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之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生活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思想。异化劳动理论中折射出的人本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思想渊源;表现形式;当代意义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渊源
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但直到近代以来,异化问题才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其中,成就比较大的、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的当属卢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
〔一〕卢梭的异化理论
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先于马克思使用了“异化”,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处在枷锁中。他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和苦难的真正现实基础,而异化就是人的不自由的状态,即依附。依附的根源在于一个人的欲望、精神与物质上的需求。进一步说,人的需求与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使异化逐渐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也使私有制的存在变得合理合法。在《爱弥儿》中,他曾提到,文明使人腐败,背离自然使人堕落,人变成了自己制造物的奴隶。此外,卢梭还从经济、教育、艺术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使用了“异化”一词,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类解放思想提供了丰富材料。
〔二〕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说
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成为一种哲学范畴,被用来分析主客体关系,即主体创造的东西与主体本身相对立。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异化概念的人,他的异化思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异化说”,这种异化主要表达的是自然实现的自在对象化与人类主体观念本质的物化,但实质上都是精神异化。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异化思想中劳动在人类自我形成方面的作用:“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认性的辩证法—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此,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①但不同的是,马克思并不把异化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异化,而是走出精神世界进入现实经济生活,把异化劳动放到现实生活中来考虑,认为异化的主体是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具体的人,异化的扬弃也应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异化理论的产生及渊源
异化理论的产生及渊源
作者:廖章锐
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16期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揭示,成为半世纪以来人们对此争议不断的话题之一。解读、阐释手稿,建构新的美学体系,必然绕不过“异化”这个概念。然而,在人们乐此不疲的
阐释中,“异化”的意义、内容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在这些阐释中,不乏合理的、极具创造
性的建构,亦有不少脱离语境、断章取义式的伪造。这些假冒伪劣产品的诞生,源于手稿的未
完成以及马克思本人的矛盾思想。手稿中夹杂的一些概念,如劳动等,如何对之界定、全方面
地把握,能促进我们对“异化”的理解。此外,西方哲学潜在的一个传统,即“异化”的传统,也值得注意,马克思的“异化”,是对前人批判性的发展,但毫无疑问,只有马克思的“异化”,才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具备批判性的效应。
一.从古希腊罗马到德国古典时期的异化渊源
西方哲人们对异化的探究,由来已久。纵观西方哲学史,几位了不起的哲学家,都遵循
着这样一条思路:原初状态(或为本真状态、应然状态)——异化——克服异化。具体地说,
即我们确定某种状态为我们的原初状态,一旦我们偏离或疏远这种状态,这就叫异化,最终实
现对异化的克服。
对这一思路的考察,可从基督教神学中见此端倪。如夏娃和亚当,二人本来在伊甸园过
着甜蜜的生活,随后因为偷吃禁果,被上帝赶出伊甸园,过着悲惨的生活,最终二人又获得拯救,进入天堂。分析发现:伊甸园的生活,为原初状态;被逐出伊甸园之后的生活,是被异化
了的;进入天堂,则为对异化的克服。同样,作为新柏拉图主义的杰出代表,普罗提诺的思路
无出其右。普罗提诺通过对太阳的观察、对人类心智的体验,引入“太一”,认为它是世界的
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与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比较分析
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与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比较分
析
布鲁诺鲍威尔和费尔巴哈分别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两人都对人的自我意识和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理论。本文将就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两种理论对人的自我意识
和社会现实的观点和启示。
一、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理论
布鲁诺鲍威尔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区分人类与动物的关
键标志。他认为,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是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
和认知。自我意识是人的内在体验和思想活动,是人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自我意识使人能够自主地思考和行动,使人能够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发展。布鲁诺鲍威
尔认为,自我意识是人内在的力量和动力,是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表现。自我意识使人
能够超越自己、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使人能够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实现自己的人生
价值和意义。
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
