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

合集下载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及其可取之处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及其可取之处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从实质上讲,他们所爱的对象及最终的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都把道德作了无限的夸大,从这点上他们都属于道德理想主义者。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最基本的涵义是爱人。

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的合理价值内核并无根本分歧。

墨子将天下祸乱的根本原因归于因人我之别而产生“交相恶”,为此墨子主张“兼以异别”,“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兼爱”即对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疏兼而爱之,“为彼犹为己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如“兼爱”学说真正实施,则“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最终达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理想境界,而这也恰恰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孜孜以求的理想之治,孔墨对理想社会的设计这一点上是不谋而合的。

但是二者出身代表不同阶层的人民本质区别是代表的利益即社会基础的不同。

墨家代表的是城市小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以及下层官吏的利益。

儒家代表的是传统贵族,高级官僚以及文人的利益。

因为这些本质上的区别,使得两者对礼教,道德和如何治理国家有截然相反的主张。

墨家代表平民阶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在地主阶级统治情况下,不可能成为正统思想。

儒家主张“仁政”宣扬”入世”是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又有很多方面是不同的。

爱有无差等。

儒家的行仁与墨家之兼爱,固然都是施由亲始,可是两者实施的程度与所标示的德目却大不相同。

以程度来讲,墨家主张爱无差等,儒家主张爱有差等。

爱的根源不同。

这就是,儒家认为仁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地发展出来的;而墨家认为,兼爱是从外部人为地附加于人的。

也可以说,墨子也回答了孔子没有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人应当行仁义?不过他的回答是根据功利主义。

他强调超自然的和政治的制裁以强迫和诱导人们实行兼爱,也与儒家为仁义而仁义的原则不合。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当时涌现出的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开创的墨家。

《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要分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其中比较全面的论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点,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他做到仁了。

孔子所说的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做到仁。

对于统治者,孔子鼓吹所谓的“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这样全面驾驭人民,才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了仁的标准。

孔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德,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德。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

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的,所以他非常注重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摘要:孔子、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两位颇具盛名的学者,墨子主张“兼爱”,孔子主张“仁爱”,两位圣贤的这两种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观点。

本文将对孔子“仁爱”以及墨子的“兼爱”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出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分析出两种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仁爱墨子兼爱目录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 (2)1.1阶级基础 (2)1.2内容不同 (2)1.3具体要求不同 (2)2“仁爱”和“兼爱”的相同之处 (4)2..1 两种思想都主张“仁” (4)2..2 倡导公利,反对私利 (4)2..3注重实践 (4)3启示 (6)参考文献 (7)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孔子倡导的“仁爱”以及墨子倡导的“兼爱”。

这两种思想都注重对他人的关心,但两位圣贤的思想却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阶级基础,具体内容及两者实施要求有许多不同之处。

1.1阶级基础春秋末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大变动,社会的生产力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生产工具的发展,生产关系内大幅度的调整。

奴隶的斗争使一些奴隶主失去了原来的地位,甚至无力维持生活。

孔子就是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家庭背景决定了孔子强调等级差别,宗法制度和封建礼仪的思想主张,这就决定了孔子“仁爱”的思想是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的一种爱,首先是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再爱他人,“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

墨子与孔子不同出自侠士,和很多农工失业流民以及刑徒苦役有很多的接触,墨子是这些贫苦百姓的代表人物。

因此,更能体会老百姓的艰辛和疾苦,墨子的背景决定了其思想更多的反应社会底层的诉求,即博爱。

1.2内容不同由于孔子所倡导的“仁爱”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所以他的思想强调亲疏贵贱,血缘尊卑,宗教程度,是一种由近及远的爱。

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出自《中庸》)。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摘要: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是在一定背景下诞生出来的具备丰厚内涵的精神。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以一己私利为出发点导致战火不断,社会秩序崩坏,诸子百家以保民利民为出发点提出有明显各自观点的良方,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而儒家与墨家是当时最盛行的思想学派。

文章主要从孔子的仁爱观点与墨子的兼爱观点出发,讨论两者在思想上面的异同。

儒家的“爱人”是以“仁爱”为核心,而墨家则强调平等互爱为根本的兼爱。

所以“仁爱”与“兼爱”思想上有怎样的碰撞和实现要求,对两者的差异共同进行分析,有利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到不一样的力量。

关键词:仁爱;兼爱;墨子;孔子;百家争鸣;传统作为春秋时期的两个著名思想学家,孔子与墨子虽然只是一介寒士,终生都无权无势,但是他们有非常渊博的学识,并且在通过学习、走访之后,将自己的思想传播下来,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随着影响的增大,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有学识的先生、君子,所以关于孔孟道德学说哲学思想都是历代学者研究的重点。

在关于孔子与墨子思想上的研究,人们更是区别看待,认为兼爱与孔子的仁爱两者是对立的,但是忽视两者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异中有同,同时也是异中存同的。

