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课后答案全集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16: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16: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基础巩固1.阅读下面土地占有比例图,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地主阶级占有全国的绝大部分土地,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农民生活非常困苦,大部分人无立锥之地C.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残酷剥削,阶级矛盾尖锐D.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历史现象『答案』 D『解析』土地占有比例图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不能体现积贫积弱现象,故选D。

2.《宋代官职大辞典》中写道:“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

”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保证了地方的财政收入,稳定了地方安定局面B.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从而加强对人民统治C.导致对人民掠夺更加残酷,加剧了社会的矛盾D.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 D『解析』宋朝设置转运使的目的是削弱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所以应该选D。

转运使的主要作用是将地方财税运送到中央,不是去管理地方财政和维护地方经济的发展。

3.北宋诗人苏舜卿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

”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问题是() A.冗官 B.冗兵C.积贫D.积弱『答案』 D『解析』本题引文介绍了当时士兵的状况:“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由此得出当时的军纪不严、士兵缺乏训练,变得骄纵懒惰。

北宋的边境危机很好地验证了这种状态下军队的战斗力极弱的现实,所以本题选D。

4.观察下图,图中现象造成的主要影响是()北宋时期军队人数的增加A.强化了中央集权B.造成冗兵冗费C.削弱了武将权力D.增强了军队战斗力『答案』 B『解析』由于北宋采取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等措施,虽然军队人数迅速增加,但战斗力并没有增强,却造成了冗兵冗费的现象。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主要采用分化事权的方法,增加军队人数与此没有直接联系。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1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1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预习导引知识点一早期改良思潮1.背景:19世纪70年代,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2.代表人物:王韬、薜福成和郑观应等。

3.主张(1)经济上: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2)政治上: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文化教育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4.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成为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特别提醒]早期改良主义者与洋务派的比较(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即不变革中国的政治体制;而早期改良主义者主张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他们的这一主张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知识点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1.思想萌发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主张变法自强,挽救危局。

2.变法理论(1)提出人类社会进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

(2)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系统地阐发了变法理论。

3.思想特点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知识精讲]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1)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2)弊: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知识点三公车上书和强学会1.公车上书(1)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

(2)概况:康、梁联合参加会试的各地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

(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2.《中外纪闻》(1)目的:争取更多的支持。

(2)创办:康有为和一些维新志士在北京、上海、天津、湖南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3)结果:1896年初,《中外纪闻》被查封。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1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1 Word版含答案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预习导引知识点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北魏的崛起(1)起源: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2)建国: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4)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拓跋珪改革知识点二 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阶级矛盾激化北魏靠武力统一北方,各种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也激化了矛盾。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激化了矛盾。

3.社会危机严重 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深化理解]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影响(1)主要矛盾: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

(2)影响:使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严重的统治危机,使改革迫在眉睫。

知识点三 冯太后和孝文帝1.冯太后(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2)和冯太后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知识拓展] 冯太后对北魏政权的改革起到的作用(1)冯太后与孝文帝一起掀起了北魏的改革。

(2)她的支持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

(3)改革前她所采取的措施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主题一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和影响【史料探究】史料图一 道武帝拓跋珪(371~409年在位) 图二 太武帝拓跋焘(423~452年在位)思考(1)简述以上两位历史人物对北魏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386年,拓跋珪重新建立了鲜卑族的代国,并改国号为魏;398年,他迁都平城,并于第二年称帝。

拓跋珪推行汉化改革,为北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练习(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练习(含答案)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1.西周国都的近郊称为乡,主要居住着平民,乡的长官为乡大夫。

根据《周礼》记载,乡大夫每三年对平民的“德行道艺”进行考核,将胜出者推荐给朝廷。

这表明西周时期( )A.削弱了诸侯国权力B.孕育了后世的选官制度C.破坏了世卿世禄制D.出现“礼崩乐坏”的迹象【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注重对平民的“德行道艺”进行考核,将胜出者推荐给朝廷,和后世的选官制度中的察举制类似,故选B项;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到诸侯国,排除A项;世卿世禄制是针对各级贵族的,材料中是对平民进行考核,排除C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迹象出现,排除D项。

