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吸收
化工原理 第六章 吸收
4.腐蚀性:吸收剂若无腐蚀性,则对设备材质无过高要求,可以减 少设备费用。
5.黏性:吸收剂的黏度要尽量低,这样可以改善吸收塔内的流动状 况从而提高吸收速率,且有助于降低输送能耗,还能减小传热阻力。
6.其他:吸收剂还应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不易产生泡沫,无毒 性,不易燃,凝固点低,价廉易得等经济和安全条件。
符号WA表示。即:
WAw wB A1ww AAKgA/KgB
(6-1)
.
第二节 吸收中的气液相平衡
1.2比摩尔分数:混合物中某两个组分的摩尔数之比称
为比摩尔分数,用符号XA(或)YA表示。即:
XA
xA xB
xA 1 xA
YA
yA yB
yA 1 yA
kmolA/kmolB (液相混合物) kmolA/kmolB (气相混合物)
.
第一节 概 述
二、吸收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吸收操作是分离气体混合物的一种重要方法,是传质过程中的一 种重要形式,在化工生产中已被广泛应用: 1.制取液体产品。如用水吸收HCl制取盐酸,用水吸收NO2制取硝酸, 用硫酸(98.3%)吸收SO3制取发烟酸等。 2. 回收混合气体中有用组分和分离气体混合物。如焦化厂用洗油 从炼焦炉气中回收苯,如图6-1所示;由乙烯直接氧化制环氧乙烷时用 水吸收反应后的气体中的环氧乙烷;用液态烃吸收石油裂解气中的乙 烯和丙烯等。 3.吸收气体中有害物质以净化气体。如合成氨工业中用水或乙醇 吸收除去原料气中的CO2;用铜氨液吸收除去原料气体中的CO。 4.作为环境保护和职业保健重要手段。如硫酸厂用吸收除去废气 中SO2,过磷酸钙厂用吸收除去废气中含氟气体,硝酸厂中用吸收除去尾 气中NOx。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练习题及答案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练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一、填空题
1.消化可分为①消化和②消化两种方式。
2.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有①、②和③等三种形式。慢波的起步点是④细胞。
3.副交感神经兴奋通常引起胃肠道运动①,腺体分泌②;交感神经兴奋主要引起胃肠道运动③,腺体分泌④。另外,消化管壁内还有完整的、可以独立完成反射活动的整合系统,称为⑤。
4.胃肠激索的作用主要有①、②和③。
5.胃肠道共有的运动形式是①,小肠所特有的运动形式是
②;最重要的消化液是③;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最主要部位是④。
6.胃的功能是①食物并向十二指肠输送②。胃的运动形式主要有③、④和⑤。
7.胃液的成分除水以外,主要还有①、②、③和④。8.内因子是由胃的①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有促进回肠上皮细胞吸收②的作用,缺乏它时将引起③。
9.消化期胃液的分泌,按照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可分为①期、②期和③期三个时期。
10.胰液中消化蛋白质的酶有①和②,消化淀粉的酶是③,消化脂肪的酶是④,此外,还有碱性物质⑤。
11.胆汁成分包括①、②、③等,其中与消化活动有关的是④,其主要作用是⑤。
12.糖类和氨基酸的接收是经过①途径,而大份子脂肪酸的接收是经过②途径。糖类接收的主要份子方式是③,蛋白质接收的主要方式是④,脂肪接收的主要方式是甘油、脂肪酸和⑤。回肠能主动接收⑥和⑦。13.肝脏介入体内①、②、③、④和⑤等功用,个中以⑥功用最为重要。
二、选择题
[A型题]
1.胃肠道平滑肌节律性收缩的频率主要取决于()
A.慢波的幅度
B.慢波的频次
C.动作电位的幅度
D.举措电位的频次
《生理学》PPT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消化道平滑肌在RP的基础上,周期性地自发去极 化和复极化而形成缓慢的电位波动,称为慢波电位或 基本电节律。
慢波电位作用: 能降低AP产生的阈值(使RP接近 于产生AP的阈电位):是控制胃肠运动的起步电位, 决定蠕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
3.动作电位
在慢波电位的基础上产生,引起平滑肌收缩。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刺激→Ca2+通道开放→Ca2+内 流→AP 。
胃排空速率的影响因素:
❖ (2)抑制因素: ❖ A、肠-胃反射:机械、化学刺激因素作用于
十二指肠壁感受器,反射性抑制胃的活动。 ❖ B、十二指肠肠壁产生的肠抑胃素(促胰液
