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数与测量
2.2《小数的意义——测量活动》(教学课件)四年级+数学下册+沪教版
![2.2《小数的意义——测量活动》(教学课件)四年级+数学下册+沪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5ff6a48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41.png)
探索新知
第二步:将1m至2m之间的1m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1dm,也就是0.1m。
小数的产生
0
1 1.11.21.3
2m
结果:比1.3m长,比1.4m短,还是没有具体的长度。
探索新知
第三步:将1.3m至1.4m之间的0.1m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1cm,也就是0.01m。
小数的产生
0
1 1.11.21.31.4
5元4角=(
1米5分米=(
)元
)米
9角=(
2、连线
12米4分米
1 .24米
12米4厘米
12.4米
1米2分米4厘米
12.04米
)元
Thank you!
2m
结果:1.3m正好多了3小格,是1.33m。
得出:黑板的底边长为1.33米。
小试牛刀
0.95
1.95
小试牛刀
1米=(
填空
10 )分米
1分米=( 10 )厘米
1米=(
100)厘米
10分米=(
10厘米=(
100毫米=(
1 )米
1
1
)分米
)分米
知识总结
当测量得不到具体结果时,需要将测量
所用的单位进行十等分,用新的、稍小的单
0.6m
6
6dm = 10 m = 0.6m
探索新知
箱子宽:50cm
箱子宽:5dm
5
5dm = 10 m = 0.5m
探索新知
量一量,这个箱子长多少米?宽多少米?
探索新知
1
6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
米,6分米是其中的6份,就是
米。
10
10
小数的意义-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小数的意义-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ead558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72.png)
小数的意义-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小数点两侧数字的不同意义。
•能够将小数点左侧的数称为整数部分,右侧的数称为小数部分。
•能够进行小数的简单加减运算。
2.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点两侧数字的不同意义。
•进行小数的简单加减运算。
3. 教学难点•能够将小数点左侧的数称为整数部分,右侧的数称为小数部分。
二、教学过程1. 导入小数的概念1.通过学生平时的接触,提问学生对小数点的理解,引导学生讲述小数的概念和涉及的知识点。
2.通过教师引入,学生的交流和理解,讲解小数的概念,小数的起源、涉及的科学等相关领域,通过在黑板上的数字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将小数表示为分数的理念。
2. 教学小数点的概念1.学生在听完核心概念的概述后,同时在课堂学习工具的支持下,能够学习小数点的商标和描绘。
2.利用数轴上对数字分布进行示范,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小数点的位置。
3. 整数部分的概念1.在了解小数点的位置之后,让学生探索小数点不同位置的意义,对整数部分的概念进行讲解。
2.使用各种数轴、表格等教学辅助工具,将整数部分固定为数字系统的轴心。
4. 小数部分的概念1.在理解整数部分之后,确定小数部分的概念和示例。
2.利用一些真实的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思考,加深对小数部分的理解。
5. 小数的加减法1.在掌握小数概念的基础上,引入小数的加减法。
2.通过不同的实例,结合具体的商业运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的加减法。
三、教学实验1.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选取经典的例子,进行真实场景演示和操作。
2.老师配合课堂教具文件,设计教学观察。
四、教学心得体会1.在教学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小学生的教育重点应该是注重启发式教学,而不是简单的讲授。
2.利用教学辅助工具,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实际操作的联系。
四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小数教案 沪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小数教案 沪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65e4d1cbe1e650e52ea99bd.png)
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小数教案沪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数与小数的联系。
2、借助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来认识小数。
3、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过程、能力与方法】培养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类比的方法认识不同的小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借助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来认识小数,建立小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分数的复习1、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师:这个分数表示什么含义?2、比较大小○ ○ ○ ○ ○ ○师: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是什么?3、加减运算 + = + = = 师: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教学策略:分数的意义、比较大小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都是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的内容。
所以这个环节只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复习。
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可适当加快练习节奏。
】二、认识小数1、课件出示分之几的数射线。
(1)仔细观察,这里把1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一份是多少?11 0师:可以写成0、1, 0、1读作零点一。
11 021 021 0 可以写成0、2。
想一想,为什么?(是2个,也就是2个0、1,就是0、2)31 0 呢?(3个0、1就是0、3)4个0、1是多少?5个0、1又是多少?(2)在数射线上写出与“分之几”相对应的小数。
(书P17)(3)小组讨论:10个0、1是多少?是不是零点?为什么?1 01 011 0 (10个0、1就是10个,也就是,就是1。
所以10个0、1是1。
)1里面有几个0、1,几个0、1是1?【教学策略:教材在这节课中并不要求学生了解为什么分之一等于0、1,只是约定0、1是分之一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所以教学中采取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教学方法,把重点放在讨论分之二为什么是0、2,4个0、1是多少上面,并讨论出10个0、1是多少,指导学生不要说成零点。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认识小数1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认识小数1](https://img.taocdn.com/s3/m/77c8a7a50242a8956aece447.png)
