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文化创新
浅析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浅析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https://img.taocdn.com/s3/m/aa030487a0116c175f0e48e6.png)
践 , 为 广 大党 员 普 遍 信 仰 、 民 大 众 普 遍 认 同 的 强 大 思 想 武 器 。 成 人
马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与 马 克思 主义 中 国化 是 相 互 衔 接 、 互 促 进 的 , 相 既不 能 等 同 , 不 能 相 互 取 代 。 马克 思 主 义 是 来 自实 践 、 导 实 践 也 指 的科 学 理 论 , 民群 众 是 社 会 实 践 的 主体 , 此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人 因 的过 程 必 然伴 随 马克 思 主义 大 众 化 的 过 程 。 二、 马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 目的
一
化是 一项 长期 的 战 略性 任 务 , 是 一 项 浩 大 的 系统 工 程 , 须 着 眼 也 必
长 远 , 定 规 划 , 善 机 制 , 确 责 任 , 大 投 入 。 要 按 照 “ 个 中 制 完 明 加 一 心” “ 个 着 眼 于 ” 、三 的要 求 , 当 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普 及 教 育 和 把 深化 实践 融 入 经 济 、 治 、 化 、 会 建 设 和党 的建 设 的 各 个 方 面 。 政 文 社 大众 化 的首 要 环 节 在 于 理 论 自身 , 论 的 风 格 、 质 、 点 要 大 众 理 气 特 化 。要 大 力 实 施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研 究 和 建 设 工 程 , 断赋 予 当 代 不 中 国 马克 思 主 义 鲜 明 的实 践 特 色 、 民族 特 色 、 代 特 色 , 筑 反 映 时 构 当代 马 克 思 主 义 最 新 成 果 的 话 语 体 系 、 科 体 系 和 教 材 体 系 , 一 学 用 元 化 的指 导 思 想 整 合 和 引 领 多 样 化 的 社 会 思 潮 。 大众 化 科 学 内涵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https://img.taocdn.com/s3/m/0726429a51e79b8968022656.png)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践大众化和创新大众化三个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由少数人领导指挥转变为人民大众自觉行动,马克思主义创新由被少数人进行转变为被人民大众丰富完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
首先,理论大众化是实践大众化的前提。
理论大众化的程度决定着实践大众化和创新大众化的广度和深度,离开理论的大众化,实践和创新的大众化就是一句空话。
其次,实践大众化是理论大众化成效的直接体现。
理论大众化的目的在于实践大众化,人民大众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的自觉程度和正确程度是检验理论大众化的标准。
第三,创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高境界。
建立在理论大众化和实践大众化基础上的创新大众化,将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命运与人民大众彻底联系在一起,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生生不息,实现最终理想提供了根本保证。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c51fcae683c4bb4cf6ecd183.png)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在谈到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时,指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这是一项关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战略任务。
我仅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大众化与中国化、现代化的关系首先谈谈对大众化这个概念的理解。
大众化与大众性是有区别的。
大众性是理论本身的一种属性,是标识理论所涉及、维护或关注的群众的X围的概念。
大众化是使理论为尽可能多的群众所理解和认同的一种工作。
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任何理论都有一定程度的大众性,只不过“大众”的成分和X围有所不同而已。
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理论也都反映了本阶级的诉求,还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相关阶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共同诉求,也有自己的群众,也有一定的大众性。
完全没有大众性的理论是不存在的。
同时,任何理论也都需要大众化。
这是因为理论都不是大众自发活动的产物,而是少数理论家精神劳作的产品。
如果不经过一番大众化的工作,即使客观上反映了大众的利益和诉求,也未必能为大众所理解。
任何阶级的理论家创造理论都不是为了自娱自乐,而是为了按照他们所维护的阶级的利益改变世界。
他们决不满足于把自己的理论变成藏之名山的秘密文献,而总是要努力在大众中传播宣扬,让大众理解理论、信服理论,从而征服人心,赢得大众。
这种工作就是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一切理论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有没有大众性,也不在于需要不需要大众化,而在于大众性和大众化的内容和X围与别的理论根本不同。
马克思主义理论代表的是有史以来最进步的阶级即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同时也代表了有史以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的根本任务不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以一个剥削阶级的统治代替另一个剥削阶级的统治,而是经过一系列的历史发展阶段,最终达到彻底消灭阶级差别,解放全人类。
因此,它的大众性具有史无前例的深刻内容和广阔空间,与其他理论的大众性有原则的不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探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f05d38aa00b52acec7ca3a.png)
品牌策划理论版3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探析文/侯周梓(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下简称“三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根本遵循,是时代发展必不可少的核心因子。
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内在逻辑联系,并从现实问题和矛盾出发,提出推进“三化”进程的路径选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三化”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运用至今的,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
“三化”是一个循序发展、层层递进的过程,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发展的结果,也是总结历史经验所得出的结论。
一、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基本内涵理解马克思主义“三化”是正确认识它们之间关系的前提条件,“三化”是马克思主义在顺应时代潮流、国家发展、人民需要的基础上实现的。
科学认识“三化”基本内涵有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指导,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时代发展要求,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发动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也经历了一个提出、发展、修正、重新提出、继续发展的曲折发展过程。
从发展进程来看,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此命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得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随后的延安整风是一次成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普遍教育的思想解放运动,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成为全党的共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重新提出和运用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在之后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成果,随之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下来,持续发展,生生不息。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7d4e8ecf9b89680202d82505.png)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几点思考作者:张博颖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04期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目前,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开展了多方面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内涵及其关系,以及“三化”中的许多具体问题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化。
