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研究动态
基于强化学习的动态路径规划算法研究
基于强化学习的动态路径规划算法研究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很多路径规划问题,例如规划行车路线、选择最短的步行路线等等。
而在机器人、智能控制等领域,路径规划算法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强化学习作为人工智能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路径规划问题中。
本文将探讨基于强化学习的动态路径规划算法,并阐述其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强化学习简介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是机器学习中的一种方法,其描述了一个智能体(Agent)与环境(Environment)之间互动的过程。
智能体在环境中进行行动,每次行动会产生奖励或惩罚,从而逐步学习到一个最优的策略。
强化学习的核心在于智能体通过试错来进行学习,而不是事先给定数据或规则。
因此,强化学习可应用于许多领域,例如制造业、交通管理、游戏等等。
二、强化学习在路径规划中的应用路径规划问题是指在给定环境下,找到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优路径。
而在强化学习中,路径规划问题一般被看作是一个马尔科夫决策过程(Markov Decision Process,MDP)。
在MDP中,一个智能体在当前状态下,根据其经验选择一个行动,进入到新的状态并得到奖励或惩罚。
智能体的目标就是在每一个状态下,选择最佳的行动,最终得到最优路径。
基于MDP的路径规划算法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的算法,另一类是基于策略函数(Policy Function)的算法。
其中,基于价值函数的算法较为常见。
该类算法通过估计路径中每个状态的价值,最终选取路径最小的那个状态为最优状态。
三、动态路径规划算法的思路在实际场景中,往往会遇到环境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例如交通拥堵、路段封闭等。
这时,静态路径规划算法就无法满足需求,需要引入动态路径规划算法。
动态路径规划算法的基本思路是,在每个时间步中重新计算最优路径。
具体来说,算法需要考虑当前环境状态下的最优路径。
电子地图的动态路线规划与导航研究
电子地图的动态路线规划与导航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电子地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寻找目的地到规划最佳路线,电子地图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并在交通出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电子地图的动态路线规划与导航研究,包括其原理、技术和应用。
动态路线规划是电子地图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它能够根据实时交通信息、用户的出行需求和道路条件,实时地为用户提供最佳的路线规划。
动态路线规划的核心是交通流量数据的实时获取和处理,包括道路拥堵情况、交通事故和施工等临时路况变化。
通过分析大量的交通数据,电子地图可以准确预测交通状况,并在线路规划中避免拥堵路段,提供更快捷的导航方案。
实时路况数据的获取主要通过车载传感器、交通摄像头、移动设备的GPS和用户反馈等方式。
车载传感器可以收集到车辆在道路上运行的速度和轨迹信息,交通摄像头可以提供道路上车流量的观测数据,移动设备的GPS可以定位用户的位置和行驶速度,而用户反馈则是通过用户在交通拥堵时主动上传道路状况或者通过移动设备的导航软件上报。
这些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后台服务器,经过处理和分析后被用于动态路线规划。
动态路线规划算法的设计主要包括路况预测和路径搜索两个核心部分。
路况预测的目标是通过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分析,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交通情况。
其中,历史数据主要用于分析道路在不同时间段的交通状况的规律性变化,而实时数据则用于反映当下的交通状况。
路径搜索算法则是根据预测的交通情况,从起点到终点中搜索符合用户需求且交通状况最佳的路径。
最常用的路径搜索算法包括最短路径算法、最小生成树算法和最短路径树算法等。
电子地图的动态路线规划与导航在交通出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用户避开拥堵路段,节省时间和燃料消耗。
通过实时路况信息的更新,电子地图可以准确预测道路状况,并根据需求提供多条备选路径,使用户选择最佳路线。
其次,动态路线规划与导航对公共交通出行也有着重要意义。
规划研究动态
规 划的修编 工作 已全 面展 开 ,为适应 城市 空间结 构 的调整 ,落实公共 交通 引导城市 发展 的核心 理
念 ,并 与湖南省 “+ ”城际轨道交通实施方案相 35 协 调 ,长 沙市规 划管理局 组织 了 “ 长沙市轨 道交 通线 网规划修编 ”的国内采购招标。
Lo d n n o ,De a t n f P a n n & Tr s o a i n p rme t o l n i g n a pr t , t o 20 . 0 6
[ 李沛. 1 】 当代全球性城市中央商务区(B ) 划理论 c D规 初探[ .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 . 99
服 务升级 、主 动性场 站建设 与枢纽培 育 、分 区经
营促进市 场整 合 、客 运系统逐 步升级 ”等推 进公
交系统 建设实 施与 整合 策略 ,并 明确 近期 中心 城
2 0 T a e e o [ ] 0 3 rv l p r R 。Ne R t w Y r:Ne ok w Y r ok
M er p l a a s o t t n Co ncl 2 0 . t o o i n Tr n p ra i u i 0 3 t o ,
【 ] y n y Ma i l n s c tsBiay R .S d e : rn Was a d Aso i e n r t h a
[】 smayS a ln E wad At a ai T e e 2 Roe r cno , d r . p c C : h d Ne frMoe R i Ac est h n a a BD[ ] o r al cs o te Ma h  ̄ n C R.
