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峡》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是首个文言诗文的单元,也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全文仅150余字,然而作者却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三峡风光。写山,连绵不绝、遮天蔽日;写水,婉约豪放、清荣峻茂。本文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学情分析】
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初浅的文言文知识,也掌
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有了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八年级学
生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但想象力的发掘与审美能
力的提升仍需教师的积极引导与训练。
本单元要求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深入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所以本文教学重点为:理解课文内容,品味写法之妙,体会三峡之美。同时作者在凝练生动的笔墨中尽显山水的特色,文章中并没有明确的抒发情感,但作者的情感却在文章之中处处可见,学生可能不好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多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
出情感。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体味三峡壮美的风光;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品味写法之妙;作者常常只用寥寥数笔就将景物特征表现出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把握不同季节景物特点的基础上,对一些典型字句进行细致的品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4 唐诗五首《黄鹤楼》 教案
《黄鹤楼》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黄鹤楼》,理解并记忆生字生词。
2.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多音字、形近字、偏旁部首等语言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讨论和比较,引导学生掌握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黄鹤楼》的诗歌格律和用典。
2. 诗歌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二)教学难点
1. 理解并分析诗歌中的疑难句和特殊句式。
2. 诗歌中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黄鹤楼的历史介绍
通过讲述黄鹤楼的建造历史、地理位置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让学生对黄鹤楼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可以引用“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让学生了解黄鹤楼不仅是一处名胜古迹,也是文化传承的象征。
2. 黄鹤楼的传说故事
讲述黄鹤楼与仙人费祎的传说,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对诗歌背后文化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传说与诗歌之间的联系。
3. 黄鹤楼的图片展示
展示黄鹤楼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壮丽与雄伟。通过视觉的冲击,加深学生对黄鹤楼的印象,为学习诗歌内容做好铺垫。
4. 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
简要介绍崔颢的生平以及《黄鹤楼》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可以引用“崔颢(约公元704——754年),唐朝汴梁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大单元整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三单元大单元整合公开课一等
奖创新教学设计
天下山水谁更美——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大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
背景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方面,19次提到“整合”。而我在王君老师、司艳平老师等人的指导和影响下,从2017年开始研究整合教学。“初中古诗文同质异文整合教学实践与研究"项目被江苏省教育厅表彰,获评2021年江苏省教育研究成果奖。从篇内整合到群文整合再到大单元整合,这五年,我抱着一颗学习之心,一直在路上。
背景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发生变化。“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的变化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和组织形式等都要发生改变。
义务教学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三大类别六大学习任务群,在本单元整合教学设计中,“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暂未涉及。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赴一场山水邀约——八上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第一个纯古诗文单元。集中教学古诗文,对于学习而言,便于培养文言语感,利于前后勾连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对于教授而言,可以利用文本的共同点,实施人文熏陶和语用习练,同时关注各文本之间的差异,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特质,体悟中华文化的丰沛多彩。
这个单元的文言文相对短小,课下注释比较详尽,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文意不难。这些诗文中篇篇都有经典名句,处处都是雅词丽句,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来朗朗上口,适宜背诵积累;四篇文言小短文堪称写景的典范之作,大到篇章结构、段落铺展,小到遣词造句,都可做学写景物的习作例文。从表达方式来看,《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以写景为主,以景传情,情景交融。《记承天寺夜游》与五首律诗相类,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从写景方法来看,《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三文多从视觉、听觉等多感官角度和仰视、俯视等多视角呈现山水之立体可感、鲜活生机,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的写法表现山水之独特多姿;从读者视角来看,这些精美诗文,犹如古人写下的一帖帖山水邀约,激发我们走向壮美山河,拥抱美好自然。
本单元的阅读要求有三个: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本单元的写作专题是学习描写景物,给出的写作方法与阅读文本中的写法遥相呼应: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角度描写景物特征;从俯视、仰视、近观、远望等观察角度描写景物特征;从静态、动态或不同时段的状态描写景物特征;恰当地融入情感,使描写的身临其境的景物鲜活动人。
第10课《三峡》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三峡》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三峡》是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理解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三峡》是一篇描写三峡风光的游记,语言简练,描写生动,是一篇很好的文言文阅读材料。
2.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长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还需要加强。同时,学生对于三峡的风光和文化背景也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语文核心素养
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朗读、背诵、翻译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理解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活动,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三峡的风光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三峡的壮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了解三峡的历史文化背景,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理解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旨,感受三峡的壮美。
四、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2. 翻译法:通过翻译,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3. 分析法: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让学生理解三峡的壮美。
