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理论流派的名词解释
理论流派的名词解释
一、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学中重要的理论流派之一。它强调国家间的权力和利益是
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强调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角。现实主义分为现实主义经典派和现实主义结构派两个流派。经典派认为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主张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对抗是常态。结构派则认为国际制度和国际结构对国家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主张通过研究国际体系的特征和结构来理解国际行为。
二、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是国际关系学的理论流派之一,主张国际合作、集体安全和国际治理。自由主义强调个体和社会之间的自由和合作,主张通过国际制度和规则来实现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自由主义分为经济自由主义和积极自由主义两个主要分支。经济自由主义强调市场机制和自由贸易的重要性,主张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积极自由主义则注重通过国际组织和合作来解决国际问题,主张国际制度的发展和改革。
三、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国际关系学中的重要理论流派,主张通过研究社会和文化的构建过
程来理解国际关系。建构主义认为国际关系不仅仅是由国家间的权力和利益关系决定的,还受到意识形态、文化、认同等因素的影响。建构主义关注国际秩序的建构和变迁,主张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国际制度和规范,来发现国际行为的深层次动因。
四、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流派,主要关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
家之间的相互依附关系。依附理论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状况相对较弱,它们在国际体系中容易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庸,而导致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依附理论主张通过改革和合作来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提高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利益。
后现代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
后现代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
黎红霞
【期刊名称】《理论观察》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文艺复兴后,后现代主义哲学兴起并不断地渗入到文学、绘画、建筑、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领域.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同样受到了后现代哲学的冲击 .它不断冲击国示关系理论的认识论和本体论领域,使国际关系理论出现一批新流派如女性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等等.本论文首先阐述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观点,然后从认识论、本体论层次讨论后现代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最后对影响进行评价 .
【总页数】2页(P74-75)
【作者】黎红霞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1
【相关文献】
1.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道德观——摩根索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比较 [J], 王海腾
2.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精品力作——简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一书 [J], 林建华
3.试论后现代主义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 [J], 郭树勇;唐小松
4.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后现代主义阐释 [J], 包仕国
5.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评介[J], 包心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际关系理论(秦亚青)
国际关系理论(秦亚青)
第一讲: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秦亚青)
1、国际关系概念
国际关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它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个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个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指定和施行的政策。这三个概念好像是三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国际关系的外延最大,包括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国际政治次之,只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和正式关系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外政策再次,涉及一个国家对他国采取的政策。
2、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学是关于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科学。这门科学从国际关系体系着眼,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中各成员,各个部门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研究该体系中各个成员,各个部门同整个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推动和制约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各种因素,包括各个国际行为体的内部有关情况和国际关系的外部环境。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察,揭示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
