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中数学学科课程开发文本

合集下载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2013新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2013新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2013新北师大版)第一章勾股定理1. 探索勾股定理(第1课时)一、学生起点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探索和推理的能力.在小学,他们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法),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远远不够.部分学生听说过“勾三股四弦五”,但并没有真正认识什么是“勾股定理”.此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探究意识较强,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待加强.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一节第1课时.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美妙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和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本节是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延续,同时也是学生认识无理数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承前启后的紧密相关性、连续性.此外,历史上勾股定理的发现反映了人类杰出的智慧,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与人文价值.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用数格子(或割、补、拼等)的办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4.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历史,激励学生发奋学习.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勾股定理;第三环节: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内容: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投影显示本届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中央的图案是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图形,数学家曾建议用“勾股定理”的图来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索勾股定理.(板书课题)意图:紧扣课题,自然引入,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爱国热情.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勾股定理1.探究活动一内容:投影显示如下地板砖示意图,引导学生从面积角度观察图形:问:你能发现各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何关系吗?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结论 1 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意图:从观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地板砖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对特殊情形的探究得到结论1,为探究活动二作铺垫.效果:1.探究活动一让学生独立观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2.通过探索发现,让学生得到成功体验,激发进一步探究的热情和愿望.2.探究活动二内容:由结论1我们自然产生联想: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有该性质呢?(1)观察下面两幅图:(2)填表:A的面积(单位面积)B的面积(单位面积)C的面积(单位面积)左图右图(3)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的面积的?与同伴交流.(学生可能会做出多种方法,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学生的方法可能有:方法一:如图1,将正方形C分割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方法二:如图2,在正方形C外补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形成大正方形,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方法三:如图3,正方形C中除去中间5个小正方形外,将周围部分适当拼接可成为正方形,如图3中两块红色(或两块绿色)部分可拼成一个小正方形,按此拼法,.(4)分析填表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归纳出:结论 2 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意图:探究活动二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探讨、归纳进一步发现一般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由于正方形C的面积计算是一个难点,为此设计了一个交流环节.效果:学生通过充分讨论探究,在突破正方形C的面积计算这一难点后得出结论2.3.议一议内容:(1)你能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来表示上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吗?(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3)分别以5厘米、12厘米为直角边作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2中发现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数学小史:勾股定理是我国最早发现的,中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勾股定理”因此而得名.(在西方文献中又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北师大北师大数学。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2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2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启迪学生的创新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合作探究学习,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特制定如下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二次根式”研究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一元二次方程”研究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和解决时间问题;“旋转”学习第三种图形变换;“圆”研究圆的概念、性质、点与圆、直线与圆、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正多边形和圆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以及一些与圆有关的计算问题,“概率初步”研究初步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二次根式的根式概念,性质及计算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理解旋转的基本性质,掌握圆及有关圆的概念、性质;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推理、归纳的能力,发展学会合情合理推理的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三、学生分析九(3)班共有57人,其中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很差,有部分同学不知道如何学习数学这门课,导致数学水平参差不齐,优等生人数也很少,九(3)班中学困生人数较多,男生不学,这给本学期的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另外两个班中的个别学生自学意识较差,无预习习惯,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不及时主动的巩固所学知识,对数学概念理解肤浅,对法则规律的应用生搬硬套。

四、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1、狠抓学生的自学,让学生在最快的时间是有自己的教学。

2、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景,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求新、争强好胜、渴望成功的心理,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我校是一所偏僻的农村中学,在与其他学校的激烈竞争中,教师更多重视的是数学知识的传授,很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数学观片面、陈旧,对数学应用缺乏了解。

大多学生迫于升学的压力去学习数学,为了考试的需要去学习解题,忽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因此,学生虽然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学习和应用的脱节。

课程名称 : 初中数学兴趣教学来参与(选修课)实施方法:1、通过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学习课程改革中有关教师教学行为改革的新理念,结合实际,整理有关教改中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等,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进行补充,并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进行对比。

让每位教师在原有经验得以升华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对自己新的教学内容进行确认,对课堂教学进行新的内容,追求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感的完整。

3、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修正。

通过学习校本教材,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4、从优秀教师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好的经验,并结合所学理论研究出一套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的可行方案。

实施措施:1、组建兴趣班,配备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担任教学工作。

2、通过家庭、教师了解学生,鼓励对数学无兴趣的学生参加。

3、在校情分析的基础上,对校本课程做出整体安排,确定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包括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措施保障等内容。

4、依据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组织教师进行相应的学习培训5、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我们要求参加校本课程开发实验的教师编写校本教材时,按20学时安排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以年级为单位统一组班,全年级学生在同一时间上校本选修课,实行走班制。

