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幼儿教育比较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幼儿教育比较论文
摘要: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中国与外国的幼儿教育也有所不同。

儿童的教育观念、教育的目标和个性的培养也不尽相同。

中国注重培养更优秀,掌握更多技能且更加社会化的人;西方人比较重视自我意识的个性发展,首先教育孩子成为独立自主,有自己个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儿童;教育观念;培养的方向;文化启蒙;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培养
一.儿童教育观念不同
1.家庭教育目标不同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目的主要是读书入仕,以光宗耀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终身的追求。

从汉代“独尊儒术”,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到“读书取仕”
文教政策不断强化的宋元明清时期,读书与入仕当官已经不可分割了,读书就是为了入朝为官,光宗耀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关于家庭道德教育目的的观念不断更新,当代的家庭道德教育理念中不再把读书入仕、光宗耀祖作为教育的目标。

孩子“三观”
的正确树立,人格的健全发展成为新的家庭教育目标。

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骨子里。

读书入仕,成为公务员光宗耀祖仍然是少部分家长的第一选择。

这主要是因为在一些贫困偏远地区,思想更新慢,读书当官还是最快最让人艳羡的成功之路。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家长希望孩子更优秀,成为完美的人,更多的说法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家长对孩子的要求繁多,信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信条,孩子普遍感到压力大。

美国的社会文化和教育体制反映了家庭教育的目的,表现的是如何做人和如何成人的教育。

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首先教育孩子成为独立自主,有自己个性的人。

美国家庭希望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们们十分重视对孩子身心都有益的活动,诸如劳动锻炼、体育运动等等,目的是为了孩子身心健康,让他们身心全面发展,通过劳动,不仅能让孩子有健康的体魄,同时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热爱劳动的习惯。

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练意志,养成刻苦、节俭的好品质。

父母鼓励孩子参加社会活动,培养业余爱好,学习不是唯一重要的任务。

比如,美国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给孩子穿上小西装,带孩子参加各种聚会,了解结交礼仪等。

2.幼儿园教育目标不同
发达国家的早期理念是不应过早地告诉孩子某一种既定的标准,否则会使孩子的思维缺乏弹性而定型化。

因此,幼儿教育多采用“引导+发现”模式。

在我国习惯于将正确的方法早早地交给孩子,让孩子不走弯路。

因此,幼儿教育多采用“示范+模仿”模式。

早在八十年代日本幼儿教育便进行了改革,提出幼儿教育的根本在于为幼儿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并重视通过生活的体验来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幼儿教育内容的规定上也发生了重大的令人注目的变化。

原六大领域(健康、自然、社会、音乐、美工、语言)改为五个领域,健康、语言两个领域不变,其余三个领域是:人际关系、环境、表现。

这清楚的表明现纲要把培养幼儿对美的兴趣感受力,在从事艺术活动中的乐趣、喜悦、自我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放到了第一位,而这正是音乐、美术等一切艺术教育的本质所在,幼儿期具体的技能、技巧的学习显然不被强调。

相对比来说中国的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人化的倾向比较严重;对发展个性存在着错误的理解,有的甚至把个性发展与定向发展等同起来,对幼儿进行不适当的“专长定向培养”;
教育方式上只重视课堂教学,忽视把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忽视了儿童游戏对儿
童发展的重要性;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幼儿的智力开发上面,加快学习的速度和加大学习量是我国幼儿教育中最常见的现象,家长一般认为幼儿能比同龄人更多更早的懂得成人世界的东西就是聪明的表现,而忽视幼儿品德、健康和习惯的发展。

二.儿童的培养的方向不同
国外的教育注重悟性开发,即给儿童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自己教育自己。

中国的教育注重的是技能学习,即学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一种技巧或掌握一种技能。

例如在艺术、科学、游戏等幼儿教学中进行其创造力的培养的。

在美国教师的眼中,孩子是在感受和情感的世界里进行艺术活动的。

他们认为,我们成人不能看见孩子的精神世界、体味孩子的感受,艺术是非曲直精神的,孩子所表达的这些观点是他的,而不是我们的,孩子不是为取悦我们而艺术的。

如果是这样,那么一切也就结束了,他的创造热情也就迅速消失了。

在孩子的这种早期阶段,最后的作品并不是艺术经历的重要部分,这只是他自己的表达,而不是为了什么结果。

这很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常常没有漂亮的画作带回家,也不能表演好看的舞蹈的原因。

