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教育的思想

合集下载

孔子对教育的主张

孔子对教育的主张

孔子对教育的主张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对教育的主张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强调“教学相长”: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是互相促进和共同成长的过程,不仅学生要接受教育,教师也应该不断自学自教,通过师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实现自我完善和共同发展。

2.注重道德教育:孔子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心理和行为习惯,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从而建立和谐的社会。

3.强调实践教学:孔子认为教育应该贴近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注重实践教学和现实应用。他主张“学而时习之”,即学习知识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练习才能达到熟练掌握的效果。

4.注重个性发展: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和潜能,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育,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优势,从而实现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5.提倡“仁爱”教育:孔子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仁爱之心,即要求教师具有爱心和关怀,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引导和关注,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弟子绝大多数“贫且贱焉”。 颜渊箪瓢屡空,樊迟学稼为圃,闵子骞芦衣推 车,仲弓为贱民之子,原宪摄敝衣冠,子张 为鄙家子弟,子夏衣若悬鹑,公冶长身陷冤 狱。 《荀子·大略》:“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 人琢之,为天下宝。子贡、季路,故鄙人也, 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
二、教育作用
孔子极为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用。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 耻且格。” (《为政》3) 即认为道德教育是一种政策法令更 为重要的统治手段,它能起到政策法令 所不能起的感化作用,是一个社会长治 久安所不可或缺的东西。
孔子也重视教育对个人的培养作用。他认 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2) 因而主张早期教育:“少习若天性,习惯之 为常。”(《大戴礼记·保傅》) 子贡、季路由“鄙人”进而为“天下列 士”,即可证明教育作用之大。人的先天素 质差别甚小,后天人性及知识水准的差距主 要是由教育和环境的不同造成的。
孔子也不是教育万能论者,他对 “困而不学”者,亦即智力欠缺而又不 肯受教的人是无能为力的:“狂而不直, 侗而不愿,倥控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泰伯》16)
三、教育目的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能“修己以安百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的士君子。这种人德才兼备,既能弘道、志 于道,又能治千乘之国,长万室之邑。 他们能“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 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 耻也。” (《泰伯》13)孔子培养的高足弟 子大多能如此行事。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

孔⼦教育思想

孔⼦是第⼀个从教育与⼈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的思想家。在⼈性论上,孔⼦还把⼈性分为三等,⼀等是“⽣⽽知之者”,属于上智;⼆等是“学⽽知之者”,属于中⼈;三等是“困⽽不学”,属于下愚。“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是中⼈这部分,中⼈是有条件接受教育,可以对它们谈⾼深的学问。孔⼦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类”。“有教⽆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都可以⼊学。

孔⼦教育思想1

陈亢问于伯鱼⽈:“⼦亦有异闻乎?”

对⽈:“未也。尝独⽴,鲤趋⽽过庭。⽈:‘学《诗》乎?’对⽈:‘未也。’‘不学《诗》,⽆以⾔!’鲤退⽽学《诗》。他⽇,⼜独⽴,鲤趋⽽过庭。⽈:‘学礼乎?’对⽈:‘未也。’‘不学礼,⽆以⽴!’鲤退⽽学礼。闻斯⼆者。”

陈亢退⽽喜⽈:“问⼀得三:闻《诗》,闻礼,⼜闻君⼦之远其⼦也。”

23.这段⽂字⽣动反映了孔⼦作为⽼师和作为⽗亲两重⾝份的教育特点。

(1)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个⽼师,孔⼦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回答。(1分)

(2)作为⽗亲,孔⼦这样教育⼉⼦,是不是少了⼀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法。(2分)

参考答案:

23.

