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综述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措施共4页文档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措施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做出的违反课堂纪律,影响他人和自己学习,最终影响全班教学活动,导致教学效率下降的行为。在中小学生的课堂上,问题行为的发生具有普遍性。几乎每节课都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而且可能发生在每位学生身上。为此,本文拟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作初步讨论。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
概括起来,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10种类型:(1)顶嘴、插话或接话;(2)吵嚷、起哄;(3)交头接耳;(4)玩弄手中物品;(5)相互打闹;(6)注意力不集中;(7)无精打采、神情疲倦;(8)羞怯、害怕回答问题;(9)静坐不发言;(10)反应迟钝。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
1.教师教育观念陈旧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关。例如,有的教师讲课之初就说:“今天我心情不好,都小心点儿。”显然,这种说法是陈旧教育观念的体现,课堂上仍要保持以教师为中心,维护教师的“权威”。这与新课改强调“师生平等,以学生为主体”背道而驰。另外,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还体现在对学生的态度上。
2.教师教学能力不强
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例如,一位教师讲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讲完等腰三角形后,要求学生以前后4人一组,讨论等腰三角形的特点。这时各组学生便开始相互交谈,互相打
闹。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管理几个小组,但另外的小组仍继续交谈、开玩笑。老师花费近15分钟的时间来控制课堂。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初衷是好的,但由于对课堂的掌控不当,使课堂秩序难以维持。
青少年社区矫正研究的文献综述
青少年社区矫正研究的文献综述
青少年社区矫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领域,涉及到对违法青少年进行专业化、科学化的矫正和教育。针对青少年社区矫正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和社会的关注,本文将从不同角度综述青少年社区矫正的相关文献,包括矫正理论、矫正实践、矫正成效、问题与挑战等方面,以期为深入了解青少年社区矫正提供参考。
一、矫正理论与模式
青少年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社会学习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心理健康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青少年犯罪主要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社会支持、积极心理情绪修复和个体成长等方面的帮助来实现矫正目标。而社会支持理论强调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矫正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为社会支持能够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社交关系,从而减少犯罪行为。心理健康理论则注重心理健康对矫正结果的影响,认为青少年在矫正过程中需要得到充分的心理健康支持和治疗,以减少再犯率。人本主义理论则强调对青少年的尊重和理解,认为矫正活动应注重尊重青少年的人权和个人尊严,通过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关系来实现矫正目标。
目前,青少年社区矫正的模式主要包括社区服务模式、家庭介入模式和康复模式。社区服务模式强调社区资源对矫正的重要性,通过运用社区资源和建立社区动员体系,促进青少年在社区中的矫正和成长。家庭介入模式则注重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通过加强家庭功能和教育,来促进青少年的矫正和成长。康复模式则更加注重缓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和成长问题,通过心理干预和康复活动,来帮助青少年摆脱不良行为。
二、矫正实践与方法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一、本文概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与预防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对教师的授课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探索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深入调查,了解当前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特点、发生频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这些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文章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小学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识别和处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为教育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有效管理和解决。