3、国际关系学(理论)
研究对象是国际系统中的成员,即国际行为体。国际行为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家行为体,指民族国家;二是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GOs),多国公司(MNCs)和跨国公司(TNCs)。
4、国际关系学研究重点
内容包括:国际系统的发展和演变;国际系统和国际系统单位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互动行为等。
国际政治学理论流派
权力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国家最终关心的是安全
原因与结果:
权力政治是国家与由国家组成的国际体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3、理论主张:
国家作为统一的、以生存为最低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构成国际体系的单位
国际体系的变化,是单位实力对比的变化造成的。它的特性是有大国数量决定的
未来的结果,取决于国家的动机,也取决于体系的结构
第五,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
第六,维持国际和平最好的办法是依靠均势
4、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主要分歧
对人性的看法不同
对国家质检关系的看法不同
对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作用看法不同
对国际社会及其发展前景的看法不同
(三)新现实主义
1、新现实主义简介
代表人物:肯尼思·沃尔兹
代表作:《国际政治理论》
2、新现实主义的连个修正
A保持自主B增大行动自由
C获取更大的安全回旋空间D在国际社会中得到更大的影响力
10、对国际体系的认识与解释,最有影响力的是(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
A现实主义B女权主义
C自由制度主义D建构主义
11、通常情况下,国家为安全采取行动可以有两种选择(增强自己的力量、削弱自己的力量)203
A派遣外使进沟通 B增强自己的力量
6、西方关于“两个世界”的划分理论标准是(民主)
A人口B军事
C经济D民主
后现代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
后现代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
文艺复兴后,后现代主义哲学兴起并不断地渗入到文学、绘画、建筑、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领域。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同样受到了后现代哲学的冲击。它不断冲击国示关系理论的认识论和本体论领域,使国际关系理论出现一批新流派如女性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等等。本论文首先阐述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观点,然后从认识论、本体论层次讨论后现代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最后对影响进行评价。
标签:后现代主义;国际关系;认识论;本体论;影响[一、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起源和基本特征
“后现代”与“现代”之间在时间上的划分还未有统一的说法。当然对这个时间的争论意义不是太大。现在人们一般把文艺复兴以后特别是笛卡尔所开创的近代哲学以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和文化称为“现代性”,而与之相对的思想和文化特性称之为“后现代性”或者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以科学理性为话语权的“现代性”受到了来自后现代主义的挑战。法国著名哲学家利奥塔在其《后现代状态》一书中就对“现代性”进行了批判。“现代性”强调人的独立自主性,也就是“主体性”。这是文艺复兴以后人权从中世纪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必然结果。其次,“现代性”强调理性至上。文艺复兴以后人们怀疑一切外在的事物和权威,包括神。提倡用理性来衡量,人就是这个衡量的理性主体。以此相对的就是崇尚知识和科学,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可以获取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真理,因为外在的规律和真理脱离人的价值体系而独立存在。此过程并不会受到研究人员自身价值观的影响。总的来讲,“现代性”就是倡导一种理性批判、自由创造的精神。自笛卡尔后,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黑格尔都强调要发扬这种精神,这种精神也就是“现代性”的核心所在。
倪世雄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1
三次论战
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单向)
第二次论战——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双向)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双向)
1)1979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期: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
2)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发展期: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3)20世纪90年代至今——深入期: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批判理论“三足鼎立”
意识形态的输出和较量
理想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人权观的冲突
世界秩序的构想
实力的抗衡与对比
军备竞赛与核军备竞赛
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对国家利益的全球界定和领有
军事同盟的组建
地区的争夺
论战的继续——批判理论(反思主义)与实证主义(多边)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从认识论上来说,可分为两大类:
一为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解释性理论,认为国际社会存在某种确定的规律性,国际事件和国际现象的发生有其一般趋势,由内在的规律所支配,不论这一规律是追求权力还是获得利益,抑或是维护和平。解释性理论以探讨国际社会政治生活的一般规律,从而为现实政治服务为目的。(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都属于这一类。
二为建立在反思主义基础上的构成性理论,强调理论的反思和思想、文化建构的功能。国际关系的构成性理论,是一个“大杂烩”,包括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建构主义等。