基于群体智能的动态路径规划技术研究
基于群体智能的动态路径规划技术研究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路径规划技术成为人工智能领域中的热门话题。
路径规划是指基于一定的搜索算法和评价准则,在地图或场景中自动寻找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并在此过程中避开已知的障碍物和危险区域。
而传统的路径规划技术往往只考虑单车、行人或车辆等特定个体,缺乏多个个体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机制,无法适应大规模复杂环境下的路径规划需求。
因此,基于群体智能的动态路径规划技术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一、群体智能算法的原理传统路径规划算法通常采用的是启发式搜索算法,如A星算法、Dijkstra算法等,通过对地图中节点之间距离和路径条件进行评估,确定一条最短路径。
而在群体智能算法中,个体之间不是独立运动的,而是通过相互协作和竞争来达成一个全局最优解。
常用的群体智能算法包括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人工鱼群算法、差分进化算法等。
以蚁群算法为例,其基于蚂蚁在寻找食物时发现最短路径的行为模式,通过一系列规则来模拟蚂蚁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最终找到最优路径。
在群体智能算法中,每个个体都具备一定的智能和决策能力,同时也依赖于其他个体的行为和反馈信息。
因此,群体智能算法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和鲁棒性,能够在不同环境下自主地学习和适应。
二、基于群体智能的动态路径规划技术的研究进展随着机器人、自动驾驶等智能化领域的发展,基于群体智能的动态路径规划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在多智能体系统中,研究者们将群体智能算法与传统路径规划算法相结合,开发了一系列新型的路径规划算法和协调控制策略。
其中,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1. 基于虚拟领袖机制的群体智能路径规划算法:该算法通过建立虚拟领袖来协调多智能体之间的运动,使得整个群体能够实现平滑合作,避免碰撞和拥挤,并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目的地。
2. 基于荧光素单元的群体智能路径规划算法:该算法模拟了荧光素单元在夜间规避光源的行为,通过分析群体中智能体的领域特征和附近智能体的运动信息,实现了自适应的路径规划和协调调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动态评估研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动态评估研究摘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动态评估是城市和乡村发展中的关键环节,有助于确保规划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
本论文旨在探讨动态评估的方法、作用和影响,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评估。
先介绍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步骤,以及动态评估的定义和背景。
然后讨论了动态评估方法与工具,接下来详细阐述了动态评估的作用,最后探讨了动态评估的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强调了动态评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重要性,并呼吁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积极采用这一方法,以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动态评估;可持续发展;资源优化;城市规划引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市和乡村发展的基础,它涵盖了土地用途、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划和管理。
然而,传统的规划往往基于静态数据和假设,无法应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的不断变化。
动态评估作为一种重要的规划工具,旨在解决这一问题,强调规划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本论文旨在探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动态评估的方法、作用和影响,以期为规划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有关如何更好地应对城市和乡村发展挑战的见解。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动态评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城市和乡村发展的关键工具,它有助于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可持续利用。
总体规划通常包括对土地用途、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划和管理。
然而,传统的总体规划往往是基于静态的假设和数据进行制定的,忽视了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的不断变化。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和步骤,首先,规划者需要明确城市或乡村发展的长期和短期目标,以及社区的需求。
这包括居住、商业、工业、农业和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的需求。
规划者需要收集和分析各种数据,包括土地利用情况、人口统计数据、经济指标、环境影响等。
这些数据有助于了解当前的情况和趋势。
基于数据分析,规划者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和目标,包括土地用途分配、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措施等。
基于强化学习算法的动态路径规划研究
基于强化学习算法的动态路径规划研究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学习算法在动态路径规划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基于强化学习算法的动态路径规划可以使机器智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实时生成最优路径。
本文将对基于强化学习算法的动态路径规划进行研究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动态路径规划。
动态路径规划是指在考虑环境变化影响的情况下,通过选择合适的路径来实现目标。
这个过程需要根据环境的状态进行实时的决策,以达到最优路径的生成。
传统的路径规划算法往往是基于静态环境的,不适合应对动态变化的场景。
而基于强化学习算法的动态路径规划可以通过学习和优化,使智能体能够根据环境状态的变化进行实时决策,更好地适应变化。
在基于强化学习算法的动态路径规划中,智能体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学习,不断优化选择行动的策略,以最大化累积奖励。
其中,智能体是指路径规划的主体,环境是指路径规划所处的实际环境。
在每个时间步骤,智能体根据当前的状态选择行动,环境返回给智能体新的状态和即时奖励。
通过不断的试验和学习,智能体会更新策略,并且在后续的决策中能够更加准确地选择行动。
在设计基于强化学习算法的动态路径规划系统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首先,需要明确路径规划的目标和约束。
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确定路径规划的目标,例如时间最短、距离最短或是其他特定目标。
同时,还需考虑到实际约束条件,如道路限速、避免拥堵等。
其次,需要选择合适的强化学习算法。
强化学习算法有许多种,例如Q-learning、Deep Q Network(DQN)、Actor-Critic等。
在选择算法时,需要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任务的复杂性进行权衡和选择。
然后,需要定义状态和动作空间。
状态是指智能体在路径规划过程中所处的环境状态,动作则是智能体在每个时间步骤可以选择的行动。
合理定义状态和动作空间对于路径规划的准确性和效率至关重要。
此外,还需要定义奖励函数。
奖励函数在强化学习算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指导智能体的学习过程。
