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
MTI翻译硕士考研必备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电影类名词解释
MTI翻译硕士考研必备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电影类名词解释前言:为帮助大家的翻硕备考,本文档为大家奉上一些有用的词条解释。
希望能帮助大家节省备考时间,本文档囊括的词条一共有八个,马上开始看吧。
词条:一、蒙太奇法文montage的音译,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
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
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
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
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
蒙太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爱森斯坦和普多大金,爱森斯坦认为,将对列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
二、“电影眼睛”“电影眼睛”是苏联纪录电影导演古加维尔托夫于二十年代初提出,在创作中付诸实践的理论,即“电影眼睛派”。
他把电影摄像机比作人的眼睛,主张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像机“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对人为的搬演。
他按照自己的理论拍摄了一些成功的影片,如:《带摄像机的人》、《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等。
这些影片都以取自生活的正式素材,通过巧妙的蒙太奇处理,充满激情的表现了苏维埃新社会的本质方面。
维尔托夫没有把电影的任务归结为只是单纯的摄录现实,他认为将电影观察的素材加以组织,从而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结论,这是非常重要的电影创作阶段,对后来的电影工作者及五六十年代法国出现的真实电影,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当今的电视发展正是延伸了他的“电影眼睛”理论——真实地记录现实并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结论。
三、译制片译制片最早叫“翻版片”,又叫“翻译片”。
广义的译制片就是指将原版影片的对白或解说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后,以该种语言配音混录或叠加字幕后的影片。
纪录片考试重点
《纪录片创作》考试重点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实用主义纪录片是一种为着特殊目的制作的,制作者参与他所表现事件之中的纪录片,但也要遵守纪实的美学,不能虚构等等,但在表现上,因为制作者的目的和立场有所不同,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就显现的不同了。
真实电影是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开始的一个以直接记录手法为基本特征的电影创作流派,该流派主张真正的电影应该直接拍摄现实生活,排斥虚构。
所以,他们在拍摄电影时一般都不事先撰写剧本,也不用职业演员,结果拍出来的内容非常地真实。
美国直接电影代表人物:美国人罗伯特.德鲁主张:摄像机和摄制人员不能和拍摄对象发生任何瓜葛,以求能拍出那种即使摄像机不存在时也会发生的情况,同时也绝不使用访问。
特点:1.旁观的美学 2.视听同步的要求 3.沉默的主体法国真理电影代表人物:法国人类学家让.鲁什主张:承认摄像机的存在可以对现实产生影响,电影制作不应再是躲在摄影机后面,而是要积极参与被拍摄者在被拍摄的那一刻生活,促使被拍摄者在摄影机前说出及做出他们不太轻易说出或做出的事。
(《夏日记事》)真实电影类纪录片的特点1.影片首先试图探索的是人们内心世界的真实,人们对于“幸福”是如何想象和体验的。
2.影片其次探索的是形式上的真实,让叙事的主体直接进入影片,元叙事不再是一个隐蔽的、可以任意虚构的角色,而是元叙事自身。
3.真实电影则大量使用采访和解说——“在场”。
所谓的“在场”,是指拍摄主体作为语言交流中的一方,并使观众能够明确意识到其存在的呈现。
《初选》《夏日纪事》《八廓南街 16 号》《北京的风好大》真实游戏(麦克莫尔)纪录片的特点:1.第一人称叙事2.虚拟手段的运用;利用剪辑增强可看性,如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3.真实的游戏;游戏的三个特性:假定性,无利害性和参与性真实游戏纪录片采取了一种“真实游戏”的策略,即让观众知晓游戏的过程,虚构变成了一种能够“看见”的虚构,也就成为了非虚构下的虚构。
《北方的纳努克》赏析概述
纪录片
纪录片一词是英国的约翰· 格里尔逊最早称呼出来
的,他是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弟子。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
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 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 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纪录片的两种定义
①“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
2018/11/23
罗伯特· 弗拉哈迪
1884—1951
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铁山地区
被尊为世界“纪录电影之父”和影视人类学鼻祖 代表作品: 《北方的纳努克》1922 《工业化英国》1933 《亚兰岛人》1934
《路易斯安娜州的故事》1948
弗拉哈迪开创的摄影风格、影片传统:
取图像和音像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创作 者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 ②“通过电视摄像机(或电影摄像机)的磁带(或 胶片)纪录下来的一切内容,包括自然界中的生命 活动和自然现象,人类社会中的人物和事件,这些 内容不是人为的虚构出来的,而是现实中已经存在 的或正在发生的。”
纪录片美学观的奠基者:维尔托夫、弗拉哈迪。
Eg:为了拍摄而建造只有三面墙的冰屋 在严冬阳光下拍摄纳努克一家睡觉、起床场景
三、表述特点
5.字幕语言简洁、意蕴丰富,不仅补充了画面之
外的信息,也隐藏了弗拉哈迪的主体意识
6.配乐与画面相得益彰,或轻快或紧张或有趣 7.长镜头和摇镜头的运用 长镜头在纪实影片中常被用到。用等量的时空来