1.两者的思想内涵解读1.1仁爱倡导“爱人”的核心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十分动荡,价值体系并没有系统的完成,人们从封建历史当中学习到的价值观念、哲学理念都十分有限。

所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思想上的碰撞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礼崩乐坏”强调是指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僭越,需要强调此时是封建时期,这种制度跨越是十分大胆的行为,但是在这一时期制度全部崩溃,孔子的思想正是形成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孔子感叹礼乐制度的不复存在,实际上是感叹制度、理论、伦理体系的破坏,而他认为要想恢复这一切,维护体系的前提是坚守“仁”[1]。

在“仁爱”思想当中,仁是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是围绕“爱人”来展开的,孔子认为“爱人”不是毫无区别热爱所有人,而是建立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是以“身、家、国、天下”的登记体系,是一种“亲亲有术士、尊贤有爱”,那么“爱人”的前提是亲近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从“兼”“别”之分论墨家与儒家思想之差异

从“兼”“别”之分论墨家与儒家思想之差异

从“兼”“别”之分论墨家与儒家思想之差异摘要本文将通过对墨家主要思想内核的“兼相爱”、“尚同”、“尚贤”论述以及与儒家思想核心的“仁爱”观的比较,探索墨家学说的思想内涵及当代意义。

墨家学说作为先秦显学之一,其提出的很多政治和伦理道德学说在当时及现今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兼相爱仁爱尚贤尚同儒墨之辨墨学作为与儒学并立的先秦两大显学,与儒学有着一样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具有难能可贵的现实意义。

“墨家者流,盖出清庙之守。

”由此可见,墨家一派的起源和儒家一样与礼仪有一定的关系。

还有在《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之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

因此我们儒墨可以说是同源异流的。

下面主要从墨家的“尚同”“尚贤”“兼爱”核心内容来简单阐述墨家的思想概况、儒墨之分、及墨家学说的当代意义。

一、以“尚同”“尚贤”“兼爱”为核心的公共功利主义思想我在论述墨家思想之时之所以要在定义功利主义之时前面加一个“公共”限定,其实是为了我们把墨家的功利主义思想与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谓的功利主义混淆起来。

墨家功利主义不是西方所谓那种以个人的最大幸福为出发点的功利主义而是一种始终把集体公共利益最为最高出发点的功利主义。

它实现利益的道路与西方所说的功利主义是完全相反的两条道路,前者实现利益是有个人到集体而墨家是由集体到个人。

它的提出完全是由于墨家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动荡民众疾苦。

墨子认为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是社会成员之间“不相爱”,人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因此,只要人们“兼相爱”,天下就会得到治理,而达到人人“交相利”的社会。

墨家的最终理想是要达到“君臣父子皆能慈孝”的“天下之至道”,现实操作层面有两条路可以走,就是“尚贤”和“尚同”之路。

墨子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要使国家富足安定就要使国之贤良之士富足、显贵,尊重他们,这样国家贤良之士就会多起来。

而“尚同”更多地是在国家意识形态和教化方面来说,《尚同》三篇的核心就是国家要有一个统一的道德十分评判标准,这样人民思想才能统一,天下得到治理。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摘要先秦时代,大小城邦林立,思想家们活动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与墨家。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影响深远。

二者的爱的来源、其顺序都是有区别的。

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比较他们各自的现代价值。

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儒家仁爱墨家兼爱1前言“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仁爱”思想包涵三个不同的层次含义:“亲亲”、“仁民”、“爱物”,其中,“爱物”可以说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完结。

“仁爱”思想在不同的层面上有着不同的表达,但是其依旧未脱离这三个含义。

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于当今世界及中国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的生存困境问题、人的异化问题、和谐家庭的构建等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而墨家的墨子创造了其独有的十大思想主张,其中“兼爱”是其思想的精华,墨子关注平民生计,心怀天下平等互爱的民粹思想对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有着的借鉴意义。

2儒家“仁爱”概念的内涵历史的来看,主要包括三层涵义:即“亲亲”、“仁民”、“爱物”。

虽然儒家的这种“仁爱”不论如何发展,其中心依旧是个体自身,但是,从“亲亲”到“仁民”再到“爱物”它体现了人之“仁爱”范围的不断扩展,体现了儒家在理论层面上,对社会进步,带来的要求道德进步的不断的回应,事实上也体现着人类道德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儒家的这种“仁爱”具有普适性和普世性价值。

3墨家“兼爱”的内涵兼爱”是墨子十大主张的核心思想,其基本涵义便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贱富贵,同等程度的爱一切人。

①兼爱的本义还可以形象阐述为“像爱自己一样的爱所有的人”。

墨子的“兼爱”是把“爱”的观念社会化。

“兼”有“兼顾”,“无差等”的意思,也有“相对”、“相互”的意思,“兼爱”便是相互无差等的一种普遍的爱,如《墨子·兼爱下》中所说的“譬之日月,见照天下之无私也。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儒家的仁爱(有等级的爱)和墨家的兼爱(无差别的爱)谁的理论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墨家的兼爱论如果缺乏内在动力,人的修养就丧失人性的根据,无从谈起。

