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数学二轮复习难点27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与距离教学案理

合集下载

备战2023年新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立体几何

备战2023年新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立体几何

第三讲立体几何——大题备考【命题规律】立体几何大题一般为两问:第一问通常是线、面关系的证明;第二问通常跟角有关,一般是求线面角或二面角,有时与距离、几何体的体积有关.微专题1线面角保分题[2022·辽宁沈阳二模]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P A⊥平面ABCD,P A=2AB=4,点M是P A的中点.(1)求证:BD⊥CM;(2)求直线PC与平面MCD所成角的正弦值.提分题例1 [2022·全国乙卷]如图,四面体ABCD中,AD⊥CD,AD=CD,∠ADB=∠BDC,E 为AC的中点.(1)证明:平面BED⊥平面ACD;(2)设AB=BD=2,∠ACB=60°,点F在BD上,当△AFC的面积最小时,求CF与平面ABD所成的角的正弦值.听课笔记:【技法领悟】利用空间向量求线面角的答题模板巩固训练1[2022·山东泰安一模]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AB=2AD=2,P A⊥平面ABCD,E为PD中点.(1)若P A=1,求证:AE⊥平面PCD;(2)当直线PC与平面ACE所成角最大时,求三棱锥E-ABC的体积.微专题2二面角保分题[2022·山东临沂二模]如图,AB是圆柱底面圆O的直径,AA1、CC1为圆柱的母线,四边形ABCD是底面圆O的内接等腰梯形,且AB=AA1=2BC=2CD,E、F分别为A1D、C1C的中点.(1)证明:EF∥平面ABCD;(2)求平面OEF与平面BCC1夹角的余弦值.提分题例2 [2022·湖南岳阳三模]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菱形,F是PD 的中点.(1)证明:PB∥平面AFC;(2)若直线P A⊥平面ABCD,AC=AP=2,且P A与平面AFC所成的角正弦值为√21,求7锐二面角F-AC-D的余弦值.听课笔记:AD,现例3 [2022·山东日照二模]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BC=CD=12以AC为折痕把△ABC折起,使点B到达点P的位置,且P A⊥CD.(1)证明:平面APC⊥平面ADC;(2)若M为PD上一点,且三棱锥D-ACM的体积是三棱锥P-ACM体积的2倍,求二面角P-AC-M的余弦值.听课笔记:【技法领悟】利用空间向量求二面角的答题模板巩固训练21.[2022·广东韶关二模]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点S是边AB 的中点.AB=2,AD=4,P A=PD=2√2.(1)若O是侧棱PC的中点,求证:SO∥平面P AD;(2)若二面角P-AD-B的大小为2π,求直线PD与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32.[2022·河北保定一模]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D=AB=CD=1,∠BCD =60°,现将DAC沿AC折起至P AC,使得PB=√2.(1)证明:AB⊥PC;(2)求二面角A-PC-B的余弦值.微专题3探索性问题提分题例4 [2022·山东聊城三模]已知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E为CD的中点,AB=4,△ADE为等边三角形,将三角形ADE沿AE折起,使点D到达点P的位置,且平面APE⊥平面ABCE.(1)求证:AP⊥BE;(2)试判断在线段PB上是否存在点F,使得平面AEF与平面AEP的夹角为45°.若存在,试确定点F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听课笔记:【技法领悟】1.通常假设问题中的数学对象存在或结论成立,再在这个前提下进行推理,如果能推出与条件吻合的数据或事实,说明假设成立,并可进一步证明;否则假设不成立.2.探索线段上是否存在满足条件的点时,一定注意三点共线的条件的应用.巩固训练3[2022·湖南岳阳一模]如图,在三棱锥S-ABC中,SA=SB=SC,BC⊥AC.(1)证明:平面SAB⊥平面ABC;(2)若BC=SC,SC⊥SA,试问在线段SC上是否存在点D,使直线BD与平面SAB所成的角为60°,若存在,请求出D点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第三讲立体几何微专题1线面角保分题解析:(1)证明:如图,连接AC,∵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C⊥BD.又P A ⊥平面ABCD ,BD ⊂平面ABCD ,∴P A ⊥BD , ∵P A ,AC ⊂平面P AC ,P A∩AC =A , ∴BD ⊥平面P AC , 又CM ⊂平面P AC , ∴BD ⊥CM .(2)易知AB ,AD ,AP 两两垂直,以点A 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 - xyz . ∵P A =2AB =4,∴A (0,0,0),P (0,0,4),M (0,0,2),C (2,2,0),D (0,2,0), ∴MC⃗⃗⃗⃗⃗⃗ =(2,2,-2),MD ⃗⃗⃗⃗⃗⃗ =(0,2,-2),PC ⃗⃗⃗⃗ =(2,2,-4). 设平面MCD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n ·MC⃗⃗⃗⃗⃗⃗ =2x +2y −2z =0n ·MD ⃗⃗⃗⃗⃗⃗ =2y −2z =0,令y =1,得n =(0,1,1).设直线PC 与平面MCD 所成角为θ,由图可知0<θ<π2,则sinθ=|cos 〈n ,PC ⃗⃗⃗⃗ 〉|=|n·PC ⃗⃗⃗⃗⃗||n ||PC ⃗⃗⃗⃗⃗|=√12+12×√22+22+(−4)2=√36.即直线PC 与平面MC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6.提分题[例1] 解析:(1)证明:∵AD =CD ,∠ADB = ∠BDC ,BD =BD , ∴△ABD ≌△CBD ,∴AB =CB .∵E 为AC 的中点,∴DE ⊥AC ,BE ⊥AC . ∵DE∩BE =E ,DE ,BE ⊂平面BED , ∴AC ⊥平面BED .∵AC ⊂平面ACD ,∴平面BED ⊥平面ACD .(2)如图,连接EF .由(1)知AC ⊥平面BED . 又∵EF ⊂平面BED , ∴EF ⊥AC . ∴S △AFC =12AC ·EF .当EF ⊥BD 时,EF 的长最小,此时△AFC 的面积最小. 由(1)知AB =CB =2. 又∵∠ACB =60°,∴△ABC 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BE =√3. ∵AD ⊥CD ,∴DE =1,∴DE 2+BE 2=BD 2,∴DE ⊥BE .以点E 为坐标原点,直线EA ,EB ,ED 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E (0,0,0),A (1,0,0),B (0,√3,0),C (-1,0,0),D (0,0,1),∴AB ⃗⃗⃗⃗⃗ =(-1,√3,0),AD ⃗⃗⃗⃗⃗ =(-1,0,1),DB ⃗⃗⃗⃗⃗ =(0,√3,-1),ED⃗⃗⃗⃗⃗ =(0,0,1),EC ⃗⃗⃗⃗ =(-1,0,0).设DF ⃗⃗⃗⃗⃗ =λDB ⃗⃗⃗⃗⃗ (0≤λ≤1), 则EF ⃗⃗⃗⃗ =ED ⃗⃗⃗⃗⃗ +DF ⃗⃗⃗⃗⃗ =ED ⃗⃗⃗⃗⃗ +λDB ⃗⃗⃗⃗⃗ =(0,0,1)+λ(0,√3,-1)=(0,√3λ,1-λ). ∵EF ⊥DB , ∴EF⃗⃗⃗⃗ ·DB ⃗⃗⃗⃗⃗ =(0,√3λ,1-λ)·(0,√3,-1)=4λ-1=0, ∴λ=14,∴EF ⃗⃗⃗⃗ =(0,√34,34),∴CF ⃗⃗⃗⃗ =EF ⃗⃗⃗⃗ −EC ⃗⃗⃗⃗ =(0,√34,34)-(-1,0,0)=(1,√34,34).设平面ABD 的法向量为n =(x ,y ,z ), 则{n ·AB ⃗⃗⃗⃗⃗ =0,n ·AD⃗⃗⃗⃗⃗ =0,即{−x +√3y =0,−x +z =0.取y =1,则x =√3,z =√3,∴n =(√3,1,√3).设当△AFC 的面积最小时,CF 与平面ABD 所成的角为θ,则sin θ=|cos 〈n ,CF ⃗⃗⃗⃗ 〉|=|n·CF ⃗⃗⃗⃗⃗||n ||CF ⃗⃗⃗⃗⃗ |=|√3×1+1×√34+√3×34|√3+1+3× √1+316+916=4√37. 故当△AFC 的面积最小时,CF 与平面ABD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4√37. [巩固训练1]解析:(1)证明:∵P A ⊥平面ABCD ,CD ⊂平面ABCD ,∴P A ⊥CD , ∵四边形ABCD 为矩形,∴AD ⊥CD ,又AD∩P A =A ,AD 、P A ⊂平面P AD ,∴CD ⊥平面P AD , ∵AE ⊂平面P AD ,∴AE ⊥CD ,在△P AD 中,P A =AD ,E 为PD 的中点,∴AE ⊥PD , 而PD∩CD =D ,PD 、CD ⊂平面PCD , ∴AE ⊥平面PCD .(2)以A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AB 、AD 、AP 所在直线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设AP =a (a >0),则C (2,1,0),P (0,0,a ),E (0,12,a2),∴AC ⃗⃗⃗⃗⃗ =(2,1,0),AE ⃗⃗⃗⃗⃗ =(0,12,a 2),PC ⃗⃗⃗⃗ =(2,1,-a ), 设平面ACE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 则{n ·AC ⃗⃗⃗⃗⃗ =2x +y =0n ·AE⃗⃗⃗⃗⃗ =12y +a 2z =0,取y =-a ,可得n =(a2,-a ,-1).设直线PC 与平面ACE 所成角为θ,则sin θ=|cos 〈n ,PC ⃗⃗⃗⃗ 〉|=|n·FC⃗⃗⃗⃗⃗ ||n ||FC⃗⃗⃗⃗⃗ |=√54a 2+1·√5+a 2=√29+20a2+5a ≤27,当且仅当a =√2时等号成立.即当AP =√2时,直线PC 与平面ACE 所成角最大, 此时三棱锥E - ABC 的体积V =13×12×2×1×√22=√26.微专题2 二面角保分题解析:(1)证明:取AD 的中点M ,连接EM 、MC ,∵E 为A 1D 的中点,F 为CC 1的中点,∴EM ∥AA 1,EM =12AA 1,又CF ∥AA 1,CF =12AA 1, ∴EM ∥CF ,EM =CF ,∴四边形EMCF 为平行四边形,∴EF ∥CM , 又EF ⊄平面ABCD ,CM ⊂平面ABCD , ∴EF ∥平面ABCD .(2)设AB =AA 1=2BC =2CD =4,∵AC ⊥BC ,∴AC =2√3.由题意知CA 、CB 、CC 1两两垂直,故以C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CA 、CB 、CC 1所在直线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1(2√3,0,4)、O (√3,1,0)、F (0,0,2)、C (0,0,0)、D (√3,-1,0), ∴A 1D 的中点E 的坐标为(3√32,-12,2), ∴OF⃗⃗⃗⃗⃗ =(-√3,-1,2),EF ⃗⃗⃗⃗ =(-3√32,12,0),设平面OEF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则{n ·OF ⃗⃗⃗⃗⃗ =0n ·EF ⃗⃗⃗⃗ =0,即{−√3x −y +2z =0−3√32x +12y =0,即{√3x +y −2z =03√3x −y =0, 令x =√3,得n =(√3,9,6),∵AC ⊥BC ,AC ⊥CC 1,BC ∩CC 1=C , ∴AC ⊥平面BCC 1,∴平面BCC 1的一个法向量为CA ⃗⃗⃗⃗⃗ =(2√3,0,0),cos 〈n ,CA ⃗⃗⃗⃗⃗ 〉=n·CA ⃗⃗⃗⃗⃗|n |·|CA ⃗⃗⃗⃗⃗|=√3+81+36·2√3=√1020, ∴平面OEF 与平面BCC 1夹角的余弦值为√1020. 提分题[例2] 解析:(1)证明:连接BD 交AC 于O , 易证O 为BD 中点,又F 是PD 的中点, 所以OF ∥PB ,又OF ⊂平面AFC ,且PB 不在平面AFC 内, 故PB ∥平面AFC .(2)取PC 中点为Q ,以O 为坐标原点,OB 为x 轴,OC 为y 轴,OQ 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OB =m ,则A (0,-1,0),B (m ,0,0),C (0,1,0),P (0,-1,2),D (-m ,0,0)⇒F (-m2,-12,1),AP ⃗⃗⃗⃗⃗ =(0,0,2),OF ⃗⃗⃗⃗⃗ =(-m 2,-12,1),OC⃗⃗⃗⃗⃗ =(0,1,0), 设平面AFC 的法向量为n =(x ,y ,z ),由{n ⊥OF ⃗⃗⃗⃗⃗ n ⊥OC ⃗⃗⃗⃗⃗ ⇒{−m2x −12y +z =0y =0,令x =2,有n =(2,0,m ),由P A 与平面AFC 所成的角正弦值为√217⇒√217=|AP ⃗⃗⃗⃗⃗ ·n||AP⃗⃗⃗⃗⃗ |·|n|=2√4+m 2⇒m =√3, 平面ACD 的法向量为m =(0,0,1),则锐二面角F - AC - D 的余弦值为 |m·n ||m |·|n |=√3√7=√217.[例3] 解析:(1)证明:在梯形ABCD 中取AD 中点N ,连接CN , 则由BC 平行且等于AN 知ABCN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CN =AB , 由CN =12AD 知C 点在以AD 为直径的圆上,所以AC ⊥CD .又AP ⊥CD ,AP∩AC =A, AP ,AC ⊂平面P AC , ∴CD ⊥平面P AC , 又CD ⊂平面ADC , ∴平面APC ⊥平面ADC .(2)取AC 中点O ,连接PO ,由AP =PC ,可知PO ⊥AC ,再由平面P AC ⊥平面ACD ,AC 为两面交线,所以PO ⊥平面ACD ,以O 为原点,OA 为x 轴,过O 且与OA 垂直的直线为y 轴,OP 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令AB =2,则A (√3,0,0),C (-√3,0,0),P (0,0,1),D (-√3,2,0), 由V P - ACM ∶V D - ACM =1∶2,得PM⃗⃗⃗⃗⃗⃗ =13PD ⃗⃗⃗⃗⃗ , 所以OM ⃗⃗⃗⃗⃗⃗ =OP ⃗⃗⃗⃗⃗ +PM ⃗⃗⃗⃗⃗⃗ =OP ⃗⃗⃗⃗⃗ +13PD ⃗⃗⃗⃗⃗ =(-√33,23,23), 设平面ACM 的法向量为n =(x ,y ,z ), 则由{n ·OM ⃗⃗⃗⃗⃗⃗ =0n ·OA ⃗⃗⃗⃗⃗ =0得{−√33x +23y +23z =0√3x =0,取z =-1得x =0,y =1,所以n =(0,1,-1),而平面P AC 的法向量m =(0,1,0),所以cos 〈n ,m 〉=m·n |m ||n |=√22. 又因为二面角P - AC - M 为锐二面角,所以其余弦值为√22.[巩固训练2]1.解析:(1)证明:取线段PD 的中点H ,连接SO 、OH 、HA ,如图,在△PCD 中,O 、H 分别是PC 、PD 的中点,所以OH ∥CD 且OH =12CD ,所以OH ∥AS 且OH =AS ,所以四边形ASOH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SO ∥AH ,又AH ⊂平面P AD ,SO ⊄平面P AD ,所以SO ∥平面P AD .(2)取线段AD 、BC 的中点E 、F ,连结PE 、EF .由点E 是线段AD 的中点,P A =PD 可得PE ⊥AD ,又EF ⊥AD ,所以∠PEF 是二面角P - AD - B 的平面角,即∠PEF =23π,以E 为原点,EA⃗⃗⃗⃗⃗ 、EF ⃗⃗⃗⃗ 方向分别为x 轴、y 轴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坐标系,在△P AD 中,AD =4,P A =PD =2√2知:PE =2,所以P (0,-1,√3),D (-2,0,0),B (2,2,0),C (-2,2,0),所以PD⃗⃗⃗⃗⃗ =(-2,1,-√3),PB ⃗⃗⃗⃗⃗ =(2,3,-√3),PC ⃗⃗⃗⃗ =(-2,3,-√3), 设平面PBC 的法向量n =(x ,y ,z ),则{n ·PB ⃗⃗⃗⃗⃗=0n ·PC⃗⃗⃗⃗ =0,即{2x +3y −√3z =0−2x +3y −√3z =0,可取n =(0,1,√3),设直线PD 与平面PBC 所成角为θ, 则sin θ=|cos 〈PD⃗⃗⃗⃗⃗ ,n 〉|=2·2√2=√24,所以直线PD 与平面PB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24.2.解析:(1)证明:在等腰梯形ABCD 中,过A 作AE ⊥BC 于E ,过D 作DF ⊥BC 于F ,因为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D =AB =CD =1,∠BCD =60°,所以BE =CF =12CD =12,AE =DF =√12−(12)2=√32, 所以AC =BD =√(32)2+(√32)2=√3, BC =2,所以BD 2+CD 2=BC 2,所以BD ⊥CD ,同理AB ⊥AC , 又因为AP =AB =1,PB =√2, ∴AP 2+AB 2=PB 2,∴AB ⊥AP又AC∩AP =A ,AC ,AP ⊂平面ACP , 所以AB ⊥平面ACP , 因为PC ⊂平面ACP , 所以AB ⊥PC .(2)取AC 的中点为M ,BC 的中点为N ,则MN ∥AB , 因为AB ⊥平面ACP ,所以MN ⊥平面ACP ,因为AC ,PM ⊂平面ACP ,所以MN ⊥AC ,MN ⊥PM , 因为P A =PC ,AC 的中点为M ,所以PM ⊥AC , 所以MN ,MC ,MP 两两垂直,所以以M 为原点,以MN 所在直线为x 轴,以MC 所在直线为y 轴,以MP 所在直线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0,-√32,0),B (1,-√32,0),C (0,√32,0),P (0,0,12),PC ⃗⃗⃗⃗ =(0,√32,-12),PB ⃗⃗⃗⃗⃗ =(1,-√32,-12), 平面APC 的一个法向量为m =AB⃗⃗⃗⃗⃗ =(1,0,0), 设平面PBC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则 {n ·PC⃗⃗⃗⃗ =√32y −12z =0n ·PB ⃗⃗⃗⃗⃗ =x −√32y −12z =0,令y =1,则n =(√3,1,√3),所以cos 〈m ,n 〉=m·n |m ||n |=√31×√7=√217, 因为二面角A - PC - B 为锐角, 所以二面角A - PC - B 的余弦值为√217.微专题3 探索性问题提分题[例4] 解析:(1)证明:因为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且△ADE 为等边三角形, 所以∠BCE =120°,又E 为CD 的中点,所以CE =ED =DA =CB ,即△BCE 为等腰三角形, 所以∠CEB =30°.所以∠AEB =180°-∠AED -∠BEC =90°, 即BE ⊥AE .又因为平面AEP ⊥平面ABCE ,平面APE ∩平面ABCE =AE ,BE ⊂平面ABCE , 所以BE ⊥平面APE ,又AP ⊂平面APE ,所以BE ⊥AP .(2)取AE 的中点O ,连接PO ,由于△APE 为正三角形,则PO ⊥AE , 又平面APE ⊥平面ABCE ,平面APE ∩平面ABCE =AE ,PO ⊂平面EAP , 所以PO ⊥平面ABCE ,PO =√3,BE =2√3, 取AB 的中点G ,则OG ∥BE ,由(1)得BE ⊥AE ,所以OG ⊥AE ,以点O 为原点,分别以OA ,OG ,OP 所在的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 - xyz ,则O (0,0,0),A (1,0,0),B (-1,2√3,0),P (0,0,√3),E (-1,0,0), 则EA ⃗⃗⃗⃗⃗ =(2,0,0),EB ⃗⃗⃗⃗⃗ =(0,2√3,0),PB ⃗⃗⃗⃗⃗ =(-1,2√3,-√3),EP ⃗⃗⃗⃗ =(1,0,√3), 假设存在点F ,使平面AEF 与平面AEP 的夹角为45°, 设PF⃗⃗⃗⃗ =λPB ⃗⃗⃗⃗⃗ =(-λ,2√3λ,-√3λ),λ∈[0,1], 则EF ⃗⃗⃗⃗ =EP ⃗⃗⃗⃗ +PF ⃗⃗⃗⃗ =(1,0,√3)+(-λ,2√3λ,-√3λ)=(1-λ,2√3λ,√3−√3λ), 设平面AEF 的法向量为m =(x ,y ,z ),由{EF ⃗⃗⃗⃗·m =0EA ⃗⃗⃗⃗⃗ ·m =0得{(1−λ)x +2√3λy +(√3,-√3λ)z =02x =0, 取z =2λ,得m =(0,λ-1,2λ);由(1)知EB⃗⃗⃗⃗⃗ 为平面AEP 的一个法向量, 于是,cos 45°=|cos 〈m ,EB ⃗⃗⃗⃗⃗ 〉|=|m·EB ⃗⃗⃗⃗⃗||m |·|EB ⃗⃗⃗⃗⃗|=2√3|λ−1|2√3·√5λ2−2λ+1=√22,解得λ=13或λ=-1(舍去),所以存在点F ,且当点F 为线段PB 的靠近点P 的三等分点时,平面AEF 与平面AEP 的夹角为45°.[巩固训练3]解析:(1)证明:取AB 的中点E ,连接SE ,CE ,∵SA =SB ,∴SE ⊥AB , ∵BC ⊥AC ,∴三角形ACB 为直角三角形,∴BE =EC , 又BS =SC ,∴△SEC ≌△SEB ,∴∠SEB =∠SEC =90°, ∴SE ⊥EC ,又SE ⊥AB ,AB∩CE =E ,∴SE ⊥平面ABC . 又SE ⊂平面SAB ,∴平面SAB ⊥平面ABC .(2)以E 为坐标原点,平行AC 的直线为x 轴,平行BC 的直线为y 轴,ES 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不妨设SA =SB =SC =2,SC ⊥SA ,则AC =2√2,BC =SC =2知EC =2√3,SE =1,则A (-√2,1,0),B (√2,-1,0),C (√2,1,0),E (0,0,0),S (0,0,1), ∴AB⃗⃗⃗⃗⃗ =(2√2,-2,0),SA ⃗⃗⃗⃗ =(-√2,1,-1), 设D (x ,y ,z ),CD ⃗⃗⃗⃗⃗ =λCS⃗⃗⃗⃗ (0≤λ≤1),则(x -√2,y -1,z )=λ(-√2,-1,1), ∴D (√2−√2λ,1-λ,λ),BD⃗⃗⃗⃗⃗ =(-√2λ,2-λ,λ). 设平面SAB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1,y 1,z 1),则{n ·AB⃗⃗⃗⃗⃗ =2√2x 1−2y 1=0n ·SA ⃗⃗⃗⃗ =−√2x 1+y 1−z 1=0,取x 1=1,得n =(1,√2,0),sin 60°=|n·BD ⃗⃗⃗⃗⃗⃗ ||n ||BD ⃗⃗⃗⃗⃗⃗ |,则√2−2√2λ|√3√2λ2+(2−λ)2+λ2=√32, 得λ2+7λ+1=0,又∵0≤λ≤1,方程无解,∴不存在点D ,使直线BD 与平面SAB 所成的角为60°.。

新教材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专题攻略专题四立体几何第二讲空间位置关系空间角与空间距离课件

新教材高考数学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专题攻略专题四立体几何第二讲空间位置关系空间角与空间距离课件
AC
10
2.[2022·广东茂名二模]正三棱锥S - ABC的底面边长为4,侧棱长为
2 3 , D 为 棱 AC 的 中 点 , 则 异 面 直 线 SD 与 AB 所 成 角 的 余 弦 值 为
2
________.
4
解析:取BC的中点E,连接SE,DE,则∠SDE(或其补
角)为异面直线SD与AB所成的角,
解决问题;
2.必要时可以借助空间几何模型,如从长方体、四面体等模型中观
察线面位置关系,并结合有关定理来进行判断.
巩固训练1
1.[2022·湖南衡阳二模]设m、n是空间中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
个不同的平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m⊥α,n⊥β,m⊥n,则α⊥β
B.若m⊂α,n⊂β,α∥β,则m∥n
面ABCD,且PA=AB,AD=3AB,则PC与底面ABCD所成角的正切值为
(
)
1
A.
B.3
3
C.
10
10
D. 10
答案:C
解析:因为PA⊥底面ABCD,AC⊂底面ABCD,
所以PA⊥AC,则PC与底面ABCD所成角为∠PCA.
设AB=1,则PA=1,AD=3,AC= 10.
所以tan
PA
10
∠PCA= = .
1 ·2
为θ.则sin θ=|cos 〈n1,n2〉|=
.
1 2
3.平面与平面的夹角
若n1,n2分别为平面α,β的法向量,θ为平面α,β的夹角,则cos θ=
1 ·2
|cos 〈n1,n2〉|=
.
1 2
4.点到直线的距离:已知A,B是直线l上任意两点, P是l外一点,

高考复习专题--数学空间角教案

高考复习专题--数学空间角教案

2014年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专题立体几何---空间角【考点审视】立体几何高考命题及考查重点、难点稳定:高考始终把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与垂直的性质与判定、线面间的角与距离的计算作为考查的重点,尤其是以多面体和旋转体为载体的线面位置关系的论证,更是年年反复进行考查,在难度上也始终以中等偏难为主。

空间的角,是对由点、直线、平面所组成的空间图形中各种元素间的位置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空间角高考中每年必考,复习时必须高度重视。

对于空间角的计算,总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其转化为一个平面内的角,并把它置于一个平面图形,而且是一个三角形的内角来解决,而这种转化就是利用直线与平面的平行与垂直来实现的,因此求这些角的过程也是直线、平面的平行与垂直的重要应用.考试要求考点1:掌握空间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等概念;考点2:能熟练地在图形中找出相关的角并证明;考点3:能用向量方法和非向量方法进行计算;考点4:通过空间角的计算和应用进一步考察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高考链接】1.空间的角和距离是空间图形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空间的角主要研究射影以及与射影有关的定理、空间两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以及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等.解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去解决.2. 三种空间角,即异面直线所成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平面与平面所成二面角。

