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在光的世界里第5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3课时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精练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新版)教科版
答案:
- 实验步骤:
a. 将蜡烛点燃并固定在支架上,凸透镜放在蜡烛前方适当距离处。
b. 调整光屏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蜡烛像。
c. 使用刻度尺或尺子测量像的大小。
d. 记录物距和像距的数值,以及像的性质(实像或虚像)。
- 测量像的大小: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光屏上像的长度。
- 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等实验器材;
- 照相机、摄像机、投影仪等实际应用设备;
- 黑板、粉笔、教学模型等常规教学工具。
2. 软件资源:
- 与凸透镜成像相关的教学PPT;
- 凸透镜成像模拟软件或APP;
- 教学视频、动画、图片等辅助教学材料。
3. 课程平台:
- 学校实验室;
- 课堂多媒体教学系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凸透镜成像规律: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及其成像特点,即物体在不同位置时,凸透镜所形成的实像、虚像及其应用。
a.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c. 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凸透镜焦距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凸透镜的焦距,以及焦距与成像性质之间的关系。
6. 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眼镜中的应用。
答案:
- 眼镜中的透镜根据需要矫正的视力问题,选择凸透镜或凹透镜。
- 对于远视眼,使用凸透镜来提前聚焦光线,使得像成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的物体。
- 对于近视眼,使用凹透镜来推迟聚焦光线,使得像成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的物体。
7. 解释为什么在显微镜中要使用两个透镜。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当物距为18cm时,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 立、放大的实像。则焦距范围为9cm <f <18cm。
(3)当光屏距透镜18cm时,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倒立、缩小的实像。则焦距范围为9cm <f <18c。m
(5)当光屏距透镜18cm时,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倒立、放大的实像。则焦距范围为 f <9cm 。
4、如图所示,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
a、b、c、d、e各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则:
1、把烛焰放在
c 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把烛焰放在
a 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a
bc
de
F
F
f
2f
a bc
de
F
F
f
2f
c 2、把烛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
屏距凸透镜最远。
d e 3、把烛焰放在
不成像
2F F
u=f
F
2F
凸透镜成像规律
f<u<2f
投影仪
2F
F
F 2F
V>2f 倒立、放大、实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
u=2f
2F F
F
2F
v=2f 倒立、等大、实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
u>2f
照相机
2F F
F 2F
f<v<2f 倒立、缩小、实像
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用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射入,经透镜后会 聚于A点,测得A点距透镜10厘米,则透镜的焦距是( )厘1米0 。
口诀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焦点位置不成像,二倍焦点物像等; 虚像总是同侧正,实像总是异侧倒; 成虚像时,物远像远像变大,物近像近像变小 ; 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 ; 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跟着物体跑。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讲授环节:教师在学生实验、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讲授,阐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数学表达。
3.教学媒体和资源:
(2)邀请光学领域的专家或从业者,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参观,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组织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创意实验,如制作简易望远镜、放大镜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性学习,如设计实验探究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凸透镜成像是指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在另一侧形成的像。它包括实像和虚像,并且根据物距和像距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凸透镜成像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4)科普文章:如《科学美国人》的“凸透镜成像:从放大镜到望远镜”等,帮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
(5)历史背景资料:介绍凸透镜的发展历史,如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在凸透镜研究方面的贡献。
2.拓展建议:
(1)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凸透镜成像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医学影像、光纤通信等,并制作PPT进行分享。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归纳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从而培养其科学方法素养。
在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推理分析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提高其逻辑推理能力。同时,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其问题解决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4章 在光的世界里 5 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课件 (新版)教科版
u>v时,得到缩小实像; u<v时,得到放大实像。
当u=v=2f 时成等大的实像。
二倍焦距点分大小。(没有缩小的虚像)
(3)像的正倒: 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
下成倒立的像?u>f 时成实像,是倒立的; u<f 时成虚像,是正立的。
光心 O
主光轴
F
主轴
F 小结:凸透镜对所有光线都起会聚作用。
观察实验现象 光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
F
F
F
F
小结:凹透镜对所有光线都起发散作用。
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屏幕
像
投影仪
投影片 (物)
)
(
镜头(凸透镜)
镜 头 凸 透 镜
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成像的特点
倒立缩小的实像
(2)两个物理名词及实验前的调节:
物距(u)
像距(v)
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处于同一水平高度。
实验步骤 ①组装实验装置,将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 光屏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 ②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间某刻度处,把蜡 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 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 的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u和像距v。 ③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改变物距u,仍使u> 2f,仿照步骤 ② 再做2次实验,分别观察实像的 大小和正倒。记录物距u和像距v。
倒立放大的实像
正立放大的虚像
现象: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
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可能跟哪些因素
问题: 有关? 猜想: 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跟物