人教版(2013版本)八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人教版(2013版本)八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名师精品说课稿八年级(上)目录第11章三角形 (4)11.1.1 三角形的边说课稿(模版一) (4)11.1.1 三角形有关的边说课稿设计(模版二) (11)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说课稿(模版一) (14)11.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说课稿(模版二) (23)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课(模版一) (29)“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课稿(模版二) (33)11.2.1《多边形的内角》说课稿 (40)11.2.2《三角形的外角》说课稿(模版一) (44)11.2.2《三角形的外角》----说课稿(模版二) (47)11.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2) (56)11.3.1 多边形说课稿 (56)11.3.2多边形的内角和说课稿(模版一) (60)《多边形的内角和》说课稿(模版二) (67)第12章全等三角形(11) (76)12.1 全等三角形说课稿 (76)12.1 全等三角形说课稿(模版二) (79)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说课稿(模版一) (82)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说课稿 (8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模版二) (86)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说课稿(模版二) (92)第13章轴对称(14) (103)13.1.1 轴对称说课稿(模版一) (103)13.1.1《轴对称》说课稿(模版二) (109)13.2 画轴对称图形(2)说课稿(模版一) (114)13.3 等腰三角形(5) (118)《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118)13.3.2等边三角形说课稿 (126)第14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14) (130)14.1.1同底数幂的乘法说课稿 (130)同底数幂的乘法说课稿 (135)同底数幂的乘法说课稿 (140)积的乘方--说课稿(模版一) (144)整式的乘法(3)说课稿 (148)14.1.2 《幂的乘方》说课稿(一) (150)14.1.2 《幂的乘方》说课稿(二) (154)《积的乘方》说课稿(一) (158)14.1.3整式的乘法----积的乘方说课稿(二) (163)14.2.1平方差公式说课稿(一) (168)《14.2.1 平方差公式》说课稿(二) (173)14.2.2完全平方公式说课稿(一) (181)《完全平方公式》说课稿(二) (191)14.3.1提公因式说课稿(一) (196)§14.3.1 提公因式法说课稿(二) (201)14.3.2公式法说课稿(一) (206)§14.3.2公式法说课稿(二) (211)第十五章:分式 (217)15.1.1从分数到分式说课稿(一) (217)改了的15.1.1 从分数到分式说课稿(一) (220)改了的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一) (225)15.2.1分式的乘除说课稿(一) (232)15.2.1分式的乘除说课稿(二) (235)15.2.2分式的加减说课稿(一) (238)15.2.2分式的加减说课稿(二) (240)改了的整数指数幂说课稿(一) (244)15.3分式方程(3)说课稿(一) (249)15.3.1《分式方程》说课稿(二) (255)15.3.1《分式方程》说课稿(三) (258)第11章三角形11.1.1 三角形的边说课稿(模版一)下面我将从教材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教法指导,教学程序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精选5篇)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精选5篇)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精选5篇)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精选篇1)设计说明:学生在一年级上册中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结合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看到物体的面。

教材以这些为起点,安排学生看一看、画一画。

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表象。

这样,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图形的画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体会“形”与“体”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发展其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把“面”从“体”中提取出来,并能清晰地识别这些“面”。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大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纸各一张,小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彩纸各数张。

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各一个,钉子板,每个四人小组一张吹塑纸,印泥(有需要的准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激趣谈话:小朋友们,你们都听过三只小猪的故事吧!今天第三只小猪为自己设计了一套更漂亮的房子。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房子)师:小猪的房子都是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起来的?你会分分类吗?(学生把积木分成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类)二、操作感知,探索新知1、自主操作师:请大家在自己的学具袋里选一块自己喜欢的积木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其中的一个面,跟旁边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感觉到的,看到的。

生1:我拿的是长方体,这个面是长长方方的,摸起来是平平的。

生2:我拿的是正方体,它的面都是方方的,摸起来是平平的。

生3:我拿的是圆柱,(手指圆柱底面)这里是圆的,摸起来平平的;(手指侧面)这里摸起来弯弯的。

师:大家刚才看到的这些面都在物体上,你们有没有办法把它们记在纸上呢?生:(考虑后回答)有!师:请小朋友先独立想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最后用你们准备的工具试一试,比一比,哪个小组办法多。

2013学年第二学期 数学 学科7 8 9年级备课

2013学年第二学期 数学 学科7 8 9年级备课

2013学年第二学期数学学科7 8 9年级备课组校本作业计划
2013学年第二学期数学学科九年级备课组校本作业计划
(说明:根据使用需要安排校本作业计划,含每周一个周末作业,每单元有单元复习及检测
作业,复习课有配套作业)
2013学年第二学期数学学科初二数学备课组校本作业计划
(说明:根据使用需要安排校本作业计划,含周末作业,每单元有单元复习及检测作业,复习课有配套作业)
2013学年第二学期数学学科七年级备课组校本作业计划
(说明:根据使用需要安排校本作业计划,含周末作业,每单元有单元复习及检测作业,复习课有配套作业)。

