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育的三个大背景
德育创新案例
![德育创新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c178a0e0740be1e650e9a26.png)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德育创新案例夏向娟(一)产生背景:近年来,随着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员子女的数量逐年攀升,他们的云涌而入,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教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我校“外籍孩子”的比例已超过百分之四十,由于居住环境、文化意识、经济条件以及家庭中诸多的特殊性与不均衡性,使得这部分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同学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
学校在转化学生思想,规范养成教育及落实文明礼仪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学年内,结合课题研究,我们养成教育的着重点在于贫困生、学困生的扶助与转化工作。
(二)案例内容:这是校园内真实而常见的一幕:学生午餐后,听见几位学生在向班主任老师汇报:“小A今天语文课上又不认真了,他写字的速度实在太慢,课堂作业没来得及完成”。
再看班主任老师,并没有当面批评这位男生,而是微笑着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俯身在他耳边轻轻地说了一句话,只见该同学慢慢地点了点头,师生之间的默契可见一斑。
小A同学是一个几乎令所有老师都摇头的孩子,就连家长都曾经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但我们的班主任和主要任课教师却时刻关注着他,每天都在为他创造机会,采取旁敲侧击,鼓励为主的方式默默地关爱着他,班级同学也自愿成立帮困小组,陪伴他一起进步。
(三)具体做法:这样的“外籍孩子”在我们每个班级中都有,被老师们称为“学困生”,他们是每个老师最关注、倾注心血最多的学生,也是最令班主任老师头疼的学生。
另外,学校还有小部分的贫困生,有的甚至是“双困生”。
如何走近这些特殊的孩子,给予他们最真诚的帮助和最有效的指导是让他们摆脱困境的最佳途径。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家访,了解“外籍孩子”和学困生的现状,分析其学习困难的原因,确定研究对象,研究教育教学对策,采取相应措施,加强转化工作的力度。
在各年级段都开展了帮困活动,参与面广,活动开展正常、有序,中、高年级段的效果尤其明显。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落实:1、树立学习信心。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德育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德育](https://img.taocdn.com/s3/m/431bd7a284868762caaed588.png)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德育“课改是一个系统工程,牵动着学校的每一根神经,德育工作是前提,是保障,是动力。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除了要让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外,更要让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前沿阵地。
为了深化新课改,学校要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
在营造文化氛围、构建育人平台、推进自主管理等方面笔者在学校进行大胆尝试和积极的探索,已经初步体验到德育环境中课改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一、打造班级文化,营造育人氛围用班旗、班歌引领师生为校旗添彩,为班旗增辉。
学校创设校旗、校歌、校徽,班级设计班旗、班歌、班级形象牌。
学校每周开展以班为单位的班风竞赛活动。
即把每周各班学生的纪律、出勤、清洁、活动、行进秩序、住校生管理、安全管理、学习风气、上交材料、班主任自身工作等进行考核量化,每天检查、评估,每天公示、反馈,当周小结,以此考核数据来评定文明班集体。
出旗、升国旗、升校旗、升班风竞赛第一名的班旗、展示其他八个文明班的班旗、国旗下讲话等环节,长达20多分钟的升旗仪式已经被打造成校园一道流动的风景线,班风竞赛第一名的班旗与国旗、校旗一起在校园上空迎风飘扬,另外八个文明班的班旗在旗台两侧随风飘舞,它激励着本周获胜的班级再接再厉,再造辉煌,鞭策其他各班不断努力,力争获奖。
用班级形象牌、文明班级获奖公示,助推班级争优创先。
学校每周二下午第二节课,定时、定点、定形式召开班主任例会,布置、总结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班主任培训和管理经验交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引领班级参与班风竞赛。
学校用班主任肖像、班集体照、班级任课教师简介、班级目标、班级誓词制作成班级形象牌。
在校园内的显眼处,制作荣誉台,用以展示每周的升旗班和另外8个文明班级的班级形象牌、展示以学期为单位的文明班级获奖统计表,每周一在表内为新评选的文明班级张贴小锦旗,表中显示各班获得文明班级的次数,有力促进和激励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德育教育学校领导讲话稿
![德育教育学校领导讲话稿](https://img.taocdn.com/s3/m/fece6635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72.png)
德育教育学校领导讲话稿8篇德育教育学校领导讲话稿篇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同学们,学校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我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地方。
学校就是要培养同学们高尚的道德品质,为我们走上社会打好基础。
因为一个没有高尚品德的人,是不能被社会所承认的。
记得意大利但丁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
”我们今天不去讨论道德和知识谁更重要,但我相信我们的祖国、民族、学校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识者。
做一个有道德高尚的人最需要毅力的,道德高尚的人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
我们想要成为一名道德高尚的学生,必须从根本的小事做起。
比如说,在家里我们给劳累了一天的爸爸和妈妈端上一杯热茶,在学校里我们弯腰捡起一片废纸屑,向辛勤工作的老师们问声好,说文明的话,做文明的事等。
但是,在校园里也发现个别同学们所做的不文明之事,不讲道德的事。
如:在校园里乱扔垃圾,践踏花草树木;在班上踩踏课桌椅,损坏学校公物;上下楼梯相互推挤;扰乱寝室就寝纪律;在食堂吃饭时乱丢剩饭在饭桌上;有的同学遇见长辈、老师、领导不会打招呼;有的还吵架、打架等等,同学们,这是不道德之事, 这是不文明的行为。
同学们,我们要从热爱家庭、热爱学校做起,从讲文明、讲道德做起,从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做起,从平凡小事、点滴细节上培养高尚情操和浓厚爱家、爱校热情做起!加倍努力学习,不断增长本领,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自己、为家庭、为学校、为民族、为国家增添光彩。
同学们,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我们的祖国和人民。
我们知道我们是雷山民族中学的学生,我们的心中有一股为祖国富强、为学校发展而加倍努力的激情,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我为你自豪!德育教育学校领导讲话稿篇2大家好。
今天非常荣幸能在这样的场合发言,也非常害怕在这样的场合发言。
关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的构建与思考
![关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的构建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a30dcc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4.png)
关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的构建与思考【摘要】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差异、教师角色的转变等。
为构建有效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包括开展跨文化交流、推动文化融合等措施。
教师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相应角色的转变,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向引导式教育过渡。
文化融合的实践在德育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发展。
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展望未来,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通过不懈努力,我们可以构建更加包容和多元的学校文化,培养出更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新一代人才。
【关键词】多元文化、学校德育教育、构建、挑战、策略、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文化融合、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多元文化已成为社会现实。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同一个校园中学习生活,如何通过德育教育促进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共同建构,成为学校教育亟需思考的问题。
随着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的挑战不断凸显,教育者们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探寻更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的教育策略。
只有在不同文化间相互尊重、包容的基础上,学校德育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1.2 问题提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
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带来了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认知模式,这给德育教育的实施带来了难度。
如何在尊重多元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学校德育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需求。
