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介绍
城市规划相关理论介绍
• (1)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
城市的分散发展理论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主要理论包括田园城市、卫星
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
•
① 田园城市
•
在后来的建设实践中,田园城市被分化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指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自
给自足;另一种是指城市郊区,那里有宽阔的花园。
•
相当一部分的制造业产品从发展中国家返销回发达国家。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
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同时又导致了发达国家的逆工业化或后工业化进
程。
•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趋于空间集聚,制造/装配功能趋于空间扩散。一部分城市在全球
或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而大部分城市则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装配基地,城市发展越来越
一、城市增长理论
• 1、城市增长的区域理论
•
(2)中心外围理论
•
中心外围理论(The Core—Periphery Model)是增长极理论的深化,1966年由美国区域问题专家弗里德曼
(John Friedman)提出。
•
弗里德曼认为,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造成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则因发
•
近年来,大维·哈维提出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新的生产形式对资本流动和再生长
地理学中的城市规划理论
地理学中的城市规划理论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城市规划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学科。作为一个涵盖土地、社会、人类、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学科,城市规划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众多理论体系。其中,地理学中的城市规划理论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且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学中的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地理学中的城市规划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期,当时城市和区域规划研究主要以美国纽约大学的密尔斯和芝加哥大学的伯克等学者为代表。其中,密尔斯提出的功能分区理论是地理学中最早的城市规划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城市中不同地区的功能不同,因此应该按照不同的功能进行分区,并在规划过程中考虑到城市发展的动态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英国的洛斯和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学派为代表的城市规划理论提出了“新城市主义”的观念,认为城市规划应该更加注重人类文化和社会需求,借鉴历史文化并结合自然地理环境,从而创建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在此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托马斯在其著作《政治的
制度性》中提出了民主城市理论,认为城市规划应该更加注重公
众参与和民主决策,以建立更加公正和平衡的城市环境。
总的来说,地理学中的城市规划理论经历了从功能分区到新城
市主义再到民主城市的发展历程,不断强调人文化、社会需求和
自然环境等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推动城市规划的不断发展
和完善。
二、地理学中的城市规划理论的主要内容
地理学中的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功能分区理论
功能分区理论是地理学中最早的城市规划理论之一。该理论认
城市规划 理论
城市对区域的影响力范围的确定,就 是要将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作用具体化。但 是,城市具有各种职能,每一职能的吸引 范围都不同,而一个区域总是同时受到两 个甚至更多城市的影响。因此要确定城市 的影响区的范围仍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
H·L·格林(H.L.Green)于1995年根据 铁路通勤人员的流动方向、报纸发行范围、 电话呼唤方向、公司和银行负责人的办公 地点五项指标来划分纽约和波士顿之间的 平均边界,从而确定这两个城市的影响范 围,进而可求得两城市间的断裂点(1945 年,P.D.(20nverse)。
(2)、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观点
在影响和决定城市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中,城市的经 济活动是其中最为重要和最为显著的因素之一。任何 有关于城市经济在质和量上的增加,都必然导致城市 整体的发展,但在组成城市经济的种种要素中,究竟 是怎样的因素,才是促进城市经济整体发展的最根本 要素,这个问题才是真正认识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众 多相关的理论中,经济基础理论揭示了影响城市经济 发展的基础。
揭示城市空间组织中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的城 市相互作用模式,深受理论研究者的重视。在众多 的理论模式中,引力模式是其中最为简单、使用最 为广泛的一种。引力模式是根据牛顿万有引力规律 推导出来的。该模式认为,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 与这两个城市的质量(可以城市人口规模为代表)成 正比。引力模式基本上还是猜测性的,理论上仍还 不完备。
城市规划理论内容介绍
城市规划理论内容介绍
学了城市规划多年,知道什么是城市规划理论么?中国城市规划正在面临一种“政策化”的趋势,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城市规划理论内容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城市规划理论内容介绍