素、抑胃肽),抑制胃的运动、延缓排空。
(三)消化间期胃的运动:消化间期移行
性复合运动。
(四)呕吐
第4节 小肠内消化
一、胰液(P106)
2.铁的吸收(P112)
(1)吸收量:每日约1mg,吸收能力与机体对铁 的需求有关。
(2)维生素C可将高价铁还原为亚铁,从而促进 铁的吸收。
(3)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和空肠 (4)吸收方式:
a.主动转运
肠道中 主动转运 的铁
肠腔
毛
ຫໍສະໝຸດ Baidu
上皮 细胞
b.以铁蛋白的形式
贮存,需要时释放
细 血 管
3.钙的吸收(P112)
第六章第七章 吸收习题参考答案
第六章 吸收习题参考答案
(注:红色字体标注部分对教材所给答案进行了修正,请核查)
【6-1】 含有8%(体积分数)22C H 的某种混合气体与水充分接触,系统温度为20℃,总压为101.3kPa 。试求达平衡时液相中22C H 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混合气体按理想气体处理,则22C H 在气相中的分压为
101.30.088.104p p y kPa kPa ==⨯=总
22C H 为难溶于水的气体,故气液平衡关系符合亨利定律,并且溶液的密度可按纯水的密度计算。
查得20℃水的密度为ρ=998.23/kg
m 。
由 *
A
c Hp =, S
H EM ρ
=
故 *
A
S
p
c EM ρ=
查表8-1可知,20℃时22C H 在水中的亨利系数E=1.23⨯5
10kPa ,
故 *
333A
5
998.28.104
/ 3.65410/1.231018
c kmol m kmol m -⨯=
=⨯⨯⨯ 【6-2】 总压为101.3 kPa ,温度为20 ℃的条件下,使含二氧化硫为3.0%(体积分数)的混合空气与含二氧化硫为3503
/g
m 的水溶液接触。试判断二氧化硫的传递方向,并计算以二氧化硫的分压和液相摩尔分数表示的总传质推动力。已知操作条件下,亨利系数E=3.553
10⨯kPa ,水溶液的密度为998.2kg/3
m 。
解:由道尔顿分压定律
101.30.03 3.039p p y kPa kPa ==⨯=总
液相摩尔分数为(溶液近似按纯水计算):
0.35
640.0000986998.218
x ==
稀溶液符合亨利定律,所以:
第六章 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第6章 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6.3 光的散射
6.3.2 散射与反射、漫反射和衍射现象的区别
6.3.3 散射类型
1.瑞利散射 发生于混浊介质中。原因是在均匀介质中包含许多线 度比波长更小的、折射率不同的其他物质的微粒。
2.分子散射 发生于表面看来均匀纯净的介质中。原因是介质中分 子密度起伏破坏了介质的均匀性而导致。
I I yo 1 cos
2
注意:观察面为 x-O-z平面,参见图6-8 。
第6章 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6.3 光的散射
3.散射光的偏振特性:在垂直于光束的方向上(z)观 察,散射光为线偏振光。其他方向上( y, c )观察 到的是部分偏振光。
6.3.4 瑞利散射
R
实验表明:散射光中各种波长的能量不是均匀分布的, 1 短波占有明显优势,即有 I 4 的关系成立,这个关 系称为瑞利定律。
第6章 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6.2 光的吸收
§6.2 光的吸收
定义:光通过介质后出现的出射光强小于入射光强的 现象 6.2.1 吸收定律 1.朗伯定律: 设光通过厚度为dx的介质层时, 光强由I减少为 I+dI ,则有:
dI I a dx
I0
I dx x
I+dI x+dx
成立,
l
化工原理 第六章 吸收
填料塔
逆流吸收操作示意图
板式塔
(3)吸收剂在吸收塔内再循环流程 (4)吸收-解吸流程
吸 收 塔
解 吸 塔
吸收剂再循环流程
吸收-解吸流程
五.吸收剂的选择
对溶质组分有较大的溶解度 对溶质组分有良好的选择性, 即对其它组分基本不吸收或吸收甚微, 3.挥发性 应不易挥发 4.粘性 粘度要低 5.其它 无毒、无腐蚀性、不易燃烧、不发泡、 价廉易得,并具有化学稳定性等要求。 1.溶解度 2.选择性
p y* P
由亨利定律: p * E x
E y x P
H与E的关系
H
s
MsE
4)用摩尔比Y和X分别表示气液两相组成的亨利定律
液相中溶质的摩尔数 x X 液相中溶剂的摩尔数 1 x
气相中溶质的摩尔数 y Y 气相中惰性组分的摩尔数 1 y
X Y x ,y 1 X 1 Y
数E,溶解度系数H,及相平衡常数m。(氨水密度可取为
1000kg/m3)
解:
p* 由亨利定律表达式知:E x
0.5 / 17 x 0.00527 0.5 / 17 100 / 18
∴亨利系数为 E