2.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

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

”这一转变( )A.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B.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C.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反映了再也没有世卿世禄的基础,故选A项。

春秋以来宗法制逐渐瓦解,故B错误。

材料未涉及地方势力的勾结和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D排除。

3.某学者说:“自秦王朝以后,平民的流动性日益扩展到政府结构,平民社会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

”这表明()A.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B. 官吏监察日益严密C. 贵族政治完全消失D. 行政效率逐渐提高【答案】A【解析】平民的流动性扩展到政府结构,主要是通过选官制度完成的,由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察举制,而最终到科举制,故A项正确;平民流动性与政府构成和官吏监察无关,故B项错误;贵族政治完全消失,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平民流动性与行政效率提高无关,故D项错误。

4. 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

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晋升之梯。

这说明秦汉新爵制()A. 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 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 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 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答案】B【解析】材料着重论述爵制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高中历史选修一课后答案全集(全)人教版

高中历史选修一课后答案全集(全)人教版

高中历史选修一课后答案全集高中历史选修一课后答案全集1.1 雅典城邦的兴起(参考答案)【学思之窗】与古代的埃及、印度和中国文化相比,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这种环境造成了什么结果?答案提示: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与埃及、印度和中国地处大陆,腹地开阔,依托平原大河的形式具有极为显著的不同。

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并没有大河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地理环境的复杂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

近海地区的居民,主要依靠捕鱼、制盐和经商谋生。

山地的居民主要从事游牧业。

只有占据了那些谷地平原是居民,才能从事农业。

这种多样化的适应方式和狭小的地理空间,从远古起,就使希腊人的商业航海贸易发达起来。

这种地理环境,又不利于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的出现。

如果说在大平原地区,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行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如古代埃及、中国,以及印度,从而将每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的政体制之下,那么希腊这种被高山海洋分割成小块的山地半岛,就不便于做到这一点。

这就是造成希腊城邦文明的地理根源。

【探究学习总结】(一) 本课测评1. 试简要分析早期城邦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答案提示: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

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甚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2.简述工商业奴隶主在早期雅典社会中的作用。

答案提示: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在地中海黑海沿岸经商,不仅出口雅典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还经营其他地区的产品,赚取丰厚利润,促进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工商业奴隶主对旧贵族专权越来越不满,他们一方面要打破平原派的政治专权,分享权力,另一方面也不赞成山地派的激进要求,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第1课1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第1课1 Word版含答案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预习导引知识点一雅典的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自然环境(1)环境优越:雅典位于希腊阿提卡半岛,有小块的平原。

(2)资源丰富:盛产葡萄、橄榄,富藏优质陶土和大理石。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

2.城邦国家(1)出现:大约在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

(2)成员:由贵族和平民两部分构成,平民主要包括农民和手工业者。

3.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1)原因①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长老会议,公民大会无实权。

②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并通过多种方式盘剥平民,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

(2)表现:公元前632年,雅典发生了主要由平民参加的武装暴动。

(3)影响①使雅典贵族统治者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

②局部调整未能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社会呼唤进一步的社会政治改革。

[知识点拨]地理环境对雅典政治的影响雅典地理环境的特点是平原面积狭小,多山地,有天然良港。

这种地理环境使雅典人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同时海外航海贸易发达,不利于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的出现。

知识点二工商业发展1.表现(1)公元前8世纪以后,农业生产力大为提高。

(2)手工业和造船业也取得进步。

(3)商业贸易日趋繁荣。

2.影响(1)促进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2)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3)工商业奴隶主对旧贵族展开了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

①平原派: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以巩固自身的既得权益。

②山地派: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③海岸派: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

[深化理解]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平民的关系工商业奴隶主一方面要求打破贵族的政治专权,另一方面也不赞成平民的激进要求,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

