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史第七章

合集下载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七章 新闻出版自由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七章 新闻出版自由

“观念的公开市场” / “自我修正的过程” 第七章 新闻出版自由● 新闻出版自由的基本含义:新闻出版自由是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和运用。

● 新闻出版自由的发展过程1)1644年,约翰·弥尔顿在英国国会发表《论出版自由》演说,第一次提出“出版自由”口号2)1789年,法国通过《人权和公民宣言》,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将新闻出版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固定下来3)1791年,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其中第一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言论或新闻出版自由4)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世界人权宣言》。

这一文件的通过,标志着新闻出版自由发展到获得知识的阶段5)在我国新中国成立前夕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权力在资产阶级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中,无产阶级曾经与资产阶级一起战斗,反对封建主义的专制统治,资产阶级获得的新闻出版自由凝聚着无产阶级的功劳。

●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1.新闻出版自由是具体的阶级的自由(新闻出版自由是统治阶级享有的特权)2.新闻出版自由的内容是具体的例如1951年国际新闻学会提出新闻出版自由的四项标准:采访自由传播自由出版自由表达自由3.新闻出版自由总是处于特定的时空环境之中,其实现程度与具体的历史条件紧密相连●新闻出版自由的相对性1.新闻出版自由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制约2.新闻出版自由受到国家利益的制约3.新闻出版自由受到社会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制约●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实质1)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垄断财团充分享有的权力列宁在批判资本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时指出,“出版自由就是富人有出版报纸的自由,就是由资本家霸占报刊”,“在全世界,凡是有资本家的地方,所谓的出版自由,就是收买报纸、收买作家的自由,就是买通、收买和炮制‘舆论’帮助资产阶级的自由”。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九章【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七~九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7.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共产党的报刊1.中共中央机关报刊(1)《向导》《向导》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5月迁至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

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

《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向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形势,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通过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

《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

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蔡和森蔡和森(1895—1931)是《向导》的首任主编,在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蔡和森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他的文章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

他于1925年冬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至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

(3)《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新青年》季刊于1923年6月15日在广州创刊,瞿秋白主编,1924年12月出版第4期后休刊。

1925年4月复刊,原定为月刊,实际上成为不定期刊,1926年7月出版第5期后终刊。

以宣传马列主义理论为基本任务,基本内容有:介绍马列主义的有关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从理论上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主张;参加“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前锋》于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

瞿秋白主编,原定为月刊,实际未能按期出版,1924年2月1日出版第3期后停刊。

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

掌握新闻事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如官方邸报、民间报纸等。

阐述近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步,如申报、大公报等。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新闻事业的影响,以及五四运动后的新闻事业发展。

讨论新中国成立后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事业特点。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文献和新闻报道。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新闻事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4 教学评估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章:新闻媒体类型与功能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主要的新闻媒体类型,如报纸、电视、网络等。

理解不同媒体类型的特点和功能。

掌握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2.2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报纸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如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等。

阐述电视媒体的发展和影响,如中央电视台、地方卫视等。

分析网络新闻媒体的崛起和影响力,如新浪新闻、腾讯新闻等。

探讨媒体融合的趋势和挑战。

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不同新闻媒体的特点和功能。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新闻报道和媒体素材。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2.4 教学评估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不同新闻媒体的特点和功能。

第三章: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3.1 教学目标了解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理解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掌握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3.2 教学内容介绍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如真实、公正、客观等。

阐述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如保护sources、避免利益冲突等。

分析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如避免偏见、确保信息准确性等。

讨论新闻职业道德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利用案例分析,分析新闻报道中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七章 俄国新闻传播史【圣才出品】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七章 俄国新闻传播史【圣才出品】

第七章 俄国新闻传播史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18~19世纪中叶,俄国早期的现代报刊由于俄国长期处于高度集权统治下,俄国没有从民间新闻纸转向官方报刊的发展过程,而是形成了由官办到非官办的发展过程。

(1)1702年12月,沙皇彼得一世下令出版一份印刷报纸,于是便开始了俄国的现代新闻史。

1703年1月2日,该报以《莫斯科王国和邻国发生的值得知道和记载的军事和其他事件新闻》为报名出版。

1719年该报改名《圣彼得堡新闻》,简称《新闻报》。

该报主要读者是政府官员,始终是沙皇政府的官报。

最初,报纸出版不定期,1815年起变成日报,是为俄国最早的日报,1917年停刊。

(2)俄国最早的杂志是官办的,即1728年俄国科学院接管《新闻报》后出版的《新 18~19世纪中叶,俄国早期的现代报刊19世纪中叶至1917年,在“放宽—收紧”政策中顽强发展的俄国新闻传播业 1917—1925年:苏维埃俄国新闻体制的形成 苏联新闻传播业初期的发展(1925—1940) 1925—1991年: 二战时期的苏联新闻传播业(1941—1945) 苏联新闻传播业的发展 战后新闻事业恢复和发展时期(1946—1986) 苏联的新闻改革时期(1986—1991) 初期的变化“8·19”事件后俄罗斯 传媒业的集中联邦共和国的新闻传播业 传媒所有制的结构特点俄罗斯联邦新闻传播业的现状俄国新闻传播史闻报每月注释》。