它们的求法一般化归为求两条相交直线的夹角,通常“线线角抓平移,线面角找射影,面面角作平面角”而达到化归目的,有时二面角大小出通过cos θ=原射S S 来求。

3. 由于近年考题常立足于棱柱、棱锥和正方体,因此复习时应注意多面体的依托作用,熟练多面体性质的应用,才能发现隐蔽条件,利用隐含条件,达到快速准确解题的目的。

【复习回顾】(一)空间角三种角的定义异面直线所成的角(1)定义:,a b 是两条异面直线,经过空间任意一点o ,分别引直线//'a a ,//'b b ,则'a 和'b 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a 和b 所成的角.(2)取值范围:090θ≤≤. (3)求解方法①根据定义,通过平移,找到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 ②解含有θ的三角形,求出角θ的大小. 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定义 和平面所成的角有三种: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这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垂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直线垂直于平面,则它们所成的角是直角. 一条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则它们所成的角是0°的角. (2)取值范围090θ≤≤° (3)求解方法①作出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找到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 ②解含θ的三角形,求出其大小. ③最小角定理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这条斜线和平面内经过斜足的直线所成的一切角中最小的角,亦可说,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不大于斜线与平面内任何直线所成的角二面角及二面角的平面角 (1)半平面 (2)二面角.(3)二面角的平面角 二面角的大小用它的平面角来度量,通常认为二面角的平面角θ的取值范围是0°<θ≤180°②二面角的平面角具有下列性质:二面角的棱垂直于它的平面角所在的平面。

高三立体几何重点专题复习教案(空间角)

高三立体几何重点专题复习教案(空间角)
2.如图, 平面 , ,若 ,求二面角 的正弦值
分析:要求二面角的正弦值,首先要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
解:过 作 于 ,过 作 交 于 ,连结 ,
则 垂直于平面 , 为二面角 的平面角,
∴ ,
又 平面 ,∴ , ,ຫໍສະໝຸດ ∴ 平面 ,∴ , ,又∵ , ,
∴ 平面 ,∴ ,
设 ,则 ,
在 中, ,∴ ,
同理, 中, , ∴ ,
(2)A、D的连线和直线BC所成的角;
(3)二面角A—BD—C的正切值;
10答案.(1) (2) (3)-2
∴AC与PB所成的余弦值
(3)解:作AN⊥CM,垂足为N,连结BN,在Rt△PAB中,AM=MB,又AC=CB,∴△AMC≌△BMC.∴BN⊥CM,故∠ANB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CB⊥AC,由三垂线定理,得CB⊥PC,
在Rt△PCB中,CM=MB,所以CM=AM.在等腰三角形AMC中, ∴ ∵AB=2,∴
故所求的二面角余弦值为说明:本题也可通过建立坐标系采用向量方法求解.
7.如图所示,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3,过其中心G作BC边的平行线,分别交AB\AC于B1,C1,将△AB1C1折起到△A1B1C1的位置.使点A1在平面BB1C1C上的射影恰是线段BC的中点M,求(1)二面角A1—B1C1—M的大小。(2)异面直线A1B1与CC1所成角的余弦值大小。
2、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定义?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范围是什么?怎样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3、二面角的定义?怎样定义二面角的平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的范围?怎样确定二面角的平面角?
二、基本技能训练讲评:
在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分别垂直于另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则这两个二面角的大小关系是( )
(A)相等(B)互补

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教案空间角与距离的计算 教案

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教案空间角与距离的计算 教案

EA BC D A1B1C1D1FGH IJ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教案空间角与距离的计算考点核心整合一.空间角计算空间角,其一般方法是根据定义通过作辅助线或辅助面构造出要求的角θ并作出含有角θ的三角形,从而通过解三角形得角θ的值.1.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常用方法(1)平移法(定义法):即根据定义找出或作出有关角的图形并证明它符合定义,进而求出角的大小.(2)补形法:有时在原几何体上补一个类似的几何体.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常用方法(1)定义法:关键是作出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即关键是判断射影在平面内的位置.(2)公式法:cosθ= cosθ1cosθ2(其中θ1为所求线面角,θ为斜线与平面内任一直线所成的角,θ2为射影与该直线所成的角).3.二面角的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1)二面角定量地反映了两个平面相交的位置关系,它是转化成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二面角的平面角)度量的,与顶点在棱上的位置无关.(2)求二面角大小的三个步骤:①找出或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本着先找后作的原则);②证明符合定义;③指出某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并计算(往往把该平面角放置到一个三角形中去求).简单地表述为:一作,二证,三计算.二面角的大小,课本中给出了具体范围,即为[0,π].(3)求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①定义法:在棱上找一点O,在二面角的两个面内分别作棱的垂线AO、BO,则∠AOB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②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作二面角的平面角:从二面角的一个面内选一个特殊点A,由A向另一个平面作垂线,垂足为B,再由B向棱作垂线交于点C,则∠ACB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③作棱的垂面:作垂直于二面角的棱或二面角两个半平面的垂面,则该垂面与两个半平面交线所成的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④面积法:如果一个多边形在一个平面内的射影是一个多边形,且这两个多边形所在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θ,则cosθ=S射影多边形S斜多边形.⑤对于未给棱的二面角的求法,一般情况下首先作棱或在有利条件下利用射影公式求更方便.二、空间的距离立体几何中涉及到的距离有八种:两点间距离、点到直线距离、点到平面距离、两平行线间距离、异面直线间距离、与平面平行的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以及求球面上两点间距离.这八种距离都归结到求点到点、点到直线、点到面这三种距离.求距离问题的解题步骤是找到表示该距离的线段,证明该线段合题意,得到该线段所在三角形,解这个三角形,求出距离.1.求异面直线间距离大体有如下的解法:(1)作出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然后求之;(2)将异面直线间距离转化为线面之间的距离;(3)将异面直线间距离转化为面面之间的距离;(4)运用“两条异面直线间距离,是分别在两条异面直线上的两点间距离的最小值”这一概念求之;(5)利用体积法(主要是指三棱锥的体积)求之.2.点到直线或平面的距离是空间最常见的,求解的关键是正确作出图形,其中确定垂足位置最重要,应充分利用图形性质,注意各种距离之间的相互转化,等积求法及“平行移动”的思想方法.3.求距离的方法大致有两种:(1)直接法:步骤是“一作,二证,三计算”,即先作出表示该距离的线段,再证明该线段即为所求距离,然后再计算,不能忽视第二步的证明.(2)间接法:包括等积法和转化法,转化法即不断地进行点面、线面、面面距离之间的转化,直到求出为止.考题名师诠释【例1】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在正方体表面上与点A距离为233的点的集合形成一条曲线,则这条曲线的长度为.解析如右图,题目即以A为球心,233为半径的球面与正方体六个面交线的长度,而这条交线有六条弧构成,即EFGHIJ.由对称性知EF = GH = IJ,FG = HI = JE,所以,所求曲线长l = 3(EF⌒+ FG⌒).由AE =233,AA1 = 1,ABCDEOFG则AF = AE = 233,A 1E = AE 2 - AA 12= 33,A 1F = A 1E = 33,∠A 1AE = ∠A 1AF = π6.由对称性∠FAG = π2 -∠A 1AE = π2 - 2×π6 = π6.因此EF ⌒为以A 1为圆心、33为半径、π2为圆心角的一段弧,故EF ⌒= A 1E × π2 = 3π6.同理,FG 为以A 为圆心,233为半径、π6为圆心角的一段圆弧.故FG ⌒= AF × π6 = 3π9.所以,所求曲线的长l = 3(3π6+ 3π9) = 53π6. 答案 53π6.评叙 本题以正方体各侧面截球面求交线为背景,全面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虑正方体各面与球面的交线时,应知道截线都是圆弧,但不过球心A 的面截球面所的截线是小圆的圆弧,而经过球心A 的面截球面所得的是大圆的圆弧.【例2】(2005年福建卷,20)如图,直二面角D -AB -E 中,四边形ABCD 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AE = EB ,F 为CE 上的点,且BF ⊥平面ACE .(1)求证:AE ⊥平面BCE ; (2)求二面角B -AC -E 的大小;(3)求点D 到平面ACE 的距离. (1)证明:∵BF ⊥平面ACE ,∴BF ⊥AE .∵二面角D -AB -E 为直二面角,且CB ⊥AB ,∴CB ⊥平面ABE .∴CB ⊥AE . ∴AE ⊥平面BCE .(2)解:连结BD 交AC 于点G ,,连结FG . ∵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BG ⊥AC ,BG = 2. ∵BF ⊥平面ACE ,由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得FG ⊥AC . ∴∠BGF 是二面角B -AC -E 的平面角. 由(1)AE ⊥平面BCE ,∴AE ⊥EB .又∵AE = EB ,∴在等腰直角△AEB 中,BE = 2.又∵直角△BCE 中,EC = BC 2 + BE 2= 6,BF =BC ·BE EC = 2×26= 233, ∴Rt △BFG 中,sin ∠BGF = BF BG = 2332 = 63.∴二面角B -AC -E 等于arcsin63. (3)解:过E 作EO ⊥AB 交AB 于点O ,OE = 1. ∵二面角D -AB -E 为直二面角,∴EO ⊥平面ABCD . 设D 到平面ACE 的距离为h ,∵V D —ACE = V E —ACD , ∴13S △ACE ·h = 13S △ACD ·EO .∵AE ⊥平面BCE ,∴AE ⊥EC .∴h = 12AD ·DC ·EO 12AE ·EC = 12×2×2×112×2×6 = 233.∴点D 到平面ACE 的距离为233.评叙 本题主要考查直线、直线与平面、二面角及点到平面的距离等基础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运算能力.【例3】(2005年北京卷,理16)如图,在直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中,AB = AD = 2,DC = 23,AA 1 = 3,AD ⊥DC ,AC ⊥BD ,垂足为E .(1)求证:BD ⊥A 1C ;(2)求二面角A 1- BD –C 1的大小;(3)求异面直线AD 与BC 1所成的角的大小. (1)证明: 在直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中,∵A 1A ⊥底面ABCD .∴AC 是A 1C 在平面ABCD 上的射影.∵BD ⊥AC ,∴BD ∥A 1C . (2)解:连结A 1E 、C 1E 、A 1C 1.与(1)同理可证BD ⊥A 1E ,BD ⊥C 1E ,∴∠A 1EC 1为二面角A 1- BD –C 1的平面角. ∵AD ⊥DC ,∴∠A 1D 1C 1 = ∠ADC = 90º.又A 1D 1 = AD = 2,D 1C 1 = DC = 23,AA 1 = 3,且AC ⊥BD ,∴A 1C 1 = 4, AE = 1,EC = 3.∴A 1E = 2,C 1E = 23. 在△A 1EC 1中,A 1C 12= A 1E 2+ C 1E 2,∴∠A 1EC 1 = 90º,即二面角A 1- BD –C 1的大小为90º.BA CD E FABCD(3)解:过B 作BF ∥AD 交AC 于点F ,连结FC 1, 则∠C 1BF 就是AD 与BC 1所成的角. ∵AB = AD = 2,AC ⊥BD ,AE = 1, ∴BF = 2,EF = 1,FC = 2,BC = DC . ∴FC 1 = 7,BC 1 = 15.在△BFC 1中,cos ∠C 1BF = 15 + 4 - 72×2×15 = 155.∴∠C 1BF = arccos155,即异面直线AD 与BC 1所成的角的大小为arccos 155. 【例4】(2004年全国卷Ⅰ,20)如图,已知四棱锥P —ABCD ,PB ⊥AD ,侧面PAD 为边长等于2的正三角形,底面ABCD 为菱形,侧面PAD 与底面ABCD 所成的二面角为120º. (1)求点P 到平面ABCD 的距离;(2)求面APB 与面CPB 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 解(1):如图,作PO ⊥平面ABCD ,垂足为点O . 连结OB 、OA 、OD ,OB 与AD 交于点E ,连结PE . ∵AD ⊥PB ,∴AD ⊥OB .∵PA = PD ,∴OA = OD . 于是OB 平分AD ,点E 为AD 的中点,∴PE ⊥AD .由此知∠PEB 为面PAD 与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PEB = 120º,∠PEO = 60º. 由已知可求得PE = 3.∴PO = PE ·sin60º = 3×32 = 32.即点P 到平面ABCD 的距离为32.(2)如图,取PB 的中点G ,PC 的中点F , 连结EG 、AG 、GF ,则AG ⊥PB ,FG ∥BC ,FG = 12BC .∵AD ⊥PB ,∴BC ⊥PB ,FG ⊥PB .∴∠AGF 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AD ⊥面POB ,∴AD ⊥EG .又∵PE = BE ,∴EG ⊥PB ,且∠PEG = 60º. 在Rt △PEG 中,EG = PE ·cos60º = 32.在Rt △PEG 中,EG = 12AD = 1.于是tan ∠GAE = EG AE =32.又∠AGF = π - ∠GAE , ∴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π - arctan32. 评叙 本题主要考查棱锥、二面角和线面关系等基本知识,同时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运算能力. 特别提示1.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步骤:(1)先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其作法有定义法、根据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垂面法;(2)根据作法构造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在斜三角形中,利用正、余弦定理求二面角的平面角.2.二面角的计算方法常用的还有:射影面积法,向量法.利用这些方法可在不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情况下求出二面角的平面角.考能提升训练一、选择题1.(2005年湖南卷,5)如图,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O 是底面的中心,则O 到平面ABC 1D 1的距离为 ………( )A .12B .24C .22D .322.对于已知直线a ,如果直线b 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①与a 是异面直线;②与a 所成的角为定值 ;③与a 的距离为定值d .那么这样的直线b 有 ……………………………( ) A .1条B .2条C .3条D .无数条3.如图,在正三棱锥P -ABC 中,M 、N 分别是侧棱PB 、PC 的中点,若截面AMN ⊥侧面PBC ,则此三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角的正切值 是…………………………………………… ( )A .32B . 2C .52D .634.如图,ABC -A 1B 1C 1是直三棱柱,∠BCA = 90º,点D 1、F 1分别是A 1B 1、A 1C 1的中点,若BC = CA = CC 1,则BD 1与AF 1所成角的余弦值是………………………………………………………………( )A .3010B .12C .3015D .15105.正方形ABCD 的边长是2,E 、F 分别是AB 和CD 的中点,将正方形沿EF 折成直二面角(如图所示).M 为矩形AEFD 内一点,如果ABCDPABCD PE OABCDPE OG F ABD OA 1B 1C 1D 1ABCPMNABCA 1B 1C 1D 1 F 1DMB CF∠MBE = ∠MBC ,MB 和平面BCE 所成角的正切值为12,那么点M到直线EF 的距离为………………………………… ( ) A .22B .1C .32D .12二、填空题6.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与交于一点的三个面所成的角分别为α、β、γ,那么下列命题: ①sin 2α+ sin 2β+ sin2γ= 1;②sin 2α+ sin 2β+ sin 2γ= 2;③cos 2α+ cos 2β+ cos 2γ= 1;④cos 2α+ cos 2β+ cos 2γ= 2.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7.(2005年江西卷,理15)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 = BC = 2,BB 1 = 2,∠ABC = 90º,E 、F 分别为AA 1、 C 1B 1的中点,沿棱柱的表面从E 到F 两点的最短路径的长度为 . 三、解答题8.(2004年春季北京卷,17)如图,四棱锥S -ABCD 的底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SD ⊥底面ABCD ,SB = 3.(1)求证:BC ⊥SC ;(2)求面ASD 与面BSC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3)设棱SA 的中点为M ,求异面直线DM 与SB 所成角的大小.9.(2005年湖北卷,理20)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矩形,侧棱PA ⊥底面ABCD ,AB = 3,BC = 1,PA = 2,E 为PD 的中点.(1)求直线AC 与PB 所成角的余弦值;(2)在侧面PAB 内找一点N ,使NE ⊥面PAC ,并求出N 点到AB 和AP 的距离.B A 1BCA DSMBA10.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 中,AB = 1,BC = a ,PA ⊥平面ABCD ,PA = 1. (1)在BC 边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PQ ⊥QD ?说明理由.(2)若BC 边上有且仅有一个点Q ,使PQ ⊥QD ,求AD 与平面PDQ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3)在(2)的条件下,能求出平面PQD 与平面PAB 所成的角的大小吗?训练参考答案一、1.B 2.D 3.C 4.A 5.A 二、6.①④ 7.322三、8.(1)略;(2)45º;(3)90º.9.(1)3714(2)在面ABCD 内过点D 作AC 的垂线交AB 于点F ,连结PF ,N 为PF 的中点,N 点到AB 的距离为1,N 点到AP的距离为36. 10.(1)a ≥2时,BC 边上存在存在点Q ,使得PQ ⊥QD ;a <2时,不存在点Q ,使得PQ ⊥QD ;(2)66;(3)能,大小为arctan 5. BCA DP Q。

新课标版备战高考数学二轮复习难点2.7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与距离教学案理34.doc

新课标版备战高考数学二轮复习难点2.7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与距离教学案理34.doc

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与距离立体几何中的“角”与“距离”是定量分析空间几何元素(点、线、面)间位置关系的两个重要的几何量,在研究这些“角”和“距离”时,常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来处理,这是化归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具体应用. 空间角是考查学生对立体几何中的视图、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运算能力的一个综合知识点;空间距离既能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又能考查学生的转化思想及运算能力,空间距离的计算也是学生感觉较难的部分.在求解空间的角与距离的问题时,一般应包括三个部分:求作、论证和计算,这三部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求空间中的角或距离的常用方法注意根据定义找出或作出所求的角或距离,给出证明,一般情况下,力求明确所求角或距离的位置.求角与距离的关键是将空间的角与距离灵活地转化为平面上的角与距离,然后将所求量置于一个三角形中,通过解三角形最终求得所需的角与距离. 空间向量是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中新增加的内容 .借助于空间向量工具,可以对一些传统解法中较为繁琐的问题加以定量化 ,从而降低了思维难度 ,增强了可操作性 ,使学生对立体几何更容易产生兴趣 .空间向量在角和距离的处理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它最大限度地避开了思维的高强度转换 ,避开了各种辅助线添加的难处 ,代之以空间向量的计算 ,有利于我们较好地解决问题 .1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小,是由空间一点分别引它们的平行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来定义的.因此,通常我们要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会要求学生通过平移直线,形成角,然后在某个三角形中求出角的方法来得到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小.在这一方法中,平移直线是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关键,而如何平移直线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空间观和作图能力.新教材对立体几何的处理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淡化了对学生作图能力的要求,引进了空间向量的方法(实际上是把空间问题代数化),避开了一些繁杂的作图,其中在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中运用空间向量的方法有很大的优点.另外,对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求法我们还可以借用一些固定的模型,引用一些已知的公式来求出角的大小.例1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底面ABC ∆是直角三角形,12AC BC AA ===,D 为侧棱1AA 的中点.(1)求异面直线1DC 、1B C 所成角的余弦值;(2)求二面角11B DC C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思路分析: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题意写出相关点的坐标;(1)求出异面直线11,DC B C 所在的方向向量11,DC B C ,直接计算即可;(2)求出平面1B DC 与平面1DCC 的法向量,计算即可.(2)因为(0,2,0)CB =,(2,0,0)CA =,1(0,0,2)CC =,所以0CB CA ⋅=,10CB CC ⋅=,所以CB 为平面11ACC A 的一个法向量.因为1(0,2,2)BC =--,(2,0,1)CD =,设平面1B DC 的一个法向量为n , (),,n x y z =.由10,0,n B C n CD ⎧⋅=⎪⎨⋅=⎪⎩得220,20.y z x z --=⎧⎨+=⎩令1x =,则2,2y z ==-,()1,2,2n =-. 4,)3|||n CB CB CB ⋅==⨯11B DC C --点评:本题考查空间向量的应用,属中档题;在空间求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是通过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正确写出各点的坐标,则通直线所在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通过向量的夹角间接求解,准确运算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2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是空间三大角之一,它既是教与学的难点,又是高考的热点,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常用方法.一、直接法直接法就是根据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定义,直接作出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则斜线与射影所成角就是斜线与平面所成角,这是解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方法,直接法的关键是确定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下列结论常作为找斜线在平面内射影的依据.(1)(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2)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在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3)经过一个角的顶点引这个角所在平面的斜线,设它和已知角的两边的夹角为锐角且相等,则这条斜线在平面的射影是这个角的平分线.(4)若三棱锥的三条侧棱相等,则其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外心. 二、借助于空间向量工具,利用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来转化,当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夹角为锐角时,通过直角三角形可以知道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夹角互余,因此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正弦就等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夹角的余弦,当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夹角为钝角时,其补角跟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互余,因此因此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正弦就等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夹角的余弦的相反数.例2【西南名校联盟高三2018年元月】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 060ABC ∠=,上底2CD =,下底4AB =,点E 为下底AB 的中点,现将该梯形中的三角形BEC 沿线段EC 折起,形成四棱锥B AECD -.(1)在四棱锥B AECD -中,求证: AD BD ⊥;(2)若平面BEC 与平面AECD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为0120,求直线AE 与平面ABD 所成角的正弦值. 思路分析:(1)由60ABC ∠=︒, 2CD =, 4AB =,点E 为AB 的中点,得三角形BEC 沿线段EC 折起后可得四边形AECD 为菱形,边长为2, 60DAE ∠=︒,取EC 的中点F ,连接DF , BF , DE ,可证EC BF ⊥, EC DF ⊥,即可证EC ⊥平面BFD ,从而AD ⊥平面BFD ,即可得证;(2)以F 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1)可证BFD ∠为平面BEC 与平面AECD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从而求出D , E , A , B ,再求出平面ABD 的一个法向量,即可求出直线AE 与平面ABD 所成角的正弦值.∴120BFD ∠=︒,而BF DF ==3BD =且30BFz ∠=︒,得点B的横坐标为2-B 的竖坐标为32,则)00D , ()010E ,,,)20A ,3022B ⎛⎫- ⎪ ⎪⎝⎭,,,故()10AE =-,, 33302BD ⎛⎫=- ⎪ ⎪⎝⎭, ()020AD =-,,, 设平面ABD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333·0?02{ ·020?0BD n x y z AD n x y z ⎛⎫=-= ⎪ ⎪⎝⎭=-=,,,,,,,,,,得30 220x z y -=-=,,点评: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解题的一般思路为:首先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并正确写出各点的空间坐标,并求出平面的法向量,最后运用公式即可得出结果. 利用法向量求解空间线面角的关键在于“四破”:第一,破“建系关”,构建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第二,破“求坐标关”,准确求解相关点的坐标;第三,破“求法向量关”,求出平面的法向量;第四,破“应用公式关”.3 二面角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是立体几何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历年高考中几乎都要涉及.尤其是在数学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要求对二面角求法的掌握变得更加灵活,二面角的概念发展、完善了空间角的概念;而二面角的平面角不但定量描述了两相交平面的相对位置,同时它也是空间中线线、线面、面面位置关系的一个汇集点.研究二面角的求法,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在求解二面角的问题中,通常首先要定位出二面角的平面角,而这也是学生在解题中感到最为陌生和棘手的问题.特别是若二面角的棱隐而不露其解题的难度又会增大.求解二面角是立体几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题型,也是各地高考中的“热点”问题,虽然对此可说是“千锤百炼”,但我们必须面对新的情境、新的变化,如何以基本方法的“不变”去应对题目中的“万变”就是我们研究的中心话题. 总的来说,求解二面角的大体步骤为:“作、证、求”.其中“作、证”是关键也是难点,“求”依靠的计算,也决不能忽视,否则因小失大,功亏一篑,也是十分遗憾之事.例3【北京市朝阳区2018届期末】如图,在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 90ACB ∠=, D 是线段AC 的中点,且1A D ⊥ 平面ABC .(Ⅰ)求证:平面1A BC ⊥平面11AAC C ;(Ⅱ)求证: 1//B C 平面1A BD ;(Ⅲ)若11A B AC ⊥, 2AC BC ==,求二面角1A A B C --的余弦值.思路分析:(Ⅰ)由90ACB ∠=,可得BC AC ⊥,由1A D ⊥ 平面ABC 可得1A D BC ⊥.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得BC ⊥平面11AAC C ,再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得结论;(Ⅱ)连接1AB ,设11AB A B E ⋂=,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1//DE B C ,从而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1//B C 平面1A BD ;(Ⅲ)取AB 的中点F ,则//DF BC ,因为BC AC ⊥,所以DF AC ⊥,又因为1A D ⊥平面ABC ,所以1,,DF DC DA 两两垂直.以D 为原点,分别以1,,DF DC DA 为,,x y z 轴建立空间坐标系,利用向量垂直数量积为零列方程组,分别求出平面1A AB 的一个法向量与平面1A BC 的一个法向量,根据空间向量夹角余弦公式,可得结果.()2,0,0CB =,所以10,{ 0,m CA m CB ⋅=⋅=,即1110,{ 20.y x -==设11z =,则()m =.故17cos ,7m n m n m n ⋅+〈〉===⋅.由图知,二面角1A A B C --的平面角为锐角,所以二面角1A A B C --的余弦值为7.点评:本题考查了线面平行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二面角的求解、空间向量的运算等知识点的应用,其中对于垂直、平行关系证明中应用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常见类型.(1)证明线面、面面平行,需转化为证明线线平行.(2)证明线面垂直,需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3)证明线线垂直,需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 利用空间向量求二面角,首先利用垂直关系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立各点坐标,利用方程组解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利用向量数量积求夹角,最后根据向量夹角与二面角之间关系得结果.其解题过程中最容易出现以下错误:其一是对于第一问不能熟练运用线线平行、线面平行和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进而不能正确处理线面平行的问题;其二是对于第二问不能正确运用空间向量求二面角的大小,其关键是正确地求出各面的法向量.4 空间距离空间中距离的求法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中以点与点、点到线、点到面的距离为基础,求其他几种距离一般化归为这三种距离. 空间中的距离主要指以下七种: (1)两点之间的距离. (2)点到直线的距离. (3)点到平面的距离. (4)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5)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6)平面的平行直线与平面之间的距离. (7)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 七种距离都是指它们所在的两个点集之间所含两点的距离中最小的距离.七种距离之间有密切联系,有些可以相互转化,如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可转化为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面间的距离或平行平面间的距离都可转化成点到平面的距离. 在七种距离中,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重点,求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是难点.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1)直接法:即直接由点作垂线,求垂线段的长.(2) 转移法:转化成求另一点到该平面的距离.(3)体积法. 求异面直线的距离:(1)定义法:即求公垂线段的长.(2)转化成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3)函数极值法:依据是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是分别在两条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中最小的.例4.AB 是O 的直径,点C 是O 上的动点,过动点C 的直线VC 垂直于O 所在的平面,,D E 分别是,VA VC 的中点.(1)试判断直线DE 与平面VBC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已知2,AB VC ==当三棱锥V ABC -体积最大时,求点C 到面VBA 的距离.思路分析:(1)要判断直线DE 与平面VBC 的位置关系,注意到,D E 分别是,VA VC 的中点,可知//DE AC ,只需判断直线AC 与平面VBC 的位置关系,由已知AB 是O 的直径,点C 是O 上的动点,得AC BC ⊥,又直线VC 垂直于O 所在的平面,可得AC ⊥面VBC ,从而可得DE ⊥面VBC .(2)求点C 到面VBA 的距离,首先确定点C 的位置,有已知2,AB VC ==当三棱锥V ABC -体积最大,需写出三棱锥V ABC -的体积表达式,故设,AC b BC b ==,则224a b +=,从而可得1112323V ab ab =⋅⋅=,由基本不等式可得点C 为AB 的中点,最后利用公式V ABC C VAB V V --=即可得出点C 到面VBA 的距离.点评:本题考查是空间的直线与平面的垂直问题和点与平面的距离的计算问题.解答时第一问充分借助已知条件与判定定理,探寻直线DE与AC平行,再推证DE与平面VBC垂直即可.关于第二问中的最值问题,V 的体积取得最大值时成立的条件,然后运用等积法求解答时巧妙运用基本不等式,探求出三棱锥ABC出点C到平面VAB的距离.综合以上四类问题,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与距离问题都是高考中的热点问题,在高考试题的新颖性越来越明显,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也越来越广泛.异面直线所成的角,通过作平行线,转化为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具体地,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在其中一条上的适当位置选一点,过该点作另一条的平行线;二是在空间适当位置选一点,过该点作两条异面直线的平行线.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点的选取很重要.运用空间向量坐标运算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一般步骤:①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②求出相关点的坐标;③写出向量坐标;④结合公式进行论证、计算;⑤转化为几何结论.注意: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不一定是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就是直线与其在该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求线面角的关键是找出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一般在斜线上的某个特殊的位置找一点,过该点平面的垂线,从而作出射影;运用空间向量坐标运算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一般步骤:①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②求出相关点的坐标;③写出向量坐标;④结合公式进行论证、计算;⑤转化为几何结论.注意: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正弦等于直线与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的余弦的绝对值. 求二面角的方法:①直接法.直接法求二面角大小的步骤是:一作(找)、二证、三计算.即先作(找)出表示二面角大小的平面角,并证明这个角就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然后再计算这个角的大小. 用直接法求二面角的大小,其关键是确定表示二面角大小的平面角.而确定其平面角,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利用三垂线定理(或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确定平面角,自二面角的一个面上一点向另一面引垂线,再由垂足向棱作垂线得到棱上的点(即垂足),斜足与面上一点连线和斜足与垂足连线所夹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②利用与二面角的棱垂直的平面确定平面角, 自空间一点作与棱垂直的平面,截二面角得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③利用定义确定平面角, 在棱上任取一点,过这点在两个平面内分别引棱的垂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②射影面积法.利用射影面积公式cos θ= S S';此方法常用于无棱二面角大小的计算;对于无棱二面角问题还有一条途径是设法作出它的棱,作法有“平移法”“延伸平面法”等.③空间向量法:法一: ,AB CD 是二面角l αβ--的两个面内与棱l 垂直的直线,则二面角的大小,AB CD θ=〈〉. 法二:设1n ,2n 是二面角l αβ--的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其方向一个指向内侧,另一个指向外侧(同等异补),则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12cos cos ,u u θ=〈〉或12cos cos ,u u θ=-〈〉.求距离的关键是化归.即空间距离向平面距离化归,具体方法如下:(1)求空间中两点间的距离,一般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或斜三角形.(2)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和点到平面的距离,一般转化为求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或利用三棱锥的底面与顶点的轮换性转化为三棱锥的高,即用体积法.(3)求距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应用各种距离之间的转化关系和“平行移动”的思想方法,把所求的距离转化为点点距、点线距或点面距求之,其一般步骤是:①找出或作出表示有关距离的线段;②证明它符合定义;③归到解某个三角形.若表示距离的线段不容易找出或作出,可用体积等积法计算求之.2.用法向量球距离:(1)用法向量求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如右图所示,a 、b 是两异面直线,n 是a 和b 的法向量,点E ∈a ,F ∈b ,则异面直线 a 与b之间的距离是d = ;(2)用法向量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已知AB 是平面α的 一条斜线,n 为平面α的法向量,则 A 到平面α的距离为d =;(3)用法向量求直线到平面间的距离:首先必须确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然后将直线到平面的距离问题转化成直线上一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4)用法向量求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首先必须确定两个平面是否平行,这时可以在一个平面上任取一点,将两平面间的距离问题转化成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解答这些问题,需要主观的意志力,不要见到此类问题先发怵,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要通过一些必要的练习,加强解题信心的培养,确定解题的一般规律,积极的深入分析问题的特征,进而实现顺利解答.。