机器人导航系统中的动态路径规划算法研究
机器人导航系统中的动态路径规划算法研究导语:机器人导航系统是现代机器人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实际应用中,机器人往往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实时调整路径,并避免障碍物。
因此,动态路径规划算法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机器人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出发,探索动态路径规划算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机器人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机器人导航系统是指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中能够自主地规划路径,并通过感知技术和运动控制实现目标位置的导航。
其基本原理包括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和运动控制。
环境感知主要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例如摄像头、激光雷达等;路径规划则是根据环境信息和目标位置,确定机器人的移动路径;运动控制则负责控制机器人按照规划的路径进行移动。
二、静态路径规划算法的缺陷静态路径规划算法在预先确定完整地图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较好的路径规划效果。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环境会不断变化,包括障碍物移动或出现新的障碍物等。
静态路径规划算法无法应对这些变化,导致路径规划失效或效果不佳。
三、动态路径规划算法的研究现状为了解决静态路径规划算法的缺陷,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动态路径规划算法。
其中,基于模型的算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算法通过建立环境模型,预测障碍物的运动轨迹,并在路径规划过程中考虑这些预测结果。
另外,基于潜力场的算法也被广泛研究。
该算法通过在环境中引入虚拟力场,使机器人受到力的作用,从而规避障碍物。
此外,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智能优化算法也被引入动态路径规划中,用于寻找最优解。
四、动态路径规划算法的挑战尽管动态路径规划算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第一,环境的变化通常是不确定和非线性的,预测障碍物的轨迹是一个难题。
第二,随着机器人的快速移动和环境的复杂性增加,实时性和计算效率成为了瓶颈。
第三,算法的鲁棒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以应付不同环境下的异常情况。
五、动态路径规划算法的发展趋势为了解决动态路径规划算法面临的挑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动态规划的发展及研究内容
动态规划的发展及研究内容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 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是求解决策过程(decision process) 最优化的数学方法。
20 世纪50 年代初美国数学家R.E.Bellman 等人在研究多阶段决策过程(multistep decision process) 的优化问题时,提出了著名的最优化原理(principle of optimality) ,把多阶段过程转化为一系列单阶段问题,逐个求解,创立了解决这类过程优化问题的新方法——动态规划。
1957 年出版了他的名著Dynamic Programming ,这是该领域的第一本著作。
动态规划问世以来,在经济管理、生产调度、工程技术和最优控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最短路线、库存管理、资源分配、设备更新、排序、装载等问题,用动态规划方法比用其它方法求解更为方便。
虽然动态规划主要用于求解以时间划分阶段的动态过程的优化问题,但是一些与时间无关的静态规划(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只要人为地引进时间因素,把它视为多阶段决策过程,也可以用动态规划方法方便地求解。
多阶段决策问题多阶段决策过程,是指这样的一类特殊的活动过程,问题可以按时间顺序分解成若干相互联系的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做出决策,全部过程的决策是一个决策序列。
要使整个活动的总体效果达到最优的问题,称为多阶段决策问题。
引言——由一个问题引出的算法[ 例1] 最短路径问题现有一张地图,各结点代表城市,两结点间连线代表道路,线上数字表示城市间的距离。
如图1 所示,试找出从结点A 到结点E 的最短距离。
图1 我们可以用深度优先搜索法来解决此问题,该问题的递归式为其中是与v 相邻的节点的集合,w(v,u) 表示从v 到u 的边的长度。
具体算法如下:function MinDistance(v):integer;beginif v=E then return 0elsebeginmin:=maxint;for 所有没有访问过的节点i doif v 和i 相邻thenbegin标记i 访问过了;t:=v 到i 的距离+MinDistance(i);标记i 未访问过;if t<min then min=t;end; end;end; 开始时标记所有的顶点未访问过, MinDistance(A) 就是从 A 到 E 的最短距离。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摘要:乡村景观目前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一种应用景现类型,也是乡村地域范围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体。
现目前,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景区资源保存和文化景观方面。
而国内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农业景观以及城乡交错带和生态脆弱区的乡村景观等,包括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村民生活发展等内容。
除此以外,运用新技术和模型来制定乡村景观设计规划是目前的新趋势。
综上可以看出,在未来的社会,能够合理规划乡村景观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盈利增长,对眼下我国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1、“乡村景观”的概念“景观”一词表示人们对于所见的事物形成的综合认知,指日常生活环境中所触及的各个总体,并强调景观是地域综合体的整体性[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研究者便将“景观”定义为:由相互作用的生物圈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并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然而到现在,景观的概念和范围在不断扩充,不仅是景观自身,还是由人类所塑造出来的区域,是自然、人文社会、视觉美学等3个方面,更是自然与人为因子交互作用下的景观基本类型之一。
在传统的规划里面,“乡村”主要指尚未进行有效经济开发,存在很多发展潜力的原始环境体。
这些地区不仅有村民组成的聚集区,而且大部分的土地都可作为水产养殖、人工耕种的介质,为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方便,是当地生产条件、居民生活方式、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交互作用而成的生态空间。
[3]该调查者从世界地理学角度,指出乡村景观是在乡村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经过人为规划而形成的景区。
刘黎明等学者经历了一系列研究景观研究,将乡村景观的含义定为:一个区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组建而成的集合体,包括农田、果园等生态区。
其以农业特征为主,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综合体。
生态体大小和形状表现不同,都有自己的特征,但相同点是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成为开发的对象,为人类的各项活动提供载体。