俄国人写的第一篇新闻学论文,是18世纪中叶主编该报的M.B.罗蒙诺索夫写的《论新闻业者的责任》。

(3)1756年,俄国的第一张非官方报纸《莫斯科新闻》由莫斯科大学创办,全国发行,每周发行两次,初期偏重于传播科学知识和介绍西方思想观念。

(4)18世纪中期,俄国出现了一系列讽刺杂志,但影响微小。

18世纪末,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为维护统治,开始对民办报刊实行压制,传播民主主义思想的报刊全部被查封。

新闻史笔记 名词解释

新闻史笔记 名词解释

第一章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读开元杂报> 2,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 3.敦煌进奏院状4,中国最早出现印刷品时间 5.都进奏院设立 6.宋代的邸报7,小报出现和特点 8.<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9,雕版印刷报纸出现10.清代提塘报房的出现 11.京报12.辕门抄13.清代提塘,提塘报房,民间报房的关系.第二章近代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3.<蜜蜂华报>4.<广州纪录报>5.<广州周报>6.<中国丛报>7.<德臣报> 8.<子子剌报> 9.<遐迩惯珍>10.<布告篇> 11.<香港船头货价纸> 12.<香港华字日报> 13.<北华捷报> 14.<字林西报> 15.路透社16.<六合丛谈> 17.<万国公报> 18.<申报>19.<字林沪报> 20.<新闻报> 21,<上海新报> 22.电报传送新闻稿 23.<东行日记> 24.<消闲报>25.<时报> 26.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第三章国人办报1.林则徐,魏源2.王韬,郑关应的新闻思想3,<昭文新报>4,<汇报> 5.<述报> 6.<循环日报>办报宗旨7.报章文体 ,文集 8.<中外纪闻> 9.<强学报>10.<时务报> 11.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特点12.维新东南西北五报13.维新报刊历史作用和贡献14.报章文体特点,梁启超的阐述 15.<沙架免度新录>16,<檀山新报> 17.<叻报>第四章辛亥时期1.<中国日报>2.<民报>3.<民报><新民丛报>论战4.苏报案5.<国民日日报><警钟日报><中国白话报>6,君宪派报纸7.<大公报> 8.<京话日报><东方杂志>9.<时报>贡献10.上海武汉两个办报基地工业11.于右任和他的报纸12.<大江报><商务报> 13,<伊犁白话报> 14.中兴通讯社15,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特点16.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思想17.革命派新闻思想18.新闻业务工作的改进第五章民国初年1.暂行报律风波2.横三民 3.葵丑报灾4.<电信条例>5.民国初年新闻法律的特点和反动本质6.邵飘萍两社7.黄远生新闻通讯特点 8.黄远生四能说代表作9.<实际应用新闻学> 10.民初三大名记者11.报纸的企业化与商业性大报地位上升第六章五四时期1.<新青年>2.<每周评论>3.<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4.<本志宣言>5.第一批工人报刊6.中俄通讯社7,五四时期新闻工作改革8.矍秋白代表作, 9.周恩来旅欧通信10.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1.<新闻周刊>12.<新闻学>13,中国第一次出席国际新闻会议第七章中共成立和大革命时期1,<向导> 2.<前锋> 3,<先驱>4.<中国青年>5.<劳动周刊>6.<真报>7,中共早期报刊特点8,国共合作后三个报刊9<热血日报> 10,诚言事件11,<中国军人>12.成舍我世界报系13.大公报八字方针,(经历的几个时期)14,哈乐滨广播电台, 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15,厦门大学报系16,《中国报学史》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1.<中央日报> 2,中央社方针 3.<红旗日报>4,<红星报> 5,<红色中华报> 6,<青年实话>7,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特点和意义8,<新中华报> 9,<救国报> 10,史量才改革和之死11.新生事件, 12,邹韬奋报刊活动与韬奋精神,代表作13,范长江代表作, 14,斯诺 15,<中国报学史>第九章抗日时期1.<解放日报> 2,延安新华广播电台3,<解放日报>改革4,三斯5,<救亡日报> 6,<群众><新华日报>7,青记8,国新社 9,弘报三法10,译报每日译报<文汇报>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国统区每三条道路, <观察>周刊2,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三次战斗转移3,反客里空运动 4,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5,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6,新华社改革 7,<人民日报>第十一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1.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与改进2.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3,<人民日报>改革4,新华社改革, 广播工作改革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2,三个杂文专栏3,毛泽东新闻思想评价4,刘少奇新闻思想 5,邓拓新闻思想第十三章不考第十四章1,论述新闻传播观念的变化2,新闻舆论监督3,广播电视新闻调查4,传播媒介产业化的发展第十五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1,<中国计算机报> 2,广州日报报业集团3,<半月谈>4,<瞭望> 5,<新周刊> 6,新华网7,珠江模式与地方台改革 8,广播的变化趋势9,电视新闻改革10,中国广播影视集团11,<神州学人> 12,新闻学研究的特点第十六章港,澳,台1,报禁三限 2,<自立晚报> 3,台视,中视,华视4,<信报> <成报><明报> 5,无线,亚视设的中英文两台6,新华社澳门分社,。

