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虚实结合-备战2019年新高考之诗歌鉴赏易错手法分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诗歌鉴赏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作为语文科目的重点内容之一,具备一定的难度。
在鉴赏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阻碍了同学们对诗意的真正理解。
本文将针对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常见错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帮助同学们提高鉴赏水平。
一、主旨把握不准确在鉴赏诗歌时,理解诗歌的主旨是十分关键的。
但是很多同学在主旨把握上常常会出现错误。
一方面,有的同学只是凭感觉去猜测主旨,没有深入细致地挖掘诗歌中的意义;另一方面,有的同学过于追求个性化的主旨解读,忽略了人文关怀和艺术追求。
改进方法:1. 仔细阅读诗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 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意象、符号等表现手法,揭示隐藏在其中的主题;3. 注意诗歌的整体氛围和情感表达,找出与之相关的主题;4. 综合上述分析,找出与主题有关的细节和语句,加以积累和总结。
二、诗歌韵律错误诗歌的韵律对于表达诗意和营造氛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同学们在掌握和运用诗歌韵律上经常出现错误。
常见错误包括:对韵脚、韵律规则理解不深刻,韵脚选择不恰当等。
改进方法:1. 学习基本的韵律规则,掌握不同诗体的韵律变化;2. 多读、多背优秀的诗歌作品,感受诗歌韵律的美妙;3. 在写作时,注重选择合适的韵脚,并注意韵律的整齐和协调。
三、文采不足一首好的诗歌不仅要求思想深刻,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采。
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同学们在表达中常常出现文采不足的问题。
表现在词汇选择单调,修辞手法运用简单等方面。
改进方法:1. 多读、多积累诗歌素材,学习优秀的诗歌表达方式;2. 增加阅读广度和深度,在不同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丰富自己的词汇库;3. 学习修辞手法,并灵活运用于写作中;4. 注意诗歌的韵味和节奏感,通过押韵、借音等手法,增加作品的艺术感。
四、缺乏思考鉴赏一首诗歌,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诗歌背后的意义。
然而,在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中,缺乏思考的情况较为普遍。
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虚实结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手法题专练之虚实结合一、虚实结合:“实”通常是指眼前的现实的景,“虚”通常是指过去的、想象的或梦中的景。
二者结合,使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有广度、更有深度、更加丰富二、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内容解释表现手法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阐述表现手法的运用效果,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紧扣诗题,描绘了一幅包含着关、山、月等典型物象的辽阔浩渺的边塞夜月图。
B.中间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C.从“戍客望边色”一句来看,全诗是纯以征人的视角和立场来描写自然景物和回顾历代征战的。
D.全诗以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为背景表现征戍离别之苦,赋予了作品深沉的社会价值和历史内涵。
2.这首诗的最后四句从两面落笔,虚实结合,思致婉曲。
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①苏轼谁作桓伊三弄②?惊破绿窗③幽梦。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①柳子玉:苏轼的一个亲戚。
②桓伊三弄:桓伊是晋朝一个善于吹笛之人,这里代指笛声。
③绿窗:罩有碧纱的窗子。
3.下列对本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以问句起势,巧妙用典,落于一个“梦”字,暗示送别的主题。
B.“新月与愁烟,满江天”两句写了梦醒后见到的江天景色,展现离别的场景。
C.“落花飞絮”点明了季节,在这样的秋天里送别,使人更添离愁。
D.结尾两句,“飞絮送行舟”,以无情之流水反衬有情之离人,感情真挚。
4.苏轼的这首词与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虽然表达的情感不同,但在写法上有相近之处,都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本词进行简要分析。
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虚实、正侧、动静知识点
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虚实、正侧、动静知识点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情感。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说的更通俗点,“实”就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触摸到的部分,就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就是诗词中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等。
作用: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内容更加丰富。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游天姥山,观奇景,见仙人,美不胜收,其乐融融,是虚写;梦醒后的所见和打算是实写。
又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山夜雨”是写实,“共剪西窗烛”是拟虚。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上阕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阕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正、侧结合:正面描写就是直接描写对象本身,如直接描绘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和行动,所以又叫直接描写,也可称之为渲染。
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映衬、烘托所写对象,或通过别人的评述来描写所写人物,即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达到以“虚”写“实”的目的。
所以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也可称之为衬托、烘托。
作用:使所描写的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形象。
古诗中最难的手法!高考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指导与突破
