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教育的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进行贤能教育。
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
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治学的重要条件。
《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
(二)学习方法----获知之桥梁。
重视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
孔子为此曾多次表扬颜回。
他主张“温故而知新。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并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学习时应当独立思考,但思考必须以认真读书为基础,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知也。
”几乎人人都知道孔子这句话,这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治学严谨、求实。
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之;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意思是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
这是杞国、宋国资料和熟悉历史的贤人不够的原故。
如果资料充足,那么我就可以用来作证明了。
这足以说明孔子治学严谨、扎实的态度。
孔子对教育的主张

孔子对教育的主张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对教育的主张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强调“教学相长”: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是互相促进和共同成长的过程,不仅学生要接受教育,教师也应该不断自学自教,通过师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实现自我完善和共同发展。
2.注重道德教育:孔子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心理和行为习惯,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从而建立和谐的社会。
3.强调实践教学:孔子认为教育应该贴近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注重实践教学和现实应用。
他主张“学而时习之”,即学习知识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练习才能达到熟练掌握的效果。
4.注重个性发展: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和潜能,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育,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优势,从而实现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5.提倡“仁爱”教育:孔子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仁爱之心,即要求教师具有爱心和关怀,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引导和关注,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观念

论语《学而篇》中孔子的教育观念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育观念深刻影响了后世。
其中,《论语》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之一,里面包含了许多关于教育的思想。
本文将以《论语》中的《学而篇》为主要参考,探讨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观点。
1. 尊师重道孔子非常强调尊师重道,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虚心向老师学习并尽己所能地尊重老师。
在《学而篇》中,有一句著名的名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反映了孔子对于知识、仁爱和勇气等品质的重视。
他认为通过向良师倾听和继续努力学习,人们可以培养自己成为具备这些品质的人。
2. 培养德行在《学而篇》中,孔子提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概念。
这意味着要通过不断回顾和思考,以扩展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从修身养性开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他提倡培养德行,使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实践与经验孔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仁者爱人”,只有在实际生活中实践仁爱,才能体会到其真正的意义。
因此,他主张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锻炼,通过亲身经历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 培养思考能力在《学而篇》中,孔子多次提到“君子”。
这个概念并不仅指泛指贵族或统治者,而是指具备高尚品质与卓越修养的人。
孔子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成为君子,并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5. 学以致用最后,在《学而篇》中,孔子强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他认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以此来改变自己和社会。
因此,他要求学生不仅在书本上获得知识,更要将其运用到现实情境中。
通过以上对《学而篇》中孔子的教育观念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注重尊师重道、培养德行、实践与经验、培养思考能力和学以致用。
这些观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值得借鉴和思考。
孔子教育思想简介

孔子教育思想简介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涉及面非常广泛、注重学以致用、实际运用,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孔子学生三千,贤者七十,教育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修身做起,学习治国平天下的本领,最终达到恢复周礼,使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的目的。
孔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和智育,本文重点介绍孔子的德育与智育思想。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
这五个字体现做人的标准与准则。
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一部《论语》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是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1)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罕·第九章)注:孔子说:“我没有看到过爱好道德如同爱好女色那样的人。
”(2)子曰:“知①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第九章)注:①知:智。
(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第九章)注:孔子说:“三军的统帅可能被人抓去,一个人的志气是不可能被人强迫改变的。
”(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恨什么人。
”(5)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如果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了。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在一起。