从方法论上来划分,可分为三类:传统(历史)主义、科学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批评理论)。
从不同范式来划分,可分为现实主义、多元主义和全球(世界)主义。
一般认为,现实主义分为两大流派:摩根索的政治现实主义和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多元主义也直自由制度主义,包括相互依存理论、国际机制论、全球社会治理等。而世界主义主要指世界体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意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些基本原则。
2权力:在国际关系领域,权力即指一国在国际舞台上控制他国的影响,国际事件的综合
能力
3冲突(论):冲突与利益的追求和权力有关。由于各国追求的利益不同,所产生的“权力冲突各异”,因而导致频繁的国际冲突。
4均势(论):??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别国,从而能够实现共存。均势理论假定,在这种格局下,国家反对其他国家的权力优势。
5霸权:?指国际关系中一种支配性的领导地位和状态,也可指霸权国强行推行其意志的政策。霸权国是指具有足够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行为,操纵国际体系运作的国家。
6博弈论:博弈论是科学行为主义极为推崇的一种理论框架,它包含研究“合理行为”的策略和方法,是游戏规则和策略选择的统一。
7合作:?为实现一定的利益目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在政策和行动上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行为及其结果。合作并不是国家间关系的和谐状态(没有利益冲突),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是利益冲突和利益趋同并存,虽然国家之间有着利益冲突,但调整各自政策之后,相互的实际或预期效用相吻合,从而克服利益冲突,达到实现共同利益的结果。
8体系:“部分或分体系的集合体”,任何体系均能“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个状态”,任何体系都
呈现一种结构,其组成部分处于互动关系之中。体系论则是一种“抽象的,描述的
和理论的概念。”它提供一种广泛的分析观点9相互依存:基欧汉和奈把相互依存定义为:彼此之间的依赖。并认为相互依存意旨敏感性和脆弱性。他俩认为相互依存是指国际社会中不同角色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3)后殖民主义
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认为后者的后殖民批判 理论,不是对西方文化侵略的批判与反抗,而 是调和,是在西方强势文化与地方弱势文化之 间充当调解人,从而使它们自己成为西方传统 文化中的一个分支。
后殖民主义理论(21)
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判必须作方向性的调整或
改变。这就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代以 后结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 斗争取代“话语”斗争。他主张在当今世界的 全球化的形势下,全世界劳动者应该在马克思 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为反对全球资本主义 而努力。
格里芬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1)
1 机械论与现代主义 格里芬等人他们断言,现代主义的科学基础是17、18 世纪发展起来的笛卡尔-牛顿的机械力学,而后现代主 义的科学基础则是从上世纪发展起来的以相对论和量 子力学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科学。 笛卡尔-牛顿的机械力学否定物体的内能,否定部分与 整体的有机联系,从而把宇宙归结为一堆僵死、无生 机、各自孤立的物体的偶然堆积,这是错误的。他们 称这种机械力学为“驱魔” 的科学,即把“灵性”、 “活力”排除于物体之外的科学。
后殖民主义理论(12)
斯皮娃克指出:作为“属下”的“属下”、
“边缘”之“边缘”的第三世界妇女是“默沉 的他者”,是完全丧失了话语权的“失语者”, 是“缺席世界”中的缺席者,是“盲点”中的 “盲点”。 世界无法听到她们的声音,那是被西方文化霸 权主义与男子中心主义所双重掩盖于地平线下 的人们无法听到的声音。她们是没有主体性的 “主体”,是“空洞的能指”。
5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批判理论
(4)霸权与世界秩序观。考克斯强调了霸权的 意识形态因素和主体间因素。认为,霸权产生于 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中社会统治阶层的行动和思维 方式,或者是以这种方式行事与思考的国家已得 到其他国家社会统治阶层的默认。 (5)国际制度。考克斯认为,国际制度是世界 霸权以普遍的准则、机制和制度的体现,它为世 界上占优势地位的国家爱和社会力量制定规则, 反映和支持他们的生产和社会规则。 (6)世界秩序中的反霸权运动。反霸权运动和 力量或者是第三世界国家间的联盟,或者是其他 非国家行为体如民族主义运动、社会主义团体与 文化运动,这些力量导致世界基本秩序的变革。
所谓“既定”秩序,其实并不是自然的、必
然的或具有历史不变性的。占主导地位的秩 序中充满了不正义与不平等。批判理论寻求 取而代之的模式。对批判理论来说,重要的 不仅在于如何解释世界,还在于通过批判改 造世界。
3、批判理论与主体间性。
社会结构是主体间的(intersubjective),通
过相关人群的观念建构,它们就变成了客观 世界的一部分。 批判理论试图了解现有的秩 序,即传统理论所谓“既定的东西”,是怎 样被历史社会力量造就出来,并且特别关注 世界秩序变革的可能性。
(2)权力与知识 。福柯(Michel Foucault)认为,所有 的权力都需要知识,而所有的知识都依赖于并且增强现 存的权力关系。在权力之外,不存在诸如“真理”这样 的东西。真理不是外在于社会结构的东西,而是其中的 组成部分。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检查国际关系理论的 “真理”,就是看支配这一学科的概念和知识论断,在 多大程度上依赖于特定的权力关系状况。 (3)系谱学。是一种历史思维方式,旨在揭示那些排斥和 掩饰的过程,使那些被认为超越历史的东西历史化,包 括那些被埋没的或是在记述和创造历史过程中被排斥的 东西或思想。所谓历史,实际上就是知识与权力关系的 支配与强加的系列过程。系谱学就是按照无休止的众多 意志的权力政治冲突来理解一切历史。(类似革命理性 主义之对“压迫”“被压迫”的反思和批判,论证主导 地位之合法性的理论也就是论证压迫有理的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分析.doc
用于人的社会现象本,从而展开了各个理论家与客观世界之 嘣
间的沟通,从而对于特殊的现象进行具体的反应,这样就有
废
肤
着高度的经验特征来解决这类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累
积,这些问题就很有可能成为理论核心的问题,而有的问题
楣
窑
会因为文化的差异而逐渐消失,这样也就说明只有通过特定 曲
的文化表象系统才能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际关系理论
冰
锲
能够是针对历史进行简单的回顾与总结,而且还必须要指出 9
人类进步与发展的观念,从而保证核心问题符合世界发展体
腋
捉
系[5]。美国的学者温特以及英国学者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总
结出了相似的结论,即国际体系中单位会逐渐朝向更大的实
熹
诏