1、综合设计美学论,我们讲的最多的物质设计型城市规划理论,也是目前实践最多的理论,成于战后的大规模建设,以及对于理想城市的乌托邦追求,与现代主义相伴生。在特定时期发挥作用,收到较多批评,突出的批评如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和亚历山大的《城市并非树型》。
2、系统理性科学论,应对前一阶段城市规划受到的批评,以及信息技术和系统科学的迅猛发展,专家意图用“调查-分析-规划”(格迪斯)的理性主义方法,用系统科学的手段(法卢迪),寻找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城市规划朝着理性科学的方向发展,似乎城市规划人从此就成了价值中立理论专业的科学家。吉登斯试图用“控制论”对之进行解释。同时,批评接踵而来,比如有人认为这些理性套路对实际城市状况的改善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其过程无法避免价值导向而实现中立,等。从而逐渐认识到,城市规划归根是政治,不是纯粹的科学。
3、公众参与政治论。承继上一阶段,既然城市规划是政治活动,那么在民主国家就必然发展到公众的参与,这伴随着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以及众多公民抗议运动(如女权、人权、后现代主义等)。英国规划首先推动的是公众咨询,但是很快阿恩斯坦发表“公民参与的阶梯”,揭示公众参与的本质与程度,也为民主发展提住了一个致命的程度性问题。实际上,多少程度的民主是最优的,民主学者自身也无法尽知。
4、行动规划实施论。有人开始规划的实效性,这不是新的思潮,但是在美国,JohnFriedmann是推动实践的主力(这与他今年推动中国社会规划有着类似的思维导向),行动规划成为新的时尚。基本的关注点就是将规划作为一种多方参与和互动的行动过程,弱化规划或政策的预先制定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变。这伴随着六七十年代美
城乡规划中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
城乡规划中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城乡规划是指对城市和农村进行全面、系统地规划和设计,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在城乡规划中,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各个环节,旨在创建宜居、可持续和具有活力的城市环境。本文将深入探讨城乡规划中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以期为读者提供对城市规划的全面了解。
一、城市规划理论
1.1 城市发展理论
城市规划理论的基础是城市发展理论。城市发展理论是研究城市发展和变化的规律,通过分析城市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为城市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其中,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对城市发展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现代化理论认为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城市规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在城市规划中要平衡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重视节能减排、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等问题,以实现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规划方法
2.1 计划编制方法
城市规划的第一步是编制规划方案。在规划编制方法中,需要进行
城市区域分析、人口调查、市场调研等工作,以了解城市的现状和发
展需求。然后,根据需求和目标制定发展策略,并进行空间布局和功
能划分。最后,将方案落实为具体的规划和设计方案,并进行评估和
调整。
2.2 参与式规划方法
参与式规划方法强调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在城市规划中,广泛听
取居民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以确保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参
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理论
一、城市的发展历程
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迅速提高,人口也开始向城市聚集,新式交通工具和新商业类型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布局,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城市的集聚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但与此相对的早期城市规划没有处理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虽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城市雏形;周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该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
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Vitruvius)的著作《建筑十书(De Architectura LibriDecem)》,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1 889年出版的西特(Camillo Sitte)的著作《DerStadtebau nach seinen kunstlerischen Grundsatzen (依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是一本较早的城市设计论著。
三、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尖锐的矛盾,一批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各种社会改良主义者以及一些从事城市建设的实际工作者和学者提出了种种设想。其中主要有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在16世纪提出的乌托邦(Utopia)、康帕内拉(Tommas Campanella)提出的“太阳城”方案、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主张建立的“新协和村”和傅立叶(Charles Fourier)主张建立的名为“法郎吉”的生产者联合会。他们的一系列著作和主张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