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实验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点+例题)(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序号知识点难易程度例题数变式题数合计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 314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 4 4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0<u<f):(1)光路图:如下图;(2)成像原理:光的折射;(3)成像特点:①正立、放大、虚像;②物像同侧;③像距>物距:v>u;④物体远离凸透镜(靠近焦点),像变大;(4)应用:放大镜2.当物体在焦距处时(u=f):不成像(折射光线平行);3.当物体在1~2倍焦距间时(f<u<2f):(1)光路图:如右图;(2)成像原理:光的折射;(3)成像特点:①倒立、放大、实像;②物像异侧:像与物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③像距>物距:v>2f;(像在2倍焦距之外)④像与物体的移动方向一致;(物体向右移动,像也向右移动)⑤物体靠近凸透镜(靠近焦距处),像变大;物体远离凸透镜(靠近2倍焦距处),像变小;⑥像的移动速度大于物体的移动速度:物体移动一小段距离,像移动一大段距离;(4)应用:投影仪4.当物体在2倍焦距处时(u=2f):(1)光路图:如下图;(2)成像原理:光的折射;(3)成像特点:①倒立、等大、实像;②物像异侧:像与物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③像距=物距:v=2f;(像也在2倍焦距处)5.当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时(u>2f):(1)光路图:如下图;(2)成像原理:光的折射;(3)成像特点:①倒立、缩小、实像;②物像异侧:像与物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③像距<物距:f<v<2f;(像在1~2倍焦距间)④像与物体的移动方向一致;(物体向右移动,像也向右移动)⑤物体靠近凸透镜(靠近2倍焦距处),像变大;物体远离凸透镜,像变小;⑥像的移动速度小于物体的移动速度:物体移动一大段距离,像移动一小段距离;(4)应用:照相机。
【例题1】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物体距凸透镜10cm时,成正立、放大的实像B.当物体距凸透镜20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C.当物体距凸透镜35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D.当物体从距凸透镜20cm处远离凸透镜时,在凸透镜另一侧所成的像逐渐变大【答案】B【解析】解:A、当u=10cm时,u<f=15cm,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错误;B、当u=20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C、当u=3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故C错误;D、当物体从距凸透镜20cm处远离凸透镜时,物距增大,在凸透镜另一侧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2024年秋新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课件 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4.5.3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第5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3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了解透镜在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中的应用。 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学习从 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 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 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投影片放置处
2.投影仪的 成像原理
物
像
凸透镜
凹面镜
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凸透镜 , 屏幕相当于 光屏 。
B'
屏 幕
A'
B
A
3.投影仪的成像特点
(1)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像距大于物距。 (3)像与物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四、实像和虚像
1.实像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呢?
谢谢 大家
爱心.诚心.细心.耐心,让家长放心.孩子安心。
A B’
A’ B
B ‘
A ‘
A
B
2.虚像
虚像:是反射光 线或折射光线的 反向延长线相交 而形成的,不能 呈现在光屏上。
平面镜成像
“折射成像” 放大镜的像
1.一凸透镜焦距是8 cm,当物体距焦点5 cm时,则物体
成像情况是( C )
A.一定成放大的实像 B.一定成放大的虚像 C.可能成放大的实像,也可能成放大的虚像 D.一定能用光屏承接像
等大 的实像,当u=f 时,凸透镜可能不成像。
(4)请你利用现有器材证明当u=f 时,凸透镜不成像,写出 你的操作过程 _调__节__蜡__烛__的__到__凸__透__镜__的__距__离__,__使__其__等__于__凸__透__镜__的__焦__距__,___ _此__时__观__察__蜡__烛__的__像__是__否__能__够__在__光__屏__上__呈__现__,__若__能__,__则__可__以_ _成__像__,__否__则__,__不__能__成__像____。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一、知识要点1、透镜成像规律: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口诀:(1)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2)物近像远像变大(实像),物近像近像变小(虚像);3、凸透镜成像实验:(1)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2)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使像完整地成在光屏中央);(3)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像的可能原因:①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②蜡烛放在了一倍焦距内③光具座不够长(4)凸透镜破了一块(或遮住一部分)的后果;不影响像的完整性,像会变暗;(5)使光屏上的像变大或变小的方法:物近像远像变大。
4、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1)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工作,被照景物离照相机的距离应大于照相机镜头的二倍焦距;像成在胶片上,胶片离镜头的距离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要想使胶片上的人像大些,人离照相机的距离要近些,同时胶片离镜头的距离要调大些。
(2)投影仪:利用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工作。
投影片(或幻灯片)上的图像是物,投影片(或幻灯片)离镜头的距离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成在屏幕上,屏幕离投影仪(或幻灯机)的距离应大于二倍焦距。
(3)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工作。
被观察的物体离放大镜的距离必须小于焦距,才能看到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
(4)望远镜、显微镜也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5、眼睛人的眼睛是一个高精度的光学器官,相当于一个可以自动调焦的照相机,其中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人眼靠调节晶状体的厚度来获得清晰的像。
6、近视眼、远视眼及其矫正。
二、易错题精选1.判断以下结论是否正确(1)物体离凸透镜越近,成的像越大。
()(2)放大镜总能放大物体。
()(3)凸透镜成实像时,若物距大于像距,则一定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4)凸透镜成像时,如果光屏上得到缩小的像,则一定是倒立的。
()(5)凸透镜成像时,如果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则一定是倒立的。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教学教案含复习和总结
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本章内容概述本章涉及的是光学基础知识.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传播速度、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的应用、光的色散等.本章共分8节:1.第一节“光源光的传播”,介绍了光源的概念及其分类,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及应用;知道光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2.第二节“光的反射定律”,通过实验探究出光反射时的规律;认识到物体表面能反射光,区别镜面反射与漫反射;会利用光的反射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明白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3.第三节“平面镜成像”,通过实验探究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认识到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会画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掌握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特点,简单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4.第四节“光的折射”,通过实验探究出光的折射时的规律,理解光发生折射的条件,认识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5.