p 400 7.59 10 4 Pa x 0.00527 400 p * * 0.00395 又 y mx,而 y 5 P 1.01 10
第九版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肠腔内容物刺激,触发细胞的分泌活动 2 闭合型细胞较少,主要分布在胃底和胃体的泌酸区和胰腺,这种细胞无微绒毛,不直接 接触胃肠腔内环境,它们的分泌受神经和周围体液环境变化的调节
生理学(第9版)
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形态模式图
生理学(第9版)
(三)吞咽
➢ 吞咽( deglutition或swallowing )
吞咽是指食团由舌背推动经咽和食管进入胃的过程。吞咽动作由一系列高度协调的反射 活动组成。根据食团在吞咽时经过的解剖部位,可将吞咽动作分为三个时期 1 口腔期(oral phase) :是指食团从口腔进入咽的时期。主要通过舌的运动把食团由舌 背推入咽部。这是一种随意运动,受大脑皮层控制 2 咽期(pharyngeal phase):是指食团从咽部进入食管上端的时期 3 食管期(esophageal phase):是指食团由食管上端经贲门进入胃的时期
生理学(第9版)
消化道主要内分泌细胞的种类、分布及分泌物
生理学(第9版)
五种主要胃肠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引起释放的刺激物
生理学(第9版)
3. 脑-肠肽
一些被认为是胃肠激素的肽类物质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原来认为只存在于中枢 神经系统的神经肽也在消化道中被发现。这些在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双重分布的 肽类物质统称为脑- 肠肽(brain-gut peptide) 1 种类繁多:目前已知的这些肽类物质有20多种,如促胃液素、缩胆囊素、胃动素、 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等 2 意义:脑-肠肽概念的提出揭示了神经系统与消化道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详解演示文稿
胃泌素 胆囊收缩素 抑胃肽 胃动素 神经降压素
胰多肽
促胰液素
分布部位
胰岛 胰岛 胰岛、胃、小肠、结 肠 胃窦、十二指肠 小肠上部 小肠上部 小肠 回肠 胰岛、胰腺外分沁部 分、胃、小肠、大肠 小肠上部
目前已经发现的胃肠道激素和肽类物质有 数十种之多。但其中已被确认的有四种: 胃泌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和抑胃肽。 其来源和主要功能为:①调节消化器官的 功能;②促进某些激素的释放;③营养作 用。
表6-32三种胃肠对消化腺分泌和消化管运动地作用
胃酸
胰 HCO3
胰酶
肝胆汁
小肠液
食管括约肌
胃运动
小肠运 动
胆囊收 缩
胃沁素 ╂╂
╂
╂╂
╂
╂
╂
╂
╂
╂
促胰液 素
—
╂╂
╂
╂
╂
—
—
—
╂
胆囊收 缩素
╂
╂
╂╂
╂
╂
—
╂
╂
╂╂
╂:兴奋 ╂╂:强兴奋 —:抑制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食物在口腔经 过咀嚼被磨碎, 并与唾液混合 形成食团,便 于吞咽。口腔 以对食物进行 机械消化为主。
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消化腺细胞通过主动活动过程分泌消化液, 消化液主要由有机物、离子和水组成,消化 液的主要功能包括:
第六章 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
二、散射和反射、漫射和衍射现象的区别 散射和反射、
反射——理想界面,物体线度远大于波长。 反射——理想界面,物体线度远大于波长。 ——理想界面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第二级 漫射——非理想界面,可看成许多无规小镜面, 漫射——非理想界面,可看成许多无规小镜面, ——非理想界面 第三级 向各方向反射。 向各方向反射。 第四级 衍射——个别不均匀区域造成的, ——个别不均匀区域造成的 衍射——个别不均匀区域造成的,线度可与光的 第五级 波长相比拟。 波长相比拟。
谱线的移动距离, 谱线的移动距离,即谱线可表示出 n~λ之间的关系。 ~ 之间的关系。
上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下一页 主目录 总目录 返回 动画演示 动画演示 辅助课件 返回结束 辅助课件 结束 主目录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第二级 第三级 牛顿正交棱镜实验 第四级n 第五级
主目录 总目录