表现和还原时空,可以为影片增加可信性。
比如为了帮助弗拉哈迪拍摄,纳努克需要建造
一个新的冰屋。爱斯基摩人的房子是用冰块砌成 的,叫伊格鲁。冰屋通常大约为12英尺宽,弗拉 哈迪需要的却是25英尺。纳努克没造过这么大的 冰屋,花了几天时间实验,却一次又一次塌下来, 每一次倒塌,同伴们都轰然大笑。 因为冰屋是黑的,纳努克用冰做窗户,还借用 太阳的反光照明,这是爱斯基摩人在生活中的创 造。纳努克教儿子射箭的细节淳朴动人,祖辈传 统在劳动的间歇传递,简单的动作传达出父子亲 情。
2017下半年陕西教师资格考题幼儿综合素质试卷及答案
2017下半年陕西教师资格考题幼儿综合素质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手工制作后,孩子们都开心地把作品拿在手里。
小明兴高采烈地奔向老师,举起手里的作品向老师炫耀,可是老师瞟了一眼说:“看你做的是什么呀,难看死了。
”老师的做法()A.正确,从小培养幼儿的认真态度B.正确,从小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C.不正确,挫伤了幼儿的创造热情D.不正确,扼杀了幼儿的竞争欲望答案:C解析: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鼓励幼儿的探索,因此题干中教师的反映错误,会因此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答案为C。
2.某幼儿园一直试着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发勺子、分碗、搬凳子等。
一天,小樱用乞求的目光注视着老师,轻声说:“老师,让我发一次勺子好吗?”老师说:“每次吃饭最慢,上课从不举手发言,还发勺子呢?!”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老师让小樱先举再发言B.老师们让小樱先吃饭再做事C.老师应该让小樱搬凳子D.老师应该让小樱发勺子答案:D解析:教师应当倾听孩子的想法,在孩子力所能及的基础上鼓励幼儿自主探索。
因此,答案为D。
3.某幼儿园一直注重教育质量,选择“唐诗三百首”对幼儿进行详细讲解、认读、听写,部分家长对此很满意。
该幼儿园的做法()A.不正确,忽视了幼儿教育的生活化B.不正确,忽视了幼儿教育的均衡化C.正确,提升了幼儿的语言能力D.正确,打牢了幼儿的知识基础答案:A解析:幼儿园教育强调保教结合,过早呈现没有生活常识相衔接的唐诗,不契合儿童的认知方式,违背了保教结合的原则,因此答案是A。
4.在教育活动中,幼儿园老师总是主动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并指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
下列关于该行为的理由,不正确的是()A.游戏能促进幼儿同伴关系的建立B.游戏是教师自发自主的行为C.游戏需要教师的综合指导D.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形式答案:B解析: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行为,因此B表述错误,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为B。
5.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A.平等的受教育机会B.平等的受教育条件C.免试入学的机会D.就近入学的机会答案: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的享有受教育机会。
最新总复习纪录片分析提纲
艺考——纪录片分析纪录片的意义纪录片是了解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最好渠道和方式。
真实的纪录片集纳起来所保留的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它的珍贵价值是无法替代的。
纪录片的定义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
──法国《电影词典》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具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美国《电影术语汇编抓住现实的片断,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
──维尔托夫创造性地处理现实。
──格里尔逊纪录片就是一种非虚构的,看得见、听得见的传播形式,而被它所纪录的内容则是天文地理、生命非生命无所不包。
──陈汉元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百度百科纪录片的特征1、纪录片独特的人文性2、纪录片独特的时间性3、纪录片独特的结构性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问答题需要记忆)1、真实原则均不可违背,专题性对纪录片更有主观色彩。
2、从篇幅上来讲,专题片的长短、结构有一定的模式,且可以成为“连续的”或“系列的”,但纪录片却基本上只能是一个故事(一个人或一件事),其长短因题材而定,短者几分钟,长者数十分钟甚至几小时。
3、从制作上,纪录片比较考究,它从创意、构思、章节、景别、用光、色彩、音乐、解说、音响和剪辑方面都要有精心的打造,要求把“故事说得生动”。
而专题片在以上这些技术技巧上则不那么讲究,他只要求把“道理讲清楚”即可.4、从时效上讲,专题片跟“新闻片”比较接近。
而纪录片,但他往往不须具备较强的新闻性和实效性,它可以任选题材,精心制作,反复播出,永久保存。
5、从投入和产出方面讲,纪录片显然要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比较铺张,纪录片讲求“质”,专题片讲求“量”五、纪录片的分类(写影评前一定要把纪录片归类)纪录片的分类,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按功能分宣传纪录片、商业纪录片、独立纪录片,依照题材与表现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类:1、时事报导片:指报导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像片,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
纪录片研究论文.doc
纪录片研究论文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
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纪录片研究论文,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纪录片研究论文一【摘要】纪录片是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诞生的,它的发展对当今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文简单阐释了纪录片的起源和基本概念,以及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纪录片;起源;定义;真实性;纪录片的发展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
