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第二章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保部第第34号令)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保部第第34号令)](https://img.taocdn.com/s3/m/f498b25ae45c3b3566ec8b02.png)
环境保护部令部令第34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已于2015年3月19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6月5日起施行。
部长陈吉宁2015年4月16日附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危害,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环境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事后恢复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事件严重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核设施及有关核活动发生的核与辐射事故造成的辐射污染事件按照核与辐射相关规定执行。
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有关规定执行。
造成国际环境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的涉外应急通报和处置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际合作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应当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实施监督管理,指导、协助、督促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
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措
![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措](https://img.taocdn.com/s3/m/68f9e161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15.png)
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措
1.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当发生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时,应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预案应包括紧急疏散人员、封锁污染源、组织应急救援和控制扩散等措施。
2. 确认污染源和危险评估:迅速确定事故现场,并进行现场调查,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涉及的危险化学品种类和数量,进行危险评估,确定对周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和范围。
3. 抢险救援:组织专业的抢险救援队伍,根据事故现场的特点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可以包括封锁污染源、扩大周边隔离区域、进行化学品泄漏物的转移、进行紧急喷淋降解等方法。
4. 救护伤员:及时救治受伤人员,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
对重伤员进行紧急的抢救和转运。
5. 疏散和安置群众:迅速疏散周边人员,安置到安全地区。
要做好疏散和安置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确保群众的安全和满意。
6. 监测和监控:实施环境监测,对事故现场和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污染物的浓度和扩散范围,监测人员的健康状况。
7. 信息发布和公众参与:及时向公众发布事故情况、危害程度和防护措施。
并要积极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
8. 废物处理:对产生的废物进行正确处理和处置,防止二次污染。
9. 事后调查和总结:事故处理结束后,要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查明事故原因,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能力。
10. 整改措施:根据事故的调查结果和总结经验,及时采取必要的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处置措施规程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处置措施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693c01e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36.png)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处置措施规程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处置措施规程一、总则为了保障环境安全,避免环境污染,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规程。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国家及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处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时的行为和规定。
三、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定义1、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是指在生产、运输、存储、使用和处置废弃物等环节发生的,未经预见的、突然发生的事件,导致环境污染或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的事件。
2、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分类按照污染物性质,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可分为有机物污染、危险品泄漏、放射性物质泄漏、重金属污染等。
四、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1、各企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并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物资和设备储备库。
2、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应符合业务需求和各自层次的备勤要求,必须要有充足的物资和设备储备。
3、应急救援队伍应定期进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水平。
五、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处置措施1、事故处置现场应划分为隔离区域和清洁区域,隔离区域内应穿戴好防护装备,清洁区域内应避免直接接触污染物。
2、迅速切断事故发生源头,防止事故扩大。
3、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物采取相应的处置方法,如物理吸附、化学溶解、生物降解等。
4、事故处置后,应尽快完成场地清理和消毒。
5、及时进行监测分析,确保环境污染物浓度达标。
6、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应积极配合执法机构,共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六、责任追究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立即上报当地有关部门,作为事故处置的依据。
