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

合集下载

纪录片《美丽中国》—生态文明之路观后感

纪录片《美丽中国》—生态文明之路观后感

纪录片《美丽中国》—生态文明之路观后感

《美丽中国》是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看过之后给

了我深深的触动。纪录片作为“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的电影电视艺术形式”,其手段在于对真实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其目的在于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但是,自然类纪录片因为较少有人的参与,缺少人与人之间一目了然的矛盾冲突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与社会类的纪录片相比,它更多地表现为单

纯的猎奇与对真实镜头的捕捉,在思维品格上难以胜出。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创作者在拍摄纪录片之前,先要对所表现的事物进行思考。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作者对艺术和生命的态度,纪实的品格上升为思维的品格,才能使创作

进入审美的层次。国际自然类电视节目主席帕萨`萨拉斯曾说:“自然类影片绝不只是

动物、树和昆虫等非常近的镜头和放大镜头,还有被称为自然精神的东西。也就是说拍摄自然类纪录片,首先需要摄制者对自然的热爱和了解,要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它需要一种人文精神,而绝不只是为了追求感官刺激。”他同时还说:“现今社会强调的人

文精神,并不是单纯的指对人的价值、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的关怀、看护和尊重,还有我们所在的这个大自然,包括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文精神就是一种关怀,真诚的对自然世界的一种关怀。”《美丽中国》是一部反映中国自然

生态的纪录片。由BBC 环球公司与中国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拍摄,英文名称为”WILD CHINA”,也有译为《野性中国》《锦绣中华》,历时三年拍摄,共六集。与其说

纪录片考试重点

纪录片考试重点

《纪录片创作》考试重点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展现,以展现真实

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实用主义纪录片是一种为着特殊目的制作的,制作者参与他所表现事件之中的纪录片,但也要遵守纪实

的美学,不能虚构等等,但在表现上,因为制作者的目的和立场有所不同,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就显现

的不同了。

真实电影是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开始的一个以直接记录手法为基本特征的电影创作流派,该流派主张真正的电影应该直接拍摄现实生活,排斥虚构。所以,他们在拍摄电影时一般都不事先撰写剧本,也不用职业演员,结果拍出来的内容非常地真实。

美国直接电影

代表人物:美国人罗伯特.德鲁

主张:摄像机和摄制人员不能和拍摄对象发生任何瓜葛,以求能拍出那种即使摄像机不存在时也会发生

的情况,同时也绝不使用访问。

特点:1.旁观的美学 2.视听同步的要求 3.沉默的主体

法国真理电影

代表人物:法国人类学家让.鲁什

主张:承认摄像机的存在可以对现实产生影响,电影制作不应再是躲在摄影机后面,而是要积极参与被

拍摄者在被拍摄的那一刻生活,促使被拍摄者在摄影机前说出及做出他们不太轻易说出或做出的事。(《夏日记事》)真实电影类纪录片的特点

1.影片首先试图探索的是人们内心世界的真实,人们对于“幸福”是如何想象和体验的。

2.影片其次探索的是形式上的真实,让叙事的主体直接进入影片,元叙事不再是一个隐蔽的、可以任意

虚构的角色,而是元叙事自身。

3.真实电影则大量使用采访和解说——“在场”。所谓的“在场”,是指拍摄主体作为语言交流中的一方,并使观众能够明确意识到其存在的呈现。

什么是纪录片

什么是纪录片

纪录片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是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婴儿的午餐》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

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片断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世界百部著名纪录片:

《华氏911》

《帝企鹅日记》

《微观世界》

《南京大屠杀》

《带摄影机的人1~3》

《迁徙的鸟》

《神经病人》

IMAX出品纪录片《深海探奇》

《普通法西斯1~17》

希特勒纪录片《意志的胜利》

大急救\《大急救》美国影评最佳纪录片1~15

《彩色第三帝国1~15》

《白色星球》

《颍州的孩子》

纪录片《幼儿园》

纪录片《龙脊》

纪录片《英和白》

纪录片《沙与海》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

贾樟柯电影展播之气——《东》(上)(中)(下)

