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评估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涟源市矿山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与建议

涟源市矿山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与建议
期 及 近 期 发 生 了地 质 灾 害共 7 6个 , 其 中 崩 塌 6处 . 岩溶地 面
引 言
涟 源 市 位 于 湖 南 省 中部 . 湘江 支流涟 水上 游 . 行 政 隶 属
2处 , 采空地 面塌 陷 3 6处 、 地 裂缝 7处 , 矸 石 流 1处 。 娄底市, 地理 坐标 : 东经 l l 1 。 3 3 一 l 1 2 。 0 2 , 北纬 2 7 。 2 7 ~ 2 8 。 塌陷 3 各 类 地 质 灾 害 的 影 响 范 围 达 1 0 1 9 . 5 h m , 直接 经 济 损 失 4 8 6 . 6 0 2 . 国土面积 1 8 9 9 . 5 5 k m 涟 源 市 煤 矿 业 开发 始 于 明 朝 洪 武
年 间, 迄今 已有 6 0 0 多年 的 光 景 , 上世 纪六十年 代 , 国 家在 涟 源 市 大 量投 资 兴 建 资 源 和 资 源 消 耗 型 企 业 。 截止 2 0 1 0年 底 , 全 市 开发 利 用 的 矿 种 主要 有 煤 、 灰岩 、 石膏 、 粘土等 1 O余 种 ,
能源 ・ 地矿
L O C A R B 0 Nl r / 0 R L D 2 0 1 4 / 1
涟 源 市矿 山岩溶地 面 塌 陷地质灾 害特征 及 防 治对 策 与建议
姚 鹏, 文 0 博( 湖南省地 质科学研究院, 湖南长沙 4 1 0 0 0 7 )
【 摘 要 】 涟源市 是我省重要 的煤炭 资源开发基地 , 煤层赋存于 石炭 系测水组和 二叠系龙潭组地层 中 , 由于矿 山在 矿产资 源的开发利单位为 t ;
3 结束语
综上 . 爆 破 施 工 对 于施 工 人 员 、 施工机械 、 施 工 环 境 等 都 具 有 重要 的影 响和 作 用 .所 以 必 须加 强 对 爆破 施 工 的 控 制 和

岩溶地面塌陷区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分析

岩溶地面塌陷区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分析

岩溶地面塌陷区地质灾害治理措施分析【摘要】本文简单地介绍了在岩溶地面塌陷区如何进行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当前,由于住房人口急剧增加,土地资源紧缺,住房开发渐向高层、超高层发展,由此桩基础的适用越来越频繁。

本文针对造成岩溶地区塌陷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然后结合桩基设计和基坑支护以及实际的施工勘察状况对地质灾害如何治理提出了一些措施。

【关键词】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治理措施1.前言随着经济地快速发展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包括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等很多因素导致人们对住房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地表出现了更多的高层住宅。

正是由于人类这样的需求越来越大,地产商在地面上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人类的活动明显超过了地表的承受能力,地表已经变得越来越脆弱,在最近几年,地面坍塌的事故也是时有发生。

所以,我们为了保证建筑物能够稳定地“站住脚”,合理有效地控制建筑物的沉降范围,常采用桩基础。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形式千变万化,实际情况十分复杂,所以研发经济可靠的适合的新型桩基设计是地基界一项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的工程工作经验,对岩溶地面塌陷区如何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及如何完成桩基设计做简要的论述。

2.岩溶地区高层建筑的地面塌陷状况最近这些年,随着城市建设脚步的加快,高层建筑在城市中越来越多,当然,在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很多地质问题,很多高层建筑的建设场地都是岩溶地面的塌陷区,下面将简单介绍下岩溶地区高层建筑的地面塌陷状况,简要地分析了下地质灾害的成因以便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

其中比较有效果的就是桩基技术的引用,岩溶洞具有裂隙发育的特性,而桩基可以根据不同的裂入深度保持地基的安全。

2.1场地地质条件塌陷地常常距离水源或峡谷较近,这是由于板块的交界处常常形成河流山谷,这里也是地质活动较频繁的地区。

比如某塌陷区的岩土结构组成如下,浅层为粉粘性土构成,地表或多或少覆盖着耕土、填筑土及生活建筑垃圾;中部为软弱土层构成,在该层的中间段往下,岩土粉质会逐渐变密,在底部会出现少量的砂砾石、碎块石;基底为石灰岩,石灰岩中岩溶发育,常形成有带状溶洞、蜂窝状溶洞、溶孔及孔隙,成层性明显;在塌陷地区的地下水中会有少量的上层滞水、孔隙潜水。

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简答

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简答

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简答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动植物和建筑物造成威胁或损害的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等。

这些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预测性,但是我们可以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来减少其危害性。

下面,我将从防范地质灾害的方法、地质灾害预报和监测、防灾救援体系等多个方面介绍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一、防范地质灾害的方法1. 合理用地:合理规划和分配土地用途,避免将人口集中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特别是对新建房屋、工厂、道路等项目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技术规定进行布局设计,避免危险区域。

2. 治理地质灾害危险源: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如加固边坡、挡土墙等防护措施,加强对山体和岩洞的封堵、固化、排水处理等方式,以减少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

3.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重建和维护,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力,从而减轻随之而来的灾害风险。

4. 采用安全技术措施: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执行,采用科技手段预测、监测地质灾害,降低灾害损失。

二、地质灾害预报和监测地质灾害的预报和监测是防范地质灾害的关键环节,只有早发现、早预警、早排除发生地质灾害的隐患,才能有效地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其中包括:1. 通过地处特殊地形或地质构造的区域进行特别监测;2. 开展高精度的测量和监测,如GPS、遥感、激光雷达、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可能造成地质灾害的迹象;3. 加强对地下水、土壤和岩石等重要地质要素的监测,及时掌握变化情况。