它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变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基本特性。
纪录片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技术等传统手段难以比拟的。
记录片用“声情并茂”的方式为人类记录事件的本质。
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于世。
1.纪录片的起源纪录片诞生以后,弗拉哈迪、维尔托夫、格里尔逊、伊文思等电影大师对纪录片的起源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1.1弗拉哈迪与纪录片的雏形罗伯特弗拉哈迪(1884-1951),在1922年制作出了他的一部电影《北方的纳努克》,他被称为美国的“记录电影之父”。
同时也被作为纪录电影的创始人和鼻祖。
这部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
弗拉哈迪将纪实的手法用于拍摄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观照,也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电影类型。
以《北方的纳努克》为例,纪录片具有独特的审美和价值观念。
同时影片是非虚构的搬演。
而非虚构行为的产生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真实的时间②真实的空间③真实的需求。
只有在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行为的本身才不是虚构的。
这是纪录片形成的首要条件。
其次,弗拉哈迪在拍摄影片过程中做到了深入了解对象。
这种力求表现鲜活对象的方法至今仍为许多人所效仿。
他的拍摄强调画面效果,而不是依靠蒙太奇。
蒙太奇手段在纪录片中的使用经常被指责为“宣传”。
弗拉哈迪凭着直觉,开创了一种相对“纯粹”的叙事方法。
1.2维尔托夫与先锋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电影吉加维尔托夫(1896-1954)是一个曾被大家长期忽略的早期记录电影探索者。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管理资料]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
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
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片断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
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目录编辑本段a纪录片常识纪录影像的文化特征1.纪录影像:人类认识和发现世界的手段。
2.纪录影像: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3.纪录影像:对“真.善.美”的追求中国纪录影像的文化特征:1.主旋律纪录影片的“大众化”2.大众式纪录片的“娱乐化”3.精英式纪录片的精神坚守纪录片的流派纪录片一词是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最早称呼出来的,他是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弟子。
然而他并没有给予纪录片一个完美的定义,究竟什么样的作品能算是纪录片,围绕这个问题,众多名家都产生过分歧。
纪录片美学观的奠基者:维尔托夫、弗拉哈迪。
其中维尔托夫开创了“电影眼睛派”,提倡镜头如同人眼一样“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对人为的扮演,甚至反对带有表演的影片(故事片)。
而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却是由纳努克“真实”扮演而成,最后有现代文明重返原始生活的纳努克甚至因为缺乏过冬食物而死。
同为纪录片的先驱,他们的风格却迥异,这也成为日后纪录片流派纷争的源头。
50年代的纪录电影运动:五十年代末开始的纪录电影创作潮流实际上由两大纪录电影运动组成,他们分别是法国导演让·卢什(《夏日纪事》1961年)为代表的“真实电影”运动以及由美国梅索斯兄弟(《推销员》1969年)代表的“直接电影”运动。
真实电影为参与式电影,允许导演介入到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煽动其中一些剧情的发展。
《北方的纳努克》赏析
使得叙事风格更为明朗。
Eg:建造冰屋时,镜头在大人和小孩之间来回切换
在现代纪录片中平行蒙太奇应用广泛:
首先因为用它处理剧情,可以删节过程以利于概括
集中,节省篇幅,扩大影片的信息量,并加强影片 的节奏;
其次,由于这种手法是几条线索平列表现,相互烘
托,形成对比,易于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
五、不足之处
电影,也是他的开山之作。 弗拉哈迪通过和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长达15个月 的共同生活,以默片的方式纪录了纳努克一家的生 存方式和状态。
背景介绍
影片《北方的纳努克》缘起于弗拉哈迪在探险过程
中对爱斯基摩人的了解。
在持续经久的勘测中,“每次都有二三个爱斯基摩
人做我的伙伴”,“这些经历让我深刻地了解了爱 斯基摩人的生活,并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影片的开篇字幕如是说。
在爱斯基摩人的语言中,找不到相当于创造或创造之
类的词汇,因为把我们自己硬塞给自然素材是没有任 何实际意义的。
弗拉哈迪说过,所有艺术都是探险行为。唯有不抱成
见,才能引领我们在走向新的发现时让心灵处于自由 状态。这是纪录电影创作的极高境界。
弗拉哈迪在他的每一部影片里都贯穿着探险家追求真
实的奋斗精神。他试图通过影片告诉世人他对创造的 态度:顺从自然,忠实于电影的本质和机能,承担电 影的使命。
纳努克
《北方的纳努克》主人公 善良、勇敢的爱斯基摩人
优秀的猎手
在《北方的纳努克》拍摄完成后不久,纳努克
就猎鹿的冒险中饿死了(也有一说是因为没有 储存足够的过冬食物而饿死了)。
作为弗拉哈迪的向导,纳努克是当地赫赫有名的猎
人,他不仅把弗拉哈迪带进了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现 场,更让他将自己的拍摄进程水乳交融的融汇到了 人与人的坦诚交往之中。
《影视剪辑》复习资料知识讲解
《影视剪辑》复习资料《影视剪辑》复习资料1.点就是剪辑时由上一个镜头切换到下一个镜头的交换点。