认识小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利用数射线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并对小数的数词有了认识。
2.知道0.1,0.01,0.001……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过程与方法:初步体验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巩固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学习。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比较、类比以及总结、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我们已经知道了小数,今天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小数。
二、中心阶段:1.(1)出示p17/2(1)观察:从这条数射线中你知道了什么?●0到1的部分被平均分成了10份,因此每一刻度代表1/10●1/10可以写成0.1,2/10可以写成0.2,3/10可以写成0.3请填一填。
(2)出示p17/2(2):将数射线上0到1/10的部分进行放大,得出:请填一填。
并观察:从这条数射线中你知道了什么?●0到1/10的部分被平均分成了10份,因此每一刻度代表1/100●也就是把1平均分成了100份●1/100可以写成0.01,2/100可以写成0.02,3/100可以写成0.03(3)出示p17/2(3):观察:从这条数射线中你知道了什么?将数射线上0到1/100的部分进行放大,得出以上的图。
●0到1/100的部分被平均分成了10份,因此每一刻度代表1/1000●也就是把1平均分成了1000份●1/1000可以写成0.001,2/1000可以写成0.002,3/1000可以写成0.0032.观察以上3幅图,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0.1,0.01,0.001……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出示结论3.看书理解本课所讲的内容。
[学生从这个探究活动中,初步体会到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并且已经基本具备了从一个较为抽象的分数角度来学习小数的条件。
]三、练习阶段:1.出示p17/试一试2.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圈出来的部分[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小数”的知识,并与“分数”做对比,加强对“分数”和“小数”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小数与测量 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单元 小数与测量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cf2deab9f3f90f77c61b0b.png)
小数与测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测量,懂得小数从现实生活中产生
2、初步感知数的发展源于生活,生产实际的需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得不到一个整数的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难点:会用小数表示测量的结果。
教学准备: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讲讲自己的身高是多少
2、写一写,用厘米表示身高数
按1m=100cm换算,把身高的厘米数用“米”作单位,用小数表示
二、探究
1、测量
用直尺测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
当整厘米数不够时,就用比厘米小的单位:毫米。
这样的数就用小数表示汇报测量结果
2、交流小数的写法与单位名称
三、应用:
1、测量铅笔的长度,并用小数表示
2、测量自己的步长
3、估计一下,一米的长度,自己走了几步,教室的长是几米,宽是几米
4、测量自己带的瓶中水高度
交流以上的测量结果
四、总结、测量方法
五、作业:1.测量一只手机的长、宽、高
2测量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玩具的重量和高度板书设计
小数与测量
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小数(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生活中的小数(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0d6b01e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9.png)
生活中的小数(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生活中的小数,主要让学生了解小数的概念,学习小数的读写方法,掌握小数的加减运算,并能将小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概念,知道小数点的位置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小数,并能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
3. 培养学生将小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教学难点:1. 小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小数的读写方法。
3. 小数的加减运算。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小数的实物模型,如长度、面积、货币等。
2. 学生准备纸、笔、计算器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小数,如购物、测量长度、面积等。
2. 讲解:教师讲解小数的概念,介绍小数的读写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小数的加减运算。
3. 练习: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小数的读写和加减运算。
4. 应用:教师引导学生将小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购物找零、测量长度等。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小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生活中的小数2. 内容:- 小数的概念- 小数的读写方法- 小数的加减运算- 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题,巩固小数的读写和加减运算。
2.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小数,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小数的概念和读写方法,并能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
通过练习和应用,学生能够将小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了他们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掌握小数的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小数的概念及其应用小数的概念及其应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之一,也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知识的关键。
