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概述
锂离子电池锡基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收稿 日期 :20— 7 2 0 50 —5
作者简 介:张利华 (92 ) 18一 ,女。江西萍乡人 。在读硕士 。 事锂 电池锡基负极材料的研究。 从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 o 0602 N .2 330 )
4 5
维普资讯
peaainpo es itraain c a im n l t c e clp r r n e Wi h ih rrva il a aiis t rprt rc s, nee t gme hns a d ee r h mia e oma c . o l o co f t te hg e e e be cp ct ・ i h s e n—b sd maeil y ae tr sma a
b c me t a d tr latrs l e e i ig p o lmsa e rs le . eo he c t e ma e a f Ol xs n r be y e ov d ho i e l t
KE 7(I s:lhu - o a er ;t - ae a  ̄ sa ce r ci e hns Y、rI l I i i i b t ai t m n l e i bsd m t a sa d ; e t nm a i s n el n a o c m
电池 负极 材 料 。
关键词 :锂离 子电池 ;锡基负极材料 ;反应机理
中图分类号 :" 4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38(06 1 o4 一 4 1 62 G1 06 00 20 )O 一 o5 o
P o rs ee r h o n- a e ah d o i in Re h r e beBatre r g esi R sa c f n Ti b sd C to efrL — o c a g a l t i e s
锡基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锡基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在锂离子电池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以碳为负极的电池具有良好的循环性,技术成熟依然是目前主流的负极材料,但却基本达到了碳的理论容量。
不能够进一步满足当代对大容量小体积电池的要求。
因此必须开发新的理论容量高的负极材料,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代替碳的负极材料。
锡基就是其中一种。
在1997年,日本的富士公司首先发现了无定形锡基氧化物(TOC)具有很长的循环寿命和较大的可逆容量。
此后,在全世界掀起了研究锡基材料的浪潮,开发了多种含锡的材料类型,包括金属锡,锡基氧化物,锡基合金,硫化锡等。
锡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过程中可以形成Sn,其中的x小于Lix4.4。
也就是说一个锡原子可以与4.4个锂原子相结合形成合金。
从而计算出锂的理论容量大概在990mAh/g,远大于碳基材料(理论容量372mAh/g),这使得锡基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广大的潜力。
但是锡基作为负极材料时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会使体积发生巨大改变。
因此需要对锡基材料作进一步的研究,下面会从不同方面的锡基进行综述,来进一步了解锡基材料的优劣性。
2.1金属锡材料及复合材料锡和锂能够形成Sn。
纯净的Sn作为负极材料时,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Li4.4过程其体积变化率高达100%—300%,而且电极易发生破裂与粉碎,导致电池的可逆容量下降。
在Yang S等人[13]的文章中证实了此点,他们制作了厚度为12µm 到15µm的纯锡作为电极的电池。
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纯锡电极在前15次循环中的容量为600mAh/g,但在下面的循环中迅速降到了100~200mAh/g。
X射线研究分析可以看出晶体的尺寸变小了,由此可知以纯锡作为负极材料会发生严重变形。
目前的解决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锡可以纳米化并加入碳材料,这一种情况与碳—硅复合材料类似,在上面已经提到过。
另一种方法是电镀制备锡薄膜电极。
2.1.1纳米化方法纳米化的研究中有Wang等人[14]以石墨为分散剂,采用高能机械研磨法SiO/和金属Li的混合物发生反应,并还原成金属Sn,得到纳米簇会均匀的SnO分布含锂的弹性石墨基质。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摘要: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石油和其他传统能源越来越稀缺,迫切需要有效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
但是,这些新能源供应不稳定且持续不断,因此需要先转换成电能再输出,这促进了可充电电池的研究。
传统的铅酸电池,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存在使用寿命短、能量密度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的大规模应用。
当前,电池行业的首要任务是找到可替代传统铅酸电池和镍镉电池的可充电电池,迫切需要开发无毒、无污染的电极材料和电池隔膜以及无污染的电池。
与传统的二次化学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由于其吸引人的特性已经在电子产品中占主导地位,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引言国际能源结构正从传统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逐渐转变为低碳、清洁和安全的能源,以二次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已成为最有前途的储能技术之一。
锂离子电池因其比能量高、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和体积小等特点得到了广泛关注。
锂离子电池主体由正极、隔膜、负极、封装壳体四部分组成,就提高电池的比能量而言,提高负极的性能相对于改进正极、隔膜、封装壳体更为容易。
负极又包括了电流集流体(通常是铜箔)、导电剂(通常是乙炔黑)、粘结剂(通常是聚偏氟乙烯)和具有与锂离子可逆反应的活性材料。
电极的性能几乎取决于活性材料的性能。
1嵌入型负极材料嵌入型负极材料嵌入机制可以描述为,材料结构中可以容纳一定的外来的锂离子,相变形成新的含锂的化合物,并且能在随后的充放电过程中脱出外来的锂离子,恢复到先前的原始结构。
嵌入型负极材料,包括已经商业化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非石墨化的碳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TiO2以及钛酸锂等。
其中碳质材料的优点包括良好的工作电压平台,安全性好以及成本低等。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高电压滞后、高不可逆容量的缺点。
钛酸盐负极材料具有优异的安全性、成本低、长循环寿命的优点,但能量密度低。
石墨作为层状碳材料,是首先被商业化和人们所熟知的LIB负极材料,也是最成功的嵌入型负极材料,锂离子嵌入后可生成层状LiC6,其放电平台在0.2V(vs.Li+/Li)以下,有优异的嵌/脱锂动力学性能,是比较完美的LIB负极材料。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目前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基材料、硅基材料、金属氧化物等方面。
这些材料在锂电池中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而且针对不同种类的锂电池,对负极材料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对这些负极材料的研究和发展,将有助于提高锂电池的性能和推动新一代电池技术的发展。
