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防震减灾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考【可编辑版】
地震局行政执法工作规定
地震局行政执法工作规定县防震减灾局是县人民政府主管全县防震减灾事业的职能部门,是县防震减灾行政执法主体。
为促进和保障防震减灾局及其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行政执法机制,根据《省防震减灾条例》,结合实际,制定本制度。
二、总体目标提高防震减灾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严格履行法律、法规赋予防震减灾行政主管部门的各项职责,坚持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推进防震减灾行政管理法治化进程,依法促进和保障我县防震减灾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三、防震减灾行政执法的主要职责1、负责贯彻执行、组织实施国家及省、市制定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统一管理本县范围的防震减灾工作。
2、编制并组织实施本县防震减灾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管理监督防震减灾业务经费和专项资金的使用。
3、承担本县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负责震情速报,并负责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对本市的地震分析预报意见;负责本县的群测群防网点建设、管理与维护,并定期对骨干网点观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保证地震观测资料、观测数据的及时上报。
4、负责收集、整理、应用本县与地震应急、救援有关的基础资料;协助政府和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本县地震应急反应预案与综合防御措施,并负责检查、监督、落实;会同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建立和培训县级地震紧急救援队伍;协助政府有关部门搞好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管理和组织实施本县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负责地震灾情速报,参与制定地震灾区重建计划。
5、监督管理本县的地震烈度区划、震害预测、工程建设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监督重大建设项目开展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监督我县或进驻我县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单位开展相应工作。
6、管理、执行本县以地震动参数和地震烈度表述的抗震设防标准;审批本县内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核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指导和监督本地区重大工程、有次生灾害工程及重要设施的抗震设防工作。
防震减灾申论作文
防震减灾申论作文近年来,地震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地震风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国加强了防震减灾工作,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防震减灾的意识和教育宣传。
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为严重和破坏性最大的一种,因此人们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向公众普及地震的危害和防护知识,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和能力。
其次,应该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
地震的发生几乎不可预测,但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前发现地震的蛛丝马迹。
政府应该加大对地震监测设备的投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关于建筑物防震问题,首先要严格执行防震设计标准。
目前,虽然我国的建筑防震法规和标准比较完善,但在实际建设中仍存在不合理设计和施工的现象。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建筑物按照防震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此外,应该加强对已有建筑物的检测和加固工作。
许多老旧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在地震中倒塌或受损,特别是在地震多发区。
政府应该加大对这些建筑物的检测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加固,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
另外,我们应该加强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地震防灾减灾工作。
地震是全社会面临的共同威胁,只有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参与,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政府应该鼓励成立保护地震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队,组织开展地震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提高群众的参与和应对能力。
总之,地震灾害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来减少其对人民群众的危害。
政府要加大力度,加强意识教育宣传,完善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强建筑物防震工作,促进社会组织和群众的参与。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武乡县地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武乡县地震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坚持“经济建设同防震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结合实际,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规法》,“三大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将“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如下:一、“十一五”工作回顾和总结(一)建立了防震减灾工作组织领导机构按照国务院、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市、县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建设的要求,初步建立了防震减灾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
1、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地震应急指挥部和防震减灾协调领导组;2、由县编委批准,设立了职能明确的地震主管部门;3、15个乡镇均设立了防震减灾助理员和“三网一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震减灾组织领导新格局。
(二)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逐步开展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和首要环节,对提高防震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震情形势和上级要求,制定下发了《武乡县震情短临跟踪工作方案》,加强震情跟踪监测工作,妥善应对有感地震,维护社会稳定。
1、2009年新建了地震前兆测震台,安装了电磁波地震监测仪器,提高了我县地震监测能力;2、认真抓了群测群防工作,建立了17个宏观观测站。
初步形成了宏、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地震监测网络体系;3、坚持周、月、半年和年度定期召开震情会商制度,积极开展地震分析预报,震情会商,做好震情短临跟踪工作;4、初步建立了地震宏观观测网、灾情速报网、科普宣传网的“三网一员”队伍,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得到发展。
(三)落实综合防御措施,加强震灾预防工作不断完善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制度,严格监管全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工作。
1、2008年县政府颁发了《武乡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武政办发【2008】86号),明确要求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审批,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纳入法制化管理;5、防震减灾工作初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伊通满族自治县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几点思考
H 要】防 减灾 作 国 公 安 的 要 成 分, 一 政 性、 性、 会性 很 工 。 人民 命 商 震 工 是 家 共 全 重 组 部 是 项 治 科学 社 都 强的 作 事关 生 财产
安全和 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其根本 目 的在减轻地震 灾害损失,为构建争谐社会提供基本保障。因而离不开各级政府 的统一领 导 , 最终需要 落实到县及 以下基层 和广大群众 ,这是我 国防震减灾工作和其他相似行 业的共性。
据库 尚未建立 ;
12 我 县 防震减 灾 工作 的开展 面 临经 费投 入不 足 .