因此,教师需要重点关注这个细节,通过详细补充和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小数。
生活中的小数-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生活中的小数-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7f5ba0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a5.png)
生活中的小数-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数值的小数部分;2.掌握小数点后一位或两位的数值,并能够进行简单估算;3.通过实际和抽象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小数的认识;2.小数的表示方法;3.小数的大小比较;4.小数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小数的认识小数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介于整数和分数之间的数。
小数的认识离不开生活实践,下面通过课件让学生认识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步:小数的表示方法小数与整数一样,也有自己的表示方法。
通过数轴上的表示方法,让学生有一个形象生动的认识。
第三步: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在数值上的大小比较,是学习小数中的重要环节,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大小比较规则,快速判断出大小。
第四步:小数的加减运算小数的加减运算是数学学习中的基础,学生需要通过练习来巩固掌握相关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要点1.认识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2.掌握小数的表示方法;3.熟悉小数的大小比较规则;4.掌握小数的加减运算方法。
五、教学方法1.组合教学:课件配合黑板讲解;2.观察学习:小组合作观察分析生活中小数的应用;3.讨论学习:小组讨论小数的大小比较规则;4.演算练习:个人操作与小组合作练习。
六、教学评价1.学生基本掌握了小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能够使用小数的大小比较规则进行快速判断大小;3.能够熟练运用小数的加减运算方法。
七、学生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如下:1.老师讲得很清楚,很有帮助;2.课件上的图示很好,帮助我们理解小数;3.小组讨论让我们交流了很多想法;4.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八、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小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重点讲解了小数的大小比较和加减运算。
通过生活实践、课件呈现、组合教学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对于后续的教学工作,我们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重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c96595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7e.png)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数学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所涉及的教材为沪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小数的性质》。
该教材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1.小数的概念及读法。
2.小数的比较。
3.小数的加减法。
4.小数的乘法。
本教案的重点是对小数的性质进行深入探究,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数,为后续的小学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的概念及读法,能够较为熟练地读写小数。
2.掌握小数的比较方法,能够运用大小比较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分析。
3.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并检验结果。
4.理解小数的乘法,知道小数相乘时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小数的比较方法及其应用。
2.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能够进行运算并检验结果。
难点:1.理解小数的乘法原理,知道小数相乘时要把小数点左移相应的位数。
2.小数的应用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四、教学内容及进度本教案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四部分:1.小数的概念及读法(1课时)2.小数的比较及应用(2课时)3.小数的加减法(2课时)4.小数的乘法(1课时)五、教学方法本教案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导入法:通过生活中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概念及读法。
2.演示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帮助学生掌握小数的运算方法。
3.互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我梳理等活动,促进学生对小数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4.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小数的运算方法及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技巧1.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原理和应用。
2.制定问题导向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3.让学生了解小数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了解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数并增强学习兴趣。
七、教学过程1. 小数的概念及读法1.导入环节:通过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和小数。
教师在黑板上放置多个整数和小数的牌子,教师与学生们进行问答互动、观察牌子并带领学生们认识分数和小数。
沪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教案
![沪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4a814a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cd.png)
沪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小数的基本概念;2.学习小数的读法和写法;3.掌握小数的分数和百分数表示方法;4.理解小数与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转换;5.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小数的意义、写法和读法;2.小数的分数表示方法;3.小数与分数、百分数的转换。