王云才先生还指出乡村景观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美景,而是由分散的农舍、植被组成的聚落。
“国土空间规划”热点演化及前沿动态分析
第5期(总第241期)综合论述■“国土空间规划”热点演化及前沿动态分析郑期曦",唐旭彳,孙业驸2,胡奇志I(1.贵州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贵州工商职业学院建筑系,贵州贵阳550014)摘要为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热点与趋势,运用CiteSpace软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文件发布后的中国知网(CNKI)有关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研究作为分析样本,从作者、关键词共现网络、关键词聚类分析、热点演进、突显词分析等方面,绘制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知识图谱,进行了可视化对比分析。
研究发现,新时代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研究已进入新一轮未形成统一范式前的前科学时期,研究方向除一直延续的热点外,开始向最底层的乡村振兴、村庄规划领域延伸。
同时,公共管理视域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势,政府管制研究的介入,将为加强协调性、注重操作性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政策要求提供理论保障。
关键词公共管理;政府管制;CiteSpace;知识图谱;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0引言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中国经法律授权编制的规划至少有83种之多,多分属不同管理部门。
但这样的分散规划由于缺乏协调统筹,“同一空间,多个规划”的现象必然带来管理上的冲突与矛盾叫规划类型过多、内容重叠冲突,审批流程复杂、周期过长,地方规划朝令夕改叫政出多门,公共管理混乱,权责不清等普遍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制约规划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积重难返的问题, 2019年5月23日,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新时代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原有规划体系的重大改革与创新。
在此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热点演化及趋势分析研究,对把握政策指向、理清研究热点方向及发现薄弱研究环节、预测研究前沿都有着重要意义。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作者:王曼琦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3期摘要:本文经过文献分析简要阐述了国内的研究现状、现状发展问题以及未来研究趋势,并且从国外乡村景观的研究现状及研究动态中提取了一些可借鉴的乡村景观建设经验,并对国内景观所带来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乡村景观;国内、国外;文獻分析一、国内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一)国内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卢丛女士从乡村振兴方面探讨了以地域文化学、景观生态学等为基本理论的不同类型乡村景观的营造方法,对五种类型的乡村景观营造进行了分析,分别是乡村聚落景观、乡村建筑景观、乡村院落景观、乡村水系景观、乡村农田景观,最后总结了乡村景观营造的核心内容。
孟桂敏女士和蒋文伟先生研究了美丽乡村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出了在此背景下的规划设计措施。
胡莹莹女士探讨了如何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村镇住宅,首先是对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然后从能源、资源、材料等方面提出了使村镇住宅可以持续发展的可利用方法。
熊家欢、彭伟峰、周维邦、姚磊对生态理念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生态理念下的乡村规划的四个原则,以及生态理念该如何在乡村规划实践中应用,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戚正海、刘晓艺从国内与国外两方面研究了农村绿色村镇的住宅模式,对影响我国农村绿色住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国外可借鉴的先进绿色农村的经验,最后提出了适合我国绿色村镇的发展模式[1]。
张琳、马椿栋以乡村景观的重要体现价值之一—休闲游憩价值作为角度,来研究人居环境三元理论下的乡村景观,探讨了乡村人居背景、乡村人居活动和乡村人居建设与景观游憩资源之间的关联,随后研究了游憩价值的特点极其保护利用,最后表示乡村旅游资源价值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只有唤醒大家对乡村景观的认可,保护乡村景观价值,才能发挥游憩价值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黄雪飞、吴次芳、游和远等人对更好地构建乡村景观生态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他们选取长三角地区的浙江省嘉善县为研究区,以水为生态“源”,利用GIS和MCR模型构优化构建生态廊道,使得文化遗产、历史遗产等更好地连接,有助于乡村景观的规划,达到文化复兴和生态保护的双重目的。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毛志香(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辽宁大连116034)目前我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备受关注,简要说明了国内外乡村景观发展历程,结合国内外乡村景观的研究现状,以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为基础,通过文献查阅和归纳总结的调查方法,综合分析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的发展特点,为我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和理念提供了科学依据。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乡村景观;规划;发展动态创造出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乡村景观,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重要考验[4]。
因此,以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的现状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乡村景观的发展动态进行研究,为美丽乡村的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乡村景观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经验借鉴[5]。
1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国外在乡村景观的规划研究与实践方面较早地开展了主题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国家,如德国、荷兰、捷克、英国等,这些积极的探索对世界的农业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起到了推动作用,具体研究现状以及发展动态见表1。
随着我国对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国乡村景观建设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乡镇的规划和建设来实现的[1-2],我国各省市纷纷进行了项目试点工作,为乡村景观规划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3]。
国外的一些国家,在乡村景观规划的调查和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国家主要集中在捷克、德国、荷兰等一些欧洲国家。