和专业人才缺乏等诸多困难 ,“ 三网一员”建设有
和社 会发 展 计划 之 中 ,列 为 县 (06 22 年) 20 — 00 》新时期
防震 减灾 奋 斗 目标 所赋 予 政府 和地 震 管理 部 门的
议事 日程。结合本县实情 ,充分 拓展工作思 路 ,
任务 ,正确认识县一级 防震减灾工作的地位与作
级地震 。
地震工作多年来所实行 的是一种以条条为主、 条块结合、高度集 中的领导管理体制。县一级防 震减灾工作机构 的人 、财、物归 当地政府 管理, 省 、市级地震机构负责指导县防震减灾工作 ,这
是 地震 系统 有别 于其 他 部 门 的特 殊性 。 由于这 样
近年来 ,由于全球处 于地震频发期 ,伊通小
下几 方面工作 : 21 切 实 加强地 震预测 预报 设 施和 能 力建 设 。建 .
立好应 急机 制
些急待解决 的问题 ,主要反映在 :
11 基础 设施 滞后 、应 急 能力 薄弱 。 目前 ,我县 . 地 震 机构 还没 有 独 立 的 办公 楼 ,缺 乏 通 信 工具 和
信息处理 、传输等办公设备 ,严重制 约着防震减 灾事业 的发展 和各项工作 的开展 ;地震监测网现 代化程度低 ,地震监测仪器观测老化、难于正常 工作 ;没有应急车辆、地震预警机制和技术系统、
防震减灾工作发展调研报告.pdf
作为县防震减灾局局长的我,经历了5·12汶川8.0地震、4·20芦山7.0级地震,深深认识到防震减灾作为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公益性事业,离不开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最终需要落实到县及以下基层和广大群众,但由于防震减灾是一项政治性、科学性、社会性都很强的工作,几十年来所实行的是一种以条条为主、条块结合、高度集中的领导管理体制。
县级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属“地方队伍”,人财物归当地政府领导,国家和省级地震机构负责指导县防震减灾工作,因此,在研究、探讨如何加强和做好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时候,必须从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现状出发,正确认识县级防震减灾工作的地位与作用,深入分析我县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进而探索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思路与途径。
一、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概况 县是“4.20”芦山7.0级强烈地震的重灾区,县城及大部分乡镇处于Ⅶ度区内。
有文献记录以来,境内虽然无4.7级以上地震发生,但由于处于特殊的“三岔口”位置,受龙门山、鲜水河、安宁河三大断裂带强震波及较大,2008年“5.12”汶川8.0级地震和2013年“4.20”芦山7.0级地震均对造成较大的破坏。
县内有花滩断裂、天全断裂、三合弧形断裂、西部保新厂-凰仪断裂,有发震构造,也受周边地震环境波及,近年来,境内小震活动呈增强趋势,2007年7月31日发生了-汉源间的3.8级地震,2011年8月8日龙苍沟镇发生2.9级地震,均有较强烈的震感。
近来,一直被国家和小划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危险区,震情形势十分严峻。
县防震减灾局始建于1971年11月,原名为“县地震预测预防领导小组”,历经数次撤并更名,于2008年5月21日,由“县地震办”正式更名为“县防震减灾局”,目前在编人员9人。
目前县防震减灾局在地震监测以及应急救援处置方面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表现在:地震监测能力较低。
现仅有2个强震观测台,测震台和前兆监测台点还是空白,地震监测力量严重不足,地震监测能力和预测水平亟待提高。
我市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可编辑版】
我市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我市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目前我市城市管理显现“四多”现象,即“流动摊点多、违章建筑多、小街小巷多、弱势群体多”。
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面临着“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经费少、要求高”的实际状况,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管理力量不足,管理不能全面的问题已日益突出,如何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形成“大城管”格局,最终实现“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的城市管理,应该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思考的重点问题,也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重点。
一、**区目前在城管方面的主要做法1、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工作体制,实现重心下移。
理顺城管工作体制对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区委、区政府领导对此项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提出了“条块结合、合理分工、分清责任、区别对待、统一执法”的指导思想。
201X年初,区城管执法分局按照“强化属地执法、健全管理机制”的指导原则,在曲江、文峰街道开展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试点工作。
今年,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又在汶河、东关两个街道推广了这种做法。
目前,区内的四个街办均有城管执法大队派驻,形成了“分局、大队、中队”三级执法网络,通过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不仅健全了城管执法的基层网络,而且实现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目标,使街道城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延伸和拓展,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体现,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对辖区内出现的问题形成有效的互动,初步形成了“条为块服务,块为条分忧”的局面。
2、逐步健全基层网络,城管工作逐步向社区延伸,强化关口前移。
在城市管理工作中,通过健全组织网络,自上而下,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使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将问题解决在基层。
实行城市精细化管理,是城市管理的最终目标。
按照城市管理“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的要求,构建城市管理网络,不断延伸触角,努力实现全覆盖。
申论抗震救灾之我见作文
申论抗震救灾之我见作文我对抗震救灾工作的看法自古以来,中国位于地震带的地理位置注定了我们常年面临地震灾害的威胁。
然而,如何进行抗震救灾工作,是一个人们始终没有停止探索和改进的问题。
我认为,提高抗震救灾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是最重要的一项任务。
