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合集下载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钓鱼的启示》评课记录鞠老师:听管老师的《钓鱼的启示》这一堂课感觉做得好的地方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这方面管老师在课堂中处理得很好。

例如:在学习“(2—5)自然段”这部分时,教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用“——”画出父亲让我放回鲈鱼,我不愿意的语言、行动的句子。

然后多媒体出示句子,再让学生交流说说用什么方法学习,最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

兰老师说: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管老师在指导难读难懂的句子时就做得非常好。

郭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读,读通读顺,再指名读,检验自学效果,然后指导读好停顿,最后读出理解,读出体会,读出感悟。

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法,使读层层递近,情感也层层深华,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也层层深化。

焦老师说:作业的布置十分灵活。

学完了这篇课文,管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也充分体现自主学习。

不但给学生留一个学习的空间,更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发展与提高。

王老师说:降低起点层层突破。

老师在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而不是“启示”。

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

而这样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掉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了。

张老师说: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对深奥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

老师在教学中对读的引导,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钓鱼的启示》评课稿1. 引言本文是针对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钓鱼的启示》的评课稿。

本次评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背景介绍、课文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安排和教学反思。

2. 背景介绍《钓鱼的启示》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孩子通过钓鱼的经历,学会了深入思考和珍惜友谊的故事。

通过本课文的学习,希望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待人处事的智慧,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课文内容分析3.1 故事情节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孩在外婆家度假时,通过钓鱼的经历学会了思考和珍惜友谊的故事。

他在钓鱼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同龄的小伙伴,两个小伙伴一起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不过,小伙伴因为不珍惜友谊,为了更大的鱼而离开了小孩,最终却使得他一条鱼都没钓到。

而小孩则在经历了一系列思考后,意识到友谊的重要性,并在离开之前将自己靠近的一条鱼放了回去。

3.2 主题本文通过讲述小孩钓鱼的经历,以及小伙伴对友谊的不珍惜,探讨了友谊的重要性和欣赏身边之物的智慧。

主题突出的表达了思考的重要性和在面对选择时要做出正确的判断的价值。

4. 教学目标4.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故事情节,理解主题和寓意;•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能够通过阅读理解的方式,获取文本信息。

4.2 过程与方法目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课文中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道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

5. 教学方法•课前导入: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呈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集体阅读:老师念读整篇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流畅性;•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课文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教师点拨:结合小组讨论的结果,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补充;•生活感悟:通过举例和引导,将课文中的道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

评课发言稿(通用20篇)

评课发言稿(通用20篇)

评课发言稿(通用20篇)评课发言稿 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上午好!能来到美丽的大关中心小学上课,我倍感荣幸!首先,感谢大家在各方面给予我的大力支持。

接下来,我简要陈述一下自己的教学思路。

《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三十四年前的一天晚上,詹姆斯和父亲去钓鱼。

他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却被父亲要求把鲈鱼放回湖里。

后来,詹姆斯从钓鱼这件事中中获得了启示。

全文由“钓鱼”和“启示”两部分组成,文思清晰,语言简炼,细节描写生动细腻。

根据文本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分为两课时。

今天上的是第一课时,主要目标有:学习本文生字词;与文后“金钥匙”结合,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描写用心品读,体会父子俩的心理活动,把握詹姆斯的情绪变化。

第二课时主要围绕“启示”一词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小时候钓鱼这件事对詹姆斯以及他的后代深远的影响,理解作者为父亲、为自己骄傲的原因。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为了创设高效课堂,课前,我委托四(1)班伍老师发了一个预习单,布置了相应的自学任务:朗读:1、标出自然段序号。

2、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积累:认读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查资料:了解鲈鱼的禁渔期以及开放日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件事情概括出来。

质疑:写下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努力建构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分为六大板块:一、揭示课题,了解题意。

二、检查预习,初知文意。

三、再读课文,走进不舍。

四、追溯原因,理解不舍。

五、遵守规则,体会父爱。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还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导工作,就是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品读文本。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与反思(含评析)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与反思(含评析)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与反思(含评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3)学会从生活中汲取启示,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的情感。