在此,对有关问题做一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过程,也包含这个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科学结论,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要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样,革命、建设和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目的在于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实践、为了应用、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自由、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邓小平在谈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时说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这也是强调要在实践中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根据具体实际和实践,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马克思主义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鲜明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国情下的中国风格和特色,那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则鲜明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过程中的世界眼光、时代视野。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感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452e69f17f1922791688e858.png)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感2009152班 20092701 吴俊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强调是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的的。
至此我国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新的认识,今天我会对这个问题谈谈我自己的观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的一代又一代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实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的重要指导理论、思想。
2、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指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有三个涵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第一层涵义是它的革命的针对性。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认识世界和说明世界的科学,更是革命的纲领、行动的指南和现实地改造世界的武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解放,只有通过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才能达到。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第二层涵义是它的实践的确定性。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要求所做的应用性处理,就是把马克思所规定的革命的实践形式和路线方针,转化为具体能够完成时代使命的实践形式和路线方针。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第三层涵义是它的科学的系统性。
这是指把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时代主题、实践形式和根本纲领,转化为革命的科学学说和根本纲领相统一、人的解放的实践形式和时代主题相一致的理论体系,形成一个完备的抽象和具体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和纲领体系。
文化选择、文化认同与文化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内蕴
![文化选择、文化认同与文化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内蕴](https://img.taocdn.com/s3/m/4926ee2dccbff121dd36838c.png)
文化选择 ◆ 文化认 同与文化创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内蕴
● ●
刘 小龙
( 东药学院。广州 50 0 ;中山大学,广州 50 7 ) 广 10 6 12 5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深刻的文化 内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 文化选 择、文化认 同和文化创新 的过程。文化选择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历史轨迹 ,文化认 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 实 旨归 ,文化创新是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 的实践 品格。在 当下 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 内蕴 ,是一个 关 涉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 当 中国文化生态下如何可能 的重要课题 。 代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化选择 ;文化认 同;文化创新
少 唱 ,教 条 主义 必 须 休 息 ,而 代 之 以新 鲜 活 泼 的 、 为 中 国
的命运转折 ,推动着中国文化从迷失 走向自觉。 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出场 ,是基 于中华 民族 在救亡 图 存 的挣扎 中强烈 需要解除精神 文化危机、摆脱 文化 两难 困 境 的历史选择 ;而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普及 ,也 正是 因为 它对 东西文化 的兼容性和批判性 ,使 中国文化迎来 了现 代
期 ,先 从 器 物 上 感 觉 不 足 。 … … 第 二 期 ,是 从 制 度 上 感 觉
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 ,是 指马克 思主义被 大 众所接 受 、 认 同和运 用 ,同时也是 马克思 主义通过 大众 而展开 实践 、 成为一 种现实物质 力量 的过 程。通 常人们 总是从政 治思维 来理 解这 一过 程 ,而较 少从文化 层 面进 行观 照。事 实上 , 马克 思主义有其本 身固有的文化属性 ,而马克思主 义大众 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选 择、文化认 同和文化创新 的过 程。 伴随 着现代性 的发端 与扩张 ,马克思 主义 大众化也成 为一 个现代 性的命题。这是 因为 ,资本 主义的全球扩张 以及随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传承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传承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de62452d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30.png)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传承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强调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统一发展,并提出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重的指导思想。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的深入解读。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梳理。
例如,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仁爱”、“和谐”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这种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有助于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社会的发展中,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与创新上。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强调了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与创新的重要性。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学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通过吸收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例如,中国的京剧、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引领下,得到了现代化的塑造和传承,成为了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符号。
二、中国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与探索中国文化传承创新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国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的实践和探索。
中国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果。
首先,中国积极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致力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当中,使其与当代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相契合,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创新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ef26f3d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0.png)
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重要的思想体系,它不仅影响了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
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中,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一直是非常重要的。
在今天,我们需要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问题,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首先,新经济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要注重创新。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和升华。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关注人类的利益和幸福,解决社会问题。
如何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作用,需要创新思维和实践。
在社会转型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形式上,还需要深入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上。
其次,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化不仅要注重创新,还需要注重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文化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驱动力,马克思主义文化同样需要符合这一规律。