地震预警系统能够提前数秒或数十秒发出警报,让民众有足够时间进行避难和逃生。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发和改进地震预警技术,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还要加强地震预警信息的宣传,提高公众的地震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其次,进行持续的防震减灾宣传和教育活动。
通过学校、社区和媒体等渠道,普及防震减灾的知识和技能,使人们具备自救自护的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各类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监测,确保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符合地震安全标准,提高人们在地震发生时的生存机会。
此外,建立健全的救灾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需要提前制定抗震救灾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政府、救援队伍和志愿者的职责和组织方式。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救援物资储备系统,确保在灾害发生后能够及时提供救援物资和医疗资源。
此外,还要完善灾后重建机制,帮助受灾地区恢复生产和生活。
最后,强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地震灾害。
地震是一个全球性的自然灾害,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单独应对。
因此,国际社会应加强协作,共享科研成果和应急救援经验,共同提高全球抗震救灾能力。
总之,抗震救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加强预警系统建设、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建立救灾体系,同时与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地震灾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人民创造更安全、更稳定的生活环境,使灾害造成的损失和痛苦减少到最低程度。
浅谈《防震减灾法》在河北省贯彻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
层次 问题 的揭 露 ,也是 防震 减灾 法制 建设 尚
仍 面临着 有法 难依 或无 法 可依 的局 面。
’收 稿 日期 : 06 )-3 2 0 422 。
实践 表 明 ,防震 减灾 活动 是 在政 府 领 导
维普资讯
第 6期
陈明传等 : 浅谈《 防震减灾法》 在河北省贯彻执行 中的问题及 对策
防震 减 灾工作 的深入 开展 。
关键词 防震 减灾法 ; 贯彻执行 ;问题及对策
中 圈分 类 号 C 3 . 9 1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19 9 7年 1 2月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防震 减
待 完善 的必 然 反 映 。然 而 ,正 视 这些 问题 并
采 取相应 的对策 ,不断完 善 防 震减 灾 管理 体
制 , 于河 北省 、乃 至 国家 防震 减灾 事 业 的 对 更 快发 展必 将产 生积 极 的推动 作用 。
灾 法》 以下 简称《 ( 防震 减 灾法 》 的颁 布 ,标 )
志着 我 国地震 工 作 的发 展 从 “ 以地 震 预 报 为 主战场 ”向 “ 以预 防 为 主 ,防 御 与 救 助 相 结
限, 以强 化法 律 的严 肃性 ,增 加执 法管 理 的 可操作 性 : 次 ,鉴 于 我 国 地域 广 大 ,地 震 其
3 提 高防震减 灾管理 队伍 自身素质
河 北省 防震 减灾 管理 队伍 脱胎 于原 地震 科 研管 理 队伍 , 然有 着 比较 丰 富 的地震 工 虽 作 经验 ,但 对 于 防 震 减 灾 行 政 执 法 比较 陌
生 ,对 防震减 灾社 会 化 管 理认 识 不 足 , 以 难
适 应复 杂 的管理 局 面 。
对完善我国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法律制度的思考
法律制度没有得到有效 的执行 , 一些建设单位和开发商 ,
规避建设工程抗震设 防的违 法行为依然存在 。
用人 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 2 0 年 修订后 的 防震减灾法》明确规 定 ,“ 08 学校 、
章细化了具 体的实施办法 。目前 , 有关方面正在起草 建 挑走廊 , 有时甚至无抗 震构造措施 , 导致其抗震性能较差 。 设工程抵御地震灾 害管理 条例 ,以进一 步强化建设工程 () 4 农村住宅和 乡村公共 设施基 本处于不设防状态 。 的抗震 设防 工作 。可 以说 ,我 国 已经建立 起以 ( ( 减 我 国农村地 区一直是 防震减灾 的薄弱环 节 ,民居抗 震性 防震 灾法 为主体 的建设 工程地震 安全法律 制度架 构 ,为做 能差 。 好建设领域防震减灾工作奠定了基础 。
从 国家法律 层面规定 了建设 工程应按 照工程建 设强制性 建筑 ,受害 比较严重 。 标 准进行抗 震设防 ,以减轻 部分城镇 和 已建 重大建设工程没有避开地震 活 2 地震震 害表 明,我 国部分城镇 和 已建 重大建设 工程选址
不科学 。
( )学 校、医院等人 员密集场所的建设 工程抗 震设 3
害 时的 损失。 国务 院 地震 安全性评 价管理 条例 ( 、( 建 断层 ,存在 潜在 的地震破 坏危险 。唐 山大地震 和汶 川大 设 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 、(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 理条例 、 汶 川地震 灾后恢 复重建条例 等行政法规从政府管理 、
共和 国建筑法 9 8 颁布 、2 0 ,1 9 年 0 8年修订 的 ( ( 中华 人 大地 震和汶 川大地震 后的震 害调查表 明 ,震 区一 些城市
认真贯彻防震减灾法规不断提升城市抗震设防管理能力和水平
续 的建设业 主必须提供完整的前置手续 , 包括 : 填 写《 抗震设防要求审批 申请表》 一份 , 发改委对该 建设工 程项 目立 项 的批 复 一 份 , 设 工 程 场地 位 建 置 图一份 ( :0 150的规划红线 图)建设工程地质 ,
勘 察报 告一 份 , 步 设 计 方案 说 明和 初 设 图纸 一 初
维普资讯
第 2期
32 加 强协作 , 实管 理 . 落
潘 子全 : 实科 学发展 观 开创 防震 减 灾工作 新局 面 落
5 9
多户 , 其中 20 年落实了 2 0 户。 06 0 5
33 整合 资源 , 合利 用 . 综 为 了加 强成 都 市 地 震 应 急工 作 , 地震 局 在 市 成 都 市突发 公共 事 件应 急联 动指挥 中心设置 了地
进 行抗 震设 防要 求管 理和 地震 安全性 评 价 的审 批
工作。
() 2 明确了审批报建程序的切入点和具体措 施。在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中, 我们做到了“ 三 个 明确 , 个 要求 ” “ 个 明 确 ”一 是 明确 了建 三 。 三 :
设 工程抗 震设 防要 求管 理 的审批 环节 是在 建设工 程发 改委立 项 批 复 后 , 委初 步设 计 方 案 审查 之 建 前; 二是 明确 了审批 程 序 ( 表 、 理 、 填 受 审查 、 审批 、 签 发审批 意见 书 )三是 明确 了 审批时 限是 一般建 ; 设工 程 1 ~2工作 日, 大建 设 工程 l 工作 日。 重 5个 “ 三个 要求 ”一 是 要 求 办 理抗 震 设 防 要 求 审批 手 :
公司塔式启动机抛丸工程 、 申烨太 阳城二期工程 等建设项 目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对拒绝进行
现代行政法治理念与地震应急依法行政基本原则
