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语音中的层次
汉语方言的语音特点与传播机制研究
汉语方言的语音特点与传播机制研究
针对汉语方言的语音特点与传播机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探究和研究。汉语方言讲的是中国广大地区使用的语言,不同的地区所使用的方言有着不同的语音特点以及传播机制。下面将从语音特点和传播机制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一、汉语方言的语音特点
1.音节
汉语方言中的音节一般都由单音节构成,没有太多的复合音节,而且同音节的音调不同会对意义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普通话中,“ma”音的不同音调分别表示“妈”、“麻”、“马”等不同的意思。
2.声母、韵母和声调
汉语方言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独特的语音特点。例如福建话中的“si”音和普通话中的“si”音虽然拼音相同,但发音却有着明显的差异。福建话的“si”音由于有浊辅音的存在使得声音比普通话的“si”音要重,同时福建话中的韵母发音也有着不同。
3.儿化音
在汉语方言中,儿化音已经成为了普遍的现象。例如北京话中的“儿化音”在普通话中也属于是一种方言特色。
4.语调
不同的地区使用的方言语调也存在着不同。例如四川话中的语调很犹如歌唱,而广东话则比较平缓。
二、汉语方言传播机制
汉语方言的传播机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探讨。
1.相邻省份的地理因素
在中国,由于地域限制,不同的地理位置的省份所使用的方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并且相邻省份之间方言的差异明显较小。因此,相邻省份的地理因素是汉语方言传播机制中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2.历史、文化因素
汉语方言的传播还与历史和文化因素有关。中国的历史,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的
南北分治,使得南方和北方的文化以及语言产生了较大的区别。在历史的演变中,也经历了诸多代表不同方言的文化,例如著名的文言文、白话文、官话以及各种方言音乐等。这些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也为方言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
汉语方言入声音节的语音表征类型及其弱化机制
汉语方言入声音节的语音表征类型及其弱化机制
入声音节是指在汉语方言中,具有入声特点的音节。在入声音节中,声调的特点是末尾带有入声或者附有入声。入声音节的语音表征类型及其弱化机制是指入声音节在语音上的特征表现和其在特定语境下的变化机制。本文将对入声音节的语音表征类型及其弱化机制进行详细阐述。
入声音节的语音表征类型主要包括声调、元音和声母。入声音节的声调特点是末尾带有入声或者附有入声。在不同的汉语方言中,入声音节的声调表征形式可能会有所差异。在语音上,入声音节的声调通常以附加入声符号或者单独的音节结构来表示。元音是入声音节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入声音节的元音通常是带有入声特点的。在音变过程中,入声音节的元音在特定语境下可能会产生变化。声母则是入声音节的另一个语音表征类型,入声音节的声母通常是带有入声特点的辅音。
在汉语方言中,入声音节的弱化机制主要包括变调、元音退化和声母消失。入声音节在特定语境下可能会发生声调的变化,即从入声变为平声或其他声调。入声音节的元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发生退化,即从入声元音退化为其他元音或消失。入声音节的声母也可能会在特定语境下发生消失,即由入声辅音消失为零声母。
汉语方言的分类与特点
汉语方言的分类与特点
汉语作为中国的官方语言,是一种有着丰富多样方言的语言。方言
是指汉语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
差异。汉语方言的分类非常复杂,主要根据区域划分,其中的方言又
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层级。下面本文将对汉语方言的分类和特点进
行探讨。
一、汉语方言的分类
根据区域划分,可以将汉语方言分为八大方言区,包括:华北方言、西南方言、西北方言、华东方言、华南方言、海南方言、台湾方言和
东北方言。每个方言区又包含着众多的方言种类。例如,华北方言包
括官话、京片子、冀鲁官话等;西南方言包括川话、贵州话、滇话等;西北方言包括陕西话、甘肃话等。
在每个方言区内部,又存在着很多的小方言区。以华北方言为例,
可以进一步分为北京话、天津话、山西话、河北话等。这些小方言区