4. 多媒体辅助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感受三峡的壮美和文化背景。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三峡 郦道元
三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2.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多音字、形近字、偏旁部首等语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三峡》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表达。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所描绘的三峡四季变化的景象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
1. 正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疑难句和特殊句式。
2. 深入体会作者对三峡景色的描绘手法及其背后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激发兴趣
通过展示三峡的风光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景,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通过提问的方式,如“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景色是哪里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课文主题。
2. 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郦道元和《水经注》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可以提问“郦道元是谁?《水经注》又是怎样的一部作品?”来检验学生对背景知识的掌握。
3. 课文概览
快速浏览课文,让学生对《三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可以指出“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等关键句子,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文风和语言特点。
4. 引入主题
通过提问“三峡的景色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同时引出课文的主题——三峡的壮丽景色和四季变化。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三峡 郦道元
《三峡》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学习并掌握文中的多音字、形近字、通假字等语言现象。
3.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疑难句。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和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三峡》的学习和赏析,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 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深切感受和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及其用法。
(二)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疑难句的理解。
(三)课文中描绘三峡四季变化的优美句子。
三、教学难点
(一)文中的多音字、形近字、通假字的辨析。
(二)文中特殊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三)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和审美价值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激发兴趣与背景介绍
通过展示三峡的高清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接着,简要介绍郦道元的生平和《三峡》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和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课文朗读与感受
引导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停顿和语调,通过朗读来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和节奏感。朗读结束后,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的初步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点评和引导。
3. 课文内容概览与问题提出
教师简要概述《三峡》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峡的自然景观和四季变化,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然后,提出几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如“三峡的自然景观有哪些特点?”、“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等,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寻找答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八上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写作提出以下要求:
1.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2.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3.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应遵循以下几点:
1.一课一得,克服作文教学的随意性,跟着课文学写作。
2.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改变害怕写作的现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与写作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3.注重写作体验。关注学生自主活动,强调学练结合,引导其通过写作实践、量表测评、生生互评等活动运用写作技法,提升写作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源自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第三单元为古文单元,所选篇目均为歌咏山川风物之灵秀的名篇,同时寄寓着作者宽广深厚的情感体验。
本课,是在七年级分散学习景物描写基础上的一次集中,是抓牢“写景抒情"这一主线的拓展延伸,提炼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文优美写景文章的共性,即:抓住景物特点,努力用语言文字营造立体感、画面感、同时在山水中寄托作者的人文情怀,从而达到直觉体悟的审美效果。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课分析,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赏名篇,学习并掌握一些景物描写的方法。
2.绘美景,运用恰当的景物描写方法,绘出景物形之美、神之韵。(重点)
《三峡》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一、单元教学内容
这个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着美不胜收的山水资源。中国古人很早就善于欣赏山水之美,《诗经》有很多描绘自然风物的诗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山水之美的欣赏上升为审美的自觉,文人们流连山水之中,用心灵观察、体悟自然风物之美,发现独到的审美趣味,或者寄情山水,排遣人生的种种苦闷与无奈,由此产生了一批模山范水、体察自然之趣的诗文。这些诗文大都以描写景物为主,融入作者细腻的情思,情景交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郦道元《三峡》先写三峡总体形势,再抓住季节特点,分别写夏天、冬春之时和秋天各个不同季节的景象。文章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短文二篇》选入两篇风格迥异的写景短章,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记承天寺夜游》如一篇短小的日记,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与朱元思书》一文,以书札的形式,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唐诗五首》选入从初唐至中唐的五首唐人律诗,有五言,有七言。诗歌或写田园风光,抒发诗人孤独、彷徨之情;或写登临之景,抒发诗人吊古伤今、思念家乡之情;或描绘塞外雄浑壮阔的景象,表现对个人荣辱浮沉的达观之情;或摹写诗人辞亲远游所见景象,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或点染西湖早春气象,表现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五首诗的遣词造句、意境格调各有特点,值得认真品味。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山水梦寻
环节三 化境——交互设计
4.查阅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知人论世,体会《答谢中书书》中 作者陶弘景寄寓其中的情怀,小组合作设计“千年飞信”,揣测谢中书此前写 了一封怎样的来信,陶弘景才写此回信的。
亲爱的陶弘景兄: 进来安好?
