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9课教案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优质课教案+导学案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运用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学习,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2、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
3、体会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寄托着作者自己理想的写作意图,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教学方法】:朗读、研讨、品味、领悟【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资料):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四十一岁辞官回家后,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师: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期,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战争频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桃花源记。
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那么作者描绘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二、读课文。
1、读准字音:(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余生听读并画读错的字。
(2)生点评,指出容易读错的字词,老师明确正确读音。
2、读出长句节奏和文言语感:(1)播放课文朗读语音,学生听读,感受并画出长句节奏。
(2)请学生画出下列句子节奏。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齐读课文,读出文言语感。
3、读懂课文(1)讨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字词,小组讨论。
(2)把全班分成两大组,相互提问。
(内容是词、句、文意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第9课 改革开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课件展示下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分别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导入二:复习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创大包干,次年,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推进新课一、对内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学生短剧表演:《三个农民》农民甲:“头遍哨子我不买账,二遍哨子我伸头望,三遍哨子我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1)背景教师:刚才几位同学的表演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等弊端。
(2)实施教师: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课件展示:播放《小岗村改革》的视频。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简要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及作用。
教师: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展示关于乡镇企业发展的统计数据及乡镇企业的图片,使学生了解乡镇企业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9课对外开放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教学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改革开放前的深圳改革开放后的深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80年,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图片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的变化,同学们看图后得到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课件出示歌词: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2.提出问题: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提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3.引导学生回答:国家对这个“圈”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提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史料解读:材料:“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5.根据材料,教师讲述: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任何国家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都不可能获得发展。
旧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6.提出问题:设立经济特区的影响。
提示: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unit9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unit9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次课程主要教授八年级数学下册Unit9的内容。
该单元主要
包括圆的相关知识,例如圆的基本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等。
本单元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后续研究几何图形的必
备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圆的相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2. 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 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 如何运用圆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新知识,介绍圆的相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2. 讲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 练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4. 案例分析,运用圆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强化研究效果
五、教学评估
1.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
2. 布置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研究内容
3. 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研究情况
六、教学资源准备
1. 课本
2. 教案
3. 备课笔记
4. 练册
5. 课堂展示工具
七、教学反思
本次课程主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如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能够认真听讲,并在练习环节中积极配合。
下一步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扩展应用,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姓名教学课题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桃花源记》课时 2 课型新授阅读课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第一篇教读课文,在这篇文章中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桃花源的美丽的自然景象以及富足和谐的桃源民风,进而展示了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该单元要求学生能够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悟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优美的语言,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文章,陶渊明用优美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桃源内外的景象和风俗,同时用高超的叙事技巧讲述了渔人寻找桃花源的故事。
《桃花源诗》也是陶渊明所作,其内容与《桃花源记》大致相同,但因为文体不同,所表现的侧面也有所区别。
可利用二者区别进行比较阅读,将加深学生对“记”这种文体的理解。
在主题方面,陶渊明不仅勾勒他心中的理想世界,更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表达。
在教学中,需要结合陶渊明的写作背景和个人经历,将文章中的“桃花源”与现实生活、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追求心目中的美好理想。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梳理和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积累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如“妻子”、“绝境”等,能够复述文章大意。
2.借助《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记”与“诗”的不同,把握文章的叙事技巧。
