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门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社会的学科,自20世纪初以来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概括出来。
在此,笔者从流派和时间两个维度来叙述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国际关系理论流派1.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第一大流派,也是最为重要的流派之一。
现实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有弗雷德里克·史密斯、门格尔、哈茨、韦伯等,他们的贡献在于强调国家利益、权力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而后,为现实主义注入新的思想贡献的是肯尼思·华尔兹和霍尔斯特等学者,华尔兹提出了“国际政治的三元胜负法则”,即为权力雄厚的大国创造比权力薄弱的小国更多的胜利机会;霍尔斯特的贡献在于大力倡导了以权力为中心的实用主义,即坚持强大的权力能够制定更好的政策和实现更好的目标。
2.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是国际关系学派的第二大流派,该流派关注的重点是“法律原则”和“协商合作”等替代冲突的方式来解决国际关系中的问题。
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基恩、杰弗里·摩尔等,他们注重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并试图解决如何使各国保持互动的问题。
他们强调通过制定明确的政策,促进国际事务合作、解决国际社会的分歧,以此来推动国际合作进程。
3.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学派,该学派关注的是国际计划的生成和演化。
比尔雅德等学者提出的“国际关系建构分析”是建构主义研究的代表作品,该理论认为国际计划是通过各国间的互动和政策建立的。
此外,建构主义也强调“识别”和“信仰”的重要性,认为国际关系的演变是在观念上的基础上形成的。
4.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学派,其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福柯、多尔塞等。
后现代主义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国际关系进程中的语言、符号和知识的问题上,以此来解决理解国际政治的问题。
他们强调制度可能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稳定的、本质上不同的或互相矛盾的特点,而且现有的方法论不能真正地表达他们所想要寻求的理解。
后现代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
后现代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
黎红霞
【期刊名称】《理论观察》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文艺复兴后,后现代主义哲学兴起并不断地渗入到文学、绘画、建筑、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领域.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同样受到了后现代哲学的冲击 .它不断冲击国示关系理论的认识论和本体论领域,使国际关系理论出现一批新流派如女性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等等.本论文首先阐述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观点,然后从认识论、本体论层次讨论后现代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最后对影响进行评价 .
【总页数】2页(P74-75)
【作者】黎红霞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1
【相关文献】
1.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道德观——摩根索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比较 [J], 王海腾
2.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精品力作——简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一书 [J], 林建华
3.试论后现代主义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 [J], 郭树勇;唐小松
4.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后现代主义阐释 [J], 包仕国
5.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评介[J], 包心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理论流派的名词解释
理论流派的名词解释一、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学中重要的理论流派之一。
它强调国家间的权力和利益是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强调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角。
现实主义分为现实主义经典派和现实主义结构派两个流派。
经典派认为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主张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对抗是常态。
结构派则认为国际制度和国际结构对国家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主张通过研究国际体系的特征和结构来理解国际行为。
二、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国际关系学的理论流派之一,主张国际合作、集体安全和国际治理。
自由主义强调个体和社会之间的自由和合作,主张通过国际制度和规则来实现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自由主义分为经济自由主义和积极自由主义两个主要分支。
经济自由主义强调市场机制和自由贸易的重要性,主张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积极自由主义则注重通过国际组织和合作来解决国际问题,主张国际制度的发展和改革。
三、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国际关系学中的重要理论流派,主张通过研究社会和文化的构建过程来理解国际关系。
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关系不仅仅是由国家间的权力和利益关系决定的,还受到意识形态、文化、认同等因素的影响。
建构主义关注国际秩序的建构和变迁,主张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国际制度和规范,来发现国际行为的深层次动因。
四、依附理论依附理论是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流派,主要关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依附关系。
依附理论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状况相对较弱,它们在国际体系中容易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庸,而导致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依附理论主张通过改革和合作来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提高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利益。
五、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国际关系学中相对较新的理论流派,强调对传统理论框架的批判和超越。
