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报告内容:目的、仪器装置、简单原理、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等)一.实验目的1.观察弦上形成的驻波2.学习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弦振动的波形3.验证弦振动的共振频率与弦长、张力、线密度及波腹数的关系二.实验仪器XY弦音计、双踪示波器、水平尺三实验原理当弦上某一小段受到外力拨动时便向横向移动,这时弦上的张力将使这小段恢复到平衡位置,但是弦上每一小段由于都具有惯性,所以到达平衡位置时并不立即停止运动,而是继续向相反方向运动,然后由于弦的张力和惯性使这一小段又向原来的方向移动,这样循环下去,此小段便作横向振动,这振动又以一定的速度沿整条弦传播而形成横波。

理论和实验证明,波在弦上传播的速度可由下式表示:=ρ1------------------------------------------------------- ①另外一方面,波的传播速度v和波长λ及频率γ之间的关系是:v=λγ-------------------------------------------------------- ②将②代入①中得γ=λ1-------------------------------------------------------③ρ1又有L=n*λ/2 或λ=2*L/n代入③得γn=2L------------------------------------------------------ ④ρ1四实验内容和步骤1.研究γ和n的关系①选择5根弦中的一根并将其有黄铜定位柱的一端置于张力杠杆的槽内,另一端固定在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的螺钉上。

②设置两个弦码间的距离为60.00cm,置驱动线圈距离一个弦码大约5.00cm的位置上,将接受线圈放在两弦码中间。

将弦音计信号发生器和驱动线圈及示波器相连接,将接受线圈和示波器相连接。

③将1kg砝码悬挂于张力杠杆第一个槽内,调节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是张力杠杆水平(张力杠杆水平是根据悬挂物的质量精确确定,弦的张力的必要条件,如果在张力杠杆的第一个槽内挂质量为m的砝码,则弦的张力T=mg,这里g 是重力加速度;若砝码挂在第二个槽,则T=2mg;若砝码挂在第三个槽,则T=3mg…….)④置示波器各个开关及旋钮于适当位置,由信号发生器的信号出发示波器,在示波器上同时显示接收器接受的信号及驱动信号两个波形,缓慢的增加驱动频率,边听弦音计的声音边观察示波器上探测信号幅度的增大,当接近共振时信号波形振幅突然增大,达到共振时示波器现实的波形是清晰稳定的振幅最大的正弦波,这时应看到弦的震动并听到弦振动引发的声音最大,若看不到弦的振动或者听不到声音,可以稍增大驱动的振幅(调节“输出调节”按钮)或改变接受线圈的位置再试,若波形失真,可稍减少驱动信号的振幅,测定记录n=1时的共振频率,继续增大驱动信号频率,测定并记录n=2,3,4,5时的共振频率,做γn图线,导出γ和n的关系。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报告内容:目的、仪器装置、简单原理、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等)一.实验目的1.观察弦上形成的驻波2.学习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弦振动的波形3.验证弦振动的共振频率与弦长、张力、线密度及波腹数的关系二.实验仪器XY弦音计、双踪示波器、水平尺三实验原理当弦上某一小段受到外力拨动时便向横向移动,这时弦上的张力将使这小段恢复到平衡位置,但是弦上每一小段由于都具有惯性,所以到达平衡位置时并不立即停止运动,而是继续向相反方向运动,然后由于弦的张力和惯性使这一小段又向原来的方向移动,这样循环下去,此小段便作横向振动,这振动又以一定的速度沿整条弦传播而形成横波。

理论和实验证明,波在弦上传播的速度可由下式表示:=ρ1------------------------------------------------------- ①另外一方面,波的传播速度v和波长λ及频率γ之间的关系是:v=λγ-------------------------------------------------------- ②将②代入①中得γ=λ1-------------------------------------------------------③ρ1又有L=n*λ/2 或λ=2*L/n代入③得γn=2L------------------------------------------------------ ④ρ1四实验内容和步骤1.研究γ和n的关系①选择5根弦中的一根并将其有黄铜定位柱的一端置于张力杠杆的槽内,另一端固定在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的螺钉上。

②设置两个弦码间的距离为60.00cm,置驱动线圈距离一个弦码大约5.00cm的位置上,将接受线圈放在两弦码中间。

将弦音计信号发生器和驱动线圈及示波器相连接,将接受线圈和示波器相连接。

③将1kg砝码悬挂于张力杠杆第一个槽内,调节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是张力杠杆水平(张力杠杆水平是根据悬挂物的质量精确确定,弦的张力的必要条件,如果在张力杠杆的第一个槽内挂质量为m的砝码,则弦的张力T=mg,这里g 是重力加速度;若砝码挂在第二个槽,则T=2mg;若砝码挂在第三个槽,则T=3mg…….)④置示波器各个开关及旋钮于适当位置,由信号发生器的信号出发示波器,在示波器上同时显示接收器接受的信号及驱动信号两个波形,缓慢的增加驱动频率,边听弦音计的声音边观察示波器上探测信号幅度的增大,当接近共振时信号波形振幅突然增大,达到共振时示波器现实的波形是清晰稳定的振幅最大的正弦波,这时应看到弦的震动并听到弦振动引发的声音最大,若看不到弦的振动或者听不到声音,可以稍增大驱动的振幅(调节“输出调节”按钮)或改变接受线圈的位置再试,若波形失真,可稍减少驱动信号的振幅,测定记录n=1时的共振频率,继续增大驱动信号频率,测定并记录n=2,3,4,5时的共振频率,做γn图线,导出γ和n的关系。