的划分通常是根据语音、词汇及语法等方面的差异来界定的。
二、汉语方言的特点
汉语方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音特点:汉语方言的语音有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声母和韵
母的发音上。以官话为例,一般不发浊音,有清音之分;而广东话则
较为口语化,发音时更加轻松自然。
2. 词汇特点:不同方言区的词汇有所差异,有些词汇在一个方言中
很常见,而在另一个方言中却很少使用。例如,“吃饭”在官话中是“吃饭”,而在广东话中是“食饭”。
3. 语法特点:汉语方言的语法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官话
中的“了”表示动作的完成,而四川话中的“了”表示动作的进行。
4. 语气特点:方言区的语气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在河南话中,重
音和语气词的使用相对较多,而广东话中则更加注重音调的运用。
汉语方言区片划分语音标准的层级和主次
・
1 4 8‘
侯兴泉 : 汉 语方 言 区片 划分 语音 标 准 的层级 和 主次
2 0 1 3年 9月
早期历史 性 的条 件 区别 大方 言 ; 用 晚期 历史 性 的条件 区别 次方 言 ; 用 现在 平 面性 的条 件 区别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5— - 01
[ 作者 简介 ] 侯 兴泉( 1 9 7 9 一) , 男, 广东封开人 , 暨南 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 文学博士 , 主要从事现代汉语 方言学 、 社会语 言学 、
实验语音学 和 口传文化的研究 。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 学基 金青年项 目《 汉语方 言分 区语音 特征 的层级和 主次研究—— 以粤桂毗连 地区汉 语方言 区片划分 为
汉语方言区片划分语音标准的层级和主次侯兴泉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2摘要跟传统利用早期历史性条件晚期历史性条件及现在平面性条件区分大方言次方言和小方言的做法不同文章提出利用汉语语音自身层级系统音节音位音值的特征来进行汉语方言的区片划分
2 0 1 3年 第 9期
No.9 2 01 3
小方言 。早期 、 晚期是相对 的名 词 , 不 一定 能确
汉语知识专题二:汉语的方言
2、方言的分区要有不同的层次,根据亲、疏的程度把不同的方言划归不同的层 次。最高的一个层次通常称做方言区,同一个方言区中的方言又可以作第二层的 区分,通常称做方言片或次方言,如闽方言区的方言又可以分闽南、闽东、闽北、 莆仙、闽中方言片等。
1、20世纪50年代中期:八大方言区 官话方言(又称北方方言)区,吴语区,湘语区,赣语区,客家话区, 粤语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 2、当前公认的七大方言区: 官话方言(又称北方方言)区,吴语区,湘语区,赣语区,客家话区, 粤语区,闽语区。
语法特点:
1、重叠: 单音动词重叠表示动作概遍性的意义是闽南方言的特色, 厦门话:“ 出出去” ——全部出去 “收收起来”——全部收起来 普通话:“红红”、“白白” 闽方言:“红-红红-红红红” 单音形容词可以重叠多次,并且一次比一次表示的程度更高,甚至可以 重叠至 5次之多。
2、语序的特点 粤方言:“你去先”——你先去 “食多啲”——多吃一点儿 “买两斤香蕉添”——再买两斤香蕉 “我打不过他”——“我打唔过佢”/“我打佢唔过” 吴方言的绍兴话:“打败他”——“打伊败” 双宾句: “给他一本书” ——粤语:“畀”(给)一本书佢(他)”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词汇标准) :
1、以广大北方话地区普遍通行的说法为准,同时也要从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词语。北方 话词语中也有许多北方各地的土语,不能把所有北方话的词汇都作为普通话的词汇,要有 一个选择。 “傍晚”:“晚半晌” “斥责”:“呲儿” “玉米”:“棒子” “肥皂”:“胰子” “馒头”:“馍馍” 2、有的非北方话地区的方言词有特殊的意义和表达力,北方话里没有相应的同义词,这样 的词语可以吸收到普通话词汇中来。 “搞”、“垃圾”、“炒鱿鱼”、“尴尬” 、“噱头”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普通话词汇作出规范。
方言语音的比较 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和比较
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和比较
什么是音系的基本单位?