疯狂英语(上)疯狂英语(下)

《裸遍世界1~3》

《摄氏零度春光再现1~2》

《老徐的影像日记1~2 》

《国球沧桑》

《回家的路有多长》(上)(下)

《牺牲》集结号纪录片

《圆明园》

《永恒的敌人-狮子和鬣狗01~10》

大国崛起—1 海洋时代(葡萄牙,西班牙)

大国崛起—2小国大业(荷兰)

大国崛起—3走向现代(英国)

大国崛起—4工业先声(英国)

大国崛起—5激情岁月(法国)

大国崛起—6帝国春秋(德国)

大国崛起—7百年维新(日本)

纪录片策划案范文_策划方案_

纪录片策划案范文_策划方案_

纪录片策划案范文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下面是纪录片策划案范文,欢迎参阅。

纪录片策划案范文1

一. 选材背景:

北京是黑白照片上定格的皇城帝都,大气传统,地道的京片子和胡同里斑驳的砖瓦,讲述着古都京城悠悠的历史;沿着北京的中轴线,皇城遗迹依次排开,稳坐在帝都的心脏位置,接受着世界朝圣的目光;离开中轴线,走进胡同小巷,四合院的红砖灰瓦和屋顶鸽子咕咕的叫声,是浓浓的老北京情怀;北京又是流光溢彩的现代都市,林立的高楼,璀璨的夜景,与传统的四九城相得益彰;三里屯酒吧街的闪烁霓虹和798里LOFT工厂的怀旧气息,让北京焕发着前所未有的异彩光芒。在这古老与新潮交替的城市里,那些夹杂在那里的名人故居是否已经被人遗忘。“百花齐放百鸟鸣,贵在推陈善出新。看罢牡丹看秋菊,四时佳气水如春。”坐落在什刹海西边的前海西街,去恭王府的必经之路。那些容易被人遗忘的角落,就有着我们曾经的才子佳人的故居。分布在原北京内城东城、西城、崇文、宣武以及海淀区的部分区域内的约200处名人故居。其中,东、西城多见大官僚、大商人、大知识分子,出现了如辜鸿铭、陈独秀、郭沫若、鲁迅等人,宣武区和崇文区的人物特点是三教九流,因此更多的出现戏曲名家,以及全聚德、张一元、葡萄常等老字号和生意人的历史痕迹。

二. 目的意义:

每一个名人故居都是一篇动人的故事,每一个名人故居都是历史的真实印记,由于大量街巷胡同与四合院被拆除,很多著名人士居住过的院落也随之消失,而这些故居恰恰是珍贵的历史遗迹,是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阶段的具体见证,有些更是不可复制的文物,所以它们的快速消失实在是一种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希望通过宣传名人故居的现状,使社会与有关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

中外纪录片赏析

中外纪录片赏析

中外纪录片赏析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纪录片的分类,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依据题材与表现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政论.时事报道片.历史.传记.生活.人文地理片.舞台和专题系列。政论纪录片除了要求材料的真实性、论证的严密性、观点的鲜明性这样一些基本要求外,它尤其注重形象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时事报道纪录片指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像片,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但报道的范围不限于一时一事,结构也比较完整。

传记指纪录人物生平或某一时期经历的纪录像片。它与一般时事报导片或历史纪录片的区别在于以特定的人物为中心,不允许用演员扮演,也不可有虚构的情节和人物。

生活指记录人们现实生活的各种情况及状态的记录像片。这是有别于其它纪录片的,因为内容完全是不需要演员参加演出的,而是反映了活生生的真人与真事。人文地理片指探索一定地区的自然状况,或介绍社会风习、城乡风貌的纪录片。舞台指纪录舞台演出实况的纪录像片。对舞台演出的歌舞、戏剧、曲艺等进行现场拍摄,可以根据需要对演出节目进行剪裁、删节,但对演出内容不能改编、增添,以区别于根据舞台节目改编的舞台艺术片。