(2)引导学生懂得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3)激发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决心。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3. 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 学会从生活中汲取启示,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案例教学法: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启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鱼竿、鱼饵等钓鱼用品,引发学生对钓鱼的兴趣。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钓鱼的经历,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讨论课文中的难点。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启示,联系生活实际。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内容。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 反思课堂氛围是否和谐,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2)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2)

评课稿前段时间,有幸听了几堂课,下面我对这几堂课简要的评析一下:首先,我评一下刘玉科老师的《钓鱼的启示》,收获很大。

本课亮点多,说起来有以下几点:一、设计了清晰的教学流程1、复习引入,明确学法;2、训练提问,启动思维;3、交流见解,解决疑难;4、探究难点,明白道理;5、拓展延伸,升华认识;6、总结体会,回归理性。

二、利用提问法,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整堂课,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有较好的体现。

本课内容比较深奥,事情虽小,包含的哲理深刻。

老师先教会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启示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把问题写在小鱼上,老师筛选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贴在黑板,然后与学生一起解决。

三、抓人物心理变化,体会人物情感。

这是本节课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老师在处理文本时,让学生找到“我”不肯放鱼的句子,接着思考“我”为什么不肯放鱼。

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句子学习,深刻感受“我”钓到大鱼的兴奋,被迫放掉大鱼的心痛和无奈,以及三四十年后,“我”为之骄傲的情感变化,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故事到理性,从感性到理性,层层上升,真正理解作者通过钓鱼所获得的启示。

四、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到位比如引读、分角色读、更改句式读……做到了分层读,老师的指导由浅入深,让学生领悟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

其次,听了宫丽平老师的《王几何》和闻桂菊老师的《说”屏”》两节课,受益匪浅,觉得很值得。

宫老师上的《王几何》,整堂课最大特点是大气、沉稳、幽默。

这篇文章本身比较讨人喜欢,而老师就很好的抓住了学生的心理。

印象最深的是师生共同分析王几何“胖”时,学生找到了从门外“挤”进来这句话,老师很好的抓住了“挤”字,让学生读出胖的感觉来,一生读完,老师幽默地说:“不够胖!再读!”这就非常应景,如果老师呆板严肃的上课,恐怕王几何的幽默特点也难以呈现。

另外,宫老师对学生的随堂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体现了老师扎实的基本功。

下面是我听完《说“屏”》后的感受。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3篇)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3篇)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3篇)钓鱼的启示评课稿(3篇)钓鱼的启示评课稿1杨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这一堂课的亮点之一是以读为主,感悟文本。

杨老师抓住重点问题“我不肯放鱼的句子”以及“不肯放的原因”这一问题时,让学生自由读,找句子汇报,用词来表达感受。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感悟用不同的表达。

张老师不单纯地让学生练读,而是从读的韵味上启发学生感悟书上的情感,感悟了情感再用概括词和朗读的方式表达含义。

亮点之二是能充分挖掘文本的空白,让学生练笔:当我遇到这样事的时候,我会想起父亲对我的告诫,让学生写写父亲对我告诫的话。

这不仅是学生锻炼文笔的好机会,而且能提升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认识。

1、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课堂语言温雅理性,与课文的语言风格很契合,同时也极好地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理解文本,表达感悟创设了很好的情境。

2、抓心理变化,感悟人物情感。

本课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

虽然写的是一件小事,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却不是一下子就能体会到的。

董老师在处理文本时,以“我”的心理活动、情感线索为主线,让学生找“我”不肯放鱼的句子,接着思考“我”为什么不肯放鱼,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学习,深刻感受“我”钓到大鱼兴奋、被迫放掉大鱼的心痛和无奈,以及三十四年后,“我”为之骄傲的情感变化,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故事到理论,从感性到理性,层层上升,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通过钓鱼所获得的启示。

另外,董老师又以父亲的态度线索为辅线进行教学,想让孩子通过对“父亲”心里的犹豫,到最后坚定的语气这一过程的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无论任何情况下都是必须遵守的。

3、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悟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那就会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

在体会“我”放掉大鱼的情感时,董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我”说的话,如:“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一边读,一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内心的不舍以及不舍的原因。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钓鱼的启示》这是一篇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做人的哲理性文章。

课文讲述“我”十一岁时和父亲去钓鱼,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因为不到捕捞时间,父亲命令“我”把鱼放回湖中。