2.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3.规律是指在用分切镜头拍摄同一场面的相同主体的时候,摄像机镜头的总方向必须限制在同一侧。
4.叙事剪辑是指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剪辑手法。
5.表现剪辑是与叙事剪辑相对应的一种通过镜头对列的剪辑,所谓对列剪辑是指在镜头更换中,由于内容和形式的对列,往往能创造性地揭示出镜头之间的有机联系。
6.对比剪辑是指把两种内容上、形式上产生强烈的对比甚至相反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以表达作者的某种寓意情绪。
7.隐喻剪辑是将两个或两组镜头并列,由关联中产生心理上的冲击,促使观众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和想象,含蓄而形象的表达作者的主观思想和情感。
8.重复剪辑是指有意识地将具有一定寓意的动作、景物或形象的场面在片中再次或多次出现,通过视觉或听觉上的重现,以突出重点,创造出强调、渲染、对比等艺术效果,从而深化主题,充分表达思想意义。
9.画面剪辑点是指在剪辑中以画面内主体运动和镜头运动为依据选择正确的剪辑点。
声音剪辑点是指在剪辑中以声音元素为依据确定镜头之间的剪辑点。
10.升格拍摄是指每秒拍摄的画格多于24格;降格拍摄是指每秒拍摄的画格少于24格。
11.拖声法是指上个镜头画面切出后,声音拖到下个镜头的画面上,而下个镜头的声音要与本镜头人物的口型、动作相吻合的剪辑方法;捅声法是指上个镜头的声音切出后,画面内的人物表情动作仍在继续,而将下个镜头的声音捅到上个镜头的人物表情动作中去的剪辑方法。
12.串联式时空结构是指影片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故事的叙事时空,各个叙事时空相互完整和独立,它们在叙事过程中没有互相穿插地呈现,一个叙事时空呈现完后接着另一个叙事时空的结构形式。
并联式时空结构是指影片中一般只有两个或三个故事的叙事时空,而且这些故事都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有时各个叙事时空中的许可场景时空交织呈现。
纪录片的真实性与价值
纪录片的真实性与价值[摘要]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关键词] 纪录片真实性价值纪录片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如果失去真实,纪录片就失去所有的审美价值,滑向虚构的故事片的行列。
纪录片不同于以虚构为本体的文学,虽然它们都是以探求人和人的生存为宗旨的,但审美目的不同。
文学的虚构性,使它具有一种想象的自由度,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一个观众都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这个丹麦王子。
在哈姆雷特身上,有着人类共同的人性,人性的优点和弱点、激情与彷徨,所以它提供给人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获得一种自恋的精神抚慰。
纪录片由于有真人真事的限定而非精心挑选和修饰的演员,这就从理性上破坏了自由的幻觉,在观众面前自始至终形成一道理性的屏障,把自己与片子隔离开来。
所以,纪录片提供的是一种关照,由关照对方而比照自身,“如果说文学是一个梦,那么纪录片则是一面镜子,人类现实的生存之镜,从镜子中,我们理解人类自身的处境和状态。
”纪录片要求“真实地再现真人真事”,真实是纪录片创作者矢志不移的追求目标,但真人真事可以再现,却不一定真实。
当镜头对准你时,你的一举一动是否出于你真实本意的自然流露?其中有几分即兴表演的成分?在西方学者看来,无论纪录片是对现实的戏剧化解释也好,还是现实的创造性解释也好,亦或如实反映也好,他们都不会认为纪录片反映的是真实客观的原始现实。
他们认为真实很遥远,没有人能够做到真正的客观。
纪录片里的真实是创作者通过某个视角所观察到的打上自己主观印记的真实,“是纪录片作者眼中的真实”。
因此,完全等同于现实的真实是不可能的。
“纪实”是一个相对概念,取决于创作者实际介入程度,即巧妙处理“有我”和“无我”的不同方式。
获国内纪录片大奖的《舟舟的世界》,片中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摆拍的痕迹。
比如有这样一个情节:前景是出入剧院大门的熙熙攘攘的人流,舟舟在剧院大门的台阶前,面对镜头作自我介绍:“朋友们好,……这个武汉乐团的指挥是我,我是胡忆舟。
浅谈重大主题宣传的纪录片创作手法——以系列片《新大地传奇》为例
《科技传播》99作者简介:吴怡然,中级职称,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新闻评论部。
浅谈重大主题宣传的纪录片创作手法——以系列片《新大地传奇》为例吴怡然摘 要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反应的既包括人物的真实情感,又有主创人员的思想和价值观。
重大主题宣传是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的一系列新闻宣传活动,是党和人民赋予党媒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神圣职责。
文章将关注重大主题纪录片创作,包括选题策划,主体思路,人物选定,叙事手法,以期给重大主题宣传中的创作者提供粗浅的经验、方法和思考。
关键词 纪录片;重大主题;受众心理;叙事;静态记录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77-0099-031 纪录片的定义纪录片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虽然纪录片不排斥艺术表现和技术手法的使用,但终究要与生活贴近,以真实性为其重要的核心。
由此可见,非虚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非表演的影视纪实艺术是纪录片的精髓所在,需要在拍摄和布局安排上,对各部分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使观众能够按一定的思路来思考、认识和想象。
正如一个人很难看到”自己的幼年”的样子,一个社会亦是如此。
而纪录片帮助我们完成记录了社会的“幼年”,甚至包括每个成长阶段的人物,其中的欢乐、悲伤、成功、失败,甚至揭开疮疤的历史记忆,这些文字和影像在与观众心灵交流碰撞的同时,也成就了纪录片的力量。
2 重大主题宣传的界定及常用手法重大主题宣传通过集中、连续、大规模的方式,反映涉及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重要决策部署、重点中心工作,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导向性。
