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化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路径研究
中国新型大学研究的“三部曲”
中国新型大学研究的“三部曲”
作者:顾永安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4年第15期
作者简介
顾永安(1967- ),男,常熟理工学院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应用型高等教育(常熟,215500)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中国新型大学的研究逐渐兴起,且主要聚焦于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2015年以来,围绕中国新型大学研究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其中,顾永安的文章《中国新型大学的新特质与新样态》,首次提出了中国新型大学的概念界定、愿景、特质、样态,对相关研究起到了奠基性价值;柳友荣等著作《新型大学型态论》,从高校内外治理体系的新视角,聚焦新型大学型态开展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对相关研究具有开拓性意义;李克军等著作《新型大学发展模式论》,从研究的前瞻性与预判性、研究框架体系化、研究方法多样化三个方面提供了创新性贡献。三位学者关于中国新型大学的研究逐步深入递进,不断创新升华。随着应用型本科高校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国新型大学的研究将持续拓展,以推进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
关键词新型大学;核心内涵;形态论;发展模式论
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5-0069-05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新型大学的相关研究蓬勃发展。顾永安等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中述及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新型大学,正是因为其具有的“新的历史使命”“新的质量标准”“新的教育模式”等显著特征,使其成为新型大学[1]。2013年10月,《职业技术教育》编辑部以《新型大学的形态之新、内涵之新》为题评价《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指出专著的价值在于揭示了新建本科院校可以通过转型发展成为“形态之新、内涵之新”的“新型大学”[2]。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鼓励举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将其建设成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这是国家文件中首次明确要求将应用型高校建设成为新型大学。2016年,胡景乾等认为,界定“中国新型大学”应该更多地从内涵上去把握。新建本科院校构成了“中国新型大学”的主体,新建本科院校也未必都属于新型大学,而老本科中也未必就不能产生新型大学,关键要看他们的发展路径。他指出中国新型大学是一个关于大学“类”的概念,以“学术为主”与“应用为主”为分野[3]。在系统研究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为回应新建本科院校要新建到什么时候,向何处去,发展成什么样等现实问题,2015年9月,顾永安教授主持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近年来,在政府和市场的合力作用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开发势头迅猛。但整体开发形态较为粗放,具体表现为品牌意识薄弱、品牌定位不准、品牌形象模糊、品牌战略缺乏等问题,亟须实现以品牌化开发为核心的发展方式。本文基于对部分区域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开发经验的分析,提出从品牌构建、品牌推广到品牌发展的开发路径建议。
标签: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发展阶段;品牌化开发;实践路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各少数民族人民创造了大量独特的、富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成为人类宝贵的财富。近年来,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一大批文化遗产入选了世界级和国家级保护名录,其价值得到不断挖掘和认可,并逐步走向品牌化经营的道路,但由于起步较晚,整体开发状况仍存在许多不足,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内涵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和地理环境特点等的综合体现,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凝聚着该民族的感情、意志和追求,体现着一份民族精神。文化遗产包括“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亦是如此。有形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包括少数民族的历史文物、历史建筑、文化遗址等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无形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包括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价值。一方面,它是各民族历史与精神的写照,是一种现实的存在,是民族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历史、自然及发展条件的差异,各少数民族在发展的历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丰富了我国的文化资源和形态,为我国甚至全世界人民提供了多彩的文化价值。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开发显得十分必要。
品牌建设理论体系浅析
品牌建设理论体系浅析
一、品牌建设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发展历程与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更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诠释了“市场营销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观察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自然萌芽阶段,媒介催生阶段,市场营销实践阶段,定位理论实践阶段。
1.自然萌芽阶段(1992年以前)
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萌芽阶段,从时间上界定为从新中国建立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止。自然萌芽阶段,又分为计划经济阶段(1979年以前)和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1992年)两个小阶段。
这个阶段是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经历时间最长、品牌数量最少、名牌最稳定、企业在无意中建立了自己的企业产品品牌。整个品牌的表现形式以商标为主要特征,没有形成品牌个性与品牌文化。比如上海牌手表、永久自行车、海鸥照相机等等。在这个阶段,部分政府开始引导企业开发品牌。其中最著名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上海市政府发起的“上海名牌工程”。通过这个工程推向全国的有著名商标有:申花、美加净、白象、上菱、霞飞、等等。
这个阶段企业品牌的特点主要有:产品质量好,知名品牌的产品知名度、指名度、美誉度、满意度都很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高居不下。特别是“三大件”品牌产品,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追求目标。在这个阶段的末期,广告意识开设觉醒,广告活动开始介入部分品牌的塑造,并取得相应的成功。比如“太阳神”就
