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和李叔同

合集下载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docx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docx

高中音乐教案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送别》《竹马》《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

2.初步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其重要意义。

3.了解、认识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他们对学堂乐歌所做的贡献。

4.通过学习,体验怎样选曲填词,感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内容人音版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教学重点了解学堂乐歌的形成、特点及对中国近代音乐产生的影响教学难点学习选曲填词的创作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大家看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听听里面的主题歌是哪首歌曲?(播放视频)师:刚才大家不约而同说出影片的主题歌是你们所熟悉的歌曲《送别》,那我们一起来唱唱,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在老师伴奏下学生将歌曲演唱了一遍,并请学生说出其感受)师:为什么大家会有忧伤、别绪的感觉呢?请再听一遍歌曲,重点xxx 音乐的基本要素、歌词及歌曲含义(复听歌曲,听后师生一起分析。

)二.歌曲分析(课件大屏幕显示)A.歌曲:曲调婉转流利,悠扬入妙。

节奏舒缓,速度中等,分“起、分、合”三段,即A(a-b)-B(c-b)-A(a-b)的形式。

b的一再重复,词曲的完美结合,使萦回与怀的离情别意呼之欲出。

B.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

以写景触情,“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但人在离别时倍感凄凉。

歌词与旋律间的回环往复配合,加深了魂牵梦饶的离情别意。

C.含义:写出离别者的一种通感。

对人生的无奈和对生命的思索。

1914年问世至今仍在流行传唱,是触动心灵深处的送别歌。

三.走进学堂乐歌1.师: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送别》的词曲作者和它的出处?师:(通过学生回答后师做小结)它属于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新学堂教唱的歌曲,是伴随着社会变革而诞生.它的出现在我国音乐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确立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内容:1. 欣赏: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2. 知识:学堂乐歌3.拓展与探究:教学目标:聆听《体操----兵操》、《黄河》和《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相关资料教材教案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相互问好! 2.检查有无缺席学生!二.导入新课:1.导言: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式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

学堂中“乐歌”课中教唱的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由学校而及于社会音乐生活,对中国近代音乐从创作、音乐理论、乐器以及音乐教育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五四运动以来的新音乐提供了经验。

2.名人名言:时代音调既不是同时代某些作曲家所创作的曲调总和,也不是对音乐某个作曲家的几首歌曲的音调的赞誉,而是一个时代的主要精神在音乐上的准确概括,并且要接受广大群众的检验。

-----吕骥3.出示课题:三.新课教学:1.沈心工沈心工(1870—1947)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上海人。

1901年任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教师。

后赴日本短期留学考察。

1902年11月在东京留学生中创办“音乐讲习会”。

1903年回国任教。

在日本时即开始编写乐歌。

他的乐歌,词曲结合较好,内容题材广泛,歌词浅显易懂,朗朗上口,适合儿童学唱。

辛亥革命时期,编有《革命军》等歌曲,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其代表作有《黄河》、《革命必先革人心》、《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铁匠》、《竹马》、《雁字》、《卖布》、《赛船》等。

2.《体操----兵操》这是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

26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萧友梅黄自

26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萧友梅黄自

拓展与探究

一、下面的学堂乐歌你熟悉吗? 大家一起来唱一唱,这肯定会使 你与长辈们在感情上引起共鸣。
• 这首歌自1914 年问世以来, 被传唱了将近 一个世纪!它 仅有十句唱词, 八个乐句,利 用美国奥德威 一首通俗歌曲 的旋律填词而 成。就是这样 一首看似寻常 的歌曲,差不 多将近一个世 纪,一直在人 民(特别是青年) 中流行、传唱。 这首歌的主题 写的是“送 别”,写出了 离别者的一种 通感。
三、除了沈心工、李叔同之外,你还能从有关 资料中找到学堂乐歌的其他代表人物吗?

