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书

合集下载

第三卷 魏晋南北朝书法史 陈昌宝制

第三卷 魏晋南北朝书法史 陈昌宝制

魏晋南北朝的概念
「魏」220-265年
指三国里的曹魏。 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 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 「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 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 朝」。
「晋」265-316-317-420
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 氏所建立的西晋王朝(265-316)与后 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 (317-420)(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 国」时代)
曹操(传) 《衮雪》 陕西汉中市博物馆藏 “衮雪”——褒谷摩崖石刻十三品之第一品, 书体为汉隶大字。刻石原在褒斜栈道南端重要 的隘口——褒谷口,褒水中巨大的皛石上,摩 崖石刻整体呈长方形,宽148厘米,高67厘米, 字径35~46厘米。
卫氏书法


卫氏以书法显名始于卫觊 卫觊生三子,长子卫瓘最为著名 卫瓘长子卫恒《四体书势》 卫恒族弟卫展之女,汝阴太守李矩之妻卫铄
386~581~618
4
第十章:魏碑具美
北朝 隋代书法
魏碑具美 北朝 隋代书法 386~581~618
北朝书法
魏碑
北朝碑刻的统称,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 书法的一种楷模 魏碑书法艺术,主要分两大类:一类 是佛教的造像题记;一类是民间的墓志铭。仅龙门石窟 的造像题记就有三千余品,而著名的是《龙门二十品》 。墓志在南北朝时十分盛行,其中北魏的墓志铭比前代 都多,书法中带有汉隶笔法,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 化多端,美不胜收。康有为称魏碑有十美,概括了魏碑 书法雄强、朴拙、自然天成的艺术特点。
碑刻:
《张猛龙碑》(522年) 全称《鲁郡太守张府 君清颂碑》,刻于正 光三年,石在曲阜孔 庙。《张猛龙碑》为 北魏楷书名品,结构 精绝,整炼沉雄,用 笔潇洒,方圆兼备。 康有为盛赞:“《张 猛龙》如周公制礼, 事事皆美善。”

中国古代文学(上)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

中国古代文学(上)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

同开始向骈俪化方向发展。东晋文学受玄风影响
,情采稍逊。降及宋初,文学独立观念益发明确
,追新求变之风日盛,“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
句之奇”的诗歌创作风气,也影响到其他各类文
体。
1
中国古代文学(上)
出版社 社文分社
中国古代文学(上)
出版社 社文分社
中国古代文学(上)
出版社 社文分社
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6] , 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 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后征为都尉 ,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 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 之墓”,此其志也。
。曹操举孝廉在熹平三年(174),时年二十。
[3]除残去秽:中平元年(184),曹操由骑
都尉迁为济南相,奏免了八个贪官污吏。此句即指
此事而言。[4]常侍:官名,皇帝的侍从近臣,
东汉以宦官充任。[5]同岁:指同年被荐举为孝
廉的人。[6]精舍:汉代学舍的名称。
5
中国古代文学(上)
出版社 社文分社
曹 丕(传略见前魏晋南北朝诗部分)
11
中国古代文学(上)
出版社 社文分社
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7] ,夹岸崇深,倾
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
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
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 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尺,浑洪赑怒[8] ,鼓若山 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9] ,
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12
中国古代文学(上)
出版社 社文分社
【注释】
[1]《水经》是一部记载水系的地理书,旧 传汉桑钦作。《水经》原文极为简略,郦道元遍搜 各种记载及自己实地考察的见闻,为《水经》作注 ,注文比原书多出约二十倍。《水经注》文笔清丽 ,实为后世山水游记文学之先导。本篇所选描写 河水经 过龙 门险 要之地,写得惊心动魄,骇人心 目。[2]北屈县故城,在今山西吉县东北。[3 ]风山:在今山西吉县北。孟门山:在今山西吉县 西北,陕西宜川县东北,龙门山之北,绵延于黄河 两岸。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儒道佛三教会通时代文学批评的主要著述和特点;了解曹丕“文气”说、文体论、文章价值论和文学批评态度;了解掌握《文赋》作为文学创作专论的基本内容;了解掌握《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体系和主要文学批评思想;了解掌握钟嵘、萧统主要文学批评思想。

教学重点:《典论·论文》、《文心雕龙·知音》《诗品序》《文选序》教学难点:《文赋》《文心雕龙·神思》教学学时:8学时第一节概述从东汉帝国到李唐三朝的建立,期间400年,史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文学、文论的发展,有了一些鲜明的特征:1.社会生活急剧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短暂的和平,局部的安定,整个社会一直处于永无休止的战祸、饥荒、动乱之中。