(1)⽅法上,孔⼦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

(2)⽰例⼀:我不认为孔⼦对⼉⼦缺乏温情。孔⼦“远其⼦”是不偏爱⼉⼦,说明孔⼦教学上不偏私,有教⽆类,对学⽣⼀视同仁。“远其⼦”实际上是对⼦⼥的严格要求,是君⼦爱⼦的体现。

⽰例⼆:我认为孔⼦对⼉⼦确实⽐较疏远。⽆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情。对⼉⼦惜⾔如⾦,⼤概也缺乏耐⼼吧。⼀⽅⾯可能⼯作确实忙,对⼉⼦的学习有些顾不上;另⼀⽅⾯,可能孔鲤的学习能⼒和⽔平有限,对他的期望值不⾼,甚⾄可能有些灰⼼。从最终的结果看,孔鲤学⽆所成,是不是也可证明孔⼦教育⼉⼦并不成功。(观点鲜明,⾔之成理即可。)

孔子的十大教育思想

孔子的十大教育思想

孔子的十大教育思想

1、因材施教的思想。

作为个体的人是有差别的,智力、经验、认识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教育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成不变。

2、有教无类的思想。

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剥夺任何人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3、学思结合的思想。

只学习不思考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学习不能机械性死学,要消化、思考,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4、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没有使用价值的学习毫无意义。知识很多不能都学,学习要以应用为导向。

5、重视道德教育的思想。

德育和智育是教育的两翼,只有智育没有德育,对社会的危险性更大。

6、重视自我反省的思想。

吾日三省吾身,反省之于个人就像老师之于学习,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总结,才能矫正自己的不足。

7、强调担当与责任教育的思想。

与知识比起来,责任和担当更重要,教育的首要社会目的就是教人有责任心。

8、强调立志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树立远大的志向,明确学习的目标,才能有恒心、有毅力去努力学习。

9、树立终生学习、以民为师的理念。

学习不分高低贵贱,不懂就要请教,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不学习就会掉队,活到老学到老。

10、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对个体的促进作用。

教育不仅是一个人的事,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事。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德育为先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决定了他的行为举止和处事方针,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德育为先。他提出了“以礼治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

社会公德,而且强调以教化人,不重罚治人。

二、注重礼制

孔子主张重视礼制,认为礼能够调整人们的情感和行为,建立

秩序,推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他认为,礼包括人际关系、职务分工、行为规范等多个方面,而且强调在实践中细化、发展礼制,不

断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三、崇尚传统

孔子崇尚中国传统,他认为,中国文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传统文化。他注重经典文化教育,倡导

“三绝”(即礼乐诗),认为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个人修养的基础。

四、尊重个性

孔子在教育中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他认为,教育是因材施教,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长,为其提供多样化的研究途径和资源。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先、注重礼制、崇尚传统和尊重个性等方面,至今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仍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对

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孔子的教育目标、

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目标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他认为“君子”应具备道德修养、良

好的人格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孔子强调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倡

导推崇“仁”的道德观念。他认为“仁者爱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二、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的教育理念主张以“教育天下”为宗旨,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

的权利和责任。他提倡普及教育,主张教育的普遍性和公平性。孔子

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获得正确的道

德观念和知识,提升个人素质,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孔子的教育方法

孔子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教育方法,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他主张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学生,以身作则地影响他们。孔子注

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他强调学生应具备自律、勤奋和坚持不懈的

品质。此外,孔子主张以“礼”为基础的教育,他认为学生应学习和尊

重传统的礼仪规范,使他们在社会中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行为准则。

四、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

培养学生的德育,这对于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

意义。其次,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普及和公平,这对于解决教

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孔子的教育思想提

倡以德育为先,这对于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重要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教育的鼻祖,其思想主张“仁”、“义”、“礼”、“智”、“信”,曾对整个人类文明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发挥了巨大作用.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的,他办学是为了培养一大批能够参加春秋后期政治改革活动的志士仁人。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政治动荡的时代,孔子对此怀着极大的忧虑,不断深思造成这种动乱的根源。孔子认为造成社会危机日趋严重的主要根源,应该从人自身的内在精神世界方面去寻找。孔子的整个学说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认为人的内心的道德水平决定人的行为的高低,强调人的内在思想可以塑造与改变的。他强调只有拯救人心,才能拯救世界。因此,孔子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将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时期,在经济

