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单元反思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3.2 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之后的拓展。笔算的方法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正确地进行计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较注重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同时使估算与笔算相辅相成,因此本节课设计时我有意地将估算渗透其中,利用估算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得到提高,这是其一;其二,计算教学较为枯燥,属于“纯数学”的内容,如何让这部分的知识“活”起来,变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体会数学的价值,使我对这节课的结构动了一番脑筋;其三,本节课我对如何在计算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进行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了一些尝试。
通过教学实践,教学之初的三个设想基本上是实现了,尤其是其中的“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的处理方法我个人认为做得较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在情境创设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将要举行的冬季长跑比赛,出示问题情境,提出,你读懂了什么,使他们感受到“问题”就存在于生活中,就存在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而解决问题又是我们的需要,拉近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
2、在提出问题上,放手让学生提出。创设情境之后,我问:“根据图中的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班上举手的同学不多,随后我又问了一句:“你还想知道什么?”这时班上举手的同学多了。从学生的口中迸出了一个个问题,其中有价值的就有6个。这两种不同的问法,使我感受到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的,关键是教师的语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去创设空间,那么学生为自己创设的空间才会更大。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反思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有以下特色:
1. 实践探究,初探方法
我在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并确定本课认知的关键环节在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探究推导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组含有国旗、课本、钟表、草坪等情境图(用ppt课件出示上述几个不同物体的照片,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身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问学生这些物体大多是什么形状的?让学生观察讨论得出每个物体的周长平面图形(由ppt上面的照片抽象得出每个物体周长的平面图形,这样的导入一方面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设计也符合低年级学生由具体到抽象思维认知规律,学生既易于接受,又激发起他们学习的欲望。由学生提出几个关于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数学问题引出课题,导入新课比较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我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在发现、验证、操作的过程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质疑、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在亲身感悟中获得知识,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2. 小组合作操作,让学生在动手中揭开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神秘面纱,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我是以ppt课件为载体“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
式呈现教学内容的,让学生经历“数学生活化”和抽象再创造的过程,“好的开始,是胜利的一半!”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手段,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导引下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进行合理的猜想,从而为新知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课后对学生的作业情况看,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目标达成度较好。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克、千克、吨的认识》单元系统分析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单元整体备课设计一、单元系统分析
“量与计量”这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共安排认识六个计量单位,分别是: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货币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容积)单位。
重视计量单位概念的形成,强调计量单位概念的重要性,并不是说,对教材中出现的一切计量单位,不分主次,一概要求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这方面要求的计量单位是: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知道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时间单位时、分、秒(“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
从计量科学的角度来看,上述单
位中长度单位米、重量单位千克、时
间单位秒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
位,其他各种单位都是由基本单位和
辅助单位导出的。对那些比较大的计
量单位,如千米、吨,虽然没有明确
提出初步建立表象的要求,但仍需要
通过一些间接的手段,使学生获得一
些感性认识或间接体验。
这些计量单位的进率不完全相同,且有些计量单位比较抽象。重量单位就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的力量感知。在教学上,要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以帮助学生获得重量的感知。
2.自然单元内容分析(横向)
(1)青岛版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内容是: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千克和吨;知道重量单位之间的进2.把学习内容与丰富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率和简单的换算,实践克、千克和吨的简单应用,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和估量能力。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和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接触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因此,要将克、千克和吨的认识作为重点,而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难点。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我当小厨师——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分析
《我当小厨师——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具体情境中,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在操作、观察、分析、比较等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产生分数概念的全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归纳、抽象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体会类推等数学思想方法。
3.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3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创设了小厨师分餐的情境,借助问题“月饼的一半怎样表示?”引发学生对“一半”进行符号创造,从而引入“二分之一”的学习,再借助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纸片,引导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探究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意义,引出分数,并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第二个信息窗呈现了小厨师分水果的情境,通过两个同学分吃一个橙子,引发学生提问:“谁吃得多?”进入到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探究。小电脑出示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小比较,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涂一涂等方法探索几分之一的分数的大小比较。第三个信息窗呈现了小厨师分果汁的情境,借助学生的问题“两人一共喝了这杯果汁的几分之几?”“亮亮比玲玲多喝了这杯果汁的几分之几?”引入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基本结构如下:
三、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一)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万以内的整数、理解并掌握了“平均分”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认识分数的起始课,为第二学段继续学习分数的意义打下基础。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认识单个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其中的一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而在第二学段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将扩展到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其中的一部分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xx版三年级上册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反思
(1)重视解题思路的交流。解决问题也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本节课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内交流、班内汇报,在质疑中理清解题思路。
(2)把解决问题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教学中并没有单纯的讲授记忆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而是让学生结合解题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理解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更利于学生自主归纳总结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用好错误资源。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地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在于教师如何利用错误这一资源。在除加、除减混合运算时,加减法在前面时,容易先算加减法,再算除法,这一点学生容易出错,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如果先算加法或减法就会改变题目的意思,并把错题整理成集,好好利用这一资源。
2.使用建议:本节课是对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顺序的探索与总结,教学时借助采摘节的情境解决问题,探索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进行解决、归纳总结。
3.需破解的问题:加减法在前面、除法在后面时,容易先算加减法,再算除法,怎样设计教学思路才能使学生更易接受理解并记住先算除法,而不是马虎出错呢?