对于因过错或疏忽导致环境污染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或刑事责任。
七、附则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如对本规程有不明确之处,可向当地环保和安全监管部门咨询。
以上是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处置措施规程,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在处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时,要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依法依规、科学合理地应对事态变化,使得应急处置得到有效的推进和实施。
环境污染事故紧急预案范本(三篇)
![环境污染事故紧急预案范本(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3a6fd4e1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3c.png)
环境污染事故紧急预案范本一、背景和目的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及时有效应对这些事故,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整体稳定性,特制定本环境污染事故紧急预案。
本预案主要适用于各类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和恢复工作,以最大限度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生态环境的整体稳定性。
二、主要责任单位1. 预案启动部门:由环境保护部门协调启动预案,并负责对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初步评估和处置决策;2. 救援部门:由消防部门、环保部门、公安部门、医疗部门等组成的专业救援队伍,负责实施现场救援和去污工作;3. 管理部门:由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统筹协调事故处置工作,对事故现场进行监测、调查和评估,并制定恢复工作计划;4. 监测部门:负责对事故现场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5. 通信部门:负责建立和维护与各应急部门的通信联系,保障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三、预案流程1. 预警和启动:当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预警信号时,预案启动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相关救援部门和管理部门做好准备工作。
2. 现场救援:救援部门应立即组织人员和物资前往现场,展开现场救援和去污工作。
消防部门负责扑灭火灾,环保部门负责处理和封堵泄漏源,公安部门负责疏散人员和维护现场秩序,医疗部门负责救治伤员。
3. 现场监测:监测部门应立即派出专业人员前往现场,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
包括对空气、土壤、水体等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及时评估事故对环境的影响和危害程度。
4. 信息发布:通信部门负责建立和维护与各应急部门的通信联系,及时传递和共享信息。
同时,对外发布事故情况和应急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5. 处理和恢复:管理部门负责对事故进行调查和评估,制定处理和恢复工作计划。
包括清理污染物、修复环境、修复受损设施等工作。
同时,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防止事故的扩大和再次发生。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详细版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详细版](https://img.taocdn.com/s3/m/77f7f8edccbff121dc36831f.png)
文件编号:GD/FS-6500(解决方案范本系列)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详细版A Specific Measure To Solve A Certain Problem, The Process Includes Determining The Problem Object And Influence Scope, Analyzing The Problem, Cost Planning, And Finally Implementing.编辑: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详细版提示语:本解决方案文件适合使用于对某一问题,或行业提出的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过程包含确定问题对象和影响范围,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成本规划和可行性分析,最后执行。
,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1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人为或不可抗力造成的废气、废水、固废(包括危险废物)、电磁辐射等环境污染、破坏事件;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及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事故;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其它严重污染事故等。
2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严重程度分级(1)满足下列情形之一者,为特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A.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上的;B.有人员中毒死亡的;C.事件危害可引起大面积污染,并有迅速扩大或发展趋势的。
(2)满足下列情形之一者,为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A.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B.有人员出现明显中毒症状的;C.事件危害影响到周围地区、经自救或一般救援不能迅速予以控制,并有进一步扩大或发展趋势的。
(3)满足下列情形之一者,为较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A.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B.有人员出现中毒症状的;C.事件危害在一定范围内,经自救或组织救援能予以控制,并无进一步扩大或发展趋势的。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5a89f37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b1.png)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第一章总则1.1 本规范旨在规范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并确保其在实践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2 本规范适用于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设备管理、监测作业实施、数据处理和分析等环节。
1.3 本规范中的术语定义:(1)突发环境事件:指由自然灾害、工业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不可预见、突然发生的环境事件。