2013版数学八下教案新部编本

2013版数学八下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16.1.1 二次根式教案序号:1 时间:2014年2月15日 教学内容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运用 教学目标a ≥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 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给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关键1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的概念;2a ≥0)”解决具体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列三个课本P2的三个思考题: 二、探索新知(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学生活动)议一议: 1.-1有算术平方根吗? 2.0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3.当a<0 老师点评:(略)例1、1xx>0)、、、1x y+x ≥0,y•≥0).分析”;第二,被开方数是正数或0.x>0)、(x ≥0,y ≥0);不是二次1x、1x y +.例2.当x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可知,被开方数一定要大于或等于0,所以3x-1≥0,才能有意义.解:由3x-1≥0,得:x ≥13当x ≥13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三、巩固练习教材P5练习1、2、3. 四、应用拓展例3.当x +11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分析+11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同时满足中的≥0和11x +中的x+1≠0. 解:依题意,得23010x x +≥⎧⎨+≠⎩由①得:x ≥-32由②得:x ≠-1当x ≥-32且x ≠-111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例4(1)已知,求xy的值.(答案:2)(2)=0,求a 2004+b 2004的值.(答案:25) 五、归纳小结(学生活动,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1(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2.要使二次根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满足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六、布置作业1.教材P5 1,2,3,4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1.下列式子中,是二次根式的是( )A .BCD .x 2.下列式子中,不是二次根式的是( )ABCD.1x3.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5,那么它的边长是()A.5 BC.15D.以上皆不对二、填空题1.形如________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2.面积为a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3.负数________平方根.三、综合提高题1.某工厂要制作一批体积为1m3的产品包装盒,其高为0.2m,按设计需要,•底面应做成正方形,试问底面边长应是多少?2.当x2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3.4.x有()个.A.0 B.1 C.2 D.无数5.已知a、b,求a、b的值.第一课时作业设计答案:一、1.A 2.D 3.B二、1(a≥0)23.没有三、1.设底面边长为x,则0.2x2=1,解答:2.依题意得:230xx+≥⎧⎨≠⎩,32xx⎧≥-⎪⎨⎪≠⎩∴当x>-32且x≠0时,x+x2在实数范围内没有意义.3.134.B5.a=5,b=-416.1.2 二次根式(2)教案序号:2 时间:2014年2月16日星期一教学内容1a≥0)是一个非负数;2.2=a(a≥0).教学目标a≥0)2=a(a≥0),并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a≥0)是一个非负数,用具体2=a(a≥0);最后运用结论严谨解题.教学重难点关键1a≥0)是一个非负数;2=a(a≥0)及其运用.2a≥0)是一个非负数;•用探究的方法导2=a(a≥0).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口答1.什么叫二次根式?2.当a≥0a<0老师点评(略).二、探究新知议一议:(学生分组讨论,提问解答)a≥0)是一个什么数呢?老师点评:根据学生讨论和上面的练习,我们可以得出做一做: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填空:2=_______;2=_______;2=______;)2=_______;2=______;2=_______;)2=_______.是4是一个平方等于4的)2=4.同理可得:)2=2,2=9,2=3,2=13,2=72,)2=0,所以例1 计算1.2 2.(2 3.2 4.(2)2分析)2=a (a ≥0)的结论解题.解:2 =32,(2 =32·2=32·5=45,2=56,(2)2=22724=. 三、巩固练习计算下列各式的值:2 2 (4)2 )2 ()222-四、应用拓展例2 计算1.2(x ≥0) 2.2 3.24. 2分析:(1)因为x ≥0,所以x+1>0;(2)a 2≥0;(3)a 2+2a+1=(a+1)≥0; (4)4x 2-12x+9=(2x )2-2·2x ·3+32=(2x-3)2≥0.所以上面的42=a (a ≥0)的重要结论解题. 解:(1)因为x ≥0,所以x+1>02=x+1(2)∵a 2≥02=a 2 (3)∵a 2+2a+1=(a+1)2又∵(a+1)2≥0,∴a 2+2a+1≥0 2+2a+1 (4)∵4x 2-12x+9=(2x )2-2·2x ·3+32=(2x-3)2又∵(2x-3)2≥0∴4x 2-12x+9≥02=4x 2-12x+9 例3在实数范围内分解下列因式:(1)x 2-3 (2)x 4-4 (3) 2x 2-3分析:(略)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1a ≥0)是一个非负数;2.2=a (a ≥0);反之:a=2(a ≥0). 六、布置作业1.教材P5 5,6,7,8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1、的个数是( ).A .4B .3C .2D .12.数a 没有算术平方根,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a>0 B .a ≥0 C .a<0 D .a=0 二、填空题1.()2=________.2_______数. 三、综合提高题 1.计算(1)2 (2)-2 (3)(12)2 (4)()2(5) 2.把下列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1)5 (2)3.4 (3)16(4)x (x ≥0)3=0,求x y 的值. 4.