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实验:观察酵母种群

合集下载

最新实验报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最新实验报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报告: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班级姓名小组年月日一、实验目的: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来研究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通过使用血球计数板掌握单细胞生物的计数方法。

二、实验原理: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三、实验材料:酵母菌菌种,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

四、实验用具:无菌水,试管,棉塞,恒温培养箱,显微镜,无菌滴管,无菌移液管,小烧杯或小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0.1mm)、纱布、滤纸、镊子、盖玻片。

五、方法步骤:1、取相同洁净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马铃薯培养液,塞上棉塞。

2、用高压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标记甲、乙、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甲、乙、丙,各5ml,摇匀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

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25℃下培养7天。

5、每天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六、实验记录表根据表格数据绘图:七、实验结论: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型增长变化。

数量时间中考历史政治知识点全汇总国策、战略、理念(3个考点)1、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治国战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

3、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低碳生活。

发展道路、理论体系、伟大旗帜(3个考点)1、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

3.计算公式 (1)16格×25格的血球计数板计算公式: 酵母细胞数/ml= 100小格内酵母细胞个数/100×400×104×稀释倍数 (2)25格x16格的血球计数板计算公式: 酵母细胞数/ml= 80小格内酵母细胞个数/80×400×104×稀释倍数
计数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①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 如果酵母菌浓度过大,应先稀释。 ②对于压在中格界线上的酵母菌,一般只取相邻两边及夹角计数; ③对于已经出芽的酵母菌,芽体达到母细胞大小一半时,即可 作为两个菌体计算;已死亡的酵母菌不计数※。 ④每个样品一般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5)计数时,如果使用16格×25格规格的计数室,要按 对角线位,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中格(即100个 小格)的酵母菌数.如果规格为25格×16格的计数板, 除了取其4个对角方位外,还需再数中央的一个中格 (即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 (6)当遇到位于大格线上的酵母菌,一般只计数大方 格的上方和左方线上的酵母细胞 (7)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按下列公式计 算每1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
◆1:观测对象该如何培养?(培养液的选择、对 培养条件有何要求) ◆2:观测的指标是什么? 观测的方法是什么? ◆3:对于实验中出现的无关变量该如何控制? ◆4:实验结果应该如何处理?
在计数前,还应有哪些步骤?需注意些什么?
• • • •
培养液配制 灭菌 接种 培养
无菌操作 培养条件
• ①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 • ②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中的培养液中混合均匀;
板计数出酵母菌种群密度
• 5.分析结果和
表达交流: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结合前4天的结果, 画出酵母种群增长的曲线图并进行分析。

