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2019年客从何处来视频观后感(优秀范文)-推荐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客从何处来视频观后感(优秀范文)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这个名字就选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
中国人向来重视对血缘的传承,重视家的概念。
寻根,就是寻找从何处来,为何来,这中间有多少难以启齿的话语,有多少不能触碰的伤疤。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客从何处来视频观后感,欢迎阅读!客从何处来视频观后感(一)我平时都不看电视,看也是只看纪录频道等几个台。
早上4点多醒了,无聊中打开电视,就看到了客从何处来,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小时候偶尔会听老人们说说祖上那些事儿,有的还真就比电影的剧情还要跌宕起伏。
家族的兴衰,颠沛与流离,聚散的悲欢,就在老人娓娓絮叨中平静的展现出来。
但隐隐的,总是感觉到那一代人是有很多难以言说的痛埋藏在心里,这些无法愈合的伤口甚至也被他们自己选择了遗忘。
马未都说我们中国的汉族早就不是纯粹的人种,这血脉的混杂中也交织着错综的历史,许子东说中国的历史都在人身上,秦晖老师说,说一套做一套是我们古人常有的习惯,他研究认为中国的宗族社会是一直受到大共同体政治的压制、破坏甚至清洗的。
陈丹青说中国人的信仰就是他妈的,活着最重要。
邓晓芒说实用主义就是中国人的价值观。
看了这部探寻家族史的纪录片,相信每个人会对这些学者们的话有更深的体会,也会更深刻的理解鲁迅深恶痛绝的民族性又是怎样成长起来一回事。
那一代人为什么会选择遗忘一段历史,那一代人又为什么会出现不断的洗脑式运动,我们为什么读主流的历史课本只看到一种简化的二元对立的史观?而鲁迅、柏杨他们又为何把我们人性的一部分视为恶心的垃圾必欲除之而后快?我们在逃避什么,我们不愿意面对什么?从精神分析的视角,逃避面对也是面对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方式其实对自己更残忍,因为为了不直面和剖析这种创痛,当事人会塑造一个他者来代替自己,会把一些为了忘却而专注于自认为美好的东西强加给自己和自己的未来,于是那一代人和子女的代沟就成了一个历史问题。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五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客从何处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人文纪录片重新回归,即人文价值的回归与升华。
不仅是因为人文类纪录片过去灿烂的
历史地位,更是一种人性生命高度的追寻。
《客从何处来》兼具真人秀与纪录片的节目特质,并且集两者的优势于一体,给观众带
来一场视、听、思的心灵旅程。
个人化的叙述表达可以凸显个人家族历史的独特性和唯一性,通过展现个人的、可触摸的、有温度的家族历史,可以使得观众
产生代入感,形成有效的自我关照心理,同时也可以使其保持对
节目的收视期待。
《客从何处来》节目具备相关史料佐证,使得其整体风格严肃认真。
但是,其中不乏个性化的表达和感人情景的
再现。
例如易中天被塑造的电视形象是具有知识性、严肃性甚至
有点苛刻的百家讲坛的学术明星。
但是,当他去见身患癌症的堂
哥时,温情一面的展现。
为了满足堂哥的临终嘱托,他继续寻根
之旅,甚至远赴越南河内追寻祖先遗迹,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
易中天的家族温柔的一面,使得他多了几分人情味,少了几分学
术权威的冷峻。
正如《客从何处来》易中天在探寻营田惨案前夜家族的大逃亡,自己就分析家族可以提前逃走的种种原因,以及他自己的各
种猜测,甚至自己都说“这也太小说了吧。
”种种悬念的设置,
都在一步一步地吸引观众继续观看下去。
另外,《客从何处来》曾宝仪这一期的开头,就是她面对镜头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这使得观众瞬间一头雾水,同时也吸引观众继续观看,才能解开这期节目开头的疑惑,这些剧情片的叙事策略增添了节目的观赏性,加快节目的叙事节奏,消减观众收视的疲倦神经和心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300字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300字客从何处来观后感我有幸在近日观看了一部名为《客从何处来》的电影,这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
电影以一对来自不同背景的男女为主线,以智慧与感情的碰撞为题材,带给观众一种独特的观影体验。
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首先,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对于家庭和亲情的思考。
男主角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而女主角则来自一个富裕的城市家庭。
