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理论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造成的 人性的分裂和变异,由此形成了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于是追问 自我,我是谁,表现人性的失落、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份、显示人 格分裂等等,便成为了现代主义文学经常提到的题材和主题。也 想马基课上所说的,人已经成为一部大机器自动装置中的一个小 齿轮,他们的生活异常空虚而变得毫无疑义。马尔库塞所谓的单 向度的人。现代人把自己变成了物,使得人们在他们的商品中识 别自身,他们在自己的汽车、高保真的音响设备、错层式房屋、 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人人都变成了“空心人”、“没有 个性的人”、“孤单的人”。
Page ▪ 15
15
赫尔曼·梅尔维尔 《白鲸》
“这镶牙骨的披谷德号变成了一片屠场,每一个水手都变成了 一个屠夫”。
“鱼枪一支接一支地向这头飞逃的鱼投去。……此时。血水从 这海怪周身各处如泻下的山泉—般喷出来。它的受折磨的躯体不是 在海水而是在血水中滚动,这红色的水像开了锅似的沸腾,吐着沫子, 伸展在后面有好几涅长”。
Page ▪ 13
13
Page ▪ 14
我们是空心人 我们是填充着草的人
倚靠在一起 脑壳中装满了稻草。唉!
我们干巴的嗓音,当 我们在一块儿飒飒低语
寂静,又毫无意义 好似干草地上的风 或我们干燥的地窖中 耗子踩在碎玻璃上的步履 呈形却没有形式,呈影却没有颜色, 麻痹的力量,打着手势却毫无动作;
那些穿越而过 目光笔直的人,抵达了死亡的另一王国 记住我们——万一可能——不是那迷途的
Page ▪ 3
3
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异化
▪ 现代性的提出;本身就是矛盾的概念
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里,已经开发出比过去世世代 代总共造成的还要大的生产力。它创造了与埃及金字塔、 古罗马水道、哥特式教堂根本不同的艺术奇迹,它举行了 与民族大迁移和十字军东征完全异趣的远征。

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与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比较分析

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与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比较分析

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与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比较分析布鲁诺鲍威尔和费尔巴哈分别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两人都对人的自我意识和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理论。

本文将就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两种理论对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现实的观点和启示。

一、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理论布鲁诺鲍威尔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区分人类与动物的关键标志。

他认为,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是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和认知。

自我意识是人的内在体验和思想活动,是人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自我意识使人能够自主地思考和行动,使人能够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发展。

布鲁诺鲍威尔认为,自我意识是人内在的力量和动力,是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表现。

自我意识使人能够超越自己、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使人能够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费尔巴哈认为,异化是人与自己、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中的一种矛盾和冲突状态。

他认为,异化是人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认识和实践中的扭曲和变形,是人的自身价值和人性的丧失和损害。

费尔巴哈认为,异化是人在现代社会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人在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中的一种现实状态。

异化使人失去了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使人丧失了对自由和自主的追求和实现。

异化使人成为了自己的“异化物”,失去了自我和人性的基础和根基。

三、比较分析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与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异之处。

两者都对人的自我认知和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都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现实存在着一种矛盾和冲突状态。

两者都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类的本质特征,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两者都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和文明的源泉。

两者也存在一些差异之处。

布鲁诺鲍威尔更加强调了自我意识的积极作用,认为自我意识能够使人实现自由和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异化论

异化论

异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武器。

“西方马克思主义”正是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现象的揭露和对异化新特点的分析,得出当代资本主义是一个不合理的、畸型的、病态的社会的结论的。

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理论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学说的基本性质。

一异化本属哲学范畴,最早将异化概念引入社会政治学说中,作为考察社会政治问题“概念工具”的是卢卡奇。

早在20年代,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就已通过对物化与商品生产内在联系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必然性。

他认为,物化是商品社会固有的现象,它必然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正是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商品交换的原则成为社会活动的最基本原则,一切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披上了“物—物”关系的外衣。

因此,商品交换以及由此产生的物化,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异化成了描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普遍的社会存在范畴”。

卢卡奇还分析了物化在主、客观两方面的表现形式。

从客观方面看,物化表现为:一个充满客体的世界拔地而起,控制这些客体的规律虽然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人们仍将它视为与自己力量相对立的异在的隐蔽的力量。