返回 动画演示 动画演示 辅助课件 返回结束 辅助课件 结束 主目录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一、一般吸收和选择吸收
§6.2 光的吸收
南华大学数理学院 南华大学数理学院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一般吸收——吸收比较弱,基本不随波长而变化。 吸收比较弱, 一般吸收 吸收比较弱 基本不随波长而变化。 第二级 选择吸收——吸收比较强,随波长发生急剧变化。 吸收比较强, 选择吸收 吸收比较强 随波长发生急剧变化。 第三级 第四级 自然界的物质都具有选择吸收 理想的一般吸收不存在, 选择吸收, 自然界的物质都具有选择吸收,理想的一般吸收不存在, 只能在一小段范围内。 只能在一小段范围内。 一般吸收区域 一般吸收区域 第五级 I
化工原理下册吸收
• 4、扩散系数
5、传质推动力,传质阻力
6、双膜理论
P.63 6-4
作业
第三节吸收过程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一、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1、平衡溶解度
(1)相平衡概念 (2)平衡分压、溶解度 (3)溶解度曲线
气
相
中
氨
的 分
50 oC
压
40 oC 30 oC
液相中氨的摩尔分数 图 6-10 不同温度下氨在水中的平衡溶解度
分压差表示的推动力有多大?若要改变其传质
方向可采取哪些措施?pA pyA 1200 0.05 60kPa
p*A
Ex
188000 1/ 44 1000 / 18
76.9kPa
p*A
pA
解吸
另解
cA
1/ 44 103
22.7mol
/
m3
c*A
pAH
pAc
/
E
60
1000 /188000 17.7mol / 0.018
pA1 pB1
1 JB JA
2 pA2 pB2
由费克定律,分离变量积分,得
NA
Dc
cBm
(c A1
cA2 )
漂流因子 c 1 cBm
有与扩散方向一致的主体流动
需用的代换式子 c cA cB
由 cA1 cB1 cA2 cB2 即 cA1 cA2 cB2 cB1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徐)
有些在肠道内的发现的肽类激素同时存在于中枢 神经系统,表现双重分布,称脑-肠肽 包括:促胃激素、缩胆囊素、P物质、生长抑素等 生理意义:
1、调节胃肠道运动和消化腺分泌 2、调节代谢 3、调节摄食活动 4、调节免疫功能 5、细胞保护作用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概述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加工、分解的过 程。
吸收: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 生素,无机盐,水等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 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消化系统除了消化和吸收两大功能外, 还有内分泌和免疫功能。
消化的方式有: 机械消化: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
食物粉碎、与消化液混合、搅拌并向消 化管远端推进的过程。(形变)
①始无活性; ②最适pH=2-3,pH>5.0则失活; ③对蛋白消化并非必需(∵小肠的蛋白酶作用为 主); ④安静时:少量、恒定的速率分泌;
刺激时:大量、迅速分泌。
3.粘液
⑴来源: 粘液由黏液细胞(上皮细胞、贲
门腺和幽门腺细胞、粘液颈细胞)分泌;
HCO3-主要由非泌酸细胞分泌,少量由 组织间液渗入胃内。 ⑵成分:
1、水的吸收:主要依靠渗透作用。
Na+的吸收往往伴随着水、葡萄糖、氨基酸和负离
子等物质的吸收。
2、无机盐 溶解状态 主动吸收
3、维生素的吸收源自文库
生理学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3.蠕动
生理意义: ①搅拌和磨碎食物,使食物与 胃液充分混合 , 形 成 糊 状 的 食 糜 , 有利于消化; ②推进胃内容物入十二指肠。
精选ppt
(二)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胃的排空
胃内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胃排空的动力
胃运动造成的胃与十二指肠的压力差 胃排空的阻力 幽门和十二指肠收缩
碱性粘液
肠腺
全部小肠 粘膜层
精选ppt
酶类 无机物
1、 性质 弱碱性液体,pH7.6 1~3L/d
2、成分 水分、Na+、 K+、Cl -、Ca2+ 有机物:粘蛋白、肠致活酶、肽酶、蔗
糖酶、麦芽糖酶、肠脂肪酶 3、作用
保护、激活、稀释
精选ppt
小结
叙述蛋炒饭的消化过程?