• 一些学者曾提出,普通话音系的基本单位是声、 韵、调,不是音位。我以为,从汉语音节的直接 组成成分来看,声韵调是基本单位。但韵母无论 从结构还是从语音上考虑,都还可以进一步切分。 从线性音段的最小单位着眼,音位是最小的单位。 而从非线性的角度看,音位不过是联系若干共时 发出的区别特征的一个时间格。韵母、音位、区 别特征是音系中层次不同的单位。……因而是描 写普通话音系不可缺少的。
音节的切分
传统音韵学中,音节的切分是论层次的,把
Fra Baidu bibliotek
音节先切分出声调,再切分出声母和韵母,
分别用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来代表,韵母 再分等呼。
声调
音节
声母
声韵
韵母 等呼
但是,这样的切分是不充分的。
四呼
• 四呼的分类,有助于说明声韵配合关系。 • 开口呼:没有韵头,韵腹又不是I u y 的韵母。 • 齐齿呼:韵头或韵腹是i的韵母。 • 合口呼: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 • 撮口呼:韵头或韵腹是y的韵母。
• 音节-语素-汉字 语音-语义-语法-书写形式
• 字在结构关联中的地位是多向的、立体的、 处于核心的位置,是语音、语义、语法、 语汇的交汇点,一切研究都得以它为基础。 它对各个层次的关联方式都是以“1”为基础 的层级体系,形成1个字1个音节1个概念的 一一对应的基本结构格局。
《现代汉语》 第七章 方言
三、方言地图 以下图为中古浊声母上声字今声调的特征分
布图和同言线图。方言特征分布图上同一种 符号所代表的地点可以连接成一条曲线,称 为同言线。同言线与地图上某条地理界线所 围成的区域或不同的同言线围成的区域就是 方言区域。
第五节 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
一、文化中心和权威方言 文化中心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积淀而成,并
第七章 方言
第一节 方言概说
一、语言和方言 语言由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约定俗成的语言
符号构成,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包括 语音、词汇、语法等不同层面。 汉语是汉族人使用的语言。 方言作为语言的变体,和语言一样有着完整 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
二、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方言〞具有广狭二义:广义泛指各种语言
互作用的,一方面是普通话影响方言,另一 方面方言对普通话也有奉献。 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有两种方式,一是渗透, 二是覆盖。
第三节 汉语方言的分布
在众多汉语方言分区方案中,?汉语方言概要? 〔袁家骅,1960〕提出的7区方案影响最为 广泛持久。其将汉语方言分为北方方言、相 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wenku.baidu.com方言、粤方言、 闽方言。
第二节 方言和共同语
一、共同语与方言的关系 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不同于语言和方言
的一般与个别关系。共同语和方言一样,也 是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变体而不是抽象的语 言。共同语和方言不是母子关系而是姊妹关 系,它们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
第2章 汉语方言的分区
客家话 湖南省的客家话主要分布在湖南省东部与江西省 相邻的地区,以及湖南省南部与广东省相邻的一 些地方。 O湘东片共8个县市。
①平浏小片:共5个县市。平江县南部和东南部、浏阳市东 部、东北部、东南部的山区、醴陵市与浏阳市交界的 地带、江永县、江华县 ②炎茶小片:共3个县市。炎陵县、茶陵县、攸县
(二)词汇差异
湖南方言把儿子叫成“崽”,把女婿叫“郎”, 妻子叫“堂客”,脖子叫“劲根”,傻叫“宝”, 客人叫“人客” 。 湘西方言“瘸”指的是手有残疾或不灵活(普: 脚有残疾) “恼火”指的是伤脑筋;严重(普: 发怒)“造孽”指的是可怜(普:做坏事)。 陕西方言的“甜”既指食物中“糖少”,也指 “盐少”,包括普通话的“甜”和“淡”。 大部分方言的“豆油”指素油,四川话的“豆油” 则指酱油。
长益片分布在湘江、资江中下游,共18个 县市。
①长株潭小片:长沙市、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 株洲市、浏阳市、湘潭市、湘潭县、汨罗市、 湘阴县、平江县、安乡县 ②益沅小片:共3个县市。 益阳市、沅江市、桃江县。 ③岳阳小片:岳阳县包括县城在内的部分地区
娄邵片分布在湘中和湘西南部分地区,共23个县 市。
衡州片分布在旧衡州府的中心部分,共6个县市。
①衡阳小片:共3个县市,衡阳市市区、衡阳县、衡南县 ②衡山小片:共3个县市。衡阳市南岳区、衡山县、衡东县
现代汉语方言七大区
关于现代汉语方言的分区,比较通行的观点是“七区说”,也就是把汉语方言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七个大区。
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这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官话”名称的产生,也说明北方话体现了汉语发展的趋势,它作为基础方言的地位已经得以确立。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种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0%以上,可分为四个次方言: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或上江官话;江淮官话或下江官话。北方方言的语音系统相对比较简单,共同特点包括:1.古全浊声母清化,例如“富”和“父”的读音都没有分别。2.平声分阴阳,全浊上声归去声。绝大部分地区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调类分派情况相当一致。3.辅音韵尾少,没有〔-p〕、〔-t〕、〔-k〕和〔-m〕。
吴语
