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始计篇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与译文作者:孙武始计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始计篇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因此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时节候的变化。

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

将领,就是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

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掌管。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打胜仗。

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君主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依据这些,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 》第一篇:始计篇 原文+注解+译文

《孙子兵法 》第一篇:始计篇  原文+注解+译文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②,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③:一曰道④,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⑤、寒暑、时制⑥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⑦、官道⑧、主用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

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⑩,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⑪,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⑫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⑬而骄之,佚⑭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⑮胜者,得算多⑯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⑰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解:①兵:本义为兵械,后逐渐引申为兵士、军队、战争等。

文中作军队解释。

②经之以五事:经,织布的纵线。

古人认为,织布以经线为主,经正而后纬成。

这里引申为纲领、原则。

五事,指“道、天、地、将、法”,这五项是军事必须遵守的常规。

③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校,比较。

计,筹码。

索,考究。

情,情势,这里指敌我双方的实情,战争胜负的情势。

④道:本义为道路,途径,引申为政治主张。

⑤阴阳:指昼夜、晴雨等天时气象的变化。

⑥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等。

⑦曲制:曲是古代军队编制较小的单位,曲制是指军队组织编制等方面的制度。

⑧官道:指各级将吏的职责划分和管理形式、管理制度。

⑨主用:军需物资、军用器械、军事费用的供应管理制度。

主,主持、掌管。

用,物资费用。

⑩将听吾计:将,一作“将领”解,全句意思是“将领听从我的计谋”;一作“如果”解,作助动词使用,是孙子激吴王重用自己的语气,全句意思是“吴王如果听从我的谋略”。

孙子兵法之始计篇

孙子兵法之始计篇
近、险 易、广 狭、死 生 也。将 者,
zhì xìn rén yǒnɡ yán yě fǎ zhě qǔ zhì
智、信、仁、 勇 、严 也。法 者,曲 制、
ɡuān dào zhǔ yònɡ yě fán cǐ wǔ zhě jiānɡ mò
官 道、主 用 也。凡 此 五 者, 将 莫
bù wén zhī zhī zhě shènɡ bù zhī zhě bú shènɡ
意。此 兵 家 之 胜 ,不 可 先 传

也。
fū wèi zhàn ér miào suàn shènɡ zhě dé
夫 未 战 而 庙 算 胜 者,得
suàn duō yě wèi zhàn ér miào suàn bù shènɡ
算 多 也;未 战 而 庙 算 不 胜
zhě dé suàn shǎo yě duō suàn shènɡ shǎo suàn
者,得 算 少 也。多 算 胜 ,少 算
bú shènɡ ér kuànɡ yú wú suàn hū wú yǐ cǐ
不 胜 ,而 况 于 无 算 乎?吾 以 此
ɡuān zhī shènɡ fù jiàn yǐ
观 之, 胜 负 见 矣。
将 听 吾 计, 用 之 必 胜 ,留
zhī jiānɡ bù tīnɡ wú jì yònɡ zhī bì bài qù
之; 将 不 听 吾 计,用 之 必 败,去
zhī jì lì yǐ tīnɡ nǎi wéi zhī shì yǐ zuǒ qí
之。计 利 以 听 ,乃 为 之 势,以 佐 其
不 能 , 用 而 示 之 不 用 ,近 而 示
zhī yuǎn yuǎn ér shì zhī jìn lì ér yòu zhī

孙子兵法(个人节选与注释,非完整版)

孙子兵法(个人节选与注释,非完整版)

第一篇始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死之道,不可不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进行战争必须考察的五方面:1、进行战争是否正义,是否得民心;2、天时,气候对战争的胜负很重要;3、地利,地形的远近、险夷、宽窄等;4、将领,将领的智谋、诚信、仁爱、勇敢、严明,要懂得知人善用;5、法规,军队的编制、官吏、军需的管理。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第二篇作战篇用兵只听说稳扎稳打地速战,没看过投机取巧长久的。

战争的持久而对国家有利的从未有过。

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征集两次,粮饷军需不用运输三回。

就地取食,以战养战。

军队后勤保养供给都是用兵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兵贵胜,不贵久,知兵之将,知战机,统兵如臂使指。

第三篇谋攻篇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

(毁灭别人的国家不需要旷日持久的战争。

一定要以全胜的计谋争胜天下,这样才不致我方军队受挫而取得完全的胜利)军事谋略,亦是政治和外交谋略。

要征服敌国,可用军事手段,但却不是最佳手段,而不通过战争使敌方屈服才是最高手段。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避之。