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 立体几何教学案

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 立体几何教学案

2011年高考第二轮专题复习(教学案):立体几何 第1课时 直线、平面、空间几何体考纲指要:立体几何在高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考察的重点及难点是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和判定,而查空间线面的位置关系问题,又常以空间几何体为依托,因而要熟练掌握多面体与旋转体的概念、性质以及它们的求积公式。

考点扫描:1.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相交直线;(2)平行直线;(3)异面直线。

2.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1)直线在平面内;(2)直线和平面相交;(3)直线和平面平行。

3.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两平面相交;(2)两平面平行。

4.多面体的面积和体积公式,旋转体的面积和体积公式。

考题先知:例1.在平面几何中,我们学习了这样一个命题:过三角形的内心作一直线,将三角形分成的两部分的周长比等于其面积比。

请你类比写出在立体几何中,有关四面体的相似性质,并证之。

解:通过类比,得命题:过四面体的内切球的球心作一截面,将四面体分成的两部分的表面积比等于其体积比。

证明:如图,设四面体P-ABC 的内切球的球心为O ,过O 作截面DEF交三条棱于点E 、D 、F ,记内切圆半径为r,则r 也表示点O 到各面的距离,利用体积的“割补法”知:PDF O PEFO PDE O DEF P V V V V ----++==r S r S r S PDF PEF PDE ⋅+⋅+⋅313131BCFD O DEF O ACFE O ABC O ABDE O ABC DEF V V V V V V ------++++==r S r S r S r S r S BCFD DEF ACFE ABC ABDE ⋅+⋅+⋅+⋅+⋅3131313131,从而21表表S S V V ABC DEF DEF P =--。

例2.(1)当你手握直角三角板,其斜边保持不动,将其直角顶点提起一点,则直角在平面内的正投影是锐角、直角 还是钝角?(2)根据第(1)题,你能猜想某个角在一个平面内的正投影一定大于这个角吗?如果正确,请证明;如果错误,则利用下列三角形举出反例:△ABC 中,2,6==AC AB ,13-=BC ,以∠BAC 为例。

上海高三数学高考二轮复习教案立体几何专题之空间的角与距离(1)含答案

上海高三数学高考二轮复习教案立体几何专题之空间的角与距离(1)含答案

沪教版(上海)高中数学度高三数学二轮复习立体几何专题之空间的角与距离①教学目标1、理解点到平面、直线和直线、直线和平面、平面和平面距离的概念;会用求距离的常用方法(如:直接法、转化法、向量法)2、理解线线角、线面角、面面角的概念定义和取值范围;会用求角的方法“一作二证三计算”。

知识梳理1、空间角:(1)空间角的计算步骤一作、二证、三算。

(2)异面直线所成角:1>范围:___________ (0°,90°];2>计算方法:<1>平移法:一般情况下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梯形的平行对边、三角形的中位线进行平移;<2>补体法;(3)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1>定义: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这个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我们说它们所成的角是直角;2>范围:_____________ [0°,90°];3>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计算:<1>直接法:关键是作垂线,找射影可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2>平移法:通过三角形的中位线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移,计算其平行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也可平移平面)。

<3>通过等体积法求出斜线任一点到平面的距离d,计算这点与斜足之间的线段长l,则sindl θ=.(6)二面角:1>定义: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平面分为两部分,其中的每一部分叫做半平面.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每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一点为端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这个二面角的平面角.规定: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重合时,二面角为0,当两个半平面合成一个平面时,二面角为π,因此,二面角的大小范围为_______ [0°,180°];2>确定二面角的方法:<1>定义法;<2>垂面法;注:空间角的计算步骤:一作、二证、三算2、空间距离(1)七种距离:点与点、点到直线、两条平行直线、两条异面直线、点到平面、平行于平面的直线与该平面、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其中点与点、点与直线、点到平面的距离是基础,求其它几种距离一般化归为求这三种距离; (2)点与点的距离: 1>解三角形及多边形;2>空间任意两点A 、B 间的距离即线段AB 的长度: 设()111,,A x y z 、()222,,B x y z ,则()()()222121212AB x x y y z z =-+-+-(3)两条异面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直线的公垂线段的长度;说明: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等于其中一条直线到过另一条直线且与这条直线平行的平面的距离。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考点知识讲解与提升练习27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考点知识讲解与提升练习27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sin
∠C1BO
=
C1O BC1
=
1 2
∠C1BO = 30°
C
直线 BC1 与平面 ABCD 所成的角为 ∠C1BC = 45° ,故选项 D 正确.综上,答案选 . ABD
2 / 41
(1)证明点或线共面:
①首先由所给条件中的部分线(或点)确定一个平面,然后再证其余的线(或点)在这个平面内;②
而 EF ⊥ 平面 BDD1,又因为 EF ⊂ 平面 BDD1,所以平面 B1EF ⊥ 平面 BDD1,所以 A 选项正确;
对于 B 选项:因为平面 A1BD ∩ 平面 BDD1= BD ,由上述过程易知平面 B1EF ⊥ 平面 A1BD 不成立;
对于 C 选项:由题意知直线 AA1 与直线 B1E 必相交,故平面 B1EF// 平面 A1AC 有公共点,从而 C 选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考点知识讲解与提升练习 考点知识 27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 2022 年甲卷理 7 文 9)在长方体 ABCD − A1B1C1D1 中,已知 B1D 与平面 ABCD 和平面 AA1B1B 所成
的角均为30° ,则
. . 与平面 所成的角为 A AB = 2AD B AB
cosθ=
。 cosθ1·cosθ2
③向量法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公理 2 的三个推论 推论 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3 / 41
推论 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 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2.异面直线判定的一个定理 过平面外一点和平面内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不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A1C

l
,即

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27 空间角与空间距离

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27 空间角与空间距离

立体几何—空间角与空间距离专题综述空间角度与空间距离的推理、比较与计算,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求解方法既可以选择几何法,又可以选择向量法,在解决空间背景下及建系困难的几何体中的角与距离时,几何法更具优势,在解决简单几何体中的角与距离及探究性问题时,向量法更具优势.因此,选择合适的方法,确保快速解决问题.另外,两种方法都要求熟练准确的运算,且具有较高的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及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专题探究探究1:综合法解决立体图形中角度和距离问题的思路:立体几何平面化→平面几何三角化→三角问题定理化.即把空间立体几何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的问题,再把平面几何的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答题思路一:综合法求解空间角(1)求异面直线成角的方法①平移:平移已有的平行线,或选择适当的点(线段的中点或端点),做平线性平移,或补形平移;② 证明:证明所作的角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或是其补角;③ 寻找:在立体图形中,寻找或作出含有此角的三角形,解三角形; ④ 取舍:因为异面直线所成角θ的取值范围是0,2π⎛⎤⎥⎝⎦,所以所作的角为钝角时,应取它的补角作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2)求线面角的方法: (I )定义法:① 先确定斜线与平面,找到线面的交点A 为斜足;找线在面外的一点B ,过点B 向平面α做垂线,确定垂足O ;② 连结斜足A 与垂足O ,OA 为斜线AB 在面α内的投影;投影OA 与斜线AB 之间的夹角为线面角;③ 把投影OA 与斜线AB 归到三角形中进行求解. (2)间接法:设斜线PA 与平面α所成角为θ,则sin Ph PAθ=(P h 为点P 到平面α的距离),转化为求点P 到平面α的距离,可利用等积转化或借助其他点求距离. (3)求二面角的方法:l αβ--① 点A 为平面α内一点,过点A 作AO l ⊥于点O ; ② 证明过点A 的直线AB ⊥平面β于点B ,连接OB ,AB l l ⇒⊥⇒⊥平面AOB ,OB l ⇒⊥,⇒AOB ∠即为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③ 解Rt AOB ∆.答题思路二:综合法求解空间距离空间中的距离: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平行平面的直线到平面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求点A 到平面α距离的方法: (1)直接法:① 求证过点A 的直线AB ⊥平面α于点B ,则线段AB 的长即为点A 到平面α的距离; ② 利用求三棱锥体积的等积转化思想进行求解; (2)间接法:转化为其他点到平面的距离① 直线AB 平面α,转化为求点B 到平面的距离;② ,A B ∈平面β,平面β平面α,转化为求点B 到平面的距离.(2021.福建省福州市月考试卷)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下列结论正确的有( ) A.二面角11A CD D --的大小为045 B.异面直线11D B 与CD 所成的角为060 C. 直线11D B 与平面11A DCB 所成的角为030 D. 1D 到平面11A DCB 的距离为2【审题视点】以简单几何体或者空间位置背景下的多选题,选项中涉及求空间角、距离、体积的问题,若建系,运算量较大,可以优先选择综合法解题.【思维引导】将综合法求空间角和距离的方法,以“流程化”的形式,将需要寻找的点,或需要作出的辅助线呈现出来,即可锁定所求的角或线段长.综合法的关键是,“按步骤进行”.【规范解析】解: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 连接1AD 交1A D 于点O ,则11A D AD ⊥CD ⊥平面11ADD A1CD AD ∴⊥11,,A D CD D A D CD =⊂平面11A DCB 1AD ∴⊥平面11A DCB确定过点1D 垂直于平面11A DCB 的垂线1DD CD⊥11A DD ∴∠是二面角11ACD D --的平面角,又1145A DD ∠=,∴二面角11A CD D --的大小为045故A 正确11CD C D111B D C ∴∠是异面直线11D B 与CD 所成角或其补角又011145B D C ∠=∴异面直线11D B 与CD 所成角为045故B 错误01130OB D ∴∠=∴直线11D B 与平面11A DCB 所成的角为030故C 正确 方法一:1OD ⊥平面11A DCB∴1OD 的长即为点1D 到平面11A DCB 的距离 ∴点1D 到平面11A DCB方法二:三棱锥111D A B D -中111111D A B D B A D D V V --=1111111133D A B D B A D D h S h S ∆∆∴⋅⋅=⋅⋅11111112222122B A D DDA B Dh ShS∆∆⋅⋅⋅⋅∴===⋅∴点1D到平面11A DCB方法三:111111,C D A B A B ⊂平面11A DCB,11C D⊄平面11A DCB三棱锥111C A B C-中111111C A B C A C B CV V--=11111112222122A CB CCA B Ch ShS∆∆⋅⋅⋅⋅∴===⋅∴点1C到平面11A DCB,即点1D到平面11A DCB故D正确.【探究总结】求空间角和距离,不能单一的只利用空间向量法求解,对于一些简单的几何体,或者建系定坐标需花费较多时间的题目,选择用综合法求解会缩短解题时间.空间三大角中,二面角的求解较为困难,记住一点出发,作两垂线,连接两垂足,解三角形即可.1111111133C A B C A C B Ch S h S∆∆∴⋅⋅=⋅⋅(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如图,在三棱锥A BCD -中,平面ABD ⊥平面BCD ,AB AD =,O 为BD 的中点. (1)证明:OA CD ⊥;(2)若OCD ∆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点E 在棱AD 上,2DE EA =,且二面角E BC D --的大小为45︒,求三棱锥A BCD -的体积.探究2:向量法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与距离的思路:寻找从同一点出发的三条两两相互垂直的直线(条件不足需证明垂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确定点的坐标⇒求出向量(方向向量或法向量)坐标 ⇒带入空间向量求角或距离的公式,求解. 答题思路三:向量法求解空间角与空间距离(1)求空间角① 设异面直线,m n 的方向向量分别为,m n ,则异面直线,m n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cos ,m n m n m n⋅=; ② 设直线m平面A α=,直线m 的方向向量为m ,平面α的法向量为a ,则直线m 与平面α所成角的正弦值为cos ,m a m a m a⋅=; ③ 设平面α平面l β=,平面α,平面β的法向量分别为,a b ,则法向量,a b 夹角的余弦值为cos ,a b a b a b⋅=.(2)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点P ∉平面α,点A ∉平面α,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则点P 到平面α的距离为PA n n⋅.强调:方向向量所成角的余弦值的绝对值分清所求角是二面角还是平面与平面所成角,对结果进行转化注意是角的正弦值(1)利用空间向量求解空间角或者空间距离①通过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的坐标运算进行;②利用空间向量基本定理表示向量,结合空间向量数量积,求角或距离.(2)求解空间角或者距离范围、最值的问题依然利用上述的求解思路,只是点的坐标含有参数,导致最终的结果是一个含参表达式.结合题干条件明确参数范围,转化为函数求范围、最值问题.AB=,(2021广东省佛山市期中考试)如图,已知矩形ABCD中,21∆沿AM折起,使得平面ADM⊥平面ABCM,AD=,M为DC的中点,将ADM连接BM.(1)求证:BM⊥平面ADM;--的余弦值;(2)求二面角A DM C-的体积为(3)若点E是线段DB上的一动点,问点E在何位置时,三棱锥M ADE212【审题视点】题干条件中边长关系较多,联想到利用勾股定理或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结论得出垂直结论,平面ADM⊥平面ABCM转化为线面垂直,故图形中垂直结论较多,第一问不难证明,同样容易建系求解后续两问.【思维引导】这是一道立体几何部分的常规题型,图形中垂直条件较多,不难证明BM⊥平面ADM,第一问的结论又为建系提供条件.题中需要求二面角的余弦值,及探究点E位置,用空间向量解决问题的思路更清晰一些.【规范解析】(1)证明:∵矩形ABCD 中,2AB =,1AD =,M 为DC 的中点2AM BM ∴==,222AM BM AB ∴+=AM BM ∴⊥平面ADM ⊥平面ABCM ,平面ADM平面ABCM AM =BM ⊂平面ABCM BM ∴⊥平面ADM(2)解:分别取,AM AB 的中点O 和N ,则ONBM ,ON ∴⊥平面ADM ,ON AM ON OD ∴⊥⊥ AD AM = OD AM ∴⊥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2220,0,,,0,0,2,,0222D M C ⎛⎫⎛⎫⎛⎫-- ⎪ ⎪ ⎪ ⎪ ⎪ ⎪⎝⎭⎝⎭⎝⎭ 2222,0,,,,02222DM MC ⎛⎫⎛⎫∴=--=- ⎪ ⎪ ⎪ ⎪⎝⎭⎝⎭设(),,m x y z =为平面CDM 的一个法向量, 则2202222022DM m x z MC m x y ⎧⋅=--=⎪⎪⎨⎪⋅=-+=⎪⎩令1x =,则1,1y z ==-,即()1,1,1m =- 又()0,1,0n =是平面ADM 的一个法向量,3cos ,3m n m n m n⋅==∴二面角A DM C --的余弦值为33建系:凑齐建系条件找点坐标,表示向量坐标,若直接表求向量的坐标难度大,可利用向量间的关系,间接表示求法向量,与坐标平面重合或者平行的平面可直接给出法向量结合图形,分析二面角的范围,对结果进行转化(3)由(2)得22,0,0,,2,022A B ⎛⎫⎛⎫- ⎪ ⎪ ⎪ ⎪⎝⎭⎝⎭ 22,2,22DB ⎛⎫∴=-- ⎪ ⎪⎝⎭设[],0,1DE DB λλ=∈22,2,22DE λλλ⎛⎫∴=-- ⎪ ⎪⎝⎭ 则222,2,222E λλλ⎛⎫=-- ⎪ ⎪⎝⎭2222,2,2222AE λλλ⎛⎫∴=--- ⎪ ⎪⎝⎭∴点E 到平面ADM 的距离2AE n d nλ⋅==则1223612M ADB ADM V S d λ-∆=⋅==解得12λ=,则E 为BD 的中点. 【探究总结】向量法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合理建系(条件不足时,有必要的证明),写出点的坐标,求解二面角、点面距的前提是准确求出法向量.向量法本质是几何问题代数化,准确计算是保障.(2021浙江省期中考试)如图,在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中,底面ABCD是等腰梯形, AB CD ,14,2AB BC CD D C ====, 1D C ⊥底面ABCD ,则( ) A.BC ⊥平面1ACDB.直线1DD 与底面ABCD 所成的角为4πC.平面11ABC D 与平面ABCD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217过点E 的斜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求点面距离专题升华对于空间角与空间距离的计算问题,综合法与向量法都需要掌握.综合法要求一作(作辅助线)、二证(证明作图的合理性,即平行垂直的依据)、三计算(利用平面几何的知识计算角或边长),注重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判别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推理论证能力(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辅助线作图与论证),运算求解能力(利用余弦定理,计算三角形的内角与边长).空间向量法要求建立坐标系、写出点坐标、计算角的三角函数值与距离或选择空间向量基底表示其他向量, 利用空间向量数量积运算计算各种角的三角函数值与距离.两种方法针对不同的题型,各具优势,做题时选择合适的方法,快速准确的解题.【答案详解】 变式训练1 【解析】 解:(1)AB AD =,O 为BD 中点OA BD ∴⊥平面ABD 平面BCD =BD ,平面ABD ⊥平面BCD ,AO ⊂平面ABD OA ∴⊥平面BCDOA CD ∴⊥(2)作EF BD ⊥于F , 作EM BC ⊥于M ,连FM ,则EF OA OA ⊥平面BCD ,EF OAEF ∴⊥平面BCDEF BC ∴⊥平面BCD,EM BC EM EF E ⊥=BC ∴⊥平面EFMBC FM ∴⊥EMF ∴∠为二面角E BC D --的平面角, 即4EMF π∠=BO OD =,OCD ∆为正三角形BCD ∴∆为直角三角形2DE EA =1223FM BF ∴== 33122OA EF FM ∴===11131133326A BCD BCD V OA S -∆∴=⋅=⨯⨯⨯⨯= 变式训练2【解析】解:如图,易知1D C ⊥平面.ABCD BC ⊂平面ABCD1.BC D C ∴⊥在等腰梯形ABCD 中,过点C 作CG AB ⊥于点.G 则3AG =,1BG =,22213CG =-=, 所以22223(3)2 3.AC AG CG =+=+= 因此满足22216AC BC AB +==,所以.BC AC ⊥ 又1D C ,AC ⊂平面1AD C ,1D C AC C =, BC ∴⊥平面1AD C1D C ⊥平面ABCD14D DC π∴∠=,即直线1DD 与底面ABCD 所成的角为.4π 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则(0,0,0)C ,(23,0,0)A ,(0,2,0)B ,1(0,0,2)D , (23,2,0)AB ∴=-,1(23,0,2).AD =-设平面11ABC D 的法向量(,,)n x y z =,由10,0,AB n AD n ⎧⋅=⎪⎨⋅=⎪⎩得2320,2320,x y x z ⎧-+=⎪⎨-+=⎪⎩ 取1x =,可得平面11ABC D 的一个法向量(1,3,3).n = 又1(0,0,2)CD =为平面ABCD 的一个法向量 设平面11ABC D 与平面ABCD 所成锐二面角为θ, 则11||2321cos ||||727CD n CD n θ⋅===,因此平面11ABC D 与平面ABCD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7 故点C 到平面11ABC D 的距离为1||221||7CD n n ⋅= 故选.ABC。

2021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难点.7 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与距离教学案 理

2021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难点.7 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与距离教学案 理