吴语历史十分久远,可溯源到三千年前先周时代太伯、仲雍的南迁。自东晋开始,吴语不断受到中原文化冲击,受中原汉语影响。明清以来出现用吴语写成的昆曲、弹词和小说,显示了吴语不朽的文化价值。现代吴方言的分布区域,包括江苏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崇明岛,江北沿岸靖江、启东、海门三县和南通东部,浙江省大部分地区和江西省的少数地区。现代吴语,其“古老性”突出地表现在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古浊塞音、浊塞擦音、浊擦音声母〔b〕、〔d〕、〔g〕等。吴方言有一批复合词,词素次序正好与普通话相反,如“闹热”(热闹);有一些特有词已被普通话吸收,如“尴尬”、“煞有介事”等。
第二章 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异
第二章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异
第一节语音学和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语音学基础知识
(一)发音器官
(二)音标
(三)元音
4、卷舌元音
ar r r r ur (四)辅音
(五)复合音
(六)声调
平调11 33 55
降调31 53 51
升调13 35 15
降升调313 535
升降调131 353
一、音韵学基础知识
(二)北京话的声韵调
1、声母
p 邦布病逼p 怕飘平拍m 明慢门麦 f 粉翻房服
ts 走字葬责ts 草仓雌测s 寺赛散森
t 低刀豆独t 贪天堂踢n 奴泥脑诺l 罗来老绿t 债罩知纸t 柴茶超齿 沙诗声舌 软让热日
t 酒接讲紧t 秋全缺囚 新旋玄雄
k 高跪工国k 开亏葵客x 海花后红
岸延闻云
2、韵母
资瓷此四i 基第急力u 故府骨物y 女橘屈域
支世湿石
r 尔耳贰儿
a 他爬杂辣ia 架佳夹辖ua 瓜话夸刷
o 婆末佛墨uo 多过活说
歌车合舌i 茄野街接y 靴绝月缺
ai 开太买百uai 外怪帅拽
ei 贝内类北uei 灰岁桂微
au 桃饱招雹iau 巧蕉条药
ou 豆丑收楼iou 秋幼六舅
an 蓝衫染山ian 减验间年uan 换关船软yan 全远玄捐
n 枕门人分in 林贫近银u n 魂春顺问yn 均群熏云
a 昌党刚狼ia 羊良讲乡ua 双光床狂
增绳庚声i 鹰硬庚声u 翁瓮嗡
u 同虫荣重y 穷永用兄北京话韵母根据韵头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开口呼、合口呼合称洪音,齐齿呼、撮口呼合称细音。
3、声调
声调1号阴平55 弯高婚黑声调2号阳平35 完穷鹅毒
声调3号上声214 晚苦五笔声调4号去声51 万近菜力(二)《广韵》的声韵调
汉语方言变韵的语音格局
汉语方言变韵的语音格局
与印欧语系语言相比,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但方言中却广泛存在
通过韵母变化来表示某种意义的现象。这种现象学界一般称为“变韵”。目前发现的有“儿化韵”、“Z变韵”和“D变韵”等。汉语很多方言
只存在一种变韵形式“儿化”,但是在河南、山西、山东和河北地区,存在多种变韵形式共存的现象。全面深入的探讨变韵的生成模式、制约因素对于更深刻地认识汉语的性质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以往有关文献,综合分析汉语方言中的“儿化韵”、“Z
变韵”和“D变韵”的语音格局,探讨汉语方言变韵的生成条件、规则、模式以及相互间的制约关系,并进一步预测可能的发展趋势。文
章的核心思路是:汉语方言变韵是多系统、多层次的现象,但每个层
次都体现出共性。共性体现在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包括基本韵母对变韵韵母的制约,还包括变韵系统之间的相互制约。在共
时层面,变韵是否变受到语音条件的制约,还受到句法条件的制约;变
韵怎么变受到基本韵母的条件限制,还会受到其他变韵系统的影响;
变韵音节的音节结构会有一些局部的、阶段性的调整,但整体上还是
受到单字音节的制约。在历时层面,变韵系统的元音格局受到基本韵
母元音格局的制约,趋向于同构;变韵系统之间还相互影响,在独立演变的同时出现协同演变的趋势。文章共分七章,其中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全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从共时层面讨论变韵的条件、规则、功能和结构,第五章和第六章
从历时层面分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分
析目前变韵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接下来交待本文的研究对象、
论现代汉语方言中的[iu]类韵母的历史语音层次
论现代汉语方言中的[iu]类韵母的历史语音层次
现代汉语中,撮口音[y]来自中古合口三等韵;有些方言中,部分中古遇摄合口三等字(如“鱼”),韵母作[iu],为撮口音[y]的前身。通过音系内部对比分析,可发现方言中这类[iu]韵母音为16世纪前古音的部分残存。
标签:方言[iu]韵母语音层次古音保留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中古遇摄合口三等鱼、虞韵的精组、见晓组及泥母字,如“徐、居、女、鱼”等,韵母为[y],为舌面前高元音。但在很多方音(如晋、客家、赣以及西充等方言)中,这类字韵母为[iu],舌位明显靠后。通过音系的内部分析,结合近代音韵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厘清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本文以四川省东北部的西充方言为例,探讨该现象背后隐藏的原因,并分析其历史语音地位。
西充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灌赤片的岷江小片。作为西南官话的一支,西充方言既有西南官话的一般特点,也有其自身独特的语音现象。
在西充方言中,中古遇摄合口三等鱼、虞韵的精组、见晓组及泥母字韵母为[iu]。该韵母为一撮口呼细音,但舌位比[y]靠后;而在同摄同韵的非组、知照组及来日母字中,韵母则是合口[u],两类韵母对比如下表所示:
王力根据17世纪末潘耒《类音》的四呼相配,认为模、鱼、虞韵分化为[u]、[y]两音,至迟在16世纪就已经完成了[1](P203)。黄典诚认为中古合口三等韵的特点是保留[iu],这些韵从中古发展到现代基本上变成撮口呼,其演变顺序当为iu→yu→y[2](P118)。
结合两家观点,我们认为西充方言中[iu]韵母的存在是对16世纪以前遇摄合口三等韵韵母的保留。但为何同韵摄字(如“除”)未全盘保留,却仍分化出合口[u]呢?且在普通话及其他方言中,与合口[u]相对立的撮口[y]又到哪去了呢?