如何构建一个融合多元文化的德育教育体系,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包容性,都是当前亟需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关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的构建与思考
![关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的构建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0f56b8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6.png)
关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的构建与思考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多元文化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学校德育教育的构建应当充分考虑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构建的策略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相互交流和融合的机会越来越多,学校德育教育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
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良好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胸怀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有助于他们未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和工作。
其次,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教育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学校应该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资源,包括文化活动、文化节日、文化交流等,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
其次,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包容心。
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有跨文化教育能力的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此外,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文化背景学生之间存在着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差异,学校需要寻求一种平衡点来促进他们之间的和谐相处。
其次,学校在传授道德知识和价值观时应当考虑到不同文化的特点,避免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导致误解和冲突。
最后,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行为规范,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跨文化意识,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总之,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教育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通过提供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其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希望学校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德育教育中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胸怀的新时代公民。
德育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渗透
![德育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渗透](https://img.taocdn.com/s3/m/4d0c2224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4f.png)
一、品德教育的提出与背景。
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的发展迅速,就向现代化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结合实际情况,我认为如今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的挑战是:要求教育能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
人才成长与成功,受到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内在因素是:“德、识、才、学、体”,其中德居首位。
那么在幼儿教育中的德育渗透,就可以解释为:根据幼儿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把《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关于德育的培养目标,以和风细雨的方式,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处理好“主导”与“主体”、教育与发展、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传授知识发展能力与情感、行为培养等关系的基础上,将显性渗透和隐性影响相互结合,有目的的在幼儿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施加教育影响,逐渐转化为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真正达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品德教育的实施过程。
在幼儿园正常的一日生活中,我尝试着开展幼儿品德教育,尝试着在一日生活中都渗透德育教育,并附诸实践中。
1、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而琐碎的,但却日复一日地反复出现,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只有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培养,这是对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可不是一般采用随机渗透的形式,这种渗透是无时不有,无所不在的。
象饲养的小兔病了,宁宁的小狗没食物吃、饿了;某幼儿把另一幼儿的水撞翻了等等,做为老师的我就紧紧抓住这些渗透的机会,随时了解和掌握幼儿行为品质问题和外界因素的各种动态,不失时机地开展随机教育,促使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逐步形成。
2.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优良的品德行为。
我们设计、组织的活动,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小学德育教育叙事(5篇)
![小学德育教育叙事(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f663f08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31.png)
小学德育教育叙事(5篇)第一篇:小学德育教育叙事一、案例背景:我作为一名教师,因为一直以来对孩子们的行为习惯要求比较严格,所以大多数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他们性格各异,活泼好动。
特别是在上课时,总是特别高兴。
大部分同学意识到纪律的重要,并端端正正地坐好,安安静静地听课。
二、案例过程:有一次,上课时我来到教室门口,就看到一同学正拿着一张奖状在炫耀,发现我马上坐下安静了,我没有理他走了。
下课了,他还不出去玩,直到教室里没有学生了,他说:“老师,我要号召几个学生把卫生负责下来,同学们都挺积极的。
”说完就像一只欢快的小鸟一样在我身边转。
其实,虽然他们初中了,但还是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接着我让他想想又哪里做得不当,是不是应该上课时说这件事,你想到了会有什么影响吗?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因为他经常在别的课上违反纪律。
经常批评效果也不是很好。
正好借助这个机会,我说,这样吧,你能一周不在课上说话,我就同意你的建议,并由你来负责。
三、案例反思:结果效果非常好,他说话的毛病渐渐改了。
为什么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呢?批评和鼓励并行,并要抓住契机及时引导。
因为平时我发现他也很爱劳动,还愿意帮助别人。
我就及时对症下药,利用它感兴趣的事务,改掉毛病。
孩子体会到认真听教的好处,也是对老师的尊重,都长大了,应该做个懂事的孩子了。
看到孩子的进步,我想只要把孩子的教育时刻记在心上,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不是很难但要用心。
科任教师如何协助班主任使班级工作突破现状?如何使各种教育资源得到和谐有效地利用来达到师生互利的效果?我想这正是我们今后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善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光爱是不够的,还要用心发现,不断思考创新。
第二篇:小学德育教育叙事小学德育教育叙事小学德育教育叙事一、案例背景:我作为一名教师,因为一直以来对孩子们的行为习惯要求比较严格,所以大多数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他们性格各异,活泼好动。
立德树人背景下幼儿园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立德树人背景下幼儿园德育渗透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264aed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44.png)
立德树人背景下幼儿园德育渗透策略研究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推进,幼儿园的德育教育也日渐受到重视。
幼儿园是孩子最早接触社会的场所,是孩子德育教育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在幼儿园中开展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但如何在幼儿园中实施德育教育,如何将德育渗透到幼儿园的各个方面,是当前德育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幼儿园德育渗透的策略,以期为幼儿园德育教育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建立德育导向的教育目标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幼儿园教育中,德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建立德育导向的教育目标非常重要。