他们和平民共同反对贵族专权,呼吁改革。

知识点三首席执政官梭伦1.背景(1)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梅加腊占领了萨拉米斯岛,沉重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

(3)雅典工商业奴隶主和广大平民对统治者的无能十分不满。

历史选修一答案

历史选修一答案

历史选修一答案【篇一:人教版历史选修1课后练习答案】伦改革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学思之窗】与古代的埃及、印度和中国文明相比,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这种环境造成了什么结果?解题关键:希腊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埃及、印度和中国的不同影响到各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取向的不同。

思路引领:地理环境影响各民族的经济生活方式;地理环境也影响各民族的政治文化性格。

答案提示: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与埃及、印度和中国地处大陆,腹地开阔,依托平原大河的形势具有极为显著的不同。

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并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地理环境的复杂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

近海地区的居民,主要依靠捕鱼、制盐和经商谋生。

山地的居民,主要从事游牧业。

只有占据了那些谷地平原的居民,才能从事农业。

这种多样化的适应方式和狭小的地理空间,从远古起,就使希腊人的商业航海贸易发达起来。

这种地理环境,又不利于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的出现。

如果说在大平原地区,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如古代埃及、中国,以及印度,从而将每一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之下,那么希腊这种被高山海洋分割成小块的山地半岛,就不便于做到这一点。

这就是造成希腊城邦文明的地理根源。

【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1.试简要分析早期雅典城邦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解题关键:贵族政治专权与经济压榨。

思路引领:政治上权利分配不均,经济上财富分配不公。

答案提示: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

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甚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含答案

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含答案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A课程目标: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B教学目标C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的维新思想;变法内容。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及对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的认识.D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赔款:白银二亿两开放口岸: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2、想一想: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民族的危机?(书P124学思之窗)割地:使中国失去大量土地;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列强通过贷款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

通商:使列强深入中国内地,掠夺中国资源和倾销商品。

开设工厂:使列强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商业.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3、跟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相比,内容上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开设工厂【导入新课】甲午战争是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前,许多中国人自视甚高,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他们或多或少地保留着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日本的心理优势,认为日本是不自量力,如果与中国交锋,必败无疑。

然而一向被认为是东亚文明主导者的中国,竟然被经过明治维新开始强大起来的岛国日本打败,这一事实使中国人在备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时,开始进行反思。

如何在危机中自救?怎样才能在强敌如林的世界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讲授新课】戊戌变法的背景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列强侵华方式发生变化(1)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2)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资本输的方式争做中国债主、争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开设银行、开办工厂等.2、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知识链接】租借地与势力范围租借地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在他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和管理的地区,租借国在租借地不仅具有行使行政、立法、司法等诸方面管理权,并且还建立了正式的殖民机构和军事基地,成为对出租国进一步扩大侵略的军事据点。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练习(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练习(含答案)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一、选择题1.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时间外交成果1953年12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4月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6月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55年4月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A.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B.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C.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D.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答案】C【解析】材料中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一些外交成果,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基本原则指导下的外交成果,而且不但走向了国际舞台,还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提供了可供参阅的基本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上所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更是推动了会议圆满成功,这些显示了中国外交的务实自信风采。

故答案为C项。

A项,不结盟外交是现代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表格中的“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不属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万隆会议是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但是日内瓦会议是苏、美、英、法、中世界五大国参加的会议,其中有殖民主义国家,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的结论,排除。

2.观察下面“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了A.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发展D.中国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战略【答案】C【解析】由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在此时期建交最广泛的地区是东欧,结合此时期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可知,作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关系上,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了新中国初期外交发展,故C正确。

新时期,我国外交是步履维艰的,故A错误。

B错在“唯一”,排除。

D项在图中不能反映,排除。

高中历史选修1练习册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1练习册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1练习册答案一、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一?A. 推行郡县制B. 统一度量衡C. 修建长城D. 以上都是答案:D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 增强了中央集权C. 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D. 以上都是答案:D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展示国威B. 扩大贸易C. 寻求海外支持D. 传播中国文化答案:A二、填空题1. 汉武帝时期,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标志着______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答案:儒家思想2.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其中______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答案:江南地区3. 清朝康熙帝时期,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设立了______。