”(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注:孔子说:“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向他学习,看见不道德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像他那样。
”(9)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十五章)(10)孔曰:“骥①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也重视教育对个人的培养作用。他认 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2) 因而主张早期教育:“少习若天性,习惯之 为常。”(《大戴礼记·保傅》) 子贡、季路由“鄙人”进而为“天下列 士”,即可证明教育作用之大。人的先天素 质差别甚小,后天人性及知识水准的差距主 要是由教育和环境的不同造成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三十而立”之年创办私学, 一生从未间断过。他政治上失意,但教 育上成功。孔子本想在政治上有所为, 而结果却只是以教书育人的形象展现在 后人面前。
一、教育对象
其办学方针为“有教无类”(《卫 灵公》39)。东汉马融称:“言人所在 见教,无有种类。” 意即不分贵族和平民,不分华夏与蛮 夷,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力。这就打破 “学在官府”的传统格局,扩大了教育 的对象,使教育普及于平民。
四、教学方法
孔子从“学而知之”的认识论出发, 重视闻见之学。其学知过程也大体可分 为学、思、习、行这四个环节。这些都 为孔子的教学思想奠定了牢靠的理论基 础。 其教学方法论,重点介绍因材施教与 启发诱导两条。
(一)、因材施教
朱熹有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见《论语集注》) 孔子以此法教人,亦有其原因。一是 社会需要各种专才;二是生源复杂,性 格智力等差异很大;三是孔子对施教对 象了解甚深,故可人使用此法教人。
1、 道德认识阶段
首先应晓之以理,使学生确立道德信 念,然后才能以此为准绳去评价自己和 别人的行为。 为此,孔子要求学生掌握整套较完整 的道德概念,并且不厌其烦地答其弟子 问。
2、 道德情感阶段
然后动之以情,使学生知荣辱,明爱 憎,分美丑,别善恶,从而道德责任感 和义务感。 孔子还将诗与乐作为培养道德情感的 材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8)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德育为先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决定了他的行为举止和处事方针,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德育为先。
他提出了“以礼治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
社会公德,而且强调以教化人,不重罚治人。
二、注重礼制
孔子主张重视礼制,认为礼能够调整人们的情感和行为,建立
秩序,推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他认为,礼包括人际关系、职务分工、行为规范等多个方面,而且强调在实践中细化、发展礼制,不
断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三、崇尚传统
孔子崇尚中国传统,他认为,中国文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传统文化。
他注重经典文化教育,倡导
“三绝”(即礼乐诗),认为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个人修养的基础。
四、尊重个性
孔子在教育中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他认为,教育是因材施教,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长,为其提供多样化的研究途径和资源。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先、注重礼制、崇尚传统和尊重个性等方面,至今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仍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孔子的十大教育思想

孔子的十大教育思想
1、因材施教的思想。
作为个体的人是有差别的,智力、经验、认识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教育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成不变。
2、有教无类的思想。
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剥夺任何人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3、学思结合的思想。
只学习不思考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学习不能机械性死学,要消化、思考,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4、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没有使用价值的学习毫无意义。
知识很多不能都学,学习要以应用为导向。
5、重视道德教育的思想。
德育和智育是教育的两翼,只有智育没有德育,对社会的危险性更大。
6、重视自我反省的思想。
吾日三省吾身,反省之于个人就像老师之于学习,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总结,才能矫正自己的不足。
7、强调担当与责任教育的思想。
与知识比起来,责任和担当更重要,教育的首要社会目的就是教人有责任心。
8、强调立志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树立远大的志向,明确学习的目标,才能有恒心、有毅力去努力学习。
9、树立终生学习、以民为师的理念。
学习不分高低贵贱,不懂就要请教,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
不学习就会掉队,活到老学到老。
10、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对个体的促进作用。
教育不仅是一个人的事,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事。
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的7个教育思想如下:
1、关于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
2、关于教育对象: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3、关于教育目的:致力于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关于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是指文化知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内容。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5、关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6、关于道德修养: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7、关于教育原则: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以下几点:
1、强调德行。
孔子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德行,只有德行才能使人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使他们更加优秀。
2、培养有礼貌的习惯。
孔子认为,有礼貌的习惯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必备素质,也是培养一个人德行的重要途径。
3、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孔子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该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求索真理。
4、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
孔子认为,师生相互尊重是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的基础,是教育的前提条件。
5、强调“仁”的教育理念。
孔子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应该用仁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使他们既学会专业知识,又能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社会历史正处于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正在崩溃,封建社会即将诞生,历史潮流不可逆转。
