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味剂
7呈味剂
(三)使用
范 围
做酸味剂,乳酸酸味柔和,且有较强杀菌作用。 做酸味剂,乳酸酸味柔和,且有较强杀菌作用。 最大参考用量为130mg/kg。 最大参考用量为130mg/kg。 可增加食品的美味,同时有很强的防腐保存功能。 在软饮料中最大使用量为34mg/kg; 在冷饮中最大使用量为66mg/kg 糖果、糕点 糖果、糕点 巧 克 力 巧 克 力 饮料、果冻 冰 淇 淋
[味感特征]
化学结构的不同,可产生不同的酸味、敏锐度和呈味速度:
柠 檬 酸 、 V c L - 苹 果 酸 令人愉快的、兼有清凉感的酸味,但味觉消失迅速 酸味柔和,具后酸味,可提供柔和的风味
乳
酸
醋 酸 和 丁 酸
较强刺激味,有强化食欲的功能
较强葡萄、柠檬风味,比柠檬酸感强10% ;较弱涩
Leabharlann Baidu味。
酒
琥 磷
广泛应用于调香
酸中得味
柠檬酸的酸味可以掩蔽或减少某些异味;
酒石酸可以辅助葡萄的香味; 磷酸可辅助可乐饮料香味; 苹果酸可辅助许多水果和果酱的香味。 酸度调节剂能平衡风味、修饰蔗糖或甜味剂的 甜味。未加酸度调节剂的糖果、果酱、果汁、 饮料等味道平淡,甜味也很单调。
控制体系的酸碱性 护 色 及 助 剂 防 腐 抗氧化剂的增效 水解与缓冲作用 复合膨松剂的成分
酸味
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食品pH值在5~6.5,一般无酸味感觉,如果pH 值小于3时,则酸味感较强
常见食品增味剂有哪些
常见食品增味剂有哪些
食品增味剂也可称为风味增强剂或鲜味剂。增味剂是指补充或增强食品原有风味物质。一些食品添加增味剂后,呈现鲜美滋味,增加食欲和丰富营养。食品鲜味剂不影响酸、甜、苦、咸等4种基本味和其它呈味物质的味觉刺激, 而是增强其各自的风味特征, 从而改进
食品的可口性。
增味剂是指能增强或改进食品风味的物质。我国允许使用的氨基酸类型和核苷酸类型增味剂,有5’—鸟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辣椒油树脂等7种。
食品增味剂的使用对食品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若不科学地使用也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使用食品添加剂最重要的原则是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中安全性更为重要。衡量食品添加剂是否安全有一个重要概念——每日允许摄入量(即ADI值),每天摄入这个数量的添加剂,不会有问题。
作为食品增味剂要同时具有三种呈味特性:①本身具有鲜味,而且呈味阈值较低,即使在较低浓度时也可以刺激感官而显示出鲜美的味道;
增味剂主要分为有机酸类、核苷酸类和天然产物提取物等三类。有机酸类有谷氨酸钠(味精)、氨基乙酸(又名甘氨酸)、L-丙氨酸、琥珀酸二钠,增加和赋予食品鲜味;核苷酸类有5’—鸟苷酸二钠、
5’—肌苷酸二钠等,增加和赋予食品鲜味,而且与氨基酸类鲜味物
质同时使用,呈现倍增效果[1]
第一代
这类鲜味剂中最主要的是L一谷氨酸钠(MSG),俗称味精。氨基
酸类鲜味剂除谷氨酸钠以外,还有L一丙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及蛋氨酸等;天然L一口蘑氨酸及L一鹅膏覃氨酸的鲜度比谷氨酸钠的鲜度大5-10倍。各种氨基酸有其独特的风味,如DL一丙氨酸增强腌制品风味,甘氨酸有虾及墨鱼味,蛋氨酸有海胆味。
第七章 食品呈味剂
• 举例:巧克力
• 4、味觉的物理特性: • 食品的质地:texture • 1)力学特性(硬度、 粘性、弹性、脆度、咀 嚼性等) • 2)几何学特性:大小、 尺寸分布、外形和形态 • 3)触觉特性:冷、热、 光滑度 • 食品的质地决定了食品 的适口性 • 适口性:受到消费习惯 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 • • • •
2、酸味剂与其它调味剂的 相互作用: (1)酸味剂与甜味剂之间 有消杀现象,两者易互 相抵消。所以食品加工 中需要控制一定的糖酸 比。 (2)酸味一般与苦味、咸 味无消杀现象。 (3)酸味剂与涩味物质混 合,会使酸味增强。但 一般这样的搭配产生不 太愉悦的风味。
3、酸味剂在使用时必须掌握的正确 用量和方法: (1)改善食品的风味,调整糖酸比; (2)产品酸味的调整; (3)杀菌防腐;
• • • •
2.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 基本性能:甜度30~50,化学性质基本稳定 应用缺点:使用浓度大时,略有苦味 安全性:因为可能产生致癌的化学物质环己胺, 经尿液排出后有致膀胱癌的可能,而受到限制 • 使用建议:主要供糖尿病人使用,少用或不用 为宜,婴儿食品、其他病人食品和大量食用的 主食都不许使用