碳基材料一直是锂电池负极材料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碳材料,因其导电性好、比表面积大、化学稳定性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锂电池负极材料中。
通过控制碳材料的结构和微观形貌,可以有效提高其对锂离子的嵌入/脱嵌能力,提高其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不过,碳材料在储锂过程中很难实现高容量储存,这一问题已成为碳基负极材料的研究难点之一。
硅基材料也是当前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热点。
与碳材料相比,硅具有更高的理论储锂容量,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硅材料在锂离子嵌入/脱嵌过程中会发生体积膨胀,导致材料结构破坏,电化学活性和循环寿命大大降低。
为了解决硅材料的这一问题,研究者们通过合成纳米结构的硅材料、设计多孔结构、以及与碳等材料的复合等方法,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
在未来,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通过材料设计与合成新型的碳基材料,以提高其储锂容量,并且降低材料的制备成本。
研究者也将继续探索碳材料的微观结构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找出铁电影响碳材料电化学行为的机理。
将进一步发展硅基负极材料的制备技术,通过纳米结构设计、表面涂层等方法,提高硅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也将探索硅基材料与其他材料的复合应用,以扩展硅材料在锂电池中的应用范围。
对金属氧化物的研究也将继续深入,以寻找新型金属氧化物材料,并且改进其结构与性能。
研究者也将进一步研究金属氧化物的嵌入/脱嵌机制,以解决其循环稳定性问题。
随着锂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对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也将持续深入。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及应用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及其存储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能源存储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移动电子设备以及大规模储能系统中。
而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着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因此,研究和开发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对提升电池性能、推动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应用进展。
我们将简要介绍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负极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
然后,我们将重点综述各类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特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讨论当前负极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包括硅基负极材料、锂金属负极材料以及新型二维负极材料等。
我们将展望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分类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是影响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电池的容量、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
根据材料的性质和应用需求,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碳材料:碳材料是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中应用最广泛的负极材料,主要包括石墨、软碳和硬碳等。
石墨具有良好的层状结构,可以提供较高的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软碳和硬碳则具有较好的嵌锂能力和较高的能量密度。
合金材料:合金材料如锡、硅、锗等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热门候选。
然而,合金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体积变化,容易导致电池循环寿命下降。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缓解合金材料的体积变化和提高其循环稳定性。
氧化物材料:氧化物材料如过渡金属氧化物(如CoO、Fe2O3等)和锂氧化物(如Li4Ti5O12)等也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但导电性较差,需要进行改性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
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分析1. 传统负极材料传统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包括石墨、金属氧化物和合金材料。
石墨作为最为常见的负极材料,具有很高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但其比容量有限,且在大电流放电时易发生热失控。
金属氧化物和合金材料因其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能量密度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其电化学活性较差,循环性能不稳定。
传统负极材料在满足高能量密度和高循环稳定性需求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二、锂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的展望1. 高能量密度随着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不断提高,未来的锂电池负极材料需要具有更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能量密度。
开发高容量、高电化学活性的负极材料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
新型碳材料、硅基材料以及金属氧化物和合金材料都有望成为未来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的重要负极材料。
2. 循环稳定性循环稳定性是锂电池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
当前硅基材料、金属氧化物和合金材料的循环性能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未来需要通过界面工程、复合材料设计等方法来提高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3. 安全性锂电池的安全性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传统锂电池负极材料在大电流放电时易发生热失控,导致安全隐患。
未来需要开发更安全稳定的负极材料,以确保电池的安全性能。
4. 可持续发展随着对环境友好性要求的提高,未来的锂电池负极材料需要考虑其资源可持续性和环境影响。
新型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开发需要注重材料的资源可再生性和环境友好性。