两个背景截然不同的人走到一起,通过帮助对方克服困境和面对自己的过去,他们逐渐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家庭是人们成长的基石,也是人们温暖的港湾。
不管来自哪里,家庭都承载着爱和希望,我们应该珍惜和守护这份宝贵的情感。
其次,电影中呈现出了地域差异对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
男主角习惯性地保守和内向,而女主角则充满活力和阳光。
他们的相遇和相互影响,让他们变得更加开放和理解。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只有打破地域的束缚,才能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只有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观点,才能既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又与他人和谐相处。
另外,电影中感人的剧情和细腻的表演,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位主演通过出色的演技,将角色的情感与内心世界完美地展现出来。
他们无需过多的言语,通过微笑、眼神和动作,传递出深沉的情感。
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情感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只要真挚的心灵,就能触动他人的内心。
影片中的音乐和布景也相得益彰,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
最后,这部电影在让我思考智慧和心智成熟的问题上也有一定的启发。
男主角虽然在学问上不及女主角出众,但他用智慧和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他选择坚持和奋斗,取得了成功。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智慧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背景和家庭条件,而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坚持。
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权力,通过努力和智慧,我们可以追求更好的未来。
总之,电影《客从何处来》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表现,让观众在情感和思考上得到了深刻的启发。
家庭、地域差异、情感表达以及智慧和心智成熟等都是这部电影中引人思考的主题。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已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
写出了重回家乡的些许无奈之情,这里明明曾是我的家园,可是时过境迁,世事无常,人也许会就这么阴差阳错的远离故土,待到重回之时却已是一片荒芜。
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这个名字就选自这首诗。
中国人向来重视对血缘的传承,重视家的概念。
寻根,就是寻找从何处来,为何来,这中间有多少难以启齿的话语,有多少不能触碰的伤疤。
在看曾宝仪那一片的时候,内心波澜。
她的外公在没有一点预兆一点防备,就这么突然的要离乡,来不及说一声再见,一声嘱托。
不知道去哪里,去多久,还会不会回来。
这样的经历是多么令人感到痛苦,仿佛一霎那间就失去了自己的依靠。
不能与自己为完婚的妻子创造家庭,不能为自己的父母养老送终,这是多大的遗憾。
其中,当曾宝仪回到淮安老家,她的四奶奶对他说:不用常常回来时。
看到这一幕,潸然泪下,哪位老人不希望看到有出息的孩子经常来看看他,可是他却说不用常常回来,这确更真真切切的体现了他们之间浓厚的亲情。
在这部片子里,你会看到曲折起伏的命运,颠沛流离的人生,你所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命运坎坷。
有时候,历史只是拐了一个小小的弯,但却让后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历史无法改变,但是现在却是你能真实把握的,所以无论从哪来,珍惜眼前人,善待长辈们。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2020年最新
篇一客从何处来观后感《客从何处来》是国内首档真人秀纪录片,它通过阐释嘉宾个体与家庭、宗族、民族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追思念旧之情及家国情怀。
这次我们观看的是曾宝仪和她阿公的故事。
以前,曾宝仪的阿公很少提起过他的过去,因此宝仪对于阿公知之甚少。
在这次的寻根之旅中,宝仪了解了阿公悲惨的过去,探访了阿公久违的故乡。
当这段尘封的岁月在宝仪面前慢慢展开的时候,所有人都湿了眼眶。
从主题深度上来看,《客从何处来》不仅表现了曾宝仪的阿公无奈背井离乡六十多年的辛酸苦楚,而且侧面反映了台湾与大陆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
