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大赛】2.6.2实数-枣庄42中-陈星八年级数学上册

合集下载

【教案大赛】2.1.2数怎么又不够用了42中 陈星 八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大赛】2.1.2数怎么又不够用了42中 陈星 八年级数学上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小学阶段就认识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数——圆周率π吗? 生:记得,3.14师:他说的对吗?生:不对,它约等于3.14师:你还能说出它后面的数字吗?生: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 师:还有几位数字? 生:很多,无数位.师:目前π值已准确计算到了将近65亿位,但是仍然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值.π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数呢?学完今天的课程你就知道答案了. 二、师生互动探究1、探究一:π是整数吗?是分数吗?(课件展示)师:请同学们把下列各数表示成小数. 3, 54,95,458-,112 生:(利用计算器计算)3=3.0,8.054=,.5.095=,.71.0458-=-,..81.0112= 师:给你的这几个数是什么数? 生:有理数.师:它们都可以化成小数吗?如果能,化成的是什么样的小数? 生:都能. 有的化成了有限小数,有的化成了无限循环小数. 师:它们和π一样吗?π是整数吗?是分数吗?生:不一样.π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因为无论是整数还是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或者无限循环小数.但是π不是有限小数,也不是无限循环小数.所以π不是有理数.师:这位同学分析的非常好,我们鼓励一下.那么π到底是什么数呢?还有与它类似的数吗?探究二:计算器探索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a。

(课件展示)师:大家还记的我们上节课是怎样得到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吗?生:把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通过剪切、拼图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2.师: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a究竟是多少呢?你能不能估计大正方形的边长a在什么范围内?生:(观察课件后回答)通过图形可以看出1<a<2.因为12=1,22=4,而a的平方等于2,所以1<a<2.师:既然1<a<2,那么a是1点几呢?生:(探究后回答)1.4<a<1.5师:为什么?生:因为1.42=1.96,1.52=2.25,而a的平方等于2,所以1.4<a<1.5师:你能精确到它的百分位吗?千分位呢?万分位呢?下面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借助计算器进行探索.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师:谁能说一下小组探索的结果生:a=1.4142师:恰好是1.4142吗?生:约等于1.4142,在1.4142与1.4143之间.师:还有几位小数?生:无数位.它是一个无限小数.师:大家可以看一下小明同学的探索过程.(展示课件)边长a面积S1<a<2 1<S<41.4<a<1.5 1.96<S<2.251.41<a<1.42 1.9881<S<2.01641.414<a<1.415 1.999396<S<2.0022251.4142<a<1.4143 1.99996164<S<2.00024449师:如果继续探索下去,你会有什么发现?生:这个数不是循环小数.师:事实上,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探究三:计算器探索面积为5的正方形的边长b(课件展示)师:模仿上一个探索过程,你能探索面积为5的正方形的边长b吗?如果能,把探究的结果填入下表.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索)把探究结果填入表格.师:谁能说一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生:b=2.23606…,它也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师:同学们探索的非常好. 模仿刚才的探索方法,我们也可以探索体积为2的正方体的棱长.借助计算器,可以得到它的棱长为1.25992105…,它也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2、议一议(课件展示)师:对比刚开始让你们化成小数的数,大家讨论一下,无论是π还是我们刚才探索的这些数,它们与我们开始举例的那些数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它们有什么区别呢?生:(小组讨论交流)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不一样.以前学的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它们都能够化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但是π等一些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师:同学们结论的非常正确。

初中数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实数》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中数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实数》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中数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实数》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省级名师教案】1教材简解实数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

本章是在有理数的基础上认识实数,对于实数的学习,除本章外,还要在“二次根式”一章中通过研究二次根式的运算,进一步认识实数的运算。

本节是实数的第一节课,主要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进而将数的范围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并类比着有理数的有关性质得出实数的有关性质。

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勾股定理和平方根、立方根的知识已经具有发现无理数的能力,本节课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无理数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是一种不同于有理数的数。

2目标预设【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无理数发现的过程,学生认识到数的扩充的必要性。

2.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整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

3.能对实数按要求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会用所学定义正确判断所给数的属性。

4.通过对有关无理数的数学史的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5.了解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无理数的引入,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有理数扩充到实数。

2.经历对实数进行分类,发展学生的分类意识。

3.经历观察与动手作图实践,让学生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到人类对数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2.体会数系扩充对人类发展的作用。

3.学生在对实数的分类中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与学习数学的兴趣。

5.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知识。

八年级数学上册 2.6 实数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 2.6 实数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教案
阅读理解目标
导学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2、通过练习,导出实数概念
3、导学小组活动,得出实数分类
4、知识外延,拓展相关概念
5、探究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6、达标检测
7、归纳总结。
8、布置作业
1、思考问题的引入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3、小组讨论
4、探究得出实数分类
5、达标检测完成书P55想一想
6、小组活动探究
2.6 实数


重点
了解实数的意义并对实数进行分类
会在实数范围内求相反数、倒数、绝对值
难点
建立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法、2教师指导学习法、
手段
达标检测
必做题
1、书P56随堂练习 1、2
选做题
书P56习题2.8
教 学 过 程
课堂模式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目标
通过复习引出展示教学目标
7、达标检测完成书P56随堂练习
8、记好作业
检测
1、书P10随堂练习1独立完成Leabharlann 1、书P11知识技能1、2

2.6实数2-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2.6实数2-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实数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实数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存在一些困难。首先,实数的定义特别是无理数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直观的演示来帮助他们形象地理解。例如,我可以通过展示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具体例子,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无理数的特性。
在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实数运算的规则和大小比较是学生们容易混淆的地方。针对这一点,我采用了分类讲解和典型例题的方式,希望这样能够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但效果似乎并不如预期。未来,我可能需要设计更多的互动环节,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这些规则。
最后,我意识到在课程结束时,学生们的疑问并未完全解决。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课堂上的即时反馈,及时解答学生们的疑问,确保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实数的知识。
(2)无理数的认识:理解无理数的概念,掌握无理数的表示方法,如无限不循环小数。
举例:整数之比,且其小数部分是无限不循环的。
(3)实数的性质和运算:熟练掌握实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运算,以及运算规律。
举例:讲解实数运算时,通过具体例题演示运算方法,强调实数运算的法则和性质。
3.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实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观念: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实数,理解实数与数轴的关系,培养数形结合的数学观念。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实数的基本概念。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它是数学中最为广泛的一类数。实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在测量、计算等方面。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以圆的周长和面积为实例,展示无理数π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实数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2.6实数》教案2 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2.6实数》教案2 北师大版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2.6实数》教案2 北师大版(2)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工作.教学过程:一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1.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生:回答2.下面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多少?师:这两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借助什么运算法则或运算率解释它吗?【点明本节课研究课题】设计意图:借助复习,在巩固旧知的同时,导入新课。