尽管人们能掌握其规律,但却无法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改变这一客观的过程。

从主观方面看,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地方,一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这种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人的活动是按消费品那样独立于人的方式进行的。

总之,卢卡奇指出:“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一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从5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相对的稳定发展时期,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各西方国家普遍推行了福利国家政策,人民生活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异化的概念解释

异化的概念解释

异化的概念解释异化,又称异质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之一,用来描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对人类自身和人类劳动产品的异化状况。

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并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被深入阐述和发展。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异化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其实质是人类自身劳动力和劳动产品被异化、疏离和剥夺了本质属性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因为私有制、商品生产和雇佣劳动的存在,劳动者将其劳动力和劳动产品都置于资本家的支配之下。

这导致了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过程以及劳动产品之间的疏离和异化。

具体来说,异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劳动的异化、产品的异化、关系的异化和自身的异化。

首先是劳动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谋生,他们的劳动不再是自然的、自发的活动,而变成了被迫的、被资本家所支配和剥削的劳动。

劳动变成了外在的、与劳动者自身相对立的东西,成为了资本家支配的工具。

这种劳动的异化导致了劳动者失去了自身劳动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劳动过程成为了痛苦的、无聊的、枯燥的工作,劳动者自己变成了工作的奴隶。

其次是产品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最终成为了资本家的私有财产,而不是劳动者自己的。

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权和使用权,产品成为了资本家的商品,被用于交换和获取利润。

这导致了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疏离和异化,产品不再是劳动者自己的劳动过程的产物,而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己物。

其三是关系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和利益化,劳动者之间以及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为纯粹的经济关系。

这种异化导致了劳动者失去了与他人的真实交流和对他人的真实关怀,关系被规定为了金钱和利益的交换关系。

最后是自身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不再是自由发展自身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而变成了没有生活自主权、受限于资本家的命令和规定的客体。

劳动者的自我意识和人格被异化为了资本家对其的雇佣和支配,劳动者的自我属性变得模糊和受限。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1932年,马克思的遗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首次公开发表。

手稿中,马克思赋于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意义,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对立,“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

”1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表现,“私人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

”2社会从私有财产的解放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也即是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把异化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异化理论,其中以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最为着名,本文仅对这几种异化理论作一扼要的介绍。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乔治·卢卡奇(1883—1971)是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卢卡奇是20世纪最早、最系统地提出异化理论的人,早在1923年,他就发表了后来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

在该书的“物化与阶级意识”一章中,他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推断出“物化”理论,“物化”实际上是“异化”的同义词。

1932年,马克思的《手稿》公布于世,人们惊奇地发现,卢卡奇在10年前就得出了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结论,真是名下无虚。

卢卡奇认为,物化——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存在的。

“物化的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4,“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5。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活动、劳动物化为某种东西或商品,人的活动与人相疏远,人变成了物。

“人自身的活动,使自己的劳动变成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

异化理论

异化理论

在哲学的语境里,异化是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又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并转过来反对主体本身。

马克思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四个规定。

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这是异化劳动理论的第一个规定。

马克思从上述展示的工人的生活现实出发揭示出,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而且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的东西就越少。

异化劳动理论的第二个规定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这种异化劳动是一种使自己外在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从人的类本质看,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这是异化劳动理论的第三个规定。

马克思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人的类特性就在于有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在异化劳动状态下,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异化劳动使自然界,使人本身、人的自己的活动机能、人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使类同人相异化。

正如马克思所说:“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最后,从人与人的关系看,人同人相异化,这是异化劳动理论的最后一个规定。

马克思指出:“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侯,他也同他人相对立。

凡是适用于人同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同他人、同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

”同时,通过异化劳动,工人生产出一种与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劳动关系,即生产出资本家同这种劳动的关系,从而,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和必然结果。

工资和私有财产是同一的,因为用劳动产品、劳动对象来偿付劳动本身的工资,不过是劳动异化的必然后果,而且在工资中,劳动本身不表现为目的本身,而表现为工资的奴仆,即使是强制提高工资无非是给奴隶较多的报酬,但既不会使工人也不会使劳动获得人的身份和尊严,也就是说,仍然不会改变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异化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所谓的异化,是指的事物在发展变化中逐步走向对自身的否定。