第 1卷 9
第2 期
高 原 地 震
P A E UE R H U K E E R H L T A A T Q A ER S A C
Vo . 9 No. 11 2 Ma 2 0 y. 0 7
20 07年 5月
现 代 行 政 法 治 理 念 与 地 震 应 急 依 法 行 政 基 本 原 则
状态期间可以依据特殊 的法律程序 、 采取特殊 的 措施 来组 织 各种 力 量 迅 速 处 置 紧 急危 险事 态 、 恢
复 社会 秩序 的公 共权 力 。相对 于 国家机 关依 据宪
法所赋予 的平 常时期 的权力来说, 紧急权力最大 的特征 是 国家机关 可 以依 据 紧急权 力对 公 民权利 实施 比平常时期更加严格 的限制 。正 因为如此 , 从保护公 民权利 的角度出发 , 国家机关行使 紧急
原则 , 忽视 了行 政应 急性 原 则 。这 一 认 识 上 的 而 误 区既制 约 了我 国公 共 应 急 法 制 建设 , 不 利 于 也
1 行 政 合 理 性 、 法性 原 则——地 合 震应 急依法行政前提
行政 合法 性 原 则 是 指行 政 权 力 的设 立 、 使 行 必 须依据 法 律 , 合法 律要 求 , 符 不能 与宪 法和 法律 相 抵触 。行政 合法 性 原则 的主要 内容包 括行 政职 权必 须基 于法 律 的授 予 才 能存 在 ; 行政 主体 必 须 严格遵 行 行政 法 律 规 范 的要 求 , 越 法定 权 限 的 超
行为无效 ; 行政 主体应对其行政违法行 为承担相 应 的法律 责任 。行 政合 法性 要求 行政 机关 实施行
政 管 理 不仅 应 遵 循 宪 法 、 律 , 要 遵 循 行 政 法 法 还
对地方防震减灾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考
对地方防震减灾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考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在地球的不同区域。
对于一些地方来说,地震是非常严重的灾害,因为它可以导致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因此,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防灾减灾行政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以降低地震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方防震减灾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加强预防和减灾措施地震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政府可以采取预防和减灾措施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其次,政府可以向公众提供必要的知识和培训,以帮助他们应对地震。
例如,政府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地震应对教育,或者为公众提供应急手册。
政府还应该制定应急计划,并定期进行演练。
这样做可以为民众提供有效的协助,并减少损失。
二、强化地震监测和预警地震监测和预警是防震减灾的重要前提。
政府必须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系统,并迅速发布预警信息,以便民众有时间采取必要的措施。
地震预警不仅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应对恶劣的情况,还可以节约时间和资源。
三、完善救援体系如果发生地震,政府必须能够及时响应,展开救援工作。
因此,政府必须经常与民间救援组织和慈善组织进行交流和合作。
同时,政府还需要在救援人员和物资等方面进行充分的准备,并配备足够的应急设备。
四、增强民众自救能力防震减灾行政管理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
政府可以开展培训和演习,增强民众自救能力。
例如,政府可以就地震应对提供必要的培训课程,或者为民众提供演习指南。
结论在地震面前,政府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防灾减灾工作。
其中包括加强预防和减灾措施、强化地震监测和预警、完善救援体系、增强民众自救能力等方面。
只有政府和民众共同参与,防震减灾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
防灾减灾心得体会600字
防灾减灾心得体会600字
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其给人民生活和财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破坏。
为了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加强了防灾减灾工作的力度。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深切地体会到了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首先,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全民参与。
在灾害来临之际,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严格遵守相关的防灾减灾措施,就能够有效地减少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防灾减灾工作中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麻痹大意。
其次,防灾减灾需要依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防灾减灾的有力支撑。
科学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预测灾害的发生时间和范围,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加精准的应对措施。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依靠科学技术,提高我们的防灾减灾能力。
最后,防灾减灾需要政府的支持。
政府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该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投入,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灾害管理体制,提高政府部门的灾害应对能力。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公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总的来说,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政府也需要给予更多的支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有效地减少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损失。
希望未来,我们能够共同努力,共同促进防灾减灾工作的不断完善,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的健康环境。
防震减灾宣传心得体会
防震减灾宣传心得体会防震减灾是我国长期以来重视的工作之一,每年都会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
通过这些宣传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了防震减灾的重要性,并且从中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防震减灾宣传是必不可少的。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