开展重大主题报道既是传达党的声音、形成舆论强势、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实际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主流媒体提升权威性、思想性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检验我们能否服务好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的重要标志。
从目的论角度谈纪录片的字幕翻译
ABSTRACTAs China further carries out its“going out”policy,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keep increasing.As a medium form connecting diverse cultures,documentaries play a major role in enhanc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Due to the enormous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s,subtitle translation becomes a key step in the spread of documentaries.Although many domestic documentarie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the number of translated documentaries about people is still limited.Owing to the translator’s poor understanding of the features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and improper use of strategies,many errors exist in some translation versions and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is even distorted.Therefore,the quality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directly affects the value of documentaries.In fact,as a mean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ubtitle translation of documentaries aims at conveying messages to target audience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Because the translator serves as the link between the author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readers of the translation,choosing a scientific translation theory is of realistic significance.In the late1980s,Vermeer formulated the functionalist skopos theory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key factor determin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s the purpose of the whole translation action and tha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translation purpose is the target audience.Therefore,documentaries and skopos theory share the same purpose.Under the guidance of Vermeer’s skopos theory,this thesis makes a case study of Feng Zikai,an excellent program of Dragon TV documentary series Master.Based on the three rules of skopos theory(the skopos rule,the coherence rule and the fidelity rule),this thesis explores some subtitl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literal translation,amplification, deduction,sentence restructuring,negation,etc.It is hoped that this translation project can provide some useful reference to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documentaries about Chinese people.Key words:Skopos theory,documentary,subtitle translation,translation strategies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任务描述 (1)第一节任务背景 (1)第二节理论依据 (2)第二章纪录片和纪录片字幕的特点 (4)第一节纪录片 (4)第二节纪录片字幕的特点 (5)第三章任务实施 (7)第一节实施过程 (7)第二节需要解决的难点 (7)第四章纪录片《丰子恺》的翻译策略及实例分析 (9)第一节直译 (9)4.1.1作品名 (9)4.1.2惯用语 (9)4.1.3诗歌 (10)4.1.4修辞 (11)第二节意译 (13)4.2.1句子重构 (13)4.2.2反面着笔 (15)4.2.3增译法 (16)4.2.4缩减法 (17)第五章结论 (19)第一节对该项目翻译的认识 (19)第二节该项目翻译的实际意义和局限性 (19)参考文献 (21)附件(源语和译语文本) (22)致谢 (55)第一章任务描述第一节任务背景翻译《丰子恺》这部纪录片绝非偶然。
《北方的纳努克》赏析
后段给观众的震撼程度会淹没在其他事件之中。 ②从观众直观的体会来看,小皮划艇比捕海象那些场景更能
直接让观众产生“不可思议”的体会。
设置悬念
正是悬念手法的运用和戏剧性情节的引入使得《北 方的纳努克》摆脱了早期“旅行片”的窠臼,打破 了早期纪录电影的表面纪录的模式,通过对爱斯基 摩人的深入了解和观察,以一个家庭来表现整个爱 斯基摩人的生活,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纪实影片在 记录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时的独特魅力,使影片真正 进入到了有机、完整的深层叙事层次.
