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读后感

合集下载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的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的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形而上学的读后感

1. 引言

在读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形而上学》后,我深深被这本书所启发

和震撼。作为一部关于形而上学的经典之作,它深入探讨了存在、本

体和现实的根本问题。本文将介绍我对《形而上学》的读后感,并对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进行阐述和思考。

2. 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存在和实在的思考,这些思考被后来的哲学家所借鉴和发展。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

多德将存在分为两个层面:具体存在和抽象存在。具体存在是指能够

感知和感知的个体,而抽象存在则是超越感官的纯粹概念。他试图回

答存在的本质和存在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存在是自足的和自在的。

3. 对于存在的思考

在阅读《形而上学》时,我深入思考了存在的含义和意义。亚里士

多德认为存在是自由和自在的,这让我开始思考人类在现实世界中的

存在感和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一个更高的实在,超越感官和理性的认识?如果存在,我们如何与这一实在互动?这些问题使我对人类存在

的意义和目的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4. 形而上学的应用

除了对存在的思考,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对于其他领域的哲学和科学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现代哲学中,形而上学被用于研究本体论和存在论的问题。在科学领域,形而上学的思考被应用于解释现象的根本原因和规律。形而上学的思想还在文学、艺术和宗教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激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深层思考。

5. 我的启发和思考

《形而上学》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尤其是对于本体和实在的关注。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浮躁和表面的事物所迷惑,很少有时间去思考本质和实在。然而,正是本体和实在构成了我们的存在和意义。通过阅读《形而上学》,我开始思考自身的本质和存在,以及如何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更多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对后世文化艺术、科学、哲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其

形而上学思想了。

亚里士多德关于形而上学的思考,可追溯到他所撰写的大量著

作中的不同部分。他将物理学和哲学联系在一起,认为哲学和物

理学之间有必然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体现在物理事物的根源上,

即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事物都有根源和原因,并且这些根源通

常比表面现象更加深远和重要。他将这种根源称为“本质”。在亚

里士多德看来,探索本质就是形而上学的任务。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而上学是最为基本的哲学学科,它涉及

到实在业的根源和本质。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关注物体的本质,第二部分涉及变化和因果关系,

第三部分则探讨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对于形而上学中的本质和属性的理解,可以通过以

下几个方面来补充阐述。

首先是关于本质。亚里士多德认为,本质是物体最基本的属性,它是物体存在的基础。而本质又可以分成两种:一是物体的“实质

本体”,即其存在的必要条件;二是物体的“功用本体”,即它的特

定功能。这两种本体构成了一个物体的真正本质,是建立在物理

现象之上的。

另外一个方面是关于属性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物体的属性

是有次序性的,即它们存在一定的次序和依赖关系。具体地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属性可以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是“实质属性”,

即本质属性;第二级是“数量属性”,即量的属性;第三级是“品质

属性”,即事物的性质;第四级是“动作属性”,即事物的活动特性。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对形而上学中的实体和非实体进行了区分。他将实体分成三种,即物理实体、数学实体和形而上学实体。而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

内容概要:

【1】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类善于和喜欢用感觉来感知和观察世界。

【2】人类和动物不同在于人类通过感觉产生记忆并从而积累经验,而经验通过总结推广会形成技术。

【3】经验是个别的具体的知识,而技术则是更抽象普遍的知识。技术由经验而来并且高于经验。

【4】经验高于感知,技术高于经验,无为的技术高于有为的技术,抽象理论高于实际技术。从而可以知道,智慧是关于抽象、普遍的原理和原因的知识,有智慧的人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5】原理越普遍、越基本就越接近智慧和真理,真正的智慧就是终极的原理,解释万物的原因。这也就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6】这种普遍的原理和学术是无用的,不能带来物质的好处和利益,这就是为学术而成立的唯一自由学术——哲学。

【7】哲学思考的是最深奥、最接近神的问题,因此哲学也就是最光荣和最神圣的学术,即使它和其他学术相比不切实用。

【8】哲学就是为了让我们通过思考了解从而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让我们解开对世界的疑惑。这是哲学这门学术的结果和目的。