• 5.三氯蔗糖 • 基本性能:甜度400~600 • 味感:在风味、稳定性(甜味刺激强度与速度、 余味持久性)上最接近蔗糖的甜味剂。 • 安全性:目前无不良反应报道。 • 使用建议:作为无热量食品的甜味剂,可用于果 汁、饼干、面包、果酱等各类食品。
第五章-食品添加剂-鲜味剂
四、鲜味剂
鲜味剂也称呈味剂或风味增强剂,是补充或增强食品原有风味的物质。它们不影响任何其他味觉、刺激,而只增强其各自的风味特征,从而改进食品的可口性。它们对各种蔬菜、肉、禽、乳类、水产类乃至酒类都起着良好的增味作用。
L-谷氨酸钠
味精是人们最常用的第一代鲜味剂,主要成分是L-谷氨酸钠。
其性状为无色至白色结晶或晶体粉末,无臭,微有甜味或咸味,有特有的肉鲜味,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和丙酮等有机溶剂。相对密度1.65,无吸湿性。以蛋白质组成成分或游离态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100℃下加热3h,分解率为0.3%,120℃失去结晶水,在155-160℃或长时间受热,会失水生成焦谷氨酸钠,鲜味下降。ADI 无限制。
5΄-肌苷酸钠
简称IMP,是无色结晶或白色粉末,无臭,有特异鲜鱼味,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稍有吸湿性。对酸碱盐和热均稳定,可被动植物组织中的磷酸酯酶分解而失去鲜味。是核苷酸类型的鲜味剂,与谷氨酸钠有协同作用。ADI不需特殊规定。
5’-鸟苷酸钠
又名鸟苷磷酸二钠,呈鲜菇鲜味。分子式:C10H12N5Na2O8P·7H2O;分子量:533.1。
是无色或白色结晶或白色粉末。通常含7个分子结晶水。无臭,有类
似香菇的鲜味,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几乎不溶于乙醚,吸湿性较强。加热至240℃变味褐色,至250-251 ℃分解。在通常的食品加工条件下,对酸、碱、盐和热均稳定。是核苷酸类型鲜味剂,与味精有协同作用。ADI不需要特殊规定。
五、甜味剂
甜味剂是以赋予食品甜味为主要目的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中常见的增味剂有哪些
增味剂主要分为有机酸类、核苷酸类和天然产物提取物等三类。有机酸类有谷氨酸钠(味精)、氨基乙酸(又名甘氨酸)、L-丙氨酸、琥珀酸二钠,增加和赋予食品鲜味。
核苷酸类有5’—鸟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等,增加和赋予食品鲜味,而且与氨基酸类鲜味物质同时使用,呈现倍增效果。
5'-呈味核苷酸二钠国家添加标准
5'-呈味核苷酸二钠国家添加标准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5'-呈味核苷酸二钠,通常被称为呈味核苷酸二钠或者呈味核苷酸,是一种广泛用作增加食品味道的食品添加剂。它常被用于增强鲜味,
提高口感,并且可以减少使用其他添加剂的需求。由于其在食品领域
的广泛应用,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添加标准,以确保其安全性和合
规性。
在中国,对5'-呈味核苷酸二钠的使用受到《食品安全法》的监管。根据该法律规定,食品添加剂必须经过国家认可的评估机构严格审核
批准,并且必须符合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标准的规定。在中国,5'-呈味
核苷酸二钠的国家添加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
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
中国的国家添加标准主要包括对5'-呈味核苷酸二钠的允许使用范围、使用量限制、安全性评估要求等内容。对于允许使用范围,国家
标准明确规定了5'-呈味核苷酸二钠可以用于哪些食品中,比如火腿肠、速冻食品、味精等。标准还规定了不允许使用的食品,比如婴儿食品、保健食品等。
关于使用量限制,国家标准规定了食品中5'-呈味核苷酸二钠的最大使用量,以确保人体摄入的食品添加剂不会超出安全范围。在安全
性评估方面,国家标准要求经过严格的实验和研究,确保5'-呈味核苷酸二钠对人体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并且对特定人群的安全性也要求进行专门评估。
