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物理粤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课件:3.4第1课时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方法
粤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四节第1课时力的合成课件
![粤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四节第1课时力的合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7c2fc01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96.png)
3.特殊情况下的力的合成 类型
互相垂直
作图
两力等大,夹角为 θ
两力等大,夹角为 120°
合力的计算
F= F12 +F22
tan θ=FF12
F=2F1cos
θ 2
F 与 F1 夹角为θ2
合力与分力等大 F′与 F 夹角为 60°
提醒:上述三种情况的结果可以作为二级结论使用。
4.多力的合成:
(1)合成方法:多个力的合成的基本方法仍是平行四边形定则。具体做法是先任选两
1.合力与分力的三性 提醒:合力与分力是作用效果上的一种等效替代关系,强调的是效果相同。
2.合力与分力的相互关系 (1)等效性:合力与分力产生的效果相同,可以等效替代。 (2)同体性:各个分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力不能求合力) 3.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所示)
4.合力与两分力的大小关系 两分力大小不变时,合力 F 随夹角 α 的增大而减小,随 α 的减小而增大。 (1)F 的最大值:当 α=0 时,Fmax=F1+F2; (2)F 的最小值:当 α=180°时,Fmin=|F1-F2|; (3)合力大小的范围:|F1-F2|≤F≤F1+F2。 提醒:合力 F 既可以大于也可以等于或小于原来的任意一个分力。
【思维导引】
程序
内容
提取 信息
①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为 F ②夹角 θ 固定不变 ③其中一个力增大
转化 ①平行四边形两邻边夹角确定
情境
②将一个边变长
选择规律
平行四边形定则
【解析】选 B、C、D。当 θ 为锐角(或直角)时,则随着其中的一个力增大,合力也 增大,如图甲所示。当两个分力之间的夹角 θ 为钝角时,由图乙所示的平行四边形 可知,当 Fa 逐渐增大为 Fa1、Fa2、Fa3 时,其合力由原来的 F1 变为 F2、F3、F4,它们 可能小于 F1,可能等于 F1,也可能大于 F1,A 选项是合力 F 一定增大,所以 A 错误; 应该是合力 F 可能增大,可能减小,也可能不变。即 B、C、D 正确。
粤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四节第2课时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课件
![粤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四节第2课时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f224433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9.png)
实验认知 掌握必备知识
一、实验目的 1.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2.用作图法检验图形是不是_平__行__四__边__形__。 二、实验器材
平板、白纸、_弹__簧__测__力__计__(两个)、橡皮筋、汇力圆环、细绳(两个)、 三角板、_刻__度__尺__、图钉(若干)、铅笔、夹子、钩子。 三、实验原理与设计 1.实验的基本思想——_等__效__替__代__法__。
实验创新 发展学科素养
类型一 教材原型实验 角度1 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 【典例1】(2022·肇庆高一检测)实验小组采用图甲装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如图乙所示,分别将弹簧测力计连接在两根细绳的末端,沿任意两条射线方向拉细 绳,使汇力圆环与平板上的定位圆重合,记录两个拉力的___大__小__和__方__向____。 (2)直接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去拉细绳,使___汇__力__圆__环__与__平__板__上__的__定__位__圆__重__合____,记录这 个拉力的___大__小__和__方__向____。 (3)用作图法作出三个力,观察三个力构成的几何图形,看是否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 若用弹性绳替换细绳,___不__影__响____(选填“影响”或“不影响”)实验结果。
2.实验原理: (1)记录分力:通过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地共同拉动汇力圆环至某一点, 记录F1、F2。 (2)记录合力:改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单独拉住汇力圆环,仍使它处于同一位置, 记录F。 (3)观察图形:用力的图示法画出拉力F1、F2和F。用虚线把拉力F的箭头分别 与F1、F2的箭头连接,观察所围成的形状像不像一个平行四边形。 3.实验设计——两组物理量的测量: (1)分力的测量:测量分力F1大小和方向、F2大小和方向。 (2)合力的测量:测量合力F大小和方向。
2018-2019学年度粤教版必修一 3.4 力的合成与分解 课件(1)(60张)
![2018-2019学年度粤教版必修一 3.4 力的合成与分解 课件(1)(60张)](https://img.taocdn.com/s3/m/e3d54df9a2161479161128d3.png)
返回
[借题发挥] 对于一个确定的物体所受的力进行分解时的思路: (1)先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 (2)再根据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 (3)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和所学的数学知识求出两分
力的大小和方向。
返回
上例题图3-4-8乙中,在把挡板 由竖直位置绕下端在竖直面内缓慢转 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重力在垂直挡 板方向上的分力大小如何变化?