墨子从人性上去寻找兼爱的动力,将人追求功名之心作为道德修养的内在动力,他说:“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又说,“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墨子·修身》)。

兼爱是一种道德要求,然而,一个人行兼爱之道,究竟是为了什麽?要达到什麽目的?墨子只能从功利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他认为,自己在行兼爱之道之时,会引发他人的道德行为,从而使自己受益。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子·兼爱中》)。

从天道这一层面来看,行兼爱之道才能得福,才能避祸:“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贱人者,天必祸之。

”(《墨子法仪》)关於爱的对象“仁”向外产生“润物”的作用,根源是在内的,方向是指向外的。

爱之发用,由近至远,必依一定理路,此理路便是血缘或地缘。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仁主於爱,爱莫大於爱亲,故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这决不意味著,仁爱并不仅仅是爱自己的亲人,把其他人都排斥在仁爱的对象之外。

孔子是把爱亲作为仁爱扩大的基础,他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孔孟并不是叫人们完全停留在爱亲上,如果仁爱被限定於此,就摧折了仁爱。

仁爱的本质就决定了仁爱必然要得到无限的扩大,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这就是“善推其所为。

”(《孟子·梁惠王》)最终达到的境界是:“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若将仁爱停留於血缘或地缘亲情上,则又会陷入小集体的自私当中。

故又有“忠恕”之道,将此爱心推向全人类,推向宇宙万象万物,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虽然都是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但在实质上有一些区别。

首先,儒家的“仁爱”强调的是从个人关系出发的爱。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师生关系,通过这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来实现仁爱。

儒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养育和关爱他人,而好的个人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相比之下,墨家的“兼爱”强调的是普遍的人类情感,超越了个人关系的范畴。

墨家认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应该平等对待所有人并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

墨家主张取消家庭、部落和国家的利益,而将所有人都看作兄弟姐妹,实现全面的兼爱。

其次,儒家的“仁爱”更注重的是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培养,强调个人应该具备仁爱的品质才能去关爱他人。

而墨家的“兼爱”则更注重实际行动,通过行动去实现兼爱的理念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最后,儒家的“仁爱”更强调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维护,认为通过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可以实现仁爱。

而墨家的“兼爱”更强调同类之间的关爱,通过互助合作来实现兼爱的理念。

儒家的“仁爱”更注重个人关系和道德修养,墨家的“兼爱”更强调普遍的人类情感和实际行动。

两者都强调爱的概念,但在实践上有一些不同的侧重点。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之异同分析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之异同分析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之异同分析[摘要]孔子和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显学家,孔子提倡“仁爱”,墨子提倡“兼爱”,两种爱人的思想既具有相别的地方,也有许多相通之处。

两者产生的阶级基础不同,具体内容不同,实施要求不同。

但是两者都主张“仁”,都提倡公利,反对私利,都注重践行。

对孔墨的“仁爱”和“兼爱”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如何做到真正爱人,如何修身具有重要妁参考作用,甚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孔子;仁爱;墨子;兼爱一、“仁爱”与“兼爱”的相异之处孔子和墨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显学家,孔子提倡“仁爱”,而墨子提倡“兼爱”。

虽说这两种思想都是一种爱人的思想,都注重“仁”,但是这两种思想有许多相异的地方。

比如,两者产生的阶级基础不同,两者的具体内容不同及两者实施的要求不同。

1产生的阶级基础不同。

春秋末年为社会大变动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促使了生产关系内部的大幅度调整。

奴隶的反抗斗争和大规模的流亡,使部分奴隶主贵族失去了往昔的天堂,他们无力维持原有的生活,内部也发生了重大的分化。

有的贵族失去了世袭祖业,形成流民。

当时流民大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昔日做官,如祝、宗、乐、士,而后失业者,或者是失势的贵族,这些上等的流民多成为儒士;一种是农工下层失业者,或刑徒苦役,这些流民多成为侠士。

儒家出自儒士,孔子自己就是一个大儒士。

孔子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这就注定其思想主张必然强调封建礼仪、宗法制度和等级差别,这就决定了其仁爱思想是建立在亲亲基础之上的,这种仁爱是推己及人的爱,先爱自己的亲人,再爱别人,是一种爱有差等的仁爱。

而墨家出自侠士,来自于农工失业流民和刑徒苦役,墨子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们来自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更能体会到老百姓的疾苦与艰辛,这就决定了墨子的思想主张更多反应劳苦大众的要求,要求博爱,爱无差等。

2具体的内容不同。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

墨子所提倡的“兼爱”也称之为“仁”,从表面上来看,孔墨都注重“仁”,但是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在具体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别。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

3.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一.相同之处1.天道根源相同儒家认为“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爲心。