感想和思考:

哲学是什么?在古希腊的语言中哲学的字面意义是“爱智慧”。那么智慧又是什么?是聪明吗?还是博学?在这篇文章中亚里士多德将这个问题一步步解构开来,剖析其中的内涵。

首先,人类的感知和思考体系是怎样的?亚里士多德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并归纳下结论说:人类像其他一些动物一样感知这个世界,我们看、听、闻、触摸,通过这些感觉的官能识知事物,而且可以产生相应的记忆,这是人类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人类还凭借记忆不断积累相关经验,某些事情的重复出现让我们从中得知了内在规律并获得经验;根据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又逐渐产生对某一类事物的普遍性判断——这比单纯的经验要更高一层——也就从而得到了知识和技术。技术和经验的最大差别在于普遍性,也就是将对单个事物的经验拓展开来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知识,从而可以对某些事情看得更加明白透彻——不仅知道规律,并且知道为什么会如此。

读《形而上学》有感

读《形而上学》有感

读《形而上学》有感

读《形而上学》有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形而上学》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奥林匹克运动是在古希腊诞生的,宏伟的雅典卫城已是残缺了的,希腊古典的美女鼻子是直直,头发是卷卷的,洁白长裙是落地的。这些就是我印象中的希腊。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古希腊的文明对于人类以后的发展做出了多大贡献埃

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并不象现今这样是块巴掌大的地域,古希腊人也不象现在的这样没有什么地位。而是圣贤辈出,英才涌动他们中出现了一大批才智卓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都已成为以后许多学科的开山鼻祖。

或许大部分的现代人只知道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社会哲学家的大名,而对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知之甚少吧。自然哲学家及当今所说的科学家。当时没有科学家一词,

“科学家”是1833年在英国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才创造的新词。

西方世界第一位自然哲学家泰勒斯德“万物源于水”第一次阐明了科学对待自然界的第一原则:科学将从具体、复杂、多样的现象中找出共同原理,再从原理中解释、说明、预言更多的现象。简言之,科学家的工作就是从纷繁复杂的大自然中,找出各种物质的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定律,使人能很好地利用它。

毕达哥拉斯第一次提出了大地是个圆球的概念。不可想象,在不知道地心吸引力的情况下,他为什么没有球底下的人会掉下去的'顾虑呢。

基伯、德谟克利特提出了万物均由细小微粒所组成,这种天才的原子论构想,直到20世纪才得于证明。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论文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论文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论文

摘要:因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我们可能会试着了解更多哲学家对于形而上学的认识,哲学、科学和神学的整个历史都是朝着永恒和统一的方向努力,也许你会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更加的赞同,也许你会试图为其他观点辩护,比如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就拒斥关于永恒和统一的整个形而上学。同样我们更加认识到观点之间的辩论或者背离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是思维的碰撞,是认识的升华。

一、最初的形而上学家们

在西方传统中,形而上学和哲学的领域开始于约2600年前的希腊。当时的形而上学家们探究的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他们用眼睛打量着世界,试着想象世界最终是由什么构成,他们要寻找万物构成的共同的最基本的元素。试图找到世界的“第一推动者”。

从最初的形而上学家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形而上学是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形而上学试图弄清楚实在是怎么一回事。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一部分,它研究什么存在;宇宙论是另一部分,它研究最真实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

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正在这个时候,亚里士多德登上了历史舞台。形而上学是一个在西方哲学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专门术语,有不同的含义,但追溯其起源则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这个词不像今天普通人所视的那样充满歧视的色彩,定义为“研究存在之为存在以及自在自为性质的科学”,即一篇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亚里士多德称自己的“形而上学”为“第一哲学”、“神学”同其他门类的哲学,如物理学、自然哲学、文艺学的“第二哲学”区别分开。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导论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导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的《形而上学》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一。作为《形而上学》的导论,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和他对形而上学的理解。