国君不利于军队的三种情况:1、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前进时却硬叫它前进,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后退却硬叫它后退,束缚军队战斗力;2、不懂得军队内部事情而干预军事行政事项;3、不懂得军事权变而干预军队指挥作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败。

第四篇军情篇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孙子兵法》始计篇:五事七计,十二种诈术

《孙子兵法》始计篇:五事七计,十二种诈术

《孙子兵法》始计篇:五事七计,十二种诈术《孙子兵法》在线阅读始计篇作者:孙武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

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及翻译作者:孙武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

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

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孙子兵法之始计第一

孙子兵法之始计第一

【始计篇】一、原文: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二、译文: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

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始计篇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始计篇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始计篇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始计篇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孙武说:带兵打仗,是国家的大事,涉及到国家生死存亡,不得不明察。

开篇这句话就提到了战争对国家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个概念“察”,整本书是作者对战争的观察和分析以后所得到的结果,也就是整本书都是“察”的结果。

深度解析:笔者认为,“察”这个字包括以下军事思想:第一是对战争的观察和信息收集(观察对象是敌人和自己),第二是根据掌握的信息对战争的各种分析判断和预测结果,第三是行动并达到自己预想的结果。

所以“察”一个字概括了整本书的内容。

在这里笔者想谈一下“察”字,“察”字涉及“望闻问切”和“分析推理”。

前者是信息收集,后者是用强大的逻辑推理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战争的结果。

这个“察”字是一个预测学。

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学习一下思维逻辑和逻辑推理方面的知识,在此声明一下:思维和推理是有很广的应用范围。

并且根据这个字可以推理出来作者的逻辑推理能力是很强的,因为如果作者不懂这些东西是不会写出来的。

思维逻辑思维这里我谈一下:首先要知道一个事情,任何事物都可以从很多角度分析,我们需要寻找到那个正确的角度。

第二就是分析推理,分析推理任何事物首先信息一定准确,逻辑推理有点像因果定律,有什么原因一定会有什么结果,有时候逻辑推理是层层推理的,举例:a 导致b的结果,b又导致c的结果,c又倒置d的结果,这就是层层推理,深入的推理,还有一种逻辑推理是有两个以上的原因导致的一种结果:a,b,c,三种原因导致的d结果,有时候abc三者还有轻重缓急之分,甚至相互影响,导致结果也会不同。

在这里面有个东西大家一定要注意,如果想要让自己思维逻辑能力很强,一定多读书多学习,因为有很多知识是属于定律,只有懂了很多基础知识,才会知道前因后果,才会让自己分析事物更精准。

思维方面的东西简单说这些笔者觉得比较实用的吧。

—END—。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原文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原文

孙子兵法·势篇【作者】孙武【朝代】春秋末年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译文:治理大军团就像治理小部队一样有效,是依靠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指挥大军团作战就像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到位,是依靠明确、高效的信号指挥系统;整个部队与敌对抗而不会失败,是依靠正确运用“奇正”的变化:攻击敌军,如同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关键在于以实击虚。

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

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像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像江海一样永不枯竭。

"像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

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

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

孙子兵法原著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著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著及译文1.《始计篇》1.原文: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3.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4.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5.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2.译文:1.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2.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孙武《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译文及注释

孙武《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译文及注释

孙武《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译文及注释《孙子兵法·始计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

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孙子兵法·始计篇》原文作者:孙武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及注释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孙子兵法·始计篇》:五事七计,SWOT式分析法,知胜负而后举兵

《孙子兵法·始计篇》:五事七计,SWOT式分析法,知胜负而后举兵

《孙子兵法·始计篇》:五事七计,SWOT式分析法,知胜负而后举兵《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是很多企业管理人才的必读教材。

全书共计13篇:《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孙子兵法》之《始计篇》:以“五事七计,十二诡道”为主,主要讲战前的庙算,在准备出兵前通过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认为军事是国家大事,生死存亡都关于此,不可轻举妄动,要仔细省察。

《中庸》写道: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

无论哪种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以事实为基础”永远是最重要的。

无论在工作还是工作中,对自己不了解的知识、不擅长的领域,时刻保持敬畏之心,谨慎发言,不轻信也不要不妄言。

举头三尺有神明。

独处之时,切记谨慎行事,违反制度以及道德伦理的事情不要做,因为即便再隐秘的事情也会有显露之时,得不偿失。

工作时,时刻保持敬畏与责任心,因为“工作之地”,就是属于我们的“死生之地”。

兵法讲求“计算”,而非诡计,知己更要知彼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用道、天、地、将、法这五个要素比较双方的优劣,探讨胜负的情形。