教学难点1.小数与分数、百分数的转换;2.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1. 小数的基本概念小数是由整数和小数点组成的数,小数点左边的数字表示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数字表示小数部分。
比如,1.23中的1是整数部分,0.23是小数部分。
2.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将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别读出来,并在中间加上“点”,就是小数的读法。
例如,1.23的读法为“一点二三”。
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别写下来,用小数点把它们连接起来,就是小数的写法。
例如,读法为“一点二三”的小数,写法为1.23。
3. 小数的分数表示方法小数可以转化为分数表示。
将小数点后的数字乘以一个适当的整数,使它变为整数,然后写成分数的形式。
例如,0.23可以表示为 $\\frac{23}{100}$。
4. 小数与分数的转换小数可以转化为分数表示,也可以将分数转化为小数表示。
将分子除以分母,得到的就是分数的小数表示。
例如,$\\frac{23}{100}$ 可以表示为0.23。
5. 小数与百分数的转换小数可以转化为百分数表示,也可以将百分数转化为小数表示。
将小数乘以 $100\\%$,得到的就是小数的百分数表示。
例如,0.23可以表示为 $23\\%$。
6. 小数的实际应用小数在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购物时,经常会遇到小数的计算。
学生可以将小数转化为分数,然后利用分数的运算方法计算。
7. 练习1.用小数表示$ \frac{1}{5}$。
2.用分数表示$ 0.6$。
3.$20\\%$ 可以用什么小数来表示?4.0.75可以用什么百分数来表示?思考题1.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应用小数的情况?2.你对小数的认识有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加深?教学反思此次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讲解小数的概念、读法、写法、分数表示、与分数、百分数的转换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让学生初步了解小数及其应用。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6bb502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5a.png)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的定义及其意义;2.能够用小数表示分数;3.能够读写及比较小数;4.能够运用小数进行简单计算。
二、教学内容1.小数的定义及其意义;2.用小数表示分数;3.小数的读写及比较;4.小数的加减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1.小数的含义及其与分数的关系;2.小数读写及相互比较的方法;3.小数的加减法规则及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老师出示一张三角形的图片,问学生在三角形的一边上分成了6部分,那么表示其中一部分的方法有哪些;2.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用分数1/6表示这一部分;3.老师告诉学生,分数是常见的数学形式之一,那么还有一种与之相关的形式,我们今天就要掌握它,这就是小数。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老师简单介绍小数的定义及意义,告诉学生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方法;2.教师在黑板上写:0.1、0.2、0.3、0.4、0.5、0.6、0.7、0.8、0.9,让学生看一下,告诉学生这些数的大小顺序;3.老师一遍一遍地读这些数,然后让学生数一数自己的手指,看能数到哪一个数字,从而发现一个数字可以用多种形式表达。
3. 认识小数(10分钟)1.将一个十分之一的小数0.1用分数表示为1/10,老师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这个小数可以表示为1/10;2.用分数表示其他小数,例如1/2=0.5,1/3≈0.33,1/4=0.25等;3.让学生用小数表示以下分数:1/5、2/5、3/5、4/5。
4. 小数的读写及比较(20分钟)1.教师告诉学生小数要按从左到右数位之间用“点号”隔开的原则,向学生展示不同小数的读法和写法;2.让学生两两比较大小,并标出大于、小于或等于的符号;3.教师提供一些小数让学生自己比较大小,例如0.25和0.53,0.19和0.021等。
5. 小数的加减法(25分钟)1.教师通过例题向学生讲解小数加减法的合并数字、竖式计算、进位借位等方法;2.让学生分别完成加法和减法的巩固练习,例如4.36+2.47、5.68-3.98等;3.引导学生让多个小数相互加减,例如2.9+1.45+0.7+3.38等。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5e0f8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a4.png)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的大小比较规则,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3.学会将小数转换为分数形式,并进行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换。
4.能够通过小数的运算和转换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小数的大小比较规则及其应用。
2.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3.小数与分数的相互转换。
三、教学准备1.教材: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
2.教具:小数线段模型、小数卡片、分数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与小数相关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为引入小数的性质做铺垫。
例如:“小明买了0.5千克的香蕉,小华买了0.7千克的香蕉,我们来比较一下他们买的香蕉多少。
”引导学生发现小数表示了一种部分的数量,然后通过问题的讨论引入小数的性质。
2. 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规则(15分钟)教师通过小数线段模型的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小数的大小比较规则。
然后,通过例题的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巩固学习。
例如:“比较0.3和0.25的大小。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并根据大小规则比较两个小数。
3. 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20分钟)教师以具体的实际问题为例,引导学生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例如:“小明和小华买香蕉,小明买了0.6千克,小华买了0.4千克,他们买了多少千克的香蕉?”教师通过实际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小数线段模型和小数卡片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4. 小数与分数的相互转换(20分钟)教师以分数模型为依托,引导学生学习小数与分数的相互转换。
例如:“将0.75转换为分数。
”教师帮助学生观察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在分数模型的帮助下转换为分数形式。
