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论
区位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区位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1. 简介区位论是一种用于确定地理位置和布局的分析方法,它研究如何选取最佳的地理位置以满足特定的需求。
区位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区位因素的分析、评估、选择和优化。
本文将介绍区位论的基本原理和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2. 区位因素的分析区位因素是指影响一个地点吸引力的因素,包括交通便捷性、市场需求、劳动力成本、资源供应等。
在分析区位因素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交通便捷性:地点是否靠近交通枢纽、物流配送中心等,是否容易获取原材料和销售产品。
•市场需求:地点是否靠近潜在客户群体,是否有足够的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
•劳动力成本:地点劳动力的供应和成本是否合适,是否有足够的技能和人才储备。
•资源供应:地点是否有足够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供应,是否有便捷的水、电和燃气供应。
3. 区位评估与选择区位评估是指对多个地点进行综合评估,以找到最佳地点。
在进行区位评估时,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和指标,如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交通成本、人力资源、市场规模、税收政策等。
进行区位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区位因素的权重,以及公司的具体需求和战略目标。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风险评估和长期的可持续性。
4. 区位优化区位优化是指对已选定地点进行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在进行区位优化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设施改善:通过建设新的基础设施或改善现有设施,提高地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管理优化: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和生产流程,提高地点的效率和生产能力。
•环境优化:通过环境治理和环保措施,提高地点的可持续性和形象。
5. 区位论的应用区位论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企业选址、物流网络设计等领域。
以下是区位论应用的几个具体案例:•城市规划:通过区位论分析,城市规划者可以找到最佳位置建设交通枢纽、商业中心等公共设施。
•企业选址:企业可以使用区位论来选择最佳的生产基地或销售点,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需求。
•物流网络设计:物流公司可以使用区位论来确定最佳的仓储和配送中心的位置,以提高物流效率。
区位论
5.韦伯区位论的应用
• 1)运费指向的应用 • 原料可分为:“纯原料”、“失重原料” • 纯原料是指经过加工后,全部重量都完 全转移于产品之中的原料。 • 失重原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损失部分重 量或全部重量的原料。 • 原料指数:需要运输的“地方原料”和 产品重量之比。
• (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如钢铁、水 泥、造纸业等;接近原料地。 • (2)原料指数小于1的工业如啤酒、饮 料制造等。布局于城市或其周边。 • (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如石油 冶炼、机械器材组装业和医疗器械制造 业等。生产区位是自由型。
三圃农作圈 谷草农作圈 轮作农业
林业
自由农作圈
城市
7.杜能圈理论的含义
• (1)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 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 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 (2)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 全取决于利润,
利润=产品价格-(生产成本+运费)
即: P = p - (c + t) 杜能认为,运费t是农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和区位多边 形
(二)劳动费用指向性
• 对劳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一些的工 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 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 它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 • 劳动费指数=劳动费/制成品重量
• 劳动费指数越大,则通过节约劳动费来 降低生产成本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换句 话说,劳动费指数越大,企业也就会更 加向少数劳动力廉价地集中。
2、理论假设
• (1)所分析的对象是孤立的区域,对工 业区位的分析仅限于经济因子,并假定 此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是相同的。 • (2)工业原料、消费地、燃料产地、劳 动力均为已知且数量不变。 • (3)生产和交换均为同一产品。 • (4)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比。
区位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一般空间法则。
两大内涵:①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区位主体已知,选择最佳区位,即布局区位论;②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空间区位已知,区位主体最佳组合方式与空间形态,即经营区位论。
(3)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其场所的事物,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
区位类型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不同的区位行为动机的指导下,在所占据区位的不同景观[空间]表现形式。
是在一定的区位动机驱使下,资本在空间的沉淀所形成的。
区位理论发展史(1)古典学派[成本学派]①核心: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追求最低生产成本,确定最优区位。
②代表: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高兹海港区位论。
2)近代学派[市场学派]①核心:进行市场---价格分析,追求最大利润,确定最优区位。
②代表:空间结构与市场区位论,包括费特尔的“贸易区边界理论”、赖利的“零售业引力模型”、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帕兰特的“商业区位”、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3)现代学派[行为学派]①核心:研究领域宽泛,影响因素多元,追求的目标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
