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冲刺卷语文组题(二)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组题试卷(二)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1—28题,每题2分)
1. B(本题既要“瞻前”,又要“顾后”。
大处着眼、小处探究。
前文有“唐宋的遗存”。
)
2. A(纷至沓来:纷纷到来;接连不断的到来。
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的来。
强调的是连续不断的。
“西洋和东洋的学者”来自不同方向,应为“纷至沓来”。
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强调相差大。
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强调界限分明。
语境指西洋和东洋学者的关注重心与传统中国学者相差大,应为“大相径庭”。
别出心裁:用来形容诗文、美术、建筑等的构思设想独具一格,与众不同。
别出机杼:机杼,织布机,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
指写作另辟途径,能够创新。
别出心裁: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
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语境为“对汉族中国有的解释”,应为“别出心裁”。
一如既往: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
自始至终一个样子。
始终如一:自始自终一个样子。
指能坚持,不间断。
语境侧重的是对儒家的研究没有任何变化,故应为“一如既往”。
)
3. C(“进入中国实地调查研究的那些学者”语序不当。
“把……为视角观察”句式杂糅。
“思考、观察”不合逻辑。
)
4.D(“因为大概”语序不当,应为“大概因为”。
“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搭配不当,改成“对传染病有个人体验”;“它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结构混乱,改为“更能引起读者共鸣”或改为“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
)
5.C(于前句保持话题一致,主语采用“这本书”,不应先置“1976年”。
被动句式情味要仔细品味。
)
6.B(不易之论:内容完全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
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和法律条文。
第一处是说很少有学术观点可以说是完全正确不可更改,应使用“不易之论”。
弥足珍贵:更加值得珍爱、重视。
硕果仅存:指经过淘汰,留存下来的稀少珍贵的人或物。
第二处,是说能开创性著作值得重视,应使用“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
异军突起:指新的派别或新力量突然兴起。
第三处,从“以往学者对历史的书写无外乎……麦克尼尔却”可知,此处应使用“独辟蹊径”。
抽丝剥茧:形容分析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根究底。
第四处,从“把复杂的疫病清晰地呈现出来”可知,此处应使用“抽丝剥茧”。
)
7.B(“随着”与“使得”的前后使用,导致主语残缺;“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没有因果关系。
“问题”与“渐渐关注”搭配不当。
“日益凸显和渐渐关注”不是并列关系,是向后关系。
)18.C(上文主语为“外卖”,不应改变中心话题。
“与其他餐饮领域一样”状语后置,被独立强调,游离中心。
)
9.D(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通常形容必不可少的因素或是部分。
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修饰“行业”,用“不可或缺”。
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结合语境“政府及主管部门”分析,用“责无旁贷”。
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结合“及时定制”等内容分析,用“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
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
结合“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内容分析,用“一目了然”。
)
10. B(“冲锋号打响”搭配不当,改为“冲锋号吹响”。
“敢不敢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语序不当,应改为“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
“彰显”与“状态”“作风”不搭配,应把“彰显”改为“检验”。
)
11. B(设问反问都不适合这种下任务型讲话体)
12. A(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
当务之急: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
“迫在眉睫”作定语、谓语,“当务之急”作主语或宾语,这里用“当务之急”合适。
运筹帷幄: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
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
建言献策: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
后文“冲锋陷阵”的语境,应用“运筹帷幄”合适。
按部就班: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
中性词。
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轻举妄动,现多形容一举一动拘守旧框框,不敢稍有变动。
贬义词。
这里从色彩考虑,用“按部就班”合适。
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同仇敌忾:大家一致地对敌人仇恨和愤怒。
这里指团结一致实现脱贫,用“众志成城”合适。
)
13. B(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快马加鞭:对快跑的马再打几鞭子,使它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
此处批评家长对孩子培养的方法和态度,应用“揠苗助长”。
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
也比喻罕见的人才。
此处强调“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的孩子数量少,应用“屈指可数”。
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背道而驰:比喻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此处说的是家长对少年儿童培养教育的行为,应用“南辕北辙”。
璀璨夺目:光辉灿烂耀人眼睛。
光彩照人:用以形容人(一般形容女子)或事物十分美好或艺术成就辉煌,令人注目、敬仰。
此处形容星星,应用“璀璨夺目”。
)
14. C(句式杂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应改为“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或“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
成分赘余:“超七成多”应改为“超七成”或“七成多”。
成分残缺:“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之前少了介词“以”。
修改后的句子主义句式一致。
)
15. D(抓上句“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再根据语句内在的逻辑顺序判定,“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其目的是“寄望早成名挣大钱”,结果是“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
)16.D(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数见不鲜: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形容某物常见应选“数见不鲜”。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通真。