城市规划( Urban planning )
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在一些大中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增加城市分区规划。
总体规划( Comprehensive planning )
指综合性的城市规划。是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环境安排的城市规划。总体规划还包括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订该市远、近期目标及其实施步骤和措施等工作。
详细规划( Detailed planning )
在中国,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局部地区近期需要建设的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作出具体布置的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依据。内容包括:选定技术经济指标,提出建筑空间处理要求,确定各项用地的控制性座标、建筑物位置与标高等。
城市分区规划( City district planning )
在中国,指根据已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所做的市内各局部地区的规划。各区按不同的功能和性质,有各自的规划。
功能规划( Functional planning )
对某些领域[如运输、住房和水质]的需要或活动定出目标,政策和工作程序的规划,通常由政府制订。
住房建设规划( Housing program )
指制订出若干年内分年度建造住房的规划,包括居住区和住房建造的数量以及居住水平等多项指标。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
简介
城市规划是指在城市开展过程中,基于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
等方面因素,制定出合理而科学的城市开展规划的一门学科。城市规
划主要依据一系列的理论来指导规划工作。本文将介绍城市规划主要
的理论,包括功能分区理论、城市适应性理论和可持续开展理论。
1. 功能分区理论
功能分区理论认为城市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城市划分为不
同的功能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这种理论认为,通过将
不同功能的区域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可以提高城市的效率和生活质量。
功能分区理论的核心原那么是“相近原那么〞,即相似功能的区域应该靠近彼此,以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减少交通拥堵和能源浪费。
同时,该理论也强调城市的层次性,即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
得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域分布合理、有序。
2. 城市适应性理论
城市适应性理论认为城市应该根据环境条件和社会需求来进行合理
的规划和开展。该理论强调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倡导通过适应性
规划来保护自然环境,减少人为干扰和环境破坏。
城市适应性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地关系〞,即要根据人类活动的需求和地域条件的特点来合理布局城市。例如,在建设城市住宅区时,
应考虑当地气候、地形和生态环境,选择适宜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方式,以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3. 可持续开展理论
可持续开展理论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强调了经济开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该理论认为,城市的开展应该以经济开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为目标,追求长期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开展理论的根本原那么是“三位一体〞,即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开展。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社会公平、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等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实现经济开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城市规划师复习资料: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六个理论
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
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下⼀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梅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
5)经济全球化理论
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城市不断增长)、相当集中(城市⼈⼝增长仍然⾼于郊区)、相当分散(郊区增长超过城市)、绝对分散(城市⼈⼝下降郊区⼈⼝上升)。
第二章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理论/
(分散发展理论)
“城市与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城市发展的原则可以从自 然界的生物演化中推导出来。 “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所以这条原则,也应当作为 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在此基础上,他分析了有机城市的形成条件和在中世纪的表现及其形态, 对现代城市出现衰败的原因进行了揭示,从而提出了治理现代城市衰败、 促进其发展的对策就是要进行全面的改建。沙 里宁的城市有机疏散理论最显著特点是:原先密集的城区,将分裂成一 个一个的集镇,它们彼此之间将用保护性的绿化地带隔离开来。
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理论/
(分散发展理论)