唾液淀粉酶(口腔、胃)
淀粉
是一个主动分泌的 过程。 H+ :由水分解产生, H+泵分泌 Cl-:经Cl-泵,与HCO3交换获得
精选ppt
基础酸排出量:正常人空腹时盐酸排出量, 0~5mmol/h。
盐酸的最大排出量:正常人的盐酸最大排 出量为20~25mmol/h。
HCl分泌与食物或药物的刺激以及年龄、性 别相关。
HCl排出量反映胃的分泌能力,取决于壁细 胞的数量。
血浆渗透压接近,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④所含的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具有保护
化工原理吸收习题
一、分析与判断
第六章吸收
1.在密闭容器内存在某种低浓度水溶液,容器内压强为p0 ,溶液温度为t,溶质含量为c(x) ,试问:
1)若将N2压入容器,则E H m p * ;
2)若溶液温度t 下降,则E H m p * ;
3)注入溶质A,则E H m p * ;
2、某吸收过程,已知气相传质系数与液相传质系数的关系是k y = 3k x ,则此时气相传质推动力( y -y i ) ,液相传质推动力(x i -x) 。(大于、等于,小于,不确定)
3、低浓度逆流吸收塔设计中,若气体流量、进出口组成及液体进口组成一定,减小吸收剂用量,传质推动力将,设备费用将(增大、减小,不变)
4、某逆流吸收塔操作时,因某种原因致使吸收剂入塔量减少,以至操作时液气比小于原定的最小液气比,则将发生什么情况:。
5、低浓度逆流吸收操作中,原工况操作线如附图所示,现其他条件不变而吸收剂用量L 增加,试判断下列参数变化情况并绘出新工况的操作线:
H
OG ,∆y
m ,出塔液体
x
1,出塔气体
y
2 ,回收
率φ(增大、减小,不变,不确定)
题5 附图题6 附图
6、低浓度逆流吸收操作中,原工况操作线如附图所示,现其他条件不变而吸收剂入塔含量升高,试绘出新工况的操作线。
7、吸收操作中,原工况下气体进塔量为V,进出塔的含量分别为y1 、y2 。由于某种原因,吸收剂入塔浓度升高,采用增加吸收剂用量L 的方法后,使y1 、y2 保持不变。则与原工况相比,被吸收溶质总量,平均推动力∆y m(增大,减小,不变,不确定)。
8、低浓度逆流吸收操作中,当吸收剂温度降低其他条件不变时,试判断下列参数变化情况并绘出操作线:
6.1吸收过程概述与气液平衡关系
¾ 混合气体(液体)中,惰性组分(溶剂)摩尔 数不变——引入以惰性组分(溶剂)为基准的 摩尔比来表示气、液相的组成。
摩尔比的定义:
X
=
液相中溶质的摩尔数= x 液相中溶剂的摩尔数 1 − x
Y
=
气相中溶质的摩尔数 = y 气相中惰性组分的摩尔数 1 − y
东南大学环境工程系《化工原理》课件
第六章 吸收
6.1 吸收过程概述与 气液平衡关系
6.1 吸收过程概述与气液平衡关系
一、吸收过程概述
1.气体吸收的原理与流程;2.气体吸收的工业应用; 3.气体吸收过程的分类; 4.吸收剂的选择。
二、吸收过程的气液平衡关系
1.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2.亨利定律:
(1) p~x 关系;(2) p~c关系;(3) x~y关系; (4) X~Y关系。
由 x= X
1+ X
y= Y 1+Y
得
Y∗ 1+ Y ∗
=
mX 1+ X
(4)
整理得: Y ∗ = mX
(5)
1+ (1− m) X
对低浓度吸收, (1− m) X << 1
得 Y* = mX
(6)
亨利定律可改写为以下形式:
x* = p E
c* = H p x* = y
化工原理 第六章 吸收
【例4】上题中,若截面2只允许NH3通过, 且维持两截面上的其他条件NH3分压及系统 温度、压力不变, 再求: ⑴单位时间内那自容器1向容器2传 递的NH3 量, kmol/s ⑵ 连通管中与截面1 相距0.305m处 NH3分压,kPa。
2.2.3 液相中的稳定分子扩散