弦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弦的振动特性,并分析弦振动时的动力学特点。

实验装置和材料:1. 弦:选用一根细长的弹性绳或细细的金属丝作为实验弦。

2. 振动源:使用一个固定在实验台上的振动源,可以通过电机或手动方式产生振动。

3. 能量传输装置:使用一个振动传输装置,将振动传输到实验弦上,如夹子、固定块等。

4. 振动探测器:使用一个合适的装置或传感器,用于测量弦的振动状态,如光电传感器、激光干涉仪等。

5. 数据采集设备:使用一个数据采集器,将振动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

实验步骤:1. 将实验弦固定在实验台上,并将振动源固定在一端,确保弦能够自由振动。

2. 施加适量的拉力到弦上,以保证弦的紧绷度。

3. 使用振动源产生一定频率和振幅的振动,并将振动传输到实验弦上。

4. 启动数据采集设备记录弦的振动数据,包括振动频率、振幅和相位等。

5. 根据需要,可以改变振动源的频率和振幅,记录不同条件下的振动数据。

6.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绘制振动频率与振幅的关系图,并分析振动的谐波特性。

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表明,弦的振动频率与振幅呈正相关关系,即振动频率随着振幅的增加而增加。

2. 弦振动呈现出谐波特性,即振动状态可分解为基频振动和多个谐波振动的叠加。

3. 弦的振动模式与弦长度、拉力和材料特性有关,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参数来调节振动频率和振幅。

结论:通过实验研究弦的振动特性,我们发现弦振动具有谐波特性,振动频率与振幅呈正相关关系。

弦的振动模式受到弦长度、拉力和材料特性的影响。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理解弦乐器的音色产生原理和振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报告内容:目的、仪器装置、简单原理、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等)一.实验目的1.观察弦上形成的驻波2.学习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弦振动的波形3.验证弦振动的共振频率与弦长、张力、线密度及波腹数的关系二.实验仪器XY弦音计、双踪示波器、水平尺三实验原理当弦上某一小段受到外力拨动时便向横向移动,这时弦上的张力将使这小段恢复到平衡位置,但是弦上每一小段由于都具有惯性,所以到达平衡位置时并不立即停止运动,而是继续向相反方向运动,然后由于弦的张力和惯性使这一小段又向原来的方向移动,这样循环下去,此小段便作横向振动,这振动又以一定的速度沿整条弦传播而形成横波。

理论和实验证明,波在弦上传播的速度可由下式表示:=ρ1------------------------------------------------------- ①另外一方面,波的传播速度v和波长λ及频率γ之间的关系是:v=λγ-------------------------------------------------------- ②将②代入①中得γ=λ1-------------------------------------------------------③ ρ1又有L=n*λ/2 或λ=2*L/n代入③得γn=2L------------------------------------------------------ ④ ρ1四实验内容和步骤1.研究γ和n的关系①选择5根弦中的一根并将其有黄铜定位柱的一端置于张力杠杆的槽内,另一端固定在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的螺钉上。

②设置两个弦码间的距离为60.00cm,置驱动线圈距离一个弦码大约5.00cm的位置上,将接受线圈放在两弦码中间。

将弦音计信号发生器和驱动线圈及示波器相连接,将接受线圈和示波器相连接。

③将1kg砝码悬挂于张力杠杆第一个槽内,调节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是张力杠杆水平(张力杠杆水平是根据悬挂物的质量精确确定,弦的张力的必要条件,如果在张力杠杆的第一个槽内挂质量为m的砝码,则弦的张力T=mg,这里g是重力加速度;若砝码挂在第二个槽,则T=2mg;若砝码挂在第三个槽,则T=3mg…….)④置示波器各个开关及旋钮于适当位置,由信号发生器的信号出发示波器,在示波器上同时显示接收器接受的'信号及驱动信号两个波形,缓慢的增加驱动频率,边听弦音计的声音边观察示波器上探测信号幅度的增大,当接近共振时信号波形振幅突然增大,达到共振时示波器现实的波形是清晰稳定的振幅最大的正弦波,这时应看到弦的震动并听到弦振动引发的声音最大,若看不到弦的振动或者听不到声音,可以稍增大驱动的振幅(调节“输出调节”按钮)或改变接受线圈的位置再试,若波形失真,可稍减少驱动信号的振幅,测定记录n=1时的共振频率,继续增大驱动信号频率,测定并记录n=2,3,4,5时的共振频率,做γn图线,导出γ和n的关系。

弦振动的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实验报告弦振动的实验报告引言弦振动是物理学中的一个经典现象,也是许多实验室中常见的实验项目之一。

通过对弦的振动进行观察和测量,可以深入了解波动和振动的基本特性。

本实验报告旨在介绍弦振动实验的步骤、观察结果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弦振动的基本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长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我们将验证弦振动的频率与弦长、张力以及弦的线密度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弦振动的谐振现象。

实验装置和材料1. 弦:使用一根细长的弹性绳或钢丝,确保其能够产生明显的振动。

2. 张力装置:使用两个固定的支架,将弦固定在适当的张力下。

3. 振动源:使用一个手柄或者电动机激发弦的振动。

4. 频率计:用于测量弦振动的频率。

5. 尺子:用于测量弦的长度。

6. 夹子:用于调整弦的张力。

实验步骤1. 将弦固定在张力装置上,并调整张力,使弦保持适度的紧绷状态。

2. 用尺子测量弦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 使用振动源激发弦的振动,注意保持振动的幅度适中。