3.搜集资料,通过了解陶渊明及其写作背景,解读“桃花源”的深刻内涵,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认识。
重点、难点重点:与《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把握文章的叙事技巧;难点:解读“桃花源”的深刻内涵,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认识。
教学方法1.比较阅读法:将《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比较二者在内容、结构、语言上的不同,体会“记”和“诗”文体的不同,把握陶渊明的环境描写、设置悬念、留白等叙事技巧。
2.诵读法:反复诵读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优美句子,在咀嚼语言的过程中,感受陶渊明带给我们的“桃花源”的美好景色和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分享课前预习的资料,组内交流陶渊明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探讨“桃花源”的内涵。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9课《对外开放》教案新人教版

对外开放》教材分析《对外开放》是人教版2018 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 课的内容。
对外开放是改革开放伟大政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主要涉及了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3)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2)对外开放的格局。
【教学难点】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有关对外开放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材料:材料一:据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的统计,1978 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平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67 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低于50 元。
有1.12 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一分钱,1. 9亿人每天能挣到一角三分钱,……1978年,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农民生活水平不如五十年代。
——杨继绳《毛泽东时代的社会结构》材料二:1978 年,我国企业每个职工平均创造的价值只有0. 9 万元人民币,而美国为6. 5万美元1952 年到1983 年,国家向重工业投资4150亿元,同期重工业给国家积累的资金只有8150 亿材料三:1972 年,中国政府曾明确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中国也不向外国输出资本。
1974年外贸部的一篇文章也明确表示:“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不会引进外国资本。
”教师提问:结合材料,中国需要对外开放吗?学生回答:需要。
教师提问:据你们所了解,中国有哪些属于开放的区域呢?学生回答:深圳、汕头、上海 ...........教师提问:这些区域是什么时候成为开放区域的,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展示学习目标:1.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日出》教案(语文版)

第9课日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有关戏剧文学的常识。
2.能力目标:学习并体会戏剧剧本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深刻理解作品思想内容。
【教学要点】重点:学习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难点:仔细揣摩并领会戏剧语言的潜台词。
【教学设想】自主、合作、探究,注重让学生独自感悟,自己发现问题。
【教学步骤】二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本单元三篇文章都是戏剧文学中的典型代表,那么我们该如何欣赏戏剧文学作品呢?【新课探究】一、关于戏剧1.戏剧和戏剧文学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除应当具备一般叙事性作品共同的要求,诸如塑造典型形象,揭示深刻的主题,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等等外,还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阅读)价值。
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体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因此,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
2.戏剧剧本的构成戏剧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3.戏剧剧本的特点第一,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必须适应舞台演出。
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舞台条件和演出时间的限制,剧本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变换不能过多,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
戏剧情节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对外开放 教案设计

第九课对外开放【教学目标】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
2、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
3、理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作用。
4、认识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学难点】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史料教学法【课型】新授课【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环节一让世界来到窗口。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使近代的中国饱受列强侵略。
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中国要发展,就要实行对外开放。
材料1979年4月,邓小平对广东省委领导人说:“还是办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
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随后,中央授权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许多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建立经济特区。
问题:1980年翁纯贤想要离开家乡,到中国大陆离世界最近的地方,去闯荡一番,她会选择哪里呢?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合作探究一1、经济特区特殊在哪儿?(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2、1980年来到深圳的翁纯贤要提高自己会选择去什么单位?(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外资企业深圳第一家外资企业香港开达实业有限公司深圳蛇口凯达玩具厂)3、为什么要设立特区? (经济特区通过对外经济合作解决资金、技术、管理等问题,为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成为知识、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窗口,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环节二让世界深入中国幻灯片展示深圳的变化:深圳本来只是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深圳特区建立以后,“时间就是金钱。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语文:第9课《海燕》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9.海燕高尔基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象征、对比、衬托等写作技巧,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多种修辞方法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2.理解“海燕”这一敢于搏击暴风雨的勇敢形象。
3.品味、赏析本文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中体会、感悟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了解和把握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结合作品的三个场景分三个部分朗读,体会作者在这三个部分情感上的变化和语气、节奏的变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革命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象征手法的分析2.难点:有感情地朗读教具准备:教师:课件,多媒体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方式:教师由《雷电颂》中的风、雷、电的形象导入。
教师讲述:在第7课,我们学习了《雷电颂》谁能说说文中的风、雷、电代表了哪类人物呢?(学生抢答后教师继续讲述)可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白色恐怖时期,我们的革命先烈常常借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喊来表达对革命的向往与呼唤,比如,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就是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
那么作者高尔基是怎样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高尔基所写的《海燕》吧!(教师板书课题《海燕》)二、新课研读1.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