2021年高考数学二轮复习难点2.7 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与距离教学案理立体几何中的“角”与“距离”是定量分析空间几何元素(点、线、面)间位置关系的两个重要的几何量,在研究这些“角”和“距离”时,常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来处理,这是化归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具体应用. 空间角是考查学生对立体几何中的视图、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运算能力的一个综合知识点;空间距离既能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又能考查学生的转化思想及运算能力,空间距离的计算也是学生感觉较难的部分.在求解空间的角与距离的问题时,一般应包括三个部分:求作、论证和计算,这三部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求空间中的角或距离的常用方法注意根据定义找出或作出所求的角或距离,给出证明,一般情况下,力求明确所求角或距离的位置.求角与距离的关键是将空间的角与距离灵活地转化为平面上的角与距离,然后将所求量置于一个三角形中,通过解三角形最终求得所需的角与距离. 空间向量是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中新增加的内容 .借助于空间向量工具,可以对一些传统解法中较为繁琐的问题加以定量化 ,从而降低了思维难度 ,增强了可操作性 ,使学生对立体几何更容易产生兴趣 .空间向量在角和距离的处理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它最大限度地避开了思维的高强度转换 ,避开了各种辅助线添加的难处 ,代之以空间向量的计算 ,有利于我们较好地解决问题 .1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小,是由空间一点分别引它们的平行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来定义的.因此,通常我们要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会要求学生通过平移直线,形成角,然后在某个三角形中求出角的方法来得到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小.在这一方法中,平移直线是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关键,而如何平移直线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空间观和作图能力.新教材对立体几何的处理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淡化了对学生作图能力的要求,引进了空间向量的方法(实际上是把空间问题代数化),避开了一些繁杂的作图,其中在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中运用空间向量的方法有很大的优点.另外,对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求法我们还可以借用一些固定的模型,引用一些已知的公式来求出角的大小.例1在直三棱柱中,底面是直角三角形,,为侧棱的中点.(1)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余弦值;(2)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余弦值.思路分析: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题意写出相关点的坐标;(1)求出异面直线所在的方向向量,直接计算即可;(2)求出平面与平面的法向量,计算即可.(2)因为,,,所以,,所以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因为,,设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 .由得令,则,.所以42cos(,).323||||n CBn CBn CB⋅===⨯所以二面角的余弦值为点评:本题考查空间向量的应用,属中档题;在空间求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是通过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正确写出各点的坐标,则通直线所在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通过向量的夹角间接求解,准确运算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2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是空间三大角之一,它既是教与学的难点,又是高考的热点,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常用方法.一、直接法直接法就是根据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定义,直接作出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则斜线与射影所成角就是斜线与平面所成角,这是解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方法,直接法的关键是确定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下列结论常作为找斜线在平面内射影的依据.(1)(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2)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在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3)经过一个角的顶点引这个角所在平面的斜线,设它和已知角的两边的夹角为锐角且相等,则这条斜线在平面的射影是这个角的平分线.(4)若三棱锥的三条侧棱相等,则其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外心. 二、借助于空间向量工具,利用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来转化,当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夹角为锐角时,通过直角三角形可以知道,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夹角互余,因此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正弦就等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夹角的余弦,当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夹角为钝角时,其补角跟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互余,因此因此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正弦就等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夹角的余弦的相反数.例2【西南名校联盟高三xx年元月】如图,在等腰梯形中,,上底,下底,点为下底的中点,现将该梯形中的三角形沿线段折起,形成四棱锥.(1)在四棱锥中,求证:;(2)若平面与平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为,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思路分析:(1)由,,,点为的中点,得三角形沿线段折起后可得四边形为菱形,边长为,,取的中点,连接,,,可证,,即可证平面,从而平面,即可得证;(2)以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1)可证为平面与平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从而求出, , , ,再求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即可求出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而,∴且,得点的横坐标为,点的竖坐标为,则, , , ,故, , ,设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 ∴()()()333·0?022{ ·020?0BD n x y z AD n x y z ⎛⎫=-= ⎪ ⎪⎝⎭=-=,,,,,,,,,,得3330 220x z y -=-=,,点评: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解题的一般思路为:首先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并正确写出各点的空间坐标,并求出平面的法向量,最后运用公式即可得出结果. 利用法向量求解空间线面角的关键在于“四破”:第一,破“建系关”,构建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第二,破“求坐标关”,准确求解相关点的坐标;第三,破“求法向量关”,求出平面的法向量;第四,破“应用公式关”.3 二面角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是立体几何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历年高考中几乎都要涉及.尤其是在数学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要求对二面角求法的掌握变得更加灵活,二面角的概念发展、完善了空间角的概念;而二面角的平面角不但定量描述了两相交平面的相对位置,同时它也是空间中线线、线面、面面位置关系的一个汇集点.研究二面角的求法,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在求解二面角的问题中,通常首先要定位出二面角的平面角,而这也是学生在解题中感到最为陌生和棘手的问题.特别是若二面角的棱隐而不露其解题的难度又会增大.求解二面角是立体几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题型,也是各地高考中的“热点”问题,虽然对此可说是“千锤百炼”,但我们必须面对新的情境、新的变化,如何以基本方法的“不变”去应对题目中的“万变”就是我们研究的中心话题. 总的来说,求解二面角的大体步骤为:“作、证、求”.其中“作、证”是关键也是难点,“求”依靠的计算,也决不能忽视,否则因小失大,功亏一篑,也是十分遗憾之事.例3【北京市朝阳区xx届期末】如图,在三棱柱中,,是线段的中点,且平面.(Ⅰ)求证:平面平面;(Ⅱ)求证:平面;(Ⅲ)若,,求二面角的余弦值.思路分析:(Ⅰ)由,可得,由平面可得.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得平面,再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得结论;(Ⅱ)连接,设,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从而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平面;(Ⅲ)取的中点,则,因为,所以,又因为平面,所以两两垂直.以为原点,分别以为轴建立空间坐标系,利用向量垂直数量积为零列方程组,分别求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与平面的一个法向量,根据空间向量夹角余弦公式,可得结果.,所以,即设,则.故317cos,772m nm nm n⋅-+〈〉===⋅⨯.由图知,二面角的平面角为锐角,所以二面角的余弦值为.点评:本题考查了线面平行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二面角的求解、空间向量的运算等知识点的应用,其中对于垂直、平行关系证明中应用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常见类型.(1)证明线面、面面平行,需转化为证明线线平行.(2)证明线面垂直,需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3)证明线线垂直,需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 利用空间向量求二面角,首先利用垂直关系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立各点坐标,利用方程组解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利用向量数量积求夹角,最后根据向量夹角与二面角之间关系得结果.其解题过程中最容易出现以下错误:其一是对于第一问不能熟练运用线线平行、线面平行和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进而不能正确处理线面平行的问题;其二是对于第二问不能正确运用空间向量求二面角的大小,其关键是正确地求出各面的法向量.4 空间距离空间中距离的求法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中以点与点、点到线、点到面的距离为基础,求其他几种距离一般化归为这三种距离. 空间中的距离主要指以下七种: (1)两点之间的距离. (2)点到直线的距离. (3)点到平面的距离. (4)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5)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6)平面的平行直线与平面之间的距离. (7)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 七种距离都是指它们所在的两个点集之间所含两点的距离中最小的距离.七种距离之间有密切联系,有些可以相互转化,如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可转化为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面间的距离或平行平面间的距离都可转化成点到平面的距离. 在七种距离中,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重点,求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是难点.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1)直接法:即直接由点作垂线,求垂线段的长.(2) 转移法:转化成求另一点到该平面的距离.(3)体积法. 求异面直线的距离:(1)定义法:即求公垂线段的长.(2)转化成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3)函数极值法:依据是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是分别在两条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中最小的.例4.是的直径,点是上的动点,过动点的直线垂直于所在的平面,分别是的中点.(1)试判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已知当三棱锥体积最大时,求点到面的距离.思路分析:(1)要判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注意到分别是的中点,可知,只需判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由已知是的直径,点是上的动点,得,又直线垂直于所在的平面,可得面,从而可得面.(2)求点到面的距离,首先确定点的位置,有已知当三棱锥体积最大,需写出三棱锥的体积表达式,故设,则,从而可得,由基本不等式可得点为的中点,最后利用公式即可得出点到面的距离.点评:本题考查是空间的直线与平面的垂直问题和点与平面的距离的计算问题.解答时第一问充分借助已知条件与判定定理,探寻直线与平行,再推证与平面垂直即可.关于第二问中的最值问题,解答时巧妙运用基本不等式,探求出三棱锥的体积取得最大值时成立的条件,然后运用等积法求出点到平面的距离.综合以上四类问题,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与距离问题都是高考中的热点问题,在高考试题的新颖性越来越明显,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也越来越广泛.异面直线所成的角,通过作平行线,转化为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具体地,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在其中一条上的适当位置选一点,过该点作另一条的平行线;二是在空间适当位置选一点,过该点作两条异面直线的平行线.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点的选取很重要.运用空间向量坐标运算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一般步骤:①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②求出相关点的坐标;③写出向量坐标;④结合公式进行论证、计算;⑤转化为几何结论.注意: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不一定是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就是直线与其在该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求线面角的关键是找出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一般在斜线上的某个特殊的位置找一点,过该点平面的垂线,从而作出射影;运用空间向量坐标运算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一般步骤:①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②求出相关点的坐标;③写出向量坐标;④结合公式进行论证、计算;⑤转化为几何结论.注意: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正弦等于直线与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的余弦的绝对值. 求二面角的方法:①直接法.直接法求二面角大小的步骤是:一作(找)、二证、三计算.即先作(找)出表示二面角大小的平面角,并证明这个角就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然后再计算这个角的大小. 用直接法求二面角的大小,其关键是确定表示二面角大小的平面角.而确定其平面角,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利用三垂线定理(或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确定平面角,自二面角的一个面上一点向另一面引垂线,再由垂足向棱作垂线得到棱上的点(即垂足),斜足与面上一点连线和斜足与垂足连线所夹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②利用与二面角的棱垂直的平面确定平面角, 自空间一点作与棱垂直的平面,截二面角得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③利用定义确定平面角, 在棱上任取一点,过这点在两个平面内分别引棱的垂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②射影面积法.利用射影面积公式=;此方法常用于无棱二面角大小的计算;对于无棱二面角问题还有一条途径是设法作出它的棱,作法有“平移法”“延伸平面法”等.③空间向量法:法一: 是二面角的两个面内与棱l垂直的直线,则二面角的大小.法二:设,是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其方向一个指向内侧,另一个指向外侧(同等异补),则二面角的平面角或.求距离的关键是化归.即空间距离向平面距离化归,具体方法如下:(1)求空间中两点间的距离,一般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或斜三角形.(2)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和点到平面的距离,一般转化为求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或利用三棱锥的底面与顶点的轮换性转化为三棱锥的高,即用体积法.(3)求距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应用各种距离之间的转化关系和“平行移动”的思想方法,把所求的距离转化为点点距、点线距或点面距求之,其一般步骤是:①找出或作出表示有关距离的线段;②证明它符合定义;③归到解某个三角形.若表示距离的线段不容易找出或作出,可用体积等积法计算求之.2.用法向量球距离:(1)用法向量求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如右图所示,a、b是两异面直线,是a和b 的法向量,点E∈a,F∈b,则异面直线 a与b之间的距离是d=;(2)用法向量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已知AB是平面α的一条斜线,为平面α的法向量,则 A到平面α的距离为d=;(3)用法向量求直线到平面间的距离:首先必须确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然后将直线到平面的距离问题转化成直线上一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4)用法向量求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首先必须确定两个平面是否平行,这时可以在一个平面上任取一点,将两平面间的距离问题转化成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解答这些问题,需要主观的意志力,不要见到此类问题先发怵,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要通过一些必要的练习,加强解题信心的培养,确定解题的一般规律,积极的深入分析问题的特征,进而实现顺利解答.。

2023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提升微专题几何篇第28讲怎么求异面直线所成角含解析

2023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提升微专题几何篇第28讲怎么求异面直线所成角含解析

第28讲 怎么求异面直线所成角一、知识与方法1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线线角)直线,a b 是两异面直线,经过空间任意一点O ,分别作//,//a a b b '',则两相交直线a ',b '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作两异面直线,a b 所成的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范围是0,2π⎛⎤⎥⎝⎦2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方法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通过平移直线,把异面问题转化为共面问题来解决,根据等角定理,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与顶点位置无关,一般将角的顶点取在一些特殊点上(如线段端点,中点等),还可以用空间向量法求解就不用平移了.3平移法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一般步骤(1)平移:选择适当的点,平移异面直线中的一条或两条成为相交直线,这里的点通常选择特殊位置的点,如线段的中点或端点,也可以是异面直线中某一条直线上的特殊点.(2)证明:证明所作的角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3)寻找:在立体图形中,寻找或作出含有此角的三角形,并解之.(4)取舍:因为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2π⎛⎤⎥⎝⎦所以所作的角为钝角时,应取它的补角作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4立体几何中,解计算题的一般步骤(1)作图;(2)证明; (3)计算.三步缺一不可.二、典型例题【例1】(1)在正四面体ABCD 中(如图31-所示),,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则EF 和BC 所成的角为________;(2)已知正四面体ABCD 中,E 是AB 的中点,则异面直线CE 与B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A.16C.13(3)在正四面体ABCD 中,(如图32-所示)线段MN 是棱AC 的中点和BCD 中心的连线,而线段DE 是ABD 的高.求MN 和DE 所成角的余弦值.【分析】本例3小题都是求正四面体上两异面直线所成角.通常是通过平移化空间为平面,再解三角形求得,一般情况下运用余弦定理[如第(2)(3)问的解法],也可用原图形的扩展,每个四面体都有其外接平行六面体,四面体的棱为平行六面体的面对角线,而正四面体的外接平行六面体是正方体或者说正四面体是正方体的六条面对角线所构成的内接图形,第(1)(2)问的解法二用的就是这种解法. 【解析】(1)【解法一】(平移法)如图33-所示,取BD 的中点M ,连接,EM FM ,则11//,//.22EM AD FM BC EFM ∴∠是EF 与BC 所成的角或其补角.ABCD 是正四面体,AD ∴BC =且AD BC ⊥,于是EM FM =且EM FM ⊥,即EM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45EFM ︒∴∠=,即EF 与BC 所成角为45︒. 【解法二】(补体法)如图34-所示,作正四面体ABCD 的外接正方体,则,E F 分别为正方体相对两个面的中心,//EF BG ∴.于是EF 与BC 所成角即为CBG ∠,其大小为45︒. (2)【解法一】(平移法)如图35-所示,取AD 的中点F ,连接,EF CF ,则//.EF BD 故CEF ∠(或其补角)即为异面直线CE 与BD 所成的角.设正四面体的棱长为2,则1CE CF EF ===.在CEF 中,由余弦定理得222cos2CE EF CF CEF CE EF +-∠===⋅∴异面直线CE 与B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6,故选B . 【解法二】(补体法+向量法)在正方体中嵌套一个正四面体ABCD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36-所示,不妨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则(0,0,2),A B (2,0,0),(0,2,0),(2,2,2),C DE 是AB 的中点,(1,0,1)E ∴,又(1,2,1),CE =-,||(0,2,2),cos |cos ,|||||CE BD BD CE BD CE BD θ⋅=∴=〈〉===故选B . (3)如图37-所示,连接DN ,延长交BC 于F ,可知F 为BC 中点,连接EF ,取EF 三等分点G ,使21EG GF =.连接,GN GM ,则//GN DE 且1,3GN DE GNM =∴∠是MN 和DE 所成的角或其补角.设正四面体棱长为.a 在GMN 中,,GN GM ==连接1,,,cos 2NC MC a NC MCN ==∠=.2222112cos ,42MN MC NC MC NC MCN a MN a ∴=+-⋅⋅∠=∴=222cos 2NG MN GM GNM NG MN +-∴∠==⋅MN ∴与DE 所成角为【例2】如图38-所示,四边形ABCD 和ADPQ 均为正方形,它们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动点M 在线段PQ 上,,E F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设异面直线EM 与AF 所成的角为θ,则cos θ的最大值为________.【分析】立体几何中动态问题具有较大的综合性,是解立体几何问题中的一个难点,通常有儿何法与向量法两种解题方法,几何法可以结合图形分析何时取得最大值,当点M 在P 处时,EM 与AF 所成角为直角,此时余弦值为0(最小),当M 到达Q 点时,角最小,从而余弦值最大.当然若设QM x =,求得cos θ关于x 的函数,借助于函数的单调性求得最大值,可谓殊途同归,结合图形中动点变化时,EM 与AF 所成角大小的变化,显示出数形结合,以形助数的魅力,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当然本题极易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解无疑是求空间角的常用方法,易于操作. 【解法一】(平移法十函数单调性)如图39-所示,设正方形的边长为2,QM x =,则0x2.取BF 中点G ,连接,EG MG ,则//,EG AF MEG ∠或其邻补角即为异面直线EM 与AF 所成的角,设MEG θ∠=,连接EQ .在Rt AQE 中,易得QE=在Rt MQE 中,易得ME =而AF =,则EG =,过点G 作GH AD ⊥,过点M 作MR AD ⊥,则12HR x =-.在Rt GHR 中,易得GR=在Rt MRG 中,易得2222EG EM MG MG EG EM θ+-==⋅===易知()f x =在[0,2]x ∈上是减函数.∴当0x =时,max 2()5f x =,即cos θ的最大值为25.【解法二】(向量法+基本不等式)以A 为原点,分别以射线,,AB AD AQ 为x 轴,y 轴,z 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 xyz -,如图310-所示,设1AB =,则AF =111,,0,,0,022E ⎛⎫⎛⎫⎪ ⎪⎝⎭⎝⎭. 设(0,,1)(01)M y y ,则1,,12EM y ⎛⎫=- ⎪⎝⎭.由于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为0,2π⎛⎤⎥⎝⎦,cosθ∴===令81,[1,9]t y t=+∈,而281161814552yy tt+=++-,当1t=时取等号.1122cos5555θ∴=⨯=当0y=时,即点M与点Q重合时,cosθ取得最大值为25.【例3】如图311-所示,平行六面体1111ABCD A B C D-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 1112,AA A AB A AD=∠=∠120︒=,求异面直线1AC和1A D所成角的余弦值.【分析】求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余弦值,从立体几何角度讲,通常采用平移法,但有时平移后的图形不易作出,可用补体的方法,即补体后再平移,当然,运用向量法求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好方法.而向量法通常又分为纯向量法和坐标法.当空间直角坐标系难认建立时,可考虑纯向量的方法,还必须提醒的是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为0,2π⎛⎤⎥⎝⎦,而两向量所成角的范围是[0,]π,这是容易出错的地方.【解法一】(补体法)如图312-所示,补上一个同样的平行六面体2222ABCD A B C D -,则12C AD ∠或其补角即为异面直线1AC 和1A D 所成角.在12C AD 中,可算出21AD AC =21D C =故由余弦定理得12cos 7 C AD ∠==-而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为0,2π⎛⎤⎥⎝⎦,故异面直线1AC 和1A D . 【解法二】(纯向量法)注意到从点A 出发的三条棱长和两两夹角都是已知的,故可设AB1,,a AD b AA c ===,如图313-所示.则10,1212a b a c b c ⎛⎫⋅=⋅=⋅=⨯⨯-=- ⎪⎝⎭11,,AC a b c A D b c =++=-故1()()AC AD a b c b c ⋅=++⋅-22212,()7,a b a c b c A D b c ⋅-⋅+-=-=-=112111|()2cos2AC A D AC a b c AC A Dθ⋅=++=∴=== 故异面直线1AC 和1A 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7. 三、易错警示【例】空间四边形ABCD 中,2,1,AD AB CB CD AD ====与BC 所成的角为60,E ︒,F 分别为,AB CD 的中点,求AB 与CD 所成的角及EF 的长. 【错解】如图314-所示,过点D 作//DP CB ,过点B 作//BP ,CD DP 与BP 交于点P .1,CB CD ==∴四边形BCDP 是边长为1的菱形.则ADP ∠就是AD 与BC 所成的角,即60ADP ︒∠=. ABP ∠是AB 与CD 所成的角.在ADP 和ABP 中,,,.AB AD PD PB AP AP ===.60ADP ABP ABPADP ︒∴≅∴∠=∠=,因此,AB 与CD 所成的角为60.︒ 在ADP 中,1,60,2PD BC ADP AD ︒==∠==.则由余弦定理,得AP==.取AC 的中点为Q ,则//,//EQ BC QF AD ,且1,1,602EQ QF EQF ︒==∴∠=. 则2EF ==,因此,EF 的长为2.【评析及正解】上述解法对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不凊晰,其实ADP ∠是AD 与BC 所成的角或其补角,所认在上述解法的基础上还应补上120ADP ︒∠=的情形.如图315-所示,不论60ADP ︒∠=还是120ADP ︒∠=,异面直线AB 与CD 所成角都为60.︒取AC 的中点Q ,则////,EQ BC PD QF //.AD 且1, 1.602EQ QF EQF ︒==∴∠=或120.EQF ︒∠=当60EQF ︒∠=时EF ==当120EQF ︒∠=时,EF ==因此,EF 的长为2. 四、难题攻略【例】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11AA O O (及其内部)绕1OO 旋转一周形成圆柱,如图316-所示,AC 长为112,3A B π长为3π,其中1B 与C 在平面11AA O O 的同侧. (1)求三棱锥111C O A B -的体积; (2)求异面直线1B C 与1AA 所成角的大小.【分析】本题的载体为圆柱,情景有所不同,但仍然依据求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3种基本方法求解,即①立体几何平移法;②化向量的方法;③向量坐标法.【解析】(1)11133V Sh ===(2)【解法一】(平移法)如图316-所示,过C 作11//CC AA ,则11C CB ∠为异面直线1B C 与1AA 所成的角. 在11Rt CC B 中,1111,1B C CC ==.因此,1111tan 1.C CB C CB ∠=∴∠4π=∴异面直线1B C 与1AA 所成的角为.4π【解法二】(纯向量法)如图317(1)-所示,由11BC BO OC =+,且11A A OO =,得()1111111B C A A B O OC O O B O O O OC O O ⋅=+⋅=⋅+⋅1111cos 0112B O O O B OO =∠+=⨯=因此11cos ,2B C AA ==∴异面直线1B C 与1AA 所成的角为4π.【解法三】(向量坐标法)建立如图317(2)-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则(0,1,0)A ,111111(0,1,1),,0,,1(0,0,1),(0,1,1) 2222A C B AA B C ⎛⎫⎛⎫-==-- ⎪ ⎪ ⎪ ⎪⎝⎭⎝⎭因此11111112cos ,2A ABC AA B C A A B C⋅==∴异面直线1B C 与1A A 所成的角为4π. 五、强化训练1.如图318-所示.三棱锥111ABC A B C -中,底面边长和侧棱长都相等.1160BAA CAA ︒∠=∠=,求异面直线1AB 与1BC 所成角的余弦值.【解析】【解法一】(直接平移法):如图①所示,作底面,由可知,为的角平分线,且面,于是,四边形为矩形.取的中点,联结交于点,则为的中点, ∴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等于与所成的角,即或其补角.设三棱柱的棱长为,由题意即可得于是.故异面直线与【解法二】(补体法一):在三棱柱的上底面补一个大小相同的三棱柱,如图②所示,联结,且交于点,则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与所成角,设,易得1AO ⊥ABC 1160BAA CAA ∠=∠=︒AO BAC ∠,AO BC BC ⊥⊥11,AAO BC AA ⊥1BC BB ⊥11BB C C AC E 1B C 1BC F F 1B C 112EF AB //1AB 1BC EF BF BFE ∠2111122BE EF AB BF BC ====222cos 2BF EF BE BFE BF EF +-∠===1AB 1BC 111ABC A B C -111222A B C A B C -22,BC AC 2AC 11A C D 12AB C ∠1AB 1BC 1BC =.在中,有,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余弦.【解法三】(补体法二):将三棱柱补为平行六面体,再放同样的一个平行六面体,如图③所示.就是异面直线与所成的角,设棱长为,在中,易求得.在中,易求,∴,从而在中,求得.在中,由余弦定理得. 【解法四】(纯向量法):不妨设长为,∵,∴,∴,∴. ∵,∴.∴异面直线与【解法五】(向量坐标法):如图④所示,以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过作平面于,则必在轴上,且,从而.设棱长为,则.∴∴,设异面直线与所成角为,则. 12122B CBC AC AD ====12AB C 12cos AB C ∠==1AB 1BC 1C BE ∠1AB 1BC 11B AB 1AB=BE =11AC E 1C E =1BC AA ⊥1BC CC ⊥1BCC 1BC =1BC E 1cos 223C BE ∠==⨯⨯AB 111111111,BC BA AA AC AB AA A B =++=+221111()2BC BA AA AC =++=12BC =221111()3AB AA A B =+=13AB =111111111()()1BC AB BA AA AC AB AA A B =++=+=1111cos 2BC AB BC AB θ===1AB 1BC A 1A 1A M ⊥ABC M M x 1cos 3A AM ∠1sin 3A AM ∠=1111,0),,0)22A B C -11115312(,,),62AB AA AB AC AA AC =+==+=1,)23-113(3BC AC AB =-=-1AB 1BC θ11116cos 6BC AB BC AB θ==。

(浙江专用)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专题二 立体几何 第2讲 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问题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数

(浙江专用)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专题二 立体几何 第2讲 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问题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数