纪实的目的不仅在于记录。也在于发现美、展示 美.细节的刻画无疑有助于体现纪实美。在视觉方 面,细节支捧起情节。
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复原了画面缺失的时空,更具故事性和可 视性。但是.恰如其分地运用情景再现手法是始终 以客观真实为坐标.避免过分虚构.“真实”与 “虚构”要合理结合。
《北方的纳努克》运用纪实手法和情景再现的故事 化手法朴实、生动地再现了哈里森港爱斯基摩人聚 居地真实的生活场景。摄像机前的生活只有合理干 预才是更真实、更合理的。这种理念也影响了后来 的纪录片创作者。
二、选材
“一切戏剧的基础都是冲突。” 追求故事性的纪录片导演往往要选择的是容易产生冲突的题材, 比如弗拉哈迪这样的选择——边远地区的,为人们所不熟知的爱斯 基摩人的生活 具体来看:
一个人怎样捕鱼? 三五个人怎样捕获两吨重的海象? 在处处冰雪的寒冷北极要建怎样的房子来御寒? 这些问题对爱斯基摩人来说是常态事件,但对观众来说,它们 都构成了影片的冲突,吸引着观众看完全片。
第4个镜头:人物处于画面左下方,向画面右上方爬 行;
第5个镜头:人们从画面右上方向左下方滑行.镜头 保持不动.直到人物从镜头里消失,只剩被风吹起 的雪尘
纪录片是什么意思
纪录片是什么意思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其中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对于纪录片来说,“记录”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从本体论上讲,它是纪录片表意语言的构成基础;从方法论上讲,它是表现手法的直接显现形式。
我们知道,摄影的记录特性,具有如实还原实物外部形态特征的功能,由于这种“物质现实的复原”的特点,使得“记录与客观性紧密联系在一起。
特别是摄影技术不断改进和发展的今天,外部世界的全部多样性—形态、动态声音甚至色彩一一都能通过摄影的记录功能复现出来。
在复现外部世界的运动形态时,现场和过程的复现成为其独特之处。
现场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空间状态,过程则是客观事物运动发展的时空过程,这使得摄影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更加通真。
记录,是纪录片创作的主要方法。
纪录片首先要通过对客体对象的描述将现实生活的状态呈现出来,然后才是将现实的片断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
尽管人们都知道摄影机可以记录下现实生活的图像,但是,作为纪录片创作,有二点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恰恰是这很重要的二点,许多纪录片拍摄者并不完全明白。
其一,摄影机不是要记录生活的图像,而是要记录生活的情境。
图像是实物的复现形式,它具有表意的符号功能,但是任何一个实物的图像,如果它脱离了叙事的系统它只具有抽象的概念意义,当拍摄者在记录现实时,只是把摄影作为记录图像(或形象)的手段,尽管拍了各种景物的许多镜头,但是当它们不能组成完整的叙事系统时,它们也只是一些零碎的形象堆积。
情境是一个完整的、具体的叙事概念,它是一个具体行为或事件发生时的状况,因此,它需要具备几个明显的特征,首先是活动,在一个特定的情况下展开的动态活动,其中人物、行为是很重要的其是时间概念,与事件活动发生的时间相对应的同步时间概念,即所谓的现在时态的感觉再次是事件发展的具体性,即前因后果、发生状况、相互关系等等。
人生七年观后感
用镜头说真话——观纪录片《人生七年》之后的感悟与评价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的一种影片。
就播放媒介来划分,一般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其中电视纪录片是纪实风格与艺术表现风格有机结合为一体的电视艺术节目,对真人真事的详细报道和表现,其结构就是编导者对题材的组合、安排。
但不管哪种类型的纪录片,其本身就是一种依赖镜头去发现的艺术,所以镜头语言在其诸要素中显得尤为重要。
镜头语言的运用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一部纪录片的成败,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不仅要在镜头的构图、用光、变焦乃至影调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对镜头特有的表意功能加以显现。
我们研究纪录片镜头首当其冲的就是在其表意功能上做文章,学会用镜头说话,而且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学会用镜头语言遣词造句,是每个学习纪录片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面对一个好的选题,如果不能用准确精辟的镜头语言来表达,那么再精彩的内容也将变得平淡无奇,苍白无力。
很早之前就观看过BBC的人生七年,学习了纪录片的选修课以后,我重新用看待纪录片的眼光去看待这部纪录片,觉得这就是一部用镜头说真话的优秀的纪录片,于是最近又将许多片段重新品味了一番,觉得又有了更多的收获。
《人生七年》于1964年开始记录14位英国的七岁儿童的生活,到目前为止,该纪录片已经跨越56年(每7年一集)并在ITV和BBC播出。
2005年英国第四台将该系列纳入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名单中。
被选中的孩子们代表了当时英国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阶层,并做出了明确的假设,即每个孩子的社会阶级预先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每隔7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4位参与拍摄的参与者生活中取材。
其中有几位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1. Bruce这是我第一个记住的人物。