德育目标需要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相一致,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将德育渗透到幼儿园的各个方面。
通过制定德育目标,可以引导教师和家长关注幼儿的德育教育,将德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创设德育环境德育环境是指创设有利于幼儿品德、心理、行为发展的教育环境。
幼儿园应该优化环境建设,将德育渗透到幼儿园的各个角落。
比如,可以在幼儿园的墙壁上设置德育宣传标语,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班级教室中布置一些美术作品,鼓励幼儿通过画画、手工等方式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在操场、游戏区等场所设置安全提示牌或安全警示标志等,提醒幼儿遵守公共秩序,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力等等。
三、利用课程设计完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必须将德育教育与各门课程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渗透到日常生活和教学实践中。
幼儿园可以通过编制精心的教案,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德育教育。
比如,在语言、数学等科目中,可以通过编制情境游戏或者绘本故事等方式,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课堂中,引导幼儿明辨是非、尊重他人等;在音、美、体育等课程中,可以通过唱歌、跳舞等方式,使幼儿感到快乐与成就,激发他们的自信和自豪感,并强化其道德意识和品德信念。
“三新”背景下高中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三新”背景下高中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83c19c4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1c.png)
“三新”背景下高中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摘要:在“三新(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的德育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变化,以全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引导学生、培育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筑牢根基。
作为学生管理的主体,学校领导班组要在德育过程中切实履职担当,肩负起筑牢学生信仰之基的使命,把稳思想之舵,让青春之花在无限奋斗中绚丽开放。
关键词:高中教育;高中德育;新时代当前普通高中处在“三新”背景下,而且有语文、政治、历史三个科目的教材由教育部统一编写,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现今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在思想和言行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这些改变使得高中德育工作面临了新的挑战。
从实际的德育教育情况来看,存在实效性缺失的现象,使得空洞的理论教育难以指导实践行为。
因此,深入分析高中德育教育实效性缺失的原因,并制定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中德育工作现状及成因(一)忽视生生差异,无法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高中生在过往的成长经历影响下已经形成了各异的性格,如果以统一的德育活动启发学生,并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内化德育认知。
笔者通过观察高中班主任的德育指导行为可以发现,部分班主任并没有客观地分析德育现状,没有充分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跟着教师的思路及教育进度自主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进而直接影响高中德育效果,使德育流于形式。
因此,为了提高高中德育工作效率,学校领导班组要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个体发展为主”的原则。
(二)缺少长期监督机制,未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及时接受德育指导,学校方经常会组织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国旗下讲话等。
这种主题活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对学生产生深度刺激,让学生反思自己的现有状态,思考并审视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必要性,初步改善学生的德育认知观念。
然而活动结束后,高中班主任很少会监督并引导学生践行德育行为规范。
这就浪费了德育资源,无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26fed82aa5e9856a561260cb.png)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20年,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改革发展的20年。
本文试从分析德育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角度,以德育科学化和规范化问题为中心,追溯德育改革的轨迹,探索德育改革的主要线索和实践走向,以求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中小学德育发展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总体上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6年。
这是一个拨乱反正,强调又红又专的时期,主要解决的是德育正位问题。
这一阶段,在刹住十年教育动乱、恢复和建立良好教育秩序、狠抓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强调了学校德育,既要重视德育的政治性,又要重视政治思想工作落实到业务工作之中,做到又红又专;重申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加强了学校德育的宏观管理。
这一时期最重大的教育事件是恢复高考,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化推荐升学制度,学校德育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开始从泛化的政治束缚中解脱出来。
但是,这一阶段仍普遍存在着德育方式单纯灌输、德育内容成人化等问题。
2.第二阶段:1986年到1992年。
这是一个建立制度、探索规范的时期。
这一时期国内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学校德育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严重冲击:一方面,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摇动了学校德育的管理、削弱了德育队伍的力量;另一方面,西方侵入的资产阶级的自由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摇撼着我国传统的信念和价值观。
社会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在教育界的直接反映就是抓智育硬、抓德育软。
宏观和微观背景条件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学校德育工作出现了“不到位”的问题。
“老办法不行,新办法不会”,“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重智轻德、应试教育等问题日益严重,形成了学校教育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倾向,德育工作成为学校工作的薄弱环节。
不少学校处于矛盾彷徨之中,建立制度,制定规范,保证德育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大量德育序列化实验开展起来。
“三全育人”背景下中职学校“123”德育管理模式
![“三全育人”背景下中职学校“123”德育管理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4e74d3c4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d1.png)
053五育并举┆学生发展“三全育人”背景下中职学校“123”德育管理模式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四中等职业学校 李 宏摘 要:教育部最新颁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重点强调:全力构建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引导职业学校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
为落实上级文件要求,我校全力打造“一条主线,双轮驱动,三全育人”的“123”德育管理模式,以立德树人为主干线,孝法德育为双轮驱动,确保实现“三全育人”总目标。
关键词:“三全育人”;孝法德育;立德树人;“123”德育管理模式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21)02-0053-02 DOI:10.12240/j.issn.2095-9214.2021.02.025一、“123”德育管理模式的实施背景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要“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识培育”。
到2022年,在全国范围内培育遴选百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校,“发挥对区域内学校和校企合作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二十五史中第一个出现的萧山人是夏方,以孝友载入《晋书》。
“大矣哉,孝之为德也!”古代朝廷倡导守孝,许多孝子因守孝扬名。
晋朝时期孝悌人物众多,“孝悌名流,尤为继踵”,而夏方“体至性以驰芬”。
夏方是西晋时期的孝子,在萧山影响很大。
萧山曾经有一个乡,叫“夏方乡”,北宋时设置,以纪念夏方的孝行,倡导孝行天下的风气。
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学校贯彻立德树人主干线,实现“三全育人”总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123”德育管理模式的主体框架以“一条主线,双轮驱动,三全育人”为架构,打造“123”特色德育管理模式。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实践与探索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实践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ecbc08fb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f6.png)