二、文献综述
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逐渐成为教育领域
的研究热点。课堂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氛围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探索有效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类型、成因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课堂问题行为通常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不符合课堂行为规范,影响自身或他人学习的行为。这些行为包括注意力分散、课堂扰乱、攻击性行为和退缩性行为等。这些行为的产生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学生个人心理特征等。
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课堂问题行为的形成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能否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恰当的处理,取决于教师对引导和矫治策略的有效运用。
1、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
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是进行有效矫治的前提条件,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矫正。教师要明确问题行为对课堂秩序和教学活动的消极影响,但又不要过分夸大问题行为的严重性,不宜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与品德败坏的学生等同起来。实际上,课堂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优秀学生也仍然会产生问题行为。
因此,作为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不宜持消极态度,更不能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未来做出草率的结论和悲观的预言。教师的正确态度是对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要热爱、尊重、信任、宽容、体谅和帮助,而不是忙于责难、批评和歧视。
2、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同一班级的学生整体发展水平虽然大致相同,但他们的性格类型、气质、能力和知识基础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要求教室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如,在学习目标确定上,不必整齐划一,要“因人定量”,在教学管理方式上,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动作迟缓的要经常给予帮助,不要挫伤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对内向的学生,不要使他们处于压力之下,给他们以安静和独处的机会,逐步帮助他们摆脱孤独、融于集体,对于过分激动、难以自控的
学生,要注意意志力的培养训练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适当调整班级原有结构,多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使感到学习太难或太容易的学生都不会觉得被排斥在外,从而减少乃至避免产生厌烦、不安、急躁、发怒等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课堂问题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较常遇到的阻碍。问题行为的出现不仅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教学效果、增加教师的教学压力,而且会影响学生自身及他人的知识接收。近年来,学习者的课堂行为正受到日益重视,学校的课堂教学和实际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课堂问题行为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介绍了不同学习者在学习课堂中出现的前言问题行为研究情况,以期帮助教师引导学习者合理表现。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是学校教书育人的核心部分,也是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活动,它能够在学生上课的行为中得到最直接的体现。学生课堂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方案,加强对课堂的有效管理。
关键词:师生关系;课堂问题;问题行为
正文:
一、时间分布
为了全面地了解相关研究的现状, 运用中国知网 (CNKI) 自带的高级检索, 国外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现状,以“课堂问题行为”为关键词, 2018年7月1日, 采用人工筛查的方法, 从中国知网上获取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研究的文献共552篇。查阅文献可知, 我国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研究最早的一篇文章是1989年王北生在《心理学探新》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可将课堂问题行为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89—2000年, 共有15篇文