二 分组展示、探究总结:1.明晰上一课时探究的公式:b a b a ⋅=⋅(a ≥0,b ≥0),ba b a =(a ≥0,b >0).师:能否根据该公式将8化成22?生探究转化方法,并明晰这实际上是将公式反用,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面积8 面积22.巩固练习:化简:(1)45;(2)27;(3)54;(4)98;(5)16125. 答案:(1)5353595945=⨯=⨯=⨯=;(2)3333393927=⨯=⨯=⨯=;(3)6363696954=⨯=⨯=⨯=;(4)3223223243249898=⨯=⨯=⨯==; (5)455455452545251612516125=⨯=⨯=⨯==. 师:含有根号的数与一个不含根号的数相乘,一般把不含根号的数写在前面,并省略去乘号.师:事实上,对带有根号的数的化简,不仅仅限于以上提出的要求,它还有其他要求. 如21就需要化简.21怎样化简呢?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一下. 生探究:化简:22424221===. 原来被开方数含有分母,化简后,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了.3.练习:化简:31. 生归纳:带根号的数的化简要求:(1)使被开方数不含开得尽的数;(2)使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三 巩固体验、深化提高:例1 化简:(1)50;(2)348-;(3)515-. 解:(1)252522522550=⨯=⨯=⨯=;(2)3333433433163316348=-=-⨯=-⨯=-⨯=-;(3)55455525552555515=-=-=-=-.设计意图:这里所学习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二次根式的化简,只是这里不提二次根式的化简.应注意到,二次根式的化简在今后的学习中用处很广,教师在这部分的教学上应加以重视.例题讲完后,可让学生总结一下。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章《确定位置》教案(1) 北师大版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章《确定位置》教案(1) 北师大版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八年级数学第五章《确定位置》教案(1) 北师大版.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师:首先,我想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课件出示:) 南阳诸葛亮, 稳坐中军帐, 摆起八卦阵,课 时 第五章第一节 课 题 课 型新授课时 间节 次第一节授 课 人教材 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五章《位置的确定》第一节.本节课通过形式多样的题材(如“教室里找座位”“确定地图上学校的位置”等等),将现实生活中常用的定位方法呈现在每一个学生的面前,其中既有反映极坐标思想的定位方法,也有反映直角坐标思想的定位方法.这种呈现方式,一是为了使学生在相对轻松、有趣的活动中理解坐标思想及其由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和丰富的情感、态度(尤其是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有利于学生在大量实际运用中掌握确定位置的基本方法,以及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学情 分析学生一方面已经掌握了用数轴确定位置的方法,另一方面在小学和生活中已有了一定的确定位置的经验,并在七年级的地理课上已学习了经纬度、方向、方位角、距离等知识,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教学 目标(1)确定位置的必要性;(2)确定位置的方法,突出在平面上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多样性和实质统一性:都需要两个数据.(3)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使学生感受丰富的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4)引导学生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较灵活的运用不同的方式对物体定位.(5)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与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体会生活中位置的确定离不开数据, 离不开数学,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点1.在现实情境中感受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 2.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教法、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直观活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数学思想的渗透课前 准备多媒体课件专捉飞来将.生:蜘蛛.师:蜘蛛捕食大家见过没有?生:在电视里见过.师:蜘蛛网的结构可以使蜘蛛精确的感知到猎物挣扎产生了的震动在哪个位置,从而精确定位,快速出击,抓住猎物,饱餐一顿.另外,人类也是如此,比如我国古代的指南车,到航海用的罗盘,一直到最先进的全球定位系统,无不是在想方设法的确定物体的位置.(师说的同时多媒体配合出示以下图片:)指南车:罗盘:全球定位系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五章第一节确定位置(多媒体出示课题).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影片,能够较好的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并思考有关确定位置的方法.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一)行列定位法师:不知道班主任老师给大家通知了吗,咱们学校将于近期召开一次家长会,那家长可能会问了:‘我到你们教室坐哪儿呀?’你准备怎么给家长很简单的说明你的位置?生1:我在第一排,一进门第二个位置.生2:我在第四排,从左往右数第3个位置.生3:我在最后一排,从左往右数第2个位置.生4:我在第4行,第5列.…………师:大家看,这几位同学都是用几个数据来说明自己的位置?生:两个.师:先说自己的行,在说自己的列.那这种定位法就称为:行列定位法.(板书)我们如果用行列定位法,就要先指定一个规则,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从前往后数,从左往右数(这个过程可以说慢一些让学生来和说,这同时体现了这种数法的广泛认可性.)(二)直角坐标定位法师:我感觉这种说法还是有些麻烦,你能不能说的更简单一些?生思考,小组讨论,举手回答.生1:我可以说(1,3),“1”表示第一排,“3”表示第三列.师:那(3,1)表示那位同学的位置?该生起立.师(恍然大悟状):哦!原来(1,3)和(3,1)表示的是不同的位置啊.咱们同学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表示自己的位置吗?学生纷纷尝试.师:因为行列式互相垂直的,所以我们把这种定位法称为直角坐标定位法.(板书)师:那这种定位方式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多媒体出示:)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生:一定要注意顺序.师:对.直角坐标定位法用横纵坐标表示位置,常先横后纵,顺序不能颠倒.实际上刚才所说的(1,3)和(3,1),还有这儿的(4,6)和(6,4)都是有序实数对.好,刚才我们所说的定位方法是在什么范围内进行的定位?生:在平面内.师:在平面内进行定位我们需要几个数据?生:两个.(三)想一想师:在此之前我们应该学过数轴.(多媒体出示)生:-1.师:用了几个数据?生:一个.师:为什么只用一个数据就可以了?生:因为这是在直线上定位.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进行小结)那,同学们进一步想一想,如果我们去一个双层的电影院去看电影的话,需要几个数据来确定位置?生:3个.师:请举个例子说……学生小声讨论.师:我们来个小游戏吧.我小声的把一个字告诉这位同学,请这位同学以间接地方法告诉大家,大家来猜是什么字?(师悄悄的指着这页书本上的一个字告诉这位同学.)生:数学课本,第144页,第4行,第一个字.师:大家说是什么字:生:“位”.师:刚才这位同学给了大家几个信息?生:3个.师生共同小结: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把这些知识和经验系统化、数学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应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激发他们获取新知的欲望,进一步巩固有序数对,掌握用有序实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三、讲练结合,巩固提高:(一)方位角、距离定位法.师:除了刚才谈到的方法以外,生活中确定物体的位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出示例1.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完成,引导学生探索.在这里教师要带着学生复习方位角的意义和表示方法,渗透极坐标的思想,但不介绍极坐标.学生活动:观察分析,回答问题,交流,总结出确定每艘敌舰的位置还是需要2个数据——方位角和距离.设计意图:刚刚从实例中体会了一些位置的确定,但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这里就介绍了从角和距离的表示.其实这是极坐标的定位,但不需要严格的介绍极坐标,而是渗透极坐标的思想.在这里希望学生体会到平面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有多种方式,但基本都需要两个数据.(二)区域定位法例2.如图是如图是各塔埠社区地图的一部分,如何向同伴介绍“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所在地的区域?“馨苑小区”呢?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相互探讨,走入到学生中去,听听他们的思考与想法,加强个别指导.学生活动:相互交流探讨,积极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位置,体会用区域定位法确定位置.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巩固新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使学生体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位置的方法,掌握用用区域定位法确定位置.(三)随堂练习教师活动:多媒体出示题目并组织学生完成.学生活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理清思路后代表回答.1.经度、纬度定位法.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地理位置的确定需要纬度和经度,同时给一个经度和纬度也能唯一确定一个位置.2.议一议师:生活中还有那些用类似的方法确定位置的实例?学生踊跃发言.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体会,生活中确定位置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在一列和一行中找某各位置只需要1个数据;多层电影院需要3个数据;某人的住家在6号楼2单元3楼3号等等,可用多个数据确定.但我们今天探究的主要是平面内确定位置的方法:用两个数据确定,并可采用有序实数对的表示方法.四、总结提炼: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用几个数据可以确定平面内物体位置?可以用什么来表示?表示时注意什么?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总结.教师活动: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注意学生回答时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得出结论后板书:在平面上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多样性和实质统一性:都需要两个数据,用(a,b)表示,其中a和b是有顺序的;一个数对表示的位置是唯一的,它只能表示一个位置.学生活动:小结由学生来完成,同时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出今天探索的知识点,让学生养成善于总结的好习惯,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这就是常说的“读书要把厚书变薄”的方法.五、学有所用---当堂训练1.在平面内,下列数据不能确定物体位置的是()A.3楼5号B.北偏西40°C.解放路30号D.东经120°,北纬30°2.海事救灾船前去救援某海域失火轮船,需要确定()A.方位角B.距离C.失火轮船的国籍D.方位角和距离3.某电影院,可以把4排5号记为(4,5),则(7,8)表示的含义是.4. 如图,雷达探测器测得六个目标A、B、C、D、E、F出现按照规定的目标表示方法,目标C、F的位置表示为C(6,120°)、F(5,210°),按照此方法在表示目标A、B、D、E的位置时,其中表示不正确的是().A.A(5,30°)B.B(2,90°)C.D(4,240°)D.E(3,60°)六、作业:课本146页习题5.1 第2题七、板书设计§5.1确定位置(1)一、生活中,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常见方式:行列定位法直角坐标定位法方位角、距离定位法;经度、纬度定位法:区域定位…….二、小结1、在直线上定位只需一个数据.2、平面内定位需要二个数据.3、空间里定位需要三个数据.教后记:收获:1.本节课是使学生在现实情景中感受物体定位的多种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总结、归纳,能较灵活的运用不同的方式对物体定位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2.本节课以生活中学生能感观的一些实例,能较好的体现数学的现实性,有利于学生良好数学观的形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3.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层层设问,帮助学生思路更清晰,更接近于发现平面内位置确定的方法,然后锻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4.在教学中采用引导探索法,创造性的选用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题材,呈现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通俗、活泼的风格呈现传统的坐标系内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碎的经验进行调整、提升,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感悟等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的教学活动中,自主发现、探究、获取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掌握表示确定位置的方法,拓展知识视野,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不足: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相对简单,同时也十分感兴趣,所以一旦有机会发言,就非常的踊跃,几近“失控”,所以整体来看在时间处理上有些前松后紧,练习做的较少.改进:积累教学经验,争取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更从容的驾驭课堂,防止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矩形、正方形》教案 北师大版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矩形、正方形》教案 北师大版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八年级数学第四章《矩形、正方形》教案北师大版教学过程一、巧设情景问题,引入课题[师]我们已经研究过哪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我们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它们的?它们定义的基础分别是什么?各有哪些性质?怎样判定?随着以上问题的一一解答,学生们巩固了已学知识和研究图形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上、方法上的准备。