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栩栩如生”是描绘的结果,不能作描绘的状语,可做补语,如刻画得栩栩如生,应用“惟妙惟肖”。
历久不衰:经过很长的时间不衰退。
历久弥坚:经历的时间长久,更加坚定不移。
语境强调漫长时间时间中的不变,应用“历久不衰”。
矢志不渝:立志不会改变,表示永远不变心。
情有独钟:因对某人或某事物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
这里形容对鹰的喜爱,应用“情有独钟”。
)
17.B(“宗教文化”与上句末尾“文化色彩”衔接紧密,“天神”与下句“神乌圣禽”衔接紧密。
)
18.C(“唐代文学对贵族生活的标志”应将“标志”改成“表现”。
“反映……再现”重复累赘。
“艺术创造我们值得”应为“艺术创造值得我们”。
)
19. C(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
比喻历史悠久。
源源不绝:形容接连不断。
这里说我国造酒技术历史悠久,应用“源远流长”。
触类旁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根据后文“想到……也能够用来酿酒”可知,应填“触类旁通”。
形形色色: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
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
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这里形容酒品种多,而“琳琅满目”多形容书籍或工艺品,故应用“形形色色”。
风靡一时:形容某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
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
这里说明葡萄酒在唐朝很流行,应用“风靡一时”。
)
20. A(根据上下文语境,括号内的句子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且上下文内容暗含主次关系。
“除粮食作物外”承上,“水果也是重要的造酒原料”启下。
)
21. D(句子错误在于语序不当。
“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应为“埃及的大量珍贵文物”。
“酿造葡萄酒和采收、栽培葡萄”语序不当,应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
“清楚地”放在“描绘”前。
)
22.B(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
比喻另创一种风格和方法。
剑走偏锋:为出奇制胜,不采用正面攻防为主的常规剑法,而采取闪避游斗等非常规的剑法。
比喻不按常规,常理来思维或行动。
根据后面的“传播及时行乐、违反秩序、离析传统等非主流观念”,应选“剑走偏锋”。
耸人听闻: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混淆视听:用假象或假言迷惑别人,使之很难辨别是非。
根据后面的“扰乱思想”,这里应选“混淆视听”。
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应强调“事件连不断地出现”,选“层出不穷”。
良莠不齐:指品质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不齐。
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
这句话的主语是“短视频作品”,所以应选“参差不齐”。
)
23.C(“难免会”说的是可能性,符合上下文逻辑,语气也更妥帖)
24.A(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多元”和“心态”搭配不当。
“建立”与“心态、思想”搭配不当。
“互联网风潮对他们不会‘无感’”主客颠倒,应为“他们对互联网风潮不会‘无感’”,但这样造成“他们”与主语“青年”的重复,应该再去掉“他们”。
)
25.A( B 项中“海尔——波普”是彗星名,没有必要加引号,“金星”前的逗号应改为分号。
C项中括号内内容是对全句的补充,而非对“地址”的解释,所以句末句号应移至“地址”后,或将括号去掉,“地址”后加逗号,使括号内内容成为句中部分。
D项中“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都是短语,中间应用逗号隔开而非顿号。
答案选A 。
)
26.D(A项中“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是对前面三个并列分句的总括,应该把“交相辉映”后面的逗号改为冒号。
B项中“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都是并列关系,而“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又与“能耗预测制度”“能源跟踪分析制度”又构成高一级的并列关系。
现在有两个层级的并列关系,“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低一个层级,彼此之间当然用顿号隔开,它们与“能耗预测制度”“能源跟踪分析制度”并列为高一个层级的关系,彼此之间不宜再用顿号,应该用逗号停顿。
也就是说,“年结算制度”后面的顿号用错了,应改为逗号。
C项中“是继续呐喊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是个选择问,在句中是“不知道”的宾语,整个句子的语气是陈述,不是疑问,句末的问号应改为句号。
答案为D 。
)
27.A(B项中“秦山第二核电厂”与“国产化商业核电站”构成复指关系,“秦山第二核电厂”的双引号要么不用,要么改为破折号。
C项中“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是并列关系,都是介词“随着”的宾语,通常情况下可以用逗号隔开。
由于“人口的猛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之间用“和”连接,致使“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扩大”之间的停顿缩小,所以“发展”“扩大”后面的逗号应为顿号。
D项中“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政府负责治理;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不是完整引用,不应在其前面用冒号,应该去掉这个冒号。
答案选A 。
)
28.C(A项中“赛前表示”后面的逗号应该为冒号,表示提起下文。
如果把下引号内的句号移到引号外面,也可以。
B项中“《健康秩序、健康生活》”的书名号误用,应改为引号,引号主要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或“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健康秩序、健康生活”是电视宣传活动的主题,属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因此用引号,不能用书名号。
D 项中“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是一个陈述句,句末的问号应改为句号。
答案为C 。
)
二、古代文言文阅读(29—37题,每小题2分,18分)
29.C(“承制”和“受天子之命”意思应一致(制,皇帝的命令;承制,秉承皇帝旨意)。
“假”“拜假”是授予之义。
)
30.A(古代藏族领袖称“赞普”,匈奴君主称“单于”。
)
31.D(“还亲自教他们”错,原文“还相授教”的意思是叫被送到太学读书的人再回故里,传授他人。
)
32.B(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
”)
33.C(“封事”此处是指帝王封赐土地或爵位的事情。
)
34.B(原文无“遇事咨询昙首”的信息)
35.C
36.A(今天南京,而不是开封)
37.D(“被贬归乡的赵汝愚交待他转告已接替自己做丞相的余参政”错,原文最后一段赵汝愚交待刘颖的时候,余参政还没有继任丞相)
三、古代诗词阅读(38—39题,每小题2分,4分)
38.C(“表现了他对国家的极度失望”无中生有。
)
39.D (“孤危处境”不准,是孤苦、艰难处境)
四、小说阅读(40—41题,共12分)
40.①问他新闻,他出现笑容。
这表明他变成了一个心怀希望的人。
②见人欺负小孩,却敢对魁梧的人出手回击,说明他同情弱者,有正义感。
③谈话结束,他没说那句“中国人没希望”,说明他认识到“国家希望在于勇敢斗争”,他变成了为国家敢于抗争的人。
41.①用对话巧妙交代时代信息,为理解主题提供依据;直接展示人物对事件的感知,彰显小说主题。
②用对话中的问答,将人物自述与疑问结合,巧妙地推动情节发展。
③用对话巧妙突出某些行为细节与心理,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④通过对话,创设真实的人物交流情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