汉语方言语音史研究与历史层次分析法
第一節層次的定義 第二節語音層次的類型 第三節漢語方言中的語音層次鑒定 參考文獻
第一節層次時間先後的定義 第二節文白異讀與層次的時間 第三節一個音節中不同音類的層次年代不能類Baidu Nhomakorabea 第四節根據同類方言有對應層的關係來推斷讀音層次的時間先後 第五節語音層次的時間與官話語音史的關係 參考文獻
第一節歷史比較法和語音對應 第二節漢語方言中的語音比較研究 第三節語音層次對應的檢討 參考文獻
第一節文白異讀的性質及産生 第二節文讀音、白讀音如何轉化爲文讀層、白讀層 第三節文白異讀在層次研究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第一節語言底層的定義和特點 第二節語言底層的判斷 第三節語言底層的分類 第四節語言底層分析的具體步驟 第五節南方方言裏古百越語底層分析 第六節底層研究方法與歷史比較法之區别 參考文獻
目录分析
第一章音變 研究的回顧
和前瞻
第二章印歐 語研究與歷 史比較法
第一節二十世紀以前的歷史語言學對音變的研究 第二節結構主義對音變的研究 第三節轉换生成學派對音變的研究 第四節詞彙擴散理論以及音變研究 第五節音變的類型學研究 第六節變異理論對音變的研究 第七節以語音爲基礎的音變的研究 第八節語言接觸引起的音變研究 第九節結語
第九章論閩語 1
魚韻的讀音層 次
第十章吴閩贛
徽等方言魚韻 的讀音層次—
2
—兼論“金陵
汉语方言学
2.吴方言
⑴太湖片(北吴语片)。
• 常州小片: • 苏沪嘉小片: • 湖州小片: • 临绍小片: • 明州小片:
⑵台州片: ⑶温州片: ⑷婺州片:金华周围。 ⑸丽衢片:丽水地区、龙泉、衢州,开化、江山、 常山、龙游,浦城北部,上饶市县、广丰、玉山。
3.湘方言
⑴湘语北片(新湘语)。长沙为中心,湘北 、湘中少数大城镇(株洲、益阳、湘潭) 。官话方言与老湘语间的过渡地带。
⑹桂南片:南宁话为代表。
7.闽方言(福佬话)
⑴闽南方言:厦、漳、泉;福建以外(粤东12,雷州半岛5 ,海南14,台湾21,浙南7,赣东北8,桂中南桂平、北 流,江苏宜兴、溧阳部分,南洋群岛中南半岛华人)。厦 门话、潮州话、文昌话为代表。
⑵闽东方言: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中下游,福安为中心的山区 18县市。福州话为代表。
㈡ 汉语方言分区的语言条件
• 常用的语音条目:
1.古全浊声母的演变; 2.古轻唇声母的读法; 3.古知彻澄母的读法; 4.古照穿床审禅母的读法; 5.古泥来母的分混; 6.古舌根声母是否腭化; 7.古鼻音韵尾的演变;
8.古塞音韵尾的演变; 9.古平上去各调的分合; 10.古入声的演变; 11.古非敷奉母和晓匣母合口的分混; 12.介音的分合; 13.复元音和单元音的转化; 14.元音的长短。
⑵湘语南片(老湘语)。湘中、沅水东南、 湘水以西、资水中上游(双峰、湘乡,洞 口、零陵),桂北全州、灌阳、资源、兴 安。
汉语方言的分区
汉语方言的分区
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是通行于某一地域的语言(或称地理方言)。方言又是与民族共同语相比较而言的,现代汉语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不同分支。普通话的发展比方言要快,是现代汉语发展的一种高级形式。普通话与方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词汇和语法也有一定
差异。
汉语方言分歧严重。造成各地方言差异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山川地理阻隔,交通不便、政治区划造成的向心力和封闭性;人口流动、迁徙等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因素,造成我国汉语方言复杂、分歧严重的现实。《中国语言地图集》将我国汉语方言作了比校细致的划分,这里作扼要介绍。
1 .汉语方言的十大方言区