体化方向发展,我们尽管还不能够确定国际体系的发展趋势, 盔
5/9
但是我们依然能 够针对世界政治的发展方向进行系统的思
件,从这一方面来看,不同的问题都来源于不同的环境视角,
可
而不同的环境视角有来自不同的 社会与文化和不同的系统 惨
表象[4]。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人员目前主要的问题就是关
栉
蝴
于理论核心的问题,而且必须要经历过一定的表象,这种表 踟
象过程并不是简单地一种表象反应,而是经过建构的过程。
瘙
通过对于文化、语言等概念表象系统进行构建,从而形成作 永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本体论之争及相关思考
[收稿日期] 2006 11 15
[作者简介] 刘智勇(1982-),男,河北邯郸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05级政治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政治思想史,国际关系。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本体论之争及相关思考
刘 智 勇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387)
[摘 要] 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关于物质实力和观念建构二者在国际关系中所起作用如何的本体论问题之争始终存在于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现实主义学派坚持物质主义本体论,建构主义学派坚持观念主义本体论,而新自由制度主义学派的物质和观念并重的本体论思想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思想,具有更强的科学性。
[关键词] 本体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法]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21(2007)06-0012-02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本原的,何者为第二性、派生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同时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这个问题反映到社会科学研究中就是现象和本体是什么关系的问题。所谓本体,原为唯心主义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 与现象对立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1]。对于社会科学理论来说,本体论问题是建立理论的基础。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本体论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激烈。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四次较大的论战中,有三次涉及到物质实力和观念的论争。对物质实力和观念建构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如何认识是划分不同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和研究范式的重要标准之一。激烈的论争促进了国际关系理论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使人们对国际关系现象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第二章_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
第二章_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
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
一、理论的争辩
自由主义理论体系
现实主义理论体系
批判理论体系
国际政治学理论的四次论战
1920-1950年代理想主义与古典现实主义的论战
1950-1960年代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的论战
1970-1980年代新自由制度主义与新现实主义之间的论战
19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和新现实主义之间的论战
自由主义之理想主义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灾难所产生的对世界和平的希冀。
内容与观点:(1)人性是可以改造的,通过改变客观环境促进人向善和不断进步,并走向理性。(2)战争是可以避免的,战争的根源不是人性的罪恶和人类的必然产物,而是不完善的国内或国际政治体制的缺陷或人类教育与开化和文明进步的不足而引起的。
(3)崇尚国家和世界的民主化与法治化。(4)崇尚国际法、国际规则与国际组织对世界和平的保护意义。(5)各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是可以调和的,因为国家是理性的,追求和平与避免战争是世界的共同利益,是世界和谐或调和的根本。(6)国家主权不是无限的,主张国际集体安全体系代替均势体系。
关键词:性善、理性、民主、国际机制(制度与组织)、道德、和谐、集体安全、环境与教育、共同价值体
思想渊源:[荷兰]格老秀斯:《论战争与和平法》(1625)——国际法之父;[德国]康德:《永久和平论》(1795);[英国]洛克:《政府论》(1713)——自由主义之父等。
代表人物:[美国]伍德罗·威尔逊:《论国家》(1889)、“十四点原则”(1918)——被称为理想主义的政治纲领,故理想主义也被称为“威尔逊学派”、《伍德罗·威尔逊文集》(1925-1927)。威尔逊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公开外交、集体安全、民族自决、国际邦联、世界政府、裁军非战、贸易平等、公理正义等,其核心是民主、正义与法律,其实质是建立一种美国领导下的世界秩序。威尔逊主义是美国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后第一次为世界和平设计的蓝图,有较大的吸引力和市场。
国关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谨供参考)
第一部分(前言)
第一讲: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秦亚青)
1,国际关系概念
国际关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它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个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个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指定和施行的政策.这三个概念好象是三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国际关系的外延最大,包括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国际政治次之,只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和正式关系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外政策再次,涉及一个国家对他国采取的政策.