〞即人的仁爱之心来自于天地之心,墨家认为“天之行廣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

〞将践行兼爱看做天意“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都表达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

和根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昏乱纷争的理想。

二.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根底上的有差异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

墨家的兼爱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亲疏、厚薄、贵贱的差异,即“爱而有兼〞“爱无差等〞藉此到达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之目的。

2.爱的倾向不同儒家的仁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伦,不过问自己的权利。

具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利他倾向。

墨子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那么“交相利〞3.推行方法不同儒家认为推行“仁爱〞并不需要外在力量的辅助。

孔子在对“仁〞的推行上,向来是不相信“天、鬼、神〞的,他更强调的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

墨子在如何贯彻和推行“兼爱〞这一主张上,却倚重于超自然的力量:天、鬼、神。

4.具体代表的阶级不同孔子的“仁爱〞学说代表宗法社会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利益。

“仁爱”与“兼爱”之异同7页

“仁爱”与“兼爱”之异同7页

“仁爱”与“兼爱”之异同春秋时期是从领主制向地主制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春秋末年社会大变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促使了生产关系内部的大幅度调整。

在社会动荡的时代历史背景下,产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其中,儒、墨两家并称"显学",在怎样对待人的问题上,两家均以爱为出发点,形成两种不同形态的人道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倡"仁爱",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提倡"兼爱",两种人道思想之间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独特之处。

一、仁爱与兼爱的内涵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规定。

孔子发扬氏族人道遗风,特别是周公敬德保民思想,重视人。

他视"爱人"为"仁",所谓爱人,就是爱所有的人,即不论是在位的大人,还是无位的庶人,不论是自由之人,还是被役使之人,不论是国人还是野人,不论是中国之人还是夷狄,都应该以人道加以对待。

孔子并不抽象地谈仁,他以"孝、悌"为仁之本,孝、悌是仁在血缘关系上的体现(具体化)。

即孔子所说的"爱人"首先指亲亲之爱,也就是爱自己的家庭成员,宗族内都互敬互爱是"仁"的基础,是"仁爱"的第一要义。

儒家认为"仁"还适用于广大劳动群众,所以儒家要求把对亲族爱扩展到对其他社会成员的爱,扩展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爱,从而明确提出"泛爱众"的要求,以及"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主张。

墨家出自侠士,亦即来自农工失业流民和刑徒苦役,他们是社会的最下层,受到来自世家贵族、官僚以及新型的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墨子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兼爱的思想。

墨子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对儒家学说的回应,墨子代表的是"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他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之道。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辉煌灿烂的时代,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和墨家。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

本文旨对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异同,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体现其现代价值。

关键字:儒家仁爱墨家兼爱目录1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内涵........... (1)1.1儒家“仁爱”的内涵 (1)1.2墨家“兼爱”的内涵 (1)2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共性........... (1)2.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本质都是“爱人” (2)2.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基础都是“平等” (2)2.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都关注和平 (2)3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 (2)3.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有差等的区别 (3)3.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各自阐发的角度不同 (3)3.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所代表的阶级不同 (3)4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现代价值 (4)参考文献 (5)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儒墨两家卓然超群,号称“显学”。

孔子推崇仁爱,墨子提倡兼爱,爱是他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追求。

1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内涵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主张,都是针对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失范而提出的救世宗旨与治世方略。

儒墨两家的创始人都生活在礼制崩塌、王权衰败、诸侯蜂争的时期,两家对失范的现实社会都给予了积极关注和思考。

1.1儒家“仁爱”的内涵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关于道德教化和社会规范的思想。

学生樊迟请教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了两个字:“爱人”。

这种爱是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孔子解释仁有两句重要的话,一句叫做“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兼爱和仁爱的不同

兼爱和仁爱的不同

(3682字,大约需要10分钟)兼爱和仁爱的不同春秋时期是从领主制向地主制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春秋末年社会大变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促使了生产关系内部的大幅度调整。

在社会动荡的时代历史背景下,产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其中,儒、墨两家并称"显学",在怎样对待人的问题上,两家均以爱为出发点,形成两种不同形态的人道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倡"仁爱",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提倡"兼爱",两种人道思想之间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独特之处。

一、仁爱与兼爱的内涵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规定。

孔子发扬氏族人道遗风,特别是周公敬德保民思想,重视人。

他视"爱人"为"仁",所谓爱人,就是爱所有的人,即不论是在位的大人,还是无位的庶人,不论是自由之人,还是被役使之人,不论是国人还是野人,不论是中国之人还是夷狄,都应该以人道加以对待。

孔子并不抽象地谈仁,他以"孝、悌"为仁之本,孝、悌是仁在血缘关系上的体现(具体化)。

即孔子所说的"爱人"首先指亲亲之爱,也就是爱自己的家庭成员,宗族内都互敬互爱是"仁"的基础,是"仁爱"的第一要义。

儒家认为"仁"还适用于广大劳动群众,所以儒家要求把对亲族爱扩展到对其他社会成员的爱,扩展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爱,从而明确提出"泛爱众"的要求,以及"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主张。