答案:驻藏大臣三、简答题1. 简述唐朝时期“贞观之治”的特点。

答案: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政治局面,其特点包括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发展等。

唐太宗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改革官制、实行科举、减轻赋税、加强中央集权等,使得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文化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2. 清朝康熙帝在位期间,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答案:康熙帝在位期间,有多项重要历史事件,包括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准格尔叛乱、加强对外交往等。

这些事件不仅巩固了清朝的统治,也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四、论述题1. 论述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背景及其影响。

答案: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背景主要是为了防范倭寇的侵扰和维护国家安全。

海禁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减少了与外界的交流,保护了国家安全;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影响了经济的繁荣。

长期来看,海禁政策对明朝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结束语:通过本练习册的学习和练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掌握高中历史选修1的相关知识,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展望未来。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全册习题集及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全册习题集及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全册习题集及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习题集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试卷及答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试卷及答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试卷及答案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试卷及答案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试卷及答案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试卷及答案
 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试卷及答案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试卷及答案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运动试卷及答案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据下图,回答1—5题。

 图见《历史先选修一》第4页
 1、古代希腊城邦兴起于
 A、大河流域B、交通中心C、政治中心D、海洋[D]
 2、古代希腊着名的城邦雅典是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3、梭伦率领雅典军队收回被梅加腊占领的萨拉米斯岛是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8.4《走向世界的日本》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8.4《走向世界的日本》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走向世界的日本》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学思之窗】
资料见教材。

你对此有何看法?
解题关键:维新元老们富国强兵的思想不但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也是为了对外侵略。

思路引领:富国强兵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答案提示:由于幕府统治的腐败使日本遭受外来侵略,使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士产生了富国强兵的思想,并积极投身到明治维新的过程中,实践着富国强兵的政策,使日本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最终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同时富国强兵政策的贯彻也使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就走上了疯狂的对外侵略的道路,这不仅给被侵略国家的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解题关键: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地位和对外政策等方面考虑。

思路引领:分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

答案提示:积极:1.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由落后的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政体,并在此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世纪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2.它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使日本成为近代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消极:1.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2.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国家的道路。

(二)学习延伸
阅读上述材料,分析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解题关键:能够读懂材料并和课本相结合。

思路引领:都是关于君主权利的规定,可从君主与议会的关系、君主与军队的关系等方面分析。

答案提示:相同:都实行君主立宪制。

不同:英国国王的权利受到很大的限制,
而日本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练习(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练习(含答案)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选择题1.在秦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作出的贡献中最重要的是( )A.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陆通道B.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C.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D.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故B正确;A、C两项仅有利于对地方的控制,D项强调对思想的钳制,排除。

2.汉武帝时,细君公主居乌孙作诗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下列不能从诗中获取的信息是( )A.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政治联姻B.细君公主的生活习惯与从前不同C.细君公主远嫁异国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往来D.反映了当时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答案】C【解析】材料“吾家嫁我兮天一方”反映了政治联姻,故A排除;“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反映了细君公主生活习惯的变化,故B排除;同时也反映了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故D排除;但材料中并没有提到两国经济往来的情况,故选C项,符合题意。

3.我国古代各民族间的长期友好交往是主流,但民族间也战争不断。

下列对两汉与匈奴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两汉政府反对匈奴南下掠夺是反侵略的战争B.两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持边境安全是正义之举C.是两汉政府和匈奴争夺对西域控制权的斗争D.是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斗争【答案】B【解析】古代民族间的战争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只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倒退之分。

当时,少数民族政权还无力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也不是争夺西域的控制权。

故选B,排除ACD。

4. 对东突厥降众的处置问题,唐太宗采纳了中书令温彦博的“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意见。