4. 使用频率计测量弦振动的频率,并记录下来。

5. 重复上述步骤,分别改变弦的长度和张力,并记录相应的频率。

实验结果在进行弦振动实验时,我们记录了不同弦长和不同张力下的振动频率。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弦长与频率的关系:在保持张力和振动幅度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弦长与频率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当弦长增加时,频率减小;当弦长减小时,频率增大。

2. 张力与频率的关系:在保持弦长和振动幅度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发现张力与频率之间也存在着线性关系。

当张力增大时,频率增大;当张力减小时,频率减小。

3. 弦振动的谐振现象:我们观察到,在特定的弦长和张力下,弦能够产生谐振现象。

谐振是指弦振动的频率与其固有频率完全匹配的现象,此时振动幅度最大。

结果分析与解释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分析和解释:1. 弦长与频率的关系:弦振动的频率与其长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这符合弦振动的基本原理。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报告范文、工作总结、文秘知识、条据书信、行政公文、活动报告、党团范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shop. I hope that after downloading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report sample essays, work summary, secretarial knowledge, article letters, administrative official documents, activity reports, party group sample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正文内容(报告内容:目的、仪器装置、简单原理、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等)一.实验目的1.观察弦上形成的驻波2.学习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弦振动的波形3.验证弦振动的共振频率与弦长、张力、线密度及波腹数的关系二.实验仪器XY弦音计、双踪示波器、水平尺三实验原理当弦上某一小段受到外力拨动时便向横向移动,这时弦上的张力将使这小段恢复到平衡位置,但是弦上每一小段由于都具有惯性,所以到达平衡位置时并不立即停止运动,而是继续向相反方向运动,然后由于弦的张力和惯性使这一小段又向原来的方向移动,这样循环下去,此小段便作横向振动,这振动又以一定的速度沿整条弦传播而形成横波。

弦振动测量实验报告

弦振动测量实验报告

弦振动测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量弦的振动频率,研究弦的基频和谐波频率的关系。

实验原理:弦的振动是一种机械波,可以用正弦函数表示,其频率由弦的特性决定,可以通过测量频率来研究弦的特性。

弦的振动有基频和谐波频率,其中基频是弦振动的最低频率,谐波频率是基频的整数倍。

实验中利用调谐叉的共振现象来测量弦的频率。

实验装置:弦、调谐叉、音叉、电子秤、示波器等。

实验步骤:1. 将一根弦固定在两个固定点上,并保持弦处于水平状态。

2. 在弦的中点附近用调谐叉产生共振,使弦振动。

调整音叉的频率,直到弦开始共振。

3. 用示波器测量共振时弦的频率。

4. 改变弦的长度或材料,重复上述步骤,测量不同情况下的弦频率。

5. 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弦的频率与长度的关系曲线,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数据处理:1. 实验测量得到的弦的频率数据,可以计算出相应的弦的长度。

2. 利用实验得到的数据,绘制频率和长度之间的曲线,得到实验结果。

3.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弦的基频和谐波频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弦的特性。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弦的频率和长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通常情况下,弦的长度越长,频率越低,因为弦的振动速度变慢。

当弦的长度固定时,改变弦的材料也会影响频率。

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基频和谐波频率之间有一定的数学关系,通常基频是谐波频率的整数倍。

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可以研究弦的机械波特性。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调谐叉共振的方法,通过调整音叉频率和测量弦的共振频率来得到实验数据。

然后将实验数据处理,得到频率和长度之间的曲线,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主要来自于测量仪器的灵敏度和人为误差。

由于实验中使用的是简化的模型,实际的弦振动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如摩擦、空气阻力等。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减小误差并进行多次测量,可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了弦振动的特性,学会了通过测量弦的频率来研究弦的特性。

同时,实验中需要注意减小误差,提高数据准确性。

弦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弦振动的研究实验报告引言弦振动作为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在音乐、工程、物理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项关于弦振动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和分析,探究弦振动的特性和规律。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调节弦的张力和长度,观察弦振动的频率和波形变化,进一步了解弦振动的特性,并验证弦振动的相关理论。

实验器材1. 弦:选择一根柔软且均匀的弦,如钢琴弦或者尼龙弦。

2. 弦激振器:用于激励弦振动的装置,可以是手摇的或者电动的。

3. 张力调节器:用于调节弦的张力,可以通过改变固定点的位置或者增加负重来实现。

4. 长度调节器:用于调节弦的长度,可以通过改变固定点的位置或者使用滑动支架来实现。

5. 频率计:用于测量弦振动的频率。

实验步骤1. 设置实验装置:将弦固定在两个支架上,并通过张力调节器调整弦的张力。

保持弦的长度初值为L0。

2. 激励弦振动:使用弦激振器在弦上施加横向力,使其振动。

可以调整激振器的频率和振幅。

3. 测量频率:使用频率计测量弦振动的频率。

记录下频率值f0。

4. 调整弦长度:通过滑动支架或者改变固定点的位置,改变弦的长度为L1,并再次测量频率f1。

5. 调整张力:通过增加负重或者改变固定点的位置,改变弦的张力,并测量频率f2。

6. 重复步骤4和5,记录不同长度和张力下的频率值。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弦的长度对振动频率的影响:当弦的长度增加时,振动频率减小。

这符合弦振动的基本原理,即弦的长度与振动频率呈反比关系。

2. 弦的张力对振动频率的影响:当张力增大时,振动频率也增大。

这是因为张力的增加会使弦的振动速度加快,从而导致频率的增加。

3. 弦的波形变化:通过观察弦的振动波形,我们可以发现当振动频率接近弦的固有频率时,波形呈现出共振现象,振幅增大。

这是由于共振频率与弦的固有频率相匹配,能量传递更加高效。

实验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如频率计的精度限制、弦的材料和品质不同等。

弦振动实验 报告

弦振动实验 报告

引言:弦振动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实验,它通过研究弦线在不同条件下的振动特性,可以探究弦线的本质特性以及振动的规律性。