第2讲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问题高考定位以空间几何体为载体考查空间角(以线面角为主)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常与空间线面关系的证明相结合,热点为空间角的求解,常以解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高考注重以传统方法解决空间角问题,但也可利用空间向量来求解.真题感悟(2018·浙江卷)如图,已知多面体ABCA1B1C1,A1A,B1B,C1C均垂直于平面ABC,∠ABC=120°,A1A=4,C1C=1,AB=BC=B1B=2.(1)证明:AB1⊥平面A1B1C1;(2)求直线AC1与平面ABB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法一(1)证明由AB=2,AA1=4,BB1=2,AA1⊥AB,BB1⊥AB得AB1=A1B1=22,所以A1B21+AB21=AA21,所以AB1⊥A1B1.由BC=2,BB1=2,CC1=1,BB1⊥BC,CC1⊥BC得B1C1=5,由AB=BC=2,∠ABC=120°得AC=23,由CC1⊥AC,得AC1=13,所以AB21+B1C21=AC21,故AB1⊥B1C1,又A1B1∩B1C1=B1,因此AB1⊥平面A1B1C1.(2)解如图,过点C1作C1D⊥A1B1,交直线A1B1于点D,连接AD.由AB1⊥平面A1B1C1,AB1平面ABB1,得平面A1B1C1⊥平面ABB1,由C1D⊥A1B1得C1D⊥平面ABB1,所以∠C1AD是AC1与平面ABB1所成的角.由B1C1=5,A1B1=22,A1C1=21得cos∠C1A1B1=67,sin∠C1A1B1=17,所以C1D=3,故sin∠C1AD=C1DAC1=3913.因此,直线AC1与平面ABB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是39 13.法二 (1)证明 如图,以AC 的中点O 为原点,分别以射线OB ,OC 为x ,y 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由题意知各点坐标如下:A (0,-3,0),B (1,0,0),A 1(0,-3,4),B 1(1,0,2),C 1(0,3,1).因此AB 1→=(1,3,2),A 1B 1→=(1,3,-2),A 1C 1→=(0,23,-3). 由AB 1→·A 1B 1→=0得AB 1⊥A 1B 1. 由AB 1→·A 1C 1→=0得AB 1⊥A 1C 1. 所以AB 1⊥平面A 1B 1C 1.(2)解 设直线AC 1与平面ABB 1所成的角为θ.由(1)可知AC 1→=(0,23,1),AB →=(1,3,0),BB 1→=(0,0,2). 设平面ABB 1的法向量n =(x ,y ,z ).由⎩⎪⎨⎪⎧n ·AB →=0,n ·BB 1→=0,即⎩⎨⎧x +3y =0,2z =0,可取n =(-3,1,0).所以sin θ=|cos 〈AC 1→,n 〉|=|AC 1→·n ||AC 1→|·|n |=3913.因此,直线AC 1与平面ABB 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是3913. 考 点 整 合1.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方法方法一:几何法.用几何法求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步骤为:①利用定义构造角,可固定一条直线,平移另一条直线,或将两条直线同时平移到某个特殊的位置;②证明找到(或作出)的角即为所求角;③通过解三角形来求角.方法二:空间向量法.用空间向量法求两条异面直线a ,b 所成角θ的步骤为:①求出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分别记为m ,n ;②计算cos 〈m ,n 〉=m ·n|m ||n |;③利用cos θ=|cos 〈m ,n 〉|,以及θ∈(0°,90°],求出角θ.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方法方法一:几何法.用几何法求直线l 与平面α所成角的步骤为:①找出直线l 在平面α上的射影;②证明所找的角就是所求的角;③把这个平面角置于一个三角形中,通过解三角形来求角.方法二:空间向量法.用空间向量法求直线AB 与平面α所成角θ的步骤为:①求出平面α的法向量n 与直线AB 的方向向量AB →;②计算cos 〈AB →,n 〉=AB →·n |AB →||n |;③利用sin θ=|cos 〈AB →,n 〉|,以及θ∈[0°,90°],求出角θ. 3.求二面角的方法方法一:几何法.用几何法求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θ的步骤为:①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②证明所找的角就是要求的角;③把这个平面角置于一个三角形中,通过解三角形来求角.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口诀:点在棱上,边在面内,垂直于棱,大小确定.方法二:空间向量法.用空间向量法求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θ的步骤为:①求两个半平面α,β的法向量m ,n ;②计算cos 〈m ,n 〉=m ·n|m ||n |;③根据图形和计算结果判断θ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从而得出θ与〈m ,n 〉是相等关系还是互补关系.热点一 求线线角【例1】 如图,在四棱锥PABCD 中,底面ABCD 是矩形,PA ⊥底面ABCD ,E 是PC 的中点.已知AB =2,AD =22,PA =2,求异面直线BC 与AE 所成角的大小.解 法一 如图1,取PB 的中点F ,连接EF ,AF ,则EF ∥BC ,从而∠AEF (或其补角)是异面直线BC 与AE 所成的角.在△AEF 中,由EF =2,AF =2,AE =2,知△A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AEF =π4.因此,异面直线BC 与AE 所成角的大小是π4.图1 图2法二 如图2,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B (2,0,0),C (2,22,0),E (1,2,1),AE →=(1,2,1),BC →=(0,22,0).设AE →与BC →的夹角为θ,则cos θ=AE →·BC →|AE →||BC →|=42×22=22,所以θ=π4.由此可知,异面直线BC 与AE 所成角的大小是π4.探究提高 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可以应用向量法,也可以应用异面直线的定义求解. 【训练1】 (1)(2018·浙江卷)已知四棱锥SABCD 的底面是正方形,侧棱长均相等,E 是线段AB 上的点(不含端点).设SE 与BC 所成的角为θ1,SE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为θ2,二面角SABC 的平面角为θ3,则( ) A.θ1≤θ2≤θ3 B.θ3≤θ2≤θ1 C.θ1≤θ3≤θ2D.θ2≤θ3≤θ1(2)(2016·浙江卷)如图,已知平面四边形ABCD ,AB =BC =3,CD =1,AD =5,∠ADC =90°,沿直线AC 将△ACD 翻折成△ACD ′,直线AC 与BD ′所成角的余弦的最大值是________. 解析 (1)由题意知四棱锥S-ABCD 为正四棱锥,如图,连接AC ,BD ,记AC ∩BD =O ,连接SO ,则SO ⊥平面ABCD ,取AB 的中点M ,连接SM ,OM ,OE ,易得AB ⊥SM ,则θ2=∠SEO ,θ3=∠SMO ,易知θ3≥θ2.再根据最小角定理知,θ3≤θ1,所以θ2≤θ3≤θ1,故选D.(2)设直线AC 与BD ′所成角为θ,平面ACD 翻折的角度为α,设O 是AC 中点,由已知得AC =6,如图,以OB 为x 轴,OA 为y 轴,过O 与平面ABC 垂直的直线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 ⎝ ⎛⎭⎪⎫0,62,0,B ⎝ ⎛⎭⎪⎫302,0,0,C ⎝ ⎛⎭⎪⎫0,-62,0.作DH ⊥AC 于H ,翻折过程中,D ′H 始终与AC 垂直,CH =CD 2CA =16=66,则OH =63,DH =1×56=306,因此可设D ′⎝ ⎛⎭⎪⎫-306cos α,-63,306sin α, 则BD ′→=⎝ ⎛⎭⎪⎫-306cos α-302,-63,306sin α,与CA →平行的单位向量为n =(0,1,0),所以cos θ=|cos 〈BD ′→,n 〉|=⎪⎪⎪⎪⎪⎪⎪⎪BD ′→·n |BD ′→|·|n |=639+5cos α, 所以cos α=-1时,cos θ取最大值66. 答案 (1)D (2)66热点二 求线面角【例2】 (2017·浙江卷)如图,已知四棱锥PABCD ,△PAD 是以AD 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BC ∥AD ,CD ⊥AD ,PC =AD =2DC =2CB ,E 为PD 的中点.(1)证明:CE ∥平面PAB ;(2)求直线CE 与平面PBC 所成角的正弦值. 法一 (1)证明 如图,设PA 中点为F ,连接EF ,FB . 因为E ,F 分别为PD ,PA 中点, 所以EF ∥AD 且EF =12AD ,又因为BC ∥AD ,BC =12AD ,所以EF ∥BC 且EF =BC ,即四边形BCEF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CE ∥BF . 又因为CE 平面PAB ,BF 平面PAB , 因此CE ∥平面PAB .(2)解 分别取BC ,AD 的中点为M ,N , 连接PN 交EF 于点Q ,连接MQ .因为E ,F ,N 分别是PD ,PA ,AD 的中点,所以Q 为EF 中点, 在平行四边形BCEF 中,MQ ∥CE . 由△PA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得PN ⊥AD .由DC ⊥AD ,N 是AD 的中点得BN ⊥AD . 因为PN ∩BN =N ,所以AD ⊥平面PBN . 由BC ∥AD 得BC ⊥平面PBN ,因为BC 平面PBC ,所以平面PBC ⊥平面PBN .过点Q 作PB 的垂线,垂足为H ,则QH ⊥平面PBC .连接MH ,则MH 是MQ 在平面PBC 上的射影,所以∠QMH 是直线CE 与平面PBC 所成的角.设CD =1. 在△PCD 中,由PC =2,CD =1,PD =2得CE =2, 在△PBN 中,由PN =BN =1,PB =3得QH =14,在Rt△MQH 中,QH =14,MQ =2,所以sin∠QMH =28, 所以,直线CE 与平面PBC 所成角的正弦值是28. 法二 过P 作PH ⊥CD ,交CD 的延长线于点H .不妨设AD =2,∵BC ∥AD ,CD ⊥AD ,则易求DH =12,过P 作底面的垂线,垂足为O ,连接OB ,OH ,易得OH ∥BC ,且OP ,OB ,OH 两两垂直.故可以O 为原点,以OH ,OB ,O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1)证明 由PC =AD =2DC =2CB ,E 为PD 的中点,则可得:D ⎝⎛⎭⎪⎫-1,12,0,C ⎝⎛⎭⎪⎫-1,32,0,P ⎝ ⎛⎭⎪⎫0,0,32,A ⎝⎛⎭⎪⎫1,12,0,B ⎝ ⎛⎭⎪⎫0,32,0,E ⎝ ⎛⎭⎪⎫-12,14,34,则CE →=⎝ ⎛⎭⎪⎫12,-54,34,PA →=⎝ ⎛⎭⎪⎫1,12,-32,PB →=⎝ ⎛⎭⎪⎫0,32,-32.设平面PAB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n ·PA →=x +12y -32z =0,n ·PB →=32y -32z =0.令y =1,则⎩⎨⎧x=1,y =1,z =3,∴n =(1,1,3),∴CE →·n =12×1+⎝ ⎛⎭⎪⎫-54×1+34×3=0. 又∵CE 平面PAB ,∴CE ∥平面PAB . (2)解 由(1)得PC →=⎝ ⎛⎭⎪⎫-1,32,-32.设平面PBC 的法向量m =(x ,y ,z ), 则⎩⎪⎨⎪⎧m ·PB →=32y -32z =0,m ·PC →=-x +32y -32z =0.令y =1,则⎩⎨⎧x =0,y =1,z =3,∴m =(0,1,3).设直线CE 与平面PBC 所成的角为θ,则sin θ=|cos 〈m ,CE →〉|=|m ·CE →||m ||CE →|=124×2=28.∴直线CE 与平面PB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28. 探究提高 (1)传统法解决线面角问题的关键是先找出线面所成的角,再在三角形中解此角.(2)利用法向量求解空间线面角的关键在于“四破”:第一,破“建系关”,构建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第二,破“求坐标关”,准确求解相关点的坐标;第三,破“求法向量关”,求出平面的法向量;第四,破“应用公式关”.【训练2】 如图,在四棱锥P-ABCD 中,AD ∥BC ,∠ADC =∠PAB =90°,BC =CD =12AD ,E 为棱AD 的中点,异面直线PA 与CD 所成的角为90°.(1)在平面PAB 内找一点M ,使得直线CM ∥平面PBE ,并说明理由;(2)若二面角P-CD-A 的大小为45°,求直线PA 与平面PCE 所成角的正弦值. 解 (1)在梯形ABCD 中,AB 与CD 不平行.延长AB ,DC ,相交于点M (M ∈平面PAB ),点M 即为所求的一个点.理由如下:由已知,BC ∥ED ,且BC =ED . 所以四边形BCDE 是平行四边形.从而CM ∥EB .又EB 平面PBE ,CM 平面PBE . 所以CM ∥平面PBE .(说明:延长AP 至点N ,使得AP =PN ,则所找的点可以是直线MN 上任意一点) (2)法一 由已知,CD ⊥PA ,CD ⊥AD ,PA ∩AD =A , 所以CD ⊥平面PAD .从而CD ⊥PD . 所以∠PDA 是二面角P-CD-A 的平面角. 所以∠PDA =45°.设BC =1,则在Rt△PAD 中,PA =AD =2.过点A 作AH ⊥CE ,交CE 的延长线于点H ,连接PH . 易知PA ⊥平面ABCD ,从而PA ⊥CE .又PA ∩AH =A ,于是CE ⊥平面PAH .又CE 平面PCE , 所以平面PCE ⊥平面PAH .过A 作AQ ⊥PH 于Q ,则AQ ⊥平面PCE . 所以∠APH 是PA 与平面PCE 所成的角. 在Rt△AEH 中,∠AEH =45°,AE =1,所以AH =22. 在Rt△PAH 中,PH =PA 2+AH 2=322.所以sin∠APH =AH PH =13.法二 由已知,CD ⊥PA ,CD ⊥AD ,PA ∩AD =A , 所以CD ⊥平面PAD . 于是CD ⊥PD .从而∠PDA 是二面角P-CD-A 的平面角,所以∠PDA =45°. 由PA ⊥AB ,可得PA ⊥平面ABCD . 设BC =1,则在Rt△PAD 中,PA =AD =2.作Ay ⊥平面PAD ,以A 为原点,以AD →,AP →的方向分别为x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 ,则A (0,0,0),P (0,0,2),C (2,1,0),E (1,0,0). 所以PE →=(1,0,-2),EC →=(1,1,0),AP →=(0,0,2). 设平面PCE 的法向量为n =(x ,y ,z ).由⎩⎪⎨⎪⎧n ·PE →=0,n ·EC →=0.得⎩⎪⎨⎪⎧x -2z =0,x +y =0.设x =2,解得n =(2,-2,1).设直线PA 与平面PCE 所成角为α,则sin α=|n ·AP →||n |·|AP →|=22×22+(-2)2+12=13.所以直线PA 与平面PCE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3.热点三 求二面角【例3】 (2016·浙江卷)如图,在三棱台ABC-DEF 中,平面BCFE ⊥平面ABC ,∠ACB =90°,BE =EF =FC =1,BC =2,AC =3. (1)求证:BF ⊥平面ACFD ;(2)求二面角B-AD-F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1)证明 延长AD ,BE ,CF 相交于一点K ,如图所示.因为平面BCFE ⊥平面ABC ,平面BCFE ∩平面ABC =BC ,且AC ⊥BC ,所以AC ⊥平面BCK ,因此BF ⊥AC .又因为EF ∥BC ,BE =EF =FC =1,BC =2,所以△BCK 为等边三角形,且F 为CK 的中点,则BF ⊥CK ,且CK ∩AC =C ,CK ,AC 平面ACFD , 所以BF ⊥平面ACFD .(2)解 法一 过点F 作FQ ⊥AK 于Q ,连接BQ .因为BF ⊥平面ACK ,所以BF ⊥AK ,则AK ⊥平面BQF ,所以BQ ⊥AK . 所以∠BQF 是二面角B-AD-F 的平面角.在Rt△ACK 中,AC =3,CK =2,得AK =13,FQ =31313.在Rt△BQF 中,FQ =31313,BF =3,得cos∠BQF =34. 所以,二面角B-AD-F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34. 法二 如图,延长AD ,BE ,CF 相交于一点K ,则△BCK 为等边三角形. 取BC 的中点O ,连接KO ,则KO ⊥BC ,又平面BCFE ⊥平面ABC ,平面BCFE ∩平面ABC =BC ,所以KO ⊥平面ABC .以点O 为原点,分别以射线OB ,OK 的方向为x 轴,z 轴的正方向,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由题意得B (1,0,0),C (-1,0,0),K (0,0,3),A (-1,-3,0),E ⎝ ⎛⎭⎪⎫12,0,32,F ⎝ ⎛⎭⎪⎫-12,0,32.因此,AC →=(0,3,0),AK →=(1,3,3),AB →=(2,3,0).设平面ACK 的法向量为m =(x 1,y 1,z 1),平面ABK 的法向量为n =(x 2,y 2,z 2). 由⎩⎪⎨⎪⎧AC →·m =0,AK →·m =0,得⎩⎨⎧3y 1=0,x 1+3y 1+3z 1=0,取m =(3,0,-1);由⎩⎪⎨⎪⎧AB →·n =0,AK →·n =0,得⎩⎨⎧2x 2+3y 2=0,x 2+3y 2+3z 2=0,取n =(3,-2,3).于是,cos 〈m ,n 〉=m ·n |m |·|n |=34.所以,二面角B-AD-F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34. 探究提高 (1)用传统法求解二面角的关键是:先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再在三角形中求解此角.(2)利用法向量的根据是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所成的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相等或互补,在能断定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是锐角、直角或钝角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要注意,必须能断定“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是锐角、直角或钝角”,在用法向量法求二面角的大小时,务必要作出这个判断,否则解法是不严谨的.【训练3】 (2018·绍兴仿真考试)四棱锥P-ABCD 中,底面ABCD 是边长为2的菱形,∠ABC =60°,E 为AB 的中点,PA ⊥平面ABCD ,PC 与平面PAB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64. (1)在棱PD 上求一点F ,使AF ∥平面PEC ; (2)求二面角D-PE-A 的余弦值.解 法一 (1)分别取PD ,PC 的中点F ,G , 连接FG ,EG ,AF ,则FG ∥CD ∥AB ,FG =12CD =12AB =AE ,所以四边形AEGF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F ∥EG ,又EG 平面PEC ,AF 平面PEC , 所以AF ∥平面PEC , 所以PD 的中点F 即为所求. (2)易知,CE ⊥AB ,CE ⊥平面PAB , 则∠CPE 即为PC 与平面PAB 所成的角, 在Rt△PEC 中,CE CP=64,即33+1+PA2=64, 解得PA =2.过D 作BA 的垂线,垂足为H ,过H 作PE 的垂线,垂足为K ,连接KD , 因为PA ⊥平面ABCD ,所以PA ⊥DH , 又DH ⊥BA ,PA ∩BA =A ,所以DH ⊥平面PBA , 又PE 平面PBA ,所以DH ⊥PE ,又DH ∩HK =H , 所以PE ⊥平面DHK ,所以PE ⊥DK , 所以∠DKH 即为所求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在Rt△DHK 中,DH =3,易得△PAE ∽△HKE ,所以PE ·HK =EH ·PA , 所以HK =EH ·PA PE =45, 从而DK =3+165=315,所以cos∠DKH =KH DK =43131,即二面角DPEA 的余弦值为43131.法二 取BC 的中点G ,连接AG , 由已知可得AG ⊥AD . 又∵PA ⊥平面ABCD ,故可以A 为原点,以AG ,AD ,AP 分别为x ,y ,z 轴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 (1)易证CE ⊥平面PAB ,故∠CPE 即为PC 与平面PAB 所成的角, ∴sin∠CPE =CECP =64,∴CP =22,∴PA 2+AC 2=8, ∴PA =2.故A (0,0,0),B (3,-1,0),E ⎝ ⎛⎭⎪⎫32,-12,0,C (3,1,0),P (0,0,2),D (0,2,0),∴EP →=⎝ ⎛⎭⎪⎫-32,12,2,EC →=⎝ ⎛⎭⎪⎫32,32,0,PD →=(0,2,-2).设PF →=λPD →,又∵AF →=AP →+PF →,∴AF →=(0,2λ,2-2λ). 设平面PEC 的一个法向量为m =(x ,y ,z ), 则⎩⎪⎨⎪⎧m ·EP →=-32x +12y +2z =0,m ·EC →=32x +32y =0,令y =1,则⎩⎨⎧x =-3,y =1,z =-1,∴m =(-3,1,-1).若AF ∥平面PEC ,则AF →⊥m ,∴AF →·m =2λ-2+2λ=0,∴λ=12,∴F 为PD 的中点为所求.(2)设平面DPE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则 ⎩⎨⎧n ·EP →=-32x +12y +2z =0,n ·PD →=2y -2z =0,令z =1,则⎩⎪⎨⎪⎧x =533,y =1,z =1,∴n =⎝ ⎛⎭⎪⎫533,1,1.易知平面APE 的一个法向量为EC →=⎝ ⎛⎭⎪⎫32,32,0.设二面角DPEA 的平面角为θ,则|cos θ|=|cos 〈EC →,n 〉|=52+32313·3=43131.由图易知二面角D-PE-A 为锐角,∴二面角D-PE-A 的余弦值为431311.两条直线夹角的范围为⎣⎢⎡⎦⎥⎤0,π2.设直线l 1,l 2的方向向量分别为n 1,n 2,其夹角为θ,则cos θ=|cos n 1,n 2|=|n 1·n 2||n 1||n 2|.2.二面角的范围为[0,π].设半平面α与β的法向量分别为n 1与n 2,二面角为θ,则|cosθ|=|cos n 1,n 2|=|n 1·n 2||n 1||n 2|.3.利用空间向量求解二面角时,易忽视二面角的范围,误以为两个法向量的夹角就是所求的二面角,导致出错.4.空间向量在处理空间问题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能把“非运算”问题“运算”化,即通过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把立体几何中的平行、垂直关系,各类角、距离以向量的方式表达出来,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空间向量的运算问题.应用的核心是充分认识形体特征,进而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通过向量的运算解答问题,达到几何问题代数化的目的,同时注意运算的准确性 .1.(2018·天津卷)如图,在四面体ABCD 中,△ABC 是等边三角形,平面ABC ⊥平面ABD ,点M 为棱AB 的中点,AB =2,AD =23,∠BAD =90°.(1)求证:AD ⊥BC ;(2)求异面直线BC 与MD 所成角的余弦值; (3)求直线CD 与平面ABD 所成角的正弦值.(1)证明 由平面ABC ⊥平面ABD ,平面ABC ∩平面ABD =AB ,AD ⊥AB ,可得AD ⊥平面ABC ,故AD ⊥BC .(2)解 如图,取棱AC 的中点N ,连接MN ,ND .又因为M 为棱AB 的中点,故MN ∥BC .所以∠DMN (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BC 与MD 所成的角. 在Rt△DAM 中,AM =1,故DM =AD 2+AM 2=13. 因为AD ⊥平面ABC , 故AD ⊥AC .在Rt△DAN 中,AN =1,故DN =AD 2+AN 2=13. 在等腰△DMN 中,MN =1,可得cos∠DMN =12MN DM =1326.所以,异面直线BC 与M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1326. (3)解 连接CM .因为△ABC 为等边三角形,M 为边AB 的中点,故CM ⊥AB ,CM = 3.又因为平面ABC ⊥平面ABD ,平面ABC ∩平面ABD =AB ,而CM 平面ABC ,故CM ⊥平面ABD . 所以,∠CDM 为直线CD 与平面ABD 所成的角. 在Rt△CAD 中,CD =AC 2+AD 2=4.在Rt△CMD 中,sin∠CDM =CM CD =34. 所以,直线CD 与平面AB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4. 2.(2018·湖州调研)已知四棱锥PABCD 的底面ABCD 是菱形,∠ADC =120°,AD 的中点M 是顶点P 在底面ABCD 的射影,N 是PC 的中点. (1)求证:平面MPB ⊥平面PBC ;(2)若MP =MC ,求直线BN 与平面PMC 所成角的正弦值. (1)证明 ∵四边形ABCD 是菱形,∠ADC =120°, 且M 是AD 的中点,∴MB ⊥AD ,∴MB ⊥BC . 又∵P 在底面ABCD 的射影M 是AD 的中点, ∴PM ⊥平面ABCD ,又∵BC 平面ABCD ,∴PM ⊥BC , 而PM ∩MB =M ,PM ,MB 平面PMB , ∴BC ⊥平面PMB ,又BC 平面PBC , ∴平面MPB ⊥平面PBC .(2)解 法一 过点B 作BH ⊥MC ,连接HN , ∵PM ⊥平面ABCD ,BH 平面ABCD ,∴BH ⊥PM , 又∵PM ,MC 平面PMC ,PM ∩MC =M , ∴BH ⊥平面PMC ,∴HN 为直线BN 在平面PMC 上的射影, ∴∠BNH 为直线BN 与平面PMC 所成的角,在菱形ABCD 中,设AB =2a ,则MB =AB ·sin 60°=3a ,MC =DM 2+DC 2-2DM ·DC ·cos 120°=7a .又由(1)知MB ⊥BC ,∴在△MBC 中,BH =2a ·3a 7a =2217a ,由(1)知BC ⊥平面PMB ,PB 平面PMB , ∴PB ⊥BC ,∴BN =12PC =142a ,∴sin∠BNH =BH BN =2217a 142a =267.法二 由(1)知MA ,MB ,MP 两两互相垂直,以M 为坐标原点,以MA ,MB ,MP 所在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Mxyz ,不妨设MA =1,则M (0,0,0),A (1,0,0),B (0,3,0),P (0,0,7),C (-2,3,0), ∵N 是PC 的中点,∴N ⎝ ⎛⎭⎪⎫-1,32,72, 设平面PMC 的法向量为n =(x 0,y 0,z 0), 又∵MP →=(0,0,7),MC →=(-2,3,0), ∴⎩⎪⎨⎪⎧n ·MP →=0,n ·MC →=0,即⎩⎨⎧7z 0=0,-2x 0+3y 0=0,令y 0=1,则n =⎝⎛⎭⎪⎫32,1,0,|n |=72,又∵BN →=⎝ ⎛⎭⎪⎫-1,-32,72,|BN →|=142,|cos 〈BN →,n 〉|=|BN →·n ||BN →||n |=267.所以,直线BN 与平面PM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267.3.(2018·全国Ⅰ卷)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 E ,F 分别为AD ,BC 的中点,以DF 为折痕把△DFC 折起,使点C 到达点P 的位置,且PF ⊥BF .(1)证明:平面PEF ⊥平面ABFD ; (2)求DP 与平面ABFD 所成角的正弦值.(1)证明 由已知可得,BF ⊥PF ,BF ⊥EF ,又PF ∩EF =F ,PF ,EF 平面PEF ,所以BF ⊥平面PEF .又BF 平面ABFD ,所以平面PEF ⊥平面ABFD .(2)解 作PH ⊥EF ,垂足为H .由(1)得,PH ⊥平面ABFD . 以H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FB →,HF →,HP →的方向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BF →|为单位长,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Hxyz . 由(1)可得,DE ⊥PE .又DP =2,DE =1,所以PE = 3.又PF =1,EF =2,故EF 2=PE 2+PF 2,所以PE ⊥PF .可得PH =32,EH =32. 则H (0,0,0),P ⎝ ⎛⎭⎪⎫0,0,32,D ⎝ ⎛⎭⎪⎫-1,-32,0,DP →=⎝ ⎛⎭⎪⎫1,32,32,HP →=⎝⎛⎭⎪⎫0,0,32为平面ABFD 的一个法向量.设DP 与平面ABFD 所成角为θ, 则sin θ=⎪⎪⎪⎪⎪⎪⎪⎪HP →·DP →|HP →||DP →|=343=34. 所以DP 与平面ABF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4. 4.(2018·江苏卷)如图,在正三棱柱ABCA 1B 1C 1中,AB =AA 1=2,点P ,Q 分别为A 1B 1,BC 的中点.(1)求异面直线BP 与AC 1所成角的余弦值; (2)求直线CC 1与平面AQC 1所成角的正弦值.解 如图,在正三棱柱ABCA 1B 1C 1中,设AC ,A 1C 1 的中点分别为O ,O 1,连接OB ,OO 1,则OB ⊥OC ,OO 1⊥OC ,OO 1⊥OB ,以{OB →,OC →,OO 1→}为基底,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因为AB =AA 1=2,所以A (0,-1,0),B (3,0,0),C (0,1,0),A 1(0,-1,2),B 1(3,0,2),C 1(0,1,2). (1)因为P 为A 1B 1的中点,所以P ⎝⎛⎭⎪⎫32,-12,2,从而BP →=⎝ ⎛⎭⎪⎫-32,-12,2,AC 1→=(0,2,2),故|cos 〈BP →,AC 1→〉|=|BP →·AC 1→||BP →|·|AC 1→|=|-1+4|5×22=31020.因此,异面直线BP 与AC 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1020.(2)因为Q 为BC 的中点,所以Q ⎝⎛⎭⎪⎫32,12,0, 因此AQ →=⎝ ⎛⎭⎪⎫32,32,0,AC 1→=(0,2,2),CC 1→=(0,0,2).设n =(x ,y ,z )为平面AQC 1的一个法向量, 则⎩⎪⎨⎪⎧AQ →·n =0,AC 1→·n =0,即⎩⎪⎨⎪⎧32x +32y =0,2y +2z =0.不妨取n =(3,-1,1).设直线CC 1与平面AQC 1所成角为θ,则sin θ=|cos 〈CC 1→,n 〉|=|CC 1→·n ||CC 1→|·|n |=25×2=55,所以直线CC 1与平面AQC 1所成角的正弦值为55. 5.(2018·全国Ⅱ卷) 如图,在三棱锥PABC 中,AB =BC =22,PA =PB =PC =AC =4,O 为AC 的中点.(1)证明:PO ⊥平面ABC ;(2)若点M 在棱BC 上,且二面角MPAC 为30°,求PC 与平面PAM 所成角的正弦值.(1)证明 因为AP =CP =AC =4,O 为AC 的中点,所以OP ⊥AC ,且OP =2 3. 连接OB ,因为AB =BC =22AC , 所以△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且OB ⊥AC ,OB =12AC =2.由OP 2+OB 2=PB 2知PO ⊥OB .由OP ⊥OB ,OP ⊥AC 且OB ∩AC =O ,知PO ⊥平面ABC .(2)解 如图,以O 为坐标原点,OB →的方向为x 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 由已知得O (0,0,0),B (2,0,0),A (0,-2,0),C (0,2,0),P (0,0,23),AP →=(0,2,23).取平面PAC 的一个法向量OB →=(2,0,0). 设M (a ,2-a ,0)(0<a ≤2),则AM →=(0,4-a ,0). 设平面PAM 的法向量为n =(x ,y ,z ). 由AP →·n =0,AM →·n =0得⎩⎨⎧2y +23z =0,ax +(4-a )y =0,可取n =(3(a -4),3a ,-a ), 所以cos 〈OB →,n 〉=23(a -4)23(a -4)2+3a 2+a 2. 由已知可得|cos 〈OB →,n 〉|=32,所以23|a -4|23(a -4)2+3a 2+a 2=32, 解得a =-4(舍去),a =43,所以n =⎝ ⎛⎭⎪⎫-833,433,-43.又PC →=(0,2,-23),所以cos 〈PC →,n 〉=34.所以PC 与平面PAM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4. 6.(2018·北京卷)如图,在三棱柱ABCA 1B 1C 1中,CC 1⊥平面ABC ,D ,E ,F ,G 分别为AA 1,AC ,A 1C 1,BB 1的中点,AB =BC =5,AC =AA 1=2.(1)求证:AC ⊥平面BEF ; (2)求二面角BCDC 1的余弦值; (3)证明:直线FG 与平面BCD 相交. (1)证明 在三棱柱ABCA 1B 1C 1中, 因为CC 1⊥平面ABC , 所以四边形A 1ACC 1为矩形. 又E ,F 分别为AC ,A 1C 1的中点,所以AC ⊥EF . 因为AB =BC , 所以AC ⊥BE . 又EF ∩BE =E , 所以AC ⊥平面BEF .(2)解 由(1)知AC ⊥EF ,AC ⊥BE ,EF ∥CC 1, 又CC 1⊥平面ABC , 所以EF ⊥平面ABC , 因为BE 平面ABC , 所以EF ⊥BE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Exyz ,由题意得B (0,2,0),C (-1,0,0),D (1,0,1),F (0,0,2),G (0,2,1).所以BC →=(-1,-2,0),BD →=(1,-2,1). 设平面BCD 的法向量为n =(x 0,y 0,z 0), 则⎩⎪⎨⎪⎧n ·BC →=0,n ·BD →=0,即⎩⎪⎨⎪⎧x 0+2y 0=0,x 0-2y 0+z 0=0.令y 0=-1,则x 0=2,z 0=-4. 于是n =(2,-1,-4).又因为平面CC 1D 的法向量为EB →=(0,2,0), 所以cos 〈n ,EB →〉=n ·EB →|n ||EB →|=-2121.由题知二面角BCDC 1为钝角,所以其余弦值为-2121. (3)证明 由(2)知平面BCD 的法向量为n =(2,-1,-4),FG →=(0,2,-1). 因为n ·FG →=2×0+(-1)×2+(-4)×(-1)=2≠0, 所以直线FG 与平面BCD 相交.7.如图,在四棱锥PABCD 中,平面PAD ⊥平面ABCD ,PA ⊥PD ,PA =PD ,AB ⊥AD ,AB =1,AD =2,AC =CD = 5.(1)求证:PD ⊥平面PAB ;(2)求直线PB 与平面PCD 所成角的正弦值;(3)在棱PA 上是否存在点M ,使得BM ∥平面PCD ?若存在,求AM AP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1)证明 ∵平面PAD ⊥平面ABCD ,平面PAD ∩平面ABCD =AD ,又AB ⊥AD ,AB 平面ABCD , ∴AB ⊥平面PAD .∵PD 平面PAD .∴AB ⊥PD .又PA ⊥PD ,PA ∩AB =A ,∴PD ⊥平面PAB .(2)解 取AD 中点O ,连接CO ,PO ,∵PA =PD ,∴PO ⊥AD .又∵PO 平面PAD ,平面PAD ⊥平面ABCD ,∴PO ⊥平面ABCD .∵CO 平面ABCD ,∴PO ⊥CO .∵AC =CD ,∴CO ⊥AD .以O 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易知P (0,0,1),B (1,1,0),D (0,-1,0),C (2,0,0).则PB →=(1,1,-1),PD →=(0,-1,-1),PC →=(2,0,-1).CD →=(-2,-1,0).设n =(x 0,y 0,1)为平面PDC 的一个法向量.由⎩⎪⎨⎪⎧n ·PD →=0,n ·PC →=0得⎩⎪⎨⎪⎧-y 0-1=0,2x 0-1=0,解得⎩⎪⎨⎪⎧y 0=-1,x 0=12. 即n =⎝ ⎛⎭⎪⎫12,-1,1. 设PB 与平面PCD 的夹角为θ.则sin θ=|cos 〈n ,PB →〉|=⎪⎪⎪⎪⎪⎪⎪⎪n ·PB →|n ||PB →|=⎪⎪⎪⎪⎪⎪⎪⎪12-1-114+1+1×3=33. (3)解 设M 是棱PA 上一点,则存在λ∈[0,1]使得AM →=λAP →,因此点M (0,1-λ,λ),BM →=(-1,-λ,λ).因为BM 平面PCD ,所以BM ∥平面PCD ,当且仅当BM →·n =0,即(-1,-λ,λ)·⎝ ⎛⎭⎪⎫12,-1,1=0,解得λ=14,所以在棱PA 上存在点M 使得BM ∥平面PCD ,此时AM AP =14.。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二)——求空间角和距离讲义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二)——求空间角和距离讲义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二)——求空间角和距离讲义一、知识梳理1.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设a ,b 分别是两异面直线l 1,l 2的方向向量,则 l 1与l 2所成的角θ a 与b 的夹角β 范围]2,0(π[0,π] 求法cos θ=|a ·b ||a ||b | cos β=a ·b |a ||b | 2.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求法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为a ,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直线l 与平面α所成的角为θ,a 与n 的夹角为β,则sin θ=|cos β|=|a ·n ||a ||n |. 3.求二面角的大小(1)如图①,AB ,CD 分别是二面角α-l -β的两个面内与棱l 垂直的直线,则二面角的大小θ=〈AB →,CD →〉.(2)如图②③,n 1,n 2分别是二面角α-l -β的两个半平面α,β的法向量,则二面角的大小θ满足|cos θ|=|cos 〈n 1,n 2〉|,二面角的平面角大小是向量n 1与n 2的夹角(或其补角).注意:利用空间向量求距离(供选用)(1)两点间的距离设点A (x 1,y 1,z 1),点B (x 2,y 2,z 2),则|AB |=|AB →|=(x 1-x 2)2+(y 1-y 2)2+(z 1-z 2)2.(2)点到平面的距离如图所示,已知AB 为平面α的一条斜线段,n 为平面α的法向量,则B 到平面α的距离为|BO →|=|AB →·n ||n |. 二、基础检测题组一:思考辨析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1)两直线的方向向量所成的角就是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2)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所成的角就是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3)两个平面的法向量所成的角是这两个平面所成的角.( )(4)两异面直线夹角的范围是]2,0(π,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范围是]2,0[π,二面角的范围是[0,π].( ) (5)若二面角α-a -β的两个半平面α,β的法向量n 1,n 2所成角为θ,则二面角α-a -β的大小是π-θ.( ) 题组二 教材改编2.已知两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m =(0,1,0),n =(0,1,1),则两平面所成的二面角为( )A .45°B .135°C .45°或135°D .90°3.如图,正三棱柱(底面是正三角形的直棱柱)ABC -A 1B 1C 1的底面边长为2,侧棱长为22,则AC 1与侧面ABB 1A 1所成的角为______.题组三:易错自纠4.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BCA =90°,M ,N 分别是A 1B 1,A 1C 1的中点,BC =CA =CC 1,则BM 与AN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A.110B.25C.3010D.225.已知向量m ,n 分别是直线l 和平面α的方向向量和法向量,若cos 〈m ,n 〉=-12,则l 与α所成的角为__ __.6.过正方形ABCD 的顶点A 作线段P A ⊥平面ABCD ,若AB =P A ,则平面ABP 与平面CDP 所成的角为______.二、典型例题题型一: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典例 如图,四边形ABCD 为菱形,∠ABC =120°,E ,F 是平面ABCD 同一侧的两点,BE ⊥平面ABCD ,DF ⊥平面ABCD ,BE =2DF ,AE ⊥EC .(1)证明:平面AEC ⊥平面AFC ;(2)求直线AE 与直线CF 所成角的余弦值.思维升华:用向量法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一般步骤(1)选择三条两两垂直的直线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2)确定异面直线上两个点的坐标,从而确定异面直线的方向向量;(3)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求出向量夹角的余弦值;(4)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余弦值等于两向量夹角余弦值的绝对值.跟踪训练如图所示,菱形ABCD中,∠ABC=60°,AC与BD相交于点O,AE⊥平面ABCD,CF∥AE,AB=AE=2.(1)求证:BD⊥平面ACFE;(2)当直线FO与平面BED所成的角为45°时,求异面直线OF与BE所成角的余弦值的大小.题型二: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典例如图,四棱锥P ABCD中,P A⊥底面ABCD,AD∥BC,AB=AD=AC=3,P A=BC=4,M为线段AD 上一点,AM=2MD,N为PC的中点.(1)证明:MN∥平面P AB;(2)求直线AN与平面PMN所成角的正弦值.思维升华:利用向量法求线面角的方法(1)分别求出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直线的方向向量,转化为求两个方向向量的夹角(或其补角);(2)通过平面的法向量来求,即求出斜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所夹的锐角,取其余角就是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跟踪训练如图,在直棱柱ABCD-A1B1C1D1中,AD∥BC,∠BAD=90°,AC⊥BD,BC=1,AD=AA1=3.(1)证明:AC ⊥B 1D ;(2)求直线B 1C 1与平面ACD 1所成角的正弦值.题型三:求二面角典例 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侧面P AD 为等边三角形且垂直于底面ABCD ,AB =BC =12AD ,∠BAD =∠ABC =90°,E 是PD 的中点.(1)证明:直线CE ∥平面P AB ;(2)点M 在棱PC 上,且直线BM 与底面ABCD 所成角为45°,求二面角M -AB -D 的余弦值.思维升华:利用向量法计算二面角大小的常用方法(1)找法向量法:分别求出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所在平面的法向量,然后通过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得到二面角的大小,但要注意结合实际图形判断所求角的大小.(2)找与棱垂直的方向向量法:分别在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内找到与棱垂直且以垂足为起点的两个向量,则这两个向量的夹角的大小就是二面角的大小.跟踪训练 (2017·天津)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P A ⊥底面ABC ,∠BAC =90°.点D ,E ,N 分别为棱P A ,PC ,BC 的中点,M 是线段AD 的中点,P A =AC =4,AB =2.(1)求证:MN ∥平面BDE ;(2)求二面角C -EM -N 的正弦值;(3)已知点H 在棱P A 上,且直线NH 与直线BE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721,求线段AH 的长. 题型四:求空间距离(供选用)典例 如图,△BCD 与△MCD 都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平面MCD ⊥平面BCD ,AB ⊥平面BCD ,AB =23,求点A 到平面MBC 的距离.思维升华:求点面距一般有以下三种方法:(1)作点到面的垂线,点到垂足的距离即为点到平面的距离.(2)等体积法.(3)向量法.其中向量法在易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规则图形中较简便.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侧面P AD ⊥底面ABCD ,侧棱P A =PD =2,P A ⊥PD ,底面ABCD 为直角梯形,其中BC ∥AD ,AB ⊥AD ,AB =BC =1,O 为AD 的中点.(1)求直线PB 与平面POC 所成角的余弦值;(2)求B 点到平面PCD 的距离;(3)线段PD 上是否存在一点Q ,使得二面角Q -AC -D 的余弦值为63若存在,求出PQ QD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注意:利用空间向量求解空间角典例 (12分)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 A ⊥底面ABCD ,AD ⊥AB ,AB ∥DC ,AD =DC =AP =2,AB =1,点E 为棱PC 的中点.(1)证明:BE ⊥DC ;(2)求直线BE 与平面PBD 所成角的正弦值;(3)若F 为棱PC 上一点,满足BF ⊥AC ,求二面角F -AB -P 的余弦值.四、反馈练习1.在正方体A 1B 1C 1D 1—ABCD 中,AC 与B 1D 所成角的大小为( )A.π6B.π4C.π3D.π22.如图所示,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侧棱长为3,底面边长A 1C 1=B 1C 1=1,且∠A 1C 1B 1=90°,D 点在棱AA 1上且AD =2DA 1,P 点在棱C 1C 上,则PD →·PB 1→的最小值为( )A.52 B .-14 C.14 D .-523.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点E 为BB 1的中点,则平面A 1ED 与平面ABCD 所成的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A.12B.23C.33D.224.已知六面体ABC —A 1B 1C 1是各棱长均等于a 的正三棱柱,D 是侧棱CC 1的中点,则直线CC 1与平面AB 1D 所成的角为( )A .45°B .60°C .90°D .30°5.设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2,则点D 1到平面A 1BD 的距离是( )A.32B.22C.223D.2336.二面角的棱上有A ,B 两点,直线AC ,BD 分别在这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内,且都垂直于AB .已知AB =4,AC =6,BD =8,CD =217,则该二面角的大小为( )A .150°B .45°C .60°D .120°7.如图所示,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A 1⊥底面ABC ,AB =BC =AA 1,∠ABC =90°,点E ,F 分别是棱AB ,BB 1的中点,则直线EF 和BC 1所成的角是____________.8.在正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中,AA 1=2AB ,则直线CD 与平面BDC 1所成角的正弦值为________.9.已知点E ,F 分别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BB 1,CC 1上,且B 1E =2EB ,CF =2FC 1,则平面AEF与平面ABC 所成的锐二面角的正切值为________.10.设二面角α—CD —β的大小为45°,A 点在平面α内,B 点在CD 上,且∠ABC =45°,则AB 与平面β所成角的大小为________.11.已知三棱锥A —BCD ,AD ⊥平面BCD ,BD ⊥CD ,AD =BD =2,CD =23,E ,F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P 为线段BC 上一点,且CP =2PB .(1)求证:AP ⊥DE ;(2)求直线AC 与平面DEF 所成角的正弦值.12.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 A ⊥底面ABCD ,底面ABCD 是直角梯形,∠ADC =90°,AD ∥BC ,AB ⊥AC ,AB =AC =2,点E 在AD 上,且AE =2ED .(1)已知点F 在BC 上,且CF =2FB ,求证:平面PEF ⊥平面P AC ;(2)当二面角A —PB —E 的余弦值为多少时,直线PC 与平面P AB 所成的角为45°?13已知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C =120°,AB =2,BC =CC 1=1,则异面直线AB 1与BC 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A.32B.155C.105D.3314.已知三棱锥S —ABC 中,SA ,SB ,SC 两两垂直,且SA =SB =SC =2,Q 是三棱锥S —ABC 外接球上一动点,则点Q 到平面ABC 的距离的最大值为________.15.已知三棱锥P —ABC 的所有顶点都在表面积为16π的球O 的球面上,AC 为球O 的直径.当三棱锥P —ABC 的体积最大时,二面角P —AB —C 的大小为θ,则sin θ等于( )A.23B.53C.63D.7316.如图,已知正四面体D —ABC (所有棱长均相等的三棱锥),P ,Q ,R 分别为AB ,BC ,CA 上的点,AP=PB ,BQ QC =CR RA=2,分别记二面角D —PR —Q ,D —PQ —R ,D —QR —P 的平面角为α,β,γ,则( )A .γ<α<βB .α<γ<βC .α<β<γD .β<γ<α。

