜色,见P294,表9-1。

化学吸光光度法汇总

化学吸光光度法汇总
10 吸光光度法
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
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第二节 光度计及其基本部件 第三节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第四节 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
第五节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第六节 紫外吸收光谱法简介
分析化学 2007-2008
10 吸光光度法
概述
吸光光度法(Absorption Photometry)是一种基
分析化学 2007-2008
10 吸光光度法
10.1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一、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 光是一种电磁波 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能量 E=h = h c/ 人眼只能感受到可见光区域的光,只占整个电磁 波谱中很小的一部分。波长范围在400 ~760 nm。 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引起人不同的视觉效果,因而 产生不同的颜色。
0.575
参比
I0
It A lg lg T bC I0
请注意与定义比较 未考虑吸收池和溶剂对光子的作用
样品
分析化学 2007-2008
It 入射光 I0
透射光 It
10 吸光光度法
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一、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二、光的吸收基本定律——朗伯-比尔定律 三、偏离比尔定律的原因
10 吸光光度法
10.1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3. 吸光条件
CuSO4水溶液为什么只选择性的吸收自然光中 的黄色光,而不吸收其 它颜色的光哪? 原因:与物质分子内 部的结构有关 物质分子内部都具 有一系列不连续的特征 能级(量子化),接受 能量后可以发生能级之 间的跃迁。由外层电子 跃迁得到的光谱为紫外 -可见光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3 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 8.3.1 有色溶液偏离朗伯-比耳定律引入的误

根据 A =εbc , A - c 图应为过原点直线, 但实际上只在一定浓度 A 范围内成直线。
因此,测定时被测物浓
度应控制在直线范围内。
0
c
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原因: 有物理和化学两大
1. 物理因素 (1)单色光不纯
8.3.2 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一、仪器测量误差
吸光光度法的误差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是偏离朗伯-比耳定律引入的误差(前已讨论); 二是光度测量(即测量仪器)引起的误差, 此处讨论后者。
光度测量的相对误差计算公式:
可以导出,浓度测量的相对误差:
Er
dc c
dA A
0.4343 d T T lg T
a M
55.85 g mol 1
1.90102 L g1cm1
【例 2】 K2CrO4 的碱性溶液在 372 nm 处 有最大吸收。现有 310-5 mol ·L-1 K2CrO4 碱性溶液,在 372 nm 处用 1 cm 吸收池测得 其透光率为 71.6%。
求: 1. 该溶液的吸光度? 2. K2CrO4 溶液在 372 nm 处的摩尔吸收系
第 8章 8.1 概述
吸光光度法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
一、什么叫吸光光度法
利用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而建立的仪 器分析方法。
即不同物质吸收不同颜色的光,据此可进行 定性分析;此物质的浓度越大, 吸收的光越多, 测得的吸光度越大。根据吸光度与被测物浓 度成正比(朗伯-比耳定律)求得被测物含量。
用 A 表示,单位为 1 , 则
朗伯-比耳定律是吸光光度法的 定量依据。
2. 透光度及其与吸光度的关系
若令 T = It I0
称为透光度 transmittancy 或称透光率 light transmittance 也称透射比 transmittance ratio
由 A lg I0 可知吸光度 A 与透光度 T It
用 525 nm 波长测定 KMnO4 时, K2Cr2O7也 吸收光, 即有干扰。
若选 545 nm 测定 KMnO4, 可避开干扰。
b. 根据吸收曲线形状和 max值初步定性。
三、光吸收定律 1. 朗伯-比耳定律 Lambert-Beer's law
设某一波长的 单色光,强度为
I0
通过含吸光 物质的溶液 时
c
不同 T (或 A )值时浓度测量的相对误差
透光率 T /% 95 90 80 70 65 60 50 40 36.8 30 20 15 10 5
吸光度 A 0.022 0.045 0.097 0.155
0.187 ≈ 0.2 0.222 0.301 0.398 0.434 0.523 0.699
数? 3. 若改用 3 cm 的吸收池,求该溶液的透光
率?
解 (1) A = -lgT = - lg 0.716 = 0.145
(2)
A bc
0.145 1cm 3105 mol L1
4.83103 L mol 1 cm1
(3) 此时 A = 3×0.145 = 0.435 由 A = - lgT 可计算出 T = 0.367
显然
摩尔质量
ε= Ma
(4) a 或ε的测定方法 取适当浓度的被测物溶液, 用分光光度计测得 A 值,
进而由 A abc 或 A bc 算得 a 或 见下例
【例 1】 Fe2+ 浓度为 5 mg·L-1 的溶液 1 mL, 用 1,10 - 二氮菲显色后,定容为 10 mL,取 此溶液用 2 cm 吸收池在 580 nm 波长处测得 吸光度 A = 0.190,计算其摩尔吸光系数ε 和吸光系数 a。
3. 光吸收曲线 photoabsorption curve
(1)光吸收曲线的制作过程
取一定浓度的某一吸光物质,固定液 层厚度, 只改变波长λ, 测得此同一物质、同一浓度、同一液 层厚度在不同λ的吸光度 A , 以λ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 图,得一条光吸收曲线。 或用自动扫描分光光度计自动绘制、 输出吸收曲线。
当被测溶液为稀溶液时,吸光质点是独立 的吸光中心,彼此间影响很小。
浓溶液时,吸光质点之间距离小, 相互影响大, 这会改变其吸光性能(比如改变折光指数等) 从而改变吸光系数,引起偏离朗伯-比尔 定律(标准曲线发生弯曲)。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吸光光度法适用于 测定稀溶液。
(2)平衡效应(溶质解离、缔合、互变异 构及化学变化) 例如 AB 型有色化合物(在溶液中存在以 下平衡)
式中的 dT 为光度计透光率读数的绝对误差。
对给定的光度计,此为固定值(因为透光度
T 的刻度是均匀的、等分的)
这与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为固定值:±0.01 mL 同理。
设仪器透光度 T 的读数误差为: ±0.01(±1%),
(这是常用的分光光度计的读数准确度)
此时将不同T 值代入式
d c d A 0.4343dT Er c A T lg T 可算得对应的各 d c (见下表)
0.824 ≈ 0.8 1.000 0.301
相对误差 Er / % ±20.5
±10.6
±5.6
±4.01 ±3.6

