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中国观

合集下载

18世纪欧洲人的中国观

18世纪欧洲人的中国观

18世纪欧洲人的中国观: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叶这段时间在欧洲历史的研究中通常被称为,启蒙时代”,它最为明显地体现出蒙昧教权的衰落与理性精神之兴起相伴随的过程,习惯上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作为这个时代的终点。而这段时期又恰恰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个重要时期,1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士经过在中国的多年渗透之后,自17世纪中期开始比较多地向欧洲介绍中国知识,同时对天主教在华传播史至为重要的礼仪之争也在17世纪中期正式爆发,从而更强化了耶稣会士向欧洲宣传中国的动机,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1775年左右在华耶稣会士传教团被解散。启蒙时代与中西初识时期在时间上大致吻合,那么在内容上是否也有交叉,在精神上是否也有碰撞?一个走向启蒙、走向近代文明的欧洲结识了一个被耶稣会士有意远古化了的中国,就好像原本是向两个方向流淌的水流,却经由时空隧道而神奇地交汇了,这会激荡起什么样的浪涛呢?作为一段历史,它充满了多姿多彩的故事,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它尤其耐人寻味。耶稣会士就是那道不同寻常的时空隧道,他们出于自己的特定目的而回溯到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文化中的上古那一段,然后将其运载到正在向未来迈进的欧洲社会。而春秋以降直至耶稣会士所处时代的中国社会,尽管更加鲜活,但在耶稣会士笔下或者偶尔被作为古代文化精髓的对立面而批评,或者被其大袖轻扬所遮盖而省略。耶稣会士在这一文化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为何要向欧洲传输特定面目的中国,在《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张国刚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一书中已经详细讨论,《当诺亚方舟遭遇伏羲神农一一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上古史论争》(吴莉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对此也有深入分析,因此本书不再为此多施笔墨,而要将视线的重心落在变革中的欧洲这一舞台上,看看处在“启蒙”这一大变局中的欧洲人接触到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都非常遥远的这些中国知识后有何反应。本书要谈论的是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中国观”应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作为认识对象的中国是何模样,一个是对这一认识对象的态度和评价。这一时期欧洲看到的“中国”主要是由耶稣会士描摹并在某些地方经其他旅行者粉饰,而且中国的模样从17世纪到18世纪没有很鲜明的出入。但这一百多年里欧洲人对自己所见之中国形象的态度却因人而异、因时而别,也即中国之于欧洲的意味在不断变化,因为欧洲自己在不断变化,它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在不断变化,由此而造成中国观前后有别。但以自己的价值观和实际需求作为形成中国观的基础,这一原则是不变的。反过来,在这个舞台上,中国静若处子,全不知身外事,任凭欧洲不断地从它那里获得灵感而起舞不休。所有这些故事都是随着欧洲文化脉搏的跳动而展开,中国在其中是个失语者,是个缺席演出者。中国表面上看是被欧洲认识的对象,但最终欧洲几乎没有认识中国,却借助中国更好地认识了自己。有趣也有趣在这里。唯一的例外是18世纪后半叶中国沿海地区大量生产的外销商品,在它们身上体现出基于文化互动的融合。当欧洲商人要求中国工匠根据他们提供的图样加工家具、器皿时,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西式器物就此产生,为纯然一色的欧洲化了的中国文化增加一点别致的点缀。不过这一现象出现的时间较晚,影响范围又极其有限,并非本书要讨论的主要内容。自宗教改革以来,长期作为欧洲社会统治力量的教会就逐渐开始失势,整个社会被一股趋向世俗化的大潮暗暗鼓荡,但总体而言,中世纪末期以来教会与国王争权夺利的显著结果之一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双方达成妥协,“教会和贵族失去了几乎他们全部的政治权力,却保留了他们大部分的社会和经济特权”,这种妥协有助于社会团结和稳定,因而能为各方接受,18世纪初欧洲各国社会结构都还表现着这一特点。教会是国家温驯的助手而非敌人,宗教也仍然是社会的核心话题,所以公元1740年以前的欧洲仍是一个宗教问题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所有思想讨沦往往都要在是否具有基督教意义上的合理性的背景下进行。直到18世纪中叶,从社会结构到哲学和科学等所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革,教士、贵族和国王的联盟开始丧失民心,反映在思想领域就是思想家们开始直面现实社会的弊端且批判纷

论1 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两种中国观

论1 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两种中国观

【摘要】十八世纪法国的“中国热”达到了高潮,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汇被启蒙思想家们记录下来。研究中国是启蒙思想家们的重要课题之一,但因为距离遥远,资料有限,

其内部产生了以伏尔泰为代表的赞美派和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批判派。为探究他们对于中

国不同解读的源起,本文将对其历史背景、生平经历和相关文本进行分析和对比,藉此揭

示中国研究与启蒙运动的内在联系,即启蒙思想家试图从东方找寻促进法兰西民族觉醒的

精神良药。这种辩证的文化智慧对于中国处理当下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极具借鉴意

义。

[Résumé]La tendance de la « Sinomania » a atteint son apogée en France au XVIII e siècle. . All Rights Reserved.