北朝:中原十六国此起彼伏,战乱不已。

南朝:江左(宋齐梁陈)也是军阀更替,朝代迭变。

2.文化思想上的大分化大解放。

社会动乱打破了两汉时期儒学独尊的局面,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次文化思想大分化大解放。

标志是:(1)士大夫们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儒家经学的束缚;(2)宗老庄、喜清谈的玄学风靡一时;(3)佛教(在汉末年传入)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儒、道、佛三家并立互补的格局。

3.“文学的自觉时代”(鲁迅语),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代”,标志是:(1)文学观念的深刻变化,这时候,士大夫们有的专门从事写作,可以区别“吟咏情性”的文学和“经世致用”的儒家经学。

同时,人们对文学特性的认识趋于成熟,狭义的文学概念确立。

(2)文学流派众多,文学集团兴起,文学题材日渐丰富。

①建安——正始——太康——元嘉——齐梁②以曹氏文子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实是建安文学集团、“建安七子”,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二十四友文人集团,以沈均、谢眺为代表的八友文人集团。

③题材:出现了玄言诗、山水诗、田园诗、宫体诗等4.文学批评发展达到高峰(这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标志如下:(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简明中外史第三章

简明中外史第三章


3、儒、佛、道的融合 三教都具有各自独特的诱惑力,这些思 想对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有吸引力,因 此在当时没有哪一方能取得独尊的地位, 而出现了三教并存的局势,这不仅开阔了 人们的视野,活跃了人们的思想,也为宋 明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对学校教育发展产 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 学校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
2、提倡佛、道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古印度,东汉 末年(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 时期的发展,到隋唐时进入繁荣时期。隋朝以前 主要是翻译和介绍佛经,隋唐开始创立中国化的 佛经。 唐朝统治者也重视佛教,由于佛教盛行,佛 塔、佛寺广泛建立,大量钱财流入佛门,影响了 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正常生产,同时激化了世俗地 主和寺院地主之间的矛盾,因此佛教在唐朝也屡 遭打击。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人性论与教育的作用: “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教育 对不同人所起的作用不同,对“ 之性”的人 才起决定性作用。 教育的内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 教育。 “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论治学方法:強勉、持之以恒 论为师之道:及时施教、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唐朝考生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由官学 (六学二馆)选送到尚书省参加考试的称 “生徒”;二是由州县选拔并随进贡物品 送至尚书省参加考试的称“乡贡”。生徒 和乡贡是每年都举行的“常科”。另有一 种是由皇帝亲自选中的考生称“制举”。
科举考试分两级进行:即乡试和省试。考试 程序是:乡试(州县的地方考试)——省试 (尚书省的礼部考试)——吏部考试。
思考: 科举制度对中国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 为什么要在1905年废除? 对我们今天的考试改革有什么启示?

中国文书工作的产生及早期发展

中国文书工作的产生及早期发展

中国文书工作的产生及早期发展中国文书工作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秦汉时期,当时帝王统治者为了管理国家的事务,需要将重要的文件和文件记录下来,以便于查阅和管理。

这就导致了文书工作的出现。

早期的文书工作主要是由官员负责完成的,在汉代,设立了尚书、侍郎、尚令等文书处理职位,他们负责管理文书的起草、传递、归档等工作。

这些文书也被称为“帝王之法”,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书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形成了以官僚为主导的官府体制,文书工作成为官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书工作职位的设置也更加细化,根据不同的职能和级别,分设了诸曹、台谏等机构,负责处理各种文书工作,如起草政令、律令、宣传资讯、颁发公告等。

到了隋唐时期,文书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

唐太宗开创了科举制度,律定官员的选拔和考核标准,具备一定文书写作技巧和文化素养成为担任文职岗位的前提条件。

隋唐时期的皇帝还设置了御史台、尚书省等机构,专门负责各级行政机构的文书处理工作。

他们起草政令、整理历史、编纂文集、撰写诏令等,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和正常运转。