除了国家添加标准外,中国还对5'-呈味核苷酸二钠的生产和销售进行严格监管。生产企业必须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并且必须严格遵守相关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销售企业也必须向消费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产品信息,并且必须在产品包装上标明正确的成分和用量信息。
增味剂的名词解释
增味剂的名词解释
增味剂又称风味增强剂,是指补充或增强食品原有风味的物质。广义上讲,呈甜、酸、苦、辣、咸、鲜、凉等味的调味物质都属于增味剂,但在我国增味剂历来是指鲜味剂,即指能够强化或补充食品鲜味为目的的增味物质。增味剂是指能增强或改进食品风味的物质。
增味剂可以补充或增强食品的风味特征,发挥出食品原有的自然风味,让食品尝起来更加可口。谷氨酸钠(味精)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增味剂。
增味剂并不是凭空而来,科学家从海带的呈味物质中得到启发,开发出了谷氨酸钠(味精);从香菇的滋味中,摸索出了5’-鸟苷酸二钠;从贝类的特殊味道中,发现了琥珀酸二钠的增鲜本领……像谷氨酸钠、5’-鸟苷酸二钠、琥珀酸二钠这些物质,都属于增味剂家族中的成员。
第五章呈味剂
• • • •
2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 基本性能:甜度30~50,化学性质基本稳定 应用缺点:使用浓度大时,略有苦味 安全性:因为可能产生致癌的化学物质环己胺, 经尿液排出后有致膀胱癌的可能,而受到限制。 • 使用建议:主要供糖尿病人使用,少用或不用为 宜,婴儿食品、其他病人食品和大量食用的主食 都不许使用。
三、复合增味剂 复合增味剂是指由多种单纯增味剂组合而成 的增味剂复合物。许多天然鲜味提取物和水解 产物都属于复合增味剂。 复合增味剂包括复配型和天然型,天然复合 增味剂包括萃取物和水解物,主要增味物质是 各种氨基酸和核酸。 由此派生出咸味香精、咸味调味品产业。
1、天然复合增味剂 (1)水解动物蛋白 (2)水解植物蛋白 (3)酵母提取物 2、复配型复合增味剂 复配型复合增味剂是由氨基酸、味精、核苷酸、 天然水解物或萃取物、有机酸、甜味剂、无机盐、 香辛料、油脂等各种具有不同的增味作用的原料 经科学方法组合、调配制作而成的。
第二节 甜味剂
一、甜味剂的分类 1、按来源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 2、按营养价值分为:营养型甜味剂和非营养型甜味 剂。 通常所说的甜味剂是非营养型合成甜味剂、 非营养型天然甜味剂、营养型天然甜味剂、和营 养型合成甜味剂。
• 2.1营养型甜味剂: • 可以提供相当的热值。主要包括各种糖类(葡 萄糖、果糖、麦芽糖)和糖醇类(山梨糖醇、木 糖醇)。一般其相对甜度低于蔗糖。根据来源不 同,分为天然与合成两大类。 • 合成型:主要是具有一些多羟基醇的糖醇类物质。 常用作糖尿病、肥胖病患者、防止齵齿的甜味剂。 因此也称作功能型甜味剂。如山犁醇、木糖醇。
常见的增味剂有哪些
常见的增味剂有哪些
常见的增味剂有:
氨基乙酸(又名甘氨酸)、L-丙氨酸增味剂、琥珀酸二钠、辣椒油树脂、糖精钠、-呈味核苷酸二钠(又名呈味核苷酸二钠)、-肌苷酸二钠、-鸟苷酸二钠、谷氨酸钠。
食品增味剂全称为食品风味增强剂, 又称鲜味剂,是指具有鲜美的味道, 可用于补充或增强食品风味的一类物质。食品鲜味剂不影响酸、甜、苦、咸等4 种基本味和其它呈味物质的味觉刺激, 而是增强其各自的风味特征, 从而改进食品的可口性。食品增味剂能引发食品原有的自然风味, 是多种食品的基本呈味成分。
呈味核苷酸二钠 成分
呈味核苷酸二钠成分
一、呈味核苷酸二钠的概述
呈味核苷酸二钠,也称为IMP和GMP,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主要用于增强食品的鲜味。它是核苷酸的钠盐形式,由一磷酸腺苷(AMP)和一磷酸鸟苷(GMP)的化学合成而来。呈味核苷酸二钠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于调味品、饮料、罐头等产品的生产,以提升食品的口感和风味。
二、呈味核苷酸二钠的成分构成
呈味核苷酸二钠由IMP(5’-呈味核苷酸二钠)和GMP(5’-鸟苷酸二钠)以大约1:1的比例混合而成。IMP和GMP是两种不同来源的核苷酸,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它们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得,再经过精制和混合得到呈味核苷酸二钠。
三、呈味核苷酸二钠的作用机制