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和技巧,人们在面对地震时就会陷入被动境地,造成巨大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通过防震减灾宣传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地震的危害性,知道如何正确的应对地震,从而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其次,防震减灾宣传要提倡科学的观点。
在宣传中,我们要着重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如地震的发生原因、预测与监测等。
同时,要告诉公众在地震发生时,要采取科学的逃生方式,如找到避难所、躲避倒塌物等。
宣传中还应强调科学的救援和抢险技巧,如急救措施、建立应急预案等。
只有通过科学的宣传,才能提高公众应对地震的能力,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
另外,防震减灾宣传要注重实效。
在平时的宣传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宣传方案。
对于学生,我们可以通过讲座、演练等形式,让他们了解到地震的危害性,并学会正确的逃生方式。
对于官员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我们可以开展培训课程,提高他们应对地震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社区、村庄等社会组织,组建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帮助居民制定应急预案等。
只有通过实效的宣传,才能使公众真正掌握并应用防震减灾知识。
最后,防震减灾宣传要注重长期性。
地震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宣传工作也要保持连续性和持续性。
我们不能仅仅在地震发生前进行一次宣传,而应该每年都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让公众时刻保持警觉和准备。
此外,还可以通过宣传的手段和方式进行创新,如利用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进行宣传,更好地触达公众。
只有长期性的宣传,才能让公众对防震减灾问题保持高度的关注,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
综上所述,防震减灾宣传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通过宣传可以增加公众对地震的了解,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减少损失。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发展与编制
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主要内容
(四)城市抗震防灾目标、标准、模式
防御目标——与城市建设与发展要求相适应,且不低于基本防御 目标
抗震设防标准——与防御目标要求相一致,当高于基本防御目标时, 抗震设防标准需提高。
苏州市——属于标准设防类的建筑按重大设防类采取抗震措施。 编制模式——按城市规模、重要性和抗震设防要求
现行法律法规主张政府编制防震减灾规划为主,较少提及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工作。 建议将抗震防灾规划纳入城市防震减灾工作重点,通过规划引导城市综合抗震防灾 能力的提高。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五点 四分。
谢 谢!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五点 四分。
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主要内容
(三)震灾评估和预测
地震危害程度估计; 易损性分析和防灾能力估计——进行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基
础设施和城区建筑抗震性能评价,评价城市抗震防灾现状 ; 设定不同强度地震下的震害预测——设防烈度地震、罕遇地震 影响下,场地地震破坏效应、预测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及分 布。
在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阶段,强化对城乡防灾规划中灾 害防御要求、城区建设与改造的设防标准、防灾避难场所建 设、次生灾害防御等措施的落实。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五点 四分。
四、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监督管理
(二)实施阶段
新建、扩建项目抗震选址审查; 新建、扩建项目抗震设防监管; 现有重要城区、大型厂矿区、商务中心区、大型公共场所、大型地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五点 四分。
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主要内容
(十)避震疏散
合理估计不同强度地震下,需疏散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
确定避难场所选址的原则、类型 整合城市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馆、校舍、大型公共建
防震减灾工作总结
防震减灾工作总结
防震减灾工作的总结如下:
1.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
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提高地震监测的准确
性和实时性,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能够提前预警,减少震灾损失。
2. 完善建筑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标准。
加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制定,确保新建建筑
抗震性能符合要求。
对已建筑物进行抗震设防评估和加固,提高其抗震能力。
3. 加强公众震灾意识和应急能力的培养。
开展地震安全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地震的
认识和应对能力。
加强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机构和救援队伍的应急响应能力。
4. 推动地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对地震发生机理和震灾影
响的认识。
开展地震预测和减灾技术研发,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提前预警的能力。
5.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分享地震监测和预警技术经验,共同
开展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全球范围内的防震减灾能力。
总结起来,防震减灾工作需要综合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包括地震监测、抗震设计、应
急救援等方面,提高地震预警、救援和恢复重建的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