按照最小努力原理,追求最大满意区位,注重人的主观因素分析。
②研究视角:尺度观、时序观、行为观、场势观、结构观。
③代表:史密斯收益空间界限论、普雷德行为矩阵。
6、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以廖什市场区位论为界,主要区别在于理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差异。
①区位主体:古典区位论仅考虑一个生产地、注重区位主体的单一部分,现代区位论考虑企业内外多个生产地、注重区位主体的系统整体。
②区位目标:古典区位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缺乏或忽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注重成本最小,现代区位论注重利润或成本及非金钱的收益与满足、目标明确而广泛、目标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③区位因子:古典区位论一些影响因子事先给定或假设固定,不考虑或忽视某些区位因子,区位因子少;现代区位论假设条件少,注重多要素、多因子的共同分析,充分考虑各因素。
区位论名词解释
区位论名词解释
区位论是一个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术理论,通过对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条件、聚落分布、经济结构等方面因素的分析和比较,研究生产
和居住等活动在区域内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探讨城市的布局和发展。
具
体的名词解释如下:
1.区位:指一个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
2.聚落:指一定规模的人口聚集点,包括城市、镇、村庄等。
3.生产因素:指影响区域内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例如土地、经济环境、资源等。
4.居住因素:指影响区域内居住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因素,例如住房、公共服务设施、教育等。
5.市场因素:指影响区域内商品和服务市场的因素,例如人口规模、
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观念等。
6.交通条件:指区域内交通系统的发展状况和效率,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
7.基础设施:指影响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设施建设,例如电力、通信、水利、垃圾处理等。
8.空间结构:指区域内聚落分布、空间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构特征,
例如城市群、经济圈、生态环境等。
区位理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二阶段:劳动费指向论
韦伯为了判断工业受劳动费用指向的影响程度, 提出了“劳动系数”的概念,即每单位区位重 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
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
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 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 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也就会更 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
纯原料即在工业产品中包含有局地原料的所有重量, 损重原料则为其部分重量被容纳到最终产品中。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
运费指向论主要是使用原料指数(Material index)判断工业区位指向。 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总重量为区位重量 (locational weight)。
龙哈德的区位三角形
龙哈德于19世纪后半叶提出“区位三角形”,他以钢铁工业为样本,以 K表示产品市场,M1表示铁矿石的产地,M2表示煤的产地,于是可找出一点P, 在该处建厂最经济,即成本最低;又假设各点距P之距离分别为r1,r2,rk, 于是区位三角形如下图。 如以F代表运费率,生产一吨产品需铁m1吨,煤m2吨,于是,要使P点生 产成本最低,必须使总运费 F(m1r1+m2r2+rkk)最小。这就是龙氏的区位三 角形的朴素形式。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
择;(区位主体已知,选择合适的空间);
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空间已知, 选择适合的主体)
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可划分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
位论和商业服务区位论三大类。 其中,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克里 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分别是各类区位理论的代表作。
简述克里斯泰勒的城市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的城市区位论区位论就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的区位理论,即研究人类各种空间活动,应在什么样的地点最佳,效果最大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区位,选择分析其形成原因与条件并预测其发展现象的科学。
克里斯泰勒的城市区位论又称中心地理论,是关于城市区位的理论,对一定区域内城市体系中的等级,职能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进行研究,并采用六边形图示,对城市体系规模加以概括,是关于城市数目,阶层,规模以及分布的理论,其具体理论包括:一、城市等级规模的阶层性:①在一定地域内,城市是该市及其周围地区的中心地,为居住在它周围的地域内的居民提供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等,中心地提供的物资和服务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低级中心地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其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物资和服务种类少,而高级中心地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服务和货物种类多,如大商场医院等。
每一个高级中心地都包括各个级中心地,更多的低级中心地。
②物资供应地服务供应范围有上限界限,如果上下限都很大的话,就有高级物资和服务,成为高级中心地,相反,就是低级中心地。
③商业地区建立某种物资供应,都有一个最低的利用人口,即人口数量少也不能成为高级中心地。
二、中心地空间分布模式—六角形网络。
①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物质分布的平等,人口的均匀分布,人们的收入,对物质服务的需求,以及消费方式相同。
②有统一的交通系统,统一规模的所有城市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③消费者都利用最近设施,减少运费。