第一次真正喜欢上纪录片是通过央视拍摄的一部以高考为题材的纪录片。该片一以几个孩子的高考历程为线索,真实的反应了考生们的生活。从中折射出了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他社会现实。那时的自己刚经历完高考,因此有了很深的感触,自此爱上了纪录片这种题材。

理念、沟通、细节:人物类纪录片的风格呈现

理念、沟通、细节:人物类纪录片的风格呈现

理念、沟通、细节:人物类纪录片的风格呈现

作者:蒋潇仪张恒军

来源:《传播与版权》 2021年第3期

◎ 蒋潇仪,张恒军

[摘要]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进行艺术加工,以

展现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其中,人物类纪录片是其分支之一,以记录

人物为主,反映人物对生活、生命的感悟。一部优秀的人物类纪录片往往能使观众超越自身所

在时空的局限,感受他人的生活。本文侧重研究纪录片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两个方面,探讨在

新技术时代下人物类纪录片如何实现风格的呈现。

[关键词]人物类纪录片;风格;新媒体;呈现

[基金项目]大连外国语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背包记者”养老社

区采访团(项目编号:202010172239)。

[作者简介]蒋潇仪(2000—),女,江苏无锡人,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张恒军(1972—),男,辽宁大连人,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纪录片是传统电视节目类型的“四驾马车”之一,位居新闻、综艺、电视剧之后,其内容

以真实性、走心化、紧扣时代脉搏、承载文化价值等特质,受到人们的欢迎。而纪录片如何实

现风格化的探索,是当前一个主要的实践课题。

一、风格与人物类纪录片

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它是艺术作品透露出来的创作者固定的理念、认知思考或是

审美。风格的形成往往与创作者所处的背景、生活经历、思维方式等密不可分。人物类纪录片

是以所记录的人物为中心,围绕着人物展开叙述。因此,其风格也取决于所记录人物的时代背景、成长环境,以及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电视纪录片与写实记录片叙事策略有什么不一样

电视纪录片与写实记录片叙事策略有什么不一样

电视纪录片与写实记录片叙事策略有什么不一样

1、“理念”不一

电视纪录片“理念”的核心,在于它维护“非虚构事件”的真实性,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永远在平等之上进行平视的对等的交流。写实纪录片以自己特殊的视角和方法观察、描述、记录这个世界。它既有对那些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关注,也有对飞速发展和变迁的社会和文化的记录与关注。

2、“真实”不一

写实纪录片与电视纪录片相比,写实纪录片更加真实的,没有进行艺术的加工。电视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3、主观点不一

写实纪录片的主观的色彩越少越好,越客观,越真实。电视纪录片的真实,倒是尽量让观众忘记记者的存在,换句话说,观众是通过摄像机这个眼睛去看电视纪录片中的人物。

4、特点不一

写实纪录片所纪录的事物都是现实中存在,并且发生过的真实故事;电视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素材,而电视纪录片的拍摄者的个人

观点和他的评论也可能影响一部电视纪录片的写实性。

5、作品形态不一

写实纪录片是非新闻化的、日常的、静态的、过程式的、讲述普通人生活的、可以有观点的电视作品形态。电视纪录片中评论者喜欢用拟人的语句来描写一个动物的行为,而实际上动物的行为与拟人的描写可能毫不相关。