Cette rencontre des civilisations orientale et occidentale a été enregistrée par les penseurs des

Lumières. La sinologie a fait l’objet d’étude importante de ces penseurs, mais à cause de la longue

distance et des informations limitées, ils se sont divisés en deux groupes: les sinophiles

représentés par Voltaire et les sinophobes représentés par Montesquieu. Afin d’étudier les origines

十七、十八世纪西方人的中国观

十七、十八世纪西方人的中国观

Westerners' Ideas about China: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作者: 潘娜娜

作者机构: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山东青岛266071

出版物刊名: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1-11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中国观 耶稣会士 启蒙思想家

摘要: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前后,以耶稣会士和思想家为代表的西人利用文化间天然的误读机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竭力美化中国,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观。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中国观,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中西对比呈现出中强西弱的态势,二是西方历史上有关中国的知识文化再生产的结果,三是意识形态的需要,四是受到个人立场的影响。他们的中国观表面上是他们的自我愿望得不到满足的一种表达,实际上是欧洲启蒙时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 “中国风”
叶廷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36年生于浙江衢州,1961年毕业于北京 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留任助教后,于1964年进中国(社会)科
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先后任文艺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中北欧文学研究室
主任、学术委员;中国作协、剧协会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德语文 学研究会会长;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苏黎世大学荣誉博士。主要著 作有《现代艺术的探险者》、《现代审美意识的觉醒》、《卡夫卡及其 他》、《美的流动》(随笔集)、《遍寻缪斯》(散文集)、《不圆的珍 珠》(随笔集)等;译著《老妇还乡》(迪伦马特喜剧选)、《变形记》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卡夫卡书信日记选》、《卡夫卡传》(合译)、 《溺殇》等多部以及编著《论卡夫卡》、《卡夫卡全集》、《德语国家散 文选》、《外国百篇经典散文》、《世界名家随笔金库》、《现代主义文 学研究》(合编)、《从颠覆到经典——现代主义大师群像》(合编)等
利玛窦
高潮
高潮形成于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中叶。主要标志有下列几个方面 1、中国学成热门
这些西方传教士为了达到更有效的传教布道的目的,作了坚忍不拔的“知己知彼”的努力,对中国国情进行了可 以说全方位的了解,不仅是典籍,对中国语言文字、历史地理、天文数学、科学技术、医学、农业、园林等等都进行 了研究,著书立说,出版了不少具有开拓意义的著作,许多人因而成了了不起的学者。据记载,1682年,意大利传教 士柏应理回罗马时,带回的在华传教士的著作达400多册。同时他们也将大量中国的各种书籍带回欧洲。如1794年法 国传教士白晋回国时,光赠送给法国路易十四国王的中国图书就有300册。法国另一名传教士马若索为法国皇家文库 收集了几千卷中国图书。在传教士写的著作中,语言文字方面的就有意大利人卫匡国的《中国文法》、西班牙华罗的 《官话简易读法》、路易十四的顾问傅尔蒙的《中国文典》等;史地方面的如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1585,被 译成多种语言)、冯秉正的12卷本的《中国通史》(1783)、特别是A· 基尔契的影响最大的《中国》;法国传教士杜 赫德包罗万象的巨著《中华帝国志》很受启蒙学者的欢迎。其他如哲学、天文学、医学乃至武术方面的书籍亦不在少

百科全书派的中国文化观

百科全书派的中国文化观

百科全书派的中国文化观

在18世纪的欧洲,百科全书派兴起,这是一场以传播知识、促进文化交流为目标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许多欧洲的学者和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全面系统的视角对中华文化进行了研究和介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百科全书派的中国文化观。

百科全书派的中国文化观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形成的。当时,欧洲的学者们通过与东方的交往,逐渐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他们借助于百科全书这种形式,将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一过程不仅推动了欧洲对东方文化的认知和接纳,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百科全书派的中国文化观具有客观公正、全面系统等特点。他们以严谨的态度,对中国历史、地理、政治、科技、艺术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在这些介绍中,他们不仅赞誉了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还凸显了中国特色。这种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使得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不再局限于传说和想象,而是有了更为真实的了解。

在百科全书派的中国文化观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中国特色的思考和探讨。例如,他们关注中国的政治制度、道德观念、科学技术等方面,试图从中寻找欧洲可以借鉴的经验。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使得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更加全面和立体。

百科全书派对中国文化观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的工作不仅促进了中欧文化交流与互动,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还激发了西方对东方文化的兴趣。在

这一过程中,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当代人来说,百科全书派的中国文化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首先,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成为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次,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深入研究和挖掘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使之成为推动国家发展、促进民族自信的强大动力。最后,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研究,以此为基础,树立起自己的文化立场,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贡献力量。