因此,异化实际上指的就是杨弃。

因此,异化有两个特征:1、异化是事物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异化必然走向异化的异化。

即否定之否定。

黑格尔是提出最早异化理论的人;黑格尔承认,先有自然界,然后有人,有人的精神。

他认为自然界之前还有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叫做理念阶段,或者叫做逻辑的阶段。

这个阶段变出了自然界,这就叫异化。

费尔巴哈把这个概念接过来解释宗教。

以前18世纪唯物论批判宗教比较肤浅,光说宗教是愚昧无知的产物。

人怎么会信上帝?这是愚昧无知,不懂科学!这种批判很简单,费尔巴哈用异化解释宗教的起源,就比以前深了一步,进了一步。

圣经说,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创造了亚当、夏娃。

费尔巴哈指出来的却正好相反。

他说,是人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上帝。

不仅如此,人还把自己的本性也放到上帝里去了。

上帝有无比的智慧,这智慧是什么东西?是人的本性。

上帝爱世人,爱是从哪里来的?也是人的本性。

上帝有意志,意志是从哪里来的?也是人的本性。

所以,是人把自己的本性赋予自己创造的上帝,并且把它无限夸张,成了个上帝。

但是在创造出上帝之后,却跪倒在上帝的脚下,向它哀求:伟大的上帝啊!你创造出我啦!请你救苦救难。

我什么都不是,我是卑微渺小的,你是伟大全能的。

一切好的东西都归到上帝那里去了,顶礼膜拜。

这个过程,费尔巴哈把它叫做异化,叫做人性的异化,或者叫做人的本质的异化。

上帝哪里来的?神哪里来的?都是人自己造的。

自己塑菩萨自己拜,不认得了,反而倒过来,让上帝支配自己。

修道士为什么不结婚?因为天国里有个新娘,叫圣母玛利亚。

他把自己需要的,异化成圣母,他就不要新娘了。

修女在天上也有个新郎,就是上帝。

天上有了新郎新娘,就不要人间的了,异化了。

因此费尔巴哈得出一个结论:要克服宗教的异化,人就应该崇拜自己。

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在人之上没有更高的东西,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不要相信上帝,要相信人自己。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1. 引言1.1 介绍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一个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强调人们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被物化和异化的现象。

卢卡奇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被商品生产和社会分工所主导,导致了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扭曲和异化。

他提出了“再现”和“重建”两个概念,希望通过重建人们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关系,来解决人的物化和异化问题。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是强调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被剥削和异化的现象。

马克思认为,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失去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权,导致了工人对自己劳动的异化,进而导致了工人对自己的异化。

马克思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来解决工人的异化问题。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侧重于人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扭曲,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侧重于生产过程中的剥削和工人的自我意识的扭曲。

两者都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但角度和解决方法有所不同。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比较卢卡奇和马克思的理论差异和对社会的影响来深入探讨它们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2. 正文2.1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主要围绕着个体与劳动、商品、资本之间的关系展开。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是被物化的,也就是说,劳动者的劳动被抽象为商品的价值,而劳动者本身则变成了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这种物化使劳动者失去了对自身劳动的控制权,被迫顺从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卢卡奇认为,这种物化现象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虚拟化和异化化,劳动者失去了人的尊严和自我实现的可能性,而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被动承受者。

在卢卡奇看来,物化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现象导致了人们的关系变得冷漠和利益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被金钱和物质所替代,导致了社会的异化和无情性。

卢卡奇认为,要摆脱这种物化和异化的状态,人们需要重新关注人性的本质,重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社会联系,实现人的自由和尊严。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重要工具。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的产生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沿着这条线索,对异化理论或提出综述,或提出阐释,或提出新的见解,极大地丰富了异化理论,也给异化理论带来了新的思考点。

我们要通过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来正确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并正确认识中国在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标签: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异化理论;资本主义一、异化的概念分析及异化理论的发展1.异化的概念分析“异化”作为一个成熟的概念最终定型,脱离不了其发展过程的贡献。

在“异化”概念的前期经历了“对象化”和“物化”的阶段。

因此,提到“异化”,不得不提的当然是与之相近的且易相混淆的两个概念——“对象化”和“物化”。

从词源上看,异化的英文单词是:alienation,它来自于拉丁文:alienatio,在神学和经院哲学中包含着两方面的内涵,其一是指人的精神与肉体的分离,精神上升到上帝的层面;其二是指圣灵在肉体化时,神性与人性的分离。