上出现了“私门富于公室”的现象,在政治上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现象,在学术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学在四夷”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标志着春秋领主制的崩溃,意味着思想的大解放,神的世界的枷锁开始被打破,人的价值得到一定的尊重,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正如孔子所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在这新旧交替,思想解放的大变革时期,“士”作为一股新生力量应运而生,成为变革旧制度的先锋战士也是势所必然。孔子作为士阶层的优秀代表,承历史之重托,拓社会之未来,首先提出“仁者,爱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颜渊的卓越认识,摆脱传统的束缚,为新士人的兴起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揭示了更高的人格,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人生世界。春秋末期,中国社会的现实使孔子深深认识到人的真正的作用。他指出:“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乱臣十人而宇宙平”;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穆公取百里奚“一霸天下”。然而,人才难得,“才难,不其然乎”。当时战乱纷纷,硝烟滚滚,“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而孔子迫切希望统一,希望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大一统”的新社会。谁来实现这个统一,建立这个新社会呢 孔子希望以“士”来达到这个目的。孔子心目中的士又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承此重托呢 从《论语》一书中不难发现,孔子认为:首先士必须有“仁”的理想和追求;必须有中庸之德。子曰:“中庸之为德也,

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的7个教育思想如下:

1、关于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

2、关于教育对象: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3、关于教育目的:致力于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关于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指文化知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内容。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5、关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6、关于道德修养: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7、关于教育原则: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以下几点:

1、强调德行。孔子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德行,只有德行才能使人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使他们更加优秀。

2、培养有礼貌的习惯。孔子认为,有礼貌的习惯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必备素质,也是培养一个人德行的重要途径。

3、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孔子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该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求索真理。

4、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孔子认为,师生相互尊重是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的基础,是教育的前提条件。

5、强调“仁”的教育理念。孔子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应该用仁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使他们既学会专业知识,又能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答:(1)关于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

(2)关于教育对象:提出“有教无类”其中“无类”是相对于贵族而言的,不包括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

(3)关于教育目的:致力于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4)关于教育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指文化知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要求。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容。在孔子的教育容中,道德教育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5)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联系第8章教学原则与方法)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谦虚笃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关于道德修养

➢立志有恒:“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孔子认为人要有远大的人生志向,“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

➢自省自克:“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身体力行:“巧言令色,鲜矣仁”,“敏于事而慎于言”,“纳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

➢改过迁善:“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勿惮改”。(7)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师无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是什么?

答:(1)关于教育本质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领域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其理念融合了仁爱、道德、学习、实践等多个方面,形成了独特而深刻的教

育思想体系。

孔子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才,使之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道德修养和德行完美,而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出道德高尚、有德行的人。他强调,教育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孩子的品德、智慧和能力,使其成为一个有用

的人,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孔子强调:“教育无别,敦修严谨。”

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仁”。他认为,仁是一种道德品质,代表着对他

人的尊重、关心和爱护,是人与人之间必需的美德。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能够具备仁

的品质,就能够克己奉公、尊敬他人、忠诚正直,从而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人。

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鼓励人们要以仁为本,待人宽厚,做到“仁者爱人”。

孔子还提出了“教材”和“教法”两个基本概念。他认为,教材应该以《诗经》、《尚书》、《礼记》和《春秋》为基础,通过学习经典文化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而教法

则包括了教师的言传身教、示范引导和启发式教育等方面,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

的榜样,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发展。

孔子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是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最有效途径,只有

通过不断的学习,人们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智慧,从而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孔子提倡学习的态度,主张“求是”“好学”“博学”,鼓励每个人都要虚心学习、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

1.有教无类

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满足了平民入学接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2.学、思、行结合

“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

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对学习过的知识要时常复习、练习,才能牢固掌握。

孔子提倡学习知识面要广泛,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深入地进行思考,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不仅要学懂牢记,还要能实际应用在政治上、社交上。如果不能应用,学得再多也没有意义。