三、结语在锂电池的快速发展背景下,锂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与发展对于提高电池性能和满足应用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新型碳材料、硅基材料和金属氧化物材料被认为是未来锂电池负极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
未来,随着材料科学和电化学领域的不断进步,相信锂电池负极材料将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电池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我们也需要注重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性,努力推动锂电池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锂离子电池新型负极材料的研究
锂离子电池新型负极材料的研究本文着重介绍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金属基(Sn基材料、Si基材料)、钛酸锂、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的性能、优缺点及改进方法,并对这些负极材料的应用作了进一步展望。
锂离子电池因具有能量密度高、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小及环境友好等显著优点,已被广泛用于3C电子产品(Computer,ConsumerElectronic和Communication)、储能设备、电动汽车及船用领域。
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170Wh/kg),约为传统铅酸蓄电池的3~4倍,使其在动力电源领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而负极材料的能量密度是影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见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化学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研究较为广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为金属基(Sn基材料、Si基材料)、钛酸锂、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等负极材料。
金属基材料1.1锡基材料目前锡基负极材料主要有锡氧化物和锡合金等。
1.1.1锡氧化物SnO2因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781mAh/g)而备受关注,然而,其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次不可逆容量大、嵌锂时会存在较大的体积效应(体积膨胀250%~300%)、循环过程中容易团聚等。
研究表明,通过制备复合材料,可以有效抑制SnO2颗粒的团聚,同时还能缓解嵌锂时的体积效应,提高SnO2的电化学稳定性。
Zhou等通过化学沉积和高温烧结法制备SnO2/石墨复合材料,其在100mA/g的电流密度下,比容量可达450mAh/g以上,在2400mA/g电流密度下,可逆比容量超过230mAh/g,实验表明,石墨作为载体,不仅能将SnO2颗粒分散得更均匀,而且能有效抑制颗粒团聚,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1.1.2锡合金SnCoC是Sn合金负极材料中商业化较成功的一类材料,其将Sn、Co、C三种元素在原子水平上均匀混合,并非晶化处理而得,该材料能有效抑制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的体积变化,提高循环寿命。
锂离子电池用锡铜合金负极的研究
化剂和表面活性剂适量 。 预处理 :锡电极沉积前 ,对铜箔表面进行预处理 。先将铜箔
在含有 OP 乳化剂 (曲拉通 - 100 ,25 g/ L) 的 10 %(体积比) 硫酸 溶液中进行化学脱脂处理 ,水洗吹干 。进入沉积槽时 ,在 10 % 硫酸溶液中浸 1~2 s 后直接入槽 。
电沉积工艺 :在焦磷酸盐中性镀液中 ,放置好锡阳极和铜 阴极 ,并分别与脉冲电源的输出端相连 ,接通脉冲电源开关 ,控 制镀液温度为 30 ℃,调节电流密度为 15 mA/ cm2 ,设置脉冲频 率为 1 000 Hz ,占空比为 16 % ,搅拌速率为 200 r/ min ,开始电沉 积过程 。沉积 1 h 后 ,停止反应 。
图 4 覆铜前的锡电极热处理前后断面的 EDS 分析 Fig14 EDS spectra of Sn electrode (before Cu2coated) before and
after heating 热处理合金化后 ,电极组成和结构发生了变化 (图 4b) ,增 加了 Cu6 Sn5 和 Cu3 Sn 两相 (分别对应 No13 层和 No14 层) 。图 4c 、图 4d 的 EDS 分析结果和图 5b 的 XRD 分析 ,证明了其组成 的变化 。不同原子比的锡铜合金 Cu6 Sn5 (铜 、锡物质的量比 113 ∶1) 和 Cu3 Sn (铜 、锡物质的量比 312∶1) ,使铜集流体与表面铜沉 积层之间的活性锡形成了一定的浓度梯度 ,增强了活性材料锡 与铜集流体之间的结合力 。
锡基纳米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实验与研究
1 . 2 二氧化锡和二氧化锡/ 碳凝胶 复合材 料的制备
二氧化锡碳 凝胶复合材料是通过真空渗入法制备. 将制备好的碳凝胶固体浸入到含锡( I I ) 配合物
的溶液中, 并在真空下保存3 h . 锡配合物是以草酸锡为原料制备而成. 被含锡配合物溶液填充的碳凝胶 固  ̄ 8 5 o c 下干燥过夜 , 然后在马弗炉中以5  ̄ C / m i n 的速率升温焙烧 , 直至4 0 0 %时 , 再烧1 h .
N a n o w i r e E l e c t r o d e【 J 】 . S c i e n c e , 2 0 1 0 ,3 3 0 ( 6 0 1 0 ) : 1 5 1 5 — 1 5 2 0 .
[ 2 】K o Y D ,K a n g J G ,P a r k J G ,e t 1.S a e f - s u p p o  ̄ e d S n 0 2 n a n o w i r e e l e c t r o d e s f o r h i g h - p o w e r l i t h i u m- i o n b a k e i r e s 【 J 】 . N a n o t e e h n o l o g y , 2 0 0 9 , 2 0 ( 4 5 ) : 4 5 5 7 0 1 . [ 3 ]L e i D N ,Z h a n g M,Ha o Q Y ,e t 1.Mo a r p h o l o g y e f e c t o n t h e p e r f o r m a n c e s o f S n O 2 n a n o r o d a r r a y s a s a n o d e s or f
这就大大阻碍 了其商业化应用. 研究者尝试 了许多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 比如 , 构建不同的纳米结构如 纳 米棒[ 2 - 5 ] 、 中空状 [ 6 - 8 ] 、 纳米纤 维[ 9 1 等. 然而, 由于其高表面能, 导致纳米水晶很容易聚合 , 并且难以控制具体大小. 把纳米颗粒镶嵌在碳基 结构上被证明是一种能抑制凝聚的有效方法. 碳凝胶有着优异的高比表面积和可调的孔径分布. S u n g - Wo o H u a n g 将氧化锡溶胶浸入间苯二酚一 甲醛 ( R F ) 湿凝胶中, 或将四氯化锡溶液浸入在碳凝胶 电极 中, 成功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综述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综述随着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已经渐渐成为了能源存储领域的主流技术。