是其中的著名代表。
但是,随着广东及沿海诸省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国外商品的大量进入,这些品牌到了90年代开始没落,到目前为止,许多品牌已经从市场经济的视线中消失了。
新时代高校党支部品牌化建设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党支部品牌化建设路径研究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新时代高校党支部品牌化建设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党建工作的不断推进,高校党支部在建设过程中逐渐走向品牌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在高校党支部品牌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挑战和难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和教育质量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党支部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党支部的功能,提升其凝聚力和影响力,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党支部在品牌建设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通过新媒体手段进行品牌传播,提升高校党支部的形象和认知度,已成为亟需研究的焦点。
研究高校党支部品牌化建设的背景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效果和影响力,还可以促进高校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有必要对新时代高校党支部品牌化建设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1.2 研究意义
新时代高校党支部品牌化建设是推进党建工作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适应高校党组织建设新形势的迫切需求。研究高校党支部品牌化
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升党支部凝聚力和影响力。通过建设品牌化的党支部,可
以凝聚广大党员的共识和力量,形成强大的组织合力,提高党组织的
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党支部在高校发展中的引领和推动
作用。
三是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品牌化建设能够激发高校党
支部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活力,推动党建工作向更加科学、规范、制度
国内品牌营销研究现状
国内品牌营销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发展,国内品牌营销研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就国内品牌营销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首先,国内品牌营销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学术界,许多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学者都在进行与品牌营销相关的研究工作。他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案例分析和理论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品牌营销的新观点和新理论,为企业的品牌建设和营销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也在不断总结和分享品牌营销的成功案例,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其次,国内品牌营销研究的热点也在不断变化。过去,品牌推广、广告策划等方面是国内品牌营销研究的热点,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如今品牌价值、品牌体验、品牌创新等方面成为了国内品牌营销研究的热点。研究者们意识到,品牌建设不仅仅是宣传推广的问题,更是需要从品牌的内在价值和消费者的体验出发进行思考和研究。因此,品牌营销研究的热点也在不断迭代和演进。
另外,国内品牌营销研究在方法论层面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以往,品牌营销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等传统研究方法,难以真实地反映消费者的行为和态度。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利用分析消费者在网络平台上的行为数据,来了解他们对品牌的认知和喜好。此外,还有一些新兴的研究方法,如神经科学和行为实验等,也被应用到品牌
营销研究中,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探索品牌认知、情感和购买行为之间关系的可能性。
然而,国内品牌营销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国内品牌营销研究的实践落地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虽然有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成功案例,但很多企业在实际运营中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如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品牌价值、如何提供具有差异化的品牌体验等。其次,由于国内市场的差异性以及消费者行为的复杂性,现有的研究成果往往难以适应不同行业和不同目标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最后,国内品牌营销研究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普遍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和证实。
品牌理论发展史
品牌理论发展史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品牌理论发展史
侯芳
(湖北大学,湖北武汉)
【摘要】品牌理论研究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以及企业追求的调整,品牌理论从诞生至今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求证和实践的过程。如今,由于全球生态环境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品牌理论又将演变出一些新趋势。
【关键词】品牌;西方品牌理论;发展进程;中国品牌理论研究成果;新趋势。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Brand Theory
Hou Fang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Province)
【 Abstract 】The study and development of brand theory have gone a relatively long-term proces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changes of market environment, the changing needs of the consumers and the adjustment of enterprises` pursuits, brand theory has experienced a continuous process of exploration, confirmation and practice from the very first moment of its birth to the present. Today, brand theory will evolve into some new trends because the glob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considerably destroyed.