墨家出自侠士,亦即来自农工失业流民和刑徒苦役,他们是社会的最下层,受到来自世家贵族、官僚以及新型的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墨子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兼爱的思想。

墨子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对儒家学说的回应,墨子代表的是"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他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之道。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惟与墨家兼爱思惟的异同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汗青上文人人格相对自力,思惟最为活泼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光辉残暴的时代,消失了百花齐放.百花怒放的繁华气象.在当时消失出的很多思惟主意互不雷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首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首创的墨家.《韩非子·显学》记录:“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惟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孔子的焦点思惟是“仁爱”,墨子的焦点思惟是“兼爱”,固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很多不合之处.要剖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孔子关于仁的阐述很多,个中比较周全的阐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答复说:“低廉甜头复礼为仁.一日低廉甜头复礼世界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在这里起首解释仁的基赋性质和内容,这就是束缚本身的行动使其相符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点,世界的人都邑以为他做到仁了.孔子所说的仁的基赋性质是束缚本身的行动使其相符礼的规范,其特色是凸起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懂得仁,即只有恢复礼法.巩固礼所制订的政治秩序的行动才干做到仁.对于统治者,孔子宣传所谓的“使平易近”.“利平易近”.“安平易近”.“教平易近”等等,其本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如许周全驾御人平易近,才可以稳固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如许,才算是达到了仁的尺度.孔子也恰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正人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格,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听平易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格.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周礼是树立在宗法轨制“亲亲”的基本上的,所以他平常重视孝悌,强调造就人们具有孝悌的品格是最根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孔子推重仁爱的重要心理动因是“报恩心”和“同情心”,报恩心主如果指孝道,孝就是爱怙恃,这是人最真实.最根本的情绪,也是其他一切情绪的基本.因为人一出生就享受到怙恃的怀抱之爱,小我最根本的好处是怙恃给的,不孝就会意不安.小我的一部分好处又是社会和他人给的,只不过怙恃给我们的好处多,而他人给我们的好处少罢了.如许,假如能爱怙恃便能推广之爱其他人,假如不克不及爱怙恃,那又怎么去爱那些给我们好处少于怙恃的人呢?所以孝乃是仁的根本.关于为仁的办法,孔子推重“忠恕”之道.即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孔子的同情心理论.孔子的仁爱是层层外推之爱,是根植于人的赋性的,是人天然而然萌发出来的.但是同样天然的是,他人对我们的爱总要少于怙恃对我们的爱,所以爱怙恃总要胜于爱其他人,爱是有差等的.墨子则把孔子的仁爱思惟做了进一步晋升,提出了“兼爱”思惟.墨子以为,人平易近穷困不堪,逝世亡接踵,世界平常凌乱.国之与过相攻,家之与家相篡,人之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和气调.这种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残杀争取的政治局势又进一步造成人平易近的穷困和逝世亡.是以政治上的“交相恶”的凌乱局势是一切祸害中最大的祸害.在墨子看来,解决这个凌乱局势的根本办法就是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因为世界相兼爱则治,订交恶则乱.他以为只有有力这疾以助人,有财这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才干真正实现兼相爱的原则.因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互相残杀争取的现象就天然祛除,也就达成了世界宁靖的大治局势.孔子和墨子作为先秦时代的两位圣人,为救世而汲汲奔波于世界,去传播各自关于“爱”的思惟.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说的就是这两位圣人的艰辛与劳碌,一个连席子都没坐暖,一个连烟囱才生起火就要匆匆到别处游说拯救世人去了.固然传播的都是爱的思惟,目标都是微利能让社会安定协调,人平易近痛苦安康,但是一个仁爱一个兼爱却有着很多不合的寄义.从上面所述的“仁爱”和“兼爱”思惟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起首,孔子和墨子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不合,孔子所代表的是统治者阶层的好处,他主意贵贱有序,目标在于保护周礼.而墨子所代表的是小临盆者的请求,其兼爱思惟强调功利动因.其次,两个“爱”其爱的方法有所不合,儒家的仁爱强调的是有差等的爱,请求以对怙恃兄弟的爱为中点,层层外推,逐渐扩充到对宗族.国度和社会的爱.而墨家强调的是无差等的爱,请求做到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他以为博爱忘我.没有亲疏远近.贫富贵贱是兼爱的包管.再次,墨家以为天有意志,人顺之得赏,违之得罚,天志是权衡人世善恶的独一尺度和最高根据.而儒家不但存眷天,更看重人,重视人的教养即道德意识的清醒和自发,儒家的仁爱除了以天作为外在的包管外更有一套由近及远,有亲及疏的环环相推的可循之路.在这一点上,墨子显然是有欠缺的,他只重视人的超出层面和实际性的商量,而疏忽了对人的内涵赋性的研讨.从这些不同我们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惟可以或许成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惟,而墨家思惟在血缘关系起重要感化的中国传统家族社会中只能流于幻想的原因了.。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儒、墨两⼤思想流派思想核⼼都是关于爱护⼈,提倡⼈⽂关怀,但是却产⽣了尖锐的思想对⽴。