第七章 中共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七章 中共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Biblioteka 第二节 国共合作的新闻事业
一、统一战线的报刊 毛泽东与《政治周报》
1925,广州,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宣传特点: 注重用事实说话,通过大量事实报道和评论。 《<政治周报>发刊理由》提出“为了革命” 办报的理论与方法。 二、共产党报刊、共青团报刊初步形成网络 三、工农群众运动中的报刊 《中国工人》《中国农民》
第三节 北洋军阀统治区的新闻事业
一、军阀对报业的控制与大报动向 北洋军阀的控制:管制、收买和镇压的办法 “青萍白水白日间” (一)民营大报的发展动向 1《商报》: 1921上海 主笔: 陈布雷 《商报》 首创《商业金融》栏,刊发商业金融的评论和阐述经 济思想的文章. 2 成舍我的世界报系: 成舍我的世界报系 世界晚报》 《世界晚报》 1924《世界日报》 1925《世界画报》 《世界日报》 《世界画报》 1925,这些被称为“世界报系”, 重报纸特色,内容 以政治,军事新闻为主,兼有教育新闻,注重业务改革, 实行严格管理制度。
第七章 中共成立和大革命时期新闻事业
第一节 中共报刊
一、《向导》周报 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蔡和森等主编 宣传内容:反帝反军阀 二、《中国青年》 团中央机关刊物,1923,恽代英、萧楚女、李求 实先后任主编 三、《劳动周刊》和《工人周刊》等工人报刊 四、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 贯彻党性原则; 宣传马列,指导革命; 面向社会和民众,扩大影响。
二、“青萍白水白日间” 青萍白水白日间” 三 、中国通讯社事业的进展和广播事业的出现 通讯社:国闻通讯社,申时通讯社 广播: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1923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年,上海,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 哈尔滨广播电台 1926.10.1 我国政府自办第一座 广播电台 四、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的进展 任白涛《应用新闻学》 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第七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七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七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共产党领导创办的报刊1.《劳动周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

1921年8月,上海的共产党组织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

同时,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上海创办了机关刊物《劳动周刊》。

实际负责编辑工作的是李启汉。

《劳动周刊》公开宣称,它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同时号召工人们“都来维护这唯一的言论机关”。

《劳动周刊》的宣传围绕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中心任务进行。

根据任务规定,《劳动周刊》把号召工人们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建立真正的工人工会,作为刊物的宣传中心。

它反复强调工人们应当组织起来,才能有力量。

《劳动周刊》还广泛地报道了全国各地工人运动的情况,经常总结斗争经验教训,用事实说明:工人斗争只有团结一致,严密组织,才能取得胜利。

《劳动周刊》的宣传队工人运动起到了有力的指导作用,对教育工人提高阶级觉悟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受到了工人们的欢迎。

1922年6月3日,因“言论过激”被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查禁。

2.《工人周刊》曾被誉为“北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1921年7月,由北京的党组织用工人周刊社的名义出版。

1922年5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由上海迁到北京,《工人周刊》便取代《劳动周刊》成为书记部的机关报,由邓中夏、罗章龙等负责编辑。

1924年改称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刊物。

该刊屡遭北洋军阀的破坏,多次停刊。

终刊时间不详。

3.《真报》1922年1月至1923年2 月,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工人运动的迅速展开,促使工人报刊有了显著的发展。

湖北省工团联合会出版的《真报》是这批报刊中影响最大的。

《真报》于1922年10月10日在汉口出版。

主编林育南,许白昊、施洋等参加编辑工作。

《真报》全力支持工人的斗争,揭露军阀破坏和镇压工人运动的罪行,在广大工人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当时中共北方区委在京汉铁路沿线先后成立了16个工会。

(精选)【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精选)【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考试时间:1月21日9:00——10:50考试题型:单选:20个(共20分)多选:5个(共10分)名词解释:5个(共25分)简答:3个(共30分)论述:1个(共15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报纸始于唐代。

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题为《读开元杂报》一文。

3.敦煌进奏院状,分别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4.“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

宋朝流行于民间的称为“小报”。

“小报”始见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对官报的一种补充,信息量大,读者广泛。

5.“邸报”的内容(1)皇帝的诏旨。

(2)皇帝的起居。

(3)官吏的任免。

(4)官僚的章奏。

(5)军事情报。

(6)刑罚。

6.唐以后各个朝代的报纸的管理机构:宋代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元代新闻传播活动主要集中于“中书省”、明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清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