在企业战略、市场营销或者人生规划时,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模型:SWOT模型。

S:优势。

W:劣势。

O:机会。

T:威胁。

通过对比自己对竞争对手的这个要素,做到:既知己,又知彼,从而合理且理性决策。

一曰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道就是“国内政治”,即是“明君”与“昏君”的区别。

是一位有道明君,国民与统治者的思想以及意见一致,上下同心同德,那国民都会听你调遣,会积极支持战争。

《孙子兵法》——始计篇L

《孙子兵法》——始计篇L

《孙子兵法》——始计篇L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始计篇》) 孙子在《始计篇》开篇提出“慎战”思想,怎么确保战争之“慎”呢?那就是结尾总结的“庙算”了,也就是要进行战略谋划。

“庙”指宗庙,是供奉皇帝的祖宗们的牌位的地方。

《左传》说,祭祀和战争是国家的两件大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巧得很,这两件大事最初都发生在宗庙,是在祖宗们的眼皮底下进行的。

只不过,目的正好相反,祭祀是孝敬祖宗,给他们银子花,给他们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受禄不能无功呀,那么,在他们的面前谋划战争,当然要保佑孝顺的子孙有好的运气,能够打败敌人了。

“算”,原作“筭”,是古人计算用的筹。

差不多从夏朝开始,凡是国家有战争大事,都要首先在宗庙报告祖宗,占卜吉凶,商议对策,渐渐成为一套固定的仪式。

这种最初形态的“庙算”,既反映了我们的祖先重视战前谋划,有科学合理的成分,又企求神灵保佑的迷信成分,还有假托神意、糊弄士卒的故弄玄虚的成分。

到后来,战争之前的祭祀宗庙纯粹成了一种仪式,真正进行战争谋划则不一定非得在宗庙,而是在“庙堂”——皇帝的办公室。

因此,“庙算”就泛指君主、统帅在庙堂之上对战争进行谋划、决策的活动。

类似的词语还有“庙谋”、“庙策”、“庙画”等等。

“庙算”的内容就是“五事”,道,天,地,将,法。

“庙算”的方法就是“七计”,对敌我双方和各自内部的主、将、天地、法令、兵众、士卒、赏罚七个方面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

“庙算”制胜的机理就是“为势”,形成对敌人的有利态势。

实现“庙算”定下的战略目标的途径就是“诡道十二法”,欺骗敌人,灵活应变,掌握主动。

在孙子那个时代,文臣武将还没有分家,高级将领也没有职业化。

而军队的主帅一般就是君主本人,甚至有不少国君负伤、阵亡或被俘的记载。

例如,据《左传》记载,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进攻犬戎之战中阵亡;公元前707年东周与郑国繻葛之战中,周桓王中箭负伤;公元前660年卫懿公在与狄军作战中被杀;公元前645年秦、晋韩原之战中晋惠公因战车陷入泥潭被俘。

《孙子兵法》之【始计第一】原文及翻译文

《孙子兵法》之【始计第一】原文及翻译文

《孙子兵法》之【始计第一】原文及翻译文原文:【始计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始计第一】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

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孙子兵法 计篇

孙子兵法  计篇

《孙子兵法——计篇》原文加解读[原文]孙子曰:兵②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③,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④: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⑤。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⑥。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⑦。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⑧。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⑨。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⑩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大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⑾,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⑿,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⒀也。

兵者,诡道也⒁。

故能而示之不能⒂,用而示之不用⒃,近而示之远⒄,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⒅,实而备之,强而避之⒆,怒而挠之⒇,卑而骄之(21),佚而劳之(22),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23),不可先传也(24)。

夫未战而庙算(25)胜者,得算多(26)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释]①计:计算、计划、计谋、计策等。

这里指战争前的计策。

②兵:兵器、兵士、军队、战争等。

这里指战争。

③经之以五事:五事指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都属于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

经,量度,这里是分析研究的意思。

④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比较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

校,通"较",比较;所谓"计",指"主孰有道"等"七计"。

⑤不畏危:不害怕危险。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此句为:"民弗诡也。

"⑥阴阳、寒暑、时制:阴阳,指昼夜、晴雨等天时气象的变化。

寒暑,指寒冷、炎热等气温的不同。

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等。

⑦远近、险易、广狭、死生:路程的远近、地形的险阻或平坦、作战地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是否利于攻守进退。