由学而思而行,这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

3、启发诱导

4、因材施教德以育人诲人不倦言行一致

学习方法:学思结合学行结合温故知新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实事求是以学为乐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孔子教育思想简介

孔子教育思想简介

孔子教育思想简介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思

想的核心,涉及面非常广泛、注重学以致用、实际运用,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孔子学生三千,贤者七十,教育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修身做起,学习治国平天下的本领,最终达到恢复周礼,使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的目的。

孔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和智育,本文重点介绍孔子的德

育与智育思想。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体现做人的

标准与准则。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一部《论语》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是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1)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第九章)

注:孔子说:“我没有看到过爱好道德如同爱好女色那样的人。”

(2)子曰:“知①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第九章)

注:①知:智。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第九章)

注:孔子说:“三军的统帅可能被人抓去,一个人的志气是不可能被人强迫改变的。”

(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第4章)

注: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恨什么人。”

(5)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第4章)

注:孔子说:“如果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了。”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第4章)

注: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在一起。”

(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第4章)

注: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是孔子私学的办学方针, 意思是指不分贫富、贵贱、种族,人人都 可以受教育。他说:“自行束修(一束干 肉)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本人有 学习的愿望,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师生 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据史籍记载, 孔子的弟子来自不同国籍,出身于不同的 社会阶层。
“有教无类”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 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阶 层,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 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 来的学术下移运动,促进了各民族文化 的融合与发展。 “有教无类”与奴隶制
孔子(又名孔丘),字仲尼,鲁国人, 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 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学的拓荒者。 孔子对我国历史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 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孔子的教 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由他的 弟子汇编而成)一书中。
孔子墓
2006年12月8日, 在孔子诞辰二千 五百五十七年祭 孔大典前夕,备 受世人关注的孔 子标准像于孔子 故里曲阜揭幕。
• 一是“庶”:即充足的劳动力;
• 二是“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因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 辱”。
• 三是“教”: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 安分守纪。“富而不教则如禽兽矣”。孔 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 的教育家。
• 关于教育在个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孔子提出了“性 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著名论断。这一理论打破了奴 隶主贵族天生就比平民聪明、高贵、优越的思想,成 为人人都可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孔子教育思想内容_孔子教育思想主张

孔子教育思想内容_孔子教育思想主张

孔子教育思想内容_孔子教育思想主张

孔子是个远近闻名的老师,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的教育起到了很大作用,那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教育思想内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教育思想内容

孔子在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他认为人人都可以追求知识,接受教育。孔子打破了贵族的知识垄断,授徒不问出身,这促使了人才的向上流动,符合当时底层人民的心声。孔子还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新颖说法,他认为每个人的性格差异在学习上有其不同的影响,应该按照各人的性情天赋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这是说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品德,成为君子之后,就该去做官,为国家政治做贡献,为平民百姓谋福利。孔子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有杰出才能品德的君子去为官,治理天下,所以教育首重德教,道德思想教育应该是最重要的。

孔子在教育劝学方面留下了很多的名句,如“温故而知新”,教育学子要经常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劝导人们读书学习要并重学习和思考,不能空想也不能死读书。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主张老师应该启发学生自己思考知识所得和自己的观点,而不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将所有知识观点一股脑灌输给学生。孔子不但培养了诸多杰出的弟子,而且他的教育思想也为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古代私塾教育开创了先河。

孔子的经济思想受于历史局限,不倡导提倡经济利益,这对古代的商业经济发展产生了桎梏的作用;孔子的教育思想则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观点至今也还有积极的作用。

孔子的有关教育思想

孔子的有关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贫富、等级 播学于四夷:不分地域、种族
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南郭惠子 ) 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 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子贡 )(《荀子·法行》 )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源自文库
(3)改过迁善
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 人皆仰之。(《子张》)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 过则勿惮改。(《学而》) 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
六、论教学原则
1、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
4、温故知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5、谦虚诚实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述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2、论德育过程
知:有德者必有言。(《宪问》) 情: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子罕》) 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 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卫灵公》) 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孔子知识教育的思想