由此可见,异化从来源来说就包含着分离、对立的涵义。

这种对立与分离必然派生出主体的概念。

因为只有先设定了主体,才有相对主体而言的客体与之对立。

这个主体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人”,即指人自身。

因此,考察异化,还必须从人的角度来展开。

我们知道,异化概念的雏形实际上就是“对象化”,这种对象化是浅层次的、中性的,不包含任何感情色彩和哲学色彩,是简单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的物理学上的客观实在。

对象化的直接含义就是,本质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成为异于自身的对象的过程。

随着人们对这种异于自身的对象的认识加深,以及这种对象化的自在之物对人的影响和制约的加深,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对象对于自身的奴役。

尤其是进入到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时期,简单机械的劳动过程使人丧失了自身的意识。

人成了非人,人变成了一种物品,一种商品。

主体原来所具有的创造力、情趣、知识都被机械化所泯灭了。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研究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研究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研究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流派之一,其理论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异化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概念之一,该理论对于揭示当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人的异化现象及其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认为,异化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自我疏离和失落感。

这种失落感源于人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对技术的依赖以及对权力的盲目追求。

在异化状态下,人变得机械、冷漠,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的信任。

异化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社会的体制、组织以及文化等方面。

在当代社会中,异化现象表现为人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对技术的过度依赖以及对权力的盲目追求。

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和技术,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和健康,最终导致精神空虚和人生意义的丧失。

在当代社会中,异化现象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在消费领域,人们为了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物质享受,不断加班、过度消费,最终导致身心健康问题。

同时,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从而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感。

在信息技术领域,人们过度依赖技术,尤其是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虚拟世界中的交流和娱乐。

这导致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逐渐疏远,人的情感逐渐变得冷漠。

在权力领域,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力,不惜代价地往上爬。

这导致了人们在权力斗争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本性和价值观,变得越来越功利和现实。

法兰克福学派对异化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该学派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异化现象的根源和本质,指出异化现象是由社会体制、组织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所导致的。

这为我们理解异化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该学派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在反对异化现象中的重要性。

认为只有通过批判性思维,才能认清社会现实中的异化现象,并对其采取有效的反抗行动。

法兰克福学派还提出了“批判的理性”的概念,主张在面对社会现实时,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性和批判的态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辨析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都是两位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重要理论,它们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的问题,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对策的制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这两个理论进行辨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内涵和差异。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是20世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物化理论。

物化在卢卡奇理论中指的是社会关系被物化或物化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变成了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利益关系和市场关系。

这种物化的过程对于人的自身和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让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原有的关系,变得冷漠和利益化。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人对于自己的工作和生产所得的物质产品都产生了异化的感觉。

人所生产的产品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人的劳动成果被剥夺了。

这种异化使得人对于自己的劳动和生活失去了热情和归属感,导致了人的心灵和精神的贫瘠。

从以上介绍的两个理论来看,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加强调了社会关系的物化过程,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更加强调了对于劳动和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异化。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更侧重于社会整体的变化和关系的演变,对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有更深刻的启示。

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则更侧重于人的内在感受和人的劳动状态,对于人的心灵和精神有更深刻的启示。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还涉及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

在卢卡奇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不仅仅是在经济层面上的,更多的是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

人因为被物化了,社会关系变得冷漠和利益化,文化和意识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而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更多的是围绕劳动和生产的问题展开的,对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分析并不是那么深入。

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研究

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研究

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研究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研究引言: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是日本学派“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作品有关异化理论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包括其理论内涵、对社会现实的分析以及对异化状态的批判与反思。

一、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内涵1. 异化的定义与概念在马尔库塞的理论中,异化被定义为人类自身与自由发展的阻碍和剥夺。

他认为,异化是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产物,是一种将人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由性束缚的现象。

异化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结构使得人类无法满足基本需求,二是意识形态使得人们缺乏对真实自我的认知。

2. 异化的来源马尔库塞认为,异化源自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追求利润最大化,通过剥削劳动者以保持竞争优势。