《北方的纳努克》赏析

《北方的纳努克》赏析
与《北方的纳努克》相生相伴的一个重要议题,是 关于真实与搬演或真实与虚构的关系问题。后人指 责弗拉哈迪违背纪录片真实原则的重要依据是他在 拍摄《北方的纳努克》时使用了搬演手法。
搬演是对原来发生过的事情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复原, 它本身带有真实性和演绎性,是在纪录影像资料不 足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辅助手段,不等于虚假。
背景介绍
影片《北方的纳努克》缘起于弗拉哈迪在探险过程 中对爱斯基摩人的了解。
在持续经久的勘测中,“每次都有二三个爱斯基摩 人做我的伙伴”,“这些经历让我深刻地了解了爱 斯基摩人的生活,并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影片的开篇字幕如是说。
片子高度真实地再现了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场景,并 在其中插入一些颇为有趣的细节。
五、不足之处
叙事过于单调,不够连贯,只依靠悬念场面的反复 运用作为剧情发展的高潮。
联系时代来看——弗拉哈迪处在20世纪20年代的无 声片时期,他只有通过视觉上的悬念的营造,才能 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在《北方的纳努克》中,无 疑他成功了。
六、总结
《北方的纳努克》中显得简单甚至粗糙的影像,在 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因为它描摹 了真实.创造了一种接近原始的震撼.当然这一切 都来自于弗拉哈迪对于影像的热爱以及对于所拍摄 对象的尊重。
三、表述特点
1.开场独特 Eg:“多人乘坐的小皮划艇”
2.设置悬念 Eg:纳努克用冰刀在屋顶切开正方形的洞

《北方的纳努克》赏析

《北方的纳努克》赏析

背景介绍
影片《北方的纳努克》缘起于弗拉哈迪 在探险过程中对爱斯基摩人的了解。
在持续经久的勘测中,“每次都有二三 个爱斯基摩人做我的伙伴”,“这些经 历让我深刻地了解了爱斯基摩人的生活, 并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影片的 开篇字幕如是说。
片子高度真实地再现了爱斯基摩人的生活 场景,并在其中插入一些颇为有趣的细节。
与《北方的纳努克》相生相伴的一个重 要议题,是关于真实与搬演或真实与虚 构的关系问题。后人指责弗拉哈迪违背 纪录片真实原则的重要依据是他在拍摄 《北方的纳努克》时使用了搬演手法。
搬演是对原来发生过的事情进行一定程 度上的复原,它本身带有真实性和演绎 性,是在纪录影像资料不足的情况下, 所采取的一种辅助手段,不等于虚假。
纳努克在划船
纳努克试图吃掉一张唱片
• 1922年6月11日《北方的纳努克》在纽约首 都剧场公映,一炮走红,观众如潮,一位 评论家将《北方的纳努克》比作古希腊悲 剧。
• 《北方的纳努克》是弗拉哈迪三次北极探 险的结晶,它不仅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 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也为记录电影提供 了一种至今仍在使用的拍摄模式。《北方 的纳努克》是世界记录电影史光辉的起点。
戏剧性与纪录片
•在《北方的纳努克》中,弗拉哈迪第一次把 戏剧性引入纪录片。
• 冰屋在拍摄时被迫削去一半,wk.baidu.com为没有照 明,拍摄只能在露天状态下进行,纳努克 一家在冰天雪地的刺骨寒风里表演起床。 结果要真实,为了真实不惜搬演,这是弗 拉哈迪的信条,他把悬念和戏剧性引入了 纪录片。

纪录片研究论文.doc

纪录片研究论文.doc

纪录片研究论文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纪录片研究论文,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纪录片研究论文一【摘要】

纪录片是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诞生的,它的发展对当今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简单阐释了纪录片的起源和基本概念,以及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

纪录片;起源;定义;真实性;纪录片的发展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它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变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基本特性。纪录片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技术等传统手段难以比拟的。记录片用“声情并茂”的方式为人类记录事件的本质。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于世。

1.纪录片的起源

纪录片诞生以后,弗拉哈迪、维尔托夫、格里尔逊、伊文思等电影大师对纪录片的起源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1.1弗拉哈迪与纪录片的雏形

罗伯特弗拉哈迪(1884-1951),在1922年制作出了他的一部电影《北方的纳努克》,他被称为美国的“记录电影之父”。同时也被作为纪录电影

的创始人和鼻祖。这部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弗拉哈迪将纪实的手法用于拍摄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观照,也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电影类型。