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讲述了凸透镜和凹透镜,透镜对光的作用,透镜的焦点、焦距;探究了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倒立放大实像、正立放大虚像的规律;介绍了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6.第六节“神奇的眼睛”,介绍眼睛的结构,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7.第七节“透过透镜看世界”,介绍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成像特点,简单讲述了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的历程.8.第八节“走进彩色世界”,认识光的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会利用光的色散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认识太阳光谱.本章教材的设计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强调初中物理学习的基础性(如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础实验的教学),对学生提升科学素质大有帮助,也是初中物理教学要注意的重点.本章特别强调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光学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要求学生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来参与学习光现象的知识.本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光源、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色散现象、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的存在.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认识光反射的规律,理解反射、折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了解透镜的分类,透镜的焦点、焦距,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和应用,认识眼睛的结构,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理解远视眼、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大致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经历探究“光反射、折射时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挂图,明确两种透镜的结构特征,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对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养成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加物理学习活动.在探究“光反射、折射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客观地看到社会进步的同时,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遭到了破坏,从而形成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难点】理解光路的可逆性,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探究,折射引起的错觉,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课时建议】本章共有8节,建议11课时.1.光源光的传播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二、过程与方法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传播速度.【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教具准备】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牛奶(或红墨水)、蚊香、火柴、玻璃杯、白炽灯、皮球、三球仪、空的易拉罐、半透明的塑料膜、蜡烛、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引入】课前利用课间休息,滚动播放一组与光现象紧密联系的优美图片和视频:影、倒影、水面下的物体、霞光万道、晨曦中穿透树林的道道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彩色的肥皂泡、北极光、日晕、日幻……最后将画面停在“节日夜空中的多彩激光”,直指本课的主题.让学生欣赏绚丽多彩的光现象的同时认识到大自然中有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入这节课的学习.【进行新课】一、光源生1:太阳、电灯、蜡烛.生2:手电筒、火把、油灯.生3:霓虹灯、钠灯、汞灯、氖灯、萤火虫..太阳和蜡烛都是光源,它们有何不同呢?生:太阳是自然光源,蜡烛是人造光源.归纳光源定义:能够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分类: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教师介绍人造光源的发展和应用,使学生意识到人造光源的前景十分广阔.例题1(多媒体展示)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A.反射阳光的平面镜B.月亮C.放电影时所看到的银幕D.收看电视时看到的电视机屏幕解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平面镜、月亮只是反射太阳光,不是自己发光;放电影时看到的也是银幕的反射光,不是银幕自己发光,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只有电视机的屏幕,是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打到荧光屏上,使屏上的荧光物质发光,所以电视机屏幕是光源.答案:D二、光的直线传播1.光的直线传播生:我猜测,光在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演示1: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有少许牛奶的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生1:光在空气中传播.生2: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注意:1.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少,一定要演示给学生看看.2.演示实验可用激光器演示,也可用长手电筒演示(玻璃上用还有1~2毫米宽缝隙的厚牛皮纸或硬纸片挡住).演示时,为了能看到光路,可以把几支蚊香同时点燃,在空气中形成烟雾,可在水中滴少许牛奶或红墨水.教师总结:光在同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偏折.例如地球周围大气就是不均匀的,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的光线就会发生弯曲.早晨,当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了它,就是因为不均匀的大气使光线变弯了.因此应该说,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才是沿直线传播的.为了使学生亲身感受光的直线传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个实验.学生实验:讲桌上放置点亮的白炽台灯,每个学生两只手各拿一块还有小孔的硬纸板,让眼睛穿过小孔观察光源.启发学生分析:只有当眼睛、两个小孔和光源恰好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眼睛才能看见从光源发出的光.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这里可以向学生交待“光线”这个物理学名词.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物理学中引入光线的概念.归纳:1.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2.光线是带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光传播的方向,如→.2.光的直线传播应用可见学习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大家一定要学好这门课程.下面我们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一些简单的光现象.(1)影子的形成.演示2:用白炽灯对着墙,把皮球放在灯和墙之间.现象:墙上出现球的影子.教师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影子的形成.(学生积极发言)师生共同归纳得: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的黑暗部分就是影.(如图甲所示)(2)日食、月食的成因.演示3:用三球仪演示日食、月食的形成.教师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日食、月食的成因.如图乙(日食)和图丙(月食).(3)小孔成像.演示4:在一个空罐的底部中央打一个孔,再用一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将小孔对着烛焰.现象:可以看到烛焰在薄膜上呈现的像.教师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小孔成像的形成原因.师生共同归纳得:小孔成像的形成原因:烛焰上部的光线,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后,射到了下部;下部的光线,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后,射到了上部,就形成了小孔成像.(如图丁所示)教师总结: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条件是孔径必须很小.小孔所成的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外部轮廓相似,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孔与屏三者之间的距离.例题2(多媒体展示)晴天,树荫下的地面上出现的圆形光斑是()A.太阳的实像B.太阳的影子C.太阳的虚像D.树叶的影子解析:树叶间的窗缝形成“小孔”,树荫里的光斑也就是我们所学的“小孔成像”现象,作为太阳的像,这个光斑也像太阳一样是圆的.