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第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第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案

1 长度单位【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并能依据估量的长度合理选取长度单位。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重点难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段。

2.建立长度观念,会选取合适的长度单位,会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指导】1.注意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统一长度单位,教材是从两种情况来说明的,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从一种情况来说明也是可以的。

如只让学生用“拃”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但不论哪一种情况,都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改编了教材。

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

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4.注意让学生先估量物体的长度,再来选取合适的单位。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比较量较长物体长度和较短物体长度时所用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再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感受选取正确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够根据测量对象正确选择长度单位。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5课时: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1课时第2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1课时第3课时认识线段和量画线段……………………1课时第4课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1课时第5课时练习课……………………………………1课时【知识结构】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第8页练习一的第1、2题。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2.讨论:(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1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1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

2. 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 学会使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学会使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说出它们的长度。

(2)引导学生发现,要用一个统一的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才能进行比较。

2. 探究新知(1)认识长度单位- 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的长度单位是米。

- 出示直尺,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的长度单位是厘米。

- 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2)学会使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分组让学生用直尺测量课本、铅笔等物体的长度。

- 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时要将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起点。

- 让学生交流测量结果,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用直尺测量教室里的物体,如桌子、椅子、黑板等。

(2)让学生用直尺测量自己的身高、手臂长度等。

4. 总结延伸(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如常用的长度单位、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等。

(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直尺测量家里的物体,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环节,让学生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学会了使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2. 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3. 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用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起点,沿直尺边缘测量七、课后作业1. 用直尺测量家里的物体,如桌子、椅子、床等,并记录下来。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经历测量的过程,认识并理解使用统一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限整厘米数)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以及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主要教学,加上直观教学,和学生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

(1)出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进行介绍:古人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进行估计和测量。

(2)提问:仿照古人的办法,你能量一量你的课桌或数学书有多长吗?分小组测量课桌、数学书的长度。

提示:想一想用你身体的哪部分去量比较方便。

2、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3、引导质疑:为什么你们测量结果中得到的数会不同呢?如果你们都用同一种工具来量,结果会怎样?4、导入新课:师: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

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生:尺子)师:那究竟用什么单位表示一样东西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猜一猜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2、认识刻度尺。

师:“ 那刚才小朋友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认识刻度尺后就知道了。

”师:“请小朋友们同桌互相观察一下,你们的尺子上都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

我们再一起看大屏幕上的尺子。

”课件同步师:“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

这也是起点。

”3、认识1厘米、几厘米。

a)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在米尺上从0指到1,说:“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板书),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谁来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厘米?(归纳出: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和用厘米【学习内容】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1例2例3。

【学习目标】1.通过举例子、量一量等活动,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通过直观的学具操作,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学习重点】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认识厘米,会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习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昨天晚上的预习,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吗?(板书:长度)今天我们就学习和长度有关的知识。

二、学习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如果让你测量一个物体有多长,你准备怎样量?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还没有发明尺子,那时候他们怎样测量长度呢?那时候他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古埃及人最常使用的长度单位“腕尺”,就是法老王的手肘到中指间的距离。

埃及著名的胡夫金字塔就是用法老胡夫的前臂作为腕尺测量的,塔高280腕尺。

中国也有用身体测量的例子,例如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我们叫做一拃。

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几拃长?(学生测量)(二)认识厘米1.尺子上的1厘米。

我们一般用尺子测量长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刻度线、数字、厘米)这些线叫做刻度线,他们有长有短,长线依次对应数字,数字是几,我们就叫做刻度几。

请同学们找找,除了刻度“0”到“1”是一厘米,在尺子上还有哪儿些是1厘米?谁能总结一下,在尺子上哪里是1厘米?(相邻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2.生活中的1厘米量一量你身边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测量,汇报)3.认识几厘米同学们,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3厘米又有多长呢?(刻度0~3)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出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同桌之间交流)(三)用厘米量同学们会在尺子上找几厘米了,那你会不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呢?请你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小纸条,量一量纸条的长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 长度单位 第1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 长度单位 第1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长度单位第1课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厘米的概念,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厘米的概念,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能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积极思考的热情。

教学难点:1. 厘米的概念及其与实际物体的对应关系。

2. 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3. 长度比较的方法和技巧。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铅笔、直尺、绳子、纸张等。

2. 学具:学生自备一把尺子。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介绍厘米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尺子上的厘米刻度,了解厘米与实际物体的对应关系。