后现代主义认为,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片面强调国家、权力和安全,忽视了非国家行为者和非军事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后现代主义主张将社会构建、话语分析等理论方法引入国际关系研究,关注权力、知识和身份的构建过程,以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1. 引言国际关系理论是研究国家间相互关系、国际组织和全球性问题的学科。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和发展,涌现出许多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思想。
本文将介绍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和核心观点。
2.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之一。
现实主义强调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权力竞争。
它认为国际关系是一个无情的现实,国家的行为主要受到自身利益的驱动。
著名的现实主义学者包括摩尔根索与吉尔平等。
现实主义分为结构现实主义和经典现实主义两个分支。
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的结构和力量分配是国际关系的核心因素,国家的行为主要受到国际体系的制约。
经典现实主义强调国家的利益和权力是国际政治的核心,相互依存和国际制度对国家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小。
3. 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流派。
自由主义强调国际合作、共同利益和国际制度的重要性。
它认为国际关系不仅仅是竞争和冲突的结果,合作和共同利益也非常重要。
自由主义学者强调国际组织、国际法和多边合作的作用。
著名的自由主义学者包括凯特伯尔和约瑟夫等。
自由主义分为制度自由主义和民主自由主义两个分支。
制度自由主义认为国际体系和国际制度对国际行为有重要影响,它们可以帮助国家解决协调问题并促进合作。
民主自由主义则认为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场经济有助于国际合作和和平发展。
4.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国际关系理论。
它强调国际体系和社会结构对国家行为的影响。
结构主义认为,国家行为不仅受到国际体系的制约,还受到国家内部的社会结构和国内政治力量的影响。
结构主义学者主张通过研究国际体系和国家内部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和预测国际行为。
结构主义分为阶级结构主义和文化结构主义两个分支。
阶级结构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的不平等和阶级冲突对国家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文化结构主义则认为文化差异和认同对国际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5. 重构主义重构主义是一种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进行批判和重构的新兴理论。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倪世雄
《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第一节一场严肃但吵闹的论战一、论战背景一战前夕:古典的均势现实主义;一战后:理想主义;经济危机和二战后:现实主义形成。
二、争论焦点1、理想主义(1)人性可以改造。
人类在教育和正确思想的驱使下,在好的客观环境的限制和作用下有能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最终走向文明。
(2)战争可以避免。
战争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不完善的国内或国际政治体制的缺陷,由于对人类进行教育和开化的困难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不足引起的。
一旦人类的教育程度提高了,再不是感情思维而是理性思维,再不是用武力去解决问题而是用协商的办法解决问题,人类的战争则最终可以消除。
、(3)利益可以调和。
国际之间不存在重大的利益冲突。
实际上是否定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
(4)建立国际机构,保卫世界和平。
由于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应当用集体安全代替均势。
(5)国际法和国际条约可以保证世界和平。
国际法和国际条约可以规范国家的行为。
(6)重视国际道德和公众舆论。
国家只有在国际道德的约束下才能在对外关系中不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
而要维护国际道德一方面要依靠国际组织的力量,另一方面要靠公众的觉悟和文化素质,发挥学者和政治活动家的积极性。
2、现实主义对理想主义的批判(1)批判理想主义不是研究国际关系的现状怎样,而是看国际关系应当怎样,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完全凭主观意志。
(2)批判理想主义对国际问题的看法过于理想化。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利益决定了国家之间关系难于协调,集体安全无法维护世界和平,世界和平的保证不是利益和谐的结果,而是利益牵制的结果。
(3)批判理想主义在研究国际问题时忽视权力。
理想主义认为,权力是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
但现实主义认为,没有实力的国际关系是空想的国际关系,靠国际法和国际道德来实现国际和平是一种空想的乌托邦。
3、现实主义(1)人性本恶。
由于人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人是自私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冲突的关系。
国家是个人的集合,这就决定了冲突和斗争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后现代主义对国际关系研究与实践的影响
摘要:总的说来,后现代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实践及研究为积极的,且其对现代性的关系是同步制衡、彻底颠覆、修补升级的。
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中,后现代主义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不仅表明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存在缺陷,也印证了现实世界后现代特征逐渐增强的趋势。
本文主要致力于探究后现代主义影响国际关系研究、实践的现状。
关键词:国际关系后现代实践研究后现代主义对国际关系研究与实践的影响文/安军地在上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现代性的看法,成为一个世界性文化思潮。
自然科学及各门学科在其洗礼下均增添新的发展及变革动力。
在当今的文化观念及意识形态中,尽管后现代主义依旧处于边缘地位,但现代社会陆续鲜明显现出和时代发展趋势暗合的地方[1]。
因强大的全球化内在动力、高度时空压缩优势,针对世界政治、国际关系而言,可有下述预测:当前所处的将是全面转向的世纪,世界政治、国际关系将向“后现代”发展转变。
一、国际关系理论受后现代主义哲学影响在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第一次论战之后,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又发起了传统主义及行为主义的第二次论战,这无疑是方法论上的争论。
之后新自由主义及新现实主义间的“两新之争”在国际关系领域中也持续发酵。
但是,不管是哪一次争论,其核心均是崇尚理性主义至上论,以“现实性”为内核,具有深刻的“现代性”,受到传统哲学影响[2]。
对于国际关系理论而言,批判理性至上主义无疑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表现。
当受到前者思潮影响后,后者以批判理论的形式出现,对理性至上主义展开怀疑。
此理论赞成经内在批评方法提出对社会及政治这一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秩序的质疑,认为其理性作用的有限性,谋求恢复批评的潜在活力,在价值观、方法论、认识论及本体论等方面对国际关系的传统理论有深刻影响,这也正是后现代主义核心精神所在,标志着一条全新的国际关系理论道路的开始,动摇了之前传统经典理论的根基。