这个光斑是太阳光射到地面上会聚形成的,所以是实像,C不对;这个光斑处有太阳光射到,自然也就不能叫影子了,B、D 不对.答案:A三、光的传播速度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问题?生: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15℃)的传播速度是多大?生:340m/s.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光的传播速度”,并讲解.归纳: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2.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3.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可近似认为是3×108m/s.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教师结束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知道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形成等.我们进一步探究了光的传播速度,知道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最快,是3×108m/s,我们可以利用光速来求星球之间的距离.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教学板书教学反思1.这节课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只是简单介绍了事,若能改变旧的教学方式,提供大量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发现”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探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他们在思考之后,自己能去选取仪器、设计实验,想到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潜能.2.光的反射定律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3.经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通过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教学重点】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教学难点】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教具准备】激光灯、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多媒体课件.学生用:手电筒(玻璃上有1~2mm缝隙的黑纸)、白纸、小平面镜、大头针、量角器、钢笔、图钉、刻度尺、透明胶条.【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引入】但是,有的同学却看不见黑板上某处写的粉笔字(我们常常说“反光”),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光的反射.生:打开灯就能看见屋子里的东西.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有趣的实验.演示实验1:在桌面上放一盆水,用强光的手电筒照射到水面上.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亮的光斑.归纳: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能发生反射.【进行新课】一、光反射中的物理名词.演示实验2:让激光灯发出的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一点、两角、三线.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反射图.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镜面的接触点.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B)法线(ON):通过入射点且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二、实验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和光路的可逆性1.提出问题:光的反射遵循什么规律?也就是说,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我们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研究光的反射,其中选择对光反射能力强的平面镜做反射面,用白色硬纸板和白纸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实验步骤:(1)按图甲所示,先使E、F成为同一平面,使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时,引导学生观察从镜面反射出的光线的方向.(2)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是怎样改变的.(3)按图乙所示,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让学生观察是否能看到反射光线.(4)让学生两人一组做实验,研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可采取如丙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步骤如下:①将一张16K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中间画出直线ON作为法线;在ON的一侧画几条角度不同的直线AO、A1O、A2O.②让从手电筒前面纸缝中射出的光分别沿AO、A1O、A2O射向镜面,观察反射光线.③分别在每条反射光线的位置上用大头针扎一个孔B、B1、B2,用刻度尺画出直线分别将OB、OB1、OB2连接起来.④再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的大小,并记录大小进行比较.⑤使光线分别沿BO、B1O、B2O射向镜面,观察每条反射光线的方向.3.分析和认证:(1)上述步骤(1)和(2)可看到E和F在一个平面内时有反射光线,且反射光线随着入射光线的改变而改变.(2)按步骤(3)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学生将观察不到反射光线.(3)从步骤(4)的①~④可看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从步骤(4)的⑤可看出反射的光路是可逆的.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归纳:光的反射定律:1.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2.两线分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3.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教师总结: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应注意以下四点:1.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间是因果关系,故光的反射定律中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颠倒位置.2.当入射光线垂直于反射面入射时,入射角为0°,反射角也为0°.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但由于反射角由入射角来决定,即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入射光线沿原来反射光线的相反方向射到反射面上时,反射光线将沿原来入射光线的相反方向射出.例题(多媒体展示)已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成100°夹角,请画出镜面的位置.解析:法线既是反射面的垂线,又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掌握法线的这种双重作用,作图就容易了.答案:(1)根据已知条件作图甲.(2)画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角平分线,即法线ON,如图乙所示.(3)根据法线与反射面成垂直,画出镜面,如图丙所示.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实验.演示实验3:让平行光射向平面镜.实验现象:看到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仍是平行的,而且在反射光线的方向上的光是很强的,其他方向无反射光..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课件“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多媒体课件)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教师结束语】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学习时应通过实验总结出规律.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时,应注意抓住规律的关键所在.光的反射是一种普遍现象,需要同学们在今后学习中多联系实际运用好本节知识.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教学板书教学反思1.如果只按照课本的要求去进行教学,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因为我们的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意识,更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所以,在物理学科学习的初始阶段,应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主,使学生在逐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培养兴趣、学会观察、学会提问、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学会汲取别人的成功改善自己,学会合作交流等等,这些能力的养成,比学会一些知识、技能更重要,所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分析实验.