3. 演示与操作: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学生跟随操作,学会正确使用尺子。

4. 练习与应用:布置一些测量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反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长度单位厘米2. 板书内容:- 厘米的概念- 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 长度比较的方法和技巧作业设计:1. 测量练习:让学生在家中找一些物品进行测量,记录长度,并尝试进行比较。

2. 思考题:讨论厘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 课后作业要布置适量,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总结:本节课通过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使学生掌握了厘米的概念,学会了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二年级数学上册1长度单位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1长度单位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1 长度单位本单元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

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

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科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并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难点是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由于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该部分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也经常遇到,但是1厘米、1米分别具体有多长,学生并不清楚,也不能实际应用。

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做一做等来认识厘米和米,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理解知识,掌握概念。

1.让学生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科书介绍了用庹、拃和脚长作为测量长度单位的情况,由于用人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其单位的实际长度并不统一,测量结果很可能不一致。

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体会,以引发其认知冲突,从而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其他长度单位,这件事不仅很有趣味,更有深刻的数学、社会学价值(当然这里不强制要求学生了解);并通过尝试用这些作单位进行实际测量,让学生切身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结合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厘米尺很常见,用起来很方便。

同时,厘米尺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厘米”表象、体会测量含义的最好工具。

因此,教学长度单位“厘米”时,要结合厘米尺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比画、比较、测量等活动,认识1厘米、几厘米的长度,建立厘米的长度表象,积累测量经验。

教学“米”的认识也应如此。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长度的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长度的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长度的单位》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度的单位》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认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学会进行简单的长度换算,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等概念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长度单位的概念。

但他们对于长度单位换算的理解和应用还较为薄弱,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练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学会进行简单的长度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学会进行简单的长度换算。

2.难点:长度单位换算的应用和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卡片、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

2.学具:学生测量工具、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图片,如公园里的花坛,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测量花坛的长度。

引导学生意识到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长度单位卡片,引导学生认识米、厘米、毫米。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个测量活动,如测量教室的长度。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使用测量工具记录数据,并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鼓励。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长度单位换算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统一长度单位第1课时(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统一长度单位第1课时(人教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情分析】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时要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引入,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须知一做等多种实践方式,使学生从自己的尺子上认识厘米和米,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段。

过程与方法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课时安排】本单元可用4个课时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科书1—2页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推理、交流,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的活动中,发现不同方式测量物体带来的混乱,会选择合适的物体做标准测量。

3、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体会统一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法】情境教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

【学法】小组讨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新知。

【课前准备】教师:尺子、棱长1厘米的小方块若干。

学生:回形针、小刀、一角的硬币,常规学具。

一、创设情景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

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

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的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的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

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了,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

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两拃。

数学二年级上册 长度单位第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数学二年级上册 长度单位第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估计:( 3)厘米 测量:( 3)厘米
估计:( 4 )厘米 测量:( 4 )厘米
三、一把破损的刻度尺只能看到3个刻度(如下图), 用它可以直接测量出哪些长度? (单位:厘米)
3厘米,5厘米,8厘米
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三、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长度单位 cm
0
1厘cm米 2
3
4
5
6
7
8
“0”表示测量的起点
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线。 厘米可以用“cm”表示。
三、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 厘米
0到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像这样比画一下1厘米的长度。
三、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在尺子上除了0到1之间的长度 是1厘米,你们还能说说从哪 到哪是1厘米。
1.估计下图中的实物各有几厘米长,再量一量。
[教材P8 练习一 第1题]
估计:( 3)厘米 测量:( 3)厘米
估计:( 4 )厘米 测量:( 4 )厘米
2.照样子量一量,填一填。 [教材P8 练习一 第2题]
手掌宽约
1拃长约
( 8 )厘米 (14)厘米
1步长约 ( )厘米
五、课堂小结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应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
0
厘cm米
“0”表示测量的起点
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线。 厘 米 可 以 用 “ cm” 表 示 。
六、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七、巩固练习
一、比一比,填一填。
这根木棍大约有( 4)把 这根木棍大约有( 6)枚
长。 长。
二、估计下图中的实物各有几厘米长,再量一量。
三、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1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1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教案

1长度单位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物体的长度。

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建立长度观念,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等物品。

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1.简介古代的长度单位。

课件出示例1第一幅情境图。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这幅图展示了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标准来度量物体的情景。