解析:作这一过程中重力的分解 如图所示,由图可知,G1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重力在垂直挡板方向上的分力先减小后增大。
返回
返回
[例3] 如图3-4-9所示,重为500 N的人通过 跨过定滑轮的轻绳牵引重为200 N的物体,当绳与水 平面成60°角时,物体静止,不计滑轮与绳的摩擦, 求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大小。
返回
由力的平衡可得 F1=f,F2=mg+FN 又由滑动摩擦力公式知f=μFN 将F1和F2代入可得f=Fcos θ=μ(Fsin θ-mg)。故② ③正确。 答案:B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图3-4-9
返回
[思路点拨]
返回
[解析] 人与重物静止,所受合力 皆为零,对重物分析得,绳的张力F1= 200 N,人受四个力作用,可将人所受的 绳的拉力正交分解,如图所示。
F1的水平分力:F1x=F1cos60°= 100 N,
返回
F1 的竖直分力:F1y=F1sin60°=100 3 N, 在 x 轴上,人所受的摩擦力:f=F1x=100 N。 在 y 轴上,人所受的三力平衡,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FN=G-F1y=(500-100 3) N=100(5- 3) N≈326.8 N。 [答案] 326.8 N 100 N
新教材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全册精品教学课件(共901页)
![新教材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全册精品教学课件(共901页)](https://img.taocdn.com/s3/m/5cb2d716960590c69fc3764f.png)
第一节 质点 参考系 时间
一、物体和质点 【情境思考】 撑竿跳高是一项非常刺激的体育运动项目。如图表示撑竿跳高运动的几个阶 段:助跑、撑竿起跳、越横杆。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体会质点模型的建立过 程。
(1)教练员针对训练录像,纠正运动员的错误动作时,能否将运动员看成质点? (2)分析运动员的助跑速度时,能否将其看成质点? 提示:(1)不能,纠正运动员的错误动作时不能忽略运动员的姿势及动作(即运动员 的形状及大小)。 (2)能,分析运动员的助跑速度时,可以忽略其姿势及动作(即运动员的形状及大 小)。
【素养训练】
(母题追问)(多选)对【典例1】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动画模拟台球运动轨迹时,可以把台球看成质点
B.如果把台球看成了质点处理,它就没有质量了
C.研究丁俊晖手拿球杆击球动作时,可以把他的手看成质点
D.研究丁俊晖手拿球杆击球动作时,不能把他的手看成质点
【解析】选A、D。通过动画模拟台球运动轨迹时,台球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的
A.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引入这个概念没有多大意义 B.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看成质点 C.凡是轻小的物体,皆可看成质点 D.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时,即可把物体 看成质点
【解析】选D。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是次要因素时,其大小形状 可以忽略,此时可把物体看成质点。在实际中质点并不存在,它是一个理想化的 模型,但引入质点后描述物体的运动会更方便,有重要意义,故A错误,D正确。一 个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与物体本身的大小及轻重无关,故B、C均错误。
问题没影响,可以看成质点,A对;即使把台球看成了质点处理,它仍然是有质量
的,B错;研究丁俊晖手拿球杆击球动作时,不能把他的手看成质点,如果看成质
3.4力的合成课件-粤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32张PPT)
![3.4力的合成课件-粤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42bfcc8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f.png)
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
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
x1
B
另一
分矢
量
分矢量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
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
则相加的物理量
合力的计算
某人水平扔出一个重力G=0.4N的小球,小球在空中受到方向
水平向左的风力F=0.3N的作用,求球所受的合力。
方法一:利用作图法求合力
用1cm长的线段表示0.1N的力,作出
差。
沿拉线方向作标记点确定力的方向时,该点与O点之间的距离
不要太近,防止确定力的方向时出现较大偏差
三角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
F
F2
F1
三角形定则
F
F1
提示:一般情况下,矢量可以平移
F1
三角形定则
把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
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叫
做三角形定则
合矢量
C
x
x2
A
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
边形定则实质一样
1张A3的纸的大小 = 2张A4纸的大小
1
力F单独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替代1 和2 共同的作用效果
1
1 和2 共同的作用效果力可以等效替代F单独的作用效果
1
定义:假设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跟某几
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作那几个力
的合力。假设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跟某个力单独
作用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作那个力的分力。
合力一定,两等大分力随它们之间的夹角
变化而如何变化?