年代,台湾和大陆实现三通后,阿公终于有机会回乡探亲,结果迎接他的却是父母亲的死讯。
当曾宝仪回到淮安老家,乡亲们的热烈欢迎及鞭炮声声使她受宠若惊。
走过以阿公命名的桥时,宝仪才发现原来阿公为故乡做过这么多好事。
我觉得,阿公做的这些事也许是他表达少小离家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愧疚的特殊方式。
从内容创新上来看,《客从何处来》每位嘉宾都带着对家族史的好奇踏上未知的旅行,一步步揭开属于自己的历史。
该片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
片子的一开始就是曾宝仪拿着从南京和淮安带回来的有特殊意义的物品给阿公看,看他是否有印象。
首先给他看的就是一张女人的照片,阿公表示记不起,于是故事在回忆中拉开帷幕。
看了之后的节目,我们才知道女人是阿公以前的未婚妻,在阿公离家后守了三年后另嫁他人。
节目的一开始就设置了悬念,吸引观众的注意,在悬念解开后大家都感叹造化弄人,令人潸然泪下。
从资料选用上来看,每个嘉宾在追溯尘封已久的家族秘密时,总会有一个专家来帮他们进行分析,其中涉及的历史资料丰富多样,十分详细。
曾宝仪在寻访南京的时候,正是南京档案馆的一位专家给她解读阿公的历史,让她了解了年随着国民政府撤离到台湾的一代人的经历和回忆,而阿公年轻时的资料卡现在看来更是弥足珍贵。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火车站里专家讲述完阿公离开南京时的场景,宝仪控制不住情绪,背对镜头沿着火车站一路走远......《客从何处来》不仅讲述了明星嘉宾追溯家族历史的过程,而且表现了嘉宾们在寻根旅途中的情感变化。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客从何处来》是一部纪录片,通过讲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旅行者在中国旅行的故事,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深受触动,对中国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这部纪录片以旅行者们与中国人民的交流和互动为主线,展现了他们与中国人民共同分享文化、观光景点以及美食的点滴。
片中的旅行者们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对中国的热爱与好奇心促使他们踏上了中国之旅。
通过这些旅行者的视角,影片带领观众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首先,影片中的旅行者们对中国的地理和自然景观深感惊叹。
纷纷向中国的壮丽山川、广阔的草原和神秘的湖泊表达了赞叹之情。
中国的壮美自然风光给旅行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纷纷表示中国的自然景观是世界上少有的宝藏。
其次,这部纪录片也展示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
旅行者们参观了众多中国的历史古迹,如万里长城、故宫和兵马俑等。
他们对中国的古建筑和艺术品的精湛技艺无不赞叹。
同时,他们还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太极拳、茶道和中国书法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旅行者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特点。
影片中还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友善和热情。
旅行者们与当地人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共同分享了自己的文化和经历。
在与中国人民的互动中,旅行者们深刻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友善。
无论是在古老的村庄还是现代繁华的城市,他们都能感受到中国人民拥抱他们的善意和温暖。
最后,纪录片中还展示了中国的美食文化。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美食,如麻辣火锅、北京烤鸭和粤菜等。
旅行者们品尝了各种地方特色美食,畅享中国独特的烹饪艺术。
他们纷纷表示,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令他们流连忘返,每一次的品尝都是一次独特的享受。
通过观看《客从何处来》,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魅力和吸引力不仅仅源于其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在于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你从何处来——《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你从何处来——《客从何处来》观后感从我上小学起,我的父亲总喜欢在厨房的那一方小桌旁,边喝着小酒边和我说起家族的历史。
我的曾高祖来自安徽,后来至盐城成为大盐商,染上了阿芙蓉癖败光家财;曾祖年少盲了眼,一路乞讨来到泰州飘荡在一尾破渔船上;我的爷爷奶奶在长江流域打渔谋生计数十载,直到我的父母结婚拿出了捌佰元才在陆地上买了一处小小的茅草屋定居下来。