这件事和父亲告诫的话使“我”一生受用。

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林丽老师直奔主题,切入中心“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这是个比较深奥的道理,学生比较难懂。

如果一开始就把起点定得很高,随着难度的提升,就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所以越是深奥的课文,起点越应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拔高要求,即“低起点,高要求”,这样学生学习才能比较顺利。

下面就本节谈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降低起点,层层突破。

上课伊始,林老师就从中心入手,并让学生根据学法“品词句,悟情理”从中提炼出关键词“是”与“非”,并让学生结合课文解决怎么做是“是”。

紧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关注“钓鱼”体会“钓鱼”之不易,放鱼之艰难。

这时老师就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来体会放鱼难的原因是:鱼很大很美,钓鱼到这条实在不容易,是几十年不遇的,而且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要“我”把这条鱼放掉实在是舍不得。

而后,老师又引导学生感受父亲的态度,体会父亲抉择的困难。

最后再来让学生感悟得到的启示及父亲的告诫对我人生的影响,“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遇到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人的‘鱼’”,这里的“鱼”指什么理解。

这样就遵循了从戌感性到理性的教学规律。

二、以读为主,读中体会。

对深奥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

整节课,林老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读书时间,做到自读自悟,读悟结合。

首先是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找出“我”放鱼难的原因的句子,并作旁注;还有师生合作读父子的对话;有引读“面对我的委屈,父亲还是说‘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面对我的乞求,父亲还是说……另外还有指名读、齐读等。

就这样让学生在读中分析作者心情的变化,读中揣摩人物的心理。

三、引导思维,解决问题。

为了让学生感悟哲理,老师抓住统领全文的问题“为什么实践起来很难?难在哪?”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展开体会放鱼难的三大原因。

小学语文交流课《钓鱼的启示》听课心得体会评课记录

小学语文交流课《钓鱼的启示》听课心得体会评课记录

小学语文交流课《钓鱼的启示》听课心得体会评课记录公开课《钓鱼的启示》听课有感王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总体来说不错,文本理解的准确,教师有扶有放,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从学生谈的收获中不难看出,孩子们的感受还是很大的。

一、紧抓争议点,引发讨论。

课文的难点是父亲语重心长的一段话,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还应从“该不该放这条鱼”入手。

王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该不该放这条鱼”可以说,抓的非常好,真理越辩越明,只有学生在发言中能做到有理有据,我想就能体会到父亲一席话的含义。

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就要你应该寻找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句,引发学生讨论的焦点,从而突破文本的难点。

如刘玉凤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样很容易打开学生的思维。

二、给学生一个空间,收获一份精彩。

王老师在学生充分理解了父亲的话后,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引发学生再次升华自己的读书所得。

“从一件小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格。

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你想对父亲说点什么?”让学生变换角色,练习说话。

课上到这里,以为文本理解的可以了,也可以理解为是对整节课的总结。

没想到王老师,又打出了一段字幕“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在他在知道没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法国思想家”的一段名言。

这句名言恰到好处地揭示了父亲话语的真谛,以为老师又一次升华了中心,正为老师叫好呢,王老师又说:“你学完课文后,对道德有什么新的认识?或者你学完课文后有什么收获?也把它写下来,这就是你的名言了。

”孩子们的创造力真的是让我们惊讶,他们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也能谈自己对道德的认识,真的让人佩服,同时也为王老师精彩的设计叫好。

这也是学生自主创新的一次成功见证。

建议:之所以说是建议而不是不足,是因为自己是在王老师的设计之上受到的启发。

如果王老师的教学上再改进一点,那么是否会更完美一点。

上课伊始抓“焦点”。

上课伊始,王老师在学生回顾整体后就应该抛出“焦点”——该不该放鱼。

在王老师的课上,文本处理了一半多,老师才让学生小组讨论“该不该放鱼”,这时的学生已经有了前面的“熏陶”,答案当然只有一个——放!那这样的讨论就虚同摆设,没意义了。

钓鱼的启1_doc课堂评价

钓鱼的启1_doc课堂评价

《钓鱼的启示》课堂评价《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优点之处:一、教师教态自然,课堂语言温雅理性,与课文的语言风格很契合,同时也极好地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理解文本,表达感悟创设了很好的情境。