章, 此时研究处于初步启蒙阶段, 发文量平稳增长;第二个阶段则从2001—2010年, 共发文162篇, 此时研究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发文量快速增长;第三个阶段是从2011年到至今, 共有375篇, 研究仍然处于发展态势但尚未成熟, 其间出现了起伏, 有了阶段性的变化, 在2011年和2015年分别出现了两个高峰。二、现状评述
行为矫正技术研究综述
第25卷第5期零陵学院学报Vol.25 No.5 2004年9月 Journal of Lingling University Sep.2004
行为矫正技术研究综述
袁红梅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湖南 长沙,410081)
摘要:笔者对国内外行为矫正技术理论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行为矫正技术的概念、理论基础、操作程序、基本原则及具体操作方法,以及行为矫正技术的应用领域。
关键词:行为;行为矫正技术;操作性条件反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697(2004)05-0162-03
行为矫正自二十世纪产生,至今已成为能够成功处理人类问题方法中的发展迅速者。它既适用于有严重身心障碍的人,也适用于有天分的人;既可用于自我改进,也可用来保护我们的环境。行为矫正在诸多领域中都卓有成效,成功个案不胜枚举。本文将对国内外有关行为矫正理论的研究内容进行介绍,为深入研究行为矫正技术理论提供方法和借鉴。
一、行为及行为矫正技术的涵义
行为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根据心理学者的观点,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界定。传统行为主义者华生、斯金纳等认为,行为是可以观察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认为,生为除可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外,也包括内隐性的意识历程;认知论者则将行为视为心理表征的历程,对外显可以观察测量的行为不太重视。根据以上观点,可以说广泛意义上的行为既包括了外显行为,也包括了内隐意识历程。外显行为诸如写字、奔跑等,内隐行为诸如焦虑、恐惧等。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
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教学心理
第一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名词解释)。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学目标对是教学活动提出的具体要求,不仅规范着教师教的活动,且规范着学生学的活动。其主要作用有三:1.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2.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3.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鲁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形成及矫正
2008年第
1期
当前,在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良品德行为的问题:有的学生盗窃、抢劫、或是敲诈勒索,所得钱物挥霍一空,用于出入游戏机室、歌舞厅;有的学生坑蒙拐骗,打架斗殴……凡此种种事实,触目惊心,确实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觉醒及深刻反思。必须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
—忽视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徒劳的教育
造成青少年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自身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四个因素。
1.生理和心理原因
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身高和体重的增加,他们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希望能够自己独立解决面临的问题。因此,他们表现出对老师、家长的管束和空洞说教的强烈不满,对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也是有选择性的。同时,由于本身的社会经验有限,导致他们缺乏辨别是非的标准,喜欢盲目地模仿、崇拜,对社会上流行的新奇事物如服装、发型等开始感兴趣,并马上仿效。因此,他们很容易受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这是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和以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它也关系到社会公共生活的各方面利益。
(1)父母是孩子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增多,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往往表现为重物质,轻精神,重视子女学业进步,忽视学生心理思想的成熟。有的家长本身的不良行为也直接影响其子女。
(完整版)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姓名:郑宜昌
学号:039
班级:09级应用心理学(1)班
授课老师:严云堂
目录
1.案例导入
2.背景资料
3.问题行为评估和概述
4.矫正目标
5.矫正方案的设计
6.矫正的技术和方法
7.矫正方案实施(细则)
8.矫正结果
9.注意事项
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导入
小瑞(化名),男,12岁,汉族,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据父母介绍,孩子在上了小学之后,就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行为,让父母摸不着头脑。主要表现有:
1. 脾气暴躁,易激惹,家长不能满足其要求就大哭大闹。
2. 自制能力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并经常撒谎。
3. 逃学早退,有时候连续几周不去上课,近半年来,此类情况表现显著。
4. 不喜欢出门,一个人呆在家里; 在学校的时候,不喜欢群体活动,朋友很少。来访者在其父母的带领下找到咨询师,明显带有不配合的情绪。咨询师观察到,小瑞衣着较得体,只是显得比较拘谨。
二.背景资料
通过访谈,咨询师得知,来访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有车、有房,爸爸是民营企业的职工,妈妈是个体商户。
成长经历:小瑞不到两岁的时候,爸爸下岗。一直以来,父母感情不好,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小瑞4岁之前一直跟着外公外婆生活,上了幼儿园后被父母接回。从小,家人对小瑞就听之任之,要什么买什么,很是溺爱。4岁开始上幼儿园,但时断时续,随意性大。从二年级开始就有无缘无故不到校上课的情况发生,但次数不多,老师也找过其谈话,谈话后行为次数减少。四年级上学期这种情况又开始严重,家长着急生气,加上工作比较忙多日不管他了。到后来,发展为有时连续一个礼拜不去上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瑞的功课落下了很多,本来学习还算中等的学生渐渐成了“特困帮扶对象”。
行为矫正案例
大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案例
——我不想整天唉声叹气
一案例介绍:
主诉:M是某师范学院一名大二学生。M总是喜欢哀声叹气,每天叹气次数特别多,感觉做什么事前都想叹气,因此做事特别没劲,自己也意识到叹气太多了对自己的影响,想改又改不掉,很苦恼!
个人陈述:高中时学习成绩一般,一般考试结束后成绩总不会特别满意,很无奈,我只好叹气了,可是有一次考的特别差,我就接连不断的叹气,感觉叹气叹完了能轻松不少,好像叹气能够减少压力,我是这么觉得的。后来每当考试前我也想叹气,因为想到考完肯定又不理想我就叹气。妈妈说“总叹气总叹气,叹的我都烦!”,叫我改,不过我总是改不了。我也咨询过老师,老师说是我压力太大了,让我放轻松点,不要太大压力,可是没什么效果,高中时期怎么可能没压力呢。后来也就这么不了了之,放任自流了。上了大学后我以为会好一点,谁知道现在反而更加严重,以至于现在每次做什么事前我都要叹气,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也想叹气,每天都在不停的叹气。感觉自己很没劲,特别难受,做什么事都不开心,整天都在不停的叹气中。自己曾经也试图控制过,就是叫自己不许唉声叹气,但是特别难受,而且坚持不了俩天就不行了。
二矫正目标:
此次矫正行为持续时间暂定位2个月,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了解M的不良行为以及行为的具体情况,并和M一起制定矫正计划,由M的室友W进行监督并提醒M。此阶段的目标是使M得问题行为明显减少但多少不限。第二阶段查看M的计划实行情况,将M叹气的次数降低到每天30次以内并针对矫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起寻找解决办法。第三阶段是将M的问题行为降低至每天10次以内,甚至没有。第四次是追踪,并适时进行支持性厌恶治疗,以维持不良强化物的最低厌恶值,并最终确定没有必要进行支持性治疗。
不良行为矫正案例(学生版).doc
大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案例
——拒绝上课玩手机
摘要;上课玩手机逐渐成为大学课堂的普遍现象,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降低,学习效率也显著下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本案例通过对Z同学上课玩手机行为的矫正,不断提高该同学的自制力和学习效率,帮助其成长和提高,也为众多的课堂玩手机者提供一个较好的矫正参考。
关键字:课堂玩手机控制矫正
一、案例介绍
主诉:Z是某师范院校一名大三学生。Z喜欢玩手机,而且是特定在上课的时间玩手机。由于玩手机,Z的成绩直线下滑。Z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但是自己又改正不了,很是苦恼。
个人陈述:大一的时候刚进学校,感觉什么都很不适应。特别是上课的教学与中学的时候很不一样。我适应不了,很是焦躁。一次上课的时候,拿出手机,随便点开一个软件来玩,感觉玩手机的时候心情放松,课堂氛围也不再那样令人难受。好像上课玩手机可以减轻课业压力。后来只要是上课,我都会拿出手机来玩。如果不玩手机,我就觉得好像心里有什么堵着,很不安。拿出手机,就算是不玩游戏,不进入网页,只是看看时间我都会轻松不少。后来一次期末考试,我考得很差,同学说我是上课一直玩手机影响了我的成绩。我自己也明白其中的原因,想要改正,但是一到上课时间我总会不由自主的拿起手机。下课的时候我又会收起手机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让我的学习效率很差,考试也只能勉强及格。我试图想要改正这个不良行为,但是最多能坚持2节课。
二、矫正目标
此次矫正行为持续时间暂定位2个月,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了解Z的不良行为以及行为的具体情况,并和Z一起制定矫正计划,由室友(两人形影不离)X进行监督并提醒Z。此阶段的目标是使Z的问题行为明显减少,玩手机时间降低为每节课10分钟内,一天不超过一个小时。第二阶段查看Z的计划实行情况,将Z上课玩手机的时间降低到每天上课时间10分钟以内不玩手机并针对矫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起寻找解决办法。第三阶段是将Z的目标行为调整为每天课堂上手机关机,放在书包之内。第四次是追踪,并适时进行支持性厌恶治疗,以维持不良强化物的最低厌恶值,并最终确定有没有必要进行支持性治疗。
有关行为矫正的文献综述
有关行为矫正的文献综述
如果我们同意,问题的行为是由不同寻常的条件反射经验造成的,那就该有另一种行为主义原理:问题行为可以通过适当的条件反射经验来改变。根据行为主义的理论和研究,人们创建了几种治疗法,可以归类为行为矫正。这些方法与传统治疗法有几点不同。和传统治疗法可能耗时几年相比,这些方法通常只需几个星期。该疗法的焦点是要改变若干已经确定的行为,而不是改变患者的整个人格。行为治疗师往往不去追寻问题行为的根源。他们的目标只是把问题行为移除,或者用恰当的行为取代问题行为。这些特点使行为矫正技术在不同理论取向的治疗师中被普遍采用。
标签:问题行为;行为矫正原理;行为矫正;行为治疗
一、什么是行为矫正?