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也较早地开展了新的探索,为世界范围内的乡村景观规划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如何在这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利用好乡村景观这一资源,表1不同处理对阳江地区三角梅花期的影响单位:月-日处理现蕾期始花期盛花期谢花期处理①07-1008-2510-1812-25处理②06-1507-0508-0212-05处理③08-1009-12无12-202结果与分析2.1不同处理对阳江地区紫花三角梅花期的影响研究表明,水分是影响三角梅成花的一个重要因子。
大学规划动态调整方案模板
大学规划动态调整方案模板引言大学规划是每位大学生都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兴趣、目标和环境都可能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对大学规划进行动态调整。
本文将提供一个大学规划动态调整方案模板,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个人规划和目标调整。
1. 目标回顾首先,回顾之前设立的大学目标,包括学习、事业、个人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
对于每个目标,评估自己在完成过程中的成就感和满意度。
列举出各个目标的进展情况和未完成功能点,为后续的调整做好准备。
2. 兴趣评估大学期间,我们会经历很多新的经历和机会,有时会发现自己对某些领域产生了新的兴趣。
因此,在动态调整大学规划时,重要的一点是评估自己的兴趣点是否发生变化。
可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实习经历、自学等方式来发现新的兴趣点。
将新发现的兴趣点和之前的规划进行比较,看是否需要对目标进行调整。
3. 目标调整基于之前的目标回顾和兴趣评估,对大学规划进行动态调整。
根据自己的兴趣、才能和情况,重新设定或微调目标。
确保目标具有可行性,并能够适应当前的环境和资源。
3.1 学习目标根据之前的学习目标回顾,评估自己在学习方面的兴趣和表现。
如果发现自己对之前设定的专业或课程不再感兴趣,可以考虑转换专业或调整选修课程。
同时,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和时间表,确保能够全力以赴地完成学业。
3.2 事业目标对于事业目标,评估自己在实习或兼职经历中的表现和意愿。
如果发现自己对之前设定的行业或职位不再感兴趣,可以考虑探索其他领域或岗位机会。
参加行业论坛、职业规划活动等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不同领域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3.3 个人发展目标除了学习和事业,个人发展也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一环。
评估自己在个人兴趣爱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表现。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计划和目标,例如参加健身、加入社团、学习一门新的技能等。
3.4 社会参与目标参与社会活动是培养自己社交能力和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
评估自己在社会参与方面的表现,并制定具体的社交计划。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发布时间:2021-08-30T09:08:56.325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12期作者:张严黄磊昌[导读] 乡村作为一个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整体,在建设和演变发展中,呈现出不同形态和不同规模的空间尺度。
张严黄磊昌大连工业大学摘要:乡村作为一个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整体,在建设和演变发展中,呈现出不同形态和不同规模的空间尺度。
本文就现阶段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并结合当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研究未来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乡村景观规划;现状分析;发展建设随着国内外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建设和完善,乡村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乡村景观已成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国内外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持续升温,相关研究表达方式也各有不同,这些研究对现阶段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发展依据。
1.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1.1国内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我国乡村景观是在乡村地区具有一定的自然基础并利用自身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经济状况等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优化、协调统一的复合体。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研究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开始进行传统村落到新农村的模式转变。
近年来,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战略”等理念及政策的提出,乡村景观设计也成为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1], 目前乡村景观设计已经与景观学、规划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相互融合。
形成了比如传统村落的景观保护设计、乡村景观营建、乡村景观规划等不同的研究方向。
在尽10年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进程中,我国各个地区的省市都在根据自身实际状况不断的创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建设步伐增快, 呈现出积极发展的良好的势头,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美丽乡村和特色乡镇。
1.2国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国外乡村景观研究较国内起步较早,早在1950年起就已经开始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2],主要集中在欧洲的德国、荷兰,美洲的美国和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居住区景观规划国内外动态分析
居住区景观规划国内外动态分析
答案
近年来,居住区景观规划就已经成为城市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随
着城市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区环境的建设,让居住
区的发展结构能够更好的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在国内,居住区景观规划的发展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
目前,在居
住区景观规划上,相关的例子已经越来越多。
比如杭州西湖风景区,以风
景区的思想开发、景观的设计、配合各种地形及植被,打造出一个有着自
然色彩的环境空间,使游客在其中感受到一种和谐、宁静的美。
在山东省,济南的趵突泉景观区,其独特的景观规划体系,让游客在越来越多的景观
细节中,感受到一种古典的美感。
在北京,亦有着很多可借鉴的景观规划
的例子,比如798艺术区的景观规划,从中可以看出国内在居住区景观规
划上的积极尝试。
而在国外,居住区景观规划也发展的很快,日本的和歌山沿岸区域,
其利用建筑、绿化、提升水整体景观等手段,以及利用景观植被和地形进
行空间设计,营造出浓郁的日式山水特色。
动态时间规划算法的研究与优化
动态时间规划算法的研究与优化一、算法概述动态时间规划算法(Dynamic Time Warping,DTW)是一种用于匹配时间序列的算法,用于比较两个时间序列之间的相似性,它可以在时间不同步的情况下比较两个序列。
为了使DTW算法能够高效地进行匹配,通常需要对算法进行优化。