呈味核苷酸二钠通过其增味作用在食品中发挥作用。它能够增强食品中的鲜味成分,使食品口感更加美味。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呈味核苷酸二钠可以与谷氨酸盐等氨基酸结合,形成更强烈的鲜味。这是因为在化学结构上,IMP和GMP都含有一种特殊的化学基团,能够与氨基酸中的碱性基团发生反应,形成复合物,从而增强了鲜味的释放。
2.呈味核苷酸二钠能够刺激人的味觉受体,特别是对鲜味的感受器,引发神经冲动,使人们感知到更强烈的鲜味。
3.呈味核苷酸二钠可以与食品中的其他成分相互作用,产生协同增味效果。例如,它与某些香味成分结合,可以产生更为复杂的味道和香气。
四、呈味核苷酸二钠的应用领域
由于呈味核苷酸二钠具有强烈的增味效果,它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于调味品、饮料、罐头等产品的生产。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领域:
1.调味品:在酱油、醋、味精等调味品中添加呈味核苷酸二钠,可以增强其鲜味,使食品口感更加美味。
呈味核苷酸二钠国标用量
呈味核苷酸二钠国标用量
呈味核苷酸二钠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它能增强食品的鲜味和风味。根据国标,使用呈味核苷酸二钠的用量要符合一定的规定,以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口感。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呈味核苷酸二钠的国标用量。
1. 呈味核苷酸二钠的国标用量
呈味核苷酸二钠的国标用量根据不同食品的种类和用途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呈味核苷酸二钠的添加量应在1.0-3.0g/kg之间。这个范围是根据食品的鲜味程度和风味需求来确定的,旨在保证味道的浓郁和口感的丰富。
2. 呈味核苷酸二钠在食品中的应用
呈味核苷酸二钠广泛应用于各类调味品、速冻食品、罐头食品、方便面等食品中。它能有效增强食品的鲜味和风味,使食品更加美味可口。同时,呈味核苷酸二钠还能提高食品的食欲诱发性,增加人们对食物的喜爱程度。
3. 呈味核苷酸二钠的安全性
呈味核苷酸二钠在国标用量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它经过科学研究和临床实验验证,没有发现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副作用。当然,在使用呈味核苷酸二钠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
4. 呈味核苷酸二钠的使用建议
在使用呈味核苷酸二钠时,应根据食品的种类和用途,合理控制添加量。同时,还应注意与其他食品添加剂的配合使用,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化学反应或对食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应妥善保存呈味核苷酸二钠,避免受潮和暴晒,以确保其稳定性和使用效果。5. 呈味核苷酸二钠的市场前景
随着人们对食品品质和口感要求的提高,呈味核苷酸二钠在食品加工行业的应用前景广阔。它能为食品带来更加丰富的味觉体验,提升食品的竞争力和市场需求。同时,呈味核苷酸二钠的安全性和效果也将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
常用增味剂配方
常用增味剂配方
一、酱油配方
材料:生大麦,海盐,水
配比:大麦:海盐:水=5:3:92
做法:
(1)将生大麦浸在水中1~2小时,用水洗净备用。
(2)将大麦放入大缸内,水V=1/3,加入适量海盐(大约3%)搅拌均匀,然后将搅
拌好的大麦进行紫外线熏蒸处理。熏蒸时间一般为4~6小时左右,直至大麦表面出现红色
沉淀物。
(3)将熏蒸好的大麦,放入小缸中,加入水(水V=2/3),搅拌好后,待搅拌均匀后,封好缸体,生霉2~3周,成为发酵原料。
(4)将发酵原料放入大缸中,经过慢慢煮沸收汁,收汁结束后,遂可瓶装,即可成品。
材料:蚝油、葱、姜、盐、糖
配比:蚝油:葱:姜:盐:糖 = 100:3:2:2:1
(1)将蚝油放入锅中煮沸,断火待凉备用。
(2)将适量的葱、姜分别剁碎,放入碗中,加入适量的盐和糖,搅拌均匀备用。
(3)将第2步的调料调入第1步的凉拌蚝油,搅拌均匀,置于室温处发酵一周日子。
(4)一周后,发酵好的蚝油即可瓶装,存放于冰箱中,方可食用。
(2)取适量花椒油,加入第1步的调料,加入盐,调匀后,盖好容器,放置室温发
酵2~3天。
(3)发酵完后,采用粗滤渣的方法,将辣椒油筛去渣,过滤清洁备用。
(4)放入小瓶内,滤去残留渣,即可成品。
除苦剂的应用原理有哪些
除苦剂的应用原理有哪些
1. 什么是除苦剂?