高三数学高考复习必备精品教案空间中的夹角和距离

高三数学高考复习必备精品教案空间中的夹角和距离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空间中的夹角和间隔一.【课标要求】1.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间隔的概念及等角定理;〔对于异面直线的间隔,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时的间隔〕。

2.掌握点、直线到平面的间隔,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3.掌握平行平面间的间隔,会求二面角及其平面角;二.【命题走向】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一般一一共有4道(选择、填空题3道,解答题1道),一一共计总分27分左右,考察的知识点在20个以内。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施行,立体几何考题正朝着“多一点考虑,少一点计算〞的开展,从历年的考题变化看,以多面体和旋转体为载体的线面位置关系的论证,角与间隔的探求是常考常新的热门话题。

预测2021年高考试题:〔1〕单独求夹角和间隔的题目多为选择题、填空题,分值大约5分左右;解答题中的分步设问中一定有求夹角、间隔的问题,分值为6分左右;〔2〕选择、填空题考核立几中的计算型问题,而解答题着重考察立几中的逻辑推理型问题,当然,二者均应以正确的空间想象为前提三.【要点精讲】1.间隔空间中的间隔是立体几何的重要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点点距,点线距,点面距,线线距,线面距,面面距。

其中重点是点点距、点线距、点面距以及两异面直线间的间隔.因此,掌握点、线、面之间间隔的概念,理解间隔的垂直性和最近性,理解间隔都指相应线段的长度,懂得几种间隔之间的转化关系,所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求间隔的重点在点到平面的间隔,直线到平面的间隔和两个平面的间隔可以转化成点到平面的间隔,一个点到平面的间隔也可以转化成另外一个点到这个平面的间隔。

〔1〕两条异面直线的间隔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在这两条异面直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条异面直线的间隔;求法:假设知道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那么就转化成求公垂线段的长度〔2〕点到平面的间隔平面外一点P 在该平面上的射影为P′,那么线段PP′的长度就是点到平面的间隔;求法:“一找二证三求〞,三步都必需要清楚地写出来。

等体积法。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专题二 立体几何 第3讲 空间角学案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专题二 立体几何 第3讲 空间角学案