中国电影院线品牌发展策略研究
中国电影院线品牌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
中国电影产业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电影院线品牌作为连接电
影制作方和观众的重要纽带,对整个行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市场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中国电影院线品牌的
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品牌建设在电影院线发展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电影院线品牌发展策略的探讨与案例分析,总结出中国电
影院线品牌发展策略的建议。展望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电影院线品牌
在中国电影市场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通过本研究,为中国
电影院线品牌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促进了整个电影产业的蓬勃
发展。
【关键词】
中国电影院线,品牌发展策略,现状分析,重要性,案例分析,
建议,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总结。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成为全球电影市场
中的重要一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
们对电影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中国电影市场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
电影院线作为电影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将电影作品有效传播给观众的重要职责。
电影院线作为电影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不仅仅是提供电影放映服务的场所,更是影响观众观影体验和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影院线品牌的建设和发展显得尤为关键。目前,国内电影院线品牌众多,不同规模和定位的电影院线在市场中展现出不同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电影院线品牌发展的策略,分析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深入研究中国电影院线品牌的发展现状,探讨电影院线品牌建设在电影市场中的重要性,并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出有效的电影院线品牌发展策略,为中国电影院线品牌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国内外品牌研究
品牌始终是各国企业界和理论输送关注、研究的重点。国外对品牌的研究最早始于美国,在美国,品牌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
1870年-1900年,主要是个体生产者拥有消费品品牌;
1915年—1929年,主要在广告方面突出了品牌的宣传,有了新的管理方式;
1930年-1945年(第二次大战时期),品牌经理家的出现和品牌字处理系统
的诞生。
1950年至今,许多企业实施品牌管理系统,特别是消费品企业,重塑品牌忠诚,品牌管理和品牌营销在市场营销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五六十年代,许多新技术产品在市场上的相继惨败,迫使人们更加重视对品牌的研究。凯恩斯总结的造成经济危机爆发的“三大心理规律”——消费倾向递减;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间的边际效果;个人消费偏好——是品牌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自此,对品牌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开来。国外对品牌研究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大;研究的数据多、研究手段先进;
研究速度快。
以美国学者大卫•奥格威(David Ogilvy)和大卫‘阿克(David A Aak.)等为代表的市场营销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加入了对商品品牌特别是品牌价值的研究,品牌研究理论得以提高和升华,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当今企业品牌市场实践和名牌发展提供了理论武器。
1990年以来,英国国际品牌顾问公司(Interbrand)和美国《金融世界》杂志每年发布的对国际品牌的价值评估,也成为全球发展商品品牌的指示器,一方面影响和引导全球的消费者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对品牌商品特别是名牌商品的信任和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对企业创造和发展品牌指出了方向,同时也推动和促进着全球品牌实践和品牌理论向名牌方向发展
企业研究论文 关于品牌战略和企业发展关系的研究
企业研究论文
关于品牌战略和企业发展关系的研究