孔子要历史回到西周奴隶制盛世去是不可能的。
他在鲁国从政与当权者季氏不合,从三十五岁开始招收门徒,培养自己的追随者。
随后又带着弟子遍访东方各国,历尽艰辛地宣传自己的主张,终不被各国执政者所用,最后,他只得痛苦地回到鲁国。
返鲁后,他广招门徒,开门设教,意欲通过办教育培养人才,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务。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孔子办教育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务;二是孔子教育弟子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首位;三是教育弟子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弟子积极参加改革。
概括起来就是:教育要为政治服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首位,教育弟子爱国。
这些我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我们今天在进行教育改革时,还值继承和借鉴。
《论语》2: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2: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一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在《论语》2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已经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历史,其内容深刻而易于理解,在此我们一起详细地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
只有先学习了知识,然后才能进行思考和分析,否则学习的知识就会变得毫无用处。
同时,仅凭思考而不学习,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从而导致失败或危险。
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教育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尊重传统。
他认为,学生必须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才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只有通过温故知新,才能达到深入理解的境界,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或领导者。
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教育思想的第三个方面是关于热情的。
他认为,对于任何事物,只有充满热情,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理解和成就。
因此,学生应该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和热爱的事物,并为之努力。
四.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学”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他认为,只有道德高尚、品德良好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和领导者。
因此,在学习和教育中,必须强调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
五. “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教育思想的最后一个要素是坚持不懈的追求。
他认为,只有不断地追求进步和成长,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根据他的说法,只要朝着目标前进,即使失去生命,也是值得的。
这一观点促使人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为了达到目标而持之以恒。
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了学习与思考、传统与创新、热情与兴趣、道德与品德、目标和追求这五个要素,这些思想贯穿于《论语》之中,并深深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它呈现了一个没有终点的学习过程,告诉我们学习和追求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对这种教育思想的理解和遵循,我们才能在生命中实现真正的成功和价值。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思想品质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思想品质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思想品质主要有:
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6、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
1、孔子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对象范围,促进学术文化下移;
2、孔子极端重视教育,要求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3、孔子主张培养“君子”,提出了与世袭制完全对立的教育用人原则——“学而优则仕”。
4、孔子重视整理典籍,保存古代文化遗产,进行了教材建设——编
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
5、孔子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品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6、孔子创立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由博返约的教学原则,极力主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7、孔子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的理想教师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教育理想

孔子的教育理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有教无类:孔子主张教育应该普及到所有人,不论其社会地位和贫富差距。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该打破阶级界限,让更多的人受益。
2. 因材施教:孔子强调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能力进行差异化教学。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潜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 学以致用: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他主张学生要将学到的道德规范和礼仪知识践行于日常行为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4. 启发式教学:孔子提倡启发式教学方法,即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来帮助他们自行发现问题的答案。
他反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的教育理想强调普及教育、因材施教、学以致用和启发式教学。
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个集より人道性,文采,礼仪,思想,修养,仁爱,仁政,以及转造
社会的深奥思想体系。
孔子提倡“仁”观念,称“仁者有爱”,而“爱”是指厚爱,慈爱。
他强烈呼吁社会实行“仁”政策,这种“仁”政策就是以人为本,重视劳动者的利益。
另外,他强调
以教师的品德为宗旨,要求教师以他的榜样以示人,要求坚持慈爱教育。
立志于以仁政理念,实行以人为本的社会改革,开创了我国教育史。
孔子不仅教导礼乐,还提出“礼”的理论,以礼仪之身,仁政之礼,为教育加重准则,更强
调了以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及达“仁”之最高境界,此外孔子还引导学生追求礼乐,
学习祭祀,学习书经,学习舞体,学习礼法,以培养素质博大的完整的教育道路。
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宽厚的仁政思想为中心,以礼树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推行以人为本,合乎天道法则的管理,要求家长以身作则,责任心和希望。