二、我能够抓人物心理变化,体会人物情感。

这是本节课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在处理文本时,以詹姆斯的心理活动、情感线索为主线,让学生找到“我”不肯放鱼的句子,接着思考“我”为什么不肯放鱼。

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句子学习,深刻感受“我”钓到大鱼的兴奋,被迫放掉大鱼的心痛和无奈,以及三四十年后,“我”为之骄傲的情感变化,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故事到理性,从感性到理性,层层上升,真正理解作者通过钓鱼所获得的启示。

另外,我又以父亲的态度变化为线索,推想父亲心理,想让学生通过父亲的心里犹豫到最后的坚定的语气,这个过程的了解,加深学生的理解: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遵守规则。

三、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悟理。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那就会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

在体会“我”放掉大鱼的情感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我”说的话,如:“不过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一边读,一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内心的不舍以及不舍的原因。

然后,我又提出相对应的更高层次的朗读要求,由浅及深,一步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共鸣,加深内化。

我将绝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反复地、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不足之处:没有学会等待。

“对钓鱼这件事的理解”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理解“鲈鱼”这个诱惑,在面对诱惑的时候,艰难的做出了决定。

我只顾自己教学进度,没有等学生细思量,就实行了下一环节的教学。

学生不能理解父亲严厉就是一种爱,我轻描淡写就过去了,忽视了学生的参与。

总结本课教学,自己在教材的研读与把握上有了一定的深度,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点。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各位老师好:下面我对张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一课,谈谈听后感受。

本课教学中,教师以文本为依托,从道德启迪的角度引领学生去解读文本,与学生展开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无论是构思还是实践都下了很大的功夫,课上得真实、扎实、高效。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联系生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如果在教学中融入生活的体验,会使简单的说教脱离苍白和无力,从而焕发出教育的无穷魅力。

本课教学中,张老师将生活化语文的教学理念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课前交流部分,张老师选取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自然有话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又很自然地导入到本课的学习。

教学中,张老师多次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如在生字词的学习中,讲解词语“翕动”,让孩子说一说在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翕动”的?孩子们借助“嘴唇翕动”这些身边熟悉的事物切实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其次在课文学习中,张老师也多次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当父亲坚决地要求詹姆斯:“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

”此时,创设情境:同学们,如果是你,听到父亲的这句话会是什么心情?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为将要失去眼前的大鱼而着急、委屈,同时又对父亲的做法感到不理解。

又如:在讲作者是怎样钓到这条大鱼时?让学生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时怎样钓鱼的呢?让孩子体会作者调到这条大鱼的来之不易。

在此基础上,再次创设情境:孩子们,这条鱼这样的来之不易,你舍得放掉吗?切身体会詹姆斯放鱼时的伤心与不舍。

将语文学习和学生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围绕主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张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准、主线明。

课堂上,张老师以“钓鱼——放鱼——启示”为主线,以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为暗线展开教学,并沿着这根情脉开展对话,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细读文本。

如:在理解詹姆斯是怎么祈求父亲时,长老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评析。

老师重点抓住三方面,“这条鱼来之不易”、“周围没有人和船”、“鲈鱼的繁殖期已经过了”引导学生在品读中分析作者的心情,读中揣摩人物的心理,并注重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扣住关键词“大声争辩”“急切”“哭出了声”,指导学生品读,读出作者对父亲做法的不理解,读出他不想放鱼时的委屈与难过,读出他的伤心与不舍。

五年级上《钓鱼启示》评课稿

五年级上《钓鱼启示》评课稿

五年级上《钓鱼启示》评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评课稿《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文质兼美、蕴含着人文道德的,而且很深奥。

今天听了朱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

回首整堂课,我想从以下方面谈谈我的收获:一、朱老师教态亲切自然,课堂语言温雅理性,与课文的语言风格很契合,同时也极好地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理解文本,表达感悟创设了很好的情境。

二、抓心理变化,感悟人物情感。

本课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

虽然写的是一件小事,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却不是一下子就能体会到的。

老师在处理文本时,线索理得非常清晰,把分成钓鱼、放鱼、感悟三部分。

从课的一开始就帮学生理清了思路,掌握了的主要内容。

接着以“我”的心理活动、情感线索为主线,让学生找“我”不肯放鱼的句子,思考“我”为什么不肯放鱼,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学习,深刻感受“我”钓到大鱼兴奋、被迫放掉大鱼的无奈和依依不舍,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故事到理论,从感性到理性,层层上升,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通过钓鱼所感悟的。