所谓行为矫正,通常指的是依据学习原理处理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系列客观而系统的方法。当然,不同的研究者由于其理论取向不同,对所依据的学习原理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研究者倾向于完全的行为主义,而有的则站在认知行为主义的角度上。例如,张春兴认为,行为矫正的含义一是根据行为学习的理论,经由条件作用过程,改变个体已有的不当行为或者矫治不良的习惯,而令个体获得健康生活,二是采用认知学习理论,用以改变个体的态度、观念、思想等较复杂的心理历程,从而达到改变某种不良行为的目的。
从行为矫正的定义可以看到,采用行为矫正的目的在于促使个体的行为发生变化,因此,也有研究者将行为矫正技术称为行为改变技术。但严格来说,并不是所有导致行为改变的方法都属于行为矫正的范畴。比如将个体放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或者服用某些药物,甚至切除大脑的某一部分,都可以促使个体行为发生变化。但这些技术并非是基于学习理论的行为矫正技术。
4青少年问题行为相关研究综述
176
········青少年问题行为相关研究综述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刘建萍
摘 要:问题行为是当今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也多出现在青少年这个群
体中。青少年时期正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关键阶段,行为和学习定势的健康发展是此时期重要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相关研究的梳理,不仅能深入了解其本质,而且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有所帮助,以期能为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干预提供依据。
关键词:青少年 问题行为
引言
问题行为也称不良行为或行为问题,是当今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也多出现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产生,是由于个体的行为表现无法适应多变的环境,发生生理上或精神上的困扰而形成的适应不良。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习、情绪、适应、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它既包括那些容易观察到的行为,也包括那些不易观察到的心理困扰和不良的性格特征;既包括那些反社会行为,也包括那些非社会行为。所以自1928年威克曼开展问题行为研究以来,一直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但对于问题行为的界定,迄今为止,尚未形成统一的说法。而且,影响问题行为的因素也有很多。鉴于此,本文拟对国内外关于青少年问题行为相关研究做一梳理,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指明方向,也希望能为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干预提供依据。
一、问题行为概念的界定
问题行为也称不良行为或行为问题,是当今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也多出现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由于研究者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不同,对问题行为的界定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比较经典是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或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1]”。 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将问题行为定义为在严重程度上、持续时间上都超过其年龄范围、社会道德准则等所允许的异常行为,这些异常行为包括逃学、欺负、早恋、偷窃、吸烟等16项。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也开始了对问题行为的本土化研究,由于各自的研究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不一样,所以对问题行为的界定也不一样,如周步成认为问题行为是指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而且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容易导致品德不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不良行为[2];崔丽霞等人认为“问题行为主要是由心因性和外因性而非内因性(神经生理性)引起的适应不良行为,这些行为影响其学业、社交以及其他的生活适应[3]”。
问题学生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问题学生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问题生是小学生中的突出群体,其也是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对象,对问题生的扶正教育结果直接关系小学班主任工作开展的成就。因此,进行班主任工作对问题生进行分析探讨十分必要。本文就主要以问题生的一系列现象进行研究,最终形成相关结论。
一、德育教育与问题生综述
在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具有尤其独特的地位,因为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他们是非辨别能力较弱,模仿力较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其中某些不良因素往往会导致他们产生终身的不良习性,致使他们身心受到伤害,因此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重在应从儿童抓起,防患于未然,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
新形势下对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门较为系统的教育,它主要体现在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等等,这些教育共同组成了小学生德育教育内容。而《小学德育纲要》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目标作出了更为明确的标准,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十条:一、热爱祖国的教育;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三、热爱人民的教育;四、热爱集体的教育;五、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六、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七、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八、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九、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