开始可能缓慢些,但必须夯实这一过程,为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尤其是思维基础较差的班级,更需要教师的耐心,因为这里是他们学习的转折点,低的起点,小的台阶,极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乐学中培养学好物理的信心.2.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光线”一词常出现,会有学生提出:光线是一条线吗?对于这点,可以向学生介绍,在物理探究过程中,有许多研究方法,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会不断遇到.“光线”并不真正存在,是人们为了研究光的传播路径而假想的带箭头的直线.这样讲有助于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同样学生也会有意识地把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3.法线是人们为研究反射现象而引入的一条位置参照线,它经过入射点与反射表面垂直.引入法线后,对反射光和入射光的位置、方向的描述,就有了可供参照的标准,如入射角、反射角分别以与法线的夹角来计,易懂易记.由于法线是一条辅助线,在画光路图时用虚线表示.4.实验中为什么要测量多组数据?这是为了增加结论的可靠性,使归纳得出的规律更有普遍意义.物理的定量探究往往要测量多组数据,通过这几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规律.这种“数据归纳”的方法,在以后的探究学习中经常用到.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球面镜的光学性质.【教学难点】虚像的概念,球面镜的应用.【教具准备】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凹面镜、凸面镜、激光演示器、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面镜、多媒体课件.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开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引入】实验1: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出镜子的特点.生:这些镜子的表面都是平的.实验2:用这些镜子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镜中的像与原物体的形状一样..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1.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2.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3.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学习思考,但有的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师要想知道上面这些思考题的答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知识.【进行新课】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实验探究活动的目的和过程.实验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4章 光的世界 学习、上课课件)
第5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学习目标
课时讲解 认识透镜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2 课时流程
逐点 导讲练
课堂 小结
作业 提升
感悟新知
知识点 1 认识透镜
知1-讲
1. 透镜 至少有一个外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用透明材料制
成的镜片。
深度理解 1. 透镜不一定是玻璃制作的,其他透明
倒立 倒立 倒立
正立
缩小 实 等大 实 放大 实
不成像 放大 虚
知2-讲
像距v 2f > v > f
v=2f v > 2f
v>u
感悟新知
5.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种类
实像
正倒
倒立
大小
物距越小,像越大
能否呈现 在光屏上
能
像的位置
像和物体分别位于凸 透镜的两侧
知2-讲
虚像 正立 物距越小,像越小 不能
小像的分界点。简记为:1 倍焦距分虚实,2倍焦距分大小。
②成实像时,物体离焦点越近所成的像越大,像离透镜也越远。
简记为:成实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成虚
像时,物体离透镜越远成的像越大,像离透镜越远。简记为:
成虚像,物近像近像变小,物远像远像变大。
散能力越强。
2. 相同口径的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短,会聚作
用就越强,光通过透镜后偏折得越厉害。
感悟新知
深度理解
知1-讲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若把光源放在焦点
上,光源射向凸透镜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成为平行
光,如图6 所示,因此凸透镜可用来制作平行光源。
感悟新知
知1-讲
八年级物理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知识点归纳三种光现象的特点及实例归纳一、凸透镜的原理: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光学元件。
一、透镜区别1、结构凸透镜:边缘薄、中间厚,至少要有一个表面制成球面,亦可两面都制成球面。
可分为双凸、平凸及凹凸透镜三种。
凹透镜:边缘厚、中间薄,至少要有一个表面制成球面,亦可两面都制成球面。
可分为双凹、平凹及凸凹透镜三种。
2、对光线作用凸透镜主要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主要对光起发散作用。
3、成像性质凸透镜是折射成像,成的像可以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等大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
对光线起汇聚作用。
凹透镜是折射成像,只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
应用:照相机、摄像机。
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
应用:测焦距。
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异侧。
应用:投影仪、幻灯机、电影放映机。
4、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5、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
应用:放大镜。
记忆口诀(1)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二倍焦点物像等。
实像总是异侧倒。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虚像总是同侧正。
物远像远像变大,物近像近像变小。
(2)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分界点:2f点是成放大、缩小实像的分界点;f点是成实像、虚像的分界点。
随堂练习例1 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她常常这样做()A.报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远些B.报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远一些C.报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近一些D.报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近一些例2 小明拿着一个直径比较大的实验用的放大镜,伸直手臂观看远处的物体,他可以看到物体的像,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射入眼中的光一定是由像发出的B.像一定是虚像C.像一定是倒立的D.像一定是放大的二、作为放映机镜头的应用例3 在农村放映电影,试镜头时,发现屏上的影像小了一点,应当怎样调整放映机()A.放映机离屏远一些,胶片离镜头远一些B.放映机离屏远一些,胶片离镜头近一些C.放映机离屏近一些,胶片离镜头远一些D.放映机离屏近一些,胶片离镜头近一些三、作为照相机镜头的应用例4 某同学拍毕业合影后,想拍一张单身像。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4章《在光的世界里》第5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教学设计
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的种类。
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透镜(一)谈话导入:(二)新授:1.凸透镜和凹透镜认识:①先让学生观察眼镜镜片,看看近视镜片和远视镜片有什么不同,然后学生出示各种各样的透镜:有的中间厚边缘薄,有的中间薄边缘厚,并画出板图如课本图3.1-1所示。
再说明透镜是组成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电影放映机等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
②照课本图3.1-2简单介绍一下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
对于光心,让学生知道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即可。
2.想想做做做课本图3.1-3的实验来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可让学生分组做,最好人人动手,以增加学生的体验,要使学生对凸透镜这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对光的作用了解得充分一些。
这个实验,可以在阳光下做,也可用平行光源(可用手电筒代替,但距凸透镜要远些)做,还可利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和凸透镜演示。
实验时,可以量出焦距。
用凹透镜代替凸透镜实验,可以说明凹透镜不能使平行光线会聚,对光有发散作用。
3.焦点和焦距根据实验现象画出板图如课本图3.1-4所示。
介绍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并在板图上用符号标出。