三、防灾救援体系地质灾害发生后,应该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和开展救援工作,避免因为缺乏准确信息而错失最佳救助时机。

防灾救援体系包括建立应急救援队伍、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网络等多个层面。

应急救援队伍要有专业技能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要具备科学计算分析和系统规划能力,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网络要加强与周边区域的通信协调。

岩溶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及灾害防治

岩溶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及灾害防治

岩溶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及灾害防治摘要:随着公路、铁路的高速发展,隧道工程也不断增加。

岩溶地区隧道施工较为复杂,需综合考虑岩溶发育规律及形态变化等各种不利因素,确保工程建设安全。

本文针对岩溶地区隧道工程特点,总结隧道施工风险评估方法,明确评价指标选取,分析岩溶隧道极易发生的地质灾害,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研究结论可为岩溶隧道施工中的风险评估和灾害治理提供指导性意见,具有实际的工程意义。

关键词:岩溶;隧道;风险评估;灾害防治我国幅员辽阔,铁路、公路分布广泛,无论是高山平原都大量存在。

公路、铁路的建设必定会穿越高山、峡谷,修建隧道就成为一种重要的建设方式,尤其在我国西部,大量岩溶地貌存在,隧道建设势必会涉及岩溶地区,由于岩溶地貌极易发生涌水、垮塌等地质灾害,极大程度上威胁施工和隧道运营安全。

因此,对岩溶隧道施工危害进行风险评估,全面分析其易发生的地质灾害,并提出相应的灾害防治措施,可有效地指导岩溶隧道施工,为类似工程的施工、管理提供参考。

1岩溶隧道施工风险1.隧道涌水由于岩溶隧道有大量岩溶的存在,且部分岩溶难以在工程开始之前被勘探,溶洞中一般含有大量的水,其包含多种化学成分,对隧道岩体和隧道衬砌结构都有一定的腐蚀作用,腐蚀后的岩体强度会极大的降低,隧道涌水极有可能出现,给正常施工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涌水的产生不仅与溶洞存在有关,还与地下水、降雨、河湖水的渗流等相关联,水压力的作用可导致隧道围岩压力的增大,裂缝不断扩展,在经过不断外力振动和风化后岩体破裂,地下水涌出,也会发生隧道涌水现象。

在施工阶段会给施工造成极大困难,严重的甚至无法施工。

在隧道运营期若出现涌水,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车辆、行人的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同时,隧道长期的高水位将软化地基,极易发生岩溶塌陷地质灾害。

1.隧道垮塌岩溶地区溶洞的存在使得隧道形成大量的空腔,该部分围岩没有较好的支护作用,在外力作用下也容易发生垮塌。

统计国内外隧道塌方、岩爆、瓦斯爆炸、大变形以及涌水突泥等灾害信息共969条,共有塌方事件483起,占总数的49.9%[1]。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本文结合紫金县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的实际情况,探析岩溶地面塌陷的原因,并在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防治措施。

标签:岩溶地面塌陷防治措施1工程概况2013年5月7日,某村庄发生地面沉降局部地面塌陷,对房屋墙体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居民房屋地面、墙面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地面产生不同程度下陷。

2010年5月,在地面沉降点附近,发生两处地面塌陷,塌陷坑长约5m,宽约5m,深约5m。

2012年4月,又发生两处地面塌陷,一处塌陷坑长4.5m,宽3.6m,深5.1m,另一处塌陷坑长4m,宽3.6m,深4m。

2012 年10 月,发生地面塌陷,塌陷坑长16m,宽10m,深30m。

2地面塌陷发生的环境地面塌陷区属第四系覆盖型石灰岩地带,地势较开阔、平坦。

地面塌陷及沉降发生地段,为养殖螺旋藻及养鳗厂附近。

地面塌陷区域及周边出露地层为:(1)第四系联圩组(Qhl):岩性为粉质黏土、砂砾石层。

厚度变化较大,粉质黏土厚度2.4~3.0m,砂砾石层厚度在6.0~30.0m 之间。

(2)石炭系上统壶天群(C2h):属石炭系上统壶天群,岩性主要为灰岩、细晶灰岩,底部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灰岩溶洞与溶蚀裂隙发育,利于地下水渗入,储存与运移。

上覆第四系松散层。

3地面塌陷区域地下水开采现状地下水开采主要有居民生活饮用水、养鳗场、螺旋藻养殖基地用水等。

(1)居民生活饮用水:塌陷区附近居民约有5770 人,按每人用水量0.15m3/d3,则居民生活饮用水用水量为866m3/d。

(2)养鳗场用水:采用四口机井开采地下水,从2010年8 月至今2014年6月,开采量为1336 m3 /d,之前开采量为现在的三倍,计4008m3/d。

(3)螺旋藻养殖基地:有五口机井开采岩溶地下水,地下水开采量平时为943m3 /d,每月最大开采量1716m3/d。

地下水开采总量为866+4008+943=6760m3/d。

关于岩溶地面塌陷地灾评估

关于岩溶地面塌陷地灾评估

评估区处于溶蚀谷地地貌地貌,上部为第四系覆盖层,下伏基岩为下二叠统茅口组((P1m))厚层块状灰岩。

建筑物区大部分为覆盖型岩溶地区,场地上覆灰岩溶蚀残余堆积土,主要为棕黄-褐黄色粘土,矿区南东面洼地较厚,为0.2-3.5m,矿区内山坡较薄,厚0.1-0.3m,平均为0.2m。

下伏石炭系碳酸盐岩岩溶中等发育,发育一些溶蚀裂隙和溶沟、溶槽,规模小,溶洞高0.3~3.5m,充填软塑状粘性土,其上覆土体厚度一般0.5~3.5m,岩溶地下水埋深较大,地下水汇集于溶蚀裂隙、岩溶管道中径流,评估区面积较大,局部地段土层中可能存在未揭露的土洞。