(思路提示:(1)对两人身份、经历进 行了解。(2)琢磨文中“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含义。) ……
价值目标
通过“山水梦寻宫”场馆的规划设计,加深对自然山水和文人之趣的认知,感受人与 自然相融共存的和谐关系,建立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审美趣味。
课
第
第
第
第
四
三
二
一
段
——
寻课 境段
灵
承课
天 寺
段
院
馆
奇 山
课
异 水
段
馆
巴课
东 三
段
峡
馆
感
设
计
第
巴一
东课
三 峡
段
馆
核心任务 基于《三峡》内容, 完成该场馆设计。
环节三 化境——交互设计
2.查阅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小组合作完成场馆游客与 AI渔者对话的交互脚本。
环节三 化境——交互设计
游客与渔者对话示例 提问1:您怎么哭了? AI渔者回答要点:(1)这凄寒冷的景,你听这巫峡中的猿叫,空谷回荡,不禁让人觉得凄 惨。(2)这么冷的天,要赶早,才能打上鱼,卖上钱,不然难以生活。 (AI渔者的外貌、神态、动作设计要点:(1)破衣烂衫 。(2)撑船前行,不禁掩面拭 泪。) 提问2:您刚才唱的是什么歌? AI渔者回答要点:(1)这是我们这边民间流传的民歌。(2)自古以来,这边就有以打渔 为生的传统,到了秋冬之交,大家的营生更苦了,和着空谷和猿猴的鸣叫,唱唱歌表达情 感,苦啊…… (AI渔者神态、动作设计要点:如掩袖而泣,一想到三峡的猿声与秋天肃杀之景,便又心 生悲凉。) 提问 3:那您为什么不搬走呢? AI渔者回答要点:(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虽然日子苦,但我们自食其力,心安理得; (2)你看,这三峡美景,四季不同,美不胜收,我们还是舍不得哇! (AI 渔者神态、动作设计要点:(1)转悲为喜,脸上愁容舒展开来,挺了挺腰杆。(2) 语调上升,声音变大,逐渐激动,双手指向两岸连山)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三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0《三峡》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三峡》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三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够准确翻译句子。
2. 理解《三峡》所描绘的三峡风光及其特点,领略作者的情感与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和朗读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体会三峡山水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 通过合作学习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与记忆。
2. 领略《三峡》所描绘的三峡风光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
1. 准确翻译《三峡》中的句子,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
2. 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态度,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期待
1. 创意导入:首先,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三峡的壮观图片,让学生沉浸在大自然的壮美之中。随后,我将播放一段关于三峡的简短视频,配以激昂的音乐,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三峡的独特魅力。
2. 互动讨论:视频播放结束后,我将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三峡的第一印象,以及他们想象中的三峡是怎样的。这样的互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3. 情境导入:接着,我将引用课文中的一两句描写三峡美景的句子,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等,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美妙之处。然后,我将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句子出自哪篇课文吗?它们又是如何描绘三峡的呢?”通过这样的情境导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期待感。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 曹操
《龟虽寿》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2. 理解《龟虽寿》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诵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结构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从诗歌中提取信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悟诗人曹操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对理想的追求。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乐观态度。
二、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1. 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 注意节奏和语调的变化,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二)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
1. 分析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豪迈情感。
三、教学难点
(一)诗歌中哲理的深入理解
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关于生命有限性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哲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二)诗歌艺术风格的鉴赏
1. 指导学生欣赏《龟虽寿》朴实无华、格调高远的艺术风格。
2.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清峻刚健的用词和特殊句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激发兴趣与提问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世界上有什么是永远不变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龟虽寿》的主题——生命的有限性与永恒。
2. 课文背景介绍
在东汉末年,有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他在五十三岁时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感慨,还展示了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操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豪情壮志。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课件-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
化境——交互设计
• 查阅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相关资料,知人论世,体会作者寄寓于文中的 情怀,小组合作设计“回信”游客留言板。
如果你是谢中书 / 朱元思……
——“回信”留言板 敬爱的陶弘景/吴均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字数800-1000字。 ➢ 收集全班作品,举办“山水梦寻宫”扩建招标活动,
制作一本扩建灵感集。
壹课 段
巴东三峡馆
核心任务:基于《三峡》,完成巴东三峡馆的设计。
造境——空间设计
• 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提炼描写对象及其特征,确定场馆名称和景点。 • 小组内交流分享,组内确定一个较为准确、完整、具有美感的方案。
入境——场景设计
• 细读课文,对比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的相同之处,设计场 馆动态场景拍摄脚本。
观察方法和 写作手法
以动写静
具体场景
山树轩邈 ;五色交 辉
拍摄与后期制作脚本
以行船视角,选择高耸之态的山与树,拍摄不断 后移的连绵的山、树,后期增加山和树蔓延、石 壁上色彩斑斓交相辉映的动画,突出动感。
化境——交互设计
• 以作者视角小组内朗读书信,把握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利用 重音、语速、语调突出文章主旨情感,设计 AI 作者朗读脚本。
