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前段时间有幸参加了公司举办的“从技术走向管理”培训,其中讲到了冰山理论,比较精彩,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冰上理论。
第一、技能从最表层的原因看,一个人做出一定的行为是因为会做,具有做某些行为的技能;没有做出一定行为的原因是不会做,缺乏做某些事情的技能。
例如:一个人求职会计岗位是因为他掌握了会计技能;一个人没有参加集体舞蹈活动是因为他没有掌握基本舞步。
如果某项行为是由“技能”这一表层原因单一引起的,要改变这类行为相当容易。
主要途径是技能培训和反复练习。
熟能生巧是提高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
第二、知识一个人没有做出一定行为可能是因为不了解应用某种具体做法的原因。
由于缺乏相应的系统知识,一个人也许掌握某些技能,但是不了解该项技能发挥作用的原理和适用环境,导致一旦客观环境或问题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就失去了使用该项技能的能力。
例如:一个人虽然掌握了概率的技能,但是不懂概率在桥牌中的应用,也就没法表现出在桥牌比赛中应用概率知识进行牌张估算的行为,最终导致输牌;一个人由于学习了哲学知识“量变引起质变”,能够将这一理论用在招聘之中,从量中去求质,而不是极端的追求高质量。
如果某项行为是由“知识”这一表层原因单一引起的,要改变这类行为比较容易。
主要途径是各种正规和非正规的学习,包括学位学习,成人教育,专项知识学习班等。
第三、价值观价值观属于行为原因的深层因素,主要体现为“这很重要,所以要做”。
个人价值观主要影响表现某种行为重要性的判断,而此类判断通常与个人的理性分析没太大关系。
当一个人感到某种价值很重要时,采取体现该种价值的行动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例如,虽然某人知道餐食过饱对身体会造成潜在伤害的道理,同时必要的浪费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之一,但是由于从小接受了不能浪费粮食的教育,形成了勤俭节约的价值观,所以即使已经吃饱了,还是会把剩下餐盘里的菜吃掉也不愿倒掉。
如果某项行为是由“价值观”这一深层原因引起的,要改变这类行为比较困难。
海明威冰山原理

海明威冰山原理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也就是说,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情感蕴含在形象的背后。
见诸笔端的只有那八分之一的冰尖。
不绑架他人的思维,不把自己的观点与思想强加给读者,真正的好作品不会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
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
弗洛伊德冰山原理

弗洛伊德冰山原理一、引言冰山原理,又称为冰山理论,源自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
该原理主要是用于描述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
这个理论形象地比喻了人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如同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样,大部分隐藏在深海之中,只有一小部分露出水面。
本文将详细探讨弗洛伊德冰山原理的起源、核心概念、潜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在心理学中的应用、与人类行为的关系,以及现代对其的批判与反思。
二、弗洛伊德冰山原理的起源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治疗师,被普遍认为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他的冰山原理是在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通过对病人梦境和失言的分析,弗洛伊德观察到许多隐藏在显意识之下的无意识动机和欲望。
这些观察促使他提出了冰山原理,以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和心理过程。
三、冰山原理的核心概念冰山原理的核心概念是:人的心理结构就像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代表显意识,而隐藏在水下的部分代表潜意识。
潜意识是心理活动的主要部分,它包含了个体的冲动、原始欲望和情感。
这些深藏不露的潜意识对人的行为和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尽管个体可能对此一无所知。
四、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潜意识与无意识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潜意识与无意识紧密相关,但并非完全等同。
无意识包含了所有无法被个体意识到或回忆的心理内容,例如感官印象和经验。
相比之下,潜意识主要涉及被压抑的欲望和情感,这些欲望和情感由于与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冲突而被排除在显意识之外。
因此,潜意识是无意识中的一个特殊部分。
五、冰山原理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冰山原理在心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帮助心理学家理解人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和心理过程,尤其是那些由潜意识欲望所驱动的行为。
精神分析治疗师使用冰山原理来探索患者的无意识和潜意识欲望,以理解和解决心理冲突。
此外,该原理也影响了其他心理学派别的发展,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后弗洛伊德学派。
六、冰山原理与人类行为冰山原理强调潜意识对人类行为的重要影响。
冰山理论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萨提亚理论萨提亚的冰山理论这就是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
心理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心理治疗大师一位女士的名字,也代表以维琴尼亚·萨提亚名字命名的一种成长模式。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我们不快乐的根源可能是因为儿时未被满足的期待。
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
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
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萨提亚模式中的个人冰山理论的隐喻:1、行为----应对模式(行动、故事内容)2、应对方式-----(姿态)3、对感受的感受---自我价值感受(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害、恐惧、忧伤,,悲伤等等)感受的感受(关于感受的决定)4、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5、期待---对自己,对别人,来自他人的期待(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来自他人的)6、渴望----爱,接纳,归属,创意,连结,自由等等(人类共有的:被爱、被认可、被接纳、被认可、有目的的、意义、自由)7、自己:我是谁---------灵性,灵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一般来说,我们看见都只是冰山一角,那就是外在行为的呈现。
冰山一角的理论