收稿日期:2020-9-7作者简介:崔玉婷(1979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㊂三全育人 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实践与探索崔玉婷(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南通㊀226000)㊀㊀[摘㊀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为高校根本任务, 三全育人 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出更高的要求㊂通过对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调查,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在 三全育人 理念下高校德育工作从以下几点开展:加强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人人都是主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力争全方位育人;活动多样而有特色,贯穿进校至实习毕业全过程㊂由制度育人㊁环境育人发展到实践教育,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㊂[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德育工作;实践;探索[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11X (2021)05-0062-03doi :10.3969/j.issn.2096-711X.2021.05.028[本刊网址]http :// ㊀㊀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㊁建设教育强国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㊂ 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㊁文化知识教育㊁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㊁科研育人㊁实践育人㊁管理育人㊁服务育人㊁文化育人㊁组织育人长效机制㊂ 三全育人 即全员育人㊁全程育人㊁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㊂一㊁ 三全育人 的时代意蕴和内涵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全育人 ,即全员育人㊁全程育人㊁全方位育人㊂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出更高的要求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任务,所谓 全员 ,指的是育人的主体, 学校+家庭+社会 正是全员所指,学校全员包括学校领导,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家庭全员包括所有家庭成员;社会全员包括学生能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的所有社会成员㊂在全员的范围里每一位成员都发挥着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教育范围交叉成网,又各有分工㊂ 全过程 指的是育人的时间段,从大学生进校到毕业的整个过程,每一个阶段都要有针对性的教育,不能只重视开头和结尾㊂ 全方位 指的是育人的范围,新时代大学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更需要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理,丰富的实践,创新的思维等,所以教育要全方位,在新时代背景下,大数据影响下,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㊂二㊁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要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㊂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㊂ 可见育人先育德,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德育工作,高校育人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围绕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办学宗旨,开展各项工作㊂在大数据时代浪潮中,网络将无形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更需要正确的思想引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㊂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贯穿思政教育全过程㊂三㊁高校德育工作现状分析(一)以思政课为平台,普及德育在高校思政课是必不可少的,有马克思主义原理㊁毛泽东思想㊁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㊁形势与政策㊂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借助思政理论知识引领学生思想,在教学中主要以传授形式教学,偏向于理论,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在考核方面以考试为主,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德育在实践中的情况㊂思政教师因课务较多没有饱满的精力投入教学,教学形式单一,缺少新颖的教学方法,再加上枯燥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普遍性而忽略了个体差异性㊂(二)以班主任为主导,开展德育在大学生进校时以班级为单位,配备班主任一名,这位班主任就是学生的在校家长,伴随学生在校成长㊂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 ,班主任会依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同时会制定班级德育实践评分细则,德育实践评分细则包含学生学习㊁遵守校规校纪㊁班委团队建设㊁公寓管理㊁教室卫生㊁板报评比㊁征文投稿㊁文体活动参与㊁获奖情况等,并给出量化的评分,以此来促进培养学生的德育㊂在学校的奖惩与学生的德育分值直接关联,大部分同学很重视,但也有学生不能主动参与,认真对待,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严格监督管理加以引导㊂比如,每位学生的德育基础分为60分,上课迟到,体现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一次扣德育分0.5分,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㊂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体现学生热爱集体,具有团队意识,一次加德育分0.5分,以表示表扬鼓励㊂一学期积累下来的分数就是学生的德育实践总分㊂同班级的德育评分细则一致,不同班级的不一致,学校以这个德育实践分为准衡量学生的 德 ,为达到统一分数标准,所有班级的德育分以百分制为准,并将此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参考依据㊂(三)以学工部门为主线,促进德育学生在校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展26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第34卷第5期㊀总第291期现自我风采,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和思想认知㊂学校学工处㊁校团委㊁校学生会㊁二级院校学生会㊁各班级,联动一条主线,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㊂21世纪是大数据时代,智慧校园已在高校中 生根发芽 ,依托智慧校园加强德育的开展㊂在智慧校园里网络无处不在,在学生入校时收集学生信息,包括姓名㊁性别㊁照片㊁民族㊁籍贯㊁信仰㊁个人爱好特长,家庭成员,联系电话㊁QQ㊁微信号等,一起录入学工系统,学工系统与校园一卡通同步使用,一卡通主要用在进出宿舍㊁校园内消费㊁借阅图书㊂学生工作管理方面上创建各种QQ群,微信群㊂目前在智慧校园环境下开展的工作主要集中信息的收集,便于工作之需,而对一些隐藏的信息没有深度的挖掘㊂四㊁高校德育工作存在问题(一)参与传授者较少,偏向于思政教师㊁班主任和辅导员孔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㊂ 蔡元培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㊂ 可见从古到今 德 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㊂在当今人才济济的社会中,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所以培养人才不能只重才能,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德才兼备,立德树人是学校育人的主要任务,学校理当重视,作为老师责无旁贷㊂德育应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中,校园里每一个场所里㊂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德育工作主要靠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来开展就可以了,专业教师只负责教好专业就可以㊂思政教师㊁辅导员和班主任只是教师中的一部分,担当德育重任,力量不足,要想把德育工作开展的好,各专业教师㊁各管理部门人员必须全员参与㊂(二)思政课课时少,形式单一,内容局限㊁枯燥学校在思政课程安排上,安排课时甚少,无法满足传授内容之多的需求,导致教学内容删减,进度快,教学质量下降等不可避免的现象㊂在传授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在思政课上主要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而实践活动较少,学生要将理论知识用在实践中,才是真正地学到了,所以实践课应根据理论章节内容来设计㊂在上课形式上重传递㊁轻思考㊁重形式㊁轻效果,例如辩论㊁讨论㊁案例分析㊁研讨会㊁报告会,更要落实效果,走出课堂参加公益活动,在实践中验证㊂(三)线上线下联动较少,未能深入挖掘隐藏功能大数据的背景下智慧校园已经呈现,对于一些基本数据的运用,学校没有挖掘深层信息㊂比如一校园卡的使用情况就能体现出很多隐藏信息,消费记录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消费水平,从而体现在出家庭经济情况,进出宿舍记录,可以反映出学生遵守校规校纪㊁诚信的情况,借阅书籍的记录可以反映学生的态度和方向㊂再比如QQ群㊁微信群的使用,不能只传递简单的通知而已,应该扩大它的使用功能,可推送教育理念,先进事迹等,用事例征服学生㊂五㊁ 三全育人 