⼀、儒、墨两家在思想上有何本质区别1、墨⼦主张的兼爱是“爱⽆差等”,他说:“视⼈之国若视其国,视⼈之家若视其家,视⼈之⾝若视其⾝。

”要求⼈们不分亲疏,⽆条件平等地去爱所有的⼈。

孔⼦主张的仁爱是“爱有差等”,他说:“仁者,⼈也。

亲亲为⼤。

”认为爱是⼈内⼼的真实情感,⼈总是爱⾃⼰的亲⼈胜过爱其他的⼈。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和基础。

“仁爱”思想包括三个⽅⾯即:“亲亲”“仁民”“爱物”。

通俗⼀点说就是我们要先亲近⾃⼰的⽗母亲⼈,再到对⾃⼰周边的⼈仁爱,最后上升到爱护世间的万事万物的思想⾼度。

孔⼦倡导“仁”,张扬仁者“爱⼈”,把个⼈道德修养的意义提升到仁爱天下的⾼度。

那么具体的如何来施⾏“仁爱”思想呢?儒家提出了“忠恕之道”把它作为施⾏“仁爱”的⼀条根本途径。

所谓“忠恕之道”即是“⼰所不欲,勿施与⼈” 将⼼⽐⼼,推⼰及⼈。

仁是⼀种普遍的爱。

应该泛爱⼤众,提倡博爱。

儒家仁爱:是⼀种⾎缘之爱。

它基于这样⼀种思维⽅式,那就是《孝经》所说的:“不爱其亲⽽爱他⼈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敬他⼈者谓之悖礼。

”儒家的仁爱之论,是以⾎缘亲情为基础,由近及远,从⼀个家庭推向⼀个部族,⼀个地域,再推向⼀个国家,最后推向⼈类,推向宇宙万物。

故此,仁爱是⼀种⾼起点的爱,因为实际上我们对亲⼈对⽗母的爱总是要⽐他⼈多⼀点;仁爱是⼀种差等之爱,他论证了等级制度的合理性;仁爱是⼀种契合原始⾎缘冲动的情感之爱,它的起点是对特定⼈的⼀种冲动。

“兼爱”作为墨家的核⼼思想,提出⽆差别平等的博爱。

墨⼦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们不能兼爱。

墨⼦认为,先秦社会之所以失范,在于⼈与⼈之间不相爱,“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与⼈不相爱则必相贼,君⾂不相爱则不惠忠,⽗⼦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当时涌现出的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开创的墨家。

《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要分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其中比较全面的论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点,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他做到仁了。

孔子所说的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做到仁。

对于统治者,孔子鼓吹所谓的“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这样全面驾驭人民,才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了仁的标准。

孔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德,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德。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

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的,所以他非常注重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孔子推崇仁爱的首要心理动因是“报恩心”和“同情心”,报恩心主要是指孝道,孝就是爱父母,这是人最真实、最基本的情感,也是其他一切感情的基础。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点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点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点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哎,这两个思想听起来都挺高大上的,实际上一对“冤家”,你说它们有点像一对老朋友,但又时不时互相使绊子。

儒家,讲的是“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情、友情,甚至是那种“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感觉。

想象一下,走在街上,看到个陌生人,心里就想着:“哎,我得帮助他,这可是我的责任呀!”这就是儒家思想的魅力,特别重视家庭和社会,亲情是重中之重。

再说墨家,咱们得提提“兼爱”。

这家伙可不是简单的关心自家人,而是希望人人平等,大家都是一家人。

就像你跟邻居家的小孩打成一片,整天一起玩,没事就送点零食。

墨家提倡的就是这种无差别的爱,简直像是给大家都发糖,谁都能尝上一口。

想象一下,大家都把心里那种“小九九”放下,真的能让社会变得和谐美好。

不过,两者之间也有不同之处。

儒家会强调对长辈的尊重,讲究等级分明。

小孩要听话,学生要尊师,家庭结构就像一棵大树,树根扎得深深的。

墨家就比较“放飞自我”,认为人和人之间不该有那么多等级,有些话咱们常说,人人平等,都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说到底,儒家像是个传统的大家长,墨家则像个随性的朋友,轻松自在。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俩的差别其实并不大,但细想一想,还是能看到一丝微妙的区别。

儒家有时容易让人感觉压力山大,特别是那种必须要承担责任的感觉。

而墨家就显得相对轻松,人人都能成为爱的小使者,不用担心太多的责任包袱。

这种包袱,有时就像背着个大石头,走路都觉得累,墨家则是让你把石头扔了,轻装上阵。

儒家和墨家也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其实它们在某些方面也是可以互补的,儒家的仁爱让人有归属感,墨家的兼爱又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轻松。