启蒙思想与中国文化——16-18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对欧洲的影响再研究

启蒙思想与中国文化——16-18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对欧洲的影响再研究

2014年第6期(总第137期)/十一月号

现代哲学

MODERNPHILOSOPHYNo 62014/GeneralNo 137/

November

启蒙思想与中国文化

———16-18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对欧洲的影响再研究

张西平

【摘要】中国思想和西方思想的第一次真实相遇是16-18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欧洲的传播和影响,由此,开启了18世纪的欧洲中国热,中国文化成为启蒙思想家重要的思想来源。但当下中国学术界在理解西方启蒙思想和中国思想的关系时,要么从后现代主义出发,否认中国文化对当时启蒙思想的影响,把西方近代思想的形成说成一个自我成圣的过程;要么将启蒙思想与中国跟传统思想对立起来,无法揭示二者之间的历史和思想的联系,从而赋予儒家思想以现代意义。因此,本文将从历史与思想的角度说清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启蒙运动;中国热;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4)06-0057-10

一、全球史观下新的思考

在19世纪后由西方所主导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西方文化是人类思想的中心,它代表着人类的未来。其根据是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模式和思想都是由西方人所确立的。西方所以取得现代化的显著成就,获得这样的地位,那是因为西方有一整套的思想文化传统。文化的优越导致了发展的优越,文化的先进导致了社会的先进。这样,西方文化的这种地域性的经验就成为全球性的经验,放之四海而皆准;西方文化的自我表述就成为全球各类文化的统一表述。西方成为所有非西方国家的榜样:希腊、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启蒙运动,西方的道路应是全球各个国家的发展道路;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应成为全球所有国家的制度和的理念。于是就有了目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东西之分”、“现代与传统之别”的二元对峙的模式。东方是落后的,西方是先进的;西方代表着现代,东方或者非西方代表着传统。这样东方或者非西方国家如果希望走上现代之路,就一定要和传统决裂,就一定要学习西方。“化古今为中西”,只有向西方学习,走西方之路,东方或非西方国家与民族才能复兴。

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其影响却相当广泛,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除此包括《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

孟德斯鸠年表

1689年1月18日,在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拉布雷特庄园诞生。

孟德斯鸠自幼受过良好教育。19岁时获法学学士学位,出任律师。

1714年开始担任波尔多法院顾问。

1716年,继承了波尔多法院庭长职务(他的祖父、伯父一直占有这个职务),并获男爵封号。孟德斯鸠博学多才,对法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曾经撰写过许多有关论文。

1721年孟德斯鸠化名“波尔·马多”发表了名著《波斯人信札》。这部书通过两个波斯人漫游法国的故事,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用讽刺的笔调,勾画出法国上流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脸,如荒淫无耻的教士、夸夸其谈的沙龙绅士、傲慢无知的名门权贵、在政治舞台上穿针引线的荡妇等。书中还表达了对路易十四的憎恨,说法国比东方更专制。这部书受到了普遍欢迎。

1726年,他出卖了世袭的波尔多法院庭长职务,获得一笔巨款,迁居巴黎,专心于写作和研究。漫游了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国待了两年多,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认真学习了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还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31年回到法国后,潜心著述。

1734年发表《罗马盛衰原因论》,利用古罗马的历史资料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中国观

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中国观

关于同化征服者的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在历次异族入侵中够 保 持他们的法律和习俗,请听答案:只需要 一小撮人便能征服中国,而改变中国却需 要数百万人。六万人占领了这个国家,结 果怎样呢?六万人分散在六千万人中间, 也就是一千比一百万;
有谁相信,一千人能够改变一百万人 的法律、风俗和习惯?被征服者以其人口 优势同化征服者,…
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中的实例: 邸报的一则报道失实,两名负责编辑的官 员被指控欺骗皇帝,被处以极刑。
一位亲王在皇帝朱批的文件上写了几个字 一家人都遭到残酷镇压
法律与习俗相混 判断违法无严格依据,取决于皇帝意志 皇帝:最高行政长官、最高立法者 最高司法长官
三权分立
中国人把法比作一张网,百姓就是网 中的鱼,鱼儿既然已经在网中,纵然 还能游动,又有什么自由可言呢。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 恐怖”,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 事情
不可能因人口过多而迁居中国
重新计算
大洪水
⇒ 2952BC
比附法:伏羲—亚当,尧—诺亚 神农—该隐
索隐派:从中国古籍中寻找信仰天主的 痕迹
启蒙学家: 确信中国古老文明的真实性 伏尔泰 把中国列为《风俗论》第一篇:
“我们在谈论中国人时,不能不根据 中国人自己的历史……不容置疑,中 华帝国是在4000多年前建立的,
莱布尼茨:康熙——英明君主 遵守法律,听取谏官劝告 虚心学习,对宗教宽容, 全世界君主的典范