宋代时期,文书工作进一步规范,并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文书工作的机构。

朝廷设立了翰林院,负责起草诏令、谕旨、表章等最高级别的文书,这些文书都需要经过翰林院成员的推敲和审查,以确保语言准确、格式规范。

翰林院还负责选修官员的才学、修撰官方史书等任务。

明清时期,文书工作进一步专业化和细致化。

明朝设立了六部,各部门职权分明,文书工作也日趋细化。

清朝则进一步规范文书的结构和格式,要求使用特定的规定字体和纸张,以确保文书的正式和统一。

中国文书工作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主要与政权管理和官僚制度有关。

文书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和专业化,也与社会制度的发展和政治文化的需要密切相关。

通过文书工作,政府能够有效地管理文件、传达指令、沟通信息,早期的文书工作也为后来的行政管理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1 中国古代的文书档案工作

第三章1 中国古代的文书档案工作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4.关(关文) 朝廷各部之间互相质询的来往公文。 始用于晋代,沿用至清代。清代使用范围扩大 到地方组织之间往来行文。又用于向外国派遣 官员时的身份证明,相当于现代的“护照”。 5.咨(咨报) 翰林院移文三省、枢密院时使用的文体。 始于宋代,元明清时地位较高级别相等的官 署,公事往来也用咨文。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沿用。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一、区分古代公文与现代公文的含义 公务文书: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文字材料的统称 公务文书概念的外延大于公文 现代公文的概念:公文是指国家机关和其他社 会组织在履行法定职责、处理公务事宜时所使 用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 古代公文的概念:公务往来中使用的有规范 名称和格式的文书。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三、历代主要公文名称种类
(一)古代主要下行文种类 1.诰:君王勉励属下的文书。 始于商朝,秦时废,汉代复用,明清时授予五 品以上高官用“诰命”,辛亥革命后废除。历 史上出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公文名称之一。 2.制:皇帝颁布重大政治制度的命令性文书。 始于秦,汉称“制诏”,唐宋后称“制书”, 一直沿用到清代。辛亥革命后废除。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乾隆始,题本和奏本统称题本。 奏折:一种专门奏议军国大事的机密上行公文。 密奏:只有指定的官员才有权上呈,并由皇帝 亲自启封、阅看、批复的绝密奏折。不用送通 政司转内阁,直接交奏事官进呈。 密奏出现于顺治年间,雍正时大兴密奏之风。 奏折始于清康熙时。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第一节 公务文书和文书档案工作的出现
二、文字的发明和公务文书的出现 (一)汉字的发明:“仓颉造字”的传说

《中国秘书史》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秘书史》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秘书史》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中国秘书工作的起源1.简述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过程。

答:我国秘书工作孕育于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萌发于夏朝,形成于殷商。

我国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已经形成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有了原始文字、原始的公务活动记录,有了专事记录的人员,出现了秘书活动。

那一时期也就成为我国国家秘书工作的孕育时期。

夏朝已有了公务文书和宫廷档案,并有了以此为主要业务的官员。

由于有关夏朝的记载甚少,至今尚难断定其秘书工作已经形成。

但是,秘书工作已在夏朝萌发。

商朝已有了不同名目、不同职掌、不同层次的史官,商朝末年建立起了我国最早的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有了甲骨文书,文书档案工作起步。

因此,我国的秘书工作从部落联盟昌盛时期孕育,经夏朝萌发,至迟在殷商已经形成。

2.简述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的产生及影响。

答:商朝末年,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展、人口的激增,国事日趋繁忙。

作为辅助管理者的秘书也相应增加了,他们需要被组织起来,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才能有效地处理各方面事务,这样,就促使了专门秘书机构的产生。

据甲骨文和金文记载,商朝末年,朝廷中出现了秘书机构——太史寮,其主官称太史,下隶有层次不同、职掌各异的史官,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商王的册命及祭祀等事宜,其结构虽然简单,却是至今我国历史上最早诞生的中央秘书机构。