唐统治者这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说明了当时(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巩固边防【答案】B【解析】材料中唐太宗放弃“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表明民族政策是比较开明的,故B项正确。

历史选修一答案

历史选修一答案

高一历史选修一期末测试答案一、选择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B A A B DCD B C D C B A C A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A D CB A BCD A B二、非选择题31.答:(1)基本态度:废除。

原因:①农民起义威胁沙皇的统治;②农奴主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③农奴主和资产阶级自由派想通过改革保存自己的权利和土地。

(2)权益:农民成为拥有私产和完全自由的人;农民还可以赎买一份土地。

(3)原因:①农民支付的赎金比当时的地价还高;②农民获得的土地数量少,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③农民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义务获得完全自由。

(任意两条即可)(4)现象:政治改革缓慢;(改革的局限性;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

等等)领域: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

(5)①废除农奴制,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②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俄国的传播,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以强烈;③通过政治改革,推动着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任意2条)32.(1)原因: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2)结果:明治维新成功,戊戌变法失败。

影响:①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逐渐成为亚洲强国;②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改革运动;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三、33、(1)第一:欧洲宗教改革(戊戌变法)第二:日本明治维新(阿里改革)第三: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第四:埃及穆罕默德国·阿里改革。

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1.2《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含答案

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1.2《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含答案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教学目标】【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颁布“解负令"1.主要内容2.结果和意义二、确立财产等级制度1.目的及内容2。

历史作用三、建立“四百人会议”1. 公民大会2。

“四百人会议”3。

公民陪审法庭四、鼓励发展农工商业1。

发展经济的措施2。

其它措施重点: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难点:“解负令"和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的历史作用【教学方法】本节内容以前学过,但也有些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的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注重增强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能力,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主要采用谈话讲述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雅典,这个以希腊智慧女神命名的城市,许多同学可能知道它是希腊的首都,是现代奥运会的发源地,是2004年奥运会的举办地。

至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也正是从这里起源的,在我们当今世界的许多民主与法制制度,都深深留下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痕迹,梭伦正是这一民主制度的开启者.今天就让我们来全面了解一下这一改革的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法令)1、目的:保护平民财产和人身权利,缓和社会矛盾2、内容(1)解负令:“负”指的就是债务,“解负令”就是废除债务的法令。

①颁布“解负令”:法令规定,废除所有债务,禁止借贷以人身作抵押;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因欠债而被卖到外邦做奴隶的公民,由城邦拨款赎回。

“资料回放"(请一学生朗读):废除债务奴隶制的必要性与艰巨性(见“资料回放”,拔掉债权标,归还因债务抵押的土地;赎回被卖到外邦的债务奴隶;解放因欠债卖身为奴的债务奴隶)②废除“六一汉”制度,因规定债务而被抵押的土地一律归还原主;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修一课后习题 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修一课后习题 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含答案)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必备知识基础练1.战国时期,商鞅认为:“人君而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对待民众的态度就是用赏罚。

用赏,则民为国家出力,努力从事耕战,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爵位;用罚,则民惧怕刑罚,不敢从事私利活动,从而使国家财富完全由君主掌控。

这些主张()A.体现了儒法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B.调动了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积极性C.助推秦国社会变革取得显著成效D.反映了商鞅重视历史传承的价值观2.商鞅是中国历史上提出和实践“法无等级”的第一人,他提出“法无等级,法不阿贵,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这表明商鞅主张()A.重罪重刑B.四民平等C.重农抑商D.以法治国3.现代学者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之一在于:原先少数民族与汉人的差别,逐渐转化为士人与庶人(庶人:无官爵的平民)的差别。

以下直接推动此现象出现的措施是()A.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B.学说汉话,穿汉服,移风易俗C.采用官吏俸禄制度,整顿吏治D.改汉姓,确定鲜卑贵族门第高下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阖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

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5.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较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6.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