除苦剂又被称为苦除剂,是一种用于去除和减少药品苦味的物质。在药物制剂中,有些药物会因为其化学结构或生物活性而产生苦味,对患者的口感和用药习惯造成负面影响。为了改善患者的用药体验,减少苦味感受,除苦剂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中。
2. 除苦剂的应用原理
除苦剂在药物制剂中起到掩盖或减轻苦味的作用,其应用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构筑物理屏障
除苦剂通过构筑物理屏障来阻止苦味物质与味蕾的接触,从而减少苦味的感知。其原理类似于在舌头上形成一个保护层,防止苦味物质与味蕾发生作用。
2.2 竞争性结合
除苦剂通过与苦味物质竞争性结合,阻断苦味物质与味蕾的结合。这种竞争性
结合可以降低苦味物质与味蕾的相互作用,从而减少苦味的感知。
2.3 均衡味觉感受
除苦剂可以与苦味物质形成化学反应,改变味觉感受的平衡。通过改变味觉感
受的平衡,除苦剂可以降低苦味的感知强度,使药物更加易于接受。
3. 除苦剂的种类和使用场景
3.1 氯化钾
氯化钾是一种常见的除苦剂,主要在冻冰激凌、柠檬酸饮料等食品和药物中应用。氯化钾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变钠离子和氯离子的浓度平衡,减少味蕾对苦味物质的感知。
3.2 多味呈味剂
多味呈味剂是另一种常见的除苦剂,常用于中成药制剂中。多味呈味剂主要通
过均衡药物制剂的味觉感受,降低苦味的感知。其成分包括广藿香醚、薄荷脑等,能够改善味觉感受,使药品更易于接受。
3.3 其他除苦剂
除了上述常见的除苦剂,还有一些其他的除苦剂被用于特定的制剂中。例如,某些氨基酸和甘草酸盐类物质可以作为除苦剂使用。
色香味形作用类食品添加剂—呈味剂
味细胞通过结合呈味物质的分子来提高细胞内部阳离 子的浓度从而消除细胞内外电荷差异,这种去极化作用导 致味觉细胞释放神经递质,激活突触,使与之相连的神经 元产生电信号,神经纤维将信号传递给大脑,神经中枢通 过对信号进行处理最终导致适应性反应。
味觉生理
味觉是食物在人口腔内刺激味觉器官 而产生的一种感觉。
不同地域的人对味觉的分类不一样: 日本:酸、甜、苦、辣、咸 欧美:酸、甜、苦、辣、咸、金属味 印度:酸、甜、苦、辣、咸、涩味、淡味、不正常味 中国:酸、甜、苦、辣、咸、鲜、涩 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只有四种基本味觉: 酸、甜、苦、咸
味觉的形成
一般来说,舌在前端对甜味最敏感,舌尖和边缘对咸 味较为敏感,靠腮的两边对酸味敏感,舌根对苦味最为敏 感(因人而异,并不一定绝对)。
在四种基本味觉中,人对咸味的感觉最快,对苦味的 感觉最慢,但就人对味觉的敏感性来讲,苦味比其他味觉 都敏感,更容易被觉察。
风味形成机理
食品的风味
广义:风味是指食物在摄入前Baidu Nhomakorabea后刺激人的所有感官而产 生的各种感觉的综合,包括味、嗅、触、视、听等感官反应而 引起的化学、物理和心理感觉,是这些感觉的综合效应。
呈味剂论文
目录
一、引言---------------------------------------------------------------------------(1)
二、呈味剂的分类---------------------------------------------------------------(1)
1.酸度调节剂----------------------------------------------------------------------(1)2.甜味剂----------------------------------------------------------------------------(2)3.增味剂----------------------------------------------------------------------------(4)4.咸味剂----------------------------------------------------------------------------(4)5.苦味剂----------------------------------------------------------------------------(5)