冰山理论:露出水面的仅仅是冰山一角
一座浮于水面的冰山,露在水面上以上的只是其十分之一,而另外90%是看不见得。
当一艘巨轮撞到冰山的时候,很可能会遭受核泰坦尼克一样的厄运。
无独有偶,国际航空界也有一个著名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的航空事故背后,必然有近30起轻微事故和300多起未遂事故先兆,以及10000多起事故隐患”,要消除一起严重的事故,就必须像发现并回避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那样,把这10000多起事故隐患控制住并消灭在萌芽状态。
真正可怕的,并不是眼前发生的事故,而是更多潜伏未知的隐患和威胁。
破窗效应:破窗会带来更大的麻烦
筑物的一扇窗户破了,如果无人理会,很快这里其他的窗户也会破掉。
破窗似乎在告诉大家:主人并不在意窗户是否破损,这里管理混乱,人们被动消极。
其实,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如果对那些看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的不闻不问、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从容更多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要知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相反有个所谓“热炉效应”:用炉火取暖,谁都不敢去碰炉子一下。
冰山理论

一、冰山理论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既不能违反社会道德约束又不能太压抑.与超我、自我、本我,相对应的是他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划分,基于这种划分他提出了人格的三我,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
所以弗洛伊德把他的精力主要用于对人的无意识的研究,这点也受到了后来人的批评。
见图。
二、管理学中的冰山理论把一个员工的全部才能看作一座冰山,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部分往往只有1/8,而看不到的则占7/8。
管理学中的冰山理论对员工来说,外边的1/8是其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下面的7/8则是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三个方面形成的基石。
要培育优秀的职业化素质,就要重视这三个隐性方面的内容,因为它占有员工素质的7/8,同时还深刻地影响着员工1/8的显性素质。
浮在水面上的1/8是他所拥有的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这些就是员工的显性素质,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
而潜在水面之下的7/8的东西,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我们称之为隐性素质。
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的总和就构成了一个员工所具备的全部职业化素质。
例如:应届毕业生在显性素质方面表现还可以,但在隐性素质方面由于没有得到过培训,所以比较欠缺,这就是很多企业不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真正原因。
职业化素质既然有大部分潜伏在水底,就如同冰山有八分之七存在于水底一样,正是这八分之七的隐性素质部分支撑了一个员工的显性素质部分!员工素质的“水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显性的,即处在水面以上,随时可以调用,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人们一般比较重视的方面,它们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改变和发展,培训起来也比较容易见成效,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员工综合素质问题。
安全生产冰山理论

安全生产冰山理论安全生产冰山理论安全生产是一个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
我们时常可以听到关于工业事故、交通事故等导致人员伤亡的消息。
虽然这样的事故时有发生,但是更多的安全事故并不曝光于众。
这不能不让我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仅仅看到的那一部分事故,究竟是冰山一角,还是整个冰山?安全生产冰山理论就是为了探讨这个问题而诞生的。
这一理论把事故和隐患比作一个巨大的冰山,对外界可见的只是冰山的上部,而实际上冰山的巨大部分却在水下隐藏。
冰山上部显示了大部分已经发生的事故和隐患,这是易于触及的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看,安全生产的问题还显得相对简单,只需要解决这部分问题就可以了。
例如,一些事故报告中给出的原因是设备故障、操作不当、工艺问题等。
这些原因可以被分析和总结,并针对性地制定新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和操作流程来预防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然而,这只是冰山的一角。
在事故背后,我们往往看不到更深层次的原因,即那些导致事故和隐患发生的根本原因。
比如,一家企业发生爆炸事故,爆炸的原因并非单一。
或许是管理体系的漏洞使得设备没有及时保养,或许是员工缺乏安全意识,或许是企业压缩了安全投入而不注重安全技术的更新换代。
这些深层次原因往往和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经济利益等息息相关。
它们是导致安全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根本原因。
冰山的下部隐藏着更多的事故和隐患,它们对于安全生产的威胁更加巨大。
这些隐患可能是由于人为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技术原因等造成的。
比如,某公司的工作环境被污染,员工长期暴露在有害物质中,但是没有明显的直接危害,所以无人关心。
这种情况下,冰山的下部隐藏的隐患就成为了真正的威胁。
如果不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很可能会导致职工的健康问题、疾病的发生甚至残疾和死亡。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冰山的下部往往是最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的部分。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解决冰山上部的问题,而应该通过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加强技术改进等方式,逐渐挖掘和解决冰山的下部问题。
安全生产 冰山理论