古诗中最难的手法!高考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指导与突破在《蜀道难》中,李白以虚写实,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也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
赏析古代诗歌的虚实结合手法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点。
虚实结合原则:抓物象的特点,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抓物象的特殊内涵。
一、虚实结合的含义虚实结合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虚与实是相对的。
诗中的“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诗中的“虚”指:①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
③回忆:已逝之景的情境。
④联想:由此及彼,从对方的角度写。
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视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二、虚景和实景的关系“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1.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如:姜夔《扬州慢》中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如:欧阳修的《踏莎行》,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阕写虚,通过设想“行人”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规范答题步骤第一步:明手法。
准确指出用了虚实结合手法。
第二步:阐运用。
结合诗句阐释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第三步:析效果。
a.前后形成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b.烘托渲染某种氛围,表达作者某种情感。
四、详细内容01虚与实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浅谈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手法
浅谈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熊国东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3年第33期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虚实结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关于虚实的重要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使趣味、诗韵俱存,使诗词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就诗歌而言,其理论上的虚与实外延很广,这里,笔者只就高考诗歌鉴赏中所涉及的四类虚与实进行浅析。
一、眼前景是实,已逝景为虚已逝之景,或是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
作者把这些事情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眼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
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词的上片虚写,是已逝之景,回忆从前幽会时,那充满希望与幸福的时光。
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成了男女爱的见证、美的表白、未来幸福的图景。
情与景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美的意境。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记忆,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把主人公的情思从回忆中拉到了眼前。
时光飞逝如电,转眼到了“今年元夜时”,开始写眼前实景。
“月与灯依旧”极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环境,“依旧”两字又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上片的描写之中,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
环境依旧似去年,而人又如何呢?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由回忆到现实,由虚景到实景,虚与实的结合,将山盟虽在、佳人无音的伤感遗憾和裂心之痛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当前景是实,想象景为虚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想象之景,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的情怀。
高中语文_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辨析并掌握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手法2.巩固训练,掌握赏析虚实结合手法的答题规范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近5年高考语文的高频考点,也是我们高三一轮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下面是同学们在课前预习学案中出现的4个问题,我来给大家解读一下。
(PPT出展示图片)一是手法判断不准确。
约有一半的同学误判手法,将题目中的“虚实结合”错误判断为“借景抒情”“对比”等等。
显然这部分同学对虚实结合这一手法的定义理解有偏差。
二是分析不规范。
在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时比较随意,不能用相关的术语精确解读手法的运用。
三、四是分条和书写的问题也是卷面印象的细节问题,当然也不能马虎大意。
那么本节课我们就借助虚实结合手法的鉴赏来解决表达技巧这一题型的答题规范问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1.辨析并掌握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手法2.巩固训练,掌握赏析虚实结合手法的答题规范(三)虚实结合概念的辨析1.定义(PPT、学案展示)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2.“虚”的辨析列举四首诗歌,学生找出其中“虚”诗句并说明理由,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出诗歌“虚”的部分的4个分类,同时由学生补充同类别的诗句。
由教师板书四个分类内容。
PPT展示四首诗歌:⏹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如李煜《虞美人》⏹如柳永《雨霖铃》⏹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3.课堂即时练学生小组合作判别诗歌的虚实结合手法,并在学案上分别点出虚实内容。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手法之虚实结合课件