一、品牌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自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诞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它就是企业。企业从生产产品到现在提供服务,经营模式发生了许多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变化。企业的竞争力,也就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技术为中心,发展到20世界末的以流程为中心,以价值链为中心,走过了跌宕起伏又辉煌壮丽的发展历程。到如今,企业发展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新的概念,那就是企业发展是否应该以品牌为中心,也就是说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已经逐渐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品牌理论的发展也仅仅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以前。在1870年以前,品牌理论还没有形成,仅可以成为品牌观念时代。在1930年左右,出现了品牌经理,诞生了品牌管理系统。直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品牌整合。21世纪初,品牌管理理论获得了新的发展,品牌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和重视程度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品牌管理的理论不
断发展,不断创新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汲取百家之长。用中国式的管理理论进行新的解释,研究品牌理论的一些问题,对解释很多西方管理理论解释不了的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的营销其实是一个二维组合,即中国式管理哲学加上西方科学管理思想。笔者十分推崇《中国工业经济》这本杂志封面上的一句话,“理论顶天,实践立地”。这正印证了中国营销所需要的两个特质。中国式的管理思想和西方科学的市场营销理论,两者缺一不可。
二、以景芝酒业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我们以山东景芝酒业股份为研究案例,看一下中国式管理思想和西方品牌理论对一个品牌发展的影响。山东景芝酒业是山东省的知名酒企,具有比较悠久的发展历史。但是其发展并不是很顺利的。原因当然有比如像领导者决策失误,以及战略定位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近十年来,像茅台、汾酒等品牌发展十分快,纷纷树立了可以说千秋不倒的品牌力量。在这样的环境下,明显可以看到景芝的品牌战略是落后的。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脉络导致景芝品牌的形象创立一路是落后的。
XX企业品牌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XX企业品牌发展战略研究【⽂献综述】
毕业论⽂⽂献综述
⼯商管理
XX企业品牌发展战略研究
当今企业⾯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这种势头也在逐渐加剧。在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品⾼度“同质化”的今天,企业未来发展和经营的重点,不仅是⽣产产品和提供服务,⽽更重要的是利⽤品牌建⽴消费者的信任,赢得消费者的忠诚。由此可见,品牌在当今社会对⼈类财富的创造起着最强劲、最直接的作⽤。西⽅国家对于品牌理论的研究最早出现在1955年,距今已有半个世纪了。在半个世纪中涌现了⼤量国内外学者对品牌进⾏理论研究。
⼀、品牌的与品牌发展战略的涵义
品牌(BRAND),来源于英⽂的本意是“烙印”的意思,是⾃然经济时代放牧主的牲⼝打上的财产归属标记,以区分与他⼈的财物。现代品牌是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确⽴之后出现的。
美国营销协会对品牌的定义是:“⽤来识别产品和服务并以此来和竞争者区别开来的名称、符号、标志、设计或它们的组合”才实践上看,品牌应该是⼀个营销学上的概念。它是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以⾄公司的总体概念,这种概念是消费者长期使⽤该产品和服务⽽获得的,它是⼀种⼼理上的感受。其⽬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1]
品牌发展是指品牌扩张、延伸的⼴度与深度。名牌是品牌发展与创新的结果,是品牌中的优秀部分、精华部分,⼆者有其天然的联系性。[2]品牌的发展是创名牌,在市场经济场经济的⼤环境中,具有明确的创建名牌、保护名牌、发展名牌、壮⼤名牌的浓厚观念、强烈愿望、坚定信⼼,并有百折不挠地长期坚持奋⽃去创名牌、保名牌、发展名牌的勇⽓和毅⼒。思想是⾏动的先导,名牌意识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观念,是当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观念和意识。有了名牌意识,还必须具体落实到推⾏名牌战略的各项活动当中,才能促进品牌发展,创⽴名牌。[3]
关于实施品牌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市的 竞争 , 现代 城 市进 入 了品牌形 象主 导城 市竞 争胜 负的时代 。品牌 学 所确 立的理 论概 念 , 导 实践 形 指 成 了品牌的 十 大基本 特征 ; 品牌 的理论 概 念及其基 本 特征 决定 了各 个领 域能 够打造 品牌 , 展 具有特 色 发 的品牌 群 ; 打造 品牌 经 济和 品牌城 市 必须 以文化 为根 。 一个城 市 的视 角看 , 从 发展 强 大品牌 经济 , 造 亮 打
是 品牌 经 济 取 之 不 竭 的源 泉 。
是“ 烙印 ” 烙 印” 。“ 的空 间视觉 就是形象 , 形象就 是 必有 特色 , 否则就称 不上形象 。品牌学揭示 出来 的
品牌 “ 烙印” 的概 念 , 作用在 任何 一个具有空 间意义
收 稿 日期 : 0 1 0 — 1 2 1 - 2 2
内外 分 工 格 局 中 的 地 位 。显 然 , 新 型 城 市 必 须 具 创
学研究及实战 中的具体操作所感悟到的理性思考 。
一
、
品牌学所确立 的理论概念 从 一般 意义 上讲 ,品牌作 为一个 独 立 的商标
体, 在物质领域里成 为一个具有 空间意义 的无形资
产 主体 , 它对应 客体形 成 的理论 概念 , 本质 就是 其
贴 , 青岛市专业技 术拔 尖人 才, 是 长期从事 经济学 、
城 市学和品牌 学研 究 ,出版 著作 1 O部 ,发 表论文 70 3 余篇 ;在 以学术关注度和 用户 关注度 为主导 的
我国品牌的发展历程
我国品牌的发展历程
我国品牌的发展历程可以从许多不同的方面来看待,从最早期的国有企业到现代的跨国公司,品牌的发展经历了许多阶段和变革。
1. 初创阶段:20世纪前期,我国品牌的发展处于初创阶段。