一、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里士多德主张形而上学是哲学的终极目的,是对存在最高层次的研究。他认为,形而上学应当是对实体的本质和属性的研究,是对存在的根本原理的探索。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主要包括对实体、本质、因果关系、形式与物质等方面的思考,这些思想构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

二、《形而上学》导论的内容

《形而上学》导论是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的概括性介绍,全书共分为14章,主要内容包括对存在的总体考察、实体的分类、形式与物质的关系、原因和目的的思考等。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试图系统地阐述他的形而上学思想,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三、存在的总体考察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导论中首先对存在进行了总体的考察。他

认为,存在是指实体的存在,实体是具有自足性和内在原则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将存在分为四类:物质、形式、运动和静止。他指出,这

四种存在是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是哲学思考的起点。

四、实体的分类

在《形而上学》导论中,亚里士多德对实体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他根

据实体的性质和属性将实体分为十种类别,包括物质、形式、运动、

静止、数量、质量、空间、时间、关系和性质。亚里士多德认为,这

些类别涵盖了一切实体的本质和属性,是对实体进行深入研究的基本

框架。

形而上学的探索与批判

形而上学的探索与批判

形而上学的探索与批判

形而上学这一概念源自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它是指对于存在、现实性及实体本质等超越了具体经验的抽象问题的探求。形而上学强调超越感官经验的存在,它旨在探索存在的本质、事物的根源以及宇宙间的联系。然而,虽然形而上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存在的方式,但它也经常受到批判。

形而上学的探索使我们得以思考我们所处的宇宙是如何运行的。当我们逐渐了解这个世界时,我们开始思考存在的本质、事物的真相以及我们的生活意义。通过形而上学的探索,我们试图寻找答案,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复杂而又神秘的世界。

然而,形而上学也因其抽象性而受到批判。批评者们认为,形而上学往往追求不切实际的问题,将时间与精力浪费在无法求解的抽象议题上。他们认为,人类应当更加关注实际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被困在无法知晓的领域中。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批判是理性的,因为形而上学的探索确实无法提供实际的解决方案。然而,我们也不应忽视形而上学的重要性。正是通过形而上学的探索,我们得以思考哲学、科学以及人生的核心问题,为人类的思考提供了基础框架。

在形而上学的探索中,重要的一个议题是宇宙的起源和本质。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实验和推测,试图解开宇宙的神秘面纱。然而,即使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无法完全回答这个问题。形而上学的探索使我们能够超越科学的边界,思考宇宙的无限性以及我们存在其中的意义。

形而上学也提供了我们思考自我存在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陷入日常琐事和不断的忙碌中。形而上学的探索使我们得以加深对自我的认识,思考我们是谁、我们的存在感和目标是什么。通过形而上学,我们将注意力从表面的现象转移到更深层次的事物中,重新定义我们的生活。

形而上学读书报告

形而上学读书报告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整个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同时,他还是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人们称其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则称其为“古代的黑格尔”。《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哲学着作之一,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哲学问题的着作。正是在这部着作中,亚里士多德通过论述本体与本质、形式与质料、潜能与现实等范畴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本体”学说,建立起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对后来的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出生在希腊北方色雷斯的斯塔基拉。当时,色雷斯已经处于马其顿的统治之下。其父尼科马可是马其顿国王腓力普的御医。青年的亚里士多德曾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就读,前后达20年之久。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到小亚细亚的爱索斯讲学,开始自己的独立的学术活动。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应马其顿国王腓力普的邀请,去担任其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6年,腓力普被刺身亡,亚历山大继承王位,迅速平定希腊等地的叛乱,又挥师向东远征,先后征服小亚细亚、腓尼基、埃及、波斯和印度,建立起了跨欧、非、亚三洲的大帝国。公元前334年,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建立起自己的学校,即吕克昂学园。据说,他常常在这里的林荫道上和学生一起散步,同时讨论学问,他的学派因此被称为“逍遥学派”。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突然逝世,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马其顿的统治。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被指控不敬神,于是不得不逃到优卑亚岛的卡尔西斯避难,次年在那里去世,享年63岁。