费尔巴哈认为,异化是人与自己、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中的一种矛盾和冲突状态。他认为,异化是人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认识和实践中的扭曲和变形,是人的自身价值和人性的
丧失和损害。
费尔巴哈认为,异化是人在现代社会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人在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中的一种现实状态。异化使人失去了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使
人丧失了对自由和自主的追求和实现。异化使人成为了自己的“异化物”,失去了自我和
人性的基础和根基。
三、比较分析
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与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存在一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马克思异化理论发言提纲
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着作1844年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也正因为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发了对这一理论广泛、热烈而持久的讨论;目前,流行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着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着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曲解,他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着作特别是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笔者就针对这两种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作一辩护;
一、“异化劳动”概念解读
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异化他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像狼一样,总是处于战争状态,异化主要是指转让;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异化思想反映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表的人权宣言中,他主要从经济、和伦理道德的角度阐述了这一思想,把异化看成是人们利己主义的结果;而真正从政治上探讨异化,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他的伦和社会理论中,汲取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积极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概念;他认为,异化的社会往往使人们行为
异化理论
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摘要:在马克思理论与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异化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要把发展作为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第一要务,要注重经济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要注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异化劳动异化
一、马克思对异化的论述:
异化: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被克服。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也是有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的,马克思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将异化概念不断深入完善,最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1、青年黑格尔派时期(1843年前):
马克思开始学习了解异化概念,是从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开始的。因此,马克思的异化论也是从自然的异化开始的。“自然对我们的意识来说,不再是恐惧的来源,而正是伊壁鸠鲁使直接的意识形态、自为存在成为一种自然的形态……对自然的任何关系本身同时也就是自然的异化。[1]”此时马克思认识到的异化仍然是黑格尔的观点,而他自己的思考也停留在思想层面,思索着自然界的本质,进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权衡,并没有超出黑格尔的范围。
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及巴黎时期:
在这段时期里,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费尔巴哈逐步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束缚,认识到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种种缺陷,逐步开始形成全新的世界观。在异化论方面,马克思认识到了黑格尔异化论中过于夸大“自我意识”的作用,并扬弃了其中的唯心主义观点,对异化的思考也逐渐深入到政治经济学层面。
异化论
异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最重要的思想武器。“西方马克思主义”正是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现象的揭露和对异化新特点的分析,得出当代资本主义是一个不合理的、畸型的、病态的社会的结论的。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异化理论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学说的基本性质。
一
异化本属哲学范畴,最早将异化概念引入社会政治学说中,作为考察社会政治问题“概念工具”的是卢卡奇。早在20年代,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就已通过对物化与商品生产内在联系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必然性。他认为,物化是商品社会固有的现象,它必然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正是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商品交换的原则成为社会活动的最基本原则,一切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披上了“物—物”关系的外衣。因此,商品交换以及由此产生的物化,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异化成了描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普遍的社会存在范畴”。卢卡奇还分析了物化在主、客观两方面的表现形式。从客观方面看,物化表现为:一个充满客体的世界拔地而起,控制这些客体的规律虽然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人们仍将它视为与自己力量相对立的异在的隐蔽的力量。尽管人们能掌握其规律,但却无法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改变这一客观的过程。从主观方面看,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地方,一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这种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人的活动是按消费品那样独立于人的方式进行的。总之,卢卡奇指出:“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一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①]