(2)应急监测:指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及时监测环境要素和污染物浓度等相关信息,以制定应急响应措施,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监测设备:用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仪器设备,包括气象站、水质采样器、气体分析仪等。
第二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设备管理2.1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设备需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以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2.2 监测设备的存放场所需保证其干燥、通风、无妨碍使用等条件,并应定期消毒,以确保设备不被污染。
2.3 监测设备的选型应根据实际需求和技术指标进行制定,采购前应进行实地勘察和综合评估,以确保设备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2.4 监测设备需定期进行测量和校准,以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第三章监测作业实施3.1 监测作业前,需进行监测方案设计和部署,并将设计方案上传至应急监测管理平台进行备案。
3.2 实施监测作业前,需进行现场勘查和危险评估,并穿戴相应的防护装备。
3.3 监测设备的布设应确定监测点位,并在记录本上进行记录和标注,同时应上传至应急监测管理平台备案。
3.4 监测作业中,应根据实际检测情况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校准,并将监测数据上传至应急监测管理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及时报送监测结果。
第四章数据处理和分析4.1 监测数据经收集后,应进行数据标签和质控处理,确保数据可信度和准确性。
4.2 监测数据需及时上传至应急监测管理平台,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确定监测结果的可信度和实用性。
4.3 对于监测结果异常的情况,需要及时报告相关机构和专家,以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 第34号)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 第34号)](https://img.taocdn.com/s3/m/ed2d7f5a767f5acfa1c7cd55.png)
环境保护部令部令第34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已于2015年3月19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6月5日起施行。
部长陈吉宁2015年4月16日附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危害,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环境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事后恢复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事件严重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核设施及有关核活动发生的核与辐射事故造成的辐射污染事件按照核与辐射相关规定执行。
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有关规定执行。
造成国际环境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的涉外应急通报和处置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际合作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应当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实施监督管理,指导、协助、督促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范文(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dd3b1520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d8.png)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企业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减轻突发环境事件对企业及社会的损害,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第三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应急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组织和实施。
第四条企业应当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包括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应急响应措施、应急资源的调配和使用等内容。
第五条企业应当进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
第六条企业应当加强与政府、社会和其他相关单位的沟通与协作,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实现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合作与互助。
第七条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对企业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第二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组织机构第八条企业应当设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负责企业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第九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的职责包括:(一)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二)组织并指导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三)调配和协调应急资源,指挥应急处置工作;(四)与政府、社会和其他相关单位建立联系,保持信息畅通;(五)组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的监督、评估和总结。
第十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设立办公室,配备专职应急管理人员。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的具体成员,并制定明确的分工和职责。
第三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第十二条企业应当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修订和演练。
第十三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的评估;(二)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措施和程序;(三)应急资源的调配和使用;(四)应急指挥体系的建立和指挥协调机构的安排;(五)应急演练的内容和频次;(六)应急工作的监督、评估和总结。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a3be06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bd.png)