[师]还有什么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有待于我们去研究吗?[生]正方形。

[师]根据小学学过的正方形的知识,你能说出它有哪些性质吗?[生]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师]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正方形(square)二、讲授新课【问题1】什么样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正方形的全过程.(演示)由于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先把平行四边形木框的一个角变为直角,再移动一条短边,截成有一组邻边相等,此时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正方形.由此可知:正方形是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即: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木框还可以这样变化:先移动一条短边,截成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再把一个角变成直角,此时的平行四边形也变成了正方形.你能从这个变化过程中给正方形下定义吗?[生]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正方形是一个角为直角的菱形,所以可以说: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师]很好,由此可知: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即是邻边相等的矩形,也是特殊的菱形,即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问题2】正方形有什么性质?[师]接下来我们讨论正方形的性质,它有哪些性质呢?同学们讨论、总结.[生甲]因为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所以它的性质是它们的综合,不仅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也有矩形和菱形的特殊性质,即: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生乙]正方形的性质:边:对边平行、四边相等角: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对角线相等,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师]同学们总结得全面、准确、正方形的性质同样可以边、角、对角线这三个方面来总结(出示投影片) (乙同学总结的性质)大家想一想: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是,它有几条对称轴?[生]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四条对称轴,即:两条对角线,两组对边的中垂线.[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例题,以熟悉理解正方形的性质[例1]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求∠AOB、∠OAB的度数.分析:本题是正方形的性质的直接应用.正方形的性质很多,要恰当运用,本题主要用到正方形的对角线的性质,即正方形的轴对称性.解:正方形ABCD是菱形,对角线AC、BD一定互相垂直,所以∠AOB=90°.正方形ABCD是矩形,又是菱形,所以:∠BAD=90°且对角线AC平分∠BAD,因此:∠OAB=45°.[师]本题还有其他解法吗?[生甲]因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所以∠BAD=90°,AB=AD,OB=OD,所以△AB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又因为OB=OD,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与底边上的高,顶角的角平分线重合,所以∠AOB=90°,∠OAB=45°.[生乙]因为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角线是它的对称轴,所以把正方形ABCD沿对角线AC对折,则△ABC与△ADC重合.∠BAC与∠DAC重合,因为∠BAD是直角,所以∠OAB=45°,把正方形ABCD沿对角线AC对折后,再沿对角线BD对折,则这时∠AOB、∠BOC、∠DOC、∠AOD 重合,而这四个角的和为360°,所以这四个角都等于90°,即∠AOB=90°.[师生共析]由上述可知: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对角线与边的夹角是45°;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它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师]下面我们拿出准备好的剪刀、白纸来做一做(出示投影片E)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可演示),然后剪下一个角,打开,怎样剪才能剪出一个正方形?(剪刀线与折痕成多少度的角?)(学生动手折叠,想,剪切)[生]只要保证剪口线与折痕成45°角即可.因为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它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把折痕当作对角线,这时只需剪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打开即是正方形.[师]很好,同学们应用折叠、剪切,得到一个正方形,说明大家基本掌握了正方形的性质.【问题3】正方形、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四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矩形、又是菱形,那么它们四者之间有何关系呢?大家来议一议(出示投影片F)正方形、矩形、菱形及平行四边形四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甲]正方形、矩形、菱形都是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生乙]平行四边形有一个内角为直角时,这时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当平行四边形的相邻的边相等时,这时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矩形的一组邻边相等时,此时的矩形是正方形,菱形的一个内角为直角时,此时的菱形是正方形.[生丙]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时,此时的矩形是正方形,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时,此时的菱形是正方形.[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正方形、矩形、菱形都是平行四边形,但它们都是有特殊性质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不仅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且是邻边相等的特殊矩形,也是有一个角为直角的特殊菱形.它们的包含关系如图:(出示投影片G)乙同学,丙同学总结的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出示投影片H)[师]由这个图你可以知道什么?[生]由这个图可以知道:什么样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师]很好,此图给出了正方形的判别条件,即怎样判定一个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师生共析]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判定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然后再判定这个矩形是菱形;或者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再判定这个菱形是矩形.由于判定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方法各异,所给出的条件不一样,所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正方形的具体条件也相应可作变化,在应用时要仔细辨别后才可作出判断.[师]下面大家来做练习以巩固本节所学内容.(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1)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 (2)正方形是菱形.()(3)正方形是矩形.() (4)菱形是正方形.()(5)矩形是正方形.()(6)既是菱形,又是矩形的四边形是正方形.()(7)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2、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1)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_______个全等的________ 三角形;(2)两条对角线把它分成_______个全等的________三角形;图中一共有________个等腰直角三角形;(3)∠AOB=_____度,∠OAB=_____度.(4)AB: AO: AC=________.3、如图,点A'、B'、C'、D'分别是正方形ABCD四条边上的点,并且AA'=BB'=CC'=DD'.求证: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四、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探讨了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别条件.现在来总结一下:正方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可比较如下:(出示小黑板)(小结性质时,师生共同完成,凡是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在表中相应的空格中填上“√”,没有的性质不要填写)由表中可知:矩形、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又具有各自的特殊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因此矩形和菱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又是特殊的矩形,特殊的菱形.五、课后作业A类:助学104页第1,2题.B类:助学103页第4,7题.C类:助学104页第9题4.4 矩形、正方形(二)正方形的定义: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关系:例题:练习:相关习题的必要解题步骤:教学反思在探索正方形判定方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让学生经历自主“做数学”的过程——动手折纸、演示自制教具,并播放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一组邻边的变化得到正方形课件,成功的达到了学生对正方形直观认识,进而探索出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八年级数学2.6.2 实数