异化的来源
异化的来源
浅析《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来源
异化劳动理论是《44年手稿》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它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条件下人受物的压迫和统治等种种异化现象。在此将从:异化理论的来源、马克思对异化理论的批判、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评价,四个方面对异化理论展开论述,以探求异化劳动理论的来源。
一、异化的来源
异化理论并不是由马克思首先创立的,在马克思之前的许多思想家就开始用异化来阐述和论证自己的理论。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讨论社会契约论时首先提出了异化思想。霍布斯认为,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在平等的基础上彼此之间订立契约,愿意将自己的部分权利“异化”给“利维坦”,在这里,“异化”的含义可以理解为“转让”。18 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吸收了霍布斯的异化思想,在其著作《社会契约论》中将异化定义为一种损害个人权利的行为,突出了“异化”的否定性。他认为,国家是建立在人们共同订立契约的基础之上,所以国家应该是民主的国家,当国家存在各种异化现象时,人们就有权利推翻这样的国家。
19 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异化思想对马克思影响很大,在黑格尔建立的哲学体系之中,他认为异化的主体是绝对精神,异化是绝对精神自我否定而必须经历的环节,这种自我否定的能力表现为绝对精神的能动性。在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阶段中,由于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必然要异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即自然界)。但是,当绝对精神意识到自然界就是自己本身的异化时,它就要通过异化的扬弃而进入到精神阶段,在人的意识之中返回到自身,最终完成绝对精神自我异化和扬弃自我异化的过程而到达自我综合的阶段。费尔巴哈批判了宗教的欺骗性和虚伪性。他认为宗教其实就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人们赋予了上帝以人的力量,却受上帝的统治和压迫,这便形成了异化。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对马克思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传承》2008年第9期
异化作为理论界长期以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异化问题几度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马克思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经典的劳动异化理论,对他后来发现的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的形成都起了深远的影响。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
在近代西方,自17世纪美国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以权利转化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之后,卢梭、爱尔维修、傅立叶、等人曾在政治、经济、伦理和社会学的层面上对异化问题做了一定的探讨。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用异化概念论证“人民主权”思想,发展了由霍布斯首先提出的自然权利异化的思想。费希特的异化被注入了哲学涵义,他在《知识学基础》中说道:自我是非我的异化。黑格尔作为经典异化理论的创始人,他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把卢梭的否定性思想和费希特的能动性原则结合起来,把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作为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阐述了人类借助劳动自我创造历史的思想,把对象化、外化理解为劳动的本质,但是他混淆了异化与对象化并认为两者是一致的。随后费尔巴哈提出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异化观。他论述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神是人创造的,爱的宗教是克服异化的途径,他还批判了黑格尔哲学,认为它是宗教异化的哲学形式,是人的理智的异化。费尔巴哈再一次将异化理论视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历史观,因而人类的历史就变成了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历史。但是费尔巴哈没有具体分析现实的异化,而是抽象的谈论一般的人的异化,忽视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异化问题。费尔巴哈肯定对象化而反对异化,这种逻辑在总体上影响了马克思的异化观。
异化理论的社会学视角研究
异化理论的社会学视角研究
吴雯
异化这一概念自诞生以来,对它的内涵就有不同的理论解释。社会学对异化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社会学异化概念和哲学异化概念的内涵趋向于完全背离。经验实证主义把异化视为社会心理学方面的问题。社会现象学里异化指的是社会结构的畸形。在社会政治学中,异化理论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的主要武器。
异化一词出自拉丁文alienation ,有让渡、转让、疏远、差异、分离、精神错乱等义。该词最早出现于《圣经》,是指亚当偷吃了禁果,堕落成凡人,从上帝的纯真神性中“异化出去”。在中世纪,异化被定义为人类与上帝相通所达到的狂喜境界;在新教时期,以加尔文为首,把异化定义为精神死亡,即人因为原罪而使自己的精神与上帝产生疏离;17 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权利的转化意义上使用“异化”;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把异化理解为个人自然权利的让渡。十九世纪德国的黑格尔首次明确地把“异化”作为哲学范畴使用。费尔巴哈则把异化运用于解释宗教的起源,把神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则把异化视为私有制的衍生物和社会劳动分工的结果。一般认为,异化主要是指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而这个客体又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自身。异化这一概念内涵可以有不同角度的分析,下面就社会学的视角来对异化理论做一个梳理和研究。
