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教案第六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篇一:现当代文学教案】
《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案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现当代文学》是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是中文系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主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现象为基础,讲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主要作家、作品,及重要批评理论现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运行规律,以及主要作家、作品的创作成就、理论贡献、历史地位。掌握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理论性强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中要在使学生掌握现当代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三点式”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本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讲授式、启发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除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之外,还要让学生大量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三、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讨论,学生需完成所布置的作业。
2.重点难点:理清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及其演变的规律,以
文学发展史的眼光和角度分析现当代作家作品,把握现当代作家、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色;重点分析经典作家及其作品。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开设16周,共计32学时。在课程整体安排上,预计实际上课15.5周,复习考试0.5周,具体学时分配和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一、教案概述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本教案内容共分为十个章节,本节课为第一至第五章节的教案。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与发展脉络。
2. 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
3. 提升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内容
1. 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
1.1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与分期
1.2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与发展脉络
2. 第二章:鲁迅
2.1 鲁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2 鲁迅主要作品解析
3. 第三章:郭沫若
3.1 郭沫若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3.2 郭沫若主要作品解析
4. 第四章:茅盾
4.1 茅盾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4.2 茅盾主要作品解析
5. 第五章:巴金
5.1 巴金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5.2 巴金主要作品解析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文学背景、作家生平及其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文学作品的主题、艺术特色等。
4.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培养阅读习惯。
五、教学评估
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中考试:设置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试题,评估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
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
2.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作家的作品集、评论集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23303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
英文名称:Stud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5学时
学分:3学分