④任何中心地提供的服务和物资的价格相等,消费者购买的物资和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售价加运费条件下,中心地是均匀分布在平原上,同类中心地间距离相等,服务范围也是同一半径的圆形区。
推崇运费最低原则,两圆形区橡胶区域被相邻的两个中心区评分,每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变成蜂窝状的六角形,各地等规模中心地之间无空隙,成为数学最佳结构。
三、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与城市系统空间模式:克氏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还受以上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城市空间分布系统。
区位理论大全
区位理论区位主体是指与人类相关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如企业经营活动、公共团体活动、个人活动等。
区位主体在空间区位中的相互运行关系称为区位关联度。
区位关联度影响投资者和使用者的区位选择。
一般来说,投资者或使用者都力图选择总成本最小的区位,即地租和累计运输成本总和最小的地方。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具体地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
目录1概念2农业区位3工业区位4中心地5城市利用1概念区位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
具体而言,区位除了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2农业区位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1826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一)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件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
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即城市是“孤立国”中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3.“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并位于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
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猎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5.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
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
区位理论
对新古典区位理论的创立也做出一定贡献的还有这一时期的新古典经 济学家,例如B·俄林、A·罗奈、w·伊萨德等人。他们主要是针对韦伯理论 的薄弱之处,着重论证了工业区位、原材料产地及消费市场三者之间的相 互依存关系。
5.城市利用区位理论 6.多部门企业与 跨国公司区位
1
区位理论概念
1、区位:指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 场所,这种场所既体现一定的空间位置,又体 现一定的空间联系。 5、区位因子(区位因素、区位力量) (1)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如 韦伯区位论的因子有运费、劳动力、集 聚;廖什区位论的主因子是市场。 2、区位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与空 (2)因子分类 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 经济因子(成本与收入因子);非经济 3、区位条件:指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因子,如决策者行为、政策、国际国内 形势等 4、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区位 理论体系:产业区位理论与聚落区位;最佳区 6、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 位——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或利益最优。 同,是一种自然特性;区位因子则是对 (农业活动的区位条件:气候、土壤、地形、 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 劳动力、交通、市场等;就工业活动而言,其 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是一种主观之 主要条件有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交通、 于客观的特性。 市场;而次要条件有研究开发、经营、税制、 自然条件及其他要素。显然,不同行业,同一 区位条件的主次不同,如水,对船运与水电部 门。)
感谢您下载包图网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为了您和包图网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包图网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区位理论 区域规划理论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的理论,具体说来就是指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 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 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在人类活动中,有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等,像这样的人类活 动内容或实体,称之为区位主体,它指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讨论经 济活动的区位理论则称为经济区位理论。 进一步区分经济活动的内容,则有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和商业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 区域研究综述
农业区位论
区位理论 区域研究综述
农业区位论
自由式农业圈——距市场最近,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集约化
程度高,如花卉、草莓、蔬菜、鲜奶等。 林业圈——内层生产供城市用的薪炭木材;外层生产建筑用材。
轮作式农业圈——六年一轮回,没有休闲地
区位理论 区域研究综述
农业区位论
谷草式农业圈——七年一轮回,有休闲地,生产较粗放
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论
于是产生了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 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换句话说,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 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区位理论 区域研究综述