• 一般,液相扩散系数比气相低105倍,但液 相ρ大,浓度高,浓度梯度大,故扩散通量 差不多。 • 由于对液体的分子运动规律远不及对气体 研究得充分,因此,只能仿效气相中的分 子扩散速率方程写出液相中的相应方程。 • (一组分通过另一停滞组分)
§2 气体吸收的相平衡关系
吸收过程与蒸馏一样,涉及相际传质过程。 平衡问题:物质传递的方向和限度; 传质速率问题:传质推动力和阻力。 相平衡:相间传质已达到动态平衡,从宏观 上观察传质已不再进行。 吸收中的相平衡关系描述的是溶解度的影响 因素,是处理吸收问题的关键。
2.1.1 气体的溶解度
一定操作温度和压力下,平衡状态下溶质在 气相中的分压称为平衡分压或饱和分压,相 应的液相浓度称为平衡浓度或气体在液体中 的溶解度。 定义:气体在指定液体(溶剂)中的饱和浓度C A* 常用单位:kg(A)/kg(S)或kg(A)/m3(S)。 它决定了吸收的极限(终点); 推动力:偏离平衡状态的程度→过程速率。
§2 传质机理与吸收速率
质量传递:在具有浓度差的体系中,组分从一处转 移到另一处的过程,简称为传质过程。 吸收过程:3个 ① 溶质由气相主体传递到两相界面,即气相内的物 质传递(单相传递); ② 溶质在相界面上的溶解,由气相转入液相,即界 面上发生的溶解过程(相间传递) ; ③ 溶质自界面被传递至液相主体,即液相内的物质 传递(单相传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在直径为1.2m的填料吸收塔中,拟装填3m高的DN25塑料阶梯环填料,该填料的比表面积为228m2/m3,在该填料吸收塔中用纯溶剂吸收某混合气体中的溶质组分。已知入塔混合气体的流量为40kmol/h,溶质的含量为0.06(摩尔分数);溶质的吸收率为95%;操作条件下的气液平衡关系为Y=2.2X(X、Y均为摩尔比);溶剂用量为最小用量的1.5倍;气相总吸收系数为0.35kmol/(m3·h)。试通过计算判断拟装填的填料高度能否达到分离要求。(注:填料的有效比表面积可近似取为填料比表面积的90%)(15分)(天大2003)
五、【吸收】(共11分)在一直径为1.2m、填料层高度为5m的吸收塔中,用纯溶剂吸收某气体混合物中的溶质组分。已知入塔混合气中惰性组分的摩尔流量为40kmol/h,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为62.5kmol/(m3·h);在操作条件下,平衡线和操作线均为直线,且平衡线与操作线的斜率之比为0.7。试计算该吸收塔的吸收率φA。(11分)(天大2002)
六、在填料层高度为8.5m的吸收塔中,用纯溶剂吸收某气体混合物中的溶质组分。已知进塔混合气体中溶质的含量为0.05(摩尔比);单位塔截面上惰性气体流量为50kmol/(m2·h);气相总吸收系数为0.34 kmol/(m2·h);溶质的吸收率为98%;在操作条件下,该系统的平衡关系为Y=2.2X(X、Y均为摩尔比);溶剂用量为最小用量的1.5倍。试计算:(天大2001)
(1)出塔液相组成;
(2)所有填料的比表面积。(11%)
3、拟用内径为1.8 m逆流操作的吸收塔,在常温常压下吸收氨—空气混合气中的氨。已知空气的摩尔流量为0.14kmol·s-1,进口气体中含氨的体积分数为0.020,出口气体中含氨的体积分数为0.0010,喷淋的稀氨水溶液中氨的摩尔分数为5.0×10-4,喷淋量为0.25kmol·s-1。在操作条件下,物系服从亨利定律Y*=1.25X,体积吸收总系数K Y a=4.8×10-2 kmol·m-3·s-1。试求:(山东科技大学2007)
(1)塔底所得溶液的浓度;
(2)全塔的平均推动力△Y m;
(3)吸收塔所
需的填料层高
度。
浙大2008
3、吸收传质中的双膜理论的基本点是什么? (山东科技大学2007)
12、加压和降温可以提高气体的溶解度,故加压降温有利于吸收操作。()(山东科技大学2007)