合力与分力间的关系
①θ=0°时,即F1、F2共线同方向:
F合=F1+F2 合力方向与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②θ=180°时,即F1、F2共线反方向:
3.4 力的合成—【新教材】粤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课件
![3.4 力的合成—【新教材】粤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95e0a40c8d376eeafaa312c.png)
描述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N
力的图示
【观察】三个力构成什么样 的几何图形?
•
•
O•
•
•O
平行四边形
F1与 F2为边,F 为对角线
平行四边形定则
如果以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
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F1
F
F2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可 以求出这两个力的合力
F1
F2
F合 F1 — F2
方向与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
【实验与探究】 探究互成角度的分力的合成方法
【思考问题】 (1)实验中,如何保
证分力 F1,F2 产生的效果 与合力 F 产生的效果相同?
O
O
(2)如何测量合力F
与分力 F1,F2的大小?如 何确定合力F 与分力 F1,F2 的方向?
【实验与探究】 探究互成角度的分力的合成方法
的夹角Biblioteka 的正切值为:tanG F
4 3
F合
G
得: 53o
【讨论与交流】 保持两分力的大小不变,夹角越大,合力怎样变化?
F1
F1
F
F1 F1 F2
F1 F2 F F1 F2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 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 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 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 “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 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 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聪明的曹冲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能说说其中的原理吗?
一个成年人和两个小孩分别提同一桶水
F
F2
F1
成年人用的力和两个小孩用的力,产生的效果相同,可以相互替代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三章 相互作用 4 第1课时 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三章 相互作用 4 第1课时 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375d4d7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e0.png)
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步骤如下:
(1)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将
橡皮条的另一端水平拉到某点,将该点确定为“O”点,此
时拉力F的大小如图所示,其示数为
N。
(2)现使用两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同时水平拉橡皮条,将橡皮条的另一端
拉到某点,记下这两个拉力的方向,由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读出两个拉力的大
F的图示
所示。
,如图丁
,如图丙所示。用笔记下拉力F的
(5)根据力F1、F2及F的图示,你能猜想F与F1、F2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吗?
(6)如果改变F1、F2的大小和方向几次,使小圆环静止在其他位置,重复上述
实验和作图,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吗?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检验你的猜想,并
写出你的结论。
易错辨析 判一判
[情境探究]
实验时由作图法得到的合力F和单个弹簧测力计测量的实际合力F'忘记标
注而造成错乱,你将如何区分?
要点提示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合力时必须使橡皮条伸直,所以与AO共线的
合力表示由单个测力计测量得到的实际合力F',不共线的合力表示由作图
法得到的合力F。
[方法突破]
实验数据分析的方法
(1)理论值:在白纸上按比例从O点开始作出两个弹簧测力
同。
答案 F'
针对训练1
在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
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两根细绳,细绳的另一端都有绳套(如图所示)。实验中需
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某同学认为在此过
程中必须注意下列几项:
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
B.橡皮条应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
皮筋伸长到O点。实验时,分别
2024-2025学年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粤教版)教学课件3.4力的合成
![2024-2025学年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粤教版)教学课件3.4力的合成](https://img.taocdn.com/s3/m/7145888a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d0.png)
第三章 相互作用
思考:1、2大小一定,夹角增大,合力如何变化? 合力什么时候最
大,什么时候最小?合力的范围如何?