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A.所有改革都有助于社会进步B.改革一定会有风险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7.《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雅典梭伦改革第一节梭伦改革前的雅典社会第二节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特点第三节梭伦改革的历史作用巩固练习1.梭伦颁布“解负令”的主观动机在于()A.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B.促进城邦经济的发展C.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D.实现公民的真正平等2.如果你通过时光隧道,回到希腊梭伦执政的时代,下列情景中你不能看到的是()A.通过抽签产生的陪审员在民众法庭中审查案件B.沦为债务奴隶的雅典公民全部被解放,高高兴兴地回到自己家中C.第三等级的公民积极参加四百人会议的活动D.国王住在位于高高的山冈上并被巨石围墙护卫的王宫之中,监视并控制着全体臣民3.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梭伦)制定一些新的法律。

……法律写在牌子上……所有人都要发誓遵守法律……这些法律要实行百年不变。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①梭伦用立法的形式进行改革②梭伦的法令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③梭伦要求解放债务奴隶④雅典城邦已实现高度繁荣的民主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4.关于公元前8世纪后雅典公民内部的阶级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组是()①“平原派”②“海岸派”③“山地派”5.右上图所示的民主政治的基本构架形成于() (第5题)A.梭伦改革B.克利斯提尼改革C.伯里克利改革D.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二、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最能体现人民权威的改革是克利斯提尼创立的“陶片放逐法”。

材料二雅典公民如果认为某人危害联邦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当写有某人名字的陶片达到一定数量时,他就要被放逐国外,这就是所谓的“陶片放逐法”。

材料三梭伦完成改革后,毅然辞官远游,坚决拒绝当僭主,并赋诗道:“如果我保全我的故国,不在僭主政治和无情的暴力中插手,玷辱我的嘉名,我就是无愧的;我这样做,只会使我的声名,凌驾一切其他的人们。

”请回答:(1)实施“陶片放逐法”的目的及意义是什么?(2)“陶片放逐法”有何特点?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何借鉴意义?(3)结合材料三说明,梭伦这样做的目的何在?这体现了他的哪些优秀品质?参考答案1的社会矛盾,从而维护贵族的统治,故选A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你想一想,当时兵家、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

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与战胜又有什么关系?解题关键:思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变法改革为什么有利于战胜对方?思路引领:联系兵家和法家思想,了解该思想和“战胜强立”的关系;从变法改革的目的和内容回答。

答案提示:思想是现实的反映。

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战胜对方,都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奖励军功。

法家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

法家思想直接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活动。

而兵家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是在战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进步思想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基础,指导社会变革的进程。

各诸侯国只有通过改革变法,发展封建的经济,才能够富国强兵。

只有实现富国强兵,才能够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战胜对方的目的。

【学思之窗】据说商鞅到秦国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时,身边就带着这部《法经》。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解题关键:《法经》对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思路引领:结合《法经》的内容考虑。

答案提示:商鞅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并发扬了李悝的法家思想。

李悝研究、总结了当时各国的法律,并集其大成,制订了《法经》。

《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它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有利于维护新生的地主阶级政权,有利于防范和镇压民众的反抗。

《法经》对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有指导作用。

商鞅以法家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在秦国进行的变法。

【探究学习总结】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解题关键: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应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考虑。

思路引领: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

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

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

新兴的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

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响比较大?解题关键: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改革变法有哪些?思路引领:春秋时期,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有哪些?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改革有哪些?答案提示: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已经开始。

著名的有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

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

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

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影响也较大。

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

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

想想看,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禹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解题关键:霸王之道顺应了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思路引领:什么是帝王之道和霸王之道?他们和兼并战争是一种什么关系?答案提示: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征,“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

尧、舜、禹的帝王之道即儒家的治国理论,要求当政者以礼治国,实行“仁政”。

这种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形势要求。

因此,孝公对王道不感兴趣。

而称霸之道即法家思想。

要求当政者“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

这种思想适应了战国时兼并战争的需要,有利于孝公的称霸大业,所以,孝公不仅对称霸之道感兴趣,而且法家思想还成为秦国变法的指导思想。

【探究学习总结】1.商鞅变法的举措主要有哪些?解题关键:本题旨在考查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变法围绕“富国强兵”这一宗旨展开。