在实数范围内分解下列因式: (1)x 2-2 (2)x 4-9 3x 2-5第二课时作业设计答案:一、1.B 2.C二、1.3 2.非负数三、1.(1)2=9 (2)-)2=-3 (3)(12)2=14×6=32(4)(2=9×23=6 (5)-62.(1)5=2 (2)3.4=2(3)16=2 (4)x=)2(x ≥0)3.103304x y x x y -+==⎧⎧⎨⎨-==⎩⎩ x y =34=814.(1)x 2-2=(()(2)x 4-9=(x 2+3)(x 2-3)=(x 2+3)(() (3)略21.1 二次根式(3)教案总序号:3 时间:2014年2月17日 教学内容a (a ≥0)教学目标(a ≥0)并利用它进行计算和化简.(a ≥0),并利用这个结论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重难点关键1a (a ≥0). 2.难点:探究结论.3.关键:讲清a ≥0a 才成立.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老师口述并板收上两节课的重要内容;1(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2a ≥0)是一个非负数;3.2=a (a ≥0).那么,我们猜想当a ≥0是否也成立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学生活动)填空:;=________. (老师点评):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我们可以得到:=0.01110=23=37.例1 化简(1 (2 (3 (4分析:因为(1)9=-32,(2)(-4)2=42,(3)25=52,(4)(-3)2=32(a ≥0)•去化简.解:(1 (2=4(3 (4 三、巩固练习 教材P 7练习2. 四、应用拓展例2 填空:当a ≥0;当a<0,•并根据这一性质回答下列问题.(1,则a 可以是什么数?(2,则a 可以是什么数?(3,则a 可以是什么数?分析(a ≥0),∴要填第一个空格可以根据这个结论,第二空格就不行,应变形,使“()2”中的数是正数,因为,当a≤0-a≥0.(1)根据结论求条件;(2)根据第二个填空的分析,逆向思想;(3)根据(1)、(2)│a│,而│a│要大于a,只有什么时候才能保证呢?a<0.解:(1,所以a≥0;(2,所以a≤0;(3)因为当a≥0,,即使a>a所以a不存在;当a<0,,即使-a>a,a<0综上,a<0例3当x>2.分析:(略)五、归纳小结(a≥0)及其运用,同时理解当a<0a的应用拓展.六、布置作业1.教材P5习题16.1 3、4、6、8.2.选作课时作业设计.第三课时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A.0 B.23C.423D.以上都不对2.a≥0比较它们的结果,下面四个选项中正确的是().A BC D.二、填空题1.=________.2m的最小值是________.三、综合提高题1.先化简再求值:当a=9时,求的值,甲乙两人的解答如下:甲的解答为:原式(1-a)=1;乙的解答为:原式=a+(a-1)=2a-1=17.两种解答中,_______的解答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2.若│1995-a│=a,求a-19952的值.(提示:先由a-2000≥0,判断1995-a•的值是正数还是负数,去掉绝对值)3. 若-3≤x≤2时,试化简│x-2│答案:一、1.C 2.A二、1.-0.02 2.5三、1.甲甲没有先判定1-a是正数还是负数2.由已知得a-•2000•≥0,•a•≥2000所以=a,a-2000=19952,所以a-19952=2000.3. 10-x21.2 二次根式的乘除教案总序号:4 时间:2014年2月18日教学内容a≥0,b≥0)(a≥0,b≥0)及其运用.教学目标(a≥0,b≥0)(a≥0,b≥0),并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a≥0,b≥0)并运用它进行计算;•(a≥0,b≥0)并运用它进行解题和化简.教学重难点关键a≥0,b≥0)(a≥0,b≥0)及它们的运用.(a≥0,b≥0).关键:要讲清(a<0,b<0)=,如=或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1.填空(1=______;(2=_______.(3.参考上面的结果,用“>、<或=”填空.×_____,×_____,×2.利用计算器计算填空(1,(2(3(4,(5.老师点评(纠正学生练习中的错误)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让3、4个同学上台总结规律.老师点评:(1)被开方数都是正数;(2)两个二次根式的乘除等于一个二次根式,•并且把这两个二次根式中的数相乘,作为等号另一边二次根式中的被开方数.一般地,对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为反过来:例1.计算(1(2(3(4分析:a≥0,b≥0)计算即可.解:(1(2(3(4例2 化简(1(2(3(4(5(a≥0,b≥0)直接化简即可.解:(1×4=12(2×9=36(3×10=90(4(5(1)计算(学生练习,老师点评)①②×2(2) 化简: ; ;教材P11练习全部四、应用拓展例3.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予以改正:(1(2=4解:(1)不正确.×3=6(2)不正确.五、归纳小结本节课应掌握:(1=(a≥0,b≥0)(a≥0,b≥0)及其运用.六、布置作业1.课本P111,4,5,6.(1)(2).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第一课时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化简).A B C.D.2=)A.x≥1 B.x≥-1 C.-1≤x≤1 D.x≥1或x≤-13.下列各等式成立的是().A.B.C.D.×1.2.自由落体的公式为S=12gt2(g为重力加速度,它的值为10m/s2),若物体下落的高度为720m,则下落的时间是_________.三、综合提高题1.一个底面为30cm×30cm长方体玻璃容器中装满水,•现将一部分水例入一个底面为正方形、高为10cm铁桶中,当铁桶装满水时,容器中的水面下降了20cm,铁桶的底面边长是多少厘米?2.探究过程:观察下列各式及其验证过程.(1)验证:==(2)验证:=同理可得:==,……通过上述探究你能猜测出:(a>0),并验证你的结论.答案:一、1.B 2.C 3.A 4.D二、1.2.12s三、1.设:底面正方形铁桶的底面边长为x,则x2×10=30×30×20,x2=30×30×2,.2.验证:==21.2 二次根式的乘除(2)教案总序号:5 时间:2014年2月19日教学内容a≥0,b>0)a≥0,b>0)及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教学目标a≥0,b>0(a≥0,b>0)及利用它们进行运算.利用具体数据,通过学生练习活动,发现规律,归纳出除法规定,并用逆向思维写出逆向等式及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教学重难点关键1a≥0,b>0)a≥0,b>0)及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2.难点关键:发现规律,归纳出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1.写出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及逆向等式.2.填空;(1=________;(2(3;=________.(43.利用计算器计算填空:,(2=_________,(3=______,(4=________.(1。