本报告将对弦振动实验进行详细叙述和分析,以帮助读者了解实验原理、测量方法、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概述:弦振动实验是通过将一根弦线固定在两端,在一定条件下使其产生稳定的振动,通过测量振动的特性参数来研究弦的性质和振动规律。

弦振动实验一般包括调节和固定弦线的条件、测量振动频率和振幅、分析振动模式等内容。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些仪器和工具,如振动发生器、频率计、示波器、刻度尺等。

正文内容:I.实验准备1.调节并固定弦线1.1确定振动实验的弦线材质和粗细1.2选择适当的弦线长度并将其固定在实验装置上1.3通过调节装置使弦线绷紧并保持稳定状态2.调节振动发生器和频率计2.1设置振动发生器的振动频率范围和振幅2.2使用频率计检测振动发生器的输出频率2.3调节振动发生器的频率至与实验要求一致II.测量振动频率和振幅1.使用示波器观察振动现象1.1连接示波器,并将其设置为适当的观测模式1.2调节示波器的水平和垂直观测范围1.3观察弦线振动的波形和振幅2.使用频率计测量振动频率2.1将频率计的传感器与弦线连接2.2校准频率计2.3测量弦振动的频率,并记录测量结果3.使用刻度尺测量振幅3.1在弦线上选择适当的标记点3.2使用刻度尺测量弦线在不同振动位置的振幅3.3记录测量结果,并计算平均振幅III.分析振动模式1.通过调节振动频率观察模式1.1从低频到高频逐渐调节振动频率1.2观察弦线在不同频率下的振动模式变化1.3记录关键观察点和频率,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2.使用傅里叶变换分析频谱2.1通过示波器将振动信号转化为电信号2.2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信号的频谱图2.3分析频谱图,确定各频率分量的强度以及频率分布规律3.计算波速和线密度3.1根据弦线的材料和长度计算线密度3.2根据测量的振动频率和弦线长度计算波速3.3对计算结果进行误差分析,评估实验的可靠性IV.实验数据处理1.统计并整理实验数据1.1将测量的振动频率、振幅和振动模式数据整理为数据表格1.2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2.绘制振动频率和振幅的图像2.1使用图表软件绘制振动频率和振幅的图像2.2分析图像并寻找数据之间的关联性2.3进行趋势线拟合和数据拟合,得到振动规律的数学表达式3.进行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3.1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偏差,评估数据的可靠性3.2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振动频率和振幅之间的关系3.3使用统计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推断性分析和结论确认V.总结通过弦振动实验,我们了解到弦线的振动特性与弦线的材料、长度、线密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研究弦的振动规律,了解弦的振动特性,加深对波动理论的理解。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

1. 弦,使用直径均匀、材质均匀的弦;2. 震动器,产生弦的振动;3. 杆状支架,固定弦;4. 张力器,调整弦的张力;5. 示波器,观察弦的振动波形。

三、实验原理。

当弦被扰动后,会产生横波。

横波是指波动的介质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动。

弦的振动可以用波的传播来描述,其波速与张力、线密度和振动的频率有关。

四、实验步骤。

1. 将弦固定在杆状支架上,并调整张力,使得弦保持水平并且张力均匀;2. 使用震动器产生弦的振动,调整频率和振幅,观察弦的振动情况;3. 将示波器连接到弦上,观察并记录弦的振动波形;4. 改变振动频率和振幅,重复步骤3,记录不同振动条件下的波形。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

通过实验记录和观察,我们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

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弦的振动波形发生了变化,波的振幅和波长也随之改变。

当频率达到一定值时,弦产生了共振现象,振幅达到最大值。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不同频率下的波形特点,比如频率较低时,波形较为平缓,频率较高时,波形则变得更为复杂。

六、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弦的振动特性,了解了振动频率对弦振动波形的影响,加深了对波动理论的理解。

同时,我们也通过实验数据和观察,验证了波动理论中的一些规律性原理。

七、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不仅让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波动理论的理解,也锻炼了我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波动理论,为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参考文献。

1. 《大学物理实验》。

2. 《波动理论基础》。

以上为本次实验的报告内容。

(文档结束)。

2020年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2020年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报告内容:目的、仪器装置、简单原理、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等)一.实验目的1.观察弦上形成的驻波2.学习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弦振动的波形3.验证弦振动的共振频率与弦长、张力、线密度及波腹数的关系二.实验仪器XY弦音计、双踪示波器、水平尺三实验原理当弦上某一小段受到外力拨动时便向横向移动,这时弦上的张力将使这小段恢复到平衡位置,但是弦上每一小段由于都具有惯性,所以到达平衡位置时并不立即停止运动,而是继续向相反方向运动,然后由于弦的张力和惯性使这一小段又向原来的方向移动,这样循环下去,此小段便作横向振动,这振动又以一定的速度沿整条弦传播而形成横波。

理论和实验证明,波在弦上传播的速度可由下式表示:=ρ1-------------------------------------------------------①另外一方面,波的传播速度v和波长λ及频率γ之间的关系是: v=λγ--------------------------------------------------------②将②代入①中得γ=λ1-------------------------------------------------------③ρ1又有L=n*λ/2或λ=2*L/n代入③得γn=2L------------------------------------------------------④ρ1四实验内容和步骤1.研究γ和n的关系①选择5根弦中的一根并将其有黄铜定位柱的一端置于张力杠杆的槽内,另一端固定在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的螺钉上。