( 1 )北方方言区北方方言区也称官话区。北方方言是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北方方言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北,包括云南、贵、四川三省及重庆市的广大地域。
北方方言内部一致性强,各地方言可以通行。
( 2 )晋语区晋语分布在我国山西省境内及相邻的内蒙古、河北、河南、陕西的部分地域。晋语区虽然地处我国北方,但还保留着带喉塞音尾的入声,因而与周边的北方
方言(官话)有明显区别。
( 3 )吴语区吴语分布在江苏省东南,上海市,以及浙江省及相邻的赣东北、闽北地域。
( 4 )徽语区徽语分布在安徽省南部、浙江省西部
和江西省东北等地域。
( 5 )赣语区赣语分布在江西省中部和北部,湖南省东部和西南部,湖北省东南部,以及安徽省南部、福建省
西北部的部分地域。
( 6 )湘语区湘语分布在湖南省中部湘江、资水、
沅江流域,以及湘江上游广西的东北角等地狱。
汉语方言的语音特点与演变规律
汉语方言的语音特点与演变规律汉语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语言系统,不同的地区、族群中又分为了各种方言和口音。本文将探讨汉语方言的语音特点及其演变规律。
一、语音特点
汉语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集中在音调和音系方面。
1. 音调:
汉语有四个声调,分别是平、上、去、入。但不同方言的声调有所不同,比如广东话有六个声调,四川话则有八个声调。在一
些方言中,声调的使用非常重要,可以区分不同的意思,因此会
有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广东话中“再热”和“再裂”分别是“zoi6 jit6”和“zoi2 liet6”。
2. 音系:
汉语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构成。不同方言的音系也有所不同,某些方言会有不同的音系变化。比如在普通话中,“sh”和“s”是不同的声母,但在湖南话中,这两个声母会混用。另外,汉语中的声母、韵母也非常丰富,比如一些江西话中有“呬”“洙”等特殊的韵母。
二、演变规律
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方言之间会产生相互影响和改变。这会导致方言的语音特点也随之发生改变。
1. 汉字音变:
汉字音变是汉语演变的重要规律之一,它说明了汉语中一个汉字发音不同的原因。比如在普通话中,“薯”字的读音是“shǔ”,而在江苏话中则是“su”、“su3”、“siu”。这种现象主要由于声母的变化引起的。
2. 同化:
同化是指相邻的两个音节相互影响,发生某些音的变化。比如
在江苏话中,“膀”字的发音是“bang1”,而“仗”字则是“dza1”。由
于这两个字的发音相似,所以“膀”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
3. 借读:
借读是指方言中的某个词汇,因为其含义与另一方言的某个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方言语音中的层次
王福堂
关键词汉语方言/层次/异源层次/同源层次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汉语方言语音中的异源层次、同源层次、底层等现象,提出分析层次构成和判断层次来源的某些方法,并对异源层次和同源层次的鉴别进行探索。
说明:本文用著名的语言学家潘悟云教授的国际音标输入法。
一
在汉语方言中,下列现象可能和层次有关:同一个字有不同的语音形式,如北京话陌韵字“伯”꜁po ꜁pai ꜁pai不同的韵母和声调;相同的意义有不同词语,如“鼎”、“镬”、“锅”等;相同的语法功能有不同句式,如疑问句中的“VP不VP?”和“可VP?”式;等等。以上各例分别属于语音层次、词汇层次和语法层次。这些层次大多由从异方言(不同地区或不同
时间的其他方言)借入的部分和本方言原有的部分叠置而成。