安全生产冰山理论冰山理论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用来描述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它的核心观点是,事故发生不是突然而起的,而是由许多看似无关的事件和因素逐渐积累而成。
类似于冰山,我们只能看到冰山上方的一小部分,而真正造成事故的部分则隐藏在水下。
在安全生产领域,冰山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事故的本质和内在原因,从而采取措施来减少事故的发生。
冰山的上方代表事故中显而易见的原因。
这些原因通常是直接造成事故的因素,比如设备故障、操作不当等。
这些因素容易被发现和解决,因此大部分安全管理工作都集中在预防这些明显的风险上。
然而,冰山的下方才是真正的危险所在。
下方的部分代表着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潜在因素和风险。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管理不善、组织文化不健康、隐患漏洞等。
这些问题不容易被察觉和解决,但却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要解决冰山下方的问题,就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改进。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事故调查工作,了解事故发生的全过程和真正原因。
通过分析事故,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来加以解决。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和安全教育培训等。
只有从源头上预防事故的发生,才能真正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同时,组织文化也是冰山下方的重要因素。
如果员工对安全不重视,或者管理层对安全问题漠视,那么安全事故就难以避免。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正确认识安全的理念,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让每个员工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冰山理论还提醒我们要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
既要关注事故的直接原因,也要着眼于潜在的因素和风险。
只有将所有的风险都纳入考虑范围,才能真正做到安全生产。
总之,冰山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分析安全生产问题的方法。
通过深入分析和改进,我们能够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只有从源头上预防和管理好风险,才能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是根据弗洛伊德、海明威和萨提亚在各自领 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到心理学界、文学界、 管理学界、医学界等,传播广泛。
LOGO
心理学中的冰山理论
LOGO
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 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 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心理 治疗师需要做的工作往往是透过来访者的表面行为,去探索来访者的 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 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会改变!短篇小说》一文中认为,这种简约在语言上表现 为删掉了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解释、探讨,甚至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 比喻;剥下了亨利·詹姆斯时代句子长、形容词多得要命的华丽外衣:“他 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这些英语 文学的乱毛中被海明威收拾得最利索的是形容词。形容词过多是十九世纪末 以亨利·詹姆斯为代表的小说家带给英语文学的一大灾难。譬如詹姆斯的代 表作《贵妇人的画像》充斥了长句子和多重修饰,“你不憋足一口长气是读 不完一个句子的,好比一长列货车,站在它面前望不到尽头”(董衡巽语) 。这绝对是学者型的文风。而海明威18岁就去打仗,根本没有机会进行科班 训练,打过仗当了美国一家报纸驻欧洲的记者,写文章和报道要用电报发回 国,语言必须简明,于是形成了一种所谓的“电报体风格”,极少用修饰语 ,极少用形容词。
维吉尼亚·萨提亚(1916-1988)是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 疗师,她是第一代的家庭治疗师,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导地位。
LOGO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 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 “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 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 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萨提亚—个人冰山理论

萨提亚简介
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 1916-1988,港台多译为:萨提 尔)是举世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和 家庭治疗师,也是美国家庭治疗 (Family Therapy)发展史上最重 要人物之一,她是第一代的家庭 治疗师,从五十年代起已居于领 导地位,向来被视为家庭治疗的 先驱(Goldenberg, 1985),甚 至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 ”(McLendon, 1999),意思是 指家庭治疗是由她始创的,可见 她在这方面的重大贡献,更因为 她的建树良多,她的两所母校威 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曾分 别颁授荣誉博士学位及“对人类 杰出的贡献”金质奖章给她。
认 知 看到大雁,我感到悲痛,可能内
期 待 在的想法是:我应该属于祖国! 人老了,就应该回到故土。看到
渴 望 大雁开心,其内在想法可能是:
自 我 大雁原来是这么美丽的啊,大雁 真是好团队的典范啊!
行为
应对方式 感受 认知 期待
期待:
就是一种具体的需求。如 :我需要回到家乡!我需要在事 业上尽快有所成就!
渴望
自我
行为
应对方式
渴望:
感受 认知
这是一种深层的共性需求与 期待。如需要被爱,接纳,理解 ,安全,赞美,肯定,尊重、重
期待 渴望
视等等。是人类成长过程中,所 渴求的共同的心理营养。重点来 自于知 期待 渴望
自我:
一种生命的真实状态。我们 在情感上完全活在当下;能完整 地兼顾我、他、情境中;能让生 命力根据自然状态下不断成长。 内心充满了喜乐与意义感。同时 ,有能很顺畅地和任何人链接。
案例引入
早晨上班,刚到办公室,便发现自 己的电脑被打开了,桌面上放着一 些陌生的文件。
冰山理论