后来,我的父母有了我。
相比之下我的外祖家就显赫多了,外祖家是那个地方远近闻名的大户,外祖父姓杨外祖母姓孔,两家都是大家族,现任的泰州市市长便是孔氏的子孙。
家中亲族众多,族谱更是密密麻麻,有时我甚至有种大清还未亡的错觉。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为了告诉正在看这篇文的你,我来自哪里,我是谁。
我觉得《客从何处来》是一档非常优秀的纪录片。
在未知的过去到底是怎样的因缘际会让祖辈们走到一起,然后有了我们。
清爽的画面、不做作的人物,一字一句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起伏。
这是一部纪实的纪录片,可能是这一点为它的停播埋下了伏笔。
《客从何处来》这部纪录片看似说的是一些人、一些家族的故事,其实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回顾那个大历史,以半故事片半纪录片的形式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把某些历史事拍摄成纪录片。
在曾宝仪篇中,一个苏北农村来的20岁小伙,在1949年跟随印刷厂去了台湾,而他的父母兄弟姐妹都留在了大陆,结果,命运天地之间。
这期节目采用倒序的手法,从曾宝仪做完节目回到外公家开始展开故事。
节目中将出现外公和宝仪一系列的对话片段,关于外公人生经历的转折关头,曾经拍过一些旧照片,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等。
这就和我们回到家,和父母、爷爷奶奶坐下来,请他们聊一聊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一样,从中找到一种跨越时空、消弭隔阂的理解和共鸣。
就像曾宝仪在节目中说的那样:“了解历史是为了理解,真正理解后才能放下,然后义无反顾往前走。
在寻根的过程中,最触动我的,是爱我们的人会希望我们往前走时带着爱,而不是仇恨与愧疚。
也因此,这样的追寻才有宇宙的意义。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3篇_应用文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3篇《客从何处来》纪录片分八集,每集片子仅讲述一位嘉宾的故事,通过阐释个体与家庭、宗族、民族之间的关系,复原我们的故土牵挂、追思念旧、家国情怀的精神线索。
多集拍摄下来后就不断的接近“我们是谁”、“我们的民族是谁”的意义。
它不仅是一部有趣的纪录片,更是可以撰写出真正具体的,真切的,无法被篡改的,关于我们自己的家国史、民族史。
下面是关于客从何处来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客从何处来》观后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已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
写出了重回家乡的些许无奈之情,这里明明曾是我的家园,可是时过境迁,世事无常,人也许会就这么阴差阳错的远离故土,待到重回之时却已是一片荒芜。
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这个名字就选自这首诗。
中国人向来重视对血缘的传承,重视家的概念。
寻根,就是寻找从何处来,为何来,这中间有多少难以启齿的话语,有多少不能触碰的伤疤。
在看曾宝仪那一片的时候,内心波澜。
她的外公在没有一点预兆一点防备,就这么突然的要离乡,来不及说一声再见,一声嘱托。
不知道去哪里,去多久,还会不会回来。
这样的经历是多么令人感到痛苦,仿佛一霎那间就失去了自己的依靠。
不能与自己为完婚的妻子创1 / 6造家庭,不能为自己的父母养老送终,这是多大的遗憾。
其中,当曾宝仪回到淮安老家,她的四奶奶对他说:不用常常回来时。
看到这一幕,潸然泪下,哪位老人不希望看到有出息的孩子经常来看看他,可是他却说不用常常回来,这确更真真切切的体现了他们之间浓厚的亲情。
在这部片子里,你会看到曲折起伏的命运,颠沛流离的人生,你所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命运坎坷。
有时候,历史只是拐了一个小小的弯,但却让后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历史无法改变,但是现在却是你能真实把握的,所以无论从哪来,珍惜眼前人,善待长辈们。
观《客从何处来》有感《客从何处来》这种题材的纪录片是我没有看过的,所以一开始就有一种新鲜感。
并且这部片子是以明星为主人公,就更加吸引人。
客从何处来
客从何处来
作者:金城
来源:《国企管理》 2018年第5期
前段时间看了中央台的一档寻根节目《客从何处来》,我深有感触。
文化名人或是明星们
追寻着他们的祖辈、曾祖辈的足迹,找寻着家族的起源,感受着在历史背景下一个家族的兴衰
沉浮。
一百年,仅仅是三代、四代人繁衍生息的时间。
可是,如果不是刻意找寻,祖辈们的故
事就可能湮没在时间里,而一个家庭的故事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是那么的渺小。
如果要记录老金家的历史,我定要从我的曾祖父写起。
我的曾祖父,名玉山,字福堂,人
送外号“衙门”。
生活中,我们这一辈都称呼他为太爷。