1/ 1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
第九单元我当小厨师
——分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备课部分
■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的知识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这是分数教学
的起始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
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
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
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
步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
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本单元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包括认识几分之一,认
识几分之几,比较大小,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三部分知识。每个窗口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包括
分数的读、写与各部分名称;在体会分数意义的基础上,
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在比较分数大小的基础上,进行
加减计算时继续体会分数的意义。
这一单元是学生在掌握的一些整数知识,学习了平均分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数概念的一次扩展,为五年级
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在小学
数学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识
经验和实践经验出发,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认、读、写简单的
分数,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
认识分数的大小,并进行比较。
3、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会解决简单
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重点、难点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
教
设
想
今后,在备课时要找准每堂课要求掌握的基本点,围绕基本点备足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对措施,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某一环节出问题而影响整体计划,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情况。
单 元 教学反思
课题
可能性的大小
成
功
之
处
在教学活动中,我首先考虑到本班的每个人,要让每个学生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采取了分组活动的方法,选出了五名得力的学生组织摸棋子,并对统计的数据进行整理,汇报。这样全班的学生都动起来了,教师统计全班的结果就方便多了。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他是参与者,不是旁观者,促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合作过程中来。
教学反思
课题
分数的认识
成
功
之
处
我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条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进一步探究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本节课我安排了两次的操作活动。在认识1/2时,学生通过分蛋糕初步感知了1/2的意义后,我安排了一个找长方形的1/2,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学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2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
不
足
之
处
1、内容偏多,有些冗长。教学几分之一中,由1/2到1/4中,是否显得有些拖沓?
2、细节之处,有些粗糙。语言不够准确,有点啰嗦。讲述几分之几所设计的长方形,也没有能物尽其用。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
—克、千克、吨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一个信息窗组成,呈现了小学生在图书馆查阅到四种动物的体重情况,引出克、千克、吨的认识。此情境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对质量单位产生疑问,如“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等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
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能结合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下,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克、1千克、吨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突破措施:
“动物趣闻”这一素材,由动物世界的奇闻趣味引出对质量问题的探究,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的能力。质量观念的形成必须靠丰富的感性经验支持。
2.估计、验证是本单元的又一个知识点。重视估计、验证、调查,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对克、千克、吨的初步认识
3.教学教学要结合学生自己熟悉的物品的质量,巩固和深化对克、千克、吨的认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体重的变化情况,认识自我体会成长的快乐。
教具准备:
天平秤、砝码、生活常见实物
课时安排:
克、千克的认识 1课时
吨的认识 1课时
克、千克和吨的巩固 1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源-于-网-络-收-集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青岛版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青岛版
新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我学会了吗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教学的是《我学会了》的内容。
目的是通过自我展示,了解自己的特点,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体味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感受学习有苦也有乐,没有最初的失败就没有后来的成功;在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愿意尝试新的学习。
在教学导入时我采用的是谈话导入,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今天的学习。
此时我把课堂还给学生,“同学们,上学后你学会了什么
先和小组内的同学说说,再和全班同学说说好吗
学生表达的欲望在小组交流中得到释放。
《我学会了》这节课以学生的展示活动为中心。
在第一个同学展示自己缝制的沙包后,我指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习文中小朋友种花生的过程,体现了我做为教师在这节课中的主导作用,并指导学生仿照文中的小朋友进行“学会东西过程”的描述。
接下来我进行的是才艺展示,享受快乐这一环节,课堂上学生展示的气氛热烈、小记者提问活跃,无不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这一环节基本完成了“通过自我展示,了解自己的特点,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
体味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
的教学目的。
我不失时机地表达了我对他们的佩服之意,和想学更多东西的意愿。
学生听到老师都想再学习,他们也都纷纷表示“愿意尝试新的学习”。
下课了,很多学生在离开教室前主动和我说再见,使我比上课时更加有种成就感,我感觉到我的教学是被他们接受的。
我设计的这节课,任何一个环节都从教学目标出发,任何一个活
动都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备课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备课
全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等。
二、指导思想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会笔算.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归总问题》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归总问题》教学反思
1.教学反思:反思课堂教学,我觉得亮点之处有下面四点:
(1)生本课堂,在探究交流中学习。
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背景出发,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悟新知;在学习活动中人人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参与探究,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主解决问题,在交流中体验算法多样化,通过比较,优化算法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2)分层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本课教学中,我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学会一种新的整理问题和信息的方法——列表法和图示法;通过用列表法或画图法找清对应关系,并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及一般步骤。二是建构归总问题模型。通过信息整理,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运算顺序,从而从本质上来理解“归总问题”的结构特征,掌握归总问题的解法。
(3)教学设计现实、有趣。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从实际生活出发,以学生熟悉的情境信息进行展开教学,使学生更好地发现信息、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励学生大胆参与活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当堂进行加分、奖励。在解决问题和练习环节中采用游戏方式和奖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设计现实、有趣,既增添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