劳动者们因为无法自主决定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而感到厌倦和疏离。

此外,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加剧了人们对自我意识的混淆和扭曲。

广告、媒体和大众文化的渲染使得人们趋于盲从和消费,丧失了对真实自我的理解。

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对社会现实的分析1. 生产方式与劳动者的异化在马尔库塞的理论中,异化主要发生在工作环境中。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要求劳动者将自己变成机器的一部分,失去了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控制和使用权。

劳动者只是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机械重复的劳动,无法体验到劳动的创造性和乐趣,从而导致了对劳动的厌倦和疏离。

2. 意识形态与个体的异化马尔库塞指出,现代社会中,个体被包围在一种物质主义的世界中,完全被广告、媒体和大众文化所塑造。

人们陷入对外在物质的追求与盲目的消费行为中,忽视了精神层面的需求。

意识形态的渗透使得人们对真实自我的认知模糊,对真正多样性和独立性的追求变得困难。

三、马尔库塞对异化状态的批判与反思1.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尔库塞批判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是剥削和不平等。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导致了财产和权力的不平等分配,并使得劳动者们沦为工具,并丧失了对劳动成果的支配权。

卡夫卡对异化的理解

卡夫卡对异化的理解

卡夫卡对异化的理解
一、卡夫卡的异化理论背景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荒诞、寓言和象征主义著称。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晚期,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社会政治动荡、价值观崩溃,使得人们生活在焦虑、恐惧和无助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卡夫卡创作了许多反映异化主题的作品,对当时的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二、卡夫卡作品中的异化现象
1.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人与社会的关系疏离且对立。

如《变形记》中的格雷戈尔·萨姆莎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丑陋的甲虫,家人和社会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将他视为负担和恶心的事物。

这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残酷。

2.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呈现出异化现象。

马克思—异化理论

马克思—异化理论
注意:异化逻辑是辩证法
主体异化—>异化扬弃—>归化 异化是中性词。
4、主体活动的结果,反过来支配主体。
费尔巴哈
自然的人—>宗教 宗教批判—>人的自然属性(启蒙方法) 异化是消极的。
人能认识自己是类存在,即理性、意志、心。类 指与动物不同的种类。
与黑格尔不同:
人是主体 “直接的肯定”取代“绝对的肯定”
5-3总结
法哲学批判形成学术分水岭:转向经济学批判。
不是国家和法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和法。
“法律关系以及国家形式,既无法通过它们自身而得 到掌握,也无法通过所谓人类心智的一般发展来加以 掌握,相反,它们根植于生活的物质条件中。”
找到普遍意识的代表:工人阶级。
从意识革命(理论批判)到激进革命:革命的主体就 是无产阶级。
6、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
6-1人的假设:类本质 6-2劳动的异化 6-3劳动异化的克服 6-4总结
6-1人的假设:类本质
人的类生活的本质(区别且高于动物)就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构想、自由地创造及 占有对象的活动。
人的类特征不是本能和生理特征(动物)。 人的类特征是自觉的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 人的类特征是人有类意识,即自己的生活是自
己的对象。
6-2劳动的异化
6-2-1劳动产品的异化 6-2-2劳动行为的异化 6-2-3人与类本质的异化 6-2-4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6-2-1劳动产品的异化
“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 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 化。。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 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5-2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费尔巴哈的异化学说

费尔巴哈的异化学说

费尔巴哈的异化学说“异化”是指客体与主体的一种对立状态,即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客体,脱离了主体变成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反过来又控制、支配和统治主体。

“异化”最早出现于《圣经》之中,其概念的产生受到《圣经》“偶像崇拜”的启示。

偶像崇拜指人匍匐于人造的偶像之下,人对偶像顶礼膜拜,听从偶像的差遣,从而丧失了自,偶像成了独立于人的存在,控制奴役着人。

因此,偶像崇拜具有异化的性质。

十九世纪,黑格尔系统建立了“异化理论”,在他1807年出版的《精神现象学》中,第一次把异化作为哲学术语来使用,黑格尔使异化真正地纳入到了哲学的范畴。

黑格尔对“异化”持肯定态度,认为人可通过异化实现自超越。

其继承者费尔巴哈的观点与黑格尔的观点相悖,所持的是悲观的态度,他认为“异化”是主体的丧失,而这种丧失是永恒的。

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两人异化理论中的合理内容,将异化逻辑应用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劳动异化”的观点。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不仅具有创造性的一面,而且具有摧残人的一面,并提出了“劳动异化”的四种表现,分别为:“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的异化”、“人的异化”及“人与人的异化”。