为了积极推行新音乐教育的发展,在 短短几十年间,应经涌现出一批主要 从事学堂乐歌的编订、出版者,以及 在当时各类新学堂中具体进行音乐教 学工作的音乐教师。他们之中大多曾 远赴国外专学音乐课程,考察其音乐 教育。除了沈心工和李叔同之外,还 有曾志忞、李剑虹、辛汉、华振、冯 梁、叶中冷等。此外,积极通过文字 写作的方式热情扶持、关心学堂乐歌 的发展以及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的有: 梁启超、王国维、汤化龙、陈世谊等。 当然,也有一些人并没有出过留学, 也积极投入了学堂乐歌的活动,如吴 怀疚、邹华民、胡君复、华航琛等。
国民间乐曲填词的学堂乐歌。曲调来源于 渊源流长的民间乐曲《老六板》。歌词以 精炼的笔墨歌颂中华神州地大物博及深厚 的人文积淀,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 号召国民传承民族精神、同仇敌忾,为和 平而战,为胜利而庆。由于曲调是采用民 间的音调,因此朗朗上口,唱起来更觉亲 切、动听,这首歌在当时受到广泛的欢迎。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
号弘一。1928-1942年,在厦门,《三宝歌》就是 在南普陀寺创作完成的。 1942年10月10日下午写 下绝笔“悲欣交集”,13日晚8时安详西逝于泉州 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沈心工与李叔同[新版]

沈心工与李叔同[新版]

沈心工与李叔同[新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一、学习目标(一)聆听、《黄河》、《祖国歌》,并演唱歌曲《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二)能运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简单叙述说“学堂乐歌”在我国近现代学校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

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三、教学内容(一)学生观看电影《城南旧事》中歌曲《送别》的片段,感受并了解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状况: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极端的痛苦和压抑笼罩着每个人。

如何唤醒民众,“学堂乐歌”这种新型的音乐形式自然而生。

学生从中了解什么叫“新音乐”和“学堂乐歌”。

(二)聆听《体操——兵歌》、《黄河》和《祖国歌》,引领学生了解,,世纪初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音乐教育的水平状况,并使之尝试理解这个时期作品的风格及特点,拓深学生的知识面。

(三)带领学生试唱《送别》、《竹马》和《体操——兵操》,体会三首歌曲的不同情绪特点与情感表达,进一步感受“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体操——兵操》此曲是我国最早的校园歌曲之一,地位显著,歌曲浅显易懂,旋律发展自然,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在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时代特点的前提下,演唱歌曲,对作品印象较为深刻后再视唱《送别》、《竹马》,对三首作品在音乐感情上产生共鸣。

这样才会易于教师开展提问和帮助学生了解此类作品的风格。

四、教学过程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设计意图时间环节展示分配播放电影《城南旧事》学生观看电影《城南旧事》中课件从学生最了 6 导入结尾片段,结合欣赏歌曲《送别》的片段,感受并电脑解的歌曲与电《送别》歌曲,引导学了解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状背投影入手,启发学生了解20世纪初中国况: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生20世纪初中社会状况:要学习西方中,极端的痛苦和压抑笼罩着国社会状况带的先进思想,唤醒民每个人。

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第26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 新音乐歌声初放》第26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送别》并演唱歌曲《祖国歌》、《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能运用旋律、节奏、音区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对“学堂乐歌”当时的社会价值以及在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发表自己的看法。

3、重点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进而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对歌曲当时的社会价值作一番探究,提升对作品、对人物的分析能力。

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准确把握好演唱情绪。

三、教学内容安排1、聆听《体操—兵歌》、《黄河》和《祖国歌》,演唱《送别》,引领学生了解20世纪初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音乐教育的水平状况。

认识什么叫“新音乐”,什么叫“学堂乐歌”,并使之尝试理解这个时期作品的风格及特点,拓深学生的知识面。

2、在鉴赏中,将重点放在《体操—兵操》上。

此曲系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地位显著;歌曲浅显易懂,旋律发展自然,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要会哼唱全曲,在对作品印象较为深刻的前提下,才会易于教师开展提问和帮助学生了解此类作品的风格。

四、教学资源建议1、课本资源: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上有关沈心工、李叔同及学堂乐歌的知识进行阅读,了解这些知识。

2、学生资源:利用学生对音乐、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资源,同时教师也应当将课堂资源贴近学生的认知程度(如儿歌《两只老虎》和“学堂乐歌”《打倒军阀》之间的联系等。

)3、网络资源:学生参考:艺雅音乐在线网中国音乐简史(十二)——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论文在线和久和中文社区网学堂乐歌——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开端4、参考书籍(1)《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作者武雍谊重点参考1840—1949这一时期(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作者汪毓和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教学方法建议:1、本节教材中应注意运用比较的方式来开展教学。