社会学异化概念与哲学异化概念的内涵趋向完全背离,经验实证主义把异化视为社会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其中学者们主要对一个问题感兴趣,即具体的、确定的社会条件是如何影响价值取向、个体态度和社会群体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的。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异化概念所具有的确定的、经验主义的特点,从而把异化作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比如,席曼把异化视为是个人情感的总和,并把它分为五个不同的表现形式:(1) 权利丧失。即当个人认为他的行为将不可能产生他所追求的结果时所产生的感受; (2) 意义丧失。即当个人必须对他所参与的事件有清楚的了解,但他却并不知道他的行为目的是什么,以及他的行为为什么是某种形式而不是另一种形式时所产生的感受; (3) 标准丧失。即当个人遇到相互矛盾的角色,而被迫以一种并不被社会认可的方式来达到目的时的感受; (4) 价值隔离。即个人社会生活的主要目的与价值的疏远(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疏远) ; (5) 自我疏远。即个体与自我的疏远(Seeman, 1975)。席曼的象征学主要应用在社会心理学进程的经验调查中,如工人对其工作的态度,对个人在社会角色中被确认的程度等等。这样,劳动异化就变成个人价值取向与他的职业角色之间发生的冲突。个人价值取向与个人对工作组织状况的期待之间是否相容与和谐,是劳动异化产生与否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Blauner R,1964)。可见,这里的异化含有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个人经验性。布劳纳从社会及技术状况对工人态度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即工人对他的工作是否感到满意,工人是独立于工作还是依赖于工作等等。与马克思早期著作中所表述的异化思想一样,布劳纳试图把异化变成一种十分清晰的经验性概念。他追随马克思的观点,认为工作是自治、责任、社会关联以及自我真实化的,使个人尊严得以体现,而缺少上述特征的工作则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因而就产生了负价值(Blauner R,1964)。
关于异化、物化、外化、对象化的理解
关于异化、物化、外化、对象化的理解
王天宇政教131班133657
物化、异化、外化和对象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重要的几个哲学概念,在整个中外哲学史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了解了其内涵,才能更加深入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的把握相关的哲学思想。
一、异化
异化作为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经常使用“异化”这个词。有关异化理论的探讨由来已久,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有关异化的理解,他们都是在疏远这一意义上分析异化的。黑格尔本身的哲学是建立在“理念”的基础上,所以黑格尔强调的精神的异化,黑格尔也在疏远的意义上使用异化,但是他所指称的疏远是人类自我意识与现实总体、主观的自我意识与客观的自我意识的分 ,因而为了达到人的自我意识与绝对精神的统一。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更多的是关注在宗教上,有关人和上帝的本质的探寻,异化意味着疏远化,或者说人的本质与人的分离而马克思则是在从异化劳动入手分析了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敌对性和异己性。
二、物化
物化指人的属性、关系和行动转化为人所生产的物的属性、关系和行动的作用(或作用的后果),而物却变得对人独立(而且被想象为原来独立)并支配他的生活。也指人转化为物一般的存在,不以人的方式而按照物的世界的规律行动。物化是异化的一种“特殊”情况。可以理解为物体脱离了其本身的属性,反过来对人进行支配,马克思认为物化普遍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在商品经济面前,人的劳动价值通过商品进行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就是物化的过程,将内在的东西通过这种形式转变出来。可以说物化是异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异化的概念解释
异化的概念解释
异化,又称异质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之一,用来描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对人类自身和人类劳动产品的异化状况。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并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被深入阐述和发展。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异化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其实质是人类自身劳动力和劳动产品被异化、疏离和剥夺了本质属性的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因为私有制、商品生产和雇佣劳动的存在,劳动者将其劳动力和劳动产品都置于资本家的支配之下。这导致了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过程以及劳动产品之间的疏离和异化。具体来说,异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劳动的异化、产品的异化、关系的异化和自身的异化。
首先是劳动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谋生,他们的劳动不再是自然的、自发的活动,而变成了被迫的、被资本家所支配和剥削的劳动。劳动变成了外在的、与劳动者自身相对立的东西,成为了资本家支配的工具。这种劳动的异化导致了劳动者失去了自身劳动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劳动过程成为了痛苦的、无聊的、枯燥的工作,劳动者自己变成了工作的奴隶。
其次是产品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最终成为了资本家的私有财产,而不是劳动者自己的。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产品的控制权和使用权,产品成为了资本家的商品,被用于交换和获取利润。这导致了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疏离和异化,产品不再是劳动者自己的劳动过程的产物,而成为了资
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己物。
其三是关系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和利益化,劳动者之间以及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为纯粹的经济关系。这种异化导致了劳动者失去了与他人的真实交流和对他人的真实关怀,关系被规定为了金钱和利益的交换关系。
“异化”对女性主义的影响——基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知识文库 第24期
189