据区域地质资料该层岩石岩溶中等发育,在上覆新增荷载、振动等作用下,或气候的异常变化使地下水位升降幅度过大,造成地下水位反复升降,及施工时机械荷载、堆填荷载、爆破、碾压振动等作用下将导致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危及施工设备及人员,预估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万元。

本项目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预测,采用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陈国亮(1994)《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与防治》以专家调查法得出的经验预测指标进行预测,该方法以岩溶地面塌陷的三个基本条件(地下水、覆盖层、山溶(地貌与岩溶))作为评估依据,总指标为100;以降水入渗为主的地段,水位指标为40,预测地段近期曾发生塌陷,指标为100。

判别标准:指标≥90,为极易塌陷地段。

指标为71~89,为易塌陷地段。

指标≤70,为不易塌陷地段。

岩溶塌陷经验预测指标表表6注:评估区对岩溶塌陷的影响因素取值是根据本次评估调查及收集前人资料整理而成。

本项目已建场地和未来采场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预测指标见表6,预测场地综合指标值为82,属于岩溶易塌陷地段,但现场调查场地周边区域未发生过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

因此工程建设引发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小,危险性小。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

知识点21: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机制和防治措施[P1]同学们,今天,我们讲述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地面塌陷。

[P2]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进行介绍,一是我国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二是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三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P3]先讲第一个问题:我国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P4]地面塌陷是指天然洞穴或人工洞室、巷道上覆岩土体失稳突然陷落,导致地面快速下沉、开裂的现象和过程。

主要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区地面塌陷。

[P5]1、岩溶地面塌陷分布特点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现代岩溶地面塌陷比较发育,长江以北地区岩溶发育程度不高,除古代的岩溶洞穴系统有部分残留外,现代岩溶主要以溶蚀裂隙为主。

据1993年的不完全统计,南方岩溶地面塌陷点已发现34072个,占全国总数的96.5%。

其中湖南省有14152个,居全国之首,其次为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别为8751个、8735个,再其次为贵州、云南、四川。

矿山排水、开采地下水、水库蓄水等人为干扰岩溶水流场的活动,是诱发岩溶地面塌陷的主导力量。

[P6]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的分布目前我国采矿业造成的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全国20个省区市,塌陷点总数达17138个,占全国各种类型地面塌陷总点数44.4%,其中湖南省为12549个,再其次为内蒙古自治区2800个,再其次分别为山西、黑龙江、安徽、河南等省。

[P7]下面讲第二个问题: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P8]1、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可以从岩土体内、外部条件进行探讨。

(1)岩土体的内部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下存在空洞(先决条件);二是洞穴围岩状况,是否发生塌陷取决于顶板能够形成稳定的支撑拱。

一般而论,当洞穴埋藏深度与洞穴高度之比小于25:1时,洞顶上部就会形成三个变形特点不同的带,即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带。

(2)岩土体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自然影响因素(如大气降水、河、湖近岸地带的侧向倒灌作用、地震)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岩溶塌陷防治措施

岩溶塌陷防治措施

岩溶塌陷防治措施引言岩溶塌陷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通常发生在岩溶地貌区域。

由于岩溶地貌的特殊结构和性质,岩溶地区的土壤和岩石容易溶解和崩塌,导致地表塌陷,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岩溶塌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岩溶塌陷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1. 巩固填塞措施巩固填塞措施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岩溶塌陷防治方法。

该方法通常采用填充物填充岩溶洞穴和裂缝,加固地质体,防止岩溶洞穴的继续扩展和坍塌。

填充物可以选择砂石、水泥浆等材料,根据地质条件和需求来确定合适的填充物。

对于较大的洞穴或裂缝,常采用灌浆注浆的方法进行填塞。

首先,需要进行洞穴和裂缝的调查和评估,确定洞穴和裂缝的形态和尺寸。

然后,选择适当的注浆材料和注浆工艺,将注浆材料注入洞穴和裂缝中,使其充满并固化。

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洞穴和裂缝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较小的岩溶洞穴,可以采用填土的方式进行填塞。

需要选择合适的填土材料,将填土填入岩溶洞穴中,并进行压实和固定,以增加地质体的稳定性。

2. 密闭抑制措施密闭抑制措施是一种有效的岩溶塌陷防治方法,可以有效防止地下水的流动和溶解,从而减少岩石溶解和崩塌的风险。

该方法通常采用封堵地下溶洞和裂隙的方法来实施。

首先,需要进行地下溶洞和裂隙的调查和评估,确定其位置和长度。

然后,选择适当的封堵材料,如注浆材料、聚合物材料等,对地下溶洞和裂隙进行封堵。

封堵材料需要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可塑性,以适应地质体的变化。

对于较大的地下溶洞,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或墙的方式进行封堵。

首先,进行地下溶洞的测量和设计,确定合适的尺寸和形态。

然后,在溶洞上方进行钢筋混凝土梁或墙的浇筑,将地下溶洞封堵。

对于较小的地下溶洞和裂隙,可以采用注浆的方式进行封堵。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注浆材料,将注浆材料注入地下溶洞和裂隙中,充分填充并固化。

3. 地下水治理措施地下水是岩溶塌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有效地治理地下水可以预防和控制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治理施工方案

岩溶塌陷治理施工方案

岩溶塌陷治理施工方案1. 引言岩溶塌陷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在岩溶地区由于溶蚀作用导致岩层疏松、岩溶孔隙扩大、岩体失稳,从而引发地表或地下的土石体垮塌现象。