适用对象: 编导播音主持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校编导播音主持专业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为背景,以代表性作家的12篇经典作品为中心进行文本细读,通过运用叙事学、小说理论、诗歌理论、戏剧散文理论等,由点及面,通过文本细读,兼顾宏观思考,进一步把握作家的创作风格和特色,使学生对现代汉语文学的“文学性”有感性认识和理性把握,并通过掌握一定的理论和阅读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同时通过把现代文学的作品和当代文学的作品进行比较,让同学们认识到20世纪上半部分中国所受到的屈辱和人民的苦难,从而更加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其爱国爱民的思想,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s a public course in whole school. By the course, we will introduce to students the contemporary classical literature works. We will evaluate them to see from some new angles of view, train the students to have higher ability to appreciate works, to absorb its literature essence, and to increase its humanities cultivated manners. Our target is to give our students the methods to read and analyze works. and train the students to develop individual thoughts to the writers, works,literature ideas and phenomena.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第一章:概述
1.1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与分期
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家
1.2 教学内容
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与分期
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特点
列举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1.3 教学方法
采用讲述、讨论、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1.4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家
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现代文学的兴起
2.1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家
2.2 教学内容
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点
列举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2.3 教学方法
采用讲述、讨论、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2.4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家
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对中国文学传统和当代文学的影响
第三章:当代文学的发展
3.1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掌握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3.2 教学内容
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分析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3.3 教学方法
采用讲述、讨论、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3.4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理解中国当代文学对中国文学传统和现代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现当代文学的主题与形式
4.1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题和形式特点
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及其主题和形式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06 第六章
一、 自然主义的社会土壤与思想特征
进入19世纪的最后30年,法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复杂。 1670年,拿破仑三世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给法兰西民族带来巨大 的灾难与耻辱。至此,长期以来人们对第二帝国的憎恨与愤怒在整 个法国社会中一下子高涨起来并达到了极点:在政治上导致了巴黎 公社革命;在文学中,这种憎恨和愤怒的情感体现为对第二帝国时 代彻底的、无情的暴露。事实上,左拉的长篇巨著 《卢贡--马卡 尔家族》的产生正出自对第二帝国进行总清算的创作动机。同样, 《梅塘之夜》的问世,也正是当时一群法国作家在普法战争中切肤 痛楚的共同喷发。
二、“新写实小说”的崛起
“新写实小说”是在新时期小说创作处于低谷阶段出现的重要创作潮 流。 什么是 “新写实小说”?《钟山》杂志1989年第三期隆重推出的 “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 “卷首语”是这样界定的:所谓 “新写实 小说”,是一种既 “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 主义 ‘先锋派’文学”的 “新的文学倾向”。
一、爱情小说的性欲张扬
爱情小说在新时期成了思想解放的突破口和文学发展的生长点。从1978 年刘心武的短篇小说 《爱情的位置》问世以来,作家们创作了许多激 动人心、富有社会意义的爱情小说。张洁的 《爱,是不能忘记的》提 出了关于婚姻与爱情分离的社会问题,由于婚姻与爱情的离异,人陷于 无爱的婚姻中爱其所不爱、不得其所爱却又无法忘怀的双重痛苦之中。 《爱,是不能忘记的》喊出了无数处于没有爱情的婚姻或没有婚姻的爱 情中的人们发自内心的呼声,揭示了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的真谛,说 明维护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人道的。还有张弦的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张贤亮的 《灵与肉》和张抗抗的 《北极光》等作品都继承了五四 新文学 “为人生”的主题。如张弦的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通过爱 情这一角度批判了极左路线对青年男女身心的戕害。