思路引领:商鞅变法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多个领域。

答案提示: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措施有: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管理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2.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解题关键:比较商鞅变法和其他变法,得出商鞅变法的特点。

思路引领:考虑商鞅变法的内容有什么特点?影响如何?答案提示: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农战”和“法治”。

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

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如,“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等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治理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想想看,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问题?解题关键:法律严酷,深入人心。

说明了封建集权的强化。

思路引领:连坐法的影响。

答案提示:商鞅新法,深入人心,妇幼皆知。

但连坐法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

强化了封建集权的力量。

【学思之窗】你对此有何看法?解题关键: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性。

思路引领:三种观点过分批评商鞅变法。

答案提示: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于秦的暴政。

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虽然对后来的秦朝有消极影响,但更要看到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改革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探究学习总结】1.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解题关键: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思路引领:经济、政治、军事的影响。

答案提示: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解题关键: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

思路引领:历史局限性的表现。

答案提示: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变法也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思考一下,你认为太武帝的言论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什么问题?解题关键:了解北魏统治者的民族政策和心态。

思路引领:民族压迫和歧视。

答案提示:反映北魏统治者不能较好地处理民族关系,对其他各族人民实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

【学思之窗】这段文献记载,反映的是孝文帝哪方面的造诣?这些对他以后推行改革有什么影响?解题关键: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采用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和政策进行改革。

思路引领:《五经》、《左》、《老》,诗赋铭颂都属于汉族文化内容。

答案提示:反映的是孝文帝在掌握汉族先进文化方面的造诣。

孝文帝较好地掌握了汉族先进文化,深刻地认识了汉族文化深邃丰富的内涵,对他按照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和政策进行改革提供了坚实基础。

【探究学习总结】1.简要叙述北魏统一北方后的形势。

解题关键:形势是指事物发展的状况。

应考虑到统一北方后的有利状况和不利状况。

思路引领:先谈统一后的有利状况,再谈不利状况。

答案提示:北魏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北魏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开始封建化进程。

但是,北魏政权运作主要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欠缺之处,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致使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2.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解题关键:冯太后从哪些方面影响孝文帝改革。

思路引领:冯太后自己执掌大权时推进学习汉族先进制度,培养教育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自己死后孝文帝继续把改革向前推进。

答案提示: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进行社会改革;她对孝文帝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使孝文帝养就了深厚的汉文化底蕴;在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行冯太后的改革政策。

所以说,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

想一想魏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解题关键:正确解读材料,从旧都“文轨未一,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中原“河洛王里”中提取相关信息。

思路引领:从平城和洛阳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着手进行分析。

答案提示:北魏虽然实现了统一(局部),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学思之窗】北魏孝文帝采用魏晋门阀制度,对鲜卑族起了什么作用?解题关键:孝文帝后期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思路引领:应从鲜卑族的封建化、政权的巩固和后来的分裂两方面回答。

答案提示:孝文帝采用门阀制度取得了汉族世家大族的支持,树立了北魏王朝的正统地位;推动了改革的进行,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建立了稳固的地主阶级统治秩序,有力地巩固了政权。

但世家大族掌握大权,也为北魏的分裂埋下了祸根。

【探究学习总结】1.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解题关键: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全过程和内容。

思路引领:注意改革前后两个阶段的核心内容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答案提示: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2.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改革的本身内容,然而,人们大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解题关键:迁都洛阳对孝文帝改革大业的影响。

思路引领:考虑迁都洛阳的原因及迁都在整个改革过程中的地位。

答案提示: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首先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其次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

迁都洛阳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此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北魏的贵族大都经商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解题关键:商业繁荣,市场活跃,物品丰富,商人多且实力雄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