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负极材料的研究和优化也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当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石墨石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优点是稳定性好、成本低廉。
然而,石墨负极材料的储锂容量较低,在高倍率下往往出现电化学性能下降、安全性差等问题。
因此,许多研究者试图改进石墨的结构和性能,以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2. 硅基材料硅是一种优良的材料,因其高的储锂容量而备受关注,理论储锂容量可以达到3579mAh/g,是石墨的10倍以上。
然而,硅具有极强的体积膨胀性,很难在锂离子电池的循环过程中保持实际容量。
因此,针对硅材料的稳定性和循环性能,近年来涌现了许多研究成果。
常用的改进方法包括:掺杂、结构设计、纳米多孔、复合结构等。
3. 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材料储锂容量高、稳定性好的优点,因此逐渐成为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热点。
例如,Fe3O4、Co3O4等氧化物具有较高的储锂容量,可以作为替代石墨的材料。
然而,金属氧化物也存在由于循环而引起的容量衰减、体积膨胀等问题,这成为了限制金属氧化物应用的瓶颈所在。
针对这些问题,目前的改进方法主要涉及纳米化处理、涂覆保护等。
4. 碳基材料碳基材料因其纯净、多孔、可控的结构、良好的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
其中,石墨烯等材料因其良好的电导率、高特异表面积以及良好的机械性能等优点,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然而,碳材料的缺点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性能稳定性较差、循环容量变化大等方面。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有必要对碳材料进行表面修饰、杂化改性、结构设计等方面的改进。
5. 其他材料除了上述几种材料外,还有很多材料被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中,例如Alloys、硫化锂、碱金属化金属等。
这些材料的研究相对成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调优。
锂电负极材料的发展进程与种类概述
锂电负极材料的发展进程与种类概述摘要:介绍的第一种金属阴极材料是锂,但其循环性能相对较低,体积效应也很大。
金属合金的容量和体积大于容量。
同时,合金材料由于其优良的导电性能和加工能力,被认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在LIB领域引起极大关注的锡石化合物在合成成本低和来源丰富方面比硅具有优势。
但是,作为LIB的TBC负极有两个主要缺点:由于延伸率和收缩率的显着变化,TBC授粉;以及由于不可逆形成,库仑效率相对较低。
本文主要分析锂电负极材料的发展进程与种类概述。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锂电负极材料;发展进程;种类引言各种金属氧化物材料,如NO2、CO2、O3、Fe3O4和MnO2,可用作阴极材料,因为它们的理论值大、功率密度高,因而允许广泛使用。
然而,金属氧化物不可避免地面临若干重大问题:合金脱盐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很大;初级颗粒的破碎和聚合;电导率差,这些因素阻碍了锂在电化学中的反应和反应。
但是随着研究的发展,人们逐渐通过纳米复合材料等方法克服了这些问题,对未来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
1、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由于矿物燃料对环境的污染及其不可再生性,人们开始强调清洁能源的新来源,如风能、水力、潮汐等。
其中一个是电化学。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始于电化学能源。
锂离子电池的前体可追溯到1975年,当时三洋开发了Li/MnO2电池,这种电池不称为锂离子电池,但通常作为负极Li金属运行,其缺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大大扩大:金属锂是电池的负极,很容易产生固体内核沿某些晶体快速发展,导致晶体与树枝形成,容易引起短电池电路,引起电池爆炸等安全问题。
这个问题阻碍了锂电池工业的发展,锂电力工业的发展进入了近乎停滞的状态。
2、对负极材料的选择条件①Li脱附反应氧化还原潜力低,满足锂离子电池的高输出电压;②在集成萃取过程中,电极的电气位置变化相对较小,有助于实现电池稳定工作电压;③满足锂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的大可逆容量;④结构稳定性在Li脱壳过程中良好,使电池寿命较长;②负极表面应能产生致密稳定的固体电解质膜(SEI),以避免负极表面电解液持续减少和正极Li的不可逆消耗;⑥e和Li+具有较低的运输阻抗,以获得较高的装卸系数和低温装卸性能;⑴材料充放电后的化学稳定性良好,以提高电池安全性和循环度,降低自放电率;③电池的制造工艺和报废工艺对环境无害,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中毒;⑵制备工艺简单、适应性强、制造和使用成本低;资源丰富。
锂离子电池锡基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5 0 6 . p r n f t n h s sWu i ies y Ja g n5 9 2 , hn ) 0 ;3 De at t ha 0 me o Ma c Un t
A b t a t Th e e r h p o r s ft b s d c t o e m a e i l f rLi o te i swa e i w e , ncu i gt es o a em e h n s n h r p r to s r c : e r s a c r g e so n— a e a h d t ra s o - n bat re sr v e d i l d n h t r g c a im a d t ep e a a i n i i 0 i ,tn o i e i lo n t T e a t l lo p i t d o tt e p o l m nd t e s l to a ,t a a r v d e e e c o t e r s a c e s o h s ftn i x d ,tn a l y a d e c h r i e a s o n e u h r b e a h o u i n w y h t c n p o i e r f r n e t h e e r h r ft i c r s a c r a e erha e . K e w o d : -o a t re ; tn o i e so a e m e h n s ; ee to h m ia h r c e y r s Lii n b t i s e i x d ;t r g c a i m l c r c e c l a a tr c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摘要: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电源应用很广泛,但是在应用中存在一些不足,选取电化学性能良好的正负极材料是提高和改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最重要的因素。
简单介绍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反应原理和从新型碳材料、硅基负极材料、锡基负极材料三方面锂离子电池的研究状况,并展望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现状0 引言目前全球最具潜力的可充电电池是锂离子电池。
用碳负极材料的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可逆比容量已达350 mA∙h/g,快接近理论比容量372mA∙h/g[1]。
随着全球化的加快,科技日新月异,电子产品日益普及,发展中的电动汽车等对电池能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主要包括能量密度、使用寿命等[2]。