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将新思想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
只有这样,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文化焕发出更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第三,我们需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合。
文化是多样的,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可以形成新的思想或者新的思想方向。
因此,只有通过与其他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文化才能获得新的活力和引导作用。
通过开展多方面的交流,可以让马克思主义文化更为全面地推广,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
第四,我们需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文化与时代的关系。
时代是不断变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也需要从时代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思考。
通过不同时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发展路径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文化真正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对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时代的变迁中,马克思主义文化必须不断更新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为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文化充满生命力和动力,为人类发展不断提供有益的思想支持和引导。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c0556752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dd.png)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融合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融合与创新,以期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一些思考与启示。
一、理论层面的融合与创新在理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对话与融合,实现文化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性和革命性,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改变,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伦理规范,强调和谐统一。
如何在两种文化传统之间进行融合与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
首先,可以从哲学层面进行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强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相互借鉴和对话,形成更为完整和丰富的哲学体系。
通过这种哲学上的融合,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指导。
其次,可以从文化层面进行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民立场和大众文化,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民间信仰等相结合,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这种文化上的融合,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支撑。
二、实践层面的融合与创新在实践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社会治理上,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民民主制度相结合,建立科学民主的社会治理机制。
在文化产业上,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产业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
在文化教育上,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培养民族自信和社会责任感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融合与创新进行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文化传统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积极的参考和借鉴。
从学理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理解.doc
![从学理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理解.doc](https://img.taocdn.com/s3/m/95c47c4f7c1cfad6195fa7e3.png)
从理论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理解测绘 1001 班赵桂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下简称马克思主义“三化”),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研究,是党的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使命。
当前,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但也存在问题意识不强、整体研究不够、学理研究不深等不足。
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研究,一个重要方面是从学理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理解。
关于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思想认识基础。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思想认识基础是什么?这是从学理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理解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思想认识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有的学者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还有的学者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这些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正确的,但更为精确地说,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思想认识基础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任何一种实际都是特定空间和地域中的实际,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认识基础,即马克思主义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任何一种实际也是特定时间和阶段中的实际,这就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供了思想认识基础,即马克思主义要同时代发展的要求相结合;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群众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思想认识基础,即马克思主义要同人民群众的实践和需求相结合。
关于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这是从学理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理解必须搞清楚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精神实质蕴涵于其所解决的问题中:它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法完全解决中国问题的情况,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指导中国的实践;针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强调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通过“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种基本途径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通过时代化和大众化两种基本途径增强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的实践;针对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官方意识形态的认识,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多种方式把深邃的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https://img.taocdn.com/s3/m/d0132be5e53a580216fcfe76.png)
162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杨赠卉/西安科技大学摘 要: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也逐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为了更好的解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将会对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概念做出界定,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了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必要性,期望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概念 关系 必要性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我国的发展实际相互结合。
