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同马克思关于货币理论的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当·斯密与卡尔·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比较
2013级硕士于子淇
对亚当·斯密与卡尔·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进行比较不能盲目一刀切式的比较,而是要充分考虑两人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而进行全面的衡量。
亚当·斯密,1723年出生于苏格兰。
18世纪中叶的英国,已经从农业占优势的国家转变为工业占据首要地位的工业国。
工业产业全面发展,农业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农场日益增多。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开展。
斯密就是在这样大的社会背景下,开始对经济进行探索式的思考,并于1776年完成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卡尔·马克思,1818年出生于德国。
正是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后期,机器大工业逐渐取代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尖锐的社会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两大对立阶级。
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独立工人运动频频掀起,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经济思想也随之蓬勃发展,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成为了主要经济思潮。
由于两人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的不同,所以二者皆受其时代的局限性。
就货币理论来讲,斯密的货币思想理论是初级的有奠定意义的
对货币的阐述,而马克思在几代经济学家发展之下,通过深刻的观察与总结,认真思考得出的比较客观的科学的货币理论。
一、关于对货币起源的认识
斯密从分工理论中引出对货币起源的认识。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分工,使得个体劳动人有了“专业性”。
当个体劳动者专门从事一项劳动时,他只能获得生活中的一项必需品。
如果他想维持基本的生活,那么他就必须要通过交换来获得其他的生活必需品。
在进一步阐述货币是如何起源的过程中,斯密更想说明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交换的过程中会存在的很大障碍是促成货币的两大因素。
你所有的和我需要的在生活中未必是时常能匹配上的,那么这就给交换形成了很大的困难。
人们是有思虑的,在实践中,他们发现一些物品是“不易被拒绝的”,而这些物品就作为交换工具的原始货币。
马克思是第一次科学的解释出货币的起源。
在探讨货币起源的认识上,马克思同斯密的出发点可以说是一致的——从物物交换开始分析货币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
但与斯密不同的是,马克思是通过货币演变的历史进程入手寻找隐藏在货币复杂的物质形态背后辩证逻辑。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内在矛盾及其外化是货币产生的根本原因。
当个人的物品需要在社会进行便捷的交换时,必然会导致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而一般等价物经过人们长期的探索,最终固定在金银这一特殊商品上,现代货币便产生了。
二、关于货币本质的认识
斯密在分工理论上阐述货币的本质,认为货币是交换媒介,它是
为了交换的需要而产生的,用作衡量价值的标准则是随着交换媒介而附带产生的。
马克思对货币本质的认识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
通过对价值形成发展过程的阐述说明了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和特殊商品。
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来解释货币的本质。
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形成商品的两个因素。
商品之所以能够交换,是因为具有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仅是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而是通过物的形式实现的关系。
由此,价值又分裂为彼此对立的两极:价值实体和价值形式。
当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一种特殊的商品就从商品世界里分离出来,成为一般等价物。
三、关于货币职能的认识
斯密认为,货币的主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其他物品。
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后,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拉力衡量。
这时,便产生了货币的另一个功能——价值尺度。
除了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外,斯密对于货币的其他职能基本完全忽略了。
而马克思在周密地分析了价值形式发展的基础上,按照严谨的逻辑顺序,对货币的职能进行了五方面(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