岩溶塌陷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岩溶塌陷治理施工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岩溶塌陷治理施工方案,包括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治理方案的实施以及施工后的监测与评估。

该方案旨在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稳定岩体,防止或减轻岩溶塌陷的发生。

2.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岩溶塌陷治理施工之前, 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以下是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内容:2.1 勘察与评估在施工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岩溶塌陷勘察与评估,确定塌陷的范围、程度和原因。

通过周密的勘察和综合评估,可以明确治理方案的目标和措施。

2.2 方案设计根据勘察与评估的结果,制定详细的治理方案,包括工程措施、技术要求、施工进度和预算等内容。

方案设计应考虑到地质、水文、土力学等多方面因素,确保治理效果。

2.3 施工组织与管理制定施工组织与管理方案,安排专业施工队伍,合理分工,确保施工任务的顺利进行。

施工组织与管理还包括安全防范措施的制定和落实,以保障工人的安全。

3. 治理方案的实施在施工方案确定之后,可以开始进行岩溶塌陷治理方案的实施。

下面介绍具体的实施步骤:3.1 预处理在正式开始施工前,需要对治理区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包括清理工地、调查土壤和岩层情况、排水等工作。

通过预处理,可以为后续的施工工作打好基础。

3.2 加固和补强根据方案设计,进行岩溶塌陷点的加固和补强工作。

加固和补强措施可以包括抽排地下水、注浆加固、嵌结加固等。

通过这些加固和补强措施,可以增加岩溶塌陷点的稳定性,减少垮塌的风险。

3.3 固化和覆盖针对塌陷地区,进行固化和覆盖工作,防止岩石继续风化、溶解和崩解。

固化可以采用喷涂和刷涂等方式,覆盖可以采用土石方加固、植被恢复等措施。

3.4 监测与调整在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后,需要进行监测与调整工作,以确保治理效果。

地质灾害(地面塌陷调查)评价方法

地质灾害(地面塌陷调查)评价方法
及土洞和窑洞地面塌陷。
进了岩溶作用,加强了岩溶洞 隙的发展,降低了地下水的浮 托力,从而引发岩溶塌陷;愈
接近降落漏斗中心,地下水运
动愈强烈,岩溶塌陷愈发育
重庆遭遇115年以来最大的暴雨, 造成主城区大面积与技 术方法
地面塌陷阶段包括 • ①地面塌陷调查要点 • ②工程地质测绘要点 • ③勘探与测试要点 • ④地面塌陷监测要点
• 2、人为地下洞穴:人防工程、地铁、地下 商场、地下车库、停车场、隧洞、下水道、 涵洞及窑洞等。
第一节 地面塌陷形成的机制
• 潜蚀机制 • 真空吸蚀机制 • 其他地面塌陷形成机制
潜蚀机制
• 在地下水流作用下,岩溶洞穴和含盐土洞 中的物质和上覆层沉积物产生潜蚀、冲刷 和掏空作用,岩溶洞穴或溶蚀裂隙中的充 填物被水流搬运带走,在上覆盖层底部的 洞穴或裂隙开口处产生空洞。若地下水下 降,则渗透水压力在覆盖层中产生垂向的 渗透潜蚀作用,土洞不断向上扩展最终导 致地面塌陷。
• ⑶、地下水不断侵蚀、搬运崩落体,隐伏土洞继续向上扩展。当上覆 土体的自重压力逐渐接近洞体的极限抗剪强度时,地面沉降加剧,在 张性压力作用下,地面开裂。
• ⑷、当上覆土体自重压力超过洞体的极限强度时,地面产生塌陷。同 时,在其周围伴生有开裂现象。这是因为土体在塌陷过程中,不但在 垂直方向产生剪切应力,还在水平方向产生张力所致。
在径流区岩溶水呈脉管状流,注重查明名流暗流交替、层状溶洞与河流阶地的 对比、高角度大断裂与非可溶性岩石的的位置,分析深溶洞存在的可能性;
在排泄区,、岩溶水呈网流状态,具有统一水位,注重明岩溶泉、出水洞的位 置和分布,追索入水洞。
• 3第四系地质情况 查明第四纪地层、岩性、厚度、分布情况,分析土洞存在的可能性、规模和 分布情况。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

处理效果的反馈方式:监测、 检测、评估报告
处理效果的持续监测:定期检 查、长期观察
处理效果的改进建议:根据反 馈进行优化和调整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处理技术展望 未来发展方向:研发更高效、环保的处理技术 技术创新: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处理效果 应用前景: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挑战:岩溶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处 理技术难度大
,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定义:岩溶塌陷 是指岩溶地区地 面塌陷的现象通 常是由于地下水 位下降或地下溶 洞发育所致。
原因:地下水位 的下降可能是由 于地下水开采、 降雨量减少等原 因引起的;地下 溶洞的发育是由 于地下水溶蚀石 灰岩等可溶性岩 石形成的。
影响:岩溶塌陷 会导致地面塌陷、 建筑物损坏、农 田淹没等危害严 重影响人们的生 命财产安全。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还包括其他一些问题如不良地质现象、地温异常等。
地面变形:岩溶地区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之一包括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面裂缝等。 地下水问题:岩溶地区地下水丰富且流动速度快对工程造成一定影响。 岩体稳定性问题:岩溶地区岩体结构复杂稳定性差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洞穴与地下工程问题:岩溶地区存在大量洞穴和地下工程对工程设计和施工造成一定难度。
缺点:处理方法可 能受到地理环境、 技术条件等多种因 素的限制实施难度 较大成本较高。
案例分析:以某实 际工程为例说明处 理措施在解决岩溶 地区工程地质问题 方面的应用和效果 。
结论:处理措施的 优缺点应根据实际 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选择最适合的处理 方法。
处理效果的评估标准:稳定性、 安全性、经济性
预防措施:对岩溶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下溶洞、暗河等分布情况采取适当的桩基、地 基加固等措施预防建筑物沉降和塌陷。