7.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

首先是通政司。

其次是六科,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六科。

最后是提塘。

清代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的十分接近,即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1.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英国传教士于1815年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2.07年英国人马礼逊成为被派遣到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也是来华传教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

3.22年9月12日创刊的《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4.27年11月8日,《广州记录与行情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

5.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第一份宗教性的报纸。

6.41年5月11日,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香港钞报》。

7.2月20日,《德臣报》历时129年,是中国也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纲要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纲要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 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这是一种有效的的新闻传播方式。

2 开元杂报:指的是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

3 A 唐代是我国最早有报纸的朝代。

B进奏院:是唐代各地方当局(节度史、观察史)的驻京办事处,主要职责招待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转递公文、收集情报等。

4 A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

B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起,实行定本制度。

C 宋代邸报的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其基本内容是: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程、官吏任免升降奖惩、战报等。

5 提塘官:简称提塘,是各省巡抚、总兵委派在京师处理文书的官员,这个职位从明代开始设置,其职责四唐宋时代的进奏官。

6 A明代邸报没有报头。

B 现有的较为完整的明代邸报抄件有《万历邸报》和《天变邸报》。

7 A 旗报:是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

B 牌报:将文字写在木牌上,也是一种可流动传观,或固定围观的新闻宣传方式。

C揭帖:是一种传单,可张贴,可传阅,内容多为檄文、政策性的声明与公告等。

8 清代官方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仍然是邸报,它的内容为宫门抄、谕旨、章奏。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1 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它是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2《东洋西考》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3 第一家在华出版的外文报刊,是葡萄牙文的澳门《蜜蜂华报》。

4 《广州记录报》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5 上海出现了影响很大的中文报刊《万国公报》和《申报》。

6 《申报》〈1〉《申报》在竞争中取胜的原因:A 它满足了中国读者的需求,力求适合中国人阅读。

B《申报》是一张较为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阶层人等都可阅读。

中国新闻史 第七章 中共的成立

中国新闻史 第七章 中共的成立

《向导》以时事评论为主,几乎每期都有对当时 重要政治事件的评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 《向导》首先集中宣传党的“二大”所制定的革 命纲领。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定党的最 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继《向导》之后,中共中央在1923年的6月、7月 分别创办《新青年》季刊、《前锋》月刊,均由 瞿秋白负责主编。《新青年》季刊主要进行马克 思主义理论宣传,《前锋》着重系统地分析中国 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它们与《向导》相配合, 扩大了共产党的思想影响。
(1)《劳动周刊》(1921.8—1922.6)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机关报。1921年8月 创刊于上海, 铅印四开四版。这是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 (2)《工人周刊》(1921.7—1925.12) 原由北京党组织以“工人周刊社”的名义 出版,创刊于1921年7月,邓中夏、罗章龙 负责编辑。
(二)《热血日报》(1925.6.4-1925.6.27) 1925年6月4 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 第一张日报。 背景:“五卅惨案”刚刚发生;在上海租 界出版的一些大报如《申报》、《新闻 报》、《时报》、《商报》、《时事新报》 等却不能正确反映人民的斗争和要求。 创办目的:领导、指导当时五卅运动。 出版到6月27日停刊。共出版24期。
——“东方文化派” 梁启超、张君劢[mài]等为代表,提倡所谓精 神生活和中国旧伦理学说,反对科学和物 质文明.
——“实用主义” 胡适在《努力周报》里办了《读书杂志》 增刊,专门提倡读古书。
• • • •
国家主义派 国民党右派、 戴季陶主义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
三、共产党主办的群众性报刊(工人报刊与 农民报刊) (一)背景与概况
1921年至1927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共 合作的开展,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都蓬勃发展。 在领导群众斗争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创办了大 批群众性报刊,这成为早期党报系统的一个重要 方面。 (二) 重要报刊

第七章 解释性报道与调查性报道

第七章 解释性报道与调查性报道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解释性报道在报纸上取代纯客
观报道而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解释性报道。

西方国家解释性报道
70% 60% 50% 40% 30% 20% 10% 0% 解释性报道所占报纸版面 美国 西方国家:英国、日本 、法国
四、解释性报道的适用题材


这是解释性报道最突出的作用。
(二)提供背景,完整深刻

解释性报道具有集中、整合信息的功能,还将新闻 事实与相关背景聚集到一处解释新闻,分析事实, 比纯新闻要完整、提供预期

解释性报道不仅可以结合过去与周边情况来分析 新闻事实的成因,还可以预测新闻事实未来的可 能走向。
例:
《手机巨人为何倒下?——100分的输家诺基亚》
《手机巨人为何倒下——100分的输家诺基亚》
预测:微软携手诺基亚,两只火鸡合在一起成不了雄鹰。
三、解释性报道的发展