( 1)在两个分 力 1 、 2 大小不变 的情况下, 两个分力的 夹角越大, 合力越小 。
( 2) 当两个 分力 方向相 同时 (夹角 为0 0 ) ,合 力最大 ,= 1 + 2 合 力与
三个力在同一点用力的图示
表示出来,观察它们之间的
位置关系。
高中物理 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相互作用
五.实验结论:
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作法:
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
F2
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
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
和方向。这个法则叫做平行四
边形定则。
o
F1
高中物理 必修第一册
高中物理 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相互作用
二、力的合成的方法
①同一条线上力的合成
F2=4N
F2=4N
F1=7N
0
F合=F1+F2=11N
F1=7N
两个分力同向相加,即: F合 = F1 + F2
高中物理 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相互作用
二、力的合成的方法
①同一条线上力的合成
F2=4N
F2=4N
0
F1=7N
0
高中物理 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 相互作用
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一.实验目的: 研究互成角度的二力和合力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等效替代
三 . 实验器材:
两个弹簧秤、橡皮条、细绳、
木板、白纸、图钉、刻度尺等
高中物理 必修第一册
高一上学期物理粤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三章相互作用章末小结与素养评价
![高一上学期物理粤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三章相互作用章末小结与素养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b5d0c35902d276a201292ebe.png)
力)
()
[解析] 使铁块沿着斜面下滑的力是 F=mgsin α,对于一个确定的角度 α,最大静摩擦力是 fmax=μmgcos α。如果 F<fmax,那么铁块所受的是静摩擦 力,由平衡条件得知,摩擦力 f=F=mgsin α,当 α 逐渐变大,会出现 F>fmax, 这样,出现滑动摩擦,摩擦力 f=μmgcos α,在阶段 1 即静摩擦阶段,f=F= mgsin α,sin α 随 α 变大而变大,当 F 增大到等于 fmax 后,就进入第 2 阶段即 动摩擦阶段,f=μmgcos α,余弦函数随 α 变大而变小,由题,最大静摩擦力 等于滑动摩擦力,两阶段在衔接处没有数值突变,故 C 正确。
[答案] C
[针对训练] 1.如图甲所示,A 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A 物体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 0.2,
物体 A 重 10 N,设物体 A 与水平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 2.5 N,若对 A 施加一个由零均匀增大到 6 N 的水平推力 F,请在图乙中画出 A 所受的摩 擦力 FA 随水平推力 F 变化的图线。
第一章 相互作用 一、主干知识成体系
二、迁移交汇辨析清 对一个已知力进行有条件分解的讨论 对一个已知力分解时有解或无解,关键看代表合力的对角线与给定的代 表分力的有向线段是否能构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若能,即有解;若不能 则无解。具体情况有以下几种: 1.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时,两分力有唯一解(如图所示)。
分类
说明
案例图示
在水平力 F 作用下物体
物体在摩擦力和其他力作用下处于 静止于斜面,F 突然增
静—静 “突变”
平衡状态,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其他 力发生突变时,如果物体仍能保持 静止状态,则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
大时物体仍静止,则所 受静摩擦力大小或方向 将“突变”
粤教版物理必修一课件3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粤教版物理必修一课件3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403f12a2d4d8d15abe234e65.png)
等效力,并非真实存在的力,合力没有性质可言,找不到施
力物体.反之把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这两个分力也 并非真实存在的力,无性质可言,当然也找不到施力物体. 2.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共存,不能既考虑了合力,又考虑
分力,这样就增加了力.
•
(2)不要把受力分析与力的分解相混淆,受力分析的对象是
•
•
•
•••一、弹力 Nhomakorabea向的判断方法总结 弹力方向可以根据物体产生形变的方向进行判断:
1.弹簧产生的弹力方向:与弹簧的中心轴线重合,指向弹簧
形变的反方向,如图1所示. 2.轻绳类物体产生的弹力方向:沿绳子并指向绳子收缩的方 向,如图2所示. 3.“点”和“面”(包括“平面”和“曲面”,下同)接触、
于对连接体的问题,多数情况既要分析外力,又要分析内力,
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先整体(解决外力)后隔离(解决内力)的方 法,当然个别情况也可运用先隔离再整体的相反顺序.
•
典例5(双选)如图所示,人重600N,木板重400N,人与木板、 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皆为0.2.现在人用水平力拉绳,
使他与木板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则()
就是利用等效替代法提出的.已知分力求合力和已知合力求 分力,其运算的本质就是在保证作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寻 找一个力和几个力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运用了“等效”观点,通过实验总结出
来的共点力的合成法则,它给出了寻找这种“等效替代”所
遵循的规律.