产的损失。
防震减灾活动反思感悟
防震减灾活动反思感悟
防震减灾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旨在减少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
通
过参与和推动这些活动,我得到了一些反思和收获。
首先,地震是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
地震不仅可能给我
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还会对社会和经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
应该不断学习关于地震的知识,了解如何预防地震,如何在地震发生时做出正确的应
对措施。
其次,地震减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学校、企业和个人应当共同参与地震
减灾活动,共同承担责任。
政府应加强政策制定和法规执行,提升地震科学研究水平,建立健全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
学校和企业应加强震灾教育,让学生和员工掌握基本
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救能力。
个人应认识到地震的严重性,积极参加培训和演练,确保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最后,灾后重建也是地震减灾的重要一环。
地震发生后,灾区需要进行紧急救援和恢
复重建工作。
我们应积极参与灾后重建,为灾区人民提供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重新
恢复正常生活。
同时,灾后重建也是我们预防未来地震和减少灾害影响的机会,我们
可以借此机会进行更好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地震抗灾能力。
通过反思和感悟,我深刻认识到地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
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地震灾害,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加强地震减
灾工作,为建设安全稳定的社会作出贡献。
防震减灾 工作总结
防震减灾工作总结
防震减灾工作总结。
近年来,地震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加强地震防灾
减灾工作,我国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下是对近期防震减灾工作的总结和展望。
一、加强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我国加大了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力度,通过地震台网、地震监测卫星等手
段实时监测地震活动情况,提高了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有效降低了地震灾害的损失。
二、推进地震科普宣传教育。
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地震防灾减灾知识的认知水平,增强了人
民群众自救互救的能力,减少了地震灾害的伤亡人数。
三、加强地震灾害防治规划建设。
加强地震灾害防治规划建设,推动地震安全性建设和抗震设防工程,提高了地
震灾害的抵御能力,减少了地震灾害的损失。
四、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防震减灾经验,提高了我国的防震减
灾水平,为全球地震防灾减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展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地震防灾减灾工作,不断提高地震防灾减灾能力,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实现地震防灾减灾工作的长期发展和进步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打造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防震减灾心得
防震减灾心得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我们需要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时刻关注地震预警信息,做好防震减灾的准备工作。
以下是一些防震减灾的心得体会。
首先,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地震来临时,首要任务是确保自己的安全。
在地震发生时,要迅速找到安全地带,避免站在高楼或易坍塌的建筑物下。
如果在室内,要躲到桌子下或者门框旁边,保护头部和颈部。
如果在户外,要远离高大建筑物和电线杆,找到空旷的地方。
在地震过后,要注意躲避可能出现的余震,避免受伤。
其次,学会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方法。
在地震发生时,要迅速冷静地逃生,避免被困在建筑物内。
要熟悉建筑物的逃生通道和安全出口,避免发生踩踏和拥挤。
如果被困在建筑物内,要保持镇静,寻找逃生的方法。
可以利用手机或者其他工具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争取外界的救援。
再次,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和应对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地震发生时做出正确的应对。
参加防震减灾知识的培训课程,学习正确的逃生和自救技能,提高自身的防震减灾能力。
在平时,要经常进行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此外,加强社区防震减灾工作。
社区是防震减灾的基本单元,要加强社区的防震减灾工作。
建立健全的防震减灾组织和体系,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和逃生演练计划,提高社区居民的应对能力。
加强社区的防震减灾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震减灾氛围。
最后,加强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和保障。
政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主体,要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加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