以《北方的纳努克》为例,纪录片具有独特的审美和价值观念。同时影片是非虚构的搬演。而非虚构行为的产生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真实的时间②真实的空间③真实的需求。只有在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行为的本身才不是虚构的。这是纪录片形成的首要条件。其次,弗拉哈迪在拍摄影片过程中做到了深入了解对象。这种力求表现鲜活对象的方法至今仍为许多人所效仿。他的拍摄强调画面效果,而不是依靠蒙太奇。蒙太奇手段在纪录片中的使用经常被指责为“宣传”。弗拉哈迪凭着直觉,开创了一种相对“纯粹”的叙事方法。

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摘要]真实性与艺术性是纪录片的两大基本特征。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与核心;艺术性是记录片拥有审美价值的基础。两者完美结合,是一部优秀纪录片的基本保证。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艺术性

纪录片是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引发人们对生活本质思考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载体通常为电影或者电视。有些纪录片过于重视真实性,忽略了艺术性,这样的纪录片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相反,如果过于重视艺术性,会使纪录片本身过于浮夸,甚至会违背客观真实的原则。因此,两者必须张弛有度,才能成就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笔者以《南水北调中线大移民》的拍摄为例,探讨纪录片中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问题。

一、真实性是艺术性的基础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是纪录片的艺术生命所在。但纪录片也绝对不是对事件的自然记录,它必须对事件进行艺术加工,才能给观众以视听享受。

(一)合理安排“过程”的艺术

纪录片创作最大的败笔就是对事件过程的叙述目的性不强或者不得要领,这样会造成纪录片的主题不突出,无法表现出纪录片的巨大感染力。虽然某一个片段或者镜头是很感人的,但是纪录片绝对不是一部感人镜头

的“大合集”,它应该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跨度感,从而使事件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建立起自己的坐标,使观众能够体会到事件在历史前行过程中的深层意义。比如《南水北调中线大移民》这部纪录片,将人民群众、移民工作者辛苦工作的场景融合于祖国建设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使人民群众浓烈的感情与国家发展的宏图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为这一事件寻找到了一个历史坐标,折射出现实意义,才能使影片的真实性更加直观,也更加震撼!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的是生活中冗长、平淡的事件是缺乏结构力的,也缺乏呈现事件与人物内涵的能力,如果想将这个过程融入到影片之中,必须对事件与人物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这种叙事手法才能增强影片的结构力。

《纪录片导论》读书笔记

《纪录片导论》读书笔记

《纪录片导论》读书笔记

作者:比尔·尼克尔斯(美)

时间:

对纪录片这一影片制作形式的概述

什么是纪录片?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提出的问题:涵盖了纪录片的道德、定义、内容、形式、种类、政治等论点

第一章:为什么道德问题对于纪录片制作很重要?探究了关于纪录片伦理道德一些方面,并提出了他们与故事片所带来的道德问题的各种类型有什么不同。

第二章:纪录片与其他电影类型的区别在哪里?并考察在解答这个问题时可采取的多种互为补充的方式。侧重点在不同历史时期重复出现的影片性质和状况。

第三章:什么赋予了纪录片电影属于自己的嗓音?介绍了从修辞学引入的概念,以展示纪录片如何是在受惠于修辞传统,以及纪录片制作者如何来表达那些要求社会舆论关注和解决的议题。

第四章:纪录片表现什么?为纪录片提供内容或者主题的那些议题的某些特点,特别是那些由纪录片提出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回避了科学上的或者纯逻辑上的解释。

第五章:纪录片是如何起步的?对20世纪20 年代以来构成纪录片惯例的四种起了一定作用的不同方式进行了识别分析。

第六章:纪录片的类型有哪些?纪录片的六种不同的模式或种类,每一个模式都有自己代表性的制作者。典型的影片、制度支持和观众期待的形式。

第七章:纪录片如何反映社会和政治问题?与第四、第五一样,从历史角度切入,探讨社会的中心议题在纪录片中的呈现:国家名族问题、女性主义问题、政治身份问题、多元化主义问题等。