2020—2021学年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5单元第26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课件

2020—2021学年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5单元第26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 课件

1902年11月在东京留学生中创办“音乐讲习会”。 1903年

国任教。在日本时即开始编写乐歌。他
的乐歌,词曲结合较好,内容题材广泛
歌词浅显易懂,朗朗上口,适合儿童学
唱。辛亥革命时期,编有《革命军》等
歌曲,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其代表作有《黄河》、《革命必先革人
心》、《体操—兵操》、《铁匠》、
《送别》 亲友离别 《黄河》 爱国主义
创作方法 填词歌曲 填词歌曲 创作歌曲
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 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 通常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上教 唱的歌曲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 的歌曲。
同桌的你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谁看了你的日记,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谁给你做的嫁衣 ……
学堂乐歌代表人物及作品
李叔同(1880-1942) 我国近代音乐、美术、戏剧艺术
的先驱者,早年留学日本。回国 后,主要从事艺术教育。 中年皈依佛门,法名演音,号弘 一,律宗高僧。 作有70余首乐歌,如《送别》 (《梦见家和母亲》)、《隋堤 柳》(《戴西·贝儿》)、 《春 游》等。
1=C 4∕4
送别
[美] J.P.奥德维 曲 李 叔 同 填词
1=C 4∕4
山居秋暝
[美] J.P.奥德维 曲 王 维词
1=F 4∕4
祖国歌
李叔同填词
《祖国歌》1=F 4∕4 《祖国歌》 1=F 2∕4
民间乐曲《老六板》 1=F 1∕4
沈心工(1870—1947)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上海人。
1901年任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教师。后赴日本短期留学考察。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送别》并演唱歌曲《祖国歌》、《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能运用旋律、节奏、音区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对“学堂乐歌”当时的社会价值以及在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发表自己的看法。

3、重点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进而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对歌曲当时的社会价值作一番探究,提升对作品、对人物的分析能力。

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准确把握好演唱情绪。

三、教学内容安排1、聆听《体操—兵歌》、《黄河》和《祖国歌》,演唱《送别》,引领学生了解20世纪初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音乐教育的水平状况。

认识什么叫“新音乐”,什么叫“学堂乐歌”,并使之尝试理解这个时期作品的风格及特点,拓深学生的知识面。

2、在鉴赏中,将重点放在《体操—兵操》上。

此曲系我国最早的学校歌曲之一,地位显著;歌曲浅显易懂,旋律发展自然,学生在赏析过程中要会哼唱全曲,在对作品印象较为深刻的前提下,才会易于教师开展提问和帮助学生了解此类作品的风格。

四、教学资源建议1、课本资源: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上有关沈心工、李叔同及学堂乐歌的知识进行阅读,了解这些知识。

2、学生资源:利用学生对音乐、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与本节课相关的资源,同时教师也应当将课堂资源贴近学生的认知程度(如儿歌《两只老虎》和“学堂乐歌”《打倒军阀》之间的联系等。

)3、网络资源:学生参考:艺雅音乐在线网中国音乐简史(十二)——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论文在线和久和中文社区网学堂乐歌——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开端4、参考书籍(1)《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作者武雍谊重点参考1840—1949这一时期(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作者汪毓和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教学方法建议:1、本节教材中应注意运用比较的方式来开展教学。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课件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课件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十六章,主要详细内容为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贡献。

重点分析两位音乐家的生平、创作背景及其作品特点,涉及到的章节内容包括:沈心工的《春游》与《长恨歌》,李叔同的《送别》与《满江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成就,提高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会分析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

3. 通过对音乐家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了解,激发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沈心工与李叔同作品的艺术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两位音乐家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代表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沈心工的《春游》,让学生初步感受其音乐风格,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讲解:介绍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创作背景,分析其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两位音乐家作品中的民族元素及其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4. 例题讲解:以李叔同的《送别》为例,分析其曲式结构和旋律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沈心工的《长恨歌》,并给出自己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沈心工:生平简介代表作品:《春游》、《长恨歌》艺术特点2. 李叔同:生平简介代表作品:《送别》、《满江红》艺术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沈心工的《长恨歌》与李叔同的《送别》的曲式结构和旋律特点。