11、对于大多数气体的稀溶液,气液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亨利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溶解度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 (山东科技大学2007)
16、在常压下用水逆流吸空气中的CO ,若将用水量增加则出口气体中的CO 量将(①),出塔液体中CO 浓度将(②)。(山东科技大学2007)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四、(20分)填料塔内用纯溶剂吸收气体混合物中的某溶质组分,进塔气体溶质浓度为0.01 (摩尔比,下同),混合气体的质量流量为1400 kg/h ,平均摩尔质量为29 g/mol,操作液气比为1.5 ,在此操作条件下气液相平衡关系为Y*=1.5X,当两相逆流操作时,工艺要求气体吸收率为95%,现有一填料层高度为 7m 、塔径为0.8m的填料塔,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K Y a为0.088 kmol/(m3·s) ,求(1)操作液气比是最小液气比的多少倍?(2)出塔液体浓度X ? (3)该塔是否合用?(青科2007研)
5.说明传质单元高度的物理意义(青科2007研)
1.写出亨利定律的定义及表达公式。(青科2008)
五、(20分)用填料塔吸收混合气体中所含的苯,入塔气体中含苯5%(体积分率),其余为空气,要求苯的回收率为90%,吸收塔在常压、25℃下操作,入塔混合气体为每小时940m3(标准状况),入塔吸收剂为纯煤油,其耗用量为最小耗用量的1.5倍,已知该系统的相平衡关系为Y=0.14X(其中X、Y为摩尔比),气相总体积吸收系数K Y a=0.035 kmol/(m3·s),纯煤油的平均分子量为170,塔径为0.6 m。(青科2008)
试求:(1)吸收剂用量 kg/h ;(2)溶剂出塔浓度;(3)填料层高度。
五、(20分)一填料塔用清水逆流吸收混合气中的有害成分A。已知操作条件下气相总传质单元高度为1.5m,
进塔混合气组成为0.04(A的摩尔分率,下同),出塔尾气组成为0.0053,出塔水溶液浓度为0.0128,操作条件下平衡关系为Y=2.5X。试求:(1)液气比为最小液气比的倍数。(2)所需填料层高度。(3)若气液流量和初始组成不变,要求尾气浓度降至0.0033,需将填料层加高多少米? (青科2005)
(1)对于溶解度系数很低的气体吸收,可采用哪些措施以提高吸收速率?(青科2005)
(3)双膜理论(青科2006)
(4)(2)菲克定律(青科2006)
五、
(20分)在逆流操作的填料塔中,用清水吸收焦炉气中的氨,氨的浓度为8g/标准m3,混合气体处理量为4500标准m3/h。氨的回收率为95%,吸收剂用量为最小用量的1.5倍。空塔气速为1.2m/s。气相体积总吸收系数K Y a为 0.06kmol/(m3·h),且K Y a正比于V0.7,(V为惰性气体处理量)。操作压强为101.33kPa,温度为30℃,在操作条件下气液平衡关系为Y=1.2X。试求:(1)用水量,kg/h;(2)塔径和塔高,m;(3)若混合气体处理量增加20%,要求吸收率不变,则需增加的填料层高度,m。(氨分子量17) (青科2006)北京理工03年
化工原理06年
北京理工05年
广东工业大学08年
4 对接近常压的低浓度溶质的气液平衡系统,当系统温度增加时,其溶解度系数H将()。而当系统中液相总浓度增加时,其相平衡常数M将()
广东工业大学08年
10吸收过程中总传质系数与分传质系数的关系为1/K l=1/ K l-H/k G 其中1/K l表示()阻力,当()阻力相可以忽略时,表示该吸收的液膜控制。
4 在常压逆流填料吸收塔中,在循环吸收剂吸收混合气中的SO2,进塔吸收剂流量为2000 kmol/h,其组成为0.5g(SO2)/100g(H2O);混合气流量为90 kmol/h,其组成为0.09(SO2摩尔分率),吸收率为80%,在操作条件