(4)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本节课在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通过小组合
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交流想法。在汇报交流、评价质疑环节中,设计时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倾听、学会评价。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在设计练习环节时,让学生经历独立读题、独立思考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汇报想法,鼓励其他同学大胆参与,进行对该同学进行补充、评价。从本教案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发挥得比较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其课堂教学效果也有了不一样的突破。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在三年级下册的《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创设情境,举例生活化,感悟知识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这节课内容是从线过渡到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如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等,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体来测量桌面的面积,这些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得到的,因此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致非常高,学习、探索知识主动积极,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理解了面积单位的产生,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二、任务驱动,激活思维,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任务驱动的设置,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感受桌面的面积比黑板的面积小,那么桌面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呢?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体的面来测量桌面。可是测量结果不统一,怎么办?引导学生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规定统一标准进行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单元反思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
单元反思
胜利之处:本单元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准备许多和本节课有关的学具。
在新授过程中,为让学生了解1克的质量有多重,让每个学生都能掂一掂、估一估,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详尽物品。
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确凿建立概念三、在实践应用中升华知识
不够: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详尽化。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撤,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措施: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欢乐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及课时备课
六、采摘节
--混合运算
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混合运算,内容包括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两部分内容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步骤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因为这些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更好地使用计算工具的前提,也是发展速学思考、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载体,在教学中要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
教学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标书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混合运算在解决日常生活生活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会列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课时安排:10课时。
课时备课:
信息窗1
教学内容;60页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4、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现在是什么季节?果园里都有什么水果成熟了呢?
这一切都在等着我们来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采摘节上逛一逛吧!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最终定稿)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最终定
稿)
第一篇: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
钟表和时间是学生日常生活最熟悉的事物,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经历,这节课是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的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一个提炼交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与伙伴分享的过程。这节课,我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制作了知识丰富的ppt,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年级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差,如若引导不当,他们会产生厌倦情绪,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小闹钟带到课堂上来,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看到自己手里漂亮的小闹钟,想到这节课要学的知识与漂亮的小闹钟有关系,学生立刻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有了上好课的前提条件。
在课堂上,我从一开始就让让学生动手拨时间,让学生动起来,不给他们走神儿的机会,低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很感兴趣,枯燥的讲解不受到他们的欢迎,所以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生十分兴奋,积极与老师配合,课堂气氛很活跃,听讲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观察钟面上的刻度,找到大格小格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1时=60分的结论是这节课的重要内容,我在教学中利用课件,边讲边演示,让学生对钟面上大格和小格的关系有了直观的认识,数清楚钟面上大格和小格的个数后,再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动,通过反复的观察让学生自己导出1时=60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件演示很感兴趣,看得很认真,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错。这一点是我课前想到了的。
如何让学生建立1分钟的时间观念在备课是费了我不少的心思,1分钟的概念很抽象,不是举出几组数据学生就能理解的,所以在感受一分钟的环节,我安排了几项时间活动,让学生听1分钟音乐,写1分钟生字,帮助学生建立起1分钟的概念,每个学生都起身参与了,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位置与方位》教学反思
《位置与方位》教学反思
“位置与方向”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变换》第一窗口内容。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他们来说,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教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下面是我执教本节课的几点反思:
一、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构建生活化课堂。
在教学本节课时,我首先配乐播放一组家乡农村由贫穷到发展壮大美丽的图片,既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又能导入本节课的情境图“走进新农村----凤凰村”,对学习新内容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在学习新知识时,让学生在情境图“凤凰村”中参观游玩,通过游玩路线,学习新方向“东北”,再在方位图中自己探索“东南”、“西南”、“西北”。然后指出教室的八个方向加以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堂练习时,我分别运用“第三届航空体育节”,“由莱芜景区组成的公交路线图”和“市政府广场周围的景物”这些学生熟悉的素材编成可行有效的练习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复习巩固新授知识。
二、创设具体情境,注重动手操作实践。
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切入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习了新的方向后,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发表见解,与小伙伴交流,丰富学生对方位的体验,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
单元反思
成功之处:本单元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准备许多和本节课有关的学具。
在新授过程中,为让学生了解1克的质量有多重,让每个学生都能掂一掂、估一估,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三、在实践应用中升华知识
不足: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措施: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