起源:解释性报道起源于美国,美国的新闻学者把解 释性报道称作1929年经济危机的产物。 兴起:19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时代》杂志的创办 为解释性新闻报道产生直接的影响。
《瞭望》
以“新闻性、权威性、 思想性、可读性高度 统一”为特色,“集 一周于一日”,将主 要精力放在深入、详 尽地将有关事件和新 闻背景与来龙去脉告 诉读者,进行分析、 解释和评论,进而对 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并对这种趋势所体现 的更深更广的意义和 影响进行估计、判断。
(二)特点
1.
解释性报道把why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即着
重于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是分析性的深度 报道;
2. 3.
在提供背景材料的时候,必须夹叙夹议; 在揭示事件的过程中,记者对该事件的价值

第七章 日本新闻史

第七章 日本新闻史

三、战争中的日本报业
1、日本报业为对外战争大造舆论 、 原因:举国体制, 原因:举国体制,报业也被纳入到日本军国 主义体系; 主义体系;对外战争扩大了民族和国家的 生存空间;单向的舆论臣服了报纸言论; 生存空间;单向的舆论臣服了报纸言论; 报业硬实力显著增强( 报业硬实力显著增强(现代新式新闻事业 的实力),软力量相对落后( ),软力量相对落后 的实力),软力量相对落后(黄色新闻时 代的水准)。 代的水准)。 2、一战中的日本报业 、
日本近代报业
4、大众化报刊时期 、 面向下层读者的小报出现, 面向下层读者的小报出现,1874年《读卖新 年 闻》和1879年《朝日新闻》; 年 朝日新闻》 1887年报业开始商业化经营、市场化竞争 年报业开始商业化经营、 年报业开始商业化经营 杂志业: 西洋杂志》 杂志业:《西洋杂志》1867年,日本近代杂 年 志先驱; 世纪末步入繁盛期。 志先驱;到19世纪末步入繁盛期。 世纪末步入繁盛期
第七章 日本新闻史
一、日本早期报业 1、“瓦版”、“读卖瓦版”(日本早期报纸 读卖瓦版” 、 瓦版” 的雏形): ):17世纪出现在日本东京街头的 的雏形): 世纪出现在日本东京街头的 类似于近代报纸的出版物, 类似于近代报纸的出版物,这种单面印刷 品用粘土做成瓦坯,在上面雕以图文, 品用粘土做成瓦坯,在上面雕以图文,经 烧制定型后,印在纸面而成。 烧制定型后,印在纸面而成。 2、17-18世纪幕府时期的“锁国时代”, 世纪幕府时期的“ 、 - 世纪幕府时期的 锁国时代” 信息对内对外都很闭塞( 信息对内对外都很闭塞(海外唯一的信息 渠道《荷兰传闻书》 渠道《荷兰传闻书》
2、一战中的日本报业 、
大规模的战地新闻报道实践 一战中《朝日新闻》 一战中《朝日新闻》迅速崛起 报业开始出现垄断趋势 3、一战后到二战前的报业发展情况 、 报界与政府出现冲突, 报界与政府出现冲突,最终报纸为政府降服 关西记者大会” 白虹贯日”事件) (“关西记者大会”,“白虹贯日”事件)

第七章 电视新闻写作

第七章  电视新闻写作

1、少而精 3、主次分明
2、实在而具体
(二)为耳朵所写
要扬长避短,做到使用口语化的语言来写作,同时,语 言还应通俗易懂,避免使用深奥难懂的词汇和字眼。
如选择响亮上口的词语,把同义词相互转换,“立即” 改成“马上”;“气候”改成“天气”。多用双音词, 如把“曾”改为“曾经”、“虽”改为“虽然”;把抽 象的内容具体化,变成形象说法。如将难以记忆的数字 转换成容易记忆的说法,如“到2000年,每3个英国人 中就有一个超过50岁”,比用“到2000年,英国超过 50岁的人数已经达到……”富于感性,容易在观众心中 留下印象。
(一)节目预告的作用
电视新闻节目的预告讲究简洁、生动,在提供重要简 单信息的同时,注重调动观众兴趣。还要注重新闻节 目的严肃性,不能搞新闻噱头,不能掺杂娱乐成分, 一句话,简洁、明了、具体、生动是节目预告的写作 要领。
(二)新闻提要的作用
新闻提要的作用是引起观众的注意,以便关切节 目的内容。一般情况下,节目内容提要在节目预 告之后,其主要播报当次节目中最重要的内容和 最吸引人的画面。 1、用典型画面配提要解说。
中国电视的诞生
这个时期的新闻节目有:《图片报道》、《简明新 闻》、《电视新闻》
《图片报道》:1958年5月第一次播出,它是中国电 视新闻的最初形态,将新闻图片分切组合,再配上解 说的新闻报道形式。图片均选自新华社。
《简明新闻》:1958年11月第一次播出,是一种口语 形态的消息类新闻节目,稿件来自于中央人民广播电 台新闻部。 《电视新闻》:记者拍摄完成的以电影《新闻简报》 为样板的新闻节目。由于需要用胶片拍摄,受设备条 件的限制,《电视新闻》为不定期播出,每星期大约 播出2~3期。
简讯播出节奏快,写作就要紧凑,画面选择有代表性 的主要几个镜头加以编辑。文字上既要准确清楚,又 要言之有物,突出重要信息,最新动态。