实验:观察酵母种群

实验:观察酵母种群
2、如图表示接种到一定容积的培养液中的酵母 菌的生长曲线图,曲线中表示由于有限空间资 源的限制使种内斗争最为 剧烈的是( D ) A. CD段 B. DE段 C. EF段 D. FG段
A1 A2 A3 A4 A5 A6 A7
估算 数目 种群 密度
注:估算数目是指相同视野中的酵母个体数目,数目多少和密度 大小可用“+++”、“++”、“+镜下看到的酵母个体及种群密度 变化情况。
酵母个体呈圆形,
(卵圆形、椭圆形)
在显微镜下观察, 不同时间培养的酵 母种群数目不同。
各试管中的酵母菌 种群密度也不同。
四、【实验讨论】
1.通过对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培养出来的 酵母种群数量和密度的比较,分析影响种酵 母种群数量增长的可能原因? 空间、氧气、食物、温度等。
2.酵母种群数量和密度可能并未随时间的延长 而增加,试分析其原因? 可能是缺少氧气或食物。
3、要使酵母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里持续增长, 还应采取哪些措施? 应该控制好酵母菌的繁殖条件。足够的空间、 充足的氧气和食物、适宜的温度。
观察酵母种群
一、【实验目标】
1、继续练习制片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了解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 了解种群密度。
3、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器材】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试管、 试管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酵母培养物、 标签纸。
三、【实验过程】
1.酵母培养: 从实验前一周开始,每天同一时间将0.1毫升 的酵母培养物注入到盛有等量无菌葡萄糖培 养液的分别标记为A1~A7 的试管中,轻轻振 荡试管几次,使酵母细胞分布均匀,并放入 20℃左右的恒温箱中培养。
为什么要放入20℃左右的恒温箱中培养? 为什么把酵母培养物注入到盛有无菌葡萄糖 培养液中,而不是清水中? 酵母菌繁殖的适宜温度, 繁殖时提供食物。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课件:第二章实验:观察酵母种群 (共10张PPT)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课件:第二章实验:观察酵母种群 (共10张PPT)
素 质 ,今 年 对 学校的 少先队 大队辅
观察酵母种群
一、【实验目标】
1、继续练习制片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了解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 了解种群密度。
3、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器材】
显微镜物、 标签纸。
三、【实验过程】
要做法如下: 一 、 积 极 参 与团的 基层建 设,推进 团建工 作 今 年 会 城 团 工委围 绕团央 提出的 “两个 全面覆 盖”的 要求,加 强团建 工作,建阵地、 强 队 伍 、 精 活动:一 是以非 公企业 团建为 重 点 组 建 团 支部,经 过上半 年到企 业走访 和调查 摸底,先 后促成 新 胜 日 用 工 业 品厂、 恒隆塑 料制品 厂、七 堡食品 城建立 团支部 ,还有 **托 幼 心 、 百 佳摄 影、原 野美发 、清华 书城、 龙之会 、冈州 监理 等 9个 非 公 和 “两新 ”组织 团支部 亦已完 成筹备 工作,将 于近 期组建 ;二是以 社区青 年 心 建 设 推 动青年 阵地建 设,**社 区、**社 区、 城东社 区、北 门社区 等4个社 区青年 心 投 入 使 用 ,在上级 的支持 下,今年 15个社 区的义 工服务 站的经 费亦得 以保障 ;12月 份 组 织 15个 社 区义 工站负 责人到 **义工 联汇报 义工站 建设情 况,得到 上级领 导 的 好 评 ,三 是积极 组织和 参与各 类培训 班,提高 自身和 基层团 干
1.酵母培养: 从实验前一周开始,每天同一时间将0.1毫升 的酵母培养物注入到盛有等量无菌葡萄糖培 养液的分别标记为A1~A7 的试管中,轻轻振 荡试管几次,使酵母细胞分布均匀,并放入 20℃左右的恒温箱中培养。
为什么要放入20℃左右的恒温箱中培养? 为什么把酵母培养物注入到盛有无菌葡萄糖 培养液中,而不是清水中? 酵母菌繁殖的适宜温度, 繁殖时提供食物。

演示实验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演示实验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实验原理
1.酵母菌属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有氧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时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2.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3.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成J形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成S形曲线。

二、实验目的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变化,来研究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