理念下高校德育工作探索(一)加强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人人都是主角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地指出: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㊂立德树人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㊂高校职业教育办学应确立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㊂校训 明德励志,知行合一 ,正体现 德 的重要性㊂学校领导齐抓共管制定合理的育人方案㊂首先,从全体教职工在思想上重视㊂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学习‘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每位教职员工学习十九大会议精神,强化 立德树人 的重要性,时代性,思想性和高尚性㊂立德树人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是学校发展的基本任务㊂其次,用行动见证㊂人才培养坚持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㊂学校建立层级化的育人工作机制,根据部门工作特征制定特色的德育倾向,详细的安排,全面覆盖,将德育融入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㊂无论是教师还是行政管理人员,在学校里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加强个人修养,言传身教,有着相当重要的榜样作用,一句问候,一个微笑,都可以传递着你的尊重和关爱,以点带面,将德育渗透在到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中㊂最后,落实考核㊂考核主要以督查反馈为主要依据,对德育开展好的部门或个人可以作为评优参考依据,对于存在问题的应该批评指正㊂(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力争全方位育人1.思政课教研室㊁班级㊁二级学院㊁学工处㊁校团委㊁教务处共同联动开展活动㊂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交叉,布局成网状,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中,在制度育人的基础上,开展实践育人㊂学校应扩大专业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安排围绕思政理论㊁人文修养㊁职业发展㊁就创业指导㊁身心健康等多模块开设课程,实践课的考核可以借助学工活动的平台开展,从学生出勤,活动纪律,活动效果等方面制定考核评分办法,由负责组织活动的教师现场考核㊂学校主动发挥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纽带作用,主动与社会接轨,搭建学生活动平台㊂活动覆盖学生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让学生能根据个人素质提高的需求有选择有目标的参与,让德育在学生内心里生根发芽,由被动参与到主动行动,由个人行动带动整体行动,达到德育的实效㊂2.校园环境布置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也比较大㊂教学区㊁宿舍区㊁餐饮区㊁图书馆㊁活动场所㊁运动场所都是学生经常聚集的地方,静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随处可见,可以张贴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标语等,为了从不同角度扩大宣传,宣传标语要有更新,不能长期不变㊂3.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㊂要求入校的年轻教师担任班主任,壮大班主任队伍,上岗之前进行 青蓝工程 帮扶结对,由有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师傅,进行业务指导㊂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水平,在学校选聘初期就要定好标准,严格把关㊂对已经进校的辅导员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二级院校根据工作开展的需求,分条块安排,但是分工不分家,比如,心理健康,学团保险,医疗保险,奖惩,助学,公寓管理,学校提供相应的培训交流机会,将德育工作渗透在日常管理工作中㊂4.线上线下联动开展德育㊂大数据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走在时代的前沿, 三观 受着网络的冲击,高校应积极主动引导,教育学生如何正确筛选网络信息,借助微信㊁QQ㊁微博等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㊂在任何工作开展的过程网络的使用必不可少,活动前用于宣传动员,活动中用于互动交流,活动后用于整理归纳㊂对智慧校园系统中产生的数据深入挖掘,并研究分析,形成课题,得出研究成果,促进学校思想教育的发展㊂(三)活动多样而有特色,贯穿进校至实习毕业全过程德育工作应贯穿学生贯穿进校至实习毕业全过程㊂在学生进校时以制度育人为主,全方面开展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计划,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制定职业规划㊂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手册“,对每一章节细致讲解分析,在生活方面以安全教育为主线,在学习方面以自主学习为主线,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怎样能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㊂向学生讲解学校发展,进行专业介绍,召开心理健康㊁职业规划等专题讲座,让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㊂在毕业实习之前的主要以实践育人为主,全方面锻炼学生的德㊁智㊁体㊁美㊁劳㊂对专业展开深入的学习,将理论融入到实践中,每个假期学校组织实践活动,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比如,学 雷锋㊁莫文隋 精神,红十字会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义务献血,捐助活动,结对帮36第34卷第5期㊀总第291期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Vol.34.No.5(Gen.No.291) 2021年3月(上)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 Mar.(first half)2021扶小学生活动,支教活动等,对每次活动都有记录㊁有考核㊁有评比㊁有总结㊂实习阶段主要以就业创业为主,关注学生因身份转变产生的心理变化,并及时引导帮扶㊂临近实习,学校召开预就业动员大会,进行积极引导,组织毕业设计比赛㊁预就业培训,提供就业渠道,召开大型的招聘会,向学生推送招聘信息,邀请校友进行是分享就创业成功事迹等等,教育学生吃苦耐劳㊁诚实守信㊁爱岗敬业㊁乐于奉献㊁敢于创新的工作精神㊂六㊁结语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 三全育人 为高校开展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由制度育人,环境育人,发展到实践教育,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㊂参考文献:[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2-28(1). [3]刘瑞,周海亮.以立德树人为根基的高校 三全育人 工作机制建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3):82-84. [4]王丽,罗洪铁.试析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人才问题的重要论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25-29. [5]姜汇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的立德树人教育[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1):81-85.[6]杨兆山,时益之.素质教育的政策演变与理论探索[J].教育研究,2018,39(12):18-29,80.[7]王小莹.牢记立德树人初心㊀践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使命 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体会[J].马克思主义学刊,2018,6(1):29-34.[8]郭福仙.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CUI Yu-ting(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Business,Nantong Jiangsu226000,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fully implement the Party s educational policy,it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people with morality.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mbin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it is proposed that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under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importance of moral education for everyone is the protagonist;integrating resources,forming synergy and striving for all-round education;holding various and distinctive activities that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from entering the school till internship and graduation.It has really achieved the purpose of educating people from institutional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o practical education,and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training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Key words:Three Complete Education;higher colleges;moral education;practice;exploration(责任编辑:章樊)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上接第59页)参考文献:[1]国防部.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leaders/ 2016-12/08/content_4766073.htm,2016-12-8. [2]王海霞,唐智松.教师核心素养教育胜任力研究[J].