2013年初中数学学科课程开发文本

2013年初中数学学科课程开发文本

2013年初中数学学科课程开发文本课程一调控课堂节奏,打造高效数学课堂一、课程开发设计提纲(一)课程内容简介(含培训目标):本课程结合具体课例,向学员讲述影响课堂节奏的因素以及调控课堂节奏的几种常用的方法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培训,学员了解影响课堂节奏的几个因素:课堂容量,难度,强度,学生情绪,学生信息反馈等;学员学习几种常用的调控课堂节奏的方法技能:知识呈现形式多样化,回避和应变调控,提问调控,(二)根据本课程内容划分为4个或3个专题讲授(三级题目):1.专题名称:大容量课堂的节奏调控(时长约20 分钟)2。

专题名称:对突发事件的调控(时长约23 分钟)3.专题名称: 用“提问”破解难题(时长约24 分钟)4.专题名称:优化教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时长约23 分钟)(三)各专题内容简介:1.专题名称:大容量课堂的节奏调控内容简介:当课堂容量较大时,如何通过多媒体演示、板书、师生交流、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样化的知识呈现方式,使大容量课堂有起有伏,在变化中尽可能长时间保持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

2。

专题名称:对突发事件的调控内容简介:在数学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或提问很有可能把课堂带离主航道时,教师如何通过适当的回避和应变来进行调控。

3。

专题名称:用“提问”破解难题内容简介:当学生面临难题时,如何利用“提问”来调控课堂节奏。

4。

专题名称:优化教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内容简介:对于重点难点要浓墨重彩,要精心策划,做到程序井然、示范规范、目的明确、指导扎实,特别是要采取训练、板演、讨论、活动等多种方法加以巩固;对于非重点就应轻描淡写、“惜墨如金",可以采取学生自学、教师个别辅导等方式进行,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节约了课堂时间。

二、课程说明【内容简介】本课程结合具体课例,向学员讲述影响数学课堂节奏的因素以及如何合理调控数学课堂节奏,以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本课程的培训,学员能够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影响数学课堂节奏的几个因素,体会这些因素是如何对课堂节奏产生影响的,并能够合理运用几种常见的方法技能对数学课堂节奏进行调控.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影响课堂节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课堂容量,难度,强度,学生情绪,学生信息反馈等。