2.尝试构建种群变化的数学模型。

3.通过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掌握单细胞生物的计数方法。

三、实验材料
酵母菌菌种,无菌葡萄糖溶液,血细胞计数板,盖玻片,移液管,滴管,有螺旋盖的试管,试管架,记号笔,直尺,显微镜。

四、实验步骤
1. 试管A中加入 10ml无菌葡萄糖溶液+0.5克酵母菌
2. 对试管A进行细胞计数(计数前要摇匀),记录在表格中。

1) 方格内细胞计数顺序:左上→右上→右下→左下。

2) 压在方格线上的细胞,只计左线和上线上的细胞数。

3) 粘连时要数出团块中的每个细胞。

4) 出芽酵母菌芽体体积超过细胞体积一半时,算作独立个体。

5) 计数总数不少于300个细胞。

现象与结论
线。

实验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实验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试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 数量旳变化
试验探究: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试验 完毕试验 分析成果,得出结论
一)提出问题: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是怎样 随时间变化旳?
二)作出假设:
开始呈“J”型增长;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 数量趋于稳定,呈“S”型增长。最终,酵母 菌旳数量会越来越少。
三)设计并完毕试验:
16×25型: 即大方格内分为
16中格,每一中格 又分为25小格
不论计数室是哪一种构造,其每一大方格都是
由16×25=25×16=400个小方格构成。
25×16型: 即大方格内分为
25中格,每一中格 又分为16小格。
计数:
16×25型: 一般取四角旳四个中方
格(100个小方格)计数
25×16型: 一般计数四个角和中央
问题3:需要做反复试验吗?
要反复,取得平均值。(也可分组试验)
问题4:怎样记录结果?登记表怎样设计?
问题5:假如一种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 以计数,应采用怎样旳措施?
摇匀试管取1mL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几倍 后,再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问题6:对于有压在小方格界线上旳酵母菌 应该怎样计数?
相邻两边及顶角
(1)试验材料:
酵母菌菌种,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 试管,血细胞计数板,滴管,显微镜
(2)试验原理:
①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有氧条件下能产生 较多CO2,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和少许旳CO2。 ②在理想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呈“J”型增长;自 然界中,酵母菌呈“S”型增长。
③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旳措施。
酵母菌总数有 2×108 个。
问题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 提议你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这是为何?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实验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实验
1)一个计数室酵母菌个数 5X400=2000 2)计数室容积 1X1X0.5=0.5mm3 3)所求容积与计数室容积倍数 1ml X1000/0.5=2000 4)稀释浓度 50倍
例2 :在用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对某一 稀释50倍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计数室内 (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酵母菌平均数 7 2x10 为16,据此估算10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 个。 例3:酵母菌的计数通常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血球 计数板每个大方格容积为0.1mm3 ,由400个 小方格组成。现对某一样液进行检测,如果一 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 先 稀释 后再计数。若多次重复计数后,算得 每个小方格中平均有5个酵母菌,则10mL该培 养液中酵母菌总数有 2×108 个。
5n×10
(6)本实验无对照实验,酵母菌每天的 数量变化可形成前后对照。需要做重复, 尽量减少误差。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 其平均值。
(7)血球计数板使用后,切勿用硬物 洗刷,可采用浸泡和冲洗的方法清洗。
看到以下状态该如何处理?
这是什么规格的计数室内?
四.分析结果和表达交流: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结合统计、计算的结果,画出酵 母种群增长的曲线图并进行分析。
例4 检测员将1 mL水样稀释10倍后,用抽样检测的方 法检测每毫升蓝藻的数量;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 吸管吸取少许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 去多余液体。已知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 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mm3。
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 5个中格80 个小格内共有蓝藻n个,则上述水样中约有蓝藻 ▲个 /mL。 5
恒温培养箱、血球计数板(血细胞计数器)、 显微镜……
三、实验流程 酵母菌培养(把酵母菌接种到

高中生物实验-观察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_

高中生物实验-观察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_

高中生物实验:观察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_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来研究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通过使用血球计数板掌握单细胞生物的计数方法。

二、实验原理: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三、实验材料:酵母菌菌种,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

四、实验用具:无菌水,试管,棉塞,恒温培养箱,显微镜,无菌滴管,无菌移液管,小烧杯或小试管,血球计数板(2mm 2mm)、纱布、滤纸、镊子、盖玻片。

五、方法步骤: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

2、用高压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

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25℃下培养7天。

5、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六、实验结论: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S型增长变化。

七、考点提示:1、以防培养液带上杂菌与酵母菌形成竞争关系,抑制酵母菌培养。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时,应将试管振荡几次,以便使酵母菌均匀分布,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2、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同侧相邻两边上的菌体数,另两边不计数。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答:摇匀试管取1ml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几倍后,再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所得数值乘以 n 2.5 104 ,即为1ml 酵母菌原液中酵母菌个数。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酵母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在科研实验和工业生产中都有广泛应用。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酵母菌的生长规律,并为其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生长曲线实验法。