“异化”对女性主义的影响 ——基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陈垚宇
近年来,马克思理论又得到了各学者的广泛重视。回顾经典有益于反思现实。为了更好的构建社会的和谐,笔者认为马克思的异化观点可以给我们提供应有的理论警醒。本文首先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了异化对女性的影响。
一、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表,标志着异化理论的诞生。异化理论可谓是马克思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把异化劳动生产出来的异己的、敌对的关系概括为四个方面:首先,工人与决定其存在特征的生命活动相异化。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对生产行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工人对他自己的活动—一种异己的,不属于他的活动—的关系。在这里,活动是受动;力量是无力;生殖是去势;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个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如果不是活动,又是什么呢?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工人生命中生命活动这一最本质的东西也被异化了。其次,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与工人也是相异化的。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属于自己的就越少;而且还越受资本
的统治。也就是说,劳动者生产劳动产品的过程就是生产异
己的对象化世界的过程。在这个世界里,劳动者的创造性被泯灭,而且饱受着资本家的奴役。再次,“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一是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二是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无产阶级为了得到劳动对象和生存资料,必须作为一个劳动者以及作为一个“肉体的主体”而存在,“他只有作为从人才能维持自己作为肉体的主体,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最后,人同人的异化,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最后一个方面,也是前三个方面相异化的直接结果。他说:“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对自己的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自由的关系东西,也都适用于人与他人、对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1932年,马克思的遗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首次公开发表;手稿中,马克思赋于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意义,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对立,“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表现,“私人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2社会从私有财产的解放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也即是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把异化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异化理论,其中以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最为着名,本文仅对这几种异化理论作一扼要的介绍;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乔治·卢卡奇1883—1971是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西方马克思主义”
的创始人之一;
卢卡奇是20世纪最早、最系统地提出异化理论的人,早在1923年,他就发表了后来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该书的“物化与阶级意识”一章中,他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推断出“物化”理论,“物化”实际上是“异化”的同义词;1932年,马克思的手稿公布于世,人们惊奇地发现,卢卡奇在10年前就得出了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结论,真是名下无虚;
卢卡奇认为,物化——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存在的;“物化的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4,“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5;
异化理论
在哲学的语境里,异化是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又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并转过来反对主体本身。
马克思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四个规定。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这是异化劳动理论的第一个规定。马克思从上述展示的工人的生活现实出发揭示出,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而且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的东西就越少。异化劳动理论的第二个规定从生产过程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这种异化劳动是一种使自己外在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从人的类本质看,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这是异化劳动理论的第三个规定。马克思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人的类特性就在于有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在异化劳动状态下,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异化劳动使自然界,使人本身、人的自己的活动机能、人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使类同人相异化。正如马克思所说:“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最后,从人与人的关系看,人同人相异化,这是异化劳动理论的最后一个规定。马克思指出:“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侯,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同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同他人、同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同时,通过异化劳动,工人生产出一种与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劳动关系,即生产出资本家同这种劳动的关系,从而,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和必然结果。