我出生时,太爷已经91 岁高龄,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
据说,当年我出生后,爸爸回
老家小赵屯报喜,太爷正在灶前烧火,还没等爸爸开口,太爷便说:“生了个姑娘吧。
你要是
生个儿子,早就小跑着回来了!”
我对太爷的记忆是片段式的。
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太爷坐在炕上,用他长长的手指甲给我
剥瓜子,出去玩回来就有大把的瓜子吃。
还有一年,太爷过生日,爷爷把我从程岚接回小赵屯,不过那一年印象深刻的不是太爷,而是被老叔在桌上来回换位置逗我玩的一盘血肠。
再有就是
太爷身体不太好了,躺在炕上,让我喊三爷过来帮忙。
最后的记忆是太爷的葬礼,五岁的我不
懂什么是死亡,去推太爷,叫他起来。
太爷1993 年去世,享年96 岁。
那一年我5 岁,虽然我们的生命只有短短5 年的交集,
但我永远记得那个疼爱我的、白胡子的老爷爷。
(作者单位:管道公司济南输油分公司)。
国内首档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国内首档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观后感国内首档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观后感《客从何处来》讲述了明星嘉宾追溯家族历史的过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内首档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篇一】今晚,我看了最新一集的《客从何处来》,讲述的是广西人阿丘,下南洋寻找家族的故事。
这使我想到了我的印尼妈妈小草,以及前天刚送别的她的小女儿,也就是我的印尼姐姐小萍。
小草妈妈的父亲,小的时候被一个在印尼的中国妇人收养,子孙繁衍,形成一个家族。
这名妇人就成了小草的奶奶,一个缠脚的中国女人。
受奶奶的教诲,家中始终保持着传统的中国文化和生活习惯。
小草妈妈说:“因为我们没有,所以我们必须保持。
”悠悠思乡情,拳拳赤子心。
一位离开故土多年,热爱自己民族的奶奶,把她的思乡情通过生活的点滴传给了自己的儿孙。
而小草妈妈如今也延续着奶奶的脚步。
她总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有一个非常爱中国的奶奶,奶奶说的话她都铭记于心。
奶奶说:“中国要强大,我们在海外的人才能扬眉吐气,你不要忘记中国。
如果你不爱你的国家,不记得你的根,你还算什么?”而小草妈妈也说:每个人都有他的源头,只有追随源头,才能知道他的文化底蕴在哪里。
小草妈妈把小女儿送到了广西柳州来学汉语,前几天她和同学到南宁参加汉语水平之际。
我们一家人出动接待了她,为她安排酒店,请她吃饭,带她到我们家坐坐,我们短暂地相处了不到两天。
我和妈妈送她去车站时,没想到小萍竟抱着我和妈妈哭了。
我和妈妈也热泪盈眶。
上火车后,她给我发了条短信,内容是:谢谢你们!我的中国妈妈和妹妹。
妈妈也总为还不够尽心尽力接待小萍而有愧疚之感,她说,她很感激印尼的小草妈妈看得起她的女儿。
今天的这集《客从何处来》,阿丘在马来西亚的表哥也给他写了封信,这一段最为打动我:“我们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也就知道了,我们为什么是一家人”。
一个中国家庭,一个印尼家庭,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因缘际会我们能相识,我们都很珍惜这份能成为“一家人”的情分。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6篇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6篇通过这部电影的观后感,我对人类的悲欢离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观后感是对作品的一种反思和总结,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领悟作品中的意义,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客从何处来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篇1《客从何处来》这种题材的纪录片是我没有看过的,所以一开始就有一种新鲜感。
并且这部片子是以明星为主人公,就更加吸引人。
我们都知道,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欣赏纪录片的人越来越少,但是追星的人确是越来越多,所以让明星变成主人公能吸引很大一部分的追星族。
从明星的家族史回顾那个动荡的年代,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了解那个时代人的生活。
除了易中天那一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生活和真情。
不可能每个人的家族史都有易中天那样厉害,我们只是小人物,但是小人物也有自己的过去,比如曾宝仪的外公那样,更加贴近我们普通人。
阿丘的外公外婆在南洋讨生活,结果外公外婆好像是在游击队跟英军斗争中死掉了,外公的姐姐来接阿丘妈妈四姐弟时,由于回国路费不够,将阿丘妈妈的姐姐卖掉了。
然后阿丘的姨妈真是受折磨了10多年,先是被主人折磨,后又被恶霸官员霸占,27岁才结婚,好在晚年生活还不错,子孙满堂。