农业区位论
地租形成机制
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 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
区位理论 区域研究综述
农业区位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杜能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模式
1、配置基本原理 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生 产易于腐烂或必须是新鲜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 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少的作物。 2、配置模式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 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区位理论简析
背景与目的
背景: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
的高度发展,加速了经济活动集聚的进程。 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
位。
目的: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
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
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
中心地三原则与空间模型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区位原理简析
1、几个主要概念 2、区位的产生与发展 3、区位的分析程序与方法
小组成员:贺露、张丽红、李梦、龙美强、郭文伯
1、几个主要概念
区位(location
源于德文 “standort”,W〃高次提出) ——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空间内的位置),但 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放置和为特 定目的而标定的地区)。 theory) ——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 关系的学说。又称立地论
2、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 古典区位论
早在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提 隆、斯密、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距离、 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究 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
2、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
(1)农业区位理论
作为一种学问,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 标志: 1826年德国农业地理学家屠能(J· V· H· Thunon, 1783-1850)(区位理论的鼻祖)所著《孤立国同农 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第 一卷)。
区位论(location
区位因子(区位因素) ——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经济、非经济) 区位条件 ——不同场所所具有的属性或资质。(自然、社会等) 区位几何要素——点线面(杨吾扬) 区位地理实体 ——网络(点面:水系、交通网)、地带(线面:气 候带、工矿带)地域类型(点面:土地类型、工业 区)、区域(点线面:综合自然、经济、地里区)
应用区位论重点
第一章区位论概说1、什么是区位?区位是指人类活动的空间位置及其与外部的空间联系和所具有的社会经济意义。
2、杜能农业区位论(1)假定条件:①在一个大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它与周围农业地带组成一个孤立的地区。
该地区内的气候、土壤条件相同,宜于作物生长,而在这个平原之外是大片荒凉不能耕种的土地。
②这个中心城市是“孤立国”中唯一的农产品(除自身消费外)销售、消费中心,也是工矿产品的唯一提供者,完全排除了其他市场的竞争关系③“孤立国”既无河川,也无运河,城市和郊区(农业地带)之间只有路上道路联系,马车是产品运输的唯一手段(当时火车尚在试验,汽车还未出现)。
④农业劳动者的经营能力和技术条件一致。
⑤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者的工资、资本的利息固定不变。
⑥运输费用与农产品的重量、生产地到消费地的距离成正比,运费由农业生产者负担。
(2)杜能圈:自由农业带、林业带、无休闲谷物轮作带、休闲轮作带(谷物、牧草和休闲)、三圃轮作带(1/3休闲、1/3燕麦、1/3裸麦)\粗放的畜牧业带。
再外围是未耕的荒野。
(共六个农业地带)(3)三种修正:中心城市附近有可航河流或小城市的出现,使土地利用利用形态沿河流分布(图1-2.下半圆);第二种是由于单位面积产量变化(土质影响)对圈形结构的改变(图1-3左侧);第三种是市场谷价高低的影响(图1-3右侧)。
(4)应用与发展●级差地租与城市土地利用分异(位置的经济意义):生产地到市场的距离是引起农业生产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
城市从中心到外围的CBD-商业-居住-工业-农业的用地分异真是级差地租造成的。
●对农业布局的意义(国内外)●距离摩擦减小(交通运输迅猛发展,冷藏运输技术发达);农作形式改变:不限于城乡之间的供应关系3、韦伯工业区位论(1)假定条件:①分析对象是处在一个地质、地形、气候、民族、工人技艺都相同的国家或地区②已知原料、燃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③已知产品的消费地和规模④已知劳动供给地,供给情况不变,工资固定⑤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运输方式为火车。
区域经济学区位论发展综述
区域经济学—区位论发展综述一、摘要区位论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组合的理论即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空间理论。
任何经济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一定的地域,为各类经济活动寻找最佳的经济区位,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
区位理论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有古典区位论,近代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之分;从区位理论体系来看,有成本学派,市场学派和行为学派;以产业而论,有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商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本文从区位论发展的先后,去分析各种产业的区位论,系统完整的概论区位论的发展体系。
二、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杜能)杜能经过潜心研究于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