三、总结---------------------------------------------------------------------------(5)
呈味核苷酸二钠是什么添加剂
呈味核苷酸二钠是什么添加剂
增味剂
呈味核苷酸二钠是增味剂(鲜味剂)。可以让菜品变得更加可口。呈味核苷酸二钠无色至白色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含约7.5分子结晶水,不吸湿,40℃开始失去结晶水,120℃以上成无水物。由酵母所得核酸分解、分离制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蔗糖、葡萄糖、葡萄糖浆等习惯上作为食 品原料而不纳入食品添加剂(甜味剂)的 范围。
二、主要的非营养型甜味剂 1、糖精类:主要是糖精钠(邻苯酰磺酰亚胺) 基本性能:甜度300~500,水溶性好,最早合成、 最价廉的甜味剂。 应用缺点:后苦味和金属味,在酸性条件下加热甜 味消失。 安全性:一度因为发现对实验动物有致膀胱癌的可 能,而受到限制。 使用建议:少用或不用为宜,婴儿食品、病人食品 和大量食用的主食都不许使用。目前主要在酸性饮 料中使用。
以赋予食品酸味为主要目的的食品添加 剂是酸味剂。其作用机理是舌粘膜受氢离子 刺激即引起酸味感觉,所以能在溶液中离解 出氢离子的酸类都能产生酸味。其作用除了 赋予食品酸味外,还有调节食品的pH、用作 抗氧化剂的增效剂防止食品酸败或褐变、抑 制微生物生长及防止食品腐败等作用,它还 有增加焙烤食品的柔软度的作用,与碳酸氢 钠复配成为疏松剂。
7、L-天门冬酰-D-丙氨酰胺(阿力甜) 基本性能:甜度2000,是已在应用的甜度最高的甜 味剂。化学性质稳定。 味感:风味非常接近蔗糖,无金属味和后苦味,并 有清凉感 安全性:代谢产生天门冬氨酸和丙氨酸而被吸收。
类别
食品添加剂名称
使用范围
最大使用 量 /(g/kg) 0.15 1.2 5.0 0.65 2.0 1.0 GMP 0.3 0.4 0.5 0.25 1.25 GMP
四、甜味剂使用中的主要问题 1、超范围、超标使用甜味剂 2、使用方法不正确 3、复配甜味剂(蛋白糖)中的违规现象 (蜜饯、广式凉果) 4、原因分析 经济利益的驱动 甜味剂使用规定的漠视
第三节 增味剂
增味剂(鲜味剂或风味增强剂)是自身 具有鲜味并能补充和增强食品原有的风味, 从而引起食欲的物质。 增味剂同时具备的呈味特征: 1、自身具有鲜味,而且在较低浓度时,也可以 刺激感官呈现出鲜美的味道; 2、对食品原有味道没有影响; 3、能补充和增强食品原有的风味;尤其是在咸 味食品中。
4、乙酰磺胺酸钾(AK糖、安赛蜜) 基本性能:甜度150~200 味感:极轻微后苦味 安全性:不参与任何代谢作用。在动物或人体内很快 被吸收,但很快会通过尿排出体外,不提供热量。 使用建议:可用于果汁(果味)型饮料、冰淇淋、糕 点、糖果、果酱(不含罐头)、酱菜、蜜饯、胶姆糖 等,用量为0.3g/kg;用于餐桌用甜味料(片状、粉 状),40mg/包(或片)。
甜味剂
糖精钠
饮料、雪糕、冰淇淋、面包、糕点 瓜子 话梅、陈皮、芒果干、甘草橄榄 酱菜、调味酱汁、配制酒、雪糕 瓜子 蜜饯 糖果、糕点、饮料、调味料、瓜子 饮料、冰淇淋、糕点、糖果、果酱、 酱菜、蜜饯、果冻、面包 无糖口香糖 调味料 饮料、冰淇淋、糕点、面包、不加糖 的罐头 固体饮料、浓缩果汁、色拉酱 各类食品(罐头食品除外)
2.2非营养型: 包括糖精钠、甜蜜素等,其相对甜度均远 高于蔗糖。也称为高甜度低热值甜味剂,也 分天然与合成两类。其主要优势在于提供经 济的甜度,因而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 用。 但是其稳定性、味感均低于营养型甜味剂 ,其安全性一直受到质疑,因此,食品安全 中甜味剂的问题主要是这一类非营养型甜味 剂的问题。