虽然是一个家族的故事,但何尝不是我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啊,两岸斗了这么多年,真正开心的是美日,是那帮猴子;苦的是两岸人民,是海外华人(两岸斗,海外华人也斗,不团结)。
我也不指望台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什么力了,只要不捣乱就行了。
希望我大中华早日重返no1,主宰东亚和东南亚。
以后尽量少关注点台湾事情了,努力提高自己,不拖民族复兴的后腿。
本来,追寻一个先人的旅程不会是这么一个侦探片一样的故事。
中国人对于血缘传承和家族势力的执念在某种程度上一直战胜着改朝换代的战火离乱。
你家有家谱,你村里有祠堂,你看见小伙伴们两个字的名里头一个字跟你一样,所以你知道你们是一辈的人。
但是现在,你得靠着躺在善本室里好多年没人看过的,因为拍电视的噱头才拿出来的只字片语来确认你爷爷奶奶甚至爹妈的事迹。
2024年《客从何处来》观后感_1
2024年《客从何处来》观后感2024年《客从何处来》观后感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看到这档节目的名字时,就知道出于这首诗:《回乡偶书》。
这是一档真人寻根节目,在这样一个喧闹浮躁的世界里,明星通过节目静下心来、小心翼翼地寻找并讲述着祖辈的经历。
不仅是关于个人的故事,更是还原那个时代的记忆。
故事是讲不完的,但是人性、情感这亘古不变的主题是人类不断探索的。
一共看了两期节目,邀请的嘉宾分别是萧敬腾和曾宝仪。
首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该节目的音乐音效。
主题曲,充满着思念的气息,透着无名的悲伤意味。
像缓缓的小溪不经意间流入心间,某种情绪逐渐涌出,很好的将观众引入节目特定的氛围和心情。
而他们在寻根的过程中,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事情。
配有急促而富有强烈节奏感的背景音乐,牵动着观众的心,此时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对找寻的资料既好奇又焦虑。
我有留意到,节目中不止一处有空白:画面中没有任何人声或是背景音乐。
感觉是人物情绪的'酝酿过程,而观众也会有点不知所措,却也好奇着接下来会说什么。
没有过度的音乐煽情,这种适当的留白能更好的理解嘉宾具体的情感变化。
其次,我想谈谈该节目的内容创新方面。
它是第一个寻根的节目。
不是普通的寻亲,还有对国家、历史的思考。
中国自古以来,人走得再远,也不会忘记最初生活的那片土地,人们称其为根。
嘉宾前往根所在城市,听当年相关的人诉说,通过个人的变故,了解家族,国家。
国和家从来不是分离的,一个个小家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
像这种类似的打情感牌的节目,都有一个通病:煽情主义。
如果拍出来的东西不能得到观众的理解、产生共鸣,此时再丰富、真挚的感情也会变成无病呻吟,令人反感。
该节目将寻根的过程真实的呈现给观众看,曾宝仪那一期的确触动到我了。
像她这样一个明明不算感性的人,以为大大咧咧的性格,在寻根的过程中,从好奇、惊讶到后来的震撼、沉默甚至有些沉重。
这种自然的转变,反映了她的真性情,保证这个节目的真实性。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_应用文_1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客从何处来》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打造的国内首档明星真人寻根、追溯家族历史的纪录片。
感悟历史、审视自我,《客从何处来》全程记录明星寻访祖辈生活的地方,追溯尘封已久的家族秘密。
下面是关于客从何处来观后感1000字范文,欢迎阅读!客从何处来观后感1000字本来,追寻一个先人的旅程不会是这么一个侦探片一样的故事。
中国人对于血缘传承和家族势力的执念在某种程度上一直战胜着改朝换代的战火离乱。
你家有家谱,你村里有祠堂,你看见小伙伴们两个字的名里头一个字跟你一样,所以你知道你们是一辈的人。
但是现在,你得靠着躺在善本室里好多年没人看过的,因为拍电视的噱头才拿出来的只字片语来确认你爷爷奶奶甚至爹妈的事迹。
中国人对于历史的尊重,用孔子的话说,是“慎终追远”,对于过去的学习和尊重,最早来自于祭祀时候对于祖先故事的恭敬了解。
在这个古老的农业文明里,家族不仅代表着生活在一起的一群人,也是荣耀,身份和信誉,它更是一种最终成为政治势力的家族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成为一种历史发展中与朝代更迭时而并行又时而分开的隐形实力。
除非被另一种政治力量专门针对,否则,它具有我们根本1 / 7无法想象的活力。
举个例子,除了没有军事力量自我防备之外,易老师家的言馨堂里有书斋等各种生活配套设施,这很像魏晋时候的坞壁——可以在乱世里自我供给自我保存。
而现在,需要后人这么费力去探究家族历史的原因不外乎不问和不说。
不问的原因很简单:忙,没兴趣,或者反正时间还长,以后慢慢说。
然而何至于一无所知,恐怕是因为“不说”。
易老师虽然演技一般又有表现欲,所以看起来总有点违和。
但是易老师也时而说点真话:比如说听到他的继外婆是燕京大学外文系的毕业生,但他从来没听她说过一句外语的时候,找来捧哏的专家糊弄说,那是因为你挖掘不够深。
然而易老师说,那时候谁敢说外语啊,那不是美国特务嘛。