生长曲线实验法是探究细菌、酵母等微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一种常用实验方法。

该方法利用连续筛选培养液中的菌落计数直至菌落数量接近饱和,然后绘制菌落数量与时间的变化曲线,从而获得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趋势。

生长曲线实验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准备培养基:使用适当的培养基来提供酵母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通常使用含有葡萄糖、氨基酸和盐等成分的液体培养基。

2.接种: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物接种到含有适量培养基的培养皿中。

确保接种数量适当,以避免菌落数量在短时间内过于稀疏或过于密集。

3.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皿放置到恒温培养箱中,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

定期观察培养皿中的菌落生长情况,并记录下菌落数量。

4.计数:使用菌落计数器或显微镜等工具对培养皿中的菌落进行计数。

根据计数结果可以得到菌落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5.绘制生长曲线:将菌落数量与时间的数据绘制成图表,得到一个曲线图。

通常情况下,初始阶段的生长速率较慢,接着迅速增加,最后趋于平稳。

通过生长曲线实验法,我们可以获得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影响酵母生长的因素。

例如,可以探究不同温度、酸碱度、营养物浓度等条件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这些实验结果可以为生物工程、食品工业、酿酒业等领域的酵母应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总结起来,生长曲线实验法是一种常用的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通过记录菌落数量并绘制生长曲线,可以了解酵母菌的生长规律,为其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并且可以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来研究酵母菌生长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2.2 第2课时 分组实验:观察酵母种群

2.2  第2课时  分组实验:观察酵母种群

按时完成课时同步集训,全面提升自我!
单击此处进入课时同步集训
【例题】下列关于实验“酵母菌数量和种群密度”的说法正确 的是 ( ) A.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种群密度越大 B.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种群密度越小 C.酵母菌的数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变化先增多后减少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解析】 酵母菌的数量和种群密度与培养时间长短、 空间大小、 营养物质多少、温度是否适宜、酸碱性、氧气是否充足都有关。 酵母菌的数量和种群密度在培养初期随时间的增长不断增加,然 而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空间有限、有害物质的积累、营养物 质减少、溶解氧减少、pH 变化等因素,导致在后期酵母菌的死 亡率增加,数量减少。 【答案】 C




知识技能目标
应用 了解 了解
知识点及相关技能
制片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种群是由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种群密度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一些因素




1.实验原理
该实验在 7 天内每隔一天在一支试管内培养等量的酵母菌,通 过观察这 7 支试管内酵母菌的数量,从而获得酵母菌的数量随培养 时间的变化情况。 2.实验要求 (1)提前一周开始培养酵母菌,每天必须在同一时间接种培养。 (2)如果酵母菌种群密度过大,在显微镜下不易判断数量,那么 要先加以稀释,然后用显微镜下统计的数目乘以稀释倍数,从而估 算出整体的数目和密度。 数目多少和密度大小可用不同数量的 “+” 来表示,一般一个“+”可表示 0~10 个。 (3)实验结果记录于表格中后, 若能将数据绘 制在坐标图上,则能更直观地显示数量随时间的 变化情况,如图 2.21 所示。
3.讨论 (1)酵母种群数量和密度可能并未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试分 析其原因。 酵母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不断消耗营养物质,并不断积累 有害废物,导致培养液内营养减少,pH、含氧量等环境条件恶 化,导致酵母死亡率不断增加,从而使酵母菌数量不断减少,密 度不断减小。 (2)要使酵母菌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增长, 还应采取哪 些措施?酵母种群的数量和密度能无限制地增长吗?为什么? 可以通过向培养液中添加营养物质、维持一定的 pH、增加 溶解氧等方法,改善酵母菌的生长环境,从而促使其数量不断增 长。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和密度是不能无限增长的,因为有限的资 源与空间抑制了酵母菌数量的增长。