而绝大多数的中国教师认为,艺术表现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

我们要以一种发展的观点来看孩子的艺术创造,开始时应当允许孩子尽量地自然地去表现,然后通过仔细的指导,为创造满意的艺术表现效果而提供接触技巧的机会。

以绘画为例,用这种形式来表现客观世界是需要高超技巧的,许多孩子由于缺乏技巧而难以表现这一世界,往往会失去绘画的热情。

因此,为了让孩子能顺利度过这一绘画发展的低谷,使其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以自如地通过绘画比较客观地表现自我和客观世界是十分必要的。

总而言之,技能是把想象表现出来的前提和基础。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和美国在艺术创造力培养上的差异,那就是美国人更重视艺术本身的感染力,强调以一个艺术的环境和氛围召唤出孩子自然的原始的创造力,而中国的教师在此过程中更强调技能的培养。

三.幼儿园里的文化启蒙不同
在掌握科学的试验方法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方面,中外孩子之间的差距是从幼儿园起就拉开了。

日本的教育具有大国风范,从幼儿园起就培养孩子关注世界。

譬如,在幼儿园的活动室里挂着巨型世界地图。

当孩子们在吃中国豆腐时,教师就引导孩子在地图上找到中国;
吃西班牙海鲜饭时就鼓励孩子们以最快的速度在地图上找西班牙;吃麦当劳时则顺便将美国介绍一番。

日本的教师还教孩子唱各国的民谣,学到哪国的民谣就同时介绍该国的相关知识。

美国的职业教育课也是从幼儿园就开始的。

譬如,每年到了“万圣节”时,幼儿园教师就把一个大南瓜带到教室里,教孩子们做南瓜饼。

写下南瓜饼的配方,由小朋友一起参加整个活动,最后一起分享成果。

我国的学前教育内容比较狭窄,仅仅集中在识字、算术、美术、音乐这四个领域中,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幼教中不仅缺乏,而且还没有收到应有的注意。

四.儿童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培养不同
有一项关于“中美儿童道德认识比较”的调查,内含若干涉及道德认知的问题,当我们对中美两国儿童的不同答案进行比较之后,会更清楚地看到不同文化环境、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儿童社会化之差异。

譬如:
1、如果你在大街上捡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花皮球,你将怎么办?
美国儿童的回答是多种多样:“我把它装进口袋里”;“我把它送给最好的朋友”;“我把它卖掉”;“我把它交给老师”等等。

中国儿童的回答只有两个,即多数人答“交给警察叔叔”,个别人答“交给爸爸妈妈”。

2、如果你在公共汽车上,有一个人不小心把你撞倒了,你怎么办?
美国幼儿的回答有:“哭”;“告诉汽车司机”;“告诉我爸爸来揍他”;“把他打倒在地”等等。

中国幼儿的回答大都是“如果他说对不起,我就说没关系”、“不要紧”,只有一个例外的回答是“我说他”。

3、如果你突然把一个小朋友碰倒了怎么办?
美国幼儿的回答包括:“说对不起”;“跑开”;“去告诉老师”等等。

中国幼儿的回答则一律是“扶起来,说对不起”。

从中美儿童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可发现两个基本现象:
1、美国儿童对同一问题总是有多种不同的回答,而中国儿童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往往是相同的,这表明美国人在儿童的道德教育方面没作统一要求,即没有向幼儿灌输统一的道德价值标准。

2、从美国儿童的回答中,不难发现他们的道德认识里含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的性格成分中含有较强的攻击性。

从中国儿童的回答中,不难发现他们的道德认识里含有一定的“体谅他人”的倾向,性格成分中含有较强的忍让性。

这项调查显示出,中国儿童的社会化程度比美国儿童高,而美国儿童的个性化程度比中国儿童高。

总之,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效益的社会化必然不是一律化,社会化的目的绝不是把所有个体都训练成一个模式。

社会化也绝不是个体对社会的消极适应,单纯的消极适应只能保证社会的简单延续,而不能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

真正意义的社会化应当包括个体对社会的积极适应与创造。

在强调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儿童个性化的发展。

西方人比较重视自我意识的个性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中国人则比较强调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渐学会在某些场合掩饰和控制自己的真实情感或真实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