2. 答案要点:沈心工《长恨歌》:曲式结构为变奏曲式,旋律优美,富有民族特色。

李叔同《送别》:曲式结构为三部曲式,旋律深情,表现了离别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作品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对曲式结构分析部分掌握不足,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课后了解其他近现代音乐家及其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沈心工与李叔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沈心工和李叔同的音乐成就,提高学生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1. 课堂笔记整理:学生需整理课堂所学知识,包括沈心工和李叔同的生平和音乐成就,以及他们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影响。

2. 音乐作品赏析:学生需选择沈心工或李叔同的一首代表作品,进行深入赏析,包括创作背景、音乐风格、艺术价值等方面的理解。

3. 音乐创作实践:学生需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尝试创作一首简单的歌曲,可以是对沈心工或李叔同作品的改编,也可以是全新的创作。

4. 小组讨论:学生需组成小组,就所选择的代表作品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欣赏和理解,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必须符合课堂所学,不得偏离主题。

2. 笔记和作品赏析需客观真实,不得抄袭。

3. 音乐创作需体现自己的理解和创意,不得敷衍了事。

4. 小组讨论需积极参与,尊重队友观点,共同得出结论。

5. 按时提交作业,作业质量要达到预期目标。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完成情况、作品质量、创意性、合作性等。

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以教师评价为主。

3. 评价结果:根据评价标准,给予学生本次作业的最终成绩,同时指出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反馈:学生需在作业提交后,将遇到的困难、疑惑及建议反馈给教师。

2. 教师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给予针对性的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创意。

3. 持续反馈:教师将定期收集和分析学生作业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案,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通过本次作业的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创作和实践的机会。

我们相信,音乐不仅能带来愉悦,还能培养人的情感和创造力。

请各位同学按照以上要求,认真完成作业,并与教师积极互动,我们将一起努力,为你们的学习之路铺设更平坦的道路。

《新音乐歌声初放——沈心工与李叔同》优秀教学设计

《新音乐歌声初放——沈心工与李叔同》优秀教学设计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和李叔同教学内容:《沈心工和李叔同》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对象:高一年级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听唱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歌曲,感受体验歌曲旋律,初步了解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2.通过聆听、欣赏、体验、小组合作的方法学习演唱歌曲。

3.学生根据时代背景,认识学堂乐歌和代表人物及作品。

教学重难点: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和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播放《同桌的你》设问:这首歌曲给你带来什么感觉?(学生思考后回答)2.播放《黄河》让学生聆听,和《同桌的你》对比设问:这两首歌曲有什么区别?(学生思考后回答)二、新课教授1.介绍什么是学堂乐歌2.介绍学堂乐歌里都唱了哪些内容3.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4.简介学堂乐歌的三个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智忞5.初听歌曲《送别》设问:歌曲表达的是什么情感?6.复听歌曲,小声哼唱7.句末加入二声部的演唱a.0 5 4 2b.0 1 2 3c.0 2 3 4d.0 5 3 1a 和b 用呜代替歌词唱c 和d 用阿代替歌词唱8. 学生先学唱歌谱,然后再用“呜”和“阿”来唱第二声部的旋律和句末加入的音9.学生和老师合作,找一名指挥,学生唱第二声部,老师唱第一声部的歌词三、创编歌词通过歌曲旋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演唱,你么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配新的歌词。

四、课后作业课后让学生找一首自己喜爱的声乐作品,用“呜”和“阿”的演唱方式唱出旋律。

课堂小结:本节课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并且用不同的方式演唱《送别》。

《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第二十六节 沈心工与李叔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沈心工与李叔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两位音乐大师的生平与创作背景,通过实践操作,掌握音乐基础知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二、作业内容1. 观看两位大师的音乐作品视频,如沈心工的《独角戏》和李叔同的《送别》,并写出简短的赏析报告。

要求从音乐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2. 收集并阅读沈心工与李叔同的其他代表作品及创作背景,撰写一篇100字左右的推荐语,推荐适合中学生演奏的曲目。

3.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模拟演唱《送别》,尝试理解和表现歌曲的情感与节奏。

4. 根据课本中提供的乐谱,进行简短的音乐创作,如小段歌曲或旋律,完成后提交作业。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内容需真实反映学生对两位大师及其作品的了解程度,包括对作品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分析。