而具体来说,中国的实际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社会进步的历史实际;第二,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实际;第三,我国发展面对的国际环境实际;第四,我国社会发展未来面临的实际。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等内容的提炼,将其与中国不同阶段的改革实际结合在一起,来探索其未来改革的规律,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当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需要与时代的背景相互结合才能充分体现其应用的价值,因此,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过程。
根据国内外发展的实际,打破传统与时代背景不相符的观念,解脱形而上学的桎梏,解决当前科学时代背景下的难题,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并保持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功能。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应用离不开大众对其的渗入理解,因此,必须通过通俗化的语义解释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精神实质的体现,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好的通过马克思主义来对世界形成新的认知并不断改造世界,形成更为系统且具有条理的理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大众化的一个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之间的联系(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化与大众化的核心通过实践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才能让其在时代化与大众化的过程中更具实践性。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应用离不开对中国国情以及其革命历史实践过程的深入剖析,这样才能将其内里的实质在现实的时间中得到更好的转化。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https://img.taocdn.com/s3/m/ab6929202af90242a895e570.png)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任何一种理论,不管它如何先进,如果只是停留在理论界、宣传机关,其生机与活力是有限的。
任何一种理论都需要经过通俗化的途径才能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因为理论形成过程是对特定认知对象不断抽象的过程,对象稀释必然导致民众对已缺少感性形象的理论体系认知距离不断拉大。
而社会科学理论只有更多地被民众广泛认知,才能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所谓理论大众化就是理论为大众理解、认同、掌握,并被自觉指导实践过程。
理论大众化,要符合社会成员生活经验,充分说明理解、接受某种理论时人们的社会意义、个人意义;要注意教育宣传科学性、循序渐进性,防止造势式、运动式形式主义;要有声有色,细雨润物,反复凸现重点内容。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日常生活实践、文化结合起来,使理论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实现由抽象到具体、深奥到通俗、被少数人理解转为大众理解掌握的过程;用生动形式、鲜活内容、群众语言、科学手段,深入浅出传播马克思主义,形成适应大众需要、具有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
[1]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他们科学地揭示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
(一)避免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同于“大众化”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具体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努力探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推动了重大的理论创新。
但这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身并不能说明它已经为普通大众所掌握。
应该说,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面貌并不十分了解,而且还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解,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有一个“大众化”的过程。
试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试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cac8db5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5.png)
试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试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一、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基础任何外来文化想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发展都必须根植于当地的本土文化,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当地文化发展中起作用,并且能够发挥出最大的力量来运用到实践中,对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虽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离开本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就会成为孤立的科学,就像一颗没有根基的大树,即使生命力在强,生长的在茂盛,也不会长青。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开放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它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继承和发展相统一,具体与一般相统一。
因此马克思主义只有建立在优秀的本土文化之上才能发挥出其规律性、科学性的作用,从而形成指导性,来指导实践。
同时,离开本土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就达不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更谈不上大众化。
恩格斯曾经说过:“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土壤。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形成的庞大的文化体系。
在这个文化体系中包含了很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建筑,自然风光,医学,各种文艺形式,传统观念,地方习俗,手工,服饰等等。
每个中国人就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或者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不断的受其熏陶,对人民大众的思想不断的进行渗透。
比如孩子出生就受到父母的传统礼仪教育,小学生就会学到三字经,中学就会对儒家思想有很深的理解,我们平时打开电视也能看到各地的传统戏剧,节假日会去名胜古地旅游,几乎每个中国人从小就过的各种中国的传统节日。
总之,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入人心,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所以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实现大众化一定要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群众基础,及人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
马克思主义对创新文化与创新精神的指导与支持
![马克思主义对创新文化与创新精神的指导与支持](https://img.taocdn.com/s3/m/29ebce0d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20.png)
马克思主义对创新文化与创新精神的指导与支持创新文化与创新精神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而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对于推动创新文化与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支持作用。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探讨其对于创新文化与创新精神的指导与支持,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对创新文化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其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为目标,提倡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反对盲从和教条主义,这为创新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法。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改造世界的基础。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而创新文化的形成也必须立足于实践。
创新文化要反映人们对于实践活动的认识和理解,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发展方向和智力支持。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提倡全面系统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创新文化要从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出发,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推动文化的变革和创新。
再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创新文化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注重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二、马克思主义对创新精神的支持创新精神是驱动创新的核心动力和源泉。