第七章 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七章 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幻灯片1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报刊第二节国共合作后的新闻事业第三节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新闻事业第四节北伐战争中的革命报刊幻灯片2本章关键点:●《向导》●《政治周报》●世界报系●四不主义幻灯片3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报刊幻灯片4中共中央机关报刊●《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

1922年上海创刊。

1927年7月停刊,共出201期。

是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出版的,蔡和森是第一任主编,瞿秋白、彭述之先后继任。

该刊曾设有《中国一周》、《世界一周》、《读者之声》等栏目,陈独秀为《寸铁》专栏撰稿。

●《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幻灯片5●《向导》的宣传核心是反帝反封建军阀,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它运用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理论,分析帝国主义的本质,说明军阀混战导致中国大地民不聊生。

积极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推动国共合作的实现与发展。

●它还总结以往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同反对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各种错误思想进行斗争。

●《向导》经过两年多持之以恒的宣传,终于使“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全国人的政治常识。

中共“四大”评价指出:在中国民族革命运动中,《向导》“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

它的发行数量由开始的二三千份很快增至2万份、4 万份,最高达10万份。

读者赞扬《向导》的创办是中国“二千年来历史上破开荒的荣誉作业”,称赞《向导》是当时中国新闻界中“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确能指示民众以革命大路的”惟一报纸,把《向导》看做是“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幻灯片6《向导》幻灯片7蔡和森●蔡和森(1895—1931),《向导》的首任主编。

字润寰,湖南双峰县永丰镇(原属湘乡县)人。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著名领导人之一,他早年曾与毛泽东一起领导了湖南的五四爱国运动。

1920年初抵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参与组织“勤工俭学励进会”主张建立中国共产党。

第七章 解释性报道与调查性报道

第七章 解释性报道与调查性报道

政党和国家颁布的重要方针、政策及举措
政治、军事、经济等突发重大事件及趋势变化 重要的科技成果 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
五、解释性报道与客观报道的区别

报道手法:客观报道采用平铺直叙的叙述手法。 大部分纯客观报道不提原因,有时往往一笔带过。 解释性报道在提供背景材料的时候,必须夹叙夹
议。

报道内容:客观报道着重于发生了什么(what)即 报道显而易见的事实。解释性报道则把为什么发 生(why)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即着重于揭示 “新闻背后的的新闻”。

调查性报道:是报道者通过自己比较长期而完
整的亲自积累、观察与最近的调查研究,对某
一或某类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深入的、
系统的、详细的报道。
《焦点访谈》
《新闻调查》
(二)特点
1.
自主调查。新闻界自主选择报道或揭露目标,自主
进行调查活动。记者亲自调查,通过彻底的调查采访, 逼近真相,揭示事件的整体情况。
本节小结

解释性报道也是新闻,同样提供新鲜而重要的事 实,并不仅仅对已经报道过的新闻进行加工。

解释性报道注重挖掘和运用背景材料,以解释新
闻事实的原因、影响、发展趋向及深层意义,实
现真正意义上的“用事实说话”。

解释性报道能够帮助读者思考,加深读者对新闻 事实的理解。
第二节 调查性报道概述
一、调查性报道的界定与特点 (一)界定
重于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是分析性的深度 报道;
2. 3.
在提供背景材料的时候,必须夹叙夹议; 在揭示事件的过程中,记者对该事件的价值
判断或主观倾向会或明或暗地显示出来。
(三)分类
1. 一段时间的解释性报道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学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七章)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学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七章)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学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七章1简要评述《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及其作用与影响。

答:(1)《向导》创办经过及其作用与影响①《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6开本。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首任主编是蔡和森,继任者是瞿秋白等人。

该报以报道评论国内外政治时事为主要内容,设有多种固定栏目。

②《向导》一创刊,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通过《向导》及其他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

③《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

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针对《努力周刊》宣扬“好人政府”、“联合自治”等言论,《向导》指出改良主义是有害的幻想,“中国现在需要的是打倒军阀和外国压迫”。

④《向导》受到读者欢迎,影响日益扩大。

发行量从最初的二三千份很快超过万份,最一高曾达10万份。

除在国内各地发行外,还远销至越南、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

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中国青年》创办经过及其作用与影响1923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为周刊,于1927年10月停刊。

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

《中国青年》是大革命时期最出色的刊物之一。

它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

②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特别是在它的后期,当时革命处于危急关头,《中国青年》仍然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宣传,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③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

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符合青年的需求,是《中国青年》的特色。

许多青年就是从阅读《中国青年》开始走上革命道路的,他们称《中国青年》为“良师益友”。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七章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七章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第七章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党营新闻事业的发展第一节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及其特点一、新闻统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国民党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后改组为共产党人可以个人身份参加的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在国外帝国主义和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并迅即在南京另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