开发新型、廉价的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就目前而言,主要有新型碳材料、锡基材料、硅基材料等,本文研究了这些新型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反应原理锂离子电池是指用锂离子嵌入化合物作为正负极的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必须有能够接纳锂离子的位置和扩散路径,目前应用性能较好的正极材料是具有高插入电位的层状结构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和锂的化合物,如LixCoO2,LixNiO2以及尖晶石结构的LiMn2O4等,这些正极材料的插锂电位都可以达到 4 V以上(vs.Li+/Li)[3].负极材料一般用锂碳层间化合物Li x C6,其电解质一般采用溶解有锂盐LiPF6、LiAsF6等的有机溶液。
锂离子电池实际上是一个锂离子浓差电池,正负电极由两种不同的锂离子嵌入化合物构成.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此时负极处于富锂态,正极处于贫锂态;放电时则相反,Li+从负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正极,正极处于富锂态,负极处于贫锂态.锂离子电池的工作电压与构成电极的锂离子嵌入化合物本身及锂离子的浓度有关[3]。
2新型碳材料在新型碳负极方面,未来的发展将主要集中在高功率石墨类负极及非石墨类高容量碳负极,以满足未来动力和高能电池的需求。
关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分析
关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分析摘要:锂离子电池是绿色环保的可充电电池系统之一,具有电压高,循环寿命长,毒性低和安全性高的优点。
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商业石墨具有价格低廉和导电性好的优点,是最广泛的工业负极材料。
然而,石墨的放电容量较低,这限制了其在高能量密度电池中的应用。
能够提供高放电容量的新型负极材料的开发已成为突破锂离子电池广泛应用限制的关键。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引言:锂离子电池的比容量主要取决于正负极材料。
正极材料已经达到其各自理论比容量极限的情况下,锂离子电池比容量的提升只能依靠负极材料的发展。
在新型碳材料中,石墨烯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青睐。
锂离子可以储存在石墨烯片的两侧。
基于双电层吸附结构,石墨烯的理论比容量非常高,相当于传统石墨负极的2倍。
一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基本特点锂电子电池负极材料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锂电子负极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中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锂离子负极材料要为层状结构或者隧道结构,这样结构能够使得锂离子脱嵌,并在锂离子出现脱出、嵌入时不会出现明显的结构变化,从而使得锂离子电池电极具备良好的充放电能量,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
第二,锂离子要能够尽可能多的完成嵌入和脱出,从而使得电子具有较高的可逆性。
同时,在锂离子脱嵌的过程中电池本身要能够实现平稳的充电和放电。
第三,第一次不可逆电池的放电量比较小。
第四,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要具备较强的安全性能。
第五,锂离子电池材料和电解质溶剂的相容性比较好。
第六,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资源获取丰富、多样,价格低廉。
二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基本类型(1)碳材料①石墨。
碳材料按照结构可以划分为石墨和无定形碳元素。
石墨是锂离子电池常用的碳负极材料,具备良好的导电性和结晶度,且石墨本身还具备完整的层状晶体结构,十分适合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
在工业领域会选择多鳞片的石墨来作为碳负极原材料。
②无定形碳。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清洁、高效的能源存储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重要的能量存储和转换装置,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移动通讯、便携式电子设备等领域。
其中,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对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包括负极材料的种类、性能特点、制备方法以及应用现状等方面。
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总结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旨在为负极材料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本文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明确了负极材料在电池性能中的作用。
综述了不同类型负极材料(如碳基材料、金属氧化物、合金材料等)的性能特点和应用优势,分析了其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接着,重点介绍了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以及新型纳米技术等,并探讨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发展趋势。
总结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推动锂离子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拓展。
二、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分类与特点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是决定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着电池的容量、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种类不断丰富,性能也在持续提升。
以下将简要介绍几种主要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特点。
碳基负极材料:碳基负极材料是最早被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的负极材料,主要包括石墨、软碳、硬碳等。
石墨负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层状结构以及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石墨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易发生体积膨胀和收缩,导致电池循环性能下降。
软碳和硬碳则具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和更高的比容量,但其首次不可逆容量损失较大。
锡基负极材料:锡基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良好的嵌锂性能,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负极材料发展历程