而马克思主义以其对于科学、实践、人的解放的强调,为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倡导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在人们推动社会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树立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创新精神要以科学的态度面对问题,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追求真理和知识的进一步探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与文化传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与文化传承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7265879a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93.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与文化传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论是对这一思想体系的总结和阐释,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在当代,面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马克思主义思想能够为我们提供重要的思考和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进行系统阐述的文献。
它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基本原理。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论,可以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要义,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马克思主义与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指一种文化体系、价值观念和精神传统在社会中代代相传、持续存在的过程。
在当代,随着全球化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
而马克思主义思想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即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并将其有益的成果保留下来,以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传承的历史连续性和社会变革的可能性,为我们认识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理论指导。
三、马克思主义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指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思想提供了对于文化创新的重要思考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强调认识的实践性和社会历史的无限性,鼓励人们对于现实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批判性思考和创新实践。
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将个体解放和社会进步相结合,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问题在当代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中国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在今天,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优秀传统,保持文化自信,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同时积极引进和创造新的文化成果,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6cd4c43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8e.png)
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马克思主义文化作为一种伟大的理论和文化遗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了解。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概述马克思主义文化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武装起来的文化,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下所形成的一种文化。
它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时代性,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
马克思主义文化不仅是一种学问,还是一种思想观念和文化价值观。
它既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又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传承1.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和精髓,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唯物史观”等基本理论。
2.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注重执行和实践。
3.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历史和传统进行历史性的总结,把这种传统发扬光大,为后代的发展提供文化精神支持。
4.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不断开展新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创新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创新相统一,积极探索相关的理论、实践和政策。
2.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引入新的方法、技术和思维方式,尝试创造不同的文化体验和文化价值。
3.重视文化创新与产业结合的紧密程度,注重提升文化创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在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过程中,注重文化创新的自主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四、结语在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广泛的传承与创新。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化将会在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基本理论,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发展历程,不断巩固和发挥马克思主义文化在社会中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cf5c6835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7d.png)
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马克思主义作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和世界观,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至关重要。
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灵魂,对于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的深入研究,是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文化传统的必然要求。
传承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赋予了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其能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持续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1. 弘扬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要概括,具有普遍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传承马克思主义文化就是要坚持弘扬这一核心价值观,推动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深入落地和实践。
2. 弘扬革命精神和实践精神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要强调革命精神和实践精神的传承。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革命和实践的理论,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执行性。
只有传承并发扬革命精神和实践精神,才能真正使马克思主义文化焕发出生机和魅力。
二、文化创新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与时俱进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需要与文化创新相结合,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壮大,始终具有生命力和持续的影响力。
1. 融入当代艺术创作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是要与当代艺术创作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当代艺术相融合,使之具有现代性的表达方式和受众的吸引力。
这样可以更好地传递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和精神追求。
2. 融入社会生活与社会热点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还需要与社会生活和社会热点相结合。
通过关注社会问题和热点事件,发掘其背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涵,从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
这样可以使马克思主义文化更加贴近人民群众,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文化具有积极应对当代挑战和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文化具有思想深度和理论创新能力,能够为当代社会提供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马克思主义情怀与文化传承创新
![马克思主义情怀与文化传承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c8700d76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9f.png)
马克思主义情怀与文化传承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理论,也涵盖了文化传承创新的方方面面。
马克思主义情怀在文化领域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而且为文化的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马克思主义情怀对文化传承创新的积极影响。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情怀与传统文化传承马克思主义情怀注重对人民群众和他们的文化生活的关注,尊重并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马克思主义情怀可以为文化传承提供新的思想支撑。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延续,更是对一种精神的传递。