人教版2013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87页

人教版2013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87页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1 全等三角形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及技能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2.过程及方法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重点难点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及同伴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及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问题提出】课本图11.1─1中,△ABC≌△DEF,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学生活动】经过观察得到下面性质: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二、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4练习.【探研时空】1.如图1所示,△ACF≌△DBE,∠E=∠F,若AD=20cm,BC=8cm,你能求出线段AB的长吗?及同伴交流.(AB=6)2.如图2所示,△ABC≌△AEC,∠B=30°,∠ACB=85°,求出△AEC各内角的度数.•(∠AEC=30°,∠EAC=65°,∠ECA=85°)三、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什么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四、布置作业,专题突破课本P33习题12.1第1,2,3,4题.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左边板书本节课概念,中间部分板书“思考”中的问题,右边部分板书学生的练习.疑难解析由于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不同,在找对应边、对应角时,可以针对两个三角形不同的位置关系,寻找对应边、角的规律:(1)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2)有公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3)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SSS)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教学目标1.知识及技能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过程及方法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教具准备一块形状如图1所示的硬纸片,直尺,圆规.(1)(2)教学方法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形成直观形象.教学过程一、设疑求解,操作感知【教师活动】(出示教具)问题提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2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及同伴交流.【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可以将图1•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或水笔画出一块完整的三角形.如图2,•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理论认知】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ABC及△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信不信?【作图验证】(用直尺和圆规)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如课本图11.2-2所示)画一个△A′B′C′,使A′B′=AB′,A′C′=AC,B′C′=BC:1.画线段取B′C′=BC;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3.连接线段A′B′、A′C′.【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上述的生活实例和尺规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1)判定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评析】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边边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增强了数学体验.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例1】如课本图11.2─3所示,△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及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教师板书)【教师活动】分析例1,分析:要证明△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证明:∵D是BC的中点,∴BD=CD在△ABD和△ACD中AB=ACAD=ADBD=CD∴△ABD≌△ACD(SSS).【评析】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以”;从例1可以看出,•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书写中注意对应顶点要写在同一个位置上,哪个三角形先写,哪个三角形的边就先写.三、实践应用,合作学习【问题思考】已知AC=FE,BC=DE,点A、D、B、F在直线上,AD=FB(如图所示),要用“边边边”证明△ABC≌△FDE除了已知中的AC=FE,BC=DE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巡视、引导学生,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再发言:“还应该有AB=FD,只要AD=FB两边都加上DB即可得到AB=FD.”【教学形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37练习1、2.【探研时空】如图所示,AB=DF,AC=DE,BE=CF,BC及EF相等吗?•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说明你的理由.(BC=EF,△ABC≌△DFE)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全等三角形性质是什么?2.正确地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利用全等三角形处理问题的基础,你是怎样掌握判断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3.“边边边”判定法告诉我们什么呢?•(答:只要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课本P43习题12.2第1题.三角形全等判定(2)(SAS)教学目标1.知识及技能领会“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的方法. 2.过程及方法经历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学会解决简单的推理问题.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培养合情推理能力,感悟三角形全等的应用价值.重点难点1.重点:会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难点:应用结合法的格式表达问题.教具准备投影仪、直尺、圆规.教学方法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操作分析【动手画图】【投影】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学生活动】动手用直尺、圆规画图.已知:∠AOB.求作:∠A1O1B1,使∠A1O1B1=∠AOB.【作法】(1)作射线O1A1;(2)以点O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交OB于点D;(3)以点O1为圆心,以OC长为半径画弧,交O1A1于点C1;(4)以点C1为圆心,以CD•长为半径画弧,交前面的弧于点D1;(5)过点D1作射线O1B1,∠A1O1B1就是所求的角.【导入课题】教师叙述:请同学们连接CD、C1D1,回忆作图过程,分析△COD和△C1O1D1•中相等的条件.【学生活动】及同伴交流,发现下面的相等量:OD=O1D1,OC=O1C1,∠COD=∠C1O1D1,△COD≌△C1O1D1.归纳出规律: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评析】通过让学生回忆基本作图,在作图过程中体会相等的条件,在直观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得新知,使学生的知识承上启下,开拓思维,发展探究新知的能力.【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作法.【教学形式】操作感知,互动交流,形成共识.二、范例点击,应用新知【例2】如课本图11.2-6所示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侧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显示例2,分析:如果能够证明△ABC≌△DEC,就可以得出AB=DE.在△ABC和△DEC中,CA=CD,CB=CE,如果能得出∠1=∠2,△ABC和△DEC•就全等了.证明:在△ABC和△DEC中AC=DC∠1=∠2BC=CE∴△ABC≌△DEC(SAS)∴AB=DE想一想:∠1=∠2的依据是什么?(对顶角相等)AB=DE 的依据是什么?(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学生活动】参及教师的讲例之中,领悟“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学会分析推理和规范书写.【媒体使用】投影显示例2.【教学形式】教师讲例,学生接受式学习但要积极参及.【评析】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三、辨析理解,正确掌握【问题探究】(投影显示)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教师活动】拿出教具进行示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本质.操作教具:把一长一短两根细木棍的一端用螺钉铰合在一起,•使长木棍的另一端及射线BC的端点B重合,适当调整好长木棍及射线BC所成的角后,固定住长木棍,把短木棍摆起来(课本图11.2-7),出现一个现象:△ABC及△ABD满足两边及其中一边对角相等的条件,但△ABC及△ABD不全等.这说明,•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操作教具、发现问题、辨析理解,动手用直尺和圆规实验一次,做法如下:(如图1所示)(1)画∠ABT;(2)以A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BT于C、C′;(3)•连线AC,AC′,△ABC及△ABC′不全等.【形成共识】“边边角”不能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形式】观察、操作、感知,互动交流.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39练习第1、2题.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1.请你叙述“边角边”定理.2.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路是:首先分析条件,•观察已经具备了什么条件;然后以已具备的条件为基础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来确定还需要证明哪些边或角对应相等,再设法证明这些边和角相等.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第2、3题.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把黑板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其中右边部分板书“边角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题.三角形全等判定(3)(ASA)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AAS),•及利用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教学目标1.知识及技能理解“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过程及方法经历探索“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过程,能运用已学三角形判定法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几何推理意识,发展思维,感悟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重点难点1.重点:应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2.难点:学会综合法解决几何推理问题.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直尺、圆规.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教学法”在情境问题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巩固学习【知识回顾】(投影显示)情境思考:1.小菁做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风筝,其中∠EDH=∠FDH,ED=FD,•将上述条件注在图中,小明不用测量就能知道EH=FH 吗?及同伴交流.(1)(2)[答案:能,因为根据“SAS”,可以得到△EDH≌△FDH,从而EH=FH]2.如图2,AB=AD,AC=AE,能添上一个条件证明出△ABC ≌△ADE吗?[答案:BC=•DE(SSS)或∠BAC=∠DAE(SAS)]. 3.如果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一定会全等吗?试举例说明.【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和提问.【学生活动】通过情境思考,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学会正确选择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小组交流,踊跃发言.【教学形式】用问题牵引,辨析、巩固已学知识,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激发求知欲.二、实践操作,导入课题【动手动脑】(投影显示)问题探究: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出一个△A′B′C′,使A′B′=AB,∠A′=∠A,∠B′=∠B(即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把画出的△A′B′C′剪下,•放到△ABC 上,它们全等吗?【学生活动】动手操作,感知问题的规律,画图如下:画一个△A′B′C′,使A′B′=AB,∠A′=∠A,∠B′=∠B:1.画A′B′=AB;2.在A′B′的同旁画∠DA′B′=∠A,∠EBA′=∠B,A′D,B′E交于点C′。

2013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3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3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3年,我国对初中数学课程进行了全面调整,制定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新课程标准不仅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还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

首先,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

在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强调了数学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几何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几何图形的构造和变换,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创造力。

在代数学习中,强调数学的逻辑性和推理能力,引导学生通过代数式的变形和方程的解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和证明能力。

其次,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情境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数学建模,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评价方式进行了调整。

除了传统的笔试形式外,还注重对学生数学建模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建模和实际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和解题过程的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解题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总之,2013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

相信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2013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2013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2013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3年颁布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导,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本文将对2013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和分析,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

首先,2013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

该标准要求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同时,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建立数学知识体系,形成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这些要求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也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和重点。

其次,2013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

该标准包括数与代数、几何、函数、统计与概率等内容,对每个内容都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这些内容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延伸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同时,学生也应按照标准的要求,扎实掌握每个知识点,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方法。

另外,2013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还对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要求。

该标准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

教师还应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

同时,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2013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评价提出了要求。

该标准要求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数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能力。

同时,学生也应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2013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要求,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教师应深入理解和贯彻这一标准,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学生也应按照标准的要求,努力学习,提高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2013版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说明书[1]1