《形而上学导论》之读后感

《形而上学导论》之读后感

《形而上学导论》之读后感

吴雪乔

序言

怀特海说,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史不过是给柏拉图做的注脚。这番说法固然有过度简化西方哲学史之嫌,不过从世界大战之前的全球史来看,由于柏拉图主义及其后继的各种形式的、经改良的“主义”、思想的“保驾护航”,近现代似乎真的成为了一个“完全没有问题的时代”。而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在世界范围内的延烧方才真正揭露了在欧洲中心主义的控制之下,影响全球的“欧洲理想”的疲软乏力和与之相应的传统的崩溃趋势。“西方文明的命运,其实质上就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那么,二十世纪的战争和从西方扩散出来的种种世界性的不良事件便可被视为原有的西方文明传统(形而上学传统)内在崩溃趋势的外在表征;当然,亦还可被视为长期以来摆在西方“思”与“诗”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存在的遗忘以及存在于遗忘处的重新显现与再次被遗忘。

1

原在

长期以来,我们不热衷于去区分存在与存在者,因为我们对于存在问题的探讨本身有着以下成见:认为“‘存在’是最普遍最空洞的概念,所以它本身就反对任何下定义的企图;”而且,我们每个人“都不断地用到它,并且已经懂得一向用它来指什么”,使得“那个使古代哲学思想不得安宁的晦蔽者竟变成了昭如白日不言而喻的东西,乃至于谁要是追问存在的意义就会被指责为在方法上有所失误”。

在《形而上学导论》之中,海德格尔认为,我们对于physics一词本意的根深蒂固的误解便足以说明存在问题在哲学的视域之中暗淡

已久:今天我们把这个词理解为先验于一系列诸如原子、电子等等自然事物表象的“物理”,亦即这一在知性科学意义上进行探究的学科。而这实际上是一种外部理性视角对于原始本真的扭曲与阻塞。西方哲学最先的和决定性的发展是在希腊时代。对于存在者整体本身的发问,即对存在问题的发问也是真正肇端于希腊人。这个肇端是原始的,但是并不朴素——如果是按照理性主义兴盛之后对于physics一词的理解方式去看待那些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们的思想,那么这些哲学思想当然就落向了一种极不发达的自然主义哲学,落向一种认为所有事物都是具有某种(些)存在或不存在的质料本性的“朴素唯物主义”。于是,希腊哲学的开端便依照我们所习惯的理性那样成为一种相对于无知与迷茫而言较高级的依托于基本物质的神学意识形态而已——当然,这是一个基于诸多值得商榷的预设的判断。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求知使人变得明事理而智慧,而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为了研究的第一哲学,就必须弄清楚智慧究竟是“哪一类原因与原理的知识”如何将一个动变原理或性善原理应用于不变事物智慧的探究,《形而上学》共有14卷且并不是亚里士多德亲自有计划编撰的,本书大体上分为3个部分,总论,研究哲学的性质,对象,范围。探讨哲学的形成与性质进而评价前人关于“本源”问题的看法,他提出哲学应该研究的十个问题,而全书的基本问题就是对于这个十个问题的回答。他还将哲学分为第一哲学和第二哲学,研究存在本身及其固有属性及各学科都要遵循的一般公理等。而第2部分既是亚里士多德本体论思想的集中表述。也是全书的中心内容。

他认为存在的中心范畴是“本体”其他范畴是表现本体的。本体

是与一切事物相关的本源,但是在之后对“本体”的进一步论述中,表现出了他的动摇性“他有时候认为本体是独立存在的个别事物,有时将本体视为普遍本质。”他提出了“四因说”,认为事物生灭变化归根到底不外乎四个根本原因:质料因、形式因、运动因和目的因。凡有所询求于事物之原因,宜必并求此四因,或于四因中偏取其某因,“假如通式可以被‘参与’,这就只应该有本体的意式,因为它们的被‘参与’并不是在属性上被‘参与’,而正是‘参与’了不可云谓的本体。”他认为“参与”是假托的。可是“通式对于世上可感觉事物发生了什么作用;因为它们既不使事物动,也不使之变。