英德市某地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

英德市某地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

英德市某地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摘要:通过对英德市的一现状岩溶地面塌陷的稳定性及特征分析,用定性分析和半定量来解决该岩溶地面塌陷的稳定性问题,提出合理的整理方案,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岩溶塌陷稳定性地质灾害一、工程概况勘查区位于英德市金子山大道南侧的月桂湖上湖,面积约7133 m2,最大蓄水量约1.3万m3,现湖底已开挖整平,出露岩土层主要为全风化泥质页岩、强风化粉砂岩、残积粉质粘土和少量的坡积粉质粘土。

地面塌陷位于月桂湖上湖西北侧,发生塌陷有4处,塌陷坑较集中,整体处于约1000m2范围内。

塌陷坑平面上基本呈椭圆~圆形,直径约5~7m,深度 1.2~2.5m,口宽底窄,未见地下水位。

从塌陷坑的大小来划分,本塌陷为中型塌陷;从塌陷区规模来分,本塌陷等级为小型;从危害性来分,本塌陷危害性大。

二、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条件及动力因素(一)形成条件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发育有浅层开口岩溶洞隙的可溶岩、一定厚度的松散覆盖层、易于改变的地下水动力条件。

具体如下:1、岩溶洞隙是岩溶塌陷产生的基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岩溶发育有强弱之分,一般可溶岩岩性较纯、厚度大、分布较广、断层较发育、岩体较破碎地段岩溶较易发育;可溶岩岩性不纯,含泥质及其它不溶杂质较多、连续厚度不大或有非可溶岩夹层、分布较局限、断层不发育、岩层较完整的地段岩溶发育较弱。

岩溶发育愈强烈,岩溶土洞数量愈多,其规模也愈大,愈有利于岩溶塌陷的形成。

岩溶洞隙的发育一般受岩溶地下水基准面的控制,多发育于浅部,向深部逐渐减弱。

浅部岩溶洞隙由于地下水活动频繁、交替强烈,一般连通性较好,成为塌陷物质的储存空间和运移通道。

岩溶洞隙的开口程度是影响岩溶塌陷形成的重要因素,岩溶地下水的活动、塌陷物质的运移都是通过洞隙开口处进行的。

勘查区西北部,岩面埋藏较浅,湖水蓄水后,浅部岩溶洞隙由于地下水活动频繁,交替强烈,连通性较好,成为塌陷物质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

2、一定厚度的松散覆盖层土层的厚度对塌陷的产生也有明显的影响,据统计,土层厚度小于10m的塌陷占绝大多数;厚度10~30m的塌陷数量要少得多,而>30m的仅零星出现。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
针对崩塌滑坡灾害,以下是一些应急防治措施:
1. 建立监测系统:安装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及时监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变情况,提前预警。

2. 制定预案: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包括组织协调机制、应急调度和救援措施等。

3. 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指导居民了解疏散逃生和自救互救知识。

4. 分析评估风险:定期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建立灾害风险监测和评估系统,科学分析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5. 加强监管措施:加强对危险地质灾害点的监管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隐患问题。

6. 建立避难场所:确定合适的避难场所,为可能受灾居民提供安全的避难环境。

7. 加强救援能力:组织专业救援队伍,提前准备好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确保在灾害发生后能够迅速展开救援行动。

8.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地质灾害预警和防治机制,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提高应急防治能力。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应急防治措施,具体的措施还需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灾害类型来制定。

第 1 页共 1 页。

山东省莱芜市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研究

山东省莱芜市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研究

山东省莱芜市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研究摘要:山东省莱芜市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易发区。

通过对该区岩溶塌陷现状和成因的分析研究,认为岩溶洞隙的开口程度是影响岩溶塌陷形成的重要因素;松散盖层是岩溶塌陷形成的物质基础;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是岩溶塌陷形成的诱发因素。

通过落实各区政府的政府主体防治责任,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强化对地下水开采量的控制管理,积极筹集资金治理岩溶塌陷坑,开展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和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网络和体系,落实防灾各项工作制度,加快涉及村庄搬迁避让工作进度,可以有效预防或减少岩溶塌陷发生所造成的危害。

关键词:岩溶塌陷;易发区;现状;成因;防范措施;山东莱芜莱芜市位于鲁中泰沂山区,西邻泰安,北接济南。

全市总面积2239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30万。

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易发区,历年来为山东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之一。

近年来,近年来,该区域先后有406间房屋因岩溶塌陷出现不同程度的板裂,裂缝最宽处达20cm以上,河道、耕地内先后出现142处岩溶塌陷坑和裂缝,直径15米上的塌坑10处,造成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

据初步测算,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区内5000余户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8000余万元。

因此,在该区域加强岩溶塌陷灾害防治措施研究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一、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现状莱芜属中低山、丘陵区,区域性岩溶发育,矿业开发强度大,矿山分布点多面广,具备岩溶塌陷发生的先天地质条件。

近几年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地下水抽取量不断增加,水位下降幅度较大,引发岩溶塌陷。

莱芜市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第四系土层下隐伏的灰岩区,主要分布在莱城区方下镇耿公清村至张家洼办事处孟公清村一带、莱城区凤城街道办事处孟家庄至大曹村一带、莱城区寨里镇后枯河村至雪野旅游区大王庄镇孤山村一带、以及莱城区牛泉镇西泉河村至侯家沟村一带,影响面积23.06平方公里。

上述地质灾害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其发生规模大,发生频率高,造成的社会影响、经济损失及危害程度都十分严重。

地质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地质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地质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摘要:地质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和岩溶塌陷。