首先,马克思主义情怀强调人民群众的参与和主体性。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人民群众可以成为活动的主体,他们可以通过实际行动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例如,在民间艺术形式中,人民群众可以通过自己的创作和表演来传承和发扬。
这种参与使得传统文化得以活化和创新。
其次,马克思主义情怀强调人民群众的自我解放和人性解放。
在传统文化传承中,马克思主义情怀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人性关怀和智慧。
这种认识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更加珍视,努力传承和发扬其中的人文精神。
通过把传统文化中的人性关怀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可以创造出具有现代意义的传统文化新品牌,从而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两个方面的统一。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情怀与现代文化创新马克思主义情怀也可以为现代文化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在现代社会中,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不断带来新的文化形态和艺术表达。
马克思主义情怀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这些文化现象,并为文化的创新提供思想支撑。
首先,马克思主义情怀注重社会历史的分析和解释。
在现代文化创新中,文化现象往往与社会历史和社会关系息息相关。
通过马克思主义情怀的理论指导,我们可以深入研究文化变迁的原因和规律,揭示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
例如,当代电影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情怀来分析其背后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当代电影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文化创新【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如果没有文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支撑,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就没有后劲,社会和谐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及大众化,不仅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内涵,更可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思想指导。
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文化创新来进行一些浅显的探讨和分析,希望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化创新
一、引言
(一)马克思大众化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性到具体化、由学理性到通俗化、由少数领袖人物的理念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的过程。
(二)马克思大众化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及价值得以实现的需要
理论的大众化过程是理论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并与社会、时代发展不断调适的过程。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但如果理论不能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以及不断发展,其对实践不仅没有指导意义,反而会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大众化是理论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理论不能大众化就会被遗忘和抛弃。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不断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并随着中国国情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以更好的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其要想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就必须不断实现大众化,紧跟中国发展需要,使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认同、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突出其价值和魅力,从而也才能更好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价值,也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体现在: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需要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不断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将理论武器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不断的大众化,可以更好的被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的武装人民群众;二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出现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而这些情况与问题可能只有中国才具有,只有马克思主义不断大众化、中国化,才能为中国共产党解决这些问题和情况提供更加贴近中国实际情况的建议和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好这些问题和情况。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文化创新
(一)拓展文化工作的途径,体现民族特色,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文化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新问题、新情况,面对这些新问题和新情况,要想利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化,使其可以更好的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中国文化相结合,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民族形式、民族风格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
在新时期,我国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化就必须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没有创新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难以长期生存下去,从而也难以推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我们不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就会使其僵化,难以满足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高瞻远瞩,积极思考,不断创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
马克在主义只有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才能在中国大地上长期存在下去,从而也才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为此,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文化相结合,使之更加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从而可以更好的解决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实际情况和问题。
(二)创新文化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体现时代特色,不断推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文化创新
1、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拓展文化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的途径,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文化创新就必须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目标、动力等方面的认识。
在文化创新与建设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之可以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高文化支持。
此外,我们还应该把新的文化发展观贯彻到整个文化创新中去,对于阻碍文化创新的一切做法、规定以及体质,我们都必须坚决革除。
2、在文化创新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文化创新主要是为了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精神食粮。
为此,一方面文化创新中,要采取迎合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的方针,结合中国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以及贴近群众的精神文化,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和接受;另一方面把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文化创新的根本出发点。
在文化创新中,要始终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建设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文化创新,也才能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魏华,刘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文化创新[j].新东方,2008(03).
[2]肖士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基本向度的当代诠释[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3]刘昀献.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求是,2010(5).
[4]闫石,周宏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文化创新[j].学术交流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