±3.26

±2.88

±2.73

±2.72 此时误差最小 ±4%
±2.77

±3.11

±3.51 ±4.34 ±6.7

作图如下
由上可见,
二、测量条件的选择 在实际测定时,只有使待测溶液的
单色光 monochromatic light 单一波长的光 复合光 compound light 多种波长光的混合光 互补色光 complementary color light 若某两种波长的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 可成为白光, 则这两种光称为互补色光。
光的互补关系见下图
白光
图中直线两端的两种光为互补光(隔三互补)
(5) a 和ε的特点
其大小取决于入射光波长、溶液的 性质、温度和仪器的质量, 而与吸光物质的浓度及液层厚度无 关。
(6) 摩尔吸光系数的重要性 是量度吸光物质吸光能力(或
测定方法灵敏度)的特征常数。
测定样品时常选用 值大的有色
化合物,以获得高灵敏度。
通常所说的(或从手册中查得的) 是最大吸收波长时的数值,即 max
(2) 若 b 用 cm、c 用 mol·L-1 为单位,
K 改用ε 表示, 称为摩尔吸光系数 molar absorbance index
此时朗伯-比尔定律表示为
A =εbc
ε的单位为 ε的数值为
L·mol-1 ·cm-1
b = 1cm c = 1mol·L-1 时的 A 值
(3)吸光系数 a 与摩尔吸光系数ε 的关系
二、吸光光度法的特点
1. 灵敏度高 可测定浓度能达到 10-5 ~ 10-6 mol / L
2. 准确度高 相对误差 2% ~ 5% 用精密仪器,可达 1% ~ 2%
3. 测定快速 4. 应用广泛
8.2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一、光的基本性质
可见光 visible light λ= 400 ~ 750 nm 波长范围的光
如 KMnO4 溶液的吸收曲线:
四种不同浓度的 KMnO4 溶液的光吸收曲线
由吸收曲线可知:
a. KMnO4 对 525 nm 附近 的绿光吸收 最多, 即最 大吸收波长 λ最大 (λmax ) 为 525 nm
(溶液的颜色主要 是由这一数值确 定的)
b. 浓度不同,曲线 形状相似; 浓度越大,曲线 上移(即吸光 度越大), 但λmax 不变;
A 较小,即 较小,
A

/nm
若选用 max 测定,
若用非 max 测定,
(2)散射、反射及折射光的影响
比如测试溶液为胶体、乳浊液或悬浊液时, 一定强度的入射光 I0 通过时,光的消耗不 仅仅是因为吸收,而是还有反射、折射及 散射。这造成实测吸光度偏大, 导致偏离。
2. 化学因素
(1)吸光质点的相互作用
因素,以下分别讨 论之。
因目前的分光技术还不能获得只有一种波长的
单色光, 故必然产生偏离。原理如下
设有λ1 λ2 两种波长的光, 分别透过溶液时,