国际关系理论受后现代主义影响,主要出现了女性主义边缘理论,表现为对传统思想模式———同一性、普遍性压制差异性、个体性———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思潮定义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
这一思潮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
后现代主义思潮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在场形而上学”等的批判与解构。
国际关系理论归纳
国际关系理论归纳国际关系理论是研究各国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国际体系的学科,它旨在解释国际政治行为的原因和动力,并提供对国际体系的结构和演变的理论框架。
在这个领域中,有许多不同的理论流派和观点。
下面将对一些主要的国际关系理论进行归纳。
一、现实主义理论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主要流派之一。
它强调国家的自利性和权力斗争,认为国际体系是由于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和争夺权力而形成的。
现实主义者相信,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与者,它们通过追求自身利益来推动国际事务,并通过实力的竞争来维护自身地位。
二、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则强调国际合作和互惠关系的重要性。
自由主义者认为,国际体系是由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利益所驱动的。
他们主张通过国际组织、法律和规则来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并通过互惠关系来实现共同利益。
三、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观念、信念和规范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
建构主义者认为,国际关系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力量博弈,还受到思想、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他们认为国际体系是由社会构建的,并通过不同的观念和信仰来塑造国际行为。
四、制度主义理论制度主义理论强调国际制度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
制度主义者认为,国际体系中的规则和机构可以影响国家之间的行为和合作。
他们主张通过制度建设和合作来实现国际稳定和和平。
五、依赖理论依赖理论关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
依赖理论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受到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依赖,导致其在国际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他们主张通过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实现自主发展。
六、文化理论文化理论认为,国际关系不仅取决于国家之间的权力和利益,还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文化理论者认为,不同文化之间的认知差异和信仰冲突可能导致国际冲突和合作的不同模式。
七、后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挑战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假设和方法论。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国际关系是多元和复杂的,并且受到权力和话语的争夺所驱动。
他们主张多样化和包容性的观点,并对传统理论提出批评和反思。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总结
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在对国际体系及其结构的分析方面。“结构现实主义所展示的是一幅国际政治的系统性画面,依据构成单位的排列方式对其进行阐释。国家作为一个统一的、以生存作为最低目标的行为主体,从理论构架的角度被视为国际体系的构成单位。国际体系的基本结构特征是无政府状态,即不存在合法的集中控制力量,结构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体系的变化,是由各单位实力对比的变化所造成的。简单讲,是由大国数量的变化而造成的。未来的结果的变动范围是依照假定的单位动机以及单位在其中活动的体系的结构而定的。”
第三次论战 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战后,现实主义学派经历了传统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当然,传统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并没对现实主义作根本的修正,但也没有因循守旧,而是有所创新。华尔兹本人就经历了从传统主义到新现实主义的转变。
新现实主义产生的原因:课本120页
70年代以后,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取代了行为主义在西方国际关系领域的统治地位。1979年,华尔兹(Kenneth N. Waltz)发表的《国际政治理论》是新现实主义出现的标志。新现实主义不同意行为主义关于价值中立的观点,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也有区别。
2.关于因果关系的转换。
传统现实主义通常认为因果关系是单向的,倾向于主要从处于相互作用中的个人和国家那里寻找原因,从个人和国家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中寻找原因。
新现实主义则重新考虑了相互作用的单位与国际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强调:“国际政治的规律并不是单向地从相互作用的单位到其所产生的后果,而是双向地进行的。必须承认,某些国际后果存在于相互作用的单位层次上。但是,既然假定的原因的变化与人们观察得到的结果的变化并不总是一致的,我们就必须承认,还有某些原因存在于不同的层次上。存在于单位层次上的原因是与存在于结构层次上的原因相互作用的,因此仅仅从单位层次上去进行解释,肯定会误入歧途。因此,既要注意单位层次,又要注意结构层次,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国际体系内的变化和延续。”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理论是研究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试图解释国际政治行为的原因和模式。
虽然这个领域的理论成果非常丰富,但由于国际关系的复杂性,理论之间存在着许多争议和分歧。
经典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早也最有影响力的一派。
代表着现实主义思想的克劳泽维茨和马基雅维利认为,国家是国际政治的基本行动者,国家利益和权力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
他们强调国际关系的残酷和利己性,认为国家追求自身利益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随着国际体系的演变和全球化的发展,现实主义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以来,逐渐出现了一批新的国际关系理论。
其中,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派提出了一种基于合作、互动和共同利益的解释框架。
他们认为国家之间的合作不仅有助于解决共同问题,还能够推动国际秩序的稳定和进步。
此外,新现实主义和制度主义等理论也纷纷涌现,试图在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找到平衡点。
值得一提的是,后现代主义和建构主义更是以批判的视角挑战了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