什么是纪录片

什么是纪录片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片断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纪录片常识 1.1895年的《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早期电影作品,是纪录片的萌芽形态。

2.1922年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Robert.Flaherty)完成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通常被看着是纪录片的开山之作;弗拉哈迪的创作被当作是纪录电影的一个重要源头。

3.1926年2月8日出版的纽约《太阳报》中,英国纪录片导演约翰·格里尔逊(John Grierson)在他评论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第二部影片《摩阿纳》的文章里写道:“这部影片是对一位波利尼西亚青年的日常生活事件所做的视觉描述,具有文献资料(documentary)价值。”这是纪录片(documentary)一词第一次用来描述一个不同于故事片(剧情片)的另一独特片种。

4.世界纪录电影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吉加·维尔托夫、约翰·格里尔逊、尤里斯·伊文思。

5.纪录片分类:宣传纪录片、商业纪录片、独立纪录片(当然,根据分类标准不同,还有其他分类方法)

探析实验纪录片《历史那些事》的创新性

探析实验纪录片《历史那些事》的创新性

认可和赞赏。纪录片在大众视野中的形象也不再枯燥严肃,微 剧场”便大开脑洞,让苏东坡穿越到现代,在一家小餐馆吃现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试图把国宝“拟人化”,在纪录片当 代的“东坡肉”,并亲自为厨师演示“东坡肉”的做法“。历史小
中还加入了“黏土动画”和“变声”效果,纪录片变得更加“接地 剧场”新颖有趣,让人忍俊不禁,大多是依据史料进行一些想
“故事片”,难免会缺乏信服力。
纪录片只有在保持主流价值意识和纪实性不改变的前
当然,作为“实验性纪录片”,这是纪录片的一种突破, 提下,在选材和内容上尊重大众需求,在技术和表现方式上
打破了传统纪录片拍摄手法的墨守成规,并且获得了不错的 有所创新,才能跟随中国社会的转型而有所突破。这也应该
反响。从2018年10月24日在哔哩哔哩上线以来,获得9.7的高 就是中国纪录片在新时期发展的新方向。《历史那些事》的
那些事》则整体色彩鲜艳明亮,风格谐趣。
肯定《苏东坡》是观众的优先选择,然而从趣味性讲《,历史那
纪录片讲求真实性,全片采用此种手法,虽然遵循历史 些事》则显得吸引力十足。
典籍进行情景还原,但是一般的纪录片中具有的历史影像
三、内容创新
资料、人物采访、历史记载资料等少之又少,将“纪录片”拍成
(一)素材选择
气”。而2018年10月刚上线的实验纪录片《历史那些事》,其“实 象性创意性的编排,小剧场风格各有不同,比如第三集借鉴

中国纪录片发展探析

中国纪录片发展探析

中国纪录片发展探析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中国纪录片发展最快的时期还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的三十多年,本文从各个具有特色的历史阶段分别选取三部纪录片《望长城》(1991年)、《大国崛起》(2006年)、《舌尖上的中国》(2012年),从各自的影片特点,进而到中国纪录片发展特点以及中国未来纪录片的发展趋向。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望长城》

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从此,“改革开放”的口号便昭示着中国开始向国际社会开放。新时期,中国的纪录片也逐渐开始产生新闻片与纪录片分离和纪录片观念的演进这两个显著的变化。

而1991年的《望长城》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该片遵循了纪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记录了普通人的生活现状。而在此之前,新闻片与纪录片没有分离开来,习惯于将新闻片与纪录片混为一体,因而大多数纪录片政治立场鲜明,要表达一定政治思想。或者如果不表达政治思想,但是也会注重起到教化作用,引导观众,带有强烈的主旋律色彩。在这一点上,《望长城》突破了以往的传统,拍摄了许许多多普通人的形象和片段,大量捕捉人们的生活状态,毫不吝啬的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镜头。