1 A1
lg
I 01 It1

2 A2
lg
I02 It2
1bc 或 2bc 或
It1 It2
I 01 I02
·10-1bc ·10- 2bc
透光率 T 在 15% ~ 65%, 吸光度 A 在 0.2 ~ 0.8 之间 才能使测量的相对误差较小(< ±4%)。
这是通常所要求的准确度
当吸光度 A = 0.434(或透光率 T = 36.8%) 时,测量的相对误差最小。
8.4 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8.4.1 显色反应 因为许多被测物无色(不吸收可见光,吸 光系数为 0)或颜色太浅(吸光系数值太 小),使测定的灵敏度和准确度都太低。 所以常加入某种试剂(显色剂),使与被 测物反应(显色反应):
的关系为 A lg T
3. 吸光系数与摩尔吸光系数 A = Kbc 中
(1) 若 b 用 cm、c 用 g·L-1为单位,
则 K 改用 a 表示, 称为吸光系数
absorption
此时,朗伯-比尔定律应表示为:
A = abc
a 的单位为 L ·g-1 ·cm-1
a 的数值为 b = 1cm, c = 1g ·L-1 时的吸光度值。
c. 在λmax 处 同浓度溶液 的吸光度最 大,
不同浓度溶 液的吸光度 变化最大,
测定的灵敏 度最高。
(2) 吸收曲线的用途
a. 选择波长
定量测定时, 一般选最大吸收波长, 有干扰时, 要选避开干扰的波长。 如测定 KMnO4 , 无干扰时, 选 525 nm, 与 K2Cr2O7 共存时, 根据两吸收曲线(见下页):
解 已知 Fe2+ 的摩尔质量为 55.85 gּmol-1,

c(Fe 2
)
5 103 g L1 1 103 L 55.85g mol 1 10103 L
8.95106 mol L1
A
bc 0.190
2cm 8.9510-6 mol L1 1.06104 L mol 1 cm1
1.06104 L mol 1 cm—1
二、溶液对光的选择吸收和吸收曲线
1. 溶液吸收的光与透过的光的关系
KMnO4 吸收白光中的绿光后, 溶液呈紫色(紫色光为透过的光) CuSO4 吸收白光中的黄光, 溶液呈蓝色(蓝色光为透过的光)
可见, 溶液的颜色与被吸收光的颜色互补
2. 溶液颜色深浅的原因
浓度越大或液层越厚, 吸光质点越多, 吸收程度越大,透过的互补光的程度越大, 因而颜色越深。
4. 吸光度的加和性 additivity 当 I0 依次通过 n 个液层厚度不等、吸光 物质不同的溶液时:
A A1 A2 An
1b1c1 2b2c2 nbncn
即: 总吸光度等于各吸光物质的吸光度之和
5. 朗伯-比耳定律的适用范围
不仅适用于溶液, 也适用于固体和气体; 不仅适用于可见光, 也适用于紫外光和红外光; 但只适用于单色光。
AB A+ + B-
有色 无色 无色
测得一定浓度的 AB 溶液的吸光度后将溶液 稀释一倍时, 则 cAB 不只降低 1/2,而是由于 电离度增大,降低 1/2 还多,故引起偏离。
注意:不同被测物符合朗伯-比耳定律的浓 度范围不同。测定时,应将标准液和试液 的浓度控制在符合朗伯-比耳定律的浓度范 围内。
bc
A 与 c 成直线关系
当ε1 ≠ε2 时,
A ≠εbc 形成曲线,即发生偏离。
越大, 偏离越严重。
由上可知
减小偏离的方法:
① 使用好的单色器
(提供更纯的单色光, 使 减小)
② 选 max作入射光
(因 m附ax 近的吸收曲线较平坦,
不同波长光的 较小,
如下图:
对给定的仪器(分光光度计),其单色器 所提供的单色光的波长范围是固定的。
c吸
光 物 质
b
液层厚度
透过光的强度为
It
吸光物质吸收 一部分光后
实验证明, 吸收光的程度(吸光度)与吸光物 质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这一规 律称为 朗伯-比耳定律。
可以导出朗伯-比耳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
lg I0
比例常数
Kbc
It
lg I0 = A = Kbc It
称为吸光度 absorbance
-
伯 比 耳 定 律
各 自 遵 从 朗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若入射光强为I01 I02 , 透过光强为It1 It2
A
lg
( I01 ( I t1
I02 ) It2 )
lg
( I01 ( I01 ·10-1bc
I02 ) I02 ·10- 2bc )
显然,当ε1 =ε2 =ε 时,
上式得
A=lg
1 10-εb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