《中国现当代的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215005
【开课对象】:四年制本科,新闻学专业。
【学分】:4学分
【总学时】:72
【实践学时】:10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性质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是新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为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服务的。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对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和具有鲜明探索意识的作品进行精讲,培养学生分析和鉴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后续的相关课程和以后工作需要奠定扎实的文学与写作基础。
三、课程教学要求
第一章鲁迅《狂人日记》
(一)教学要求
了解鲁迅小说的反封建精神。掌握狂人形象。掌握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内容提要
1.鲁迅生平及创作简介。
2.狂人的形象及意义。
3.“格式的特别”:(1)借实行虚,以虚证实。(2)独特的心理描写。(3)采用了一些诸如象征、暗示、变态心理描绘等现代主义手段。
(三)重点、难点
狂人形象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第二章鲁迅《阿Q正传》
(一)教学要求
了解精神胜利法的表现与实质。
(二)内容提要
1.《阿Q正传》发表的背景。
2.阿Q的形象。受压迫受凌辱的地位;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
3.《阿Q正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1)采用了典型化的手法。(2)叙述体的结构。(3)犀利的幽默和讽刺。(4)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5)游戏模仿的解构性。
(三)重点、难点
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第三章茅盾《子夜》
(一)教学要求
掌握吴荪甫形象的意义。
(二)内容提要
中国当代文学部分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部分教案
第一章:概述
1.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特点和主要成就,掌握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2. 教学内容:
a. 中国当代文学的定义与特点
b.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c. 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3. 教学方法:
讲授法、互动讨论法
4. 教学步骤:
a. 引入话题: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概念
b. 讲解要点:阐述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
c. 案例分析:分析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
d.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当代文学的认识和看法
5. 作业布置:
第二章:新时期文学(1978年至今)
1. 教学目标:
了解新时期的文学背景,掌握新时期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2. 教学内容:
a. 新时期文学的背景
b. 新时期文学的特点
c. 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
3. 教学方法:
讲授法、互动讨论法
4. 教学步骤:
a. 引入话题:介绍新时期的文学背景
b. 讲解要点:阐述新时期文学的特点和成就
c. 案例分析:分析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
d.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新时期文学的认识和看法
5. 作业布置:
第三章:现代派文学
1. 教学目标:
了解现代派文学的定义、特点和代表作品,掌握现代派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 教学内容:
a. 现代派文学的定义与特点
b. 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作品
c. 现代派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3. 教学方法:
讲授法、互动讨论法
4. 教学步骤:
a. 引入话题:介绍现代派文学的概念
b. 讲解要点:阐述现代派文学的特点和成就
c. 案例分析:分析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作品
d.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现代派文学的认识和看法
第六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物,其中有不少是当年遭禁止、销毁的左翼出版物,
在当年就已属罕见,因此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批具 有相当重要史料价值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之获钩沉 汇集的一个更重要意义,是足证30年代左翼活动存在 的事实。
这些新的叙述,证明了左翼革命文学传统的源远流长,
左翼革命文学之于五四以来新文学的领导地位的历史
存在。它以确凿的历史文献有力地张扬了无产阶级左 翼文学思想,张扬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的
• 其中被介绍、引用最多的是 克罗齐《美
学原理》 的表现论与精神分析学影响下
的泛性论美学思想,其影响也最大。