后现代主义认为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复杂多元的,拒绝面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单一或万能的解释框架。
而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关系是由人类行为和观念构建的,强调非国家行为者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力。
这些新理论的出现,使国际关系理论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除了这些主流理论,还有一些其他被广泛讨论的概念和理论。
其中一个讨论比较多的是“软实力”概念,它由约瑟夫·奈表示并被充分应用于国际关系中。
软实力指的是通过文化、价值观、吸引力等手段来影响他国,从而增强国家的影响力和地位。
另外,全球化、区域主义、政治经济学等也是当前国际关系中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虽然国际关系理论在学术界有广泛的研究和讨论,但在实际政策制定和国际事务处理中,并不存在一种理论是万能的。
理论只是一种工具和思维框架,用来帮助解释和理解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结合各种理论和现实情况,灵活运用,并根据具体问题的特点和条件做出相应的决策。
高中政治国际关系理论
高中政治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理论是指对国际关系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的一套理论体系。
它以揭示国际关系的实质和规律为目标,旨在帮助我们理解国际社会中的各种行为和事件。
在高中政治课程中,学习国际关系理论对我们了解国际形势、分析国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几种主要的国际关系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一、现实主义理论现实主义理论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为重要和影响深远的理论之一。
它主张国际关系是基于国家利益和权力斗争的,强调国家是国际政治的主要行为者。
现实主义理论家认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着自然存在的安全困境,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争夺权力和资源,导致国际系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二、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主张国际合作和互惠关系,注重国家间的交流、合作和共赢。
自由主义理论家强调国际关系中的合法性、规则和组织的作用,认为通过多边机构和国际法可以缓解国家之间的冲突,并促进和平与繁荣的发展。
三、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观念和认同的重要性。
它认为国际关系是由国家的观念和主体行为共同构建起来的,而非自然形成的结果。
建构主义理论家关注国家间的意识形态、文化和历史,认为这些因素对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后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对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
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认为国际关系是多样化和多维度的,主张摒弃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更加关注个别行动者和非国家力量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以上仅是对几种主要的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概要介绍,实际上,国际关系理论还有其他许多派别和流派。
在学习和研究国际关系理论时,我们应当客观、全面地认识各种理论的观点和争议,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通过理论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国际社会中的各种行为和事件,为我们的外交决策和国际事务的参与提供重要参考。
江苏省考研学专业国际关系理论梳理
江苏省考研学专业国际关系理论梳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关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江苏省考研学专业的国际关系理论梳理是一项重要的学术内容,本文将对江苏省考研学专业国际关系理论进行梳理和讨论,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领域。
一、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国际关系理论是研究国际社会的学科,它主要关注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国际组织和全球问题等。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国际社会的变革,各种理论逐渐涌现。
二、现实主义理论现实主义理论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强调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以权力为核心的。
现实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亨利·基辛格、汉斯·摩根索和肯尼思·沃尔兹等。
三、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是另一种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它强调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自由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奥肯、约瑟夫·奈等。
四、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是对国际关系中结构和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它认为国际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成员之间相互依存。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奥尔德麦亚和罗尔斯等。
五、批判理论批判理论是对国际关系现象进行批判性分析的一种理论,它关注权力分配和剥夺、压迫和不平等等问题。
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尼克尔斯基、赫尔穆特·柯尔克霍夫等。
六、后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是对国际关系理论的一种批判,并试图解构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和现实。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狄宾汉姆和吉登斯等。
七、江苏省考研学专业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性江苏省考研学专业国际关系理论的学习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国际关系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国际社会的运行机制和规律。
其次,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可以提供对国际关系现象的深入分析和解释。
最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掌握可以提高考生的综合素养和学术能力,为日后的科研和学术发展奠定基础。