二、 DTW算法的实现DTW算法的实现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计算出两个序列的距离矩阵,即将每个时间点之间的欧几里得距离记录在矩阵中。
2. 在距离矩阵中找到一条路径,使得路径上每个点的距离和最小,这条路径就是DTW匹配的结果。
DTW算法的核心是距离矩阵的计算和路径的查找,其中距离矩阵的计算是通过欧几里得距离来实现的。
一般来说,DTW算法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来计算距离矩阵和查找路径。
三、算法的优化由于DTW算法需要计算距离矩阵和查找路径,为了提高算法的效率,需要对算法进行优化。
通常来说,DTW算法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距离度量距离度量是DTW算法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可以使用不同的距离度量方式来计算距离矩阵。
例如,可以使用曼哈顿距离或切比雪夫距离等不同的距离度量方式。
然而,不同的距离度量方式会影响DTW算法的匹配结果和性能,因此需要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选择。
2. 矩阵压缩在实际应用中,距离矩阵通常很大,计算起来比较耗时。
为了提高算法的效率,可以将距离矩阵进行压缩,只记录其中一部分较为重要的数据。
例如,可以记录对角线和相邻的三个点的距离,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距离矩阵的大小,提高算法的效率。
3. 早停策略DTW算法是一个迭代算法,需要重复计算多次,直到找到最优的匹配路径。
因此,早停策略可以有效地减少算法的迭代次数,提高算法的效率。
例如,可以设置一个阈值,当算法达到该阈值后,就可以停止迭代,返回当前的匹配结果。
4. 并行计算DTW算法的匹配过程是非常耗时的,特别是当序列非常长时,将会花费很长的时间。
因此,可以采用并行计算的方式来加快算法的计算速度。
顺序决策问题中的动态规划算法研究
顺序决策问题中的动态规划算法研究顺序决策问题在运筹学和控制论中广泛应用,其中动态规划算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方法。
动态规划算法具有高效、简单、好理解等特点,被很多领域的研究者广泛接受。
一、动态规划算法的基本原理动态规划算法是求解最优化问题的一种有效算法,其基本思路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然后逐一解决这些子问题,得到最终的最优解。
在动态规划算法中,需要建立状态转移方程,通过状态之间的转移来求解最优解。
二、顺序决策问题的定义及特点顺序决策问题是指在多个决策阶段中进行最优化决策的问题。
在每个阶段,需要选择一个决策,然后根据这个决策的结果进行下一阶段的决策。
因此,顺序决策问题需要考虑随着时间推移,决策会产生的代价或效益。
顺序决策问题中,每个决策的结果会影响后续的决策,因此需要考虑全局最优解而非局部最优解。
同时,顺序决策问题的状态空间非常大,因此需要使用动态规划算法来求解最优解。
三、动态规划算法在顺序决策问题中的应用举例1. 股票买卖问题:假设你有一笔钱,可以在股市中进行多次买卖,每次买卖需要支付手续费,求你最大化股票收益。
这个问题可以分成多个阶段,每个阶段是买或卖的决策。
在每一阶段,需要考虑之前的状态,并记录当前买卖情况和手续费。
通过这种方法就能得到最大化收益的状态转移方程,进而求解最优解。
2. 动态资源分配问题:在项目管理中,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以满足不同任务的需要。
当资源有限时,需要通过动态规划来求解最优分配方案。
这个问题可以分成多个阶段,每个阶段是针对一个任务的资源分配决策。
在每一阶段,需要考虑之前的状态和资源已经分配的情况,以及当前任务需要的资源。
通过状态转移方程,可以得到最优解。
四、总结动态规划算法是一种高效、简单、好理解的算法,能够解决多种最优化问题。
在顺序决策问题中,动态规划算法的应用能够得到全局最优解,对于资源分配等问题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动态规划算法的设计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不能直接套用模板。
基于动态规划的路径规划算法优化研究
基于动态规划的路径规划算法优化研究路径规划是在给定的地图上找到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佳路径的过程。
动态规划是一种常用的优化算法,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的子问题,并使用递归的方法求解,以获得全局最优解。
本文将探讨如何基于动态规划来优化路径规划算法。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问题的状态和状态转移方程。
在路径规划中,状态可以看作是地图上的位置,而状态转移方程则描述了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转移方式。
通常,状态转移方程可以通过计算两个位置之间的距离或成本来确定。
在动态规划中,我们将使用一个二维数组来表示地图,并将每个位置的距离或成本存储在相应的数组元素中。
假设地图的大小为M×N,数组的大小也为M×N。
数组的每个元素都代表了对应位置到终点的最小距离或成本。
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初始状态和终止状态。
在路径规划中,起点就是初始状态,而终点就是终止状态。
初始状态的最小距离或成本为0,而其他位置的最小距离或成本则初始化为一个无穷大的值,表示还没有找到最短路径或最小成本。
然后,我们可以使用动态规划算法来计算每个位置的最小距离或成本。
从起点开始,逐渐向终点移动,在每个位置上更新最小距离或成本,并将其存储在数组中。
在更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达当前位置的所有可能方式,并选择其中最小的距离或成本。
在路径规划中,可能的移动方式可以根据地图的特点而定。
例如,如果地图是一个二维网格,可以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四个方向移动。
在每个位置上,我们可以选择前一步的最小距离或成本加上当前位置的距离或成本,作为当前位置的最小距离或成本。
当计算完所有位置的最小距离或成本后,我们就可以从终点开始倒推,找到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
通过比较当前位置的最小距离或成本与相邻位置的最小距离或成本的关系,可以确定前一个位置,以此类推,直到到达起点为止。
动态规划算法的优化在于如何减小计算复杂度。
一种可能的优化方法是使用记忆化搜索。
在计算每个位置的最小距离或成本时,我们可以将结果存储在一个缓存中,下次需要计算时直接从缓存中获取。
动态调整未来预算计划的研究
动态调整未来预算计划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推动着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服务提供方,在国家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如何科学规划预算,高效管理资源,成为了政府管理者不断思考的问题。
为此,动态调整未来预算计划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一、动态调整预算计划的必要性传统预算编制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制定预算,每年的预算计划都是一份固定的计划,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也不利于实现预算最大化。
面对日益快速发展的社会变革,政府在决策上必须紧跟主流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财政预算本身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机制对于预算计划的动态调整成为一个迫切的需求,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政府要做好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推进公共设施建设,都要依赖财政预算,如果预算不灵活,就会让各种规划方案出现滞后性。
而动态调整预算计划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满足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二、动态调整预算计划的机理及运作模式动态调整未来预算计划的核心是即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信息,比如社会经济状况、所需计划的投资项目、人口变化等等。
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比对、筛选和分析,得出最新的信息结果,为制定以后的预算计划提供支撑。