课程㊃教材㊃教法,2020(2).[3]庞君芳,朱永祥.高中生理想信念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建议[J].课程㊃教材㊃教法,2020(5).[4]黄冰. 故事中心 英语教学策略在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中的应用论证报告[J].科教文汇,2016(12).A Probe to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 in the Normal CollegesHUANG Bing,CAO Shi-yan(Guangxi College for Preschool Education,Nanning Guangxi530022,China)Abstract:Being the main force of cultivating qualified teachers,teacher training colleges have their unique characteristics when comparing with other colleges.It is a must to put emphasis on the educ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for 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qualities for being a qualified teacher.College English course is the best choice to realize the educ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Based on the constructivism,a topic-based teaching model can be founded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Topics can b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categories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materials.Stories are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topics to stimulate the students motivations on studying and to improve the teacher s quality on ideology and politics.Topic-based teaching model is proved to a useful way to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Key words:normal colleges;college English course;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topic-based teaching model(责任编辑:桂杉杉) 46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第34卷第5期㊀总第291期。
浅谈对德育工作的理解
![浅谈对德育工作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91f6bc3eb90d6c85ec3ac6f2.png)
浅谈对德育工作的理解学校德育工作,通俗地讲就是做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
依据教育理论,我们可以对学校德育工作做出如下界定:“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德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内涵广泛。
包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法制、纪律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教育。
德育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德育内容内化成青少年的自觉行动,从而来指导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完成学校教书育人的任务,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目的。
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
这种矛盾使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学校德育的实际收效与投入相比十分不协调,结果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
可以说现实中的德育工作远远达不到人们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有时甚至出现德育工作“等于零”的结果。
面对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德育工作者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甚至“一筹莫展”。
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了要求。
那么,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呢?一、确定目标要实际有效学校德育要遵循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办事,要求青少年从日常行为习惯入手开展近距离、小目标、经常化的德育教育,使社会要求、学校规范“内化”成他们自己的道德行为标准。
比如:要按时到校、要爱护公物、上课要认真听讲、要刻苦学习、要独立完成作业、着装要大方朴素等等,从一点一滴的小处做起,低起点,严要求,使学生在社会、家庭、学校三个环境中接触到每个社会人都能成为德育教育者,天天检查,人人关心,久而久之就会“润物细无声”,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
二、打“预防针”增加抗体过去的学校德育进行的都是正面教育,讲的都是社会人间的真、善、美。
总怕学生接触到反面的“假、丑、恶”现象。
其实,社会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复杂纷繁的。
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德育素养
![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德育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2e3a1b2f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0f.png)
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德育素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德育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素养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那么,究竟什么是教师德育素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该如何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呢?首先,教师德育素养包含了教师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等方面。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用自己的言行和行为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注重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坚守师德底线,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其次,教师德育素养的提升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
教师要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法规政策,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更好地指导学生成长。
此外,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善于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
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最后,教师德育素养的提升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师德育素养培训的投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资源。
社会各界要共同关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德育素养显得至关重要。
教师要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教育水平,善于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努力。
同时,全社会应该共同关注和支持教师的成长,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才。
学校德育工作三年提升行动计划方案
![学校德育工作三年提升行动计划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111b46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67.png)
学校德育工作三年提升行动计划方案一、计划背景。
咱学校就像一个大花园,学生们都是花朵,而德育就像阳光雨露,能让这些花朵茁壮成长,开得更鲜艳。
不过呢,咱现在的德育工作还有进步的空间,所以得搞个三年提升计划,让咱学校的德育水平蹭蹭往上涨。
二、目标设定。
# (一)第一年:打好基础。
1. 行为规范方面。
让至少80%的学生能自觉遵守学校的基本行为规范,像按时上课、不随地吐痰、排队整齐这些小事儿,都得做得像模像样。
减少校园内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比如在走廊里乱跑乱喊的现象要减少一半。
2. 思想道德方面。
通过主题班会等活动,让学生对基本的道德观念,像诚实、友善、尊重他人等,有更深入的理解,至少70%的学生能在日常行为中体现这些道德品质。
# (二)第二年:巩固提升。
1. 行为规范方面。
在第一年的基础上,争取让90%的学生成为行为规范的小标兵,不仅自己做得好,还能带动身边的同学。
建立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不管是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还是在校园活动中的文明礼仪,都要成为咱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 思想道德方面。
开展一些社区服务活动,让至少80%的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面对一些流行文化和网络信息时,有自己的判断,不盲目跟风。
# (三)第三年:全面开花。
1. 行为规范方面。