《公刘版.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

《公刘版.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

《公刘版.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由此观之,胜负见矣。

故经之以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生,可以与之死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较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故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说明①,第一段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在通行版本中此段为计篇的最后一段,把它放到第一段充分显示出庙算的重要性,为接下来论述庙算的内容承上启下,不然庙算的内容就成了一个迷,算什么没人知晓,所以必须把它放在这里!一个“夫"字,用在文章开头表提示作用,比较恰当。

②,故经之以五事……不知者不胜。

此段经文在流本的《计篇》中,但是不在庙算之后,因此庙算就少了这一段的五个内容,兵圣的庙算就没有了任何意义,而且还会让人误解。

③故较之以计而索……以此知胜负矣,在通行本《孙子兵法》版本中,虽然归于《计篇》,但是不放在庙算之后,读者就不会按照庙算的严肃规矩来认真经营谋利,根本就达不到兵圣所要达到的效果,因此庙算又少了这七计,少了这足可以知胜负的七计,如何开始谋划——始计?这可是在谋划残酷的战争!④故兵者,国之……此段在流行本本中是最前开篇一段。

从整个十三篇的写作习惯来看,应作句末,在后边的几篇中都用类似的话作总结,总结强调其重要性。

⑤这可不是通行本的《孙子兵法》,而是公刘版《孙子兵法》,这是绝对的原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乾隆甲子年间,南方各省连年灾荒、盗贼如毛,引起时局动乱,南北交通阻绝, 兴化一带的土特产品如桐油等,都运不出去,很多商人都大减价出售;杨舜华认为时 局动荡只是一时的现象,交通断绝也是暂时的,随着时局的稳定和交通的畅顺,北方
的商人定会迅速南下而大量收购;于是,杨舜华就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大量收购桐油、
纸张等土杂货并储存起来。 没过多久,乾隆平息了动乱,商路畅通无阻,北方商人纷纷南下,桐油、纸张等 价格一涨再涨。杨舜华见时机已到,就将囤积的货物以高价卖出,一时就赚得了三倍 以上的利。一夜之间,杨舜华成为了兴化的首富。
财务部 Finance
8
《孙子兵法》
或者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少,只有六、七成的胜利把握,则只有 前一种情况在实战时才可能取胜。如果在战前干脆就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较,或 分析、比较的结论是我方只有五成以下的胜利把握,那在实战中就不可能获胜。 仅根据庙算的结果,不用实战,胜负就显而易见了。
财务部 Finance
财务部 Finance
2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部兵书,为我国春秋时代孙武所著,距今已2500 多年,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兵书,一直为历代政治家、 军事家、商人、学者奉为至宝。全书仅13篇,约6000字,但内容却十 分丰富,既有对战争规律的透彻阐述,又有军事方面的宏韬大略,还 有战略战术诸多方面的神机妙算。 二战以来,许多军政要员把《孙子兵法》视为克敌制胜的法宝, 公司的经营管理者把它作为获胜制富的指南。其他各界人士纷纷争读, 形成“孙子”热潮,而且经久不衰。日本许多大公司,把《孙子兵法》 作为高级管理人员必读书。众多日本公司把它作为员工培训的教材。 美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如哈佛大学商学院,把《孙子兵法》融入MBA的 战略课程中。
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
财务部 Finance
7
《孙子兵法》
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 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
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势,就是按照
财务部 Finance
14
《孙子兵法》
第一,牛根生的管理风格比郑俊怀开明,牛根生懂得用人、容人;第二,从 一个洗碗工干到副总,能力方面比起郑俊怀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第三,因为 父亲就是养牛的,自己又从事了几十年,对周围的环境相当熟悉,论资历不比郑 俊怀差;第四,牛根生知道"散财"之道,所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吸引了来自伊利 的三四百名有15年以上经验的乳业专门人才;第五,蒙牛的人才在薪酬和待遇方 面远远超过伊利,而且只要有能力很快就能被提拔,企业的各项制度非常先进和 完善。所以,除了资产方面,当时的蒙牛和伊利不能比之外,其余各方面均超过 伊利。
财务部 Finance
3
《孙子兵法》
始计第一
《始计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在全书十三篇中具 有纲领作用。 孙子在本篇中集中论述了战争指导者在开战之前如何筹划 战争全局的问题。
财务部 Finance
4
《孙子兵法》