②设置两个弦码间的距离为60.00cm,置驱动线圈距离一个弦码大约5.00cm的位置上,将接受线圈放在两弦码中间。

将弦音计信号发生器和驱动线圈及示波器相连接,将接受线圈和示波器相连接。

③将1kg砝码悬挂于张力杠杆第一个槽内,调节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是张力杠杆水平(张力杠杆水平是根据悬挂物的质量精确确定,弦的张力的必要条件,如果在张力杠杆的第一个槽内挂质量为m的砝码,则弦的张力T=mg,这里g是重力加速度;若砝码挂在第二个槽,则T=2mg;若砝码挂在第三个槽,则T=3mg…….)④置示波器各个开关及旋钮于适当位置,由信号发生器的信号出发示波器,在示波器上同时显示接收器接受的信号及驱动信号两个波形,缓慢的增加驱动频率,边听弦音计的声音边观察示波器上探测信号幅度的增大,当接近共振时信号波形振幅突然增大,达到共振时示波器现实的波形是清晰稳定的振幅最大的正弦波,这时应看到弦的震动并听到弦振动引发的声音最大,若看不到弦的振动或者听不到声音,可以稍增大驱动的振幅(调节“输出调节”按钮)或改变接受线圈的位置再试,若波形失真,可稍减少驱动信号的振幅,测定记录n=1时的共振频率,继续增大驱动信号频率,测定并记录n=2,3,4,5时的共振频率,做γn图线,导出γ和n的关系。

弦振动实验-工作报告

弦振动实验-工作报告

实 验 报 告班级 姓名 学号日期 室温 气压 成绩 教师 实验名称 弦 振 动 研 究【实验目的】1. 了解波在弦上的传播及驻波形成的条件2. 测量不同弦长和不同张力情况下的共振频率3. 测量弦线的线密度4. 测量弦振动时波的传播速度【实验仪器】弦振动研究试验仪及弦振动实验信号源各一台、双综示波器一台【实验原理】驻波是由振幅、频率和传播速度都相同的两列相干波,在同一直线上沿相反方向传播时叠加而成的特殊干涉现象。

当入射波沿着拉紧的弦传播,波动方程为()λπx ft A y -=2cos 当波到达端点时会反射回来,波动方程为 ()λπx ft A y +=2cos式中,A 为波的振幅;f 为频率;λ为波长;x 为弦线上质点的坐标位置,两拨叠加后的波方程为ft xA y y y πλπ2cos 2cos 221=+=这就是驻波的波函数,称为驻波方程。

式中,λπxA 2cos 2是各点的振幅 ,它只与x 有关,即各点的振幅随着其与原点的距离x 的不同而异。

上式表明,当形成驻波时,弦线上的各点作振幅为λπxA 2cos 2、频率皆为f 的简谐振动。

令02cos 2=λπxA ,可得波节的位置坐标为()412λ+±=k x 2,1,0=k令12cos 2=λπxA ,可得波腹的位置坐标为2λkx ±= 2,1,0=k相邻两波腹的距离为半个波长,由此可见,只要从实验中测得波节或波腹间的距离,就可以确定波长。

在本试验中,由于弦的两端是固定的,故两端点为波节,所以,只有当均匀弦线的两个固定端之间的距离(弦长)L 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时,才能形成驻波。

既有 2λn L =或 nL 2=λ 2,1,0=n 式中,L 为弦长;λ为驻波波长;n 为半波数(波腹数)。

另外,根据波动离乱,假设弦柔性很好,波在弦上的传播速度v 取决于线密度和弦的张力T ,其关系式为μTv =又根据波速、频率与波长的普遍关系式λf v =,可得μλTf v ==可得横波传播速度nL fv 2= 如果已知张力和频率,由式可得线密度22⎪⎪⎭⎫⎝⎛=Lf n T μ如果已知线密度和频率,可得张力22⎪⎭⎫ ⎝⎛=n Lf T μ如果已知线密度和张力,由式可得频率μTL n f 2=【实验内容】 一、实验前准备1. 选择一条弦,将弦的带有铜圆柱的一端固定在张力杆的U 型槽中,把带孔的一端套到调整螺旋杆上圆柱螺母上。

弦振动综合实验报告

弦振动综合实验报告

弦振动综合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弦的振动规律,探索弦的频率与振幅、长度、绳质量以及张力之间的数学关系。

实验器材- 实验弦- 弦固定装置- 频率计- 张力计- 直尺- 数据采集仪实验原理弦在受到张力的作用下,可以发生振动。

当弦处于平衡位置时,它的形状呈现出平坦的直线,此时弦的张力可以等效为向内的向心力。

当弦受到扰动时,张力产生的向内力与弦上任意一点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成正比,使得该点受到向平衡位置回复的力的作用,从而引起弦的振动。

弦的频率受振幅、绳长、绳质量以及张力的影响。

实验步骤与数据1. 在弦固定装置上钳住实验弦,调整张力,使弦保持水平。

2. 在弦上取一个固定位置作为起点。

3. 将弦拉到较大振幅,松开后测量振动的周期T。

4. 测量弦的长度L,其包括起点到固定位置的距离。

5. 测量实验弦的质量m。

6. 将步骤3至步骤5重复3次,并计算出平均值。

以下为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实验次数振动周期T (s) 弦长度L (m) 弦质量m (kg)1 0.503 1.00 0.0122 0.508 1.00 0.0123 0.498 1.00 0.012平均值0.503 1.00 0.012数据处理与分析1. 计算弦的频率f,即振动周期的倒数:f = 1 / T 平均值。