滑坡是山体土石材料沿滑动面发生的位移,其防治措施包括工程加固、排水处理和植被恢复。

泥石流是泥石材料沿沟谷流动形成的灾害,防治措施包括拦挡坝、疏导通道和监测预警系统。

地震是地球地壳突然震动现象,防治措施包括地震勘查、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

崩塌是山体局部崩裂、松散和移动造成的灾害,防治措施包括坡面加固、坡脚排水和监测预警系统。

岩溶塌陷是因岩溶洞穴坍塌造成的灾害,防治措施包括地下灌浆、地面支护和加强监测。

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确保地质工程的安全和人类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关键词:地质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引言地质灾害是指自然界的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等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交通、环境等造成危害和威胁的现象和过程。

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涉及面广泛,对社会和人类造成的影响极大。

在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是至关重要的,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和顺利进行。

一、常见的地质灾害(一)滑坡滑坡灾害对于人类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之一是其突发性和瞬间性,使得预警和防范成为挑战。

同时,山体和坡地的土石材料位移迅速且规模巨大,难以及时控制,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因此,加强对滑坡灾害的科学研究、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以及防治技术的创新至关重要。

(二)泥石流泥石流的瞬发性和流速快的特征使其成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地质灾害,特别是在陡峭山坡和沟谷地形。

其高速冲击力可摧毁房屋、道路和桥梁,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

预防和应对泥石流灾害需要强化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工程防护和土地规划,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三)地震地震的突发性震动造成了地质工程中严重的安全隐患。

在地质工程中,如深基坑开挖和隧道开挖等活动,地下岩土受力情况会发生变化,使地震可能对工程造成更严重破坏。

工程结构和地基稳定性应根据可能的地震影响进行合理设计和加固,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

岩溶塌陷的防治措施

工程实例三
01
1. 背景介绍
某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岩溶塌陷问题,给当地居民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02
2. 防治措施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加强地质勘察、开展岩溶探测、实施注浆加固
、钢架支撑等措施。
03
3. 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该地区的岩溶塌陷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安全隐
患得到了较大程度的缓解。同时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为后续的
设计合理的监测网络
根据岩溶塌陷的分布和规模,设计合理的监测网络,包括监测点的 布设、监测设备的选择和安装等。
监测数据处理
数据采集与整理
01
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采集和整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处理与分析
02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如变形量
、变形速度、发展趋势等。
数据存储与共享
地下水控制
目的
地下水控制是为了降低或稳定地下水位,防止因地下水位上升引起的岩溶塌陷。
内容
采取抽水井、排水沟、集水池等工程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同时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异常 变化,采取应对措施。
土地管理措施
目的
土地管理措施是为了规范土地利用行为 ,防止或减轻因人为因素引起的岩溶塌 陷。
VS
内容
填充加固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大型、深度较深的 岩溶空洞,填充加固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风
险。
锚杆加固
锚杆加固是一种通过在岩溶空洞周围钻孔,并向孔内注入锚固剂,以增加岩溶空洞 周围岩石的稳定性,防止塌陷的发生。
锚杆加固适用于大型、深度较浅的岩溶空洞,以及存在表层松散覆盖的地区。
锚杆加固的优点是施工速度快、效果较好,但需要注意锚固剂的质量和施工工艺。

地震引发的地下岩溶塌陷现象

地震引发的地下岩溶塌陷现象

地震引发的地下岩溶塌陷现象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会引发各种不同的地质现象。

其中之一就是地下岩溶塌陷。

在地震发生后,地表震动的力量会对地下的岩石和土壤造成明显的影响,导致局部地下空间发生变化,进而引发地下岩溶塌陷现象的发生。

地下岩溶塌陷是指地震发生后,由于地壳的震动和应力的变化,导致地下溶洞或岩石中的裂隙扩大,空间发生塌陷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富含溶洞和脆性岩层的地区,例如石灰岩地区。

地下岩溶塌陷不仅会对地表造成明显的破坏,还可能对地下设施和人类活动造成威胁。

在地震发生后,地下岩溶塌陷通常经历以下过程:1. 应力扰动:地震引发的地壳震动传导到地下,对地下岩石和土壤施加剪切力和挤压力。

2. 溶洞扩大:地震震动的力量作用下,地下溶洞中的岩石和土壤发生破碎和位移,溶洞空间逐渐扩大。

3. 塌陷形成:随着地下溶洞的扩大,溶洞中的岩石和土壤开始坠落和塌陷,形成地下空洞。

4. 地表下陷:地下空洞的形成导致地表下陷,可能引发地表破裂、沉降或形成凹陷区。

地下岩溶塌陷具有广泛的影响范围和危害性,下面将列举几个常见的影响:1. 土地破坏:地下岩溶塌陷会导致地表下陷或形成凹陷地带,对土地造成破坏和损失。

这可能对农田、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造成影响,甚至导致房屋倒塌或交通中断。

2. 水资源问题:地下岩溶塌陷还可能对水资源造成影响。

塌陷区域的地下水系统可能发生变化,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污染或水井干涸等问题。

3. 地下设施破坏:地震引发的地下岩溶塌陷还会对地下设施造成损坏。

例如,地铁隧道、管道和地下电缆等可能被地下空洞侵蚀和塌陷。

为了减少地震引发的地下岩溶塌陷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预警系统:建立有效的地震预警系统,提前警示地震的发生,以便采取行动减少破坏。

2. 强化建筑设计:在地震高发区域,建筑应采取防护措施,如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预留紧急避难通道等。

3. 慎选建设地点:在建设地下设施时,应综合考虑地下岩溶塌陷的潜在风险,选择相对稳定的区域进行建设。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及措施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及措施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及措施地质灾害指的是大自然的力量使地球地表和地下的岩土发生破坏的现象。