分组实验:观察酵母种群

分组实验:观察酵母种群
管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酵母培养物、标签纸。 3.显微镜安放好以后,使用前必须先对光。显微镜的放大
倍数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课内讲练
【典例 1】下列是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的四个 动作,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 )
【点拨】(1)显微镜操作时最容易出现的不安全动作是镜筒下降 过程中压碎载玻片。 (2)为了防止镜筒下降时物镜压碎载玻片,镜筒下降时,眼睛应 盯住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避免物镜与载 玻片相碰。 【解析】A 选项粗准焦螺旋向前转,镜筒下降,但此时人眼睛并未Biblioteka 按时完成A本课后训练相关内容
点此进入
课内讲练课内讲练典例1下列是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的四个动作其中操作正确的是点拨1显微镜操作时最容易出现的不安全动作是镜筒下降过程中压碎载玻片
分组实验:观察酵母种群
课前预练
1.实验目的:练习制片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了解种群是 由同种个体组成的,了解种群密度,分析影响种群数量 变化的一些因素。 2.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试管、 试
人盯住物镜,操作正确。C、D 选项粗准焦螺旋向后转,表明 镜筒上升,此时不可能压碎载玻片。
盯住物镜,操作错误。B 选项粗准焦螺旋前转时,镜筒下降,
【答案】B
【典例 2】 曲线为
用酵母菌酿酒的主要阶段为:加料、接种、通气培养、 ( )
密封发酵,从接种后到密封前这一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
【点拨】(1)本题考查酵母菌酿酒过程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曲线。 (2)求解本题既要分析在酿酒特定的环境下,其酵母菌数量变化 的趋势和快慢,又要能将这种变化特点正确地转化为变化 曲线。
【解析】从接种后到密封,酵母菌在生长过程受营养物质、代谢 产物、pH 值的变化、溶解氧等因素的影响。由于为酵母菌 提供的空间有限,酵母菌种群数量呈“ S” 型曲线增长,最后种 群数量趋于稳定,数量不再增加。

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测定

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测定

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研究目的:分别说明种群个体数量的增长规律以及种群外部环境因素和种群内部因素对种群个体数量的制约。

实验过程:1、每八个同学分一组,全班分为7大组。

每组取一个锥形瓶,量取50ml已经配好的酵母菌培养液,至于锥形瓶中。

2、写好标签纸,贴在锥形瓶上。

标签纸格式如下3、每人取一块血球计数板,对本组瓶内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

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方法血球计数板用于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单位容积内分散的单个菌体。

如细菌、酵母菌或霉菌的孢子的数量。

但由于血球计数板本身较厚,不能用油镜观察,仅适用于在干系统物镜下可见的个体较大的微生物的计数一、血球计数板的构造血球计数板是一块特制厚玻片。

玻片上由四道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分成两半,其上各刻一个相同而有一定面积的小方格网。

方格的刻度有两种规格。

一种是分为25大格,每大格又分为16小格;另一种是分16大格,每大格分为25小格。

总数都是400小格(如图所示)。

每小格边长为0.05毫米,其面积为0.0025立方毫米,深度为0.1毫米,故每小格容积为0.00025立方毫米,即1/4×106毫升。

可由每小格中的菌数换算出每毫升菌液中的数量。

二、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方法(一)取清洁干燥的血球计数板,加盖玻片盖住网格和两边的槽。

(二)将待测菌液充分摇匀后,用无菌吸管吸少许,由盖玻片边缘或槽内加入计数板来回推压盖玻片,使其紧贴在计数板上,计数室内不能有气泡。

静置5-10分钟。

(三)在低倍镜下找到小方格网后更换高倍镜观察计数,上下调动细螺旋,以便看到小室内不同深度的菌体。

位于分格线上的菌体,只数两条边上的,其余两边不计数。

如数上线就不数下线,数左边线就不数右边线。

(四)计数时若使用刻度为16×25(大格)的计数板,则数四角的4个大格(即100小格)内的菌数。

如用刻度为25×16(大格)的计数板,除数四角的4个大格外,还需数中央1个大格的菌数(即80小格)。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学会使⽤⾎细胞计数板进⾏计数。