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同时,对于问题生的评价也应当基于《小学德育纲要》的标准
产生,一直以来后进生、问题生、个别生等概念之间距离较为模糊,没有实际的概念。其实笔者分析认为后进生是针对学习而言,个别生是针对思想品德而言,而问题生是一个总体称谓,问题生不单单指某个方面,或者针对某个事物所产生的。因此可以说问题生是《小学德育纲要》的参照物,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分析及矫正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分析及矫正
引言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成长发展中关键的阶段,也是行为问题经常发生的时期。问题行为对青少年本人和周围环境都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进行问题行为的分析和矫正至关重要。
问题行为的定义
问题行为是指违反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攻击、偷窃、欺凌、违法犯罪等行为。这些行为不仅对个人造成损害,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安和不稳定。
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问题行为常常源于个体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可能包括自卑、注意力缺陷、心理创伤等;社会因素可能包括家庭环境不稳定、同伴压力、社会文化影响等。了解问题行为的原因有助于找到解决办法。
问题行为的矫正方法
1. 资源引导
提供恰当的资源和支持,帮助青少年改变问题行为。例如,提
供与相关行为相关的心理咨询、职业培训和社区扶持项目等。
2. 认知重塑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青少年重新认识问题行为的后
果和替代行为的重要性。倡导积极的思维模式,培养适应性的行为
方式。
3. 社会支持
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提供支持网络和人际关系,促进青少年
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
4. 家庭教育
加强家庭教育,建立健康的家庭氛围。通过家庭参与和沟通,
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问题行为的影响,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结论
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分析和矫正是一个涉及心理、社会和家庭
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过程。通过合理的矫正方法和全面的支持系统,
我们能够帮助青少年走出问题行为的困境,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并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结合2015级年级管理谈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和良好行为的重塑
轻言放弃 ,虽然困难有可能让你 失败 , 但 级 整体 出发 , 以大 局 为重 , 弥 补 了 管理 上 的
是要记住 , 失败是成功之母 。
三、 班 级为 内 。 年级 为外— —班级 管 在 日常的学 习生活 中, 所有的学校都
一
些疏漏。
五、 开展活 动 。 寓 教 于 乐— — 多 方 面
所有 参加 中考 的学生 都可 以到古城 区一
中就 读 。 2 0 1 5级 学 生 在 2 0 1 2年 进 入 古 城 区
一
的干预 力度 。如果将 班级 管理 比喻成天 气, 那么年级管理就是气候。班级管理是
圈 唑
结合 2 0 1 5级年级管理 谈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和良好行为的重塑
一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第一中学 陈发庆
摘要 : 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和 良好行 略 有偏 差的行为。
的发挥。 四、 年级管 理 。 行 之有效一
支年级管理的队伍 组建一支有责任心 、 有活力、 有执行 力 的管理队伍是年级参与管理 的必备条件。 首先 , 借助 于校领导 的支持 , 发扬 雷 主任 以身作则 , 率 先垂范 , 对年级 的方案
一
何机会 , 要抓住机 会。 面对 困难 , 不要抛弃
、
普及 高中教育 。 9 o当 道 — — 丽 江
在困难 中挣扎 的自己 , 给 自 己机 会 ; 不要 色 , 不拘泥于老套路 , 工作认真 , 他们能从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式的文献综述
摘要:学生的问题行为既是学生不良行为,是指学生在个人及其环境、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面所表现出来的与相关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基本规、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校规校纪相抵触的反社会反规则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一个学生具有不良行为习惯,会扭曲他的性格,会影响他的行为;一个学校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纠集在一起,会影响教育秩序,败坏校风校貌。本文主要综合国近年来对这一面问题的研究进行论述。主要从不良行为式、引起不良行为的因素及对不良行为的矫正式进行分析。本文主要综合国近年来对这一面问题的研究进行论述。主要从不良行为式、引起不良行为的因素及对不良行为的矫正式进行分析。
关键字:问题行为行为矫正
前言:在国外有著名学者约.凯恩斯说过“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在国有巴金先生的“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由此看来,一个人能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抵制不良行为的习惯,对其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反之,如果他们沾染上了不良行为,轻误入歧途,重的可能毁了他们的一生。当今中国发展迅速,校园外面的世界繁荣复杂,而以校园生活为主的中小学生人格尚未成熟稳定,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充满好奇,但对社会的复杂性又缺乏清醒的认识。他们性格的不成熟性,使他们模仿性强、适应性强,好表现自己,不良行为或多或少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不重视给与恰当的行为指导,及时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那么,他们就得不到正常而健康的发展,行为发展就会遇到挫折,问题行为就逐步固定化、自动化。这就会使学生个体的行为能力发展走向畸形,使其身心发展不协调,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对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研究,在我们国很多地已经开展。在一些杂志期刊等文中也看到一些研究成