由表格可知,振动周期T的平均值为0.503s。

则弦的频率f = 1 / 0.503 ≈1.99Hz。

2. 计算线密度μ,即弦的质量m除以单位长度的弦。

由表格可知,弦的长度L为1.00m,质量m为0.012kg。

则线密度μ= m / L = 0.012 / 1.00 = 0.012kg/m。

3. 弦的频率f与弦长度L之间的关系:根据理论公式f = v / (2L),其中v为波速。

由于实验弦的张力已经固定,因此波速也是常数。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到f / L 的比值为:(1.99 / 1.00) Hz/m ≈1.99 Hz/m。

因此,实验结果支持频率和弦长度之间的线性关系。

弦振动研究实验报告

弦振动研究实验报告

弦振动研究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研究弦的振动特性,分析弦的共振频率和振动模式,并确定弦的线密度。

实验装置:
弦、固定夹、串联铅垂测力计、固定器、震动源。

实验步骤:
1. 将弦固定在两个固定夹上,保持弦处于水平状态。

2. 使用串联铅垂测力计将弦与固定器连接,并调整垂直距离,使测力计可以测量到弦受力情况。

3. 在弦的中央位置敲击一下,产生振动。

4. 通过测量弦的共振频率和振幅来确定弦的共振特性。

5. 以不同的固定夹距离和弦长度进行多组实验,记录振动模式和测力计示数。

实验结果:
1. 测量了弦的共振频率和振幅,绘制了共振曲线。

2. 观察到了不同的振动模式,如基频、一次谐波、二次谐波等。

3. 记录了不同固定夹距离和弦长度下的测力计示数,进而计算得到弦的线密度。

实验讨论与分析:
1. 通过对弦的振动特性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弦的振动频率是与其长度和线密度有关的。

当固定夹距离一定时,弦长度越短,共振频率越高;线密度越大,共振频率越低。

2. 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不同的振动模式,这与弦的基频和谐波有关。

基频是最低的振动模式,其他谐波是基频的整数倍。

3. 实验中测量了弦受力情况,通过示数可以计算弦的线密度,从而进一步研究弦的物理特性。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得出了弦的振动特性与其长度和线密度有关的结论,并成功测量了弦的线密度。

这些结果对于理解和应用弦的振动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实验人:XXX实验日期:XXX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弦线振动现象,掌握振动的基本特性;2. 探究弦线振动与振动频率、弦线长度、弦线张力、弦线质量等因素的关系。

实验器材:1. 弦线和支架;2. 弹性杆;3. 罗盘;4. 直尺;5. 引力秤;6. 钢球;7. 频率计。

实验原理:弦线的振动是一种机械波,具有波动的性质。

弦线的振动由波节和波腹组成,当弦线被扰动时,波从扰动点向两侧传播。

振动频率与弦线的长度、张力和质量有关。

实验步骤:1. 将弹性杆固定在支架上,将挂有钢球的弦线固定在弹性杆上,调整弹性杆的高度,使弦线平行于地面;2. 手按住弦线某一点,使其产生振动,用眼观察该点和其他点的振动现象;3. 使用频率计测量振动的频率;4. 改变弦线的长度,重复步骤2和3,记录频率和弦线长度的关系;5. 改变弦线的张力,重复步骤2和3,记录频率和张力的关系;6. 将钢球挂在弦线上,重复步骤2和3,记录频率和质量的关系。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频率与弦线长度、张力、质量的关系曲线。

实验结果表明,频率与弦线长度成反比关系,频率与弦线张力成正比关系,频率与弦线质量成反比关系。

实验结论:1. 弦线长度的变化会导致振动频率的变化,长度越短,频率越大;2. 弦线张力的变化会导致振动频率的变化,张力越大,频率越大;3. 弦线质量的变化会导致振动频率的变化,质量越大,频率越小。

实验思考:1. 实验中是否存在系统误差,如何进行准确测量?2. 弦线振动频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何实际应用?实验改进:1. 改进测量方法,减小误差;2. 增加扰动方式的多样性,观察不同扰动情况下的振动现象。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实验报告

弦振动的研究一、实验目的1、观察固定均匀弦振动共振干涉形成驻波时的波形,加深驻波的认识。

2、了解固定弦振动固有频率与弦线的线密ρ、弦长L和弦的张力Τ的关系,并进行测量。

三、波,射波.示.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的波为反射波,取它们振动位相始终相同的点作坐标原点“O”,且在X=0处,振动质点向上达最大位移时开始计时,则它们的波动方程分别为:Y1=Acos2 (ft-x/ )Y2=Acos[2 (ft+x/λ)+ ]式中A为简谐波的振幅,f为频率, 为波长,X为弦线上质点的坐标位置。

两波叠加后的合成波为驻波,其方程为:Y1+Y2=2Acos[2 (x/ )+ /2]Acos2 ft ①由此可见,入射波与反射波合成后,弦上各点都在以同一频率作简谐振动,它们的振幅为|2A cos[2 (x/ )+ /2] |,与时间无关t,只与质点的位置x有关。

由于波节处振幅为零,即:|cos[2 (x/ )+ /2]|=02 (x/ )+ /2=(2k+1) / 2 ( k=0。

2. 3。

… )可得波节的位置为:x=k /2 ②而相邻两波节之间的距离为:x k+1-x k =(k+1) /2-k / 2= / 2 ③又因为波腹处的质点振幅为最大,即|cos[2 (x/ )+ /2] |=12 (x/ )+ /2 =k (k=0。