**镇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和依据为保障公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清除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广东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东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东莞市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编制原则在属地管理为主,各村(社区)、单位对管辖范围内环境安全负总责的前提下,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协调联动、联合处臵和饮用水源安全与保护优先的原则,规范和强化本镇相关部门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臵工作,构建全镇防范有力、指挥有序、快速高效、协调一致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臵体系。
第三条合用范围**镇范围内发生的一切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控制和处臵行为:1、全镇范围内的重、特大环境事件;2、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特殊敏感区域发生的突发性环境事件;3、因自然灾害引起的环境事件;4、因安全事故引起的环境事件;5 、因恐怖活动等原因引起的突发性环境事件。
第二章组织领导机构及职责第四条镇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其职责1、镇成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委员会及领导小组(以下分别简称应急委员会、应急领导小组) ,应急委员会由镇班子成员组成,应急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总指挥),分管环保工作的镇领导任副组长,党政办、宣传办、纪检监察办、社会事务办、农业办、教育办、经贸办、环保分局、安监分局、公安分局、交警大队、财政分局、 **医院、水务公司、水利所、供电公司、消防中队等为成员单位。
一旦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即成立镇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臵指挥部,在镇应急委员会和镇应急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
2、镇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指挥部)职责统一协调,做好污染事故应急处臵的组织和技术准备;组建污染事故应急处臵小组,提供科学决策意见;减少污染对周围环境的危害,保护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建立健全污染事故应急处臵技术档案,组织应急处臵人员进行相关知识、技能培训;负责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统一对外发布环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环境污染的信息;- 2 -调度人员、设备、物资等,组织应急小组赶赴现场,指挥应急小组开展工作;通知环境监测或者卫生 (疾控) 部门按照应急监测预案进行监测分析,确定污染程度;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和专家意见,确定事故处臵的技术措施;指挥各部门指定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和取证工作;指挥污染区域的警戒和污染物的处臵工作;负责对外协调沟通、事故分析、信息上报工作。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范文(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7b0466a8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61.png)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控制潜在的环境事件或紧急情况发生,做出应急准备和响应,最大限度地减轻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适用范围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潜在的环境事件紧急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第三章应急管理原则第三条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加强对环境因素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因素风险防范体系,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
第四条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
加强公司各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第五条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积极做好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应急系统做到常备不懈,可为本公司和其它公司及社会提供服务,在应急时快速有效。
第四章应急管理机构第六条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公司应急机构由指挥管理系统、救援队伍、技术支持系统和相关保障系统组成。
第七条公司相关部门依据相关程序文件、管理制度和各自的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第五章运行机制第八条公司积极开展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工作,做到环境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妥善处置。
第九条根据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分为两级:地区级(I级)、公司级(Ⅱ级)。
第十条当公司内发生环境污染或生态(影响)破坏的突发事件时,无论事发原因如何、事故影响程度大小,也无须等待事故等级认定结果,都要及时进行汇报。
第十一条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源的现场人员和应急人员在报告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的蔓延。
第十二条对重大环境事故的起因、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调查评估和处理。
第十三条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重大环境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并根据事故处置情况做好后续报告工作。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2篇)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2篇)](https://img.taocdn.com/s3/m/1545a37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f.png)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____年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事故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本预案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工作。
第三条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工作的原则是:预防优先、防控并重、即时响应、科学施救。
第四条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工作实行分类管理,形成专门应急队伍。
第五条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工作。