启蒙运动时期的伟大思想家

启蒙运动时期的伟大思想家

启蒙运动时期的伟大思想家

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他们同封建制度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封建专制统治的剥削与教会压迫不断恶化,使得人类对自由权利的认识和渴望不断深入。这样反封建专制和反教权主义的斗争就毫无疑问的成为时代的要求。于是,来自欧洲各国的一批先进的资产阶级发动的一场反封建的启蒙运动先后在欧洲各国兴起。它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内涵广博,涉及到宗教、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各个文化领域。因此,它是欧洲历史上,甚至是全世界的一次影响深远、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最早出现于英国,当时最著名的思想家是霍布斯和洛克。接着,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法国最著名的思想家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18世纪中后期,法国启蒙运动达到高潮,是以狄德罗为首的一批思想家推动的。他们认为,社会之所以不进步,人民之所以愚昧,主要是由于宗教势力对人民精神的统治与束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树立理性和科学的权威。他们认为,人的理性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不合乎人的理性的东西就没有存在的权利。他们主张传播科学知识以启迪人们的头脑,破除宗教迷信,从而增强人类的福利。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自由、平等和民主。在他们看来,封建专制制度扼杀自由思想,造成社会上的不平等和文化经济上的落后。因此,他们大力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民参与政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启蒙运动,特别是18世纪启蒙运动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对北美的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启蒙运动还陆续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着封建统治。启蒙思想家们宣扬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思想原则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启蒙思想家们的许多著作也逐渐被介绍到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激励着那里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奋斗。

第八单元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

第八单元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

欧 洲 的 启 蒙 运 动
(2)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提 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宣传,并激励人民维 护革命成果
(如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等)
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
(如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的联邦制)
(3)激励着亚洲等地区的仁人志士为争取民 族独立自由、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朗读单元序言,找出核心概念
启蒙思想的内涵及其影响
理性之 光
1、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思想适应时代)
(1)经济发展与旧制度压迫: 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但受到天主教神学和封建 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压迫,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束缚; 一批先进思想家高举理性大旗,批判封建专制和中世纪宗 教神学,主张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
不同: (1)资本主义发展不同程度决定了这两场运动特点
(2)启蒙运动在内容上更深入,在影响范围上更广, 程度更深
1、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
D
①起源于英国,中心在法国②以理性为中心,鼓吹人权和法制③是 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④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人物的思想,有明显的继承关系的是 A.洛克、孟德斯鸠 B.霍布斯、伏尔泰
D
A
8、启蒙学说发展了人文主义,这主要表现在 B.宣传天赋人权

公元14世纪—18世纪的中国与西方

公元14世纪—18世纪的中国与西方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 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 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l6世纪初,纽贝里的 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l l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 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 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l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 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 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l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 段及阶段性特征。(16分)
荣(四大名著等);京剧形成(道光二十年); 未产生近代科技,但有古典科技总结
明清时期中西文明的转型及不同的发展趋势
解读阶段特征
1.理解明清时期是既具有工业文明的萌动 (发展),又有近代前夜危机(停滞)。
(1).工业文明的萌动倾向 ①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 现与缓慢发展;②民主启蒙思潮的滋长与“经世致用”“工商皆本”主 张的出现; ③科学巨匠的涌现与科技巨著的诞生。(内源式近代化) (2)近代前夜的危机 ①主要表现:抑制商业、蔑视科学、政治高压与闭关锁国;而 16、 17世纪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的兴起。

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思想文化因素

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思想文化因素

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思想文化因素——析“中国礼仪之争”对法国启蒙文学

的影响

郭丽娜/康波

【英文标题】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Eighteenth-Century French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 The Controversy over Chinese Rituals and French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

【作者简介】郭丽娜,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康波,中山大学历史系。

【关键词】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国礼仪之争/东学西传

French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the controversy over Chinese rituals/the spread of Oriental literature to the West

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宣扬自然神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提出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等政治主张或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思想文化的启发。“中国礼仪之争”是东学西传的起始,从17世纪下半叶起,它的进展就与法国早期启蒙主义思潮的发展相互作用。传教士的文本争论客观上造成了中国文学典籍及其负载的思想文化,主要是儒学和宋明理学在法国的广为传播,并进而在思想内容方面影响法国文学;但是,中国古典文学并未在体裁和表现形式上对法国启蒙文学产生过影响。

比较研究

The eighteenth-century French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 advocating deism or atheism and advancing the theory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and separation of powers, was, to some extent, inspired by Chinese ideology and culture. The controversy over Chinese rituals was the origin of the

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热

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热

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热

叶廷芳 2012年05月14日北京日报

莱布尼茨的著作《中国近事》,是中国文化在18世纪的欧洲传播的最重要成果,在当时的欧洲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和文化影响。莱布尼茨在这本著作中倡导了一种国际性多元文化互补的观点,并且首次发出了中国和欧洲可以通过交流取长补短的声音。

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产物,是人情和人性表现的载体。所以文化不管产生自哪个民族或地域,因为有人性这个媒介,一经接触,就会相互吸引,进而相互交流,乃至相互交融。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引起了中国文化热的一个高潮。但这个高潮的兴起在16世纪、17世纪。