孔子认为,只有经过坚定不移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士大夫和普
通民众中都受人们的爱戴,并且被世代相传,被普遍接受。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启示我们充分发挥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思想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能一味灌输,而忽略学生的学习。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教人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发展。
孔子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至今仍是教育重点中的重点,研究孔子教育思想不仅在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意义,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努力的吸取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道德水准,由己及人,推广教育并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我国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做贡献。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强调品行修养、道德教化、学以致用等方面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完善个性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一,孔子强调人的品行修养。
他认为培养一个人首先要注重培养其品行,他说:“君子中庸。
”这是孔子对于修养的一个要求,他希望人们能够按照中庸之道去行事,不偏不倚地处事。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为政以德”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他认为领导者首先要有德行,才能稳定国家、治理社会,而个人的修养则是从小家庭开始的。
孔子相信通过家庭的教育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品行,进而影响到社会的整体。
第二,孔子注重道德教化。
他认为人的行为应该符合道义,并且要从小培养起。
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是孔子对于道德教育的要求,他认为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
他主张要注重礼仪、忠诚、孝道等方面的培养,认为这是做人的基础。
孔子还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方法,即君臣、父子、夫妻、朋友等人际关系的正常义务和道德规范,他认为只有德行良好的人才能履行好这些义务。
第三,孔子强调学以致用。
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
他说:“不学礼,无以立。
”这是孔子对学习的要求,他认为学习礼仪是培养人品、提高社交能力的重要途径。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他认为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得到真知。
他主张要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所学的知识,让知识变成行为的指导原则。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强调品行修养、道德教化和学以致用等方面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完善个性和社会责任感。
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引导着他的弟子,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

孔子的教育思想内容一、教育即生活。
据载,孔子很重视对弟子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教育,他亲自整理编辑了教材一六书,但是对弟子的教育又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近泗水河畔,让一花一草含情,一树一木开口,一山一水育理。
利用生活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教育弟子,这一教育思想同今天我们提倡的大教育观的教育理念是相一致的。
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孔子游春》一文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是读后的一大感受。
例如:“绿草如茵的河畔,弟子们围在老师身边,有的蹲着,有的坐着。
老师拨动琴弦,弟子们跟着唱起歌来。
”当孔子听完性格不同的子路和颜回各自的志向后,“孔子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们,微微地点了点头。
”当颜回弹琴唱歌时,“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等等。
丝室看不出孔子有半点“师道尊严”的架子与面孔,师生俨然是一种朋友关系。
正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弟子们才能畅所欲言,师生才能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这也真正体现了“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的过程。
”三、启发式的教育思想。
孔子积极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
本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孔子带领弟子到泗水河畔去游玩,游玩中巧借河水诱导弟子,乍一看,孔子的这次教育活动是一种偶然,实则不然。
我们不妨这样思考一下:春天到了,孔子为什么选择到泗水去游玩而不是别的地方?这是因为“孔子听说泗水正张春潮”,此时的泗水正是生机勃勃的时期。
那么,孔子又为什么选择有水的地方呢?那是因为孔子'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
”(颜回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此之前,孔子早已有了关于“水”的宏论,这次泗水之行是子孔子精心设计的一次教育活动。
当孔子在全神贯注地凝视泗水时,弟子们“都用疑惑的眼光望着老师”,并目“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此时弟子们已经达到一种“愤”、“悱”的状态,孔子见时机已到,便引发了一场关于“水是真君子”的谈论。
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既重视立志,又强调持之以恒,既提倡克己内省,又主张迁善改过、身体力行。这些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含有某些合理性,符合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不能因为它是封建道德教育和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而加以全盘否定和抛弃。我们要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批判地继承这些古代遗产、古为今用。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享受方面,则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质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
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末足与议也",他认为一个学生总以吃穿不好为耻,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质享受方面,那就很难谈得上树立远大的理想了。他赞扬学生颜渊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孔子看来,颜渊是个有志向的学生,他的心思都集中在学道与守道上面,而不去计较个人生活的困难。他还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饮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一般。他还教导学生“谋道不谋食"、"忧遭不优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他认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不应迷恋和陶醉于眼前的物质享受,更不能为了追求一时享乐而去贪图不义之财,从而葬送了自己终生的前途。