八年级数学2.6.2 实数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引入新课师:我们知道有理数可以进行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下有关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播放幻灯片)生:(边看边思考,完成问题)师:(1)用字母来表示有理数的运算律有哪些?生(七嘴八舌):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对加法分配律……师:注意,我要求用字母表示.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生1:①加法交换律:a+b=b+a②加法结合律:(a+b)+c =a +(b+c)③乘法交换律:a·b=b·a ④乘法结合律(a·b)·c=a·(b·c);⑤乘法对加法分配律(a+b)·c=ac+bc师:(2)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生2:平方差:(a+b)(a-b)=a2 -b 2生3:完全平方公式:(a+b)2 =a2 +2ab+b2(a-b)2 =a2 -2ab+b2师:同学们展示的公式非常正确.其实这些运算法则和运算律不只是在有理数中能够应用,在实数中仍然适用.例如:①23=32②22十32=(2+3)2=52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实数(二).(板书课题)二、分组合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做一做(展示课件)师: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这几个小题,没有把握的可以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l )4×9= ,94⨯= ,94= ,94= (学生自己动手练习,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师:哪位同学展示一下自己的答案? 生1:4×9=2×3=694⨯=36=694=32 94=32 师:有和这位同学答案不一致的同学吗? 生:没有.师:这位同学的答案非常正确.我们来鼓励一下.师:类比刚才几道题目,你能借助计算器完成下面几题吗?(展示课件)6×7= ,76⨯= ,76= ,76= 生:能.师: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完成.给你几分钟时间,抓紧完成,我们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学生自己模仿题目1动手练习,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师:做完的同学请举手.生:6×7≈2.449×2.646≈6.48076⨯=42≈6.480,76≈646.2449.2≈0.9255, 76≈0.9255 师:大家对他的回答认同吗? 生:认同.活动二:议一议师:刚才两位同学做得非常好. 如果把具体的数字换成字母应怎样表示呢?大家从这道题目中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呢?同位之间讨论一下,互相补充,把你得到的结论补充完整. (学生之间互动探究)师:有结论的同学请举手. 生1:ab =ab ,ba =ba(板书结论) 师:同意他的结论的同学请举手. (大部分同学同意,个别不同意)生2:我不同意.他的结论中没有强调a 和b 范围.a 、b 都应是正数. 师: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有.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生3:我认为第一个式子中a ≥0,b ≥0;第二个式子中a ≥0,b >0. 师:大家现在的意见不统一,再给你一点时间讨论一下,究竟谁的结论对? (小组讨论,统一意见)师:现在有结果了吗?谁的结论最全面? 生:生3的最全面.师:很好.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要仔细,不能漏掉任何一个条件.下面我再总结一下:(课件展示)a b =ab (a ≥0,b ≥0);ba =ba(a ≥0,b >0) (板书结论成立的条件) 师:大家再看一下这两个等式成立吗?(课件展示)①94+=4+9=5 ②49-=3-2=1成立吗?生:不成立.因为我们刚才学的是乘法和除法运算,而现在是加法和减法运算,刚才的公式不能使用. 师:这位同学的观察十分仔细.但是,有些同学在初学时往往就犯这样的错误.希望同学们引以为戒,千万不要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再强调一遍:b a +≠a +b ,b a -≠a -b .活动三:例题练习师:有了刚才的理论知识,你能顺利完成下列题目吗?(展示课件) 例1化简:(1)12×3-5 (2)236⨯ (3)(5+1)2 (4)(2+1)(2-1)(学生小组交流做题过程,教师巡回指导)师: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了.现在把你的解题过程对照我的解题过程,仔细检查.(展示课件) 解:(1)12×3-5 =312⨯-5 =36-5 =6-1=5;(2)236⨯=236⨯=218=218=9=3; (3)(5+1)2 =(5)2+25+1=6+25;(4) (2+1)(2-1)=(2)2-12 =2-1=1.师:同学们在以后的做题中一定要注意做题的格式,认真对待每一步,这样才能减少马虎,确保正确.三、学习收获师:现在,我们已经学习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大家仔细想一想. 生1:我学到了a b =ab ;ba =ba. 师:还有吗?生1:第一个式子要满足条件a ≥0,b ≥0;第二个式子要满足条件a ≥0,b >0 . 师:哪位同学还有要补充的?生2:我还学会了b a +≠a +b ,b a -≠a -b .生3:我还知道有理数范围内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师:这几位同学总结的很全面.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做题中认真对待.下面我们完成自我检测题目.四、课堂检测A 类:化简下列题目:(1)5×209 (2)8612⨯ B 类:化简下列题目(1)(1+3)(2-3) (2)(23-1)2C 类:若x -y =2-1,xy =2,试求代数式(x -1)(y +1)的值.五、作业:习题2.9知识技能 第1题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首先通过复习有理数的运算律来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通过课本引例问题,旨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经过老师的引导,感受并体验实数的运算。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实数》教案(1) 北师大版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章《实数》教案(1) 北师大版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八年级数学第二章《实数》教案(1)北师大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用课件出示下列内容:你能独立完成吗?1. 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为有理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有理数。

2.无理数是_________的小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无理数。

3.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入相应的集合内:,,,,,,,,,,0,0.3737737773……(相邻两个3之间7的个数逐次增加1)生:独立思考并完成。

二、师生互动探究互动一、在实数概念基础上对实数进行不同分类师:上面的一系列数,它们都可以填进这两个圆中,你认为我们学过的数字,有没有不属于上面两种类型的呢?生:没有。

师:那么这节课的课题是实数,那么我们就把这两种类型就叫实数。

即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生:也就是说实数可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

师:对!你说的太对啦!实数从定义可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

无理数和有理数一样,也有正负之分,那么按正负分实数还可以怎样分类?生:实数按正负分还可以分为正实数和负实数。

师:正数和负数能构成实数吗?还有别的数吗?生:还有0.师:所以实数还可以怎么分?生:实数可以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

师:很好,在这里要特别提示大家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要按同一标准不重不漏。

互动二、了解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师:-2的相反数是什么?生:(齐声)2师:的相反数是什么?生: 是-师:实数a的相反数是什么?生:思考并讨论后回答是-a。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2的倒数是什么?生:是-。

师:的倒数是什么?生:思考回答。

师:实数a的倒数是什么?生:是。

师:-2的绝对值是什么?生:是2师:的绝对值是什么?生:是师:实数a的绝对值是什么?生:思考、交流,然后回答。

是|a|师:通过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得哪些结论?生: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章《一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章《一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八年级数学第六章《一次函数》教案北师大版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经历回顾与思考,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2.进一步体会一次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二)能力训练要求1.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意义,逐步学会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进一步体会一次函数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增强应用数学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观点,尊重理解他人见解,在交流中获益.2.认识到数学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1.建立本章知识框架图.2.应用一次函数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教学难点应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探索─发现,归纳─总结.;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教学过程一、回顾思考下列问题,建立本章知识框架图.(1)函数的概念及举例[师]为了研究变化的世界,我们引入了函数,在同一变化的过程中两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量x、y满足什么条件时y是x的函数?举一些函数的实例.[生]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值为a时的函数值.(2)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联系。

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特别地,当_________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______的一条直线。