描述世界性大国强国历史的《大国崛起》

在经历了九十年代纪录片的全新发展之后,《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该片采用了国际化视角,展现近现代世界发展,包括世界强国的兴衰,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大国崛起》期许以开放的心态为国人打开视野。另外从艺术创作上讲,在新时期下,以往的创作手法已经在信息量和节奏上表现出局限性,如果仍用之来拍摄某些题材,很难超越类似《望长城》之类的经典纪录片,因此《大国崛起》在形式上寻求突破、另辟蹊径,纪实的手法已经采用了艺术感很浓的创作手法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浅谈重大主题宣传的纪录片创作手法——以系列片《新大地传奇》为例

浅谈重大主题宣传的纪录片创作手法——以系列片《新大地传奇》为例

《科技传播》

99

作者简介:吴怡然,中级职称,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新闻评论部。

浅谈重大主题宣传的纪录片创作手法

——以系列片《新大地传奇》为例

吴怡然

摘 要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反应的既包括人物的真实情感,又有主创人员的思想和价值观。重大主题宣传是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的一系列新闻宣传活动,是党和人民赋予党媒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神圣职责。文章将关注重大主题纪录片创作,包括选题策划,主体思路,人物选定,叙事手法,以期给重大主题宣传中的创作者提供粗浅的经验、方法和思考。关键词 纪录片;重大主题;受众心理;叙事;静态记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77-0099-03

1 纪录片的定义

纪录片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虽然纪录片不排斥艺术表现和技术手法的使用,但终究要与生活贴近,以真实性为其重要的核心。由此可见,非虚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非表演的影视纪实艺术是纪录片的精髓所在,需要在拍摄和布局安排上,对各部分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使观众能够按一定的思路来思考、认识和想象。

正如一个人很难看到”自己的幼年”的样子,一个社会亦是如此。而纪录片帮助我们完成记录了社会的“幼年”,甚至包括每个成长阶段的人物,其中的欢乐、悲伤、成功、失败,甚至揭开疮疤的历史记忆,这些文字和影像在与观众心灵交流碰撞的同时,也成就了纪录片的力量。

2 重大主题宣传的界定及常用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一般分类

政论

运用真实形象进行论证的纪录片。它充分发挥电影的技术优势和艺术优势,运用可视材料进行论证,显示出形象性与思辨性相辅相成的特点。运用的素材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历史的,不受时间的限制;以《中印边界问题真相》为例,其素材来源可以是中方的、印方的、英方的,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因此,也不受事件本身序列的限制。除了材料的真实性、论证的严密性、观点的鲜明性这样一些基本要求外,政论纪录片尤其注重形象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时事报导片

指报导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像片,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但报导的范围不限于一时一事,结构也比较完整。如报导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的《历史的纪念》、报导女排比赛的《拼搏》等。

历史

指再现过去时代的历史事件的纪录像片。它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须准确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违反历史的真实,不能用演员扮演。可以运用历史影片数据、历史照片、文物、遗迹或美术作品进行拍摄。影片应具有文献价值。如《辛亥风云》、《两种命运的决战》、《淮海千秋》等。

传记

指纪录人物生平或某一时期经历的纪录像片。它与一般时事报导片或历史纪录片的区别在于以特定的人物为中心,不允许用演员扮演,也不可有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如《诗人杜甫》、《伟大的孙中山》、《革命老人何香凝》、《毛泽东》、《叶剑英》等。仅表现某一人物的某一侧面的人物肖像片、人物速写片等也属于此类。

生活

指记录人们现实生活的各种情况及状态的记录像片。这是有别于其它纪录片的,因为内容完全是不需要演员参加演出的,而是反映了活生生的真人与真事。

人文地理片

指探索一定地区的自然状况,或介绍社会风习、城乡风貌的纪录片。如《黄山奇观》、《漫游柴达木》、《土林探奇》等。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本片制作精良,7集内容制作耗时13个月,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在网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尽管有着浓重的民间和乡土中国视角,但这些没能阻止《舌尖上的中国》被定位为一部具有国际水准并能走向国际的纪录片。它的叙述语言,它的镜头节奏,它讲故事的方式,都明显是对过往中国纪录片的一次刷新和颠覆。