全校学生基本都能达到行为规范的高标准,让咱学校成为行为规范示范校。
学生的自律能力大大提高,即使没有老师监督,也能自觉遵守各项规定。
2. 思想道德方面。
培养出一批有道德领导力的学生,他们能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中发挥积极的道德引领作用。
学校的整体道德氛围浓厚,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温暖和谐的大家庭。
三、具体措施。
# (一)师资队伍建设。
1. 培训与学习。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德育培训,就像给老师们充电一样。
可以请一些德育专家来学校开讲座,讲讲最新的德育理念和方法。
每年至少安排两次这样的大型讲座。
2. 经验交流与合作。
每学期开展一次德育经验交流会,让那些在德育工作中有好点子、好做法的老师上台分享。
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学校园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
![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学校园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https://img.taocdn.com/s3/m/39f2630e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80.png)
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学校园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看得越来越重,出台了很多政策为广大人民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而这些政策都指向了一个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候学生们基本上进入了青春期,不仅在生理上有很大变化,在心理上也有发生很大变化,如果这时候初中班主任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对学生之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班主任需要利用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从学生的思想方面、道德方面、心理方面全方位的引导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
基于此,本文就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学校园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班主任;德育曾有人说过:班主任是这个世上最小的“主任”,也有人说班主任是学校里最辛苦的岗位。
这是因为一个班主任不仅要从自己的学科上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在班级管理中帮助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让整个班级都变得积极向上。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班主任就要注意先将学生的“德”立住,然后再树人,树人的基础就是立德。
因此,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就要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道德观念,促进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将学生的道德素质进行提高[1]。
一、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班级德育管理的重要意义在现代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下,需要初中班主任把立德树人这个教育理念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德育教育。
何谓立德树人,是指教育利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将学生的道德品行、学生的素质修养进行提高,使得学生在这种思想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树立正确的三观。
初中班主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第一,将德育教育内容直接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管理;第二,利用多元的课外活动,给予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活动,将学生的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第三,充分发挥榜样作用,通过言传身教的方法来影响学生。
教师要想完成立德树人这个教育根本任务,需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德育管理,重视培养学生的主观意识,使得学生可以在当前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有一个真正的思想转变。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研究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deac23c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c.png)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研究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原则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班主任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实现育人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班主任一、立德树人的内涵和重要性1. 立德树人的内涵“立德”一词,取树立德业之意,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树人”一词,取培育人才之意,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2. 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由此可见,人是教育的对象,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的首要前提便是立德。
小学生年龄小,思想认识不够深刻,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其成长、成才的关键内容,能为小学生的日后发展提供有益的道德保障。
二、德育教育的概念和意义1. 德育教育的概念德育教育就是对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品质、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习、交流和做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 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基于立德树人背景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其最终目的也是让学生得到全面的进步和发展。
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不仅要吸收课堂中的学科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各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其道德素养。
由此可见,保证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实施非常重要。
(1)有助于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学生个人所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气质、兴趣、能力、理想、价值观等方面的整合。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时,会在自身人格魅力的影响下,与学生在精神上进行平等对话,实现心灵上的沟通与碰撞,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逐渐促进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对于正处于人格成长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接受这样的德育教育,是在小学期间形成良好行为规范的保障,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于德育的三个大背景
![关于德育的三个大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58273feada38376baf1fae6b.png)
于善良的动机,无论产生什么结果,该行为都被认定 为道德的行为,所以非结果论又被称为动机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美国教育家柯尔伯格(Lawrance Kohlberg吸收了杜威、皮亚杰的研 究成果,于50年代创立。以道德认 知发展理论为基础建构的方法体系。 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关系, 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 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 道德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 的,儿童道德判断水平发展是有阶 段性的; 道德发展的本质动机在于寻求社会 接受和自我实现,有赖于个体对社 会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
价值澄清理论(学派/模式)
价值 澄清 理论
是路易斯· 拉思斯(Louis Raths)、 梅里尔· 哈明(MerrillHarmin)、 西德尼· 西蒙(Sidney Simon)等 人针对美国儿童在多元社会中必须 面对多种选择而提出的(60年代) 它试图通过一个价值观的过程来帮 助儿童减少价值观的混乱和保持价 值观的一致性。 它尽力避免观点的灌述而注重推理 的作用,让儿童在选择、行动的 过程中提高自己分析和处理各种道 德问题与社会问题的能力。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 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应该“能够承担人 类命运的共同职责中自己的一分责任”。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
新 品 格 教 育 运 动
圆桌会议报告》的形成,则是各国力图淡化个人利己主义,强化社会责任的另
道德 选择 的复 杂性
一切道德规范是否都绝对不容妥协? 当道德生活不能十全十美时,在客观环 境中,可否选择「次恶」(lesser evil)?。 只要目标崇高,是否可以不择手段?