⼆、实验原理: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发⽣的数量变化。

2.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

3.酵母菌计数⽅法:抽样检测法。

先将盖玻⽚放在计数室上,⽤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边缘,让培养液⾃⾏渗⼊。

多余培养液⽤滤纸吸去。

稍待⽚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个⼩⽅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注意: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次。

仪器介绍:⾎细胞计数板⾎细胞计数板的构造⾎细胞计数板是由⼀块⽐普通载玻⽚厚的特制玻⽚制成的。

玻⽚中有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

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被⼀短横槽隔为两半,每半边上⾯,刻有⼀个⽅格⽹。

⽅格⽹上刻有9个⼤⽅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个⼤⽅格为计数室其中共有400个⼩格,供微⽣物计数⽤。

这⼀⼤⽅格的长和宽各为1mm,深度为0.1mm,其体积为0.1mm3。

⾎细胞计数板的使⽤以计数酵母菌为例(1)样品稀释的⽬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般稀释10倍即可.(2)将⾎细胞计数板⽤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的厚玻⽚.(3)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吸管吸取⼀滴置于盖玻⽚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多余的菌液⽤吸⽔纸吸取,捎待⽚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细胞计数室内.(4)计数;计算公式:酵母细胞数/ml=每个⼩格酵母菌数⽬×400×104×稀释倍数注释:1. 1ml=1000mm3,每⼀⼤⽅格的体积为0.1mm3,即相当于1×104ml2. 培养的时间不同取样酵母菌的稀释倍数是不同的。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和植物表面等环境中。

酵母菌具有较高的繁殖能力,其数量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一种用于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

一、引言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对于理解酵母菌生态和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由生长、繁殖和死亡等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了解酵母菌的繁殖速率及其受到的调控因素,对于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设计1. 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包括酵母菌培养基、培养皿、试管等。

其中,酵母菌培养基是用于提供养分和条件,促进酵母菌繁殖的基础。

2. 实验步骤(1) 准备酵母菌培养基,并将其倒入培养皿中。

(2) 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基中,以开始实验。

(3) 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观察酵母菌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菌落数量。

(4) 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三、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我们可以得到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根据曲线图的趋势,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初始阶段,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较少,生长速度较慢。

2. 随着时间的推移,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并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

3. 在一定时期后,酵母菌的种群数量达到峰值,并趋于稳定。

4.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稳定状态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但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可能会出现波动。

四、讨论通过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酵母菌种群数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1. 营养物质:酵母菌依赖于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和繁殖,营养物质的供应充足与否会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2. 温度:酵母菌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强,但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抑制酵母菌的繁殖,从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3. pH值:不同pH值的环境对酵母菌的繁殖速率有一定影响,酵母菌在适宜的pH范围内繁殖能力较强。

观察酵母教案

观察酵母教案

观察酵母教案教案标题:观察酵母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酵母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2. 学习观察酵母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活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准备:1. 酵母培养基:酵母营养液或者含有酵母的培养基。

2. 显微镜和玻璃载片。

3. 显微镜玻璃盖片。

4. 显微镜。

5. 实验用具:试管、滴管、移液管等。

6. 实验材料:酵母、糖水、面粉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酵母的了解,提问他们知道酵母是什么以及酵母有哪些功能。

实验步骤:1.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份酵母培养基。

2. 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步骤,例如:a. 将酵母培养基均匀地分配到几个试管中。

b. 在每个试管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糖水,如1%、5%和10%。

c. 在一个试管中不加糖水作为对照组。

d. 观察酵母在不同浓度的糖水中的生长情况,并记录观察结果。

3. 学生使用显微镜将酵母样本放在载片上,并加上盖片。

4. 学生观察酵母的形态和结构,并记录观察结果。

5.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酵母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酵母在糖水中可以生长?2.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观察和实验,例如观察酵母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

教学评估: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撰写实验报告。

2.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观察记录和报告进行评估。

教学反思:1.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报告,对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进行评估和反馈。