在书中杜能根据自己多年生产经营实际所获得的资料,提出第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区域经济理论-孤立国理论。
中心内容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其中特别取决于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
按这种方式,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的6个农业地带:第一圈称自由农业地带,生产易腐的蔬菜及鲜奶等食品;第二圈为林业带,为城市提供烧柴及木料;第三至五圈都是以生产谷物为主,但集约化程度逐渐降低的农耕带;第六圈为粗放畜牧业带,最外侧为未耕的荒野。
(2)工业区位论(韦伯)韦伯在1929年写出了《工业区位论》一书,系统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着重从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等方面分析工业区位的选择原则,探讨工业区位的移动规律。
集聚实质上是工业企业在空间集中分布的一种生产力配置,能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的经济效果。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韦伯最先将抽象的演绎方法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运用“区位因子”进行工业区位分析,并把研究重点放在运费、劳动力和集聚三大主导因子上,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
区位论
区位论区位一词来源于德语“standort”,英文于1886年译为“location”,即定位置、场所之意,我国译成区位,日本译成“立地”,有些意译为位置或布局,在某些情况下也可用。
“区位”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收入,那么“区位”是什么意思呢?课本中的解释是:“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
”简介对区位一词的理解,严格的说还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它不仅表示一个位置,还表示放置某事物或为特定目标而标定的一个地区、范围;②它还包括人类对某事物占据位置的设计、规划。
区位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行为,是人们生活、工作最初步和最低的要求,可以说,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每一个行为都可以视为是一次区位选择活动。
例如: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种的选择与农业用地的选择,工厂的区位选择,公路、铁路、航道等路线的选线与规划,城市功能区(商业区、工业区、生活区、文化区等)的设置与划分,城市绿化位置的规划以及绿化树种的选择,房地产开发的位置选择,国家各项设施的选址等。
区位论作为人类征服空间环境的一个侧面,是为寻求合理空间活动而创建的理论,如果用地图来表示的话,它不仅需要在地图上描绘出各种经济活动主体(农场、工厂、交通线、旅游点、商业中心等)与其他客体(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的位置,而且必须进行充分地解释与说明,探讨形成条件与技术合理性。
由于其实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使区位活动成为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位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概述如何合理的选择区位,这是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主要是国外)的许多区位理论都从多个角度对各种情形下的区位活动进行了探索。
笔者在此只是想从教学的、并尝试从哲学的角度,对区位选择提出一些应遵循的原则,以有利于学生对区位活动的理解,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因地制宜原则区位理论发展至今,依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不足之处。
例如假设条件过于理想化、一些理论注重理论推导,与实际相距甚远等。
区位理论
杜能圈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
一、自由式农业 二、林业 三、轮作式农业 四、谷草式农业
五、三圃式农业
六、畜牧业
二、杜能——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农业生产斱式的空间配置:
城市近处:种植笨重、体积大、易于腐烂、在新 鲜消费的产品 城市远处:种植价格、运费较小的作物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区位理论
第五小组 袁敏 李双双 谷振阳
区位理论
• 一、什么是区位理论 • 二、区位理论的发展 • 三、古典区位理论 • 四、近代区位理论 • 五、现代区位理论
一、什么是区位理论?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 关于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理论,
研究:空间选择、空间内组合。
探索:一般空间法则。
(一)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生产区位不消费区位之间的距 离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各种农业生产斱式在空间上呈 现出同心圆结构。 (二) 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
论的基础。
五、杜能理论的缺陷
一、韦伯理论前提不构建步骤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基本假定条件:
二、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
意义
(1) 引入演绎的思维斱法,研究空间法 则和原理,带来地理研究思维斱法大革命。 (2) 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
理学的理论基础。
(3) 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
论基础之一。
廖什市场区位理论
理论提出区位决策的最终目标:寻求最大利润化点
廖什最大利润区位论的市场是蜂窝状的正六边形“面” 状市场
特点:各个中心地布局在
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
第二章区位理论
燕麦
第五圈境为三圃式轮作区
距城市最远最 粗放的谷物生产区。 主产各种经过加工 的畜产品和少量谷 物商品。
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 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 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
环绕RM1和RM2的费 用等值圈表示生产 1个 单位产品(假如为1吨)所 需用原料的运费。
⑶不同的费用可以形成不同的等费线。 从运费最小点出发 向外移动,可以形 成运费逐步增大的 无数条等费线;从 劳动力费用最低点 向外推移,可以画 出无数条工资逐步 提高的等费线。
最低工资 加1单位 加2单位 加3单位 加4单位
韦伯根据龙哈德的“区位三角形原理”,假定某 企业的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市场分布在平原上的三 个不同地点,企业的最优区位应在三角形的中间。
区位三角形原理
消费市场
企业最 优区位
原料产地
燃料产地