其基本思想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为了获得利润,资本家必须要雇佣工人为他劳动,而工人为了生存,必须出让自己的劳动给资本家并从中获得生存必需品。

资本本来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但是劳动者却无法控制资本,反而要受到资本的控制。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结合马克思“劳动异化”的概念,马尔库塞以发达工业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作为其主要批判对象,其批判的焦点是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

而隐藏在文化、意识形态背后则是科技,它渗透到社会的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之中,甚至直接成为社会的新的控制形式。

马尔库塞因此提出了“科技异化”的思想,指原本由人创造的科技却成了控制人、束缚人、奴役人的一种异己力量。

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与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比较分析

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与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比较分析

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与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比较分析布鲁诺鲍威尔是20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他提出了自我意识理论。

费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思想家,他提出了异化理论。

两位哲学家的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个体与社会、自我意识与异化的关系。

下面将对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理论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一、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理论布鲁诺鲍威尔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反思来形成的。

他将自我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我”(moi),即个体与自己的联系,另一个是“自我”(soi),即个体与他人的联系。

个体不仅是自己的观察者和行动者,还是他人的观察者和行动者。

自我就是由这两个层面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的。

个体在社会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学习和感知自己。

他强调了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认为个体的自我意识是建立在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基础上的。

这样的自我意识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鲍威尔的自我意识理论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突出了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重要性。

他的理论主张了个体对自我认识的重视,同时也强调了社会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影响。

他认为,个体是通过与社会的互动来塑造自己的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又通过自我和他人的交流来得到确认和实践。

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费尔巴哈认为,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失去了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控制权和支配权,劳动成果被资本家占有和支配。

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资本家所利用。

生产过程成为了异化劳动者的生存过程,劳动成为了异化劳动者的外在性而非内在性。

劳动者被剥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他的劳动成为了异化。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被异化为资本家的财富,劳动者被剥夺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权和支配权,自己成为了异化的对象。

三、比较分析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理论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在一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两位哲学家都关注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异化文字学概要

异化文字学概要

异化文字学概要引言异化,是文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讨论点。

随着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异化理论也逐渐成为了文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本文将围绕异化这一概念展开讨论,分析异化对文学的影响,探讨异化如何影响了文学创作和阅读的方式,从而深入了解异化对文学的重要性。

一、异化的概念及起源异化一词最早由俄国文学理论家谢甫里尔·维申斯基在其《艺术的语言和社会的语言》一文中提出,并在之后的《文学批评论》中进一步阐释。

在维申斯基看来,异化即为艺术创作中的一种手法,是通过对语言和真实世界的变换和重构,使得艺术作品与现实世界发生距离感,从而达到独特的审美效果。

异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世界和语言的理解,使之变得陌生和新鲜。

维申斯基提出的异化概念,引起了众多文学理论家的重视,并成为了20世纪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后来的发展中,异化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和艺术领域,也被引申到社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成为了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

二、异化的类型及特征根据异化的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分为多种类型,如语言异化、形式异化、意义异化等。

语言异化是指作家对语言进行的创新和变革,通过对词语的重组和新意义的赋予,使得语言变得陌生和异质。

形式异化是指作家在作品的结构和形式上进行的变化,违背传统的叙事、结构和风格规范,打破读者的习惯,创造出新的审美体验。

意义异化则是指作者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表达上的异化,通过对现实的夸张、颠覆和重构,使得作品呈现出新的面貌,激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异化,其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异化作品与现实世界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距离,使得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感受到了陌生感和新奇感。

这种距离感和陌生感不仅让人对作品产生兴趣,也使人对现实世界和语言产生了新的认识和体验。

三、异化对文学的影响异化对文学的影响是深远而多方面的。

首先,异化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通过对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异化,作家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和习惯,创造了新的审美体验,使得作品呈现出了新的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及其现实启示摘要:在马克思理论与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异化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要把发展作为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第一要务,要注重经济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要注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异化劳动异化一、马克思对异化的论述:异化: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