2.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提问方式,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版权所有
按时完成课后同步训练,全面提升自我!
单击此处进入课后同步训练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解析】 本题考查食物网和食物链的分析。首先要弄清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食物链 是指通过食物关系把各种生物连接起来的链状结构,食物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多 条,这些食物链彼此连接交叉,形成网状联系,称为食物网。其次要明确构成一条完整食 物链的条件,其中必须有绿色植物。据此即可数出一个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条数。食物网中 的食物链一般不会太长, 其中的生物种类一般不会超过 5 种, 主要的原因是有机物和能量 随着食物链流动时, 一部分被各生物自身生命活动所消耗, 能流动到下一级生物的有机物 和能量往往只有较少的一部分。所以对营养级高的生物来说,食物链越长,沿食物链流动 的能量损失就越多。 食物网中的生物相互间均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当一种生物数量发生 明显的变化后会影响相关的生物,和其在食物链中位置邻近的生物影响最大,也最直接。 当蛇、狐和鹰被大量捕杀后,对兔和鼠来说,意味着天敌减少,它们将因食物的丰富而大 量繁殖,后又因食物数量的减少而减少。第(5)问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四大成分,即生产 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在本食物网中仅涉及生产者、消费者和非生 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 (1)5 (2)鼠→鼠→蛇→鹰 (3)草→鼠(兔)→鹰 (4)兔 鼠 一定的自动调节能 力 (5)分解者
版权所有
【例 1】 某市在植树造林过程中,先用飞机进行马尾松林飞播,然后用 阔叶树种进行人工点播或补植, 以形成针阔混交林。 这样做对于生态平衡 的价值在于 ( ) A. 提高森林的观赏价值 B. 提高树种的成活率 C. 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D. 降低人工造林的成本 【解析】 生态系统中成分越复杂, 生物种类越多, 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就越高。在植树造林过程中,如果只播种单一的马尾 松林,由于成分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弱,遇到虫害,会使成片的马尾松 死亡。因此,通常还要人工点播或补植其他多个树种,以提高树林的自动 调节能力。当然这会增加造林成本,另外与提高树种的成活率没有关系。
版权所有
外来物种与生态平衡 澳大利亚原来是没有兔子的。 19 世纪中期, 墨尔本动物园从英国运来 24 只兔子供人 观赏。不料, 1863 年动物园失火,幸免于难的兔子逃到了草原上。一望无垠的大草原, 不仅饲草丰美,而且没有天敌,成了兔子的天堂。到了 1928 年,澳大利亚兔子的数量狂 增至 40 亿只。这使得当地畜牧业面临着灭顶之灾,同时植被的破坏又引起了水土流失。 于是澳大利亚开始了人兔大战。时至今日,兔子这位不速之客依然是澳大利亚人的一个难 解之题。这就是一起典型的外来物种入侵事件。 据估计我国目前有 400 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有 50 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世 界 100 个最危险的入侵物种。我国入侵物种造成的总体损失估计为每年数千亿元人民币。 如紫茎泽兰、水葫芦、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美国白蛾、非洲大 蜗牛等。 外来生物入侵是相互的,我国也有一些生物进入其他地区,成为别处的入侵物种。 比如葛藤,作为一种药材引入美国,然而到了美国后却大量滋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 重大影响。再比如青鱼,在中国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肉食性鱼类,然而不慎传到美国, 已 成为美国渔业大害,当地政府甚至出价 100 美元一条悬赏捕捉青鱼。
版权所有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一定 时期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备一定程度的自我稳定能力。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体现在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不同 的生态系统其自动调节能力的强弱不同,稳定性也存 在差异。
版权所有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是 一个生态系统能在自然界长期稳定地保持下去的内在因素。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成分越复杂、 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 高。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一种相对的稳定、动态的平衡。也就是说,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对稳 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当外界的干预 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 如图 2.5- 1 是一个草原生态系 统的食物网,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2)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鹰来说, 通过哪条食物链能量损失较 少?________。 (4)如果人类大量捕杀蛇、鹰和狐,该食物 网中的________、________会大量增加,后又减少,达到新的稳 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组成来看,图中还缺少的成分是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