八、总结通过对江苏省考研学专业国际关系理论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兼论其与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复杂关系(3)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兼论其与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复杂关系(3)【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兴起及其与20世纪90年代其他思潮的复杂关系。
在文章先背景介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明确了研究目的和文献综述。
接着在详细分析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过程,对比分析了与其他思潮的差异与联系,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和发展。
文章还探讨了各种思潮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复杂关系的内在原因。
最后在总结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思想文化的启示,复杂思潮关系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和发展,以及不同思潮之间复杂关系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国、20世纪90年代、思潮、复杂关系、影响、发展、相互关系、启示、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思想文化多元化、急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人们对传统价值观念和现代化进程的反思日益增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后现代”思潮进入了中国,并迅速吸引了各界人士的关注。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不仅为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思想启示,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
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来源于西方,但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元素,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点。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出现,不仅是对传统价值观念和现代化进程的挑战,更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状况的观察和批判,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通过对中国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背景介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思潮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其对中国当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探讨中国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与20世纪90年代其他思潮的对比分析、影响和发展以及各种思潮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思想文化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
后现代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文艺复兴后,后现代主义哲学兴起并不断地渗入到文学、绘画、建筑、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领域。
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同样受到了后现代哲学的冲击。
它不断冲击国示关系理论的认识论和本体论领域,使国际关系理论出现一批新流派如女性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等等。
本论文首先阐述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观点,然后从认识论、本体论层次讨论后现代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最后对影响进行评价。
标签:后现代主义;国际关系;认识论;本体论;影响[一、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起源和基本特征“后现代”与“现代”之间在时间上的划分还未有统一的说法。
当然对这个时间的争论意义不是太大。
现在人们一般把文艺复兴以后特别是笛卡尔所开创的近代哲学以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和文化称为“现代性”,而与之相对的思想和文化特性称之为“后现代性”或者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
以科学理性为话语权的“现代性”受到了来自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法国著名哲学家利奥塔在其《后现代状态》一书中就对“现代性”进行了批判。
“现代性”强调人的独立自主性,也就是“主体性”。
这是文艺复兴以后人权从中世纪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必然结果。
其次,“现代性”强调理性至上。
文艺复兴以后人们怀疑一切外在的事物和权威,包括神。
提倡用理性来衡量,人就是这个衡量的理性主体。
以此相对的就是崇尚知识和科学,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可以获取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真理,因为外在的规律和真理脱离人的价值体系而独立存在。
此过程并不会受到研究人员自身价值观的影响。
总的来讲,“现代性”就是倡导一种理性批判、自由创造的精神。
自笛卡尔后,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黑格尔都强调要发扬这种精神,这种精神也就是“现代性”的核心所在。
可是这种精神不断发展反而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理性追求整体和圆满的理论体系,但是,这种整体性意味着精神的僵化,意味着批判和自由创造的结束;理性要求社会行为的法制化,法制是使社会理性化的表现,然而这种法制化的高度发展却越来越造成了“法制化”与人的“生活世界”之间的对立。
_试论后现代主义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
试论后现代主义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郭树勇1,唐小松2(1.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二系,河南洛阳471003;2.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上海200437)摘 要:80年代中后期以来,尼采、福柯和德里达等人的后现代思想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阿希利、德里安等人从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谱系学和解构主义等角度出发,重新解读了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如无政府状态、主权、安全和外交等,缔建了后现代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90年代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兴起准备了思想基础。