本文讨论语音层次。语音层次具体表现为同一古音来源的字(一个字或一组字)在方言共时语音系统中有不同语音形式的若干音类。有的音类来自异方言,就叫做异源的。比如北京话上引陌韵字“伯”和下列铎韵字:
酪lau꜁
洛luo꜁
络luo꜁lau
同是陌韵字,韵母有o、ai两个语音形式;同是铎韵字,韵母有o(uo)、au两个语音
形式。陌铎韵字韵母各有两个音类,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其中o(uo)是异源层次。
汉语方言中,一个字的异读中往往有异源的。这类异读具有不同的风格,并有语音上的对应性,一般称为文白异读。单个字的异读分别称为文读音(或读书音)和白读音(或口语音),如上述北京话铎韵“络”字的luo꜁为文读音(或读书音),lau꜁为白读音。多个字语音上有对应的异读形成异读层次,分别称为文读层和白读层,如上述北京话陌铎韵的
o/uo属文读层,ai/au属白读层。异源层次一般是其中的文读层,大多是从外方言借入的。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异读中都有异源层次。比如北京话“慨”kʰai꜁꜁kʰai两读只是本方言
中字音的声调分化,不是另从异方言借入读音的结果。又如“离~开”꜁li li也不是声调的
异源层次,而只是同形字“离~开”(力智切)和“离~别”(吕之切)合并的结果。
此外,许多语言运用造成的字音变化也不能归为异源层次,比如广州话“纠”꜁tɐu是偏
旁“”和“斗”混淆造成的误读,福州话“脚”꜁kʰa是同义词“”这类读音和本字并没
有关系。
二
底层也是一种异源层次。这种层次比较古老,而且在语音系统中往往有特殊的曲折的
表现。底层原是地理学名词,指最深处的地质层次,有时会有露头。语言学借用这一名词,用来指历史上已经被替换掉的语言留下来的痕迹(大多体现为音值特点或个别词汇)。比
如浙江庆元话帮端母字声母为ʔb ʔd,如“布”ʔbu꜁。帮端母浊化并吸气的这种特殊变化是
汉语的历史演变不能解释的。但壮侗语声母塞音中双唇音和舌尖音只有浊音,其他部位只
有清音,则是普遍的现象。联系这一地区的社会历史情况来考虑,庆元话双唇和舌尖部位
塞音的特殊音值应该是反映了壮侗语的特点。这种音值是早期壮侗语和吴语接触后遗留下的,目前在庆元话中成了体现壮侗语影响的底层。
有的方言底层的特殊语音形式已经消失,但通过它对语音系统造成的影响可以推知它
早先曾经存在。比如湖南临武土话中古浊声母的音值:
婆并甜定球贱浅斜邪丈澄锄崇乘船仇禅
꜁pu꜁tĩ꜁kʰiou tɕʰĩ꜁꜁tɕʰ꜁tsʰaŋ꜁tɕʰye tsʰeŋ꜁꜁tɕʰiou 从例字中可见,古浊声母清化后塞音塞擦音中并、定母为p、t不送气,其他声母为
kʰ、tsʰ、tɕʰ等送气。这些送气和不送气的声母在音值上和一般汉语方言中同类的声母并没有什么差别,但它们送气不送气的分化原则却显得特殊,同样不是汉语的历史演变所能解
释的。联系上面庆元话帮端母的表现,可以推知,临武土话古浊声母的这种特殊分化也是
壮侗语双唇、舌尖部位吸气的浊塞音影响的结果。与庆元话不同的是,临武土话后来又受
到古浊声母清化后一律送气的客赣方言的影响,又有了特殊的演变:本来非吸气的其他声母变为送气清音,双唇、舌尖部位的吸气音变为不送气清音。从发音方法来看,吸气音是不可能演变成送气音的。并定母目前虽然已经不是吸气音,但它没有变为送气音,则是因为曾经是吸气音的缘故。因此,临武土话并定母的不送气也体现了壮侗语声母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的表现比较曲折。
三
分析层次可以了解异方言的语音特点,因而是一种必要。分析层次主要是对字音的不同语音形式进行分类,确定文读层和白读层。比如把前述北京话陌铎韵字的层次分为文读层的。o(uo)和白读层的ai、au。
层次的区分要包括全部字音。不仅有两读的字要区分文白,只有一读的也要如此。比如上述北京话铎韵字“酪”lau꜁一读是白读,“络”luo꜁一读是文读,有的字只有一个读音,但可以认为既是白读又是文读。比如山东荣成话:
盘꜁pʰan文꜁pan白伴办pan꜁拔꜁pa
荣成话古浊声母清化后p塞音塞擦音不分平仄一律不送气。平声字“盘”有文白两读,仄声字“伴办拔”虽然只有一读,但应该认为它们其实也有文白两读,只不过两读相同罢了。所以字音可以有文白两读,即文白异读,也可以只有一个白读或一个文读,看来还可以有文白两读但语音形式相同。