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
(让学生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写对海燕进行歌颂)(1)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向全班同学作一交流。
(2)教师总结: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
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抱负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静和乐、自由公平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追求美妙生活的抱负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八班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到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班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学问点一、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出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转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妙境界,以寄予自己的政治抱负。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统筹方法》教案 北京课改版 (2)

《统筹方法》教学目标1.了解通俗活泼的语言;2.学习设例子,配图表等说明方法;3.学会运用统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统筹方法的运用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设例子、配图表的说明方法以及通俗活泼的语言。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字词及文章结构;2.了解统筹方法的定义,初步感知设例子、配图表等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课题由日常生活时间安排导入,如:每天早上起床后,你需要做些什么事?你是如何安排这些事的?二、结合课后注释,简介作者华罗庚(1910-1985)中国现代数学家,是新中国数学研究事业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
华罗庚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
1958年华罗庚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和统筹学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他全心全意投入到数学普及工作中去,义无反顾地干了近20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从大兴安岭到珠江两岸,从东海之滨到天山南北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曾到过二十多个工矿企业深入生产第一线传授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优选法和统筹学的推广与传播十几年来从一个车间、一个村庄迅速传遍了全中国。
1964年写出《统筹方法平话》和《统筹方法平话及其补充》。
1967年著有《优选法》和《优选法平话》。
《统筹方法平话》和《优选法平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方法使得妇孺都能明白、掌握应用,取得了增加生产、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的效果。
华罗庚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三、检查预习注音并解词统筹(chóu):统一筹划。
就绪:事情安排妥当。
引子:比喻引起正文的话或启发别人发言的话。
淤塞(sè):水道被沉积的泥沙堵塞。
勘(kān)察:进行实地地调查或查看。
枢(shū)纽:事物的重要关键;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
扼(è)制:抑制,控制。
绝唱:指诗文创作达到最高境界,这里指最好的水利工程。
权衡:衡量,考虑。
四、解题及理清课文结构说明什么是统筹方法及其范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桃花源记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桃花源记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文学知识。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
1. 课文教材《桃花源记》。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一张桃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桃花是什么样的植物,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你见过桃花吗?你觉得桃花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Step 2 学习课文
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Step 3 分组合作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于桃花的话题,例如:桃花的象征意义、桃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展示方式。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话题的内容和观点。
Step 4 思考与表达
1. 教师提问:你觉得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地方吗?为什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教案序号: 课题:9、桃花源记 备课日期: 年班:八年级教学目标:1.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2.2.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之美。
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之美。
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之美。
3.3.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1.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2.2.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诗人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一诗中曾发出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极言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
东晋末年,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赋税徭役繁重,人民民不聊生,百姓渴盼和平!而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
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外桃源!这个成语源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作这个成语源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桃花源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习这篇文章。
【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投影展示】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见课件)(见课件)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意【投影展示】下面请大家边看课文,边听范读。
注意生字词、朗读的停顿和感情的把握。
停顿和感情的把握。
【学生活动】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活动】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
由张养浩的诗歌入手,直切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铺陈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
与热情。
对于年代久远的陶渊明及其背景知识的介绍,能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的情感很好地融入文本所描绘的氛围之中。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品味作品的语言。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1.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2.悟读课文,探究桃源理想,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工具:教案,ppt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投影展示陶渊明的《饮酒》诗,学生齐读。
2.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提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鄙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这种志趣,在陶渊明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
不仅如此,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一文中,作者还具体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二、作者介绍学生介绍陶渊明,教师补充。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三、文体介绍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