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

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被克服。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也是有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的,马克思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将异化概念不断深入完善,最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1、青年黑格尔派时期(1843年前):马克思开始学习了解异化概念,是从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开始的。

因此,马克思的异化论也是从自然的异化开始的。

“自然对我们的意识来说,不再是恐惧的来源,而正是伊壁鸠鲁使直接的意识形态、自为存在成为一种自然的形态……对自然的任何关系本身同时也就是自然的异化。

[1]”此时马克思认识到的异化仍然是黑格尔的观点,而他自己的思考也停留在思想层面,思索着自然界的本质,进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权衡,并没有超出黑格尔的范围。

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及巴黎时期:在这段时期里,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费尔巴哈逐步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束缚,认识到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种种缺陷,逐步开始形成全新的世界观。

在异化论方面,马克思认识到了黑格尔异化论中过于夸大“自我意识”的作用,并扬弃了其中的唯心主义观点,对异化的思考也逐渐深入到政治经济学层面。

(1)马克思对于黑格尔理想的政治制度开始批判。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市民处于官僚组织(国家组织)和社会组织(市民组织)双重组织中,前者的物质由市民构成,国家对市民来说是形式的对立面,而后者的物质并不是国家,市民本身对国家来说是物质的对立面。

因此,“要成为真正的公民,要获得政治意义和政治效能,就应该走出自己的市民现实性的范围摆脱这种现实性……进入自己的个体性……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分离必然表现为政治市民即公民脱离市民社会,脱离自己固有的、真正的、经验的现实性。

[2]”于是公民和国家成了对立的双方,马克思揭露了政治制度的异化。

(2)为了进一步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这在马克思异化论中是伟大的飞跃。

“你的存在越微不足道,你表现你的生命越少,你的财产就越多,你的外化的生命就越大,你的异化本质也积累的越多。

”“因为劳动不过是人的活动在外化范围内的表现,不过是作为生命外化的生命表现,所以分工也无非是人的活动作为真正类活动——或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活动——的异化的外化的设定[3]”通过对劳动者的异化和社会分工的异化概念的阐述,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4]”针对异化劳动,马克思提出了四个规定:一、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产品于工人而言是一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

二、劳动者和劳动本身的异化,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个人的生命,就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

这就是自我异化。

劳动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

三、人的类本质同人异化。

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认得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个人生存的手段。

四、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

“从而,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5]”(3)马克思在确立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之后,进一步分析了政治学上的异化,通过劳动的异化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私有制,揭示了剥削的本质。

“私有财产的丧失或放弃,就是人和人和私有财产本身的异化……私有财产本身由于它的相互外化或异化而获得外化的私有财产这个定义。

[6]”一、因为它不再是这种财产占有者的劳动产品,因此它被占有者外化,是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脱离,这是私有制的前提;二、它的地位被另一种私有财产所代替,如同它本身代替了另一种私有财产一样。

经过对于私有财产的分析和解释,马克思揭示了私有制和剥削的本质“对于通过劳动而占有自然界的工人来说,占有就表现为异化,自我活动表现为替他人活动和他人的活动,生命过程表现为生命的牺牲,对象的生产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即对象转归异己力量、异己的人所有[7]”,而这正是私有制的表现。

与其说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4)马克思认为“人永远是这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但是这些组织也表现为人的现实普遍性,因而也就是一切人所共有的[8]”通过这样的认定,马克思揭露了人的共同性,马克思认为等级的意义就是认定差别、分裂是个人生存的基础,这不但不使人成为社会的一个成员,反而成为一个例外,这种排异性使得个人与社会性相背离,这即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即社会性)。

“我们的时代即文明时代,却犯了一个相反的错误。

它使人的实物本质,即某种仅仅是外在的,物质的东西脱离了人,它不认为人的内容是人的真正现实[9]”3、布鲁塞尔时期马克思对于异化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科学的异化论体系。

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时期,继续进行异化论的研究,并且分析了异化的消灭过程。

马克思认为,异化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后才会消失。

这两个前提,一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二是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