诗人通过虚构的景物来衬托实景,使实景更加鲜明突出。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中,虚构的“孤烟”和“落日”衬托出实景“大漠”和“长河”的辽阔壮美。
虚实相生,创造意境
诗人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创造出独特的意境。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 眠”中,实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与虚写的“江枫”、“渔火”、“对愁 眠”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凄美幽静的秋夜图。
2020年全国卷Ⅲ诗歌鉴赏题《雨霖铃》
此词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写实景实情,下片写虚景 虚情。词人通过对离别场景的细腻刻画,表达了深挚的离 情别绪。
应试技巧:如何识别并分析虚实结合
识别虚实结合
在阅读诗歌时,注意寻找表示时间、空间转换或情感变化的词语或句子,这些往往是虚实结合的标志 。同时,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活动,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判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别和分析。
02
掌握答题技巧
在答题时,注意审清题目要求,明确虚实结合的概念和作用。结合诗歌
பைடு நூலகம்
内容具体分析实写与虚写的部分及其表达效果。注意分点作答、条理清
晰。
03
关注时事热点
关注当前社会热点和时事新闻中与诗歌相关的内容,了解最新的诗歌创
作动态和趋势。这有助于拓宽视野、增强文化素养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
能力。
04
高考真题解析与应试技巧
历年高考真题回顾与解析
01
2022年全国卷Ⅰ诗歌鉴赏题《寄远》
通过描写秋日景象和想象之景,表达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 念之情。其中“虚实结合”手法运用得当,实写眼前之景 ,虚写想象之景,两者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02 03
2021年全国卷Ⅱ诗歌鉴赏题《秋思》
高考语文复习易错点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之手法辨识不清
高考语文复习易错点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之手法辨识不清【典例分析】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范成大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注】。
窗下日长多得睡,尊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注】各自私:这里是说燕子、黄莺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
【小题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舞燕”“啼莺”,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
B. 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绪。
诗人昏昏醉眠,日长难遣,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
C. 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诗人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
D. 这首诗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只是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是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小题2】1. 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此联的妙处。
[知识点]鉴赏诗词语言,其他南宋作家[答案]【小题1】A【小题2】①虚写(想象)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
②用典。
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写归隐之情,含蓄蕴藉,言近旨远。
③以景结情。
诗人借暮春田园美景抒发了思归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充满生机”错误,“荒园萧瑟”说明景物并无生机;“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错误,“懒追随”说明诗人无兴致。
故选A。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备战2019年新高考之诗歌鉴赏易错手法分析+Word版含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素梅王冕闲花野草斗青红,一着冰霜扫地空。
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
(1)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2)诗歌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请结合诗句予以分析。
【参考答案】(1)刻画了梅花凌寒绽放,风姿高雅昀形象。
抒发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借物抒怀,赞美了君子品质。
冰天雪地寒气纵横的时节,争红斗绿的各色花草纷纷冻毙,惟有梅花从容自在,凌寒独放。
(2)示例:“闲花野草”在寒冬到来之前,也曾“斗青红”,然而“一着冰霜”即“扫地空”,这与梅花的“岁寒时节自春风”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梅花“标致别”的高雅风姿,进而突出梅花的傲岸品质。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概括形象特点和情感主旨,考生要注意抓住描写梅花的诗句分析形象,例如抓住一、了解“衬托”的概念所谓衬托,也叫映衬。
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二、熟悉“衬托”的类型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
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歌的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三、明确“衬托”在古诗词中的运用衬托在古诗中,可用于写景,也可以用于状物,还可用于抒情。
诗人根据实际需要,使衬托呈现出如下一些具体形式:1、冷暖相衬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这里,诗人先勾绘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后再涂抹天门打开的暖亮色调。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可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
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有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