然后通过例题的练习巩固学习。
5. 实际问题解决(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小数的性质和运算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商场打折,原价300元的商品现在打8折,你能用小数的方法计算出现在的价格吗?”教师通过具体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ac2a99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5b.png)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的概念和意义;2.认识小数的基本单位是十分之一,十分之一的倍数是十分之一,十分之一的后面以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依次递增;3.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4.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小数的读法和写法;2.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3.1 小数的概念和意义小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了小数的概念和意义。
小学生对于小数的概念可能还不太了解,所以我们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确小数的含义和作用。
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小数是介于整数之间的数,常见于一些需要表示精确度或者更具体的数值的情况中。
例如,表示钱的数额、温度、长度等等。
接下来,我们需要让学生理解小数是由整数和小数点组成的,小数点的位置表示了数值的大小和精确度。
小数点左侧的数字代表整数部分,右侧的数字代表小数部分。
3.2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是学习小数的基础知识,掌握好这些对于学习后续内容非常重要。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示例让学生熟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例如:•0.1 读作“零点一”•0.05 读作“零点零五”•0.15 读作“零点一五”类似地,小数的写法也需要学生掌握。
在读写小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让学生注意:小数末尾没有其他数字时,末尾的零可以不写。
3.3 利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学习小数的概念、读写法后,可以运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分析,找出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例如,一个问题可以是:小明去超市买了一瓶果汁,标价是8.5元,他给了收银员一张10元的钞票,应该找零多少钱?学生可以运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找出正确的答案。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数的例子,如温度、时间、钱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初步了解小数的概念和意义。
例如,可以出示几个温度的数字,如25.6摄氏度、36.7摄氏度等,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含义和作用,然后进行讨论。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数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数](https://img.taocdn.com/s3/m/d7aa309bf8c75fbfc67db229.png)
4.1里面有()个0.1;有()个0.01。
0.1里面有()个0.01
5.10个0.01是();10个0.001是();10个0.1是()。
6.6.49是由()个一、()个十分之一和()个百分之一组成的。
7.(教材第7页五题)
g、kg分别表示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独立完成。
指名答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三、读数
1.指名读教材第八页六题。
2.说说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感受?
3.在练习本上写数并读出来(四人板演)
4.订正:
25.86米读作:二十五点八六米
6.65米读作:六点六五米
1.42米读作:一点四二米
1.73万平方米读作:一点七三万平方米
5.自己读一读第七题的资料和数据。
四、写数。
1.指名读教材第八页8题。
2.说说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感受?
3.在练习本上写一写(二人板演)
4.订正:
九点九九年写作:9.99年
七十九点六二岁写作:79.62岁
五、指导练习一1——3题。
(先自己完成,在重点请同学讲思路)
拓展练习
填空:
1.5.3是由()个1盒()个0.1组成的。
2.0.97是由()个0.1和()个0.01组成的,一共是()个0.01。
教学内容
小数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小数的组成、小数的计数单位、数位,小数的意义等知识。
2.巩固小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读写。
3.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勤思考、认真检查的习惯和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巩固小数的组成、小数的计数单位、数位,小数的意义等知识。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概念复习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概念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be9b7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9.png)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概念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系统地复习小数概念,包括小数的定义、读法、比较、加减、乘除等操作。
2.能够运用所复习的小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增强学生的小数计算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概念的巩固与操作能力的提升。
教学难点小数乘除法的应用。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教材《沪教版小学数学》下册、练习册等。
教学过程Step1 引入与预习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小数概念的复习和实践应用。
同时引导学生自己查看课本上的相关知识点,做好预习,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Step2 复习小数概念小数概念的复习是本节课的重点,应该引导学生从定义、读法、比较、加减、乘除等方面系统地进行复习。
2.1 小数的定义小数是数字的一种表示方法,通常写成分数形式的形式,并保留小数点后的数。
让孩子们举出日常生活中小数的例子,以此来加深他们对小数的理解。
2.2 小数的读法小数的读法有些与分数类似。
例如,小数点左边的数念为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数依次念出即可。