一、常用的增味剂 1、氨基酸类增味剂:谷氨酸钠(味精)、氨基 乙酸; 2、核苷酸类增味剂:肌苷酸、核糖苷酸、鸟苷 酸、胞苷酸、鸟苷酸等及其钠、钾、钙等盐 类; 代表性产品有: 鸟苷酸二钠(GMP):香菇风味,针对蔬菜类 肌苷酸二钠(IMP):鲜鱼风味,针对肉质类 呈味核苷酸二钠(I+G):荤素一体,使诸味 协调 3、有机酸类增味剂:琥珀酸二钠
第四节 咸味剂
咸味能改善食品的风味,刺激食欲,与其 他味有协同效应,咸味是中性盐呈现出的味。 盐类的味是由解离后的离子决定的,盐在水溶 液中离解形成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对咸味的形成 都有影响。 常用的咸味剂有:氯化钠、氯化钾、苹果 酸钠等。
第五节 苦味剂
苦味在使用得当时,可以丰富和改善食品的 风味,满足人们对特殊风味食品的需求,苦味对 味觉感受器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味觉衰退和减弱 的病人,使用苦味物质有恢复味觉的功能。 苦味广泛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构成苦味的 物质有生物碱类、苷类等。 常用的苦味剂:可可碱、咖啡因(茶素)、 啤酒花。 主要应用:焙烤食品、啤酒、乳制品、可乐 、糖果等。
一、酸味剂的分类
按其组成分为:有机酸和无机酸。 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有机酸有柠檬酸、酒石酸、 苹果酸、乳酸等。 无机酸使用较多的仅有磷酸。 酸味具有给人以清凉的感觉,有增进食欲、促 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温度不同,味觉的感受不同。酸味与甜味、咸 味和苦味相比受温度的影响最少。
二、常见的酸味剂 1、柠檬酸 2、柠檬酸钠 3、乙酸(醋酸) 4、富马酸 5、乳酸 6、苹果酸 7、磷酸
三、酸味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食品中常用的酸味剂按其口感不同分为: (1)具有令人愉快感的酸味剂; (2)伴有苦味的酸味剂; (3)伴有涩味的酸味剂; (4)有刺激性气味的酸味剂; (5)有鲜味的酸味剂; (6)有异味的酸味剂。
2、酸味剂与其它调味剂的相互作用: (1)酸味剂与甜味剂之间有消杀现象,两者易 互相抵消。所以食品加工中需要控制一定的 糖酸比。 (2)酸味一般与苦味、咸味无消杀现象。 (3)酸味剂与涩味物质混合,会使酸味增强。 但一般这样的搭配产生不太愉悦的风味。
三、复合增味剂 复合增味剂是指由多种单纯增味剂组合而 成的增味剂复合物。许多天然鲜味提取物和 水解产物都属于复合增味剂。 复合增味剂包括复配型和天然型,天然复 合增味剂包括萃取物和水解物,主要增味物 质是各种氨基酸和核酸。 由此派生出咸味香精、咸味调味品产业。
1、天然复合增味剂 (1)水解动物蛋白 (2)水解植物蛋白 (3)酵母提取物 2、复配型复合增味剂 复配型复合增味剂是由氨基酸、味精、 核苷酸、天然水解物或萃取物、有机酸、 甜味剂、无机盐、香辛料、油脂等各种具 有不同的增味作用的原料经科学方法组合 、调配制作而成的。
二、增味剂的使用 1、合理使用增味剂 (1)溶解性 (2)热稳定性 (3)pH稳定性 (4)化学稳定性
2、增味剂的配合使用 (1)增味剂与食盐的配合使用; (2)增味剂与其他氨基酸配合使用; (3)核苷酸类增味剂的配合使用; (4)增味剂与其他有机酸配合使用; (5)氨基酸类增味剂与核苷酸类增味剂配合 使用。
甜味剂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 (甜蜜素)
甜味剂 甜味剂
甜叶菊苷 乙酰磺氨酸钾( AK糖、安赛蜜 )
甜味剂
源自文库
三氯蔗糖
甜味剂
天门冬酰苯丙氨酸 甲酯
三、复合甜味剂 复合甜味剂可符合甜味纯正,高甜度, 低热值,稳定性高,不致龋,价格合理的要 求。 使用商品化的复合甜味剂更能适应生产 的要求。 不同种类的甜味剂有协同效应,不仅可 以消除苦味、涩味,使味道更接近蔗糖,而 且也提高了甜度,还能赋予食品好的质地、 口感。复合甜味剂是甜味剂发展与应用的一 个重要方向。