源起: 芬兰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r)认为卫星城确实是治理 大城市问题的一种方法,但他认为并不一定需要另外新建城市来实现这 样的目的,对于大城市而言,通过它本身的定向发展,使其进行有机疏 散同样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因此,在1934年他发表了《城市—它的成 长、衰败与未来》(The City—its Growth,its Decay,its Failure) 一书,提出了为缓解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必须对城市发展及其布 局进行重新架构的有机疏散理论。
/大都市大城市带理论
(集中发展理论)
巴顿(H·Barton)在《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Urban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一书中将聚集经济效益的产生原因划分为十种, 体现出集聚经济的效益。
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
二、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一) 田园城市理论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 “田园城市”理 论,他认为田园城市是兼有城市和乡村特点的新型 城市结构形式,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霍华德对他理想的田园城市作了具体的规划,其设 想为:
①限制城市规模,在外围建设永久绿带。 ②实行城市功能分区,力求工业、商业、行 政等职能均衡发展。 ③按规划单元建设,每个花园城市划分为6个 区,每个区象一个市镇,人口约5000人。
3、其它开发类型 :从城市开发过程的角度,
可以将开发分为土地开发和建筑物业开wenku.baidu.com两种
类型。
10
(二)城市开发模式
1、土地熟化模式 :政府利用垄断规划带来的信息优势,在 规划发展区域首先按非城市建设用地的价格征用土地,然后通 过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开发,实现 土地的增值 2、功能牵引模式 :功能牵引模式是通过社会服务设施建设 引导的开发模式,即城市政府利用行政垄断权的优势,通过 规划将行政或其他城市功能进行空间迁移,使新开发地区的 市政设施和社会设施同步形成,进一步加大“生熟”地价差, 从而同时获得空间要素功能调整和所需资金保障。 3、规划诱导模式 :政府充分利用发布规划信息的诱导作用 来经营城市 ,是城市规划与城市经营的概念整合。
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1
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
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
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
引言
城市规划是一种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空间,提供良好居住和工
作环境,以满足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行为。城市规划的
基本理论是指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时所遵循的一些原则和指导方针。
本文将讨论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1.可持续性:城市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即在满
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会破坏未来世代的资源和环境。
2.综合性:城市规划应综合考虑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人口、
土地使用、交通、环境等,以实现整体的协调和平衡。
3.公平性:城市规划应确保公平分配城市资源和服务,以满
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并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
4.参与性:城市规划应尽量吸纳公众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
建议,以确保规划方案的可执行性和社会认可度。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对于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经济发展: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和商业机会,吸引投资和促进就业机会的产生。
2.提高居住质量:城市规划可以创造舒适、安全和可持续的
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3.保护环境:城市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对自然
环境的破坏,并促进绿色城市的建设。
4.促进社会平等: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公平的资源分配和服务
提供,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城市规划的实施方法
1.数据收集和分析:城市规划应基于充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包括人口数据、土地使用情况、交通流量等,以了解城市的现状和
问题。
2.目标确定:城市规划应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指标,包括人口
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
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知识
城市规划( Urban planning ) 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在一些大中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之间增加城市分区规划。
总体规划( Comprehensive planning ) 指综合性的城市规划。是确定一个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以及制订城市中各类建设的总体布局的全面环境安排的城市规划。总体规划还包括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订该市远、近期目标及其实施步骤和措施等工作。
详细规划( Detailed planning ) 在中国,按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局部地区近期需要建设的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等作出具体布置的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依据。内容包括:选定技术经济指标,提出建筑空间处理要求,确定各项用地的控制性座标、建筑物位置与标高等。