2,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学是关于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科学.这门科学从国际关系体系着眼,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中各成员,各个部门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研究该体系中各个成员,各个部门同整个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推动和制约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各种因素,包括各个国际行为体的内部有关情况和国际关系的外部环境.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察,揭示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
3,国际关系学(理论)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国际系统中的成员,即国际行为体.国际行为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家行为体,指民族国家;二是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GOs),多国公司 (MNCs)和跨国公司(TNCs).
4,国际关系学研究重点内容
包括:国际系统的发展和演变;国际系统和国际系统单位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互动行为等. 5,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
第一部分(前言)
第一讲: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秦亚青)
1、国际关系概念
国际关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它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个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个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指定和施行的政策。这三个概念好像是三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国际关系的外延最大,包括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国际政治次之,只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和正式关系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外政策再次,涉及一个国家对他国采取的政策。
2、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学是关于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科学。这门科学从国际关系体系着眼,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中各成员,各个部门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研究该体系中各个成员,各个部门同整个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推动和制约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各种因素,包括各个国际行为体的内部有关情况和国际关系的外部环境。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察,揭示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
3、国际关系学(理论)
研究对象是国际系统中的成员,即国际行为体。国际行为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家行为体,指民族国家;二是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GOs),多国公司(MNCs)和跨国公司(TNCs)。
4、国际关系学研究重点
内容包括:国际系统的发展和演变;国际系统和国际系统单位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互动行为等。
国际关系理论归纳
国际关系理论归纳
国际关系理论是研究各国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国际体系的学科,它旨在解释国际政治行为的原因和动力,并提供对国际体系的结构和演变的理论框架。在这个领域中,有许多不同的理论流派和观点。下面将对一些主要的国际关系理论进行归纳。
一、现实主义理论
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它强调国家的自利性和权力斗争,认为国际体系是由于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和争夺权力而形成的。现实主义者相信,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与者,它们通过追求自身利益来推动国际事务,并通过实力的竞争来维护自身地位。
二、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则强调国际合作和互惠关系的重要性。自由主义者认为,国际体系是由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利益所驱动的。他们主张通过国际组织、法律和规则来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并通过互惠关系来实现共同利益。
三、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观念、信念和规范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建构主义者认为,国际关系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力量博弈,还受到思想、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认为国际体系是由社会构建的,并通过不同的观念和信仰来塑造国际行为。
四、制度主义理论
制度主义理论强调国际制度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制度主义者认为,国际体系中的规则和机构可以影响国家之间的行为和合作。他们主张
通过制度建设和合作来实现国际稳定和和平。
五、依赖理论
依赖理论关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依赖理论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受到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依赖,导致其在国际体
系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主张通过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实现自主
发展。
六、文化理论
文化理论认为,国际关系不仅取决于国家之间的权力和利益,还受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第一次论战