这就像做一道美食,仁爱的细腻和兼爱的大胆,混在一起,才能做出最美味的菜肴。

就算是面对生活中的烦心事,儒家的深情和墨家的洒脱,组合起来也能让你笑着面对每一天。

在现代社会,儒家和墨家的思想依然有它们的用武之地。

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大家常常忙于自己的事情,互相之间的联系不如以前那么紧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内容摘要:先秦时代,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

本文着力探讨两种关于爱的观念的异同,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兼爱仁爱墨子孔子一、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时代背景在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上,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

重士的风气,使得一时间风云人物层出不穷。

受到赏识的如苏秦、张仪之辈,合纵连横,于乱世之中施展雄图大志,位极人臣,青史留名。

也有的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转而著书立说,广招门徒,潜心研究,将想法转化为思想理论的高度深度。

将思想传于后世,造福百世万世。

培养门徒,携弟子周游列国,宣传思想主张,以图有朝一日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在思想的交流争锋中逐渐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

以至于儒家亚圣孟子在其《孟子·滕文公下》写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样的尖锐批评来痛骂讽刺墨家“兼爱”思想。

为了弄清孰是孰非,我们必须先弄清儒、墨两家在思想上有何本质区别,导致它们核心虽同属关爱人,却产生了尖锐对立。

然后再透过两家的争论交锋,看清它们思想上又有何殊途同归之处。

二、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其中,“兼爱”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墨家思想的精义在于“兼爱”,“兼爱”思想的核心内容则是“兼”。

墨子倡导“兼爱”不是停留在空泛的说教上,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要着眼于实利。

“兼爱”论的提出,其普遍性、彻底性、平等性的特性,迅速吸引世人的眼光,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一时蔚为风潮。

孔子的仁学观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观念,发端于西周时期的人本思想。

孔子吸收了西周时期“德”的观念发展形成的诸多成果,用“仁”概括了“德目”的众多内容,将“仁”的观念系统化,铸造起以“仁”为核心的哲学范畴——即“仁学观”,成为儒学和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根本观念导向。

“仁”,即“爱人”,这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和爱心,它既是一种生命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通联系与相互关照,又是一种主体内在的意识自觉,是可以自己决定的道德自律和价值追求。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

“仁爱”思想包括三个方面即:“亲亲”“仁民”“爱物”。

通俗一点说就是我们要先亲近自己的父母亲人,再到对自己周边的人仁爱,最后上升到爱护世间的万事万物的思想高度。

孔子倡导“仁”,张扬仁者“爱人”,把个人道德修养的意义提升到仁爱天下的高度。

那么具体的如何来施行“仁爱”思想呢?儒家提出了“忠恕之道”把它作为施行“仁爱”的一条根本途径。

所谓“忠恕之道”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仁是一种普遍的爱。

应该泛爱大众,提倡博爱。

儒家仁爱:是一种血缘之爱。

它基于这样一种思维方式,那就是《孝经》所说的:“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儒家的仁爱之论,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由近及远,从一个家庭推向一个部族,一个地域,再推向一个国家,最后推向人类,推向宇宙万物。

故此,仁爱是一种高起点的爱,因为实际上我们对亲人对父母的爱总是要比他人多一点;仁爱是一种差等之爱,他论证了等级制度的合理性;仁爱是一种契合原始血缘冲动的情感之爱,它的起点是对特定人的一种冲动。

“兼爱”作为墨家的核心思想,提出无差别平等的博爱。

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墨子认为,先秦社会之所以失范,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与此相伴,自私自利亦是乱世之因,如“亏父而自利”、“亏子而自利”、“亏兄而自利”、“亏弟而自利”、“亏君而自利”、“亏臣而自利”、“乱异家以利其家”、“攻异国以利其国”等等皆为自私自利之结果。

一言以蔽之,违反兼爱互利原则的恶果是“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

因此,墨子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

三、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比较区别之一:墨子主张的兼爱是“爱无差等”,他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要求人们不分亲疏,无条件平等地去爱所有的人。

孔子主张的仁爱是“爱有差等”,他说:“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

”认为爱是人内心的真实情感,人总是爱自己的亲人胜过爱其他的人。

举例来说,在两千年四百多年以前,有一个儒生,叫巫马子,为了维护“仁爱”主张,说了一句话,大意是这样的:我爱邹人胜过爱越人,爱鲁人胜过爱邹人,爱老乡胜过爱鲁人,爱家人胜过爱老乡,爱双亲胜过爱家人,爱自己胜过爱双亲,离我越近的我就越爱。

这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于是人们就得出结论:还是儒家的“仁爱”比较好,墨家的“兼爱”是违反人之常情的。