同时,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防震减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地方防震减灾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考对地方防震减灾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考防震减灾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科技含量高,工作面广量大,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1998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正式实施后,如何认真落实《防震减灾法》的规定,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地方防震减灾行政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1建立健全地方地震工作机构,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是指政府、专业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其他防震管理主体所构成的管理体系与制度,以及它们的运作。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静态方面,即减灾管理的制度、规范、法律、法规;其二是指动态方面,即管理机制的运作,管理制度及规范发挥它的调适与控制作用,管理职能的实现。
随着《防震减灾法》、《地震预报发布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我国的防震减灾行政管理工作已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但是,制定与《防震减灾法》相配套的地方性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仍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法律、法规的生命就在于执行与实施。
由于我国区域性的差异,国家的法律、法规对有些问题只能作原则性的规定,需要与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
地方防震减灾条例就是以国家大法为依法,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社会实际需要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所以,地方防震减灾条例是防震减灾法与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从而构成了地方立法依据的完整性,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调整地方关系,解决地方问题,更有利于防震减灾法的贯彻执行与补充,使法律、法规在一定区域内得以有效实施。
最近的10年,我国发生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每年因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6%,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1999年,发生在土耳其、台湾的地震灾害造成的危害之烈、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之巨、社会影响之大令人震掠。
作为现代社会管理主体的政府,责无旁贷的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因此。
以预防、减灾为核心内容的灾害管理不仅成为政府管理的战略任务,而且成为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根据江泽民总书记"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的思想,把减灾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的指导方针和"坚持以预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的减灾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合理配置资源,处理好减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加强国家对自然灾害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综合减灾水平"的重要指示精神,各级政府应当对防震减灾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到地震灾害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危害,建立健全地震工作机构,使地震工作机构与本地区防震减灾工作的要求相适应,本着对人民,对地区经济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各级地震工作机构也应当以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紧紧围绕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认真做好对外对内的宣传工作,在解决深层次矛盾上下功夫,针对本地区的特点,争取为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从组织上、队伍上保证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2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综合防御,切实做好灾前防御每当我们对国内外大地震灾害事件进行现场考察、对灾害现象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和总结大地震灾害的经验教训时,都给我们许多启迪。
通过这些地震事件可以探讨一些值得重视和有价值的东西。
1985年墨西哥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1998年台湾海峡地震和1999年土耳其地震等灾害事件所印证的正反两方面的事实,给我们揭示一个重要道理,即获得明显减灾效果的就是在灾害发生前,人们应具有高度的居安思危、防范忧患的意识,树立真正的预防为主的观念,认真实施以预防为主的方面,落实预防为主的各种措施,使工程建筑、社区、城市的防震抗震能力增强,成为真正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安全城市。
只有平时各项建设贯彻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并真正按抗震设防要求落实了预防措施、对策,才是实现和解决国家、城市减灾难题的最有效的途径和道路。
树立预防第一或预防为主的思想,就是突破或转变一些陈旧观念和习惯势力。
这些陈旧观念表现为;一是以"预防为主"之名,行 "灾后救援为主"之实,预防为主的方针没有落实。
二是认为以预防为主,落实预防措施就必须要花大钱,其实落实预防措施所花的钱,与遭到地震袭击造成的损失,以及震后重建费用相比,其差的倍数何止千倍、万倍。
三是我们一次次受害、一次次地总结教训,但每次灾后依然看不到思想上、行动上的根本变化。
预防措施仍然停留在书面总结上。
这个状况和做法一定要改变。
国内外大量的地震灾害事件说明,地震对建筑的破坏是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
因此,多震国家的科学家和政府在城市规划、城市建筑物和重要工程方面开展场址选址、场址土壤page和岩石性质、场地地震地质构造环境和城市安全性、城市灾害、城市抗震设防及建筑用材、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研究和开发,并应用科技成果于城市建设中,尤其是建筑物上。
在灾害发生之前,建设安全的城市,安全的建筑物,做好城市和建筑物的安全工作,这是达到防震减灾的最有效手段。
这也是以预防为主,落实防御措施的实际步骤。
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就是将我们以往灾后应急行动为主的做法,转变为灾前做好充分的防御措施,将想到的、计划中的、按规定应做的地震防御工作,在灾害发生前高质量完成。
在灾害事件前严格按照防震减灾运作体系和各种信息网络,做好城市抗震设防和工程建筑抗震设防工作,并依法执行。
在灾前做好震后应急工作所必须的各种准备工作,依法监理、监督验收,保证工程建筑的高质量。