2.3 小数的比较小数的比较可以通过读出小数的大小,或者将小数转换为分数来进行比较等方法。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使用小数比较的实例。
2.4 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的加减法有些类似,只是要注意小数点的位置。
引导学生掌握好小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2.5 小数的乘除法小数的乘除法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要引导学生掌握好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Step3 拓展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巩固小数知识,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小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这里,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进行巩固拓展。
以题目为《小数的乘除法实践》为例,在课堂上派发练习册,让学生根据题目完成相应的乘除运算。
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小数运算的规律和方法,培养他们的感性认识与形式化认识。
Step4 练习与总结在课程结束前,让学生再次练习一些相关的题目,并结合教师给出的解题技巧和方法进行操作。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b21d50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35.png)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点的意义及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2.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则3.理解小数的性质,能够对小数进行分析和判断教学内容1.小数的概念与意义2.小数的大小比较3.小数的加减法4.小数的性质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小数的意义和大小比较方法2.演示法:通过多个小数计算例子,让学生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计算规则和方法3.分层递进法:从小数的基本概念和加减法开始,逐步深入探讨小数的性质和应用教学步骤和内容一、小数的概念与意义(15分钟)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际例子,例如物品的价格、高度、距离等引入“小数”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询问和回答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小数的含义和用途。
3.引导学生讨论小数的写法和小数点的作用。
4.给出一个小数图像,让学生解释小数点的位置和意义。
二、小数的大小比较(20分钟)1.通过比较两个小数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小数大小比较的基本方法。
2.利用数轴让学生学习如何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3.练习小数大小比较,让学生熟练掌握方法。
三、小数的加减法(25分钟)1.通过多个小数加减法例子,让学生理解小数的加减法计算规则。
2.演示小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3.让学生自己完成小数的加减运算,巩固理解和掌握方法。
四、小数的性质(40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小数的分类和分析,如无限循环小数、有限小数、0的位置等。
2.讨论小数的性质和规律,例如整数之和差都为整数,一般小数之和差为小数等。
3.通过例题让学生练习应用小数的性质。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次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2.引导学生针对小数的性质,扩展相关数学知识,例如小数的乘除法等;3.布置小数计算练习和思考题作业。
以上为本节《小数的性质》数学课的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去理解小数的概念与意义,真正掌握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以及小数的加减和性质。
同时,在实际教学中,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教学进程,灵活的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便于学生更加直观,深入和全面的理解“小数”这一数学概念。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da4eee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28.png)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小数的定义,掌握小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2. 能够将小数转换成分数,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小数的表示方法,小数转换成分数,小数加减法难点: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个钱包,问学生里面有多少钱,学生也许会回答“100元”,但实际上钱包里可能还有一些零钱。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些零钱。
2. 引入小数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小数是指整数和分数之间的一种数值表示法。
例如0.5表示一个整数和5个十分之一,0.25表示一个整数和25个百分之一。
3. 教师出示数轴,让学生讨论一下如何在数轴上表示小数。
Step 2 小数的表示方法1. 教师出示一些小数,如0.5、0.25等,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规律,把这些小数表示在数轴上。
2. 通过学生的表示,教师强调小数一般是通过分数的方式来表示,如0.5可以表示为1/2,0.25可以表示为1/4等等。
Step 3 小数的加法1. 教师出示两个小数的加法,如0.25+0.1,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规律,如果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小数之间的加法,可以带领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几个小数加法的例题。
2.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小数加法的基本方法:按小数点对齐,然后进行数位上的加法。
Step 4 小数的减法1. 教师出示两个小数的减法,如0.35-0.1,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规律,如果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小数之间的减法,可以带领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几个小数减法的例题。
2.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小数减法的基本方法:按小数点对齐,然后进行数位上的减法。
Step 5 小数转换成分数1. 引导学生通过把小数换算成数值相等的分数,提高学生对小数的理解。
2. 让学生自己尝试将一些小数转换成分数,并且进行简单的加减练习。