2. 作业提交应以小组为单位,将报告、推荐语、表演视频和创作乐谱等资料上传至班级学习平台,以便教师进行评分和反馈。

3. 小组合作完成作业,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和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提升音乐素养。

4. 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资料进行评价,包括分析报告的准确性、推荐语的可信度、表演视频的表现力和创作乐谱的完成度等方面。

2.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相应的评分,优秀的作业将在班级学习平台上展示,以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3. 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参考。

五、作业反馈1.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教师将在课堂上或学习平台上进行解答和指导。

2.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

3. 定期收集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反馈意见,以便教师对课程设计进行调整和完善。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两位音乐大师及其作品,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请大家观看歌曲视频的片断,聆听音乐,这首歌唱的是什么时期的生活?
《学堂》
2、模唱一下这首歌曲片段,感受歌曲旋律、节奏、情感。
3、导入学堂乐歌并板书课题
认真聆听
思考
回答问题
模唱
认真听讲
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演唱熟悉歌曲并思考,导入课题
2、选曲填词:谢谢大家帮老师找到了这些关于送别的古诗词,老师用《送别》曲调填上了一首古诗词,想请同学们来唱一唱好吗?
3、课件展示借曲填词《山居秋暝》,师生共同演唱
思考、回顾古诗
(唐·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学堂乐歌
课题
高中音乐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授课人
课型
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课时
1课时




(一)作品分析:《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4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郦歌中的不二经典。沈心工也曾根据《梦见家和母亲》写过一首《昨夜梦》,但最终没有抵得过李叔同《送别》的光芒。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十六章,主要详细内容为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音乐作品及生平介绍。

具体包括:沈心工的《黄河大合唱》、《长城谣》等作品,以及李叔同的《送别》、《青春舞曲》等作品。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让学生了解这两位音乐家的艺术成就,感受他们的音乐风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及音乐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难点: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钢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播放《黄河大合唱》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沈心工的音乐风格。

2. 讲解(10分钟)详细介绍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及音乐创作背景,分析他们的音乐作品特点。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送别》为例,分析李叔同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元素和情感表达。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作品(如《长城谣》、《青春舞曲》等)的音乐特点。

5. 课堂互动(10分钟)6. 情感教育(5分钟)引导学生从音乐作品中感受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六、板书设计1. 沈心工与李叔同生平简介2. 音乐作品特点及艺术价值3. 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沈心工的《黄河大合唱》与李叔同的《送别》在音乐风格上的异同。

2. 答案要点:从旋律、节奏、民族元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自主了解其他音乐家的作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例题讲解环节3. 课堂互动与情感教育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沈心工与李叔同音乐作品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4)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4)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4)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沈心工与李叔同》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XX 号考生,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沈心工与李叔同》。

说教材本节课是编排在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访》中的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本节课教材中有沈心工词曲的《体操—兵操》,《黄河》,李叔同词曲的《祖国歌》。

相关知识:学堂乐歌。

二,教学内容沈心工词曲的《体操—兵操》,《黄河》李叔同词曲的《祖国歌》相关知识:学堂乐歌和教唱《送别》三,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学。

通过学习,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

了解学堂乐歌等知识。

教会学生《送别》。

四,教学重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学。

让学生们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

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学堂乐歌。

教唱《送别》。

五,说教法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所以想让学生学的轻松,记得轻松,老师教的轻松,教法学法的选择十分重要,在这节课上,我主要是通过:谈话导入法,自主参与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提问法,拓展探究法等教学手段来完成我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老师:在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展了深刻的变化,新式的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此时,“学堂乐歌”也产生了。

那么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什么是“学堂乐歌”,你们来解释一下这个名词。

同学们分组讨论,思考后回答问题。

老师总结补充:清末民初的时候,兴办新学,当时的新学就叫学堂,在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在课上教唱的歌曲后来被人们统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

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

学堂乐歌的内容多为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破除迷信,妇女解放,传授科学文化等题材。

学堂乐歌为我国引进了西洋音乐及相关文化,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影响。

李叔同与沈心工学堂乐歌之比较-精选文档

李叔同与沈心工学堂乐歌之比较-精选文档

李叔同与沈心工学堂乐歌之比较-精选文档李叔同与沈心工学堂乐歌之比较(一)沈心工与李叔同都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乐歌作品沈心工一生编创了一百八十多首作品,其中代表作品有《竹马》、《体操――兵操》,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爱国歌曲,如《黄河》等。