(1)当k>0 时,图象过______ 象限(2)当k<0时,图象过______ 象限。

例如: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的行驶里程s与行驶时间t之间,时间t 是自变量,里程s是t的函数.同样地,在一些用图或表格表达的问题中也能看到两个变量间有这样的关系.如心电图中,时间t是自变量,心脏电流y是x的函数.还有如人口数量统计表中,时间年份x是自变量,人口数量y是x的函数.[师]举例说明函数有哪几种表示方法,它们各有什么优特点?[生]例如:在一根弹簧下端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如图表所示:弹簧长度(cm)…10 11 12 13 14 15 16 …重物质量(kg)…0 2 4 6 8 10 12 …如以上这种表示两个变量间函数关系的方法就是列表法.观察分析表格中数据,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发现弹簧不挂重物时长为10cm.每增加2kg重物弹簧伸长增加1cm.如果我们用x表示重物质量,用y表示弹簧长度,则它们之间存在关系式:y=12x+10这种以写式子的形式表示函数两个变量关系的方法叫解析式法.函数图象的概念,一次函数图象的特征,怎样作一次函数的图象。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梯形》教案 北师大版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梯形》教案 北师大版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八年级数学第四章《梯形》教案北师大版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引入新课师:我们前几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四种特殊的四边形.这几种特殊的四边形都有一个共同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大家注意观察这几张图片,里面有你熟悉的图形吗?(播放幻灯片)生:(齐声回答)有.师:是我们前几节学习的特殊四边形吗?生:不是,是我们小学时学过的梯形.师:你对梯形了解多少呢?生1:我知道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上底与下底的和乘以高除以2.师:还有吗?生1:没有了.师:有哪位同学还知道关于梯形的其它知识?生:(全班鸦雀无声)师: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学习有关梯形的知识.(板书课题)学过之后,你会对梯形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二、分组合作,探究新知活动一:认识梯形师:请同学们自学教材119页,然后我请一位同学来介绍有关梯形的概念.(学生自己看书学习,理解概念,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师: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呢?(课件展示)生1: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师:你能给大家画个梯形吗?生1:能.(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梯形)师:这位同学画的非常好.我们来鼓励一下.你能介绍一下梯形的有关概念吗?生1: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上边的叫做上底,下边的叫做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夹在两底之间的垂线段叫做梯形的高.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生:不同意.师:不同意哪一点?生2:上边的不一定是上底,下边的不一定是下底.师:你认为哪一个是上底?哪一个是下底?生2:较短的底是上底,较长的底是下底.师:大家同意谁的看法?生:生2的.师:生2看书比较仔细.注意:梯形的上下底的区分是根据长度,而不是根据其位置.下面请大家在方格纸上画出下列图形:(1)四边形ABCD,使AD∥BC,AB和CD不平行,且AB=CD;(2)四边形ABCD,使AD∥BC,AB和CD不平行,且CD⊥BC(课件展示)(两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画)师:请你给这两个四边形命名,并说明你命名的理由.生1:第一个是等腰梯形,因为它是梯形并且两腰相等;第二是直角梯形,因为它是梯形并且有直角.师:非常好!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是我们重点研究的两种特殊梯形.谁能给这两种梯形下个定义?生2: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师:很好.下面我们重点探究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活动二:探究等腰梯形的性质(课件展示)师:如图所示:已知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AD∥BC,AB=CD,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O点,过A点作AE⊥BC于E,过D点作DF⊥BC于F.图中除AB=CD外,还有哪些相等的线段?有哪些相等的角?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交流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还有哪些相等的线段?生1:相等的线段还有AD=EF,AE=DF,BE=CF,AO=DO,BO=CO师:还有吗?生1:AC=BD师:很好.你说一下AD=EF,AE=DF的理由吧.生1:因为AE⊥BC,DF⊥BC,所以AE∥DF;又因为AD∥BC,所以四边形AEFD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因此AD=EF,AE=DF(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师:很好.哪位同学能够证明BE=CF?生2:在Rt△ABE与Rt△DCF中,AB=CD,AE=DF,根据HL定理知Rt△ABE ≌Rt△DCF,所以BE=CF.师:你能继续证明AC=BD吗?生2:因为BE+EF=CF+EF,即BF=CE.在Rt△AEC与Rt△DFB中,AE=DF,∠AE C=∠DFB,CE=BF,所以Rt△AEC ≌Rt△DFB(SAS),所以AC=BD.师:非常好,鼓励一下.还有AO=DO,BO=CO怎么证明呢?生3:由Rt△AEC ≌Rt△DFB可以得到∠ACE=∠DBF,所以BO=CO,又因为AC=BD已证,所以AC—CO=BD—BO,即AO=DO.师:也非常好.看来大家的思维比较活跃.通过以上证明,你认为等腰梯形有什么样的性质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师:有结论的同学请举手.生1:首先它的两个腰相等,然后是对角线相等师:大家同意他的结论吗?生:同意.师:很好.从定义上我们就能得到两个腰相等,通过证明又得到对角线相等.那么刚才那道题目中有哪些相等的角呢?直角和对顶角除外.生1:∠ACB=∠DBC,∠ABC=∠DCB,∠BAE=∠CDF, ∠BAD=∠CDA, ∠BAC=∠CDB,∠CAD=∠BDA师:怎么证明它们?生1:刚才我们已经证明了AC=BD,又因为AB=CD,BC=BC,所以△ABC ≌△DCB(SSS),所以得到∠ABC=∠DCB,∠ACB=∠DBC, ∠BAC=∠CDB.因为AD∥BC,所以∠CAD=∠BDA(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AD=∠CDA(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由于第一步已证明Rt△ABE ≌Rt△DCF,所以∠BAE=∠CDF.师:非常好!他的证明思路非常清晰,大家鼓励一下.可能其他同学还能证明其它的角相等,也可能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我们就不一一证明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自己证明.现在我们重点看两对相等的角∠ABC=∠DCB,∠BAD=∠CDA,这两对角中,每一对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生:都在上底或都在下底.师:我们把这样的角称作梯形同一底上的内角.通过刚才的证明,我们又能得到等腰梯形的什么性质呢?生: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师: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等腰梯形的又一个性质.最后一个问题,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吗?生:是(齐声回答).师:谁能说出它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在什么位置?生1:等腰梯形只有1条对称轴,对称轴是两底中点的连线.师:对称轴是两底中点的连线?似乎表达不准确,你能准确表达吗?生1:对称轴是过两底中点的直线.师:这次就准确了.注意:对称轴应该是一条直线.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你学会了等腰梯形的哪些性质呢?生2:(1)两腰相等;(2)同一底上两个内角相等;(3)两条对角线相等;(4)它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过两底中点的直线.师:总结很全面.下面我们就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活动三:探究梯形的转化师: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将腰AB平移到DE的位置.(1)DE把四边形ABCD分成了怎样的两个图形?(2)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学生根据题意,仔细审题,交流讨论)师: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生1:DE把四边形ABCD分成了平行四边形ABED和等腰三角形DEC两个图形.师: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和等腰三角形?生1:因为AD∥BE,AB∥DE,所以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又因为等腰梯形中AB=CD,所以DE=DC,所以△DEC是等腰三角形.师:大家听懂了吗?生:听懂了.师: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研究,我也同意.那么,试试看,你们都有哪些转化方法?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学生讨论,探究梯形的转化方法)师:哪位同学能展示自己的答案?把它画在黑板上.生1在黑板上画出师:可能大多数同学能想到分割梯形,你能否通过添辅助线,把这个梯形补成一个三角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呢?(许多同学还有不同的思路;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分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师: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探究的结果?生2在黑板上画出师:看来同学们的思维比较活跃,不但能够想到分割梯形,还能够想到补充梯形.在对梯形进行相关计算时,我们通常就是利用这两种方法把它转化为我们熟悉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问题进行研究.对于以上同学们的探究结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展示课件)(1)“平行一腰法”:使两腰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如图1、图2、图4所示.