一块巨石,人们伸开双臂用“庹”去丈量石头的宽度,石头宽约2庹;用“拃”去量布的长度,布长5拃;用脚去量竹竿的长度,竹竿约4个脚长。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 1 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现在我们就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

生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

【同步备课】第1课时 认识厘米 (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同步备课】第1课时 认识厘米 (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同步备课】第1课时认识厘米(教案)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课时:2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能正确地用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2. 过程与方法:在实践操作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估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难点:正确地用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四、教具准备:直尺、铅笔、练习本、彩色笔、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明的身高吗?他是我们班的同学,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他的身高呢?(2)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平时用的尺子是用来测量什么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如何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 新课教授(1)认识直尺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直尺。

直尺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工具,它通常由塑料或金属制成,上面有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是我们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基准线。

(2)认识厘米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一下长度单位——厘米。

厘米是国际上通用的长度单位之一,用符号“cm”表示。

1厘米等于0.01米。

(3)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我们可以通过比较1厘米的长度和身边物体的长度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比如,我们可以比较一下1厘米和我们的指甲盖、铅笔的长度等。

(4)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测量物体长度时,我们需要将尺子的基准线对准物体的一端,然后读取尺子上与物体另一端对齐的刻度值,这个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

(5)画规定长度的线段学会了测量物体长度后,我们再来学习如何画规定长度的线段。

画线段时,我们需要先在纸上画一个点,然后将尺子的基准线对准这个点,再用铅笔在尺子上找到规定长度的刻度,最后将尺子移到纸上,用铅笔画出线段。

1.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1.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长度单位(第一课时)学情分析通过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教材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亲身经历来学习数学知识,尤其是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了解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但因为每个人身体部分的长短不同导致测量同一物体时,结果不相同而产生认识冲突,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心要性。

本单元安排了测量线段和按要求画线段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本单元知识点,掌握了测量的基本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也为今后研究直线奠定了基础。

教学工具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了对实际物体的长短进行比较,掌握了“比长短”的基本方法,对物体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单元的学习意在使学生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厘米或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实际体会1厘米的真实长度。

2.学会用刻度尺测量整厘米数的较短物体长度。

3.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摆正,对零,读数)难点:体验1厘米的真实长度,并形成感性印象。

板书设计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一摆正二对零三读数副板书学生回答的问题(庹拃)大人3拃小孩6拃教学准备平板,课件,粉笔,钢笔,铅笔,磁贴,55条纸条,学生尺若干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出示不同实物,问,古人是如何测量的?展示不同的测法,告诉学生:有庹,拃,足(学生讨论)二、探究新知1.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提出问题。

①教师出示古人量石图并介绍:古人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进行估计和测量(出示图片进行介绍:伸开双手抱、用拃量、用脚量)。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单元《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1单元《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和单位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和单位换算。

2. 教学难点:单位换算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具:直尺、米尺、卷尺等。

2. 学具:学生用直尺、米尺、卷尺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长度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物品的长度。

提问:你们是怎样测量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吗?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 探究新知(1)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引导学生观察直尺、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让学生说出这些工具上的刻度表示什么。

教师讲解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并让学生记住这些单位。

(2)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利用多媒体展示长度单位换算的图表,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师讲解长度单位换算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练习。

3. 实践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套测量工具,让学生合作测量教室内的物品长度,并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注意测量时的准确性,以及单位的使用。

4. 总结提升让学生分享测量结果,讨论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强调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测量准确性的必要性。

5.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常用的长度单位以及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用直尺、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测量家里的物品长度,并记录下来。

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理解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人教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教材分析】知识解读: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教材以古代人们用身体尺为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到不同的结果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接着,教材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为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

这样的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解读: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认识了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厘米”。

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

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长都缺乏准确的认识。

目标解读:1、创设情境,从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预案】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教学预设〗1、师谈话引入,课件播放故事。

2、引导思考:为什么同样是5步,熊二却找不到蜂蜜呢?3、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思考〗以有趣的故事为素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小棒等。

页 1 第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2)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

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

(板书: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

(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

)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3)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比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课件放大1厘米的长度作为标准,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以实际
1厘米的长度作标准。


页 4 第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
(一)读物体的长度。

(课件播放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
1.读铅笔的长度。

(0~8厘米) 问: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2.读橡皮的长度。

(0~4厘米) 问: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3.读小刀的长度。

(0~5厘米) 问: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页5 第
厘米?
4.读小棒的长度。

(3~12厘米) 问: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二)估测。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设计意图:通过读、估、量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求物体的长度。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页 6 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