李叔同一生编创了歌曲约七十多首,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送别》、《春游》等。

此外,还有不少是触景生情的个人抒怀之作,如《忆儿时》、《梦》、《月夜》等。

中小学学堂乐歌是沈心工进行乐歌编创的最主要领域。

他在中国各大中小学任教乐歌课的同时也进行有关中国学堂乐歌的编写。

他的乐歌课教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所编写的乐歌也受到了普遍欢迎,如《竹马》:小小儿童志气高,要想马上立功劳。

两腿夹着一竹竿,洋洋得意跳也跳。

这首歌活泼轻快的少儿歌曲由沈心工创作于1911年,他采用了民间流行的《马队喇叭调》进行填词。

《竹马》是一首一段式歌曲,旋律平稳,音域较低,适合小朋友演唱。

由《竹马》我们可以看出,沈心工成功的摆脱了旧文学、旧诗词艰涩难懂,好用典故的习气,大胆采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作为歌词,注意密切结合青少年生理及心理上的特点及他们的生活现实、理解能力,语言生动活泼,形象鲜明生动,语言浅而不俗,易语言表,唱起来琅琅上口。

(二)李叔同则创作了大量青少年学生演唱的歌曲如歌曲《春游》:“春风吹面薄于沙,春人妆束淡于画。

”这首歌曲是李叔同于1913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所创作的三部合唱曲。

歌词清丽淡雅,押韵工整,富有诗情画意,体现了中国的声调与音韵结合的创作特色,如“沙”“画”“下”进行了押韵处理。

旋律线平稳,无明显起伏变化,适合中学演唱。

表现出了青年学生踏春之时的对于美景的感怀与热爱之情,颇有一番清明快的气息。

可见,李叔同所编创的乐歌,歌词语言和曲调都生动新颖,富有诗意,他编创的歌曲结合了青少年的生活现实,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与青睐。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沈心工侧重于小朋友的少儿歌曲的编写,语言直白简单,李叔同则侧重于青年学生乐歌的编写,语言生动秀丽,富有诗情画意。

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

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

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沈心工与李叔同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访》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

《体操—兵操》又叫《男儿第一志气高》。

《黄河》此歌节奏自由奔放,不受节拍规律的束缚。

《祖国歌》这首歌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和青少年,都曾产生过一定的教育鼓舞作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两点)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进而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3.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歌曲,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

二、说教法说学法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下面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三、说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首先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结尾片段,结合欣赏《送别》歌曲,引导学生了解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学堂乐歌”自然而生。

(2)下面我来介绍学堂乐歌的来历:(①书上179页)(3)下面播放《体操—兵操》,之后提问学生: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思想?对比欣赏《体操—兵操》和《同桌的你》两首歌曲,提问学生:两个唱段风格上有何异同?更喜欢哪首歌曲?之后复听曲,引导学生学唱。

(4)接下来欣赏《黄河》,首先请学生大声朗读歌词,感受歌词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穿越百年的歌声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穿越百年的歌声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穿越百年的歌声——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学校:东莞第四高级中学年级:高一执教:刘紫欣一、设计思路: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新兴学校的歌曲,与咱们此刻的校园歌曲息息相关,在那个处处充满着流行音乐的社会,高中生的理念,仿佛除流行歌曲就没有好听的音乐了。

本课从此刻的校园歌曲开始引导学生慢慢接纳并学会欣赏这些“古玩级”的音乐,通过对《体操——兵操》、《送别》、《祖国歌》等几首学堂乐歌的学习聆听,让学生感受及了解那时的音乐及其历史意义,并记住学堂乐歌的奠基人:沈心工、李叔同。

本课秉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新理念,在教学的同时,始终贯穿聆听——试探——(实践)——总结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踊跃性。

二、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于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放》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本单元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熟悉、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与进展,进而熟悉、了解我国近代初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形及对中国近代音乐产生的阻碍。

“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1903年在学校创建唱歌课,推动中国近现代新音乐启蒙运动的开始。

被李叔同称为“吾国乐界揭幕第一人”。

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学堂乐歌《体操——兵操》,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在昔时是无人能打破的记录。