有的方言中字音的文白异读不止两个层次。多层异读往往关系复杂,并可能存在文白转化的现象。比如泉州话豪韵字的一部分文读白读:
文白
ɔo 暴桃告高
au o 抱扫牢好
auɔ袍
o au 草老
au、ɔ、o三个韵母每一个都可以出现在文读或白读的场合,这对确定它们的身份造成了困难。仅就上面三组情况来看,文读白读的关系还是比较清楚的。因为au只出现在文读场合
o只出现在白读场合,显然au是文读,o是白读。ɔ同时出现在文白场合,则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介于o、au二者之间的现象,即相对于韵母o是文读音,相对于韵母au是白读音。即:它们是最早层次o,次早层次ɔ,最高层次au。不过第四组的情况比较费解,因为他和第二组的情况正好相反,彼此矛盾。这第四组情况的出现,应该是方言中的字音文白层次在长期使用中趋于杂乱的结果,由此造成了语感中文白区分的困难。
一般说字音中声韵调层次的配合是有规律的:和文读声母配合的韵母也是文读,和白读声母配合的韵母也是白读,等等。比如上海话“人”两读中韵母区分文白,声母不区分文白,但也可以看成是声母文白读音的语音形式相同,所以仍然是白读的声母和白读的韵母配合,文读的声母和文读的韵母配合。
不过有的方言字音中声母韵母和文白层次的配合并不严格。比如厦门话꜁tsa白꜁ti文ti꜁文三个读音中,声母t是白读,ts是文读,韵母ai是白读,i是文读。但在配合中,“知”的前一个读音是声文韵白,后两个读音是声白韵文,声母韵母之间文白的配合不一致。这几个读音应该不是本方言原有的,而是异方言的音类借入后与本方言的音类配合的结果。比如借入的韵母i和本方言的声母t配合为ti,借入的声母ts和本方言的韵母ai配合为tsai。这是因为本方言声母韵母有多个层次,而层次的区别在长期的使用中已经杂乱,所以异方言音类和本方言音类的配合在文白层次上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不能认为方言字音中声母是白读的韵母一定也是白读,声母是文读的韵母一定也是文读,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四
语音层次有本方言原有的,有由异方言借入的,所以通常说一个方言的语音系统中可能存在异源或异质的成分。在语音层次中初步分清借自异方言的文读层和本方言原有的白读层以后,还需要了解其中异源层次的来源。异源层次的来源一般可以根据语音形式本身来判断。比如前述上海话“人”꜁ȵiŋ白꜁zəŋ文,可以根据日母字在吴方言口语词中声母为ȵ,在官话中声母大多为z或ʐ,把声母ȵ确定为吴方言本身的层次,归入白读层,把z确定为来自官话的层次,归入文读层。
有的方言还可以借助文献材料来判断层次的来源。比如安徽休宁话古浊声母清化后塞音塞擦音分送气不送气两类,分化并没有语音条件。以定母字为例:
te꜁题提啼≠tʰ꜁啼
tɔ꜁弹≠tʰɔ꜁檀坛
tiəu꜁投≠tʰiəu꜁头
tiːɐ꜁填≠tʰiːɐ꜁田
tɒo꜁堂棠唐塘≠tʰɒo꜁糖
ta꜁腾誊≠tʰa꜁藤
tæn꜁铜筒桐童瞳≠tʰæn꜁同
各行不等号前后的字在中古韵书中属于同一小韵,原是同音字,而目前却有送气不送气的对立。一个历史记载提供了这一声母分化的线索。根据清江永《榕村〈等韵辨疑〉正误》所记,三百年前婺源东郊方言和休宁话的古浊声母都是清化不送气的,西郊的方言直到饶州(今江西省赣方言区)都是清化送气的。清化送气体现了赣方言的特点。因此可以说,目前休宁话一部分古浊声母字清化送气应该是那时以来赣方言影响扩大的结果,属异源层次。
有的方言缺乏文献材料来帮助判断层次的来源,则需要借助和邻近方言的比较。比如建瓯话古浊声母清化后塞音塞擦音也分送气不送气两类,也没有语音条件可以说明。如下列并(奉)母字“肥”、“瓶”、“皮”和定母(澄母)字“茶”、“铜”、“啼”,每一组第三字的送气声母,可以根据历史文献中唐以后中原移民经江西大量进入闽地的记载,判断是由客赣方言借入的。而前两字声母的不送气,似乎都反映了本方言原有的读音。但如果把建瓯话和邻近的建阳话、石陂话相比较,就会发现情况并不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