第一节一场严肃但吵闹的论战
第二节从伍德罗·威尔逊到约翰·默里
理想主义学派:伍德罗·威尔逊
阿尔弗雷德·齐默恩
约翰·默里
第三节从韦伯、卡尔到摩根索、基辛格
现实主义学派:马克思·韦伯
爱德华·卡尔(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莱茵霍尔德·尼布尔
阿诺德·沃尔夫斯(一个非常多样化的学者)
尼古拉斯·斯巴克曼
汉斯·摩根索(“如果我们学科有奠基之父的话,他就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
现实主义六原则:1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说支配
2 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是普遍使用的
3 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是研究国际政治的主要标志性特征
4 政治现实主义意识到政治行动的道德意义,个人和国家都必须依据普遍的道德原则来判断任何政治行动
5 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普遍的道德法则与某一特定国家的道德要求不可混为一谈,后者与各国国家利益的差异有关
6 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权力政治范畴的独立性,坚持以权力界定利益,因此政治现实主义与其他学派的区别是真实的,是深刻的乔治·凯南(遏制主义政策)
雷蒙·阿隆(反对像摩根索那样,把权力绝对化,试之为一切政治的本质)
约翰·赫兹
约翰·基辛格(均势是基辛格外交思想的核心)
第三章第二次论战(50年代以后)
——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
第一节一场激烈但“虚假”的战争
第二节科学行为主义学派
卡尔·多伊奇(科学行为主义三论:一体化理论、沟通理论和博弈理论)
莫顿·卡普兰(国际系统模式创始人之一)
戴维·辛格
海沃德·阿尔克(数学取向的政治学)
第三节传统主义学派的
马丁·怀特
(英国著名的“四人学派”赫伯特·巴特菲尔德,查尔斯·曼宁,马丁·怀特,赫德利·布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研讨・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刘永涛
内容提要:80年代中期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对以实证和经验方法获得的国际政治知识进行彻底清算和批判性的重建。
在学术思想转型过程中,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变革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试图打破现存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它的兴起和挑战给西方国际关系研究注入了活力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刘永涛: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通讯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200433)
80年代中期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一直处于转型过程中,其主要特征是:对以实证和经验方法获得的国际政治知识进行彻底清算和批判性的重建①。有人把这个转型过程称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第三次争论”②。然而,不同于先前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历史主义和行为主义之间的交锋,这场“争论”似乎没有明确的辩论方,它是不同理论范式之间的频繁对话。这场“争论”的内容也不同于前两次,它主要围绕元理论或理论本身问题而展开。批评者们怀疑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国际关系理论范式(主要是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描述、解释、规定或预测国际政治方面发挥的作用,提出从理论上探讨该学科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等方面的哲学问题,其目的是寻找获得更好理论的途径。在这一学术思想的转型过程中,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变革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实证主义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凭经验、观察和实验发现和认识自然规律的实证或经验方法,是一种最初被用
①
②约瑟夫・拉皮德:“第三次争论:后实证主义时代国际理论的前景,”《国际研究季刊》1989年(33),第235-254页。如果把结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视为第三次的话,那么,这次“争论”要算作第四次。
吉姆・乔治:《全球政治话语:批判性的国际关系(新)导论》,博尔德、林恩・里讷出版社1994年版;弗雷德・哈利迪:《重新思考国际关系》,巴斯廷斯托克,麦克米兰出版社1994年版;马克・诺伊菲尔德:《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建》,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于研究自然世界的方法。到了19世纪初,法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创立了实证主义哲学,首次提出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世界、发现社会规律的观点,与当时产业革命的兴起相呼应。他把人类知识划分为3类:神学知识、玄学知识和实证知识,使它们与人类智力及社会发展经过原始、中间、科学3个阶段相对应,说明实证知识标志着人类进入科学阶段。孔德的实证主义取向提出方法论上的统一科学概念,这一概念大体包含了3个基本方面:第一,实证的知识是真实的,因为它符合经验上的事实;第二,实证的知识是客观的,因为它对事实的掌握是在没有受到主观因素歪曲的情况下获得的;第三,实证主义在方法论上具有统一性,即它不但适用于对自然世界的研究,也适用于对社会世界的研究。换言之,同自然世界一样,社会世界也存在着法则或规律,社会研究者的任务是通过观察、实证和经验的方法去“发现”它们。然而,孔德的观点存在不足,甚至存在某些内在矛盾。出于这种理由,20世纪20年代,实证主义的另一种新变体———逻辑实证主义———在奥地利、德国和波兰出现并迅速占据了支配地位。逻辑实证主义者提出“经验证实原则”,强调使用科学的、可直接或间接地被经验证实为有意义的语言,反对使用无含义的、规范性的话语,不研究超越可被观察、被实证和经验以外的东西。他们还注重解释经验领域内发生的事件,并对它们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形进行预测,从而提出演绎———推理解释模式和前提———演绎理论发展研究模式等①。应该承认,孔德的实证主义和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在西方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成为指导不少社会学科领域———包括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论。
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主要是从外交史、