• 日本美学家 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
显然是20、30年代最能引起当时中国美学 文艺学理论界兴趣的,这本书于1925被丰
子恺、鲁迅翻译出版两遍,1925年鲁迅还
翻 译 出 版 了 厨 川 白 村 的 《出了象牙之
兴的。
传承与发展了“五四”人文主义、个性主义的文学思潮, 才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的主流思潮。
二、文学观念与话语中三种“人”的声音 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
• 一种是承续五四科学理性背景上的个性主义声音还在 发展―――延续着五四“人的文学”的观念; • 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 “阶级的人” 的声音 ―― 革命 文学理论按照阶级来划分人。 这是由发现 人的社会性 进而发现 人的阶级性 ,这一嬗 变是由人的社会性向极端推进的结果。
当代文学(下)
1993年6月,《上海文学》发表了王晓明等的文学对 话《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一文, 该文指出: 文学的危机实际上暴露了中国社会的人文精神的危机, 在转型期价值失范和道德沦丧的世俗化潮流中,人们 失去了对精神生活的兴趣。对话中严肃地批评了王朔 作品的游戏性和媚俗倾向,对张艺谋的影片《大红灯 笼高高挂》中展示中国文化中的丑陋也深表不满,甚 至对新写实小说、新潮小说、新生代文学中放弃批判, 远离使命感和价值承担也作了抨击。该文标志着人文 精神大讨论的开始。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伤痕小说 1.兴起的原因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人们痛定思痛, 人们积极投入到对这场史无前例灾难的 批判之中。文学在这场痛苦的批判中充 当了政治的先锋。
1977年刘心在《人民文学》发表短篇小 说《班主任》。 1978年卢新华在《文汇报》发表短篇小 说《伤痕》。 1978年《文艺报》在北京召开座谈会, 讨论《班主任》和《伤痕》,“伤痕小 说”开始流行。
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 此前的文艺思潮,基本上是对文革文艺 观念格局的破坏和向十七年现实主义文 艺观念的回归,文艺走在时代思想解放 的前列,担负了哲学、社会学、政治学 等其他人文学科的许多职责,在产生了 一次次轰动效应的同时,也暴露出文学 自身如何尽快获得自身品格等方面的焦 虑与困惑。而在本时期里,文学思潮正 着眼于新格局的建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汉与《关汉卿》
《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北京)人,古代伟大 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主要的杂剧有《窦娥冤》 《救风尘》《单刀会》。 采用了“戏中戏”的结构和话剧加唱的形式。《关 汉卿》剧作中穿插着《窦娥冤》的写作、演出、遭遇。
遗憾的是将关汉卿过于政治化和革命化,戏剧呈现 出浓烈的观念色彩,对关汉卿作为“风流才子”和 “杂剧班头”的表现不够。
剧本的基本情节完全是虚构的。与关汉卿有关的史料遗留下来的非常 少,这为田汉的编剧留下了较大的虚构空间。事实上,由于和主人公 的身份、性格的相似(如都是颇负盛誉的剧坛领袖、与艺人都有许多 的交往),田汉自觉不自觉地按照左翼文人的自我想象来虚构关汉卿 的故事。田汉为关汉卿的写作虚构了一个动机: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了 一个类似《窦娥怨》那样的故事,所以要以戏剧为武器,为民申冤, 揭露与反抗统治者;他也为关汉卿的写作活动提供了一个虚构的结果: 剧本触怒了统治者,因而编剧者与演员都下狱;可是剧本唤起了民众, 壮士王著在剧本“为万民除害”的呼声的鼓舞下,刺杀了黑暗势力的 代表人物——权臣阿合马。在这种虚构中,写作成了鼓舞人民、打击 敌人的有力武器,不难看出左翼知识分子的文艺思想以及据之的自我 定位是这一虚构情节的核心动力,所以,《关汉卿》的基本情节很容 易让人联想到田汉以及其他共产党领导下左翼文艺家在1949年以前的 活动。
(二)老舍话剧特征(以《茶馆》为例)
1、“人物第一” 戏剧描绘了三个时代反映三个社会;选择茶 馆这个窗口来透视整个中国半个世纪的社会面貌; 三个时代的反映是通过种种人物的命运变 迁来展现的,例如:三个贯串戏剧的人物。王、 常、秦。 真正打动人的是人生本身而不是世事变迁。
2、“开口就响” 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使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人物。 • 比如王利发、秦仲义。 • 马五爷,只说了三句话,性格顿现。 • “闻其声,知其人”
第六章 十七年的戏剧
第一节
戏剧概述
当代戏剧发展历史的三个时期
• 第一个发展时期 1949-1957
• 第二个历史时期 1958-1976 • 新的历史时期 1977——
一、戏曲改革
(一).当代戏曲改革的过程
1949-1957年间,戏曲改革主要历史任 务是进行戏曲的推陈出新; 1958-1966年间,戏曲改革的历史使命 是京剧现代戏的革命; 进入新时期,戏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 征则是戏曲的“戏曲化”和“现代化”。
二、当代话剧的变革
当代话剧的文艺方针 继承了现代话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受到三个方 面的不良影响,有不少作品呈现概念化、公式化。
(一)第四种剧本创作
概念:
1956年出现了当代话剧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涌现 出岳野《同甘共苦》、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海 默《洞箫横吹》等较有影响的话剧。这些剧本一方面 突破 “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 的爱情、道德和复杂内心世界;另一方面突破只准歌 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 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被称为“第四种剧本”。“第四 种剧本”是相对于三种主流剧本(表现先进和保守斗 争的工厂剧本;入社和不入社斗争的农村剧本;我军 和敌军斗争的部队剧本。)而言的。
• 1、中国茶馆是极具中国特色和地Biblioteka Baidu特色的。
• 2、旧中国的茶馆是各色人等的聚居地。
• 3、能够反映各阶层各派力量的矛盾和冲突。
• 4、大“中国”的小“窗口”
第三节《关汉卿》