城市分区规划( City district planning ) 在中国,指根据已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所做的市内各局部地区的规划。各区按不同的功能和性质,有各自的规划。
功能规划( Functional planning )
对某些领域[如运输、住房和水质]的需要或活动定出目标,政策和工作程序的规划,通常由政府制订。
住房建设规划( Housing program ) 指制订出若干年内分年度建造住房的规划,包括居住区和住房建造的数量以及居住水平等多项指标。
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3)多核心学说
■ 多核心学说 。1945年由芝加 哥大学著名地理学家C.D.哈 里斯和E.L.厄尔曼提出 。根 据作者分析 , 大部分人口50 万以上的美国大都市都可分 为: 中心商业区、批发商业 和轻工业区、重工业区、住 宅区和近郊区 ,还有一些相 对独立的卫星城镇 。哈里斯 和厄尔曼的多核心说考虑了 城市地域发展的多元结构, 触及地域分化中各种职能的 结节作用。
构成城市整体 。
高雄炼油厂区 法国钢都隆维
城市地域结构的各种组成要 素 ,在空间布局上虽然可以 划分出功能区 ,但并不是截 然分开 ,往往交叉和混杂在 一起 。如在居住区内往往有 一些对居民生活影响不大或 无污染的工业企业; 而在工 业区也常常有一些住宅和公 共服务设施。
莫斯科红场
东京银座商业中心
■ 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 ,主要是由产业工人(蓝领工人)和低收入的白领工 人居住的集合式楼房 、单户住宅或较便宜的公寓组成 ,这些住户主要是从过 渡区中迁移而来 , 以使他们能够较容易地接近不断外迁的就业地点。
■ 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 ,这里主要居住的是中产阶级 ,他们通常是小商业主、 专业人员 、管理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等 ,有独门独院的住宅和高级公寓和旅 馆等 , 以公寓住宅为主。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
6, 2021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第四章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
1.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框架
• 在现代城市规划领域中,根据各种理论所涉及的内容,可 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功能理论(Function Theory) 它主要从城市系统本身解释城市的形态和结构,以实现城 市的功能。这通常指城市规划工作中所应遵循的原理。
2)决策理论(Decision Theory) 它主要是系统地分析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 素,以确定城市的主导职能(性质)、城市发展的可能规 模和城市发展方向。这里包括系统的分析方法论,以及如 何进行科学的决策。
Biblioteka Baidu
(2)扇形理论(Sector Theory)
• 霍伊特(H.Hoyt)1939年提出的理论。根据美国64 个中小城市住房租金分布状况的统计资料,又对纽约、 芝加哥、底特律、费城、华盛顿调查分析,发现城市 就整体而言是圆形的,城市核心只有一个,交通线路 由市中心向外呈放射状分布。同一使用方式的土地从 市中心附近开始逐渐向周围移动,由轴状延伸而形成 整体的扇形。
3)规范理论(Normative Theory) 它主要是阐明城市规划中的价值目标以及和城市空间形态 之间的关系。例如城市规划应达到区域整体协调、可持续 发展、生态城市、公平公正之类的价值取向。
(完整版)城市规划师必须了解的十大城市理论
城市规划师一定认识的十大城市理论
城市理论是对城市应当是什么样的描述。这个问题十分复杂 , 存在好多学派 , 见解很不一致 , 但有一点是一致的 , 即城市要“以人为本”和“宜人为本”。不一样的行业如城市规划、城市建筑设计、城市管理、城市环境的学者 , 从自己专业的角度能够提出对城市的不一样理论。但是, 联合国于 1996 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人居国际会议》上,经过了《对于新千年中的城市和其余人类居住区的宣言》, 简称《 21
世纪人居议程》,此中频频重申了城市要以人为本的基本看法。主要
的传统理论有 :
(1)城市规划理论
《雅典宪章》 (1933) 指出 ,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休闲及交通四大活动问题。原则有 : ①城市建筑景观美化的原则 ; ②城市生态环境原则 ; ③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构造相协调的原则 ; ④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原则 ; ⑤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原则。还犹如 : 城市要与所处的自然背景或四周环境相融为一体的原则 , 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与文化历史相协调的原则 , 要与领土规划、地区规划相协调的原则等。
重庆鲁能·星城的规划设计说明,就是以《雅典宪章》为线索进
行阐述:
1 住所区应当计划成安全舒坦方便安静的邻居单位。——1933年《雅典宪章》
2 城市依靠地理的,经济等地区单位而发展。—— 193
3 年《雅典宪章》
3工作地址与居住地址之间的距离,应当在最少时间内能够抵达。——1933 年《雅典宪章》
4公园适合的地址应留作公共设备之用,建立音乐台、小图书室、小
博物馆及公共礼堂等,以倡导正当的集体娱乐活动。—— 1933 年《雅典宪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城市增长 理论
• 2、城市增长的经济学理论
•
基本经济活动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
献有阶段性的特点。在城市发展的初级阶
段,基本经济活动构成比较单一并且主要
集中于工业部门,产生的乘数效应十分明
显,导致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很快。然而,
随着服务业成为主导性基本经济活动部门
后,城市中基本经济活动的比重下降而非
基本经济活动的比重上升,基本经济活动
一、城市增长
理论
• 4、城市增长的交通通讯理论
•
在发展过程中,居民逐渐以通讯替代交通来达到相互作用的目的。一
方面,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减少了面对面交往的需求;另一方面,交通拥挤也
限制了相互作用的机会。因此,出现了城市居民逐渐以通讯替代交通来达到相互
作用的目的。
• 5、城市增长的全球化理论
•
在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中,发展中国家不再只是原料产地,而且成为西