对于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说明:①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是由于光线通过它的两侧表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②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光线通过后偏折得厉害);③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在光的世界里第5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课件新版教科版
F
f
焦距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 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叫虚焦点
( F ).
知识拓展
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F
F
f
6.透镜的作图:三条特殊光线
F
F
F
F
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经凹透镜折 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虚焦点.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对着凹透镜异侧虚焦点入射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2.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放大镜成像原理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即u < f时,成正立、放 大的虚像. 注意:如果放大镜与物体的距离大到一定程度,所成的虚像便 消失了.
2.照相机成像原理
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第5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新课引入
以上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透镜,他们成的像有什么不同呢?
新课目标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2.能正确在图中标出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3.理解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4.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与物距的关系. 6.理解透镜规律的应用.
像的实虚、大小、正倒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 系?
(二)猜想与假设:
可能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
(三)设计实验
1.所需实验器材有哪些? 答:光具座(带刻度尺)、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 2.实验器材的安装规则是什么? 答:摆放顺序可以从左到右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使蜡烛、 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注意: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 一高度.
各版本初中物理教材课文目录
一、部编版初中物理教材目录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第3节运动的快慢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节声音的特性第3节声的利用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第三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3节汽化和液化第4节升华和凝华第四章光现象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第2节光的反射第3节平面镜成像第4节光的折射第5节光的色散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透镜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4节眼睛和眼镜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1节质量第2节密度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第1节力第2节弹力第3节重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节二力平衡第3节摩擦力第九章压强第1节压强第2节液体的压强第3节大气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十章浮力第1节浮力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第2节功率第3节动能和势能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1节杠杆第2节滑轮第3节机械效率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第2节内能第3节比热容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1节热机第2节热机的效率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第2节电流和电路第3节串联和并联第4节电流的测量第5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1节电压第2节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第3节电阻第4节变阻器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1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2节欧姆定律第3节电阻的测量第4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电功第2节电功率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第4节焦耳定律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第1节家庭电路第2节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第3节安全用电第二十章电与磁第1节磁现象磁场第2节电生磁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第4节电动机第5节磁生电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第4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能源第2节核能第3节太阳能第4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二、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教材目录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变化温度二、熔化和凝固三、汽化和液化四、升华和凝华五、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一、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二、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三、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四、新材料及其应用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一、运动与静止二、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三、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四、平均速度的测量第四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乐音三、噪声与环保四、声现象在科技中的应用第五章光现象一、光的传播二、光的反射三、学生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四、光的折射五、物体的颜色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常见的光学仪器一、透镜二、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三、生活中的透镜四、眼睛和眼镜第七章运动和力一、力二、弹力力的测量三、重力*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五、二力平衡六、学生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七、牛顿第一定律第八章压强与浮力一、压强二、液体内部的压强三、连通器四、大气压强五、学生实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六、物体的浮沉条件七、飞机为什么能上天第九章机械和功一、杠杆二、滑轮三、功四、功率五、探究——使用机械是否省功六、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九年级全一册第十章机械能、内能及其转化一、机械能二、内能三、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四、热机五、火箭六、燃料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第十一章简单电路一、认识电路二、学生实验:组装电路三、电荷四、电流五、电压六、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七、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八、变阻器第十二章欧姆定律一、学生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二、根据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三、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四、欧姆定律的应用第十三章电功和电功率一、电能和电功二、电功率三、学生实验:探究——小灯泡的电功率四、电流的热效应五、家庭电路六、安全用电第十四章磁现象一、简单磁现象二、磁场三、电流的磁场四、电磁铁及其应用五、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六、直流电动机七、学生实验: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第十五章怎样传递信息——通信技术简介一、电磁波二、广播和电视三、现代通信技术及发展前景第十六章粒子和宇宙一、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二、浩瀚的宇宙三、能源:危机与希望三、教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目录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走进实验室1 