(2)“作高”法: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如图3所示.(3)“平移对角线”法: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如图8所示.(4)“延腰”法:构造具有公共顶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如图6所示.(5)“等积变形”法:连接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又称“取中点旋转”法,如图9所示.师:另外,像刚才同学们讨论出的图5和图7,它们也用到了割补的数学方法,这一点值得肯定,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做题中可以有选择的使用. 活动四:例题练习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对梯形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试试看,你能利用所学知识顺利完成下面这个题目吗?(展示课件)例1如图所示,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2,BC =4,高DF =2,求腰DC 的长. (学生小组交流做题过程,教师巡回指导)师: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了.哪位同学来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 生1:解:作AE ⊥BC ,垂足为点E ,∵DF ⊥BC ,∴AE ∥DF , 又∵AD ∥BC∴四边形AEFD 是平行四边形.∴EF =AD =2,AE =DF =2. 在Rt△ABE 和 Rt△DCF 中,AB =CD ,AE =DF . ∴Rt△ABE ≌ Rt△DCF (HL ). ∴BE =CF =21(BC -AD )=21(4-2)=1. 在Rt△DFC 中,CD 2=DF 2+CF 2=22+12=5. ∴CD =5,即等腰梯形ABCD 的腰CD 长为5.师:这位同学用到了我们刚才学习的“作高”法,无论是做题步骤还是结果都非常好,大家鼓励一下.对于这道题,同学们还有别的方法吗?生2:我是利用“平行一腰法”.如图所示,过点D 作DE ∥AB 交BC 于E 点. ∵AD ∥BC , DE ∥AB , ∴四边形ABED 是平行四边形. ∴AB =DE ,AD =BE =2.又∵AB =CD ,∴CD =DE ,即△DEC 是等腰三角形.又∵DF ⊥BC ,∴EF =C F =21(BC -BE )=21(4-2)=1. 在Rt△DFC 中,CD 2=DF 2+CF 2=22+12=5. ∴CD =5,即等腰梯形ABCD 的腰CD 长为5.师:这位同学的解法也非常好,大家也鼓励一下.对于这道题目,可能还有别的解法,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对于梯形的题目,尤其是等腰梯形,做辅助线有时是非常必要的,作不同的辅助线同样可以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同学们多练习,多总结方法,广开思路. 三、学习收获师:到现在为止,你对梯形是不是有了更深的认识? 生:(齐声回答)是.师:到底是哪些更深的认识呢?生1:我又知道到了梯形的概念是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还有梯形的上底、下底、腰、高等概念.还有两类特殊的梯形: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师:还有吗?生1:等腰梯形的性质:对角线相等,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师:哪位同学还有要补充的?生2:我还学会了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它是过上下两底中点的直线.还有解决梯形问题常作辅助线方法:平行一腰法、“作高”法、“等积变形”法、“延腰”法、“平移对角线”法. 师:这两位同学总结的很全面.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做题中认真总结.下面我们完成自我检测题目. 四、课堂检测A 类:1.如图,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B =60°,AB =8厘米,则 (1)∠C = ,∠D = ,CD = 厘米.(2)若BC =15厘米,则AD = 厘米,梯形面积S = 平方厘米. 2.已知等腰梯形的一个内角等于70°,你能确定其他三个内角的度数吗? B 类:1.如图,将等腰梯形ABCD 的一条对角线BD 平移到CE 的位置,则图中有平行四边形吗?△CAE 是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2.如图,梯形ABCD中,AD∥BC,AB=CD,AC⊥BD,若AD+BC=42cm,求:(1)对角线AC的长;(2)梯形ABCD的面积.C类: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AD∥BC,E是AB的中点,DE⊥CE,求证:AD+BC=DC.五、作业:习题4.8 第2题六、板书设计:§4.5.1 梯形(一)1.基本概念:(1)梯形: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2)上底:较短的底;下底:较长的底.(3)等腰梯形:两条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4)直角梯形:一条腰与底垂直的梯形.2.等腰梯形的性质:(1)两腰相等;(2)同一底上两个内角相等;(3)两条对角线相等;(4)它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过两底中点的直线.3.梯形常用辅助线作法(1)平行一腰法;(2)“作高”法;(3)“等积变形”法;(4)“延腰”法;(5)“平移对角线”法.4.例题分析例1如图所示,在等腰梯形ABCD中,AD=2,BC=4,高DF=2,求腰DC的长.DAB F┐C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首先结合学生在小学阶段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梯形,通过巧设问题情境,以开放、探究问题为引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充分的展示机会,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令人惊讶,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另外,课堂上我比较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在学生自主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对性质的掌握,关注解题的策略,更多的是关注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学生理清了证明思路后揭示这些方法蕴含的数学思想——转化,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总体来说,这节课效果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2.不足:关于梯形辅助线的作法,是一个难点,随意加大难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3.建议:对于梯形的有关概念名称,由于比较简单,课堂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再加以点拨强调,提高教学效率.对于辅助线,掌握比较简单的作法即可.。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 2.6 实数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 2.6 实数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1. 了解实数的意义,能对实数按要求进行分类.2. 了解实数X 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3. 了解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能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 教学重点了解实数意义,能对实数进行分类,明确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并能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 教学难点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交流—发现—展示 课前准备教具:习题投影纸片、教材、导学案、电脑、投影仪、. 学具:直尺、圆规、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设计一、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师:我们七年级学习了有理数,前几节课又学习了无理数,现在给出一组数大家能否准确找出有理数和无理数?(用投影仪展示导学案) 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213、38、0、-27、2、5.0 (1)有理数集合{ … } (2)无理数集合{ … }生:两个学生根据有理数的定义和无理数的三种形式准确填写. 师: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那么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什么呢? 生:实数(课前部分同学预习回答).师:板书课题并指出定义然后引导学生回顾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类比着将实数分类 生1:实数按定义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生2:从符号考虑,实数可以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师:板书⎩⎨⎧无理数有理数实数 ,⎪⎩⎪⎨⎧负实数正实数实数0.生:完成(3)正实数集合{ … }(4)负实数集合{ … }师:这组数中除正实数外其余都是负实数对吗? 生:不对,0既不是正实数也不是负实数.设计意图:复习掌握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定义和分类,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分类要按同一标准不重不漏.过渡:给出具体的实数根据符号直接判断其正负性,若实数没具体给出,而是以图形即数轴的形式来呈现,又该如何判断其符号呢?展现导学案 二、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探究活动根据数在数轴上的点得位置可快速判断其正负,根据数轴上的点能否进一步准确判断点表示的数呢?展示投影师:准确指出数轴上的点对应的abcd 四个数,先判断正负,并指出绝对值. 生:a 为2,b 为21c 为3-4,d 为—2 师:仔细观察,abcd 都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它们之间都有何特殊关系?同位之间交流讨论. 生:都是有理数,相互补充发现其中a 、d 互为相反数,a 与b 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a 与d 的和为零,a 与b 互为倒数,乘积为1.师:数轴上的点表示的一定都是有理数吗?展示导学案设计意图:通过对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有理数的倒数,相反数,绝对值的复习,为进一步学习无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无理数的倒数,相反数,绝对值做好知识铺垫。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章《确定位置》教案(2) 北师大版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章《确定位置》教案(2) 北师大版