1. 2。

3. )可得波腹的位置为:x=(2k-1) /4 ④这样相邻的波腹间的距离也是半个波长。

因此,在驻波实验中,只要测得相邻两波节或相邻两波腹间的距离,就能确定该波的波长。

在本实验中,由于固定弦的两端是由劈尖支撑的,故两端点称为波节,所以,只有当弦线的两个固定端之间的距离(弦长)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时,才能形成驻波,这就是均匀弦振动产生驻波的条件,其数学表达式为:L=n / 2 ( n=1. 2. 3. … )由此可得沿弦线传播的横波波长为:=2L / n ⑤式中n为弦线上驻波的段数,即半波数。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报告内容:目的、仪器装置、简单原理、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等)一.实验目的1.观察弦上形成的驻波2.学习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弦振动的波形3.验证弦振动的共振频率与弦长、张力、线密度及波腹数的关系二.实验仪器XY弦音计、双踪示波器、水平尺三实验原理当弦上某一小段受到外力拨动时便向横向移动,这时弦上的张力将使这小段恢复到平衡位置,但是弦上每一小段由于都具有惯性,所以到达平衡位置时并不立即停止运动,而是继续向相反方向运动,然后由于弦的张力和惯性使这一小段又向原来的方向移动,这样循环下去,此小段便作横向振动,这振动又以一定的速度沿整条弦传播而形成横波。

理论和实验证明,波在弦上传播的速度可由下式表示:=ρ1------------------------------------------------------- ①另外一方面,波的传播速度v和波长λ及频率γ之间的关系是:v=λγ-------------------------------------------------------- ②将②代入①中得γ=λ1-------------------------------------------------------③ρ1又有L=n*λ/2 或λ=2*L/n代入③得γn=2L------------------------------------------------------ ④ρ1四实验内容和步骤1.研究γ和n的关系①选择5根弦中的一根并将其有黄铜定位柱的一端置于张力杠杆的槽内,另一端固定在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的螺钉上。

②设置两个弦码间的距离为60.00cm,置驱动线圈距离一个弦码大约5.00cm的位置上,将接受线圈放在两弦码中间。

将弦音计信号发生器和驱动线圈及示波器相连接,将接受线圈和示波器相连接。

③将1kg砝码悬挂于张力杠杆第一个槽内,调节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是张力杠杆水平(张力杠杆水平是根据悬挂物的质量精确确定,弦的张力的必要条件,如果在张力杠杆的第一个槽内挂质量为m的砝码,则弦的张力T=mg,这里g 是重力加速度;若砝码挂在第二个槽,则T=2mg;若砝码挂在第三个槽,则T=3mg…….)④置示波器各个开关及旋钮于适当位置,由信号发生器的信号出发示波器,在示波器上同时显示接收器接受的信号及驱动信号两个波形,缓慢的增加驱动频率,边听弦音计的声音边观察示波器上探测信号幅度的增大,当接近共振时信号波形振幅突然增大,达到共振时示波器现实的波形是清晰稳定的振幅最大的正弦波,这时应看到弦的震动并听到弦振动引发的声音最大,若看不到弦的振动或者听不到声音,可以稍增大驱动的振幅(调节“输出调节”按钮)或改变接受线圈的位置再试,若波形失真,可稍减少驱动信号的振幅,测定记录n=1时的共振频率,继续增大驱动信号频率,测定并记录n=2,3,4,5时的共振频率,做γn图线,导出γ和n的关系。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弦振动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弦振动

华南理工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理学院系数学专业创新班姓名任惠霞实验名称弦振动实验日期 2011.9. 6 指导老师(报告内容:目的、仪器装置、简单原理、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等)一.实验目的1.观察弦上形成的驻波2.学习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弦振动的波形3.验证弦振动的共振频率与弦长、张力、线密度及波腹数的关系二.实验仪器XY弦音计、双踪示波器、水平尺三实验原理当弦上某一小段受到外力拨动时便向横向移动,这时弦上的张力将使这小段恢复到平衡位置,但是弦上每一小段由于都具有惯性,所以到达平衡位置时并不立即停止运动,而是继续向相反方向运动,然后由于弦的张力和惯性使这一小段又向原来的方向移动,这样循环下去,此小段便作横向振动,这振动又以一定的速度沿整条弦传播而形成横波。

理论和实验证明,波在弦上传播的速度可由下式表示:------------------------------------------------------- ①另外一方面,波的传播速度v和波长λ及频率γ之间的关系是:v=λγ-------------------------------------------------------- ②将②代入①中得------------------------------------------------------- ③又有L=n*λ/2 或λ=2*L/n 代入③得------------------------------------------------------ ④四实验内容和步骤1.研究和n的关系①选择5根弦中的一根并将其有黄铜定位柱的一端置于张力杠杆的槽内,另一端固定在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的螺钉上。

②设置两个弦码间的距离为60.00cm,置驱动线圈距离一个弦码大约5.00cm的位置上,将接受线圈放在两弦码中间。

将弦音计信号发生器和驱动线圈及示波器相连接,将接受线圈和示波器相连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物理《弦振动》实验报告(报告内容:目的、仪器装置、简单原理、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等)
一. 实验目的
1. 观察弦上形成的驻波
2. 学习用双踪示波器观察弦振动的波形
3. 验证弦振动的共振频率与弦长、张力、线密度及波腹数的关系
二. 实验仪器
XY弦音计、双踪示波器、水平尺
三实验原理
当弦上某一小段受到外力拨动时便向横向移动,这时弦上的张力将使这小段恢复到平衡位置,但是弦上每一小段由于都具有惯性,所以到达平衡位置时并不立即停止运动,而是继续向相反方向运动,然后由于弦的张力和惯性使这一小段又向原来的方向移动,这样循环下去,此小段便作横向振动,这振动又以一定的速度沿整条弦传播而形成横波。