因为当主持人问到未来想做什么时,他说想做传教士,想把财富分给大多数的穷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一般分类政论运用真实形象进行论证的纪录片。
它充分发挥电影的技术优势和艺术优势,运用可视材料进行论证,显示出形象性与思辨性相辅相成的特点。
运用的素材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历史的,不受时间的限制;以《中印边界问题真相》为例,其素材来源可以是中方的、印方的、英方的,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因此,也不受事件本身序列的限制。
除了材料的真实性、论证的严密性、观点的鲜明性这样一些基本要求外,政论纪录片尤其注重形象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时事报导片指报导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像片,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
但报导的范围不限于一时一事,结构也比较完整。
如报导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的《历史的纪念》、报导女排比赛的《拼搏》等。
历史指再现过去时代的历史事件的纪录像片。
它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须准确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违反历史的真实,不能用演员扮演。
可以运用历史影片数据、历史照片、文物、遗迹或美术作品进行拍摄。
影片应具有文献价值。
如《辛亥风云》、《两种命运的决战》、《淮海千秋》等。
传记指纪录人物生平或某一时期经历的纪录像片。
它与一般时事报导片或历史纪录片的区别在于以特定的人物为中心,不允许用演员扮演,也不可有虚构的情节和人物。
如《诗人杜甫》、《伟大的孙中山》、《革命老人何香凝》、《毛泽东》、《叶剑英》等。
仅表现某一人物的某一侧面的人物肖像片、人物速写片等也属于此类。
生活指记录人们现实生活的各种情况及状态的记录像片。
这是有别于其它纪录片的,因为内容完全是不需要演员参加演出的,而是反映了活生生的真人与真事。
人文地理片指探索一定地区的自然状况,或介绍社会风习、城乡风貌的纪录片。
如《黄山奇观》、《漫游柴达木》、《土林探奇》等。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
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本片制作精良,7集内容制作耗时13个月,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在网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尽管有着浓重的民间和乡土中国视角,但这些没能阻止《舌尖上的中国》被定位为一部具有国际水准并能走向国际的纪录片。
它的叙述语言,它的镜头节奏,它讲故事的方式,都明显是对过往中国纪录片的一次刷新和颠覆。
摘要:由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所想的都是关于理想与抱负,快餐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是,快节奏的生活并不能让那些对美食有着百般挑剔的古老中国人淡忘味觉带来的快感,食物是人们劳动的成果。
而美食却是对他们的犒劳。
《舌尖上的中国》就是迎合了观众对种种不为人知的美食的追求,深受观众亲睐。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文化;叙述结构;真善美当纪录片创作者都在为创作题材焦头烂额之际,在众多本土文化,抑或是世界文化星罗棋布的题材中不知所措时,中央电视台的编导们在拍摄题材和对象选择上发现了重大转变,他们把视角投向了古老中国的饮食上,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了不起的创举,是观众对纪录片的认识更广泛,接近了电视与他们的距离。
《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是展现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自从播出之后,引起了巨大反响。
它以美食的为主题,在记录的同时也表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一、饮食文化的美学探寻《舌尖上的中国》共分为七集,分别从“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地域对中国美食进行概括和介绍。
饮食文化系指饮食、饮食加工技艺、饮食营养保健,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经营管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与哲学体系之总和。
1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深深的影响这每一代中国人,同时也是东方饮食文化的核心,有着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
而这部纪录片没有局限于对中国各个地域的不为人知的美食一一介绍,而是站在艺术的高度,对那些美食以整体观照,从而使观众领略到中国饮食的精髓与魅力。
但是编导们并没有把视角仅仅停留在这里,而是追随到每一种美食的发展渊源,以及后人对它们的改造,探讨中国饮食的历史背景和审美追求。
中国人对饮食方面表现的极为苛刻,十分讲究“色香味形器”,《舌尖上的中国》中讲述了大江南北的美食,但是它并不是一味的向观众介绍各种菜,而是向观众呈现这些菜的历史与文化。
例如,第五集厨房的秘密,厨房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与西方的快餐文化相比,中国的厨房更讲究一直意境的追逐,人们对饮食的追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集主要是讲有关厨房的事和厨房的文化,厨房做菜的过程,同时经历了煮、蒸、炒。