4.其他学者提出的完善措施
韦伯模式舍弃 了一些不容忽视的 重要因素,缺乏实 用性。针对这种情 况,胡佛和艾萨德 等学者提出了改善 办法:
原料 产地
能源 基地
企业
消费 市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假设
⑴分析对象是一个单 一的单位、一个孤立 的国家或一个特定的 地区。只讨论影响工 业区的经济因素,而 假定区域内各地的气 候条件、地质地貌条 件、种族及技术熟练 程度等都是相同的, 不在讨论之列。
英国维多利亚海上的人工岛
⑵一些自然资源遍布各地,而另一些自然资源包 括能源在内的原料,只分布在特定地点上。
古典区位论三大法则
古典区位论三大法则
古典区位论主要是指成本决定论和利润决定论,它们都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以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价格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单个厂商的最优区位决策。
以下是古典区位论三大法则的介绍:
1. 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是古典区位论的重要法则之一,其理论基础是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该理论认为,农业生产的产品不仅是最终产品,还可以是中间产品,并且产品具有部分可运输性,从而可以寻找其生产的最佳区位。
2. 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的理论基础是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该理论认为,工业生产要考虑运费、劳动费和集聚因素,选择运输成本最低、劳动成本最低或集聚效益最高的地点作为工业企业的最佳区位。
3. 运输区位论:运输区位论的理论基础是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该理论认为,商品销售范围取决于商品运输成本和销售成本的大小,应尽可能地接近消费市场,减少运输费用,提高利润。
古典区位论三大法则对于现代区位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现代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区位论(古典、近代、现代)
返 回 16
行为学派
行为学派的主要思想是把人的主观态度和由其决定的人 的行为当做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这一学派重视心 理文化、消费者偏好等因素对产业空间活动的影响,主 张寻求最满意的区位而非最佳的区位。
其基本思想是:前一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 上会影响着现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其具有非常明显的 空间结构特征。
返 回 20
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区位理论
迪克斯特与斯蒂格利茨主张的新贸易理论及相应的新经
济地理理论,从运输成本的降低术的溢出效应)等角度探讨企业区位的选择及区域经济 增长模式等。
13
第二,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 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他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 位。
运输区位论的建立对区位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 用。仅仅用运费来说明产业布局的指向,存在很多问题。
运输区位论建立以后,引出了人们对市场区的研究,加 速了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返 回 14
7
你能用此图说明 K=3系统有什么 特点吗?
图2.4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的形成
8
K 1 1 2 6 4
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9
返 回
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10
现代区位理论
背景:1950年代以来,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产生了 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区域经济问题,特别是宏观方 面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的区位研究对象扩大为区 域的国民经济体系,区位布局的目的是寻求经济活动
3
劳动费用最低区位的图解
4
因集聚利益而 节约的成本相 等的运费增加 额曲线,即临 界等费用线。
区位理论基本概念
第一节区位理论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二、区位理论的发展特点三、区位理论的分类第二节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一、主要区位因子二、企业的区位指向类型本章讨论——谈谈你对区位理论的认识第一节区位理论的基本概念一、区位、区位理论1、区位:指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这种场所既体现一定的空间位置,又体现一定的空间联系。
2、区位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与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区位理论体系:产业区位理论与聚落区位;最佳区位——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或利益最优。
3、区位条件:指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因区位主体不同而区位条件不同;区位条件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主要区位条件与次要区位条件之别。
“区位条件”教学资料——➢农业活动的区位条件:气候、土壤、地形、劳动力、交通、市场等;➢就工业活动而言,其主要条件有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交通、市场;而次要条件有研究开发、经营、税制、自然条件及其他要素。
➢显然,不同行业,同一区位条件的主次不同,如水,对船运与水电部门。
4、区位因子(区位因素、区位力量)(1)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如韦伯区位论的因子有运费、劳动力、集聚;廖什区位论的主因子是市场。
(2)因子分类经济因子(成本与收入因子);非经济因子,如决策者行为、政策、国际国内形势等5、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是一种自然特性;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是一种主观之于客观的特性。
二、区位理论的发展特点1、阶段性;第一阶段以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为代表;第二阶段以中心地论、市场区位论、交通区位论及行为决策论为代表。
2、内容扩展性:第一阶段以第一、二产业为对象;第二阶段涵盖三大产业及行为领域为对象。
3、研究方法差异性:第一阶段寻求一种静态的局部均衡,属于微观领域研究(考虑单个经济单元和几个直接的影响因子);第二阶段寻求一种综合的动态均衡,属于宏观领域研究(考虑总体的最佳经济空间结构和所有影响因子,并且注意因子间反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