•
说明:求几个已知分力的合力必须要明确这个合力是虚设的
A.人拉绳的力是200N B.人拉绳的力是100N C.人的脚给木板摩擦力向右 D.人的脚给木板摩擦力向左
•
22粤教版新教材物理必修第一册课件--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
![22粤教版新教材物理必修第一册课件--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c7209eeb7360b4c2f3f647c.png)
实验: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自主学习·必备知识一、实验目的1.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过程遵循的规律;2.练习用作图法求两个力的合力。
二、实验原理让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F1和F2共同作用于某一橡皮筋,将橡皮筋结点拉至某一位置;然后再用一个力F代替F1和F2作用于同一橡皮筋产生同样的作用效果。
测出F1、F2和F,比较它们的大小和方向,找出其中的规律。
三、实验器材定位圆、细绳、钩子、汇力圆环、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夹子、铅笔、刻度尺、三角板。
四、实验步骤1.仪器的安装2.操作与记录(1)两力拉:如图甲所示,分别将两个弹簧测力计连接在两根细绳的末端,沿任意两条射线方向拉细绳,使汇力圆环与平板上的定位圆重合,用铅笔在平板上记下这两个拉力的大小和方向;甲(2)一力拉:如图乙所示,直接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去拉细绳,同样使汇力圆环与平板上的定位圆重合,用铅笔在平板上记下这个拉力的大小和方向。
乙3.重复:改变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再重复实验两次。
五、数据处理如图丙所示,在平板上用力的图示法作出三个力,观察这三个力所构成的几何图形。
丙六、误差分析1.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没调零会造成误差;2.使用中,弹簧测力计的弹簧和外壳之间、指针和外壳之间有摩擦会造成误差;3.两个分力的夹角太小或太大,F1、F2数值太小,都会造成偶然误差。
七、注意事项1.结点位置同一次实验中橡皮筋拉长后的结点位置必须保持不变。
2.拉力(1)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时要使拉力沿弹簧测力计轴线方向;(2)应使橡皮筋、弹簧测力计和细绳套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3)两个分力F1、F2间的夹角θ不要太大或太小。
3.作图(1)在同一次实验中,选定的标度要相同;(2)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出平行四边形,求出合力。
互动探究·关键能力探究点一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例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用一木板竖直放在铁架台和轻弹簧所在平面后,其部分实验操作如下,请完成下列相关内容:(1)如图甲,在木板上记下悬挂两个钩码时弹簧末端的位置O;(2)卸下钩码然后将两细绳套系在弹簧下端,用两弹簧测力计将轻弹簧末端拉到同一位置O,记录细绳套AO、BO的及两弹簧测力计相应的读数。
2022-2023年粤教版(2019)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1 第3章相互作用第4节力的合成课件(1)
![2022-2023年粤教版(2019)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1 第3章相互作用第4节力的合成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06f25f4d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5a.png)
合 =
=
+
. + . = .
.
=
=
= ,
.
53
F合
G
➢ 多个力合成:
F合
F3
F5
F2
θ
F合 F4
F3
F12 = 21 2
F1
F1
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依次合成
F2
利用三角形定则合成
➢ 实际应用:斜拉桥
情况中(坐标纸中每格边长表示1N大小的力),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大
小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大小等于4N
C.丙图中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大小等于0
B.乙图中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大小等于2N
√
D.丁图中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大小等于0
4.如图甲为射箭比赛时的场景。已知弓的顶部跨度为,且拉弓过程中
保持不变;弦均匀且弹性良好,其自由长度也为,劲度系数为;
合
5.港珠澳跨海大桥的九洲航道桥采用的是双塔中央索面钢混组合梁结构,主索
塔采用“风帆”型的钢混结构,斜拉索采用单面平行钢丝索(所有钢丝索均
处在同一竖直面内),其索塔与钢索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增加钢丝索的数量可减小索塔受到的向下的压力
B.钢索越长,钢索中的拉力越大。
C.为了减小钢索承受的拉力,可以适当降低索塔的高度
平行四边形定则
F
F
F2
F2
θ
F1
共起点
分力一定,两分力夹角越大,合力越小
θ
F1
首尾相接
1 − 2 ≤ 合 ≤ 1 +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1)afdbec (2)BCD
[对点训练] 1.做“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方法”的实验时:
(1)下列器材必须要用的是________。
(2)在做上述实验时,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上一张白纸,把橡 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通过细绳用 两个互成角度的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使结点移到某一位置 O, 此时需记下: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然后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橡皮条拉长,使结点到达________________,再 记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上述步骤中,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填写步骤前面的字母)。 (2)下列哪些措施能减小实验误差________。 A.两条细绳必须等长 B.弹簧测力计、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面平行 C.拉橡皮条的细绳要稍长一些,标记同一条细绳的方向时两标记点要适 当远一些 D.实验前先把实验所用的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互钩住平放在桌面 上,向相反方向拉动,检查读数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进行调节使之相同