这种情况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不小的冲击。

因此,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方案必不可少。

首先,我们需要对地质灾害的情况做出大致的分类和描述。

一般来说,地质灾害可以分为三类:①自然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崩塌、地震、泥石流、岩溶塌陷等;②人为地质灾害,如采空区塌陷、煤层瓦斯爆炸等;③天然与人为地质灾害混合型,如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导致的地基下沉、塌陷等。

接下来,我们需要制定应急处置方案。

这一方案需要包括应急预案和应急站点两部分。

应急预案需要明确以下内容:1、地质灾害发生的指标和判断标准:制定应急预案的前提是要根据以往经验、历史数据和科学方法等,制定明确的指标和判断标准,以便在发生灾害时及时识别和判断。

2、应急处置的具体流程和步骤:地质灾害的处置应按照其特点、规模、影响程度、地理位置等因素制定具体的处置步骤,并对各项工作进行层层紧急通知和协调。

3、人员和物资的配备和调配:应急处置需要一支合理的队伍,在制定预案时应评估本地区各种力量的数量和质量,以保证快速响应和有效协作。

4、协议和合作机构的联系方式:实施应急处置需要在短时间内调动多方面的资源,所以与各部门、单位进行紧密的联系和协作尤为重要。

应急站点应设置在以下位置:1、地质灾害发生风险比较高、常见的地点:灾害事件的发生率与地质情况的复杂程度有关,所以应急站点应设置在发现灾害风险大小之后对风险高发区进行针对性的排查。

2、市政公园、城市中心广场、教育院校、商业街等公共场所:城市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场所是社会公共资源,应建立应急站点,配备必要的人员和装备,提供基础的服务和支援。

3、主干道路和交通枢纽地带:道路和交通枢纽处的建筑物易于成为应急物资的集散点,可以给灾区提供必要的帮助。

接下来,我们需要做好应急处置的措施。

应急处置的措施和对策最好在灾害之前就应进行充分的考虑和实践。

岩溶塌陷的评估

岩溶塌陷的评估

岩溶塌陷的灾情评估(一)岩溶塌陷等级划分岩溶塌陷应查明:塌陷的位置、范围及面积;塌陷量;塌陷区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塌陷原因以及发展趋势。

依据塌陷面积进行等级划分(表1)。

表1 岩溶塌陷灾变等级划分表种类指标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面塌陷岩溶塌陷面积(km2)>20 20~10 10~1.0 <1.0 采空塌陷面积(km2)>5 5~1.0 1.0~0.1 <0.1 (据张梁等著《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1998,P28)(二)岩溶塌陷的灾情预测预测步骤包括以下三个:1. 查明研究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2. 调查已有塌陷点的塌陷特征、分布规律及形成条件(环境及触发因素),确定出现塌陷的综合判断指标。

3. 考虑塌陷发展趋势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研究区进行塌陷预测分区,提出地表各种重要设施的保护方案和预防措施。

通常,采排地下水或矿坑突水时,在水位降落漏斗内,容易产生岩溶塌陷的地段如下:1. 浅部岩溶发育强烈,可溶岩顶板起伏较大,并有洞口和裂口,洞穴无充填物或充填物少,且充填物多为砂、碎石、粉质粘土的地段。

2. 采排地下水点附近或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范围中心(特别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径流方向上)地段。

3. 构造断裂带(特别是新构造断裂带)背、向斜轴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部位。

4. 溶蚀洼地、积水低地和池塘、冲沟地段。

5. 第四系土层为砂、粉质粘土,且厚度小于10m地段。

6.河床及其两侧附近。

地面塌陷预测可考虑的影响因子:1. 排水量(Q)2. 水位降低值(S)3. 盖层物理、力学性质的指标(ηi)4. 盖层厚度(M)5. 岩溶发育程度的指标(K)6. 表征构造破坏程度的参数(G)7. 预测扩展半径时要考虑时间8. 预测时间、强度时,要考虑到抽水中心的距离地面塌陷在时间上具有突发性,空间上具有隐蔽性,其预报为当前的前沿课题。

可用于岩溶地面塌陷的探测方法和仪器有地质雷达(探溶洞)、浅层地震、电磁波、声波透视(CT)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评估及防治措施
摘要:通过对岩溶塌陷区地质灾害发生的评估,分析岩溶塌陷形成的机理,提出针对性的岩溶塌陷勘查手段及预报措施,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
关键词:地质灾害;岩溶塌陷;灾情预测;防治措施
一、前言
地质灾害是由不良的地质作用引发的事件,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经济损失和环境改变。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地质作用对人类生存环境及工程环境本身的影响与致灾性越来越明显。

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格局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与方式,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等)、气象水文及植被条件,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及其强度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可能引起地表塌陷,例如地下空间开挖活动、矿产资源开发、地下工程施工、古溶洞、隐蔽工程、含水层中地下水流失、地层液化、建筑物自重、冲积层中含水量变化、化学物侵蚀作用、地壳移动、古窑老采区、地层滑移、地下水超量开采、陷落柱及淤泥地带等因素。

由于特殊的地质演化过程,岩溶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往往更频繁地发生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其中地质灾害最多表现形式为岩溶地面塌陷。

二、岩溶塌陷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岩溶地面塌陷是指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松散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性地面变形破坏,其结果多形成圆锥形塌陷坑。

岩溶地面塌陷是地面变形破坏的主要类型,多发生于碳酸盐岩、钙质碎屑岩和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激发塌陷活动的直接诱因除降雨、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因素外,往往与抽水、排水、蓄水和其他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而后者往往规模大、突发性强、危害也就大。

岩溶地面塌陷发现于碳酸盐岩分布区,其形成受到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

1. 可溶岩及岩溶发育程度
可溶岩是由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物质基础,而岩溶洞穴的存在则为地面塌陷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