第二章应急工作机构第六条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工作实行分级负责、统一指挥的原则。
第七条环境保护部门是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工作的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范围内的应急工作。
第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工作的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工作。
第九条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要求建立环境事故应急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第十条公众参与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应急工作。
第三章应急预案第十一条各级政府应当制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和修订。
第十二条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事故区域的划定和临时控制措施;(二)救援资源调集和分配机制;(三)伤亡人员的救治和安置措施;(四)社会稳定维护和公众信息发布措施;(五)环境污染事故后期处置和修复措施;(六)应急演练内容和频次;(七)其他必要的内容。
第四章应急预防第十三条实施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工作的前提是预防为主。
第十四条各级政府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规划,划定生态环境保护红线,严控环境污染风险源。
第十五条相关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环境污染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治制度,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确保事故不发生、环境不污染。
第十六条加强环境监测预警。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网,健全环境污染预警和监测报警机制。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环境保护部令 第34号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环境保护部令 第34号](https://img.taocdn.com/s3/m/544b6f8a6c175f0e7dd13767.png)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已于2015年3月19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6月5日起施行。
部长陈吉宁2015年4月16日附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危害,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环境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事后恢复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事件严重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核设施及有关核活动发生的核与辐射事故造成的辐射污染事件按照核与辐射相关规定执行。
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有关规定执行。
造成国际环境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的涉外应急通报和处置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际合作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应当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实施监督管理,指导、协助、督促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https://img.taocdn.com/s3/m/66570b2565ce0508763213c5.png)
环境保护部令部令第34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已于2015年3月19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6月5日起施行。
部长陈吉宁2015年4月16日附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危害,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环境安全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开展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事后恢复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事件严重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核设施及有关核活动发生的核与辐射事故造成的辐射污染事件按照核与辐射相关规定执行。
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有关规定执行。
造成国际环境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的涉外应急通报和处置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国际合作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应当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日常工作实施监督管理,指导、协助、督促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范本(3篇)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范本(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c4862a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78.png)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范本一、事故背景及应急概述1.1 事故背景当前,环境污染事故已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不仅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还会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破坏。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应急处理预案,对于应对环境污染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1.2 应急概述应急处理是指在突发事故发生后,迅速组织人力、物力、技术资源,采取科学合理的应急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对环境和人员的伤害,并降低事故的扩散和后果的一系列应急处置工作。
以下是本预案提出的应急处理措施。
二、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2.1 应急指挥部为了迅速、有序、高效地应对环境污染事故,成立应急指挥部。
应急指挥部由政府主管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组成。
应急指挥部下设领导小组、工作组和专家咨询组。
2.2 领导小组应急指挥部的领导小组由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担任,负责制定应急处理方案、统筹指挥应急处置工作,并提出处置建议。