实验步骤 1.将夹子夹在“力的关系探究装置”的“0”号射线顶端。
2.如图(a)所示,分别将弹簧测力计连接在两根细绳的末端,沿任意两条射线 方向拉细绳,使汇力圆环与平板上的定位圆重合。用铅笔在平板上记下这 两个拉力的大小和方向。
3.如图(b)所示,直接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细绳,同样使汇力圆环与平板上的 定位圆重合,用铅笔在平板上记下这个拉力的大小和方向。
Hale Waihona Puke [微点拨] 实验操作的四点提醒: (1)在同一次实验中,使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同时拉与一个测力计单独拉时, 应把小圆环拉到相同的位置。 (2)在实验时,两分力 F1 和 F2 间夹角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以 60°~120° 之间为宜。 (3)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时,读数应适当大些,但不能超出它的测量范围。 (4)拉橡皮条的细绳要稍长一些,标记同一条细绳的方向时两标记点要适 当远一些。
4.在平板上用力的图示法作出三个力,如图(c)所示,观察这三个力所构成的 几何图形。
5.改变第 2 步中两个拉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误差分析 1.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弹簧和外壳之间、指针和外壳之间或弹簧测力计的
外壳和板面之间有摩擦力存在会引起系统误差。 2.两次测量拉力时,汇力圆环的位置不可能做到完全拉到同一点会造成偶然
误差。
(一)实验原理与操作 [典例1] 在“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方法”的实验中,有下列实 验步骤: a.在桌上放一块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铺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 在板上的 A 点。 b.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弹簧测力计把小圆环拉到同样的位置 O, 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和细绳的方向,按同样比例作出力 F′的图示。 c.改变两个分力的大小和夹角,再做两次实验。
第四节 力的合成 第 1 课时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方法
实验目的 1.练习用作图法求两个力的合力。 2.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方法。
实验原理 如果两个互成角度的力 F1、F2 作用于挂在橡皮条一端的小圆环上,与只 用一个力 F 作用于小圆环上都能使小圆环伸长到同一点,也就是作用效果相 同,则 F 为 F1 和 F2 的合力,用虚线把拉力 F 的箭头端分别与 F1、F2 的箭头 端连接,看所围成的形状是否为平行四边形。 实验器材 力的关系探究装置、三角板、刻度尺、铅笔。
[解析] (1)先固定好白纸和橡皮条,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小圆环处 于 O 点,记下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两个力的合力,然后 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小圆环仍然到 O 点,记下拉力的大小和方向,与第一次的合 力比较大小和方向,改变两个分力的大小和夹角,重复实验。故实验步骤为 afdbec。
(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典例2] 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 方法”的实验。将一木板(图中未画出)竖直放置,与铁架台和轻弹簧所在平面 平行。其部分实验操作如下,请完成下列相关内容:
(1)如图甲,在木板上记下悬挂两个钩码时弹簧末端的位置 O; (2)卸下钩码然后将两细绳套系在弹簧下端,用两弹簧测力计将弹簧末端 拉到同一位置 O,记录细绳套 AO、BO 的________及两弹簧测力计相应的读 数。图乙中 B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________ N; (3)该同学在坐标纸上画出两弹簧测力计拉力 FA、FB 的大小和方向如图丙 所示,请在图丙中作出 FA、FB 的合力 F′; (4)已知钩码的重力,可得弹簧所受的拉力 F 如图丙所示,观察比较 F 和 F′,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记下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F2 及小圆环的位置, 描下两条细绳的方向,在纸上按比例作出力 F1 和 F2 的图示, 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 F。
e.比较力 F′与 F,可以看出,它们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相等的。 f.把小圆环系在橡皮条的另一端,通过小圆环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 度地拉小圆环,橡皮条伸长,使小圆环到达某一位置 O。 完成下列填空:
(3)在某次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其中 A 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 O 为橡皮条与细绳结点的位置。图中________是力 F1 与 F2 的合力的理论值; ________是力 F1 与 F2 的合力的实验值。通过对 F 和 F′进行比较,验证平行 四边形定则。 解析: (1)实验中要作平行四边形,故需要用刻度尺,要通过弹簧测力计拉伸 橡皮条来显示力的大小。 (2)实验中要记录橡皮条拉伸后 O 点的位置、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及力的方向。 (3)本实验中合力的理论值是通过作平行四边形得出,而合力的实验值则是通 过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使结点到达同一 O 点而直接测得。 答案:(1)BC (2)①O 点位置 ②细绳所指方向 ③相应弹簧测力计读数 同 一位置 O 点 弹簧测力计读数和细绳方向 (3)F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