3.简述甲骨文书。

答: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文字。

甲骨文书是商王室用甲骨文写下的,记录以商王室的各种活动的文书,已初步具备文书的基本要素。

4.试分析“管理”与“文字”两大条件对秘书工作产生的决定性作用。

答: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表意的工具,也是书写文书的先决条件。

文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材料,它只有在文字出现后才可能产生。

各文明古国的进化史都证实了这一点。

公务文书需要有人拟制、处理、传颁、保管,由此产生了以文书工作为主要业务之一的秘书和秘书工作。

因此,文字和公务文书的出现,是秘书工作起源的一个社会条件。

3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书法

3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书法

《黄庭经》,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
原文载于南朝《论书 表》,又俗称《换鹅 帖》,无款,末署“永 和十二年(356)五 月”,现在留传的只是 后世的摹刻本了。
《快雪时晴帖》,行书四行。 现藏于台北博物馆。
《丧乱得示二谢帖》。其中 《丧乱帖》八行、《二谢帖》五 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行草体。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书法
——动荡时期的书பைடு நூலகம்艺术
时代特征
1、政权更迭频繁 2、中国文化发展受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 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渗入 的影响。 3、南北经济平衡,总体水平较低,民族经 济交流强。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4、文化艺术分外活跃
第一节、钟繇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长达370年,成为中国书 法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书体演变迅 速,风格多样,创立了行书、草书、楷书 等,而今草的出现,又促进了行书、楷书 的迅猛发展,“魏体”、“章草”等“过 渡性”书体则因其特有的风格和魅力流传 于后世。 钟繇是楷书书法之先祖,与张芝、王羲之 齐名,并称“钟张”、“钟王”。
这些丰富多彩的刻石,由于它们的书体在笔划、结 体和风格上各有特点,故大体可分三大类: 第一类: 方笔道、笔划方 ,结体凝整,传 世最普遍的北魏 碑。 以龙门石刻为代 表。
第二种:圆笔道 ,笔划绝大部分 是圆的,但有部 分笔道稍带方笔 道,结体飘逸。 代表作有《郑文 公上下碑》和部 分云峰山摩崖题 记和《石门铭》 等均属此类。
石 门 铭 北 魏 拓 本
第三类,笔划既方 又圆。这一派的字 比较整齐,较接近 魏碑中的馆阁体, 笔道既方又圆,结 体整齐。 它的代表作有《张 猛龙碑》、《贾思 伯碑》、《元显隽 墓志》、《张玄墓 志》等。
张猛龙碑 北魏 张玄墓志 北魏

两晋南北朝时期文书档案工作发展浮沉

两晋南北朝时期文书档案工作发展浮沉


战争 中的 风雨 飘摇
文化事业一直是历朝历代重视 的精神
事业 , 但是任何一种文化事业必须需要一个 了条件。按理说 , 古代的文书档案属于 国家 书资料 , 焚书就成为毁灭六 国人民思恋故土 稳定而和平的社会环境 ,档案事业也如此 , 所有 , 一般收藏于密阁之中 , 很少有人能接 和统一思想实现完全彻底独裁统治的最有 它的繁荣更需要一个安定的外部条件 。 之前 触到它 , 所以相对于今天的开放提供 和利用 力手段。而在南北朝 , 由于统治者继位 的特 秦朝 的焚书 已经给档案事业造成巨大的损 要保守封闭得多。 即便是一些档案工作者也 殊性 , 大多是篡前朝帝位 ; 社会风 尚的特殊 失, 历史发展到南北朝 时期 , 又是一个大动 只是具有保管职能而没有使用权 限, 档案成 性 , 门阀制度风行 ; 统治阶级的特殊性 , 少数 荡 的时代 ,又出现战乱不止的社会局面 , 这 为统治者专用的。在封建专制统治下 , 这些都成为统治者从思想上 档案 民族获得政权 , 样 的外部环境不仅阻碍了档案事业发展 , 而 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 , 同时也是最有力 为其独 占享用 , 一切 重视档案事业 的重要因素, 且给档案事业带来劫难。 档案管理工作都围绕这一 目的展开 , 最大限 的社会保障。 ( 1 ) 重视史学的政治功能。 南北 2 8 0年 , 西晋统一全 国 , 统 一的社会时 度也是史官用于编史修志或其他维护统治 朝统治者多是前朝重 臣谋权篡位夺得帝位 , 局使得 国家还 保有相 当数量 的图书资料 。 之用 , 平民百姓是与此绝缘的。但是 因为两 从心灵深处都非常抵触篡位 的事实 , 他们千
台 史 话
档案 的建设工 作也可 以说是一 场浩 条仵。 如西晋时, “ 大臣王一浚在灭吴过程中,