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作初步的探讨。
1、详写为实,简略为虚。
详写可以细致入微,如在目前,略写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
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回来都没有介绍。
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
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读诗时我们通过补充(即想象)能得到美妙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2、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抽象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哲理和志向二端。
①哲理为虚:在诗歌中,抽象的哲理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表现出来。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中,作者登楼所见的具体形象为实,抽象的说理为虚。
前二句写登楼所见万里之广阔景象,使人视界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是实写。
备战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易错题附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2019•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 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
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 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 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1)B(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1)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故选B。
(2)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3)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出错类型及应对策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出错类型及应对策略考纲要求(本节教学目标)知识点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要求 1、提高诗歌鉴赏能力2、明确诗歌鉴赏题解题过程容易出现的错误类型,减低答题中不必要的失分。
复习内容分析诗歌鉴赏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中失分最严重的题目,究其原因,我认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智力因素,一类是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是因为诗歌本身的简练但内蕴丰富的特点,让学生鉴赏诗歌时难于解读,诗歌读不懂,那么题目就无法解答。
可是我认为这一方面的原因并不是主要的,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学生读过的、教师分析过的诗歌不下百首,而且在高三复习阶段,教师更会教授各种鉴赏诗歌的方法与解题思路,所有到高考时,学生都能基本读懂考题中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其表达的中心思想。
可为什么诗歌的得分率不高呢,我认为非智力因素是主要原因。
在非智力因素中,首先是情感方面的原因,由于诗歌难读,学生本来就对诗歌没有太多的兴趣,况且每一年的高考分析中,诗歌鉴赏题都是学生失分最严重的,这些都使得学生对诗歌鉴赏有了恐惧心理,最怕解答诗歌鉴赏题。
第二就是学生的粗心大意,对诗歌鉴赏题目以及出题者的意图搞不清,所以出现答非所问或者答题不完整的情况,这样丢分的现象在平时的考试中占了大部分,而且如果因为这样的原因丢分就显得非常可惜。
因此,在这堂课中我要和学生共同分析诗歌鉴赏题出错的类型及商讨应对的策略。
复习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诗歌鉴赏题容易出错的类型,与学生共同探讨应对的策略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是平衡班的学生,学生本来的底子就不是很理想,尤其在诗歌鉴赏方面,每一次的考试得分率都较其他题型要差。
学生对解答诗歌鉴赏题的信心不足。
分析他们的答题情况,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能够读懂诗歌,可是在答题时粗心大意,没有认真审题,导致答非所问或者答题不全面而被扣分,也有许多学生是因为答题不规范,缺乏答题技巧而被扣分。
每一次由于上述原因被扣分的平均有1.5分,这对于高考来说是很宝贵的,所有出来继续加强诗歌鉴赏知识的教授外,我认为学生更需要的是答题规范性技巧的传授。
古诗词虚实结合艺术手法考点介绍
古诗词虚实结合艺术手法考点介绍古诗词虚实结合艺术手法考点介绍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之景为虚。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
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
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
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姜秀才游苏州欧阳修忆从太学诸生列,我尚弱龄君秀发。
同时并荐几存亡,一梦十年如倏忽。
壮心君未减青春,多难我今先白发。
山花撩乱鸟绵蛮,更尽一尊明日别。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与姜秀才在太学求学时正值青春年少,说明两人相识已久,情义颇深。
B.三、四句写两人十来年的经历,感慨时光易逝,人生如梦,表现出诗人虚无的人生观。
C.第七句借景抒情,通过写山花鸟鸣撩乱人心来抒写自己与友人离别时的复杂情感。
D.尾句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有异曲同工之妙,寄情于酒,体现依依惜别之情。
E.本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离别之情,前四句是虚构情节,后四句是实写眼前。
2.本诗的五、六句意蕴丰富,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1.BE2.①说明两人不同的原因:友人因壮心不已犹显青春,自己因多经磨难而现白发。
②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两人多年不见后容颜差别之大。
③强化了作者对朋友的不舍和离别时的感伤之情。
【试题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
赏析诗句,要在理解诗句表达的意思的基础上,首先指出诗句运用的表一、了解“虚”“实”的概念从概念上理解,“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而“虚实结合”中的“虚”与“实”是相对的,指的是主观世界中存在的虚象、虚事、虚境。
比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