工资和私有财产是同一的,因为用劳动产品、劳动对象来偿付劳动本身的工资,不过是劳动异化的必然后果,而且在工资中,劳动本身不表现为目的本身,而表现为工资的奴仆,即使是强制提高工资无非是给奴隶较多的报酬,但既不会使工人也不会使劳动获得人的身份和尊严,也就是说,仍然不会改变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因此,“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转换到当前社会,私有财产的产权归属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而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公正、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实现社会和谐。当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维护社会分配领域的公平和正义,在很大程度和意义上,就是要逐步消除当前比较突出的各种社会“异化”现象,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劳动产品、他人以及社会的全面和解,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理论
例子
① 异化可以在语音层上出现。例如: ballet译作“芭蕾舞” cigar译作“雪茄” laser过去译成“莱塞”,现译作“镭射”、“激光” 目前大街小巷都风行的“卡拉 OK”等。
② 异化可以在词语层出现。例如: “crocodile tears”译作“鳄鱼的眼泪” “an olive branch”译作“橄榄枝” “sour grapes”译作“酸葡萄” “the cold war”译作“冷战”等等。
以归化为主,适时的使用异化。
在《阿甘正传》中,阿甘在描述与珍妮的儿时友谊时说了这么一句“: From that day on, we were always together. Jenny and me like peas and carrots.” 对于这句话的直接翻译似乎是“从那天起我们总是在一起。珍妮和我就像豌豆 和胡萝卜一样”。但这句翻译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是晦涩难懂的,而导致的原因 正是对于文化差异的不恰当处理。在西方国家,豌豆和胡萝卜常用在一起做菜, 因而用在一起来比喻关系的密切。但中国观众无法理解这个比喻的文化内涵, 单纯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毫无疑问是不可取的。我们不妨用归化的手法将其译 为“形影不离”,中国观众对于这一词语的含义非常熟悉,“形”和“影”的 关系更是在汉语中有很多体现,如形单影只、形影相吊等。译为“形影不离” 既能准确表达阿甘的语义,又能为读者接受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异化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所谓的异化,是指的事物在发展变化中逐步走向对自身的否定。因此,异化实际上指的就是杨弃。因此,异化有两个特征:1、异化是事物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2、异化必然走向异化的异化。即否定之否定。
黑格尔是提出最早异化理论的人;黑格尔承认,先有自然界,然后有人,有人的精神。他认为自然界之前还有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叫做理念阶段,或者叫做逻辑的阶段。这个阶段变出了自然界,这就叫异化。费尔巴哈把这个概念接过来解释宗教。以前18世纪唯物论批判宗教比较肤浅,光说宗教是愚昧无知的产物。人怎么会信上帝?这是愚昧无知,不懂科学!这种批判很简单,费尔巴哈用异化解释宗教的起源,就比以前深了一步,进了一步。圣经说,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创造了亚当、夏娃。费尔巴哈指出来的却正好相反。他说,是人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上帝。不仅如此,人还把自己的本性也放到上帝里去了。上帝有无比的智慧,这智慧是什么东西?是人的本性。上帝爱世人,爱是从哪里来的?也是人的本性。上帝有意志,意志是从哪里来的?也是人的本性。所以,是人把自己的本性赋予自己创造的上帝,并且把它无限夸张,成了个上帝。但是在创造出上帝之后,却跪倒在上帝的脚下,向它哀求:伟大的上帝啊!你创造出我啦!请你救苦救难。我什么都不是,我是卑微渺小的,你是伟大全能的。一切好的东西都归到上帝那里去了,顶礼膜拜。这个过程,费尔巴哈把它叫做异化,叫做人性的异化,或者叫做人的本质的异化。上帝哪里来的?神哪里来的?都是人自己造的。自己塑菩萨自己拜,不认得了,反而倒过来,让上帝支配自己。修道士为什么不结婚?因为天国里有个新娘,叫圣母玛利亚。他把自己需要的,异化成圣母,他就不要新娘了。修女在天上也有个新郎,就是上帝。天上有了新郎新娘,就不要人间的了,异化了。因此费尔巴哈得出一个结论:要克服宗教的异化,人就应该崇拜自己。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在人之上没有更高的东西,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不要相信上帝,要相信人自己。要崇拜的话,崇拜人自己。要爱的话,就要爱人类。人应该把异化为上帝的本性收回来还给人,克服异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摘要:在马克思理论与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异化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要把发展作为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第一要务,要注重经济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要注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异化劳动异化
一、马克思对异化的论述:
异化: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被克服。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也是有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的,马克思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将异化概念不断深入完善,最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1、青年黑格尔派时期(1843年前):
马克思开始学习了解异化概念,是从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开始的。因此,马克思的异化论也是从自然的异化开始的。“自然对我们的意识来说,不再是恐惧的来源,而正是伊壁鸠鲁使直接的意识形态、自为存在成为一种自然的形态……对自然的任何关系本身同时也就是自然的异化。[1]”此时马克思认识到的异化仍然是黑格尔的观点,而他自己的思考也停留在思想层面,思索着自然界的本质,进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权衡,并没有超出黑格尔的范围。
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及巴黎时期:
在这段时期里,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费尔巴哈逐步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束缚,认识到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种种缺陷,逐步开始形成全新的世界观。在异化论方面,马克思认识到了黑格尔异化论中过于夸大“自我意识”的作用,并扬弃了其中的唯心主义观点,对异化的思考也逐渐深入到政治经济学层面。
(1)马克思对于黑格尔理想的政治制度开始批判。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市民处于官僚组织(国家组织)和社会组织(市民组织)双重组织中,前者的物质由市民构成,国家对市民来说是形式的对立面,而后者的物质并不是国家,市民本身对国家来说是物质的对立面。因此,“要成为真正的公民,要获得政治意义和政治效能,就应该走出自己的市民现实性的范围摆脱这种现实性……进入自己的个
体性……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分离必然表现为政治市民即公民脱离市民社会,脱离自己固有的、真正的、经验的现实性。[2]”于是公民和国家成了对立的双方,马克思揭露了政治制度的异化。
(2)为了进一步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这在马克思异化论中是伟大的飞跃。“你的存在越微不足道,你表现你的生命越少,你的财产就越多,你的外化的生命就越大,你的异化本质也积累的越多。”“因为劳动不过是人的活动在外化范围内的表现,不过是作为生命外化的生命表现,所以分工也无非是人的活动作为真正类活动——或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活动——的异化的外化的设定[3]”通过对劳动者的异化和社会分工的异化概念的阐述,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4]”
针对异化劳动,马克思提出了四个规定:一、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产品于工人而言是一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二、劳动者和劳动本身的异化,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个人的生命,就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这就是自我异化。劳动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
三、人的类本质同人异化。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认得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个人生存的手段。四、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从而,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5]”
(3)马克思在确立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之后,进一步分析了政治学上的异化,通过劳动的异化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私有制,揭示了剥削的本质。“私有财产的丧失或放弃,就是人和人和私有财产本身的异化……私有财产本身由于它的相互外化或异化而获得外化的私有财产这个定义。[6]”一、因为它不再是这种财产占有者的劳动产品,因此它被占有者外化,是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脱离,这是私有制的前提;二、它的地位被另一种私有财产所代替,如同它本身代替了另一种私有财产一样。经过对于私有财产的分析和解释,马克思揭示了私有制和剥削的本质“对于通过劳动而占有自然界的工人来说,占有就表现为异化,自我活动表现为替他人活动和他人的活动,生命过程表现为生命的牺牲,对象的生产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即对象转归异己力量、异己的人所有[7]”,而这正是私有制的表现。与其说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异化劳动的结
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4)马克思认为“人永远是这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但是这些组织也表现为人的现实普遍性,因而也就是一切人所共有的[8]”通过这样的认定,马克思揭露了人的共同性,马克思认为等级的意义就是认定差别、分裂是个人生存的基础,这不但不使人成为社会的一个成员,反而成为一个例外,这种排异性使得个人与社会性相背离,这即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本质即社会性)。“我们的时代即文明时代,却犯了一个相反的错误。它使人的实物本质,即某种仅仅是外在的,物质的东西脱离了人,它不认为人的内容是人的真正现实[9]”
3、布鲁塞尔时期
马克思对于异化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科学的异化论体系。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时期,继续进行异化论的研究,并且分析了异化的消灭过程。马克思认为,异化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后才会消失。这两个前提,一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二是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马克思在这里面提到了“没有财产的”人的概念,我认为就应该是无产阶级。“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和现存的有钱的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10]”“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一方面可以发现一切民族中同时都有‘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事实,而其中每一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变革都有依存关系,从而使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11]”从异化理论中揭示的人的本质来看,人从自我异化出去,成为了社会的例外,最终又消灭异化,回归为真正的人,这本身亦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模式,也解释了社会发展的进程。而马克思提出的世界历史性、真正普遍的个人所构成的社会正应该是共产主义社会,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异化对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其他学者的论述:
1、黑格尔:黑格尔提出的异化概念是“异化是绝对精神和自我意识的自我运动的一个必然环节”,即"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12]",黑格尔从费希特的人与自然异化关系中提出了思想异化,来揭示人与人的异化关系,并把这一切归结于自我意识的异化,强调理念的作用,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异化体系。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来源于他的理念论,首先他阐述了理念的概念:“理念作为主观理念与客观理念的统一,是理念的概念。这个概念以理念本身为对象,对于这个概念来说,理念就是客体,全部规定都坍缩到了这个客体中。因此,这种统一是绝对的和全部的真理,是自己思维自己的理念,而且这里理念是作为能思维的、逻辑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