在抓好灾前各项防震减灾工作的同时,在遭到地震灾害袭击后迅速地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去。
由于灾前做了防御,即使遭到地震袭击,其损失也会在预测限度之内,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救灾,可收到更好的减灾效果。
因此,真正做到预防为主,减灾目标的良性循环。
人类在自然灾害前就会变被动受灾为主动防灾减灾,人类对自然灾害也不会再那么俱怕、那么悲观。
3强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各级地震工作机构要通过宣传教育和训练来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努力加强社会对地震灾害的应急准备工作,将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的提高和政府的防震减灾规划、计划紧密的结合起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减轻地震灾害。
防震减灾教育与宣传的意义和作用在于:第一,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
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应当与自然协调共处,并应用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同灾害作斗争。
人类对灾害的认识、防灾救灾的知识日益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防灾与减灾意识和知识应成为衡量现代国家文明程度、文化水平程度的一个标准。
防灾、减灾意识和知识的普及将大大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
第二,使人们懂得地震灾害对我们生存条件的影响,人类的行为与致灾的关系,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觉性。
第三,提高人民群众对地震灾害谣言的识别能力,使谣言不攻自破,确保社会秩序和人心的安定。
第四,提高民众与灾害作斗争的主动性、积极性。
使人们可以根据地震科普知识捕捉震前征兆,以便及时进行灾前防御,灾时避险自救。
提高人们对灾害的心理承受力、应变力和救灾技能,使人们在灾害面前处惊不乱,遇险不慌,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第五,使人们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灾抢险,特别是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次生灾害和其他衍生灾害的发生。
而不至于在突发性重大灾害面前不知所措、消极被动。
第六,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全面的整体性的社会行动投入到防震减灾的宏伟事业中。
防震减灾教育与宣传应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应考虑定期、定点及宣传普及的覆盖面,建立宣传网络。
应针对不同的对象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方式,实施防震减灾知识普及与宣传。
如:增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趣味性,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群众参与到防震减灾知识的科普活动中。
真正使防震减灾教育与宣传深入人心,深入社会的每一层次,各个角落,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化为全社会的防灾行动。
做好防震减灾工作还要做好针对政府官员、专业救灾抢险队伍、民众、军队、武警、公安干警的防震减灾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同时,为了锻炼人们的救灾抗灾能力;锻炼各专业救灾队伍的技能和实战能力;提高人们防止次生灾害的能力;提高救灾决策指挥的水平;训练各方面救灾力量的协调与配合能力;检验救灾预案及各项防灾措施的贯彻落实及效果,找出漏洞,总结经验,反馈与救灾预案的修正及各项救灾措施的进一步修正;提高全社会的减灾参与,适时适地的开展防震减灾演习。
4结合地区特点,认真做好地震灾害的可管性分析,制定和落实应急预案我国地处世界最强大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质构造复杂,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
我国的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主要为西藏、四川两部和云南中、西部;西北地区:主要在河西走廊、宁夏、天山南北两麓;华北地区,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京津地区、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广东、福建等地。
所以可以将我国大致分为,中强震区和少震弱震区。
各个地区针对不同情况,认真做好地震灾害的可管性分析,是地区地震工作机构的重要工作。
我国的地震大多数是构造地震,次多水库地震、矿震等诱发性地震。
构造地震的震源大都发生在地面iokm以下,是由地壳的构造运动引起的。
一般来说,就人类现有的科学水平与能力,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削弱。
虽然有些国家曾试用断裂注水等方法使地应力逐步释放,而企图达到削弱地震灾害源强度的目的,但这也仅是在研究过程之中,如若考虑到我国地震的多发性和经济技术能力,类似方法的实用性是很小的,基本上是不可管的。
震源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的形式传播而进行破坏的,人为阻止地震波的传播也是很困难的,基本上也是不可管的。
地震的承灾体主要是构筑物破坏,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坏和引起次生灾害,这些通过工程防震和其他措施是可以保护和减少损失的,具有一定的可管性。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自然灾害,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沙土液化,喷砂冒水之外,还会引起火灾、爆炸、毒气蔓延、水灾、滑坡、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灾害。
由于地震所造成的社会秩序混乱、生产停滞、家庭破坏、生活困苦和人民心理的损害,往往会造成比地震直接损失更大的灾难。
因此,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地震周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地震应急预案,是各级政府和地震工作机构的紧迫任务。
通过对本地区地震灾害的预测与可管性分析,制定一个科学性、针对性的综合应急预案,形成一个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救灾系统,是我们争取防震减灾胜利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政府的领导和管理是做好地方防震减灾工作的核心与关键。
只有真正实现行政管理与地震科学技术相结合,政府行为与公众参与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灾害,建设一个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居住环境舒适安全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