国内企业主要以小作坊和手工业为主导,缺乏统一的品牌形象。在那个时期,国内消费者更多地倾向于购买进口品牌产品。
2. 国有企业时代:1949年以后,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
有企业兴起。这些企业通过央企和地方国企的建设,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中国石油、中国电信等国有企业在国内建立起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3. 市场开放与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中国实行了改革开
放政策,引进了外国资本和技术。这标志着中国国内市场对外资企业的开放,也催生了一批中外合资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也推动了中国品牌的发展。例如,合资汽车企业和电子产品企业在中国广受欢迎,带动了本土品牌的崛起。
4. 独立品牌崛起: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开始迎来独立品牌的崛起。这些品牌主要集中在汽车、家电、手机等领域。企业如华为、小米等在全球范围内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并实现了快速的增长。
5. 品牌国际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品
牌开始走出国门,迎接全球市场的竞争挑战。一些品牌如华为、阿里巴巴已经成为了国际知名品牌,这标志着中国品牌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
总的来说,我国品牌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国有企业时代、市场开放与改革开放、独立品牌崛起和品牌国际化等不同的阶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品牌发展将继续面临机遇和挑战。
民办高校党建品牌实践研究综述
233
党的建设
民办高校党建品牌实践研究综述
陈惠琼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广州 510850)
作者简介:陈惠琼(1984-)女,汉族,广东江门人,广州工商学院宣传干事、助理研究员,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9年度广州工商学院校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建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9DJ004。
研究现状
截至2020年10月9日,在CNKI上以“民办高校党建品牌”为主题搜索,显示文献仅有10篇,输入“民办高校党建”则显示文献有1087篇,输入“高校党建品牌”显示文献有230篇,输入“党建品牌”显示文献2160篇。关于民办高校党建品牌的实践研究,最早始于2007年。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经过四十年的发展,诞生了一批国家一流民办高等院校。在经济学领域中,品牌是企业区别于其他商品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名称、符号或设计,代表着独特的文化特征,是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根据现有资料显示,大约2010年开始,高校逐渐把品牌理念植入到党建工作中。随着民办高校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民办高校党建品牌实践研究也逐渐深入,但目前还存在成果不够丰富、文献资料偏少的状态。但普遍意识到,“将品牌理念引入高校党建工作,是行之有效的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长久之计,创建高校党建品牌
的意识已成大势所趋。”
[1]
目前,关于高校党建品牌研究综述,在CNKI能搜集的文献仅2篇,分别是刘稳丰《高校党建品牌研究综述》和孙阳《近年来高校党建品牌创建的研究综述》。刘稳丰(2015)在《高校党建品牌研究综述》一文,对2010-2015年的高校党建品牌研究状况做了梳理,认为可把2010-2015年视作为高校党建品牌研究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江西省教育工委以及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陆续创建了党建品牌,广东科技学院开展基层“星级党组织”和“六型”党组织品牌创建工作,是目前为止文献资料中显示的广东地区最早创建党建品牌的民办高校。这个阶段整体存在着研究层次不够深入,如对品牌建设与高校党建工作结合的理论基础、核心要素、标识形成、模式机制基本无人涉及;对品牌的实质内涵把握不够深刻;易将党建品牌构建原则与具体做法混淆;对高校党建品牌创新性研
品牌理论研究__品牌理论发展评述
( 2) 科 技 进 步 推 动 、市 场 需 求 拉 动 是 品 牌 理 论 发展的动力
科技进步引发的产业转移, 带动了产品迅速的 更新换代。科技创造了产品, 需求成就了品牌。正如 斯 蒂 芬·全 在《发 展 的 新 品 牌》中 指 出 的 :“ 一 个 产 品 是工厂创造的, 一个品牌是消费者购买的”。
20 世纪 80 年代初, 生产过剩使得企业同类产 品间的竞争不断升级, 企业不仅要有良好的产品和 形象, 更重要的是要确立自己的顾客群, 市场细分 成 为 营 销 理 论 关 注 的 热 点 。拉·里 斯 和 杰 克·特 劳 特 在《定位》一书中介绍了定 位 理 论 , 其 基 本 观 点 是 :
传统的品牌理论大多是从战术层面进行探讨
* 本研究课题由国家质检总局“品牌寿命研究”项目经费资助( 项目号: 00056) 。 4
中外企业品牌管理研究综述
中外企业品牌管理研究综述