作为一个思想教育家,孔子是富于首创精神的。他一生抱着追求真理和培育人才的愿望,在自由讲学的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教育思想和经验,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从我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看,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教育和言论,大都可以直接追溯到孔子。孔子毕生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经验是卓越的,他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也是十分巨大的。

孔子关于知识教育的思想是前无古人的,归结起来有以下七各方面:

一、勤于学习,广于见闻

孔子提倡“学而知之”(《李氏》),主张学无“常师”(《子张》)“三人行,必有我师”,(《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问多见,去伪存真。他说:“盖有不知而作知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而见识之“(《述而》)。意思是: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去凭空创造的人,我没有这种毛病。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合理的部分加以接受;多多的看牢记在心里。孔子认为知识教育靠多问多见去获得。他说:“多闻阙疑,见寡尤;多闻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为政》),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谨慎的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造成怨尤和造成遗憾。

二、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论语》的第一句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愉快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吗?”

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从旧的知识中得到启发,悟出新的道理来,“故”是“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发展,“时习”集中体现了二者相互之间联合性,并有转化的意思,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

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合贯通,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由已知探求未知。

三、学思并重,以学为主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疑惑不解。这说明学习不能脱离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将学来的知识消化吸收,那样学了也无用处。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会流于空想,那也是有害的。这是孔子学思并重的思想。但孔子也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学与思比较,学仍占首

位。离开学习而去思考是空无所得,必须脚踏实地去学习才成,说明思考要以学习为基础。

四、学以致用,言行相符

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熟读了(《诗经》)三百篇,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呢?能把《诗》三百篇背颂下来,而且政治措施上和外交活动上却不能运用,那就算白学了。

孔子教授学生学以致用,使其各有专长,能从事政治活动。据(《雍也》)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他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即所谓“学而优则仕”,训练学生能出仕为官,所以他十分注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五、虚心求学,奋发不息

孔子认为知识问题来不得虚伪和骄傲,他有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不强不知以为知,就是求学做学问的起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他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阳货》),认为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传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学之不及,犹恐失之”(《泰伯》)做学问好像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他还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认为整天吃了饭不用一点心思,这种人很难有什么出息的!他说自己是:“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他杜绝了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故、毋我”(《子罕》)既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他还反对:“亡而为有”“虚而有盈”(《述而》)的求学态度,本来没有,却装着有,本来空虚,却装着充实,这是不好的。

孔子的这些主张,体现了尊重客观事实,反对主观臆想的唯物主义的求知态度和思想方法。

六、启发思维,举一反三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认定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他有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启发”“举一反三”亦从此而来,意思是说,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还没有完全想通的时候给与启发;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思考已有所得,但还不十分明确,还表达不出来时给与开导。比如一个四方的东西,已经对他讲明了一个角,如果他不能据此推知其余三个角,那就不必再讲了。因为这说明他没有主动积极地

思考,仅靠教师教授是没有意义的。

孔子还认为思考的主动性具体体现在碰到问题就问“怎么办”,这意味着学生在动脑筋思考问题。他曾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知何也已矣(《卫灵公》)对于一个遇事不问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可见孔子是重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

孔子运用启发式教法教育学生,例如当子夏读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几句诗,问孔子是什么意思,孔子就启发子夏说“绘事后素”。子夏领会到孔子是说“礼”须建立在“仁”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但子夏对这个想法不能十分肯定,于是进一步问孔子:“礼后乎”?孔子听了很高兴,称赞说:“能够阐发我的意思是子夏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这说明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水平是很高的。

孔子善于运用问答法,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有时学生问一个问题,他只简单回答,引起学生的追问,这也是一种启发式。如(《子路》)载,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冉有接连发问,孔子先答“庶”,后答“教”,一步一步引起冉有的追问和思考。

七、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如他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求多才多艺(《雍也》)。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