某某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八年级数学第五章《确定位置》教案(2)北师大版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引入新课师:首先我们看两个实例.(课件展示)(1)美伊战争中,美军从地中海,红海,波斯湾三艘航空母舰上对巴格达发射了战斧式巡航导弹,当时巴格达一片火海,美国的导弹为何会打的那么准?(2)神舟九号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在某某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2012年6月29日10时许,神舟九号飞船返回舱成功降落在位于某某中部的主着陆场.在茫茫草原中科学家是怎样找到返回仓的?它的位置如何确定呢?生:应用经纬定位法.师:这位同学对于位置定位有所了解.实际上这都有赖于“卫星全球定位仪”——GPS,因为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存在唯一的经度和纬度.我们可以通过目标物如神州九号飞船的返回仓发出的信号,利用GPS “卫星全球定位仪”测得它的经纬度,利用它的经纬度很容易确定它的位置.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确定位置(二).(板书课题)二、分组合作,探究新知活动一:“有序数对”确定位置师:大家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如何表示自己的座位在班级中的位置吗?生:记得.师:哪位同学说一下自己的位置?生1:(2,3)二排三座.师:很好.下图是用围棋中的黑颜色的若干枚棋子在方格纸上摆出的两幅图案,如果用(0,0)表示A 点的位置,用(2,1)表示B点的位置,类比刚才的表示方法,你能根据已经给你的点的位置确定其它点的位置吗?(展示课件)生:能.师: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小组合作探究,把每个点的位置表示出来.生:(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师:完成任务的同学请举手.哪位同学来前面展示一下第一幅图的答案?生1:因为(0,0)表示A点的位置,(2,1)表示B点的位置,说明前一个数字表示的是横格数字,后一个数字表示的是纵格数字.所以C点的位置表示为(4,2);D点的位置是(10,2);E点的位置是(11,7);F点的位置是(7,10);G点的位置是(3,7).师:她回答的好不好?生:好.师:她不仅写出了答案,还说出了理由.非常好,大家鼓励一下.师:模仿刚才这位同学的答案,谁能展示一下自己第二幅图中各个字母的位置?生2:C(5,1);D(11,1);E(13,7);F(9,10);G(4,5);H(6,1);I(10,8).师:同学们同意他的答案吗?生:同意(齐声回答).师:很好.看起来大家基本能够用有序数对表示一个点的位置了.我如果给你一对有序数对,你能找到它的位置吗?生:能.师:好.在第一幅图中,(7,4)、(6,7)两个点在什么位置?在第二幅图中(6,8)、(11,4)两个点在什么位置?会的请举手.生1在大屏幕上一一指出来.师:非常好.我们不但能把一个点的位置用有序数对表示,还能根据有序数对找到点的位置.现在谁能总结一下利用有序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生1:根据条件确定各横行序号及各纵列序号,然后横行序号写在前面,纵行序号写在后面. 师:很好.以后我们就用这样的写法表示即可.下面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活动二:例题探究师:下图是某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借助刻度尺、量角器,解决如下问题:(课件展示)(1)教学楼位于校门的北偏东多少度的方向上?到校门的图上距离约为多少厘米?实际距离呢?(2)某楼位于校门的南偏东75°的方向,到校门的实际距离约为240米.说出这一地点的名称.(3)如果用(2,5)表示图上校门的位置,那么图书馆的位置应如何表示?(10,5)表示哪个地点的位置?现在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借助刻度尺、量角器,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结果,教师巡视指导)师: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的答案?生1:(1)教学楼在校门北偏东52°方向上,图上距离约为2.5 cm ,实际距离2.5×10000×1001=250(m) (2)位于校门的南偏东75°的方向,到校门的实际距离约为240m 的是实验楼.(3)图书馆位置表示为(2,9);(10,5)表示旗杆的位置.师:很好.谁能把剩下的两个地点也用有序数对表示出来呢?生2:教学楼的位置表示为(8,10),实验楼的位置表示为(9,3).师:大家对于有序数对已比较熟练了.现在请大家总结一下,在这个例题中用了几种确定位置的方法? 生1:用了两种,一种是用有序数对来表示;另一种是用方位角和距离来表示.师:很好.现在比较一下,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何共同点?(学生讨论)师:哪位同学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生2:我认为这两种表示方法都有两个数据.师:那么仅有一个数据(如方位角),你能准确确定教学楼的位置吗?生2:不能,因为在平面上确定位置需要两个数据.师:你能举例说明一个数据不能确定位置吗?生2:教学楼位于校门的北偏东52°的方向上,在北偏东52°的方向上有无数点,究竟哪个点是教学楼的位置不能确定.所以只用一个方位角不能确定教学楼的位置.师:很好!我把他的说法用图形来表示一下,如图所示:如果用一个方位角来确定,已知教学楼位于校门的北偏东52°的方向上,在北偏东52°的方向上有无数点,究竟是A点,还是B点,C点呢?或者是其他的点不能确定.所以只用一个方位角不能确定教学楼的位置.那么只用一个距离可以吗?生:不可以(齐声回答).师:谁能举例说明?生3:如果只有到校门图上距离2.5 cm这一数据,就可以以校门为圆心,2.5 cm为半径画个圆,在圆上的所有点都符合要求,就不能确定教学楼的位置了.师:我把他要表达的意思画出来,如图所示:校门为圆心,2.5 cm为半径,画出圆.在圆上到校门的图上距离为2.5 cm的地点很多.如图中的A、B、C点等,满足条件的点有无数个,所以只用距离这一个数据也不能确定教学楼的位置.只有把这两个数据结合起来才能惟一地确定一个点.通过刚才的讨论得出的结论来解决下面的问题就显得非常的简单了,不信你试一试.活动三:做一做师:“怪兽吃豆豆”是一种计算机游戏,如图所示.标志表示“怪兽”先后经过的几个位置.如果用(1,2)表示“怪兽”按图中箭头所指路线经过的第3个位置,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图中“怪兽”经过的其他几个位置吗?(展示课件)生:(齐声回答)能.师:哪位同学到黑板把它们写出来?(一学生到黑板写出,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师:他的答案是:(0,0)、(1,0)、(3,2)、(3,4)、(5,4)、(5,6)(7,6)(7,8)请写完的同学对照答案,判断他写的对不对.生:对.师:看来同学们对于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已基本掌握,利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是我们下一节课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所以我们要熟练掌握.下面我们就进行练习.三、学有所用1.如下图,点A表示3街与5大道的十字路口,点B表示5街与3大道的十字路口,如果用(3,5)→(4,5)→(5,5)→(5,4)→(5,3)表示由A到B的一条路径,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法写出由A 到B的其他几条路径吗?(1)(3,5)→(4,5)→(4,4)→(5,4)→(5,3);(2)(3,5)→(4,5)→(4,4)→(4,3)→(5,3);(3)(3,5)→(3,4)→(4,4)→(5,4)→(5,3);(4)(3,5)→(3,4)→(4,4)→(4,3)→(5,3);(5)(3,5)→(3,4)→(3,3)→(4,3)→(5,3).(此题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2.如下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四边形EFGH,四边形IJKL也是正方形.且若用(0,0)表示A点的位置,(4,0)表示F点的位置,那么图中的其他点应如何表示?答:B(8,0),C(8,8),D(0,8),E(0,4),G(8,4),H(4,8),I(2,6),J(2,2),K(6,2),L(6,6),O(4,4).四、学习收获师:现在,我们已经学习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大家仔细想一想. 生1:我学到了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内点的位置.师:还有吗?生1:还有表示平面内一个点的位置要有两个数据,一个数据不能确定.师:哪位同学还有要补充的?生2:用方位角和距离也能表示一个点的位置.师:这两位同学总结的很全面.下面我们完成自我检测题目.五、课堂检测A类:1.图1是小刚画的一X脸,他对妹妹说:“如果我用(1,3)•表示这X脸上的左眼,用(3,3)表示右眼,那么这X脸的嘴的位置用_______表示.”2.某市区有3个加油站,位置如图2所示,若加油站1的位置表示为(B,1),•则加油站2的位置可表示为_______,加油站3的位置可表示为_______.3.莹莹用若干枚棋子在方格上摆出了如图3所示的图案.如果用(0,0)表示O点位置,(1,2)表示B点位置,那么A,C,D各点的位置可分别表示为_______.B类下图是某校的平面示意图,其中A-校门,K-旗杆,B、C-教学楼,E-实验楼,D-运动场,F-厕所,H-图书馆,G-宿舍区,(每格代表1cm)回答如下问题:(1)图书馆位于校门口的方向上,距离校门约米.