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2 测量: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3 活动:降落伞比赛第二章运动与能量1 认识运动2 运动的描述3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4 能量第三章声1 认识声现象2 乐音的三个特征3 噪声4 声与现代技术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1 光源光的传播2 光的反射定律3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4 光的折射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6 神奇的眼睛7 通过透镜看世界8 走进彩色世界第五章物态变化1 物态变化与温度2 熔化和凝固3 汽化和液化4 地球上的水循环第六章质量与密度1 质量2 物体的密度3 测量密度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1 力2 力的描述3 弹力弹簧测力计4 重力5 摩擦力第八章力与运动1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2 力的平衡3 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第九章压强1 压强2 液体的压强3 连通器4 大气压强第十章流体的力现象1 在流体中运动2 认识浮力3 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4 沉与浮第十一章机械与功1 杠杆2 滑轮3 功功率4 机械效率5 改变世界的机械第十二章机械能1 机械能2 机械能的转化3 水能与风能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 分子动理论2 内能和热量3 比热容第二章改变世界的热机1 热机2 内燃机3 热机效率第三章认识电路1 电现象2 电路3 电路的连接4 活动:电路创新设计展示第四章探究电流1 电流2 电压:电流产生的原因3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第五章欧姆定律1 欧姆定律2 测量电阻3 等效电路第六章电功率1 电功2 电功率3 焦耳定律4 灯泡的电功率第七章磁与电1 磁现象2 电流的磁场3 电磁铁4 电磁继电器第八章电磁相互作用及应用1 电磁感应现象2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3 电话和传感器九年级下册第八章电磁相互作用及应用1 电磁铁及其应用2 电磁继电器3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4 磁能生电吗5 电话和传感器第九章家庭用电1 家用电器2 家庭电路3 安全用电与保护4 家庭生活自动化第十章电磁波与信息技术1 神奇的电磁波2 电磁波的应用3 改变世界的信息技术第十一章能源利用与人类文明的进步1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2 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足迹3 能源利用中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四、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目录八年级全册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1走进神奇1.2探索之路1.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第二章运动的世界2.1动与静2.2长度与时间的测量2.3快与慢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第三章声的世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3.2声音的特征3.3超声与次声第四章多彩的光4.1光的反射4.2平面镜成像4.3光的折射4.4光的色散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4.6神奇的眼睛第五章质量与密度5.1质量5.2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5.4密度知识的应用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6.1力6.2怎样描述力6.3弹力与弹簧测力计6.4来自地球的力6.5科学探究:摩擦力第七章力与运动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7.2力的合成7.3力的平衡第八章压强8.1压力的作用效果8.2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8.3空气的“力量”8.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九章浮力9.1认识浮力9.2阿基米德原理9.3物体的浮与沉第十章机械与人10.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0.2滑轮及其应用10.3做功了吗10.4做功的快慢10.5机械效率10.6合理利用机械能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11.1走进微观11.2看不见的运动11.3探索宇宙九年级全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12.1温度与温度计12.2熔化和凝固12.3汽化和液化12.4升华和凝华12.5全球变暖与水资源危机第十三章内能与热机13.1物体的内能13.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13.3内燃机13.4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第十四章了解电路14.1电是什么14.2让电灯发光14.3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14.4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14.5测量电压第十五章探究电路15.1电阻和变阻器15.2科学探究:欧姆定律15.3“伏安法”测电阻15.4电阻的串联和并联15.5家庭用电第十六章电流做功与电功率16.1电流做功16.2电流做功的快慢16.3测量电功率16.4科学探究:电流的热效应第十七章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17.1磁是什么17.2电流的磁场17.3科学探究: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第十八章电从哪里来18.1电能的产生18.2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18.3电能的输送第十九章走进信息时代19.1感受信息19.2让信息飞起来19.3踏上信息高速公路第二十章能量、材料与社会20.1能量的转化与守恒20.2能源的开发和利用20.3材料的开发和利用五、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目录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是什么二、乐音的特性三、噪声及其控制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小结与评价第二章物态变化一、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二、汽化和液化三、熔化和凝固四、升华和凝华五、水循环小结与评价第三章光现象一、光的色彩颜色二、人眼看不见的光三、光的直线传播四、平面镜五、光的反射小结与评价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一、光的折射二、透镜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四、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五、望远镜与显微镜小结与评价第五章物体的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二、速度三、直线运动四、运动的相对性小结与评价附录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厲性一、物体的质量二、测量物质的质量三、物质的密度四、密度知识的应用五、物质的物理属性综合实践活动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一、走进分子世界二、静电现象三、探索更小的微粒四、宇宙探秘第八章力一、力弹力二、重力力的示意图三、摩擦力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第九章力与运动一、二力平衡二、牛顿第一定律三、力与运动的关系第十章压强和浮力一、压强二、液体的压强三、气体的压强四、浮力五、物体的浮与沉综合实践活动九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1 杠杆2 滑轮3 功4 功率5 机械效率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1 动能势能机械能2 内能热传递3 物质的比热容4 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第十三章电路初探1 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2 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3 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4 电压和电压表的使用第十四章欧姆定律1 电阻2 变阻器3 欧姆定律4 欧姆定律的应用九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一、信息与信息传播二、电磁波及其传播三、现代通信第十八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一、能源利用与社会发展二、核能三、太阳能四、能源转化的基本规律五、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PPT
f f<u<2f v>2f 倒立\放大\实像
④
F F
f u=f 不成像
⑤
F F
f u<f 正立\放大\虚像
实验器材பைடு நூலகம்
光具座
点燃的蜡烛
凸透镜
光屏
如何保证蜡烛的像始终能成在光屏上?