1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四篇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四篇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四篇

一、背景概述

形而上学,原指对超验的、抽象的哲学问题进行探究,主要包括实体与属性、本质与现象、个别与一般、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必然与或然、相对与绝对等关系。而现代学术界将形而上学定义为研究超验对象的各种属性、关系和规律的科学。

二、深入分析

在深入探究形而上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包括三个主要的子领域:本体论、宇宙论和伦理学。本体论主要关注实体的本质和存在,宇宙论则研究世界的结构和起源,而伦理学则研究道德原则和人类行为的准则。

1.本体论: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核心部分,主要研究实体的本质和存在。在西方哲学史上,许多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对实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揭示了实体的各种属性,如理念、实体、偶性等。这些属性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有着不同的重要性,构成了不同的哲学传统。

2.宇宙论:宇宙论是形而上学的另一个子领域,主要研究世界的结构和起源。宇宙论的探究使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目的。不同的哲学体系对宇宙的描述和解释各有差异,有些强调宇宙的完美,有些则强调宇宙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3.伦理学:伦理学是形而上学的另一个子领域,主要关注道德原则和人类行为的准则。在伦理学中,哲学家们关注人类的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道德责任等问题。他们的研究为人类提供了关于道德观念的基础,使我们可以判断行为的好坏和正确与否。

三、个人观点

我认为形而上学在理解世界和指导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身的存在。同时,形而上学也为我们在生活中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为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供了基础。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是一本思想哲学经典著作,作者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观点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思考和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和深化。

首先,亚里士多德关于形而上学的定义和解释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他认为形而上学是对存在和实体的研究,超越于物质世界的观察和实证,探讨的是本质、原因和目的的问题。这种超越感让我重新思考了人类思维的边界和限制。

其次,亚里士多德对实体的分类和研究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将实体分为物质和形式两个层面,强调了物质和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统一。这种思考方式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结构,拓宽了我的思维视野。

此外,亚里士多德对目的和因果关系的论述也给我很多启示。他认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目的的,并通过因果关系来实现这一目的。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让我反思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是否符合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

在读完《形而上学》后,我对哲学和思想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观点对我来说是一种启示和指引,让我重新思考和审视自己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同时,对于那些一直在追求真理和意义的人来说,这本书也是一种启迪和鼓舞。

第 1 页共 1 页

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于后世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辩证法的概念

在古希腊哲学中,辩证法是一种思考方式,它强调对立统一、矛盾运动和事物的内在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种对立关系不是简单的排斥或否定,而是通过矛盾的对立统一运动来实现发展和变化。辩证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古希腊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工具。

二、形而上学的探讨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的是超越感官现象和经验的存在和本质。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体系中提出了“四因说”和“分类”等重要理论,深刻地阐述了事物的本质和构造。形而上学帮助人们超越感官世界,探讨更深层次的存在和本质,对于认识世界和自身具有重要意义。

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密不可分的。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和内在矛盾,而形而上学关注事物的本质和存在。两者相互补充和联系,帮助人们更全面地理解世界和自身。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后世哲学和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西方哲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

在我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的杰出成就,更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财富。通过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认识自身的存在和意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思想精髓,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现代世界依然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

我的《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我的《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我的《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这是我四年前读《形而上学》这本书的笔记,本想把其中的一些“读后感”扩展写些专题文章,限于主客观方面的一些条件而一直未能命笔成文。今天整理电脑里过去的一些资料,忽然发见了它。我觉得其中一些心得或许对同道中人会有些借鉴等辅助作用,特贴录于此。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说明:

摘录的原文用引号“”引起来,并注页码;

所引苗力田先生的笺注用尖括号< >标明;

我的阅读感受和想法写在大括号{ }里面。]

阅读选用的版本:

[0]《亚里士多德选集·形而上学卷》.苗力田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此书是依据《洛布古典丛书》希腊本文,参考W.D.Ross的《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988年修订版)译出的。

主要参阅书籍:

[1]《哲学经典选读》(英文影印本)Page:98-110.Chapter 3:Aristotle.[美]科拉克(Kolak, D.)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西方哲学十大名著导读》. Page:38-78.第二篇:第一哲学的学说.杨寿堪等编著(此篇作者为郜<读gào>庭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主要辅阅书籍:

[4]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工具论).苗力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对认知世界的启示

——《形而上学》读后感自从人类诞生文明起,人们在谋生之余总会遐想这世界的奥义。人们总是希望以更普遍、更简单的答案来回答那些我们似乎无从入手的问题:世界的组成是什么?万物为何如此又将如何演变?人类在自然中是否特殊又是否肩负着某些使命?人类首先归纳出万物都趋向于下落——这是生活的经验。后来人们又继续寻找下落的原因——也许在牛顿之前还没有人能系统地说明引力——但却已经诞生了最早的“物理学”。此时此刻,必定还有人要刨根问底,探寻物理背后的原因,也就是物理学的基石。然而一旦至于此,问题便变得玄虚起来。一来是这种学问必须来源于现实事物的观察与总结中,不能空空而谈;二来这种学问必须高于物理学的层面,必须能够充当物理学的基础而不是物理学的补充。

显然,这种学问应该是我们这个世界最为高级的、最为统一的,它能为所有一切的规律提供理由,能为所有一切的现象提供解释,而它本身应该是众所周知的,毋庸置疑的。我个人怀疑这种学问是否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本身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因为它应该是高于语言而独立于语言存在的,它不会因为语言的存在而产生,而我们又必须让这种学问依附于语言。无论如何,尝试系统地阐述说明这种学问都是必须的。亚里士多德本人并未将这种学问命名,后人整理其著作,统称这一方面的文章为“物理学之后(metaphusika)”。在中国,由于《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谋而合,因此汉语和日语中译为“形而上学”。

对于形而上学所论述内容的定位我如上理解,但是政治书告诉我们在康德、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与形上境界。以下是形而上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形而上学读后感1

对于我这样纯粹依靠自学的人来说,《形而上学》有些过于深奥了,形而上学读后感。一部分原因在于,我缺乏对古希腊各家流派的了解,缺乏对于一些哲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另一部分在于,著作的翻译似乎是使用了半白话半文言,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抛开这些不说,我半年多的努力毕竟是有些收获的。

亚氏的《形而上学》影响深远。对于我个人来说,最主要的事体会其名学分析的思路。各派哲学分歧的一个重要来由,大都是对于同一名词涵义的不同理解。抽象名词虽然有着自己通俗的含义,但是大都非常模糊,在不同的范畴内讨论往往会有不同的意思。哲学家则可以赋予其特定的意义,从而用其构架自己的哲学体系。所以,在于意见不同的人讨论哲学问题时,应穷究其每个字词的含义,以理清其思想。在思考问题时,也要明确地界定每个词汇,这样也可以是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

相比较于柏拉图的意式论哲学(抽象而具有普遍性的意式凌驾于个体之上,以一统多)与毕达哥拉斯的数论派哲学(以抽象的数为本体),亚氏以独立的抽象意式与抽象的数皆不能脱离具体物质而存在。譬如说“桌式”须结合具体的材料才能形成桌子,而数则需配合具体单位进行度量方有意义。

亚氏以“四因”来解释一切:物因、式因、动因、极因。

物因是构成具体事务的质料,如桌子的本因是木或大理石、铁球的本因是铁。

式因的含义是“一事物之所以该事物”,如,桌子之所以是桌子在于它的形状与功能、铁球之所以是球在于它是圆形的。式因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某张桌子的形状”或“某个球的形状”。特别地,灵魂是人的式因(本因是肉体),但亚氏认为灵魂同时也是本体。这种含混的说法也许来源于他的老师柏拉图,读后感《形而上学读后感》。亚氏认为式因是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而上学》读后感