易老师的表现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他几次的转头叹息。
大家可以留意留意。
“不能说”还是“不愿说”才是这么多长辈对于家族故事讳莫如深的原因。
2023年最新的《客从何处来》观后感想
2023年最新的《客从何处来》观后感想《客从何处来》观后感《客从何处来》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档明星真人寻根,追溯历史的纪录片。
最近观看了其中的两期节目,略有所感。
这档节目的名字来源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节目中曾宝仪的外公年少时被迫离乡,远离大陆半个世纪,再次回乡,已是物是人非。
他们那个时代发生了什么为何被迫远走为何迟迟不能归我们何曾思考过这些问题。
落叶归根,那我们又清楚自己的根到底在哪里吗该节目的主旨就在于感悟历史,审视自我现在的我们似乎缺乏一种归属感,漂浮在社会中,似乎从来没有思考过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
在古代,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他们都有自己家族的族谱,寻根也更容易方便,现在的我们还有吗在节目中,萧敬腾被问到了一个问题:你还记得你阿公叫什么名字吗他似乎是不知道的。
反思我们,还记得祖辈或者更前者的名字吗,大多数也是不知道的。
在我的家乡,有一次,村里的祠堂要求交费翻新祠堂以及开始写族谱,当时我觉得这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想来,我对我的根一无所知,那里一片空白。
曾宝仪在她的寻根路上收获了那个年代的感情与感动。
她的阿公与一位老奶奶年轻时定了娃娃亲,在他远走大陆之后,等待他多年,住在他家帮他侍奉父母,她的坚持最终没有圆满的结局,但是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人的忠贞与执着,她是令人敬佩的。
在如今出轨离婚率越发高的现状下,这种单纯的执着更加显得珍贵。
曾宝仪的四外婆,在外公去南京做工,三外公夭折后,侍奉老人,在家里状况非常艰难的时期,一人外出讨饭养活全家,更甚者不让告诉曾宝仪的外公,怕她难过,她的故事无法不令人感动。
那个历史时期中,虽然艰难,但是其中的故事也数不胜数,让人感动,同时让人心酸。
无论是小人物还是大人物,从过去到现在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这段历史必然是丰富的,然而我却对此一无所知,经常听奶奶讲起过去的事,或许是未认真听过,现在什么都想不起来,历史的故事也从我们这一代断片了,更严重一些,我们成了自己家族历史上的罪人。
《客从何处来》曾宝仪观后感
《客从何处来》曾宝仪观后感《客从何处来》曾宝仪观后感《客从何处来》揭示历史人性交错,平凡人的故事。
yuwenmi小编整理了《客从何处来》曾宝仪,欢迎欣赏与借鉴。
《客从何处来》曾宝仪观后感【篇一】本集追溯的对象是宝仪的外公王悦善先生。
宝仪给外公看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位老奶奶,年龄和外公相仿。
曾宝仪的大陆寻根之旅就是从了解这位老人开始的。
当她跟随节目组来到南京,来接她的一位中年男子对宝仪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有很特殊的关系,我母亲也跟你家里面有很特殊的关系。
”带着巨大的疑惑,宝仪跟着这位名叫董兆庆的中年男子来到他家,见到了他的母亲—一位年迈的老太太。
通过聊天她才知道,这位姓刘的老太太和外公是亲戚,小的时候还曾和外公订过娃娃亲。
南京下关火车站,是外公离开南京的地方。
1949年大年初一,当其他人家阖家团圆,还在过年的时候。
年仅20岁的外公同总统府80多位工人一起,从下关车站出发,途经上海、杭州、南昌、株洲,一路南下到了广州。
到了广州以后又搭着货轮,辗转了两天两夜才到了台湾基隆。
外公的老家是坐落在江苏淮安的一个小村落。
曾宝仪跟随节目组来到了这个叫做朱尖村的地方,接待他们的是堂舅舅,而外公的父母和两个亲弟弟都已经先后去世。
1992年两岸三通以后,外公回乡探亲三次,每次都会住上一个月。
在阿公父母的墓碑旁,曾宝仪找到一棵大树,堂舅舅告诉她,这是外公二十多年前亲手种下的,如今已亭亭如盖。
家里的老人只剩下了四外婆还在,外公去南京做工、三外公夭折后,家里只剩下四外公夫妇侍奉父母,直到养老送终。
直到宝仪离开,善良的四外婆还在叮嘱宝仪不要把这一切告诉外公,在淳朴的他们看来,过去了就过去了,说出来只会让外公更加难受和后悔……《客从何处来》曾宝仪观后感【篇二】由央视综合频道打造的大型真人秀类历史纪录片《客从何处来》在京举行媒体试映会。
影视演员曾宝仪、历史学者易中天、马未都及著名主持人阿丘纷纷作为该节目的明星嘉宾亮相现场。
据悉,节目中每位嘉宾将寻访海内外数十个地方,探究自己家族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私家历史”,这对于作为公众人物来说则需要十分坦诚的心态和勇气。
客从何处来第二季
客从何处来第二季《客从何处来》观后感从我上小学起,我的父亲总喜欢在厨房的那一方小桌旁,边喝着小酒边和我说起家族的历史。
我的曾高祖来自安徽,后来至盐城成为大盐商,染上了阿芙蓉癖败光家财;曾祖年少盲了眼,一路乞讨来到泰州飘荡在一尾破渔船上;我的爷爷奶奶在长江流域打渔谋生计数十载,直到我的父母结婚拿出了捌佰元才在陆地上买了一处小小的茅草屋定居下来。