总之,志向的确立和坚守,决定于个人信仰和主观努力,是精神性的、内在的,不是依靠外力强制可以改变的。我们今天不能以孔子的志向为志向,但是他这种强调立志的思想,他主张道德教育要解决确立志向的经验,却值得我们吸取。
2.克已内省
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有一个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已"。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引言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教育圣人”。
一、仁爱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仁爱为核心,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的培养。
孔子认为,人应当以仁爱为本,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孔子看来,教育是培养仁爱之心的过程。
他强调恩师的重要性,认为孝敬和尊重恩师是培养仁爱的基础。
孔子主张通过学习、实践和礼仪来培养品德和道德,他提倡“道德为本,教育为先”。
二、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孔子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倡通过教育来实现个体的自我完善。
他主张培养具有博学多才、宽厚仁爱、正直诚实、公正廉洁的人才。
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知识和智能的培养,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同时,他也十分重视品德的培养,他强调对于人格养成的重要性,提倡自我反省、修身养性。
三、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孔子主张教育要贴近实际生活,注重实践的体验和亲身经历。
他提倡通过亲身实践和互动交流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真正的学问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和巩固。
他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直接结合,强调学以致用。
四、注重教育的普及孔子提倡教育的普及,强调教育的公平与平等。
他主张让每个人都能够接受教育,并且认为天才散布在全社会的人群中。
为了实现教育的普及,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强调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来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
结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他的教育观念以仁爱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普及性。
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后世教育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对于培养具有仁爱之心、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古代及现代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德育人,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倡导崇尚父母、尊重师长、勤劳好学的教育理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
首先,孔子强调“教育无状”,意味着教育应该注重个体的差异性。
他认为每个人的潜能和特点都是独特的,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他提出了“不怨天,不尤人”的教育原则,即不抱怨自己的天赋条件或者指责他人,而是要认真对待并发展自己的潜能。
这种教育理念体现了个体差异的尊重,要求教育者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其次,孔子对于教育的目的有着明确的定位。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仁人。
“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爱人、爱物、爱国的高尚品质。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仁爱之心。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只有通过个人的修身养性,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他主张教育应该立德为先,注重德育。
此外,孔子也非常注重师道尊严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师长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
他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表明了师长应该以道德修养和学识为基础,给予学生正确的导引和引领。
同时,他也提倡学生要敬重师长,学习师长的道德品质和学问知识,以充实自己。
孔子还提出了“三纲五常”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
他认为,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有三纲和五常。
三纲指的是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强调了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各自义务和责任。
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是一种道德的基本准则,要求人们在各种情境下都能遵循这些准则,做到合乎道德的行为。
这种道德观念贯穿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和践行这些道德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孔子知识教育的思想
作为一个思想教育家,孔子是富于首创精神的。
他一生抱着追求真理和培育人才的愿望,在自由讲学的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教育思想和经验,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从我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看,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教育和言论,大都可以直接追溯到孔子。
孔子毕生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经验是卓越的,他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也是十分巨大的。
孔子关于知识教育的思想是前无古人的,归结起来有以下七各方面:
一、勤于学习,广于见闻
孔子提倡“学而知之”(《李氏》),主张学无“常师”(《子张》)“三人行,必有我师”,(《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问多见,去伪存真。
他说:“盖有不知而作知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而见识之“(《述而》)。
意思是: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去凭空创造的人,我没有这种毛病。
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合理的部分加以接受;多多的看牢记在心里。
孔子认为知识教育靠多问多见去获得。
他说:“多闻阙疑,见寡尤;多闻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为政》),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谨慎的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造成怨尤和造成遗憾。
二、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论语》的第一句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愉快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吗?”