所谓"需求的冰山",就是说一个人的需求像一座冰山,这座"冰山"共有三层:(1)"冰山"的上面是显性的利益,比如产品、价格、质量等,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能看到的购买原因。
但实际上,这只是"冰山的一角"。
(2)第二层是隐藏的利益,包括关系、维护和交往等。
(3)冰山的最深处是深藏的利益,也是真正影响成交的因素,包括情感、感受和信任。
我想在人生的各个不同地段,对不同怎么的事物,权位。
官位。
利益等都有不同的需求。
不同的欲望。
就像需求冰山一样。
也和马斯骆的五大层次需求理论完全合符。
更想只要有这种需求,这种欲望,就要向着争取,奋斗拼搏。
做到无悔。
在销售当中,业务当中.冰山需求理论同时也存在.:(1)"冰山"的上面是显性的利益,比如产
品、价格、质量等,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能看到的购买原因。
但实际上,这只是"冰山的一
角"。
这也是指业务当中,首先考虑的明显性的利益.你产品,你产品的价格和质量等怎么样.这
是客户购买的第一个原因.
(2)第二层是隐藏的利益,包括关系、维护和交往等。
明显的利益之后就是你怎
么更好的去搞关系.去维护和去同客户交往.
(3)冰山的最深处是深藏的利益,也是真正影响成交的因素,包括情感、感受和
信任。
之后就是最深沉的东东.在业务当中你怎么去使客户和你产生情感.使客户对你很信任.
这是销售当中的最高境界!。
心理学知识 弗洛伊德之冰山理论

你是否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
有的时候为自己脑海中荒谬的想法而觉得羞愧和后怕?
有些事情明明经历过了,但怎么也回忆不起来,却又在不经意间却又捕捉到了一丝的信息?
一瓶可乐让你想起了一次考试,一个陌生人让你想起了一句台词
这就是今天要分享的弗洛伊德关于意识的理解。
冰山理论图
联系上文中的三个我,我们会发现,意识的各个领域都对应着一个我,意识领域是自我的驻扎地,因为我们活在现实,无意识领域储藏着本我,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本能,悄无声息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当靠近道德的临界线时,前意识的超我被启动,出来制止将要发生的一切。
爱德华霍尔的文化冰山理论

爱德华霍尔的文化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认为,每种不同的文化就像一个独立的巨大冰山,可以分为两部分:水线以上的文化和水线以下的文化。
水线以上的文化仅占整体文化的一小部分,但它更可见,有形且易于随时间变化,因此更容易被人们注意到。
水线以下的文化是无形的,无形的,并且难以随时间变化。
它占了整个文化的大部分,但要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不容易。
水线以上的文化部分主要是人们的暴露行为,例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说话习惯和生活方式。
水线以下的文化包含信念,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是构成人的行为的主体。
尽管看不到水线以下的部分,但它完全支撑了水线以上的部分,并影响了整个人的各个方面。
如果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冲突,那么第一个接触就是水面以下的价值观,信念和思维方式。
安全生产冰山理论 (1)