负极材料发展历程长期以来,负极材料的发展一直是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关键领域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负极材料的研究和创新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最早期使用的负极材料是金属锂,但由于其高活性和容易产生副反应的特性,使用金属锂作为负极材料会导致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产生严重的安全问题,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应用。
随着对负极材料性能要求的提高,石墨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逐渐被引入。
石墨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循环稳定性和尺寸稳定性,能够有效地容纳锂离子,使得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然而,随着电动汽车等高能量密度应用的快速发展,对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的要求逐渐提升,石墨材料已经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寻找其他更具活性和储锂容量的负极材料。
目前,广泛研究的替代材料包括硅、锡、磷、硅-碳复合材料等。
硅具有较高的理论储锂容量,能够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但其体积膨胀率较大,容易引起电极结构的破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通过设计复合材料、使用多孔结构等方法来降低硅材料的体积膨胀率,以提高其循环稳定性。
与此同时,锡材料也被认为是一种有潜力的负极材料。
锡具有较高的储锂容量和电导率,但由于锡与锂反应形成的合金容易产生体积膨胀和割裂,目前仍面临循环稳定性和容量衰减的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研究人员也在设计合金结构和包覆材料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
此外,磷材料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负极材料之一。
磷材料具有良好的耐循环性能和较高的储锂容量,使其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高能量负极材料。
然而,磷材料通常存在低电导率和体积膨胀等问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为了克服这些限制,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改进磷材料的导电性和稳定性的方法,以提高其电池性能。
综上所述,负极材料的发展经历了从金属锂到石墨再到替代材料的转变。
未来,随着对高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要求的不断增加,研究人员将继续努力寻找更好的负极材料,以推动锂离子电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锂离子电池锡基负极材料改性研究
锂离子电池锡基负极材料改性研究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最常用的可充电电池之一,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较低自放电等优点。
然而,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如容量衰减、体积膨胀和安全性问题。
因此,对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进行改性研究,以提高其性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锡基负极材料作为一种有潜力的替代材料,因其具有高电导率、高容量和低毛细管压力等特点而备受关注。
然而,锡基负极材料在锂离子插入和脱插过程中会发生相变和体积膨胀现象,导致容量损失和结构破坏。
因此,针对锡基负极材料进行改性研究,以克服这些问题,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对锡基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纳米材料掺杂:通过将纳米材料引入到锡基负极材料中,可以改善其电化学性能。
例如,利用碳纳米管、氧化钛纳米管和氧化石墨烯等材料的导电性和机械支撑性,可以有效抑制锡基负极材料的体积膨胀,提高其循环稳定性和容量保持率。
2.合金化改性:通过与其他金属形成合金,可以改变锡基负极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例如,利用铜、锰等金属与锡形成锡合金,可以抑制锡基负极材料的相变和膨胀现象,提高其容量和循环寿命。
3.包覆改性:通过在锡基负极材料表面包覆一层保护薄膜,可以减轻其与电解液的相互作用,降低界面电阻,改善锂离子的传输性能。
例如,利用二氧化硅、聚合物和碳纳米管等材料的包覆,可以提高锡基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容量保持率。
4.多级改性:通过以上多种改性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锡基负极材料的性能和稳定性。
例如,将纳米材料掺杂、合金化和包覆等方法相结合,可以实现材料的多级改性,提高电化学性能和循环寿命。
需要注意的是,锡基负极材料的改性研究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难题,如与电解液的相互作用、材料成本和大规模制备等问题。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新型的改性策略和方法,以实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高性能化。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化工08-1 3080313115 班继航摘要:锂离子电池的石墨负极材料已商品化,但还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所以寻找性能更为优良的非碳负极材料仍然是锂离子电池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综述了在锂离子电池中已实际使用的碳素类负极材料的特点和研究进展情况,并且介绍了正在探索中的锂离子电池非碳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非碳负极材料研究进展锂离子电池与其它二次电池相比具有电压高、比能量大、质量轻、环境友好等优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工具等领域,并有望成为未来混合动力汽车和纯动力汽车的能源供给之一。
负极材料是决定锂离子电池综合性能优劣的关键因素之一,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是由负极活性物质碳材料或非碳材料、粘合剂和添加剂混合制成糊状胶合剂均匀涂抹在铜箔两侧,经干燥、滚压而成的。
锂离子电池能否成功地制成,关键在于能否制备出可逆地脱/嵌锂离子的负极材料。
目前商业化石墨类碳负极材料虽然具有较好的循环性能,但由于存在较低的质量比容量(理论值为372 mAh/g )和较差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尤其是体积比容量相当有限。
因此进一步提高其容量的空间很小,远不能满足未来高容量长寿命电子设备的需求。
近年来,金属及合金类材料是研究得较多的新型高效储锂负极材994 料体系,其中锡金属与锡合金具有高质量比容量(锡的理论值为mAh/g)和低成本的优势,特别是具有高体积比容量(锡的理论值为7200 mAh/cm3,是碳材料体积比容量的10倍,因此现已成为目前国际上研究的主流负极材料之一。
然而,传统的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研究方法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于锡基候选电极材料的多样性,因此从理论上去寻求锡基嵌锂材料,探索一种合金理论设计方法,并用于指导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以及模拟和预测锡基材料的各种电化学性能,对未来合金电极材料的研究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般来说,选择一种好的负极材料应遵循以下原则:比能量高;相对锂电极的电极电位低;充放电反应可逆性好;与电解液和粘结剂的兼容性好;比表面积小(小于10m2/g),真密度高(大于2.0g/cm3);嵌锂过程中尺寸和机械稳定性好;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在空气中稳定、无毒副作用。