接着,国民党内的汪精卫集团以及其他派系也相继背叛革命,同南京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合流。

以蒋介石集团为核心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打着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招牌,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实行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因此,人们习惯于将南京国民政府称之为国民党政府,将其统治的地区称之为国民党统治区。

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相应,国民党的新闻统制思想与政策也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

1928年,国民党提出了“以党治报”的方针,要求国统区所有的新闻事业,包括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都必须接受国民党的思想指导和行政管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

为了对付日益发展的进步新闻宣传活动,国民党统治集团大量汲取了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法西斯主义的新闻思想与经验,以进一步严密控制新闻界。

一是效法法西斯主义的“国家至上”的原则,利用民族危机,大肆鼓吹和提倡“国民”、“国家”、“民族”等抽象观念,进行所谓的“民族主义的新闻建设”,凡是反对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一律以危害“国家”、“民族”利益为由予以取缔与镇压。

二是加强新闻界自身的控制力量,利用新闻的力量来实行所谓的“科学的新闻统制”(引自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新闻科报告《本党新闻政策之确立与发展》,载《新闻宣传会议记录》,1934年3月),“科学的新闻统制”按照法西斯主义的原则改造新闻事业,将国民党的新闻事业和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统筹规划、统一管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889年 生,字 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 北洋法政大 学毕业后,到日本早稻 田大学读书。曾 参加反袁运动。 1916年回国,历任北京 《晨钟报》 总编辑、北京大学经济学教 授兼图 书馆主任,《新青年》杂志编辑。 十月革命后,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 义, 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 什维主义 的胜利》等文章,创办 《每周评论》, 积极领导五四运动。 1920年在北京组织 共产主义小组。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 责北方区党 的工作。在国共合作期间, 帮助孙 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的 三大政策;参与改组国民党的工作, 1927年4月6日被军阀张作霖逮捕, 28日 在北京英勇就就义。
陈独秀的《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宪
法与孔教》、《袁世凯复活》、《复辟与尊 孔》等文;李大钊的《今》、《新的!旧的!》 等文;鲁迅的《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 怎样做父亲》等文和小说《狂人日记》、易 沙白的《孔子平议》,吴虞的《宗教制度为 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吃人与礼教》等文 章。
另外,《新青年》广泛介绍西方科学知识,
报刊活动
《国民日日报》 《安徽俗话报》 《甲寅》
《新青年》
《共产党》月刊、《劳动界》、 《向导》、《中国青年》以及《时事新报》、 《晨报》、《国民日报》等十几个报刊上发 表了不少较好的文章 。被开除党籍后,又办 过《无产者》等几个托派刊物。
(二)李大钊的报刊活动
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中
《新青年》第四阶段
陈独秀独立主编时期(1919年9 月


出狱后辞去北大文科学长职务, 1919年自第7卷开始独立编辑 《新 青年》);上海; 《本志宣言》开始否定资本 主义。 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 运动相 结合的文章。《劳动 节纪念》 《MAY DAY运动 史》; ‚问题与主义‛的讨论 1921年7月中共成立,成为机关 理 论刊物。
报刊对五四运动的宣传报道p169
北京:《晨报》
天津:《大公报》刊登胡政之的独家专访。
上海:《申报》《神州日报》《时事新报》 等 7家报纸联合拒登日商广告。 《每周评论》舆论先导的作用。 中国报界空前团结,北京上海等共83家报纸 成 立中华全国报界联合会。
Hale Waihona Puke (三)从批判孔夫子到宣传马克思
《新青年》第二阶段
《新青年》第二阶段 1916年9月复刊-1917年
8月。主要目的 就是批孔 批孔——反对封建 文化、传统伦理 批孔 道德。 易白沙:《孔子平议》 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 《宪 法与孔教》《复辟与尊孔》 吴虞:《家族制度与专制主义之根据 论》、 《吃人与礼教》等
在二卷六号上,陈独秀发 表了《文学革命
论》,是 继胡适之后,进一步提出 了‚文 学革命‛的口号。 《新青年》从四卷一号起 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 点符号,刊登新体 诗,直 接推动了文学革命运动的兴起,对当 时的思想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双簧戏
《新青年》的白话文改革倡 议并没有得到
社会的响应, 为了扩大影响,该杂志的第4 卷第3号在《文学革命之反响》 的总题下发 表了著名的新旧 文学论战的两封信。一封是 钱玄同根据社会上反对文学 革命的主要原因, 化名王敬 轩给《新青年》编辑部反对 文学 革命的来信,一封是刘 半农写的万余言反驳 书《致 王敬轩信》,逐条批驳王的 论点, 具体论述文学革命的 必要性。通过这二封信 的辩 驳,推动了文学革命问题的 讨论。
贡献
(一)《每周评论》的创办
《每周评论》1918年12月22日由陈独秀、李
大钊创办于北京,第二年8月31日被北洋军阀 查禁,一共出版了37期,1至25期由陈独秀主 编,26至37期由胡适主编。 p168
《每周评论》的创办是五四时期最有 影响的报纸
之一,小型政治时事评论 报纸,于1918年12月在 北京创刊。 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他和李大钊都是 主要撰稿人,鲜明地宣传反帝反封建 思想,并倾 向社会主义。 《每周评论》 大力进行了反帝反封 建军阀的政治时 事报道评述。《每周评论》配合 《新 青年》,支持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 学的斗 争。《每周评论》是4开采版 小型报,栏目新颖多 样。《每周评论》 对于五四运动的报道,尤其起 了舆论 先导的作用。 从第26期起,在胡适接手主 持下, 挑起 ‚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成为 宣传 实用主义的刊物。
《荆生》事件
林纾: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
师及译界的泰斗,并留下了"译才并世数严林 "的佳话……
辜鸿铭:号称“清末怪杰”,是满
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 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 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 《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 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 《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 (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 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 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 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 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为旗帜的传统文化,一方面热情地宣传西方 的民主和科学,主张新道德、新思想、新文 学。 其三是在风格上实行百花齐放,反对政治势 力和武人威权对学术争论的禁压,打破封建 专制禁锢思想的牢笼,形成一种百花竞放的 民主局面。
第二节 陈独秀李大钊与启蒙报刊
一 陈独秀、李大钊的报刊活动
(一) 陈独秀的报刊活动
《新青年》第三阶段
《新青年》第三阶段北大教授轮值主编时期。1918