魏晋南北朝文书制成材料和档案工作制度的变革

魏晋南北朝文书制成材料和档案工作制度的变革
讲解:马称
《三国志》残卷
制作:皮玉鑫
2.成长时期——魏晋南北朝的造纸技 术与档案 如果说汉代在书写纪事材料方面还是 缣帛和简牍并用,纸则只是作为新型 材料刚刚崛起,还不足以完全取代帛 简的话,那么这种情况到了晋朝就已 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晋代已造出 大量洁白平滑而又方正的纸,人们就 不再使用昂贵的缣帛和笨重的简牍来 书写了,而是逐步习惯于用纸,以致 最后使纸成为占支配地位的书写材料, 彻底淘汰了简牍。
讲解:马称
制作:皮玉鑫
(二)造纸术发展的各个时期及纸质档案 1.诞生、初创时期——东汉三国造纸技术与档案
早在西汉初就已有了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原 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中国传统手工纸生 产中具有特色的技术主要有:发酵制浆、分级 蒸煮、日光漂白、高浓打浆、使用植物黏液作 抄纸助剂、流漉法抄纸、精制草浆生产高级纸 以及丰富多彩的加工技术等八个方面。近年来 有机制纸生产技术领域中出现的微生物制浆、 氧气漂白(又称氧脱木素)、臭氧漂白以及高 浓打浆、化学助剂的使用等新技术,就其基本 内涵来说,中国传统的手工纸生产工艺都包含 这些新工艺的萌芽。 日光漂白是我国古代漂白 纸浆的传统方法,有一些要求耐久性的高级手 工纸,如宣纸、连史纸等生产仍在沿袭使用。 由于不使用含氯漂白剂,同时又是在缓和的反 应条件下进行的,纤维素不会降解,所以制成 的纸具有耐久性和不存在污染环境的优点。
讲解:马称
制作:皮玉鑫

讲解:马称
制作:皮玉鑫
竹简印章
讲解:马称 制作:皮玉鑫
3.官印移交制度
古时,官印为官员专有,无离任、去职、交印之说,故官 员没有迁除,急需铸造新印,十分不便。南朝宋时,产生 了官印移交制度,《南史· 孔琳之传》:琳之谓西阁忌酒, 建言曰:夫玺印者,所以辨章官爵,立契符信,。。。今 世惟一职独用一印,至于内外群官,每迁悉改。而寿终刻 铸,丧功消实,金银铜炭之费,不可胜言,愚请众官即用 一印,无烦改作,若新置官,又官多印少,又或零失,然 后乃铸。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辞赋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变时期。

从先秦辞赋的抒情化转向了西汉以咏物为主的散体大赋,自东汉末年开始,以抒情咏物为主的小赋逐渐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仍有散体大赋,但咏物抒情小赋占了较大的比重,成为这个时期辞赋的主流。

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大赋与骚体辞赋不同,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与合流的趋势。

赋体受诗的影响,语言趋向骈偶化。

骈偶作为一种增加语言对称美的修辞手法,被辞赋家们逐渐刻意追求和雕琢,于是骈文逐渐取代了辞赋,成为“一代之文学”。

骈文和散文是相对立而存在的。

散文是一种比语言精练而又不受形式约束的自由体文章。

由于文人大量地自觉运用骈偶这种修辞手法,因而南北朝的散文并不发达,只在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作中有些优秀作品,成就较高的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

一、魏晋南北朝辞赋魏晋时赋的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

在内容方面是咏物赋增多,大多取材于“草区禽族”,而在此外的一些作品中抒情成分增多,在形式方面则表现为除个别大赋外,作品的篇幅普遍短小,行文也日趋活泼,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汉赋堆积名物辞藻的板重之习。

最能代表这一时期辞赋发展成就的,当推曹植、王粲、潘岳和左思等人。

曹植最著名、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洛神赋》。

赋序称“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可知此赋的写作是受到宋玉《神女赋》的启发。

它以浪漫手法,通过幻想境界,描写了一个神人相恋,而又无法结合,终于含恨分离的悲剧故事,充满着抒情气氛与神奇色彩。

作者将一位端庄秀丽的美女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传神。

特别是写她将至的神情,更画出了水上女神的特点,给人以若真若幻的感觉,“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这种描写,其成就远非宋玉《神女赋》可以比拟。