锡基mofs的设计合成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_概述说明
锡基mofs的设计合成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锡基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是一类具有独特结构和性能的材料,在能源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随着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可靠的储能技术被广泛应用。
尽管传统锂离子电池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其材料性能仍然存在很大限制。
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并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使用新型材料如锡基MOFs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对锡基MOFs在锂离子电池中的设计合成及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锡基MOFs的设计合成、锂离子电池背景知识、应用锡基MOFs在锂离子电池中的优势和挑战,以及最后的结论与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锡基MOFs在锂离子电池领域中的重要性,并深入探讨其设计合成方法以及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通过该文章,读者将了解到锡基MOFs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优势和挑战,掌握其合理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有所展望。
2. 锡基MOFs的设计合成:2.1 MOFs的介绍: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由金属离子或簇合物与有机配体相互连接形成的一类晶态材料。
其具有高度可调性、大比表面积以及多种结构和功能优势。
MOFs能够通过控制组分和配位模式实现结构设计和功能拓展,因此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2.2 锡离子在MOFs中的应用:作为过渡金属离子,锡离子在MOFs中具有丰富的化学活性和多样化的配位方式。
锡基MOFs可以通过调整锡离子配位模式、改变有机配体结构以及控制晶体形貌等方法来实现多样化结构特征。
这种设计策略可以进一步调控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其在各个领域具有潜在应用。
2.3 锡基MOFs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设计合成锡基MOFs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首先,选择适当的锡离子和配体组分,确保它们之间能够有效地发生相互作用并形成稳定的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锡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概述锡基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相比较其他负极材料具有容量密度高(理论容量高达994mAh/g),较低的嵌入电位,安全性好等优点,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锂离子电池和锂离子负极材料的发展状况,并就目前的主要的锂离子电池锡基负极材料进行综述,包括金属锡,氧化锡,硫化锡,以及锡合金等。
介绍其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氧化锡,硫化锡,锡合金1.1引言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活水品的提高,电子产品更加的普及。
人们对高性能的电源更加的需求。
高能量,长寿命,小型化,环境友好,的各式新型电池成为了但前研究的热点。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大,安全性好,循环寿命长,对环境友好,应用温区比较宽,放电平稳,无记忆效应,体积比较下的特点,立即成为了人们的研究焦点,各类锂离子蓄电池开发屡出不穷,其产业也迅速的发展,并很快的走向了产业化,工业化。
被广泛的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
在全球人口不断增加,能源需求越来越大的今天,找到合适高效环保的新型代替能源日益重要,显然锂离子电池的各项特点满足此要求,它能够广泛的应用于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
被称为“21世纪绿色能源”的锂离子电池的研究也就更加的需要了。
本文也就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负极材料以及锡基负极材料的发展进行综述。
1.2锂离子电池的发展锂离子电池(Lithium Ion Battery简写为LIB)作为锂电池(Lithium Battery 简写为LB)的一种,是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锂原电池(Primary BL),金属锂二次电池,以及锂离子电池。
其中锂原电池又被称为锂一次电池,金属锂二次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统称为锂二次电池(又称可充电电池,Rechargeable LB)。
锂原电池的研究最早起始于1940年左右,并在后来应用于军事和民用。
由于锂原电池是不可循环使用的,考虑到节省能源和环保的因素,它很快被能反复充电的锂二次电池所替代。
锂二次电池中的金属锂二次电池在20世纪80年代推出了市场。
然而却存在着一定的安全性隐患,它也很快被更加安全的锂离子电池替代。
锂离子电池的设计原理最早提出于80年代,它不同于传统的电池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工作原理。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在下面会提到。
日本的索尼公司在1990年最先研发出了锂离子电池,并在次年实现了商品化。
此后锂离子电池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1-3]。
1.3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要想明白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就必须先要了解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锂离子电池主要有5个部分组成,分别为正极,隔膜,负极,有机电解液,电池外壳或盖板。
负极与外壳接触,并且将负极镍带点焊接在钢壳内壁上,隔膜纸处于正极和负极之间,起到隔绝作用。
正极片被包在内层,正极极耳将正极与盖板连为一起,正极极耳缠着高温胶纸。
电解液分布其中,隔绝纸以及电池内部,电芯底部缠着普通胶纸,例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如图(一)所示。
图(一)圆柱形锂离子蓄电池的结构图(二)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正极的活性物质一般为锰酸锂或钴酸锂其他负极材料也可。
隔膜是一种特殊成型的高分子薄膜,薄膜有微孔结构,可以让锂离子电池自由通过,而电子不能通过。
负极材料在下面1.4章节中会详细叙述。
有机电解液溶解液有六氟磷酸锂的碳酸酯类溶剂,聚合物的则使用凝胶状电解液。