2013版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说明书[1]1

七年级上期数学教学学科说明书一、基本情况:本学期担任的是七年级的数学教学。

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

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

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

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

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在数学的思维上,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转变期,这期间,结合教学,让学生适当思考部分有利于思维的题,无疑是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在学习习惯上,部分小学的不良习惯要得到纠正,良好的习惯要得到巩固,如独立思考,认真进行总结,及时改正作业,超前学习等,都应得到强化;对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刚开始起点宜低,讲解宜慢,使学生迅速适应初中生活。

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简单的有理数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很少有学生具有课外阅读相关数学书籍的习惯,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通过教育与训练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跃,积极开动脑筋,乐于合作学习和善于分享交流在学习中的发现与体会,喜欢动手实践。

本学期将尽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2013学年第二学期

2013学年第二学期

2013学年第二学期
初中数学第1次(第1周)教研活动资料
本次活动于2014年2月14日下午2:00在教工阅览室进行,出席会议的人员有初一数学备课组全体、初二数学全体教师,由于学校初三一模监考时间冲突,初三组老师请假。

会议由徐鸣老师传达了学校工作指示,通过大家讨论研究,制定了本学期初中数学组的工作计划,以及各个年级的教学进度表.
附:
2013学年第二学期初中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及安排
初一段教学进度表:
温州四中2013学年第二学期初一教学进度
初二段教学进度表:
温州四中2013学年第二学期初二数学
初中数学组2014.02.17。

2013年下学期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doc

2013年下学期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doc

淳口中学学科教学计划表
教材内容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
本章主要学习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有理数的运算。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有理数的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运算。

教学关键提示:突出有理数运算的法则。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本章主要学习整式的有关概念和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重点:整式的有关概念和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关键提示:突出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等式的基本性质,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关键提示:突出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本章通过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理解,引出点线面体,进而引出直线射线和线段,最后探讨角的度量、比较与运算。

教学重点:点线面体,直线、射线和线段。

教学难点:角的度量、比较与运算。

教学关键提示: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经历图形的发现过程,从而理解并掌握图形的有关概念与性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初中数学学科课程开发文本课程一调控课堂节奏,打造高效数学课堂一、课程开发设计提纲(一)课程内容简介(含培训目标):本课程结合具体课例,向学员讲述影响课堂节奏的因素以及调控课堂节奏的几种常用的方法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培训,学员了解影响课堂节奏的几个因素:课堂容量,难度,强度,学生情绪,学生信息反馈等;学员学习几种常用的调控课堂节奏的方法技能:知识呈现形式多样化,回避和应变调控,提问调控,(二)根据本课程内容划分为4个或3个专题讲授(三级题目):1.专题名称:大容量课堂的节奏调控(时长约20 分钟)2.专题名称:对突发事件的调控(时长约23 分钟)3.专题名称:用“提问”破解难题(时长约24 分钟)4.专题名称:优化教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时长约23 分钟)(三)各专题内容简介:1.专题名称:大容量课堂的节奏调控内容简介:当课堂容量较大时,如何通过多媒体演示、板书、师生交流、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样化的知识呈现方式,使大容量课堂有起有伏,在变化中尽可能长时间保持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

2.专题名称:对突发事件的调控内容简介:在数学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或提问很有可能把课堂带离主航道时,教师如何通过适当的回避和应变来进行调控。

3.专题名称:用“提问”破解难题内容简介:当学生面临难题时,如何利用“提问”来调控课堂节奏。

4.专题名称:优化教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内容简介:对于重点难点要浓墨重彩,要精心策划,做到程序井然、示范规范、目的明确、指导扎实,特别是要采取训练、板演、讨论、活动等多种方法加以巩固;对于非重点就应轻描淡写、“惜墨如金”,可以采取学生自学、教师个别辅导等方式进行,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节约了课堂时间。

二、课程说明【内容简介】本课程结合具体课例,向学员讲述影响数学课堂节奏的因素以及如何合理调控数学课堂节奏,以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本课程的培训,学员能够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影响数学课堂节奏的几个因素,体会这些因素是如何对课堂节奏产生影响的,并能够合理运用几种常见的方法技能对数学课堂节奏进行调控。

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影响课堂节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有:课堂容量,难度,强度,学生情绪,学生信息反馈等。

本课程主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核心问题:1.大容量课堂的节奏调控:当课堂容量较大时,如何通过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使大容量课堂有起有伏,在变化中尽可能长时间保持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

2.对突发事件的调控:在数学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或提问很有可能把课堂带离主航道时,教师如何通过适当的回避和应变来进行调控。

3.用“提问”调控节奏:当学生面临难度较大的知识或进行讨论目标不清晰时,可以通过设置有效的提问来调控节奏。

4.优化教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对于重点难点要浓墨重彩,要精心策划,做到程序井然、示范规范、目的明确、指导扎实,特别是要采取训练、板演、讨论、活动等多种方法加以巩固;对于非重点就应轻描淡写、“惜墨如金”,可以采取学生自学、教师个别辅导等方式进行,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节约了课堂时间。

【学习要求】了解影响数学课堂节奏的主要因素:课堂容量,难度,强度,学生情绪,学生信息反馈等;了解各种因素如何影响数学课堂节奏。

理解调控数学课堂节奏的重要性;理解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主方向和教学节奏的影响。