2.3 工作组应急指挥部下设的工作组由各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负责实施应急处置方案,采取相应行动,并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展。
2.4 专家咨询组为了科学化、专业化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成立由相关专家学者组成的咨询组,为应急指挥部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咨询。
三、应急处置流程与方法3.1 事故发现与报告一旦发现环境污染事故,应立即将事故情况上报应急指挥部,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3.2 事故评估与等级划分应急指挥部应根据收到的事故报告,迅速评估事故的性质、规模和危害程度,并划分事故等级。
3.3 人员疏散与安全防护对于事故现场周边可能受到影响的人员进行疏散,并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3.4 物资调配与资源支持应急指挥部应及时调配必要的物资和资源,如救援车辆、器材、药品等,以支持应急处置工作。
3.5 污染源控制与扩散阻止应急处置人员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污染源点,并尽快切断污染物的扩散路径,阻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
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方法
![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555e132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f5.png)
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方法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是指突然发生的、对环境造成重大破坏的事故事件。
这类事故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应急处理方法来减轻事故对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针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
1. 灭火:如果事故现场发生火灾,首先需要采取灭火措施,防止火势蔓延。
可以使用适当的灭火器材进行灭火,或者利用水源进行灭火。
2. 隔离和疏散:事故发生后,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将事故现场隔离起来,防止污染物进一步扩散。
如果污染物有毒或有害,需要立刻疏散附近居民,确保人员的安全。
3. 通知上级部门:在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后,要立即通知相关的上级部门,比如环保部门和公安部门,以便他们组织救援和应急处理工作。
4. 封锁污染源:对于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源,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封锁,防止进一步泄漏。
可以使用堵漏剂、沙袋等方法来堵塞泄漏点,避免污染物进一步扩散。
5. 紧急清除污染物:事故发生后,要立即启动紧急清除污染物的工作。
可以使用适当的清洁剂或吸附剂来吸附、分解或稀释污染物,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6. 预防次生污染:为了防止事故现场的次生污染,要及时清理污染物。
要封存和处理可能被污染的土壤、水源等环境介质,以防止进一步污染扩散。
7. 环境监测:在应急处理的要进行环境监测,及时了解事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可以通过采样和实验分析等方法来确定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以指导后续的处理工作。
8. 持续监测和修复工作:事故处理结束后,还需要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修复工作。
可以通过监测环境指标的变化来评估修复效果,必要时可以采取适当的修复措施,恢复环境的生态功能。
焦化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焦化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35788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48.png)
古玉煤焦化工有限公司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减少对环境的危害,规范各类环境污染的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环境事件危害及其造成的损失,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公众人身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订本预案。
1.2指导思想以“十七”大会议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完成125规划,全面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环境污染事件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污染事件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环境污染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减少环境污染事件后的中长期影响,尽可能地消除或减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其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健康,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l.3事件分级按照国家环境突发事件分级标准,本预案将其中的一般环境突发事件再作细分,分为一、二、三级。
1.3.1.一级环境污染事件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级环境污染事件:1、人员中毒死亡的;2、人群出现明显中毒症状或受到伤害的;3、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4、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
l.3.2.二级环境污染事件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B级环境污染事件:1、人群出现中毒症状的;2、人员出现明显中毒症状或可能导致伤残后果的;3、引发冲突等影响社会安定事件的,或跨县级行政区污染,并使社会经济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的;4、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的;5、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
1.3.3.三级环境污染事件其它环境污染事件本区域内发生一级环境突发事件时,将及时请求上一级应急处理指挥机构启动一级应急预案,发生二、三两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上报县环保部门或县环境监察大队负责组织处理,启动《环保局处置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0af37f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9e.png)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发生的各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包括但不限于工业排放、危险化学品泄漏、放射性物质泄漏、自然灾害引发的环境污染等。
三、事件分级1.一般环境事件: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基本无影响的事件。