第3讲 空间角[考情考向分析] 以空间几何体为载体考查空间角是高考命题的重点,热点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和二面角的求解,向量法作为传统几何法的补充,为考生答题提供新的工具.热点一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1)几何法:按定义作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即找平行线),解三角形.(2)向量法:设直线l ,m 的方向向量分别为a =(a 1,b 1,c 1),b =(a 2,b 2,c 2).设l ,m 的夹角为θ⎝ ⎛⎭⎪⎫0≤θ≤π2,则cos θ=|a ·b ||a ||b |=|a 1a 2+b 1b 2+c 1c 2|a 21+b 21+c 21 a 22+b 22+c 22. 例1 (1)(2018·全国Ⅱ)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BC =1,AA 1=3,则异面直线AD 1与DB 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A.15 B.56 C.55 D.22 答案 C解析 方法一 如图,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一侧补上一个相同的长方体A ′B ′BA -A 1′B 1′B 1A 1.连接B 1B ′,由长方体性质可知,B 1B ′∥AD 1,所以∠DB 1B ′为异面直线AD 1与DB 1所成的角或其补角.连接DB ′,由题意,得DB ′=12+(1+1)2=5,B ′B 1=12+(3)2=2,DB 1=12+12+(3)2= 5.在△DB ′B 1中,由余弦定理,得DB ′2=B ′B 21+DB 21-2B ′B 1·DB 1·cos∠DB 1B ′,即5=4+5-2×25cos∠DB 1B ′,∴cos∠DB 1B ′=55. 故选C.方法二 如图,以点D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DA ,DC ,DD 1所在直线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由题意,得A (1,0,0),D (0,0,0),D 1(0,0,3),B 1(1,1,3),∴AD 1→=(-1,0,3),DB 1→=(1,1,3),∴AD 1→·DB 1→=-1×1+0×1+(3)2=2, |AD 1→|=2,|DB 1→|=5, ∴cos〈AD 1→,DB 1→〉=AD 1→·DB 1→|AD 1→|·|DB 1→|=225=55.故选C.(2)(2018·浙江省杭州二中月考)已知异面直线a ,b 所成的角为50°,过空间一定点P 最多可作n 条直线与直线a ,b 均成θ角,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当θ=65°时,n =3 B .当n =1时,θ只能为25° C .当θ=30°时,n =2 D .当θ=75°时,n =4答案 B解析 将空间直线平移,异面直线的夹角不变,则可将异面直线a ,b 平移到同一平面α内,使得点P 为平移后的直线a ′,b ′的交点,则当0°≤θ<25°时,n =0;当θ=25°时,n =1,此时该直线为直线a ′,b ′所成锐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当25°<θ<65°时,n =2,此时这两条直线在平面α内的投影为直线a ′,b ′所成锐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当θ=65°时,n =3,此时其中两条直线在平面α内的投影为直线a ′,b ′所成锐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另一条直线为直线a ′,b ′所成钝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当65°<θ<90°时,n =4,此时其中两条直线在平面α内的投影为直线a ′,b ′所成锐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另外两条直线在平面α内的投影为直线a ′,b ′所成钝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当θ=90°时,n =1,此时直线为过点P 且与平面α垂直的直线.综上所述,B 选项的说法错误,故选B.思维升华 (1)运用几何法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一般是按找—证—求的步骤进行. (2)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α不一定是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β,即cos α=|cos β|. 跟踪演练1 (2018·浙江省衢州二中模拟)如图,已知等腰三角形ABC 中,AB =AC ,O 为BC 的中点,动点P 在线段OB 上(不含端点),记∠APC =θ,现将△APC 沿AP 折起至△APC ′,记异面直线BC ′与AP 所成的角为α,则下列结论一定成立的是( )A .θ>αB .θ<αC .θ+α>π2D .θ+α<π2答案 A解析 设PC →=λBC →,则cos θ=|PA →·PC →||PA →||PC →|=|PA →·λBC →||PA →||λBC →|=|PA →·BC →||PA →||BC →|=|PA →·(BP →+PC →)||PA →|·(|BP →|+|PC →|), 因为cos α=|PA →·BC ′→||PA →||BC ′→|=|PA →·(BP →+PC ′→)||PA →||BC ′→|,且PA →·PC →=PA →·PC ′→,|BP →|+|PC →|=|BP →|+|PC ′→|>|BC ′→|, 所以cos θ<cos α,又θ,α∈⎝⎛⎭⎪⎫0,π2,所以θ>α,故选A.热点二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1)几何法:按定义作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即找到斜线在平面内的投影),解三角形. (2)向量法: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为a =(a 1,b 1,c 1),平面α的法向量为μ=(a 2,b 2,c 2),设直线l 与平面α的夹角为θ⎝ ⎛⎭⎪⎫0≤θ≤π2,则sin θ=|a ·μ||a ||μ|=|cos 〈a ,μ〉|.例2 (2018·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联考)在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平面DAE ⊥平面ABCD ,四边形ABCD 为等腰梯形,四边形DCFE 为菱形.已知AB ∥CD ,∠ABC =60°,CD =12AB =1.(1)线段AC 上是否存在一点N ,使得AE ∥平面FDN ?证明你的结论;(2)若线段FC 在平面ABCD 上的投影长度为12,求直线AC 与平面ADF 所成角的正弦值.解 (1)在线段AC 上存在点N ,使得AE ∥平面FDN ,且N 是AC 的中点.如图,取AC 的中点N ,连接NF ,DN ,连接EC 交DF 于点O ,连接ON . ∵四边形CDEF 为菱形, ∴O 为EC 的中点.在△ACE 中,由中位线定理可得ON ∥AE .∵ON ⊂平面FDN ,AE ⊄平面FDN ,∴AE ∥平面FDN ,∴在线段AC 上存在点N ,使得AE ∥平面FDN ,且N 是AC 的中点. (2)方法一 ∵DE ∥CF ,∴DE 在平面ABCD 上的投影长度为12,过点E 作EO ⊥AD 于点O ,∵平面DAE ⊥平面ABCD ,且平面DAE ∩平面ABCD =AD ,EO ⊂平面DAE , ∴EO ⊥平面ABCD ,则OD =12,∵在等腰梯形ABCD 中,由已知易得AD =BC =1, ∴点O 为线段AD 的中点. 设点C 到平面FDA 的距离为h , ∵V C -FDA =V F -ADC , ∴h ·S △FDA =EO ·S △ADC , 易知S △ADC =34,EO =32, 取AB 的中点M ,连接CM ,取CM 的中点P ,连接AP ,DP ,FP ,OP .∵O,P分别为AD,MC的中点,AM∥DC∥EF,且AM=DC=EF,∴OP∥EF且OP=EF,∴四边形OPFE为平行四边形,∴OE∥FP,OE=FP,∴FP⊥平面ABCD.易求得AP=72,DP=FP=32,∴AF=102,DF=62,∴DF2+AD2=AF2,∴△ADF为直角三角形,∴S△FDA=64.∴h=EO·S△ADCS△FDA=32×3464=64.设直线AC与平面FDA所成的角为θ,在△ADC中,易得AC=3,则sin θ=hAC=24.方法二∵DE∥CF,∴DE在平面ABCD上的投影长度为12,过点E作EO⊥AD于点O,∵平面DAE⊥平面ABCD,且平面DAE∩平面ABCD=AD,EO⊂平面DAE.∴EO⊥平面ABCD,则OD=12,∵在等腰梯形ABCD中,由已知易得AD=BC=1.∴点O为线段AD的中点.以O为原点,OE所在直线为z轴,过O且平行于DC的直线为y轴,过O且垂直于yOz平面的直线为x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易得x轴在平面ABCD内.可得A⎝⎛⎭⎪⎫34,-14,0,C⎝⎛⎭⎪⎫-34,54,0,D⎝⎛⎭⎪⎫-34,14,0,E⎝⎛⎭⎪⎫0,0,32,∴AC →=⎝ ⎛⎭⎪⎫-32,32,0,DA →=⎝ ⎛⎭⎪⎫32,-12,0,DF →=DE →+EF →=DE →+DC →=⎝ ⎛⎭⎪⎫34,-14,32+(0,1,0)=⎝ ⎛⎭⎪⎫34,34,32.设平面ADF 的法向量为n =(x ,y ,z ), 则⎩⎪⎨⎪⎧n ·DA →=0,n ·DF →=0,得⎩⎪⎨⎪⎧32x -12y =0,34x +34y +32z =0.令x =1,得平面ADF 的一个法向量为n =(1,3,-2).若直线AC 与平面ADF 所成的角为θ, 则sin θ=|cos 〈n ,AC →〉|=322×3=24. 思维升华 (1)运用几何法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一般是按找——证——求的步骤进行. (2)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等于平面法向量与直线方向向量夹角的余弦值的绝对值,注意所求角和两向量夹角间的关系.跟踪演练2 (2018·杭州质检)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AB =AC ,∠A =120°,M 为线段BC 的中点,D 为线段BC 上一点,且BD =BA ,沿直线AD 将△ADC 翻折至△ADC ′,使AC ′⊥BD .(1)证明:平面AMC ′⊥平面ABD ;(2)求直线C ′D 与平面ABD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1)证明 因为△ABC 为等腰三角形,M 为BC 的中点, 所以AM ⊥BD ,又因为AC ′⊥BD ,AM ∩AC ′=A ,AM ,AC ′⊂平面AMC ′, 所以BD ⊥平面AMC ′,因为BD ⊂平面ABD ,所以平面AMC ′⊥平面ABD .(2)解 在平面AC ′M 中,过C ′作C ′F ⊥AM 交直线AM 于点F ,连接FD .由(1)知,平面AMC ′⊥平面ABD ,又平面AMC ′∩平面ABD =AM ,C ′F ⊂平面AMC ,所以C ′F ⊥平面ABD . 所以∠C ′DF 为直线C ′D 与平面ABD 所成的角. 设AM =1,则AB =AC =AC ′=2,BC =23,MD =2-3,DC =DC ′=23-2,AD =6- 2.在Rt△C ′MD 中,MC ′2=DC ′2-MD 2=(23-2)2-(2-3)2=9-4 3.设AF =x ,在Rt△C ′FA 和Rt△C ′FM 中,AC ′2-AF 2=MC ′2-MF 2,即4-x 2=9-43-(x -1)2,解得x =23-2,即AF =23-2. 所以C ′F =223-3.故直线C ′D 与平面ABD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等于C ′F DC ′=23-33-1. 热点三 二面角二面角有两种求法:①几何法:利用定义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然后计算.②向量法:利用两平面的法向量.设平面α,β的法向量分别为μ=(a 3,b 3,c 3),v =(a 4,b 4,c 4),设二面角α—a —β的平面角为θ(0≤θ≤π),则|cos θ|=|μ·v ||μ||v |=|cos 〈μ,v 〉|.例3 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2,AD =4,点E 在线段AD 上且AE =3,现分别沿BE ,CE 所在的直线将△ABE ,△DCE 翻折,使得点D 落在线段AE 上,则此时二面角D -EC -B 的余弦值为( )A.45B.56C.67D.78 答案 D解析 如图1所示,连接BD ,设其与CE 的交点为H ,由题意易知BD ⊥CE .翻折后如图2所示,连接BD ,图1 图2则在图2中,∠BHD 即为二面角D -EC -B 的平面角, 易求得BD =22,DH =255,BH =855,所以cos∠DHB =BH 2+DH 2-BD 22BH ·DH =78,故选D.思维升华 (1)构造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几何法):根据定义;利用二面角的棱的垂面;利用两同底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两条中线等. (2)向量法:根据两平面的法向量.跟踪演练3 (2018·绍兴质检)已知四面体SABC 中,二面角B -SA -C ,A -SB -C ,A -SC -B 的平面角的大小分别为α,β,γ,则( ) A.π2<α+β+γ<π B.3π2<α+β+γ<2π C .π<α+β+γ<3π D .2π<α+β+γ<3π 答案 C解析 设三棱锥的顶点S 距离底面ABC 无穷远,则三棱锥S -ABC 近似为以△ABC 为底面的三棱柱,此时二面角的平面角α,β,γ等于三角形ABC 的三个内角;若顶点S 与底面ABC 的距离趋向于0,则三棱锥S -ABC 近似压缩为四顶点共面,则当S 为△ABC 内一点时,二面角的平面角α,β,γ的大小都为π,因此α+β+γ∈(π,3π),故选C.真题体验1.(2017·全国Ⅲ)a ,b 为空间中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直角边AC 所在直线与a ,b 都垂直,斜边AB 以直线AC 为旋转轴旋转,有下列结论: ①当直线AB 与a 成60°角时,AB 与b 成30°角; ②当直线AB 与a 成60°角时,AB 与b 成60°角; ③直线AB 与a 所成角的最小值为45°;④直线AB 与a 所成角的最大值为60°.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写所有正确结论的编号) 答案 ②③解析 依题意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直角边长为1.由题意知,点B 在平面xOy 中形成的轨迹是以C 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设直线a 的方向向量为a =(0,1,0),直线b 的方向向量为b =(1,0,0),CB →以Ox 轴为始边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旋转角为θ,θ∈[)0,2π, 则B (cos θ,sin θ,0),∴AB →=(cos θ,sin θ,-1),|AB →|= 2. 设直线AB 与a 所成的角为α,则cos α=|AB →·a ||a ||AB →|=22|sin θ|∈⎣⎢⎡⎦⎥⎤0,22,∴45°≤α≤90°,∴③正确,④错误; 设直线AB 与b 所成的角为β, 则cos β=|AB →·b ||b ||AB →|=22|cos θ|.当直线AB 与a 的夹角为60°,即α=60°时, |sin θ|=2cos α=2cos 60°=22, ∴|cos θ|=22,∴cos β=22|cos θ|=12. ∵45°≤β≤90°,∴β=60°, 即直线AB 与b 的夹角为60°. ∴②正确,①错误.2.(2017·浙江改编)如图,已知正四面体D —ABC (所有棱长均相等的三棱锥),P ,Q ,R 分别为AB ,BC ,CA 上的点,AP =PB ,BQ QC =CRRA=2,分别记二面角D —PR —Q ,D —PQ —R ,D —QR —P 的平面角为α,β,γ,则α,β,γ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答案α<γ<β解析如图①,作出点D在底面ABC上的射影O,过点O分别作PR,PQ,QR的垂线OE,OF,OG,连接DE,DF,DG,则α=∠DEO,β=∠DFO,γ=∠DGO.由图可知,它们的对边都是DO,∴只需比较EO,FO,GO的大小即可.如图②,在AB边上取点P′,使AP′=2P′B,连接OQ,OR,则O为△QRP′的中心.设点O到△QRP′三边的距离为a,则OG=a,OF=OQ·sin∠OQF<OQ·sin∠OQP′=a,OE=OR·sin∠ORE>OR·sin∠ORP′=a,∴OF<OG<OE,∴ODtan β<ODtan γ<ODtan α,∴α<γ<β.3.(2018·浙江)如图,已知多面体ABCA1B1C1,A1A,B1B,C1C均垂直于平面ABC,∠ABC=120°,A1A=4,C1C=1,AB=BC=B1B=2.(1)证明:AB1⊥平面A1B1C1;(2)求直线AC1与平面ABB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方法一(1)证明由AB=2,AA1=4,BB1=2,AA1⊥AB,BB1⊥AB,得AB1=A1B1=22,所以A1B21+AB21=AA21,故AB 1⊥A 1B 1.由BC =2,BB 1=2,CC 1=1,BB 1⊥BC ,CC 1⊥BC , 得B 1C 1= 5.由AB =BC =2,∠ABC =120°,得AC =2 3. 由CC 1⊥AC ,得AC 1=13, 所以AB 21+B 1C 21=AC 21, 故AB 1⊥B 1C 1.又因为A 1B 1∩B 1C 1=B 1,A 1B 1,B 1C 1⊂平面A 1B 1C 1, 因此AB 1⊥平面A 1B 1C 1.(2)解 如图,过点C 1作C 1D ⊥A 1B 1,交直线A 1B 1于点D ,连接AD . 由AB 1⊥平面A 1B 1C 1, 得平面A 1B 1C 1⊥平面ABB 1.由C 1D ⊥A 1B 1,平面A 1B 1C 1∩平面ABB 1=A 1B 1,C 1D ⊂平面A 1B 1C 1,得C 1D ⊥平面ABB 1. 所以∠C 1AD 即是直线AC 1与平面ABB 1所成的角. 由B 1C 1=5,A 1B 1=22,A 1C 1=21, 得cos∠C 1A 1B 1=427,sin∠C 1A 1B 1=77, 所以C 1D =3, 故sin∠C 1AD =C 1D AC 1=3913. 因此直线AC 1与平面ABB 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是3913. 方法二 (1)证明 如图,以AC 的中点O 为原点,分别以射线OB ,OC 为x ,y 轴的正半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由题意知各点坐标如下:A (0,-3,0),B (1,0,0),A 1(0,-3,4),B 1(1,0,2),C 1(0,3,1).因此AB 1→=(1,3,2),A 1B 1→=(1,3,-2),A 1C 1→=(0,23,-3). 由AB 1→·A 1B 1→=0,得AB 1⊥A 1B 1. 由AB 1→·A 1C 1→=0,得AB 1⊥A 1C 1.又A 1B 1∩A 1C 1=A 1,A 1B 1,A 1C 1⊂平面A 1B 1C 1, 所以AB 1⊥平面A 1B 1C 1.(2)解 设直线AC 1与平面ABB 1所成的角为θ. 由(1)可知AC 1→=(0,23,1),AB →=(1,3,0),BB 1→=(0,0,2).设平面ABB 1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 由⎩⎪⎨⎪⎧n ·AB →=0,n ·BB 1→=0,得⎩⎨⎧x +3y =0,2z =0,可取n =(-3,1,0).所以sin θ=|cos 〈AC 1→,n 〉|=|AC 1→·n ||AC 1→||n |=3913.因此直线AC 1与平面ABB 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是3913. 押题预测如图所示,在四棱锥S -ABCD 中,底面ABCD 是矩形,SA ⊥底面ABCD ,E ,F 分别为线段AB ,SD 的中点.(1)证明:EF ∥平面SBC ;(2)设SA =AD =2AB ,试求直线EF 与平面SCD 所成角的正弦值.押题依据 定义法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关键是利用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定义去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通过解三角形的知识求角.方法一求解第(2)问的关键是构造三角形,证明∠AFE 为直线EF 与平面SCD 所成角的余角.(1)证明 方法一 如图,过点E 作EG ∥SB ,交SA 于点G ,连接GF .因为E 为AB 的中点,所以G 为SA 的中点, 又F 为SD 的中点, 所以GF ∥AD ,所以GF ∥BC ,又BC ⊂平面SBC ,GF ⊄平面SBC , 所以GF ∥平面SBC .因为GE ∥SB ,SB ⊂平面SBC ,GE ⊄平面SBC , 所以GE ∥平面SBC ,又GE ∩GF =G ,GE ,GF ⊂平面GEF , 所以平面GEF ∥平面SBC ,又EF ⊂平面GEF ,所以EF ∥平面SBC .方法二 取SC 的中点H ,连接FH ,BH ,因为F 是SD 的中点,所以FH ∥CD ,FH =12CD ,又CD ∥AB ,CD =AB ,点E 是AB 的中点,所以FH ∥BE ,FH =BE ,所以四边形EFHB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EF ∥BH ,又BH ⊂平面SBC ,EF ⊄平面SBC ,所以EF ∥平面SBC . (2)解 方法一 如图,连接AF .因为SA =AD ,SA ⊥AD , 所以AF ⊥SD . 因为SA ⊥平面ABCD , 所以SA ⊥CD .因为AD ⊥CD ,SA ∩AD =A ,SA ,AD ⊂平面SAD , 所以CD ⊥平面SAD ,因为AF ⊂平面SAD ,所以CD ⊥AF , 又SD ∩CD =D ,SD ,CD ⊂平面SCD , 所以AF ⊥平面SCD .所以∠AFE 即为直线EF 与平面SCD 所成角的余角. 令SA =AD =2AB =4,则AE =1,AF =22,所以EF =3. 设直线EF 与平面SCD 所成的角为θ, 则sin θ=sin ⎝⎛⎭⎪⎫π2-∠AFE =cos∠AFE =AF EF =223. 所以直线EF 与平面SC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223.方法二 因为四边形ABCD 是矩形,SA ⊥底面ABCD , 所以直线AB ,AD ,AS 两两垂直.以A 为坐标原点,AB ,AD ,AS 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 -xyz . 设SA =AD =2AB =4,则S (0,0,4),C (2,4,0),D (0,4,0),E (1,0,0),F (0,2,2). 所以EF →=(-1,2,2),SD →=(0,4,-4),DC →=(2,0,0).设平面SCD 的法向量为a =(x ,y ,z ), 则⎩⎪⎨⎪⎧a ·SD →=4y -4z =0,a ·DC →=2x =0,取y =1,所以a =(0,1,1)是平面SCD 的一个法向量. 设直线EF 与平面SCD 所成的角为θ, 所以sin θ=|a ·EF →||a |·|EF →|=|0+2+2|2×3=223.所以直线EF 与平面SC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223.A 组 专题通关1.(2017·全国Ⅱ)已知直三棱柱ABCA 1B 1C 1中,∠ABC =120°,AB =2,BC =CC 1=1,则异面直线AB 1与BC 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A.32 B.155 C.105 D.33答案 C解析 方法一 将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补形为直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如图①所示,连接AD 1,B 1D 1,BD .图①由题意知∠ABC =120°,AB =2,BC =CC 1=1, 所以AD 1=BC 1=2,AB 1=5,∠DAB =60°.在△ABD 中,由余弦定理知BD 2=22+12-2×2×1×cos 60°=3,所以BD =3,所以B 1D 1=3.又AB 1与AD 1所成的角即为AB 1与BC 1所成的角θ,所以cos θ=AB 21+AD 21-B 1D 212×AB 1×AD 1=5+2-32×5×2=105.故选C.方法二 以B 1为坐标原点,B 1C 1所在的直线为x 轴,垂直于B 1C 1的直线为y 轴,BB 1所在的直线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②所示.图②由已知条件知B 1(0,0,0),B (0,0,1),C 1(1,0,0),A (-1,3,1),则BC 1→=(1,0,-1),AB 1→=(1,-3,-1). 所以cos 〈AB 1→,BC 1→〉=AB 1→·BC 1→|AB 1→||BC 1→|=25×2=105.所以异面直线AB 1与BC 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105. 故选C.2.(2018·嘉兴、丽水模拟)已知两个平面α,β和三条直线m ,a ,b ,若α∩β=m ,a ⊂α且a ⊥m ,b ⊂β,设α和β所成的一个二面角的大小为θ1,直线a 和平面β所成的角的大小为θ2,直线a ,b 所成的角的大小为θ3,则( ) A .θ1=θ2≥θ3 B .θ3≥θ1=θ2 C .θ1≥θ3,θ2≥θ3 D .θ1≥θ2,θ3≥θ2答案 D解析 当平面α与平面β所成的二面角为锐角或直角时,θ1=θ2,当平面α与平面β所成的二面角为钝角时,θ2为θ1的补角,则θ1>θ2,综上所述,θ1≥θ2,又由最小角定理得θ3≥θ2,故选D.3.如图,正四棱锥P -ABCD .记异面直线PA 与CD 所成的角为α,直线PA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为β,二面角P -BC -A 的平面角为γ,则( )A .β<α<γB .γ<α<βC .β<γ<αD .α<β<γ答案 C解析 如图,过点P 作PO ⊥平面ABCD ,则O 为正方形ABCD 的中心.连接AO ,并过O 点作OE ⊥BC ,交BC 于点E ,连接PE .∵AB ∥DC ,∴异面直线PA 与CD 所成的角就是∠PAB ,而AO 为PA 在平面ABCD 上的投影,∴∠PAO 为PA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 ∴∠PAB >∠PAO .又OE ⊥BC ,PO ⊥BC ,OE 与PO 相交于点O , ∴BC ⊥平面POE ,∴PE ⊥BC ,因此∠PEO 为二面角P -BC -A 的平面角. ∵OE <AO ,∴tan∠PEO >tan∠PAO , ∴∠PEO >∠PAO .又∠PAB =∠PBE ,cos∠PBE =BE PB ,cos∠PEO =OE PE, ∵OE =BE ,PE <PB ,∴cos∠PBE <cos∠PEO ,∴∠PBE >∠PEO , 又∠PBE =∠PAB =α,∴β<γ<α,故选C.4.已知四边形ABCD ,AB =BD =DA =2,BC =CD =2,现将△ABD 沿BD 折起,使二面角A -BD -C 的大小在⎣⎢⎡⎦⎥⎤π6,5π6内,则直线AB 与CD 所成角的余弦值的取值范围是( ) A.⎣⎢⎡⎦⎥⎤0,528B.⎣⎢⎡⎦⎥⎤0,28 C.⎣⎢⎡⎦⎥⎤0,28∪⎣⎢⎡⎭⎪⎫528,1 D.⎣⎢⎡⎦⎥⎤28,528答案 A解析 设BD 的中点为E ,连接AE ,CE , 因为AB =BD =DA =2,BC =CD =2, 所以AE =3,CE =1,且AE ⊥BD ,CE ⊥BD , 则∠AEC 为二面角A -BD -C 的平面角,在平面ABD 内,过点A 作AF ∥BD ,使AF =BD ,构造平行四边形ABDF ,连接FD ,CF ,则∠CDF 或其补角即为异面直线AB 与CD 的夹角, 则在△AEC 中,由余弦定理得AC 2=AE 2+CE 2-2AE ·CE cos∠AEC=4-23cos∠AEC ,又因为∠AEC ∈⎣⎢⎡⎦⎥⎤π6,5π6, 所以AC 2=4-23cos∠AEC ∈[1,7].因为AE ⊥BD ,CE ⊥BD ,且AE ∩CE =E ,AE ,CE ⊂平面AEC , 所以BD ⊥平面AEC , 则BD ⊥AC ,所以AF ⊥AC ,则在Rt△CAF 中,CF 2=AC 2+AF 2∈[5,11],则在△CDF 中,由余弦定理易得直线AB 与CD 的夹角的余弦值为|cos∠CDF |=⎪⎪⎪⎪⎪⎪DF 2+CD 2-CF 22DF ·CD ∈⎣⎢⎡⎦⎥⎤0,528,故选A.5.长方体的对角线与过同一个顶点的三个表面所成的角分别为α,β,γ,则cos 2α+cos 2β+cos 2γ=________. 答案 2解析 设长方形的长、宽、高分别为a ,b ,c ,则对角线长d =a 2+b 2+c 2,所以cos 2α+cos 2β+cos 2γ=⎝ ⎛⎭⎪⎫b 2+c 2d 2+⎝ ⎛⎭⎪⎫a 2+c 2d 2+⎝ ⎛⎭⎪⎫a 2+b 2d 2=2()a 2+b 2+c 2d 2=2. 6.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C 1中, AB =2, A 1C 1∩B 1D 1=E ,直线AC 与直线DE 所成的角为α,直线DE 与平面BCC 1B 1所成的角为β,则cos ()α-β=________.答案66解析 由题意可知,α=π2,则cos ()α-β=sin β,以点D 为坐标原点,DA ,DC ,DD 1方向为x ,y ,z 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D ()0,0,0,E ()1,1,2,DE →=()1,1,2,平面BCC 1B 1的法向量DC →=()0,2,0,由此可得cos ()α-β=sin β=|DE →·DC →||DE →||DC →|=66.7.(2018·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如图,平行四边形PDCE 垂直于梯形ABCD 所在的平面,∠ADC =∠BAD =90°,∠PDC =120°,F 为PA 的中点,PD =1,AB =AD =12CD =1.(1)求证:AC ∥平面DEF ;(2)求直线BC 与平面PAD 所成角的余弦值.(1)证明 连接PC .设PC 与DE 的交点为M ,连接FM ,因为F ,M 分别为PA ,PC 的中点,则FM ∥AC . 因为FM ⊂平面DEF ,AC ⊄平面DEF ,所以AC ∥平面DEF .(2)解 方法一 (几何法)取CD 的中点G ,连接AG ,则AG ∥BC ,所以直线AG 与平面PAD 所成的角即为直线BC 与平面PAD 所成的角. 过点G 作GH ⊥PD ,交PD 于点H ,又平面PDCE ⊥平面ABCD ,平面PDCE ∩平面ABCD =CD ,AD ⊥CD ,AD ⊂平面ABCD , 所以AD ⊥平面PDCE ,又GH ⊂平面PDCE ,所以AD ⊥GH , 因为PD ∩AD =D ,PD ,AD ⊂平面PAD ,所以GH ⊥平面PAD ,则∠GAH 即为所求的线面角, 易得GH =32,AG =BC =2, 则sin∠GAH =GH AG =64, 所以直线BC 与平面PA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104.方法二 (向量法)过点D 在平面PDCE 中作DQ ⊥PE ,交PE 于点Q ,由已知可得PQ =12,以D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DA ,DC ,DQ 所在的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由题意可得D (0,0,0),P ⎝⎛⎭⎪⎫0,-12,32,A (1,0,0),B (1,1,0),C (0,2,0),则DA →=(1,0,0),DP →=⎝ ⎛⎭⎪⎫0,-12,32,设平面PAD 的法向量n =(x ,y ,z ), 则⎩⎪⎨⎪⎧n ·DA →=0,n ·DP →=0,即⎩⎪⎨⎪⎧x =0,-12y +32z =0,令y =3,得平面PAD 一个法向量n =(0,3,1), BC →=(-1,1,0).设直线BC 与平面PAD 所成的角为θ,则sin θ=|cos 〈n ,BC →〉|=⎪⎪⎪⎪⎪⎪⎪⎪n ·BC →|n ||BC →|=322=64, 所以直线BC 与平面PA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104. 8.(2018·浙江省杭州二中月考)如图,等腰梯形ABCD 中,AB =CD =BC =2,AD =5,M ,N 是AD 上的点,且AM =DN =2,现将△ABM ,△CDN 分别沿BM ,CN 折起,使得A ,D 重合记作S .(1)求证:BC ∥平面SMN ;(2)求直线SN 与底面BCNM 所成角的余弦值.(1)证明 ∵BC ∥MN ,且MN ⊂平面SMN ,BC ⊄平面SMN ,∴BC ∥平面SMN .(2)解 过S 向底面作垂线,垂足为O ,连接BC 的中点Q 与MN 的中点P ,根据对称性可知O在PQ 上,分别连接SQ ,SP ,ON ,则∠SNO 是所求的线面角.在△SPQ 中,SP =152,SQ =3,PQ =72,则SO =2357, 则sin∠SNO =357,∴cos∠SNO =147. 9.(2018·湖州、衢州、丽水质检)已知矩形ABCD 满足AB =2,BC =2,△PAB 是正三角形,平面PAB ⊥平面ABCD .(1)求证:PC ⊥BD ;(2)设直线l 过点C 且l ⊥平面ABCD ,点F 是直线l 上的一个动点,且与点P 位于平面ABCD 的同侧.记直线PF 与平面PAB 所成的角为θ,若0<CF ≤3+1,求tan θ的取值范围. (1)证明 取AB 的中点E ,连接PE ,EC .因为点E 是正三角形PAB 的边AB 的中点,所以PE ⊥AB . 又平面PAB ⊥平面ABCD ,平面PAB ∩平面ABCD =AB ,PE ⊂平面PAB , 所以PE ⊥平面ABCD ,因为BD ⊂平面ABCD ,则PE ⊥BD . 因为BEBC=12=22=BCCD,∠EBC =∠BCD =90°, 所以△EBC ∽△BCD . 故∠ECB =∠BDC ,所以∠ECB +∠DBC =∠BDC +∠DBC =90°, 所以CE ⊥BD ,又CE ∩PE =E ,CE ,PE ⊂平面PEC , 故BD ⊥平面PEC ,又PC ⊂平面PEC ,因此PC ⊥BD .(2)解 方法一 在平面PAB 内过点B 作直线m ∥FC ,过F 作FG ⊥m ,交m 于点G ,连接PG ,则四边形BGFC 为矩形,BC ∥FG ,BC =FG . 又由(1)及题意得,BC ⊥平面PAB , 所以FG ⊥平面PAB ,所以∠GPF 是直线PF 与平面PAB 所成的角,所以点F 到平面PAB 的距离等于点C 到平面PAB 的距离,即为BC =2, 因为0<CF ≤3+1,所以1≤GP <2, 故tan θ=2GP∈⎝⎛⎦⎥⎤22,2. 方法二 如图,以E 为坐标原点,EB ,EP 所在直线为x 轴,z 轴,过点E 平行于BC 的直线为y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CF =a (0<a ≤3+1), 则P (0,0,3),F (1,2,a ), 所以PF →=(1,2,a -3),取平面PAB 的一个法向量为n =(0,1,0), 则sin θ=|PF →·n ||PF →||n |=212+(2)2+(a -3)2, 由0<a ≤3+1,得sin θ∈⎝ ⎛⎦⎥⎤33,63, 则tan θ∈⎝⎛⎦⎥⎤22,2. B 组 能力提高10.已知三棱锥P -ABC 的底面ABC 是边长为23的正三角形,A 点在侧面PBC 内的投影H 为△PBC 的垂心,二面角P -AB -C 的平面角的大小为60°,则AP 的长为( )A .3B .3 2 C.7 D .4 答案 C解析 连接BH 交PC 于点E ,连接AE .设P 点在底面ABC 内的投影为O ,则PO ⊥平面ABC ,连接CO 交AB 于F 点,连接PF .∵A 点在侧面PBC 内的投影H 为△PBC 的垂心, ∴AH ⊥平面PBC ,且BE ⊥PC , ∵PC ⊂平面PBC ,∴AH ⊥PC .∵BE ∩AH =H ,BE ⊂平面ABE ,AH ⊂平面ABE , ∴PC ⊥平面ABE .又AB ⊂平面ABE ,∴PC ⊥AB . ∵PO ⊥平面ABC ,AB ⊂平面ABC ,∴PO ⊥AB . ∵PO ∩PC =P ,PO ⊂平面PFC ,PC ⊂平面PFC , ∴AB ⊥平面PFC . ∴AB ⊥PE ,AB ⊥CF ,∴∠PFC 为二面角P -AB -C 的平面角.∵三棱锥P -ABC 的底面ABC 是边长为23的正三角形, ∴BF =3,CF =3,则FO =13×3=1,∵二面角P -AB -C 的平面角的大小为60°,∴∠PFC =60°,在Rt△POF 中,PO =FO ·tan 60°=3,PF =FOcos 60°=2.又在Rt△PFA中,PF =2,AF =AB2=3,∴AP =PF 2+AF 2=7,故选C.11.(2018·湖州、衢州、丽水质检)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内接于圆O ,点M 是下半圆弧上的动点.现将上半圆面沿AB 折起(如图所示),使所成的二面角C -AB -M 为π4,则直线AC与直线OM 所成角的最小值是( )A.π12B.π6C.π4D.π3 答案 B解析 设圆的半径为2,∠AOM =θ(θ∈[0,π]),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O (0,0,0),M (2sin θ,-2cos θ,0),A (0,-2,0),C (2,0,2),所以OM →=(2sin θ,-2cos θ,0),AC →=(2,2,2).设直线AC 与OM 所成的角为α,则cos α=|cos 〈OM →,AC →〉|=|OM →·AC →||OM →||AC →|=|22sin θ-4cos θ|2×22=|26sin (θ-φ)|42≤2642=32(其中tan φ=2),又α∈⎝ ⎛⎦⎥⎤0,π2,所以α∈⎣⎢⎡⎦⎥⎤π6,π2, 所以α的最小值为π6,故选B.12.(2018·浙江省温州六校协作体联考)如图1,在Rt△ABC 中,∠BAC =90°,∠ABC =60°,E 是边AC 上的点,EC →=2AE →,D 是斜边BC 的中点,现将△ABE 与△DEC 分别沿BE 与DE 翻折,翻折后的点A ,C 分别记作A ′,C ′,若点A ′落在线段EC ′上,如图2,则二面角B -EC ′-D 的余弦值为( )A.13B.33C.23D.63 答案 A解析 设AB =1,易得BC =2,AC =3,又因为EC →=2AE →, 点D 是斜边BC 的中点, 所以AE =33,CE =233,CD =BD =1, 则由翻折的性质易得A ′E =A ′C ′=33,A ′B =1,BD =C ′D =1,BA ′⊥C ′E , 连接BC ′,则C ′B =A ′B 2+A ′C ′2=233=BE , 在△BDC ′中,由余弦定理得cos∠BDC ′=BD 2+C ′D 2-C ′B 22BD ·C ′D =13,在△C ′DE 中,过点A ′作C ′E 的垂线,交C ′D 于点F ,则∠FA ′B 就是二面角B -EC ′-D 的平面角.易得A ′F =A ′C ′tan 30°=13,C ′F =23,DF=C ′D -C ′F =13.连接BF ,在△BDF 中,由余弦定理得BF =BD 2+DF 2-2BD ·DF cos∠BDF =223, 则在△BA ′F 中,由余弦定理得cos∠BA ′F =A ′B 2+A ′F 2-BF 22A ′B ·A ′F =13,即二面角B -EC ′-D 的余弦值为13,故选A.13.如图,已知三棱锥A —BCD 的所有棱长均相等,点E 满足DE →=3EC →,点P 在棱AC 上运动,设EP 与平面BCD 所成的角为θ,则sin θ的最大值为________.答案223解析 因为三棱锥A —BCD 的所有棱长都相等,设底面BCD 的中心为O ,则O 为顶点A 在底面的射影,以点O 为原点,以过点O 且平行于CD 的直线为x 轴,过点O 且垂直于CD 的直线为y 轴,直线OA 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三棱锥A —BCD 的棱长为2,则易得O (0,0,0),A ⎝⎛⎭⎪⎫0,0,263,C ⎝ ⎛⎭⎪⎫1,33,0,E ⎝ ⎛⎭⎪⎫12,33,0, 则OA →=⎝⎛⎭⎪⎫0,0,263,A E →=⎝ ⎛⎭⎪⎫12,33,-263,AC →=⎝⎛⎭⎪⎫1,33,-263,设AP →=λAC →(0≤λ≤1), 则PE →=AE →-AP →=AE →-λAC →=⎝ ⎛⎭⎪⎫12-λ,33(1-λ),263(λ-1),则sin θ=|PE →·OA →||PE →||OA →|=463·1-λ16λ2-28λ+13, 设f (x )=(1-x )216x 2-28x +13 (0≤x ≤1),则f ′(x )=2(2x -1)(x -1)(16x 2-28x +13)2,令f ′(x )>0,得0<x <12,所以函数f (x )在⎝ ⎛⎭⎪⎫0,12上单调递增; 令f ′(x )<0,得12<x <1,所以函数f (x )在⎝ ⎛⎭⎪⎫12,1上单调递减, 所以f (x )max =f ⎝ ⎛⎭⎪⎫12=112,所以sin θ的最大值为463×112=223.。