王粲在辞赋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诗歌。

曹丘在《典论·论文》中说:“王粲长于辞赋。

魏晋南北朝太后命令文书考论--以“诏”与“令”的辨析为中心

魏晋南北朝太后命令文书考论--以“诏”与“令”的辨析为中心
2021年7月 第15卷 第3期
古代文明 The 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July, 2021 Vol. 15 No. 3
【帝制中国】
魏晋南北朝太后命令文书考论
——以“诏”与“令”的辨析为中心
韩旭
提 要:太后文书现存数量不多,鲜少为学者关注,但它贯穿魏晋南北朝乃至整个古代史的 大多时段,在一些关键政治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诏虽是皇帝命令文书的专属称谓,但太后 诏是秦以降的常见用法。曹魏时期,在令书变化的背景下,产生了新的“太后令”用法。两晋南 北朝,太后命令文书在“诏”与“令”间长期摇摆,具体如何使用,除临朝与否的条件外,还受其 时政治局势与太后个人因素的左右。太后令的产生,及太后命令文书用法的频繁变化,是魏晋 南北朝皇权不张、政局多变的表现。这一现象常见于集权政治的不稳定时期,与时代特点息息 相关。
秦始皇为皇帝命令文书独设专称,以示君 臣之别,昭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塑造皇帝凌驾于 众人之上的至尊地位,更欲以之起轨仪天下之 效。经秦汉数百年潜移默化,诏书是皇帝专属, 为皇权的代言文书,已从公文制度内化到政治
76
文化之中。诏书随之衍生为带有特殊意义的政 治符号,诏与令不只是单纯的称谓之别,更是尊 卑地位的象征,附带着权力属性。从这一维度思 考,太后称诏或用令,蕴藏着深刻的政治意涵, 其使用应遵循制度规定或约定俗成的用法,绝 不可能随意而为,更不会无端变化。太后命令文 书甚少为学界注意,就笔者所见,只有蔡幸娟、 祝总斌、王策在论作中零星提及,2另有日本学 者下仓涉、平松明日香的一些研究。3但目前为
曹 魏 时,汉 太 后 称 诏 的 习 惯 发 生 了 变 化, “太后令”的用法首次见于史籍。据《三国志·司 马芝传》载,明帝即位后不久,曹洪乳母和临汾

讲义6-1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家书作

讲义6-1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家书作

魏晋南北朝的楷书书家书作·三国吴公元3世纪的江南地区,楷书、行书、草书已经流行。

近世考古出土的大量文物遗存,可以得见吴国其时的寻常书迹。

这些书迹虽然不能代表吴国楷、行、草书的艺术成就,但它反映了吴国社会曾经存在的书写风尚。

现在见到的吴国楷书,都是孙权时期的吴简墨迹,正值公元3世纪上半叶,那个时代,楷书还处在“初级阶段”,带有许多隶式。

如《史绰名剌》《朱然名剌》等。

东吴楷书面目多端,无论士流所书还是胥吏所写,无论他们的楷书书法水平如何,察其笔画,初具欹侧之态。

虽然当时楷书还或多或少夹杂隶笔,但楷书的流行已是趋势。

·汉魏之际汉魏之际的正书是一种新书体,即早期的楷书。

古代文献中记载了魏国以善书名的钟繇已经用这种书体书写奏章,传世的钟繇正书书迹,如《贺捷表》《荐季直表》《宣示表》等,都是他写给朝廷的奏章。

钟繇并不是正书的创制者,但他是文献记载中第一位以擅长正书而闻名于世的书法家,这与他的社会地位大有关系,大概他对正书有提倡推广或者加工整理的功劳,后人便把正书的发明权归到他的名下,奉他为“正书之祖”。

钟繇真迹不存,但其书迹可见于宋代所刻丛帖。

他传世的著名作品为《宣示》《力命》《荐季直》《贺捷》四表,都是小楷。

大概因为是呈送朝廷的奏表,取用正书以示敬肃。

由于钟繇的垂范,正书、行书在士大夫阶层流行起来,从而形成了新的书法时尚,这就是后人津津乐道并且仰慕风从的“魏晋风韵”。

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旧书体在延续中得以改造,新书体正蓬蓬勃勃地兴盛。

而钟繇的书法建树,就是这个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他不仅是新体书法的立法者,而且是“魏晋风韵”的奠基人。

·西晋曹魏、西晋时期,卫氏是河东儒学望族。

除博通古文外,卫氏还是书法世家。

其中卫夫人在后世书法史中则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

其书名的隆盛,不在西晋,而在王书大行于世的东晋以后。

卫夫人当年教王羲之写字,大概是“传锺法”。

卫夫人无传世作品,只在后代书家的记叙中,以正书见长。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书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书