从操作模式来看,动态调整未来预算计划除了要及时的整合资源和数据,还需要将各种分析结果进行反馈,及时调整对于未来的预算规划。
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环路,其运作模式大致如下:整合数据信息→ 进行分析结果筛选→ 提供支撑→反馈调整→ 重新编制预算。
三、动态调整预算计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动态调整未来预算计划可以准确地把握经济社会变化,及时评估目前政策措施的适用情况,维护平衡、激发经济和市场活力,为政府优化预算决策和调整提供有力支撑。
动态调整预算计划不但可以弥补传统预算的缺点,提高财政预算的灵活性、及时性和科学性,还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动态预算还可以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以此来改善运营过程,提高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实现预算目标的最大化。
普通高等学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研究动态
[收稿时间]2019-08-27[基金项目]2019年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法合作地学类专业服务宁波资源环境人才需求的培养体系构建”(编号2019YZD001);宁波大学教研重点项目“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中法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编号JYXMXZD201836);宁波大学2019年本科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区域分析与规划”与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教学课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
[作者简介]马仁锋(1979-),男,湖北枣阳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城乡规划教学与研究。
[摘要]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经济与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了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空间治理等方面的发展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而且影响了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以研究地球表层人地关系及其区域演化机理与调控机制为核心的地理学本科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应运而生并得到快速发展。
地理学界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过程规律探索,重点围绕专业学科渊源及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优化、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毕业就业去向及职业前景等方面梳理了不同类型院校的个案,总结发现已有研究的贡献和不足,展望专业建设趋势,以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与自然资源资产评估及其管理。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地理学[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9-0001-08University Education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教育部2012年根据专业发展现状以及社会需要,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分设而立,该专业以地理学为基础,以地域“人地关系”规律探究和调控为主要研究对象。
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中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带给自然环境严重的影响,为科学培养理解、认知和调控地球表层机理的相关专业人才,教育部于2013年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分设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对新专业的培养模式、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提出了全新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划研究动态 Planning Research Information栏目主持:江苏省城市规划学会规划编制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研究所 陈国伟国外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研究经验及其启示我国正处于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各个城市的建设空间都在拓展,特大城市更是处于城市结构的转型时期,遇到的城市问题和开发困难度尤其大。
同时我国面临着土地资源匮乏、人口多等特殊国情,以美国式小汽车导向的蔓延式发展显然是不明智的。
笔者回顾国外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理论和经验,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分析轨道交通所应扮演的角色,同时提出相关新命题,以期推动研究的深入开展。
关于城市空间的概念界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的概念非常的广泛,只要是处理城市相对空间位置关系上的各种物质要素及其组合关系均可视为城市空间,既有宏观层面又有微观层面。
本文研究的是宏观层面,一般来说,其包括空间结构、城市形态和用地功能三个方面。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用地功能活动及其内在联系的高度概括,是一种内涵的、抽象的描述。
城市的形态则是对城市用地功能和空间结构的表象描述,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
用地功能是城市空间存在的基础,一般有生产功能、居住功能和服务功能等。
在城市规划思想界,对于城市空间的发展历来存在着争论。
对于空间结构的讨论主要集中于采取单中心还是多中心发展等观点,对于城市形态主要集中于采取紧凑型还是分散型发展等观点,对于用地功能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混合利用还是功能分区等观点。
这些争论促使城市空间向更加优化的方向发展。
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理论基础(一)交通引导城市形态演变理论美国的城市地理学家J.S.Adams(1970)从交通的角度出发,将城市形态(主要包括用地结构)的发展历史分为以下四个时代:步行与马车时代(1890年以前);电车时代(1890-1920年);汽车时代(1925-1945年);高速公路时代(1945年-现在)。
1975年Schaeffer和Sclar系统地探讨了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他们认为,城市空间形态在交通系统影响下经历了由“步行城市”到“轨道城市”直至“汽车城市”的过程。
Newman和Kenworthy于1996年再次深入研究了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把城市空间形态划分为传统步行城市、公交城市和汽车城3个阶段。
通过对比“轨道城市”和“汽车城市”,可以发现轨道城市形态明显比汽车城市形态要紧凑,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因此90年代以后国外城市交通开始进入公共交通复兴时代。
(二)轨道交通与土地价值关系理论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WilliamVickrey(2001)提出,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应按照其边际成本来收费经营(运行良好的系统其边际成本接近于零),而通过其周边的土地收入来筹集建设资金。