大量塌陷事件表明,塌陷主要发生在覆盖型岩溶和裸露型岩溶分布区,部分发育在埋藏型岩溶分布区。

溶穴的发育和分布受岩溶发育条件的制约,一般主要沿构造断裂破碎带、
褶皱轴部张裂隙发育带、质纯层厚的可溶岩分布地段、与非可溶岩接触地带分布。

一般情况下,岩溶越发育,溶穴的开启性越好,洞穴的规模越大,则岩溶地面塌陷也越严重。

2. 覆盖层厚度、结构和性质
松散破碎的盖层是塌陷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基岩构造成的塌陷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溶洞、管道顶板陷落而成的塌陷为基岩塌陷。

塌陷体物质主要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所形成的塌陷叫土层塌陷。

据南方十省区统计,土层塌陷占塌陷总数的96.7%。

3. 地下水运动
地下水运动是塌陷产生的动力条件——主要动力。

地下水的流动及其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是岩溶塌陷形成的最重要动力因素,地下水径流集中和强烈的地带,最易产生塌陷,这些地带有:
(1)岩溶地下水的主径流带;
(2)岩溶地下水的(集中)排泄带;
(3)地下水位埋藏浅、变幅大的地带(地段);
(4)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段;
(5)双层(上为孔隙、下为岩溶)含水介质分布的地段,或地下水位急剧变化的地段;
(6)地下水与地表水转移密切的地段。

地下水位急剧变化带是塌陷产生的敏感区,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是产生塌陷的主要触发因素。

水动力条件发生急剧变化的原因主要有降雨、水库蓄水、井下充水、灌溉渗漏、严重干旱、矿井排水、强烈抽水等。

此外,地震、附加荷载、人为排放的酸碱废液对可溶岩的强烈溶蚀等均可诱发岩溶地面塌陷。

三、岩溶塌陷勘查及预报
(一)勘查工作内容的一般要求
(1) 查明岩溶塌陷的发育现状、历史过程及其危害性。

(2) 确定岩溶塌陷的成因、类型、形成条件和地质模式,研究其分布规律。

(3) 确定岩溶塌陷发育的动力因素,研究其动态特征及其与塌陷的相关关系。

(4) 确定岩镕塌陷的机制及其临界条件。

(5) 研究岩溶塌陷综合评价预测和信息管理系统,评价其稳定性。

(6) 确定岩溶榻陷的前兆现象与监测预报方法,研究预警措施。

(7) 研究岩溶塌陷的防治工程方案和措施。

(二)勘查区岩溶环境调查研究
目的是了解勘查区所处的岩溶工程地质环境的特征及其组成要素的分布规律,以保证勘查工作的质量。

调查研究方法主要是综合分析研究已有助各种资料,必要时进行补充的路线调查。

调查研究范围以达到上述目的为原则,一般应包括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

调查研究的主要内:
1. 地形地貌
调查研究山川形态与走势,地形切割起伏特征,地表水文网的配置格局,夷平面和阶地的发育特征和分布高程,地貌成因类型与形态特征。

着重调查岩溶地貌形态的成因类型和形态组合类型及其分布。

2. 气象与水文
(1) 气象要素中着重调查降水特征,包括多年长周期丰、贫水年变化特征,多年平均降水量,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单次最大降水量及持续时间,最大降水强度(以小时计)等。

(2) 水文要素包括地表汇流面积,径流特征,河、湖及其它地表水体(包括季节性淹没的洼地)的流量和水位动态,包括最高洪水位和最低估水位及出现日期和持续时间,汛期洪水频率及变幅等。

3.地层
调查研究组成地质环境的地层层序及时代、成因类型、岩性岩相特征与接触关系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其中,侧重对碳酸盐岩及其它可溶岩和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的调查研究,
(1) 对碳酸盐岩及其它可溶岩,调杏研究其岩石成分和结构构造,非可溶岩夹层的岩性、厚度与分布,划分岩溶层组类型。

(2) 对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调查研究其岩性结构、沉积年代和成因类型及其厚度与分布。

注意调查红粘土、软土及其它特殊土类的岩性成分、结构、厚度及埋藏分布条件。

4.地质构造
调查研究区域构造格架与构造线方向,主要构造的形态特征、产状、性质、规模与分布,其形成时期与组合关系。

着重调查断裂构造、其规模、产状、力学性质、组合与交切关系,以及破碎带的性状与特征。

5.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1) 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的性质与特征。

根据地震活动性、地形变特征、地貌差异及水热活动等迹象判定活动性断裂,注意调查其产状规模和破碎带特征,切割的最新地层及最新充填情况,判明其活动时期、活动特点及强度。

着重调查构造现今活动迹象,根据地形变资料,分析现今活动特征。

(2) 搜集历史地震资料,了解震中位置与震级,分析评价地震活动水平。

6.岩溶发育特征
(1) 调查研究岩溶的形态、规模、组合特征及其分布,统计分析不同条件下岩溶发育密度。

分析研究岩溶发育与岩溶层组类型、构造、地貌及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关系,了解岩溶发育与分布规律。

(2) 以岩溶层组类型及岩溶地貌特征为基础,结合地表岩溶形态、岩溶率及蓄水性等指标,评价岩溶的发育程度,一般可划分为强、中、弱三级。

(3) 对覆盖岩溶区、着重调查研究浅层岩溶洞隙的发育特征,包括其形态、规模、组合特征、连通情况及充填状况,分析研究强岩溶发育带在平面上的分布和剖面上的发育深度。

注意调查研究隐伏于松散覆盖层之下的岩溶形态及其分布特征.如漏斗、洼地、槽谷等,分析研究其与浅层岩溶发育的关系
7.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1) 调查研究岩溶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