调节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使烛焰 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为 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如何测定凸透镜焦距?
测得凸透镜的焦距f= 10 cm
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透镜位置不变,分别向两侧同时移动蜡烛 与光屏,直到屏上出现等大、清晰的烛焰的像。 此时物距u=v=2f(二倍焦距成等大实像)
测得凸透镜的焦距f= 10 cm
2f
f
2f f
2f
f
2f f
2f
f
f
2f
镜头(凸透镜)
屏幕 像
投影仪
投影片 (物)
F F
f
能成完整的像,像变暗了。
例: 在利用蜡烛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点燃的蜡烛放在距 凸透镜15cm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
A 观察到了蜡烛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 )
A 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倒立缩小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实像 D 正立放大的虚像
几个术语: 焦距f、物距u、像距v
2F F
物距 u
F 2F 像距
V
提出猜想
凸透镜成像可能与_物__距_(__物__体_到__透__镜_的__距__离有)关
作图研究
①
利用通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F F
f u>2f f<v<2f 倒立\缩小\实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3课时)
∴ u>2f 即15 cm>2f 得f<7.5 cm
又知u=9cm时,成放大实像
∴ f<9 cm<2f 得9cm>f>4.5 cm
综合两个不等式得:4.5cm<f<7.5 cm
随堂训练
2.将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使物距依次为6cm,18cm 和24cm,分别得到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和缩小 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f 满足关系式( C )
随堂训练
5.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 记录并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跟实像到凸透镜 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图象,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D )
A. 60cm B. 40cm C. 20cm D. 10cm
v/cm 60
40 20
0
20 40
60
u/cm
A.f<6cm B.6cm<f<18cm C.9cm<f<12cm D.18cm<f<24cm
随堂训练
3.某物体经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像,现将透镜 中部遮住不让光通过,则屏上的像( C ) A.缺少中部 B.变小 C.性质不变,像变暗 D.变大
随堂训练
4.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当物体沿主光轴从 距凸透镜40厘米处向15厘米处移动时,则( B ) A. 像变大,像到物之间的距离先变大,再变小 B.像变大,像到物之间的距离先变小,再变大 C. 像变大,像到物之间的距离变小 D.像变大,像到物之间的距离变大
口诀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物远像近像变小,物近像远像变大。
讲授新课
二 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放大镜 就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PPT
3、某物体放在离凸透镜 20cm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 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则该凸 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 ) A、30 cm B、15 cm C、10 cm D、5 cm
九、课堂小结 目标回顾
不成像
倒立 放大 实像
倒立 等大 实像
正立
放大
f<u<2f
u=2f
虚像
u=f
倒立
缩小
u<f
探
u>2f
实像
1 0
凸 透 镜
透镜形成一个放大、倒 立、实像. (f<u<2f)
5
论 证
口
诀
)
练 习
拓
放大镜就是凸透镜,能
展 挑
成放大的、正立的虚
战
返
像。 (u<f)
回
结
束
1、在利用蜡烛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凸透 镜的焦距是10cm,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 15cm处,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了
蜡烛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 A )
f
2F
F
f
F
2F
2f
2f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实验时间:15min
物距与焦距 物距u
关系
/ cm
像的性质(特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正、倒 大、小
虚、实
u>2f u=2f 2f>u>f u=f u<f
五、凸透镜成 像的规律结论
物距与焦 物距u 距关系 / cm
像的性质(特点)
正倒
大小
虚实
u>2f
u=2f 2f>u>f u=f
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