2.较大环境事件: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可能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
3.重大环境事件: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较大影响的事件。
四、应急处置原则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积极应对,快速处置。
2.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协同作战。
3.信息畅通,及时上报,确保应急处置工作有序进行。
五、应急处置流程1.事件报告(1)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后,事发单位或个人应立即向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并采取必要措施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扩散。
(2)环境保护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应急处置。
2.应急响应(1)成立应急处置指挥部,负责指挥、协调、调度应急处置工作。
(2)根据事件级别,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3)组织专家进行现场勘查,评估污染程度和危害范围。
3.应急处置(1)控制污染源,切断污染途径,防止污染扩散。
(2)采取应急监测措施,实时掌握污染情况。
(3)对受污染区域进行隔离,确保人员安全。
(4)开展环境修复工作,减轻污染影响。
4.应急恢复(1)消除污染隐患,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2)对应急处置过程中涉及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慰问和安抚。
5.总结评估(1)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查找不足,完善应急预案。
(2)对事件原因进行调查,追究相关责任。
六、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成立应急处置指挥部,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2.人员保障: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突发环境污染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突发环境污染现场应急处置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2fe520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0e.png)
突发环境污染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前言
本应急处置方案为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采用科学、高效、
安全的方式进行现场处置。
在突发污染事件中,现场指挥者应牢记
确保人身安全,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现场处置流程
1. 确定事故类型和污染物种类,根据有关规定应急响应级别启
动现场应急响应,立即向所在区环保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2. 在人员安全情况下,第一时间封锁事故现场。
3. 根据污染程度,制定现场处置方案,指派专人负责实施方案。
4. 快速清理污染,如为液体,应选择合适的吸附材料进行吸收;如为气体,应使用化学泡沫、水雾等化学品稀释。
5. 减少影响范围,采取隔离措施和加强通风等措施。
6. 根据现场情况,建立信息反馈机制,随时向主管部门汇报�
现场安全措施
1.所有人员必须佩戴劳动防护用品,防止接触到污染物。
2.设置通风设备,保证现场空气流通。
3.不得使用易燃、易爆等危险品。
4.对现场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应急演练,确保现场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5.禁止在现场吸烟。
后续处理
完成现场处置之后,应根据有关规定进行清理、污染物运输、处置和监测等工作;撤离现场人员后要对残留物和设备设施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处理;同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
结论
本应急处置方案要求现场指挥团队以安全为第一要务,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采用科学、高效、安全的方式进行污染处置,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
二、重金属污染物的危害
(一)汞及其化合物 1.汞的理化性质 分子式及相对分子质量:Hg,200.59 外观与性状:无味、流动状银色液态金属 熔沸点:熔点-39℃,沸点357 ℃ 化学稳定性:不可燃,加热时形成有毒烟雾,与氨和卤 素剧烈反应,与铝等许多金属易形成汞齐而腐蚀金属。 有毒化合物:氧化汞、氯化汞、硝酸汞、硫酸汞、烷基 汞类、苯基汞类、烷氧苯基汞类等
单位:mg/kg
毒性指标 中毒剂量(以金属计) LD50 LD50 LD50 54 112 37.2
氟硼酸镉 大鼠经口
硫酸镉 小鼠经口
LD50
LD50
98
100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
镉中毒的机理是,通过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进入血 液,迅速与血浆中的白蛋白等成分结合,并随血流分布 到各器官。因此,镉易在人体肝脏、肾脏以及骨髓等部 位累积。急性中毒表现为吸入后引起呼吸道刺激症状, 可发生化学性肺炎、肺水肿。慢性中毒表现为长期接触 引起支气管炎,肺气肿,以肾小管病变为主的肾脏损害 。 3.镉污染主要来源 镉在自然界分布并不广泛,主要以硫化镉形式在锌 矿、铅锌矿和铜锌矿中半生存在。人类生产活动主要是 在上述矿石的采选及冶炼、金属镀镉、制造含镉合金、 制造含镉电池等过程中产生含镉废水、废渣和废气。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
三、水体重金属污染物的应急处理技术
(一)应急监测技术 便携式阳极扫描溶出伏安法 应急监测车 多功能水质监测仪 快速试纸和快速试剂比色管法 (二)应急治理技术 1.受重金属污染水质净化技术:一是截堵被污染水体,减缓污 染物向下游区域扩散速度;二是采取有针对性的快速沉降措施 ,使重金属污染物尽可能地沉积在水体底泥中。 2.受重金属污染水体底泥净化技术:清淤---干化---无害化处置 或安全填埋 (三)紧急救援技术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 2.铬及其化合物的危害特征 单金属铬不易被人体吸收,因而没有毒性。铬主要以 化合物形式进入人体,六价铬属于有毒元素。六价铬主要 作用胃部、肺部和皮肤。直接接触或摄入铬的化合物的急 性毒性资料见表2-4。
表2-4 铬及其化合物的毒性资料
类别 六价铬 物质名称 毒染途径 毒性指标 三氧化铬 大鼠经口 重铬酸钠 大鼠经口 三硝酸铬 大鼠经口 三价铬 LD50 LD50 LD50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
铅中毒的机理是,通过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进入血 液,迅速与血浆中红细胞结合然后转运到肝、肾、脑、 骨髓内,主要累及神经系统、造血系统、消化系统和肾 脏功能。因此,铅中毒可出现贫血、周围神经疾病、中 毒性脑病、肾脏病、腹绞痛、肝病、高血压病等。 3.铅污染主要来源 铅在自然界分布较广泛,但主要以硫化铅矿形式存 在,另外也伴生在锌矿、铅锌矿、锑矿、锡矿等矿石中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是在上述矿石的采选及冶炼、熔铅 用铅作业、蓄电池行业等产生含铅废水、废渣和废气。
无机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 醋酸亚铊