一、本文概述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品牌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品牌不仅是企业形象的体现,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中外企业在品牌管理方面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均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本文旨在综述中外企业品牌管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品牌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回顾品牌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包括品牌的定义、品牌资产、品牌定位、品牌传播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别探讨中外企业在品牌管理实践中的成功案例与经验,分析其在品牌建设、品牌维护、品牌延伸等方面的异同点。本文还将对中外品牌管理研究的理论进展进行梳理和评价,包括品牌管理理论的创新、品牌管理方法的优化以及品牌管理实践的挑战与对策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企业界和学术界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中外企业品牌管理研究视角,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品牌管理理论,提升品牌管理实践水平,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本文也希望为品牌管理研究领域的发展贡献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品牌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二、品牌管理理论基础
品牌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源于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战略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品牌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品牌形象理论、品牌定位理论到品牌资产理论等多个阶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品牌形象理论是品牌管理理论的早期阶段,主要关注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该理论认为,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和印象,通过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可以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忠诚度。在这一阶段,品牌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广告、公关等手段,塑造和传播积极的品牌形象。
国内外品牌本性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外品牌本性理论研究综述
一、本文概述
品牌本性理论研究是市场营销和品牌管理领域的重要分支,它关注品牌的本质属性和核心价值,对于品牌塑造、品牌传播和品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品牌本性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品牌建设和国际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本文首先回顾了品牌本性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述了品牌本性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接着,本文分别从国内外两个层面对品牌本性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价,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品牌本性理论方面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品牌本性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品牌本性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品牌本性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把握品牌建设和管理的核心要素和关键路径。本文也为后续的品牌本性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有助于推动品牌本性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二、国内外品牌本性理论的发展历程
品牌本性理论自诞生以来,在国内外均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品牌识别到现代的品牌价值观,品牌本性理论不断深化和拓展,为品牌管理和营销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国内,品牌本性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品牌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品牌本性,探讨品牌的本质和特征。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品牌的识别与定位上,强调品牌应该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一致性,以便在市场中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进入21世纪后,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和认知过程。品牌不再仅仅是一个标识或符号,而是成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这一时期的研究更加注重品牌的情感价值和文化内涵,强调品牌应该与消费者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相契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品牌化理论与