二、文书制度的变革
1.卷轴制度 2.用印制度 3.官印移交制度 4.骑缝、押缝制度 5.连署制度
【思考与练习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书写作有哪些流派?举 例说明。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书种类有哪些变化? 3.纸张的普及导致了哪些文书工作制度的产
生?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书
第一节 文书机构及其职官的变迁 第二节 文书写作及其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文种与文书体式的变化 第四节 文书书写材料与文书制度的变革
这一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割据之 中,社会动荡不安,各朝的文书机构及文 书工作不尽统一。中央文书机构初步形成 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文书写作的多 元化、理论的成熟,以及文书体式的日益 严格是这个时期的特点。
第三节 文种与文书体式的变化
一、文种的变化
1.诏敕文书 2.上奏文书 3.官府行移 4.专门文书 5.谱牒文书
二、文书程式的变化
1.文书的行文程式 2.文书的结构程式 3.简牍文书的尺度
第四节 文书书写材料与文书制度的变革
一、文书书写材料的变革
文书是文字的书面记录形式,所以书 写材料的变化,对文书的影响很大。魏晋 南北朝之前,文书的写作材料经历了从甲 骨、青铜器、竹木和缣帛等几种主要的材 料到纸张的变化,总的趋势是越来越轻便、 易写、易保存和运输。
第一节 文书机构及其职官的变迁
文书及文书工作是封建官僚政治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封建君主实行专制的重要 工具,文书是为行政活动服务的,故文书 机构的变迁与政务体制的发展密不可分。
第二节 文书写作及其理论的发展
一、文书写作的多元化
1.自由派 2.文采派 3.本丰富,这一 时期的写作出现了明显的文笔之分。文, 即文艺类作品,要求有声韵文采之美,如 散文、诗赋,以欣赏为主;笔,即应用类 文章(包括文书),只要求叙事清楚、语 言简洁,如章表、奏议等,以实用为主。

历史文书-..魏晋—明代

历史文书-..魏晋—明代

第四节 元代的文书及文书制度
一、 元代的文书机构及职官 元代的政务管理体制 元代的文书机构及职官 二、吏员出职制度 是指各级官府低级办事人员积累资历而进入 官员行列的选拔途径。 三、元代的文书种类 四、元代的文书程式
五、元代文书的用语 文白夹杂、雅俗并立的文书用语奇观 六、元代的文书制度 1、照刷、磨勘制度 2、文书传递制度 3、朱销文簿制度 4、文书署押制度 5、文书缮写制度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文书
第一节 宋代的文书机构及其职官 第二节 宋代的文书和文书制度 第三节 宋代文书写作及其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 元代的文书及文书制度

第一节 宋代的文书机构及其职官
一、宋代的中枢权力机构 二、北宋的文书机构 元丰改制前,中书门下(政事堂)是最高行政机关 和最高文书主管机关。元丰改制后,三省制重新确 立,权力归三省的中书舍人、给事中、郎官等。 枢密院下设的文书机构 三司负责文书工作的机构 翰林院成为正式的文书机构 地方文书机构有三级:第一级为路;第二级为府、 州、军、监;第三级为县。
第三节 文风整顿与文书写作
一、文风的整顿 二、文书的写作 1、文书写作高峰的表现 魏征、骆宾王、张说、韩愈、陆贽 2、文书写作高峰形成的原因 唐代科举 文书写作的自身发展 唐代古文运动的推动 封建官僚政体的迅速膨胀 科学文化繁荣的相互促进
第四节 唐、五代的文书体式
一、文书的平阙 二、文书的称谓 三、文书的用语 四、文书的语体 五、文书的程式 六、文书的传递 七、文书的封题和信封的折法
三元代的文书种类四元代的文书程式五元代文书的用语?文白夹杂雅俗并立的文书用语奇观六元代的文书制度文白夹杂雅俗并立的文书用语奇观六元代的文书制度?1照刷磨勘制度?2文书传递制度?3朱销文簿制度?4文书署押制度?5文书缮写制度第六章明代文书?第一节文书机构及其设置?第二节文书种类及体式?第三节文书制度及律令?第四节文书写作的繁文之弊第一节文书机构及其设置一内阁二司礼监和文书房三六科四通政使司一内阁二司礼监和文书房三六科四通政使司第二节文书种类及体式一文书种类二文书体式一文书种类二文书体式?1尺度?2行款?3结构程式第三节文书制度及律令一文书处理程序?1上行文处理程序?2下行文处理程序二文书制度下行文处理程序二文书制度?1条旨票拟制度?2行移勘合制度?3贴黄制度三文书工作律令贴黄制度三文书工作律令?1文书的制作?2文书的程限?3损毁文书的行为第四节文书写作的繁文之弊?一禁繁文的举措?二繁文的形成原因