年1月-1919年12月,主 编人有陈独秀,钱玄同, 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 尹默等。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不主义,提倡白话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学问题》 鲁迅《狂人日记》 双簧之《答王敬轩》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前期思想的总结
进行反封建迷信的宣传,也是卓有成效的。
《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宣传贡献
(1)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复辟与尊孔》 鲁迅:《狂人日记》等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等
(3)发动文学革命
1917年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三《每周评论》的创办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
第七章
新文化运动与启蒙报刊
第一节 概 论
一 启蒙报刊是新文化运动的需要 ‚举一切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社会之所向往,
国家之所祈求,拥护个人自由权利与幸福而已。思 想言论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也。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剥夺 之,所谓人权是也……此纯粹个人主义之大精神 也……欲转善因,是在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 主义‛。
1916年从日本寄给《新青年》第一篇稿件
《青春》。 《青春》 :“冲破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 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三)从批判孔夫子到宣传马克思
1918年李大刊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 有《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 义的胜利》。 五四运动前夕, 李大钊把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 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写了 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 义观》,李大钊是《新青年》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 十月革 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阶段
四 陈独秀的民主、科学的办报态度
(一)表现 其一、以“兼容并包”的方针组成同人编辑
部。 其二,以“自由讨论”;“各抒已见”为原 则编发稿件。 其三,提倡以充分说理的精神撰写文章。
(二)意义
第一 政治意义:否定了封建专制主义。 第二 思想意义:促进西方先进思想,包括马
陈独秀(1879—1942)
陈独秀,1879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早年留 学
日本。1915年起,创办并主编了《青年杂 志》。 《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它 提倡民主 与科学,抨击封建的伦理道德。1918 年冬,陈独 秀和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 陈独秀是新 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五四 运动后,陈独 秀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初,他和 李大钊开始探讨成立中国共产 党。同年8月,陈独 秀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 主义小组。1921年7月,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 国代表大会召开,陈独秀当 选为党的中央局书 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 他犯了右倾投 降主义错误,导致大革命的失败。 1927年,党 的八七会议撤销了他的总书记职务。 此后,陈 独秀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成为托洛茨 基取消 主义者。1929年11月,他被开除出党。 1932年, 陈独秀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37年8月出 狱。 1942年病故于四川江津。
爱国青年运动结合在一起,进入到了一个新 的阶段。
二 启蒙报刊的产生与特征
启蒙报刊出现的标志是
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 《湘江评论》 《觉悟》 《新社会》 《少年中国》 《上海学生联合会日刊》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启蒙报刊的特点
其一是组织上非党非派 其二是在内容上一方面猛烈地批判以孔家店
《新青年》发展的第一阶段
《新青年》发展的第一阶段陈独秀主编时期
(1915年9月15日-1916年2月) 宗旨:改造 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 志天职; 批评时政,非其旨也。但也用蔑视的 态度记 录筹安会与袁世凯的活动。 发表《敬告青年》 《一九一六年》《吾人之最 后觉醒》等。 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歌颂西方资产阶级自 由、 独立平等、人权等思想,但因为曲高和 寡没有 市场,终因销量太少而于1916年2月 休刊。
轮值主编制: 轮值主编的思想主张各不相同,陈独秀仍然 采取‚兼容并包‛的原则来编发稿件,崇尚‚讨 论 学理之自由‛,坚信‚真理愈辨愈明‛ 。
(二)《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民主”、“科学” 第一 ,以大无畏的精神向孔家店发起猛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