而这些的由来都可以归结于一代一代中国人对美食的的不断要求,中国人对饮食器具的追求同样有着独特的方式精美的餐具可以把菜肴衬托的更加美观生动,犹如中国茶道对茶具的要求,纪录片中为我们讲述的黑陶,黑陶是扎西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遗产,而他们也深信,用黑陶烹制出的菜肴,拥有特殊的好滋味,也是他们非常热衷的一种食法。
第七集我们的田野,中国是一个农业化国家,近代由于列强的侵略,改变了中国的生产方式,然而,中国是农业化大国这一局面并没有动摇,因此,田野也就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大都市的现代化建设,使人们离田野越来越遥远,成片的屋顶被人们所遗忘,贵春对田野的渴望,竟把菜园搬上了屋顶。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对饮食文化和历史的探寻,是作品充满着浓厚的人文关怀,也体现出编导对于饮食文化价值的深刻把握。
二、叙述结构的审美把握美食类纪录片与文化类纪录片有一个相似之处,就是面对大量的资料和碎片,怎样去整合,使所表现的内容能够呈现出自身的文化蕴涵。
一部纪录片的成功与否,其可看性是第一标准,尤其是纪录片市场化的今天。
随着纪录片创作领域对曾经出现的漠视观众的创作倾向的反思和矫正,纪录片的故事性和人文关怀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所重视。
2在叙事和结构上进行了缜密的安排,是散乱的美食做到了杂而不越,这就就一个纪录片编导的能力,同时这也是这部作品质量的保证。
《舌尖上的中国》的切入点是中国的美食,通过对大江南北的美食来展示中国的饮食文化,但可否认,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整体的结构安排上,《舌尖上的中国》舍弃了中国饮食繁杂的叙事结构,而是一个一个地进行介绍的结构模式,板块式的结构模式,每个板块都有不可复制的内容,让观众一目了然,编导倾向于采用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一最为简单,最为鲜明,同时也是最为直观的结构形式,简单而动人。
从大的方面把中国的饮食分为了七个部分,每一部分用一集去表现一个侧面,总起来构成了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整体把握。
然而这些远远不能涵盖中国饮食文化的方方面面,如《自然的馈赠》中表现了食物从何而来,让观众回归自然。
《主食的故事》介绍了不同地域、不同名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以及这些人民对主食的深厚感情。
《转化的灵感》导入了通过人与微生物携手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的过程。
《我们的田野》则呈现了中国美食的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永夜多样性的样貌。
《舌尖上的中国》的结构以中国饮食文化为经,以每个地域每个名族的美食为纬,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了一次完美的巡礼。
编导对整体结构的把握的同时,对每一集节奏的控制也是十分成熟,娓娓道来的解说,就像是一个潜在的叙述中,香格里拉的松茸,单珍卓玛一家人对松茸的捡拾;浙江老包对冬笋的的挖掘;圣武和茂荣从安徽感到有藕的地方采藕。
他们本身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有一个主线把他们串联在一起了,那就是这一集的主题——自然的馈赠。
三、真善美:素朴的影像与真情的诠释在当今娱乐化的背景之下,纪录片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时下的观众已经进入了视觉传播的读图时代。
为了从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中缓解压力,人们越来越依赖视觉艺术。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在能火,是源于人们对饮食的热爱,但是作为纪录片的本体而言,饮食知识一个题材,但是如何展现它的魅力,这就需要编导对整个片子的真善美有独特的把握。
著名的俄国作家曾说过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
这部纪录片没有用华丽的道具,也没有借助大量的电脑特效,都是真真实实的中国各个地域的老百姓,镜头对准那些普通的老百姓,这些人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
如第四集《时间的味道》讲述的人们对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的喜爱;第五集《厨房的秘密》讲述了一个七十二岁的居长龙,在19岁时用三年的刻苦讲刀运用到纯熟,已经步入从心所欲的年纪,对刀工的追求确丝毫没有懈怠。
《我们的田野》描写了壮族人们在收获糯稻的同时,水稻田里的鲤鱼和鸭子也是一个重要的亮点。
让观众欣赏的同时,会想起喜多的回忆。
这都是最真实的人,也是最简单朴素的人,但是这并不影响纪录片的叙事和情节性。
朴素是一种事物的本然状态,能给人最“本真”的审美体验。
美食类纪录片,以画面而载体,去诠释中国饮食文化,片中无论是自然景物的拍摄还是人物的拍摄,在画面构图上都极其讲究,片中的一些空镜头,都是试图通过各种角度去表现,对光线的要求是整部片子超乎一般的纪实性纪录片,在表现制作美食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特写镜头,这样可以使得观众更加具有集中力,在观看的片子的时候,甚至不愿意走开,害怕错过了美好的画面。
纪录片能做到这一点,一定程度上是突破。
《舌尖上的中国》在画面语言上表达了精巧独特外,同期声与旁白的处理也相得益彰,如《转化的灵感》中姚贵文和王翠华在镜头面前的相互调侃,《我们的田野》中孩子们抓鱼的欢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