关键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后现代主义;影响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2X (2001)03-0101-05A Tentative Analysis of Postmodernism s Influenceon We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GU O Shu -yong 1,T ANG Xiao -song 2(1.Department Tw o ,P LA U niversity of F oreign Lang uages ,Luoy ang ,Henan Prov .,471003,China ;2.Department of Inter national Politic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7,China )A bstract :Since late 1980s ,postmoder nism has exer ted g reat influence upon Western interna tio nal relations theo ry .Ashley ,De -rian ,among o ther theorists ,drew on po stmodernist philosophers such as N itchze ,F aucult and Derrida and reinterpreted the basic concepts and main issues of internatio nal relations theo ry ,w hich prepared intellectually for the rise of constructivism in inter 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 1990s .Key words :Western international relatio ns theory ;postmodernism ;influence 80年代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以下简称国关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思潮推动着国关理论的新陈代谢。
《“后理论时代”西方理论思潮的走向》一文,西方乃至国际理论
《“后理论时代”西方理论思潮的走向》一文,西方乃至国际理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2006年《文学理论前沿》登载的《“后理论时代”西方理论思潮的走向》一文认为2003至2004年间,西方乃至国际理论界的三个理论巨人—爱德华赛义德、特里伊格尔顿、雅克德里达相继谢世,这标志着“后理论时代” (Post-theoretic Era)的到来;尤其是德里达的去世,标志着解构主义的终结。
所谓“后理论时代”,是说理论的盛期已经过去,本来被认为具有“普遍价值”的可以解释西方世界以外的社会文化现象的理论,如今面对新的现实无法做出解释;相对如火如茶的文化实践,其理论界比较沉寂。
用伊格尔顿的话来说,即“文化艺术理论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
面对现实,理论提不出什么新的思想观点,理论“需要不惜代价去冒险,摆脱一种十分令人窒息的正统性并且探索新的话题”。
在美国,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理论死了,已经终结了,关于理论再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事实上,理论本身并没有消亡,只不过是其形式发生了变化。
理论不再指向传统意义上的文本,而是指向更为广泛的文化现象和视觉图像。
“图像转向”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后理论时代”的来临和理论功能的转变。
可以说,在新的世纪,理论的活力仍没有丧失,它们和艺术研究并行不悖。
这一转向是因为各种理论,如后殖民理论、后女性主义、东方主义、后历史主义对新艺术类型和现象的失语症说明理论本身存在着问题,比如对“媒体艺术问题”的厘清。
后现代主义的挪用、生产模式、仪式、语境等将理论陷入了一种“自恋”性的封闭怪圈。
20世纪,西方出版的当代艺术理论重要著作本身也暗合了20世纪图像转向的时代特征。
如:迈克尔波德来尔《批评性艺术史家》,麦克尔巴德森德尔《意图的模式:关于图画的历史解释》,普莱茨奥斯《反思艺术史:关于一门羞怯学科的反思》,汉斯贝尔庭《艺术史的终结》,诺曼一布莱森《视觉与图画:注视的逻辑》、《词语与图像:法国王政时期的绘画》和《诗话:法国新艺术史论文集》,里斯和博泽罗《新艺术史》,米契尔《图像、形象、文本和意识形态》,哈斯克尔《赞助人和画家:巴洛克时代意大利艺术和社会关系研究》。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近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结合《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1、国际关系:指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团、国家、跨国公司、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等之间的关系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P11)2、怀特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3R:(P17)(1)现实主义:理论主张是赞赏冷血、不道德的人,国际政治处于“自然状态”,现实世界充斥着“暴力、罪恶和苦难”,国际关系的法则是强权政治。
(2)理性主义:提倡法律、秩序、守信的人,认为国际关系唯一法则是理性法则,国际政治意指国际交往、权利均势、大国协调、国际合作。
(3)革新主义:推崇的是从事传教、解放、革命的人,认为国际社会的变革经历了中世纪宗教改革、法国革命和共产主义革命3个阶段,国际政治是国际冲突和合作的结合。
3、理想主义观点:(1)人性可以改造;(2)战争可以避免;(3)利益可以调和;(4)建立国际机构,保卫世界和平;(5)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保证世界和平;(6)公众舆论可确保世界和平。
(P33)4、现实主义观点:(1)人性本恶;(2)国家是国际体系的主要行为体;(3)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4)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是分析国家行为的路标;(5)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6)维持国际和平的最好办法是依靠均势。
(P37)5、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历了一场行为主义革命。
6、华尔兹1959年《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P110)华尔兹的理论观点(传统主义学派/政治现实主义):(1)冲突和战争与人的本性密切相关,战争源于人的自私、愚蠢和误导的冲动(个人)。
(2)国家的内部结构是了解战争与和平的关键,要防止战争就必须从改造国家着手(国家)。
(3)跨国权威组织的缺失也是导致战争的主要原因,主张成立世界政府,在此之前应尽力维持均势(超国家)。
倪世雄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1三次论战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单向)第二次论战——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双向)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双向)1)1979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期: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2)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发展期: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3)20世纪90年代至今——深入期: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批判理论“三足鼎立”意识形态的输出和较量理想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人权观的冲突世界秩序的构想实力的抗衡与对比军备竞赛与核军备竞赛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对国家利益的全球界定和领有军事同盟的组建地区的争夺论战的继续——批判理论(反思主义)与实证主义(多边)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从认识论上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解释性理论,认为国际社会存在某种确定的规律性,国际事件和国际现象的发生有其一般趋势,由内在的规律所支配,不论这一规律是追求权力还是获得利益,抑或是维护和平。