空间角与空间距离

空间角与空间距离

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教学案第一课时 空间角与空间距离班级 学号 姓名【考纲解读】1.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及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并会求 这些角.2.掌握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时的距离)直线和平面间的距离及两个平面间的距离的概念,并会求直线和平面间的距离,两个平面间的距离. 【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转化的思想化空间角为平面角;化线面间距离,面面间距离等为点到线或 线到面的距离.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并能把空间想象能力与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相结合. 【例题讲解】 例题1(1) 如图:⊥PA 平面ο90,=∠ACB ABC 且a BC AC PA ===, 则异面直线PB 与 AC 所成角的正切值等于________;(2) 下面是关于三棱锥的四个命题: ①底面是等边三角形,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都相等的三棱锥是正三棱锥; ②底面是等边三角形,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的三棱锥是正三棱锥; ③底面是等边三角形,侧面的面积都相等的三棱锥是正三棱锥;④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且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都相等的三棱锥是正三棱锥,其中,真命题的编号是___________.(写出的所有真命题的编号). (3)四棱锥ABCD P -中,PD ⊥底面ABCD ABCD ,为正方形,且1==AB PD ,G 为ABC ∆的重心,则PG 与底面ABCD 所成的角为 ( )A43B 34172arccosC 232arctanD 33arcsin(4)已知球的表面积为20π,球面上有C B A ,,三点,如果32,2===BC AC AB ,则球心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 ( )A 1 B2C3D 2(5)DP 垂直于正六边形ABCDEF 所在平面,若正六边形边长为,a 且PD=,a 则点P 到BC 的距离为 ( ) Aa 3B a 2Ca 27D a 例2在棱长为a 的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FE ,分别是BC ,11D A 的中点 (1)求证:四边形EDF B 1是菱形; (2)求直线C A 1与DE 所成的角; (3)求直线AD 与平面EDF B 1所成的角; (4)求面EDF B 1与面ABCD 所成的角.E C C 1A BD D 1A 1B 1F A BCP例3若斜三棱柱111C B A ABC -的侧面⊥11ACC A 底面,90,ο=∠ABC ABC32,2==AC BC ,且C A A A C A AA 1111,=⊥(1)求侧棱1BB 到侧面C C AA 11的距离; (2)求B A 1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 (3)求侧棱1CC 到侧面11ABB A 的距离;例4 在三棱锥ABC P -中,ABC ∆是正三角形,ο90=∠PCA ,D 为PA 的中点,二面角B AC P --为ο120,32,2==AB PC .(1)求证:;BD AC ⊥(2)求BD 与底面ABC 所成的角; (3)求三棱锥ABC P -的体积.A BC A 1B 1C 1ABCDP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教学案第二课时 空间角与空间距离班级 学号 姓名【考纲解读】考查学生归纳、判断等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归纳、猜想、分析、化归等方法探索出命题条件,然后给予证明;2.能够综合运用条件探索出要求的结论,或判断结论是否存在. 【例题讲解】 例题11.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棱长为1,点M 在棱AB 上,且31=AM ,点P 是平面ABCD 上的动点,且点P 到直线11D A 的距离与点到点M 的距离的平方差为1,则点P 的轨迹是 ( )A 抛物线B 双曲线C 直线D 椭圆2.在侧棱长为a 的正四棱锥中,棱锥的体积最大时,底面边长为 ( )Aa 332Ba 3Ca 33Da3.在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P 为1AA 上一点,求c c BB p V 11-:111C B A ABC V -=( )A32B31 C 61 D 3 4.正四棱锥ABCD P -的底面ABCD 在球O 的大圆面上,顶点P 在球面上,已知球的体积为π332,则正四棱锥ABCD P -的体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 5.在直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点N M ,分别在11,BC AB 上,且λ==11BC BNAB AM ()10<<λ,那么以下四个结论中正确的有_________.(1)MN AA ⊥1 (2)MN AC // (3)//MN 平面ABC (4)MN 与AC 是异面直线6.在正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P 为B A 1上的点,当PBPA 1=______时,使得AB PC ⊥.例2正方形ABCD 的四边CB CD AD AB ,,,上分别取H G F E ,,,四点,便得2:1::::====HB CH GD CG FD AF EB AE ,把正方形沿对角线BD 折起,如图:(1)求证:EFGH 是矩形;(2)当二面角C BD A --为多大的,EFGH 为正方形.例3 在直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AC AB =,F 为棱BB 1上一点,1:2:1=FB BF ,a BC BF 2==,D 为BC 的中点.(1) 若E 为线段AD 上(不同于D A ,)的任意一点,求证:1FC EF ⊥.(2) 试问:若a AB 2=,在线段AD 上的点E 能否使EF 与平面1BB C C 1成ο60角?证明你的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与距离立体几何中的“角”与“距离”是定量分析空间几何元素(点、线、面)间位置关系的两个重要的几何量,在研究这些“角”和“距离”时,常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来处理,这是化归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具体应用. 空间角是考查学生对立体几何中的视图、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运算能力的一个综合知识点;空间距离既能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又能考查学生的转化思想及运算能力,空间距离的计算也是学生感觉较难的部分.在求解空间的角与距离的问题时,一般应包括三个部分:求作、论证和计算,这三部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求空间中的角或距离的常用方法注意根据定义找出或作出所求的角或距离,给出证明,一般情况下,力求明确所求角或距离的位置.求角与距离的关键是将空间的角与距离灵活地转化为平面上的角与距离,然后将所求量置于一个三角形中,通过解三角形最终求得所需的角与距离. 空间向量是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中新增加的内容 .借助于空间向量工具,可以对一些传统解法中较为繁琐的问题加以定量化 ,从而降低了思维难度 ,增强了可操作性 ,使学生对立体几何更容易产生兴趣 .空间向量在角和距离的处理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它最大限度地避开了思维的高强度转换 ,避开了各种辅助线添加的难处 ,代之以空间向量的计算 ,有利于我们较好地解决问题 .1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小,是由空间一点分别引它们的平行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来定义的.因此,通常我们要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会要求学生通过平移直线,形成角,然后在某个三角形中求出角的方法来得到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小.在这一方法中,平移直线是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关键,而如何平移直线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空间观和作图能力.新教材对立体几何的处理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淡化了对学生作图能力的要求,引进了空间向量的方法(实际上是把空间问题代数化),避开了一些繁杂的作图,其中在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中运用空间向量的方法有很大的优点.另外,对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求法我们还可以借用一些固定的模型,引用一些已知的公式来求出角的大小.例1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底面ABC ∆是直角三角形,12AC BC AA ===,D 为侧棱1AA 的中点.(1)求异面直线1DC 、1BC 所成角的余弦值;(2)求二面角11B DC C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思路分析: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题意写出相关点的坐标;(1)求出异面直线11,DC BC 所在的方向向量11,DC BC ,直接计算即可;(2)求出平面1B DC 与平面1DCC 的法向量,计算即可.(2)因为(0,2,0)CB =,(2,0,0)CA =,1(0,0,2)CC =,所以0CB CA ⋅=,10CB CC ⋅=,所以CB 为平面11ACC A 的一个法向量.因为1(0,2,2)BC =--,(2,0,1)CD =,设平面1BDC 的一个法向量为n , (),,n x y z =.由10,0,n B C n CD ⎧⋅=⎪⎨⋅=⎪⎩得220,20.y z x z --=⎧⎨+=⎩令1x =,则2,2y z ==-,()1,2,2n =-. 4,)3|||nCB CB CB ⋅==⨯11B DC C --点评:本题考查空间向量的应用,属中档题;在空间求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是通过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正确写出各点的坐标,则通直线所在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通过向量的夹角间接求解,准确运算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2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角是空间三大角之一,它既是教与学的难点,又是高考的热点,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常用方法.一、直接法直接法就是根据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定义,直接作出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则斜线与射影所成角就是斜线与平面所成角,这是解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方法,直接法的关键是确定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下列结论常作为找斜线在平面内射影的依据.(1)(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2)如果一个角所在平面外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在平面内的射影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3)经过一个角的顶点引这个角所在平面的斜线,设它和已知角的两边的夹角为锐角且相等,则这条斜线在平面的射影是这个角的平分线.(4)若三棱锥的三条侧棱相等,则其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三角形的外心. 二、借助于空间向量工具,利用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来转化,当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夹角为锐角时,通过直角三角形可以知道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夹角互余,因此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正弦就等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夹角的余弦,当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夹角为钝角时,其补角跟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互余,因此因此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正弦就等于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夹角的余弦的相反数.例2【西南名校联盟高三2018年元月】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 060ABC ∠=,上底2CD =,下底4AB =,点E 为下底AB 的中点,现将该梯形中的三角形BEC 沿线段EC 折起,形成四棱锥B AECD -.(1)在四棱锥B AECD -中,求证: AD BD ⊥;(2)若平面BEC 与平面AECD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为0120,求直线AE 与平面ABD 所成角的正弦值. 思路分析:(1)由60ABC ∠=︒, 2CD =, 4AB =,点E 为AB 的中点,得三角形BEC 沿线段EC 折起后可得四边形AECD 为菱形,边长为2, 60DAE ∠=︒,取EC 的中点F ,连接DF , BF , DE ,可证EC BF ⊥, EC DF ⊥,即可证EC ⊥平面BFD ,从而AD ⊥平面BFD ,即可得证;(2)以F 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1)可证BFD ∠为平面BEC 与平面AECD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从而求出D , E , A , B ,再求出平面ABD 的一个法向量,即可求出直线AE 与平面ABD 所成角的正弦值.∴120BFD ∠=︒,而BF DF ==3BD =且30BFz ∠=︒,得点B的横坐标为2-B 的竖坐标为32,则)00D , ()010E ,,,)20A , 302B ⎛⎫ ⎪ ⎪⎝⎭,,, 故()310AE =--,, 33302BD ⎛⎫=- ⎪⎪⎝⎭, ()020AD =-,,, 设平面ABD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333·0?02{ ·020?0BD n x y z AD n x y z ⎛⎫=-= ⎪ ⎪⎝⎭=-=,,,,,,,,,,得30{ 2220x z y -=-=,,点评: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解题的一般思路为:首先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并正确写出各点的空间坐标,并求出平面的法向量,最后运用公式即可得出结果. 利用法向量求解空间线面角的关键在于“四破”:第一,破“建系关”,构建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第二,破“求坐标关”,准确求解相关点的坐标;第三,破“求法向量关”,求出平面的法向量;第四,破“应用公式关”.3 二面角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是立体几何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历年高考中几乎都要涉及.尤其是在数学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要求对二面角求法的掌握变得更加灵活,二面角的概念发展、完善了空间角的概念;而二面角的平面角不但定量描述了两相交平面的相对位置,同时它也是空间中线线、线面、面面位置关系的一个汇集点.研究二面角的求法,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在求解二面角的问题中,通常首先要定位出二面角的平面角,而这也是学生在解题中感到最为陌生和棘手的问题.特别是若二面角的棱隐而不露其解题的难度又会增大.求解二面角是立体几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题型,也是各地高考中的“热点”问题,虽然对此可说是“千锤百炼”,但我们必须面对新的情境、新的变化,如何以基本方法的“不变”去应对题目中的“万变”就是我们研究的中心话题. 总的来说,求解二面角的大体步骤为:“作、证、求”.其中“作、证”是关键也是难点,“求”依靠的计算,也决不能忽视,否则因小失大,功亏一篑,也是十分遗憾之事.例3【北京市朝阳区2018届期末】如图,在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 90ACB ∠=,D 是线段AC 的中点,且1A D ⊥ 平面ABC .(Ⅰ)求证:平面1A BC ⊥平面11AAC C ;(Ⅱ)求证: 1//B C 平面1A BD ;(Ⅲ)若11A B AC ⊥, 2AC BC ==,求二面角1A A B C --的余弦值.思路分析:(Ⅰ)由90ACB ∠=,可得BC AC ⊥,由1A D ⊥ 平面ABC 可得1A D BC ⊥.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得BC ⊥平面11AAC C ,再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得结论;(Ⅱ)连接1AB ,设11AB A B E ⋂=,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1//DE B C ,从而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1//B C 平面1A BD ;(Ⅲ)取AB 的中点F ,则//DF BC ,因为BC AC ⊥,所以DF AC ⊥,又因为1A D ⊥平面ABC ,所以1,,DF DC DA 两两垂直.以D 为原点,分别以1,,DF DC DA 为,,x y z 轴建立空间坐标系,利用向量垂直数量积为零列方程组,分别求出平面1A AB 的一个法向量与平面1A BC 的一个法向量,根据空间向量夹角余弦公式,可得结果.()2,0,0CB =,所以10,{ 0,m CA m CB ⋅=⋅=,即1110,{ 20.y x -+==设11z =,则()m =.故317cos ,7m n m n m n ⋅+〈〉===⋅.由图知,二面角1A A B C --的平面角为锐角,所以二面角1A A B C --.点评:本题考查了线面平行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二面角的求解、空间向量的运算等知识点的应用,其中对于垂直、平行关系证明中应用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常见类型.(1)证明线面、面面平行,需转化为证明线线平行.(2)证明线面垂直,需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3)证明线线垂直,需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 利用空间向量求二面角,首先利用垂直关系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立各点坐标,利用方程组解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利用向量数量积求夹角,最后根据向量夹角与二面角之间关系得结果.其解题过程中最容易出现以下错误:其一是对于第一问不能熟练运用线线平行、线面平行和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进而不能正确处理线面平行的问题;其二是对于第二问不能正确运用空间向量求二面角的大小,其关键是正确地求出各面的法向量.4 空间距离空间中距离的求法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中以点与点、点到线、点到面的距离为基础,求其他几种距离一般化归为这三种距离. 空间中的距离主要指以下七种: (1)两点之间的距离. (2)点到直线的距离. (3)点到平面的距离. (4)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5)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6)平面的平行直线与平面之间的距离. (7)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 七种距离都是指它们所在的两个点集之间所含两点的距离中最小的距离.七种距离之间有密切联系,有些可以相互转化,如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可转化为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面间的距离或平行平面间的距离都可转化成点到平面的距离. 在七种距离中,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是重点,求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是难点.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1)直接法:即直接由点作垂线,求垂线段的长.(2) 转移法:转化成求另一点到该平面的距离.(3)体积法. 求异面直线的距离:(1)定义法:即求公垂线段的长.(2)转化成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3)函数极值法:依据是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是分别在两条异面直线上两点间距离中最小的.例4.AB 是O 的直径,点C 是O 上的动点,过动点C 的直线VC 垂直于O 所在的平面,,D E 分别是,VA VC 的中点.(1)试判断直线DE 与平面VBC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已知2,AB VC ==当三棱锥V ABC -体积最大时,求点C 到面VBA 的距离.思路分析:(1)要判断直线DE 与平面VBC 的位置关系,注意到,D E 分别是,VA VC 的中点,可知//DE AC ,只需判断直线AC 与平面VBC 的位置关系,由已知AB 是O 的直径,点C 是O 上的动点,得AC BC ⊥,又直线VC 垂直于O 所在的平面,可得AC ⊥面VBC ,从而可得DE ⊥面VBC .(2)求点C 到面VBA 的距离,首先确定点C 的位置,有已知2,AB VC ==当三棱锥V ABC -体积最大,需写出三棱锥V ABC -的体积表达式,故设,AC b BC b ==,则224a b +=,从而可得1112323V ab ab =⋅⋅=,由基本不等式可得点C 为AB 的中点,最后利用公式V ABC C VAB V V --=即可得出点C 到面VBA 的距离.点评:本题考查是空间的直线与平面的垂直问题和点与平面的距离的计算问题.解答时第一问充分借助已知条件与判定定理,探寻直线DE与AC平行,再推证DE与平面VBC垂直即可.关于第二问中的最值问题,V 的体积取得最大值时成立的条件,然后运用等积法求解答时巧妙运用基本不等式,探求出三棱锥ABC出点C到平面VAB的距离.综合以上四类问题,立体几何中的空间角与距离问题都是高考中的热点问题,在高考试题的新颖性越来越明显,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也越来越广泛.异面直线所成的角,通过作平行线,转化为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具体地,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在其中一条上的适当位置选一点,过该点作另一条的平行线;二是在空间适当位置选一点,过该点作两条异面直线的平行线.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点的选取很重要.运用空间向量坐标运算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一般步骤:①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②求出相关点的坐标;③写出向量坐标;④结合公式进行论证、计算;⑤转化为几何结论.注意: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不一定是直线的方向向量的夹角.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就是直线与其在该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求线面角的关键是找出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一般在斜线上的某个特殊的位置找一点,过该点平面的垂线,从而作出射影;运用空间向量坐标运算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一般步骤:①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②求出相关点的坐标;③写出向量坐标;④结合公式进行论证、计算;⑤转化为几何结论.注意: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正弦等于直线与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的余弦的绝对值. 求二面角的方法:①直接法.直接法求二面角大小的步骤是:一作(找)、二证、三计算.即先作(找)出表示二面角大小的平面角,并证明这个角就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然后再计算这个角的大小. 用直接法求二面角的大小,其关键是确定表示二面角大小的平面角.而确定其平面角,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利用三垂线定理(或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确定平面角,自二面角的一个面上一点向另一面引垂线,再由垂足向棱作垂线得到棱上的点(即垂足),斜足与面上一点连线和斜足与垂足连线所夹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②利用与二面角的棱垂直的平面确定平面角, 自空间一点作与棱垂直的平面,截二面角得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③利用定义确定平面角, 在棱上任取一点,过这点在两个平面内分别引棱的垂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②射影面积法.利用射影面积公式cos θ= S S';此方法常用于无棱二面角大小的计算;对于无棱二面角问题还有一条途径是设法作出它的棱,作法有“平移法”“延伸平面法”等.③空间向量法:法一: ,AB CD 是二面角l αβ--的两个面内与棱l 垂直的直线,则二面角的大小,AB CD θ=〈〉. 法二:设1n ,2n 是二面角l αβ--的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其方向一个指向内侧,另一个指向外侧(同等异补),则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12cos cos ,u u θ=〈〉或12cos cos ,u u θ=-〈〉.求距离的关键是化归.即空间距离向平面距离化归,具体方法如下:(1)求空间中两点间的距离,一般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或斜三角形.(2)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和点到平面的距离,一般转化为求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或利用三棱锥的底面与顶点的轮换性转化为三棱锥的高,即用体积法.(3)求距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应用各种距离之间的转化关系和“平行移动”的思想方法,把所求的距离转化为点点距、点线距或点面距求之,其一般步骤是:①找出或作出表示有关距离的线段;②证明它符合定义;③归到解某个三角形.若表示距离的线段不容易找出或作出,可用体积等积法计算求之.2.用法向量球距离:(1)用法向量求异面直线间的距离:如右图所示,a 、b 是两异面直线,是a 和b 的法向量,点E ∈a ,F ∈b ,则异面直线 a 与b之间的距离是d = ;(2)用法向量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已知AB 是平面α的 一条斜线,为平面α的法向量,则 A 到平面α的距离为d =;(3)用法向量求直线到平面间的距离:首先必须确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然后将直线到平面的距离问题转化成直线上一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4)用法向量求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首先必须确定两个平面是否平行,这时可以在一个平面上任取一点,将两平面间的距离问题转化成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解答这些问题,需要主观的意志力,不要见到此类问题先发怵,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要通过一些必要的练习,加强解题信心的培养,确定解题的一般规律,积极的深入分析问题的特征,进而实现顺利解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