始计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 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 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 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 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 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 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 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 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9《Βιβλιοθήκη 子兵法》始计第一孙子从“兵者,国之大事”这一认识出发,强调了战前战 略谋划(“庙算”)的重要性,即通过敌我双方现有客观条件 ---“五事七计”的考察和比较,对战争的胜负趋势作出全面、 正确的估算和判断,并且在此基础上正确地制定自己的战略决 策。 在本篇中,孙子还提出了战争中积极“造势”、争取胜利 的理论。他主张充分发挥战争指导者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分析、 把握各种条件,创造战略战术上的有利态势,从而确保自己在 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财务部 Finance
11
《孙子兵法》
转眼,十来年过去了,杂货店的生意毫无起色。一天,杂货店的老板非常客气地 找到杨舜华,对他说:"这些年来,您存放在我店中的钱少说也有千金之数,您虽不开 口向我要,我也感到十分惭愧;杂货店的情况您是非常清楚的,要偿还您的钱,几乎
是不可能的了;如果您不介意,就把杂货店折价给您,不知您同意与否?"
杨舜华碍于情面,也就一口应承下了。 杨舜华与杂货店为临已近十年,对杂货店的连年亏损的原因可以说了如指掌。他 接手后,把杂货店中的滞销货全部减价抛售,集中力量做畅销的土杂货生意,由于对 地理环境、货源、销货渠道等都非常了解,且精于计算,因此,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
财务部 Finance
12
《孙子兵法》
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用 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 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
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
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 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 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先传泄于人也。在未战之前, 经过周密的分析、比较、谋划,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多,有八、九成 的胜利把握;
财务部 Finance
10
《孙子兵法》
豆腐贩子与阔老板
清朝康熙年间,江南兴化县有一个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豆腐的年轻人,他的 名字叫:杨舜华。杨舜华经常在兴化城内走动,对兴化城可谓了如指掌。他发现 城内有一家杂货店地处闹市,于是,他就在杂货店的附近摆了一个豆腐摊。杨舜 华非常勤快,又很节约,生意虽小,每天也能够盈余几百个铜钱。杨舜华把每天 挣来的一小笔钱存放在杂货店中,请店主代为保管。 杂货店的老板经营"不算",随心所欲;别人进什么货,他也进什么货;一看 到什么货好卖,他就不管贵贱,也不管市场需求状况,就一古脑地进一大批,结 果,杂货店经常为存货过多而发愁──货存放时间长了,发霉的发霉,变质的变 质,连本钱也赚不回来,杂货店的生意越来越小,最后,连杨舜华放在店内的钱 也全被使用了。
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
条件。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对这
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所以, 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哪 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 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
财务部 Finance
END
15
《孙子兵法》之 始计
财务部
2012年6月9日
财务部 Finance
1
《孙子兵法》
简介:
孙子──兵圣孙武 《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的古代军事战略家── 同文圣孔子齐名的兵圣孙武所著;孙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孙武是中国兵家之鼻祖,也是世界范围内言兵的圣 人;国内外学人称孙武为“兵圣”,称《孙子兵法》为 “兵经”或“武经”。 孙武,字长卿,生于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 惠民)一个贵族家庭。孙武的祖先大多是齐国的高官。 孙武祖辈并不姓孙,而是姓田,再早一点曾姓陈。因为, 孙武是陈国公子陈完的后代。孙武有三个儿子:孙驰、 孙明、孙敌。孙膑是孙明之子,孙武之孙(一说是曾 孙)。
财务部 Finance
5
《孙子兵法》
财务部 Finance
6
《孙子兵法》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 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 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三是 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 而不会惧怕危险。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势的高低,路
财务部 Finance
13
《孙子兵法》
蒙牛的崛起
1999年7月,时任伊利集团副总裁兼冷饮事业部总经理的牛根生,因为管理 方式、为人处世方面与伊利总裁郑俊怀相左,被郑俊怀取消了“兵权”。牛根生 一气之下带着从伊利分得的一笔资金,及冷饮事业部9名核心人员,开始另起炉 灶,共同注册1000万元成立了“蒙牛”公司。当时伊利的固定资产已经是几十亿, 两者根本就不可能同日而语。 但是,如果仔细比较两家公司在人事政治、天时、地利等几个方面的不同, 蒙牛能够崛起,最终可以和伊利抗衡,应该是可以预知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