摘要

:由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所想的都是关于理想与抱

负,快餐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是,快节奏的生活并不能让那些对美食有着百般挑剔的古老中国人淡忘味觉带来的快感,食物是人们劳动的成果。而美食却是对他们的犒劳。《舌尖上的中国》就是迎合了观众对种种不为人知的美食的追求,深受观众亲睐。

关键词

: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文化;叙述结构;真善美

当纪录片创作者都在为创作题材焦头烂额之际,在众多本土

文化,抑或是世界文化星罗棋布的题材中不知所措时,中央电视台的编导们在拍摄题材和对象选择上发现了重大转变,他们把视角投向了古老中国的饮食上,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了不起的创举,是观众对纪录片的认识更广泛,接近了电视与他们的距离。《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是展现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自从播出之后,引起了巨大反响。它以美食的为主题,在记录的同时也表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一、饮食文化的美学探寻

《舌尖上的中国》共分为七集,分别从“自然的馈赠”“主

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

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地域对中国美食

进行概括和介绍。饮食文化系指饮食、饮食加工技艺、饮食营养

保健,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经营管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思

想观念、生活习俗与哲学体系之总和。

1

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悠久

的历史,深深的影响这每一代中国人,同时也是东方饮食文化的核心,有着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而这部纪录片没有局限于对中国各个地域的不为人知的美食一一介绍,而是站在艺术的高度,对那些美食以整体观照,从而使观众领略到中国饮食的精髓与魅力。但是编导们并没有把视角仅仅停留在这里,而是追随到每一种美食的发展渊源,以及后人对它们的改造,探讨中国饮食的历史背景和审美追求。

中国人对饮食方面表现的极为苛刻,十分讲究“色香味形器”,《舌尖上的中国》中讲述了大江南北的美食,但是它并不是一味的向观众介绍各种菜,而是向观众呈现这些菜的历史与文化。例如,第五集厨房的秘密,厨房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与西方的快餐文化相比,中国的厨房更讲究一直意境的追逐,人们对饮食的追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集主要是讲有关厨房的事和厨房的文化,厨房做菜的过程,同时经历了煮、蒸、炒。而这些的由来都可以归结于一代一代中国人对美食的的不断要求,中国人对饮食器具的追求同样有着独特的方式精美的餐具可以把菜肴衬托的更加美观生动,犹如中国茶道对茶具的要求,纪录片中为我们讲述的黑陶,黑陶是扎西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遗产,而他们也深信,用黑陶烹制出的菜肴,拥有

特殊的好滋味,也是他们非常热衷的一种食法。第七集我们的田野,中国是一个农业化国家,近代由于列强的侵略,改变了中国的生产方式,然而,中国是农业化大国这一局面并没有动摇,因此,田野也就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大都市的现代化建设,使人们离田野越来越遥远,成片的屋顶被人们所遗忘,贵春对田野的渴望,竟把菜园搬上了屋顶。《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对饮食文化和历史的探寻,是作品充满着浓厚的人文关怀,也体现出编导对于饮食文化价值的深刻把握。

二、叙述结构的审美把握

美食类纪录片与文化类纪录片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面对大

量的资料和碎片,怎样去整合,使所表现的内容能够呈现出自身的文化蕴涵。一部纪录片的成功与否,

其可看性是第一标准,

尤其是纪录片市场化的今天。随着纪录片创作领域对曾经出现的漠视观众的创作倾向的反思和矫正,

纪录片的故事性和人文关

怀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所重视。

2

在叙事和结构上进行了缜密

的安排,是散乱的美食做到了杂而不越,这就就一个纪录片编导的能力,同时这也是这部作品质量的保证。

《舌尖上的中国》的切入点是中国的美食,通过对大江南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