实践的历史发展路径研究
□顾雷雷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北京100081)引言
品牌无论在市场营销理论体系中,还是在企业、消费者的实践活动中均占据重要地位。国外一些学者意识到,对品牌化理论和实践的沿革研究是极其必要的[1],并基于品牌化的历史资料,探索了品牌在
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品牌概念从具体向抽象过渡的规律。[2]Eckhardt 和Bengtsson [3]的研究
认为中国品牌化的发展过程与西方有所不同,探索中国品牌化的历史可以为品牌化的发展提供新的路径。然而,该研究仅对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品牌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而忽略了改革开放以后这段更具价值时期的研究。
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历史、文化和社会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虽然一些学者对西方品牌化的发展做出了细致研究,或是立足于西方,对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品牌化发展做出了简要梳理,但这些研究对当代中国品牌化的发展仍难给出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立足于中国品牌化发展的全过程,探索中国品牌化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梳理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品牌所显示的不同意义,帮助实践者了解品牌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为学术界的理论创新奠定基础。
一、消费文化与中国“品牌化”的萌芽
品牌并非资本主义社会或现代生产方式的产物,人类最早的与品牌相关的实践活动发生在美索不
达米亚地区,迄今已有9000余年。[4]美索不达米亚人将封印作为产品质量和原产地的标记,由此,封印
基金项目:中央财经大学青年教师发展基金项目“企业营销能力的结构与内容及其对不同企业绩效的影响”(QJJ505)
成为最古老的品牌雏形。古代中国也存在大量与品牌相关的实践活动。早在公元前2698年,在制陶工艺被发明之时,便有工匠将铭文、年号的标记刻在陶制品上[5],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产品标识记录。随着生产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出现,产品标识也随之变得更加商品化。春秋时期,我国民间手工艺品上的产品标识更加细化,部分出土的文物上刻有代表产品生产者的标记。[6]
中国古代的“品牌”标识可分为三类,一是以“国”名作为产品的标记;二是以生产者姓氏或街道名作为标记,用以区分产品的质量和原产地;三是以经营理念或经营愿景作为产品标记或商铺招牌。中国古代代表“品牌”的三种标识大体呈现出一种历史沿革的关系,这种关系受到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变化的影响。
(一)从代表国家向代表生产者转变
早在殷商时期,工商业便已经产生。《管子·轻重甲》对夏朝的灭亡和商朝的兴起有如下论述:“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端噪晨乐闻于三衢,是无不服文绣衣裳者。伊尹以薄之游女工文绣篡组,一纯得粟百钟于桀之国。夫桀之国者,天子之国也。桀无天下忧,饰妇女钟鼓之乐,故伊尹得其粟而夺之流。此之谓来天下之财。”[7]夏虽拥有天下,但纵情享乐,无心从政,也不组织生产。而商虽仅有“七十里之薄”,但重视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从而能够通过交换得到夏的粮食,并掌握其流通渠道,获取天下之财。由此可见,殷商的农业和手工业在当时较为发达,已出现了产品交换和流通活动。
虽然商代和周代出现了产品交换和流通,但“工商食官”制度是当时实施的主要经济制度,即工商业被国家贵族掌控,“国”与“国”之间的交换成为商业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民间工商业尚未正式形成。因此,在“国”与“国”的贸易过程中,“国”是产品的生产者,国号便成为产品的“品牌”标识。《考工记》中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笴,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8]说明当时“国”与“国”之间因原材料、工艺的差别,所生产出的产品存在较大质量差异,而产品上所标记的国号能够为产品质量的判断提供一些依据。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中央王朝势力的衰弱,分封制的逐渐瓦解,井田制趋于崩溃,农民逐渐离开耕种的井地,从事新兴事业,如民间工商业。民间工商业的兴起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的交换,尤其是个人行为的交换活动。春秋时期,一些民间手工艺品上出现了代表着产品生产者的标记。[6]中国古代“品牌”标识从代表国家向代表生产者的转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分封的政治制度瓦解,导致“工商食官”和井田制的消失。农民不必禁锢在井田中,可以自由从事其他行业。工商业也不再是贵族的特权,人们可以自由从事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这些导致生产和交换活动从国家行为转化为个人和市场的行为,促进了产品的流通和商业化“品牌”的萌芽。
其次,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使农民从黍稷的种植过渡到麦稻的种植,进而开始桑麻等非谷物的种植。战国时期,为大量生产麦稻,各个诸侯国大兴水利。当麦稻的产量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便开始从事桑麻的种植事业,并乐于从事纺织业和其它手工业。因此,桑麻种植和其它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产品的交换和流通。《诗经·卫风·氓》中所描述的“抱布贸丝”即为纺织业生产和交换活动活跃的例证。农业经济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也为商业化的“品牌”标识出现奠定基础。