国际关系史研究中发展出来的,其研究传统是注重和强调国际事件及人物的特殊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和独特性。它所关心的不是发现普遍法则,而是注重叙述具体的外交事件、人物或决策过程,再现国家之间关系的历史面貌。然而,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并没有沿着叙述的传统发展,而是逐渐从叙述转向接受实证主义传统。从历史看,实证主义传统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之间的结合大体经历了4次②。
第一次是在本世纪20至3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在欧美国家确立。在当时,它主要关心从理论上回答爆发战争的原因和维持和平的手段问题。残酷的大战促使人们对战争的整体现象进行系统研究,摆脱对个别的、孤立的战争案例进行叙述的传统作法。此外,人们还试图对国际组织、国际法等在维护国际和平方面的作用给予较系统的说明。这些均为后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朝着综合性、一般性理论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是在40至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宣告了国联的破产以及国际乌托邦理想的破灭。1939年,英国学者爱・H ・卡尔出版了《二十年的危机》一书,批评自由主义的幼稚观点。此后,政治现实主义开始占据主导地位。194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汉斯・摩根索的《国家之间
・
5・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①②次数的划分参考了尼克・伦格和马克・霍夫曼的论文“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和国际关系”,载乔・多尔蒂、埃尔斯佩斯・格雷厄姆和莫・马赖克编:《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纽约,圣马丁出版社1992年版,第127-147页。
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39、417-440页;马克・诺伊菲尔德:《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建》,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8页。
的政治》一书问世,被推为现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学派的经典著作。该书继续探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其实证主义色彩更为浓厚,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是一本最早尝试建筑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国际政治理论框架的专著;第二,该书认为,在国际政治中,有一套客观法则在调节和控制着国家行为,作者指出,“关于政治上的事情,存在着一个客观的、普遍有效的真理,……(它)是人的理性所能够获得
的。①”这种认识论一直反映在后来的政治现实主义的理论及实践活动中。
第三次是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当时的行为主义革命渗透到西方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挑起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
历史主义与行为主义之间的激烈论战。行
为主义利用现代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批评传统的国际政治知识不是“根据科学”、而是“凭直觉”总结出来的,并且把“事实”与“价值”混淆在一起,因此是不精确的和缺乏事实证明的;认为历史研究所使用的大量书籍、文件、档案资料等只是直观地积累事实或收集知识。一些行为主义者试图建立所谓定量型国际政治知识,其目的是要通过“真实的”数据来“精确地”分析和预测国际政治、检验理论假设。在这场关于方法论的争论中,行为主义的“科学”及实证方法居上风,但传统历史主义使用的概念、术语和基本理论假设亦得到了保存。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学者托马斯・库恩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轰动了当时的西方思想界。该书探索了理论范式的本质和变化,试图打破“科学”这一概念,认为没有什么“客观”知识是独立于观察者的价值、信仰和偏爱之外的②。这种观点显然与当时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强调实证方法的苦心经营相对立。这一时期,以国际两极体系为特征的冷战正在经历一
些变化。在这种理论和现实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一些人找到了向正统国际关系理论发出挑战的机会,结果出现了多元主义和结构主义两大理论范式,试图与占支配地位的现实主义理论范式并存。它们各自强调不同的行为体、概念、问题和价值。然而,“范式”概念引起的思想混乱,以及对这一术语的使用、滥用、误用、错用等现象,反过来巩固并突出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行为主义的阵营。
第四次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1979年肯尼思・华尔兹出版了新现实主义代表著作《国际政治理论》,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再次使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得到“拨乱反正”。作者开始以整篇章节讨论科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问题,然后在批评先前理论“缺乏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他所谓“科学的”国际政治理论。华尔兹通过对国际关系史的观察发现,“国际政治的特征处于高度稳定的状态中,其
模式一再出现,事件本身反复不断。③”他
试图从国际体系层面分析、解释和预测国家之间的行为及其结果。新现实主义成为过去近20年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占统治
・
6・欧洲1998年第5期
①②③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1979年版,第66页。
参阅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伊利诺伊,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70年扩大版。库恩讨论了理论范式问题,把“范式”定义为“一方面它代表某个特定团体成员所共享的信念、价值、技巧等的总汇;另一方面,它指这一总汇中的一种要素,即作为模式或范例使用的具体解疑方法,这种解疑方法可以替代明确的规则,作为解
决常规科学其余难题的基础。”
(第175页)关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范式间的争论,可参阅M 1班克斯:“范式间的争论,”载M 1赖特和A 1J 1R 1格鲁姆编:《国际关系理论:当代理论手册》,伦敦,弗朗西斯品特1985年版,第7-26页。
汉斯・摩根索:《国际之间的政治》,纽约:艾尔弗雷德・克诺夫,1973年版,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