跟他同期的李叔同对后世阻碍也超级深远,其创作的《送别》《祖国歌》等歌曲一直流传至今。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成绩中国近代历史十三个第一。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了解学堂乐歌的形成、特点及对中国近代音乐产生的阻碍;熟悉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二、进程与方式:通过聆听三首学堂乐歌,感受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让学生尝试填词创作,进而加深他们对学堂乐歌特点的把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学堂乐歌的背景及意义,熟悉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期思想,进而培育一种民族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一、了解学堂乐歌、沈心工及李叔同的相关知识;二、欣赏学堂乐歌的三首代表曲目《体操——兵操》、《送别》、《祖国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心工与李叔同》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XXX号考生祖文韬,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沈心工与李叔同》。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编排在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新音乐歌声初访》中的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本节课教材中有沈心工词曲的《体操—兵操》,《黄河》,李叔同词曲的《祖国歌》。

相关知识:学堂乐歌。

二,教学内容
沈心工词曲的《体操—兵操》,《黄河》
李叔同词曲的《祖国歌》
相关知识:学堂乐歌和教唱《送别》
三,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学。

2.通过学习,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

3.了解学堂乐歌等知识。

教会学生《送别》。

四,教学重难点
1.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学。

2.让学生们了解沈心工与李叔同。

3.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学堂乐歌。

4.教唱《送别》。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所以想让学生学的轻松,记得轻松,老师教的轻松,教法学法的选择十分重要,在这节课上,我主要是通过:谈话导入法,自主参与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提问法,拓展探究法等教学手段来完成我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老师:在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展了深刻的变化,新式的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此时,“学堂乐歌”也产生了。

那么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什么是“学堂乐歌”,你们来解释一下这个名词。

同学们分组讨论,思考后回答问题。

老师总结补充:清末民初的时候,兴办新学,当时的新学就叫学堂,在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在课上教唱的歌曲后来被人们统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

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

学堂乐歌的内容多为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破除迷信,妇女解放,传授科学文化等题材。

学堂乐歌为我国引进了西洋音乐及相关文化,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影响。

吕骥曾说过:一个时代的音调既不是同时代某些作曲家所创作的曲调总和,也不是对音乐某个作曲家的几首歌曲的音调赞誉,而是一个时代的主要精神在音乐上的准确概括,并且要接受广大群众的检验。

学堂乐歌我们就认识到这里,刚刚还给同学们介绍了学堂乐歌的两个代表人物:沈心工与李叔同。

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他们写的一些作品,了解一下他们吧。

2.播放沈心工词曲的《体操—兵操》和《黄河》
老师提问:通过聆听两部作品,以及书本177页对沈心工的介绍,同学们请组织
以及你们自己对沈心工的了解,概括一下沈心工这位大家。

同学们聆听两首歌曲,聆听完毕,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回答问题。

老师总结补充: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音乐教育家,上海人。

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

他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得到启发,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曾在日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创作,所编歌曲题材广泛、内容浅显易懂,且成为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写作的音乐教育家。

其代表作有歌曲《体操─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等,沈心工还创设唱歌课,并且多处教授、推广。

他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多数是采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少数采用中国传统民歌填词或专门作曲,为学堂乐歌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另一位大家—李叔同。

3.播放李叔同词曲的《祖国歌》
老师提问:通过聆听两部作品,以及书本178页对李叔同的介绍,同学们请组织以及你们自己对李叔同的了解,概括一下李叔同这位大家。

同学们聆听两首歌曲,聆听完毕,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回答问题
老师总结补充: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

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

4.教唱李叔同的《送别》
为学生们播放音频《送别》,展示《送别》的简谱。

在欣赏完以后,首先由老师带领同学们唱一遍旋律,在熟悉旋律以后,打着节奏,开始慢慢的添加歌词,等同学们熟悉以后,再次播放音频《送别》,巩固一下学生们的记忆。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同学们休息一会,欣赏下乐曲。

(整个环节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歌唱技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丰富学生的知识。


七,拓展感受
再次完整聆听这几首作品,思考“拓展与研究”的题目。

完整播放音乐,学生思考后提问回答,教师做以鼓励为主的补充和评价,并做好记录,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做题,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巩固知识,加深印象,培养学习鉴赏音乐的信心。

八,布置作业
预习新课
搜集资料
九,总结: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的一堂课,教师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从而让学生对音乐鉴赏这一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做铺垫,让他们学的更加轻松愉快!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说课完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