强烈的吸引、聚集效应;边缘区则支撑着中心区发展。中心区与外围区的空间经济
关系是城市与腹地、经济中心与经济区、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关系。
•
弗里德曼主张通过打破核心——边缘的二元结构实现边缘地区发展,即当某一
级核心获得自主型增长后,便把重点转向小的核心从而为边缘区或不发达地区发展
逐步地创造条件。
一、城市增 长理论
一、城市增长 理论 • 2、城市增长的经济学理论
• 聚集经济是指因企业、居民的空间集中而 带来的经济利益或成本节约。聚集经济包括 内部规模经济、区域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三 种形式。
• ——内部规模经济是单个企业或厂商因为城 市聚集规模的扩大而带来的生产规模增加所 产生的经济利益。
• ——区域化经济(Localization Economies)
• 1、城市增长的区域理论
• (1) 增长极理论
•
增长极(growth pole)是西方区域发展理论的重要概念,1950年由法
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Perroux F)作为抽象的经济概念提出。
•
佩鲁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的,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在一些增
长点或增长极上的。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增长
极理论的关键是选择有发展潜力的城镇或地区作为介入点进行密集投资,使之产生
快速增长能力和扩散能力。
•
增长极可以分为部门增长极和城市增长极。部门增长极是指那些具有较高产
业连锁度的推动型产业,它们的扩张必然通过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矩阵引发
相关产业的扩张,导致经济成倍增长。
•
城市增长极通过极化——涓滴效应的作用来推动区域的经济增长。极化效应是
• 2、城市增长的经济学理论 • (1) 经济基础理论
• 基础经济理论(Economic Base Theory) 把城市经济活动分为基本经济活动和非基 本经济活动。
• 为外地服务的经济活动从城市以外地 区为城市创造收入,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 展的经济基础,称之为城市的基本经济活 动。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称为
• 可是,政府不但没有充足的社会财富
一、城市增长 理论 • 6、城市增长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 政府与企业的结盟受到社会的制约,因为 如果它们的结盟是以牺牲过多的社会利益为 代价或城市发展的利益未被市民分享,那么 市民会在选举时更换政府从而拆散现有的联 盟。政府、企业集团、社区通过政治、经济 利益相互制约、相互妥协,它们的合力推动 着城市发展、塑造着城市空间。
一、城市增长 理论 • 3、城市增长的人文生态学理论
• 城市不仅是一个经济系统,也是一个生 态系统,城市发展的原因在人文生态层面也 能得到解释。
• 人文生态学学者提出的竞争依赖理论认 为,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 类的相互依赖和竞争。相互竞争导致为追求 生产效率而进行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又促进 了彼此间的依赖;相互依赖既强化了社会分
方跨国公司的生产/装配基地,相当一部分的制造业产品从发展中国家返销回发
达国家。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出现了一批新兴工
业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同时又导致了发达国家的逆工业化或
后工பைடு நூலகம்化进程。
•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趋于空间集聚,制造/装配功能趋
于空间扩散。一部分城市在全球或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而大部分
第十五讲 基本城市理论介绍
一、城市增长理论 二、城市空间理论 三、城市规划理论
一、城市增长 理论
• 1、城市增长的区域 理论
• (1) 增长极理论
• (2) 中心外围理论
• 2、城市增长的经济 学理论
• (1) 经济基础理论
• (2) 聚集经济理论
• 3、城市增长的人文 生态学理论
一、城市增长 理论
指周边地区的人才、资源、资金等向增长极集中所造成的周边地区发展在一定程度
上会受到抑制;涓滴效应是指增长极的先进技术、管理方法、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向周边地区扩散,从而对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一、城市增长 理论
• 1、城市增长的区域理论
• (2)中心外围理论
•
中心外围理论(The Core—Periphery Model)是增长极理论的深化,
城市则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装配基地,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
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
一、城市增长 理论
• 6、城市增长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 (1) 城市政体理论
• 城市政体理论的运行机制为:在资本 主义社会中,政府为了赢得选举的胜利, 必须通过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 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来获取 市民的支持。
1966年由美国区域问题专家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提出。
•
弗里德曼认为,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造成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
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中心区在空间上表现为中
心城市、城镇群或城镇地区。
•
中心区与外围区相互依存,中心区主导着边缘区及整个地区的发展方向,有
一、城市增长 理论
• 4、城市增长的交通通讯理论
•
区域层面上,通讯网络的形成使交通
运输不再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城市之间的联系突破了区域行政界限。网络缩
短了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企业分布可以分散化、小型化,形成开放式、
网络型、多中心的城市体系。
• 城市之间的竞合关系(coopetition)代 替传统的等级关系。在网络化城市体系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