内容概要:

【1】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类善于和喜欢用感觉来感知和观察世界。

【2】人类和动物不同在于人类通过感觉产生记忆并从而积累经验,而经验通过总结推广会形成技术。

【3】经验是个别的具体的知识,而技术则是更抽象普遍的知识。技术由经验而来并且高于经验。

【4】经验高于感知,技术高于经验,无为的技术高于有为的技术,抽象理论高于实际技术。从而可以知道,智慧是关于抽象、普遍的原理和原因的知识,有智慧的人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5】原理越普遍、越基本就越接近智慧和真理,真正的智慧就是终极的原理,解释万物的原因。这也就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6】这种普遍的原理和学术是无用的,不能带来物质的好处和利益,这就是为学术而成立的唯一自由学术——哲学。

【7】哲学思考的是最深奥、最接近神的问题,因此哲学也就是最光荣和最神圣的学术,即使它和其他学术相比不切实用。

【8】哲学就是为了让我们通过思考了解从而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让我们解开对世界的疑惑。这是哲学这门学术的结果和目的。

感想和思考:

哲学是什么?在古希腊的语言中哲学的字面意义是“爱智慧”。那么智慧又是什么?是聪明吗?还是博学?在这篇文章中亚里士多德将这个问题一步步解构开来,剖析其中的内涵。

首先,人类的感知和思考体系是怎样的?亚里士多德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并归纳下结论说:人类像其他一些动物一样感知这个世界,我们看、听、闻、触摸,通过这些感觉的官能识知事物,而且可以产生相应的记忆,这是人类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人类还凭借记忆不断积累相关经验,某些事情的重复出现让我们从中得知了内在规律并获得经验;根据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又逐渐产生对某一类事物的普遍性判断——这比单纯的经验要更高一层——也就从而得到了知识和技术。技术和经验的最大差别在于普遍性,也就是将对单个事物的经验拓展开来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知识,从而可以对某些事情看得更加明白透彻——不仅知道规律,并且知道为什么会如此。

可以说,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对于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观点,可是这不是亚里士多德想要谈的主要问题,他想要说的是,怎样的学术是更接近真理更有意义的。他的认识论是为了引出什么才是智慧,从而知道什么才是最接近智慧的学术,也就是对“形而上学”进行定义。

从上面对人的认识的剖析中可以看出,记忆高于单纯的感官,经验高于单纯的记忆,技术高于单纯的经验,亚里士多德从而认为:知道更普遍规律的人更有智慧,为学术本身探求知识比思考实际应用的人更近于智慧。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智慧的诠释。

再更直接地说,越普遍的规律越难以知道,也离感觉越远——从而更加抽象;越深刻终极的知识越高贵,也越接近“善”。

到此为止,亚里士多德就得出了结论,形而上学作为单纯为学术而思考、探究宇宙万物最终极道理的学术,是最神圣最高贵的学术,它能为所有一切的规律提供理由,能为所有一切的现象提供解释,而它本身应该是众所周知的,毋庸置疑的。而它最核心的特点就在于探索和求知,永无止境地思考。

我认为亚里士多德这个振聋发聩的结论至今仍然难以超越和否定,人类和其他所有事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这个思想则体现在对世界本质的思索,对普遍规律的研究,对所有问题的抽象思考。这种思考就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一点。

但由于时代的限制,博学伟大如亚里士多德的想法也难免会有狭隘与弊端。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评价非常精彩,珠玉在前我就引用一下,不自己表述了:“亚里士多德详述了全部人类概念,把它们加以思考;他的哲学包罗万象。在整体的某些特殊部分中,亚里士多德很少以演绎和推论迈步前进;相反地他明显是从经验着手,他论证但确实基于和关于经验的。他的方式是习见的方式,但有一点却是他所独具的,那就是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他是始终极为深刻地思辨的。”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亚里士多德很多前提与基础都是由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所得出的,比如“那些不能听声音的,虽也明敏,可是不能受教诲:譬如蜜蜂,及其它相似的种属;除记忆以外,又具备听觉的那些动物,就可加以教诲”这是也许由于那个时代人们对猫、狗之类的教诲都是通过声音的方式来完成的;“我们认为一般工匠凭习惯而动作,——与非生物的动作相似,如火之燃烧——趁着自然趋向,进行各自的机能活动,对于自己的动作是不知其所以然的”这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动力因的思想,明显也透露着经验的色彩。