另外,又让孩子通过对“父亲”心里的犹豫,到最后坚定的语气这一过程的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无论任何情况下都是必须遵守的。

三、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悟理。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分角色朗读,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那就会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

在体会“我”放掉大鱼的情感时,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我”说的话,如:“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朗读,一边读,一边引导学生感受鱼的来之不易、作者内心的不舍以及不舍的原因。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四、语文教学中注意到了文道结合,渗透了思想教育。

教育学生谈体会,结合实际谈感受。

引导学生明白这短短的两小时很重要,因为它代表的是道德和诚信,代表的是规则,必须严格遵守。

纵观整节课,朱老师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来促进孩子在朗读中去体会,去感悟,使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和积极的思维。

《钓鱼的启示》评议稿免费范文

《钓鱼的启示》评议稿免费范文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

讲述了詹姆斯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詹姆斯把鲈鱼放回湖里,使詹姆斯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那就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

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这是一篇能提升人们品格、修养的文章。

董老师教学的是第二课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董老师按照“长文短上,深文浅教”的方法,对课文中长篇的内容进行筛选,筛选出最契合教学目标的部分,紧紧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预设教学环节。

先引导学生学习詹姆斯钓鱼的部分,体会钓鱼的“不易”,再学习放鱼的部分,体会放鱼的“不舍”。

董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文中对詹姆斯的神态的描写,揣摩詹姆斯的心理活动,为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提供了一个突破口。

例如,在钓上大鱼时,文中写到“詹姆斯的眼睛都……”,董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揣摩詹姆斯的惊喜,体会詹姆斯的惊喜,为下文放鱼的不舍埋下了伏笔。

在放鱼的环节中,引导学生想象詹姆斯的眼神,想象詹姆斯会对父亲说些什么。

这些预设,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动态和不断地生成过程,也充分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不足的是,教学中,教学重点和难点关注较多的同时,董老师有点忽略了读在理解课文中的独特作用,课堂上学生读的少了点,以至于有些部分学生朗读不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钓鱼的启示》评课稿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

文中从“我”去钓鱼到钓到一条罕见的大鱼,从不肯放鱼到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湖里,这一次回忆,给了“我”终生的教育。

听了高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我受益匪浅。

回首整堂课,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收获。

一、高老师教态亲切自然,课堂语言温雅理性,与课文的语言风格很契合,同时也极好地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理解文本,表达感悟创设了很好的情境。

二、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在这堂课上,高老师开始就让学生读词,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指导难写的生字。

接下来检查学生的读文情况,让学生说说课文写了什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内容。

三、抓心理变化,感悟人物情感。

本课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

虽然写的是一件小事,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却不是一下子就能体会到的。

接着以“我”的心理活动、情感线索为主线,让学生找出“我”依依不舍不肯放鱼的原因,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学习,深刻感受“我”钓到大鱼兴奋、被迫放掉大鱼的无奈和依依不舍,从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故事到理论,从感性到理性,层层上升,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通过钓鱼所获得的启示。

另外,老师又以父亲的态度线索为辅线进行教学,想让孩子通过对“父亲”心里的犹豫,到最后坚定的语气这一过程的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无论任何情况下都要遵守道德规则。

四、抓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悟理。

语言文字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凭借,是思想感情的载体。

在课堂教学中,高老师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品读,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从而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

在体会“我”放掉
大鱼的情感时,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我”说的话,如:“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朗读,一边读,一边引导学生感受鱼的来之不易、作者内心的不舍以及不舍的原因。

同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我爱鱼却舍不得放鱼的心情,老师引领学生一步一步的走进我的内心世界,最后到我只好将鱼放掉的过程。

这过程老师是通过让学生一次一次的读来实现的,通过由浅及深,逐步提高。

建议:
1、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放在“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以及父亲为什么让我放掉大鲈鱼”上,抓住重点词、句,进一步加强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体会“我”的心情,从而理解从中受到的启发。

2、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扶放结合,放手让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探究、展示自我。

纵观整节课,高老师可以看出,高老师基本功扎实、有效,课堂上能以生为本,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重视读的训练。

这就是我们语文课所追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