(2)在校门口的东北方向上,有以下建筑物:.(3)如果用(2,1)表示校门的位置,那么宿舍区的位置是,旗杆的位置是,点(12,5)表示的是.C类如图所示的方格棋盘中放入3枚棋子,位置分别是(3,4),(7,4),(5,6)这三枚棋子组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你能不能再放入一枚棋子,使得这四枚棋子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果能,请说出放在什么位置.六、作业:习题5.2问题解决第1、2题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1.本节课从于位置相关的图片开始,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怎样确定物体位置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不断的探究不同的确定位置的方法,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形成结伴而行,真正的做到了让学生体会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2.不足:教师在一个数据不能确定点的位置的教学过程中的讲解略多,应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探究学习.3.建议:课后作业可以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设计,不一定就用教材题目,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弓I入新课
师:我们知道有理数可以进行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下有关的运算法则和运
算律•(播放幻灯片)
生:(边看边思考,完成问题)
师:(1)用字母来表示有理数的运算律有哪些?
生(七嘴八舌):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对加法分配律……
师:注意,我要求用字母表示•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
生1:①加法交换律:a+ b = b + a②加法结合律:(a + b)+ c = a + ( b+ c)③乘法交换律:a • b= b • a
④乘法结合律(a • b)• c= a • (b • c);⑤乘法对加法分配律(a+ b)•c= ac+ bc
师:(2)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生2:平方差:(a+ b)( a- b)= a2—b 2
生3:完全平方公式:(a + b)2= a2+ 2ab+ b2(a—b)2= a2—2ab + b2
师:同学们展示的公式非常正确•其实这些运算法则和运算律不只是在有理数中能够应用,在实数中仍
然适用•例如:① 2 ,3 = ,3 .2 ② 2 .2 十3 .2 =(2+ 3)••. 2 = 5 2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实数(二)•(板书课题)
二、分组合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做一做(展示课件)
师: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这几个小题,没有把握的可以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I ) . 4 x -.:.?9 = ______ ,』4 9 =
(学生自己动手练习,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师:哪位同学展示一下自己的答案?
师:有和这位同学答案不一致的同学吗? 生:没有•
师:这位同学的答案非常正确
•我们来鼓励一下
师:类比刚才几道题目,你能借助计算器完成下面几题吗?(展示课件)
生:能.
师: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完成•给你几分钟时间,抓紧完成,我们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学生自己模仿题目1动手练习,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师:做完的同学请举手.
生:,6 X . 7 ~ 2.449 X 2.646 ~6.480
2.449 2.646
师:大家对他的回答认同吗? 生:认同.
活动二:议一议
师:刚才两位同学做得非常好.如果把具体的数字换成字母应怎样表示呢?大家从这道题目中有没有发 现什么规律呢?同位之间讨论一下,互相补充,把你得到的结论补充完整 (学生之间互动探究)
生 1:
.. 4 x 9 = 2 x 3 = 6 ■ /4 9 = <■./ 36 = 6
V4 = 2 .9
3
、6 7 = 、. 42 疋 6.480 ,
〜0.9255
师:同意他的结论的同学请举手
(大部分同学同意,个别不同意)
生2:我不同意.他的结论中没有强调a和b范围.a、b都应是正数
师: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有•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3:我认为第一个式子中a>0, b>0;第二个式子中a>0, b>0.
师:大家现在的意见不统一,再给你一点时间讨论一下,究竟谁的结论对?
(小组讨论,统一意见)
师:现在有结果了吗?谁的结论最全面?
生:生3的最全面•
师:很好•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要仔细,不能漏掉任何一个条件•下面我再总结一下:(课件展示).a b = ab
师:大家再看一下这两个等式成立吗?(课件展示)
①...4 9 = 4 + = 5 ②9 4 = 3-2= 1 成立吗?
生:不成立•因为我们刚才学的是乘法和除法运算,而现在是加法和减法运算,刚才的公式不能使用•师:这位同学的观察十分仔细•但是,有些同学在初学时往往就犯这样的错误•希望同学们引以为戒,千万不要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再强调一遍:.a b工、.a + . b , .a b a - , b •
活动三:例题练习
师:有了刚才的理论知识,你能顺利完成下列题目吗?(展示课件)
例1 化简:(1)d2 x . 3 —5 (2)6 3
(3)( , 5 + 1)2(4)(、. 2 + 1)(、••
2 —1)
J2
师:有结论的同学请举手
(板书结论)
(a>0, b>0);心=,a(a> 0, b>0)
v'b 、b (板书结论成立的条件)
生1: .. a , b = .. ab ,
(学生小组交流做题过程,教师巡回指导)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了•现在把你的解题过程对照我的解题过程,仔细检查•(展示课件) 解:(1) .12 x . 3 —5 = ./12 3 —5 = ..36 —5 = 6 —1= 5;
(3)( 5 + 1) 2=( 5 ) 2+ 2 . 5 + 1 = 6+ 2 ... 5 ;
⑷(.2 +1) ( 2 —1) = ( 2 ) 2—12= 2—1= 1.
师:同学们在以后的做题中一定要注意做题的格式,认真对待每一步,这样才能减少马虎,确保正确
三、学习收获
师:现在,我们已经学习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大家仔细想一想
师:还有吗?
生1:第一个式子要满足条件a> 0, b> 0;第二个式子要满足条件a> 0, b> 0 .
师:哪位同学还有要补充的?
生2:我还学会了•一a b 丰,a + , b , ■ a b 丰,a —b .
生3:我还知道有理数范围内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师:这几位同学总结的很全面.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做题中认真对待.下面我们完成自我检测题目
四、课堂检测
B类:化简下列题目
(1) (1 + 3 ) (2 —, 3 )
生1:我学到了
a b
=
ab

a
=b
A类:化简下列题目
(1) -5 x. 9(2)12 6
(2) ( 2 .3 —1) 2
C类:
若X—y = 2 —1, xy= , 2,试求代数式(x—1) (y + 1)的值.
五、作业:
习题2.9知识技能第1题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1 •本节课首先通过复习有理数的运算律来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通过课本引例问题,旨在使学生通
过自己的探究活动,经过老师的引导,感受并体验实数的运算。

让学生根据实例进行探索,通过同学们
互相交流合作,得出两个化简的公式.a .. b = . ab ( a> 0, b> 0);(a>0, b>0).这
样既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索能力,也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教学时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实数运算律和运算法则,使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加强了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 •不足:计算能力的培养始终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只有让学生多做练习才能熟练.但本节课的练习题数量较少,有待另外花时间加大训练.
3 •建议:关于练习题目,老师们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关于公式适用条件的题目,使学生对于公式有更深的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