直到元代,西方人才知道中国的真实存在,此后传教士们开始翻译中国文化典籍

在元代以前,西方人对中国所知甚少。直到忽必烈的骑兵横扫欧洲大陆时,西方才知道中国的真实存在。13、14世纪之交马可·波罗的历险,反映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兴趣,但只是个别人的行为。官方行为约两个半世纪后,即1583年才获明代万历皇帝的准许。在这前后葡萄牙、法国、意大利等国都派出了传教士来中国。其中最成功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利玛窦于1582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经过19年的苦心经营,上上下下结交了许多中国的士大夫(包括当时最大的学者徐光启)甚至京都要员,终于在

1601年见到了中国皇帝(万历朱翊钧)。但利玛窦的工夫并没有完全用在公关上,而用在对中国国情的了解,首先是对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研究和翻译上。1593年他已经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的主要部分用拉丁语翻译了出来。不久他的继任者金尼阁(比利时人)也把“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翻译成拉丁文,并在杭州刊印出来。这是中国古籍最早的西文译本。

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上一期的光明讲坛刊登了王岳川先生的演讲,演讲中提到,对今天不断发展强盛的中国而言,大国文化战略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是一个必须正视和重视的重大文化战略问题。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文化也要走出去。 从历史上看,中国曾经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文化,这些文化不仅对周边国家影响深远,而且还跨过千山万水,传播、影响到欧洲。下面,我们就请叶廷芳先生给我们讲讲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 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产物,是人情和人性表现的载体。所以文化不管什么类型,产生自哪个民族或地域,因为有人性这个媒介,一经接触,就会相互吸引,进而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乃至相互交融。当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会很快交融,有的甚至还会发生摩擦,以至战争,例如宗教文化,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和17世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都是。但大的趋势是交融,而交流是它的过程。 一般来说,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除此以外,生产力发展的先后,也会对文化产生明显的影响。比如欧洲人自17世纪起就开始摆脱农耕文明,开始了工业文明。他们的文化遂转型为“工业文化”,而我们直到现在,虽然生产方式已经工业化了,但文化形态基本上还保留着农耕文明的特点。因为一种新型文化形态的形成需要时间的沉淀。工业文化的背景是雄厚的物质力量和以“普济众生”为己任的基督教精神,所以这种文化的特点是阳刚文化,强力文化,它是进取性的,是岀击型的。而我们的农耕文化是一种阴柔文化,它是封闭性的,是守成型的。 今天讲的这个题目就跟西方这种“工业文化”的特点很有关系。因为是岀击型的,所以它要输出他们的文化,首先是他们的宗教文化,即基督教文化,这就必须派传教士;因为是进取性的,求知欲很强,急于了解世界的事情,并且拿回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初的西方传教士就起着这双重作用:一方面向非基督教国家输出教义,同时从对象国获取信息和情报。这就形成了欧洲人对中国发生兴趣的初潮。这股初潮的主要“弄潮儿”是欧洲的传教士。这些传教士都有双重的素质:虔诚的布道士和执著的科学家、探险家。 初潮 直到元代,西方人才知道中国的真实存在。此后,传教士们开始翻译中国文化典籍 在元代以前,西方人对中国所知甚少。最初他们只知道有个产“丝”的地方,就把那地方叫“赛丽斯”,后来又叫“契丹”,再后是“奇那”。中国有史料说,罗马人曾在6、7世纪派使团来过

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观(讲稿)

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观(讲稿)

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观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1700年1月7日,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太阳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舞会。当巴黎上流社会的显贵命妇们到场后,随着一阵音乐响起,只见国王竟身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里出场,全场顿时发出一片惊叹声。这场由奥尔良公爵策划的“中国式”舞会,其实只是当时整个欧洲一种特殊风尚的一个片段。这种特殊的风尚,就是18世纪流行欧洲100年的“中国热”。

中西方大规模的接触和交往是从19世纪开始的,是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引起西风东渐,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中国社会。鲜为人知的是,在这西风东渐之前,有一股强劲的东风西渐。不少欧洲人如醉如痴地欣赏和赞美中国文化,将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国度。那时中国在欧洲人眼里的形象与鸦片战争以后那种落后、衰败的形象迥然不同。

很久以来,欧洲就一直渴望了解中国。早在罗马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作为一种奢侈品就曾在上流社会引起轰动。进入16世纪后,大批传教士纷纷前往中国,而他们带回的各种报告则直接引起了欧洲对中国的巨大兴趣。在众多传教士当中,利玛窦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不但在中国获得了很大成就,也成为当时向欧洲知识界介绍中国文化的重要人物。16世纪中叶,利玛窦最早把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译为西文,他的《利玛窦日记》第一次向欧洲全面介绍了中国的道德和宗教思想。正是经过他的倡导和努力,来华传教士们把中国的哲学、宗教、科学、技术、艺术等介绍到欧洲,并在18世纪的欧洲产生巨大影响。