电池外壳可分为钢壳,镀镍铁壳(圆柱电池使用)、铝塑膜(软包装)等,还有电池盖帽,也是电池正负极的引出端。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就是指充放电过程中的+Li 嵌入和脱逸正负极材料的过程如图(二)所示。
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是碳素材料。
正极材料是含锂的过度金属氧化物,例如4222,,O LiMn LiNiO LiCoO 等。
负极采用锂—碳层间化合物6C Li x ,电解液为溶解锂盐的有机溶剂。
溶剂主要有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等。
在充电的过程中+Li 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拖嵌,被称为“摇椅式电池(Rocking Chair Battery 简写为RCB )”。
它最早是被Armand 提出的[4]。
锂离子电池表达式为:n C )(- 6LiPF - DMC EC + )(+y x O LiM电池反应式:n x y x x y x C Li O M Li nC O LiM +→+-1在充电过程中,由于浓度差的存在,+Li 从正极逃脱,通过电解质来穿过隔膜嵌入到负极,此时正极贫锂,负极富锂。
从而引起外部电路中的电子补偿。
放电过程恰恰相反。
由于锂离子在电池中的嵌入和脱出不会引起晶体结构的变化,企鹅化学结构也基本不变。
因此锂离子电池是一种良好的可逆电池。
1.4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发展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主要受到正负极材料的影响。
因此找到合适的负极材料至关重要,在锂电池初期,其负极材料主要运用的是金属锂,但金属锂在充电时会产生枝晶,可能会引发短路,产生爆炸,有严重的安全隐患。
随后,在90年代初,日本索尼公司研发了以碳素为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并且成功的应用到了商业化。
碳素材料具有循环性能好的优点。
但也存在这不足,例如理论容量低(只有372mAh/g ),这直接制约了其在21世纪的应用。
另外碳素材料在实际应用中也有很多缺陷,如在有机电解液中会形成钝化层;性能收工艺的影响很大。
工作电压低等。
在新的世纪,由于市场的不同需求,对不同种类的锂离子电池需求也不同。
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锡基负极材料,过度金属氧化物材料,硅基材料,以及碳基材料的演变如石墨烯等。
下面就从不同的反面进行综述各项材料。
1.4.1碳基材料碳基材料从20世纪90年代开发商业化以来,到目前为止都是商业化的负极材料基本都是石墨化碳,这是应为其成本比较低,技术比较成熟。
碳材料又可以分为石墨化碳,软碳,硬碳等。
+Li 嵌入到石墨的层间,会形成6C Li x 化合物。
但受到杂志和缺陷的影响,其实际可逆容量一般只能达到300mAh/g 。
除此之外石墨的初次库伦效率低,循环性能较差。
为此有的改进方法是,氧化处理,掺杂等[5]。
硬碳是难石墨化的碳,与石墨化的碳相比,具有更高的比容量,也不会出现明显的电压平台。
除此之外,硬碳还具有更好的耐过充电性能,在嵌锂110%是,其表面也不会析出金属锡[6]。
所以硬碳负极材料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但同时不可逆容量较大、循环性能较差的缺点制硬碳进一步的实际应用。
对此改进的方法包括有:延长煅烧时间, 减少硬碳中氢原子含量[7], 真空碳化并用热解碳膜包裹表面活性位和微孔的[8],从而来来分别改善硬碳的比容量和循环性能,首次不可逆容量低等缺点。
石墨烯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由于电压滞后和不可逆容量大的缺点,不能够广泛的应用于实际生活。
但它具有优秀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导电性能,能够 很好的与锡基和硅基的复合材料制成合金。
这也是现在锂离子电池最为热门的研究之一,关于此方面的实验与理论层出不穷。
1.4.2过渡金属氧化物及其合金人们在研究负极材料时,发现过渡金属以及其合金最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具有远比碳负极材料高的理论容量,过渡金属氧化物具有大于700mAh/g 的理论容量。
甚至有些高达2000mAh/g ,如94Li Al 的理论容量高达2234mAh/g 。
不同于与碳材料嵌入机制,这些金属材料是以与锂形成合金来储存锂的。
其表达式可以写为:O Li m M me mLi O M m m 222/)2/(+=+++-+且能够储存更多的锂。
例如6个碳原子才能嵌入一个锂,但一个锡原子能够储存将近4个的锂原子。
但也应为这个储锂机制的原因,金属作为负极材料容易发生形变,破坏了电极结构,使得电池永远的损失一部分容量。
因此,以金属作为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重复性性能会损失,电池容量会变小,循环寿命差。
对此的改善方法有减小金属微粒的尺寸。
但会带来的问题如,材料的比表面会增加,形成固体电解质相界膜(SEI )的损失也会增加。
关于金属合金作为负极材料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否则单一的金属负极材料会难以大规模应用于商业化。
目前采用复合结构来提高纳米过渡金属金属氧化物的稳定性,是研究的热点,W.M.Zhang 等人[9]制备了连续均匀包覆碳层的43O Fe 纳米复合材料, 碳层提高了电极的电导, 使得形成稳定的SEI 膜更加容易;得到的材料以0.2 C 充放电时,首次可逆比容量为749mAh/g ,库仑效率高达80 %。
1.4.3锡基材料锡基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嵌锂比容量。
又可分为金属锂,氧化锡,锡合金,锡合金等,具体的综述是本文的重点,将会在第二章中详细的介绍。
1.4.4硅基材料硅的理论容量高达4200mAh/g ,在目前已知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是最高的。
硅与锂可发生可逆反应,表达式为Si Li Li Si 4.44.4↔++同时硅基材料比较便宜,对环境也比较友好,理论容量大,具有很大的前景。
不过与锡金属类似,它会在嵌入,脱锂的过程中存在体积变化效应,体积膨胀高达323%,从而发生“粉碎过程”使得电池的可逆容量迅速减小。
单质硅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多应用于薄膜材料,切基本处于早期研究。
现在一般以非晶体硅为主,它与锂反应发生的形变要小得多,循环特性也高。
例如H,Jung 制备的非晶态硅薄膜在适当条件下,可逆容量高达3000mAh/g ,且在80个循环内无容量衰减。
在现在硅基负极材料的研究中,一般制备的是硅复合材料。
在硅材料里面掺入铁,钴,镓,锌,镁等元素,来形成金属化合物。
合金中的金属可以有效地缓解材料体积膨胀产生的内应力,从而抑制嵌脱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同时起到分散活性物质来防止团聚的作用。
T.D. Hat chard 等人[10]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了SiAlSn 薄膜, 以0.05 C 在0.01 ~ 1.20 V 充放电, 首次可逆比容量为1 530mAh/g , 循环10 次仍高于1 500mAh/g 。
M.Suzuki 等[11]采用真空沉积法制备了厚度为350nm 的SiSn 薄膜。
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良好;以10 C 在0~1.2V 循环500次, 可逆比容量仍高达1400mAh/g 。
碳—硅复合材料也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碳和硅形成分散或包裹结构。
来抑制嵌入脱锂过程中硅的体积变化,同时碳还能提高电导率改善电解液与材料的相容性。
M.Holzapfel等人[12]采用CVD法将硅沉积在石墨的表面, 制备含硅量为20 %的硅-石墨复合材料。
以一定的电流在0.005~3.000 V电压下循100次后, 这个材料的可逆比容量仍高达900mAh/g。
总之以硅基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就要致力于解决循环性能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