马克思在这里面提到了“没有财产的”人的概念,我认为就应该是无产阶级。

“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和现存的有钱的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10]”“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一方面可以发现一切民族中同时都有‘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事实,而其中每一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变革都有依存关系,从而使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11]”从异化理论中揭示的人的本质来看,人从自我异化出去,成为了社会的例外,最终又消灭异化,回归为真正的人,这本身亦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模式,也解释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而马克思提出的世界历史性、真正普遍的个人所构成的社会正应该是共产主义社会,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异化对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其他学者的论述:1、黑格尔:黑格尔提出的异化概念是“异化是绝对精神和自我意识的自我运动的一个必然环节”,即"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12]",黑格尔从费希特的人与自然异化关系中提出了思想异化,来揭示人与人的异化关系,并把这一切归结于自我意识的异化,强调理念的作用,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异化体系。

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来源于他的理念论,首先他阐述了理念的概念:“理念作为主观理念与客观理念的统一,是理念的概念。

这个概念以理念本身为对象,对于这个概念来说,理念就是客体,全部规定都坍缩到了这个客体中。

因此,这种统一是绝对的和全部的真理,是自己思维自己的理念,而且这里理念是作为能思维的、逻辑的理念思维自己的[13]”这样的论述使理念成为了一个二元概念,也为其产生了异化的可能。

黑格尔提出“只有在人的精神中,精神从自然的外在性中又回复到了自身,但是这不是简单地回复到逻辑理念的抽象状态,而是进一步达到具体的、现实的状态。

[14]”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自我意识异化的产物,从而得出“整个世界是精神自己异化而成的世界”的结论,把意识向现实的转变看作是一种异化,这毫无疑问是唯心主义观点。

黑格尔的异化论一直在过分强调人的精神的作用,而忽视了客观物质对于异化过程的影响,因此黑格尔的异化论是唯心主义思想。

恩格斯曾评价黑格尔说:“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界只是观念的‘外化’,它在时间上不能发展,只是在空间上展示自己的多样性”。

2、费尔巴哈:费尔巴哈的异化论是扬弃了黑格尔的异化论之后逐渐产生的,他的异化论的主体不再是黑格尔所说的理念,而是人,但是他的人又是虚无和感性的,将人看作一个个体,并没有揭示出人的社会性本质来,这也是与马克思后来批判的他的人本论思想相联系的。

但是相比黑格尔异化论,费尔巴哈的异化论还是有很大的进步,他力图用唯物主义去批判黑格尔异化论,并且成功的揭示了宗教的本质,讲清了上帝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然而对于黑格尔异化论中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之类的唯心主义观念,费尔巴哈并没有将其驳倒。

费尔巴哈认为神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而异化是人的自我丧失,他提到“上帝的存在,以至于对上帝存在的信仰,只是寄托在自然的存在之上。

你之所以迫不得已把上帝想成一个存在的实体,只是因为你被自然本身所迫,以自然的存在作为你的存在和你的意识的前提.而上帝的最初基本概念所表示的正好就是:上帝的存在是先于你的存在的,是假定在先的。

[15]”费尔巴哈揭示了上帝的异化本质。

上帝本是人创造的,但是在宗教的作用下,摇身一变成为了人类的统治者,成为了人类的创始者,这正是典型的异化,而这也是宗教神学坚持唯心主义,试图消灭物质的一种企图。

费尔巴哈通过论证否定了之前的上帝创世说,希望通过一种无阶级的平等的爱来建构一个全新的世界观。

三、我的观点和看法:1、异化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了些许了解和认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直对于异化理论最感兴趣,因为我认为异化理论最好的揭示了整个世界的本质,对每一件事物都给出了定位,阐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异化理论揭示了剥削的本质和根本原因,说明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

异化理论的发展是有一定历史过程的,从异化诞生到异化消亡这一实际过程也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中异化仍然很严重,资本主义和剥削压迫仍然在全世界盛行,因此,进一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质和剥削的本质,推动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这也是我选择异化论作为我论文的主题的原因之一。

(1)就个人方面而言,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明确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观念,在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中也认为人应该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非单独的个体。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社会却只是一部分人相互关系的总和,有很多人被排斥在社会之外,他们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像中国的农民工,背煤工人,美国的流浪汉,一些蓝领工人,他们在构筑社会的过程中也付出了很多努力,我认为这可以被认为是他们和那些被社会认可的人在建造社会的过程中做了同样多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