解释性理论以探讨国际社会政治生活的一般规律,从而为现实政治服务为目的。
(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都属于这一类。
二为建立在反思主义基础上的构成性理论,强调理论的反思和思想、文化建构的功能。
国际关系的构成性理论,是一个“大杂烩”,包括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建构主义等。
从方法论上来划分,可分为三类:传统(历史)主义、科学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批评理论)。
从不同范式来划分,可分为现实主义、多元主义和全球(世界)主义。
一般认为,现实主义分为两大流派:摩根索的政治现实主义和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
多元主义也直自由制度主义,包括相互依存理论、国际机制论、全球社会治理等。
而世界主义主要指世界体系理论。
一些基础的次理论,如均势论、霸权稳定论、民主和平论甚至文明冲突论等等,都可以归入以上的不同类别中23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史上的第一次论战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研讨・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刘永涛 内容提要:80年代中期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对以实证和经验方法获得的国际政治知识进行彻底清算和批判性的重建。
在学术思想转型过程中,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变革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试图打破现存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它的兴起和挑战给西方国际关系研究注入了活力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然而,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刘永涛: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通讯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200433) 80年代中期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一直处于转型过程中,其主要特征是:对以实证和经验方法获得的国际政治知识进行彻底清算和批判性的重建①。
有人把这个转型过程称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第三次争论”②。
然而,不同于先前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历史主义和行为主义之间的交锋,这场“争论”似乎没有明确的辩论方,它是不同理论范式之间的频繁对话。
这场“争论”的内容也不同于前两次,它主要围绕元理论或理论本身问题而展开。
批评者们怀疑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国际关系理论范式(主要是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描述、解释、规定或预测国际政治方面发挥的作用,提出从理论上探讨该学科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等方面的哲学问题,其目的是寻找获得更好理论的途径。
在这一学术思想的转型过程中,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变革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实证主义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凭经验、观察和实验发现和认识自然规律的实证或经验方法,是一种最初被用①②约瑟夫・拉皮德:“第三次争论:后实证主义时代国际理论的前景,”《国际研究季刊》1989年(33),第235-254页。
如果把结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视为第三次的话,那么,这次“争论”要算作第四次。
吉姆・乔治:《全球政治话语:批判性的国际关系(新)导论》,博尔德、林恩・里讷出版社1994年版;弗雷德・哈利迪:《重新思考国际关系》,巴斯廷斯托克,麦克米兰出版社1994年版;马克・诺伊菲尔德:《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建》,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于研究自然世界的方法。
到了19世纪初,法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创立了实证主义哲学,首次提出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世界、发现社会规律的观点,与当时产业革命的兴起相呼应。
他把人类知识划分为3类:神学知识、玄学知识和实证知识,使它们与人类智力及社会发展经过原始、中间、科学3个阶段相对应,说明实证知识标志着人类进入科学阶段。
孔德的实证主义取向提出方法论上的统一科学概念,这一概念大体包含了3个基本方面:第一,实证的知识是真实的,因为它符合经验上的事实;第二,实证的知识是客观的,因为它对事实的掌握是在没有受到主观因素歪曲的情况下获得的;第三,实证主义在方法论上具有统一性,即它不但适用于对自然世界的研究,也适用于对社会世界的研究。
换言之,同自然世界一样,社会世界也存在着法则或规律,社会研究者的任务是通过观察、实证和经验的方法去“发现”它们。
然而,孔德的观点存在不足,甚至存在某些内在矛盾。
出于这种理由,20世纪20年代,实证主义的另一种新变体———逻辑实证主义———在奥地利、德国和波兰出现并迅速占据了支配地位。
逻辑实证主义者提出“经验证实原则”,强调使用科学的、可直接或间接地被经验证实为有意义的语言,反对使用无含义的、规范性的话语,不研究超越可被观察、被实证和经验以外的东西。
他们还注重解释经验领域内发生的事件,并对它们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形进行预测,从而提出演绎———推理解释模式和前提———演绎理论发展研究模式等①。
应该承认,孔德的实证主义和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在西方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成为指导不少社会学科领域———包括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论。
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主要是从外交史、国际关系史研究中发展出来的,其研究传统是注重和强调国际事件及人物的特殊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和独特性。
它所关心的不是发现普遍法则,而是注重叙述具体的外交事件、人物或决策过程,再现国家之间关系的历史面貌。
然而,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并没有沿着叙述的传统发展,而是逐渐从叙述转向接受实证主义传统。
从历史看,实证主义传统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之间的结合大体经历了4次②。
第一次是在本世纪20至30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在欧美国家确立。
在当时,它主要关心从理论上回答爆发战争的原因和维持和平的手段问题。
残酷的大战促使人们对战争的整体现象进行系统研究,摆脱对个别的、孤立的战争案例进行叙述的传统作法。
此外,人们还试图对国际组织、国际法等在维护国际和平方面的作用给予较系统的说明。
这些均为后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朝着综合性、一般性理论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是在40至5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宣告了国联的破产以及国际乌托邦理想的破灭。