不过虽然如此,亚里士多德在逻辑推导和论证方面确实始终谨慎严密、极具思辨意味的。从感官到记忆,记忆到经验,经验总结得到技术,从而一步步获得更高层次的智慧,这些推演和论证都有着严密的逻辑,最后得出“这样,明显地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的结论,非常有说服力。

除了这一点,我还想谈谈关于形而上学的一些想法。

我们都知道,形而上学这个名字是当时整理亚里士多德手稿的编者不知如何命名便取名为“metaphysics”(物理学之后诸卷)的,在译成汉语时借用《易传》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便翻译成形而上。亚里士多德自己对这种学术的命名其实是“第一哲学”。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形而上学在现在有两个涵义,一个就是我们上面讨论的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对世界实在本性,或者说那种最根本的东西的追问和探求;而另一个则是可以追溯到德国古典哲学,表示与辩证法对立的、没有发展和运动眼光的、孤立静止的思维方式,并且在国内的哲学教科书中是一个贬义词。

“形而上学”在亚里士多德这里无疑是前一种涵义,和“哲学”的含义相近,但对大多数同学来说中学的政治思想课本却沿用了后一种表达。我认为形而上学实际上可以指对抽象

问题的追问和思考,教科书把这个词用来指“片面、孤立、静止”的思维方式,却不介绍这个词本来的意思,显然是不合适不全面的。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与其说是一门学术,不如说是一种态度、一个方向、一类问题,一种追问求知的理性态度,一个追求纯粹真理的思考方向,一类不为生存不为实用而是为了求知想要解答的问题。亚里士多德也因此认为这种形而上学是最神圣最高贵的,虽然他并没有贬低其他学术和知识,但是我们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对自己研究学术高贵性的隐隐骄傲。

这种神圣和高贵的属性也确实存在,毕竟在亚里士多德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然界,对人类自己都认识得太少,人类还在战争、饥荒、灾难的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和脆弱,生存都不是简单的事情,这群逍遥学派的学者们却能够维持着求知的热情对未知发起挑战,试图思索那看上去无比神秘、“自然的秘密只许神知道”的问题。这种思索本身就是非常勇敢、非常重要的,没有它,也许人类依然不知道自己是谁。这种思想看起来没有实际用途,但是政治、文化、宗教种种人类文明的璀璨都是从中衍生而出的。

而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形而上学方面的思考依然有其意义,但是神圣高贵的属性可能却逐渐丧失了。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辩证法,就如我们上面所说的,苏联教科书体系将形而上学和马克思恩格斯从黑格尔那里发展而来的辩证法对立起来,其实这里的形而上学更多是表达辩证法哲学家对旧形而上学的不满。

的确,形而上学的理念本身有不够完善的地方。相比之下,形而上学的观点要更加孤立和静止,缺乏发展和运动的眼光。虽然我在前面说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与教科书中作为和辩证法对立的形而上学含义大不相同,但是二者也有相同之处(不然为何人们会以此命名),那就是形而上学一个潜在的思想是,这个世界有一个终极答案的。

亚里士多德说,形而上学是要“得知每一事物所必至的终极者”,“一般而论就是全宇宙的‘至善’”,而且“所谓‘善’亦即‘终极’”。而我们现在知道,“知也无涯”,很多事情并非有唯一和最终的答案,事情并非静止不动的,所以形而上学将自己带到了死胡同中。

曾看过一本书,书中说辩证法是“信仰混乱”,即不承认也不代表某种绝对的东西,这个比喻也许不够贴切但也很有深意,值得我们深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