(二)从代表产品质量向代表经营理念或愿景的命名方式转变
秦汉之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工商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产品开始以工匠名字或产地名作为“品牌”标识,如汉代景德镇烧制的陶瓷,又如东汉《三辅决录》中记载的“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韦诞)墨……”[9]等。六朝时期,在长安、洛阳等大型城市出现了专门进行商品流通的商业区,如“通商里”、“达货里”等[10],商业区中也出现了大量的行铺和作坊。唐代,在流通的商品上刻有标识,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且唐代的“品牌”标识较秦汉时期更为复杂,如在制造纸张时已采用暗
纹作为标志。[11]除商家自发行为外,唐代政府也曾以管理市场秩序为目标,颁布“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12]的法律,要求工匠在产品上标记自己的名字,以便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进行追诉。宋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发展出了我国最早的组合商标,即“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白兔捣药”标识。[6]该组合商标不仅包含生产者信息“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和产品标记“白兔捣药”的图案,并请消费者“认门前白兔儿为记”,还包括了表达产品质量的“广告”用语“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谓记白。”
不同于唐宋时期广泛采用的以代表产品质量的生产者姓氏和原产地信息为“品牌”名称,明清时期,以经营理念或经营愿景命名的“品牌”标识或商铺名号逐渐出现。这些明清时期的“品牌”标识也更多被保留至今,成为“中华老字号”的一部分,发展成为真正的现代化品牌。如创业于明朝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的便宜坊烤鸭店以“便利人民,宜室宜家”的经营理念命名。始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的六必居拥有“黍稻必齐,曲薛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的酱菜制作理念,因此以“六必”为名,向消费者做出品牌质量的承诺。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明清时期较多商铺以经营理念或经营愿景命名,但这种命名方法并未完全取代以生产者或原产地命名的方式,而呈现出的是一种重心的转移。
中国古代的“品牌”标识的命名从表达产品质量为主向表达经营理念或愿景为主的重心转变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首先,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品牌”标识内涵的转变奠定基础。宋明时期,封建经济达到巅峰,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纺织业产生,这都充分说明当时中国的商业活动十分普遍,商户之间竞争相对激烈。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激烈导致明清时期以相互团结为目的、以血缘或宗族为纽带的商帮的产生。随着商帮的成熟和发展,商人逐渐形成了地缘文化和独特的经营理念。因此,逐渐出现了以经营理念或经营愿景命名的商铺,如晋商创立的“六必居”,鲁商创立的“瑞蚨祥”等。
其次,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监管的不严格催生了很多谋求短暂利益的奸商,导致商人在人们心中形成“唯利是图”的形象,这为“品牌”标识内涵由区分制造商向价值承诺的转变提供了契机。明代文献记载很多商人“喜作伪,以邀利目前,不顾身后,如酒搀灰,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贯水,织作刷油粉”。[13]明中期也有“今时市中货物奸伪,两京为甚,此外无过苏州。卖花人挑花一担,灿然可爱,无一枝真者;杨梅用大棕刷弹墨染紫黑色;老母鸡毛插长尾,假敦鸡卖之……”的记载。[14]这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和民众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清时期开始有商人以经营理念或愿景作为商铺名称,以彰显其产品的制作精炼、货真价实,向消费者做出质量承诺。
最后,古代中国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对“品牌”标识内涵的转变具有一定影响。受到儒家思想“诚信为本,以义取利”的影响,商人也渐渐领悟出“民无信不立”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明代商人,尤其以徽商、晋商为代表,在从事商业活动时,逐渐建立起“诚笃不欺人,亦不疑人欺”、“以诚待人,人自怀服;任术御物,物终不亲”的准则。在创立商铺时,便将“以义取利”的经营思想融入到招牌字号中。
二、当代中国由“品牌缺位”向品牌战略差异化过渡
尽管古代中国出现了较多与“品牌”相关的商业活动,但这些商业活动所创造出的“品牌”并非现代意义的品牌(Brand),而是一种标识(Mark),这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区别。标识是用于标记产品质量或原产地的记号,它可以降低购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2]而品牌除了应该拥有标识的功效外,还应包括塑造价值理念、品牌个性等抽象概念的功能。[15]因此,古代中国的“品牌”只传达了产品来源和质量保证等信息,仅是一种标识或品牌萌芽,而非现代意义的品牌。
近代中国虽饱受战火洗礼,但品牌化的道路并未止步不前。随着上海、天津等大都市的形成,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