四、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请学生单独朗读课文,并请其他学生进行点评、纠错。
教师对重点字音进行强调。
2.教师范读,学生仔细听读,听准字音和节奏。
3.指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4.全班齐读课文。
5.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有不懂的画下来,全班共同解决。
A.词语解释a.古今异义词: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率妻子邑人(妻子和儿女)b.通假字:便要还家(通“邀”,邀请)c.词类活用: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未果,寻病终(名词作动词,实现)d.一词多义: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向所志(名词,标记)寻病终(副词,不久)B.翻译句子a.复前行,欲穷其林。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日出》教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日出》教案语文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掌握有关戏剧文学的知识。
(2)把握文章的主旨,了解旧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以及剧中人物的矛盾冲突。
2.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体味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
(2)学习并体会戏剧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学习戏剧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动作、表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学习法、归纳学习法、启发点拨法【课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日出》话剧视频节选,导入新课。
二、文学常识介绍1.戏剧的定义: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他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种类:A. 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等;B.按剧情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C.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D.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还可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等。
3.剧本的特点:(它是演出的依据和基础。
)(1)剧本必须适应舞台演出,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2)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发展变化;过程构成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4.戏剧剧本的内容: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舞台说明:写在每一幕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三、作者简介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
原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
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他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教案

八下第9课改革开放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经济特区的建立及产生的影响,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教学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一.自主学习。
1.农村改革──开始时间、试点地区、措施、影响及深化:2. 城市改革的开始时间、重点、1985年改革的主要方面(了解)、1992年加快改革步伐的背景及措施3. 对外开放的时间、经济特区的名称、开放经济特区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的格局。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1.学以致用今年我国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1周年。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据此回答:(1)右图(略)是“大包干纪念馆”里18个农民按手印群雕,这个纪念馆应建在何处?(写出具体地点)。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是什么?,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2)下图是“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示意图”。
结合此图,请回答:①在图中圈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设置的四个经济特区。
②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是。
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城市。
②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沿海开放城市→ ()→内地(3)请你谈谈对外开放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略)四.当堂检测。
1..1979年6月初,凤阳县县委书记陈庭元向安徽省委书记万里汇报工作时,引用了当地农民的歌谣:“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准搞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九课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九课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九课无信不立教学目标:1、理解“无信不立”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无信不立”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无信不立”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无信不立”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第九课无信不立一、导入新课诚信是一个社会的公德基础。
诚信的人才是有德的人,有德的人从政为德政,经商为德商,育人为德育。
在一个社会中,诚信的人占多数,就会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诚信的人占少数,这个社会就会混乱、少德,没有公平、正义。
减信是治国之道。
古人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为政之道。
孔子认为,在治国的三个重要条件“足食”“足兵”“民信”中,“民信”比前二者重要。
二、新课教学1、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语译:子贡问如何处理政务。
孔子说:“充实粮食,充实军备,百姓信任政府。
”子贡说:“如果不得已要去掉某个,在这三者中哪个先呢?”孔子说:“去掉充实军备。
”子贡说:“如果追不得已去掉某个,在剩下的二者中哪个先呢?”孔子说:“去掉充实粮食。
自古以来谁都不免于死亡,而政府失去了百姓的信任是无法立足的。
2、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论语·子张》注释:①厉:,折磨。
②谤:毁谤。
语译:子夏说:“君子必须得到信任后再去动用他的人民,没有得到信任就会被认为是在折磨他们;必须得到上级信任后再去进谏,没有得到信任就会被认为是在毁谤他。
3、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
《荀子·议兵》语译:施政守信,国家就强大;施政失信,国家就贫弱。
4、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计划
审批者签字2013 年4月18日课时统计:总第9课时
研读教材、确立目标
动画来完成的。
在Flash的图层中有一个遮罩图层类型,为了得到特殊的显示效果,可以在遮罩层上创建一个任意形状的“视窗”,遮罩层下方的对象可以通过该“视窗”显示出来,而“视窗”之外的对象将不会显示。
2、遮罩有什么用
在Flash动画中,“遮罩”主要有2种用途,一个作用是用在整个场景或一个特定区域,使场景外的对象或特定区域外的对象不可见,另一个作用是用来遮罩住某一元件的一部分,从而实现一些特殊的效果。
二、创建遮罩的方法
1、创建遮罩
在Flash中没有一个专门的按钮来创建遮罩层,遮罩层其实是由普通图层转化的。
你只要在某个图层上单击右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遮罩层】,使命令的左边出现一个小勾,该图层就会生成遮罩层,“层图标”就会从普通层图标变为遮罩层图标,系统会自动把遮罩层下面的一层关联为“被遮罩层”,在缩进的同时图标变为,如果你想关联更多层被遮罩,只要把这些层拖到被遮罩层下面就行了,如图所示。
2、构成遮罩和被遮罩层的元素
遮罩层中的图形对象在播放时是看不到的,遮罩层中的内容可以是按钮、影片剪辑、图形、位图、文字等,但不能使用线条,如果一定要用线条,可以将线条转化为“填充”。
被遮罩层中的对象只能透过遮罩层中的对象被看到。
在被遮罩层,可以使用按钮,影片剪辑,图形,位图,文字,线条。
3、遮罩中可以使用的动画形式
可以在遮罩层、被遮罩层中分别或同时使用形状补间动画、动作补间动画、引导线动画等动画手段,从而使遮罩动画变成一个可以施展无限想象力的创作空间。
3.应用遮罩时的技巧
遮罩层的基本原理是:能够透过该图层中的对象看到“被遮罩层”中的对象及其属性(包括它们的变形效果),但是遮罩层中的对象中的许多属性如渐变色、透明度、颜色和线条样式等却是被忽略的。
比如,我们不能通过遮罩层的渐变色来实现被遮罩层的渐变色变化。
(1)要在场景中显示遮罩效果,可以锁定遮罩层和被遮罩层。
(2)可以用“Actions”动作语句建立遮罩,但这种情况下只能有一个“被遮罩层”,同时,不能设置_Alpha属性。
(3)不能用一个遮罩层试图遮蔽另一个遮罩层。
(4)遮罩可以应用在gif动画上。
罩层时间轴面板的显示图层轮廓按钮,使之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