1939年,英国学者爱・H ・卡尔出版了《二十年的危机》一书,批评自由主义的幼稚观点。
此后,政治现实主义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194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汉斯・摩根索的《国家之间・5・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①②次数的划分参考了尼克・伦格和马克・霍夫曼的论文“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和国际关系”,载乔・多尔蒂、埃尔斯佩斯・格雷厄姆和莫・马赖克编:《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纽约,圣马丁出版社1992年版,第127-147页。
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39、417-440页;马克・诺伊菲尔德:《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建》,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8页。
的政治》一书问世,被推为现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学派的经典著作。
该书继续探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其实证主义色彩更为浓厚,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是一本最早尝试建筑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国际政治理论框架的专著;第二,该书认为,在国际政治中,有一套客观法则在调节和控制着国家行为,作者指出,“关于政治上的事情,存在着一个客观的、普遍有效的真理,……(它)是人的理性所能够获得的。
①”这种认识论一直反映在后来的政治现实主义的理论及实践活动中。
第三次是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当时的行为主义革命渗透到西方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挑起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历史主义与行为主义之间的激烈论战。
行为主义利用现代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批评传统的国际政治知识不是“根据科学”、而是“凭直觉”总结出来的,并且把“事实”与“价值”混淆在一起,因此是不精确的和缺乏事实证明的;认为历史研究所使用的大量书籍、文件、档案资料等只是直观地积累事实或收集知识。
一些行为主义者试图建立所谓定量型国际政治知识,其目的是要通过“真实的”数据来“精确地”分析和预测国际政治、检验理论假设。
在这场关于方法论的争论中,行为主义的“科学”及实证方法居上风,但传统历史主义使用的概念、术语和基本理论假设亦得到了保存。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学者托马斯・库恩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轰动了当时的西方思想界。
该书探索了理论范式的本质和变化,试图打破“科学”这一概念,认为没有什么“客观”知识是独立于观察者的价值、信仰和偏爱之外的②。
这种观点显然与当时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强调实证方法的苦心经营相对立。
这一时期,以国际两极体系为特征的冷战正在经历一些变化。
在这种理论和现实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一些人找到了向正统国际关系理论发出挑战的机会,结果出现了多元主义和结构主义两大理论范式,试图与占支配地位的现实主义理论范式并存。
它们各自强调不同的行为体、概念、问题和价值。
然而,“范式”概念引起的思想混乱,以及对这一术语的使用、滥用、误用、错用等现象,反过来巩固并突出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行为主义的阵营。
第四次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
1979年肯尼思・华尔兹出版了新现实主义代表著作《国际政治理论》,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再次使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得到“拨乱反正”。
作者开始以整篇章节讨论科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问题,然后在批评先前理论“缺乏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他所谓“科学的”国际政治理论。
华尔兹通过对国际关系史的观察发现,“国际政治的特征处于高度稳定的状态中,其模式一再出现,事件本身反复不断。
③”他试图从国际体系层面分析、解释和预测国家之间的行为及其结果。
新现实主义成为过去近20年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占统治・6・欧洲1998年第5期①②③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1979年版,第66页。
参阅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伊利诺伊,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70年扩大版。
库恩讨论了理论范式问题,把“范式”定义为“一方面它代表某个特定团体成员所共享的信念、价值、技巧等的总汇;另一方面,它指这一总汇中的一种要素,即作为模式或范例使用的具体解疑方法,这种解疑方法可以替代明确的规则,作为解决常规科学其余难题的基础。
”(第175页)关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范式间的争论,可参阅M 1班克斯:“范式间的争论,”载M 1赖特和A 1J 1R 1格鲁姆编:《国际关系理论:当代理论手册》,伦敦,弗朗西斯品特1985年版,第7-26页。
汉斯・摩根索:《国际之间的政治》,纽约:艾尔弗雷德・克诺夫,1973年版,第11页。
地位的取向。
然而,自80年代中期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新现实主义不断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尤其受到来自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猛烈挑战。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广义概念,泛指一批思想和一类情感,最初渗透于西方文学批评、艺术、建筑、绘画、广告等领域。
后现代主义的社会理论主要出现于60年代后期的法国,代表人物有福柯、拉康、巴尔特、里奥塔、德里达、克里斯特瓦、德鲁兹、布德里拉尔等。
他们的思想前辈则有尼采、海德格尔、胡塞尔等人。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西欧和美国———尤其在知识界———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90年代以来,它再次显出非常的活力和气势,对西方社会科学领域诸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地理学等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个总特点是打碎旧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冲破现代主义确立起来的条条框框、反对实证和经验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反对关于理性是决定因素的说法①。
然而,对后现代主义思潮作出确切而全面的描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在此,本文只阐述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有关的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和方法,主要包括实证主义的批判、文本和作者关系、知识和权力关系、解构与延异等。
后现代主义对建立在实证或西方逻辑基础上的一切理论及其方法提出质疑,不赞同所谓在社会世界存在普遍的、基本的法则的说法,认为实证主义的简约化做法否定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