Step 6 拓展练习拓展练习包括加减乘除等不同难度的小数计算练习,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选择适当的练习进行巩固。
四年级数学下册5.3《小数与测量》教学设计沪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5.3《小数与测量》教学设计沪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7372136763231126fdb1132.png)
小数与测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测量活动中,初步体会小数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过程。
2.初步感知数的发展源于生活,生产实际的需要。
教学重点及难点:掌握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引入1.出示测量活动的情景图:同学们在进行测量活动,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2.如果只用一条标有“m”刻度的纸带去量这些长度,结果又应该如何表示呢?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与测量[教学说明:通过再现生活中的测量场景,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本节课研究的内容]二、探究新知探究一:出示:1.仔细观察,用一条只标有“m”刻度的纸带量一量黑板的底边,你发现了什么?(黑板底边的长度比1m长,比2m短)2.思考:黑板的底边比1m 长, 比2m 短,想一想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长度究竟是多少米呢?3.出示:把1m 平分成10分,每1小格代表101m ,也就是0.1m 。
4.我们的问题解决了吗?你又发现了什么?5.继续把0.1m 平分成10份。
每1小格就是0.01m 。
你是怎么想的?6.现在大家来说一说,黑板底边长到底是 多少米?探究二:1.出示:固体胶2.固体胶的长度是多少?你是怎么看出来?3.固体胶的长度不到1分米,表示它的长度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出示:铅笔4.铅笔的长度是多少?你是怎么看出来?5.铅笔的长度的一端没有对准零刻度线,表示它的长度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探究三: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想一想,当所要表示的长度不是整千米数、整米数等, 我们如何用小数来表示?(小组交流)[教学说明:通过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进行测量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需要将测量所用的单位进行等分,形成更新的、更小的单位去测量。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小数。
从而进一步体会小数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过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2 小数的意义 沪教版 (1)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2 小数的意义 沪教版 (1)](https://img.taocdn.com/s3/m/a8070959d0d233d4b04e6960.png)
四、回顾总结,
分享收获
(一)总结梳理,分享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与大家
分享?
(二)观看视频,拓展视野
交流汇报
能围绕所学
的知识和方
法简洁地梳
理提炼及总
结。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测量活动
估测把()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长()。
验证米尺
1m 0.1m
分米尺
0.1m 0.01m
厘米尺
0.01m 0.001m
……
结果
作业设计
1.填空:用小数表示下面物体的长度。
铅笔的长度:()cm 物体A的宽度:()cm
学习内容与水平:小数的意义(B)
学习要求:会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
2. 操作: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下面三角形各边的长度和圆的半径。
(单位:厘米)
AB=()圆的半径=()
BC=()
AC=()
学习内容与水平:小数的意义(B)
学习要求:通过操作活动,会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数与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测量活动中,初步体会小数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过程。
2.初步感知数的发展源于生活,生产实际的需要。
教学重点及难点:
掌握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出示测量活动的情景图:同学们在进行测量活动,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2.如果只用一条标有“m”刻度的纸带去量这些长度,结果又应该如何表示呢?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与测量
[教学说明:通过再现生活中的测量场景,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本节课研究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出示:
1.仔细观察,用一条只标有“m”刻度的纸带量一量黑板的底边,你发现了什么?(黑板底边的长度比1m长,比2m短)
2.思考:黑板的底边比1m长,比2m短,想一想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长度究竟是多少米呢?
3.出示:把1m平分成10分,每1小格代表m,也就是0.1m。
4.我们的问题解决了吗?你又发现了什么?
5.继续把0.1m平分成10份。
每1小格就是0.01m。
你是怎么想的?6.现在大家来说一说,黑板底边长到底是多少米?
探究二:
1.出示:固体胶
2.固体胶的长度是多少?你是怎么看出来?
3.固体胶的长度不到1分米,表示它的长度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出示:铅笔
4.铅笔的长度是多少?你是怎么看出来?
5.铅笔的长度的一端没有对准零刻度线,表示它的长度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探究三:
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想一想,当所要表示的长度不是整千米数、整米数等,我们如何用小数来表示?(小组交流)
[教学说明:通过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进行测量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需要将测量所用的单位进行等分,形成更新的、更小的单位去测量。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小数。
从而进一步体会小数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过程。
]
三、巩固练习
1.用小数表示下图的测量结果。
2.实践活动:
(1)同桌相互帮量身高,然后再用小数表示测量结果。
(2)独立测量数学簿本的长和宽,然后再用小数表示测量的结果。
(3)测量周围任意物体的长度,然后再用小数表示测量的结果。
[教学说明:通过看图与实际操作两层练习,巩固学生用小数表示物体长度的技能。
]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学习,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