后来,我的父母有了我。
相比之下我的外祖家就显赫多了,外祖家是那个地方远近闻名的大户,外祖父姓杨外祖母姓孔,两家都是大家族,现任的泰州市市长便是孔氏的子孙。
家中亲族众多,族谱更是密密麻麻,有时我甚至有种大清还未亡的错觉。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为了告诉正在看这篇文的你,我来自哪里,我是谁。
我觉得《客从何处来》是一档非常优秀的纪录片。
在未知的过去到底是怎样的因缘际会让祖辈们走到一起,然后有了我们。
清爽的画面、不做作的人物,一字一句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起伏。
这是一部纪实的纪录片,可能是这一点为它的停播埋下了伏笔。
《客从何处来》这部纪录片看似说的是一些人、一些家族的故事,其实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回顾那个大历史,以半故事片半纪录片的形式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把某些历史事件拍摄成纪录片。
在曾宝仪篇中,一个苏北农村来的20岁小伙,在1949年跟随印刷厂去了台湾,而他的父母兄弟姐妹都留在了大陆,结果,命运天地之间。
这期节目采用倒序的手法,从曾宝仪做完节目回到外公家开始展开故事。
节目中将出现外公和宝仪一系列的对话片段,关于外公人生经历的转折关头,曾经拍过一些旧照片,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等。
这就和我们回到家,和父母、爷爷奶奶坐下来,请他们聊一聊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一样,从中找到一种跨越时空、消弭隔阂的理解和共鸣。
就像曾宝仪在节目中说的那样:“了解历史是为了理解,真正理解后才能放下,然后义无反顾往前走。
在寻根的过程中,最触动我的,是爱我们的人会希望我们往前走时带着爱,而不是仇恨与愧疚。
也因此,这样的追寻才有宇宙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的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观后
感
在高老师让我们观摩《客从何处来》这部纪录片之前,我就已经在网上看过了一遍,之所以会选择看这部纪录片,是因为我被它新颖、深刻的主题所吸引,看完之后深受感动,这次在课上重温过后,又有了许多新的感悟。
《客从何处来》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国内首档明星真人寻根、追溯家族历史的纪录片,它的主题深刻,有极大的文化意义,目的在于引发我们对根的思考,怀着感恩的心情生活,与市场上绝大多数娱乐化的真人秀形成了强烈对比。
时代在不断更迭,世界总是以存在的人们为中心,人们总是关注着现在发生的事,很少有人会去探究我们的祖先,去思考他们生活的时代是怎样的,他们经历过怎样的痛苦与快乐,这个节目的出现就引发了我们对自己的根的好奇心,试着去了解自己地祖祖辈辈生活的世界,试着去追溯那些被淡忘的历史,从而能够体会祖先生活的不易,知道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能够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将祖先的精神传承下去,怀着感恩的心过好每一天。
例如萧敬腾篇,萧敬腾年少时不懂事,不理解奶奶生活的艰辛,通过寻根,他来到奶奶工作的地方,了解奶奶生病的过程,体会到了奶奶的辛苦,才知道孝顺的重要性。
内容上以明星寻根为主,这个内容是过去从未有过的,
极具创新精神,也因此引起了观众的兴趣。
节目不会给寻根人设定特定任务,也不会干预寻根人,而是让相关人物带领着寻根人去追溯家族历史,寻找与祖祖辈辈相关的人以及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明星的反应以及寻根过程都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正是这真实性赋予了节目更加深远的意义。
比如曾宝仪篇,她在寻根过程中见到了外公的娃娃亲对象,看到了外公的户籍卡,了解了外公当时战乱逃到台湾的历史,见到了外公的亲戚,了解了亲戚生活的不易,情绪由惊讶到沉重,由伤感到释怀,通过了解外公的历史,她体会到了外公当时的心情,这一切都真实地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使观众身临其境。
结构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设置了悬念,引起观众的兴趣。
比如曾宝仪篇,一开场是曾宝仪在说关于不会提这件事,此时观众在心里便会产生疑问:这件事是什么?不要跟谁提?为什么不会提?会对接下来的故事充满好奇心。
画面编辑也十分巧妙,用了很多人物的表情以及相关物品的近景和特写,给观众以最直观的感受,寻根画面和采访画面交错播放,让观众及时了解寻根人的心情与感受。
解说词是以寻根人的口吻叙述,也是由寻根人亲自配音,内容朴实真挚,使得整个纪录片更具整体性和感染力。
纪录片中的资料都是十分权威的,而且资料的内容十分全面,有着深刻的历史烙印,增加了整个纪录片的真实性与历史感。
《客从何处来》是一部十分优秀的纪录片,它带给我们感动,引发我们深思,今后的纪录片应向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