田汉 (1898-1968) ,湖南长沙人,著名戏剧家。 1916 年随舅父留学日本,后参加少年中国学会。 现代时期的作品有话剧《咖啡店的一夜》《获 虎之夜》《苏州夜话》《名优之死》《顾正红 之死》《回春之曲》等。与聂耳、冼星海合作 创作了大量歌曲,其中《义勇军进行曲》成为 新中国的国歌。与夏衍、阳翰笙等参加艺华影 片公司,编写拍摄了许多电影。 解放后创作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 《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等,整理了戏曲《白蛇 传》《谢瑶环》等,在历史剧的创作和改编方 面达到了新的高度。“文革”中惨遭残害,病 死狱中。
二、 老舍的话剧特色
(一)老舍话剧的代表作《茶馆》的曲折命运
《茶馆》是当代话剧的经典作品。创作于1957年,几 经曲折,直到 1979 年,人们才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 1980 年,《茶馆》应邀到西欧演出,被西欧戏剧界人士誉为 “远东戏剧的奇迹”,西德曼海姆民族剧院为《茶馆》的 演出升起了五星红旗; 1983 年,《茶馆》在美国演出,被 美国人誉为中国的《推销员之死》(美国剧作家阿瑟·密 勒的名作),轰动了美国。
•
另有《第二个春天》、 《远方青年》、《南海长 城》、《丰收之后》、《东进序曲》、《雷锋》等优 秀话剧。
第二节 《茶馆》
一、老舍生平
• 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 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 在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 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第一部作品是长 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 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 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 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 《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 篇巨著《四世同堂》。新社会的新气象使他极为振奋,不久就发表以艺人生 活为题材的剧作《方珍珠》。1951年初创作的话剧《龙须沟》上演,获得巨 大成功。剧本通过大杂院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写出了历尽沧桑的北京和备 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是献给新中国的一曲颂歌。 《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继《骆驼祥子》之后, 再次为老舍赢得国际声誉。 建国后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 和全国政协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侮辱投湖自尽。
(三)1962-1963:社会主义教育 剧
• 1962年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教育剧” 的繁盛。宣传和强化阶级斗争理论,进 行革命传统教育。 • 有三类:一是不顾生活真实,一味图解 阶级斗争理论。如《夺印》。二是有一 定生活基础,但是错误思潮影响,陷入 “左”倾错误路线。如《千万不要忘 记》。三是严格从生活出发,按照艺术 规律创作。如下面的剧作。
第四种剧本的代表作
• 《同甘共苦》(岳野1926--)
–1957年1月由中央实验话剧院首演,孙维世导演。
• 《洞箫横吹》(海默1923--1968)
–1957年3月由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吴坚、杨勤导演。 该剧批判了合作化中的虚假典型
• 《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1925--)
–1957年4月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演,黄佐临导演。 –揭露了以权谋私、打击报复的党内生活中的不良习气。
• 《还乡记》(赵寻)
(二)1958-1962:历史剧
1958 - 1962 年间,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的高 潮。如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 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老舍 的《神拳》,朱祖贻的《甲午海战》、 曹禺的《胆剑篇》等。
其主要内容: 一是为历史人物翻案; 二是以发掘历史精神鼓舞今人; 三是总结历史经验以警后人; 四是歌颂历史人物。
《霓虹灯下的哨兵》(沈西蒙、漠雁、吕兴臣)
• 《年轻的一代》(陈耘)
– 1962年由前线话剧团首演,漠雁导演。根据上海“南京路上 的好八连”的事迹创作。在灯红酒绿的都市环境中,革命战 士思想发生波动:有人嫌自己太“土”,偷偷扔掉了布袜子; 有人喜新厌旧,看不上农村的妻子;还有人擅自离哨陪女朋 友逛街。剧作提出了在和平年代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如何继续保持良好的作风和光荣传统的问题。 – 1963年由上海戏剧学院教师艺术团首演,罗森、陈耘导演。 青年萧继业身体有伤仍不畏艰苦,扎根边疆;而烈士子弟林 育生却贪图安逸,装病回到上海,后来改正错误。
• 关汉卿不是一个现实的人物,而是一个象 征型的人物。他象征的是知识分子的理想 人格,所以在行动中是毫不犹豫的,在心 理上也是毫不动摇的。他是单向的,扁平 的。这些情节事实上也暗示了一种极端的 处境,即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知识分子 要么坚持自己的使命、理想与人格,要么 就只能陷于堕落的境地,舍此别无选择。 剧本中关汉卿作为一个英雄形象毫不犹豫 地选择了前者 。
3、“多人多事”--人像展览法
艺术结构纵横交错、虚实结合,每一幕穿插一个 特别的事件。人像展览法来结构戏剧。主要人物王利发、 常四爷、秦仲义从壮年到老年,贯穿始终;次要人物二 德子、唐铁嘴、刘麻子、宋恩子、吴祥子则父子相承; 其它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三)《茶馆》的典型环境的选取
• 选择北京普通的一个大茶馆-裕泰,却是剧作家独具匠心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