作者作品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与朱元思书 吴均
《与朱元思书》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与朱元思书》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 学习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理解文中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之情。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的理解与运用。
2. 作者通过山水描写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难点
1. 理解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和倒装句等特殊句式。
2. 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激发兴趣与背景介绍
(1)展示富阳至桐庐的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山水之美。通过提问“你们看到这些图片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表达对自然美景的初步印象。
(2)简短介绍吴均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学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 课文初探与情感铺垫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和节奏感,同时注意生字生词的发音。
(2)引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并尝试理解其含义。通过提问“课文中哪些词语是你们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3)讨论课文中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让学生谈谈对这些描写的感受,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情感铺垫。(二)新课呈现
1. 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韵味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渡荆门送别》是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本单元主要是以“山水田园"为主题的古诗文,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的闲适心境和山水田园之美。《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离开家乡,乘舟渡过荆门时所见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和不舍之情。
2.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但对于古诗的理解和赏析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引导。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二、核心素养
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朗读、品味、背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对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对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解读和探究,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品味,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以及诗人的思乡之情和离别之意。
四、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语言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第三单元 勇担社会责任(大单元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
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本单元的地位
本单元在逻辑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规则的基础上,本单元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社会责任,并积极主动服务和奉献社会。本单元内容是对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内容的深化。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思维敏捷、勇于进取,具备初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满足、缺乏奉献精神等问题,还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家庭、社会之问的关系。从现实状况来看,有必要对学生加强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培育,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努力成为一名合格公民。
三、本单元设计意图
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当前学生思想现状出发,基于学生对责任、奉献等的理解和认知状况,对其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加主动地适应社会,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四、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以〃社会责任〃为主题,重点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懂得因社会角色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责任,明确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理解责任的承担和履行对个人、对社会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理解承
担责任的结果可能会获得回报,也可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使学生理性对待承担责任过程中的得与失。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的关爱,理解关爱他人是一种幸福,同时也要讲究一定的艺术。引导学生思考服务和奉献的意义,了解服务和奉献社会的途径,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本单元由导语、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组成。第六课、第七课各设两框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学习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以下是有关“群文阅读课课,湖光山影悦人心”的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教学内容
丛书(3)《走近西湖》《西湖雨景》《北美五大湖》《再到湖上》《画山绣水》
二.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写景散文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知文。快速阅读丛书(3)《走近西湖》《西湖雨景》《北美五大湖》《再到湖上》《画山绣水》几篇文章,了解文章内容。
(二)品文。跳读文章,在文中标出你认为生动优美的句子,组内交流,班内展示。
(三)学法。作者是如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湖水的美景?(修辞、词语运用……)
例:我觉得文章《西湖雨景》中“西湖太柔媚了,满眼都是精致绝美的风景,就连风也是温柔的,雨也是温柔的,人在柔美的气息里,那些壮观、苍凉、壮怀激烈等等词汇,都用不上了,只有折服和陶醉。”这个句子生动,它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又用了四字词语,把西湖的美景写的动人无比。
我觉得句子生动,它运用,把写的生动,使我们读来动人无比。
(四)悟情。5篇文章行云流水,满溢着美丽、空灵,充满了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思考。我们要用眼睛和美好的心灵去感受自然,欣赏自然赐予我们的湖光山色。
作者:潘继云
___:云说语文
本文为,,未经授权不得!——学习啦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