虚实结合即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二、明确“虚”“实”在古诗词中的运用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
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以《虞美人》为例: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
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这是化实为虚。
三、把握“虚实结合”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可谓十分精辟。
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前两联写实。
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后两联写虚。
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
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
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
”总的来说,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吹笛杜甫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
注: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由夔州移寓西阁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扣题起兴,秋山静寂,皓月悬空,清风萧瑟,横笛数声,牵动诗人的心绪。
B.第二句使用反问,既写出了吹笛之人吹奏技巧的高妙,也写了自己满怀的乡愁。
C.颔联,实写悠扬宛转的笛音在风中传播,虚写明月映照关山的景象,实虚相生。
D.这中宵月明之际,听了这笛曲之后,胡骑就会北归,戍边将士也要南行返乡。
E.全诗运用烘云托月,由闻笛入手,多方铺垫,反复渲染,逐层推进,沉郁顿挫。
2.请简析尾联的表达技巧。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②,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杜甫被叛军囚禁在长安。
②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
B.颔联中,“未解忆长安”有双重含意:一是儿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一是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
C.颈联中,一“湿”一“寒”含蓄地写出了自己眺望之久,思念之深,牵挂之切。
D.尾联中,“照”字应“月”字,“双”字应“独”字,“双照”与“独看”对举成文,由实入虚,回忆过去的欢乐,感伤现在的孤独,将团聚寄托于将来。
E.本诗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将“独看”和“双照”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效果显著。
4.人们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运用“曲笔”手法中的“他面描写手法(对写法)”,体现古诗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
同样,杜甫的《月夜》也如此,请结合诗句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早春寄怀李建勋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
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
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
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
【注】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块根称“香附子”,可入药。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一样,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
B.颔联中的“闲”字表明作者没有能为建功立业之事忙碌,只能无聊地悲叹世路难行,看似轻省,实则重于千钧。
C.诗歌的颈联转而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盎然生机的早春图,与诗歌的前两联紧密承接,情景交融,自然流畅。
D.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E.诗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眼前的现实之景与自己的想象联结起来,以虚写实,拓展了诗歌意境。
6.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一、1.BD2.虚写,客居异乡的诗人想象故乡的风景;衬托,以杨柳之摇衬托自己的迟暮之悲,抒写怀乡之愁。
反问,结句以反问收束,表达内心无限感慨。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题目,要求分析诗句的表达技巧,“谁家巧作肠声”虚写,“故园杨柳今摇落”以杨柳之摇衬托自己的迟暮之悲;“何得愁中却尽生”反问,结句以反问收束,表达内心无限感慨。
二、3.CD【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ABC项考核内容和情感,D项考核手法,E项考核结构,其中C项,“自己眺望之久”错误,写的是妻子;D项,“由实入虚”错误,应为“由虚入实”。
4.①“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借着妻子的担忧焦虑,衬托出当时自己身陷险境生死难卜的处境;②明明是自己对月思妻,反倒说成妻子对月忆夫,明明自己挂念妻小,夜深不寐,却写妻子望月久立,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③这样写,更显出他们夫妻深厚的爱,也显示出诗人对妻子独居孤村的怜惜。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句的手法的题目,要求分析“他面描写手法(对写法)”的特征,答题时首先找到运用这种手法的诗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然后解释诗句的内容:诗人站在妻子的角度展开想象,借着妻子的担忧焦虑,衬托出当时自己身陷险境生死难卜的处境;然后具体的解释“他面描写”明明是自己对月思妻,反倒说成妻子对月忆夫,明明自己挂念妻小,夜深不寐,却写妻子望月久立,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最后分析效果:这样写,更显出他们夫妻深厚的爱,也显示出诗人对妻子独居孤村的怜惜。
二、5.A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赏析。
A项,王维的诗句是间接表现自己的“游子处境”;C项,“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感受惠风和畅,见到春意萌发的欣喜之情。
“情景交融”错误,此处应为“以乐景写哀情”。
6.①客居他乡的思家之情;②时光飞逝,岁月不居的伤感之情;③世路多艰,功业难成的悲哀之情;④感受惠风和畅,见到春意萌发的欣喜之情;⑤想狂眠高歌,一醉解愁的豪放之情。
(本诗是作者客居他乡时的抒怀之作。
首联直陈客居他乡的处境;颔联直抒胸臆,表达时光流逝、世事难为的悲伤之情;颈联转而写景,以乐景衬哀情;尾联通过想象醉酒狂歌来抒发心中的抑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