魏晋南北朝书法史

魏晋南北朝书法史

魏晋南北朝书法史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第三章魏晋南北朝书法(6学时)第一节魏晋书法一、曹魏书法三国时期,论国土之广,国力之强,文化科技之繁荣,魏国堪称上国。

论魏国书法之盛,吴、蜀两国也无从比拟。

魏国据有的中原腹地是东汉以来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

魏国书法有其“两面性”。

一面是承袭东汉流风。

魏国初建时刻立的《上尊号奏》、《受禅表》及正始年间书刻的《三字石经》所见隶书,取势方正,波磔方棱,字形引长,仍是东汉《熹平石经》的隶法。

魏国的著名书家,如邯郸淳、梁鹄、钟繇、胡昭、卫觊、韦诞,都是由汉入魏的士人,他们的书法风格,奠定于东汉,笔下岂能无汉法。

总而言之,曹魏时期盛行的各种书体,无论是古体的篆书,正体的隶书,还是今体的草书、行书、正书,东汉时业已流行或产生。

魏国书法的另一面是变异与发展。

首先是隶书,出现了与东汉隶式不一样的作品,最显著的书迹,是风格端庄流丽的《曹真残碑》。

其次是正书,这种书写体势的雏形可追溯到东汉。

其来源是在隶书俗写体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

正书确立的时间,通常定在曹魏时代,或者汉魏之间。

现在所见篇幅完整的正书作品,年代最早者是钟繇写于东汉建安二十四年的《贺捷表》,是向朝廷上的奏表。

这表明曹魏时期的一些比较郑重的文件,也可以采用正书这种新书体了。

说明正书地位提高了。

传世的钟繇正书书迹还有《荐季直表》、《宣示表》等,都是写给朝廷的奏章。

钟繇并不是正书的创制者,但他是文献记载第一位以擅长正书闻名于世的书法家,后人便把正书的发明权归到他的名下,奉为“正书之祖”。

其三,曹魏时期出现了最著名的行书书法家钟繇和胡昭,卫恒《四体书势》云:“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俱学之于刘德昇,而钟氏小异。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二子俱学德昇,而胡书肥,钟书瘦。

”钟氏小异其师,在于“瘦”。

胡昭的“肥”则恪守师法。

(行书形成于东汉,成熟于曹魏时期。

)魏晋时期的书法家陶染时风,际会文运,形成了大写新体的风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文种与文书体式的变化
一、文种的变化
1.诏敕文书 2.上奏文书 3.官府行移 4.专门文书 5.谱牒文书
二、文书程式的变化
1.文书的行文程式 2.文书的结构程式 3.简牍文书的尺度
第四节 文书书写材料与文书制度的变革
一、文书书写材料的变革
文书是文字的书面记录形式,所以书 写材料的变化,对文书的影响很大。魏晋 南北朝之前,文书的写作材料经历了从甲 骨、青铜器、竹木和缣帛等几种主要的材 料到纸张的变化,总的趋势是越来越轻便、 易写、易保存和运输。
第一节 文书机构及其职官的变迁
文书及文书工作是封建官僚政治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封建君主实行专可分。
第二节 文书写作及其理论的发展
一、文书写作的多元化
1.自由派 2.文采派 3.本色派
二、文书理论的成熟
随着文章写作实践的日益丰富,这一 时期的写作出现了明显的文笔之分。文, 即文艺类作品,要求有声韵文采之美,如 散文、诗赋,以欣赏为主;笔,即应用类 文章(包括文书),只要求叙事清楚、语 言简洁,如章表、奏议等,以实用为主。
二、文书制度的变革
1.卷轴制度 2.用印制度 3.官印移交制度 4.骑缝、押缝制度 5.连署制度
【思考与练习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书写作有哪些流派?举 例说明。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书种类有哪些变化? 3.纸张的普及导致了哪些文书工作制度的产
生?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书
第一节 文书机构及其职官的变迁 第二节 文书写作及其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文种与文书体式的变化 第四节 文书书写材料与文书制度的变革
这一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割据之 中,社会动荡不安,各朝的文书机构及文 书工作不尽统一。中央文书机构初步形成 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文书写作的多 元化、理论的成熟,以及文书体式的日益 严格是这个时期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