18世纪时,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而欧洲仍在经受着教派纷争和战乱之苦。当前往中国的传教士们将一幅美好的中国图景呈现在人们面前时,立即引来整个欧洲的无比惊羡。结果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100年间,在欧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在长达100多年的“中国热”期间,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政治制度方面,欧洲都对中国极为追捧,以至于在1769年曾有欧洲人写道:“中国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

启蒙价值观

启蒙价值观

启蒙价值观是指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和理念,旨在推动人类自由、平等、理性和进步。这些价值观包括:

1. 理性主义:认为人类应该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盲从传统或权威。

2. 人道主义:强调人类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奴隶制度和酷刑等残忍行为。

3. 自由主义:主张个人自由和权利,反对专制主义和限制言论自由的行为。

4. 平等主义:认为所有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不论其出身、性别、种族或其他因素。

5. 民主主义:主张政治权力应该由人民掌握,通过选举等方式来实现民主决策和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像埃及人、希腊人,中国人的历 史书中没有任何虚构,没有任何奇迹,没 有任何得到神启的自称半神的人物,这个 民族从一开始写历史,便写得合情合 理。” ——《风俗论》
伏尔泰《哲学辞典》 批判神学家们的荒谬:
在西方的一个省份,过去叫做克尔特 的那里,人们的奇谈怪论竟然发展到 说中国人仅仅是埃及人的殖民地人, 或者说是腓尼基的殖民地人。
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中的实例: 邸报的一则报道失实,两名负责编辑的官 员被指控欺骗皇帝,被处以极刑。
一位亲王在皇帝朱批的文件上写了几个字 一家人都遭到残酷镇压
法律与习俗相混 判断违法无严格依据,取决于皇帝意志 皇帝:最高行政长官、最高立法者 最高司法长官
三权分立
中国人把法比作一张网,百姓就是网 中的鱼,鱼儿既然已经在网中,纵然 还能游动,又有什么自由可言呢。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 恐怖”,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 事情
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 深入人心,
成为民众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降低法律的严酷冷峻,增加人情味
中国法律:惩治罪恶 法律褒奖善行 “若是出现一桩罕见的高尚行为,那便 会有口皆碑,传及全省。官员必须奏报皇 帝,皇帝便给受褒奖者立碑挂匾。”
行政体制:中央政府的六部 分工、合作;提高效率,防止独断专行 地方官员职权分明,各司其职 保证人民安居乐业
五、中国科举制度:第五大发明
中国政治的优越性 的又一表现
隋大业元年605 →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冲破门阀制度界限 1、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 的基础 2.降低阶级矛盾、 维持社会稳定
3、推动知识普及、民间读书风气 靠学识取得官职 维持中国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欧洲人看来: 体现人人平等的原则
人们竟然还认为,就像证实许多 事物一样,证实了一位埃及国王被希 腊人称作米那的就是中国的国王大 禹,亚托埃斯就是中国国王启,不过 是更换了几个字母罢了。
而且人们更进一步竟然这样推 论:埃及人有时候在夜间点燃火炬, 中国人也点灯笼,所以中国显然是埃 及的一块殖民地。
—— 伏尔泰《哲学词典》
孟德斯鸠: 圣经中的洪水与中国毫不相干,传 教士们记载的中国的洪水比《圣 经》所说的年代至少早500年。
影响:欧洲 18世纪起,通过考试选拔公职人员
1791年,法国大革命采纳了考试选拔官
吏的制度
1855年英国文官考试制度建立 ★ 公考、自由竞争、择优录取 ★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考试领导体制
★ 采用分级考试 ★ 统一科目:必考、选考 ★ 严格的报考标准:健康、品行
贬华派:
孟德斯鸠 专制政体 皇帝至高无上 集教权、政权于一身 随心所欲以大逆罪处置臣民; 如何不敬,法律中无明确规定
魁奈: 中国人崇拜万物的本源,并名之为 “天”或者“上帝”,这里的“天” 并非有形的物质的天,而是一种主宰 一切的Fra Baidu bibliotek然法则。
目的: 用自然和理性的力量反对教会
用中国的无神论,攻击欧洲神学、 专制统治
三、中国人有良好的伦理道德 莱布尼茨《致德雷蒙先生》: 如果说,在工艺技术方面我们与他们并驾 齐驱,在思辨科学方面我们走在他们前面 ,那么在实用哲学方面,也就是说,在道 德戒律方面,在适用于现世生活和凡人的 政治方面,他们肯定超过我们。尽管承认 这一点令人脸红。
启蒙思想家关注的领域:
一、关于中国纪年的看法 早期: 维护《圣经》权威: 中国人是诺亚的后代,洪水后的移民 伏羲:把中国人从犹太地区携往远东
《圣经》年表: 大洪水:2349BC
卫匡国《中国上古史》 伏羲统治:2952BC
1659年,(荷)伏希乌斯《论世界实况》 a. 没有足够的水从西淹到东 b. 世界人口极少,上帝无需大动干戈 c. 洪水退到诺亚子孙四散,仅一百多年
狄德罗 批判以父权为基础的政体 盲目顺从,无自由 专制的暴政:家庭暴政、皇帝暴政 温顺、矜持、彬彬有礼是奴性
泯灭一切美德
“在我们看来,处于半开化状态的中 国人,是自以为了不起的野蛮人,是腐 败透顶的人,这就使他们比纯真和自然 的野蛮人更糟糕,在一系列有利条件 下,品德的萌芽能够出现在野蛮人身 上,但是我们不知道也无法想像这种有利 条件能为中国人提供什么帮助,因为在中 国人身上,品德的萌芽不是被遏制,而 是被彻底摧毁了。”
那些在杜卡利翁时代的大洪水和法 埃通从天而降的神话中保存下来又以 讹传讹的有关地球的变迁、大洪水、 大水灾等等故事,这个古老民族从来 没有听说过。” ——伏尔泰《风俗论》
赞扬中国历史修订的严谨:
中国的历史记载几乎没有任何宗教色 彩,史籍所记载的全是人的活动,而不 是关于神祗或鬼怪的传说。这既是中国 史籍的一大优点,也是中国历史可信的 重要原因之一。
影响: 在欧洲引起了对《圣经》纪年的怀疑
或者 至少为这种怀疑提供了佐证
二、对中国人信仰的评述 中国人:无神论者 培尔: 中国人的教理承认东西南北、星、 山川、植物、都城、沟渠、家灶万物 为神。 泛神论;无神论
孟德斯鸠: 无神论带来的好处:
孔教否认灵魂不死,芝诺的教派也 不这样相信。谁能想到呢?这两个教 派竟从它们恶劣的原则引申出一些不 正确但对社会却是美好的结论。
b. 中国园林、建筑风靡欧洲 欧洲古典主义风格 中国的精巧雅致
凡尔赛 特里亚农宫
“瓷宫”
英国人模仿中国园林: 在西方园林的基础上增加 拱桥、亭子、牌楼、宝塔等
英国比德尔夫· 戈兰奇花园 中的中国式凉亭
18世纪下半叶,风气大兴
(法)王致诚描述圆明园的书信: 从小丘间通往开阔地的不是欧洲那种笔 直的步行道,而是蜿蜒曲折的小径。 ……桥两端建有木牌楼或汉白玉牌楼。 结构非常精巧,但与欧洲的凯旋门截然 不同。
中国人:自然神论者 莱布尼茨: 在中国早期,人们相信一种精神的实体。 中国的哲学学说或自然神论是自从约 三千年以来建立的,并且富有权威, 远在希腊人的哲学以前。
伏尔泰: 中国人不像欧洲人那样充斥着宗教狂热
跟他们一道生活在北京,浸润在他们的文 雅风尚和温和法律的气氛中,却比在果阿 宗教裁判所系身囹圄,最后穿着涂满硫 磺、画着魔鬼的罪衣出狱,丧命在火刑架 上,更妙的多。
中国的政体最合乎理性 基础:父权的自然法则
“儿女孝敬父母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 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 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 父,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把 这个幅员广大的国家组成一个大家庭。”
“正因为全国一家是根本大法,所以 在中国比其他地方更把维护公共利益视 为首要任务。因此皇帝和官府始终极其关 心修桥铺路、开凿运河,便利农耕和手工 制作。”
中国的政制并非因为优良而经久不哀,而 是人口过多的必然结果,只要这个原因存 在、这个帝国就永远只会更换主人而不会 更换制度。”
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
“科学、艺术在中国没有任何进步,这 个民族既无高大的建筑,也没有美丽的雕 像,更无诗歌、音乐、绘画和雄辩术。” 传教士在中国受到尊敬更说明中国的 数学、天文、机械落后
礼教: 束缚人的行为,但未纯化人的心灵 中国人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 这特别表现在他们从事贸易的时候。虽 然贸易会自然地激起人们信实的情感, 但它却从未激起中国人的信实。向他们 买东西的人要自己带秤。每个商人有三 种秤,一种是买进用的重秤,一种是卖 出
用的轻秤,一种是准确的秤,这是跟 那些对他有戒备的人们交易时用的。… 中国人的贪利之心是不可想象的,但法律 并没想去加以限制。… 因此让我们不要把中国的道德和欧洲的道 德相比较吧!在中国,欺骗是允许的。”
莱布尼茨:康熙——英明君主 遵守法律,听取谏官劝告 虚心学习,对宗教宽容, 全世界君主的典范