“我爱自己的孩子,怎么能与爱邻居的孩子一样呢?”“我爱自己的父亲,怎能与爱他人的父亲一样呢?”于是孟子就破口大骂,说墨子不要父亲,是“禽兽”,说墨子的主张要推行的话,天下的禽兽都要出来吃人了。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儒家抨击墨家的一大理论基础是认为:墨家学说它脱离了人的情感的实际,缺乏人性的根基。

墨子所倡导的爱,是不论亲疏、贵贱,不分阶级、职业的平等之爱,可是,这种崇高的理想在中国的血缘宗族社会中,是很难行得通的。

在等级制度的束缚之下,要让不同等级的人相敬相爱,是非常困难的。

墨子的此番言论,无视血缘亲情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无视爱的感情因关系远近而有所不同的事实。

因此,墨家“兼爱”思想在施行上有其理想化。

巫马子所理解的“仁爱”是常理层面的“仁爱”。

这种由近及远的爱,是人之常情,是自然状态的爱,还不是儒家的“仁爱”。

中国传统的“仁爱”,以“信”为基础,与理想联系,人人皆有“仁爱”。

是理想追求之爱。

而绝不是巫马子所理解的“仁爱”。

有人说,西方的“仁爱”,爱人如己是人类最高理想,行为符合这种理想即符合诚信原则。

这就是西方的博爱,即基督精神,有点像中国墨家的“兼爱”。

儒家也说:“仁者爱人”。

《淮南子·修务训》:““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

”这可能是“爱民如子”的出处。

这是儒家推崇的“仁爱”。

在这里“子”与“民”合二为一,远近没有了界限,常理之爱让位给理想之爱。

远近的界限被打破了。

区别之二:墨子主张先从爱他人做起,然后他人也回报自己以爱。

他说:“必吾先从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孔子主张先从爱自己的亲人做起,然后推己及人。

他说:“孝之放,爱天下之民”,就是说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悌”是最真实的感情,因而是“仁”的根本和出发点。

要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推广到爱天下的民众,即“泛爱众”,以及世间万物。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这表明,墨子有意凸显爱的现实性一面,拙于或不屑渲染爱的幻梦色彩。

而这一步骤又主要是通过把爱与利予以贯通得以完成的。

也就是说,爱必言利,以爱启利,以利寓爱,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

“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

是故,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区别之三:从阶级角度分析,儒家代表社会上层贵族阶级的利益,他们自然会强调等级秩序,反映到“仁爱”上即是爱有远近亲属。

儒家的“仁爱”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逐渐走向了反动道路,儒家“仁爱”本质上是强调封建等级秩序,维护宗族制度。

注定了其思想的保守,封闭,狭隘。

既然爱有差等远近,那么如何做到推己及人,达到仁爱世间万物?历史证明,在儒家“仁爱”思想下,人们只想到利己,无限制的壮大自己,壮大家族。

封建皇帝的“家天下”就是最好的证明,既然要“仁爱”皇族为何不能将权力分给天下百姓,使人人平等富足。

现在中国一些农村还存在一些大的宗族在村子里恃强凌弱,欺负小姓村民。

从此即可看出儒家“仁爱”思想,推己及人,有其虚伪性。

墨家代表贫民阶层,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这当然只是一种理想。

但他批判了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墨者的行为虽然高尚,但他们毕竟不能要求人人都到达他们的思想道德境界水平。

注定了他们只有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人民极端困苦时,人民才会跟随这一帮有着超时代的如宗教信徒一般的领导者,去为这种思想理念奋斗。

否则在太平时期,人人都会想到如何肥己,利己,既然是儒者说的人之常情,有谁还会去“兼爱”呢?只有在社会中的绝大多是已经极端困苦,无法生存时,广大劳动人民才会内部团结起来,去“兼爱”来寻求出路。

否则太平年代,百姓都会同意儒家的爱有等级,谁都会想多爱自己,自己的家人一点,会由道德的高度上升到推己及人,仁者爱人的人毕竟是少数。

以当今社会为例,现在还具有墨家“兼爱”精神的还有几个呢?大家为了利己,肥己甚至到了疯狂,道德败坏的程度。

染色馒头,瘦肉精,连关乎生死的食品药品,都能制假造假,这也太过肮脏,丧心病狂了吧。

是人都知道儒家的“亲亲”,不会给自己的孩子和造假奶粉,不会给父母吃有瘦肉精的肉,那我们是不是也该有点“兼爱”思想呢?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别人的孩子,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去爱别人的父母。

总结综上所述,我认为“仁爱”与“兼爱” 双方都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要以仁爱之心对人,他们阐扬的都是爱的哲学。

但是,儒墨两家在“爱人”学说上,仍有重大的区别。

墨子讲“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是不同的,兼爱是“爱无差等”之爱,即不分等级、不别亲疏地爱天下人。

墨子的爱的学说比儒家更彻底、更富于理想性,因而也更脱离中国农业宗法社会的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