果,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比较零碎。以下是整合近几年对中小学生不良行为及矫正式的研究文献的归纳。
一、不良行为的现状及表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止成年人的生活多元化,学生的生活也呈现多元化的现象。当代中小学生的生活已经不局限在家里和学校里面,而是参加各种各样校外的培训班、比赛等。但是对学生来说他们还是以学习和日常活动为生活的重心,还是在生活中和学习中体现他们的行为规,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研究也是从这两面入手。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归纳,中小学生的有如下不良行为规
1、懈怠行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做事虎头蛇尾,缺乏责任感,无毅力、耐心和恒心
2、攻击性行为:表现为打人、骂人、蛮横无理、欺负学生。
3、欺骗性行为:表现为说谎,抄作业,考试作弊,欺骗他人,偷窃。
4、逆反性行为:表现为不服从老师、家长管教,有错不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5、破坏性行为:表现为有意破坏公用物品和公共设施行为,如破坏绿地,
花草树木,乱扔废纸、垃圾,乱写乱画乱刻,破坏教室桌、椅,损坏书本,课堂
上做出各种小动作干扰学生听课。
6、逃学逃夜行为:表现为逃课,不在家或者学校留宿
7、社会性不良行为:跟校外人士打架斗殴,吸毒,网络成瘾,观看、收听、淫秽的音像制品,赌博等。
二、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
综合文献分析可知,近年来研究者将造成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归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其中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结合学生自身原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分析他们不良行为的产生,主客观全面分析。下面是具体的分析。
1、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因素。
自尊心的增强和成人感的出现,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他们常抱怨、甚至批评父母、教师和社会。当父母拒接打给孩子的,禁孩子单独外出自由活动时;当家长批评他们,并把他们与优秀的亲戚子女作比较,逼他们用功读书时,他们对家长不满。当他们受到老师的当众批评时,他们会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感到没面子,继而产生逆反情绪,与父母或是教师发生冲突,有的学生竟对父母的责骂训斥进行反抗。
自我意识的出现,形成了他们偏激、扭曲的个性。他们因知识、思考能力的局限,对人对事的评价常常是偏激的,不成熟的,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比如看到好朋友被人欺侮,他们会挺身而出打抱不平。却没想过谁对谁错,也没思考过用其它好的式来解决问题。
性意识的觉醒,导致了他们的恐慌和盲目表现,常引发一些超常行为的发生。随着生理发生的变化,青春期性心理开始萌动,他们心不安、恐慌,同时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吸引异性的举止上。有时,他们为了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常常做些超常行为。
2、客观因素
学生处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必然要受到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面的影响。
2.1社会因素
社会风气与中学生的关系就像自然气候与植物的关系一样。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这些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客观上势必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同时,历史传统文化中的渣滓糟粕未能在短期得以消除,以及人性中共有的多弱点的客观存在,也导致人们一些不良行为的形成和延续的条件得以强化,从而使一些不良行为现象在多部门和单位、组织群体、个人身上漫延开来,有所区别的
仅仅是其发生的围和频率有所差异而已。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现象、社会风气,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冲击着初中生,使他们在逐渐形成理想、信念、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等心理品质时受到深刻的影响。健康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中学生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腐朽没落的社会信息,就会造成种种危害,如暴力电视或电影会引起中学生攻击和犯罪行为:社会一些不良风气使一些中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一些非法、营业的网吧正在一点点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初中生盲目地向那些所谓偶像学习以致认为读书无用,也导致他们产生了多不良行为,重地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2.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青少年最初学到知识,生话技能和养成良好习惯的第一场所,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此度过的,这一时期是决定一个人心理,性格和素质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态度和法以及家庭结构对塑造孩子的个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一言一行无不耳濡目染地影响着孩子、塑造孩子,而不当的家教式和家庭氛围往往会导致孩子不良行为的出现。
2.2.1 家庭残缺不全家庭结构不全、父母不全、父母离异、分居、父母一死亡的或者一去向不明的等等,此外还有婚外情,包二奶、非法同居、第三者插足等残缺家庭,这些残缺不全的家庭,必然令
子女在情感上、精神上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父母感情不和或家庭紧、孩子们就会抑郁、自卑、孤僻、缺少主动精神、因得不到父母关爱,久而久之他就散慢,为所欲为,就寻求吸烟、网吧、打麻将来填补自己的空虚、旷课、夜不归宿、偷窃等行为也就随之滋生出来了。
2.2.2 父母的品行示榜样是最好的老师。父母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未成年人好奇心强、自控差、分辨能力差,但效仿能力强,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你们的举动一言一行都有“示”榜样作用,你们说脏话,他们以为这是豪爽;你们作风不检,他们以为是潇洒;你们参加打架斗殴,他们以为是讲义气;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