“谁能不为这个帝国的君主惊喜呢?他 的伟大超过了人类的高度,有人把他视 为人间的上帝。”
伏尔泰:哲学家国王康熙 皇帝自古以来都是首席大祭司,由他来祭 天,祭祀天上的神和地上的神。他可能是 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 家,皇帝的谕旨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 和圣训。
一万三千六百名官员管理着一亿五 千万人民,他们分属不同的部门,这 些部门的上面是六大部,六大部则同受 一个最高机构的监督,一想到这些我就 情不自禁地兴奋。
——伏尔泰 “贤明的君主、良好的法律、合理有效 的行政机构”
魁奈《中国专制主义》 所有官吏都受宫廷派往各省巡视的 官员的限制。……这些监察官员以特 殊奏折向皇帝报告官员们的过错…… 总而言之,这些检察官拥有极高权威, 而他们的坚定和决心则可与他们的权威 媲美。
不可能因人口过多而迁居中国
重新计算
大洪水
⇒ 2952BC
比附法:伏羲—亚当,尧—诺亚 神农—该隐
索隐派:从中国古籍中寻找信仰天主的 痕迹
启蒙学家: 确信中国古老文明的真实性 伏尔泰 把中国列为《风俗论》第一篇:
“我们在谈论中国人时,不能不根据 中国人自己的历史……不容置疑,中 华帝国是在4000多年前建立的,
典型细节:围棋 兵不血刃,围而不战,迫使对方投降 不靠运气、力气,全靠智力 ——高度文明的标志
“我相信,如果需要挑选一个精于辨识 各民族的优点,而不是精于鉴赏女神 的美丽的评判员,那么金苹果就应该 奖给中国人。”
四、对中国政体的借鉴
★开明的君主制 伏尔泰: 人类的智慧再也想象不出较之中国更 为优良的政治组织了
人口压力造成道德沦丧 社会需要美德,但美德的培育需要安 宁、舒适的生活为条件。
“那里多得是谎言、欺诈和盗窃,少的 是荣誉、条理和细腻的情感,整个帝国 如同一个大市场,缺少我们这里所拥有 的安全感和诚信。
那里的人卑劣、狭隘、利欲熏心、心 胸狭窄而且狡诈。如果说世界上有一 个最缺乏热情的民族,那就是中国人。”
确实,中国人巧妙地用法律来实现公 共安宁和建立社会秩序,使人们在彼此关 系中尽可能少发生分裂;与其他民族的法 律相比,他们的这种法律妙不可言,我们 很难把它的妙处描绘出来。
年轻人尊敬、服从师长 不用粗暴口气向长者说话, 平辈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承担义务 农夫、仆役也都彬彬有礼
中国人的道德标准甚至高于欧洲某些教派 的创立者
为每一个人敞开仕途的大门 又体现了哲学家治国的理想
当时欧洲: 等级森严 资产阶级很难提高社会地位 伏尔泰: 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 相对于欧洲权力的世袭 较为民主、平等
魁奈《中国专制主义》 建议:法国也设立类似的制度 从所有阶层选拔人才 组成参议国事的智囊团
孙中山: “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 差不 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 英国的 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 所以, 中国的考试制度, 就是世界中 最古、最好的制度。”
德国 奥兰宁堡 中国园 中的宝塔
瑞典皇后岛上的中国宫
德国波茨坦无忧宫的中国茶亭
c.生活方式
穿中国式衣服、 中国式宴会、 观看皮影戏、 养金鱼等
18世纪的法国油画 《天文学家》
d.中国成为戏剧和文学中的常见题材
法国喜剧:《中国人》 《中国国王的假面舞会》 《彬彬有礼的中国人》 英国:《鞑靼人征服中国记》 《伏羲大帝》
每个国家都有其情趣和习惯,应该说 我们的建筑很美。……我们喜欢规整 和对称。……中国人也喜欢对称、有序 和规整的布局,我在前面提及的皇宫便 体现了这种审美情趣。
但是,他们在修建园林时却执意追求无序 和反对称,一切都遵循以下原则:要修建的 不是一切都符合对称和比例原则的宫殿,而 是自然质朴、远离尘世的村野乡间,因此, 我在御苑中见到的亭台楼阁,彼此相距虽远, 却没有任何 雷同之处。
启蒙思想家的中国观
1.中国热
Chinese vogue
法、德、英 浅层:追逐中国商品、工艺品 赞赏、模仿中国情Chinoiserie 深层:为社会发展、 变革寻找有力的借鉴
a. 追逐中国商品:瓷器 定制欧洲风格的瓷器
德国、荷兰仿制中国瓷器 喜爱中国绘画、图案
另:漆器、家具、屏风等
喝中国茶: 18世纪初,英国 “所有医生公认的最佳饮料” 法国:治病功效 关节痛、偏头痛等
关于同化征服者的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在历次异族入侵中够 保 持他们的法律和习俗,请听答案:只需要 一小撮人便能征服中国,而改变中国却需 要数百万人。六万人占领了这个国家,结 果怎样呢?六万人分散在六千万人中间, 也就是一千比一百万;
有谁相信,一千人能够改变一百万人 的法律、风俗和习惯?被征服者以其人口 优势同化征服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