而Roderick B.Diaz(1999)通过研究亦发现轨道交通具有高度的可达性效能,不仅能够节省轨道交通利用者的出行时间和经济成本,而且也能够减少道路交通的拥挤程度从而产生“磁力效应”,吸引各种生活、商务、商业、文化、娱乐等设施向轨道站点周边集中,刺激站点周围土地的高密度开发。
但同时根据可达性递减原理,轨道交通周边的用地价值会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三)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开发理论基于对小汽车导向的郊区蔓延的反思,Peter Calthorpe(1993)在其著作《下一代美国大都市地区:生态、社区和美国之梦》中建构了大都市地区的新发展模式——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开发理论(TOD)。
其提出了TOD设计的九大原则,涉及选址、土地利用的混合模式、密度、环境、空间尺度等方面。
Cervero(1997)则提出了TOD模式成功的3个原则:密度(Density)、多样性(Diversity)和设计(Design),合称3D。
因此,TOD的核心内容是:以公共交通车站(一般为轨道交通车站)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在这个范围内混合使用土地,实行中、高密度开发;将覆盖面广、使用选择性强的公共设施围绕车站集中布局,便于居民使用;通过步行、自行车和公交等各种出行方式的高效率换乘,取代汽车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
国外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实例国外轨道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成功案例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有丹麦的哥本哈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日本的东京以及新加坡等。
(一)丹麦的哥本哈根哥本哈根,是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外围地区紧凑发展的典型案例。
早在1947年,由于人口的增长,城市将不得不向外扩展,以轨道交通导向发展的著名“手指形状规划”被采纳(如图1)。
该规划明确要求城市要沿几条狭窄走廊发展,走廊间由限制开发的绿楔隔开,但当时未提出走廊的边界宽度。
1987年的区域规划的修订版中正式规定,所有的区域重要功能单位都要设在距离轨道交通车站步行距离1公里的范围内。
随后的1993年的规划修订版更是依据国家环境部制定的“限制引导”政策,要求区域内被轨道交通服务所覆盖的地区,要在当地直接规划区域到距离轨道站点1公里的范围内进行集中城市建设。
现在,在车站周围已经有足够的可利用土地以满足哥本哈根区域未来三十年里各类城市用地使用的需要。
在车站地区(如图2),采用了TOD的土地发展模式,开发从车站向外发散,连接居住小区,轴线两侧集中了大量的公共设施和商业设施,新城中心区不允许小汽车通行,步行、自行车和地面常规公交在该区域共存,这使得轨道交通出行非常方便,使人们愿意选择在车站周围进行工作或居住,促进了站点周边的土地开发。
(二)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在过去的50多年里,斯德哥尔摩已经从战前的单中心城市转变成了战后的以地铁为骨架的多中心大都市,城市的土地使用形态也与地铁线网紧密结合(如图3)。
这要归功于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城市的扩张要集中在轨道交通系统覆盖的新城,利用轨道交通来引导城市结构的形成。
但要真正实现多中心的城市结构,避免新城成为“卧城”,就需要在疏解城市人口的同时也疏解城市的功能。
因此在设计第一代卫星城镇的时候,规划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按照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相等的比例来规划新城的规模,即达到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的平衡。
最后新城次中心的确削弱了斯德哥尔摩图1“手指形态规划”示意图图2 车站地区规划图图3 斯德哥尔摩的轨道系统与主要新城市中心的吸引力,诱发高效的、双向的交通流。
由于轨道交通引导的多中心结构的成功塑造,在高峰期,斯德哥尔摩规划交通系统的双向客流量之比为45:55,这在其他轨道交通系统中并不常见。
然而,多中心的结构在当前正受到挑战,正如规划的那样,斯德哥尔摩第一批新城(Vallingby,Farsta和Skarholmen)有大体相当的就业和居住数,后来的新城却大不相同:Spanga新城就像是一个大的居住区,居住人口是职工数的三倍,最近规划建设的新城Skarpnack也是以居住为主,基本上成为了“卧城”。
(三)日本的东京被誉为轨道交通王国的日本东京是世界上典型的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大都市。
在东京首都圈内由17条国铁JR线(新干线)、13条私营铁路系统构成的巨大的铁路及轨道交通网络骨架。
东京现有380个站,为日本1/4人口近3000万人提供服务。
东京全天交通方式构成中,轨道交通占了58%,中心区高峰小时交通方式构成中轨道交通甚至达到了91%。
如今东京已经形成了铁路与城市轨道网维系的多中心结构,主要分为“一核七心”的东京市区城市结构和以轨道网络为骨架的都市圈多中心结构(如图4)。
东京都市圈的形成是在轨道交通系统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的。
东京郊区的居民沿着辐射状城市轨道形成区域发展,并在城市轨道交通的终点站产生城市次中心。
在东京大都市圈中,商业区的分布越来越密集的沿轨道线分布(如图5)。
例如,比城市中心还要高度发展的商业区是山手线上的池袋、新宿和涉谷等地区。
直到1940年,东京等有轨电车和国家铁路等辐射线路,延伸到郊区的私营铁路不允许进入城市中心,被迫将终点站建在山手线上,一些大的私营铁路公司在池袋、新宿和涉谷等站设置了换乘站,这些换乘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客流。
于是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娱乐区和中等商务区。
(四)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总面积约为70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450万(2007年)。
在1967-1971年期间,新加坡编制了第一个概念规划。
这是一个环状发展方案——Ring Plan(如图6),发展环的核心是水源的生态保护区,禁止任何开发活动;城市中心在南海岸的中部,将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经济、金融、商业和旅游中心;沿着快速交通走廊(大容量快速交通体系和高速公路),形成兼有居住和轻型工业的新镇(new towns),市中心的人口和产业将疏散到这些新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发指导规划以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划为核心,根据概念规划的原则,快速交通将导向新城的发展,而在当时新加坡政府选择了高速公路的导向开发,先后建成了8条高速公路,串联了各新城,但是为建设快速公路网络,新加坡耗用了12%的国土资源,与用于解决86%的国民居住的住宅建设所耗用的土地面积相当,这与新加坡土地资源匮乏的国情产生了根本的矛盾,而且交通拥挤开始出现。
为此,新加坡改变了以高速公路导向的土地发展模式,转而以轨道交通来进行导向发展,同时积极的控制小汽车的数量。
从1987年第一条地铁线的投入使用,经过 图4 东京都市圈多中心结构示意图 图5 东京商业中心与轨道交通的关系图6 新加坡的环状发展方案(Ring Plan)二十多年的发展,新加坡的轨道线已经拓展到了7条,轨道交通线已发展成为最为集中的交通走廊。
新开发的轨道交通连接新市镇,用地布局采用TOD策略,促使轨道交通成为居民主要的通勤交通方式。
现阶段,所有的城市新中心均位于轨道交通旁,使得“环状规划形态”得到了保持。
轨道交通在结合新市镇发展的大前提下,进一步强调与站点周边地区土地利用的协调,对土地使用进行优化,在靠近站点的周边地区、出入口方便可达的地区优先布置一些综合性的、易于吸引人流的商贸、购物、居住等设施,从而强化其对人流的吸引,改善对地区的服务。
(如图7)对我国城市空间发展的启示(一)国外轨道交通引导空间发展经验总结1、在大城市结构转型时期,如果缺乏正确引导,例如新加坡在上世纪80年代高速公路导向发展那样,不仅会消耗大量的土地资源,还会产生严重交通拥挤。
2、轨道交通有利于多中心结构的形成,轨道交通具有良好的可达性,为外围中心提供了增长点,同时其运营速度达到30-40公里/小时,解决了外围次中心与城市中心之间联系不便的问题,这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日本的东京有着非常好的体现。
3、轨道交通有利于紧凑城市形态的形成,站点可达性随距离增大而减小的特点围绕站点开发能控制在一定的边界内,例如在步行的距离内,从而为城市的紧凑发展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