掌握几种常用的调控课堂节奏的方法技能:知识呈现形式多样化,回避和应变调控,提问调控,突出重点。

【课程特色】本课程内容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课例丰富,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辅导指要】指出本课程的学习重点难点、要注意的概念辨析等,并给出针对此重点难点的辅导方式的建议。

不少于600字。

掌握几种常用的调控课堂节奏的方法技能,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师简介主讲教师杨卓:北京市广渠门中学,中教一级数学教师。

主要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初衔接和初高衔接。

获崇文区“优秀青年教师”,东城区初中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在农村学校完成一年的支教工作。

论文获第三届“智慧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课例获北京市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评选二等奖,电脑作品获第十三届电脑作品评选东城区一等奖、北京市二等奖。

课程二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一、课程开发设计提纲(一)本课程是在理论学习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大量初中课堂教学案例具体讲述: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教学策略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因素如何合理选择与运用。

通过本课程的培训,学员能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合理的选择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二)根据本课程内容划分为4个或3个专题讲授:1、专题名称:教学策略概述与实例(时长约20分钟)2、专题名称: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例(时长约25分钟)3、专题名称: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实例(时长约25分钟)4、专题名称: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实例(时长约20分钟)(三)各专题内容简介1.专题名称:教学策略概述与实例内容简介:本专题主要讲述教学策略的分类。

通常根据信息加工的控制点不同,可以将教学策略分为两大类,即替代性策略和生成性策略。

两种策略之间的关系不存在谁更科学、更可取,而是应注重如何在教师控制——学生控制的两极之间,选择一个恰当的控制点,即把两种策略结合起来使用,取长补短,从而用最适当的策略实现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及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讲述课堂教学策略的确定及策略控制点的选择。

2.专题名称: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例内容简介:本专题主要讲述常见的教学方法的选择。

常见教学方法有:教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训练和实践法、示范模仿法和发现法等。

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可以是并列的,即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也可以是系列的,即一种方式结束后再开始另一种。

正是在教学方法的组合方面,教师的创造性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讲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多种教学方法合理组合与运用。

3.专题名称: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实例内容简介:本专题主要讲述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常见教学组织形式有:集体授课、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化教学等。

在设计策略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把三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机地组合使用,以便扬长避短,相互弥补和促进。

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讲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三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组合与运用。

4.专题名称: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实例内容简介:本专题主要讲述媒体选择的依据、方法和运用说明。

媒体选择主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特征及教学条件。

在选择和运用媒体的大量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一些方法、程序和模型,使媒体的选择更为客观和准确。

这里介绍肯普(J.E.Kemp)在《教学设计的过程》提出的较有影响的媒体选择流程图。

通过填写“教学媒体运用说明一览表”,把教师在选择媒体的过程中考虑到的有关媒体与知识点、学习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媒体运用方式的设想表达出来,作为运用媒体时的参考。

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讲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当的选择及使用媒体。

二、课程说明【内容简介】本课程是在理论学习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基础上,结合大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具体讲述: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如何合理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因素,以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并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

主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培训,学员明确教学策略的分类、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策略、常见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媒体的选择对教学策略的制定的影响。

学员能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及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合理的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的目的。

【学习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了解教学策略的分类、初中数学知识分类、常见的教学方法和常用教学媒体;理解替代性策略和生成性策略之间的关系、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选择的原因,教学过程中多种不同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的原因以及教学过程中不同媒体使用的作用;掌握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及环境等因素的具体分析,根据所授知识类型的不同,制定某节课的课堂教学策略。

【课程特色】本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专题:(一)教学策略概述与实例(二)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选择与实例(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例(四)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实例这四个专题都是先理论阐述了相关知识的概念、特点及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之后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讲解教学过程中针对知识类型的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及媒体使用的重要性,对教学策略的选择产生的影响。

本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论学习相关知识,还能够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体会理论知识对具体教学的影响。

【辅导指要】本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专题:(一)教学策略概述与实例本专题主要讲述教学策略的分类。

通常根据信息加工的控制点不同,可以将教学策略分为两大类,即替代性策略和生成性策略。

两种策略之间的关系不存在谁更科学、更可取,而是应注重如何在教师控制——学生控制的两极之间,选择一个恰当的控制点,即把两种策略结合起来使用,取长补短,从而用最适当的策略实现教学目标。

学员要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及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理解课堂教学策略的确定及策略控制点的选择。

(二)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选择与实例本专题主要讲述初中数学中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

常见知识类型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这三种类型的知识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都有各自的特点,故在教学活动之前要明确所授知识的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知识确定教学策略。

学员要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具体的教学策略。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实例本专题主要讲述常见的教学方法的选择。

常见教学方法有:教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训练和实践法、示范模仿法和发现法等。

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可以是并列的,即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也可以是系列的,即一种方式结束后再开始另一种。

正是在教学方法的组合方面,教师的创造性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学员要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掌握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多种教学方法合理组合与运用。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实例本专题主要讲述媒体选择的依据、方法和运用说明。

媒体选择主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特征及教学条件。

在选择和运用媒体的大量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一些方法、程序和模型,使媒体的选择更为客观和准确。

这里介绍肯普(J.E.Kemp)在《教学设计的过程》提出的较有影响的媒体选择流程图。

通过填写“教学媒体运用说明一览表”,把教师在选择媒体的过程中考虑到的有关媒体与知识点、学习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媒体运用方式的设想表达出来,作为运用媒体时的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