3、酸味剂在使用时必须掌握的正确用量和 方法: (1)改善食品的风味,调整糖酸比 (2)产品酸味的调整 (3)螯合作用 (4)杀菌防腐
4、使用酸味剂应注意的事项: (1)酸味剂大都电离出H+,可以影响食品的加 工条件,需要关注被加工食品允许的pH范 围; (2)使用固体酸味剂时,应考虑它的吸湿性 和溶解性; (3)阴离子除影响酸味剂的风味外,还能影 响食品的风味; (4)酸味剂有一定的刺激性,能引起消化功 能疾病。
第四章 食品呈味剂
呈味即使能赋予食品甜味、酸味、苦味、 咸味、鲜味、麻味、涩味、清凉等特殊味感 的一类食品添加剂。 我国对味觉分为酸、甜、咸、苦、辣、鲜 和涩七种。在生理上只有酸、甜、苦、咸四 种基本味。呈味剂的品种非常多,一般可分 为酸味调节剂、甜味剂、增味剂、咸味剂、 苦味剂。
第一节 酸味调节剂
5、三氯蔗糖 基本性能:甜度400~600 味感:在风味、稳定性(甜味刺激强度与速度、 余味持久性)上最接近蔗糖的甜味剂。 安全性:目前无不良反应报道。 使用建议:作为无热量食品的甜味剂,可用于果 汁、饼干、面包、果酱等各类食品。
6、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甜味素、阿斯巴甜) 基本性能:甜度180~220,在酸性条件下稳定,在 加热和碱性条件下易分解。干燥条件下,用于食品 加工的温度不得超过200度。 味感:风味非常接近蔗糖,无金属味和后苦味,并 有清凉感。 安全性:进入人体后迅速代谢生成天门冬氨酸和苯 丙氨酸而被吸收,但是对苯丙酮酸尿症患者不适用 ,故在所用食品中需标明:“甜味素或阿斯巴甜( 含苯丙氨酸)字样”。适合作糖尿病、肥胖症等病 人作甜味剂。
第二节 甜味剂
一、甜味剂的分类 1、按来源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 味剂; 2、按营养价值分为:营养型甜味剂和非营 养型甜味剂。 通常所说的甜味剂是非营养型合成甜 味剂、非营养型天然甜味剂、营养型天然 甜味剂和营养型合成甜味剂。
2.1营养型甜味剂: 可以提供相当的热值。主要包括各种糖 类(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糖醇类( 山梨糖醇、木糖醇)。一般其相对甜度低 于蔗糖。根据来源不同,分为天然与合成 两大类。 合成型:主要是具有一些多羟基醇的糖 醇类物质。常用作糖尿病、肥胖病患者、 防止龋齿的甜味剂。因此也称作功能型甜 味剂。如山梨醇、木糖醇。
• • • • • • • • • • • •
举例: 1.牛肉方便面调料 水解植物蛋白粉44.7% 牛肉提取物4.4 牛脂肪提取物3.3 酵母抽提物4.4 食盐20.1 白糖13.1 洋葱粉7.2 芹菜粉1.3 辣椒粉0.06 焦糖粉1.4
• • • • • • • •
鸡精: 鸡粉10%~30% 盐 50%~70% 味精10%~20% 砂糖或葡萄糖10%~25% I+G 0.5%~1% 酵母精 香辛料
2、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
基本性能:甜度30~50,化学性质基本稳定 应用缺点:使用浓度大时,略有苦味 安全性:因为可能产生致癌的化学物质环己胺,经尿 液排出后有致膀胱癌的可能,而受到限制。 使用建议:主要供糖尿病人使用,少用或不用为宜, 婴儿食品、其他病人食品和大量食用的主食都不许使 用。
3、甜叶菊苷——天然甜味剂 俗称甜菊糖 基本性能:甜度100~300,风味接近蔗糖,味清凉甘 甜,持久性长。 应用缺点:甘草味和后苦味,一般只能取代30%的蔗 糖。 安全性:一度因为发现对实验动物有致癌和影响生殖 功能的可能,而受到限制。 使用建议:作为无热量食品的甜味剂,兼有降低血糖 、促进代谢、治疗胃酸过多等作用;常作为甘草苷或 蔗糖的增甜剂。并往往与柠檬酸钠并用,以改进甜味 。主要用于苦味、碳酸饮料、腌渍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