毒染途径 毒性指标 中毒剂量(以金属计) LD50 23.7 小鼠经口 LD50 32.5 小鼠经口 LD50 29 小鼠经口 LD50 72 大鼠腹腔 LD50 21 小鼠经口 LD50 20.1 小鼠经口 LD50 23.5 小鼠经口 LD50 30 小鼠经口 LD50 15 大鼠腹腔 LD50 117.3 大鼠经皮 LD50 4 狗静脉 LD50 4 兔静脉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 2.铊及其化合物的危害特征 金属铊没有毒性,铊的化合物是有剧毒的神经 类毒物,并引起严重的肝、肾损害。其中三价铊比 一价铊毒性大,有机铊比无机铊毒性大。
表2-5 铊及其化合物的毒性资料
类别 物质名称 氯化铊 硝酸铊 硫酸铊 氧化铊 碳酸铊 碳酸亚铊 硫酸亚铊
单位:mg/kg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
•第二章 水污染事件 应急处理技术
2015/9/4
1Hale Waihona Puke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1 •2 •3 •4 •5
概述
重金属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
一般有机物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
有机毒物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
其他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
1
概述
水污染事件是最容易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之 一。2005—2010年,我国发生的几起重大环境污 染事件中以松花江硝基苯水污染事件最为典型, 广东省发生的北江镉污染和铊污染事件也是其突 出代表。 一、水污染事件的分类 重金属水污染事件 一般有机物水污染事件 有机毒物水污染事件 其他污染物水污染事件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
(三)铅及其化合物 1.铅的理化性质 分子式及相对分子质量:Pb,207.19 外观与性状:浅蓝白色或银灰色各种形状的金属固 体 熔沸点:熔点327.5℃,沸点1740℃ 化学稳定性:铅不可燃,加热时易产生有毒烟雾, 与热浓硝酸、沸腾浓盐酸、浓硫酸发生反应。 有毒化合物:氧化铅、氯化铅、硝酸铅、砷酸铅、 硫酸铅、乙酸铅、四乙基铅、环烷酸铅、四甲基铅。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 3 一般有机物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 •一、一般有机物的来源 一般有机物主要是指大分子的脂肪、氨基酸、糖类 、淀粉、油脂类、树脂类、有机酸类污染物。这些有机 物本身基本没有毒性,但进入环境水体后因为生物降解 作用易消耗水中的氧,造成水体缺氧,代谢产物易造成 水体富营养化。 一般有机物来源相当广泛,但主要是食品工艺、造 纸工艺、制革工艺、纺织印染工业、化学纤维工业、有 机化工工业、石化工业等排放的有机废水量较大,COD 和BOD浓度较高。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 2.汞及其化合物的危害特征 汞主要通过微生物、植物吸收,再经过生物转化及 食物链富集(可达1000倍)而进入动物及人体。直接接 触或摄入汞及其化合物的急性毒性资料见表2-1。
表2-1 汞及其化合物的毒性资料
类别 单金属 物质名称 汞 氧化汞 氯化汞 无机化合物 碘化汞 硝酸汞 硫酸汞 有机化合物 苯基汞类 烷氧苯基汞类 大鼠腹腔 大鼠经口 大鼠经口 大鼠经口 大鼠经口 大鼠经口 小白鼠皮下 黑鼠经口 LD50 LD50 LD50 LD50 LD50 LD50 LD50 LD50 LD50
单位:mg/kg
400 16.7 27.3 17.6 26 28.5 16(最小值) 6(最小值) 16(最小值)
毒染途径 毒性指标 中毒剂量(以金属计)
烷基(甲基)汞类 小白鼠经口
LD50:急性毒性半数致死量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
汞中毒的机理是汞与各种蛋白质的巯基极易结合 ,而这种结合又不很容易分离。因此,汞易引起人体 消化道、口腔、肾脏、肝等的损害。急性中毒症状表 现为全身酸痛、寒战、发热、头晕头昏,消化系统恶 心呕吐、腹痛腹泻,以及呼吸困难等。 3.汞污染主要来源 汞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岩石风化、湖海蒸发、火 山喷发等都可以使汞进入大气,而后又随降水进入水 体。人类活动中煤、油等燃料燃烧,矿石烧焙冶炼、 耗汞性工业生产等都会产生汞污染,其中以化学工业 如氯碱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含汞化合物制造工业等 为主。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
(五)铊及其化合物 1.铊的理化性质 分子式及相对分子质量:Tl,204.37 外观与性状:铁灰色或深橘黄色金属粉末 熔沸点:熔点1900℃,沸点2642℃ 化学稳定性:与氟激烈反应,室温下与卤素发 生反应。 有毒化合物:氧化铊、氟化铊、氯化铊、硫酸 铊、碳酸铊、碳酸亚铊、硫酸亚铊和醋酸亚铊。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 二、水污染事件的影响对象
(1)人体及牲畜
(2)渔业养殖产品 (3)灌溉农作物 (4)自然水生生态 三、水污染事件的特点
(1)区域污染的流动性与局域性
(2)污染性质和来源的复杂性 (3)危害对象的广泛性和集中性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 2 重金属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 •一、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 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机械加工、矿山开采、钢 铁及有色金属冶炼及部分化工企业。 1.机械加工业 含酸的废水、废液。 含铅废水:铅蓄电池制造厂及铅蓄电池维修站、废铅 蓄电池回收站、电瓶车库等。 电镀及化学镀废水。 2.矿石金属冶炼废水 3.其他含重金属的废水:干电池制造企业、稀有金属炼 制及应用工业 4.重金属废水处理污泥
单位:mg/kg
中毒剂量(以金属计) 80 50 3250
三氯化铬 大鼠经口
LD50
1870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
六价铬中毒的机理,通过消化系统、皮肤和呼吸系 统三条途径进入机体,能够迅速在肠胃道、呼吸道和皮 肤被吸收进入血液。六价铬易造成畸形、致癌及皮肤严 重,其毒性比三价铬大100倍。六价铬急性中毒表现为吸 入后可引起急性呼吸道刺激症状、鼻出血、声音嘶哑, 重者可发生化学性肺炎。慢性中毒表现为有接触性皮炎 、鼻炎及呼吸道炎症等。 3.铬污染主要来源 铬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各种矿石、水体、土壤及生 物几乎都含有铬,但是主要以三氧化二铬形式存在于铬 铁矿。人类生产活动主要是在铬铁矿的采选及冶炼、镀 铬工业、耐火材料及铬酸盐重铬酸盐生产等过程中产生 含铬废水、废渣和废气。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
2.镉及其化合物的危害特征 单金属镉不易被人体吸收,因而没有毒性。各主要以化 合物形式进入人体,沉积在胃、肝、胰腺和甲状腺内,其次 是胆囊和骨骼中。直接接触或摄入镉的化合物的急性毒性资 料见表2-2.
表2-2 镉及其化合物的毒性资料
类别 物质名称 毒染途径 氯化镉 氟化镉 无机化合物 磷酸镉 大鼠经口 大鼠经口 小鼠腹腔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
二、一般有机物的危害
一般有机物经过厌氧、好氧两级分解后基本成为无 机盐,导致水体中游离氮和磷的显著增加,导致水体的 富营养化。 石油类污染除了油膜阻隔水体和空气氧交换,造成 水质缺氧外,还因石油类本身及其含有的各种添加剂, 乳化进入水中可能导致水生生物中毒。
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技术
(四)铬及其化合物 1.铬的理化性质 分子式及相对分子质量:Cr,52.00 外观与性状:铁灰色或深橘黄色金属粉末 熔沸点:熔点1900℃,沸点2642℃ 化学稳定性:与强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激烈反应,有 着火和爆炸危险,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与碱和碱 金属碳酸盐不兼容。 有毒化合物:三氧化铬、重铬酸钾(或钠)、三硝 酸铬、三氯化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