教育投入的三角形理论
带安风全险教的育行培为训
教育培训费用
事所故任有的何的成事财本故富,都都可是
点 题
以是按与将照“““冰冰冰山山山”””剧用理烈智论撞 解慧释击点:的冰结成果金;的杰作
。
*
企业我的们安如全何培才训能 思 怎样让做企才业能感不到再安是全吹教 考 泡泡育?培训投入是有巨
大产出的?
*
冰山理论
• 安全生产的 “冰山”是什么 • Ta能带给我们什么 • 怎么将“冰山” 化作“金山”
安全生产的 “冰山”是什么
案例 引 入
泰19坦12尼年克4号月(英15文日R泰MS坦T尼ita克ni号c),从2南0世安纪普初顿英至国纽制造约的的一处 艘4烟是女员泰格史6在囱“3航 和 坦 陵 上2当的永8中 旅 尼 兰 最吨时顶不, 客 克 严3,世端沉0在中号重0长界 有 没0北,在的8米最 的187大与一12大 海5深.5英9的上西冰次0的英尺3豪陆洋 山 海尺冰人,华地,撞 相 难冷葬高客”宽上 撞 事相生海轮,9冰 后 故当2海水,也.于5山 仅 。底里成英耗1而三为,了1尺资层了沉个,。7“楼5历没小从0造永.0史龙,时万成在不的骨就2英世当沉经2到镑沉0时界典没四8,被没航名之个”吨称在作海船大的位为。
论认识不深刻
培训不到位是重大安全隐患
•Ta能带给我们什么
灾难 事故
•Ta能让我们看到什么
冰山露出水面部分
• 医疗成本 • 补偿受伤员工家庭的费用 • 设备损坏费用
直接成本 -你立即 能看到的 -
是相当可观的,但 是…...
•不能让我们直接看到的
• 医疗成本
冰山水面下部分
• 补偿受伤员工家庭的费用
事故金字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是根据弗洛伊德、海明威和萨提亚在各自领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到心理学界、文学界、管理学界、医学界等,传播广泛。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
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冰山理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简约的艺术。
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象中国水墨画技巧,计白当黑,不要铺陈,不要八分之八,而只要八分之一。
英国学者贝茨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文中认为,这种简约在语言上表现为删掉了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解释、探讨,甚至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剥下了亨利·詹姆斯时代句子长、形容词多得要命的华丽外衣:“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
”这些英语文学的乱毛中被海明威收拾得最利索的是形容词。
形容词过多是十九世纪末以亨利·詹姆斯为代表的小说家带给英语文学的一大灾难。
譬如詹姆斯的代表作《贵妇人的画像》充
斥了长句子和多重修饰,“你不憋足一口长气是读不完一个句子的,好比一长列货车,站在它面前望不到尽头”(董衡巽语)。
这绝对是学者型的文风。
而海明威18岁就去打仗,根本没有机会进行科班训练,打过仗当了美国一家报纸驻欧洲的记者,写文章和报道要用电报发回国,语言必须简明,于是形成了一种所谓的“电报体风格”,极少用修饰语,极少用形容词。
可以说文学史上有一类作家是敌视形容词的。
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就有句名言:“形容词是名词的敌人。
”他似乎在说只有名词是直抵事物本身,是直面、直接呈示事物,形容词多了反而遮蔽事物和内质,所以是名词的敌人。
其二,小说家马原认为“冰山理论”的更内在的质素可以概括为“经验省略”。
他指出开始许多评论家把海明威的省略与传统的留空白理论等同起来,以为这是一种含蓄手法的运用,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一个大的失误。
传统的省略方法很类似于删节号的作用,它省略的是情味和韵致;而海明威省略的则是完全不同质的东西——实体经验。
马原以《永别了武器》中曾被海明威改写了三十九遍(在另一处海明威又说是四十遍)的结尾为例:我往房门走去。
“你现在不可以进来。
”一个护士说。
“不,我可以的。
”我说。
“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
”“你出去。
”我说。
“那位也出去。
”“在此之前作者没告诉我们房间里有几位护士,这段文字也没交代,可是我们马上知道了这间停着‘我’情人(卡萨玲)
尸体的房子里有两位护士。
‘我’的对话没有丝毫失态之处,可是我们也从这段文字里知道了‘我’的失常变态。
”“这些语调上的变化其实在上边文本中全无提示,作者也没有用叙述的方式告诉我们关于主人公‘我’的任何情绪变化,然而我们都知道了。
作者利用了人所共有的感知方式及其规律,他知道大家都知道的东西你不说大家也会知道这个道理,他就不说大家都知道的东西,结果大家还是都知道了。
这样做除了因省略掉一些东西而缩短了篇幅外,由这种省略还产生了完全出人意料的新的审美方法,以作用于(阅读)对象心理为根本目标的方法。
”(马原《小说》)海明威省略的其实是我们凭经验可以填充想象的部分,因此,这种省略技巧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经验参与,使读者觉得作家很信任自己的理解力和经验能力。
在这个意义上,海明威等于把冰山的八分之七空在那里让读者自己凭经验去填充。
而以往的小说家如果是现实主义者就把什么都告诉你,喋喋不休,不厌其烦,不留空白;如果是浪漫主义者就拼命调动读者的情绪,拼命煽情。
海明威也在调动,他调动的则象马原所说,是经验。
这肯定是一种新的小说美学。
怎样深入阐发它的美学层次的内容还需要继续思考。
但我们起码可以说,这种“经验省略”涉及的决不仅仅是个“简洁”的问题,它还关涉着对世界的认知与呈示问题,关涉着小说家对
生活中的情境和境遇的传达方式问题,从中有可能生成一种小说的情境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