“多元”的社会里,要想达成道德共识十分困 难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德育领导力的三重维度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德育领导力的三重维度](https://img.taocdn.com/s3/m/48185f0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f1.png)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德育领导力的三重维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新时代教师德育领导力的三重维度作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德育领导力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德育领导力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提升,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
教师德育领导力的三重维度正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角度和思路,来更好地将德育工作做好。
一、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德育领导力的第一重维度。
在新时代,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有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发展空间。
教师德育领导力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地学习和钻研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要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辨力、启发力和交往力,使学生能够在充分参与和互动的环境中,不断地认识、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教学能力,教师的德育领导力才得以真正发挥。
二、情感能力情感能力是教师德育领导力的第二重维度。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首先要具备高情商和善于表达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用自己积极的情感态度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机制,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扩展社会视野。
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情感管理能力,建立与学生良好的情感连接,使学生能够尊重师长、团结同学、积极向上,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行为规范。
只有用真诚的情感和情感管理能力去引导学生,教师的德育领导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是教师德育领导力的第三重维度。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必须具备高度的自我管理能力。
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修身,不断地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职业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观,做学生的道德楷模和学习榜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7年,美国全国学校联合会向美国教育部提出 “在公立学校塑造品格”
的计划,要在美国1.5万所学校中加强道德品质的发展。
1989年美国总统召开了历史上首次教育高峰会议,决定在全美进行教育改革。
1989年,布什总统亲自启动志愿者服务行动,第二年2月他又签署了 1993年3月,克林顿总统签署为“国家和社会真诚服务行动 (National and National Service Trust Act)”提供基金的法律,以激发各学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 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新课 程背 景下 的国 民教 育要 求
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 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这是学 科为本位的教学的最大失职。 新课程改革的一般要求
——与世界发达国家同步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特殊要求[人文化/生活化] ——“新品格教育运动”
4德育的效果
空洞注输 知而不信 言而不行
动机论与结果论
以15世纪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穆勒和 边沁为代表的结果论学说,以行为的结果作
为判断行为是否道德的依据。采取的行为,如果导致 了好的后果,无论行为的动机是什么,该行为都将被 判定为道德的行为。反之亦然。
以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为代表,根 据行为者的动机而不是行为结果来决断 行为的对错,动机不良,则行为不道德,如果出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 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应该“能够承担人 类命运的共同职责中自己的一分责任”。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
新 品 格 教 育 运 动
圆桌会议报告》的形成,则是各国力图淡化个人利己主义,强化社会责任的另
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的转型与重建
胡锦 涛在 中共 中央 政治 局第 七次 集体 学习 时强 调
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 化建设的有益经验, 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 界的文化成果, 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 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 都要积极研究借鉴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不是独立的就是没有个性的不能独立没有个性就会随波逐流
功能:不只是造就传统的机械模仿者
不只是对过去的复制、拷贝 不只是讲授现时代的规范
传承(把根留住) 批判(辩证否定) 超越(精神境界)
能力: 道德认知能力(道德判断、道德推理)
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实践能力。
3德育的方法
对德 育的 反思
训导规劝 强迫服从 奖惩并重
年良好的文化知识和道德准则。 1993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建立的“重视品质同盟会”(Character Counts! Coalition,简称CC!)和在华盛顿建立的“品质教育联合会”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简称CEP)。CC! 和CEP是目前全
美最有影响力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研究机构
一、对德育的反思
关于 德育 的核 心理 念和 策略 选择
德育的目标功能与能力
1德育的目标
促成人的生活方式 和行为方式的转变 促进人的自我发展 追求一种人格的完美
目标:不只是防范
不只是情感激发 不只是行为训练 更不是说空话
的 反 思
是促进人的自我发展 是追求一种人格的完美 是促成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 [ 独立人格]
于善良的动机,无论产生什么结果,该行为都被认定 为道德的行为,所以非结果论又被称为动机论。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美国教育家柯尔伯格(Lawrance Kohlberg吸收了杜威、皮亚杰的研 究成果,于50年代创立。以道德认 知发展理论为基础建构的方法体系。 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关系, 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 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 道德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 的,儿童道德判断水平发展是有阶 段性的; 道德发展的本质动机在于寻求社会 接受和自我实现,有赖于个体对社 会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
[相应的] 环境意识 公共服务意识 风险意识 珍爱生命意识
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
十六 大时 代的 国民 教育 要求
都要坚决冲破 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 定都要坚决改变 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 都要坚决革除
[雇用意识] [户箱制度] [民营企业]
“四化”——人文精神 文化建设——有益经验/文化成果/管理方式 传统社会——情感社会/礼俗社会/人情社会/身份社会[AA制] 现代社会——理性社会/规范社会/契约社会/法制社会
为K-12的“国家和社会服务行动(National Community Service Act)”提供基金的议案。
校服务学习的热情。在联邦政府的直接推动下,1984年到1997年,参与服 务学习K-12的学生从90万增长到1260万,到1999年,全美有64%的公立学 校和83%的公立高中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服务学习活动。 1996年的美国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的总统国情咨文中均特别 强调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道德品质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美国教育部长赖利也指出:“美国在21世纪的成功,取决于青少
道德 教育 理论 和方 法
柯尔伯格的主要教育方法
道德 认知 发展 理论
道德讨论法——通过引导学生对道德 两难问题开展讨论,诱发认知冲突, 促进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实现道德 判断发展的方法。 公正团体法 —— 1在创设公正团体中培养团体成员的 公正观,努力提高团体的公正水平; 2发展团体的民主管理,建立平等公 正的人际关系,给每个人提供参与管 理和承担责任的机会; 3创造团体的民主风气,形成相互之 间的良好感染环境; 4发展团体中的自我教育,保证团体 教育法的落实并取得成效。
关 于 德 育 的 三 个 大 背 景
WTO原则下的国民教育要求
十六大时代的国民教育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的国民教育要求
非歧视原则[国民待遇]
市场经营权开放原则[二渠道]
WTO
原则 下的 国民 教育 要求
公平竞争原则[倾销与倾销]
透明度原则[SARS]
各国政策不能随意更改,如更 改要经别国同意,并且定期接 受政策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