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从旧的知识中得到启发,悟出新的道理来,“故”是“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发展,“时习”集中体现了二者相互之间联合性,并有转化的意思,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
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
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合贯通,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由已知探求未知。
三、学思并重,以学为主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疑惑不解。
这说明学习不能脱离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将学来的知识消化吸收,那样学了也无用处。
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会流于空想,那也是有害的。
这是孔子学思并重的思想。
但孔子也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学与思比较,学仍占首
位。
离开学习而去思考是空无所得,必须脚踏实地去学习才成,说明思考要以学习为基础。
四、学以致用,言行相符
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熟读了(《诗经》)三百篇,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呢?能把《诗》三百篇背颂下来,而且政治措施上和外交活动上却不能运用,那就算白学了。
孔子教授学生学以致用,使其各有专长,能从事政治活动。
据(《雍也》)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他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即所谓“学而优则仕”,训练学生能出仕为官,所以他十分注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五、虚心求学,奋发不息
孔子认为知识问题来不得虚伪和骄傲,他有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不强不知以为知,就是求学做学问的起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他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阳货》),认为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传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
“学之不及,犹恐失之”(《泰伯》)做学问好像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他还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认为整天吃了饭不用一点心思,这种人很难有什么出息的!他说自己是:“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他杜绝了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故、毋我”(《子罕》)既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
他还反对:“亡而为有”“虚而有盈”(《述而》)的求学态度,本来没有,却装着有,本来空虚,却装着充实,这是不好的。
孔子的这些主张,体现了尊重客观事实,反对主观臆想的唯物主义的求知态度和思想方法。
六、启发思维,举一反三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认定掌握知识、形成道德观念,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他有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启发”“举一反三”亦从此而来,意思是说,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积极地进行思考,还没有完全想通的时候给与启发;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思考已有所得,但还不十分明确,还表达不出来时给与开导。
比如一个四方的东西,已经对他讲明了一个角,如果他不能据此推知其余三个角,那就不必再讲了。
因为这说明他没有主动积极地
思考,仅靠教师教授是没有意义的。
孔子还认为思考的主动性具体体现在碰到问题就问“怎么办”,这意味着学生在动脑筋思考问题。
他曾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知何也已矣(《卫灵公》)对于一个遇事不问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可见孔子是重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
孔子运用启发式教法教育学生,例如当子夏读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几句诗,问孔子是什么意思,孔子就启发子夏说“绘事后素”。
子夏领会到孔子是说“礼”须建立在“仁”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但子夏对这个想法不能十分肯定,于是进一步问孔子:“礼后乎”?孔子听了很高兴,称赞说:“能够阐发我的意思是子夏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这说明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水平是很高的。
孔子善于运用问答法,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有时学生问一个问题,他只简单回答,引起学生的追问,这也是一种启发式。
如(《子路》)载,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冉有接连发问,孔子先答“庶”,后答“教”,一步一步引起冉有的追问和思考。
七、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他把因材施教与启发诱导结合起来,即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
有时他能从学生优点方面分析。
如他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求多才多艺(《雍也》)。
有
时他能从学生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先进》)。
孔子还能从学生专长上分析,指出有的学生德行突出,有的学生长于词令,有的学生擅长政事,有的学生熟悉古代文献(《先进》)。
宋儒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就是针对这说的。
由于孔子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所以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往往学生问同样的问题,而孔子的回答却不一样。
如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道理就马上回去实行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听了就去实行呢?”冉求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对,马上去实行”。
别的学生不理解,孔子解释说:“冉求一向行动迟缓,所以我鼓励他大胆干,子路一向胆大好胜,所以我要他请示父兄,有意压压他”(《先进》)。
这些都体现了孔子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的因材施教的方法。
孔子还针对受教育者的智能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教诲,他说:“中心以上,可以语上也;中心以下,不可语上也?”(《雍也》)。
意思是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
孔子也很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
他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李氏》)。
年少的血气未定,便要警戒,莫把精力放纵在女色上;等到壮大了,血气旺盛,便要警戒,莫容易动怒,避免斗殴;老年时气血衰弱,便要警戒,莫贪得无厌。
总之,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
第一,要了解教育对象,要深入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去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
第二,对学生既要有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展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性去进行教育,使其各尽其才,发挥开放人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