论和实验证明,波在弦上传播的速度可由下式表示:
ρ
1
另外一方面,波的传播速度v 和波长λ及频率γ之间的关系是:
v= λ γ
-- ②
将②代入①中得
γ
=λ1
-- ③ρ 1
又有L=n* λ/2或λ =2*L/n 代入③得γ
n=2L
--- ④ρ 1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1. 研究γ和n 的关系
①选择 5 根弦中的一根并将其有黄铜定位柱的一端置于张力杠杆的槽内,另一端固定在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的螺钉上。

②设置两个弦码间的距离为60.00cm ,置驱动线圈距离一个弦码大约5.00cm 的位置上,将接受线圈放在两弦码中间。

将弦音计信号发生器和驱动线圈及示波器相连接,将接受线圈和示波器相连接。

③将1kg 砝码悬挂于张力杠杆第一个槽内,调节张力杠杆水平调节旋钮是张力杠杆水平(张力杠杆水平是根据悬挂物的质量精确确定,弦的张力的必
要条件,如果在张力杠杆的第一个槽内挂质量为m的砝码,则弦的张力T=mg,这里g 是重力加速度;若砝码挂在第二个槽,则
T=2mg;若砝码挂在第三个槽,则T=3mg⋯⋯. )④置示波器各个开关及旋钮于适当位置,由信号发生器的信号出发示波器,在示波器上同时显示接收器接受的信号及驱动信号两个波形,缓慢的增加驱动频率,边听弦音计的声音边观察示波器上探测信号幅度的增大,当接近共振时信号波形振幅突然增大,达到共振时示波器现实的波形是清晰稳定的振幅最大的正弦波,这时应看到弦的震动并听到弦振动引发的声音最大,若看不到弦的振动或者听不到声音,可以稍增大驱动的振幅(调节“输出调节”按钮)或改变接受线圈的位置再试,若波形失真,可稍减少驱动信号的振幅,测定记录n=1 时的共振频率,继续增大驱动信号频率,测定并记录n=2,3,4,5 时的共振频率,做γn 图线,导出γ和n 的关系。

2. 研究γ和T 的关系保持L=60.00cm,ρ
1 保持不变,将1kg 的砝码依次挂在第1、2、3、4、5 槽内,测出n=1
时的各共振频率。

计算lg r 和lgT,以lg2 为纵轴,lgT 为横轴作图,由此导出r 和T 的关系。

3. 验证驻波公式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写出弦振动的共振频率γ与张力T、线密度ρ关系,验证驻波公式
1、弦长l1 、波腹数n 的
五数据记录及处理
1. 实验内容1-2 数据T=1mg ρ1=5.972 kg/m 数据处理:
由matlab 求得平均数以及标准差 1. 平均数
x1=117.5600 2. 标准差σx=63.8474
最小二乘法拟合结果:Linear model Poly1:f(x) =
p1*x + p2
Coefficients (with 95% confidence bounds): p1 =
40.38 (39.97, 40.79) p2 = -3.58 (-4.953, -2.207)
Goodness of fit:SSE: 0.508R-square: 1
Adjusted R-square: 1RMSE: 0.4115
此结果中R-square: 1 Adjusted R-square: 1 说明,此次数据没有异常点,并且这次实验数据n 与γ关系非常接近线性关系,并可以得出结论:n 与γ呈正比。

2. 实验内容
3.4 数据
1. 平均数x1= 6
2.20xx 2. 标准差σ x=308.2850 最小二乘法
拟合结果:Linear model Poly1:f(x) =
p1*x + p2
Coefficients (with 95% confidence bounds): p1 =0.4902 (0.4467, 0.5336) p2 = 1.574 (1.553, 1.595) Goodness of fit:SSE: 0.0001705R-square: 0.9977
Adjusted R-square: 0.9969RMSE: 0.007539
由分析可知,此次数据中并没有异常点,并且进行线性拟合后R-square: 0.9977 Adjusted R-square: 0.9969 ,因为都极其接近1,所以说此次拟合进行的非常成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相应
的结论:lgT 与lg γ是线性关系。

六. 结论
验证了弦振动的共振频率与张力是线性关系也验证了弦振动
的共振频率与波腹数是线性关系。

七. 误差分析
在γ和n 关系的实验中,判断是否接近共振时,会有一些误差,而且因为有外界风力等不可避免因素,所以可能会有较小误差。

在γ与T 实验中,由于摩擦力,弦不是处于完全水平等可能产生较小的误差。

附录( Matlab 代码)
%%实验1 %一
A=[1 37.2 2 76.9 3 117.1 4 158.1 5 198.5];
p1=mean(A(:,2)); % 平均数q1=sqrt(var(A(:,2))); % 标准差figure
plot(A(:,1),A(:,2),o) hold on lsline
xlabel(n 波腹数);
ylabel( γ(Hz) 频率);title( γ和n 的关系);
[k b]=polyfit(A(:,1),A(:,2),1);% 拟合直线
%二
%T (kg)LgT (kg)γ(Hz) Lgγ(Hz) B=[1 0.00 37.2
1.57 2 0.3 53.6 1.73 3 0.48 65.0 1.81 4 0.60 7
2.5 1.86 5 0.70 82.7
1.92];
x=B(:,1); y=B(:,3);
figure
loglog(x,y) %x ,y 都为对数坐标
plot(B(:,2),B(:,4),o) hold on lsline
xlabel(T 拉力);
ylabel( γ(Hz) 频率); title( γ和T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